北京社科规划工作年度报告 2013(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2 14:22:20

点击下载

作者: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北京社科规划工作年度报告 2013

北京社科规划工作年度报告 2013试读:

前言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类知识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国务院及北京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1983年9月,成立了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1991年8月,成立了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30年来,在全国社科规划办、北京市社科规划领导小组和市委宣传部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社科界同仁的鼎力支持下,市社科规划办始终坚持正确导向,切实履行规划和组织协调全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职责使命,通过编制发布规划纲要、组织实施项目研究,有效发挥了对首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引领、导向、示范、布局作用,在整合社科研究资源、服务广大专家学者、助力北京建设改革、推动首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30年间,共编制和组织实施了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六五”至“十二五”7个规划项目工作纲要,设立各类研究项目3902项,累计投入研究经费超过1.8亿元。特别是“十五”计划期以来,项目的立项数量和经费投入呈现出大幅提升的态势。“十五”计划期的立项数量超过了之前4个计划期的立项总和;到了“十一五”规划期,立项数量较“十五”计划期实现了翻番,投入经费达到3倍以上;2011—2013年,立项数量已经超过了“十一五”规划期的总数,投入经费更是超过了之前27年的总和。在立项数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单项课题的经费资助力度也不断提高,始终保持在各省市规划项目中的领先水平。在“九五”期间,单个项目平均经费约为1.8万元;到了“十五”期间,重点项目为5万元,一般项目为3万元;“十一五”以来,重点项目8万元,一般项目5万元;从2014年起,重点项目进一步提高到12万元,一般项目8万元,青年项目达到5万元。

经过30年的发展,市社科规划项目的资助体系日趋完善。从项目级别上看,目前有重大项目、特别委托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从项目类别上看,有年度项目、研究基地项目、增补项目、预立项项目、与市委教育工委和市教委合作项目等。基本形成了适应不同研究水平、不同职称结构、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研究方式,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项目资助体系。

30年来,市社科规划项目研究产出了大量优秀科研成果。据对已结项课题最终研究成果的统计,共形成研究报告1450余份、专著1000余部、论文集100余部,有效发挥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其中有200余项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

自2004年开始,市社科规划办和市教委共同在首都地区高校建立了46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同时,市社科规划办单独在高校、市属单位和区县建立了21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应用对策研究基地。以上两类研究基地共计67个,成为首都智库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据不完全统计,各研究基地共承担了各级、各类科研项目8640多项,累计在全国核心期刊发表论文9260多篇,出版专著2180多本,举办较大规模学术会议1850余次,进行国际人才交流3920余人次,在整合研究资源、产出研究成果、培养科研人才、服务首都科学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组织市属单位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从“七五”计划期至2013年,市属单位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572项,获得项目资助经费5600余万元。尤其是近几年来,与市属高校、科研单位共同努力,加强动员培训,主动上门服务,严格审核把关,显著提高了申报项目质量。2012年度项目立项数量较上年实现翻番,立项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近年来,进一步完善项目管理办法,采取匿名通讯评审、会议集中评审等方式提升了项目评审立项环节工作的规范化水平;建立起通讯鉴定、会议集中鉴定、免于鉴定相结合的成果鉴定结项制度,把好项目出口关;创新成果宣传推广的方式,拓宽成果转化应用的渠道,加强二级管理队伍建设,初步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的管理机制和工作方法,不断提升北京社科规划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为了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名称接轨,经市社科规划领导小组同意,从2014年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名称改为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简称北京社科基金项目。

从2013年起,我们每年编辑出版《北京社科规划工作年度报告》,借此进一步增强北京社科规划工作和项目研究的影响力和透明度,促进社科规划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的提升。本年度报告由概况、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研究基地、宣传推介、“北京社科规划”网站、经费管理、大事记、部分宣传报道和附录十部分组成,内容涉及市社科规划项目的选题规划、评审立项、中期管理、成果验收、宣传推介、经费管理等各方面工作。报告力求客观、全面、真实地反映近年来特别是2013年北京社科规划工作的总体情况,介绍市社科规划项目研究工作的进展、管理工作的措施办法,展现首都广大社科专家们潜心治学的优良学风和丰硕成果。

本年度报告由市社科规划办工作人员集体编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热情帮助。这是我们首次编发年度报告,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编者2014年6月

第一篇 概况

2013年,在市社科规划领导小组和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下,市社科规划办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与研究阐释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努力推出优秀社科研究成果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北京社科规划项目对首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引领、导向、示范、布局作用。

一、采取一系列创新措施提高市社科规划项目立项工作水平

在2013年度项目立项工作中,重点采取了三项具体措施:一是进一步提高各单位的申报指标,使更多专家学者参与申报,努力做到好中选优;二是增加匿名通讯评审环节,获得多数专家推荐的项目才能进入下一步的会议评审;三是坚持严格的评审程序、保密制度和回避制度,以质量和创新为导向,确保立项质量。共受理了各科研单位的有效申报材料1088项,经过两轮专家评审,最终立项329项。其中,重点项目29项,一般项目177项,青年项目123项。由于申报数量的增加和通讯评审的筛选等因素,获立项的课题整体质量较高,与实践结合得也较为紧密,得到了评审专家的普遍肯定。

对各研究基地申报的项目实行了单独申报和评审,要求紧密围绕基地研究领域和专业方向设计选题,同时须经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初评把关后择优报送。6月和12月分两次共受理了66家研究基地的申报材料274项,经专家评审,立项172项。其中,特别委托项目30项,重点项目65项,一般项目50项,青年项目27项。获立项的课题整体质量较高,充分体现了研究基地的研究特色和专业优势。

进一步完善了重大项目的组织实施方式。召开了第三批重大项目选题征集研讨会,主要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征集到92个选题,最终筛选确定了10个选题向社会公开招标。共受理了19个单位的49项投标申请,不少知名专家学者参加投标。在双向匿名通讯初评的基础上,根据“平均分在80以上,建议入围票数超过半数”的原则,确定了18个入围答辩复评的申报项目。根据答辩评审会专家投票结果,7项课题中标。同时,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重点,确立了4项特别委托重大项目,另将委托市社科联招标的3个重大项目纳入管理,最终确立第三批重大项目共计14项,经公示后正式立项。评审专家组认为,这批中标项目聚焦于重大的、亟待研究的、有北京特色的、中观视角的选题,覆盖了首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等领域,研究方向正确,申报材料质量水准较高。

为了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研究、阐释和宣传,贯彻落实中央、市委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市社科规划办精心组织了两次增补立项工作,共设立增补项目92项,包括特别委托项目8项、重点项目12项、一般项目44项、青年项目28项。其中,第一批30个增补项目主要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以及首都发展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设立,从立项程序上强调“严、精”,从研究成果上要求“快、新”。第二批为“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专题立项,通过征集与研讨选题、公开招标、申报和专家评审,共立项62项,为市社科规划办有史以来实施专题立项规模最大的一次。

在立项方式上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如探索实施了“预立项”模式,动员广大专家学者紧密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撰写理论文章,对经市社科规划办认可备案后在《光明日报》、《北京日报》、《前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新视野》等报刊上发表的31篇理论文章,认定为市社科规划项目并予以经费资助;倡导“工作下沉、主动服务”的工作作风,探索实施新的立项方式,请各二级管理单位深入挖掘、推荐报送有较高价值的还未立项的基础理论研究项目,经专家评审后给予重点支持,推动基础理论研究与产生精品力作。

2013年,共确立各类规划项目676项,比上年度(立项总数最多的年份)又增加了54%,其中,重大项目14项、特别委托项目38项、重点项目106项、一般项目340项、青年项目178项。对各类规划项目课题经费的资助总额达到3877万元,比2012年度的1790万元增加了1.17倍。

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再获突破

为做好市属单位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申报工作,市社科规划办和各申报单位科研管理部门按照全国社科规划办的通知精神,严格落实限额申报等相关工作要求,分析归纳近几年在申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强项目申报的服务与指导。通过加强动员培训和审核把关,2013年市属单位申报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在项目申报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均比2012年明显提升。2013年,市社科规划办共受理市属单位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申报材料682项,通过组织专家筛选把关,其中44家单位的524项申报材料通过初审,报送全国社科规划办。年度项目申报总量、向全国社科规划办报送数量比2012年都有大幅增长。最终立项90项,包括重点项目9项、一般项目39项、青年项目42项,获得经费资助总额共计1728万元,年度项目立项数量和资助总额均创历史新高。年度项目平均立项率为1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了3.7个百分点,尤其是在重点项目立项上,比2012年实现了较大突破。另外,市属单位还获立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科年度项目8项、教育学科年度项目3项。

除年度项目外,2013年北京市属单位还获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4项,后期资助项目8项,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简称《成果文库》)2项,总立项数量首次突破百项。

三、研究基地建设管理水平进一步得到提升

根据首都科学发展需要,先后成立了北京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基地等7个新的研究基地,进一步促进了研究基地布局的科学化、合理化、规模化;对研究基地实施分类管理,从基地申请、检查验收、考核评价以及项目申报、中后期管理等方面,分类对研究基地和应用对策研究基地进行不同的规范和指导。按照分类管理的要求,制定完善研究基地相关管理办法和文件,使研究基地及其项目管理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组织召开了研究基地工作会,梳理研究基地建设情况,交流建设经验,明确发展思路,部署下一阶段工作。调整完善了研究基地考核验收指标体系,更加重视研究基地的成果转化情况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首次对各应用对策研究基地给予年度10万元基本建设经费的支持。组织实施了《研究基地年度报告》出版资助工作,经过专家评审,资助出版了《中国企业海外发展报告(2013)》等30家研究基地的年度报告。编辑出版了《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成果选编(2013)》,积极宣传推介研究基地的科研成果,扩大研究基地的影响力。

2012年底至2013年初,对第三批11个研究基地二期建设情况进行了考核验收。在各研究基地提交总结报告和自评报告的基础上,组织有关专家实地考察和综合评议,评定7个研究基地为优秀,4个研究基地为合格。研究撰写了验收工作总报告,并汇集了参加验收的研究基地的自评报告,出版《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报告集》(已经连续出版5年),全面梳理分析了11个研究基地3年建设情况、成绩与经验、存在的问题,提出下一阶段建设的思路与目标。综合验收结果表明,这批研究基地经过第二期的3年建设,整体质量和水平得到巩固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四、在研项目的中后期管理工作不断加强

对在研年度项目实施年度检查,并将项目年度检查的实施情况作为评选优秀二级管理单位的重要评价指标。2013年,市社科规划办对79个单位的419项在研年度项目进行了检查,在规定期限内共收到73个单位的380项参检项目回执,项目按时参检率为90.7%。经综合统计,82%的项目研究工作进展正常。在研项目研究呈现的特点主要有:(1)研究现实问题、服务决策的意识不断增强,对策建议引起各级领导高度重视。(2)对社会热点问题、敏感问题的关注度逐步提高,研究成果得到实际部门的采用。(3)扎实求实务实的良好学风,促进成果质量不断提升。继续对长期拖延不结项的年度项目进行清理,项目清理涉及42个单位的73个项目,这些项目包括多次延期而不能完成的和已超过两年仍不能完成的“十一五”项目。受理审批了73个研究项目的重要事项变更申请,其中,申请延期结项的68项,占93%。

积极创新成果集中鉴定方式,完善成果鉴定制度。一是重点项目集中鉴定制度不断完善。重点项目成果集中鉴定实行通讯鉴定与会议鉴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并实行严格的专家遴选制度和主审专家负责制,把住重点项目成果的质量关口。分两次集中鉴定了61项课题成果,有53项通过了专家鉴定获准结项,通过率为86.9%。针对鉴定等级为“不合格”的项目,实行与项目负责人的约谈制度,帮助课题组有针对性地修改完善研究成果。二是进一步完善重大项目管理办法,制定重大项目成果免于鉴定条件,完善成果鉴定与宣传方式,促进重大项目成果转化应用。已完成的13个第二批重大项目中,有4个项目研究成果获准免于鉴定;其余9个项目研究成果全部通过了专家鉴定,其中,5项成果评为优秀等级,3项成果评为良好,1项成果为合格。

严格审核项目结项材料,项目成果的学术水平、应用价值和社会影响不断提高。全年完成199项北京社科规划项目的结项审批工作。其中,符合条件免于鉴定的23项,占12%;在通过专家鉴定的项目中,评为优秀等级的76项,占结项总数的38%,评为良好的56项,评为合格的44项。已结项目中有128个项目成果得到转化,成果转化率达到64.3%。其中,13项成果的主要观点得到市以上领导批示32次,29项研究成果得到有关部门采纳46次,13个项目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12个项目的阶段成果及最终成果先后被北京社科规划项目《成果要报》采用,出版专著82部。

五、多渠道宣传社科规划工作,推介研究成果

紧密结合中央及北京市的工作中心,多渠道宣传社科规划工作,推介研究成果。一方面,加强与社会媒体的合作,努力拓展宣传渠道,为成果推广创造有利条件。向《北京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人民论坛》、《前线》等报刊推荐并发表优秀规划项目成果70余篇,推介并报道了20余位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社科规划项目负责人。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自有平台的宣传作用,做到既突出重点,又彼此互补、发挥合力,全年通过自有平台宣传推介成果450余篇。编辑出版《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优秀成果选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阶段成果选编》等成果专辑。资助11项市社科规划项目优秀成果出版,资助总金额达46.5万元。编发《北京社科规划工作简报》16期,交流重要工作信息。进一步丰富了《北京社科规划》内刊的栏目内容,新增“国家社科基金”专栏,加强对市属单位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相关情况的报道。通过“北京社科规划”网站积极开展正面宣传,发布社科规划工作及时政、成果信息600余条,有效发挥了网站的宣传窗口、服务平台、网络阵地作用。尤其是重视发挥北京社科规划项目《成果要报》的作用,全年编发30期,及时报送给市委市政府领导及相关部门,产生了较好的反响,市领导对其中的11期作出了批示。《成果要报》已经初步成为北京社科规划项目优秀成果宣传推介的品牌。

六、全面加强管理,主动破解难题,深入夯实基础

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市委《关于深入推进首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抓住契机,研究制定并全面实施《关于贯彻落实〈关于深入推进首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的工作措施》,进一步推动北京社科规划工作的创新与发展。召开2013年市社科规划工作年会,总结部署工作。加强二级管理单位建设工作,经各单位申报与市社科规划办综合评比,授予22个科研管理部门“2013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优秀二级管理单位”称号(见图1—1和表1—1),授予28位同志“2013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管理工作先进个人”称号(见表1—2),颁发证书,通报表彰。把集中学习培训与考察交流相结合,组织科研管理骨干研修班,努力增强学习培训效果。图1—1 表彰2013年优秀二级管理单位

实施“北京社科规划”网站系统升级改造工程。对网站栏目版块进行重新规划,对原有数据库系统进行整合,根据当前规划项目的类型特点以及管理工作流程和要求,设计研发“规划工作流程管理系统”,打造以“网站—数据库系统—业务工作流程管理系统”为内容的社科研究信息化平台。对“八五”计划期的143个规划项目、“九五”计划期的279个规划项目形成的纸质档案实施了电子化。

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提升社科规划工作水平,在转变作风、整改落实上狠下功夫,破解了一些多年来在规划工作中遗留的问题。例如,经与市财政局沟通协商,获得追加课题经费720余万元,彻底解决了多年来的课题经费欠账问题。积极争取市财政局和市委宣传部支持,获得市财政预算资金、市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当年预算收入共计5152万元,比上年度增加了29.2%,在获得社科规划工作经费支持上实现了一个较大程度的跨越,继续在全国省市自治区社科规划工作领域内领跑。表1—1 2013年度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优秀二级管理单位名单表1—2 2013年度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管理工作先进个人名单

第二篇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一、项目申报

(一)年度项目1. 项目组织与申报(1)项目组织情况。

2012年12月27日,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申报公告》和《课题指南》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简称全国社科规划办)网站发布。同时市社科规划办在“北京社科规划”网站上进行了转发,并向所有市属院校、科研院所、党政机关以及相关部门下发了《申报通知》及相关申报工作要求,正式启动年度项目申报工作。为严格落实全国社科规划办限额申报工作要求,进一步提高项目申报质量和立项率,市社科规划办在组织申报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思想上高度重视,把争取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作为提高北京市社科研究水平的重要抓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代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市社科规划办明确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与市社科规划项目管理工作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在市社科规划项目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大力支持市属单位多争取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努力提升市属单位的科研实力和研究水平,繁荣发展首都哲学社会科学。

二是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市属单位树立信心、挖掘潜力、发挥优势。为做好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申报工作,市社科规划办一方面积极争取全国社科规划办的支持,增加报送名额;另一方面对市属单位采取不限额申报,最大限度地挖掘市属单位的科研潜力。在申报工作开始前,多次深入市属科研单位调研,广泛征求大家意见,了解其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有针对性地做好组织协调工作。针对部分单位申报信心不足等情况,通过组织召开科研管理人员培训会,详细解读相关政策精神,鼓励各单位充分发挥单位特色和各自科研优势,提高申报信心。针对多数单位对项目申请书撰写掌握不深、不透的问题,邀请经验丰富的专家对申请书、课题论证活页的填写进行详细的讲解与辅导,同时要求各科研单位分头组织动员和辅导。

三是实施精细管理,制定科学方案,做到好中选优。按照全国社科规划办限额申报的工作要求,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三级审核把关”的工作方案,实行层层筛选把关。在筛选过程中坚持公平、公正,严格执行市属单位专家回避制度,坚持以质量与创新为导向,切实做到好中选优。通过严格筛选把关,使报送项目选题重复现象明显减少,申报项目质量得到总体提升。(2)项目申报数据分析。

经过前期动员与组织申报,截至2013年2月28日,共受理年度项目申报材料682项,比2012年的552项增加了130项,申报总量提高23.55%。申报单位从2012年的33家增加到47家。其中重点项目21项,占申报总量的3%;一般项目351项,占申报总量的51%;青年项目310项,占申报总量的45%。重点项目总体申报数量仍然偏少,青年项目申报比例逐步增加,后续在重点项目的酝酿与申报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引导与扶持(见图2—1)。图2—1 2013年度项目申报情况

各单位申报数据分析2013年各单位项目申报数量普遍增加,一些实际部门也组织了申报。其中申报数在50项以上的单位有5家,分别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联合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以上5家单位共申报项目366项,占项目申报总量的53.7%。申报数量在10~50项之间的单位共11家,共申报项目253项,占申报总量的37.1%。其他31家单位共申报63项,占申报总量的9.2%。以上数据表明各单位申报数量存在较大差距,申报数量不均衡,今后还需要加大力度进行组织指导,进一步调动申报积极性(见表2—1)。表2—1 2013年度项目各市属单位申报数量

各学科申报数据分析2013年申报项目数量超过50项的学科有:管理学138项,占申报总量的20.23%;应用经济91项,占申报总量的13.34%;法学63项,占申报总量的9.24%;语言学51项,占申报总量的7.48%。以上四个学科共申报343项,占项目申报总量的50.29%。申报项目数在10~50项之间的学科有社会学、理论经济、马列·科社、图书情报、中国历史、哲学、新闻学、中国文学、外国文学、政治学、党史·党建、国际问题研究、体育学13个学科,申报总数304项,占项目申报总量的44.57%。申报数小于10项的学科有人口学、统计学、世界历史、考古学、宗教学、民族问题研究6个学科,申报总数35项,占申报总量的5.13%。以上数据说明各学科申报数量呈现梯度排列,部分学科申报数量还较少,今后需要进一步提升弱势学科申报数量,优化学科申报结构(见表2—2)。表2—2 2013年度项目各学科申报数量2. 项目评审与初筛(1)组织项目初评。

2013年3月5日至3月6日,市社科规划办组织专家对受理申报的682个项目进行了初筛。评审专家分组对项目申请书进行认真审读,主要从课题论证的规范性以及同类选题的重复性等方面进行把关与筛选。最终从682个项目中筛选出524个项目报送全国社科规划办。(2)项目入围情况。

通过市社科规划办的三级审核把关,2013年度项目最终筛选出524个项目上报全国社科规划办,课题报送入围率为76.83%。其中,重点项目报送21项,报送入围率100%,说明重点项目申报的整体质量有较大提高;一般项目报送271项,报送入围率77.21%;青年项目232项,报送入围率74.84%(见图2—2)。图2—2 2013年度项目申报入围情况

各单位报送入围情况分析申报数量在50项以上的5家单位中,报送入围率最高的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其次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联合大学,以上5家单位报送入围率为79.23%;申报数量在10~50项的单位中,报送入围率最高的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其次为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和北京印刷学院,全部11家单位报送入围率为75.49%。其他31家单位的报送入围率为68.25%。

各学科入围情况分析申报数量在50项以上的4个学科中,报送入围率最高的为管理学,入围率为77.54%;其次为语言学(76.47%)、应用经济(74.73%)、法学(68.25%)。申报数量在10~50项之间的13个学科中,送报入围率最高的为政治学,入围率94.12%;其次为国际问题研究(84.62%)、理论经济和马列·科社(81.82%)。申报数量在10项以下的6个学科的入围率为80%。以上数据说明项目初筛过程中考虑了学科平衡与学科差异,有利于促进弱势学科更快发展。3. 报送数据分析

2013年,市社科规划办共报送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524项,比2012年的421项增加103项,报送总量提高了24.47%。2013年重点项目报送21项,占10.53%;一般项目271项,占39.02%;青年项目232项,占34.59%。同2012年相比,各类项目报送数据占比均有所增加(见图2—3)。图2—3 2012年和2013年度项目报送情况对比

各学科报送数据分析与2012年相比,有些学科申报数量增幅较大,如图书情报增加15项,增长250%;语言学增加21项,增长116.67%;宗教学增加3项,增长300%。个别学科申报数量有所下滑,如考古学降幅60%、中国文学降幅11.76%、党史·党建降幅9.09%、国际问题研究降幅8.33%,今后应适当调控其申报规模(见图2—4)。图2—4 2012年和2013年度项目各学科报送数量4. 立项情况

立项情况和资助金额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共有90项获批立项,比2012年的82项增加8项,增长9.76%。其中重点项目9项,比2012年的1项增加8项,增长800%,立项率为42.86%,比2012年的5.26%增加37.59个百分点;一般项目39项,立项率为14.39%;青年项目42项,立项率18.10%。2013年申报项目整体立项率为17.18%。2013年立项项目获得经费资助1728万元,比2012年增加488万元,增长39.35%(见表2—3)。表2—3 2013年度项目各学科立项数量

各学科立项数据分析23个学科平均立项率为17.18%,高于平均立项率的有考古学、世界历史、政治学、中国历史、人口学、理论经济、新闻学、统计学、中国文学、哲学、国际问题研究、语言学12个学科。与国家社科项目平均立项率接近的学科有管理学、应用经济、图书情报、体育学、法学、党史·党建6个学科。马列·科社、社会学的立项率和申报基数都较低,民族问题研究、宗教学、外国文学2013年均无立项,后续还要加大组织力度,提高申报积极性和申报质量。同2012年各学科立项率相比,增幅有所增长的学科为:考古学,增长80%;人口学,增长19.05%;理论经济,增长12.96%;中国文学,增长8.24%;中国历史,增长7.02%;应用经济,增长2.01%。其他学科增幅均有所下降(见图2—5)。图2—5 2012年和2013年度项目各学科立项率对比图(二)其他项目1. 重大项目(1)总体情况。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包括应用研究类、基础研究类和跨学科类三种研究类型。应用研究类重大项目主要资助研究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基础理论类重大项目重点支持一批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对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起关键作用的重大基础理论和文化研究课题;跨学科类重大项目旨在通过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各种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研究解决单一学科难以解决的复杂性、综合性、集成性问题。

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分两批进行申报,共报送了5个单位申报的13项材料。其中应用研究申报5项,基础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申报8项。经过全国社科规划办组织专家评审,基础研究类共有3个项目获批准立项,其中首都师范大学2项、北京联合大学1项,获得经费资助总额240万元,立项率为23.08%。另外,北京第二外语学院获得一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见图2—6)。图2—6 2012年和2013年重大项目申报立项情况对比(2)立项情况。

2013年北京市属单位获准立项的3个重大项目全部属于基础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类项目,立项率为37.5%,与2012年同类项目立项率14.29%相比,提高了8.79个百分点,但应用研究项目空缺,主要原因是应用对策类重大项目立项存在困难,各单位的研究方向又受学科领域所限,该类项目主要集中在一两家申报单位,而2013年这些单位减少了申报数量,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立项数量的下降。今后在该类项目上需要加强组织与指导,进一步提高申报积极性和申报质量(见表2—4)。表2—4 2013年重大项目立项名单2. 后期资助项目(1)申报情况。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全年受理申报,上半年和下半年各组织评审一次,主要分为同行专家推荐和出版社推荐两类。北京市属单位2013年共计申报21项,比2012年总申报数14项增加了7项,增长50%。其中同行专家推荐9项,出版社推荐12项。申报单位共12家,比2012年的8家增加了4家,增长50%。申报数量最多的为首都师范大学,共申报9项;其次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共申报5项(见图2—7)。图2—7 2012年和2013年后期资助项目申报立项情况对比(2)立项情况。

2013年后期资助项目总立项数为8项,立项率为38.10%,获得经费资助总额为144万元。与2012年全年立项数6项相比,增加了2项,增长25%,经费增长37.50%。其中首都师范大学立项4项,占立项总数的50%。其次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各立项1项,涉及学科涵盖了考古学、哲学、中国历史、中国文学、教育学、艺术学、法学等(见表2—5)。表2—5 2012年和2013年后期资助项目各单位立项情况

与2012年相比,2013年后期资助项目的申报积极性有了进一步提高。在申报数量稳步增长的同时,立项数量也随之增加。从立项率看,2013年立项率为38.10%,比2012年的42.86%下降了4.76个百分点,但立项成果质量明显提高。3.《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于2010年设立,旨在集中推出体现现阶段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水平的优秀成果。《成果文库》分单位推荐和出版社推荐两种,每年评审一次,当年评审立项,次年正式出版。

截至2013年底,市属单位入选《成果文库》共计6项,出版著作4部。这6项成果全部来自首都师范大学,其中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学学科各2项,世界历史学科1项,哲学学科1项(见表2—6)。表2—6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入选情况4. 单列学科

教育学、艺术学、军事学三个学科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单列,各个学科的规划、申报、评审、管理、结项等工作,分别由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办公室、全军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负责。(1)教育学。

2013年,市属单位获得资助的教育学年度项目共有3项。其中一般项目1项,由北京工业大学承担;青年项目2项,由首都体育学院承担(见表2—7)。表2—7 2013年教育学年度项目立项名单(2)艺术学。

2013年,市属单位艺术学年度项目有8项获得资助,资助总额132万元。其中一般项目4项,青年项目4项。除艺术院校外,北京印刷学院、北方工业大学和北京工商大学也获得此类项目(见表2—8)。表2—8 2013年艺术学年度项目立项名单

二、中期管理

(一)年度项目

按照全国社科规划办制定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年度项目和西部项目中后期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市社科规划办每年要对上一年度市属单位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进行中期检查。检查内容主要包括:项目的进展情况、经费管理和使用情况、成果出版、获奖和宣传推广情况,以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等。(1)项目进展情况。

市社科规划办2013年9月发出中期检查通知,对市属单位2012年立项的84项(其中有两项因项目承担人单位变动从中央高校转入)年度项目和1项上年未参加检查的项目进行了中期检查。其中包括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43项、青年项目41项,涉及15个单位。除2个项目负责人出差在国外、1个项目负责人调离本单位,没有参加本年度中期检查外,其余全部进行了检查。

所有参检项目研究总体进展顺利,各课题组通过召开项目开题论证会等形式,进一步落实了责任分工、明确了研究计划,修改与完善了课题的整体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为项目的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各项目负责人在围绕预定研究计划进行研究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资料搜集和学术调研活动,完成了问卷设计及调查,取得了项目研究的第一手材料和数据。82个参检项目共取得阶段成果344项,很多成果被多次引用和转载,体现了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其中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66篇,作为阶段性成果公开出版专著4部,译著3部,研究报告20篇,会议论文19篇。

在检查中,市社科规划办了解到,各科研管理部门以高度的责任感全面落实全国社科规划办的管理要求,不断创新管理措施,加强管理力度,制定检查方案,把中期检查工作作为过程管理中的首要任务来抓。例如,北京联合大学尝试新的检查方法,专门组织2012年立项的10个项目召开了中期检查工作会。会上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对10个项目分别进行评议,并对下一步研究工作提出要求;首都师范大学细化了检查过程,将检查通知、检查要求以及经费检查要求发给每位项目负责人,还设计了经费统计表,便于项目负责人做经费统计和经费归类;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组织项目负责人学习各类管理规章,重点加强对阶段性成果学术规范的审核,进一步提高了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2)项目清理工作。

按照《关于做好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和西部项目清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在做好年度项目中期检查工作的同时,对逾期未完成项目进行了清理。2013年,市社科规划办提早在年初就开始部署,通知提早准备。截至2013年底,市属单位被列入清理范围的8个项目中,有6个项目已完成研究工作,提交结项材料;另外2个项目也已办理延期申请,并得到全国社科规划办批准,清理工作进展顺利。(3)下步管理工作重点。

第一,继续强化过程管理,增强管理意识和服务意识。市社科规划办进一步强化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过程管理,健全项目开题、中期检查等制度;加强对项目研究过程的监督与管理,建立专人跟踪制度,全过程监控项目研究状况,针对具体问题做出个性化的解决方案,提高项目按期结项率。同时加强与课题负责人的联系,了解他们的研究进展及遇到的困难,并尽力协调和帮助解决。

第二,继续强化质量意识,推出更多更优秀的研究成果。要求课题组按期召开项目进展会议,邀请专家对阶段性成果和拟提交的结项成果进行评估,努力提升项目成果质量;提高各科研管理部门的成果质量意识,将注重项目立项数量向注重成果完成质量转变;强化质量指标在各单位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性;加强研究人员的学术道德建设,实施相应的学术规范,增强学术自律。

第三,继续加强经费使用管理,严格经费报销制度。严格贯彻落实《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管理办法》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要求,加大项目日常监管力度,在日常报销过程中,严格审核,严格按照预算执行,杜绝超标准、超范围现象,报销时不符合财务规定的,一律退回。

第四,积极做好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成果的推介工作。在做好常规管理工作的同时,利用我办的宣传平台积极有效推动成果的宣传和推介,以进一步扩大其社会影响。(二)重大项目

为进一步加强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跟踪管理,提高项目完成质量和基金使用效益,市社科规划办按照全国社科规划办下发的《关于开展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期检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对2011年度立项的2个国家社科基金基础类和跨学科类重大项目进行了中期检查,分别是首都师范大学徐蓝教授承担的《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与大国关系互动研究》和北京工业大学黄鲁成教授承担的《新兴技术未来分析理论方法与产业创新研究》。

两年的时间里,2个项目主要完成了资料搜集工作,并开展了一系列专题研究,项目进展良好。经过两年的研究,2个项目都形成了系列阶段性成果,并发表多篇论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徐蓝教授完成论文26篇,发表论文17篇,其中期刊论文10篇,辑刊、论文集论文7篇,完成待发表论文9篇,初步完成书稿5部;黄鲁成教授发表论文36篇,其中有7篇论文在国际会议及英文期刊上发表,这7篇中有4篇被EI检索,3篇被ISTP检索。另外有1篇被《光明日报》、光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千龙网、国研网转载并介绍成果。

三、项目结项

按照《关于加强和改进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鉴定结项工作的意见》要求,市社科规划办负责所有市属单位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结项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通讯鉴定制度,每项成果聘请5名同行专家进行匿名通讯鉴定,由鉴定专家在认真通读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成果分类评估指标体系打分并提出书面意见。市社科规划办将结项材料统一汇总整理后,提交到全国社科规划办申请办理结项手续。最后由全国社科规划办综合鉴定意见和成果质量情况,提出是否结项的审批意见。(一)总体情况

2013年,共有35个年度项目申请结项,其中29项质量较好,顺利结项,结项率为82.86%;有9项存在质量问题未能结项,其中6项修改后复审、3项修改后重新鉴定;另外有1项申请免于鉴定(见表2—9和图2—8)。表2—9 2013年度项目结项成果质量统计表图2—8 2013年度项目结项情况(二)情况分析

年度项目由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组成,全国社科规划办把项目结项鉴定工作全部委托各省市社科规划办组织完成。由于在结项鉴定中严格执行双向匿名和专家回避制度,鉴定专家认真负责,严格把关,确保了结项成果的质量。部分项目在计算百分比时出现超出百分之百的现象,主要原因是部分项目在2012年末完成鉴定手续申请办理结项,但最终鉴定意见是在2013年初全国社科规划办才予以反馈,因此出现实际结项数量大于申请数量的情况。2013年度项目申请结项总数为35项,实际结项数为29项,结项率为82.86%。其中重点项目结项率为150%,一般项目结项率为66.67%,青年项目结项率为93.34%;29个项目中有2项获得优秀,优秀率为6.90%。实际情况表明,年度项目中的一般项目是主体,申请结项数和实际结项数最多;重点项目分量重、要求高,研究难度较大;青年项目则侧重于人才培养,给青年学者提供一个学术锻炼的机会。在实际结项工作中,获得优秀的项目还较少,优秀率较低,今后还要进一步加强项目的研究质量(见表2—10)。表2—10 2013年度项目结项情况分类统计表

各单位结项情况分析2013年申请结项的年度项目中,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数量较多。从各单位的结项率、优秀率或良好率来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结项率为116.67%;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工商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农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均为100%。综上,2013年度项目各单位的结项率为82.86%,优秀率6.90%,良好率68.97%。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一些项目虽然已经提交申请结项,但还未给出最终鉴定结果,因此有的单位结项率较低(见表2—11)。表2—11 2013年度项目各单位结项情况统计表注:按各单位申请结项数从高到低排序。

各学科结项情况分析从2013年申请结项的年度项目学科分布来看,市属单位申请结项共涉及17个学科,管理学申请结项数最多(4项),占总数的11.4%。从各学科项目优秀率和结项率指标来看,民族问题结项优秀率为100%,应用经济学科结项优秀率为25%,其他学科均为“0”;社会学结项率为300%,应用经济、语言学结项率133.33%。其他学科在结项率、优秀率或优良率都居前列的学科有中国文学、外国文学、人口学、哲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管理学和理论经济。相比而言,体育学、统计学、考古学、民族问题、马列·科社的优秀率和结项率均为“0”。另外,还有6项修改复审,3项重新鉴定,占结项总数的36%。这说明还要进一步提高部分学科的成果质量和结项比例。

四、其他管理工作

(一)重大项目选题征集

全国社科规划办每年1月向全国公开征集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的研究选题。2013年,根据全国社科规划办下发的《关于征集和推荐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研究选题的通知》要求,市社科规划办组织市属单位开展了研究选题的征集和推荐工作。

截至2013年1月28日,共收到8个市属单位推荐的29个研究选题,其中应用对策研究18个、基础研究8个、跨学科研究3个。29个研究选题主要涉及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中国文学、外国文学、经济学、哲学、社会学、统计学、管理学、政治学、语言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马列·科社等学科。全国社科规划办经过组织学科评审组专家和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对征集到的选题进行评议,再根据专家推荐票数,将遴选部分选题列入2013年度重大项目招标公告。(二)年度项目通讯初评

根据全国社科规划办的管理要求,市社科规划办要协助全国社科规划办做好每年年度项目的匿名通讯初评工作。2013年,市社科规划办共组织12个市属单位的112位专家对3160份申报材料进行了通讯初评工作,主要包括:语言学、管理学、外国文学、应用经济、理论经济、马列·科社、中国文学、新闻学、社会学、人口学、世界历史、中国历史、党史·党建、体育学、政治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以及哲学17个学科,约占学科总数的74%。参加通讯评审的112位专家全部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主要来自市属高等院校、市社科院、党政机关研究室以及实际管理部门,专业性和公正性进一步增强。在各单位及各位评审专家的高度重视下,评审材料在规定时间内都全部返回,通讯初评工作顺利完成。(三)经费的监督与管理

根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的规定,市社科规划办负责拨付年度项目通讯初评的专家评审费、鉴定结项中匿名通讯专家评审费;负责保障各类项目启动经费和预留款拨付信息的畅通,负责指导与监管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费预算填写以及经费使用的情况。

2013年度项目启动经费共计拨付1919万元,预留款拨付33.13万元,发放年度项目通讯初评专家评审费共计12.64万元,发放通讯专家评审费18.85万元。

为了进一步做好国家社科基金经费的监督与管理工作,市社科规划办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落实研究经费,合理安排经费预算。每年在年度项目下达会上,重点针对如何填写经费预算回执进行讲解。在填写正式回执前,要求项目负责人先拟填回执以保证填写的准确性。二是严格经费使用管理。每年中期检查中,重点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改正。对过程中调整及修改经费的,需要事先提出申请等待审核。三是严格经费决算管理。按照要求,申请鉴定结项的各类项目,必须附带预算回执以及审计部门和财务部门盖章的财务明细账。如发现经费决算数额与预算不符,或有超标准、超范围的经费,严格按照《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规定修改或退回处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