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丰富地理环境(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2 19:22:30

点击下载

作者:张建成

出版社:汕头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地理:丰富地理环境

地理:丰富地理环境试读:

前言

中华文化也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国各民族文化的总称,是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汇集而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物态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方面的总体表现。

中华文化是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而内涵博大精深的传统优良文化,历史十分悠久,流传非常广泛,在世界上拥有巨大的影响。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最直接的源头是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中华文化。千百年来,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是世界上唯一五千年绵延不绝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顽强的生命力。

中华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总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

中华文化主要包括文明悠久的历史形态、持续发展的古代经济、特色鲜明的书法绘画、美轮美奂的古典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欢乐祥和的歌舞娱乐、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匠心独运的国宝器物、辉煌灿烂的科技发明、得天独厚的壮丽河山,等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风华独具,自成一体,规模宏大,底蕴悠远,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和传世价值。

在新的世纪,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首先就要继承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令人自豪的文化遗产,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文化形态与文化风采,实现我们伟大的“中国梦”。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为此,在有关部门和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中国文化百科》。本套书包括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的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作品根据中华文化形态的结构模式,共分为10套,每套冠以具有丰富内涵的套书名。再以归类细分的形式或约定俗成的说法,每套分为10册,每册冠以别具深意的主标题书名和明确直观的副标题书名。每套自成体系,每册相互补充,横向开拓,纵向深入,全景式反映了整个中华文化的博大规模,凝聚性体现了整个中华文化的厚重精深,可以说是全面展现中华文化的大博览。因此,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珍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和陈列。

南方喀斯特

我国南方喀斯特,由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共同组成。喀斯特就是岩溶地貌,是发育在以石灰岩和白云岩为主的碳酸盐岩上的地貌。

我国喀斯特具有面积大、地貌多样、典型、生物生态丰富等特点,具有独特的地理特色,如云南石林以雄、奇、险、秀、幽、奥、旷著称,被称为“世界喀斯特的精华”。贵州荔波是贵州高原和广西盆地过渡地带的锥状喀斯特,被认为是“中国南方喀斯特”的典型代表。

云南石林的喀斯特精华

在2.7亿多年前,云南的昆明地区还是一片宽广的海洋,这里阳光充足,温度适宜,海水中生活着大量的贝壳类和珊瑚类生物。各种生物遗体或遗迹埋藏于沉积物中,石化之后便形成了化石。

在海水的压力作用下,化石和其他碎屑形成了石灰岩。石灰岩是以方解石为主要成分的碳酸盐岩,容易被水溶解,尤其是在水体中富含二氧化碳时,石灰岩又被称为可溶性岩。

又过了1亿年,地壳运动使这片地区脱离了海洋环境,上升成为了陆地,并爆发了大规模的火山活动,滚滚岩浆从地下深处沿断裂喷溢而出。

炽热的岩浆流进这片区域,使早期形成的石芽、石柱被烘烤和掩埋。这些来自水中的岩石经受了地狱之火的考验,岩浆冷却后成为玄武岩,厚度达到了400多米。

在之后的近2亿年间,这片地区一直处于被玄武岩覆盖和缓慢的抬升状态。由于剥蚀作用,玄武岩盖层变得越来越薄。石灰岩和早期的石林重新露出地表,并开始新一轮的发育,这一轮发育持续了约1000多万年。

到了5000多万年前的始新世时期,在早期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下,这片地区掀斜抬升,形成了一个大型的内陆湖泊,称为“路南古湖”。

地表水不断从湖周向古湖汇集,同时将剥蚀下来的物质带入湖中,在湖底形成了厚厚的碎屑沉积,因颜色呈红色,所以又称红层沉积。到2300万年前的渐新世末期,由于地壳抬升,古湖中心南移,湖水面积也逐渐缩小,最后在南部大叠水一带出现了悬崖,湖水泄出,古湖消亡。在此期间,随着青藏高原的隆起,这片地区也处在持续的抬升过程中,那么就使水具有了较大的向下侵蚀的能力。随着侵蚀面积的加大和不匀均状况,逐渐就发育成了后来垂向立体的石林景观。在地壳抬升的过程中,岩石不断受到力的挤压后,在垂直方向上便产生了两组以上的裂隙,在平面上形成了网格状,然后水和生物沿这些裂缝向下溶蚀岩石。随着裂缝的加深加宽,一个个石柱分离出来,再经构造抬升,石柱露出地表,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石林。

在近3亿年的地质历史时期中,石林地貌的发育经历了新老交替,老的石林逐渐消失,新的石林不断形成。后来地质科学便将它命名为喀斯特岩溶地貌,并说这是3亿年地质变迁与风雨剥蚀留下的足迹。

云南石林喀斯特地质地貌奇观分布范围广袤,气势恢弘,类型多样,构景丰富,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在云南石林,有雄奇的峰林、湖泊、瀑布、溶洞。天造奇观,美不胜收。

形态奇特的剑状、蘑菇状、塔状、柱状、城堡状、石芽、原野等,似人似物、栩栩如生的石林,或隐于洼地,或漫布盆地、山坡、旷野,或奇悬幽险,亭亭玉立,集中体现了世界能给予人类的最伟大惊奇。

石林的魅力,在于永远看不透,永远难以用言语表达清楚。置身石林,宛如进入石峰石柱的海洋。举目四望,比比皆是造型美妙的石峰石柱,稍换角度,景象又迥然不同,变化多端,让人目不暇接。

沿石缝间的曲折小径,忽而可达峰顶望远,忽而可至深谷探幽。但见嶙峋的奇峰怪石与奇花异草相映成趣,既有雄奇阳刚之美,又有阴柔妩媚之幽。

石林的石峰石柱,形态奇特,有的甚至状人拟物,惟妙惟肖。有的好似撒尼族人传说中的美丽少女阿诗玛,头戴包头,身负背篓,亭亭玉立、翘首远望;有的如“母子偕游”,像一位雍容华贵的妇女携子漫步;有的好似“象踞石台”,像一头凝固的大象立于石峰之上;有的像“千钧一发”,一块嶙峋巨石被两根壁立石柱撑在半空,看似随时要下落,经过其下,无不胆战心惊。石林奇石,无不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产生无尽的遐思。

不仅高大的石柱形态多样,石柱表面上的各种溶蚀纹理,也十分地奇妙。大大小小的沟纹如精美雕刻装点石柱表面,有的齐整密集、细腻平滑,如刀削斧劈。有的粗糙散乱,凸凹不平,粗看杂乱无章,细看却排列有致,似象形文字,又似天然浮雕。

石林的石峰石柱,还会随天气的变化而改变颜色。阵雨之时,灰白色的石林须臾之间竟成了浓黑色,凝重端庄,宛如一幅泼墨山水画。雨过天晴,数十分钟内,无数石峰又魔幻般由黑色变成了斑驳的杂色,最后又变成灰白色,还其本来面目,让人惊叹。

在我国的古典园林中,石景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风景园林是浓郁的自然景观,因而其最高境界就是逼近自然。长久以来,石林景观的自然和谐与美妙形态,给园林艺术以深刻地影响。

许多石景建造的原则,如“立峰”的造型标准为“疲、漏、透、皱”,“卧石”的标准要如出土的石芽等,都是石林景观的写照。

石林之美,并不仅仅限于奇峰异石,而且还体现在石林与其他地貌和不同背景多种组合,所呈现出来的整体美。成片的石林或突兀于广阔原野、或残留山脊,或藏于林间,或立于湖泊,在红土大地上,映衬着蓝天白云,如诗如画。

同一座石峰,同一处场景,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甚至一天里的不同时间去看,都会是不同的景象,美轮美奂。

芝云洞位于一座石灰岩的大石山中,据史料记载,芝云洞是因洞口石似芝与云而得名。传说,在洞里面有仙人居住,故被称为“石洞仙踪”。

芝云洞磅礴空敞,可容千人,四壁乳窟,声之有声,击之有声,怪石不可名状。大芝云洞洞长400米,宽3米至15米,高5米至30米,呈“丫”形,两段洞由一低矮狭窄的洞门连为一体。进入洞中仿佛进入一葫芦的肚中,更显空阔。

洞内的钟乳石,玲珑剔透,奇形怪状,神工鬼斧。有的像金积玉,有的像飞禽走兽,有天宫仙人,移步换景,眼花缭乱。洞内的石称、石田、石浪很是奇特,仿佛可以直接在田里面种田、游泳、下棋、睡觉似的。

四壁上的钟乳洞穴,轻轻敲击它们,就会发出惊耳的钟鼓声,久久回响。穹顶悬吊的钟乳石上挂着颗颗水珠,在彩烟下似星斗般璀璨夺眼。

洞的顶端,有一个离地面约30余米的盲洞,俗称“通天洞”,里面的巨大钟乳恐龙,形状活现,凶神恶煞。这些天然雕饰的景物,把地下洞装饰得犹如仙境。有诗赞道:

日永寻芳古洞间,清幽逼我红尘删。

浪痕斜涌翻苔径,岩窟横穿老石关。

铸就棋枰谁先奕,铺成床笫几人困?

看来往事多奇迹,剩得芝云仙气围。

洞中央的石台上,立有一通明代万历年间的石碑,内容为叙述溶洞的盛景。

从洞口至洞尾,共有20多个由石钟乳组成的精美造型,有灵芝仙草、玉象撑天、倒挂金鸡、葡萄满园、云中坐佛、钻山骆驼、双狮恋、悟空取宝、东西龙宫、蛟龙升腾、千年玉树、太白金星、神牛寻母、水帘洞、龙虎斗、寿星摘桃、水漫金山寺等。

祭白龙洞距离芝云洞2千米,全长约450米,高约10米,宽不到10米。洞内除常见的石笋、石柱、石钟乳外,还有石花、卷曲石、方解石晶体、鹅卵石、石井等,形态奇美。

与其他溶洞特点不同的是,祭白龙洞洞溶石光滑透明,亮如水晶,洁白纯净,在灯光映照下,美不胜收。在这样的小洞中有如此玲珑奇巧的碳酸钙沉淀,真是世所罕见。

奇风洞是云南石林众多溶洞中最为奇特的一个,它不以钟乳石的怪异而出名,而是因其会像人一样呼吸而闻名,因此被称为“会呼吸的洞”。

每年雨季,大地吸收了大量的雨水,干涸的小河再次响起淙淙的流水声时,奇风洞也开始吹风吸风,发出“呼”、“吓”的喘息声,像一头疲倦的老牛在喘粗气。要是故意用泥巴封住洞口,它也会毫不费力地把泥巴吹开,照样自由自在地呼吸。

奇风洞吹风的时候,在安静的大地突然间就会尘土飞扬,长声呼啸,并伴有隆隆的流水声,似乎洞中随时都可能涌现出洪水巨流,定眼窥视,却不见一滴水。风量大时,有置身于狂风之中,暴雨即将来临之感。

曾经有人就地扯了些干草柴枝放在洞前点燃,只见洞中吹出的风把火苗浓烟吹得冲天而飞,足有3米之高。持续2分钟后火势渐弱,暂停10多分钟后,洞口火苗发出的浓烟突然又被吞进洞中,这样一吹一吸,循环往复,好似一个高明的魔术师在玩七窍喷火的把戏。

云南石林喀斯特,无论是类型分布的多样性、熔岩发育的独特性、地质演化的复杂性、岩石机理的美学性,还是观赏的通达性以及代表性和唯一性等方面,都名列前茅。尤其石林有部分区域是石灰岩与玄武岩交叠覆盖,演化成的地质地貌,更是世界罕见。

石林地区还有大量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我国古脊椎动物化石的重点保护区域,同时还是云南80万年前旧石器和新石器遗迹遗址最为丰富的一个地区。

其中的李子园箐的石林崖画、石刻,反映着少数民族古老的祭祀烟火及舞蹈、狩猎、战斗等场面。

步哨山位于大石林之东,小石林之南,以环林东路为界,呈南向北带状展布,地貌上属大石林溶蚀洼地东部斜坡平台。步哨山山顶海拔约1.8千米,高出大石林望峰亭近50米,是石林海拔最高的地方。登高远望,林海松涛,柱石参差。漫步山间,石林卓越,剑峰罗列。这里多柱状石林,有“步哨五石门”、“步哨松涛”等独特景观。有巨型腹足类化石、珊瑚化石等海洋生物化石,记录着2.7亿年前石林地区生机勃勃的海底世界。

石林既是自然的风景,也是人文的风景,与石林相伴的少数民族的生活风情,不仅创造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还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

其独特的语言文字、内涵丰富的诗文传说、斑斓绚丽的民族服饰、火热豪放的民族歌舞、古朴粗犷的摔跤竞技、风格奇特的婚丧嫁娶,无不体现出古老民族的文化韵味和地域特征。拓展阅读在云南石林,还有一处奇特的存在,那就是黑松岩,那里石质黝黑古朴,气势磅礴,有如大海怒涛冲天而起。黑松岩地区地下处处有溶洞,已经探明的大小溶洞就有9个。用“峰上望、林中游、地下钻”来形容黑松岩景区的特点,十分贴切。进入黑松岩必须从白云湖畔通过,白云湖平躺在黑松岩的脚下,像一面明镜吞纳了四周的飞鸟花卉。云湖水无浪无喧,也不藏深邃,远看云贵,破土而出且富有艺术感的盘石,疏朗有致地分布在草原上,闲花随意漫笔似的点缀,这一景致活像一幅巨大的油画。湖中有两岛,一为“红云岛”,一为“白云岛”,泛舟湖上,犹如仙境。黑松岩与云湖一山一水,一黑一白,对比鲜明,秀媚与雄奇浑然一体,使黑松岩更显得完美无缺。

贵州荔波的石上森林

贵州荔波喀斯特位于贵州东南部的荔波,是贵州高原和广西盆地过渡地带锥状喀斯特的典型代表,被认为是“中国南方喀斯特”的典型代表。荔波喀斯特最醒目的就是锥状喀斯特,最典型的类型是峰丛喀斯特和峰林喀斯特。峰丛景观与峰林景观呈有序排列,展示了相互地貌的演化与递变。

荔波喀斯特具有特殊的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与显著的生物多样性,包含了众多特有的和濒危的动植物以及栖息地,代表了大陆型热带、亚热带锥状喀斯特的地质演化和生物生态过程,是研究裸露型锥状喀斯特发育区喀斯特森林植被的自然“本底”及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平衡的理想地和天然试验场所。

在荔波的茂兰,保存着世界面积最大的喀斯特原始森林。茂兰位于荔波县的东南部,是我国中亚热带喀斯特地貌上原生性森林植被保存较完好的一块宝地,总面积130多平方千米,森林覆盖面积率达91%。

茂兰喀斯特森林作为一处珍贵的风景资源,超脱了喀斯特风景的固定程式,改变了喀斯特荒芜的情调,把千姿百态的山光水景、地下溶洞与碧绿的森林景色糅合在一起,呈现出一幅完美的自然景色。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气候温暖湿润,以及喀斯特地质地貌影响,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小生境,既有岩石裸露、气候变化大的石芽、崩塌的大石块干旱生境,也有土层相对深厚、营养元素丰富、有机质含量较高的气候变幅境,也有直射光难以到达的小的石沟、石缝湿润肥沃生境,还有阳光充足的明亮生阴暗生境。

小生境的多样性导致了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及生态系统结构复杂,在区系成分上,动植物处于过渡交错地带,因而资源非常丰富。

这里生长乔木树种达500多种,有被称为活化石的银杏、鹅掌楸等多种珍稀树种,还有我国独有的掌叶木、射毛悬竹和席竹等。它们共生在一起,组成了奇异的天然复层混交林。

这片茂密的原始森林,也为林麝、猕猴、香獐、华南虎、野牛、熊、豹、白猴等许多古老的野生动物,以及各种两栖爬行类、昆虫类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

茂兰独特的地理环境及其上覆盖的喀斯特森林,造就了其独特的风景景观。根据其景观特色,分为森林地貌景观、水文景观及洞穴景观三大类型。

茂兰喀斯特森林是我国罕见的中亚热带喀斯特原生性较强的残存森林。该区由森林和喀斯特地貌组合形成的生态系统,不仅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鲜活的资料,而且给人以美的享受。

不同的喀斯特地貌形态及地貌类型,与浓郁的森林覆盖相搭配,形成了艳丽多姿的喀斯特森林地貌景观。可分为漏斗森林、洼地森林、谷地森林及槽谷森林四大景观。

漏斗森林,为森林密集覆盖的喀斯特峰丛漏斗,状若深邃的巨大绿色窝穴。漏斗底至锥峰顶一般高差150米至300米,人迹罕至,万物都保持着原始自然的特色。各种各样的树木根系窜于喀斯特裂隙之中,奇形怪状的藤萝攀附着林冠和平共处峭壁之上,枝叶繁茂,浓荫蔽日,形成了神秘而静恬的漏斗森林景色。

洼地森林为森林广泛覆盖的喀斯特锥峰洼地,常有农田房舍分布其间。田园镶嵌在绿色峰丛之间,喀斯特大泉及地下河水自洼地边缓缓流出,清澈透明,构成山清水秀的田园森林风光。

盆地森林为森林覆盖着喀斯特峰林盆地,四周森林茂密的孤峰及峰丛巍然耸立。盆地开阔平坦,锥峰挺拔俊秀,上下一片碧绿,形成了蔚然壮观的盆地森林景观。槽谷森林为森林浓密覆盖的喀斯特槽谷。谷中巨石累累,巨石上布满藤萝树木。谷地忽宽忽窄,两岸锥峰时高时低,森林覆盖疏密不定,地下河时隐时露,流水清澈,形成神秘而肃静的景色。在茂兰喀斯特森林,种类繁多的地下水露头和地表溪流在千姿百态的青峰掩映之下,展示出一派瑰丽珍奇的水景山色。区内的喀斯特水文情况主要有地下河出、入口及明流、瀑布、喀斯特潭、湖泊、地下河天窗、喀斯特泉、多湖泉及森林滞汐泉等。

这些水文现象与一般喀斯特地区并无本质上差别,但因其出露及径流之处多为森林及树丛所掩盖,致使密林之中清流若隐若现,为喀斯特山水增添了清新的色彩。

地下河出入口及明流段,区内多见于东南部,一般沿绿色群峰环抱的盆地及洼地一侧流出,迂回曲折,时隐时现。再沿另一侧潜入地下,来无影,去无踪,给人以神秘之感。

区内最大的瀑布,见于瑶所东侧绿色峡谷出口处。系瑶所地下河骤然出露地表而形成,总落差70余米。瀑布沿绿荫覆盖的喀斯特陡壁层层跌落,水花飞溅,恰似银白色飘带悬挂于绿茵丛中,蔚为壮观。另外还有小七孔响水河68级瀑布群、拉雅瀑布等,均各有特色。

茂兰的地下洞穴极为发育,遍布全区,多与地下河道纵横交错。有的千姿百态,有的神秘莫测,有的奇形怪状,实为不可多得的旅游探险资源。

洞穴中,以花峒一带的洞穴最为丰富和壮观,如九洞天、神仙洞、金狮洞等。九洞天中,一座石柱,像一尊大佛,惟妙惟肖。当地群众常到洞中求神拜佛,祈祷生儿育女、来年有好收成。

最奇特的是地处洞山的金狮洞,洞长不过300米,但洞中石笋、石柱、石旗、钟乳石等极为发育和集中,洞中集水,水深仅膝,石笋生长在水中成林,似岛屿、珊瑚礁沿岸簇状分布。有的犹如茶花含苞欲放,有的似雪莲、浮萍,洁净雪白,蕴为雪山美景,有的如水中灵芝,迎水倾斜,构成了一个难得的洞穴艺术宫。

荔波樟江风景区在贵州省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境内,山川秀美,自然风光旖旎而神奇。喀斯特形态多种多样,锥峰尖削而密集,洼地深邃而陡峭,锥峰洼地层层叠叠,呈现出峰峦叠嶂的喀斯特峰丛奇特景观。

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由小七孔景区、大七孔景区、水春河景区和樟江沿河风光带组成,面积271平方千米。樟江沿河风光带,全长30千米,一水贯穿水春河峡谷和大七孔、小七孔景区。河面水流平稳,水清如玉,两岸青山绿树,农田村落,交织成美丽的田园风光。

小七孔景区是因一座清朝时期的小七孔古桥而得名,这是一处融山、水、林、洞、湖、瀑为一体的天然原始奇景。

小七孔景区秀丽奇艳,有“超级盆景”的美誉。鸳鸯湖是这里最耀眼的一个亮点。穿越重重森林,你会惊喜地发现两大片蓝蓝的湖水,静卧于树木环抱之中。湖水颜色浓淡不一,竟有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这是各色树木映入水中,经过湖水吸收、反射和折射而成。

水上森林则是一片极其独特的森林。仔细看去,这里的千百株树木,全都植根于水中的顽石上,又透过顽石扎根于水底的河床。

水中有石,石上有树,树植水中,这种水、石、树相偎相依的奇景,令人叹为观止。

此外,响水河68级叠水瀑布群,像一条飘动的银链,拉雅瀑布飘洒着清凉的珍珠雨,沁人心脾。卧龙潭潭水幽深,春来潭水绿如碧玉之景观,令人惊叹。夏季潭水飞泻大坝,涛声震天,瀑布壮观惊人。

天钟洞深邃莫测,大自然神工造化,洞景千姿百态,俨如梦幻仙境。神秘的漏斗森林中的野猪林,林水交融的水上森林,奇特的龟背山喀斯特森林,在世界上的自然风光中独具一格。

大七孔是以一座“大七孔古桥”而得名,分布着原始森林、峡谷、伏流、地下湖等,充满了神秘色彩。大七孔景区气势恢宏,雄奇险峻。妖风洞暗河阴森,传说使人胆战心惊,激流跃进洞口,形成层层叠水。

天生桥又名仙人桥,屹立于河上,桥高雄峻,气势非凡,人称“东方凯旋门”。地峨宫神秘莫测,宫中有河、有瀑、有湖,幽深绝妙,实为贵州高原最大的地下“宫殿”。

妖风洞又称为黑洞,因为洞内黝黑,伸手不见五指。传说洞内藏着妖怪,它常年兴风作浪,在离洞口200米之外的地方就能感到扑面而来的嗖嗖凉风和森森寒意。

洞首是一条数十米长的窄巷,划船进去可以见一道宽10米、高20米的瀑布。洞长7.5千米,洞高50米,洞内有巨石滚滚,将至洞尾处有一巨大湖泊,往前行乃一窄巷,洞壁如削,一道十余米高的瀑布挡住去路。

若在洞壁凿岩设栈道,则再行里许便出洞口,天地豁然开朗,二层河在这里汇成一个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喀斯特湖泊。密密实实绿荫围匝的高原湖一尘不染,山林静谧,空气鲜活。

从大七孔桥溯流而上是一道长长的天神峡谷,峡谷内危崖层叠,峭壁耸立,岚气缭绕。最为奇异的是,在这里不能大声呼叫,否则绝壁上的大小石块会飞溅而来,当地百姓谓之为天神恼怒,这里因此得名为恐怖峡。

在名叫“虎刀壁”的陡崖上,洞口密布,岩腹中是一个巨大的溶洞,名为“万鸟洞”,洞中栖息着成千上万只山燕。

每天晨曦初露时,山燕子成群结队从溶洞里蜂拥飞出,“哩哩”鸣叫,在峡谷里追逐盘旋,足足飞一个多小时才能全部出洞。一时间鸟翅蔽天,翔声震耳,蔚为壮观。

此外,危岩峭壁的山神峡、横溪高大的双溪桥,终年滚滚喷涌的清水塘,银浪滔滔。两岸树木参天的笑天河,原始森林覆盖的清澈透底的二层湖,均为少见的景致。

水春河峡谷景区,两岸绝壁夹峙,植被丰茂,怪石突兀,水面晶莹,风光诱人。以喀斯特地貌上樟江水系的水景特色和浩瀚苍莽的森林景观为主体。景物景观动静和谐、刚柔相济,既蕴含着奇、幽、俊、秀、古、野、险、雄的自然美,又有浓郁独特、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和一批名胜古迹及人文景观。拓展阅读水书是水族人民千百年来的精神信仰、伦理道德、哲学思想以及生产生活经验等诸多方面的累积。是古代水族先民用类似甲骨文和金文的一种古老文字符号,记载水族古代天文、地理、民俗、宗教、伦理、哲学、美学、法学、人类学等的古老文化典籍,它所涵盖的内容充分地展示了水族人民的智慧,深深地影响着现代水家人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茂兰保护区,水族文化和水书传承依然保存得相当完好,逢年过节或重大择日活动,当地的水族人都要请水书先生设祭,祈求获得保佑。在打开水书之前,人们会用五谷、鸡、鸭、鱼、肉祭水书祖先,然后才开始翻阅,以消灾避祸,祈求平安。

肇庆七星岩的人间仙境

远古时期,黄帝的孙子颛顼与炎帝的后代共工一同争夺天下,共工氏将不周山拦腰撞断。霎时间天地巨变,山川移动,河水倒流,天边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窟窿。

女神女娲目睹人类遭受如此奇祸,感到无比痛苦,于是决心补天。她在天台山上架起大火,足足炼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炼成了七块补天巨石。女娲召集众神商量谁愿承担补天重任,七位神仙立马上前领命。

女娲交给每位神仙一条赭鞭,并说:“有劳各位,只要挥动此鞭便可随祥云一同抵达。”

七神接过女娲交给的赭鞭,便在夜色中驱赶巨石,然后腾云驾雾而去。但他们到达西江口时,看到江两岸美景无限,诸神一时间竟然看得痴了,忘记了赶路。

后来一阵狂风吹来,七块巨石被吹落人间,变成了七座俊秀的山岩,和碧绿的湖水交相辉映。“妙哉!妙哉!”一位神仙突然哈哈大笑起来。“此话怎讲?”众神仙表示不解。“诸位请看,此七座高耸的山岩,前六岩并排而列,状若贯珠,后一岩横控期背,像不像北斗七星?此乃仙境落人间呀!”“正是!正是!无怪乎巨石不走,上天有意让其长留人间壮美景啊!”神仙们无不额手称庆,为七座山取名“七星岩”。

女娲知道此事后并没有怪罪七位神仙,反而庆幸又为人间多造了一处奇观胜景。很快,女娲又重新炼出五彩巨石,成功将天补好,大地重新焕发了生机。七星岩位于广东肇庆北部,由五湖、六岗、七岩、八洞组成,面积8230平方米。肇庆七星岩湖中有山,山中有洞,洞中有河,可以说是景在城中不见城,美如人间仙境。七星岩以喀斯特熔岩地貌的岩峰和湖泊为主要特色,七座排列如北斗七星的石灰岩岩峰巧妙分布在面积达6300平方米的湖面上,约20千米长的湖堤把湖面分割成五大湖,风光旖旎,被誉为“人间仙境”和“岭南第一奇观”。

七星岩历史悠久。相传在远古时期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海陆变迁之后隆起而成为了七星岩洞。上百万年来,石灰岩经雨水溶解成乳状液,后又凝结,日积月累形成各种形状,使那石乳、石笋、石柱和石幔千姿百态,蔚为奇观。早在晋代就已经有文字记载了,在隋唐至宋时便被称为栖霞洞。

七星岩主体由阆风岩、玉屏岩、石室岩、天柱岩、蟾蜍岩、仙掌岩、阿坡岩七座石灰岩山峰组成,排列如北斗七星般撒落在碧波如镜的近600公顷的湖面上。

星湖原是由西江古河道形成的沥湖,约20千米长的林荫湖堤如绿色飘带般地把仙女湖、中心湖、波海湖、青莲湖和里湖连接在了一起,湖光山色,绰约多姿,十分美丽。

七星岩雄伟深邃,洞中经年留下了许多诗文和题刻。这些摩崖石刻共有531题,其中石室洞有333题,是广东保存最多、最集中的石刻群。广东石刻以唐为贵,七星岩就有唐刻4题。石刻以汉字为主,还有藏文和西班牙文。唐朝书法家李邕曾慕名前来,写下了著名的《端州石室记》,并镌刻在石室洞口的石壁上,是七星岩摩崖石刻的珍品。

石室洞由龙岩洞、碧霞洞和莲花洞组成。石室洞是七星岩开辟最早、景物最多的溶洞。穹隆高大,千姿百态,如梦如幻的景观,令历代文人骚客陶醉,并留下赞美的诗篇。洞中存各种文体石刻333题,可见石室洞在七星岩中的名望。

石峒古庙位于七星岩东北部,始建于唐初,又于1585年重建,后来又经过两次修葺,因古庙置于岩洞中而得名。庙中供奉的是附近百姓信奉的神,称为周氏神。

在石峒古庙右侧有两个巨大的石笋,一高一低,酷似古人,这就是和合二仙。其中,一仙人手袖之下,有一个闪光平滑小穴。相传这小穴古时候天天都有雪花花的白米流出来,所以名为“出米洞”。

莲湖泛舟的最佳观赏点在红莲桥南风情码头处,在这里设有竹排、摇橹木船等,船在水中行,景色两岸走,如在画中游,休闲舒适、快意悠悠。拓展阅读传说,朱元璋死后,皇权传给其孙子朱允炆,可是好景不长。朱允炆当了3年多皇帝后,遭到了叔父朱棣的竭力反对,于是弃袍出逃。有一天,朱允炆逃到了石峒古庙,躲藏在阴森森的石洞之中。石峒古庙住着一个看庙的和尚,出米洞每天流出一升米供他吃用。说也奇怪,自从朱允炆来了之后,出米洞竟然又多流出了白花花的大米,足够二人食用。但朱允炆每晚都梦见有人来追杀他,所以没多久就走了。朱允炆一走,出米洞又按原来的数量出米,令和尚大为恼火。有一天早上,和尚拿来手锤,将出米洞的小穴敲大了,然后就盘腿闭目等着,可是从早上等到天黑,也没有出一粒米,出米洞就这样变成了石洞。

丹霞组合

在我国,丹霞指的是一种有着特殊地貌特征以及与众不同的红颜色的地貌景观,其形状像“玫瑰色的云彩”或者“深红色的霞光”。

它是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的孤立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

由于我国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使丹霞地貌的发育特征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不同的气候带产生的外力组合,以及晚近地质时期环境的变迁,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丹霞地貌的发育进程和地貌特征的继承与演变。

广东丹霞山的红石世界

在1亿年至7000万年的中生代晚期至新生代早期,是地壳运动最强烈的时代,南岭山地强烈隆起,丹霞山一带相对下陷,形成一个山间湖泊。

这时,四周的溪流雨水年复一年地将泥沙碎石冲入湖盆,在高温之下,泥沙中的铁在沉积中变成了三氧化二铁。在高压之下,又凝结成红色的沉积砂岩。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