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可乐经济学2(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3 19:54:29

点击下载

作者:罗伯特· 弗兰克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牛奶可乐经济学2

牛奶可乐经济学2试读:

中文版序

大多数通俗读物的作者都打心眼儿里渴望自己的书变成畅销书。但现实告诉我们,此事的发生几率渺茫。每年出版的图书数以万计,只有很小一部分能卖上个几千册。所以,听说我的《牛奶可乐经济学》居然在中国这个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成了畅销书,震惊之情实在难以言表。去年我收到不少中国读者热情洋溢的来信,知道这本书有了一批善汲新知的受众。可我委实不知道这本书竟然成了中国的头牌畅销书。真叫我吃了一惊!

我以为,《牛奶可乐经济学》成功的原因在于,通过解答日常生活里的有趣小问题,它帮助读者们对基本的经济学原理有了深刻的理解。一旦掌握了这些最重要的基本原理,人们就会克制不住地想要利用它去洞穿这个世界的所有真相。当然,这也是我在《牛奶可乐经济学2》中仍在坚持达到的目标。

就拿我最近的一次经历来说吧。我的常任教职是在康奈尔大学,它位于纽约州的一座小城伊萨卡,在纽约市西北约225英里。可2008—2009学年,我和妻子住在纽约市,因为我在纽约大学做客座教授。尽管这两座城市有许多截然不同的地方,生活的不少方面却大同小异。比方说,跟美国的所有地方一样,这两座城市的不少人都喜欢按照传统方式,在圣诞假期买一棵树装饰起来放在家里。一般而言,家庭圣诞树是用一张四脚小凳固定住根部,才能放得稳稳的。可伊萨卡和纽约卖的圣诞树有个有趣的差异。

在伊萨卡,树几乎总是单独卖的,小凳子得另外买。我和不少邻居都买的是结实耐用的凳子,能方便地调整树的位置;而在纽约,树一般是和附加的简陋小凳子连着卖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大多数人每年展示圣诞树的时间不超过一个月。如果你买一张昂贵的可调式脚凳,就意味着剩下的11个多月的时间里你得另外给它找地方搁。纽约的房市在全国贵得数一数二,人们大多住在小公寓里,额外的储物空间少得可怜,甚至干脆没有。可在伊萨卡,大多数家庭住的是独栋楼房,即便是公寓,面积也大得多。不少人家都有地下室、阁楼、车库,或者其他用来搁置杂物的地方。所以,纽约出售的圣诞树附带廉价的固定脚凳,或许是因为纽约人没地方搁置一张暂不使用的结实凳子。反之,大多数伊萨卡人有许多额外空间,对他们来说,买一张结实耐用的可调式脚凳每年重复使用,这样的做法更经济实惠。

这个例子阐明了所有基本经济学原理中最重要的一条——成本收益原则。该原则指出,唯有当某事带来的收益不小于成本时,你才应当做它。听上去似乎非常简单,可大多数人对它并没有太透彻的理解,也不能正确地运用自如——除非他们亲身加以实践。幸好实践并不麻烦,由此得到的回报又很突出:一旦你真正理解了成本收益原则,你会逐渐认识到周遭世界各种各样有趣的新模式。

这也是我撰写本书的目的——以简单、有趣的内容,兼顾严谨与易读,将经济学介绍给所有感兴趣的读者;在教会读者技术工具的同时,培养他们对经济学的直觉;只有二者兼顾,才能真正地掌握“经济学家独特的思维方式”,由此,读者才能爱上经济学。

在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大环境下,公众对经济学的兴趣日益浓厚——这毫不令人意外。有人说,经济学就是一种思考方式,帮助你最充分地利用各种可行机遇。倘若全世界的经济活动萎靡不振,所有人的机遇也随之减少,这样一来,尽量明智地开发手边的机遇,就变得更为重要了。简而言之,人们现在对经济学更感兴趣,是因为了解经济学的收益比从前更大了。

可即便你已经明白在经济学上花点时间对自己有好处,你仍需要决定怎么来做这件事。以历史的眼光看,大多数想要学习经济学的人采取的办法都是去大学选修一门经济课。但经验告诉我们,这些经济课程一般没办法卓有成效地教人们掌握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恰恰相反,它们还会用成百上千个独立概念把学生吓趴下。许多概念都是用数学公式表达的,学生们理解不了也记不住,更无从在实际环境中加以应用。

另一个更为有效的方式是看若干基本经济学原理反复使用,帮助解答来自熟悉环境中的各种有趣问题。这就是你在《牛奶可乐经济学》和《牛奶可乐经济学2》里读到的方式。而后者保留了前者吸引忠诚读者的精华,并且在诸多细节上做了改进,阅读体验更佳。所以拿起你手中这本书吧,你会发现学习经济学真的非常有趣;一旦你掌握了这些最重要的基本原理,你会惊讶地察觉,原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那么多有趣的新模式!

引言

我撰写本书的目的,是想以简单、动人的内容,向读者们发起智力挑战。市场上有些经济学书籍打着“对用户友好”的名义,牺牲了内容的严谨性。尽管这种书有时候颇能讨得读者欢心,但却不能为他们在进一步深造时打下良好的基础。还有些经济学书籍侧重严谨性,却牺牲了易读性。严谨往往意味着长篇累牍的数学公式。这样的课程把不少大学生都累垮了。即便有少数学生最终学会了解决抽象的数学式经济问题,可在日常的小问题面前却频频束手无策。我一贯相信,经济学书籍可以严谨与易读兼得。从这本书的销售范围之广来看,相信有不少读者同意我的说法。

我深深相信,传授直觉与传授技术工具,两者是互补关系,而非替代关系。只学会技术工具的学生,很难培养起对经济学的真正热情,更不可能掌握所谓的“经济学家独特的思维方式”。

相反,培养起经济直觉的学生,能够对学习到的技术工具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找出使用这些工具的有趣方式。更重要的是,他们大多最终会爱上经济学。

本书不厌其详地探讨了核心分析工具。与此同时,又把这些工具结合到各种生动的实例当中,阐明经济学思考方式的魔力和多种用途。博物经济学

在35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发现,要培养学生的经济直觉,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训练他们养成“博物致知”的习惯。学习生物学的有效方法,是要让人们观察并震惊于许多平常所忽视的生命细节。同样的道理,学习微观经济学,就是要让学生们以全新的视角看待日常生活中的平凡琐事。我希望通过贯穿本书的许多从日常经历中提取的实例,培养读者们的直觉,教会读者们把现实场景的每一个特性,都看成是对成本收益原则的间接或直接反映。

举例来说,我把自己教授课程的讲义放到大学内部的服务器上,经济学院的副院长兴高采烈,管理学院的副院长却忧心忡忡。这叫我百思不得其解。开课后一星期,我收到管理学院副院长的一封急信,告诉我应该在管理学院的复印中心将讲义复印成册,再发给学生。经济学院的副院长却没有这么要求。

于是,我请管理学院副院长解释一下他要求我这么做的原因。他说,学生们在管理学院的计算机实验室下载并打印我的讲义,打印的成本是一页5美分,可在管理学院的复印中心,复印一页的成本只要1.25美分。而对于管理学院来说,学生们在计算机实验室和复印中心的打印复印费用皆由院方承担。所以,讲义的成本当然越低越好。

可为什么经济学院的副院长不担心这个问题呢?那是因为在经济学院,院方只承担讲义的复印费用。经济学院的学生们在计算机实验室下载并打印讲义,成本会直接计入学校的账户,而不会计入学院的账户。故此,对于经济学院来说,这相当于不为学生的讲义付钱。

在这本书中,有许多类似的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在我的经济学课上,最重要的作业是请学生们写两篇500字以内的简短的论文,汇报他们尝试进行博物经济学思考的成果。这些短文的写作要点在于:运用微观经济学原理,用普通人都能理解的话语,解释一个日常观察到的现象。学生们提出了诸如此类的问题:为什么航空公司提供的机上餐那么难吃?为什么含蓄是一种迷人的品质?为什么有些游乐园只收取固定门票,而不按游乐项目受欢迎的程度单项收费?为什么烟草公司广告太泛滥?为什么专业投资顾问的投资信息不可靠?

这项作业的妙处,不仅在于让大多数同学乐在其中,还在于让他们终生都爱上了观察微观经济现象。优选的主题

撰写本书的一个指导原则,是根据主题的重要性和掌握的难易程度,按比例分配其所占篇幅。因为基本的理性选择模型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石,所以,我在这方面着了更多笔墨。对于需求理论以及生产理论中平均与边际概念的区别,我也多留了一些弹性空间,讲解其应用。

为了解哪些主题最难于掌握,我还利用了行为经济学研究,找出人们在哪些方面会系统化违背理性选择模型的预测。比方说,根据理性选择模型,理性人会忽视沉没成本,可实际上,不少人却深受其影响。简单的说,要是有人收到一份贵重的礼物,比如一双穿起来挤脚的昂贵鞋子,恐怕不大会穿它;可要是这双鞋是自己掏腰包买的,那他大概会多穿几次。

在有关消费者行为的部分,我请读者们注意自己会在哪些场合做出非理性的选择。有人会想,我们煞费苦心地掌握理性选择模型细节的同时,却在探讨非理性选择的例子,这样会不会把自己弄糊涂呢?这个问题问得有道理,但从我的经验来看,情况恰好相反。这类例子恰好强调了传统理论中蕴含的规范信息。接触过这些例子的读者,总能对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原则有更深入的看法。实际上,能够看穿不少消费者做出的错误判断,往往让人暗暗感到骄傲。若有读者希望更详细地了解认知局限如何影响消费者行为,本书有整整一章的内容阐述这一主题。二十年前,不少经济学专业的人士尚对行为经济学持深刻的怀疑态度。但随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家马修·拉宾(Matthew Rabin)获2000年克拉克奖,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获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行为方法现已成为微观经济学的主流研究方法。利己主义的宽泛概念

我的另一个目标,是在个人选择模型的参数里,融入一个更宽泛的概念。大多数微观经济学的书籍会在一开篇就说,理性选择模型认为人的品性是固定不变的。人们有可能是利他的、施虐的或者受虐的,也可能只关心提升自己狭隘的物质利益。但除此以外,大多数书籍对狭隘自利之外的动机避而不谈。原因很容易看得出来,因为经济研究凭借这一对人类动机的描述,获得了最大的好处。比方说,它能告诉我们:为什么油价上涨以后,福特停产了旗下的超重型“远行者”SUV?为什么在配备了独立电表的公寓,取暖器的温度一般定得较低?

然而,读者们会敏锐地发现,经济学的假设和我们所知的许多人类行为并不相符。人们参加选举的投票活动,向公共电视台和私人慈善机构匿名捐赠,向患有白血病的陌生人献骨髓。他们宁肯承受极大的麻烦和损失,也要看到正义的伸张,哪怕此举无助于平复最初的伤害。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从失火的房屋里救人;他们跳入冰冷的河流,捞起奄奄一息的溺水者;士兵纵身扑在引爆的手榴弹上,牺牲自己而挽救战友的性命。从大多数经济学教科书里强调的利己理论来看待这类行为,就好像用圆形塞子插方瓶口儿——格格不入。事实上,不少读者都极为反感我们的利己模型,他们认为这太过狭隘与卑鄙。

本书的观点是,在许多环境下,利己动机的重要性不容置疑。它利用初级博弈理论,找出在哪些环境下,持有无私动机的人比纯粹的机会主义者更具有竞争优势。例如,公认的合作者,往往能解决囚徒困境和其他承诺问题,纯粹的自私者却办不到。

我们的人类本性理论模型之所以重要,并不仅仅是因为它们塑造了我们对他人行事方式的心理期待。经济学是最认同人类行为利己模型的社会科学。这一模型是否潜移默化了我们对他人,甚至对自身行为的期待?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家汤姆·吉洛维奇(Tom Gilovich)、丹尼斯·里根(Dennis Regan)和我就这一问题做了调查。大量迹象表明,碰到社会两难处境,经济学家比其他人更容易采取投机做法。例如,学院派经济学家中,说自己从不向私人慈善机构捐钱的人数,比我们所调查的其他任何学科的专家都多;在跟陌生人玩一次性的囚徒游戏时,经济学院的学生背叛的可能性比其他学院的学生高两倍。

这一差异并不仅仅说明,以经济为主修科目的学生天生就比较爱投机。因为我们还发现,学生学习经济学的时间越长,背叛率就越高。问卷调查同样指出,选修第一门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大一学生,在学期结束后比开学时更倾向于认为他人会从事投机行为。

故此,我们有理由担心,只强调狭隘的利己动机,经济学家或许会败坏学生们的合作天性。本书的其他特点

本书中的实际应用案例,好些都是从日常生活中提取而来,为的是方便读者体会和深入理解。

本书所附插图,是《纽约客》杂志的著名插画家米克·史蒂文斯(Mick Stevens)用黑色墨水绘成的。黑白就是它们最棒的样子。

读过我先前作品的读者会发现,我仍在不懈努力,使行文更加洗练。过去几年我为《纽约时报》写专栏,该专栏有着严格的字数限制。这一经历对我大有裨益。不过更短不见得总是更好。

为什么要费这许多功夫呢?因为我深深相信,在微观经济学这门学科中,我们能带给读者的最大帮助,就是培养他们用经济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学习经济学和学说一门外语一样,语法有帮助,可要想达到高水平,唯一的办法是多说多练。据我观察,博物经济学最能调动起大家谈论经济学的积极性。插图似乎有助于读者牢记案例,牢记案例则方便大家多讲经济学故事。不少读者都跟我说,我们在书中讲述的博物经济学案例,成了全家人餐桌上的热门话题。一旦读者发现自己也能提出并解答有趣的经济学问题,他们就上瘾了。养成了这样的爱好,他们掌握的经济学原理不仅不会在合上本书后就忘得一干二净,反而会越记越牢。第一部分欢迎来到妙趣横生的经济学世界第1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你应该先参加工作,还是先去上大学?为什么航空公司提供的机上餐那么难吃?经济学核心概念

• 决策中的成本效益原则

• 常见的决策陷胖

• 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曲线

• 博物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大多牵涉到研究人类在稀缺条件下如何选择的问题。但不少人却说,这个主题很过时,因为物质匮乏早成过去。

此种观点对“稀缺”二字的看法失之狭隘,毕竟,总有些重要资源供应短缺。希腊船王奥纳西斯(Aristotle Onassis)死时拥有几十亿的身家,游艇上的高脚凳全都装饰着精美的象牙,他的钱几辈子也用不完。然而,他所面临的稀缺问题,比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奥纳西斯患有重症肌无力,这种神经疾病会让人日复一日地愈发虚弱。对他来说,重要的稀缺资源不是金钱,而是时间、活力,以及从事日常活动所需的身体技能。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稀缺资源,不仅限于重病患者。比方说,盘算要去看哪部电影的时候,限制我们的不是电影票价,而是时间。每个月仅有几个空闲的晚上,看了这部电影就意味着没法看那部,或是没法跟朋友一起聚餐。

重要的稀缺资源亦不仅限于时间和金钱。假设有个朋友邀你去吃自助餐,想想你会面临什么样的经济选择吧。你必须决定怎样装满你的盘子。即便你并不富裕,钱也不是问题,因为你想吃多少都可以。时间也不是障碍,因为你整个下午都有空,而且很高兴跟朋友一起打发这段光阴。这里的重要稀缺资源是你胃的容量。各种你喜欢的食物摆在面前,你必须决定吃哪样,吃多少。多吃一块华夫饼,必然意味着少吃一份炒鸡蛋。这其中虽然没有金钱交易,但并不意味着你的选择无关经济。“噢,这儿挺好的。可在一个没有预算的地方,我有点不自在。”

每一个选择,都牵涉到重要的稀缺因素。有时候,钱是最迫切的稀缺资源,可也不总是如此。应对稀缺是人类面对的处境的本质。其实,若非存在稀缺的问题,生活会少掉不少紧张意味。对一个掌握着无限物质资源的永生者来说,什么决定都无关紧要。

本章中,我们将检验微观经济学理论的部分基本原理,看看经济学家如何将之应用到大量事关稀缺的选择问题当中。后面的章节,很多都以此理论为基础。现在,我们只有一个目标:培养独特的直觉,“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让我们先来看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成本收益决策法

经济学家研究的不少选择,都可以用以下问题概括:

我应该做某事吗?

比方说,对要去看电影的人,这里的“某事”指的是,“今天晚上我该去看《卡萨布兰卡》吗?”对要去吃自助餐的人,这里的“某事”或许是“我该再吃一块华夫饼吗?”经济学家回答这类问题时,会比较该活动的成本与收益。我们用的判断规则非常简单。假设C(x)代表做某事的成本,B(x)代表做某事的收益,则:

若B(x)>C(x),做;反之,不做。

为应用这一规则,我们必须定义并衡量成本和收益。货币价值是一种常用的标准,哪怕该活动和金钱并无直接关系。我们把B(x)定义成:为了做某事你愿意出的最大价钱。大多数时候,B(x)是一个假设的数额,也就是说,如果非做这件事不可,你愿意出多少钱,虽说并不见得会有现金转手。反过来,C(x)就是为了做某事,你放弃的所有资源的价值。这里,C(x)也不需要牵涉到现金转手。

对大多数决定来说,总会有一部分的收益和成本无法直接用货币形式表现出来。欲知我们如何处理这类问题,请看下面的生活实例。你应该把音响的音量调小吗?

你坐在一把舒服的椅子上听着音乐。这时,你发现即将播放的下两首歌,是你不喜欢的。要是你的音响能预设程序,你可以让它跳过这两首歌。可它没这个功能。于是,你必须决定:是站起来去把音量调小,还是坐着等这两首歌放完。

调小音量的收益是不必让你不喜欢的歌骚扰你的耳朵,成本则是从椅子上站起身来的麻烦。倘若你正坐得十分舒服,音乐也不那么让你无法忍受,尽可以随它去。可要是你坐下的时间还不太长,又或者音乐太烦人,你恐怕宁肯麻烦点也要站起来去调小音量。

即便是这样简单的决定,我们也可以把相关的成本和收益换成货币表示。先考虑从椅子上站起来的成本。假设有人给你1美分,让你从椅子上站起来,除了这1美分之外,你没有任何这么做的理由。你会接受这个提议吗?大多数人不会。可要是有人给你1000美元,你肯定会毫不犹豫地站起来。所以,你的心理保留价格——也就是你愿意从椅子里站起来的最低价格——介乎于1美分到1000美元之间。

要想找出临界值,不妨在心里默默投一次标,你一美分一美分地往上加价,看到多少钱的时候你愿意站起来。临界点的高低,显然取决于环境。你有钱的时候的临界值往往比你穷的时候要高,因为同样一笔钱,在有钱人眼里不如在穷人眼里那么重要;你精力旺盛时的临界值往往比你疲惫不堪的时候低,诸如此类。为便于讨论继续进行,假设你站起身来的保留价格是1美元。你可以再通过类似的心理投标过程,判断你最多愿意出多少钱让别人去帮你把音量调小。这一价格可以衡量调小音量的收益;这里,假设是0.75美元。

根据我们的正式判断规则,x=“调小音量”,B(x)=0.75<C(x)=1。这也就是说,你该继续坐在椅子上。尽管下两首歌不怎么好听,但坐着听完比站起来调小音量划算。如果成本和收益的数值倒过来,那就意味着你应该站起身去调小音量。而要是B(x)和C(x)刚好相等,那两者对你来说都无所谓。经济理论的角色

连调小音量都要算计成本和收益,这种想法听起来很荒谬。经济学家最常听到的批评,就是说他们对人如何行为做出了不现实的假设。一想到居然会有人坐在椅子里,寻思自己该出多少钱才无需从椅子里站起来,外行人肯定会奇怪这么做究竟有什么意义。职业台球冠军科里·德乌尔(Corey Deuel)或许并不知道牛顿物理学的所有定律,但他击球的表现说明,他对此有着深入的理解。

面对此种批评,回应有二。第一,经济学家们并不是假设人们真的会做这样的算计。相反,不少经济学家都会说,假设人们按照这类算计采取行动,能帮助我们做出有用的预测。诺贝尔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就曾有力地阐述过这一观点,他以专业台球选手的技术来举例。假设选手们精心考虑过牛顿物理学的所有相关定律,必可准确地预测到他们选择的撞击点和球路。显然,只有很少的职业台球选手接受过正规的物理学训练,而他们大多数人不大可能对“入射角等于反射角”一类的定律倒背如流,甚至也不清楚什么叫“弹性碰撞”,什么叫“角动量”。即便如此,除非严格地按照物理学定律的规律打球,否则他们根本成不了专业的台球选手。我们对台球选手行为理论进行了不现实地假设:他们掌握了物理学定律。弗里德曼劝说我们不要从理论的中心假设来判断它是否准确,而要从它对行为的预测是否可靠来判断。而从这方面来说,行为理论的表现相当好。

和台球选手一样,我们必须培养应对日常环境的技能。包括弗里德曼在内的不少经济学家相信,依靠这样的假设——我们的行动受理性决策的支配,能对我们的行为提出有益的洞见。通过不断的尝试,我们最终把理性决策的法则化于无形之间,就好像台球选手把物理学定律化于无形一样。

面对“经济学家做出不现实假设”控诉的第二种回应,是承认行为往往有别于经济模型的预测。诚如经济学家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所说,大多数时候,我们的举动更像是新手,而非专业台球选手:球总是进不了洞,也不知道该把母球打到哪个位置才能方便下一击。相当多的证据都支持这种观点。

即便经济模型在叙述上站不住脚,仍能提供有用的决策指引。这也就是说,就算它们不见得总能预测我们会怎样行动,但透过它们,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看法,了解如何更有效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就算台球新手还没有把相关的物理定律融会贯通,仍然可以利用这些定律,实现技术的进步。在日常消费和商业决策中,经济模型大多扮演着类似的角色。光凭这一点,已经是学习经济学的一个上好理由了。常见的决策陷阱

要是有外行人说,经济学家的大部分工作,都可以归结为对以下原理的应用——当且仅当收益大于成本时,我们才应该进行某一活动,恐怕有些经济学家会觉得尴尬吧。这听起来可不像是件能叫人整天忙活的事情!然而,事情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学习经济学的人很快就会发现,衡量成本和收益,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有些成本似乎根本不可见,还有些成本,乍看起来很重要,仔细分析起来却又毫无关联。

经济学能教会我们如何辨识真正关键的成本和收益。本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教会读者更明智地做出决定。让我们从一些常见的决策陷阱入手吧。相关的经济学原理很简单,而且也是基本的常识,只是有不少人都视而不见。陷阱1:忽视隐性成本

陷阱1是人们常常忽视隐性成本。倘若做了甲事,就不能做乙事。那么,你做乙事的价值,就属于做甲事的机会成本。不少人做出糟糕的决定,都是因为他们忽视了放弃机会所蕴含的价值。基于这种认识,不妨把“我应该做甲事吗”一类的问题统统翻译成“我应该做甲事还是乙事呢”。在后一问题中,乙事指的是价值最高的备选事项。以下例子能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这一要点。今天,你应该去滑雪还是在家洗盘子?

看待这一决定,存在意义相当的两种方式。其一是,去滑雪的好处之一就是不必洗盘子。要让你愿意去洗盘子,至少得有30美元的日薪,所以,不用洗盘子,也就至少值30美元。根据经验所知,滑雪对你而言价值60美元。再加上这30美元的间接收益,B(x)=90。滑雪的费用是一天40美元。但去滑雪,就不能去帮教授当助理研究员,这份工作对你来说也挺有吸引力。助理研究员的报酬是每天45美元。C(x)就是40美元的直接成本,加上45美元的间接机会成本,即85美元。这下,B(x)>C(x),也即意味着你该去滑雪。

换种想法,我们可以把洗盘子所得的薪水,看做是对其令人不快之处的补偿。这样一来,我们可以从助理研究员45美元的收入里减去30美元,即不工作的机会成本只有15美元。此时,C(x)=40+15=55<B(x)=60,结论仍然是:你应该去滑雪。

上述两种处理洗盘子的令人不快的价值的方式,在本质上没有分别。关键是,你只能二选一。不要把它连算两次!

上例说明,成本和收益是可以互换的。无需付出某一成本,也就意味着得到了收益。同样道理,没有得到收益,也就等于招来了成本。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