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3 18:53:01

点击下载

作者:鬼谷子

出版社:湖南魅丽优品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鬼谷子

鬼谷子试读:

出版说明

鬼谷子,姓名不详,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又被尊为“子”,故名鬼谷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也是纵横家的鼻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鬼谷子既精通政治家的《六韬》《三略》,又擅长外交家的纵横之术,更兼有阴阳家的祖宗衣钵、预言家的江湖神算,所以世人称其为奇才、全才。《鬼谷子》,据传是由鬼谷先生之后的学者根据其言论整理而成的,是一部研究社会政治斗争谋略权术的旷世奇书,也是纵横家唯一保存至今的理论专著,是一本散发着智慧光芒的中国传统文化奇书。由于其中涉及到大量的谋略问题,与军事问题触类旁通,因此也被称为兵书。全书可分为三卷:第一篇至第四篇为上卷,以权谋策略为主;第五篇至第十四篇为中卷(其中第十三、十四篇已经亡佚),以言辩游说为主;《本经阴符七术》《持枢》《中经》为下卷,以修身养性、内心修炼为核心。《鬼谷子》作为纵横家游说经验的总结,融会了鬼谷子毕生学术研究的精华,其价值是不言自明的。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的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的仁义道德大相径庭。因此,历来学者对《鬼谷子》一书推崇者甚少,而批判者极多。其实《鬼谷子》的智慧与谋略,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外交战术与军事策略的得益与否,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兴衰;生意谈判与竞争策略的得当与否,关系到经济上的成败盈亏;日常生活中,言谈技巧也关系到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得体与否。

正是因为《鬼谷子》的独特及其现实指导意义,才引起了今天的人们对《鬼谷子》的研究兴趣,掀起了一股“鬼谷子研究”的热潮。

本书综合参考了当前较为流行和权威的各家版本,每一篇都包括题解、注释、译文三个部分。题解简明扼要;注释内容广泛,包括以陶弘景(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为主的诸家注释,供读者参考;译文通畅贴切,便于读者理解文意。本书还特别辑录了前人研究《鬼谷子》的相关文献资料,以供读者参详。

本书在编辑过程中,无论是原文、注释还是译文都采用简化字,考虑到个别文字用简化字会造成句意误解而保留繁体字。题解和注释参考了前人的观点,并在文中标明了注者,有一些未能查到出处未能逐一标明,特此说明!

希望能带给读者以智慧启迪。编者

捭阖第一

题解“捭”是分开、撕裂的意思,“阖”是闭合的意思。捭阖,在这里指纵横驰骋,大开大合,是鬼谷子学说中的一种基本方法。在本篇中,鬼谷子认为,“捭”“阖”是一对极其重要的哲学概念。陶弘景题注云:“捭,拨动也;阖,闭藏也。凡与人言之道,或拨动之令有言,示其同也;或闭藏之令自言,示其异也。”

捭阖之术是世间万物运转的根本,也是纵横家游说的重要说术言略。本篇作为《鬼谷子》的第一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成为战国的谋士们游说诸侯、安身立命的重要法则。[1][2][3]

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4][5][6]阖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7][8]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9]其道一也。注释

[1]粤若稽古:此四字是模仿《尚书·尧典》的开头,意即按照一定的规律考察历史。陶弘景注:“若,顺;稽,考也。”粤,语首助词。若,顺。稽,考。

[2]圣人:《鬼谷子》中出现的“圣人”有两种含义:一种指古代有所贡献、有所创见的大智大勇之人,一种指当代精于纵横权术的游说辩士,与儒家所说的“圣人”有所区别。此句中的“圣人”取前一种含义。

[3]为众生之先:陶弘景注:“首出万物以前人,用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故为众生先。”先,先觉者,引导者。

[4]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陶弘景注:“阳开以生物,阴阖以成物。生成既著,须立名以命之也。”阴阳,古代哲学观念,代表对立统一的两种性质以及由此形成的万事万物。阳象征雄性、刚健、热烈、积极,阴象征阴性、柔顺、冷静、消极。阴阳被引申来概括对立统一的两类事物或现象。《老子》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命物,为万物命名。

[5]知存亡之门户:陶弘景注:“不忘亡者存,有其存者亡。能知吉凶之先见者,其唯知几者乎?故曰:知存亡之门户也。”门户,途径。

[6]筹策:计算,谋划。万类:万物。

[7]见变化之朕焉:陶弘景注:“万类之终始,人心之理,变化之朕,莫不朗然玄悟而无幽不测,故能筹策远见焉。”朕,征兆,形迹。

[8]守司其门户:陶弘景注:“司,主守也。门户,即上‘存亡之门户’也。圣人既达物理之终始,知存亡之门户,故能守而司之,令其背亡而趣存也。”守司,掌握,运用。

[9]其道一也:陶弘景注:“莫不背亡而趣存,故曰其道一也。”道,大自然的规律。一,同一。译文

按照规律考察历史便可知道,圣人生活在天地之间,是芸芸众生的引导者。通过观察阴阳两类现象的变化来为万物命名,并进一步了解事物生存和死亡的途径,计算自然万物从诞生到死亡的全过程,领悟人们内心的细微变化,揭示事物变化的征兆,从而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所以,从古至今,处在天地间的圣人在社会上立身处世,遵循的都是同一自然规律。[10]

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11][12]弛或张。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13]校其伎巧短长。注释

[10]变化无穷,各有所归:陶弘景注:“其道虽一,所行不同,故曰变化无穷;然有条而不紊,故曰各有所归也。”归,归宿。

[11]“或阴或阳”四句:陶弘景注:“此言象法各异,施教不同。”或,有的。弛,松弛,放松。张,拉紧。

[12]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陶弘景注:“政教虽殊,至于守司门户则一,故审察其所宜先者先行,所宜后者后行之也。”一,专一,自始至终。先后:这里指事物的发展过程。

[13]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陶弘景注:“权,谓权谋;能,谓才能;伎巧,谓百工之役。言圣人之用人,必量度其谋能之优劣,校考其伎巧之长短,然后因材而任之也。”度权量能,审查、衡量对方的智谋与能力。度,《四库全书》作“广”。校,比较。伎巧,技巧。伎,《说文》作“技”。译文

事物的变化虽然无穷无尽,却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归宿:有的属阴,有的归阳;有的柔弱,有的刚强;有的开放,有的封闭;有的松弛,有的紧张。因此,圣人要始终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周密地考察事物的发展过程,衡量人们的智谋和能力,再比较技巧方面的长处和短处。[14][15]

夫贤不肖、智愚、勇怯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16][17]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审定有无与其实虚,[18][19]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

[20][21]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注释

[14]夫贤不肖、智愚、勇怯有差:陶弘景注:“言贤不肖、智愚、勇怯,材性不同,各有差品。”贤,具有德行、才能的人。不肖,不具有德行、才能的人。

[15]乃可捭,乃可阖:陶弘景注:“贤者可捭而同之,不肖者可阖而异之。智之与勇,可进而贵之;愚之与怯,可退而贱之。”捭,开。

[16]无为以牧之:陶弘景注:“贤愚各当其分,股肱各尽其力,但恭己无为,牧之而已矣。”无为,道家哲学概念,即顺应自然的规律与变化。牧,治理,管理。

[17]有无:指才能的有无。实虚:指表现的真假。

[18]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陶弘景注:“言任贤之道,必审定其材术之有无,性行之虚实。然后随其嗜欲而任之,以见其志意之真伪也。”见,通“现”,表现出来。志意,志向与意愿。

[19]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陶弘景注:“凡臣言事者,君则微排抑其所言,拨动而反难之,以求其实情。”微,暗中,不被对方察觉。排,排查。反,反复阐述。

[20]指:通“旨”,旨意,真实主张。

[21]阖而捭之,以求其利:陶弘景注:“实情既得,又自闭藏而拨动之,彼以求其所言之利何如耳。”阖,指对方闭口不说话。捭,使动用法,促使对方开口说话。利,指对方追求的利益、目标等。译文

至于贤良和不贤良,智慧和愚蠢,勇敢和怯懦,都是有区别的。根据每个人的禀性,有的可以开放,有的可以封闭;有的可以晋升,有的可以辞退;有的可以轻视,有的可以敬重,要顺应自然规律来管理他们。当要重用某人时,一定要先审查其是否有才能智慧,摸清他品性德行的虚实,然后放任他的嗜好和欲望,以让他的志向和意愿得以表现。再暗中排查他所说的话,反复发言责难,以探察其实情,了解他的真实主张;先让他沉默再让他畅所欲言,从而探求他所追求的利益所在。

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22][23]异其诚也。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离合有守,[24][25]先从其志。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26]道相追。注释

[22]“或开而示之”六句:陶弘景注:“开而同之,所以尽其情;阖而异之,所以知其诚也。”示,启示,启发。这里指启发对方让他敞开思想。闭,闭藏。这里指使对方控制感情。同其情,即考察对方感情上与我们的同异点。异其诚,即考察对方诚意如何。“同”与“异”为互词。

[23]“可与不可”三句:陶弘景注:“凡臣所言,有可有不可。必明审其计谋,以原其同异。”可,赞同。原,探究、分析。

[24]离合有守,先从其志:陶弘景注:“谓其计谋,虽离合不同,但能有所执守,则先从其志以尽之,以知成败之归也。”离合,原指二人相离或相逢,这里指认识上的差距。守,原指各据一方,这里指有距离。从,同“纵”,纵容,放纵。

[25]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陶弘景注:“言拨动之,贵其周遍;闭藏之,贵其隐密。”冯叔吉对这句评论说:“苏子之党,仰庆吊变,说匿情以拒缴乘危,即是祖此。”贵,以……为贵,这里指“首先要”“关键是”。密,与上句的“周”为互词,都是周密的意思。

[26]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陶弘景注:“而此二者,皆须微妙合于道之理,然后为得也。”道,这里指阴阳之道,即变动阴阳,因势利导而处理事物的方法。《老子》第二十五章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又曰:“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追,相合。译文

或者公开自己的真实想法显示给对方,或者沉默将自己的真实想法隐藏起来,不让对方知道。向对方展示自己的真实想法,是用赞同的办法使双方思想相合;向对方沉默,是用反对的办法来试探对方的诚意。不管对方是赞同还是不赞同,都要审察清楚他的计谋,考察清楚双方意见同异的原因。意见乖离或是相合,有一个要点,就是要首先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如果想开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周详为贵,不可草率;如果想闭合以沉默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以隐秘为贵,不可泄露。周详和隐秘的可贵,在于它的微妙,并与阴阳之道相合。[27]

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皆见其权衡轻重[28][29],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30]自为之虑。注释

[27]“捭之者”四句:陶弘景注:“料谓简择,结谓系束。情有真伪,故须简择;诚或无终,故须系束也。”料其情,探测对方的虚实真假。

[28]权衡轻重:这里指处理事情的谋略与措施。权是秤锤,衡是秤杆,权衡可以称物,引申为处理事情的方法和措施。

[29]乃为之度数:陶弘景注:“权衡既陈,轻重自分。然后为之度数,以制其轻重,轻重得所,因而为设谋虑,使之遵行也。”度数,秤杆上的刻度,引申为标准、准则。

[30]“圣人因而为之虑”三句:尹桐阳注:“乱世而隐退不仕是圣人之自为虑者。”俞棪曰:“自行者,自为之虑也;为人行者,因而为之虑也。”陶弘景注:“谓轻重不合于斤两,长短不充于度数,便为废物,何所施哉?圣人因是自为谋虑,更求其反也。”自为之虑,为自己考虑。译文

开放使其显现,是为了探测对方的虚实真假;封闭使其隐藏,是为了争取对方的真诚合作。全部了解了对方对事物的重要性的判断,再确定处理标准,圣人就要参照他的意见进行思考谋划。如果对方对事物的重要性没有正确的判断,圣人就要替自己谋划,留好退路。[31]

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内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32]阖而去之。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33][34][35],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覆反忤,必由此矣。注释

[31]“故捭者”三句:陶弘景注:“谓中权衡者,出而用之;其不中者,内而藏之也。”内,同“纳”,接纳,吸收。

[32]“阖者”三句:陶弘景注:“诚者,阖而取之;不诚者,阖而去之。”去,离开。

[33]四时:春夏秋冬四季,这里指自然顺序。

[34]以化万物:陶弘景注:“阴阳变动,四时开闭,皆捭阖之道也。”化,化育。

[35]“纵横反出”三句:陶弘景注:“纵横,谓废起万物,或开以起之,或阖而废之。”又曰:“言捭阖之道,或反之令出于彼,或反之覆来于此,或反之于彼忤之于此,皆从捭阖而生。故曰:必由此也。”皆从愿曰:“纵横,即纵横说之纵横,非谓废起也。”尹桐阳曰:“合纵曰阖,连横反之则曰捭。故云:纵横之反出。”反,同“返”。忤,相背,抵触。译文

所以,开启发动之后,对适合的计谋要拿出来实施,对不适合的计谋要坚决不予采用;闭合观察之后,了解到对方有诚意便争取他,了解到对方无诚意便离开他。总之,开启与闭合是与自然之道相符合的办法。天地也就是通过开启与闭合,使阴阳二气发生变化,使四季交替运行,万物化育生长。游说中的纵横变化,对道理的反复阐述,也必定要通过开放与闭合来实现。[36][37]

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必豫审其变化,吉凶大命[38][39]系焉。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40][41]虑、智谋,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捭阖,制之以出入。注释

[36]“捭阖者”三句:陶弘景注:“言事无开阖则大道不化,言说无变。故开闭者,所以化大道,变言说。”道之大化,阴阳之道的关键所在。说之变,指游说中的某些变化。

[37]必豫审其变化:陶弘景注:“事虽大,莫不成之于变化。故必豫审之。”豫,通“预”,预先。

[38]吉凶大命系焉:陶弘景注:“天命,谓圣人禀天命王天下,然此亦因变化而起,故曰吉凶大命系焉。”吉凶,这里指游说的成功或失败。大命,生命,这里指游说目的。

[39]“口者”四句:陶弘景注:“心因口宣,故曰‘口者,心之门户也’;神为心用,故曰‘心者,神之主’。”心,古人认为“心”为思维器官,思虑由心产生,而心中所想,又皆由口出。人的精神住宿在心,所以说心为“神之主”。主,住。这里引申为住所。尹桐阳注:“主,住也。”

[40]志意、喜欲、思虑、智谋,皆由门户出入:陶弘景注:“凡此八者,皆往来于口中,故曰皆由门户出入也。”出入,这里指表达、表述。

[41]故关之捭阖,制之以出入:陶弘景注:“言上八者,若无开闭,事或不节。故关之以捭阖者,所以制其出入。”关,原指门闩,这里指控制。译文

开启与闭合,是阴阳之道的关键,也是游说之辞的主要变化。一定要预先周详地研究开合变化的方法,游说的成功与否全系于此。口是心灵的门面和窗户,心灵是精神的主宰。心所产生的志意、喜欲、思虑、智谋等,都由口这座门户说表达出来。因此,用开放和封闭来把守这个关口,控制思想的表达。[42]

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43]阴阳其和,终始其义。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44]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故言死亡、忧患、贫贱、[45]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46]言恶以终其谋。注释

[42]“捭之者”八句:陶弘景注:“开言于外,故曰阳也;闭情于内,故曰阴也。”默,沉默。

[43]阴阳其和,终始其义:陶弘景注:“开闭有节,故阴阳和,先后合宜。故终始义。”和,调和。

[44]“故言长生”三句:长生等九者使人能够生存下去,代表积极、进步的趋向,为“阳”,这也是人生行动的动力和起点。由此可见《鬼谷子》倡导积极的人生态度。陶弘景注:“凡此皆欲人之生,故曰阳曰始。”尊荣,以地位高为荣耀。显名,名声显赫。始,起点。

[45]“故言死亡”三句:死亡等十者使人的生存受到损害,代表倒退与死亡,为“阴”,这是人生的忌讳,凡是遇到类似情况,都要竭力避免。陶弘景注:“凡此皆欲人之死,故曰阴曰终。”

[46]“诸言法阳之类者”六句:陶弘景注:“谓言说者,有于阳言之,有于阴言之,听者宜知其然也。”法,效法。善,善言,即言对方的优点或优势的一面。恶,恶言,即言对方缺点或劣势的一面。译文

所谓“捭”,就是开启,就是说话,就是“阳”的内容;所谓“阖”,就是闭合,就是沉默,就是“阴”的内容。只有阴阳两方协调,才能始终相宜。所以说,把凡是有关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的事物,都视作“阳”,称为“始”。把凡是有关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的事物,都视作“阴”,称为“终”。各种言论属于“阳”一类的,都叫作“始”,它从正面宣传利益好处,从而使事情有一个好的开端;各种言论属于“阴”一类的,都叫作“终”,它从反面宣传危害坏处,从而结束不适当的谋略。[47]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48][49]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50]入,无所不可。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51][52]。为小无内,为大无外。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53]。注释

[47]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尹桐阳注:“道,言也。试,用也。”陶弘景注:“谓或拨动之,或闭藏之。以阴阳之言试之,则其情慕可知。”以阴阳试之,从阴阳两个方面试探。

[48]“故与阳言者”四句:陶弘景注:“谓与阳情言者,依崇高以引之;与阴情言者,依卑小以引之。”阳,指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积极进取、做事果断、品行高尚的人。崇高,指内容高远积极。阴,指具有消极的人生态度,消极畏惧、做事优柔寡断、品行低贱的人。卑小,指内容微小切近。

[49]以下求小,以高求大:陶弘景注:“阴言卑小,故曰以下求小;阳言崇高,故曰以高求大。”下,卑下的阴言。求,求合,顺应。小,这里指小人。高,崇高的阳言。大,这里指君子。

[50]无所不可: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陶弘景注:“阴阳之理尽,小大之情得,故出入皆可。出入皆可,何所不可乎?”

[51]“可以说人”四句:陶弘景注:“无所不可,故所说皆可也。”人,普通人。家,有封地的大夫。国,诸侯国的国君。天下,这里指周天子。

[52]为小无内,为大无外:处理小的事情,不能仅从事物的内部着眼;处理大的事情,也不能光看事物的外部。陶弘景注:“尽阴则无内,尽阳则无外。”无,不论。

[53]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陶弘景注:“以道相成曰益,以事相贼曰损。义乖曰去,志同曰就。去而遂绝曰倍,去而覆来曰反。凡此不出阴阳之情。故曰:皆以阴阳御其事也。”倍,通“背”,背弃。译文

开启和闭合的方法,要从阴阳两个方面反复地试探。跟性情阳刚、积极进取的人说话,内容要高远积极;跟性情柔弱、消极退守的人说话,内容要微小切近。用低下的言论去求合志向渺小的人,用高尚的言论去求合志趣高远的人。照这样去游说,没有什么地方是不可以出入的,没有什么对象是不可以说服的。用捭阖之术,可以游说普通人,可以游说大夫,可以游说诸侯国国君,可以游说周天子。不论内部有多小,也不论外部有多大,都不能局限于本身,而必须辩证地对待。所有的损害和补益,离去和接近,背叛和归附等行为,都是运用阴阳的变化来实行的。

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隐而入。阳还终阴,阴极反[54][55]阳。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以阳求阴,[56][57]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此天[58][59]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注释

[54]阳还终阴,阴极反阳:陶弘景注:“此言君臣相成,由阴阳相生也。”

[55]“以阳动者”四句:《鬼谷子》认为,万物皆有形体与精神。阳动,道迈开生成万物的第一步,此时“德”已经生成“精神”;阴静,万物的形体生成,精神与形体合一,物乃生成。

[56]“以阳求阴”四句:陶弘景注:“此言君以爵禄养臣,臣以股肱宣力。”求,寻求,达到。结,这里是辅助的意思。苞,通“包”,包容。施以力,施以外力,由外去影响内。

[57]阴阳相求,由捭阖也:陶弘景注:“君臣所以能相求者,由开闭而生也。”相求,相互需求,相互辅助。

[58]说人之法:陶弘景注:“言既体天地,象阴阳,故其法可以说人也。”说,游说。

[59]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陶弘景注:“天圆地方,君臣之义也。理尽开闭,然后能生万物,故为万事先。君臣之道,因此出入,故曰圆方之门户。圆,君也;方,臣也。”圆方,指不同的表现或手段。译文

阳活动前进,阴静止隐藏;阳活动外出,阴隐藏入内。阳反复运动,转化为阴;阴发展到极点,转化为阳。凡是凭阳气行动的人,要用道德相互促进感化;凡是凭阴气静止的人,要用可见的行动相互帮助成功。用阳气来追求阴气,要靠道德来包容;用阴气结纳阳气,要用外力来约束。阴阳之气相互追求,相互结合,必须通过开启与闭合的途径。这就是天地间的阴阳之道,也是游说别人的方法。它是处理好万事的先决条件,也是方正、圆融等各种手段变化的途径。

反应第二

题解《太平御览》卷四百六十二“游说下”引用本篇时,称本篇为《反覆》。“反应”是一种回环反复的思考方式。反,谓反观对方;覆,谓审察自己。反,反过来站在对方立场看问题;覆,站在对方立场看问题后,再审察自己现在的做法。反应是指投石问路以观回应,再行对策之术。本篇作为一种游说之术,主要含义是:无论是在计谋时,还是在游说前,首先必须要了解清楚对方的情况,然后以自己的情况推测对方的实情,做到知己知彼。陶弘景题注曰:“听言之道,或有不合,必反以难之,彼因难而更思,必有以应也。”尹桐阳曰:“《说文》:‘反,覆也。’《尔雅》:‘应,当也。’不合者反覆而使之合,其终必归于当,是谓反应。圣人审慎之至策耳。”[1][2][3]

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反以观往,覆以验来;反以[4]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动静虚实之理,不合于今,[5][6][7]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覆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注释

[1]大化:天地万物的造化。即混沌初开,阴阳变化以生天地、化育万物的自然界生成与变化的过程。在《鬼谷子》中,这一过程为圣人所掌控,如《捭阖》篇曰:“捭阖者,道之大化。”陶弘景注:“大化者,谓古之圣人,以大道化物也。”尹桐阳曰:“圣人以大道化物,因名圣人曰大化。”

[2]乃与无形俱生:陶弘景注:“无形者,道也。动必由道,故曰无形俱生也。”无形,道,这里指事物的本原,阴阳变化的法则。《易·系辞上》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3]反以观往,覆以验来:俞棪曰:“《老子》曰:‘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此反覆之说之所由本也。”反,同“返”,回来。往,历史。覆,回,回复。来,未来之事。

[4]“反以知古”四句:陶弘景注:“言大化圣人,稽众舍己,举事重慎,反覆详验。欲以知来,先以观往;欲以知今,先以考古;欲以知彼,先度于己。故能举无遗策,动必成功。”

[5]“动静虚实之理”三句:陶弘景注:“动静由行止也,虚实由真伪也。其理不合于今,反求诸古者也。”动静,行动和停止。

[6]事有反而得覆者,圣人之意也:陶弘景注:“事有不合,反而求彼,翻得覆会于此,成此在于考彼,契今由于求古,斯圣人之意也。”

[7]不可不察:陶弘景注:“不审则失之于几,故不可不察也。”察,仔细考察。译文

古代普育众生的圣人,都是与大道共存的。他返过去观察以往,回过来验证将来;返过去了解古代,回过来了解现在;返过去了解别人,回过来了解自己。动和静、虚与实的道理,如果在未来和今天都得不到应用,那就要返回去研究古代的历史,考察前人的经验,从而寻求出正确答案。事情往往是要通过研究古代而验证现在的,这是圣人教导给我们的,我们不能不仔细考察。[8]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者,[9][10][11]反而求之,其应必出。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12][13]。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合事,[14][15]得人实也。其犹张罝网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道合其[16][17]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常持其网驱之。注释

[8]因其言,听其辞:陶弘景注:“以静观动,则所见审;因言听辞,则所得明。”因,根据,依靠。

[9]“言有不合者”三句:陶弘景注:“谓言者或不合于理,未可即斥,但反而难之,使自求之,则契理之应,怡然自出也。”言有不合,对方言辞透露出的意思与己方想要得到的不相符。反,反复。求,探求。应,反应,应和。出,露出(真情)。

[10]言有象:陶弘景注:“象谓法象。”象,象征。

[11]事有比:陶弘景注:“比谓比例。”比,并列,类比。这里指同类事物。

[12]其有象比,以观其次:陶弘景注:“应理既出,故能言有象,事有比。前事既有象比,更当观其次,令得自尽。”次,后边。这里指言辞背后隐藏的意图。

[13]以无形求有声:陶弘景注:“理在玄微,故无形也。无言则不彰,故以无形求有声。声即言也,比谓比类也。”

[14]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陶弘景注:“得鱼在于投饵,得语在于发端。发端则语应,投饵则鱼来,故曰‘钓语’。语则事合,故曰‘合事’。明试在于敷言,故曰‘得人实’也。”钓语,用作引诱的话。俞樾注:“钓语,谓人所隐藏不出之言,以术钓而出之。”

[15]罝网:原指捕兔子的网,这里指捕野兽的网。

[16]“多张其会而司之”四句:陶弘景注:“张网而司之,彼兽自得。道合其事,彼理自出。言理既彰,圣贤斯辨,虽欲自隐,其道无由。故曰钓人之网也。”俞樾曰:“盖谓钓取人之言语,合之其人之行事而得其实,犹之乎张罝网而取兽也。”会,聚集。这里指野兽经常出没的地方。司,通“伺”,侦察。道,这里指方法,即说话恰如其分。

[17]常持其网驱之:陶弘景注:“持钓人之网,驱令就职事也。”译文

别人在说话,是动;自己沉默不说,是静。要根据对方说的话,听出对方言辞中透露的真实想法。对方言辞中透露出的意思与己方想要得到的不相符,便反复询求,对方一定会应和,把真实情况说出来。语言常常使用象征的手法,事物一定有可供类比的先例。有了象征和类比,就可以观察对方下一步的想法和言行。所谓“象”,就是用语言象征所要表达的某种事物;所谓“比”,就是用言辞反映可供类比的先例。然后,根据无形的道理来探求有声的言辞。启发诱导的话如果符合事理,便能使对方回答,从而了解到他的真实情况。这就像张着兽网捕猎野兽一样,只要在野兽出没的地方多设一些网,伺机观察等候着,就一定能捕捉到野兽。方法适合事理,对方当然会自己说出一切,这便是一张钓人的网,自己经常拿着这张网驱使对方,使其为我所用。[18]

其不言无比,乃为之变。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19][20]而牧之。己反往,彼覆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袭之,[21][22]反之覆之,万事不失其辞。圣人所诱愚智,事皆不疑。故善反[23][24]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牧之不[25]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注释

[18]其不言无比,乃为之变:陶弘景注:“或乖彼,遂不言无比,如此则为之变。变常易网,更有以象之者矣。”高金体说:“其不言无比者,彼人犹不相应也。”尹桐阳解释说:“无比则彼情不能见。”不言,沉默不言。无比,没有用来做类比的信息。

[19]“以象动之”四句:陶弘景注:“此言其变也。报,犹合也,谓更开法象以动之,既合其心,则其情可见,因随其情慕而牧养之也。”报,回应。牧,治理。

[20]“己反往”四句:陶弘景注:“己反往以求彼,彼必覆来而就职,则奇策必申。故言有象比,则口无择言。故可以定邦家之基也。”己反往,彼覆来,意即我们发出揣测言辞,对方应答,如此多次反复。定基,确定基本的策略。

[21]“重之袭之”三句:陶弘景注:“谓象比之言,既可以定基,然后重之袭之、反之覆之,皆谓再三详审,不容谬妄。故能万事允惬,无复失其辞也。”袭,重复。

[22]圣人所诱愚智,事皆不疑:陶弘景注:“圣人诱愚则闭藏以知其诚,诱智则拨动以尽其情。咸得其实,故事皆不疑也。”诱,引导。

[23]故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陶弘景注:“言善反听者,乃坐忘遗鉴,不思玄览。故能变鬼神以得其情,洞幽微而冥会。夫鬼神本密,今则不能,故曰变也。”变鬼神,像神鬼一样变幻莫测。

[24]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陶弘景注:“言既变而当理,然后牧之之道审也。”当,适当,合理。审,详尽,周密。

[25]“牧之不审”四句:陶弘景注:“情明在于审牧,故不审则不明;审基在于情明,故不明则不审。”译文

如果对方沉默不言,或者其言辞中没有用来做推理、类比的信息,这时就要改变谈论的方式。用“象”的方法打动对方,投合对方的内心想法,了解他的真情,从而控制他。双方一来一往,反复交谈,而且语言有象征反映的内容,又有可供类此的先例。因此,在反复交谈中可以判断出对方的基本情况,确定基本的策略。然后,反复地推敲琢磨,反复地试探、诘问、观察、验证,以使其表达的语言准确无误,任何事都可以从对方言辞里探知。圣人诱导愚人和智者的方法不同,但都可以确定无疑地取得成功。所以,自古那些善于从正反两面反复了解事物的人,往往能采用神鬼不测的变化手段来了解真实情况。他的变化适当合理,他的观察非常周密。如果观察不周密,得到的情况便不清楚;得到的情况不清楚,决定的基本策略便不周详。[26]

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还听之。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27]欲高反下,欲取反与。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28]呼,实理同归。注释

[26]“变象比”三句:陶弘景注:“谓言者于象比有变,必有反辞以难之,令其有言,我乃还静以听之。”反辞,对方反应的言辞。还,返回。

[27]“欲闻其声反默”四句:此句承《老子》而来。《老子》第三十六章曰:“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使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陶弘景注:“此言反听之道,有以诱致之,故欲闻彼声,我反静默;欲彼开张,我反睑敛;欲彼高大,我反卑下;欲彼收取,我反施与。如此则物情可致,无能自隐也。”反,反而。敛,收拢。与,给予。

[28]同声相呼,实理同归:陶弘景注:“欲开彼情,先设象比以动之,彼情既动,将欲生辞,徐徐牧养,令其自言。譬犹鹤鸣于阴,声同必应,故能实理相归也。”高金体说:“蛙鸣鳖应,类自相从。”译文

灵活运用象征和类比,对方一定有反应的言辞,然后自己返回来听取。想要听到对方的声音,自己反而要沉默;想要张开,反而要先收拢;想要上升,反而要先下降;想要夺取,反而要先给予。想要使对方坦诚相见,就用象征性的语言试探,并说出先例,从而诱导他发言。声音相同自然会彼此呼应,看法一致就会走到一起。[29]

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此听真伪,知同[30][31]异,得其情诈也。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32][33]皆以先定为之法则。以反求覆,观其所托,故用此者。己欲平[34]静以听其辞,察其事,论万物,别雄雌。虽非其事,见微知类[35][36]。若探人而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符应不失,如螣蛇之所[37]指,若羿之引矢。注释

[29]“或因此”四句:陶弘景注:“谓所言之事,或因此发端,或因彼发端,其事有可以事上,可以牧下也。”上,上级,君主。下,臣下,民众。

[30]“此听真伪”三句:陶弘景注:“谓真伪、同异、情诈,因此上事而知也。”此,指以上的方法。情诈,真诚和欺诈。

[31]“动作言默”三句:陶弘景注:“谓动作言默莫不由情,与之出入。至于或喜或怒,亦由此情以见其式也。”动作,举止。见,表现。式,模式。

[32]先定:预先的决断。

[33]“以反求覆”三句:陶弘景注:“反于彼者,所以求覆于此。因以观彼情之所托,此谓信也。知人在于见情,故言用此也。”托,寄托。

[34]“己欲平静以听其辞”四句:陶弘景注:“谓听言之道,先自平静,既得其辞,然后察其事,或论序万物,或分别雄雌也。”雄雌,高低、强弱。

[35]见微知类:陶弘景注:“谓所言之事,虽非时要,然观此可以知彼,故曰见微知类也。”微,微小的征兆。类,同类的事物。

[36]符:古代朝廷用以传达命令、调兵遣将的凭证。材料有竹木或金玉,上面书写有文字,剖分为二,当事双方各持一半,使用时验证两半是否相合。

[37]如螣蛇之所指,若羿之引矢:陶弘景注:“闻其言则可知其情。故若探人而居其内,则情原必尽。故量能射意,万无一失。若合符契。螣蛇所指,祸福不差。羿之引矢命处辄中。听言察情,不异于此。故以相况也。”螣蛇,传说中能飞的神蛇。郭璞云:“龙类,能兴云雾而游其中也。”羿,后羿。神话中善射的英雄。矢,箭。译文

或者顺着这种道理,或者顺着那种道理,或者用来侍奉君长,或者用来管理臣民。这就是分辨真伪,了解异同,以分辨对手的真实情报或诡诈之术。活动、举止,言说、沉默,都要通过这种方法表现出来,喜怒哀乐也都要借助这些模式,事先确定法则。通过反复的言辞试探,求得对方答复,再观察分析他所寄托的内容。使用这种方法,自己要保持平静,才能听取对方的言辞,考察他所说的事情,探讨万事万物,分辨实力强弱。即使对方所说的不是自己当前急于了解的事,也可以凭借微小的征兆推知同类的情况。这就好像要想了解别人而能深入他的内部,从中知悉对方的能力,捕捉对方的意图,像验合符契一样不差分毫,像螣蛇所指祸福不差,像后羿射箭一样百发百中。[38]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其[39]见形也,若光之与影。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针,如舌之取[40][41][42]燔骨。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如阴与阳,如圆与方。未[43][44]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进退左右,以是司之。[45][46]己不先定,牧人不正。事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己审先定以[47]牧人,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注释

[38]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孙子兵法》云:“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孙武强调知彼知己,而且知彼在前,知己在后,可见知彼比知己更加重要。《鬼谷子》则更强调知己。陶弘景注:“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智从明生,明能生智。故欲知人,先须自知也。”始己,始于己,从自己开始。

[39]“其相知也”四句:陶弘景注:“我能知彼,彼须我知,必两得之,然后圣贤道合。故若比目之鱼,圣贤合则理自彰,犹光生而影见也。”相知,相互了解。比目之鱼,据说是一种只有一只眼睛的鱼类,所以常常是两条鱼并排在一起游行。见,同“现”。

[40]“其察言也不失”三句:陶弘景注:“以圣察贤,复何所失。故若磁石之取针,舌之取燔骨也。”燔骨,烤熟的骨肉。燔,烧,烤。

[41]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陶弘景注:“圣贤相与,其道甚微,不移寸阴,见情甚疾。”微,微妙。见,发现。

[42]如阴与阳,如圆与方:陶弘景注:“君臣之道,取类股肱比之一体,其来尚矣。故其相成也,如阴与阳;其相形也,犹圆与方。”阴与阳,圆与方,皆相对应。这里泛指一切事物。圆,指圆融灵活的方法。方,指方正直率的方法。

[43]“未见形”四句:陶弘景注:“谓臣向晦入息,未见之时,君当以圆道之,亦既出潜离隐,见形之后,即以才职任之。”《本经阴符七术》曰:“圆者,所以合语;方者,所以错事。”道,通“导”,引导。事,从事,办理。

[44]进退左右,以是司之:陶弘景注:“此言用臣之道,或升进,或黜退,或贬左,或崇右,一准上圆方之理。故曰以是司之。”进,前进,任用。退,后退,隐退。左,向左,贬谪(左迁)。右,向右,升迁(右调)。司,主管。

[45]己不先定,牧人不正:陶弘景注:“方圆进退,己不先定,则于牧人之理,不得其正也。”

[46]事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陶弘景注:“用事不巧,则操末续颠,圆凿方枘,情道两失,故曰忘情失道也。”忘情,遗忘真实情况。失道,偏离正道。

[47]“己审先定以牧人”四句:陶弘景注:“己能审定,以之牧人。至德潜畅,玄风远扇,非形非容,无门无户。见形而不及道,日用而不知。故谓之天神也。”形容,形状和容貌。译文

所以,了解外界事物要从了解自己开始,只有先了解了自己才能了解别人。双方互相了解,志同道合,就好像比目鱼一样形影不离。能够及时掌握对方的言辞,就好像发出声音就会有回声一样;能够及时掌握对方的表现,就好像有光线就会出现阴影一样。了解自己的人,审察别人的言论就不会失误,就像用磁铁去吸铁针一样简单,也像用舌头去吮吸烤熟的骨肉一样容易。他结交别人,方式微妙,他发现情况,反应迅速。他的方法,有时阴柔,有时阳刚,阴柔与阳刚相互结合;有时圆融,有时直率,圆融与直率相互搭配。如果情形还不清楚,便采用圆融灵活的方法来引导对方;如果情形已经清楚,就用方正直率的方法来处理事情。无论是向前还是向后,无论是向左还是向右,都可用这个方法来对待。总之,不能先了解自己,就不能驾驭对方,处理事情就不会巧妙,这便是“忘情失道”;自己先确定斗争策略,再去管理别人,策略就会巧妙而不露痕迹,没有谁能懂得其中的诀窍,这就是获得对方实情的最高境界,可以叫作“天神”。

内揵第三

题解《鬼谷子》曰:“内者,进说辞也;揵者,揵所谋也。”内,指内心世界。揵,通“楗”,闭塞的开关,即锁。内揵,字面的意思是从内心深处锁住,作为游说之术,其含义是:向君主进献说辞,要深入到君主的内心世界,使双方的关系就像门闩和门、钥匙和锁一样紧密结合,亲密无间。陶弘景题注曰:“揵者,持之令固也。言君臣之际,上下之交,必内情相得,然后结固而不离。”俞樾曰:“此篇名《内楗》。楗即键也。《周官》:‘司门掌授管键。’司农注曰:‘管谓钥也,键谓牡。’然则内楗者,谓纳键于管中。”“内揵”之术应遵循“得其情,乃制其事”的原则,也就是说,要取得君主的信任,成功与否的关键是了解对方的真实情况、真实思想。[1][2]

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3][4]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事皆有内揵,素结本始。或结以[5]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6]欲思则思。若蚨母之从子也,出无间,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7]止。注释

[1]远而亲,近而疏:陶弘景注:“道合则远而亲,情乖则近而疏。”远、近,指血缘或亲戚关系。亲、疏,指实际上的交往关系。

[2]就之不用,去之反求:陶弘景注:“非其意则就之而不用,顺其事则去之反求。”就,靠近。用,任用。去,离开。求,征召。

[3]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陶弘景注:“分违则日进前而不御,理契则遥闻声而相思。”御,通“迓”,迎接,欢迎。

[4]事皆有内揵,素结本始:陶弘景注:“言或有远而相亲,去之反求,闻声而思者,皆有内合相持,素结其始。故曰皆有内揵,素结本始也。”素,平时。结,建立关系。本始,开始,开端。

[5]“或结以道德”四句:陶弘景注:“结以道德,谓以道德结连于君。若帝之臣,名为臣,其实为师也。结以党友,谓以友道结连于君。王者之臣,名为臣,其实为友也。结以货财,结以采色,谓若桀纣之臣,费仲、恶来之类是也。”或,有的。党友,志趣相投的朋友。财货,金钱、货物。采色,绚丽成章的颜色。这里指满足耳目视听之好的女色、音乐、歌舞等娱乐形式。

[6]“用其意”九句:陶弘景注:“自入出以下八事,皆用臣之意,随其所欲,故能固志于君,物莫能间也。”用其意,根据对方的意图而结交。入,入世,参与政事。出,出世,不参与政事。

[7]“若蚨母之从子也”五句:陶弘景注:“言蚨母养子,以盖覆穴,出入往来,初无间朕,故物不能止之。今内揵之臣,委曲从君以自结固,无有间隙,亦由是也。”蚨母,昆虫名,即青蚨。外形似蝉,比蝉稍大。取蚨子,其母无论远近都会飞来相救。干宝《搜神记》卷十三云:“(蚨母)生子必依草叶,大如蚕子。取其子,母即飞来,不以远近。虽潜取其子,母必知处。以母血涂钱八十一文,以子血涂钱八十一文,每市物,或先用母钱,或先用子钱,皆复飞归,轮转无已。”陶弘景注:“蚨母,螲也。似蜘蛛,在穴中,有盖。”译文

君臣上下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微妙的。有的关系疏远,思想上却很亲密;有的关系亲近,思想上却很疏远。有的人主动亲近君主,反而不被任用;有的人离开了君主,反而被君主征诏。有的人天天出现在君主面前也得不到任用,有的人只是远远听到他的名声,君主却朝思暮想要得到他。这都是由于内心相知的程度不同所致,取决于君臣之间平时的结交。君臣之间的关系,有的以道德相交,有的以志趣相投的朋友之道相交,有的以财物相交,有的以美色娱乐相交。能够揣摩君主意图而相互结交,那么,你就能想入世就入世,想出世就出世;想亲密就亲密,想疏远就疏远;想靠近就靠近,想离开就离开;想自己得到征召就得到征召,想让君主思念自己就能让君主思念。就好像青蚨虫一样,母虫一定要细心地保护它的幼虫,无论出入,都没有间隔的迹象,自由往来,没有谁可以阻止。[8][9][10]

内者,进说辞也;揵者,揵所谋也。欲说者,务隐度;计[11][12]事者,务循顺。阴虑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方来应时[13][14][15],以合其谋。详思来揵,往应时当也。注释

[8]内者,进说辞也:陶弘景注:“说辞既进,内结于君,故曰内者进说辞也。”俞樾曰:“内,读为纳。”内,使动用法,使……进入内心。

[9]揵者,揵所谋也:陶弘景注:“度情为谋,君必持而不舍,故曰揵者揵所谋也。”俞樾曰:“内揵者,谓纳键于管中。”揵所谋,使谋略与对方相合。揵,也是使动用法。

[10]欲说者,务隐度:陶弘景注:“说而隐度,则其说必行。”隐度,暗中揣度。

[11]计事者,务循顺:陶弘景注:“计而循顺,则其计必用。”循顺,依靠,顺着。

[12]“阴虑可否”三句:陶弘景注:“谓隐虑可否,然后明言得失,以御君志也。”阴虑,暗中考虑。明言,公开讲。

[13]方来应时:进献计谋要契合时机。方,计谋。应时,切合时宜。

[14]合其谋:合于君谋。其,君主。

[15]详思来揵,往应时当也:陶弘景注:“详思,计虑来进于君,可以自固;然后往应时宜,必当君心也。”来揵,前来进献的计谋。译文

所谓“内”,就是使进献说辞能够深入君主的内心;所谓“揵”,就是使自己的谋略与君主相合。想去游说君主的时候,必须先审时度势,暗中揣测君主的真实想法和意图;想向君主进献计谋时,必须顺着君主的意愿。暗中揣度是否可行,再对君主公开说出所得所失,以便迎合君主的心志。进献计谋要选准时机,对方一旦有应,便立即进献说辞以合于君主的谋略。详细地思考后再来进献计谋,去迎合君意,适应形势。[16]

夫内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乃揣切时宜,从便所为,以求[17][18]其变。以变求内者,若管取揵。言往者,先顺辞也;说来者,[19]以变言也。善变者,审知地势,乃通于天,以化四时;使鬼神,[20][21]合于阴阳,而牧人民。见其谋事,知其志意。事有不合者,有[22][23]所未知也。合而不结者,阳亲而阴疏。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

[24]谋也。注释

[16]夫内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陶弘景注:“计谋不合于君,则不可施行也。”内,这里既指言辞,也指计谋。

[17]“乃揣切时宜”三句:陶弘景注:“前计既有不合,乃更揣量切摩当时所为之便,以求所以变计也。”揣切,切磋,揣摩。时宜,时机是否适宜。从便所为,从便于实施的角度出发。

[18]以变求内者,若管取揵:陶弘景注:“以管取揵,揵必离;以变求内,内必合。”管,钥匙。揵,通“楗”,门闩。

[19]“言往者”四句:陶弘景注:“往事已著,故言之贵顺辞;来事未形,故说之贵通变也。”言往者,讲历史。顺辞,顺从君主心意的言辞。说来者,讨论未来。变言,变通的言辞。

[20]“善变者”七句:陶弘景注:“善变者,谓善识通变之理,审知地势则天道可知。故曰:乃通于天。知天则四时顺理而从化,故曰:以化四时。鬼神者,助阴阳以生物者也,道通天地,乃能使鬼神,合德于阴阳也。既能知地通天,化四时,合阴阳,乃可以牧养人民。”化四时,精通四时的变化。使鬼神,役使鬼神。

[21]见其谋事,知其志意:陶弘景注:“其养人也,必见其谋事而知其志意也。”谋事,处理事务。志意,心志和意向。

[22]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陶弘景注:“谓知之即与合,未知即不与合也。”事有不合,决策不合君心。知,了解,掌握。

[23]阳:这里指表面。阴:这里指内心。

[24]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谋也:陶弘景注:“不合,谓圆凿而方枘。故圣人不为谋也。”译文

如果自己的言辞或计谋与君主不合,就不能施行。这时就要揣摩时机是否适宜,从有便实施的角度出发,来改变策略。用善于变化来争取被采纳,就像用钥匙开锁一样,变被动为主动,极易达到目的。游说时,凡是谈论过去的事情,要采用顺从君主心意的言辞;凡是谈论未来的事情,要采用变通的言辞。善于应变的,必须详细了解各国地理形势,精通天文四时的变化,这样才能做到役使鬼神,与阴阳之理相合,管理民众。见到君主处理事情的计谋和措施,就能知道他的心志和意向。所办的事情有时不能合君心,是因为对君主的心志和意向还不够了解。意见一致了,而不能密切结合是因为只停留于表面亲近,而背地里还有距离。凡是与君主之意不合的事,圣人是不会为其谋划的。[25]

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26]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27]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以待决事也。故曰:不见其类而[28][29]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得其情,乃制其术。此[30][31]用可出可入,可揵可开。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揵万物。注释

[25]“故远而亲者”四句:回应上文“远而亲,近而疏”。陶弘景注:“阴德谓阴私相得之德也。”阴德,暗合君心。德,通“得”。

[26]“就而不用者”四句:回应上文“就之不用,去之反求”。陶弘景注:“谓所言当时未合,事过始验。故曰事中来也。”策不得,谋略不恰当,不符合君心。事中来,预测的事情后来应验了。

[27]“日进前而不御者”四句:回应上文“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陶弘景注:“谓彼所行合于己谋,待之以决其事,故遥闻声而相思也。”施,措施。待,期待。

[28]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陶弘景注:“言不得其情类而为说者,若北辕适楚,陈轸游秦,所以见非逆也。”见逆,被拒绝。见非,被否定。

[29]得其情,乃制其术:陶弘景注:“得其情则鸿遇长风,鱼纵大壑,沛然莫之能御。故能制其术也。”情,实情。制,制订。术,谋略,主张。

[30]此用可出可入,可揵可开:陶弘景注:“此用者,谓用其情也,则出入自由,揵开任意也。”此用,用此,即使用这种方法。

[31]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揵万物:陶弘景注:“言以得情立事,故能先知可否,万品所以结固而不离者,皆由得情也。”此,指上文提到的“得情”。揵万物,控制万事万物。先知,预先了解情况。译文

所以那些关系疏远反而得到君主亲近的人,是因为他们能与君主心意暗合;那些关系亲近反而被君主疏远的人,是因为他们与君主心意不一。主动亲近君主反而不被任用的,一定是谋略不恰当,不符合君心;离开君主反而被征召的,一定是他所预测的事在后来应验了。天天在君主面前却不被任用的人,一定是建议措施不合君主之意;君主远远听到他的名声就朝思暮想要得到的人,一定是谋略相合,期待他前来决断大事。所以说,如果找不到双方的共同之处而制订谋略,必定会被排斥;不了解对方的实情而实行游说,必定会被否定。了解到真情,才能制订并实现自己的谋略。使用这种办法既可以进入,也可以出来,既可以相合,也可以离开。所以圣人立身处事,就是遵循这种规律来预先了解情况,从而跟各种人和事物紧密结合的。[32][33]

由夫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先取《诗》《书》,[34]混说损益,议论去就。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外内者必明道[35][36][37]数。揣策来事,见疑决之。策而无失计,立功建德。注释

[32]由夫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陶弘景注:“由夫得情,故能行其道德仁义以下事也。”由,通过,从中经过。

[33]《诗》:《诗经》。先秦时称“诗”或“诗三百”,西汉时尊为经,称《诗经》。《书》:《尚书》。先秦时称“书”,西汉时尊为经,又称《书经》。春秋战国时期,在外交场合往往引用《诗经》或《尚书》中的只言片语,来做说服的例证。

[34]混说损益,议论去就:陶弘景注:“混,同也。谓先考《诗》《书》之言,以同己说,然后损益时事,议论去就也。”混说,夹杂进自己的说法。损益,减少和增加,有斟酌、研讨的含义。

[35]“欲合者用内”三句:陶弘景注:“内谓情内,外谓情外。得情自合,失情自去,此盖理之常也。言善知内外者,必明识道术之数。”内,靠拢、进取的方法。外,疏远、退让的方法。道数,规律。

[36]揣策来事,见疑决之:陶弘景注:“预揣来事,见疑能决也。”揣,揣测。策,计划。

[37]策而无失计,立功建德:陶弘景注:“既能明道数,故策无失计。策无失计,乃立功建德也。”失计,失算,发生错误。译文

在游说时,要顺着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等方面来进言,从《诗经》《尚书》中征引例证,在此基础上加入自己的言辞,或增加或减少,再仔细研讨在当前情况下自己是离开还是留下辅助君主。如果决定辅助君主,就从进取方面努力,以求思想与君主相合;如果要离开,就采取消极的办法,尽量退避。如果想要离开,无论是积极进取还是消极退避,都一定要通晓与君主相处的规律,这样才可以揣测计划未来的事情,发现疑难之处才可以迅速决断。策略上没有失误之处,就能立功建立德业。[38]

治名入产业,曰揵而内合。上暗不治,下乱不寤,揵而反之[39][40][41]。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若[42][43]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注释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