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开国60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3 22:52:30

点击下载

作者:支运亭

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大清开国60年

大清开国60年试读:

前言

大清王朝是我国第二个取得全国统一政权的少数民族王朝,《大清开国六十年》这部通俗历史读本,主要描写明朝末年和清朝开国这段历史时期所发生的一些最主要、最精彩而又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明朝末年,国势不断衰败,中原地区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满族兴起,清太祖努尔哈赤借父、祖被明军杀害,靠妻资助,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五月,以“十三副遗甲”含恨起兵,并以其英勇顽强的意志和雄才大略,先后统一了女真诸部,建立了后金政权;为了反对明朝“以夷制夷”的民族压迫政策,他又愤然抛弃明朝世爵举兵反明,继而占领了明朝辽东地区,成为明朝辽东地区的统治者。但是,由于其政治路线和统治政策的失误,使后金取得的胜利险些丧失殆尽,最后在宁远之战中,他被明朝小将袁崇焕打败,并身负战伤,于明天启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十一日带着国事、家事和生前诸多未了之事,离开了人世,葬于沈阳东北天柱山下的清福陵。

清太祖努尔哈赤死后,其第八子皇太极在后金最艰难的情况下,于是年九月一日,受众推继承了汗位,改年号天聪。继位后,他为了摆脱国势危局,大胆地纠正了父亲的错误,对国政进行全面改革,实施了一系列兴国新政。经过十年的努力,国内经济力量不断增强,军事上取得了长城以外各民族的统一,政治上建立了以满族为主体,吸收汉族、蒙古族参加的多民族联合专政的联盟政权,于天聪十年(1636)四月十一日正式建元称帝,建国号大清,定年号为崇德。从此,关外新诞生的大清王朝,便把矛头转向夺取明朝政权,成为明末三大政治军事集团之一。

继天聪三年(1629)和八年(1634)两次大规模入关征明之后,皇太极在建立大清后,又两次大规模地督率铁骑,踏冀、鲁、晋,深入明朝中原腹地,先后取得了攻掠冀、鲁、宣大、松锦等大捷,威震京畿,使明朝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可是,就在其踌躇满志,欲夺取更大胜利之时,这位大清国的崇德皇帝皇太极,在崇德八年(1643)八月九日这一天,刚忙完朝事、家事,却不幸于夜晚九时突然驾崩在清宁宫东梢间南炕的御座上。由于其死得突然,生前又没有指定皇位继承人,遂使统治集团内围绕皇位争夺,进行了一场充满刀光剑影的惊心动魄的智斗,最后由庄妃布木布泰和皇太极所生、年仅六岁的第九子福临,于是年八月二十六日戏剧性地登上了皇位,并形成了以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两皇叔辅政,皇太后扶政的皇权体制。多尔衮先后被封为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

顺治元年(1644)四月,在群臣的建议下,小皇帝福临命辅政叔王多尔衮率二十万大军西征伐明,准备一举夺取全国政权。然而,风云突变,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农民起义军于甲申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抢先攻进北京,推翻了大明政权。随后农民军立即招降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当吴三桂在进京准备受降的途中,得知家中被农民军罚银,父亲被拷打,特别是得知最心爱的爱妾陈圆圆被农民军的副帅刘宗敏强占的消息后,怒发冲冠,降而反叛,转而投降大清,最后联合清军在山海关与农民军展开了著名的“山海关大战”,打败了李自成率领的十二万大顺农民军。李自成率农民军逃回北京,在武英殿草草举行黄袍加身的登基之礼后焚宫西遁。吴三桂遂引清军于是年五月占领了北京城。请摄政王多尔衮打着“讨伐贼寇,匡复皇权”的旗号,适时为明崇祯皇帝发丧吊唁,建陵安葬,受到明朝遗臣和京城百姓的拥护。是年九月大清举朝从盛京沈阳迁都北京,十月初一日,顺治帝福临在北京紫禁城太和殿举行第二次登基大典,成为统一全国的大清国皇帝。顺治八年(1651)皇父摄政王多尔衮病逝,济尔哈朗被罢免,顺治帝福临正式亲政。

大清开国的六十年,在我国历史上属于特定历史时期,是明朝统治下的三股政治势力相互博弈的时期,大清王朝的先祖们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有许多戎马生涯和民族生活中不曾披露的历史故事及宫廷秘史。本书中记述的这些历史故事和宫廷秘史,真实地反映了清初满族的民族风俗,后金奴隶制时期军事、政治和王权斗争的内幕,揭示了清朝前期少数民族王权、汗位和皇权争夺的刀光剑影,再现了少数民族王朝后妃宫廷生活的淫乱和相互争宠。故事情节惊险,充满着浪漫的人文情趣和传奇的民族色彩,处处引人入胜。加之每章都配有一些从未公开的历史珍贵图片,使本书如同一幅壮观而又丰富多彩的大清开国历史画卷,使你阅读观览后定会感到美不胜收,爱不释手。

这部书的出版,主要是为满足爱好历史的中外读者的需要。书中撷取的史料,主要源于清朝前期的官方史料、满文档案和地方史料。但由于在大清王朝从开国至入主中原统一全国的六十年间,重武轻文,史料不多,而且原始官方史料主要是满文史料,汉文史料比较缺乏,加之满汉文字翻译的问题,许多内容过去的史书中多未曾详述。 《大清开国六十年》这本书,是本人多年来通过对清前史进行研究、编辑、整理而写成的,现把它奉献给广大读者。

本书在语言文字方面,摒弃了难以理解的古文,尽量用通俗易懂的书面语,有些必须使用的古文,都原文作了引述。对场景和人物的描写,多采用生动活泼的文学语言,客观、生动地再现了当年历史真实的画面,以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但考虑本书又不是通史,故有些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无关的史事,则大多省略或惜笔未作叙述。疏漏之处,请方家指正。作者二○一二年十二月

清朝前期历史研究难得的新成果

大清王朝,从清太祖努尔哈赤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借古勒寨父祖被杀复仇之名,以“十三副遗甲”起兵,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继之,又经清太宗皇太极近二十年的艰辛守、承创业,于明崇祯九年(1636)建立大清国号,正式上尊号称“宽温仁圣皇帝”。到明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1644),顺治帝于盛京皇宫大政殿敕命摄政王多尔衮“代统大军,往定中原”,大清开国的这六十余年,在我国历史上属于特定历史时期。当时是衰落的明朝政府、张献忠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和新兴的后金政权三股政治势力相互博弈的时期。其间清朝开国者的一些重大活动,由于清朝原始官方史料主要是用满文记载,汉文史料比较缺乏,加上满汉文字翻译和战争频繁等问题,导致许多历史事件的具体内容在史书中都未曾详细叙述。

沈阳故宫博物院原院长,中国清前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清宫史学会副会长、著名清史和文物研究专家支运亭先生,多年来一直从事清前史的研究,《大清开国六十年》是他的又一部新作。这是他用自己掌握的清朝前期官方史料、满文档案、宫廷文物和地方史料,潜心研究、整理、编辑的又一新成果。该书站在历史的制高点,诠释了努尔哈赤打着反民族压迫的旗帜举兵反明,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奴隶制政权,占领明辽沈地区后,又因违背历史现实,对原处在封建社会的辽沈汉民实行奴隶制统治,进行残酷的民族镇压,遭到辽民的反抗而失败,他的继任者皇太极吸取了其父治国失败的教训,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史上多民族统一的政权新纪元——大清帝国,最终在三股政治势力博弈中取得了统一全国的政权的前因后果。书中详细记述了大清开国六十余年历史中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和宫廷秘史,揭示了王权、汗位和皇权争夺的内幕,真实地反映了后金奴隶制时期和清朝前期封建皇权建立时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的形成、社会改革变更的真实情况,用新的史学观解读了努尔哈赤突然迁都沈阳,皇太极如何继位、大胆改革弊政及夜宿清宁宫猝死,六岁福临两次登基的内幕和皇太后与多尔衮的私情等重要历史事件,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科学方法对事件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有史实依据的新见解。

如对于努尔哈赤突然迁都沈阳和沈阳故宫的始建年代问题,支运亭先生就根据对沈阳故宫满文史料、建筑历史及地方史料的研究,指出当时努尔哈赤突然宣布要放弃历史古都辽阳和新建的东京城,迁移到比辽阳小十倍的沈阳建州旧城,主因是后金进入辽沈地区后,由于政治路线的错误,造成后金政权“岁荒食匮”,民不聊生;民族政策失当,造成满汉民族矛盾尖锐,辽民武装反抗起义的浪潮风起云涌,加上明朝、朝鲜、蒙古在军事上的威胁,当时的后金政权中心辽阳正处在“四处逼境”的危境之中。努尔哈赤清楚地认识到,如继续据守在辽阳,自己三十余年开创的王业必将毁于一旦。所以他才不顾诸王和大臣的反对,决意迁都沈阳,迁都的真正原因是为了摆脱当时国中的危局,回避辽沈汉人反抗的锋芒。同时通过对此历史事件的研究,在查阅地方史料中,新发现努尔哈赤已于天命十年(1625)决定迁都沈阳的一年前,即天命九年(1624),就任命晋人侯振举为千总,率600名役工、20名工匠,开始在沈阳建州旧城内,为他建好了大殿(大政殿)、十王亭和一组三进院落的汗王宫,充分证实了沈阳故宫的始建年代不是1625年,而是后金天命九年(1624)。这一新史料的发现和研究,解决了沈阳故宫始建年代长期未清的一大历史悬案。

再如皇太极继位后,在纠正先父之错、改革国政方面,提出“轰轰烈烈宣扬”(父亲功绩)、“悄悄改革变更” (父亲弊政)的十二字方针。他将其父亲定的“编庄为奴”政策改为“编庄为民”,虽然两项政策只是“奴”与“民”一字之差,却从根本上把广大汉民从原来的奴隶身份解放出来,使之成为后金统治下的自由民,因而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有效地促进了清初国内经济的发展。

对于皇太极夜宿清宁宫的猝死,书中运用相关满文史料中记载的当时皇太极的身体状况,查找了皇太极“圣躬违和”方面的史料和外国史料所载当时服用药剂的处方分析,指出皇太极的死因不是以前史书上记载的“无疾而终”,而是因为他身体久病未愈所致。其中事必躬亲、朝事劳顿是造成皇太极生前患病的主要原因;皇嗣早逝、宸妃病亡是造成他死亡的相关原因;圣躬违和、久病未愈是造成皇太极心脑血管堵塞、突然死亡的直接原因。

另外,支运亭先生还在书中插入了许多从未公开发表的珍贵历史、文物图片,从而更使该书的史料价值和阅读趣味增添许多。

总之,我认为这是一部很值得阅读的好书,是清朝前期历史研究和宫廷史研究难得的新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二○一二年六月

清朝开国历史研究的新成果

大清王朝是我国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二个全国政权的皇朝。清朝的开国史,从清太祖努尔哈赤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五月,借父祖在古勒寨被杀为名,以“十三副遗甲”起兵,先统一建州女真本部,继统一海西女真诸部,又统一东海女真各部,在今抚顺市新宾县赫图阿拉建立后金政权。随着后金力量不断壮大,努尔哈赤向明辽东进攻,一举攻破明朝抚顺边城。明廷紧急从全国调集十万大军,在今抚顺萨尔浒地方对后金政权进行围剿。努尔哈赤采取诱敌深入、分兵迎敌、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术,战胜明军的围剿,创造了我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继而攻陷明朝辽东重镇沈阳,并攻取明朝辽东首府辽阳,辽河以东土地,归于后金所有。而后,努尔哈赤进军河西,攻破广宁(今北镇)。明天启六年(1626)正月,努尔哈赤兵攻宁远(今兴城),兵败之后不久身亡,其第八子皇太极继承汗位。他大胆改革,励精图治,四处征讨,实力大增。后金在原有满族八旗外,增建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天聪九年(1635)改族名为满洲,翌年改国号为大清,年号为崇德。到明崇祯十七年,即清顺治元年(1644)四月,顺治帝福临在盛京皇宫大政殿敕命摄政王多尔衮“代统大军,往定中原”,随之取代明朝,建立全国政权大清王朝。

清王朝开国六十年,是清王朝初创时期,由于满文初创,战争频仍,重武轻文,史料记载疏漏,满文翻译滞后,有许多重要历史事件的内幕和细节,一直是学界困惑的问题。沈阳故宫博物院原院长、中国清前史研究中心主任、清史和文物研究专家支运亭研究员,多年来一直从事大清开国史、清代宫廷史、皇宫建筑和满族文化的研究,曾发表过多篇论文,出版过多部专著,在清史界和文博界有一定影响。最近他通过对清前期宫廷文物和档案史料的梳理、分析和研究,又推出了新著《大清开国六十年》。《大清开国六十年》一书,对清初许多史事提供了不少新的史料和新的观点。他用多年搜集和掌握的宫廷文物、宫廷史料和地方史料,对许多重大史事进行论证,解决了许多史实不清、阐释不细、论述不确等问题。书中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揭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使人读后耳目一新。如清太祖努尔哈赤两次立储的失败,亲自下令杀死长子褚英的满文谕令,努尔哈赤兵败宁远的深层次原因,清太宗皇太极继位问题,清国号的来历,皇太极猝死的原因,皇太极用兵朝鲜的内幕,孝庄皇太后与摄政王多尔衮的私情,以及多尔衮的死因等,都运用新的史料进行了新的分析,使人津津阅读,欲罢不忍。

书中关于清朝统治者入主北京后历史的论述,如多尔衮利用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朝,又利用明朝残余力量合攻李自成农民军的策略,多尔衮为崇祯皇帝发丧、上谥号,从一个新的视角证明顺治为明朝皇权的继承者。这一新观点从深层面阐明了清王朝入主北京后,能够很快招降明朝上层官吏,取得士人支持,坐稳大清江山的真谛。

总之,《大清开国六十年》是一部有价值的书,是清朝开国史和宫廷史研究的又一新成果。二○一二年六月第一章爱新觉罗氏是神鸟的传人

大清国的开创者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是我国少数民族满族的英雄。其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就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之间,最早在夏、商、西周时就有文献记载,那时称“肃慎”。经历了近千年的磨炼,肃慎的后裔到了汉唐时又称挹娄、勿吉、靺鞨,到了宋(辽、金)、元时期,又称作女真。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原始图腾和民族传说,据满族民间流传和清朝官书《满洲实录》载,女真人的直系祖先爱新觉罗氏是神鸟的传人。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我国东北有座巍峨壮丽的布库里山(长白山),山上有一泓清澈透明的山池(天池)名布勒瑚里。夏天池水碧蓝如洗,平如砥镜,池边绿草如茵,百花争艳,不时吸引着翩翩起舞的彩蝶和喳喳欢跃的鸟雀,池中的风景如同镶嵌在布勒瑚里的一幅美丽画卷。也许正是大自然这无比巍峨俊秀的美景诱惑了天上的神灵。布库里山(长白山)远眺图。长白山是满族人的发祥地,这里的自然环境为女真人提供了丰富的采集与狩猎资源。

一天,在云雾缭绕的天宫瑶池边,有三位仙女正在游玩,她们是三姊妹,大姐名叫恩库伦,二姐名叫正库伦,三妹名叫佛库伦。她们三人腾云驾雾、兴高采烈地相互追逐,突然发现了胜过天宫瑶池的布勒瑚里。姊妹仨都很惊喜,异口同声地说:“人间竟然还有这等美景,赛过天宫也。”于是,姊妹三人便脚踩飘浮的云朵,一同自天而降,来到了美丽的布勒瑚里(天池)边。

她们见布勒瑚里的美景胜过天宫,池水比天宫瑶池还清澈,便见景忘情,纷纷解衣跳入池中。她们不停地在池中嬉戏玩耍,不知过了多久才先后上岸。正在这时,从远处飞来一只轻盈可爱的神鹊,盘旋在三仙女佛库伦衣服的上空,然后将喙中所衔的一粒红色的果子丢在了佛库伦的衣服上。佛库伦上岸走到自己衣服前,见衣服上有一粒闪闪发光的红果,喜欢得爱不释手。若把它放到地上,恐沾上污秽,继续捧在手里,又无法穿衣服,于是她便把这粒红果含在口中。不料,红果刚放到口中竟然就顺势滑到了她的腹内。待佛库伦穿好衣服,正欲随两位姐姐返回天宫时,却感到小腹沉重,无法随姐姐们一同飞回天宫,只好与两位姐姐暂时分手,自己留在这美丽的布勒瑚里边住了下来。

不知又过了多久,佛库伦生下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长得非常神奇,发长体壮,落地就会说话。又过了十来个春秋,这个男孩长成一位相貌英俊、举止非凡的粗壮少年。他那黑红的面孔,明朗带笑的眼神,张嘴大笑时露出的洁白牙齿,以及满身隆起的棕黑色肌肉,使他俨然一个地道的少年英才。佛库伦看着他一天天长大,心中倍感高兴。佛库伦意识到,现在应该是命他去制止战乱和杀戮的时候了。

云雾袅袅的长白山天池,是满族源流传说中佛库伦沐浴受孕圣地。三仙女沐浴布勒瑚里图。传说三位仙女在布勒瑚里湖沐浴。其中三妹佛库伦吃了神鹊衔来的红果感而有孕,告别两位姐姐留在人间,后生子取名爱新觉罗·布库里雍顺。

初春的一天早晨,太阳早早就从大山的那边升起,把烟雾缭绕的布勒瑚里照得越发清澈平静,鲜花迎着明媚的阳光张开欢快的笑脸,鸟雀用它那清脆的叫声打破了宁静的湖边山林。佛库伦为儿子准备好了远行的衣物和独木船,然后把儿子叫到自己面前,向儿子讲述了他的身世,并告诉他姓爱新觉罗氏,取名布库里雍顺。佛库伦郑重地嘱咐布库里雍顺说:“上天让我生你,是让你从这里顺江而下以定乱国,你要前往制之。”说完她把一个小黄布袋挂在布库里雍顺的脖颈上,指给他乘船航行的方向,然后腾空飘然而去,飞回了天宫。

爱新觉罗·布库里雍顺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明白了上天生自己的使命,他依依不舍地目送母亲飞回了天宫后,便谨遵母教,乘船顺流而下。布勒瑚里流出来的江水,犹如抖动着的暗蓝色鳞片闪闪发光。翻滚奔腾的江水打在布库里雍顺的身上,战栗、漂浮的小木船像浮在大江中的一片小树叶,汹涌的江涛后浪推动前浪,昼夜不停地朝前奔流。小木船驰过险滩峡谷,不觉间来到了牡丹江与松花江汇合处的斡朵里(今黑龙江省依兰)。斡朵里是一个号称有三万户人家居住的三姓人村寨,这里彪悍的女真人生性好斗,为了竞相争当部落雄长,终日里互相争斗,这种原始仇杀的遗风,使这个茅舍相荫的三姓人村寨,被长年笼罩在一片杀气之中。佛库伦嘱咐儿子乘独木船顺江而下平息三姓人杀伐图。布库里雍顺按照母亲的嘱咐,乘独木船来到牡丹江与松花江交汇处的斡朵里(三姓人居住的地方),三姓人拥布库里雍顺为首领。

这天,寨子里一个叫博德里的人到江边取水,他突然看见远处有一条独木船从上游驶来,当船到眼前时,见船上的人是一位相貌奇伟、举止庄严的非凡少年。他来不及同船上的来人打招呼,扔下水桶拔腿跑回到斡朵里村寨报信。这时寨子里正在为争当部落雄长而闹得大乱,取水人博德里告诉大家说:“你们不要再争下去了,从江上游来了一位奇人,看样子是有来历的,你们去见一见吧!”三姓人听博德里这么一说,停止了争斗,一齐拥向江边,去看从江上游来的奇人。

众部族人一起来到江边,见到布库里雍顺,都异口同声地称赞说:“此人果然是个非凡的人,一定是上天派来帮助我们的。”于是,几个头人便惊讶地问:“你是从哪里来,到这里做什么?”布库里雍顺欣然告诉他们说:“我是仙女佛库伦所生,姓爱新觉罗,名叫布库里雍顺,天生我是让我到你们这里来平定你们的大乱的。”接着,布库里雍顺就把母亲佛库伦仙女教他说的那番话,详细地向众部落的族人细说了一遍,并将自己脖颈上的小黄布袋打开,见里面有个字条,上面写道:“他母亲是仙女,只因此地要出一位英雄,特叫神鹊含胎,寄在仙女肚子里。他是上天的贵种,姓爱新觉罗,叫布库里雍顺。”大家听了布库里雍顺的自述,看了黄布袋内的字条,都佩服地说:“这是上天派给我们的雄长。”于是大家一拥而上,几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相互交叉,手握手做成人轿,抬着布库里雍顺回到了寨子里,后面男女老少两三千人跟随着。

回到寨子后,经过商议,三姓人一致拥戴布库里雍顺为雄长,并请至今未嫁的老处女百里姑娘陪伴布库里雍顺,照顾他的生活。从此,布库里雍顺的吃喝衣着,统统由百里姑娘细心照料。说也奇怪,自从布库里雍顺来到并被拥为雄长以后,斡朵里便风调雨顺,人人快乐。三姓人合议说:“此人平息了我们的固伦(部落)中谁为主人的争议,可以推举(他)做我们固伦的贝勒(首领)。”从此,布库里雍顺被三姓人推举为盟主贝勒,结束了三姓人为争当部落雄长而长期相互争斗的历史,部民们也过上了和平安宁的幸福日子。

光阴似箭,不觉又过了五六年,布库里雍顺出落得一表人才,相貌十分清秀,斡朵里的女孩儿见了,都愿嫁他。但是在布库里雍顺心里,只有那位百里姑娘。他来到斡朵里后,一直由百里姑娘照顾他,睡也跟着百里姑娘,吃也跟着百里姑娘。百里姑娘此时已四十有余,只因长得十分标致,看上去好似三十岁。绝世风姿,可怜迟暮!在旁人看,这百里姑娘孤芳空老,觉得十分可惜,但在百里姑娘看来,自从和布库里雍顺一起生活,照顾他成为贝勒爷,心里倒也解得寂寞。到了十八岁的布库里雍顺,把斡朵里治理得井井有条。他把它分作十四段,每一段命一人管事,又挑选出四百个身材高大、力气强壮的,编成军队,教练骑马射箭,掮枪舞棍,把这支军队训练得十分英勇善战;同时他又在三姓人的林场四周建立木栅,自此以后,这里就没再发生过走失牲畜和偷盗牛马的事。村民人人高枕无忧,大家都感激布库里雍顺的功德。

十八岁的布库里雍顺,在众人眼里是部族的首领、贝勒,但回到家里,却像个小男孩似的,跟在百里姑娘身旁,好似小孩跟着母亲。百里姑娘从小就照顾他,却也成了习惯,常常和他说笑着解闷儿,有时伸手摸摸他的脖颈头面。布库里雍顺到亲热的时候,便拿捏着百里姑娘的手心,唤几声“姊姊”。到了晚上,他便跟着姊姊一床儿睡,一切冷暖起卧的事体,都是百里姑娘照看着。他们两人虽说耳鬓厮磨,肌肤相亲,一个是处女,一个是童男,却是干干净净、各不相扰地年复一年地朝夕生活在一起。

到了布库里雍顺二十岁以后,斡朵里的人口一天多似一天,兵力也一天强似一天,渔猎的物资和地上生产的麦米也一天多似一天。于是,布库里雍顺以贝勒的身份,常常带领士兵四处抢劫。他仗着自己人多力壮,每次出征,没有不得胜而回的。不到三年工夫,他便收复了十多个村子,因此村子上的管事人,便商量公推布库里雍顺做一个总贝勒。

有一天,十四个管事的头领率领村里的管事人,在村中空地上开了一个大会,把布库里雍顺请出来,坐在高台上,大家在台下拜他,村民也在后边跟着膜拜,拜布库里雍顺做十四村的总贝勒。拜过后,大家便在空地上喝酒吃肉。这位新总贝勒请了百里姑娘出来,两人在台上面对面坐着吃着。大家酒醉肉饱,便手拉手跳起舞来,新总贝勒布库里雍顺在台上也拉着百里姑娘的手臂跳起舞来。跳了一阵,他便吩咐左右卫兵,瞒着众人,偷偷地下了高台,和百里姑娘一起走出栅门,骑上一对枣红色骏马。两匹马马耳磨着马耳,马上的布库里雍顺与百里姑娘肩擦着肩,一边走着,一边说笑着,不知不觉来到了一片大树林子里,回过头来看看后面的村落,早在云雾缥缈之中了。

布库里雍顺勒马停步,下得马来,转过头忙将百里姑娘扶下马,然后两人手挽手漫步在林子里。当走到一片绿地时,两人便高兴地席地而坐,肩并肩静悄悄地一句话也不说,双双侧身仰望那天上的飞云。那百里姑娘樱唇微动,一阵阵鼻息吹在布库里雍顺总贝勒的脸上,使他觉得一阵香甜。布库里雍顺心头一动,忙翻过身来,扑上前去,捧着百里姑娘的手心儿不住地亲吻。说也可怜,这四十岁的百里姑娘还是一个女孩儿的身子,这亲吻的事今天和布库里雍顺还是第一次,这位老处女的心不觉感动起来,她回过头来看着总贝勒,只是一笑。两人正欲说话的时候,鸟儿飘飘飞上半空。由于他们是最近距离地相互凝视着对方,没有留神,耳中也没听到什么。待他们抬起头来看时,见一队士兵静悄悄地站在面前,后面还跟来了许多村里的百姓,个个对他俩笑眯眯的,把百里姑娘羞得粉脸通红,恨不得有个地缝能钻下去。只听到几百人齐声嚷道:“总贝勒大喜啊!百里姑娘大喜啊!三姓的百姓大喜啊!”大家边嚷边挤上前,男的簇拥着布库里雍顺,女的簇拥着百里姑娘,把他们扶上了马,大家围在他俩的马前马后,一边走着,一边吆喝着,直送到他们的屋子里。十四个管事人一齐上来,劝总贝勒布库里雍顺当夜娶百里姑娘为妻。布库里雍顺答应了管事们的请求。管事的人走出去,召集村上的百姓,把这件喜事向大家宣布,并为之操办新婚典礼。全村的人闻讯后个个高兴,人人踊跃,顿时号角到处吹动,总贝勒住地人山人海。仪式开始,贝勒府的广场中立着大旗杆,有四个萨满,全副打扮,上前来祭堂子。布库里雍顺总贝勒和百里姑娘也跟着拜过。四下里百姓一片欢呼声。接着十六个女孩儿打扮得千伶百俐,在中间跳着舞。十四个管事人前来送礼贺喜,总贝勒便留他们在空地上喝酒吃肉,直吃到黄昏时分。

总贝勒布库里雍顺也喝得酩酊大醉。百里姑娘扶他进了屋,替他解衣,让他入睡,自己则守候在他的身边。看到眼前的这一切,百里姑娘好似在梦中。她不由得想起父母在时,曾为自己的婚姻之事不知操了多少心,由于总是没有自己看中的男人,所以一直蹉跎过去,没想到自己一个老处女,如今却嫁给了这二十多岁的青年总贝勒。这些年的朝夕生活,让她从内心深处珍惜两人之间的这份感情,在她心中,布库里雍顺是个有儿女恩情、英雄胆识的人,如今嫁了他,必须要拿出生平的智谋来,帮助他做一番事业,才不枉和他做一场夫妻。这时,布库里雍顺正从醉酒中醒来,见了和他并头睡着的新娘,虽说是个老美人,但在枕上望去,她还很有风韵。布库里雍顺一只手伸过去,抚摸她那羞涩红润的脸,另一只手拉住了她的手。两人在被窝里云雨一番。

到了第二年,百里姑娘居然生下一个儿子。后来布库里雍顺在斡朵里建立了国家(由三个氏族共组的一个部落集团),从此,爱新觉罗·布库里雍顺便成为这个女真国的始祖。

然而数世之后,布库里雍顺的后人袭职做了女真诸部的都督后,却因忘记了始祖的遗训,逐渐视部民于水深火热的苦难中而不见,只想着自己整天过荒淫无道的生活。他大兴土木建造了许多房子做府院,又从百姓家挑选不少美貌女儿,送进府院里做妃子,供他享用。都督天天搂着妃子们吃酒,夜夜抱着妃子睡觉,兵也不练,事也不管,还派人四处从百姓家里搜刮钱财,供他挥霍,弄得天怒人怨,民穷财尽。再加上田地连年荒旱,百姓饿死冻死很多,从而激起了三姓人的众怒。勇敢的三姓人群起而反,一窝蜂似的拥进府里去,卫兵们拦也拦不住。七八百人在刀架上夺了刀叉,打进后院,看都督正抱着两个妃子在那里寻欢,造反的人举刀便砍,都督的人头顿时落地。可怜一群脂粉娇娃,被一个个拖进院中,剥得赤条条的,奸死的奸死,杀死的杀死,横七竖八,抛在院子里。都督的母亲、妻子也被乱民杀死。这一阵暴乱将都督府里杀得尸积如山,血流成河,整个爱新觉罗家族死的死、逃的逃。

又过了若干年以后,女真人的后人阿哈出做了元朝的丞相,明朝推翻元朝后,他又归顺大明,被封为海西王。阿哈出的夫人是斡朵里(吾都里)爱新觉罗·猛哥帖木儿的同胞姐姐,后来在阿哈出的举荐下,猛哥帖木儿也接受朝廷招抚,复于呼兰河流域海西女真西阳哈部开设兀者卫,为建州卫指挥使,统领建州三卫。

公元1433年,朝鲜派出七路大军攻袭婆猪江建州地,斩杀五百余口,猛哥帖木儿受七姓兀狄哈人袭击遇难,其弟凡察这一天因外出到山里打猎而幸免于难。在回府的途中,凡察刚走到一片大树林边时,忽听得不远处的一株大树后,有一班人嘀嘀咕咕地在那儿说话。他机警过人,连忙勒紧马缰,那马便停了马蹄。他急忙下马,躲在一旁侧耳静听,只听得其中一人说道:“如今爱新觉罗都督一家人被我们杀得死的死、逃的逃,让我们好好搜查,看还有没有剩下的。自古说斩草要除根,如今众人派我来察看,要不留后患。如果找到带进府去,还有重赏。”凡察听到这里,早已吓得灵魂出窍。他也不等他们把话说完,立即乘他们不注意掉转马头,朝着远离府寨的山林荒野里逃跑。七姓兀狄哈人毫不犹豫地派人四处进行追捕。

爱新觉罗·凡察径直跑到了一片荒野,人、马都累得气喘吁吁,全身上下的汗水、露水、泥土把他活生生涂抹成一个泥人,整个人累得靠在一棵近似干枯的树上,不能动弹。待他慢慢睁开双眼仔细一看时,发觉这方圆十几里漫无边际都是荒野,毫无遮挡藏身之处。眼看七姓人追捕的人马就要到来,危在旦夕之下,凡察心生一计。他看看天色渐晚,荒野里白茫茫一片暮色,忙脱下衣服,罩着马的眼睛,把马赶到土坡下,又折一根树枝来,顶在自己头上,直挺挺地蹲在荒草丛里,动也不动,然后仰天长叹道:“愿上天保佑我不死!”

这时,夕照衔山,鸦鹊噪树。说也奇怪,不知从何处飞来一群神鹊儿,一瞬间聚落在满身泥泞、身如树干的凡察头上和树枝上聒噪着。那一队追兵一阵风似的赶到荒野之地,没有发现凡察的人影,只见到前面枯木树干上站立着一群喜鹊。他们确信无人在此后,便掉转马头罢兵回寨。

神鹊的后裔、鸟的传人凡察在始祖的保护下脱离险境,得以不死。他逃到一个大山深处,被山里一个名叫图洛的人收留,后来图洛又把自己的女儿荞芳嫁与他为妻。图洛死后,把山庄传给凡察。后凡察被朝廷封为建州右卫指挥使,猛哥帖木儿的幼子董山也被朝廷授建州左卫指挥使。董山死后,其爵位又传给儿子,儿子死后,其爵位又传给孙子,这样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最后传到了福满,又传到努尔哈赤的爷爷觉昌安。

这是一个动人的神话,讲述了女真人和满族直系祖先兴起的艰难历史。清太宗皇太极即位后主持编写的这一清代早期文献,以浓墨重彩描绘了满族始祖的神话。所谓神鹊不过是原始社会女真人的一种图腾崇拜。从仙女佛库伦由天宫下凡到人间吃仙果,到她生布库里雍顺,反映的正是满族先祖由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时期的历史,记述了努尔哈赤的祖先在度过了远古洪荒年代后,当私有制打破母系氏族社会的均衡,仇杀的火焰使父系氏族社会向部落联盟过渡时,满族的兴起和发展历程,同时也证明了长白山和牡丹江、松花江两岸是满族的故乡。

神鹊育人的传说,荒诞而又遥远,但传说中所说的斡朵里,就是努尔哈赤祖辈世居的地方。据明洪武二十八年,朝鲜李朝太祖四年(1395)朝鲜官修的《龙飞御天歌》载:“东北一道,本肇基之地也,畏成怀德久矣,野人酋长,远至移阑豆漫,皆服事,常佩弓剑,入卫潜邸,昵侍左右,东征西伐,靡不从焉。”满语“移阑豆漫”即汉语所谓“三万户”。文中还记载,斡朵里万户夹温姓猛哥帖木儿,火儿阿万户古伦姓阿哈出,托温桃湿万户高姓卜儿阏。这三万户就是传说中描写的居住在松花江下游沿岸女真部落的三个酋长,三姓人源于元代。元朝在松花江下游地区开始“设官牧民”,置斡朵里、胡里改、桃湿、脱斡怜、李若江五万户府。居民“无市井城郭,逐水草为居,以射猎为业”。到了元朝末年,当地仅存斡朵里(吾都里)万户首领(夹温姓)猛哥帖木儿,胡里改万户首领(火儿阿古伦姓)阿哈出,托温桃湿万户首领(高姓)卜儿阏,即当时三万户府女真人。朝鲜《龙飞御天歌》记述的“移阑豆漫”三万户,正是沿旧制而说的。

斡朵里(吾都里)万户首领猛哥帖木儿,即清朝尊为肇祖的猛特木。清人所修《满洲实录》中记录的三万户即三姓人的历史传说,虽然经过修史的增删文饰,但仍然保留着合理的内核。《满洲实录》将满洲直系吾都里部的来源及肇兴之地系于长白山东南,松花江下游,今黑龙江省伊兰县境内马大屯附近。

到了元朝末年,斡朵里万户在酋长猛哥帖木儿的率领下迁至朝鲜东北的会宁,即斡木河所在地,因而开国传说中始祖布库里雍顺乘舟行至斡朵里的事迹,反映的是满族始祖从遥远的北方沿松花江下游南迁并加入到三姓部落的经历。《满洲实录》称布库里雍顺被三姓人推举为主后定国号为满洲,但这里所说的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而是指由三个姓氏组成的部落集团。元明之际,原居住在松花江下游的斡朵里和胡里改部人开始分道向南迁徙。胡里改部女真在阿哈出酋长的率领下,沿松花江移驻辉发河上游的凤州(今吉林省东南开元城),二十余年后,又随其孙李满柱移往鸭绿江支流的婆猪江(浑江)流域。斡朵里部在猛哥帖木儿酋长的率领下,迁居图们江下游,后又移至朝鲜境内的斡木河高句丽旧地(会宁)。虽然这两部女真万户分道南迁,但并未中断彼此的联系。明洪武二十年(1387),胡里改部酋长阿哈出(元朝丞相)被招抚入朝降明,受封海西王,领地覆盖松花江流域女真地区。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李成佳废高丽国王自立,改国号朝鲜,迁都汉阳(今韩国首尔)。费雅喀和鄂伦春女真人画像

明朝永乐元年(1403),燕王朱棣在经“靖难之役”夺取皇位后不久,为了加强对东北少数民族的统治,明廷诏设“建州卫军民指挥司”。是年十一月,建州卫大首领阿哈出到南京朝拜永乐帝。他在永乐帝面前荐举、称赞猛哥帖木儿,给朱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取得了明朝的信任。永乐二年(1404)正月,明廷开始招抚女真各部。明成祖朱棣在敕谕中说:“今朕继大位,天下太平,四海内外,皆同一家。恐尔等不知,不相统属,强凌弱,众暴寡,何有宁息之时?今天朕言,给予印信,自相统属,打围放牧,各安生业,经商买卖,从便往来,共享太平之福。”永乐帝派遣使臣辽东东宁卫千户高时罗,诏谕猛哥帖木儿来京,赐给烧酒、马匹等物。猛哥帖木儿为向明朝表示诚心,决定亲自到南京朝贡。明成祖又派钦差、千户王教化前往招抚猛哥帖木儿。猛哥帖木儿受谕后,随钦差、千户王教化于永乐三年(1405)九月初三日起程,前往南京城朝拜永乐皇帝。到南京,他备受永乐帝和朝臣的礼遇。永乐皇帝授予他建州卫都指挥使官职(官阶为正二品),赐给印信、金带等物品。从此以后,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正式成为明朝的边臣,以都指挥使的身份与建州卫大首领阿哈出共同管理建州卫事。之后,他于永乐九年(1411)四月,率所部由斡木河移居凤州。

猛哥帖木儿受明朝赐封后,积极守边,勤劳不殆,屡立功绩,不断被晋升,地位和声誉越来越高。其他小部落和零星的女真人、户,相继前来归附,势力大增。约在永乐十一年(1413)前后,猛哥帖木儿赴朝纳贡时,明廷增置建州左卫,又封他为建州左卫指挥使。猛哥帖木儿受明朝敕封建州左卫指挥使,威望大增,更加提高了他在家族和建州左卫女真中的地位。他开始以本部落的成员组成一支较强大的武装队伍,并将其分作中、左、右三军,他亲自统率中军,其弟凡库野女真人画像察统领左军,其长子权豆统领右军。三军平时耕牧围猎,战时驱骑出征。

永乐二十年(1422),猛哥帖木儿以皇妃“骨肉之亲”和建州左卫指挥使的双重身份,被征调到京,领属随永乐皇帝反击鞑靼部阿鲁台纵兵劫掠漠北的亲征。谕令说:“猛哥帖木儿,皇后之亲也。”因永乐帝娶阿哈出之女为妃,阿哈出的夫人是猛哥帖木儿的亲姊妹,故猛哥帖木儿为皇妃的亲舅舅,永乐帝因此称其为“骨肉之亲”。反击鞑靼部阿鲁台的战争结束后,猛哥帖木儿被永乐皇帝授予建州卫都指挥使职。猛哥帖木儿担心在凤州再罹阿鲁台兵骚扰,遂请求将其部迁回斡木河,得到永乐皇帝的赐准。永乐二十一年(1423),他率中军及眷属六千二百五十人,分批从凤州返回斡木河旧居耕牧围猎。

猛哥帖木儿(努尔哈赤直系六世祖)忠心明朝,承命不怠。明宣德八年(1433)六月,他协助明辽东都指挥同知裴俊奉旨率领官军赉赐前往斡木河收取所掠人口,八月十五日却发生了“斡木河之变”:辽东女真豪族杨木答兀伙同古州野人女真阿答兀等三百余人马前来抢杀,猛哥帖木儿及其弟凡察、长子权豆等奋力保卫裴俊一行。经过双方激战,杨木答兀势拙力穷,夺路而逃。凡察、权豆及明军四人受伤,二十八匹马及其驮载的赍品被杨木答兀抢去。猛哥帖木儿同裴俊追赶到河岸,夺回了被抢走的赍品和马匹。之后,杨木答兀又纠合八百余人,披挂明甲,进行反扑和报复,乘其不备包围了猛哥帖木儿、凡察、权豆等的家和裴俊营寨,放火焚烧,攻破栅墙,肆行焚杀,致使猛哥帖木儿和长子权豆俱被杀死,猛哥帖木儿次子董山(童仓)被掳走,凡察受伤出逃。建州左卫受到了重创,劫难空前,寨破人亡。翌年,凡察到北京朝贡,明宣宗“升建州卫指挥佥事凡察为都督佥事,仍掌卫事”。因原旧印失落,又重颁新印。但是,后来猛哥帖木儿次子董山被毛怜卫指挥使哈儿秃赎回,迁往辽东与李满柱一起住。明正统五年(1440)六月,董山和凡察经明廷允准,率所部二百余户,从斡木河历经曲折,迁到浑河支流苏子河一带,与建州卫都督李满柱合住在一起。

到明朝中叶,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分为建州、海西、东海(野人)三部。海西四部女真,即辉发、叶赫、乌拉、哈达,以今松花江中游呼兰河流域而得名。海西女真诸姓中的辉发部始祖本姓益革得里,系黑龙江尼马察部人,其始祖昂古里、星古力自黑龙江载木主迁于渣鲁居焉,后来加入那拉姓氏族,改随其姓。叶赫部始祖星根达尔汗,蒙古族人,原姓土默特,后因灭扈伦兼并了比较落后的女真部落,袭取了那拉姓地,因而姓那拉。它是西部草原蒙古地带加入海西女真的一支。乌拉那拉氏始祖纳奇布禄为乌拉、哈达二部始祖,是原居呼兰河流域的女真人。可以说那拉氏是兼有女真、蒙古两个族源的姓氏。野人女真,是仍留在更原始部落的女真人。这些部落分布在明朝边远地区,对明廷朝贡不常,与外部先进社会接触又少,明朝人因此以野人女真泛指之。女真语称“兀狄哈”,即“林中人”。

由于东北女真各部落不断扩大,明朝在这一地区设置的边疆少数民族卫所逐渐增加,据统计多达三百八十四个卫所,此类卫所称为羁縻卫所,卫所的长官均以女真酋长担任,受辽东都指挥使司节制。明廷给予印信,允许定期赴京朝贡。

董山(童仓,努尔哈赤直系五世祖)是猛哥帖木儿的次子,时年二十二岁,他与叔叔凡察迁往苏子河与李满柱同住后,因董山藏有明廷给其父的赐印,而朝廷又赐给凡察一枚建州左卫新印,所以他就和他的叔叔凡察争袭建州左卫指挥使的官职。一卫出现新旧两印,叔侄两人纷争不已。明廷认为一卫两印,于法非宜。正统七年(1442),明廷遂将建州左卫分设两卫,即建州右卫、建州左卫,升都督佥事董山为都督同知,掌左卫事,收掌旧印;升都督佥事凡察为都督同知,掌右卫事,敕给新印收掌;建州卫由李满柱掌管。从此,建州女真就分为建州卫(李满柱)、建州左卫(董山)和建州右卫(凡察),合称“建州三卫”。建州卫李满柱娶权豆的孀妇为妻;建州左卫的董山娶李满柱之女为妻,他们都是归明朝辽东都指挥使司辖治的建州女真部落。

明朝中叶以后,传统的以建州三卫为核心的部落联盟经过重新分解组合,形成一系列新的地域集团——苏可素浒河部、浑河部、完颜部、东鄂部、哲陈部。与此相应,建州三卫酋长家族自明初延续来的统系也开始纷纷失坠。自猛哥帖木儿的后人董山、凡察率领所属女真部族迁来浑河上游苏子河,与阿哈出之孙李满柱同任建州三卫后,部落的传统关系又有了新的发展,标志着建州部落联合的初步形成。两大势力的汇聚,为接纳外来人口、壮大势力创造了条件。岐州卫(奇住毛怜卫)、温下卫、斐山卫等女真部落陆续依附于建州女真,使其人口激增。部落联合后,名义上的部落首领是李满柱,其部管辖有一千七百余户,董山、凡察管下有六百余户。建州女真部落间的联合有了新的发展,势力不断恢复壮大。此时,董山年轻有为,部势强盛,他乘建州卫指挥使李满柱年迈之机,起而兼并三卫,官至右都督,颇有统一建州女真之势。但是,明朝中期国力强盛,明廷在加强对女真等少数民族地区管辖的同时,又实行民族分裂和民族歧视的政策,使其“各相雄长,不相归一”,彼此掣肘,尔战我杀。这种“分其枝,离其势,互令争长仇杀,以贻中国之安”的政策,是明朝统治者对女真族的传统政策。同时,明辽东镇守太监、总兵官对女真抚安无方,横加勒索,滥杀贡使,启衅冒功。这就激起女真首领的不满,以“寇掠”相报复。

建州左卫都督董山,借口反对明朝政府的压迫,不时出兵辽东地区“犯抢”,掠夺耕牛、马匹、衣物和人口,给辽东人民带来灾难。明廷在一份咨文中说:“建州三卫女真,结构诸夷,悖逆天道,累犯辽东边境,圣廑圣虑,特命当职等统调大军,捣其巢穴,绝其种类。”成化三年(1467),建州左卫都督董山入京朝贡,在返程中被执,羁押在广宁(今辽宁省北镇)。同年九月,明军会朝鲜军合攻建州,董山被明朝杀于广宁羁所。明廷派太监监军黄顺、左都御史李秉、武靖侯赵辅等统率八万兵马,分五路向建奇楞女真人画像州女真发起进攻。建州女真腹背受敌,力寡势弱,恃山林为险阻,藉弓矢以御守,经过顽强抵抗,建州女真损失惨重。栅舍被焚烧,部民被杀俘,粮食遭烧掠,首领遭斩杀,焚荡殆尽,部落残破,罹难空前,再也无法统一。

董山死后,由其长子妥罗继父为建州左卫指挥使,到明弘治中,妥罗晋为一品都督,到明孝宗时,妥罗先后五次入朝纳贡。妥罗执掌建州左卫时,因其驻地被明军焚烧一空,元气一时难以恢复,他又软弱无能,建州女真仍处于分裂状态。正德元年(1506)妥罗病故。明廷以妥罗第三子脱原保承袭其父职,继任建州左卫指挥使,一直到明嘉靖二年(1523),他始终与明朝保持朝贡等密切关系。脱原保只有一子,名叫福满,是努尔哈赤的曾祖。福满有六个儿子:长子德世库,居觉尔察地;次子刘阐,居阿哈河洛地;三子索长阿,居河洛噶盖地;四子觉昌安(努尔哈赤祖父),居赫图阿拉;五子包朗阿,居尼麻喇地;六子宝实,居章甲地。六个儿子各筑城分居,各城相距,近者五里,远的二十里。福满的六个儿子,共生子二十二个,子孙凡二十八人,环卫而居,声息相通,成为建州女真中的一个大宗族。

爱新觉罗大家族,到努尔哈赤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时,已经历经了二百多年。此间的爱新觉罗氏家族,先后由斡朵里经斡木河迁徙到凤州,再由凤州经斡木河迁徙到苏克素浒河谷,几经周折,数盛数衰,到明朝嘉靖年间,建州女真才最后定居于今抚顺以东苏子河畔的赫图阿拉(今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境内)。

福满的第四子觉昌安,继承先业,他非常有才,在部族中享有威望,与明辽东总兵官李成梁关系密切。他不畏强族,凭借智勇,率领宁古塔兄弟子侄,征服了硕色和加虎两个强族。他利用家族的优势,逐步扩大势力范围,使其部族盛势众多,颇孚众望,被明朝任命为建州都督。他有五个儿子:长子礼敦、次子额尔衮、三子界堪、四子塔克世、五子塔察篇古。四子塔克世(努尔哈赤之父)被任命为都督同知。

公元1559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降生了。因为爱新觉罗氏直系祖先是神鸟的传人,他似乎与生俱来就同鸟类也有着不解之缘。他母亲额穆齐是明朝建州都督王杲的女儿,虽然长得不是天姿国色,却有令人骇然的贵相——她的双眉之间有一颗淡红色的圆痣,按照《易经》中的相学,这叫眉担日月,生子贵不可言。据史载,她在身怀努尔哈赤时,曾梦见自己天眼大开,见一只白羽金爪的神鹰从天上飞来,直扑己身,于是,努尔哈赤亦有小白鹰下凡的身世传说。白鹰努尔哈赤借贵相的母体转世,降生人间,但这只“神鸟”却也为努尔哈赤的童年设下了不同寻常的苦难。第二章努尔哈赤浪迹天涯的童年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童年,同所有女真幼童一样,天生继承了女真人尚武的传统,酷爱骑马和射猎。在苏子河畔,努尔哈赤曾有过以柳榆为弓、割荆蒿为矢与同伴比武校射的经历。他不时同十几个天真顽皮却又非常认真的孩子在一起,模仿大人,各出箭两支,束为一簇,然后放到三十步远处,依次发射。努尔哈赤总是同伴中射中最多的。无疑,他是同龄孩童之中的强者。

有一次,他跟随部族大人的迎亲队伍去哈达部迎亲,在前往哈达部的路上,他们偶然遇到了一个名叫钮翁锦的善射者,人们都称他是东鄂第一神箭手。努尔哈赤听后很不服气地说:“箭法究竟如何要亲眼见了才行,如若真是神箭手,我就请教于他!”于是,小小年纪的努尔哈赤很谦恭地上前请他先射。钮翁锦很不以为然地拉弓搭箭,面对百步以外的一棵柳树连发了五箭。经过查验,他却只射中了三箭,而且上下相错很大。接着,努尔哈赤不慌不忙、非常自信地走上前,举手拉弓搭箭,亦连发五箭。经查验,他不仅箭箭射中,而且五箭环聚,远者不过五寸。这时,在场的众人齐声称赞小小年纪的努尔哈赤真乃神箭手也!

就在努尔哈赤刚刚十岁的时候,不幸突然向他降临——他的母亲额穆齐病重。努尔哈赤的父亲、建州卫指挥使塔克世共有三个福晋(妻子),大福晋喜塔腊氏额穆齐一生为其生有三个儿子,即:长子努尔哈赤,次子舒尔哈齐,三子雅尔哈齐。继妃那拉氏生有一子,名叫巴雅喇,排行第四。第五子穆尔哈齐是庶妃李佳氏所生。在这三位福晋中,最数继妃那拉氏天生标致,姿色俊美,对塔克世的亲昵和卖弄要比大福晋和小福晋胜过许多,因此塔克世最宠爱她,事事处处都依着她。大福晋额穆齐病得越发严重,不久便离开了人世。

母亲的病逝,使努尔哈赤兄弟幼小的心灵遭受了沉重打击。因为母亲额穆齐是大福晋,她在世时,继妃那拉氏虽然受宠,但也不敢轻慢她们娘几个。大福晋死后,那拉氏益发受到塔克世的宠爱。大凡后母的心肠,多半恨那前母之子女。那拉氏在大福晋未死之前,还有几分惧怕,不敢怠慢她的孩子。大福晋一口气上不来,撒手去了阴曹地府后,那拉氏就态度大变。她是个长舌妇人,经常在塔克世面前恃宠而骄,终日里见了努尔哈赤弟兄三个,就如同眼中钉、肉中刺一样。她经常在枕边对塔克世说努尔哈赤弟兄三个如何不学好,如何耍阴谋要害她们母子二人。一番言语之外,她还做出些假证据。如此日日说着,夜夜念着,塔克世听了那拉氏枕边的谗言后,竟惹得大怒起来,他也不问青红皂白,便对努尔哈赤三兄弟大加训斥,甚至要把他们兄弟赶出门外。一次,那拉氏对塔克世说,他们弟兄三人有灭她母子的心思。塔克世听了那拉氏的话后,十分恼火,擎着大刀去找努尔哈赤,要杀他。努尔哈赤吓得如听晴天霹雳一般,只得跪下哀求。那拉氏见此情景,又不住地在塔克世身后加油添醋。那塔克世涨红着脸,大声喝道:“你们三个畜生走不走?迟一步俺就砍你们的脑袋。”说着便从刀鞘中擎出弯刀来,朝着他们就砍。努尔哈赤兄弟三人急忙跑到爷爷府中,吓得躲到爷爷觉昌安的身后。塔克世边喊边追赶。此时他的父亲觉昌安看不过眼,急忙上前把三个孙儿揽在身后,大声冲着儿子塔克世夫妇说:“有本事冲我来!你们拿小孩子撒什么气?”塔克世见父亲觉昌安对他们夫妻俩如此对待三个无娘的幼小孙子非常生气,也就消了怒火,再不敢说什么。夫妻俩低头不语,好像被水浇淋后的一对呆鸡似的。觉昌安把三个孙子领回到自己屋里。

不知是出于偏狭的自私,还是出于女人的妒忌,反正从此以后,那拉氏对额穆齐的三个未成年的孩子更加视作仇人一般。她嫌弃他们,鄙视他们,甚至因为一些小事无中生有地指责他们。惑于谗言的父亲塔克世非但不明视听,反而把那拉氏与努尔哈赤兄弟母子间的不和睦,统统归咎于无辜的努尔哈赤兄弟,动辄惩罚他们,警告他们,使他们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从此,在这个家里,努尔哈赤再也感受不到一点儿家庭的温暖。继母的冷言冷语和生活的冷酷,父亲无缘无故的责怪和警告,使沉默寡言的努尔哈赤变得更加淡然和冷漠。一开始,他只好默默地忍受着,没有辩白,没有抱怨,更没有反抗,但天长日久,性情倔强和自尊心很强的努尔哈赤,在小小年纪的胸中积起了一股自强的意念。生活的变化,家人的冷酷,使他过早地成熟起来,终于有一天,才十岁的努尔哈赤就忍着心中的委屈告别了家人,第一次离开家走进了山林。

努尔哈赤走进长白山林,他加入了在大山深处渔猎和采集山货的行列。每到三月至五月、七月至十月的采集季节,他都要同一些成年人结伴进入深山林海,搭棚而居,白天采集山珍,夜晚入棚而宿。他们挖人参、采松子、捡榛子、拾蘑菇,然后再将自己采集来的这些山珍,送去抚顺的马市进行贸易,再用卖得的钱来维持自己的生活。

据传,有一次努尔哈赤同另外七个人搭伴去挖人参,他们在山里很辛苦地转了五六天,却一棵人参也未遇见。又过了半个月后的一个晚上,大家坐在窝棚里,人人都愁眉不展,个个都垂头丧气,相互间连一句话都不愿说。突然,只见棚外天气骤变,空中传来震耳欲聋的雷声,顿时便刮起了一阵狂风。接着他们又听到远处传来一阵野兽的吼叫。八兄弟借着雷光闪电往棚外一看,只见一只斑斓猛虎瞪着两只雪亮如灯的大眼,蹲卧在窝棚外面,直瞪着窝棚内挖人参的人,好像要对他们传递什么信息。

山里人称老虎为山神爷。按照山里人的规矩,如果挖人参的人遇到了老虎,就必须向老虎投掷自己的帽子,谁的帽子被老虎叼走了,谁就得跟老虎走,去充当老虎的点心。于是八兄弟开始按规矩行事。他们一个接一个地把自己的帽子小心翼翼投向老虎,可老虎只是昂着头,嘴还不时地张开,露出那尖锐锋利的牙齿,鲜红的长舌不时向外伸出,好像正等待合适点心的到来。已经连续扔出七只帽子了,老虎概不理睬。最后只剩下八人中年龄最小的努尔哈赤的帽子还没扔出去。当努尔哈赤战战兢兢地将自己的帽子扔出去以后,老虎没有半点儿迟疑,随即叼起他的帽子,立起身,点点头,然后转身慢腾腾地走了。努尔哈赤无奈,只能按规矩,告别众兄弟,跟着老虎走了。他们走走停停,停停走走,爬过了一座又一座山。开始努尔哈赤与老虎还保持一定距离,最后老虎不走了,它把努尔哈赤带到一座悬崖的平台上。只见那座平台之上长满了绿茸茸的草,而且每棵草的尖上都顶着一团火红的花朵。努尔哈赤凭借以往上山采集人参的经验,断定这就是大家苦苦寻找的人参树。正在他低头思考之际,老虎却不见了。

努尔哈赤记住了这座悬崖,返回到窝棚,第二天带领着八兄弟来到了平台上。大家一齐动手,一共挖到了八八六十四棵大人参。老虎引路挖参的神话传说,反映了民间对英雄的崇拜。几年过后,努尔哈赤通过劳动、上山采集和到抚顺马市贸易,不仅能养活自己,而且还学到了不少社交知识,学会了不少汉族、蒙古族的语言和文字,了解了一些明朝官府情况和军事知识。这种艰苦的环境使他得到很好的锻炼,逐渐长大成人。后来他曾回到家中,试图通过种种努力缓和与继母和父亲的紧张关系,但家中仍然没有他的容身之地。他再也不愿意看到继母那拉氏那冷若冰霜的面孔,于是就带着小他四岁的一母同胞的弟弟舒尔哈齐,又一次离开家,投奔到了外祖父王杲的家中。

努尔哈赤的外祖父王杲在明朝嘉靖年间任建州卫指挥使,明隆庆年间升为都督。他控制建州三卫进京朝贡的五百道敕书,“九合诸酋”都要经过他向朝廷转呈,可以说是当时女真各部中最显赫的明朝边吏。但是,在明朝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他因对明朝边吏在马市上驻马索贿不满,煽动建州各部及蒙古三卫袭扰明朝边官。随后他又因向明朝边吏索要被收容的逃人遭到明朝边吏拒绝,就率兵袭杀明军,并将俘获的明军和汉人剖胸剜心,施以极刑。对此,明廷极为震惊。为镇压王杲的反明行为,朝廷即派辽东总兵李成梁率六万大军血洗了王杲的古勒城,王杲在激战中乘隙狼狈逃脱。他赤着一双脚,匆忙逃出后营,爬过了一座山头,见后无追兵才止住脚步。他望远一看,回家的路也被明军拦住了,于是他便打算投奔到蒙古去。当他走到抚顺关外时,见关楼上挂着榜文,上面画着自己的相貌,写着:“捉得王杲,赏银一千两。”王杲看了后,不由得抽了一口冷气,只得原路退回,暂时先逃到深山躲一阵再寻找出路。

过了几天,王杲看躲不住,便想起一向认识的哈达贝勒王台,决定先到他那里去暂避一避。当下他便带了残余兵马,来到了哈达贝勒王台的城堡,把以上情形细说了一遍。哈达贝勒王台听了,假装一副同情的样子,吩咐属下摆上酒席,替王杲压惊。王杲见王台如此热情地待他,心中有说不出的感激。殊不知王台为向明朝官府请赏,与其子虎儿罕密谋,准备将王杲灌醉,然后乘其沉睡在客帐里,将其捆缚解送到明朝边官处。当夜王杲正在酒醉熟睡时,忽然被惊醒过来,他睁眼一看,只见屋子里照得雪亮,自己的身子被十七八道绳索绑住了,连动也不能动。王杲大声叫喊,骂王台乘人之危加害朋友!此时,只见王台走进帐来,手里捧着令旗,口中大声说道:“奉明总兵李成梁之令,捉拿王杲反贼!”说着,也不容王杲分辩,上来七八个大汉,把王杲打入囚笼,连夜送到抚顺关去。辽东总兵李成梁遂将王杲收押入监。后又将王杲押解到了京师,王杲被明廷枭首于北京大街。

在这次李成梁血洗王杲古勒寨,王杲被王台骗捉送交官府被杀的事件中,努尔哈赤兄弟二人在古勒寨中也未能幸免,双双变成了明军的俘虏。努尔哈赤拉着弟弟舒尔哈齐,被明兵押跪在总兵李成梁的马前。兄弟俩吓得痛哭流涕,直向总兵李成梁作揖,求赐一死了之。李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