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业会计准则解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3 23:08:06

点击下载

作者:会计准则研究组

出版社:大连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小企业会计准则解析

小企业会计准则解析试读:

前言

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促进小企业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关系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任务。财政部于2010年11月发布了《小企业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于2011年10月18日正式发布《小企业会计准则》。发布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6号)等有关法规政策的重要举措。《小企业会计准则》将于2013年1月1日正式执行,届时,2004年发布的《小企业会计制度》将被废止。相对于《小企业会计制度》,新的《小企业会计准则》在制定理念、条文措辞、会计实务核算方法、会计科目、财务报表等方面都有较大变动,目的是简化小企业的财务会计处理与核算方法。《小企业会计准则》重新界定了小企业的划分标准,覆盖面更大,避免了原先对行业划分的局限性,规定除股票或债券在市场上公开交易的小企业、具有金融性质的小企业以及企业集团内的母公司和子公司外的其他小企业,均可选择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执行。

本书编者一直关注小企业会计准则等相关文件的发布,第一时间对《小企业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进行详细研究并参照正式准则形成最终书稿。希望广大小企业能够通过阅读本书进一步提高对《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认识,进而为小企业全面提升内部管理水平提供条件。

本书共分十三章:第1章为总论,指明小企业会计准则制定与发布的重要意义、适用范围,并介绍了相关基础知识等;第2至7章介绍了资产要素中各项目的会计处理和科目的应用;第8至12章分别介绍了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以及利润及利润分配;第13章介绍了财务报表的种类与编制方法,并结合实例进行了讲解;第14章介绍了外币业务。书中各章均给出了例题,供企业财务人员参考。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们向为此书出版付出了心血的朋友们致以最诚挚的谢意。由于时间仓促和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甚至错误,请各位读者不吝指正。如果书中观点与财政部有关规定存在偏差,以财政部有关规定为准。编者2012年1月第1章总论1.1制定《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意义

为了规范小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促进小企业可持续发展,发挥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下简称《会计法》)及其他有关法律和法规,财政部制定了《小企业会计准则》,该准则于2011年10月18日正式发布,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财政部2004年发布的《小企业会计制度》(财会〔2004〕2号)同时废止。1.1.1 制定《小企业会计准则》是加强小企业管理、促进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制度安排

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强小企业管理、促进小企业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关系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任务。中央高度重视支持小企业发展,先后于2003年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2005年出台《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号),特别是2009年9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6号),提出了进一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综合性政策措施。当前,各部门在积极采取措施落实国发〔2009〕36号文件的精神,工业和信息化部认为,《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布是落实国发〔2009〕36号文件精神、加强小企业管理、促进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制度安排。1.1.2 制定《小企业会计准则》是加强税收征管、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制度保障

调查显示,大多数小企业在缴纳企业所得税时,采取核定征收的方式,会计信息质量低是主要原因。而银行在对小企业进行贷款管理时,不仅仅要关注小企业的财务报表,还要看其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质量低会降低小企业获得贷款的能力,阻碍小企业的发展。对于税务部门来说,《小企业会计准则》有助于查账征税、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实现公平税负,同时也能规范小企业的会计工作;对于银行监管部门来说,小企业的财务报表应当成为商业银行贷款的重要依据,《小企业会计准则》是保证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加强银行对小企业贷款风险管理的重要制度保障。这些都要求《小企业会计准则》尽快出台。1.1.3 制定《小企业会计准则》是健全企业会计标准体系、规范小企业会计行为的重要制度基础

于2006年建成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自2007年1月1日起在我国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有效实施,得到了国内、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但这套准则体系的实施范围不包括小企业。现行小企业会计制度是2004年制定的,相关内容早已过时,实际工作中经常无据可循。同时,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于2009年7月制定发布了《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为此,财政部于2011年10月18日发布了《小企业会计准则》。1.2《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小企业会计准则》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成立的、符合《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所规定的小型企业标准的企业。下列三类小企业除外:(1)股票或债券在市场上公开交易的小企业。(2)金融机构或者其他具有金融性质的小企业。(3)企业集团内的母公司和子公司。

前款所称企业集团、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定义与《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相同。1.2.1 《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适用行业《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适用的行业包括农、林、牧、渔业,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批发业,零售业,交通运输业(不含铁路运输业),仓储业,邮政业,住宿业,餐饮业,信息传输业(包括电信、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其他未列明行业(包括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1.2.2 《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对各行业的划型标准

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类型,具体标准根据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中小企业划型标准对照表见表1-1。表1-1 中小企业划型标准对照表续表续表注:本表中的小型企业标准上限即为中型企业标准的下限。1.2.3 《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其他内容(1)企业类型的划分以统计部门的统计数据为依据。(2)本规定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各类所有制和各种组织形式的企业。个体工商户和本规定以外的行业,参照本规定进行划型。(3)本规定的中型企业标准上限即为大型企业标准的下限,国家统计部门据此制定大中小微型企业的统计分类。国务院有关部门据此进行相关数据分析,不得制定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企业划型标准。(4)本规定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修订情况和企业发展变化情况适时修订。(5)本规定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会同有关部门负责解释。(6)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原国家经贸委、原国家计委、财政部和国家统计局2003年颁布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同时废止。1.2.4 《小企业会计准则》适用范围的其他规定(1)符合《小企业会计准则》第二条的小企业,可以选择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也可以执行《企业会计准则》。(2)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小企业会计准则》未作规范的,可以参照《企业会计准则》中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3)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小企业,不得在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同时,选择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4)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小企业公开发行股票或者债券的,应当转为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因经营规模或企业性质变化导致不符合《小企业会计准则》第二条规定而成为大中型企业或金融企业的,应当从次年1月1日起转为执行《企业会计准则》。(5)已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大中型企业和小企业,不得转为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6)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小企业转为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时,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等相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7)符合《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所规定的微型企业标准的企业参照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8)《小企业会计准则》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财政部2004年发布的《小企业会计制度》(财会〔2004〕2号)同时废止。1.3小企业会计机构的设置与会计人员的配备

小企业应当根据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会计机构,或者在有关机构中设置会计人员并指定会计主管人员。《会计法》第三十六条规定,是否单独设置会计机构由各单位根据自身会计业务的需要自主决定。小企业是否单独设置会计机构一般由以下几个方面决定:(1)小企业规模的大小。小企业的规模决定了小企业内部职能部门的设置,也决定了小企业是否设置会计机构。(2)经济业务和财务收支的繁简。经济业务多、财务收支量大的小企业,有必要单独设置会计机构,以保证会计工作的效率和会计信息的质量。(3)经营管理的要求。小企业在经营管理上的要求越高,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也相应增加,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要求也越高,从而决定了该小企业设置会计机构的必要。

对于不具备单独设置会计机构条件的小企业,如财务收支数额不大、会计业务比较简单的小企业,为了适合这些小企业的内部客观需要和组织结构特点,《小企业会计准则》允许其在有关机构中配备专职会计人员。只配备专职会计人员的单位也必须具有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和严格的财务手续,其专职会计人员的专业职能不能被其他职能所替代。

不具备设置条件的,应当委托经批准设立从事会计代理记账业务的中介机构代理记账。代理记账是指将本企业的会计核算、记账、报税等一系列会计工作全部委托给专业记账公司完成,本企业只设立出纳人员,负责日常货币收支业务和财产保管等工作。《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小企业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管理会计档案等,应当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1.4会计基本假设1.4.1 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为了向财务报告使用者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的编制应当反映特定对象的经济活动,才能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

在会计主体假设下,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反映企业本身所从事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明确界定会计主体是开展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工作的重要前提。企业的经济活动必然与其他企业相联系,为了正确地确认和计量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必须以会计服务的特定实体的权利、义务为界限,相对独立于其他实体。

会计主体假设不仅要求会计核算应当区分自身的经济活动和其他单位的经济活动,也必须区分企业的经济活动和投资者的经济活动,投资者的消费必须与企业的开支分开,及时结算企业与经营者之间的往来,否则无法准确计算企业的利润和费用,也无法对企业的经营状况作出评价。

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之间是有区别的。会计主体可以是法人,如企事业单位,也可以是非法人,如独资企业或合伙企业。1.4.2 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在持续经营假设下,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会计准则体系是以企业持续经营为前提加以制定和规范的,涵盖了从企业成立到清算(包括破产)整个期间的交易或者事项的会计处理。一个企业在不能持续经营时就应当停止使用这个假设,否则,如仍按持续经营假设选择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原则与方法,就不能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1.4.3 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会计分期的目的,在于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将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连续、相等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报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

会计核算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即人为地将持续不断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首尾相接、间距相等的会计期间,通常为一年,可以是日历年,也可以是营业年。我国规定以日历年作为企业会计年度,即以公历1月1日至12月31日为一个会计年度。此外,企业还需要把半年度、季度、月度作为一个会计期间编制财务报表。合理划分会计期间才能对不同期间进行区分,实现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1.4.4 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作为计量尺度,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有大量的经济业务,而各项经营活动涉及的交易表现为不同形态的实物,并且具有不同的计量方式。为了全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会计核算需要一种统一的计量单位作为核算尺度,所以企业必须以货币形式来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企业核算应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涉及外币业务的,也可以同时使用一种外币。1.5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要求1.5.1 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可靠性是高质量会计信息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所在,如果企业以虚假的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属于违法行为,不仅会严重损害会计信息质量,而且会误导投资者,干扰资本市场,导致会计秩序混乱。一项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可靠,取决于三个因素:真实性、可验证性和中立性。(1)真实性。真实性就是要如实表达,即会计核算应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不加任何修饰。(2)可验证性。可验证性是指不同人员通过不同的记录和数据,可以得到相同或者相似的结论。会计信息需要提供给不同的使用者,只有在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使用相同的数据和记录可以得到相同或相近结果的前提下,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才可以确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3)中立性。中立性是指会计信息应当不偏不倚,不带有主观成分。会计人员应当将会计信息如实反映,由会计信息使用者自行判断,不应当根据某些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对会计信息进行特殊处理。1.5.2 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一项会计信息是否具有相关性,取决于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两个因素。(1)预测价值。具有预测价值的信息是指该信息可以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事项的可能结果进行预测。会计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据预测的可能结果,作出其认为最佳的选择,影响其决策。(2)反馈价值。具有反馈价值的信息应当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验证和修正过去的决策。会计信息使用者只有得到以前所作决策的实际效果的反馈,才能对决策进行判断和反思,好的方面继续保持,错的方面进行改正,避免再次犯错。1.5.3 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企业编制财务报告、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在于使用,而要使使用者有效使用会计信息,应当能让其了解会计信息的内涵,弄懂会计信息的内容,这就要求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易于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满足向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要求,使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能够通过阅读、分析、使用财务报告信息,了解企业的过去和现状,以及通过企业净资产或企业价值的变化过程预测未来发展趋势,从而作出科学决策。1.5.4 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这主要包括两层含义:(1)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要求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但是,满足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要求,并非表明企业不得变更会计政策,如果按照规定或者在会计政策变更后可以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可以变更会计政策。有关会计政策变更的情况,应当在附注中予以说明。(2)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为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评价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及其变动情况,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要求不同企业同一会计期间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统一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以使不同企业按照一致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要求提供有关会计信息。

为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就必须有统一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来保证不同企业的会计信息相互可比,这是会计信息统一性的要求。为了使统一企业不同时期的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会计人员处理会计事项选用的会计方法和会计程序应当前后一致、连贯,这是会计信息一贯性的要求。统一性和一贯性是构成可比性的两个要素,是从属于可比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要素。1.5.5 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仅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在会计信息确认、计量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经济实质与法律形式不吻合的事项,如融资租赁的固定资产,在租赁期满之前,所有权在法律形式上没有转移给承租人,但从经济实质上说,该固定资产的收益和风险已经转移给承租人,承租人实际上对该固定资产实施控制,因此承租人应对融资租赁的固定资产视同自己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可以保证会计确认和计量与客观事实一致。1.5.6 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重要性的应用需要依赖职业判断,企业应当根据其所处环境和实际情况,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加以判断。

企业的经济业务十分复杂,如果要在财务报表中反映全部的经济事项,不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无法突出重点,会降低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因此,重要性原则可以提高会计核算的效率,突出会计信息的重点,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使用。如果某一事项可以对经济决策产生重大影响,或者产生的影响达到总资产的一定比例,一般认为该事项具有重要性。此外,如果一个决策确实需要某一方面的会计资料,即使相关的核算成本很高,在总资产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应该认为其属于重要事项。1.5.7 谨慎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要求,需要企业在面临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作出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者费用。谨慎性要求体现于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全过程。在会计确认方面,要求确认标准和方法建立在稳妥合理的基础之上;在会计计量方面,要求不得高估资产和利润的数额;在会计报告方面,要求会计报告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全面的会计信息,尤其应当报告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1.5.8 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贯彻及时性,一是要求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即在经济交易或者事项发生后,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原始单据或者凭证;二是要求及时处理会计信息,即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及时对经济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或者计量,并编制财务报告;三是要求及时传递会计信息,即按照国家规定的有关时限,及时地将编制的财务报告传递给财务报告使用者,便于其及时使用和决策。1.6会计要素及其确认原则

会计要素是指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特征所作的基本分类,也是指对会计对象按经济性质所作的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具体对象和内容,是构成会计对象具体内容的主要因素,分为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和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1.6.1 资产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资产,是指小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小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小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根据资产的定义,资产具有以下特征:(1)资产应为小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

资产作为一项资源,应当由小企业拥有或者控制,具体是指小企业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或者虽然不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但该资源能被小企业所控制。(2)资产预期会给小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资产预期会给小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指资产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小企业的潜力。资产预期能否给小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资产的重要特征。如果某一项目预期不能给小企业带来经济利益,那么就不能将其确认为小企业的资产。前期已经确认为资产的项目,如果不能再给小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也不能再确认为小企业的资产。(3)资产是由小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资产应当由小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所形成。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包括购买、生产、建造行为或者其他交易或事项。

将一项资源确认为资产,除需要符合资产的定义外,还应当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①与该项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小企业。资产的确认应与经济利益流入的不确定性程度的判断结合起来。如果根据编制财务报表时所取得的证据,与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小企业,那么就应当将其作为资产予以确认;反之,不能确认为资产。

②该项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财务会计系统是一个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系统,可计量性是所有会计要素确认的重要前提,资产的确认也是如此。只有当有关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时,资产才能予以确认。

小企业的资产按照流动性,一般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小企业的流动资产,是指预计在1年内(含1年)或超过1年的一个正常营业周期内变现、出售或耗用的资产,如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小企业的非流动资产,是指流动资产以外的资产,如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券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1.6.2 负债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负债,是指小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小企业的现时义务。根据负债的定义,负债具有以下特征:(1)负债是小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

负债必须是小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这是负债的一个基本特征。其中,现时义务是指小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债(2)负债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小企业

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小企业也是负债的一个本质特征。只有小企业在履行义务时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小企业的,才符合负债的定义。如果不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小企业的,就不符合负债的定义。(3)负债是由小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负债应当由小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所形成。换句话说,只有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才形成负债,小企业将在未来发生的承诺、签订的合同等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负债。

将一项现时义务确认为负债,除需要符合负债的定义外,还应当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①与该项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小企业。负债的确认应当与经济利益流出的不确定性程度的判断结合起来。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与现时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小企业,就应当将其作为负债予以确认;反之,如果小企业承担了现时义务,但是导致经济利益流出小企业的可能性已不复存在,就不符合负债的确认条件,不应将其作为负债予以确认。

②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负债的确认在考虑经济利益流出小企业的同时,对于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应当能够可靠地计量。对于与法定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流出金额,通常可以根据合同或者法律规定的金额予以确定,考虑到经济利益流出的金额通常在未来期间,有时未来期间较长,有关金额的计量需要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等因素的影响。对于与推定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流出金额,小企业应当根据履行相关义务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计数进行估计,并综合考虑有关货币时间价值、风险等因素的影响。

小企业的负债按照其流动性,可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小企业的流动负债,是指预计在1年内或者超过1年的一个正常营业周期内清偿的债务。流动负债一般包括短期借款、应付及预收款项、应付职工薪酬、应付利息和应交税费等。小企业的非流动负债,是指流动负债以外的负债。非流动负债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1.6.3 所有者权益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所有者权益,是指小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所有者权益的确认、计量主要取决于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其他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所有者权益即小企业的净资产,是小企业资产总额扣除债权人权益后的净额,反映所有者财富的净增加额。通常小企业收入增加时,会导致资产的增加,相应地会增加所有者权益;小企业发生费用时,会导致负债增加,相应地会减少所有者权益。因此,小企业日常经营的好坏和资产负债的质量直接决定着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化和资本的保值增值。所有者权益具体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以及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1.6.4 收入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收入,是指小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根据收入的定义,收入具有以下特征:(1)收入是小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

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是指小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明确界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是为了将收入与利得相区分,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是确认收入的重要判断标准。凡是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应当确认为收入;反之,非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不能确认为收入,而应当计入营业外收入。(2)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应当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不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不符合收入的定义,不应确认为收入。(3)收入是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收入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入,从而导致资产的增加。但是经济利益的流入有时是所有者投入资本的增加所致,所有者投入资本的增加不应当确认为收入,应当将其直接确认为所有者权益。

一般而言,收入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从而导致小企业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地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即收入的确认至少应当符合以下条件:一是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应当很可能流入小企业;二是经济利益流入小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增加或者负债的减少;三是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收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收入把所有的日常生产经营和非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所得都看成是收入,包括营业收入、投资收入和营业外收入以及资产收益等。狭义的收入仅包括营业收入,即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会计上通常所指的收入是狭义的收入。1.6.5 费用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费用,是指小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根据费用的定义,费用具有以下特征:(1)费用是小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

费用必须是小企业在其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这些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界定与收入定义中涉及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界定相一致。因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的费用通常包括销售费用、营业成本、管理费用等。将费用界定为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所形成的,目的是将其与损失相区分。企业非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不能确认为费用,而应当计入损失。(2)费用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应当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不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不符合费用的定义,不应确认为费用。(3)费用是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费用的发生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从而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者负债的增加。

费用的确认至少应当符合以下条件:一是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应当很可能流出企业;二是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者负债的增加;三是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费用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费用包括各种费用和损失,狭义的费用只包括为获取营业收入提供商品或者劳务而发生的耗费。会计上的费用通常是指狭义的费用,一般包括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1.6.6 利润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利润,是指小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通常情况下,如果企业实现了利润,表明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将增加,业绩得到了提升;反之,如果企业发生了亏损,表明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将减少,业绩下降。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营业外收支净额等。利润的确认主要依赖于收入、费用的确认,其金额的确定也主要取决于收入、费用金额的计量。1.7会计计量

会计计量是指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且确定其金额的过程。会计计量由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两个要素构成。1.7.1 计量单位

会计计量一般选择某国、某地区的法定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在国家未作任何变动的情况下,一般均应以法定流通货币的名义单位进行计量,并保持长期稳定。如出现非本位币反映的经济业务,应按照国家规定的或市场公认的换算率,将非本位币货币换算成本位币货币进行计量。按照名义货币计量的特点是,无论各个时期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如何发生变动,会计计量都采用固定的货币单位,即不调整不同时期货币的购买力。我国以人民币为计量单位进行会计计量。1.7.2 计量属性

计量属性是指被计量对象的特性或者外在表现形式,即被计量对象意义数量化的特征。会计的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1)历史成本

历史成本又称实际成本,是指企业取得或者建造某项资产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及其等价物。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其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是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其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货款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经济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2)重置成本

重置成本是指在现时重新取得相同或者相当的资产将会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或者说是指在本期重购或重置持有资产的成本,也叫现行成本。重置成本更具有相关性,有利于资本保全。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负债所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3)可变现净值

可变现净值是指资产在正常经营状态下可带来的未来现金流入或将要支付的现金流出。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金后的金额计量。(4)现值

现值是指在正常经营状态下,资产所能带来未来现金流入量的现值减去为取得流入量所需的现金流出量的现值的差额。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该计量属性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最能反映资产的经济价值,对经济决策更具有相关性,但可靠性较差。(5)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是指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进行的资产交换和债务清偿的金额。公允价值应当具备三个条件:

①信息公开,双方对于交易对象所了解的信息是对称的;

②双方自愿,若没有相反的证据表明所进行的交易是不公正的或者非出于自愿的,市场交易价格即为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

③对资产和负债进行公平交易,公允价值既可以是基于事实性交易的真实市价,也可以是基于假设性交易的虚构价格。

在各种会计计量属性中,历史成本通常反映资产或者负债过去的价值,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通常反映的是资产或者负债的现时成本。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能够可靠地计量。1.8财务报表

财务报表,是指对小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结构性表述。小企业的财务报表至少应包括下列组成部分:(1)资产负债表;(2)利润表;(3)现金流量表;(4)附注。

资产负债表,是指反映小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报表。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类应当包括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的合计项目,负债类应当包括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和负债的合计项目,所有者权益类应当包括所有者权益的合计项目。资产负债表应当列示资产总计项目、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总计项目。

利润表,是指反映小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报表。费用应当按照功能分类,分为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等。

现金流量表,是指反映小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现金流入和流出情况的报表。现金流量表应当分别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列报现金流量。现金流量应当分别按照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总额列报。这里所称现金,是指小企业的库存现金以及可以随时用于支付的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

附注,是指对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报表中列示项目的文字描述或明细资料,以及对未能在这些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说明等。

小企业应当根据实际发生的交易和事项,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确认和计量,在此基础上按月或者按季编制财务报表。

小企业对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应当采用未来适用法进行会计处理。这里所称会计政策,是指小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所中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会计估计变更,是指由于资产和负债的当前状况及预期经济利益和义务发生了变化,从而对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或者资产的定期消耗金额进行调整。前期差错包括计算错误、应用会计政策错误、应用会计估计错误等。未来适用法,是指将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应用于变更日及以后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或者在会计差错发生或发现的当期更正差错的方法。第2章货币资金货币资金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在周转过程中处于货币形态的那部分资金。它对企业的日常交易和事项的进行来说都是必需的。在企业的日常经营过程中,会发生大量的、重复性的有关货币资金的支付和收取业务,这些交易和事项的完成都离不开货币资金。货币资金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三个部分。2.1库存现金2.1.1 库存现金的特征(1)货币性,是指库存现金具有的货币属性,即它起着交易的媒介、价值衡量的尺度、会计记录的货币单位的作用。(2)通用性,是指库存现金可以被企业直接用来支付其各项费用或者偿还其各项债务。(3)流动性,是指库存现金的使用一般不受任何约定的限制,库存现金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由流动。库存现金是企业资产中流动性最强的货币性资产。流动性主要是指资产转换成现金或者负债到期清偿所需要的时间,亦指企业资源及负债接近现金的程度。2.1.2 库存现金的使用范围与库存现金限额

库存现金的使用要遵循其使用范围的规定,这是现金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现金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对现金的使用范围有明确的规定。《现金管理暂行条例》规定了在银行开立账户的企业可以用现金办理结算的具体经济业务,这些经济业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职工工资、津贴;(2)个人劳动报酬;(3)根据国家规定颁发给个人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体育等各种奖金;(4)各种劳保、福利费用以及国家规定对个人的其他支出;(5)向个人收购农副产品和其他物资的价款;(6)出差人员必须随身携带的差旅费;(7)结算起点以下的零星支出(结算起点为1000元);(8)中国人民银行确定需要支付现金的其他支出。

按照我国有关规定,一个企业必须根据《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本单位现金的使用范围。不属于现金开支范围的业务应当通过银行办理转账结算。

为了满足企业日常零星开支所需的现金,企业的库存现金都要由银行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核定一个最高限额,这个最高限额一般要满足企业3至5天的日常零星开支所需的现金,边远地区和交通不便地区的企业库存现金可多于5天的日常零星开支所需的现金,但最多不能超过15天的日常零星开支所需的现金。企业每日的现金结存数不得超过核定的限额,超过的部分应当及时送存银行,企业需增加或减少库存限额的,应当向开户银行提出申请,由开户银行核定。2.1.3 库存现金业务的账务处理

为了总括地反映和监督企业库存现金的收支结存情况,需要设置“库存现金”科目,该科目借方登记现金收入数,贷方登记现金付出数,余额在借方,反映库存现金的实有数。库存现金总账科目的登记,可以根据现金收付款凭证和从银行提取现金时填制的银行存款付款凭证逐笔登记。但是在现金收付款业务较多的情况下,这样登记必然会加大工作量,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一般是把现金收付款凭证按照对方科目进行归类,定期填制汇总收付款凭证,据以登记库存现金总账。

为了加强对现金的管理,随时掌握现金收付动态和库存现金余额,保证现金的安全,企业必须设置“现金日记账”,按照现金业务发生的先后顺序逐笔序时登记。每日终了,应根据“现金日记账”的结余数与实际库存现金数进行核对,做到账款相符。月份终了,“现金日记账”的余额必须与库存现金总账的余额核对相符。

企业内部各单位周转使用的备用金,应在“其他应收款”账户核算,也可以单独设置“备用金”账户核算。

有外币现金收支业务的企业,应当按照人民币现金、外币现金分别设置“现金日记账”进行明细核算。【例2-1】A公司出售1件甲商品,收到现金50元,根据销售发票填制“现金收款凭证”,应编制会计分录如下:【例2-2】A公司以现金支付快递费用20元,根据发票填制“现金付款凭证”,应编制会计分录如下:【例2-3】A公司以现金支付设备修理费用500元,根据修理发票填制“现金付款凭证”,应编制会计分录如下:【例2-4】A公司开出现金支票,从银行提取现金1000元,以备出差使用。根据现金支票存根填制“银行存款付款凭证”,应编制会计分录如下:【例2-5】A公司办事员张山到北京开会,暂借差旅费1000元,根据经审批的现金借款单填制“现金付款凭证”,应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现金收入、支出和保管的业务都应该由出纳人员负责办理,非出纳人员不得经管现金。企业每笔现金的收入、付出都必须有原始凭证,作为收付款的书面证明,并应分别编制“现金收款凭证”、“现金付款凭证”,由会计主管人员或者指定人员严格审核。出纳人员在收付款后,应在收付款凭证上签名盖章,在所附的原始凭证上要加盖带有日期的“现金收讫”或“现金付讫”的戳记,并将经审核无误的现金收付款凭证作为登记账簿的依据。

为了及时反映现金的收入、付出和结存状况,企业应该设置“现金日记账”进行序时登记。“现金日记账”一般采用订本式的三栏式账页(见表2-1)。表2-1 现金日记账

现金日记账应当根据现金收款凭证(或银行存款付款凭证)和现金付款凭证,按照业务发生的顺序在“收入”栏和“付出”栏逐笔登记。每日终了,应当加计收付总数,结算出库存现金结存额,以便和实际现金库存数额进行核对。通过登记现金日记账,可以反映现金增减和结存状况,便于现金的管理和合理使用。

把现金日记账上的本日余额与库存现金的限额相比较,超过限额部分,要及时送存银行;不足限额部分,应当从银行提取,以保证日常开支的需要。在每月终了时,还应在现金日记账上结出月末余额,并同库存现金总账科目的月末余额核对相符。2.1.4 库存现金的清查

每日终了结算现金收支、清查财产等发现的有待查明原因的现金短缺或溢余,应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核算。属于现金短缺的,应按照实际短缺的金额,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科目,贷记“库存现金”科目;属于现金溢余的,应按照实际溢余的金额,借记“库存现金”科目,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科目。待查明原因后,应分别情况进行会计处理。(1)如为现金短缺,属于应该由责任人赔偿的部分,应记入“其他应收款”科目;属于无法查明的其他原因的部分,应根据管理权限,经批准后作为现金盘亏处理,记入“营业外支出”科目;属于玩忽职守、违反纪律、有章不循等原因造成的重大责任性差错的部分,应追究失职者的经济责任,给予适当的处分,数额较大、影响严重的,应追究法律责任。【例2-6】A公司在现金清查中,发现现金短缺200元,暂时无法查明原因,应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若经核查,是因为出纳员李某工作失职造成的,要求李某负债赔偿,应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若经核查,现金短缺原因不明,应编制会计分录如下:(2)如为现金溢余,属于应支付给有关人员或者单位的,应记入“其他应付款”账户;属于确实无法查明原因的现金溢余,经批准后记入“营业外收入”账户。【例2-7】A公司在现金清查中,发现现金溢余200元,暂时无法查明原因,应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若经核查,是少付给张山的款项,应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若经核查,现金溢余原因不明,应编制会计分录如下:2.2银行存款

银行存款是指储存在银行中的款项。中小企业根据业务的需要,在其所在地的银行开设账户,进行存款、取款以及各种收支转账业务的核算。

小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采购材料、供应劳务、发放工资、上缴税金等必须和其他经济组织发生经济往来,必然会与其他单位、企业内部和职工个人发生各种应收、应付、暂收、暂付等款项的结算。小企业必须按照经济合同和结算制度及时收付款项,办理结算手续。2.2.1 银行结算方式

小企业之间的业务结算除按规定可以使用现金的以外都应通过银行转账结算。银行转账结算就是企业之间发生款项收付时,不用现金而是通过银行从付款单位的存款中把款项转到收款单位的存款户上,把账目结算清楚。现行的银行转账结算方式主要有支票、委托收款、托收承付等结算方式。这些结算方式有的适用于同城结算,有的适用于异地结算,有的同城结算与异地结算都适用。具体为:支票适用于同城结算,托收承付适用于异地结算,委托收款适用于同城结算与异地结算。2.2.2 银行存款核算

中小企业日常发生的货币资金收付业务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结算方式,通过银行办理转账结算。1)支票结算

支票是单位或者个人签发的,由委托办理支票存款业务的银行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支票结算方式是同城结算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结算方式。单位和个人在同一票据交换区域的各种款项结算,均可以使用支票。【例2-8】A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从B公司购入一批原材料,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价款为20000元,增值税税额为3400元,款项已经通过转账支票付讫,原材料已经验收入库。

根据相关凭证,应编制会计分录如下:【例2-9】B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本月销售一批原材料,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价款为20000元,增值税税额为3400元,收到转账支票,并存入银行。

根据相关凭证,应编制会计分录如下:2)异地托收承付结算

托收承付是根据购销合同由收款人发货后委托银行向异地付款人收取款项,由付款人向银行承认付款的结算方式。办理托收承付结算的款项,应是商品交易而产生的劳务供应的款项。代销、寄销、赊销商品款项,不得办理托收承付结算。

收款人办理托收,必须具有商品确已发出的证件(包括铁路、航运、公路等运输部门签发的运单、运单副本和邮局包裹回执)以及其他有效证件。【例2-10】A公司采用托收承付结算方式向B公司销售一批产品,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货款为40000元,增值税税额为6800元,已办妥托收手续。4天后,收到应收款项。

办理托收手续,收到银行受理回单时,应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收到银行收款通知时,应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B公司在收到开户银行转来的托收凭证和附件并承认付款后,根据有关凭证编制会计分录如下:3)委托收款结算

委托收款是收款人委托银行向付款人收取款项的结算方式。不论单位还是个人都可凭已承兑的商业汇票、债券、存单等付款债务证明收取同城或异地款项。委托收款还适用于收取电费、电话费等付款人众多且分散的公用事业费等有关款项。

委托收款结算款项的划回方式分邮寄和电报两种,由收款人选用。【例2-11】A公司持有B公司签发并承兑的已到期的商业承兑汇票,金额为12000元。A公司委托开户银行办理收款事项,并填妥电划委托收款凭证,连同到期的商业承兑汇票提交给开户银行。不久,A公司收到开户银行转来的收款通知,应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B公司接到银行付款通知,审查债务凭证后,通知银行付款,应编制会计分录如下:2.2.3 银行存款清查

为了保证会计账簿记录的真实、准确,避免银行存款账目发生差错,月份终了,除了“银行存款日记账”的余额必须与“银行存款”总账的余额相符外,还必须与银行核对存款账目。

出纳员应该定期将银行存款日记账的收入、付出和余额与银行定期送来的银行对账单进行逐笔核对,每个月至少要核对一次。两者如果不一致,除了因为记账错误外,还可能因为有未达账项。所谓未达账项,是指企业或银行一方已经取得结算凭证并登记入账,而另一方尚未取得结算凭证而未登记入账的事项。未达账项主要是因为企业和银行收到结算凭证的时间不一致而造成的。未达账项的形成有以下四个原因:(1)银行已经收款入账,而企业尚未收到银行的收款通知因而未收款入账的款项,如委托银行收款等。(2)银行已经付款入账,而企业尚未收到银行的付款通知因而未付款入账的款项,如借款利息的扣付、托收无承付等。(3)企业已经收款入账,而银行尚未办理完转账手续因而未收款入账的款项,如收到外单位的转账支票等。(4)企业已经付款入账,而银行尚未办理完转账手续因而未付款入账的款项,如企业已经开出支票而持票人尚未向银行提现或转账等。

上述第一、第四种情况会使得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小于银行对账单存款余额;第二、第三种情况会使得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大于银行对账单存款余额。可通过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方法来确定企业银行存款的实有数。

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方法有三种:

第一种方法,根据借记金额和未达账项,同时将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和银行对账单余额调整到银行存款实有数,计算公式如下:

银行对账单余额+企业已收银行未收款项-企业已付银行未付款项±银行错减或错增金额=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银行已收企业未收款项-银行已付企业未付款项±企业错减或错增金额

第二种方法,根据错记金额和未达账项,以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为准,将银行对账单余额调整到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计算公式如下:

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银行对账单余额+企业已收银行未收款项-企业已付银行未付款项±银行错减或错增金额-(银行已收企业未收款项-银行已付企业未付款项±企业错减或错增金额)

第三种方法,根据错记金额和未达账项,以银行对账单余额为准,将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调整到银行对账单余额,计算公式如下:

银行对账单余额=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银行已收企业未收款项-银行已付企业未付款项±企业错减或错增金额-(企业已收银行未收款项-企业已付银行未付款项±银行错减或错增金额)

第二种方法和第三种方法只能检验企业或银行的错记金额及未达账项的确定是否准确,不能确定企业银行存款的实有数。第一种方法不仅能检验企业或银行的错记金额及未达账项的确定是否准确,还能确定企业银行存款的实有数。因此,实务上推荐采用第一种方法。【例2-12】A公司20 × 9年12月31日银行存款日记账的余额为42060元,银行对账单的余额为46500元,经过对银行存款日记账和银行对账单的核对,发现的未达账项及错误记账情况如下:(1)12月20日,委托银行收款,金额为2000元,银行已收妥入账,但企业尚未收到收款通知。(2)12月份公司开出的转账支票共有3张,持票人尚未到银行办理转账手续,金额合计6700元。(3)12月22日,公司本月一笔销售货款2600元存入银行,公司出纳员误记为2060元。(4)12月25日,银行将本公司存入的一笔款项串记至另一家公司的账户中,金额为1200元。(5)12月29日,存入银行支票一张,金额为1500元,银行已承办,企业已凭回单记账,银行尚未入账。(6)12月31日,银行代付电费2100元,企业尚未收到付款通知。

根据上述资料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见表2-2)。表2-2 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从表2-2中可以看出,表中左右两方调整后的余额相等。这说明该公司银行存款的实有数既不是46500元,也不是42060元,而是42500元。同时,又说明对未达账项以及企业与银行双方记账错误的认定是正确的。对于银行已经入账而企业尚未入账的未达账项,应该在收到有关收付款原始凭证后,才能进行账务处理,不能直接以银行转来的银行对账单作为原始凭证记账。

有外币银行存款的小企业,还应当分别按照人民币和外币进行明细核算。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