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4 19:51:50

点击下载

作者:郑成刚

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人类文明(二)

人类文明(二)试读:

四书、五经、六义、六艺分别指什么?

1.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2.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3.六义

风、雅、颂、赋、比、兴

4.六艺(1)指六种本领,即:礼(礼节)、乐(音乐)、射(射击)、御(yù)(驾车)、书(写字)、数(算术);(2)指六部经书,即:《诗》、《书》、《礼》、《易》、《乐》、《春秋》。

中国人商朝时就横渡了太平洋吗?

美国有一位名叫约瑟夫·尼达姆的汉学家,他经过多年研究,论证出中国与美洲在3000多年前就有了文化交往。

他研究了从墨西哥出土的青铜像,认为青铜像塑造的蒙古利亚型的眼睛、中国式的长辫和华夏式的帽子,几乎与古代中国人毫无差异。他对比了中国和美洲出土的陶器三角鼎(dǐnɡ),认为其造型出自同一个地方。他还发现,美洲天龙的形象特征与亚洲龙相似;在求雨仪式中,玛雅文化与中国文化在某些细节上几乎完全相同。

尼达姆的发现说明,中国的文化在3000多年前就传到了美洲。于是,又出现了“殷(yīn)人东渡”学说。有科学家认为:当时的船舶性能及驾船技术达到了一定水平,并有便利远涉重洋的自然条件,所以,商朝时的中国人是完全有可能横渡太平洋的。上面的推理是否符合事实,还难以定论。

科学家沈括有哪些贡献?

沈括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卓越的科学家。他博学多才,一生积极从事科学研究活动。他不仅精通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药等多方面的知识,还会识天呢。

有一年久旱无雨,农作物普遍缺水,人人都盼雨心切。不久,出现了一连几天的阴天,大家都以为天会下雨了。可是滴雨未下,天又转晴了,阳光强烈地炙(zhì)烤着大地。这天沈括正好去面见宋神宗。宋神宗便问他:“什么时候下雨”沈括十分自信地回答:“明天就会下雨。”在场的文武官员都不相信他。

第二天,果然是个下雨天,大家都夸沈括是个“神仙”。沈括说:“我并不是什么神仙,而是根据气候的变化来推测的。大家想一下,这几天连日天阴多云,说明水蒸气已经很多,但因风较大,没有形成雨;后来突然云散天晴,阳光照射地面,使水蒸气有了充分蒸发成雨的条件,因此,便会下雨。”一席话说得文武官员心服口服。

后来,沈括担任司天监的工作,发现那里的人,不少是不学无术的人,不懂得用仪器观测天文。他到了司天监以后,添置了仪器,为了观察北极星的位置,他一连三个月,每天夜里用浑天仪观察,终于计算出北极星的正确位置。

沈括在他晚年著述的一部笔记体《梦溪笔谈》书里,记述了他在科学技术上的创见。他创制的“十二气历”,以立春为元旦,一年365天,大月31天,小月30天,大小月相间。这种历法,有利于安排农业生产。800多年以后,英国才有类似的历法。他还说指南针“能指南,然常微偏东。”这说明他已经发现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欧洲早了5个世纪。《梦溪笔谈》是我国科学发展史上的珍贵遗产。

造纸术是蔡伦发明的吗?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提起造纸术,大家便会说,它的发明者是东汉的蔡伦。但是,根据考古新发现,推翻了蔡伦造纸说,把造纸术的发明时间提前了170多年。

位于甘肃安西县和敦煌市交界处的汉代敦煌郡悬泉置遗址,经过近两年的考古发掘,获得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在多达17650件的出土文物中,内容丰富的简牍达1500余件,麻质纸也有20多块。其中,与准确纪年简牍(dú)有共存关系的西汉宣帝——哀帝时期(公元前73年——公元前1年)有书写墨迹的麻质纸,它以确凿无疑的实物证据说明,造纸术早在西汉就已经有人发明。蔡伦大概对造纸术又作了改进罢了。

谁发明了风筝?

风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被国外认为是人类最早的飞行器之一,但风筝是由谁在什么时候发明的,却一直众说纷纭。风筝又名纸鸢(yuān),纸鸢的前身是木鸢,其实是古人所制造的早期飞行器,可惜这种技艺早已失传,古籍上只有片断的记载。有人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鲁班发明了风筝。史书记载,公输般所造的木鸢,在天上能连飞三日。如果把木鸢作为中国最早的风筝来看的话,那么鲁班就是最早制作风筝的工艺者。但也有人根据史书记载,认为世界上第一只风筝是墨子制造的。还有许多人指出,木鸢与风筝并不是一回事。木鸢是用木头制作的靠滑翔前进的鸟形飞行器,而风筝是用纸糊以牵引为动力的飞行器,风筝的真正发明者是韩信。因为史书上曾记载过,韩信率大军围楚军于垓下,日夜赶制了一纸风筝,派一个身轻的年轻人坐在上面,悄然飞到楚宫上空,唱起了凄婉的楚歌,来涣散楚军的斗志。虽然这个记载可能有夸大的成分,但已正式使用风筝的称谓了,说明那时纸糊的风筝已出现了。

也有人对韩信发明风筝的说法表示怀疑,因为古籍所记载韩信使用的纸鸢,并没有提到用绳子牵引这个关键问题。而五代时的李邺(yè)所做的糊纸引线的风筝,才是真正意义的风筝。但把风筝的发明推迟到五代也不太符合事实,因为远在南北朝时的箫梁时代,已有记载,说明风筝使用在军事方面了,这个时间是公元549年,比李邺早4个世纪。

看来,究竟是谁发明了风筝,一时还很难确定。

2000多年前中国的古锚为什么遗存在美洲大洋海底呢?

一般公认的是,中国与美国的人员往来交流,只是从近代才开始的,中国历史悠久,美国却是一个十分年轻的国家,更何况,两国的地理位置十分遥远。但是,1982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南海岸发出的5只古代海船遗留下来的古锚,却使人们的看法发生了变化。

经中美专家共同鉴定,这5只石制的古锚(máo),其质地与我国南部海岸及台湾省中、东部的岩石一样,因此,肯定是来自中国。通过对这些古锚表层的锰矿外衣推测,这些古锚在这里至今已有2000—3000年的历史了。

为什么如此久远的中国古锚,会遗存在遥远的美洲大洋海底呢从史料的记载中人们无法找到答案。

于是,有人推测,大约在3000多年前,也就是中国的商殷末年,爆发了一场由武王领导的讨伐纣王的战争。战争的结果是殷军大败,败北的士兵纷纷逃到海上避难。在海上,他们历尽风浪的颠簸,但却不敢再回到中国的大陆。求生的欲望使他们向着太平洋的深处不断地前进,希望能够寻找到一块落脚之地。在经历了无数的死亡和艰难之后,只有一小部分人侥幸地漂泊到了美洲海岸,这些石锚就是他们遗留下来的。

这种推测是否正确,尚不得而知,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则这些来自中国古代的先行者,要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还要早2000年。那么这些来到美洲的中国先人们,在富饶的美洲大陆上是继续生存繁衍下去了,还是又奔往他乡了呢这也是一个十分令人感兴趣的问题。人们非常希望能在美洲大陆上找到更多的遗迹,从而使一些无法解开的猜想,得到证实。但无论如何,中国人在古代是否到达过美洲,已经引起了世界史学界和考古界的高度重视。

你读过中国最早的民歌吗?

中国古代最早的民歌是《击壤歌》。相传唐尧时有老人击壤而歌,词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其大意是:我每天太阳一出就开始劳作,太阳落山才回家休息。自己动手凿井而得到水饮,自己动手耕作而得到饭吃。帝王对我又能怎么样呢这首民歌,文字简朴,明白晓畅,抒发了劳动者的自豪之情。

此书见于《群书治要》卷十一引《帝王世纪》。最早见于《论衡·艺增》,文字略有不同。

你知道中国最长的诗歌吗?

中国最长的诗歌,是藏族史诗《格萨尔》,又称《格萨尔王传》。

这首长诗大约产生于11世纪以后,是一部说唱体诗歌。至今已收集到150万行,1500多万字。其内容是叙述天帝之子格萨尔大王,下凡投生,反抗种种邪恶,在完成了救护百姓的大业后重返天国的丰功伟绩。格萨尔王极其高大的英雄形象,是藏蒙人民中勇敢、力量和智慧的化身。其语言韵散相间,生动形象,人物对话亦为唱词,富有诗意。

这部长篇叙事史诗,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但大部分仍流传于民间艺人的说唱,国家已把《格萨尔》的收集、整理工作,列为科研重点项目。

李白的名字是如何取的?

唐代大诗人李白,小时候就很机灵。七八岁上,他父亲为了给儿子起个好名,便和他一起对诗,试一下孩子的才华。李父起头说:“春风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他先来。”李母对了一句:“火烧杏林红霞落,”话音刚落,儿子便指着院中盛开的李花,朗声接道:“李花怒放一树白。”李父听了,拍手叫绝,连夸儿子有诗才,他觉得这句诗的头一个字正是自家的姓,而且李花洁白如雪,很有情味,于是给儿子取名叫“李白”。

中国人为什么将孔子称为孔圣人?

孔子生于公元前552或者公元前551年,于公元前479年逝世。他的名字叫丘,字仲尼。

通过向社会广泛求教,到30岁左右,孔子已成为当时鲁国知名的博学大师,并开始招收门徒,传授《诗》、《书》、《礼》、《乐》等古代文化典籍。

孔子为了推行其政治思想奔走各国,他每天总要积极参与当地的政治活动,希望能有赏识和信任自己的明君,干一番事业。可是他在周游卫、宋、陈、蔡等国的10多年中,却从未得到好的际遇,最好的君主也不过是以优厚的俸禄(lù)把他供养起来,装点门面,更多的时候他则备受冷遇。

但是,无论生活安乐或困苦,都不能使孔子放弃自己的政治抱负。公元前484年,在政治上不断碰壁的孔子已年近古稀,他知道理想已无法实现,决心返回鲁国,终老于教育。这时他的一些弟子已在鲁国的季氏手下任职,并取得了不少政绩。季康子便礼聘孔子返国,让他以政界元老、社会贤达的荣誉地位,从事讲学并整理文化典籍。

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立于礼”,这是用仁这种伦理道德来充实作为社会准则的礼,使礼具有真情实感,而得到普遍的自觉遵守。他认为,仁是规范人们相互关系的原则。与人相处一要真诚,二要责己,还要克制私心,推己及人。

孔子在晚年还整理了几种重要的古代文化典籍,像《诗经》、《尚书》、《春秋》等。《春秋》是根据鲁国史料编成的一部历史书,它记载着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的大事。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他死后,他的弟子继续传授他的学说,形成了一个儒家学派,孔子成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他被公认为我国古代第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以及他提出的教育方法等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汉以后的历代统治者中都将儒家学说立为治国之本,所以他被后人尊称为“孔圣人”。

为什么孔子家族被称为“天下第一家”?

孔夫子是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夫子的庙宇、墓地和府邸(dǐ)位于山东省的曲阜。孔庙是公元前478年为纪念孔夫子而兴建的,千百年来屡毁屡建,到今天已经发展成超过100座殿堂的建筑群。孔林里不仅容纳了孔夫子的坟墓,而且他的后裔(yì)中,有超过10万人也葬在这里。当初小小的孔宅如今已经扩建成一个庞大显赫的府邸,整个宅院包括了152座殿堂。曲阜的古建筑群之所以具有独特的艺术和历史特色,应归功于2000多年来中国历代帝王对孔夫子的大力推崇。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死后的第二年,人们将其住宅改为祭祀他的孔庙,后代帝王对他的思想观点大为推崇,不断对其加封?熏不断扩大祭祀他的孔庙,逐渐形成今天的规模。现存的孔庙面积约有327亩,建筑物466间,前后共有9进院落。藏有历朝皇帝赐书的奎文阁在第4进院落中,第7进院落的“杏坛”为传说中孔子为弟子讲学的地方。整个孔庙建筑布局严整,气势宏大,具有平稳、对称、方正、敦厚的艺术风格,标志着中国古代对孔儒思想的尊崇,是儒学文化在建筑中的体现。孔庙主殿是大成殿,高约32米,宽54米,进深34米,廊下还有28根云龙雕柱。孔庙中还有大量的碑刻和画像砖,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不可多得的研究中国古代书法和绘画艺术的资料。孔林又称至胜林,面积约3000多亩,位于曲阜城北1公里处的汜河南岸,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地。孔子的坟墓封土高达6米。林内古木参天,碑碣林立,内有坟冢十余万座。墓碑前的各种形象石刻,都是根据其生前的爵位而雕成的。整个孔林延用时间长达2500年,是世界上延续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家族墓地,也是遍布世界各国2000多座孔庙的始祖。孔府位于孔庙东侧,是孔子嫡长孙居住的府第。孔府始建于宋朝,历经扩建形成今日规模,面积约有200多亩,房间480多间。官衙和住宅修建在一起,是典型的封建贵族地主庄园。孔府后有一座花园,清幽典雅,布局别具匠心,是园林建筑的佳作,也是园宅结合的典范。孔府内藏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档案,以及历代服饰、用具等历史价值很高的文物。历代帝王多对孔子嫡(dí)系后裔封官进爵,以示恩泽,一直延续至孔子的第七十七代,历时880多年,使孔子家族成为中国最大的贵族世家,有“天下第一家”之圣称。

为什么要在山东曲阜为孔子立庙

在山东有一个小城,它的名字叫曲阜。曲阜虽小,然而却名扬天下,因为那里有一个古迹——孔庙。之所以在曲阜为孔子立庙,是因为曲阜和孔子有着很深渊源。

孔子出生在2500多年前,他的本名叫孔丘。孔丘博学多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孔丘还创立了儒家思想,这种思想不仅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流传至今。在中国古代,“子”是一种尊称,它的意思相当于“老师”、“先生”。于是,孔丘就被后人尊称为孔子了。

孔子的原名为什么叫孔丘呢据说,当孔子还在他母亲肚子里的时候,有一天,母亲去曲阜城附近的一座小山上烧香、祷告。祷告完毕,母亲就在近旁的一个小山洞里休息。不料,孔子竟在此时降生了。出生的孔子,头顶凹陷,形状很像小山丘,再加上孔子出生的这座山就叫尼丘山,于是孔子就被取名为孔丘了。

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由于家境贫穷,年幼的孔子不得不学习洗衣、种菜、放牛。

然而,孔子人穷志却不短。他不仅利用一切机会会刻苦自学,而且非常谦虚、好问。逐渐的,孔子就成了当时最有学问的人。

孔子很想为国效力。于是他就去见国王,希望国王采纳自己的建议,把国家治理得更好。然而,国王根本不理解孔子的思想,自然更别提听他的意见了。失望的孔子只好又回到了故乡。

孔子决定教书育人,将知识、道理教给愿意学习的人。许多人知道孔子学问大,就慕名前来拜师。据史书记载,孔子教过的学生有3000多人呢?

孔子不仅教书,而且总结出了许多很好的教学方法。后来,孔子的学生们将孔子的思想、言论记录下来,整理成书。这些书一直流传到今天。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死后,被葬在曲阜。为了纪念孔子,人们就在孔子的出生地、主要讲学之地曲阜,建立了孔庙。从此,孔庙就成了世人纪念孔子的地方。

骆宾王为何被称为神童?

骆宾王是唐代初期最负盛名的大诗人之一,人们习惯于将他和诗人王勃、杨炯(jiǒnɡ)、卢照邻并称为初唐四杰。

说骆宾王是神童可是有凭据的,因为那首名为《咏鹅》的诗,是他在7岁时随口吟诵出来的。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原来,骆宾王出生在浙江义乌县的一个小村庄里。由于父亲是个做小官的,少年时骆宾王的家境比较好,可以念书。同时又因为父亲重视读书,骆宾王得以从小便开始念书,识字、学习做诗。骆宾王很聪明,而且十分好学。这些都为骆宾王在诗坛上早早崭露头角,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天,一个小有名气的诗人来拜访骆宾王的父亲。坐了一段时间,客人说:“你们这儿的景色不错,咱们能不能出门走走”

于是,骆宾王就随着父亲陪同客人走出家门,向一片池塘走去。这片池塘水波清澈、碧绿,岸边长着绿油油的野草,几棵垂柳枝繁叶茂,给人间撒下片片清凉的绿阴。“这是村里人乘凉和闲聊的地方。”骆宾王向客人介绍道,“我们村里的小孩也爱在这里捉迷藏,打水仗。”

客人高兴地点着头,并开始认真观察这片可爱的小池塘。只见和风轻拂着低垂的柳梢,水面清波荡漾,一群大白鹅在水面上自由地游着。好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啊?

此情此景令客人忽然产生了想做诗的念头。可思量片刻,客人也没有想出自己满意的诗句。看见骆宾王,客人灵机一动道:“你会做诗吗”?

骆宾王毫不迟疑地大声答道:“会。我平日里常练习写诗。”“那你能以这水里游的鹅为题,吟一首《咏鹅》诗吗?”客人很想考考骆宾王的才学,便这样说。

骆宾王毫不胆怯,只见他凝视了片刻眼前正在嬉戏的鹅,很快便吟诵道:“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客人听罢大惊失色道:“不仅真切生动,而且与众不同。想不到你小小年纪竟有如此才华,真是神童啊?”

从此,骆宾王“神童”的名号就传开了。而骆宾王长大后,也果真不负众望,成为流传千古的“初唐四杰”之一。

河图洛书是什么?

“河出图,洛出书”被古人看作是祥瑞,而凡是治理天下成功,功德圆满的远古帝王,天地就会赐给他祥瑞。传说伏羲氏时,黄河里的神龙背着上天赐给的河图,从水里出来献给他,伏羲氏就根据此图画成八卦,河图也就成了周易的根源。传说黄帝东巡至洛水,有灵龟从洛水中出来,将背着带有红色纹理文字的东西献给轩辕皇帝,这就是所谓的洛书,据传大禹照此作《尚书·洪范九筹》。不仅如此,相传唐尧虞(yú)舜等帝王,也都受过五彩黄龙或玄龟所献给的河图或洛书。但所谓的河图洛书究竟是什么东西呢?

一种说法是,河图上载着帝王终始存亡的时间以及江河山川州界的分野,是一种预测帝王权力与气数的预言书,属数术占卦类书。许多统治者愿意以祥瑞之说,确立自己的天子地位。河图洛书之说,大多出于《纬书》的记载,《纬书》实际上是汉代的一种释经书,大都以神怪迷感人,近于巫祝之言,不足为信。

据传,北宋初,道士陈抟得道家修炼之图,又创造出一种新的河图洛书,其真实面貌什么样陈抟的河图洛书包含着一种什么样的哲理和数理关系河图洛书之学,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尤其是科学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就无法说清了。

历代都城今在何?

历代都城的古称和今名可列表如下:

楚河汉界今安在?

象棋盘上,两军对垒的中央有一条“楚河汉界”,这是比拟历史上的“楚汉相争”。那么,“楚河汉界”现在究竟在哪里呢?

有的人以为,今日扬子江畔的楚汉之地就是历史上的“楚河汉界”。其实不然,据史书记载,古代豫州(今河南省)荥阳成皋(ɡāo)一带,才是真正的“楚河汉界”。它北临黄河,西依邙山,东连平原,南接嵩山,是历代兵家兴师动众的古战场。

公元前205年至公元前203年,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在荥阳成皋一带短兵相接,进行了一场我国古代战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争。刘邦为了改变楚强汉弱的不利形势,采纳谋士张良等人的建议,重用谋臣,团结内部力量,在军事上制定了一个正面坚持、敌后扰乱和南北两翼牵制的对楚作战方针,凭借后方粮草充足,兴兵击楚。公元前203年10月,刘邦乘楚军主力东进,进攻成皋,成皋守将曹咎起初还遵照项羽“小心坚守成皋,即使汉军挑战,也千万不要出击”的告诫,坚守不出,但是经不起汉军连日的辱骂和挑战,一怒之下,率军出击,当楚军正在渡汜水的时候,汉军乘机攻击,把楚军的先头军队打败,后军乱了阵,自相践踏。曹咎兵败,觉得没有脸再见项羽,在汜水边自杀了。汉军夺取成皋,乘胜推进到广武(山名,今河南荥阳县东北),楚汉两军隔着一条广武涧对峙起来。

日子一久,楚军粮食缺乏,既不能进,又不能退,白白地消耗了粮食。项羽没法子,就把汉王的父亲绑了起来,放在宰猪的案板上,派人大声吆喝:“刘邦还不快投降,就把你父亲宰了。”

刘邦知道项羽吓唬他,便大声答话:“我跟你曾经结为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你要是把父亲杀了煮成肉羹(ɡēnɡ),请分给我一碗尝尝。”

项羽听了,真是没有办法。不久,汉将彭越攻占了昌邑等20多个城,截断了楚军的运粮道。楚军粮草越来越少。在刘邦的攻势下,项羽被迫提出了“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的要求。从此就有了“楚河汉界”之说。如今在荥阳城东北的广武山上,还留有两座遥遥相对的古城遗址,西边的叫汉王城,东边的叫霸王城,传说就是当年刘邦、项羽所筑。两城之间有一条宽300米的大沟,便是“鸿沟”。

六大古都指哪里,哪些朝代在这里建都?

我国历史上的六大古都指: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南京、北京。

西安,公元前11世纪,西周首先在这里建都,称镐京。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定都于此,取名长安。以后,魏晋南北朝的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均在这里定都。隋、唐两代也都建都西安。

洛阳最早为西周的东都,叫洛邑。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正式成为东周的都城。以后,战国时期改称洛阳。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孝文帝以后)、隋(炀帝)、武周先后在这里建都。最后定都洛阳的是五代十国中的后唐。

开封最早为建国时期魏国的都城,叫大梁。

唐朝改称为汴州。公元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定都于此。接着,后晋、后汉、后周均相继在这里建都,同时改称东京,又称开封府。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的北宋定都于开封。

杭州五代十国时是吴国的都城。南宋定都于此,称为临安。

南京最初为三国时期的东吴都城,称为建业。不久是东晋以及南朝的宋、齐、梁、陈的国都,称为建康。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建都于此,称为金陵。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此,改称为应天。太平天国洪秀全也在这里建都,称天京。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建立的临时政府设在南京,后来,成为中华民国首都。

北京战国时期为燕国都城,称为蓟(jì)城。辽代改称燕京。金代于1153年迁都于此,称为中都。元朝定都于此,改称为大都。1421年,明成祖迁都于此,改北平为北京。清室人关以后建都北京。

古代是怎样传递消息的?

在没有汽车、火车,没有无线电的古代,人们怎样传递消息呢早在2700多年前,我国就出现了用于传递军情的烽火台。

烽火台是一种约高出地面7米左右,用砖砌成的呈方形的台子。平时烽火台上堆满了柴草和干狼粪,柴草点燃后火光冲天,狼粪点燃后浓烟滚滚,如遇外敌人侵,就将该地的烽火台上的柴草点燃,邻近的烽火台看到火光或狼烟后,也相继点燃,军队看到烽火,便可立即出征,迎击敌人。

闻名中外的万里长城,就是这一历史的真实记载者,它每隔十里一个烽火台,绵延不断地跨越了8个省、市、自治区。烽火通讯到了西汉时期日趋完善,具备了“五里一燧、十里一墩(dūn)、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寨”的规模。

据甲骨文记载,商代已有乘马车传递的活动。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更为严密的邮驿制度出现了。“邮”就是步行传递,“驿:就是利用马匹传递。当时的邮驿主要用于传递军情和官府书信,民间甚少。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筑驰道,兴水运,使邮驿遍布全国。到了西汉时期又有了较大的发展,驿程可达2万多公里。据《后汉书·舆服志》记载,汉朝的驿卒戴红头巾,穿红袖衣服,背的信袋为红、白两色相间,为的是叫沿路车马、行人远远看到就能赶快让路。宋代对邮驿进行改革,遇有紧急情况时,用“急脚递”,日行200公里。最快的叫做“金牌急脚递”,可日行250公里。邮驿制度一直沿续到光绪年间设立邮传部为止。

佛教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佛教是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种宗教,但它并不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而是由印度传入的,但究竟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却众说纷纭。一种观点认为,早在先秦朝时期,佛教就已经传人中国,孔子在世时就已经知道西方有圣人,而所谓的圣人就是佛。众所周知,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于公元前3世纪将佛教定为国教,并开始向外传播。而孔子在世时为公元前4世纪,因此说孔子在世时佛教就已传人中国,很难解释得通。

也有一种观点认为,佛教是在秦朝时传人中国的。唐代有经书记载,始皇时,有外国沙门释利防等18贤者,持佛经来化始皇帝。秦始皇与阿育王在位时间大致是相同的,但从中外交通史的角度考察,目前尚没有任何资料可以证明当时印度与中国已发生往来,因此无法断言,秦朝时佛教已传人中国。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西汉末年在我国的新疆龟兹、疏勒、莎车、高昌等地陆续传人了佛教,并建造了迦蓝佛寺。后通过西域以口授佛经的方式,使佛教传人我国内地。到了东汉初年,才开始有正式的宗教活动。公元1世纪,汉明帝刘英正式倡导佛教,这是封建统治集团承认佛教地位的最早确凿记载。

还有人从佛典的传译时间来探寻佛教传人中土的时间。据传,东汉明帝永平10年,即公元67年,孝平皇帝梦见神人,名号为佛。明帝醒来后就派18个人去西域寻访佛道,得到佛像经卷,用白马驮回洛阳,建立白马寺,由专人在里面翻译佛经,译成《四十二章经》。但传说毕竟为传说,《四十二章经》究竟是否为汉代所译,并无定论。

看来佛教传人我国的时间,还需进一步的学术考证。

十二属相的说法是怎样形成的?

生为中国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肖属相。“生肖”是我国古时用十二地支配12种动物的组合,就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例如1981年是辛酉(yǒu)年,就是鸡年;1982年是壬戌年,就是狗(犬)年;1983年是癸亥年,就是猪年。后来定为人哪年出生的就属那年配属的动物,例如辛酉年出生的人属鸡,壬戌年出生的人属狗,等等。

古代人还拿十二地支分属一天的12个时辰,从半夜开始,认为天地成于半夜子时(半夜十一二点钟);因为天地初成时像个气囊,没有缝隙,而老鼠是深夜损坏器物的小动物,它咬坏了气囊,里边的气体漏了出来就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物质。因此,子时就属鼠了。老鼠捅开了天地,谁来开垦大地呢就靠牛了,所以丑时(一二点钟)属牛。

那么,寅时(三四点钟)为啥属虎呢传说最初的一个人生于寅时。有生必有杀,古时人的自卫能力很弱,人怕虎,所以寅就属虎。早晨五六点钟为卯时,早上点名古时叫“点卯”。卯(mǎo)在昼夜之交,“玉兔”(月亮)未落,所以卯时属兔。

早上七八点钟为辰时,正是群龙行雨的时候,所以辰属龙。巳指上午九十点钟,这个时候蛇已饱食归洞,不伤人了,所以巳属蛇。午时(十一二点钟)阳气到了极限,阴气将生。马最能奔腾,但脚不能离地(地属阴),仍属阴类动物,所以午属马。

下午一二点钟为未时,传说羊这时候吃的青草,草根的再生能力就强,所以未属羊。下午三四点钟为申时,“申”在古时候就是“伸”的意思,象征猴子伸臂跳跃,所以申属猴。酉时指下午五六点钟,太阳即将下山,古代有“金鸡”酉人太阳的说法,所以酉时属鸡。下午七八点钟是黄昏,家犬守夜,所以戌时属狗。亥时指夜里九十点钟,这时夜已深沉,猪早已停食入睡,所以亥属猪。

十二属相就是这么来的。

什么是隶书?

隶书,又名优佐书、史书。起源于战国,盛行于汉代。隶书打破篆书屈曲圆转的形体结构,变纵势为横势,成宽扁状,左右舒展,笔画讲求波磔(zhé),横画为蚕头燕尾形状,是一种具有浓重装饰趣味的字体。隶书艺术以两汉成就为最高,今遗存有不少这一时期的碑刻和简牍书作品。历代隶书名家有唐代史惟则、韩择木,清代的傅山、金农、邓石如、伊秉绶(shòu)、陈鸿寿等都擅长隶书。

什么是草书?

草书,独立成体是在汉代,其发展可分为章草、今草和狂草三个阶段。章草产生于隶书盛行的汉代,横画和捺笔保持隶的波磔,它是由隶书写法演化而来。章草名家在西晋有陆机,其代表作是《平复帖》。今草又称小草,是在章草基础上,采用楷书体势笔意发展形成。上下字的笔势牵连引带,偏旁相互假借,笔势连绵不断,为其字特征。它于魏晋发展至东晋趋于成熟。王羲之的《十七帖》和王献之的《鸭头丸帖》都是今草的传世名作。狂草又称大草,始于唐代,较今草更为狂放,其用笔大起大落、连绵不断、一气呵成。名家有唐代张旭和怀素。后者的《自叙帖》为狂草的典型作品。

什么是行书?

行书,又称行押书,它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书写时简易、流畅。行书产生于汉代,盛于两晋南北朝。行书的点画常常强调游丝引带,行云流水的特点。行书经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变革,使其达到非常完美的境界。王羲之的行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特色,他的代表作品有《兰亭序》。王献之行书风格婉转妩媚。唐代行书名家李邕,风格雄浑遒丽,代表作有《岳麓(lù)寺碑》、《李思训碑》。“宋代四大家”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都擅长行书,并往往在行书中流露自己的感情和意趣。元代赵孟的行书风格温文尔雅。明代董其昌的行书章法疏朗、风格淡雅秀逸。

篆书与篆刻有什么区别?

篆(zhuàn)书,古汉字的一种书体。有大篆、小篆之分。大篆原来叫籀(zhòu)文,兴起于周朝末年。小篆又叫秦篆,指秦始皇帝统一文字所用的书体,汉代沿用。后世称篆书,一般都是指小篆。秦代小篆文字资料流传下来的有泰山刻石、琅邪刻石、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以及无数秦量、秦权、诏版。当时文字已规范化,偏旁都有固定的形式和位置,形体竖长方,其空虚不足之处尽量用笔画填满。篆刻,是中国特有的具有艺术价值的印章镌刻。因古代印章多以篆书入印而得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规定皇帝用玺,一般人的印章称印。印章材料有铜、金、银、铁等,明清多用叶蜡石,青田石中的冻石。构成篆刻艺术的主要条件为篆法、章法和刀法。章法是指印章文字的安排和布局,即“分朱布白”,遵从虚实疏密,欹侧均微的艺术规律。刀法指下刀的方法不同引起刀痕面貌,趣味的差异。古人镌刻用刀如用笔,帮刻印刀又称铁笔款识,是篆刻艺术的附度部分,有边款、顶款等称呼。

什么是楷书?

楷书,又称正书、真书、属隶书的变体,起源于汉代,发展于魏晋,盛行于唐代。其形体方正,笔画有严格的法度,点画、钩弋、撇捺构成长短正斜、俯仰照应,比篆隶更富变化。南朝时的名作有《瘗(yì)鹤铭》等。楷书名家有三国时期的锺(zhōnɡ)繇,东晋时期王羲之、王献之。唐代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被称为初唐四大家。唐代中期有颜真卿,其书法以拙为巧,风格雍容大度,宽博雄伟,称为颜体。唐代后期的柳公权创造瘦硬挺拔,结体遒媚的柳体。世称为“颜筋柳骨”。宋代楷书名家有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元代赵孟用笔圆转秀劲,一变宋代书法风尚,后世称为赵体。

我国历史上有哪几位最著名的书法家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历代书法大家层出不穷。他们的书法艺术流传至今,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蔡邕:东汉书法家,工篆书,隶书尤为著称。曾创“飞白书”,笔画中丝丝露白,苍劲有力。

王羲之:东晋杰出书法家,擅长各类形体。草书清雅俊逸,楷书势巧形密,行书劲健多变。尤其是他的行书对后世影响极大。

欧阳洵:唐初书法家,以楷书最工,独创“欧体”,结构特点是平正中见险峻,肥瘦适中,骨肉挺均。

虞(yú)世南:唐初书法家,其正楷与欧阳询齐名。

颜真卿:唐代书法家,擅用篆书笔意写楷书,特点是秀劲腴润,顿挫分明。其所创“颜体”为后人习之楷模。

怀素:唐代书法家,以“狂草”出名。

柳公权:唐代书法家、工楷书。特点是瘦挺遒劲,顿挫清晰。“柳体”多为初学者攻习之。

黄庭坚:北宋书法家,与苏轼、蔡襄(xiānɡ)、米蒂并称为“宋四家”。擅行草书。

赵孟:元代书法家兼画家。尤精楷书、行书。自成一家,世称“赵体”。

祝允明:明代书法家,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称为“吴中四才子”。楷草皆精。

包世臣:清代书法家。著有书法理论名著《蕊舟双楫》。

我国有哪些著名的书法碑帖?

《石鼓文》:我国现存最古的刻石文字,用大篆在10块鼓形石上分刻有10首为一组的四言诗,记述秦国君游猎情况。《泰山石刻》:是秦始皇二十八年登泰山颂扬秦德的刻石。相传是李斯所书。《龙门二十品》:北魏龙门造像记20种统称。《孔子庙堂碑》:唐碑,正书,虞世南撰(zhuàn)并书。《九成宫醴(lǐ)泉铭》:为唐代楷书名家欧阳询所书,魏徵撰文。《麻姑仙坛记》:为唐代楷书名家颜真卿撰文并书,为颜书代表作之一,与其齐名的还有《多宝塔碑》。《玄秘塔碑》:为著名柳书之一。唐代裴(péi)休撰文,柳公权正书。《乐毅论》:东晋王羲之书,著名的小楷法帖。《兰亭序》:著名行书法帖,为王羲之生平得意之作。《曹娥碑》:现通行的小楷本,相传为王羲之书。

什么叫中国画?

中国画就是中华民族创立的一种绘画艺术,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和东方艺术魅力。

中国画的工具、材料、技法和美学意蕴都与其他画种有别。中国画的颜料以墨为主,以矿石颜料设色为辅,用各式毛笔在特制的宣纸或素绢上绘画。

中国画的基本画法可分为工笔和写意两大类。在题材上有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类。中国画的风格是不求形似而求神似,“贵情思而轻事实”,要求“意在笔先,画尽意在”。

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就是用笔、用墨、用水、用色。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画派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中国画也吸取了一些新的技法,探索各种创作方法,使这一古老的画种有了更加丰富多彩的面貌。

另外,中国画与中国书法、诗文及篆刻紧密结合,相互影响,形成一种诗、书、画、印合为一体的独特艺术,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画的艺术价值。一幅中国画必然有诗,它包括诗词、文赋、佳句、感想、落款等,总称为题跋。这些题跋是用书法来表现的,书法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画面质量。书法题跋是中国画构图的一部分,可起调节、衬托画面的作用。印在国画中起到丰富画面、提起精神之作用,可谓“万墨丛中一点红”。印章除与画面内容相呼应外,本身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什么叫油画?

油画是欧洲人发明的。约在公元10世纪时就有了油画的形式,经过各方面的改进,终于在公元15世纪形成了油画艺术。

油画是用油质颜料在布、木板、厚纸和墙壁上绘制而成的图画。

油画由于其自身的三大特点:色彩丰富,表现力强,最善于再现周围世界的真实;颜料覆盖力强,便于修改,作画自由;色彩稳定,不易霉变,可长期保存等,而成为绘画艺术中一个最重要的画种,在全世界普遍流行。许多世界画库中重要的、著名的绘画题材都是用油画来表现的。

油画的颜料是用油来溶和颜料制成的。油画常用的油有:亚麻仁油、松节油、上光油等。油画笔一般都是猪鬃扁笔,较硬。制作油画还需要用到油画刀、油画布或油画纸板。画布一般要求不吸油和不渗透颜色,这些都可以自制。

油画的基本技法可分为两大类型:单层画法和多层画法。单层画法是直接调好颜色完成作画,其最大特点是色彩新鲜明朗,笔调流畅。多层画法是一层层地复加色彩,可以很好地表现物体的质感或空间感,色彩丰富而又含蓄。

谈到油画,不能不提及14世纪下半叶至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一些最出色的画家如达·芬奇、桑特洛·波提切利、米开朗琪罗·波纳罗提等都是那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一些著名油画如《蒙娜丽莎》(达·芬奇作)、《春》(波提切利作)、《沉睡的维纳斯》(乔尔乔内作)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优秀作品。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画家有哪几位?

中国数千年文明史中,出现过许多杰出的画家,他们的笔墨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形成带有特色的国画历史风貌。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大画家有下面几位。顾恺(kǎi)之,东晋晋陵郡(今江苏无锡)人。他是一个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人,艺术上尤其精于绘画。他有“点睛”的绝技,画的人物一旦点上眼珠,便如活了一般。而且他还是绘画多面手,对于山水、花卉、走兽、禽鸟、鱼龙等都无不兼长。顾恺之绘画作品的存世摹本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等。顾恺之不但是杰出的画家,而且还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绘画理论家。他的绘画理论著作现存的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和《画云台山记》三篇。

吴道子,约唐武则天垂拱初年(686年左右),生于阳翟(今河南禹(yǔ)县)。吴道子一生创作较多,绘画兼擅各种题材、人物、山水、花鸟走兽鱼龙等,无不精妙。他最擅长的是道释人物,画天女、仙女也极生动。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大画家,不仅创作了众多著名的壁画,而且也画了不少著名的卷轴画,还擅长雕塑。

董源,又作董元,南唐钟陵(今江西进贤西北)人。董源对山水、人物、花鸟、云龙、牛虎都很擅长,是个全才。他的人物画主要作品有《夷光像》、《孔子见虞丘子》、《长寿真人像》、《雪坡钟馗(kuí)图》、《渔舟图》、《渔父图》、《采菱图》、《牧牛图》等;他画虎画龙也别具一格,主要作品有《水石吟龙图》、《风雨出蛰(zhé)龙图》、《出洞龙图》等。董源绘画成就最高的是山水画,主要作品有《潇湘》、《龙宿郊民》、《夏景山口待渡》、《半幅溪山行旅》、《夏山》、《寒林重汀》等。

范宽,北宋著名山水画家。他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笔墨技法上的独创性和高度成熟。传世的范宽画真本有《溪山行旅》、《雪景寒林》、《雪山楼观图》等。

李唐,南宋画家,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他对山水、人物、林木、竹石、禽兽、界画,几乎无一不工,其中造诣最深、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山水画,其次是人物画,画牛也很出名。李唐的存世作品,山水画有《万壑松风》、《江山小景图》、《长夏江寺》、《清溪渔隐》等,人物画有《晋文公复国》、《采薇》等。除山水、人物画以外,李唐的画牛也为人称道。

黄公望,生于南宋咸淳(chún)五年(1269年),死于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黄公望是元代最杰出的画家,他的代表性的山水画作品有《富春山居》图卷,《剩山》、《九峰雪霁》、《陡壑密林》、《浮峦暖翠》、《丹崖玉树》、《雨崖仙观》、《快雪时晴》、《富春大岭》等。

徐渭,明浙江山阴(今绍兴)人。他是明代后期一位个性强烈、品格突出的杰出文学家和艺术家。而在他所擅长的各种艺术中,成就最为杰出的,当数绘画。他的画突破传统思想,借物抒情,舍形求韵,笔墨生动。他是一位全能的画家,人物、山水、花鸟无不精,尤以花鸟画得最好。徐渭的画派,对后世画坛影响也极大,清代的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及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刘海粟等,都与徐渭有很深的渊源关系。

陈洪绶(shòu),浙江诸暨人,明末清初杰出的人物画家。陈洪绶的绘画吸取传统绘画的精华,博采众长,又融入新机,各种题材的绘画无一不工,精妙入微。他的人物画存世作品很多,较著名的有他早年的版画《屈子行吟图》,晚年的代表作品有《归去来图》、《生鲁居士四乐图》、《隐居十六观图》、《六逸图》等等。山水、花鸟画流传下来的重要作品有《莲石图》、《荷叶鸳鸯图》、《花卉山鸟图》以及《杂画册》等。

石涛,广西全县人。他是明靖江王赞坟的十世孙。少年时代为了躲避清兵的杀戳(chuō),出家做了和尚。石涛在绘画上,既是杰出的画家,又是伟大的理论家。他的画论《苦瓜和尚画语录》包含着极为丰富、精辟的美学思想,在中国绘画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绘画风格多样,题材广泛。他的山水画成就最大,其次是花卉画。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清明时节的景色吗?

《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的划时代巨作。张择端自幼生活在汴京,供职翰林院,擅长画车马、市街、舟桥等,对于汴京生活的熟悉,再加上深入细致的观察,为他创作《清明上河图》做了扎实的准备。然而更可贵的是作品有一种史诗意识,从而对这个时期的社会生活,做了真实而形象的艺术表现。《清明上河图》系绢本设色,反映了北宋京都汴梁(开封)热闹繁华的市井景色。作品结构宏大、层次丰富,既有宏观式的俯览,从鳞(lín)次栉(zhì)比的各类店铺商号、车水马龙的街道集市到河港中的舟楫往来,都一一展现;也有微观性的精细刻画,如达官贵人在家人们的簇拥下骑着高头大马招摇过市,贵妇人坐着小轿悠然而行,小贩们则挑着担子急急地赶着上市,车夫们推着沉重的木轮车蹒跚地前行,做木轮的木匠神态专注,买桃花的妇人则面容安然,从而展示了不同社会阶层人们的生活风貌,体现了现实主义的美学精神。《清明上河图》问世800多年来,人们公认这幅画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和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世俗人事。可是,后来中国宋史研究会会员孔宪易在仔细观察了《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后,又从中发现,这幅标明清明的图画中,居然出现了十余把折扇,还有卖西瓜的,卖凉水的场面以及赤臂露膀的大人和小孩,带竹笠、草帽的市民、劳动者等等。这一系列的发现,引起了孔宪易的深思:清明时节的河两岸,怎么会有这些现象呢据此,他又进一步的考证了一些有关史料,最后得出结论:《清明上河图》反映的不是清明时节的景色,而是反映了清明坊(当时的行政区)到虹桥一段的秋季景色。

《洛神赋图》描述了一个什么样的爱情故事?

顾恺之是东晋著名画家, 字长康, 博学有才气,擅长诗赋、书法,尤其精于绘画,当时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顾恺之精通画论,他的“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对我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影响很大,著有画论三篇。画迹很多,《洛神赋图》是他的一幅传世之作。《洛神赋图》以三国时代曹植(192~232)的名篇《洛神赋》为题材,用具体生动的形象完整地表现了赋的内容,也体出了这一历史时期新兴文艺理论中重视情感生活的要求。《洛神赋》的背后有着一段悲婉曲折的故事:美人甄氏原是袁绍的儿媳,曹操打败了袁绍,得到了她。曹植热恋甄氏,但求之不得,她成了曹丕的夫人。曹丕篡汉后立甄(zhēn)氏为妃。后来甄氏因故被曹丕“赐死”,当时正值曹植来京朝拜曹丕,曹丕就把甄氏用过的枕头赏赐给了曹植。曹植回到洛水时,十分思念她,有感而作《感甄赋》,后来明帝将它改名《洛神赋》。它反映了封建社会制度下人们对爱情追求的无奈与向往。曹植借用神话来表达自己的痛苦。而顾恺之用传神的妙笔,向后人生动地描绘了这一段凄美而动人的爱情故事。

八大山人的绘画有什么特点?

朱耷(1626~1705),号八大山人,江西南昌人,是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献王的后裔。朱耷20岁遭国破家亡之痛,故他的画中常流露出愤懑(mèn)之气,笔墨间饱含着忧国的情感。

朱耷的山水画意境枯索荒寂,于苍凉凄楚中迸发出雄浑悲壮的气质,体现了其孤愤而坚毅的心境。朱耷的山水虽有艰涩冷漠的特点,但他作画不拘常格,自由奔放,笔的轻重、墨的浓淡都体现出作者瞬间的直觉决断。曲折起伏的山石形态不像平常所见的形态,朱耷在“似与不似”间获得了本质的真似。朱耷的花鸟画成就最为突出,极富个性,上承林良、沈周、陈淳、徐渭,同时又借古开今,自出性灵。他的作品大多借物抒情,以象征手法表达寓意,将物象人格化,借笔墨表现自己倔强、傲岸的性格,抒发愤世嫉俗之情。所以朱耷笔下的花鸟形象,夸张变形。他画的荷花,荷茎挺拔而立,生气勃勃,力图表达倔强而不随波逐流的品格。所画的怪鸟及鱼,多白眼看天,表现出他不妥协的气质。笔情纵恣,不拘泥于古法。

齐白石是如何画出“蛙声十里出山泉”的?

齐白石(1864~1957),名璜,号白石山人,简称白石,27岁始正式拜师学习绘画。在他成名之前,当时的名画家,只有陈师曾赏识他的才华。

与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等不同,齐白石不是一位传统意义上的文人画家,其作品也不属于画工画的范畴(chóu)。他的成功之处在于,他以一颗率直天真的童子之心,运老辣生涩的文人之笔,开创出文人画坛或画工画领域都前所未有的境界,得到了传统文人阶层与广大平民百姓的交口称誉。

诗情画意是中国画的优良传统,齐白石曾运用此种方法创作出了《蛙声十里出山泉》的绝世佳作。这幅作品是齐白石91岁时为我国著名文学家老舍画的一张水墨画,诗句是由老舍指定的。这确实是个难题。画完之后画面上没有蛙,但观众有如闻蛙声之感,这真是绝妙之至的构思。据说齐白石整整想了两夜,后来从诗句规定的“出山泉”3字得到了启示,就在“泉”上作文章。于是齐白石没有画蛙,而是在那4尺长的立轴上,画两山峡谷间泉水汩汩地自远处来,几只活泼的小蝌蚪在湍急的水流中欢快地游动着。人们见到有鳃(sāi)有尾巴的蝌蚪离开了水的源头,告别了它们的妈妈,自然会想到蛙和蛙的叫声,似乎那蛙声随着水声由远而近……

为什么说徐悲鸿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

历代都有画马名家,如曹霸、韦偃、李公麟等,但他们笔下的马终究摆脱不了受人役使的命运。徐悲鸿的马却独有一种精神抖擞(sǒu)、豪气勃发的意态。他画马是借助马的气势抒发情感、信仰和追求。马的剽悍、驯良、勇猛、忠实、耐劳等特点,与画家的艺术个性十分相通。徐悲鸿画马重在画马的风骨,用线简练奔放,干湿、粗细得当,着色略带凹凸法,这是糅合中西画法的成功尝试。《群马图》、《奔马》、《群奔》是他画马作品的代表作。《群奔》中野马豪放不羁(jī),精神抖擞,倾注了画家渴望自由的思想感情,体现着一种雄壮的气魄,散发着英雄主义的精神。徐悲鸿做此画时正旅居印度,他从报上得知中国军队在鄂北痛击了日本侵略者,乘兴挥毫,画下这幅逸兴横飞的佳作。借这幅《群马图》,他抒发了自己对国家、民族的满怀希望以及对抗战必胜的信念。

《滕王阁序》是怎样写出来的?

公元663年重阳节,唐朝洪州府(今江西南昌)都督阎伯为庆祝屹立在赣(ɡàn)江边的滕(ténɡ)王阁修葺一新,在阁上大摆宴席。席间,他拿出自己的女婿吴子章描写滕王阁的文章,在众宾客面前称赞夸耀,然后又说:“我们要挑选天下最好的称颂滕王阁的诗赋,刻在阁上添色。”说完,他请手下人拿出纸和笔,一一请客人作文。

满座宾客知道阎都督此举是想让女婿出风头,都纷纷推让,惟有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不明真相,欣然挥笔。

这下把阎都督的计划都打乱了。他心里很不愉快,酒也不吃了,退到后厅,吩咐手下人将那少年写的内容一句句报给他听。不一会儿手下人告诉他,说那少年写的开头两句是:“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阎都督听了嘿嘿冷笑道:“老生常谈,有什么了不起的?”当听到那少年写了“物华天空”、“人杰地灵”两句时,阎都督脸色渐渐平静,觉得那少年不可小看。最后听手下人报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天共长水一色”两句时,阎都督不由得拍案叫绝道:“天才,真是个天才?”因为这两句将滕王阁秋天傍晚的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简直无法用其他的字句或意思替代。于是阎都督兴高采烈地返回宴席上,鼓励那少年将文章写完,然后询问他的名字,才知道他就是当时大名鼎鼎的神童王勃。

你知道“唐宋散文八大家”指的是哪些人吗?

“唐宋散文八大家”指的是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和宋朝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唐朝以前,散文与辞赋合流,发展成为骈文。所谓骈文,就是文章要讲究对偶双句,音调悦耳;并且大量使用典故。结果文章词藻华丽,内容难懂,甚至空虚无聊。于是八大家倡导古文运动,所谓“古文”,就是指恢复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散行单句,不拘格式。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是唐宋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其余五个人都是欧阳修直接或者间接培养起来的。他们都赞成“文道合一”,就是内容和形式要合一,达到既能反映一定的思想内容,又容易让别人接受的目的;提倡平易质朴的散文风格,他们八人写出了大量的优秀散文。叙事生动,写景自然,抒情真实,特别是论说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说理透彻,气势充沛。像流传下来的韩愈的《师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前赤壁赋》,苏洵的《六国论》,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曾巩的《墨池记》等,都是优秀散文的代表之作。

你知道“茅盾”的名字是如何得来的吗?

茅盾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大师。他写的小说《子夜》、《春蚕》、《秋收》、《残冬》等,深刻地反映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城乡劳动人民深受压迫、剥削和他们的反抗,在中国新文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但是,你可知道,茅盾只是他的笔名,他的真名叫沈雁冰。那么,沈雁冰为什么要用“茅盾”这样一个奇怪的笔名呢?

原来,沈雁冰早在20年代初就参加了革命,后来还成了上海共产党组织的负责人。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沈雁冰当了部长秘书。北伐战争时,他又去武汉主编《民国日报》。1927年4月12日,国民党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血腥屠杀共产党人,革命转入了低潮。沈雁冰躲在上海闸(zhá)北的一间小阁楼上,他的心里充满了矛盾和悲愤;他看到反动派极其猖狂,革命阵营内部分化了,许多革命青年对前途感到迷茫和消沉,自己的思想也陷入了苦闷和矛盾之中。他将这种感觉写成了一部小说,题目叫《幻灭》。他将这部小说送到叶圣陶编的《小说月报》上去发表,但自己的真名不能署了,他就信手在稿子上写上了“矛盾”两字。叶圣陶看了以后,觉得“矛盾”两字不像名字,而且容易引起反动派的猜疑,就在“矛”字上面加上了草字头,变成了“茅盾”。从此以后,沈雁冰就用“茅盾”这个笔名发表作品,以至于以后,大家都只知道他叫茅盾,而不大知道他的真名沈雁冰了。

你知道巴尔扎克跟踪一对穷夫妻的故事吗?

一个寒冷的冬夜,月光姜清地洒落在巴黎的贫民集居地巴耐区。大作家巴尔扎克穿着棉衣,迎着寒风,来到昂比居戏院门口。只见他来回踱(duó)步,东张西望,似乎在等什么人。

戏院散场了,观众如潮水般涌出来。其中,有一对工人模样的夫妇,拉着一个孩子,边说边走。巴尔扎克像发现了重大目标,立即尾随而去。“今天的戏真精彩。”那个女的说。她很兴奋,似乎还沉浸在戏中的情节。“妈妈,我饿了。”孩子的叫声把那妇女拉回了现实。她十分忧虑:“今天土豆涨(zhǎnɡ)价了,面包房老板又来催讨欠款。既要买吃的,又要买穿的,叫我怎么办”

那个男的听着,忍不住发火:“怎么办我赚的钱全交给你了,连喝酒的零钱都给你掏空了?”……

两人吵着吵着,拐到博马舍街,走进他们的房屋里。巴尔扎克一直跟着他们,心里酸酸的,若有所失地望了一会儿那间破屋子……。

巴尔扎克替自己这种做法取名为“摄取别人的灵魂法”。他就是以这样的方法让贫民的愿望、想法,自然地进入到自己的作品的。

古筝曲《广陵散》为何成了千古绝唱?

古筝乐曲《广陵散》,东汉时期流行于广陵地区。相传描写的是聂政刺韩王的故事。到了魏晋时期,有一位博才多艺的大文学家和大音乐家嵇(jī)康,因为反对司马氏的独裁统治被处死罪。临刑时,他神态自若、从容不据地弹奏了这首乐曲。据说他的弹奏惊天地泣鬼神,把聂政舍身取义的英雄形象表现得林漓(lí)尽致。相传这首曲子只有嵇康会演奏,而他没来得及将它传给后人就死了,这首《广陵散》也从此成为了千古绝唱。

古典名曲《高山流水》描述的是什么故事?

《高山流水》是我国的一部古典名曲,它是人们根据一段传说改编而成的。

2500多年前,正值我国的春秋时期。当时有一个名叫俞伯牙的人,很擅长弹琴,是天下闻名的琴师。有一次,俞伯牙因事乘船外出,走到半路,天突降大雨,无法继续航行。俞伯牙就命船夫把船靠在了一座山脚下。

傍晚时分,雨过天晴,月亮也升了起来,照在水波荡漾的江面上,景色非常优美。此情此景不由勾动了俞伯牙的雅兴,他对手下人说:“赶快把我的琴拿来,我要畅快地弹奏一曲。

手下人将琴摆好后,俞伯牙凝思片刻,就专心地弹奏起来。美妙的琴声在静寂的夜空中回荡着。忽然,俞伯牙瞥(piē)见岸上的一块大石边,站着一个人。他心中一惊,停止弹奏大声问道:“谁在那里”“大人不必吃惊。我叫钟子期,是住在附近的一个砍柴人。为了避雨,才躲在这儿的。因为您的琴弹得太好了,所以我就听入迷了。”岸上的人回答道。“难道一个在荒野里打柴的,也能听懂我的琴声吗?他是不是在吹牛”想到这里,俞伯牙就说:“子期,我再弹一曲,请你说说其中表现了什么。”

俞伯牙凝思片刻,想起了高山雄伟的姿态,就弹了起来。一曲终了,只听子期感叹道:“真美妙啊,我仿佛看见了高山的雄姿?”

俞伯牙不动声色,又弹了一曲。这次,他弹的是赞颂流水的曲子。一曲终了,只听子期又高兴地赞道:“啊,真是太美妙了,我仿佛看见了可爱的流水?”

俞伯牙站起身,激动地对钟子期说:“您说得很正确。以前,我常常悲叹,天下无人能够理解我的音乐。没想到,今日竟遇见了您这个知音。请上船来,让我们畅谈一番吧?”

从此,俞伯牙和钟子期就成了知心朋友。后来,钟子期死了,俞伯牙在坟前悲叹道:“子期一死,天下有谁是我的知音呢我还要琴做什么呢”说完,他就举起琴,把它砸(zá)碎在了钟子期的墓前。

后人很为俞伯牙、钟子期之间的友谊所感动,就根据他们的故事,谱出了这首名为《高山流水》的曲子。

《阳关三叠》叠在何处?

《阳关三叠》是古琴曲,最早见于明代的《浙音释字琴谱》。各派琴谱均以唐代王维《阳日关三叠》(原名《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曲》)诗为核心内容,运用复沓的手法反复叠唱,但叠法却五花八门。有人将古今学者为“三叠”所作的多种解释归纳为两大类:一类认为“叠”在诗本身的范围内,另一类则认为,“叠”是在原诗基础上的扩充和发展。

为叙述方便,现将王维《阳关三叠》诗抄录于此: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D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先请看讲述诗本身叠法的例子:

宋代大词人苏东坡在论述“三叠”唱法时说:“旧传阳关三叠,然今世歌者每句再叠而已。若通一首言之,又是四叠,皆非是。或每句三唱以应三叠之说,则丛然无复节奏。余在密州,文勋长官以事至密,自云得古本“阳关”: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古本三叠盖如此。”这段话的大意是:过去传说阳关三叠,然而现在唱歌的人每句仅唱两遍而已。如果以整首诗来说,又是四叠,都不对。有的每句唱三遍以迎合三叠之说,则显得繁杂不再有节奏感。我在密州,文勋长官因事到密州,说他得到了古本“阳关三叠”的唱法:每句唱两遍,而第一句不重复。由此可知,古本“三叠”大概就是这样。

再看另一种叠,即在原诗基础上的扩充和发展。

成书于元代的《阳春白雪》集,收有大石调“阳关三叠词”:

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只恐怕西出阳关,旧游如梦,眼前无故人?只恐怕西出阳关,眼前无故人。有人统计,现存《阳关三叠》曲谱有三十多个版本,共六种类型。究竟“叠”到何处为准难分伯仲。

名曲《二泉映月》的含义是什么?

《二泉映月》是一首非常有名的二胡曲,是我国著名的民间音乐家阿炳(bǐnɡ)创作的。阿炳,生于1893年,原名华彦钧,是江苏无锡人。阿炳的父亲是当地的一名道士,喜欢并擅长演奏各种像二胡、琵(pí)琶(pɑ)这样的民间乐器。阿炳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跟随父亲学习音乐,这为他成为民间音乐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阿炳的身世很悲惨。在他刚刚4岁的时候,母亲便去世了;在21岁时,他忽然得了眼病;到25岁,阿炳的双目就失明了。

由于他的家境越来越不好,最后竟沦落街头,成了一名流浪艺人。每天,他都身背乐器,穿行在无锡的大街小巷,靠弹奏乐器和卖唱,来换取一口饭吃。阿炳能演奏各种乐器,并且演奏得很好听,于是,“瞎子阿炳”的名称很快就传开了,而他的原名华彦钧则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了。

艰难的生活没有让阿炳放弃对音乐的追求,反而使他创作的曲子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大众。

江苏无锡(xī)的惠山泉,向来就有“天下第二泉”的美称。一个夜晚,卖唱一天却依然衣食无着的阿炳,疲惫地坐在泉水边休憩(qì)、沉思。此时,月亮投影在清冷的泉水中,四周一片静寂,凉风拂(fú)过,让人不由生出悲凉。阿炳的眼睛虽然是瞎的,可他的感应却是敏锐的。此情此景,令阿炳回想起了自己坎坷、艰难的一生,而心中不由感慨万千,创作灵感油然而生,于是拉出了这支名为《二泉映月》的曲子。《二泉映月》的曲调时而宁静、婉(wǎn)转,时而如泣如诉、慷慨激昂,恰如一位饱经风霜的艺术家在倾吐内心的深刻感受。乐曲情感真挚,旋律优美,感染着每一位听众。

《二泉映月》描绘的是什么?

1945年夏,音乐学家杨荫浏等人为华彦均(瞎子阿炳)录制二胡曲《二泉映月》。其后,杨荫浏在他的《阿炳曲集》一书中写道,《二泉映月》“是描写在清澈见底的二泉中间所反映出来的天上光明的月亮。”

事隔二十多年,杨荫浏在其《(二泉映月)的作者阿炳》一文中称:“乐曲描写了在清澈见底的二泉亭南边池子中间所反映出来的天上光明的月亮……”

1979年,《阿炳曲集》第二版出版,杨先生再次修正自己的观点:“本曲是以无锡惠泉山二泉亭附近的风景为题材。”并且第一次强调:“标题《二泉映月》是阿炳自己所说。”

然而,当年参与《二泉映月》录音的祝世匡先生以《?邀二泉映月)定名经过》一文阐述:“杨先生问阿炳这支曲子的曲名时,阿炳说:‘这支曲子是没有名字的,信手拉来,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沈洽先生发表看法,认为《二泉映月》在“具体的音响运动中,我们既感受不到任何外部世界的声态或动态的描绘,更谈不上有任何所谓‘泉’和‘月’的造型。”正如阿炳的堂嫂、侄女等亲朋好友所言。阿炳并非在什么时候都演奏该曲,只是“在一天卖艺下来,温饱仍无着落的归途中”,“在孤寂一人,兀自忧愁”之时,才奏出那“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

如此看来,阿炳的《二泉映月》其内容之苍凉,与标题的优雅极不和谐。

一些人在被这首乐曲深深震撼(hàn)之余,很少去留意泉水风月之事,全无听泉赏月之情,有的只是鼓舞……

如果只从《二泉映月》这个标题上,你能体会到什么呢?

中国名曲《梁祝》是根据什么故事创作的?

中国的名曲《梁祝》是具有世界声誉的一支曲子,而说起它的来历,还与一段感人的传说有关呢?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美丽的女子名叫祝英台。祝英台很喜欢念书。有一年,祝英台说服父母,离开家去杭州求学。由于当时几乎没有女子出门读书,为了行动方便,祝英台就乔装打扮,将自己化装成了一名青年男子。

在去杭州的路上,祝英台遇见了一个男青年梁山伯。梁山伯也是去杭州求学的,梁祝二人结伴同行。梁山伯与祝英台同学三年,双方兴趣、爱好十分投合,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忽然有一天,英台收到了父亲写来的家信,信中催英台早日回家。英台想:“自己已经到了该出嫁的年龄,而自己的同学梁山伯和自己情投意合,假如自己日后与他结为夫妇,婚烟一定会幸福。可在从前,一个女子是不能向一个男子提出结婚请求的。英台怎么办呢?

在辞行时,祝英台对梁山伯撒了个谎。她说:“山伯兄,我有一个妹妹,到了出嫁的年龄。我看山伯兄的为人、学问都很好,想将自己妹妹介绍给你,你看怎么样”

梁山伯说:“英台,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也最了解我。我想,你给介绍的女子,必定各方面都不错。所以,我一定尽快到你家中,向你的父母提亲。”

俩人约定之后,才依依惜别。英台回到家才知道,父亲要将自己嫁给有钱有势的马公子。英台不愿嫁给品德很坏的马公子,便和父亲发生了争执。然而,在从前婚姻只能由父母包办的社会里,英台的反抗遭到了父亲的痛斥。

梁山伯来到祝英台家求亲,才知祝英台是女儿身,而且她说的待嫁的妹妹正是她自己。梁山伯欣喜万分,忙向英台的父亲提亲。然而,祝英台的父亲却不允。他说:“婚烟必须由父母做主,哪能自己找婆家呢你休想和我家英台成亲,因为我已将她许配马家了。”

梁山伯失望地回了家。不久,他就因忧郁、思念过度而去世了。祝英台听说了梁山伯死讯,异常痛苦。她决心以死来报答山伯对自己的一片深情,同时向罪恶的包办婚姻提出抗议。出嫁这天,花轿经过梁山伯的坟前。祝英台下轿祭(jì)奠,并趁人不备,向墓碑撞去。梁山伯的坟开了,英台跳进了坟中。后来,梁山伯和祝英台化成了蝴蝶,双双飞去。他们虽然生不能在一起,但死后却再也无人能将他们分开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