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宜厚皮肤科文集:全2册(下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5 04:09:10

点击下载

作者:徐宜厚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徐宜厚皮肤科文集:全2册(下册)

徐宜厚皮肤科文集:全2册(下册)试读:

徐宜厚皮肤科文集(下册)主编 徐宜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北 京·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徐宜厚皮肤科文集:全2册/徐宜厚主编.—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1

ISBN 978-7-5132-4326-1

Ⅰ.①徐… Ⅱ.①徐… Ⅲ.①中医学-皮肤病学-文集 Ⅳ.①R275-53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7)第162425号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28号易亨大厦16层

邮政编码 100013

传真 010-64405750

         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开本850×1168 1/16 印张114.75 字数2991千字

2019年1月第1版 2019年1月第1次印刷

书号 ISBN 978-7-5132-4326-1

定价 688.00元(全2册)

网址 www.cptcm.com

社长热线 010-64405720

购书热线 010-89535836

维权打假 010-64405753

微信服务号 zgzyycbs

微商城网址 https://kdt.im/LIdUGr

官方微博 http://e.weibo.com/cptcm

天猫旗舰店网址 https://zgzyycbs.tmall.com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本社出版部联系(010-64405510)

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手足皮肤病的防治前 言

手和足在人类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正如恩格斯所说:“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它还是劳动的产物。”保护好手和足的皮肤完整与健康,对于每一个劳动者都是至关重要的。

手和足的损伤一般分两大类:①破坏性损伤,如骨折、截指等;②皮肤损伤。前者发生突然,居少数,后者渐性发生,占多数。尽管发生在手足部位的皮肤病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严重,但确实妨碍健康与美观,影响工作、生活,因而,有必要向读者介绍手足皮肤病防治的知识。

本书除简介手足皮肤的结构与功能外,还综合性叙述了近100种手足皮肤病的防治知识。方法力求实用,内容新颖,文字通俗。初稿甫成,即蒙北京市积水潭医院皮肤科龙振华教授仔细审阅,提出了修改意见,谨致谢意。

由于个人水平有限,书中缺点、错误在所难免,敬请皮肤科同道和广大读者指正。徐宜厚1987年8月目 录

第一章 手足皮肤结构与功能……………………………………………………………………925

一、皮肤的解剖与生理………………………………………………………………………925

二、手足皮肤的结构与功能…………………………………………………………………925

第二章 常见手足皮肤病…………………………………………………………………………927

一、足癣和手癣………………………………………………………………………………927

二、孢子丝菌病………………………………………………………………………………929

三、足菌肿……………………………………………………………………………………930

四、着色霉菌病………………………………………………………………………………930

五、癣菌疹……………………………………………………………………………………932

六、手足的多汗与少汗………………………………………………………………………933

七、汗疱症……………………………………………………………………………………934

八、手足脱皮…………………………………………………………………………………934

九、手部湿疹…………………………………………………………………………………935

十、拖鞋皮炎…………………………………………………………………………………936

十一、手足荨麻疹……………………………………………………………………………936

十二、手足药疹………………………………………………………………………………937

十三、手足银屑病……………………………………………………………………………937

十四、疥疮……………………………………………………………………………………938

十五、浸渍擦烂型皮炎………………………………………………………………………939

十六、蛇头疔…………………………………………………………………………………940

十七、类丹毒…………………………………………………………………………………941

十八、手(足)浅表性大疱性脓皮病………………………………………………………942

十九、连续性肢端皮炎………………………………………………………………………942

二十、锌与肠病性肢端皮炎…………………………………………………………………943

二十一、小儿丘疹性肢端皮炎………………………………………………………………944

二十二、摩擦性角皮症………………………………………………………………………944

二十三、摩擦性水疱…………………………………………………………………………945

二十四、冻疮…………………………………………………………………………………945

二十五、浸渍性足……………………………………………………………………………946

二十六、猫抓病………………………………………………………………………………947

二十七、匐行疹………………………………………………………………………………947

二十八、游泳池肉芽肿………………………………………………………………………947

二十九、手足白斑……………………………………………………………………………948

三十、昆虫螫伤………………………………………………………………………………948

三十一、毒鱼刺螫……………………………………………………………………………950

三十二、手部职业性皮肤病…………………………………………………………………951

三十三、红斑性肢痛症………………………………………………………………………954

三十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955

三十五、肢端动脉痉挛………………………………………………………………………956

三十六、肢端青紫症…………………………………………………………………………958

三十七、红绀病………………………………………………………………………………958

三十八、鸡眼…………………………………………………………………………………959

三十九、胼胝…………………………………………………………………………………960

四十、逆剥、指节垫和手足皲裂……………………………………………………………960

四十一、掌跖角皮病…………………………………………………………………………961

四十二、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化病…………………………………………………………963

四十三、朱砂掌………………………………………………………………………………963

四十四、掌跖脓疱病…………………………………………………………………………963

四十五、凹陷性角质分离症…………………………………………………………………965

四十六、手部血管角化瘤……………………………………………………………………965

四十七、警惕足部的黑色素瘤………………………………………………………………966

四十八、手足疣赘……………………………………………………………………………967

四十九、进行性指掌角皮症…………………………………………………………………967

第三章 罕见手足皮肤病…………………………………………………………………………969

一、皮肤炭疽病………………………………………………………………………………969

二、挤奶者结节………………………………………………………………………………969

三、疣状表皮发育不良………………………………………………………………………970

四、疣状皮肤结核……………………………………………………………………………970

五、掌跖扁平苔藓……………………………………………………………………………970

六、高球蛋白血症性紫癜……………………………………………………………………970

七、黑踵………………………………………………………………………………………971

八、足穿通性溃疡……………………………………………………………………………971

九、手、足、口病……………………………………………………………………………972

十、足口病……………………………………………………………………………………972

十一、环状肉芽肿……………………………………………………………………………973

十二、掌黑癣…………………………………………………………………………………973

十三、慢性高山性紫绀与甲病………………………………………………………………973

十四、箍指(趾)病…………………………………………………………………………974

第四章 甲疾病……………………………………………………………………………………975

一、嵌甲和甲沟炎……………………………………………………………………………975

二、甲癣………………………………………………………………………………………975

三、咬甲症……………………………………………………………………………………976

四、甲病………………………………………………………………………………………977

五、皮肤病合并甲病变………………………………………………………………………979

六、甲下及其附近肿瘤………………………………………………………………………980

七、其他疾病的甲病变………………………………………………………………………980

八、黄甲综合征………………………………………………………………………………980第一章 手足皮肤结构与功能一、皮肤的解剖与生理

人体皮肤来源于胚胎的外胚层和中胚层,外胚层发育形成表皮,中胚层发育形成真皮与皮下组织。表皮由角质层、透明层、粒层、棘层和基底层五部分组成,没有血管,也没有神经。

真皮在表皮之下,通常由胶原纤维、弹力纤维、网状纤维及纤维束间的无定形基质所构成。真皮向上伸部分叫乳头,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末梢,在指端、乳头等处的真皮里,乳头数目特别多,感觉也非常灵敏。在乳头下面则是分界不清的网状部分。

皮下组织位于真皮的下部,由结缔组织纤维束与大量脂肪细胞所构成。纤维束中含有血管、淋巴、神经、汗腺、毛囊等。

此外,皮肤的附属器,如汗腺、毛发、爪甲、皮脂腺等都深埋在皮下组织中。

皮肤覆盖在人的整个体表,具有独特的功能,它既是内部器官与组织的保护者,又是内部器官、神经与周围环境的效应器官。现将皮肤的生理功能归纳如下:

1.保护作用 皮肤坚韧、柔软、富有弹性,能使体内各种组织和器官免受外界物理性、化学性或生物性侵袭或刺激。

2.调节作用 通过调节、分泌、排泄、渗透、吸收与代谢等方式,维持机体的健康状况。特别是高度发育的神经感受器与神经传导系统,将外界环境的刺激与中枢神经系统联系起来,通过神经的调节,使机体更好地适应外界的各种变化,许多内部组织和器官的变化,皮肤也能很快反映出来。

3.免疫作用 皮肤与变态反应和免疫密切相关,许多变态反应的观察都是从皮肤入手,如皮肤试验、接种等。二、手足皮肤的结构与功能

为了适应各种复杂和精细的劳作,这就要求手足具有某些特异性的结构,充分发挥其生理功能,否则,是很难做到灵活的地步。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1.感觉灵敏 在手足区域的皮肤内,分布有丰富的神经。特别是在手掌、足底无毛区感觉神经的末端,形成特殊的神经末梢器官。比如:触觉小体或称麦斯纳小体在真皮乳头中感受触觉。只分布在手部、足部,越接近指(趾)端数目越多,触觉越灵敏。指尖是最多的部位,大约每4个乳头有1个触觉小体。传统中医就是凭借这些触觉小体来切脉看病的。在皮下组织里有种感受压觉的环层小体或称法-帕二氏小体,最常见于手掌、足底,以指(趾)尖最多。正因为在手足区域里存在着上述特殊神经末梢器官,当人类接触物体后,在指端的腹面,不仅感觉最为灵敏,而且还有“实物感”。所以,即使闭着眼睛用手摸物体,同样能够识别该物体的形态、大小、硬度、冷热等,借以代替部分视力的作用。经过训练的盲人能够用手摸特殊符号来识字,就是一个好的例证。

2.坚韧耐磨 手足掌跖的皮肤比其他部位的皮肤要厚得多,比躯干部位的皮肤要厚10倍左右,若以上肢前臂内侧的表皮角质层来相比,前者只有0.02毫米,而掌跖区的厚度则超过0.5毫米,如果是体力劳动者还会更厚些。正因为手足掌跖的皮肤较厚,一方面坚韧耐磨,抵御外界物理、化学等因素的伤害,另一方由于手足频繁接触各种各样的物质,容易遭受到损伤,可造成多种多样手足皮肤病的发生。

3.生命档案 在皮肤表面有许多皮嵴、皮沟和皱襞,位于手指及足趾末端屈面的皮嵴呈涡纹状,被称为指(趾)纹。鉴于每一个人的指纹是不相同的特性,因而,指纹素有“生命档案”之称。据考证,在公元前的各种史料中,就有用指纹作为识别对象的记载。应用到医学领域才是近50年的事情,特别是近20年又有很大的进展。

指纹分弓形纹(简称A)、箕形纹(简称L)、斗形纹(简称W)三种基本模型。在人群中,上述三种基本指纹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最多的指纹是正箕形纹,占63%,其次是斗形纹,占26%。在五个手指中,小指、中指、大拇指多见正箕形纹,无名指多为斗形纹,食指则是正箕形纹或者斗形纹。

检查指纹的现实意义,不仅可以作为拟诊有染色体畸形病变的筛选检查法,而且对于某些特异性疾病也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如先天性心脏病、肝豆状核变性、白血病、风疹、斑秃、银屑病(牛皮癣)等。

4.爪甲保护 甲由硬角蛋白组成。爪甲组织致密而坚实,位于指(趾)末端的伸侧面,扁平而略有弹性,自后向前稍带弯曲,呈半透明状,具有保护指(趾)端避遭外力损伤的作用。

手足的多种功能,除与结构有关外,更重要的还依赖于皮肤含有丰富的神经末梢来完成。现代医学告诉我们,在皮肤真皮乳头内的神经装置,有的来源于脑神经和脊神经的感觉纤维,但大多数是髓神经纤维,形成游离神经末梢和被囊的神经末梢,从而使手足部位的皮肤能感受到外界各种刺激而产生的痒、痛、触、压、冷、热等感觉。

手部的神经主要由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和肌皮神经所支配。

正中神经由颈5、6、7、8,胸1神经根发出,分外侧支和内侧支,外侧支支配拇指、第一掌指关节的活动,内侧支支配第二、第三掌侧和指尖。尺神经由颈3胸1神经根发出,分深浅两支,深支支配小指,浅支支配无名指、小指的一部分,桡神经由颈5、6、7、8,胸1神经根发出,其浅支的外侧支支配拇指的桡侧,内侧支支配拇指、食指和中指,深支支配拇指和食指。肌皮神经的前支支配大鱼际近端的皮肤,后支支配手背部的近端皮肤。

此外,手掌没有毳毛,但有丰富的小汗腺。掌跖部位的小汗腺,是人体密度最大的区域之一,其腺体部分自我盘旋呈不规则线球状,埋入真皮和皮下组织交界处,导管垂直或稍弯曲地向上穿过真皮,到达表皮突的下端进入表皮,呈螺旋状上行,开口在皮肤表面。通过这些小汗腺分泌出来的汗液,能够滋润手足皮肤的角质层,使其含水量保持在10%左右,以维持皮肤表面的柔软与坚韧,从而避免手足掌跖皮肤的干燥、脱皮和皲裂。

手还有许多块小关节和肌腱,它们之间的相互配合,使手的活动范围广泛,运动灵巧。

总之,手的解剖结构、神经和肌肉,促使手的灵巧远胜于足,这也保证了人类双手的功能是在进化的过程中形成的。第二章 常见手足皮肤病一、足癣和手癣

足癣,在青年和成年人群中,是最常见的一种浅部皮肤霉菌病。我国南方高温、潮湿的环境,尤其在夏天,足癣的发病率高达50%~60%,危害性不仅表现为自身传染,发生手癣、股癣、体癣和甲癣,而且还会传染他人,因此,足癣是皮肤霉菌病的防治重点。

在我国引起足癣和手癣的病原菌,主要有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等,其中,以红色毛癣菌的抵抗力最强,不易消灭,故较为多见。手和足所处位置的不同,皮肤损害的形态也有一定的差别,比如:手癣以红斑、鳞屑、皲裂为主,状似鹅掌,足癣的皮肤损害除与手癣相似外,还能见到潮湿、浸渍、腐白、脱皮、多汗等现象,所以,民间称手癣为“鹅掌风”,足癣为“脚湿气”等。

足癣和手癣的皮损形态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别呢?分析原因,手暴露在外,每天都要从事各种劳动,接触各种物质,这样,霉菌感染的机会较之其他部位要多得多,而且,临床表现也是复杂多变。一般来讲,霉菌感染的初期,仅在手掌或手指的边缘,发现针尖至针帽大小的丘疱疹,呈成群状排列,自觉瘙痒难忍。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上摩擦等因素的刺激,逐渐出现种类繁多的皮损,如干燥、脱皮、过度角化、皲裂、粗糙等。至于部分患者的手癣,仅发生于一只手,而且经过很长时间并不传染给另一只手,其原因何在?迄今为止还没有圆满的解释。

足常穿鞋袜,使足部的皮肤得到一定的保护,直接遭受外界刺激的机会比手要少得多。但是,也正因为这个缘故,足部的汗液得不到充分的蒸发,趾间潮湿多汗,汗液中的尿素分解产生氨,呈碱性,有利于霉菌的生长,足跖部位皮肤的角质层厚,而角质层中的角质蛋白是霉菌寄生的营养物质,从而为霉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良好条件,又因掌跖皮肤缺乏皮脂腺,无皮脂分泌,缺乏抑制皮肤癣菌生长的脂肪酸,也间接有利于霉菌的生长。况且,趾间特别是四、五趾间的皮肤,通常是浸渍、腐白、糜烂,或是大小不一的潜在性水疱,擦破则外溢黏稠样液体,若揭去腐白的表皮后,基底部裸露出鲜红的糜烂面,并能闻到恶臭的气味,自觉剧烈瘙痒。当足跖皮疹继发感染时,还能导致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压痛,行走不便。此外,极少数病人跖部皮肤或呈增殖、肥厚,状如疣赘样,这种非常特殊的皮疹,多为须疮毛癣菌所引起。

总之,为了临床诊疗方便起见,多数人主张按足癣和手癣皮疹的不同形态,分水疱型、擦烂型和鳞屑型。手癣以鳞屑型常见,足癣以擦烂型较多,具体分类,详见表32表32 手足癣的分类

预防 手足癣的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特别是足癣的预防对于防止手部感染,更是密切相关。预防的措施是多方面的,平时要讲究个人卫生,不要用公用拖鞋、脚盆、擦布等。手足多汗和损伤往往是脚癣或手癣最多见的诱因之一,应当告诫此类患者少饮刺激性饮料,如浓茶、咖啡、酒类等,因为这些饮料激惹汗腺的分泌与排出,给表皮霉菌的易感性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晚上洗脚或洗澡后,要揩干趾缝间的水分,扑上脚气粉(市售)或消毒撒布粉(薄荷脑0.1g,麝香草酚碘化物2g,硬脂酸锌4g,碳酸镁2g,硼酸15g,滑石粉加至100g),目的在于尽量保持各趾间的干燥,以防止表皮霉菌的再感染。此外,对于足多汗的人,避免穿纯羊毛或尼龙袜子,提倡穿棉织袜或防足癣的药袜,鞋子要干燥、通风,定期煮沸消毒袜子、擦布、鞋垫之类,还可将40%甲醛溶液的湿棉球,用纸包好,放置在皮鞋里,过夜后第二天再穿,也有较好的杀灭霉菌的效果。炎热的夏天,凡患足癣的病人,应鼓励和提倡穿通气良好的布鞋、皮凉鞋。浴室、游泳池等公共场所是传染足癣的主要地方,应严格执行消毒管理制度。

治疗 以局部治疗为主,要坚持用药到治愈为止。局部有效的杀灭霉菌药物,目前常用的有碘、苯甲酸、麝香草酚、水杨酸、间苯二酚、硫、甲紫、丙酸、十一烯酸、甲醛等。但是,如何选用适当的药物和剂型,应当根据皮疹发生的部位和病情变化来决定。

水疱型:皮疹以丘疱疹、水疱、潜在性水疱而未破者为主,可选用10%冰乙酸溶液浸泡患处,每日2次,每次10~15分钟,若感觉浸泡不方便时,可改用复方苯甲酸酒精(苯甲酸6~12g,水杨酸3~6g,95%酒精加至100ml),每日外擦2次,若水疱较大,胀痛不适时,可先将疱液抽除,然后扑上足粉(水杨酸2g,硼酸10g,氧化锌粉20g,滑石粉加至100g),水疱已破,并有少量疱液外溢和轻度糜烂,先涂10%甲紫溶液,后扑足粉,或扑花蕊石散(花蕊石30g,枯矾10g),或扑2%咪康唑粉剂等。若浸渍糜烂较重时,应先用紫草油纱布换药保护,待新的上皮长出,再用乙康唑霜等,如果渗液较多,可先用3%硼酸液、0.1%依沙吖啶液或1∶5000的高锰酸钾液冷湿敷,还可选用敛湿止痒的中草药,如黄精、石榴皮各30g,丁香15g,加水适量,煮沸取汁,浸泡或湿敷,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钟,待渗液见止,新的上皮长出后,外擦癣药水有卡氏药水[硼酸0.8g,间苯二酚8g,丙酮4.2ml,碱性品红0.4g,乙醇(90%)8.3ml,水加至100ml]、复方苯甲酸酒精等。

擦烂型:手指以第三、四指间,足趾以第四、五趾间易发病,表现为浸渍、腐白、擦烂,自觉痛痒相兼。当局部皮肤处于腐白、薄嫩状态,可用10%甲紫溶液外涂,每日2次,或用半边莲60g,煎取汁待温,浸泡患处15分钟,须涂卡氏药水、十一烯酸溶液,干后扑上足粉、花蕊石散、2%咪康唑粉剂等。

鳞屑型:皮疹以脱屑为主,特别是指(趾)间、掌跖面皮肤,呈碎屑状脱落。局部治疗以软膏为主,常用药物有复方苯甲酸软膏(苯甲酸12g,水杨酸6g,羊毛脂30g,凡士林加至100g),或用克霉唑软膏,每日1~2次。若见局部皮肤肥厚、增殖、疣赘状改变的足癣,则可用中药浸泡与外涂软膏相结合的方法来治疗。中药处方:金毛狗脊30g,黄精、桂皮、陈皮各15g,水煎取药汁,待温浸泡10~15分钟,然后再擦复方苯甲酸软膏,一般坚持治疗7~10天后即能获效。

较严重的手足癣影响工作劳动者,在外用药的同时可服灰黄霉素,但一般不主张用。

另外,抓住足癣和手癣常在夏天加重的特点,可采用“冬病夏治”的方法,如应用“鹅掌风醋泡剂”,亦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处方:浮萍、白鲜皮、牙皂各12g,荆芥、防风、川乌、草乌、羌活、独活、僵蚕、威灵仙各10g,鲜凤仙花一株(去根、土,留用花叶茎)。食醋1000ml,将上药浸泡24小时,再用小火煎开,滤去药渣,留药醋泡手。每日3次,每次15~30分钟,拭干即可工作,千万不要立即用水冲洗。每1剂药醋可连续泡用5天,但泡至第3天,需再用小火煮沸,留用,防其腐败变质,影响疗效。

总之,尽管足癣和手癣感染途径并不十分明白,但以上防治措施是相当有效的。二、孢子丝菌病

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着各种致病性的因素,孢子丝菌就是一种寄生在土壤、木材和植物的腐生菌。部分工人(造纸工、矿工)、农民(种甘蔗、种花草的农民)以及园林工作者,一旦皮肤发生轻微损伤,工作时接触被孢子丝菌污染的草木、泥土,就有染上孢子丝菌病的可能性。此病虽不是多发病,但自1898年申克发现本病后,世界各地都有许多报告。我国1951年在上海首次发现。

孢子丝菌病的病原菌是申克孢子丝菌。这种深部霉菌由于所处环境与条件的不同,表现在外的形态也不一样。比如:孢子丝菌在组织内呈酵母型,在体外或室温的条件下,又呈菌丝型,故医学上将这种霉菌称之为“双相型霉菌”。在一般的情况下,用显微镜直接检查,或者病理切片检查,都不容易查出,只有经过霉菌培养,在生长出的菌落内,才可以查出典型的孢子丝菌和孢子。

鉴于本病主要通过损伤的皮肤或黏膜、上呼吸道或消化道而传染。人与人之间甚少直接传播。当孢子丝菌由损伤口进入组织,即可引起局部化脓性病变。当机体抵抗力强,损害局限于侵入部位附近,即成固定型孢子丝菌病,有些则沿淋巴管蔓延,呈带状分布,系皮肤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也有少数病例由血液循环播散全身,引起系统性孢子丝菌病。

临床上分为皮肤型和内脏型,而前者主要侵犯四肢,尤其是上肢。(1)皮肤型:按其病变部位与性质又分为固定型、淋巴管型、血源型(播散型),其中以淋巴管型最常见。

固定型:占皮肤型的25%~30%。患者抵抗力较强,皮疹固定于侵入的部位而不扩散。常在上肢单侧发生。病原菌侵入后经1~4周,个别长达3~6个月,在损伤处出现圆形,硬而有弹性、不痛的结节。继而表面皮肤渐变紫红,破后溢出少量脓液,形成溃疡或呈疣状、乳头状增殖,部分为浸润性斑块,或为扁平粗糙、鳞屑性红斑等多种形态,病程较长。

淋巴管型:此型最常见,约占皮肤型的70%。圆形的坚硬小结节,沿四肢,尤其是上肢的淋巴管纵行呈带状排列,初期有弹性,能移动,皮肤无粘连,无压痛,肤色亦正常。结节长大则高出皮面,呈淡红色或暗紫红色,中央变软,破流少量脓液或结痂,愈后留萎缩性瘢痕。一般无全身症状。

血源型(播散型):此型极少见,多无明显的原发病灶,病原菌通过血液循环播散。其损害形态同淋巴管型,只是数目较多,严重时散发全身,病情可呈急性或亚急性发作。全身症状明显。(2)内脏型:极少见。病原菌通过血行感染引起,故除四肢有皮疹外,还可在鼻、口、咽等黏膜上,发生红斑、化脓、溃烂、赘生性或乳头瘤样损害,口腔也可似阿弗他溃疡或扁平苔藓样损害。此外,还可侵犯眼、骨骼、关节及脏器。

预防 对损伤后的皮肤要及时清洗或涂以碘酒,消毒包扎,以防本病的发生。一旦在皮肤损伤后治疗中出现结节,应警惕本病的可能性,争取早期诊断和治疗。

治疗本病治疗比较容易,口服10%碘化钾溶液有较好的效果。开始每次5ml,每日3次,如无不良反应则可逐渐增加剂量至10~20ml,每日3次,一般连服1~2个月,病损完全消失后还需坚持再服半个月左右,以防复发。不过,此药可使肺结核病播散,故在完全排除结核时方可服用。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固定型、淋巴管型常有效,但也有失败或对碘化物过敏者。此时应考虑用:①两性霉素B或2-羟咪替50~200mg/d,加于5%葡萄糖液500ml中,静脉滴注。其副作用有恶心、呕吐及肝、肾功能损害,但比两性霉素B副作用小。②5-氟胞嘧啶,用量为每千克体重100mg。③1%~2%球红霉素二甲基亚砜透剂及0.2%~0.4%球红霉素生理盐水纱布条外敷和0.2%球红霉素氧化锌油局部外用治疗孢子丝病,可获得满意效果。

总之,从临床治疗效果及药物的毒副反应看,应首选碘化物内服,只有在无效或过敏情况下才考虑其他药物。三、足菌肿

当人们赤足行走或赤足在田间劳动时,稍不留心足部损伤破皮,隐藏在土壤中的病原菌,如裂殖菌纲的放线菌、奴卡菌,子囊菌纲的波氏霉样菌、曲霉菌、青霉菌等,不全菌纲的足菌肿性马杜拉链丝菌、印第拉菌、单孢子菌、头孢子菌等均可能侵入皮肤、皮下组织、筋膜及骨骼,致使足部肿胀、畸形、破坏、窦道性损害而形成足菌肿病。

足菌肿又称足肿病、霉菌肿、马杜拉脚,是一种由皮肤损伤部位入侵,并直接蔓延至周围,中年男性经常赤脚者易患的瘤肿样霉菌病。这种皮肤病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但主要是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如西半球发病率最高的是墨西哥、委内瑞拉,阿根廷次之,东半球的非洲,多数发生在塞内加尔、苏丹和索马里。我国的上海、西安、成都也有散在性发病的报告。

本病的致病菌尽管不同,但其临床表现甚为相似。只是由于病变的部位、发病期、处理情况及患者的体质而略有差异。病变部位主要在足部,也可见于手、前臂等处。常有外伤史,在伤口愈合处出现皮下结节,日渐增大,并与皮肤粘连,呈暗红色,继之中央破溃,溢出少量带有各种颜色颗粒状的脓液。白色颗粒系链丝菌、奴卡菌、波氏霉样霉菌,红色颗粒系链丝菌,黑色颗粒系马杜拉足分枝菌、灰色足分枝菌等。伤口虽然在短期内自愈,但在附近区域又相继发生多个类似的结节,再度溃破流脓,日久形成瘘管,最后愈合留下结疤。本病缠绵难愈,初期在浅表,后期则会波及骨骼、关节,引起骨、关节的炎症反应,甚则形成死骨或关节畸形。部分严重病例的病原菌亦可侵入血液循环、肺及脑膜。一般无局部症状和全身症状,劳动后肿胀加剧,稍有痛感,病程长,经久不愈,长达10~20余年。

预防 ①穿上鞋袜,避免直接接触泥土;②外涂防护药膏;③足部外伤破皮,应立即消毒包扎,不要再接触泥土。

治疗 应根据致病菌的不同,选用不同的药物来治疗。比如,放线菌性足菌肿选用大剂量青霉素,效果较好,奴卡菌性足肿病选用磺胺嘧啶,每日3~10g,以血药浓度达到8~15mg/100ml为宜。还可选用氨苯砜,成人剂量每日200mg,尤其当上述药物出现反应时,可用此药代替。瘢痕偏多的病例,口服碘化钾溶液。此外,还可酌情选用克霉唑、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球红霉素等。

局部治疗:对早期局部损害,可考虑手术切除或切开引流,亦可配合应用X线照射。四、着色霉菌病

在自然界中,土壤和残枝腐叶内广泛地存在着许多霉菌,着色霉菌就是其中一种,可引起比较严重的深部霉菌病。

着色霉菌病按病原菌和感染部位的不同,分为皮肤着色霉菌病、暗色丝胞霉病和脑暗丝胞霉病,以皮肤型者最常见。

此病自1911年裴德鲁萨首次在巴西发现以来,世界各地均发现散在病例,但大部分病例发生于热带及亚热带,特别是湿热气候的地区。温带地域也有发现。据统计,自1953年到1972年,本病在多米尼加增加了77倍,日本增加了64倍,澳大利亚增加了30倍,墨西哥增加了25倍。国内尤家骏教授在1951年首次报告此病以来,自北至南,吉林、沈阳、河北、河南、陕西、安徽、上海、江苏、江西、广东和贵州等省市先后发现此病。患者以农民最多,男女之比为4∶1,58.8%患者的年龄在20~60岁之间,夏秋两季发病占61.8%。

着色霉菌可以侵犯皮肤,引起肉芽肿、脓肿和囊肿等损害,也可侵犯脑部。临床分成三种类型:(1)疣状皮炎:又称皮肤着色霉菌病。主要累及皮肤,不侵犯骨骼。病变多在下肢或手腕。初起在外伤部位,出现硬性小丘疹或结节,后期皮疹扩大增多融合成肿瘤样或斑块状。随病程迁延而病变不断扩大,中央愈合,边缘扩展,形成大小不一的斑块状结节,色泽深红或深褐色,表面呈疣状增殖。揭去疣状表面结痂,则有少量的分泌物,显露出乳头瘤状增殖,宛如菜花样外观。病程进展缓慢,至慢性期可呈象皮肿样改变。(2)暗色丝胞霉病:可侵犯皮肤、肌肉和骨骼。常是单发或多发的皮下囊肿样损害,质较坚。亦可在皮下或肌肉内形成脓肿。很少破溃,若破溃,有稀薄的脓液流出,不易愈合。局部可以排菌,很少发生播散。(3)脑暗丝胞霉菌病:可能通过外伤血行感染。发病较急,开始有头痛、恶心、呕吐,随之出现颈部强直,或突然发生半身麻痹。若损害脑神经,则会发生抽风,病人会很快死亡。此种情况常发生在体衰或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患者中。

实验室检查 在显微镜下可发现单个的或成群的棕黄色圆形厚壁孢子,其繁殖方式是分裂法而不是芽生法,这种特征很有诊断价值。至于是哪一种霉菌则需要培养才能确定。预防受伤的肢端部位感染,应立即严密消毒包扎,避免再去接触残枝腐叶和泥土,若在足或手处发现孤立的红色丘疹或结节,应摘除并送病理检查,以便及时排除着色霉菌病,对于预防和争取早期治疗均有实际意义。

治疗 目前此病的治疗方法虽较多,而且有一定疗效,但尚无满意的特效疗法,尤其对损害广泛的久病患者,各种方法均难达到治愈目的。全身应用药物有:口服5%碘化钾溶液,开始每日服1~2g,逐渐增加剂量至3~6g,分3~4次服,直至皮疹消失,霉菌检查阴性为止,静脉点滴碘化钠1g,每日1次,不过对此病的疗效不如治疗孢子丝菌病好。维生素D,每日10万~20万单位,与碘化物同服,有增强疗效的2辅助作用。此外,大蒜素静脉点滴、5-氟胞嘧啶、噻苯哒唑、二甲基二硫甲氨酸酯锌、两性霉素B、球红霉素等,虽有一些效果。不过,由于硬化的细胞壁太厚不易透入,而晚期又常有瘢痕形成,局部血液循环欠佳,药物不易达到,故其疗效尚不肯定。

局部治疗:在早期,皮疹单个者,主张切除整个病灶,术后加服抗真菌药物以巩固之,部分用两性霉素B做皮疹下注射(每5mg加2%普鲁卡因溶液1ml),每周1~2次,3个月为1疗程,亦有一定疗效。电灼、电凝固、30%桂皮粉软膏、斑蝥酒(10个斑蝥浸入10%酒精100ml,3~5天即可外用)涂之,均可酌情选用。近年来,有人根据着色霉菌在T38℃以上停止生长的特性,采用各种局部温热疗法,如蜡疗、坎离砂或电辐热等,使之局部加温到50~60℃左右,每日1次,每次半小时,可望治愈,这种疗法尤其适用于广大农村。以上各种局部治疗均有激惹病损播散的可能性,应予注意。五、癣菌疹

患癣菌疹的病人,大约有12.7%同时患有足癣。夏季气温高,湿度大,很适合表皮癣菌的繁殖、生长。在这个时期处于活动期的足癣或头癣,如果治疗不当,或者病人擅自用热水烫洗,以图一时之快,由原发霉菌感染灶(足癣或头癣),释放出循环的霉菌抗原与它的代谢产物,通过血液循环与抗体发生的一种变态反应,传播到足背上而表现出的皮肤过敏。这种包括烫洗、治疗不当的外来因素对原患癣病的强烈刺激,常常是癣菌疹发病的重要诱因。

癣菌疹表现在外的皮疹类型很多,比较常见的皮疹有:湿疹样皮炎、远心性环状红斑、游走性闭塞性脉管炎、猩红热样红斑、多形红斑、丹毒样红斑、结节性红斑、苔藓样皮疹、汗疱疹等。实际上这些皮疹也都是皮肤癣菌疹的不同表现,只是非水疱性皮疹,不只局限于手掌及指侧,部分患者还能在躯干部位见到针尖大或平顶状苔藓样丘疹。若因头癣而引起的癣菌疹,除皮疹呈急性播散分布外,还会伴有发热、厌食、周身淋巴结肿大、脾大,以及白细胞增多等全身症状。临床将癣菌疹归纳为下列三大主要类型:(1)湿疹样癣菌疹:皮疹从足背开始,自下而上蔓延直到小腿的下1/3,皮疹为红斑、丘疹、丘疱疹、渗出、糜烂、结痂和脱屑等多形性相杂发生。部分病例迁延日久,甚则有向肥厚苔藓样变的可能性。(2)汗疱疹样癣菌疹:此种类型是最多见的一型,主要发生于平素掌跖多汗的人。在足部跖缘、脚背处,隐约可见成群的深在性针帽大小的水疱,疱破则有圆形脱屑,自觉剧痒和烧灼感,有时瘙痒难以忍受,原发病灶不除,皮疹也会时有反复,一旦病灶得到控制,皮疹将会随之好转乃至消除。(3)落屑样癣菌疹:掌跖、趾端和趾缘处,经常有不规则的鳞屑脱落,严重时还会由于缺乏汗液的湿润,造成足趾的裂隙与疼痛。

上述三类癣菌疹,一般不伴有全身症状。但是,在少数病情较重的情况下,如丹毒样红斑,也可以见到畏寒、发热、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步履艰难等急性症状。

凡可疑病人应做霉菌直接镜检,初期可能为阳性,若足癣病灶处于活动期,其阳性率还会更高一些。足癣以外的部位,是查不到菌丝或孢子的,不过,癣菌素试验可为强阳性。

预防 首先要对原发病灶,如活动性足癣、头癣,进行积极防治。趾间经常扑些足粉,以保持趾缝间的干燥。所穿鞋袜应勤洗勤换,放在太阳下暴晒。

治疗 癣菌疹的治疗要分清主次。总的原则是,当病情处于急性期,外治的药物与方法以温和为宜,同时,还要考虑全身性治疗,如抗组胺类药物、抗真菌药物,如有发热、厌食、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等反应较显著时,还应适当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中医对急性期的治疗,常用清热解毒、利湿消肿的药物,如二妙丸加味:黄柏、归尾、川牛膝各10g,苍术、槟榔各4.5g,青皮6g,赤茯苓、泽泻、银花、野菊花、赤芍各12g,萆薢15g,白茅根30g。水煎服,每日服2次。足背肿胀明显加汉防己、茵陈、赤小豆,渗出、糜烂重加茯苓皮、车前草(或子)、猪苓,畏寒、发热加荆芥、防风、薄荷(后下)。

外治法要视病情的演变而分别处理。急性期若渗出、糜烂较重时,选用:①黄精、马齿苋、石榴皮各30g,丁香15g,水煎取汁,待温浸泡或湿敷,每日3~5次,每次10~15分钟。②0.1%明矾溶液或3%硼酸溶液湿敷,每日3~5次。③渗出减少,则用三妙散(大黄、黄柏、苍术各等份,研极细末),植物油调成糊状外涂,每日1次。干燥、脱皮阶段,选用5%水杨酸软膏,或益康唑霜等。

此外,穴位封闭疗法对于局限本病的扩展、帮助皮疹的康复很有帮助。方法:取0.25%普鲁卡因注射液,在三阴交、太溪穴各推注1~1.5ml,2日1次,7~10次为1疗程。

总之,癣菌疹的治疗,忌用任何刺激性强的癣药水、癣药膏,以防病情的恶化与加剧。六、手足的多汗与少汗

在人体的表面上分布有200万~500万个汗腺,每个汗腺又由腺体和导管所组成。腺体位于真皮网状层或皮下组织,导管开口在皮肤的表面。汗腺分小汗腺和大汗腺两类,小汗腺不均匀地遍布全身,其中以手掌、足跖部位最多,大汗腺仅见于腋窝、乳晕、外阴和脐周。

多汗与少汗包括全身性的多汗与少汗和局限性的多汗与少汗。一般来讲,全身性的多汗与少汗,主要和全身性疾病密切相关,引起多汗的全身性疾病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帕金森病、脑震荡、交感神经系统的紊乱以及转移性肿瘤产生的脊髓完全性横断等,引起少汗的全身性疾病有先天性外胚叶发育不良、深部粟粒疹、Sjogren氏症候群、直立性低血压、多发性脊髓瘤、黏液性水肿、银屑病(牛皮癣)、鱼鳞病、麻风等。

手足的多汗与少汗,属于局限性多汗与少汗最常见的一种,其原因主要与冷热刺激和神经-精神状态密切相关。不少的人,当心理上处于恐惧和紧张时,掌心汗湿漉漉,气温偏低的冬天,手足出汗少,角质层含水量低于10%,于是皮肤干燥,缺乏弹性,若再遇上外力的牵拉,就会发生手足皲裂。

足多汗时,表皮被浸软腐白,甚至糜烂,趾间有裂口。还会散发出恶臭的气味。这种多汗还会为霉菌的繁殖、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容易招致表皮霉菌病的感染,有时还会导致手足部疣赘病的发生。手多汗影响写字、绘画和其他精细的手工劳动。

预防 减轻手足多汗的方法很多,如消除恐惧、紧张、焦虑的情绪,避免食用激发汗出的食品和饮料,如酒、浓茶、咖啡、辛辣等。

治疗 手足多汗的治疗,局部外擦止汗药,可以收到暂时性效果,常用的有0.5%醋酸铅溶液,5%明矾溶液、5%鞣酸溶液、3%~5%甲醛溶液,20%~30%氯化铝溶液等,任选一种,每日外擦1~2次。若对甲醛过敏,则改用10%戊二醛溶液外擦,亦有良效。中草药干葛根30g,枯矾16g,加水1500~3000ml,煮沸待温,浸泡手足,每日2~3次,还可用苍耳子15g,蛇床子15g,生甘草15g,明矾15g。用法同上。此外,还可用0.25%普鲁卡因注射液做穴位封闭(手多汗取合谷、内关,足多汗取三阴交、太溪),每穴各推注1ml,2日1次,敛汗效果甚好,若遇严重的手足多汗,经其他法治后效果不满意时,酌情使用浅层X线放射治疗。与此同时,在医师的指导下,口服镇静药(如溴剂、苯巴比妥、谷维素等)、抗胆碱能药物,但应注意其副作用。中药健脾、清热、利湿,安全有效。常用中药有茯苓、山药、茵陈、焦山栀、泽泻、车前子、乌梅、牡蛎、生甘草、蒲公英等。

手足的少汗与无汗,以掌跖部位的皮肤干燥、脱屑、角化和皲裂为其主要特征,偶尔由于汗出不良,掌(跖)指(趾)间出现深在性小水疱,如粟米大小,疱壁厚,疱液清亮,自觉奇痒难忍,反复发作,迁延较长时间不愈。还有部分病人并不起水疱,只是在掌跖部位经常脱皮,其经过是,开始只见针尖至针帽大小的白斑,继而向四周扩展,中央部位的表皮破裂脱落,最后融合成片状脱皮(主要由于手足汗出不良所致),在医学上称之为“剥脱性角层松解症”,又叫“薄片状出汗不良症”。

手足少汗除了要重视原有全身性疾病的治疗外,局部可以选用5%水杨酸软膏、10%~20%尿素软膏外擦,还可用些无刺激性油质软膏,每日1~3次,以润泽保护皮肤。薄片状出汗不良症用焦油霜剂外擦,常获满意的效果。

手足少汗若适当口服维生素A和甲状腺片,有改善皮肤干燥、粗糙的效果。不过,先天性外胚叶发育不良所引起的手足少汗者,是无法治疗的。七、汗疱症

汗疱症又称汗疱疹、出汗不良,也称掌跖汗疱,是一种对称性发生在掌、跖部位,以水疱、脱屑交替复发为其特征的疾病。

汗疱症的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不过,本病的发生可能与下述因素有关:①精神:精神紧张、抑郁、疲劳,常为发病的重要原因。②掌跖多汗:汗液潴留于皮内而引起本病。③足跖活动性霉菌感染的发疹性反应。④食物、药物、细菌等也偶尔成为本病的病因。⑤其他:如便秘、胃肠功能紊乱等,可能与本病的发生有关。

本病多数在春末夏初发病,夏季加重,冬季常能自愈。皮疹是成群或分散性发生在手掌及指腹、指侧,也见于足跖,呈对称性分布。典型的皮疹为深在性小水疱,状如细米粒样,水疱早期含有清亮的疱液,偶尔变为混浊,水疱呈半球形,稍高出皮面。水疱一般不自行破溃,经过数日,自行吸收而消退,并形成领圈状脱皮。严重时,波及整个手掌呈弥漫性脱屑,此时,患处有干燥、疼痛等不适感觉。多数患者的损害,可以自行消退,但容易复发。病期长久,有时指甲发生营养不良性改变。

预防 注意精神因素,避免情绪激动,可减少手足的多汗。

治疗 ①适当应用镇静剂,如地西泮、三溴合剂等。②顽固病例,酌情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症状减轻,渐减剂量,乃至停用)。③选用补气、养心、敛汗的中药治疗,如党参、太子参、酸枣仁、柏子仁各12g,远志、五味子各6g,煅龙骨、生牡蛎各30g,水煎服。④针刺疗法:主穴为合谷、劳宫,配穴为曲池、足三里。方法:施平补平泻手法,每日1次。⑤局部治疗:早期水疱性皮疹,选用0.5%醋酸铅溶液、或0.2%明矾溶液湿敷或浸泡患处,每日4~6次,每次15分钟。多汗者可外涂6%甲醛溶液。进入剥脱期,脱屑、干燥、疼痛时,外擦3%~5%水杨酸软膏、10%尿素软膏,或蓝油烃软膏、皮质激素类软膏、霜剂也有疗效。⑥对各种治疗不满意时,可考虑应用浅层X线放射治疗。八、手足脱皮

在秋冬之际,有的人手掌会出现明显的脱皮现象,医学上称为“剥脱性角层松解症”,也叫作“板状出汗不良”。产生这种表浅剥脱性皮肤病的原因,至今还不清楚,不过,从临床实践中发现,凡患有手上脱皮的病人,绝大多数同时患有多汗症。手足局部的出汗多少,常与自主神经紊乱有一定的关系。众所周知,汗腺的功能,不仅能调节体温,而且还能湿润皮肤。当心理上处于焦虑、忧愁、恐惧的状态下,就会促使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失去平衡,掌跖部位丰富的小汗腺所分泌的汗液也相对减少,使表皮内的含水量降至10%以下,难于维持皮肤表面的柔韧,再加上秋冬之际的气候比较干燥。因此,在手掌上会出现针帽大小、无炎性改变的小白点,继而向四周扩大,同时中央部位的表皮破裂和撕脱出浅表细薄的白色鳞屑。随着病情的进展,又常不断出现新的剥脱性皮疹,最后融合成大片状白色鳞屑。本病除发生在掌跖外,偶尔见于手足背侧,呈对称性发生。大多数病例经过3~6周后自愈,但极易复发。手足脱皮易在暖热季节复发,一年可复发一至数次。

防治 ①正确认识本病与手足癣、接触性皮炎和脂溢性皮炎是完全不同的;②不要看到掌跖部位一有脱皮,就动手去撕鳞屑,避免感染;③平时应尽量不用或少用碱性大的肥皂洗手足,以防止掌跖皮肤干燥和出汗不良;④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这对于预防手足脱皮也有一定的作用;⑤少数病例若经常发生较重的脱皮现象,选用陈皮、金毛狗脊各30g,五倍子、苍耳子、金钱草各15g,加适量水,煎后取汁,待温泡患处,每日1~2次,有润滑柔软、防止脱皮的作用;⑥适当外涂护肤霜或软膏,如2.5%水杨酸软膏、5%尿素软膏、焦油霜剂等,也有较好的疗效。若伴有出汗障碍时,应予相应处理。九、手部湿疹

湿疹是一种由多种内外因素所引起的瘙痒性皮肤病,在皮肤科门诊病人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湿疹可发于全身各处,反复发作,病程迁延。

湿疹发病部位不同,主要有头皮、耳部、口周、眼周、乳部、脐窝、股部、肛门、女阴、阴囊及手部等处,其中以手部湿疹较多见,约占所有湿疹的1/3。

鉴于手的活动范围最广,接触物质最多,特别是洗印工人、护士、家庭主妇等,经常与水、染料、油漆、药物等打交道,从而构成了手部湿疹的复杂性。据分析,接触过敏者约占手部湿疹的1/2,非过敏性原发刺激亦可引起。异位性湿疹、光敏反应及光毒作用也常在手部呈湿疹样改变,因此,有人主张,细菌疹、手部癣菌及手部汗疱疹等也属于手部湿疹的范围。

手部湿疹好发于30~50岁之间男女,多为病程较长的慢性顽固性湿疹。尽管手部湿疹有各种类型,但以手掌慢性盘状湿疹最常见。皮疹易发生于手掌和手背,可侵及腕部和手指。手掌的汗疱疹与疹型发疹性水疱性损害,常在水疱未破前即干燥,以后则脱屑。手部湿疹多为局限性干燥的鳞屑斑,可合并皲裂,对称发生,边界多不清楚,这是与手癣的鉴别要点。手背的钱币状湿疹为局限性苔藓化斑,亦可发生水疱和鳞屑性湿疹,常见水疱、红斑和鳞屑同时存在。水疱性湿疹易发生在手指两侧,其中以丘疱疹型尤为多见。若与职业有关所发生的手部湿疹,病变的皮疹有时呈湿疹样变,有的干燥、脱皮、粗糙、肥厚和皲裂,有的皮疹状如体癣,指甲变厚或毁坏样改变也偶尔有之。此外,手背湿疹侵及手指可引起湿疹性甲周炎、甲周皮肤肿胀有鳞屑,继之可引起甲的改变,甲根部变浑浊与肥厚,但不发生甲碎裂,此与甲癣不同,甲板凹凸不平。总之,手部湿疹不论是什么原因引起,皮疹的多变性则要受到继发因素的影响,这样,促使病情复杂化,给治疗带来一些困难。

预防 ①向患者宣传湿疹的防治知识,积极配合治疗,患处应避免肥皂、热水烫洗、搔抓和摩擦等不良刺激。②注意调整饮食习惯,以清淡而富有营养的素食为主,尽量避免饮酒,喝浓茶、咖啡,吃酸辣食物、虾、蟹等抗原性高的菜肴与其他刺激性食品,同时,告诫患者留心观察和分析哪些食品影响湿疹病情的加重或复发。③注意内脏疾病的发现,如肠寄生虫、便秘、慢性病灶、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等。④劝告患者不要或尽量少戴橡胶或化纤手套,避免化学因素对皮疹的激惹。

治疗 手部湿疹的治疗方法虽然很多,但是,要想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医生必须对患者的全身健康状态、生活习惯、环境、职业、饮食嗜好及既往治疗等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其主要发病因素来治疗,才会收到立竿见影的疗效。为此,从临床实践的角度介绍一些简便有效的方法,仅供参考。①中医疗法:拟养阴祛湿、散风止痒法,方用四物消风散加减。药用:当归、赤芍、生地、茯苓皮、白术各9~12g,苦参、荆芥、防风、焦山栀、炒黄连各3~6g,茵陈、小胡麻、地肤子、白鲜皮各12g。水煎取汁,每日服2次。中成药有三妙丸、二术膏、龙胆泻肝丸等。②西医疗法:选用非特异性脱敏疗法,如维生素C、抗组胺类药、钙剂、自血疗法、镇静剂、静脉封闭疗法等。不应滥用皮质激素,因用药不当不但可引起“反跳”作用,而且再用其他抗过敏药物时,其疗效将明显减低。③局部治疗:急性期渗出较多,糜烂、感染较重时,选用3%~4%硼酸溶液、醋酸铅溶液,或用野菊花、马齿苋各等份,水煎取汁,湿敷,每日3~5次,亚急性期皮肤潮红,渗出轻微,少量脱屑、痒重,选用湿疹散(煅石膏、甘草各60g,滑石30g,枯矾、樟脑各15g)、黄蜡、麻油各240ml,调成糊状,外涂,有良好的凉血、祛湿、止痒等功效,还可用氧化锌油(氧化锌35g,液体石蜡10ml,蓖麻油加至100ml)。慢性期皮疹肥厚,苔藓样变,选用由硫黄、黑豆馏油、糠馏油、煤焦油、间苯二酚等成分配制的软膏,如2%~10%硫黄煤焦油软膏(硫黄2~10g,煤焦油2~10g,樟脑1g,液体酚1g,单硬脂酸甘油酯5g,凡士林加至100g),还可选用黑豆油软膏外涂后,再加电吹风,效果更佳。④物理疗法:对其他疗法久治未愈的手部慢性湿90疹可考虑X线浅层照射,或用同位素、锶敷贴,亦有较好疗效。⑤针刺疗法:针刺内关、曲池、合谷、血海,施泻法,每日1次。⑥耳针疗法:针刺肺、肾上腺、神门、皮质下、内分泌等,留针10~15分钟,2日1次。均有良好的止痒作用。十、拖鞋皮炎

夏天,有些人的足背常发生红斑、丘疹、丘疱疹、渗液、糜烂等多形性皮疹,自觉瘙痒。这种皮肤病医学上称之为拖鞋皮炎,分析其发生的原因,主要与穿橡胶带或塑料带的拖鞋有关,按病变性质讲,属接触性皮炎的范围。为什么穿拖鞋会发生皮炎呢?据实地调查有两方面的因素,其一是制作拖鞋橡皮带的原料,其二是皮肤本身的过敏性。

首先谈第一个问题。有人从生产橡胶的全过程中调查发现,橡胶里的配合剂很多:①防老化剂:MB(2-硫醇醛苯并咪唑)、D(N-苯基-β-萘胺)等;②促进剂:M(2-硫醇基苯并噻唑)、DM(二硫代二苯并噻唑)等;③着色剂:有许多种无机和有机颜料。此外,还有活性剂、增塑剂、补强剂等。在这些众多的配合剂中,某些添加剂和防老化剂更容易引起皮肤过敏反应。其次,皮肤本身的耐受性也很要紧,特别是过敏性体质的人,不仅服药可以引起药疹,即使是穿橡胶带拖鞋也会导致皮炎发生的可能性。若原患足多汗症、慢性湿疹、足癣等皮肤病者,更容易促使拖鞋皮炎的发生与发展。

拖鞋皮炎常被误诊为足癣和湿疹。但是,只要详细询问病史和仔细检查,正确诊断是不困难的。拖鞋皮炎多发生在5~8月份的高温、潮湿的季节里,病前有穿橡胶带拖鞋史,皮疹常局限在足背的前半部,呈交叉形,其轮廓与鞋带基本一致,病情严重时,皮疹还会波及踝部。足底两侧等处。病程短者多为急性接触性皮炎表现,病程长者常为湿疹样改变,反复发作。

预防 拖鞋皮炎的预防措施有以下三点:①体质过敏的人,应劝其尽量不要穿橡皮带或塑料带的拖鞋,可穿布或皮拖鞋。②原患有足多汗症等皮肤病的人,应避免穿橡胶带拖鞋。③穿拖鞋后,若发现足背前半部的皮肤出现针尖大小的丘疹和瘙痒等症状时,应立即停穿此种拖鞋。

治疗 与接触性皮炎大致相同。包括口服抗组胺类药物,如每次口服布可立嗪25mg,维生素B10mg,维生素C100~200mg,每日36次。其他解毒、脱敏等疗法也可酌情选用。局部用药应按急性期(红斑、丘疹、丘疱疹、渗出、糜烂)、亚急性期(肤色暗红、渗出极少,略有糜烂)、慢性期(皮肤肥厚、部分苔藓样变),分别给予湿敷、洗剂/糊膏和软膏等对症治疗。十一、手足荨麻疹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中医学称之“风疙瘩”。人的一生发生荨麻疹或血管性水肿者为15%~20%。

荨麻疹病因复杂,约3/4的患者不能找到原因,尤其是慢性荨麻疹。发生在手足部位的荨麻疹,通常与昆虫的叮咬或物理因素有关。(1)延迟性压力性荨麻疹:手掌、足跖受到轻微机械刺激或压迫,经过1~2小时,乃至4~6小时后,被压的部位相继发生肿胀和瘙痒。这种症状可能是由激肽活性异常变化而引起。(2)原发性冷荨麻疹:任何年龄均可突然发生。当手浸入冷水或接触寒冷物体,约过数分钟,被寒冷侵犯的部位出现瘙痒、水肿和风团。这类患者若在冷水中游泳或淋冷雨时,将会发生组胺休克的全身症状,应当慎重对待。近已证明这种过敏反应,主要是嗜酸性粒细胞趋化性因子参与的缘故。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