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亚健康保健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5 12:07:48

点击下载

作者:韦春德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脊柱亚健康保健学

脊柱亚健康保健学试读:

编写说明

本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大典》的“脊柱保健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要求编写,内容经专家论证,并参考世界卫生组织《脊骨神经医学基础培训和安全指南》《韦以宗论脊柱亚健康与疾病防治》《韦以宗整脊手法图谱》等著作,可作为我国脊柱保健师的培训教材。其中,第二章、第三章第六节、第六章为技师专修内容。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脊柱健康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整脊分会2016年2月28日于北京 第一章脊柱功能解剖和运动力学第一节 脊柱的形态解剖简介

一、脊柱骨的组成和连接(一)脊柱的组成

脊柱由24个椎骨、1块骶骨、1块尾骨及起连接作用的椎间盘、关节和韧带构成。其中,颈椎骨7块(图1-1、图1-2、图1-3),胸椎12块(图1-4、图1-5、图1-6),腰椎骨5块(图1-7、图1-8、图1-9、图1-10)。图1-1 第5颈椎上面观图1-2 第5颈椎前面观图1-3 第5颈椎左侧面观图1-4 第1胸椎上面观图1-5 第1胸椎前左侧面观图1-6 第1胸椎左侧面观图1-7 第1腰椎左侧面观图1-8 第1腰椎后面观图1-9 第1腰椎上面观图1-10 第4腰椎背面观

人体的椎骨在出生后还有第2次发育成长的过程,椎骨发育成长的部位是软骨组织,称“骨化中心”。出生后的骨化中心称“二次骨化中心”。在青春发育期,二次骨化中心随着长骨过程X线片上可以看到有一个透亮区,叫“骨骺线”。常见部位如图1-11。这种骨骺线一般发育到25~28岁才消失。图1-11 脊椎骨的二次骨化中心(二)脊柱的连接

各椎骨之间由椎间盘、韧带和关节相联结(图1-12)。

1.椎间盘及前后纵韧带

除第1、2颈椎之间外,相邻两锥体均由椎间盘联结。成人共23块,椎间盘是由外部呈环形坚韧而富有弹性的纤维软骨(叫纤维环)和内部呈白色而有弹性的胶状物(叫髓核)构成(图1-13),受压时可被压扁。前纵韧带:起自枕骨大孔前缘,纵行于脊柱前面止于骶骨,作用是限制脊柱过度后伸。后纵韧带:位于椎体后面椎管的前壁,起自枢椎,止于骶管(图1-12),作用是限制脊柱过度前屈。图1-12 椎体间的联结(上部纵切面)图1-13 椎间盘的上面观

2.椎体间的关节联结

椎骨的椎弓间有黄韧带相联结;横突间有横突间韧带相联结;棘突间有棘间韧带和棘上韧带相联结。

关节突间的联结:两个相邻椎骨上下关节突的相应关节面构成关节突关节,属平面关节,活动度小,但脊柱的所有关节突关节的整体活动幅度很大,左右构成联合关节。

腰骶联结:由第5腰椎与骶骨间借椎间盘和韧带等的联结。

骶尾联结:即第5骶椎与第1尾椎间借软骨的联结。(1)椎体关节:由上下椎体之间的椎间盘组成关节囊联结(图1-12、图1-13)。(2)椎体后关节:又称后关节或骨突关节,在颈椎称钩椎关节(图1-12、图1-13、图1-14),由相邻上位椎骨的下关节突与下位椎骨的上关节突的关节面构成。自第2颈椎至第1颈椎,每两个相邻椎骨间左右各有一个椎间关节。椎间关节属滑膜关节,关节面覆盖有关节软骨。关节囊附于关节软骨周缘,颈椎的关节囊较松弛,胸椎的关节囊较紧张,腰椎的关节囊则颇肥厚。脊柱各部椎间关节面的朝向不同,决定了各段脊柱具有不同的运动功能。在颈部,除第1、第2颈椎间的关节面呈水平位外,其余的颈椎之间的关节面都与水平面成45°角,与额状面平行,两颈椎间关节联合活动,可做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运动。胸椎关节面与水平面成60°角,与额状面成20°角,可做侧屈、旋转和少许屈伸运动。腰椎关节面则与水平面成直角,与额状面成45°角,可做前屈、后伸和侧屈运动,几乎不能旋转。但应注意,个体之间甚至同一个人的不同锥体,关节面的朝向均可有差异。图1-14 脊柱

二、对脊柱功能影响较大的肌肉

脊柱靠肌肉韧带维持中轴平衡和产生运动。对脊柱功能影响较大的肌肉,有以下几组:

1.腰大肌

腰大肌(图1-15)为一长肌,位于脊柱腰部、骨盆两侧缘,起于所有腰椎横突的前面和下缘。5个肌束分别起于相邻椎骨的椎体和椎间盘。最上面的一束起于第12胸椎体的下缘﹑第1腰椎体的上缘和二者之间的胸腰椎间盘;最下面的一束起于第4、5腰椎体之间的椎间盘及其相邻边缘。前述肌束之间腰椎体狭窄部有一系列腱弓。图1-15 腰椎前缘以腰大肌为主,构成前二维的肌肉

上4对腰椎间孔与这些肌束附着点之间有重要关系。椎间孔位于横突前方,肌肉在椎体、椎间盘和腱弓上附着点的后方。因此,腰丛的神经根直接进入该肌;在肌内形成神经丛,其分支从肌的前面和边缘穿出。

腰大肌沿骨盆边缘,行经腹股沟韧带后方和髋关节囊前方,最后汇成一腱止于股骨小转子。其外侧有髂肌纤维(几乎全部)汇入该腱。有一大的髂肌腱下囊将该腱与耻骨和髋关节囊分隔,偶尔可与关节腔相通。

腰丛分支多数从腰大肌腹部外侧穿出,自上而下依次是: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和股神经;部分从肌前外侧面穿出,组成生殖股神经;从肌内侧缘穿出的分支是闭孔神经和副闭孔神经及腰骶干上根。(1)腰大肌的神经支配:由腰神经前支支配。(2)腰大肌的作用:既往的记载指出,腰大肌和髂肌一起作用,其结合作用参见髂腰肌。韦以宗通过实验论证了腰大肌对腰曲形成的重要作用机制,是腰曲形成和稳定以及病理改变主要的肌力所在。(3)腰大肌损伤后的表现:腰大肌损伤,可导致腰椎侧弯,腰曲改变。

2.竖脊肌(骶棘肌)

竖脊肌(图1-16)又称骶棘肌,是复杂的肌肉,位于脊柱两侧的沟内,其延长部达胸、颈水平。在胸腰部,其表面有胸腰筋膜及下方的下后锯肌覆盖,而上方位于菱形肌及夹肌的深面。它在脊柱两侧不同平面形成了大小不等的肌、腱群。在骶部,该肌细小并呈“U”形,愈近附着点处,腱性成分愈多,愈强韧。在腰部,该肌扩展增大形成一相当厚的肌隆起,在活体上易于摸到。其外侧缘靠近腰背外侧沟,在肋角处横越肋骨上行至胸背部,初始先向上外走行,然后垂直走行,最后向上内走行,直至被肩胛骨掩盖。图1-16 颈、躯干后部浅层肌(左侧仅将皮肤、浅筋膜、深筋膜切除,而右侧的胸锁乳突肌、斜方肌、背阔肌、三角肌和腹外斜肌均已切除)

竖脊肌起于一宽厚的肌腱前面,靠近“U”形腱内侧,该肌上行过程中附着于骶正中嵴、腰椎、第11与12胸椎的棘突及其棘上韧带。在靠近“U”形腱的外侧处,该肌附着于髂嵴背内侧面和骶外侧嵴,在此处和骶结节韧带和骶髂后韧带融合。部分纤维可与臀大肌、多裂肌相延续。肌纤维在上腰部可分为三个纵柱:外侧的髂肋肌、中间的最长肌、内侧的棘肌。每一纵柱又可分为以下三部分(表1-1):表1-1肌纤维在上腰部的三个纵柱

竖脊肌损伤,可致腰椎关节紊乱、椎间盘突出、脊柱侧弯、腰曲紊乱。

3.斜方肌

斜方肌(图1-16)是覆盖在颈和胸上部背面的三角形扁肌,由两块斜方肌构成并呈菱形,故因此而得名。外侧角在肩峰,上角在枕外隆凸和上项线,下角在第12胸椎的棘突。每块肌都附于上项线的内1/3、枕外隆凸、项韧带,以及第7颈椎向下到第12胸椎的全部棘突和棘上韧带。上部肌纤维向下,下部肌纤维向上,中部肌纤维水平,然后向外汇合止于肩部。上部肌纤维止于锁骨的外侧1/3后缘;中部肌纤维止于肩峰内侧缘和肩胛冈嵴的上唇;下部肌纤维在肩胛冈内侧端光滑的三角形平面上形成滑动的腱膜,附于肩胛冈外侧端的结节上。枕骨上的起点为纤维板状,该板也连于皮肤;从第6颈椎到第3胸椎骨处,形成三角形的腱膜附着于椎骨棘突。第3胸椎以下则以较短的腱性纤维附着。(1)斜方肌的神经支配:副神经是主要的运动神经,其中也含有来自第3、4颈神经前支的本体感觉纤维。(2)斜方肌的作用:斜方肌与其他肌协同作用,可稳定肩胛骨,在臂的运动中控制肩胛骨并维持肩的高度和平衡。不负重时,臂的肌电活动最小。斜方肌上部纤维的负重能力特强,与肩胛提肌一起上提肩胛骨并使肩胛骨向颈部脊柱靠拢;斜方肌与前锯肌一起可使肩胛骨向前旋转,以使臂上举过头;与菱形肌一起可使肩胛骨回缩并向脊柱靠拢。当肩固定时,斜方肌可使头颈向后外侧屈。斜方肌、肩胛提肌、菱形肌和前锯肌联合作用,可使肩胛骨产生多种旋转。(3)斜方肌的损伤:斜方肌损伤,轻者肩背痛,重者颈椎关节紊乱,胸椎侧凸。

4.肩胛提肌

肩胛提肌(图1-16)呈扁带状,其腱束起于寰椎和枢椎的横突及第3、4颈椎横突后结节,斜向下方,止于肩胛骨内侧缘的上角和肩胛冈内侧端之间的骨面。Bharihoke和Gupta曾描述该肌肩胛骨端分为两束,在肩胛骨上角正上方处融合。后束以腱膜止于冈上窝的肩胛骨内侧缘背面。前束形成2~3cm宽的筋膜,止于前锯肌筋膜鞘,并与前锯肌止点的腱膜共同包绕肩胛骨上角。前束向下变为细腱,止于肩胛冈根部平面的肩胛骨内侧缘的肋面。(1)肩胛提肌的神经支配:由第3、4颈神经的直接分支及第5颈神经通过肩胛背神经支配。(2)肩胛提肌的作用:菱形肌和肩胛提肌协助其他肩胛肌控制肩胛骨的位置和运动。菱形肌与斜方肌一起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使肩关节后伸,与肩胛提肌和胸小肌一起作用,可旋转肩胛骨、降肩。当颈部脊柱固定时,肩胛提肌和斜方肌一起作用,可上提肩胛骨或支撑肩上重量;肩部固定时,则可使颈屈向同侧。(3)肩胛提肌的损伤:肩胛提肌损伤,易致颈2、3、4钩椎关节紊乱,椎曲紊乱,或寰枢关节错位,肩胛部酸痛,局部粘连压痛。

5.颈最长肌

颈最长肌(图1-17)位于胸最长肌的内侧,以长而薄的扁腱起于上位第4或第5胸椎的横突,主腱止于第2~6颈椎的横突后结节。

颈最长肌的神经支配:颈最长肌由下位颈神经、胸神经、腰神经的后支支配。

6.头最长肌

头最长肌(图1-17)位于颈最长肌和头半棘肌之间。其腱起于上位第4~5胸椎横突及下位第3~4颈椎的关节突,于胸锁乳突肌和头夹肌深面止于乳突的后缘。在其上端处常有一横行的腱划。

头最长肌的作用:头最长肌可使头向后仰,并使脸转向同侧。

7.胸腰筋膜

胸腰筋膜(图1-17),又称腰筋膜,覆盖于背部深屈肌和躯干肌表面。向上经上后锯肌的前方延伸至项部颈深筋膜浅层。在胸部,胸腰筋膜形成一薄的纤维层并覆盖脊柱的伸肌,将其与脊柱至上肢的肌肉分开。内侧附于胸椎棘突,外侧附于肋角。在腰部,胸腰筋膜分为三层,后层附于腰椎棘突和骶正中嵴及棘上韧带。中层内侧附于腰椎横突尖和横突间的韧带,下附于髂嵴,上附于第12肋下缘及腰肋韧带。前层覆盖于腰方肌表面,内侧在腰大肌外侧部后方,附于腰椎横突前面,向下附于髂腰韧带及邻近的髂嵴,向上形成外侧弓状韧带。后层和中层在竖脊肌外侧缘汇合后,在腰方肌外侧缘处再与前层汇合,从而形成腹横肌的腱膜性起点。图1-17 背部深层(左侧竖脊肌及其上延部和头半棘肌均已切除,并将颈最长肌翻向外侧)

8.头下斜肌

头下斜肌(图1-17)为两块斜肌中较大的一块,起自枢椎棘突的外侧面和邻近的椎板上部,向外上止于寰椎横突下外侧面。

头下斜肌的作用:使头面转向同侧。依靠寰椎横突的长度和作用力线近似水平的优点,该肌工作时具有相当大的力学优势。

9.头上斜肌

头上斜肌(图1-17)以腱性纤维起于寰椎横突的上面,随其向后上方上升而变宽,并止于枕骨上、下项线之间,以及头半棘肌的外侧、头后大直肌止点的浅面。(1)头上斜肌的作用:使头向后及同侧屈。作为姿势肌,头上斜肌和两块头后肌可能比其作为原动肌更重要,但用直接观察法来证实这一点是困难的。(2)头上斜肌的神经支配:所有枕下肌均由第1颈神经后支支配。

10.枕下三角

枕下三角(图1-17)的上内界为头后大直肌;上外界为头上斜肌;下外界为头下斜肌。三角内侧部分由头半棘肌深面的一层致密的脂肪组织覆盖;外侧部分位于头最长肌,有时位于头夹肌深面,两者均遮盖头上斜肌。三角的底部由寰枕后膜和寰椎后弓构成。椎动脉和第1颈神经的后支位于寰椎后弓上面的沟内。

损伤:头上、下斜肌及枕下三角部的肌肉损伤,多见于寰枢关节错位,表现为后枕不适、疼痛或牵涉偏头痛等。

11.肋提肌

肋提肌(图1-17)是强健肌束,每侧12块,起于第7颈椎和第1~11胸椎横突尖。其与肋间外肌后缘平行,斜向下外止于其起点下方肋骨的肋角和肋结节之间的外面和上缘。下4位肌的每一块肌又分为两束,一束的附着点如上所述,称为肋短提肌;另一束下降止于起点以下第2个肋,称为肋长提肌。(1)肋提肌的神经支配:由相应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支配。(2)肋提肌的作用:肋提肌可提肋,但它们在呼吸运动中的重要性尚有争议。有人认为它们也可作为脊柱的旋肌和侧屈肌,以其在肋骨上的附着点为固定端,使脊柱旋转和侧屈。

12.菱形肌

菱形肌包括大菱形肌和小菱形肌。大菱形肌(图1-16)是一块菱形扁肌,其肌腱起自第2~5胸椎棘突和棘上韧带,肌纤维行向外下,止于肩胛冈根部与肩胛骨下角间的肩胛骨内侧缘。大部分肌纤维常先止于上述两点间的肌腱带,再由腱膜与内缘相连;有时肌腱带与腱膜不完整,有些肌纤维则直接止于肩胛骨。大菱形肌以及小菱形肌、肩胛提肌和前锯肌的止点范围较广泛,有些肌纤维或纤维束可折皱或伸展至肩胛骨靠近内侧缘的背面和肋面附着。

小菱形肌(图1-16)是一块圆柱状的小肌,起于项韧带下部和第7颈椎及第1胸椎的棘突,止于肩胛冈内侧端平滑的三角面的底部,在此处小菱形肌的背腹层纤维包绕肩胛提肌的下缘。小菱形肌的背层在肩胛提肌的背外侧和下方止于三角面的边缘,腹层宽而强健,其边缘达肩胛提肌内下方2~3cm处,在此处小菱形肌和前锯肌的筋膜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小菱形肌与大菱形肌常常是分开的,偶尔两肌重叠并合为一体。(1)菱形肌的神经支配:菱形肌由颈4、颈5神经发出的肩胛背神经的分支支配。(2)菱形肌的损伤:表现为胸背痛,肩胛胀痛,易致上部胸椎侧凸,继发颈胸段椎体旋转,颈曲紊乱。

三、调控脊柱运动功能的脊神经系统

就脊柱自身而言,对脊柱功能和运动起调节和控制作用的主要是神经系统的脊神经、交感神经,此外还有血液循环和内分泌系统。在此主要介绍脊神经和脊神经支配四肢的部位。

脊椎的椎间孔叠加组成了脊髓的管道,椎体后关节之间相互构成椎间孔,此为脊髓发出的脊神经通道,交感神经紧贴脊柱两旁走行,因而脊椎骨关节的变化可损及脊髓、脊神经和交感神经,引起其支配的脏器组织功能病变。在此重点介绍脊神经系统。

1.脊神经的一般结构

脊神经由脊神经腹侧根和脊神经背侧根联合而成。脊神经腹侧根、背侧根附着于脊髓两侧。脊神经共31对,包括8对颈神经、12对胸神经、5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和1对尾神经。常用C、T、L、S、C0以及其后的相应数字表示颈、胸、腰、骶和尾神经的缩写。这些脊神经穿经椎间孔后离开椎管。第1颈神经经枕骨与寰椎之间离开椎管,因此,常称它为枕下神经。第8颈神经穿过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的椎间孔出椎管。每条脊神经借脊神经腹侧根和脊神经背侧根连于脊髓,每一个脊神经背侧根上有一个脊神经节(图1-18、图1-19、图1-20)。

2.脊神经的调控(1)对肌肉动力系统的调控:颈丛神经比较复杂,联系广泛(图1-20)。(2)对皮区的调控:脊神经的分支——皮神经,分布于皮肤的浅层体表,调节感觉(温觉、触觉)和运动,详见图1-21、图1-22、图1-23、图1-24。图1-18 颈部脊柱(正侧面),脊髓神经根与其前支、后支(尸体标本)图1-19 腰部与骶部之马尾神经(尸体标本)图1-20 脊髓节段与脊椎骨的关系及其发出的神经图1-21 右上肢前面观(示皮神经的分布区及其节段起源)图1-22 右上肢后面观(示皮神经的分布区及其节段起源)图1-23 右下肢后面观(示皮神经的节段来源和分布区),股后的皮神经干多位于深筋膜深面,故以间断线表示图1-24 右下肢前面观(示皮神经的节段来源及分布区)第二节 脊柱的功能解剖和运动

脊柱伤病是影响人体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由于脊柱是人体运动的中枢,所以,脊柱伤病的运动力学问题始终是热门的研究课题。如何从脊柱的亚健康状态发现脊柱的病变,通过功能运动和自我锻炼,防治脊柱伤病,是当今医学界追求的目标,也是脊柱保健事业的革命。

为此,韦以宗教授运用传统医学的思维模式,以整体思考代替片断思考,以系统思考代替机械思考,以动态思考代替静止思考,结合脊柱的形态解剖学、运动力学和生物力学的科学理论,从研究脊柱的功能解剖和运动力学作为切入点,提出一圆一说两论,来解释脊柱伤病的客观规律,并提出中国整脊学防治脊柱伤病的科学方法。

1.脊柱功能解剖

韦以宗教授根据中国传统天人相应理论和达尔文的进化论,首次研究发现人的脊柱由于功能需要而形成的形态结构的改变。

人类为了“生存有利”,其结构在进化过程中发生变化。机体的功能可以“使一个原有物种演变成新的物种”。就人类脊柱而言,功能对结构有深刻影响,甚至具有决定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站立行走功能决定了腰曲和颈曲的形成。人体的颈椎与胸椎之间的弯曲出现在胚胎第7周。开始出现“喘息反应”时,逐渐形成抬头、颈胸段向前的弯曲,这是所有脊椎动物都有的颈胸椎之间的弯曲,但头颅与脊柱在同一轴线上。胚胎在整个发育时期,脊柱与四足动物类似(图1-25、图1-26)。图1-25 新生儿脊柱(与四足动物的脊柱类似)图1-26 脊椎动物(猴)的脊柱

新生儿与胎儿一样,没有颈曲,腰椎、胸椎、骶椎在同一弯曲度上。人类腰曲的产生,完全是由坐位到直立后才出现,猴子经训练直立后,也可出现腰曲,这就是最好的说明。小儿一般于6个月实现坐位后,腰曲逐渐产生,因此,脊椎的4个曲度中,颈曲和腰曲均是为适应功能需要而出现的。相关详细内容,在“椎曲论”再介绍。(2)站立承重压强与椎体结构形态。四足动物的脊椎骨和人类新生儿一样,除颈椎略小之外,胸椎和腰椎大小是一样的。当儿童自站立行走之后,胸腰椎椎体受上半身重力的应力需要,随重力大小而形成上小下大的“塔形”结构,即颈椎小,胸椎往下一个比一个大,腰椎最大(图1-27),这是椎体结构发育与功能的适应性。生物力学测定也是下部椎骨的抗压力大于上部椎骨。图1-27  22岁女性脊柱椎体上小下大的塔形X线片(3)椎曲的压强与椎体骨骺环排列关系。根据物理学板块振动定律,即其振动数与板块厚度成正比,与其面积成反比。脊椎在出生后站立、生长发育期、椎体成骨过程中,骨小梁的排列及骨骺软骨的发育,均受振动效应力的影响,椎间盘纤维环在软骨面的附着,也受振动效应的影响。

儿童自站立行走之后,椎体板块之间随步行跑跳而产生震荡。在振动效应下,椎体骨骺环随髓核在椎体之间的位置,出现不同的离心性排列。骨骺环的大小随重力应力震荡而形成椎体上小下大(图1-28A、B、C)。由于椎曲的关系,自第9胸椎以下,骨骺环出现前宽后窄。这表明功能运动对骨骺环及其所附着的纤维环排列的影响,也就是说,随应力的需要和震荡效应力的作用而改变其结构,这就是功能影响结构,以维持其相互的统一性。图1-28A 颈椎上缘骨骺软骨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