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史话(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6 11:51:26

点击下载

作者:刘万民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平凉史话

平凉史话试读:

总序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老国度,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探寻、创造的脚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的素纱衣向世人昭示着古人在丝绸纺织、制作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敦煌莫高窟近五百个洞窟中的两千多尊彩塑雕像和大量的彩绘壁画又向世人显示了古人在雕塑和绘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还有青铜器、唐三彩、园林建筑、宫殿建筑,以及书法、诗歌、茶道、中医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无不向世人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展示了中国这一古老国度的魅力与绚烂。这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珍视。

历史不会永远眷顾任何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当世界进入近代之时,曾经一千多年雄踞世界发展高峰的古老中国,从巅峰跌落。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打破了清帝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从此中国沦为被列强宰割的羔羊。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不仅使中国大量的白银外流,更使中国的领土一步步被列强侵占,国库亏空,民不聊生。东方古国曾经拥有的辉煌,也随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轰击而烟消云散,中国一步步堕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也由此开始了救国救民、富国图强的抗争之路。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屡败屡战,终于认识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道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倒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此饱受屈辱与蹂躏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古老的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摆脱了任人宰割与欺侮的历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位中华儿女应当了解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也应当牢记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民族屈辱的历史。

当我们步入全球化大潮的21世纪,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地区之间的交流壁垒被互联网之类的新兴交流工具所打破,世界的多元性展示在世人面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区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两种以上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但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西方文化扑面而来,有些人唯西方为时尚,把民族的传统丢在一边。大批年轻人甚至比西方人还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与洋快餐,对我国各民族的重大节日以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却茫然无知,这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大业中的重大忧患。

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历数千年而不分离,根基就在于五千年来一脉相传的中华文明。如果丢弃了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文化,任凭外来文化随意浸染,很难设想13亿中国人到哪里去寻找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民族自尊意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光大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业。

当前,我国进入了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和来自各方的新挑战,全党和全国人民都需要学习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有责任为此作出贡献。我们在编写出版《中华文明史话》与《百年中国史话》的基础上,组织院内外各研究领域的专家,融合近年来的最新研究,编辑出版大型历史知识系列丛书——《中国史话》,其目的就在于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在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流中由知己到知彼,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中国与世界各国愈来愈深的文化交融中,保持自己的本色与特色,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永远发扬下去。《中国史话》系列丛书首批计200种,每种10万字左右,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艺术、科技、饮食、服饰、交通、建筑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我们衷心地希望这套普及历史知识的丛书对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发挥应有的作用,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新一代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阔步前进,为我们祖国美好的未来贡献更大的力量。2011年4月

出版说明

自古至今,始终坚持不懈地从漫长的文明进程中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从中汲取有益营养,从而培植广阔的历史视野,并具有浓厚的历史意识,这是我们中国文化独有的鲜明特征,中华民族亦因此而以悠久的“重史”传统著称于世。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独一无二、系统完备的“二十四史”即证明了这一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史知识普及工作被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20世纪五六十年代,著名历史学家吴晗主持编写的《中国历史小丛书》,9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绳组织编写的《中华文明史话》和《百年中国史话》,成为“大家小书”的典范,而后两套历史知识普及丛书正是《中国史话》之缘起。

2010年年初,为切实贯彻中央关于“做好历史知识普及工作”的指示精神,同时也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对《中华文明史话》和《百年中国史话》两套丛书的内容进行了修订和增补,重新设计框架,以“中国史话”为丛书名出版。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亲任《中国史话》一期编委会主任,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武寅任编委会副主任。正是有了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诸多学术名家的积极参与,《中国史话》一期200种图书得以顺利出版,并广受好评。《中国史话》丛书的诞生,为历史知识普及传播途径的发展成熟,提供了一种卓具新意的形式。这种形式具有以通俗表述、适中篇幅和专题形式展现可靠历史知识的特征。通俗、可靠、适中、专题,是史话作品缺一不可的要素,也是区别于其他所有研究专著、稗官野史、小说演义类历史读物的独有特征。

囿于当时条件,《中国史话》一期的出版形式不尽如人意,其内容更有可以拓展的广阔空间,为此2013年4月我们启动了《中国史话》二期出版工作。《中国史话》二期分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大系列,拟对中国各区域、各行业、各民族等的发展历史予以全方位介绍。我们并将在适当时机,启动《世界史话》的出版工作。史话总规模将达数千种。

我们愿携手海内外专家学者,将《中国史话》《世界史话》打造成以现代意识展现全部人类历史和人类文明,集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万有文库”;并将承载如此丰厚内容的史话体写作与出版努力锻造成新时期独具特色的出版形态。

希望史话丛书能在形塑民族历史记忆、汲取人类文明精华、培育现代国民方面有所贡献,并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史话编辑部2014年6月序

作为大型系列历史文化丛书《中国史话》之分册的《平凉史话》,在丛书编委会的精心指导和全体编撰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告竣,即将付梓。这本地方文史类编著,虽然只有几万字,但由于纲目设置清晰,编纂体例合理,图文并茂,词约意丰,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平凉的历史沿革、重大事件、古今名人、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和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和可读性。它的出版,对于宣传平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展示平凉淳厚古朴的风土人情,推介平凉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提高平凉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必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平凉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是华夏古文明在黄河中上游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特别是周秦汉唐时期,由于这里一直是历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的重要门户和丝绸之路东段重镇,且气候适宜,土壤肥沃,人口稠密,士农工商无不发达,建府立州,安营驻军,素为朝廷所倚重。特殊的人文环境和地理位置,使平凉曾经在传递中华文化血脉、吸收外来文化营养的历史进程中,发挥过应有的作用,成为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中原与西北少数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舞台。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平凉以其灿烂的历史文化和雄秀的自然风光,吸引了许多帝王将相、墨客骚人和各界名流关注的目光,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秦始皇、汉武帝先后西巡崆峒,登临揽胜;前秦苻坚在这里厉兵秣马平定前凉,始名平凉;秦王李世民在泾州大破敌军,雄才初展;李白杜甫寄兴崆峒,引吭高歌。千百年来,这里既有结队商驼、征战将士和学者僧侣等络绎不绝的盛况,还有林则徐、谭嗣同等爱国人士留下的闪光足迹,以及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播下的革命火种。古老而神奇的平凉,不仅赢得了历史的垂青和英杰的眷顾,而且还哺育了一代代文韬武略、彪炳史册的人物,如被匈奴称为“飞将军”的西汉名将李广,魏晋时的中华针灸鼻祖皇甫谧,南宋时的著名将领吴玠、吴璘、刘锜,明代被誉为“嘉靖八才子”之一的赵时春,清初时受到雍正、乾隆两代皇帝嘉奖的一代能吏慕天颜等,其德、其功、其言,永留天地之间,与崆峒比肩,伴泾水而长流。

平凉,还是一块山川雄秀、名胜众多的旅游胜境,沿陇山及其余脉这条雄浑奇特的,集地质、地貌、动植物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风景线,形成了100多处星罗棋布、独具特色的风景名胜,其中尤以道源圣地崆峒山、伏羲氏诞生地古成纪、西王母故里回中宫、文王祭天的古灵台、国家级森林公园云崖寺等闻名遐迩。在徜徉自然山水的同时,我们还不能不为留存在这块土地上众多的文物古迹而惊叹,也不能不为独具地方特色的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感喟,如被誉为“中华文物之最”的大云寺佛祖舍利金银棺、灵台县西周青铜器与玉质人佣、南宋货币银合子等文物,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华亭曲子戏、西王母信俗、庄浪高抬等民间文化,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较高的文化品位,是古人馈赠给我们的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

厚重的历史积淀,给予了今天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们丰富的精神支撑;良好的生态环境,造就了这片土地热情奔放率真的淳朴民风;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又使得平凉人民不断开拓进取,书写着无愧于时代的崭新篇章。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平凉人民发扬“包容、和谐、务实、进取”的平凉精神,抢抓国家扶持政策叠加的大好机遇,紧紧围绕“煤电、草畜、果菜、旅游”四大产业开发和西电东送、陕甘宁交汇区交通、西兰银几何中心物流三大枢纽建设等历史重任,加快转型升级,促进科学发展,平凉正朝着小康平凉、和谐平凉、文明平凉、生态平凉的宏伟目标迈进。

平凉怀灵蛇之珠,抱荆山之玉,但由于各种原因,却并不为外界所熟知。《平凉史话》能借助“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的品牌之力,作为《中国史话》之分册正式出版发行,不仅是全市文化领域的一件喜事,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一件实事。在此,我谨向为此书的编撰和出版付出心血的《中国史话》编委会各位领导和专家、责任编辑和全体编撰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2014年4月

引言

平凉位于甘肃省东部,陕(西)、甘(肃)、宁(夏)三省(区)交汇处,横跨关山(陇山)东西两翼,东邻陕西咸阳,西连甘肃定西、白银,南接陕西宝鸡和甘肃天水,北与宁夏固原、甘肃庆阳毗邻,是西安、兰州、银川地理大三角的中心和欧亚大陆桥第二通道的重要中转站,也曾是古丝绸之路的东部要塞、拱卫中原的军事重镇和商贾云集的“旱码头”。2002年撤地设市,辖崆峒和泾川、崇信、灵台、华亭、庄浪、静宁1区6县,102个乡镇,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人口233.9万,有汉、回、蒙古、满等18个民族。

平凉属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以关山(六盘山南端)为主体的高山和以黄土为主体的高原构成了全市的基本地貌。由于泾河水系和渭河水系的长期切割及严重的水土流失,形成了沟、梁、峁、壑等多种地貌奇观。市境中部(包括崆峒区西南部及华亭县全境)是以纵穿南北的关山及其支脉为主的高山峡谷地带,山高谷深,植被茂密,形成了崆峒山、太统山、云崖寺、莲花台等著名自然景观,也是发展畜牧业的绝佳境地。关山以西、渭河支流葫芦河和庄浪河流域的静宁、庄浪两县,以关山余脉形成的山梁、丘陵和沟壑为多,是林果、小杂粮的适生区。关山以东的崆峒区大部及崇信、泾川、灵台县广大地域,则为被泾河及其支流汭河、黑河、达溪河、红河等切割成的条块状高原和宽阔的河谷川台地为主,是甘肃省重要的产粮区之一。

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惠泽了平凉,使之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发祥地之一。周祖公刘时期,就在泾河流域创造了先进的农耕文化,自古迄今,素以“陇东粮仓”之称享誉天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市多个县区先后获得国务院、农业部“粮食生产先进地区(县)”荣誉称号,泾川县被命名为“全国绿化先进县”,庄浪县被命名为全国第一个“中国梯田化模范县”。平凉还是农业部划定的“全国苹果最佳适生区”之一。

畜牧业是平凉的传统优势产业,新石器时期,平凉就出现了原始畜牧业。西周时,牛已被作为耕畜使用。秦代,乌氏(今平凉)还出了个历史记载中最早,也是唯一的畜牧家——倮(蠃),其所牧牛马之多要以山谷来计数。西汉至明,平凉是大规模养马的官办马场,并设有“监”“苑”“牧”“寺”等各级管理机构。现今,以“平凉红牛”为著名品牌的“关山肉牛基地”,为全国肉牛优势发展区、甘肃省列重点建设项目,已形成了养殖、加工、营销一体化的经营格局。

平凉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境内已发现的12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和1000余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肇启了平凉古文明的曙光。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平凉大地留下了秦始皇、汉武帝巡疆固土,前秦苻坚平定前凉,李世民讨灭薛举,成吉思汗驻跸陇山,左宗棠运筹帷幄、远定新疆及林则徐、谭嗣同、冯玉祥等爱国人士的历史足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平凉还孕育了针灸鼻祖皇甫谧、唐朝宰相牛僧孺、抗金名将吴氏兄弟、明代才子赵时春等众多文韬武略、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

平凉还是一块播撒红色火种的土地。1927年,这里就成立了甘肃最早的中共三大特支之一——中共平凉特别支部。土地革命时期,刘志丹、谢子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此搞过多次兵运斗争。毛泽东、周恩来率领的红一方面军和吴焕先、程子华、徐海东率领的红二十五军长征时,转战平凉数县区。罗炳辉、宋任穷率领的追击军和刘伯承、张浩、宋任穷率领的援西军等,都在这里进行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先辈们用血与火铸就的革命精神,是平凉人民最宝贵的财富。新中国成立后,平凉人民继承和发扬了光荣的革命传统,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

平凉山川形胜,甲于关塞,拥有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的崆峒山及AA级至AAAA级旅游景区云崖寺、龙泉寺、莲花台、回山、太统山、柳湖等人文景观100多处,已成为甘肃东部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胜地。

平凉文化遗产富集,现有各个历史时期的馆藏文物4万余件。崆峒山被公认为道教之源,又是以大云寺—王母宫、南石窟寺和百里石窟长廊为代表的佛教文化圣地之一。华亭曲子戏、庄浪社火—高抬、泾川西王母信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被列为国家级保护项目,平凉纸织画、马尾荷包、崆峒笑谈、春官说诗、灵台木偶戏、平凉剪纸、安口陶瓷等21项被列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另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92个。

平凉交通、通信方便快捷。随着华亭煤田、灵台煤田、红河油田的开发,平凉、崇信、华亭电厂及一大批煤电化企业的建成投产,各种农业新技术的普遍推广,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利用,西(安)平(凉)、天(水)平(凉)铁路及平凉飞机场的陆续开建,平凉正向着西部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全国旱作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陕甘宁三省(区)交通枢纽及物流中心的宏伟目标跨越发展。水岸新城一历史沿革1史前沧桑

民国时期,地质工作者在今崆峒区、华亭县和泾川县境内的太统山延伸带发现了奥陶纪和志留纪的标准生物化石——笔石(漂浮在静水海湾或深水盆地的一种海生群体动物),此后,又在崆峒区鸭儿沟灰黑色岩层中发现了同样的化石,从而证明:远在5亿年前的平凉是沉在深水海底的。到了中奥陶纪后,陆地上升,海水退居海盆中心,太统山才慢慢升起,成为平凉地质史上年龄最长的先辈。到距今约3亿年后的中生代,静水湖泊变浅,六盘山、关山、崆峒山等相继升出水面,平凉大地变成一片植物茂盛的沼泽。沼泽和浅水湖中有狼鳍鱼等鱼类游弋,陆地上有嘉峪恐龙爬行,沼泽周边被锥叶蕨、栉羊齿、苏铁杉、楔拜拉、裂银杏等蕨类植物和成片的森林覆盖着,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约2亿年后的白垩纪晚期,气候急剧变冷,地壳发生巨大变化,剧烈的造山运动将大片森林埋入地下,堆积成了涵盖今关山以东五县区的大煤田。

距今7000万年前,气候复暖,幸存的动植物空前活跃,还出现了许多新的高级物种,主要有原鼢鼠、平凉爪兽、三趾马、犀牛、古麟、陆龟、剑齿虎、猎狗、野牛、水牛、捻角羚、大角鹿、赤鹿、驼、野猪、獾、鼠兔、三门马、黄河象、乳齿象等,以及在平凉首次发现的五棱齿象、古菱齿象、陇东剑齿象三种象类新种。其中在崆峒区大秦乡沙塬子发现的平凉古菱齿象(游河象),是古菱齿象向亚洲象过渡时期的典型代表,是最原始的古菱齿象的后裔、亚洲象的直系祖先,在象类进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旧石器时代早期,平凉境内的关山两麓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1976年夏,在泾川县太平乡梅家山大岭上的一套红色古土址条带层中发现了40余件石制品,其中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和大尖状器等。这套石器所在地层属中更新纪晚期,与蓝田公主岭、镇原白家塬等标准地层相当,上层绝对年代约20万年,下层约50万~60万年。另外,在泾川县梁河迁家沟、泾明宋家、灵台县邵寨等地的红色土层中也找到了一些中更新纪早中期的线索。

1979年,在静宁李店刘家沟的马兰黄土层中,发现一只基本完好的赤鹿角化石,上有两个分叉,人工砍斫痕迹非常明显。1982年3月,在庄浪县南湖镇双堡子沟也发现了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地点,同年11月发现了第二地点。1985年在庄浪县朱店乡庄浪河两岸的长尾沟又发现了新地点,1988年发现了第二地点,并在第二地点剖面下方发现了脱层的人类头骨化石。

1974年初,在泾川县泾明乡白家村牛角沟发现了一件打制精美的石球和两件石片。1975年初又在同一地点发现了人类头盖骨化石、几十件石制品和马、鹿、披毛犀牛、中华鼢鼠等伴生动物化石。石制品有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石球等,部分石器上还留有雕刻的痕迹。牛角沟地点的年代与萨拉乌苏、峙峪遗址大体相当,距今约3万~5万年,这是甘肃境内第一个出土人化石的地点。20世纪80年代初,又在已发现的泾川合志沟前段黄土砾石层中发现了一片晚期智人的头盖骨化石。此外,在泾川县的南峪沟、桃山嘴、明武沟,崇信县赤城的堡子沟以及灵台县雷家河等地,又相继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存。

大约进入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后,石器的加工技术已普遍使用了“打—琢—磨”的工艺流程。平凉境内发现的仰韶文化早中期石器大多数都是以琢制为主,只在刃口磨制加工。而在齐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石器则通体磨光的比较多,边棱平直,制作精美,增强了实用性,体现出审美情趣的进步。

陶器的发明和制陶业的发展也是新石器时代的一大特点。崇信县刘家沟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两处陶窑,其中一处保存相当完整,窑下部的火塘有火眼三道,窑腔弧形鼓腹,窑底圆形平面,周围有火道一圈。点火试烧,浓烟过后,窑底的火道像一个金色的光环熊熊燃烧,十分壮观。可见当时人们修造陶窑的技术已相当高超。在今庄浪县万泉乡的齐家文化窑址中,还发现有未烧成的陶器多件。

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开始修建房屋,彻底摆脱了居住天然洞穴的状态。平凉发现的聚落居址大多在依山近水、背风向阳的河流川道二台地上,特别是两河交汇的三角地带。崇信县刘家沟发掘的一座圆形房址,直径近10米,面积达30多平方米,内有圆形火塘、保存火种的方坑和数量较多的大小陶器残片,地面用白灰抹光,平整光洁。灵台县中台镇仰韶文化时期的西山遗址和白村山遗址中,很多房基地面都铺垫了一层厚约10厘米的物质。白村山房址中已暴露这样地面的有十多处,西山遗址中的一座大房子,长度超过20米,地面上铺垫的“混凝土”非常坚硬,表面呈青灰色,与现在的水泥非常相似。灵台县西屯乡乔村齐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房址,距今已有3900多年。静宁县雷达乡还发现了先民们挖掘的窑洞,窑壁经火烧烤,呈砖红色。常山下层文化和齐家文化的房址地面几乎都用白灰抹平,说明当时的人们对居住条件已十分讲究。

新石器时代平凉的原始农牧业也有发展。静宁县雷达乡发现了一座齐家文化时期的谷窖,底部宽约2米,碳化谷贮存的厚度达1尺多。灵台县草麦店遗址中的谷窖,谷粒与黄土呈层状混在一起,达1米多厚。庄浪、泾川也发现过同时期的谷窖,说明这一时期以谷物(粟)为主的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从崆峒区苏家台遗址中发现的不少鹿类下颌骨和鹿角以及在崇信、灵台、泾川多处新石器晚期遗址中发现的大量猪牙和猪的下颌骨等来看,新石器时代晚期平凉的畜牧业也已相当发达。

截至2013年底,平凉境内已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1000多处。文化类型有大地湾一期、仰韶文化半坡型、庙底沟型、石岭下型、马家窑型、半山型、常山下层文化、客省庄二期文化和齐家文化等。可见,平凉为新石器时代中原文化和西部文化的交汇点,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是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带。2建置演变

相传大禹治水时,划天下为九州,便民避水而居,平凉属雍州(《尚书·禹贡》)。

据《史记·殷本纪》载:“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出自战国时史官之手的《世本》有“空同氏,子姓,盖因空同山也”之语,说明殷商时期平凉崆峒区一带是空同氏封国的疆域。从境内出土的商代铜爵、铜瓶等器物也可得到确证。与此同一时期或略晚些时候,境内有密须(亦称密)、阮、共、卢、芮、彭等小国,分别位于今关山以东五县区,关山以西则为昆夷居地。周文王(即西伯公姬昌)受命三年(前1062),密须国(姞姓,都城在现灵台县百里乡)为周所灭,另封同姓属国“密”于原境。周恭王三年(前920),因密康公私纳三美女为妻妾,违犯了周礼,密国被恭王攻灭。今关山以东诸县(区)皆归周辖。

周立国前后,西方的猃狁、昆夷、薰育(统称戎)等民族,时聚时散,时强时弱,曾多次入侵周境,平凉成为几方争夺的主要地区之一。周穆王十二年(前965),以“戎狄不贡”为由,西征犬戎,俘戎五王,又得白鹿、白狼各四只,并将戎之一部迁居于“太原”即今平凉、固原、庆阳一带。周幽王被犬戎逐杀后,其子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包括平凉在内的北方广大地区,皆为戎人所据。又过了130多年,逐渐强盛起来的秦国,向北扩张,至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秦举兵伐戎,“益国十二,开地千里”,成为西方霸主,今平凉辖区大部属秦。此后位于今庆阳市宁县境内的义渠戎逐渐进化至以农耕为主的部落,国力日强,城堡坚固,曾两度主动出击,深入秦境。秦惠文王更元六年(前319)置乌氏县于今崆峒区内,更元十年(前315),集结强兵,攻取义渠戎25城。此后,秦昭王节节逼近,迫使戎族败退。昭王二十八年(前279),置陇西郡(治所在今临洮县境),今静宁、庄浪县境,亦归秦辖。昭王三十五年(前272),“秦灭义渠”,置北地郡(今宁县境),今崆峒、泾川、灵台、崇信4县(区)及今华亭北部属之。至此,今平凉全境皆纳入秦国统辖范围之内。

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前221),统一全国,推行郡县制。今静宁、庄浪隶属陇西郡,华亭、崇信南部地区直属京畿内史,其余县区皆归北地郡统辖。翌年(前220),秦始皇带领大批人马踏上了“巡陇西、北地”二郡的巡边之旅,并“出鸡头山(崆峒山),过回中焉”,今平凉这块土地上留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的足迹。

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新置鹑觚县于今灵台县邵寨原后,另置成纪县(今静宁县南)、卤县(治今崇信)。

汉高祖刘邦二年(前205)十一月,于今静宁县城南新置阿阳县。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析北地郡置安定郡(治今宁夏固原),分陇西郡置天水郡(治今通渭县),同时置临泾县于今泾川县水泉寺。元封五年(前106),在全国设立13个刺史部,今六盘山以东5县(区),除鹑觚县划归朔方刺史部北地郡、今华亭县南部隶属右扶风所辖外,其余皆属凉州刺史部安定郡,六盘山以西今静宁、庄浪两县则隶属凉州刺史部天水郡。

当时,今静宁、庄浪县境内有成纪、阿阳和街泉3县,今六盘山以东5县境内有乌氏、泾阳、朝那、阴密、卤、临泾、阴槃(今泾川县与陕西长武县交界处)、安定(今泾川县东北部及镇原县东南部)、爰得(今泾川县与灵台县之间)和月氏道(今崆峒区白水镇与崇信县黄寨乡一带),计10县(道)。

东汉初,将原北地郡所辖鹑觚县划归安定郡,安定郡统辖乌氏、泾阳、朝那、阴密、卤、临泾、阴槃、安定、爰得、安民、鹑觚等县和月氏道。光武帝建武六年(30)废安定、爰得2县,其地并入临泾。明帝永平十七年(74),天水郡易名汉阳郡,辖今静宁、庄浪2县。

永初五年(111)三月,东汉政府迫于羌人接二连三的起义,将安定郡、县连同辖区的百姓一齐迁往美阳(今陕西武功)。顺帝永建四年(129)恢复原制,然而故土已是千里一片荒凉,百姓死亡不可胜数,只好将迁回的安定郡移治于临泾(今泾川县水泉寺)。原位于今宁夏境内的朝那、三水(后废)和今崆峒区境内的乌氏,也分别侨置于今泾川和灵台县境内。建安十八年(213)后,今平凉所辖六盘山东、西两侧各县、区分属雍州安定郡和汉阳郡。

三国时期,今平凉市境属曹魏辖境。

西晋初,今辖区沿曹魏建制,只是在今崆峒区境内新置都卢县。武帝泰始五年(269),分雍、凉、梁三州部分属地置秦州,成纪属秦州天水郡;广魏郡改称略阳郡,治临渭(今天水市东北部),省阿阳县,其辖境及今庄浪县境属略阳郡。

十六国时,今平凉辖境先后由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和大夏统辖。其间,战乱频仍,多见州郡,常有郡无县或废县。

前赵初,今辖区分属安定郡、陇东郡、天水郡。前赵光初十年(327),今平凉全境分属天水、陇东、安定、略阳四郡。

晋太元元年(376),前秦苻坚灭前凉,取“平定前凉”之意,置平凉郡,辖今崆峒区大部分区域和华亭、崇信二县北部地区,这是“平凉”作为地名之始。成纪仍属秦州天水郡,今庄浪县境仍属略阳郡。

后秦姚苌于建初元年(386)称帝,都长安,但他仍“以安定(今泾川境)为根本”,“徙民以实之”,可见他对安定战略地位的看重。时秦州统略阳郡,安定、平凉二郡为雍州所领。大夏时,原安定、平凉二郡所领县属凉州天水郡。

南北朝时,今辖区先后隶属北魏、西魏和北周。北魏太武帝始光五年(428),魏军追击夏主于上邽,赫连昌退守平凉,坠马被擒,赫连勃勃第五子赫连定收拢余众数万据守平凉,即皇帝位,改元胜光,平凉成为大夏国都,辖区仅安定、阴密、平凉、胡空堡等城镇。翌年,迁关中3万户充实安定,同时将阴槃县从京兆移至今崆峒区四十里铺镇泾河北岸,并置平原郡。

夏胜光三年(430),魏太武帝拓跋焘灭赫连定,置泾州于临泾(今泾川县水泉寺一带),辖安定、平凉、赵平、新平、陇东、平原6郡。翌年灭夏,以平凉郡取代平原郡。

西魏时,置总府(亦称总管府)于安定,先后辖泾州等五州。泾州辖安定郡(治安定县)和平凉郡(治阴槃县),并新置安武县(原临泾县境)、安武郡(治朝那,即今泾川西北和镇原东南部),又将鹑觚县移至今灵台县东南,属赵平郡。

北周时,废赵平郡,原辖鹑觚县划属安定郡。武帝建德元年(572),新置平凉县(治阳晋川),辖今崆峒区大部,属原州长城郡。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废郡置州。

炀帝大业元年(605),置良原县(今灵台县梁原乡)、华亭县(今华亭县境),并析鹑觚县置灵台县。大业三年(607)废州复郡。安定郡治安定县(今泾川),辖安定、鹑觚、阴槃、良原、朝那、临泾(移今镇原县)、华亭7县。六盘山西侧的阿阳县并入成纪(何时复置不详),隶属天水郡。今庄浪县境,分属成纪县和陇城,今崇信县境分属阴槃县与良原县。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安定郡复为泾州。太宗即位后,划全国为10道,今辖境多属关内道。今崆峒区及崇信县偏北部分属原州,阴槃、安定、良原属泾州,华亭县属陇州,成纪属秦州,今静宁北部及今庄浪县境辟为牧地,属南监牧使管辖。贞观元年(627),灵台县并入麟游,属岐州。朝那县在此前后并入临泾和安定。

玄宗开元五年(717),将原治于阳晋川的平凉县移至泾水南(具体位置尚未考确)。开元二十二年(734),位于今静宁县治平乡的成纪古城毁于地震,成纪县移至今秦安县的显亲川。天宝元年(742),改州为郡,泾州改为安定郡,原州改为平凉郡(治固原)。灵台县从麟游析出复置,废鹑觚县,并入灵台县。阴槃县改称潘原县,皆隶属安定郡。“安史之乱”后,肃宗即位,于乾元元年(758)改安定郡为保定郡,随后改郡为州,原属县未变。乾元二年六月,由彬宁节度使统辖泾州。“安史之乱”期间,边防精兵内调平乱,吐蕃乘机入侵。肃宗宝应元年(762),平凉西南及兰、秦、渭近10个州,河西、陇右大部陷于吐蕃。代宗广德元年(763)九月,吐蕃轻取泾州,不久占据了京都长安。后在郭子仪等部的压力下,吐蕃兵退至原州等地,地区境内只有灵台免遭屠掠,而泾州、平凉、潘原、临泾等城垣皆被毁圮。六盘山以西今静宁、庄浪县境,全成了吐蕃的领地。代宗大历三年(768)十二月,泾原节度使马璘进驻泾州,恢复州的建制,并上表置行原州于灵台县的百里城。

德宗贞元四年(788),恢复平凉县建制。同年,陇右节度使李元谅新筑崇信城。十一年(795)又复置潘原县于原址(今崆峒区四十里铺泾河北岸)。十九年(803),将行原州从灵台县百里城移治于平凉城。

宪宗元和四年(809),置行渭州于平凉,省平凉、潘原二县。

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吐蕃兵再次攻占平凉城,中和四年(884)收复后,行渭州去“行”字,改称渭州。

唐末,原泾原节度改称彰义军节度,辖泾州、渭州、武州(治潘原县)。泾州辖灵台、良原和保定三县。渭、武二州皆以州代县。今静宁、庄浪县境,仍为吐蕃所据。

昭宗天复元年(901),李茂贞晋爵,以岐王之名独霸一方,在唐亡后的16年内,泾州、渭州和武州都隶属岐。

后梁太祖开平二年(908),泾、渭、武三州属后梁。

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置义州于今华亭。末帝李从珂于清泰元年(934),将今市境六盘山以东五县区归入后唐。翌年,以安国、耀武二镇复置平凉县(今崆峒区),属泾州。

后晋石敬瑭取代后唐后,占有今市境东部五县辖区。天福五年(940年)改平凉县,隶属渭州。

后汉时,建置未变。

显德五年(958),废武州,潘原县改属渭州。渭州辖平凉、潘原两县。显德六年(959),复置华亭县,与义州同治一地。

五代末,今市境东部五县辖区隶属彰义军节度使,领泾州、渭州、义州和原州。泾州统辖保定、灵台、良原三县,渭州领平凉、潘原两县,义州领华亭一县。今静宁、庄浪辖境仍为吐蕃所据。

北宋初,沿旧制。太宗时,于州之上设“路”,彰义军节度改称彰化军节度,今平凉辖境隶属秦凤路,仁宗庆历元年(1041)改属泾原路。庆历二年(1042),西夏军取得好水川之战和定川砦之战的胜利后,窜入渭州,引发了崆峒山僧人抵御夏兵、保护数万人畜和御书院安全的壮举。

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曹玮收复陇山西境,今静宁、庄浪全境逐渐被纳入宋朝版图。翌年,置德顺军于陇干城(今隆德县西)。哲宗元祐八年(1093)德顺军迁至外底堡(今静宁县城),并置陇干县。神宗熙宁五年(1072),废仪州,所辖之华亭、安化、崇信三县划归渭州统辖。至此,渭州共领五县。泾州辖保定、灵台、良原、长武四县。

徽宗政和七年(1117),泾州、渭州及其所辖各县皆隶属以渭州升格的平凉军节度,自此,今平凉市所辖六盘山东、西两侧七县(区)连为一体,未再发生大的变动。

绍兴元年(1131),今平凉辖境被金所占,由于吴玠吴璘取得和尚原大捷,挫败了金人入蜀的计划,金太宗便升渭州为平凉府(此为平凉府之始)。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又增设陕西西路转运司和陕西东路、西路提刑司于平凉,突出了其在军事和经济上的战略地位。元光二年(1223),迁京兆。

宣宗兴定三年(1219),置陕西西路行省于平凉,此乃历史上在平凉设置的最高行政军事领导机构。

金正大四年(1227),蒙古军攻占了德顺州及其所辖各县。元初,泾州属都元帅府,后改属巩昌都总帅府,世祖至元年间后期,改属行中书省。太宗二年(1230)十一月,在今庄浪县通边至静宁县威戎区域内置庄浪路,不领州县。庄浪之名即始于此。

至元七年(1270)后,泾州下辖泾川(灵台县并入泾川县)、良原二县;平凉府辖平凉(潘原县并入平凉)、华亭(原化平县并入华亭)、崇信三县。

成宗大德八年(1304)“二月,降庄浪路为州”,后又改德顺州为静宁州,辖原水洛、治平、隆德三县和静边寨,隶属陕西行省巩昌路。

明初,太祖为巩固皇权,在全国范围内选择要津名城,分封诸子作为中央的藩属,平凉为韩王就藩之地。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始置陕西等行中书省。洪武八年(1375),降庄浪州为县,属静宁州。洪武九年(1376),取消行省制,代之以承宣布政使司。原镇原州(今镇原县)、开成州(今固原市)降为县,归属平凉府。嘉靖三十九年(1560),平凉府隶属陕西布政使司,下辖泾州、静宁州、固原州及平凉、镇原、华亭、崇信、隆德、灵台、庄浪七县。

清初沿用明制。康熙三年(1664),设陕西左、右布政使司,平凉府隶属右布政使司(治今陇西县城)。八年(1669),平凉改属甘肃布政使司。

乾隆四十二年(1777),升泾州为省直隶州,辖灵台、崇信和镇原三县。翌年,平凉府领静宁、固原两州和平凉、华亭、隆德(含庄浪县境)三县。

清初曾置平庆兵备道,治平凉(后移治固原),监理平凉府和庆阳府。咸丰九年(1859),又易名为分巡平(平凉)庆(庆阳)泾(泾州)固(固原)道,辖平凉府、庆阳府、泾州和两个不领县的散州——静宁州、固原州,以及平凉、华亭、隆德、崇信、灵台、镇原六县。同治十年(1871),析平凉、固原、华亭、隆德相关边地,置化平川直隶厅。同治十二年(1873),改称平庆固化(化平)盐法兵备道,改驻平凉。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称为分巡平庆泾固化道。

民国2年(1913),又改为陇东道,裁府、州为县,并复庄浪县。民国3年(1914),改陇东道为泾原道(治平凉),辖平凉、静宁、隆德、庄浪、泾川、华亭、崇信、灵台、化平、庆阳、镇原、正宁、宁县、合水、环县、固原、海原十七县。

民国16年(1927),废道,置泾原行政公署于平凉,是年4月,中共陕甘区委批准建立中共平凉特别支部。翌年撤销行政公署,存省、县两级。民国23年(1934),设平凉行政督察区。民国25年(1936)7月,改称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26年(1947),甘肃省政府第三次厘定各县等级:平凉为一等县,泾川为二等县,庄浪、静宁、灵台为三等县,华亭为四等县,崇信为五等县。

1949年7月底到8月初,今市辖各县先后解放。8月3日,将7月底在华池县悦乐镇所置平凉分区移治平凉县,辖平凉、华亭、泾川、灵台、崇信、静宁、庄浪、固原、西吉、海原、隆德、化平十二县。8月6日,静宁、西吉、海原划归定西分区。

1950年2月,以原平凉县城区辖境增设平凉市。5月,静宁、西吉、海原复归平凉分区,庄浪县划归天水分区。1953年6月,平凉市改为省直辖市。同年10月,将西吉、海原、固原析出,另立西海固回族自治区(甘肃省辖)。1955年实行省、县二级制,改分区为专区,作为省政府派出机关。同年10月,庆阳专区并入平凉专区,辖平凉市及平凉、华亭、泾川、灵台、崇信、静宁、隆德、泾源、庆阳、镇原、宁县、正宁、合水、环县、华池等十六县(市)。1956年1月,庄浪县划复平凉专区。1958年3月,隆德、泾源划归宁夏回族自治区。4月至12月,先后将崇信县并入华亭县(后撤,其境分别划属平凉市和泾川县)、庄浪县并入静宁县、灵台县并入泾川县、平凉县并入平凉市。1961年11月,恢复庆阳专区建制,原辖七县从平凉析出。12月,恢复原华亭、灵台、崇信、庄浪县建制。1964年6月,改平凉市为平凉县。1969年10月,改专区为地区。1983年7月,撤平凉县,恢复平凉市。2002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平凉地区行政专员公署,设地级平凉市,改县级平凉市为崆峒区,其他各县建制不变。现平凉市下辖灵台、泾川、崇信、华亭、庄浪、静宁、崆峒六县一区。二史海钩沉1上古传说伏羲降生古成纪

伏羲是三皇(伏羲、燧人、神农)之首,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在古籍中有“宓羲”“虑牺”“伏牺”“包羲”“庖羲”“炮牺”“伏戏”“牺皇”“皇羲”等很多名号,还有称“太(大)昊”“太(大)皞”的。研究者认为“伏牺(羲)”一名强调了他驯服野兽、教民渔猎畜牧的功绩;“包”“庖”“炮”强调他烧烹肉食的功绩;“伏戏”强调了他始画八卦、治理天下的功绩;“皇羲”一名是对伏羲大而美的赞颂;“太(大)昊”“太(大)皞”,则说明对他像对太阳一样崇拜。

相传伏羲的母亲华胥,有一天来到一个叫雷泽的地方玩耍,踩到一个巨大的脚印,便感应而孕,怀胎十二年后才生下人首蛇身的伏羲。古人以十二年为一纪,故把他降生的地方称作“成纪”。1999年版《辞海》,郑天挺、李学勤等主编的《中国历史大辞典》,清道光年间的《秦安县志》及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等,在标注成纪时,都认为最早的成纪县就在今静宁县的治平乡。这里就是伏羲降生的地方。

伏羲是中华文明的开拓者,有着非凡的智慧和圣德。他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创制八卦,以概括世间万事万物;仿照蜘蛛结网而制成网罟,教民捕鱼打猎;教民畜牧、烹饪熟食;造书契以代替结绳记事;制定婚嫁礼制等。德配天地,光昭日月,堪称开天明道的祖师。

古成纪也是我国传说中的伟大女神之一——女娲的出生地。她与伏羲是兄妹,曾辅助伏羲治理天下,消弭灾害,使人们过着幸福安康的生活。后来,不知为何,雷公突然发怒,让洪水淹没了大地,只有伏羲兄妹坐在葫芦里才得以逃生。为了繁衍后代,兄妹成婚,人类重新繁衍生息在大地上。关于女娲的故事还有许多,诸如“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等广为流传。黄帝问道广成子

5000多年前,崆峒山迎来一位尊贵的客人——轩辕黄帝,于是便有了黄帝问道广成子的故事。

黄帝是华夏民族的共同祖先,五帝之首,姓公孙(一说姓姬),名轩辕,号有熊氏。其父是有熊国君少典,母亲是有蟜氏之女,名附宝。传说有一天,附宝在野外看到巨大的闪电围绕在北斗七星中的天枢星四周,光照郊野,便感而有孕。怀胎二十四个月后才生下黄帝。

黄帝少年时思维敏捷,青年时敦厚能干,成年后聪明坚毅,37岁就被臣民推举为部落首领。黄帝当选为部落首领后,修德振兵,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胜。从此黄、炎部落的人民便融合在一起,成为华夏民族的祖先,所以后人以“炎黄子孙”自称。

其后,又用了三年多时间,打败了九黎族首领蚩尤,确立了其天下共主的地位。

黄帝被立为天子十九年后,听说住在崆峒山石室之中的广成子有道,便特地前来拜访。他向广成子叙述了自己的企望和抱负:“听说先生深明大道,故前来请教道的精辟。我想取得天地之精华,以助五谷生长而养育人民;又想获得掌管阴阳的本领,以便利群生……如何才能达到我的这些愿望呢?”广成子听后说:“你所要的是事物的本质,而你追求的却是事物的皮毛。世间万事万物都在自然而然地发展着,其间有许多自然无为的道理。你如此多欲,怎能与你探讨道的精义呢?”

黄帝听后十分敬畏。回来后,特修一别室,坐卧茅席之上,静思了三个月,再次登崆峒求教。这一天,广成子正在石室中睡觉,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稽首拜问:“先生明达道的精华,请问怎样修身养性而得以长生呢?”广成子见黄帝如此提问,便蹶然而起,高兴地给他讲了“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长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汝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等修身之道。

黄帝听后,佩服得五体投地,再次叩拜,向广成子请教天人合一的道理。广成子说:“好吧,我告诉你。道是没有穷尽的,但人们都误认为它有终结的时候;道也没有法则可衡量,但人们都以为它有极致可探究。得到我所阐述的大道,在上可以为皇,在下可以为王;失去大道,在上只能看见道所发出的光华,在下只能化为尘土了。”

黄帝回去后,依广成子所教之道静修养身,120岁时,乘龙飞升。

黄帝问道广成子的故事,最早见于《庄子·在宥》篇。庄子讲这个故事的主要目的是阐述“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同时也揭示了先修身后治国、静修养生的理念。黄帝问道处摩崖卧碑

此外,治学严谨的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也有黄帝曾“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的记载。崆峒山景区内,至今尚有轩辕谷、十万沟、望驾山、龙头岭等与黄帝有关的景点。黄帝问道的故事,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追求至道、探索真理的典范。西王母夜宴周穆王

西王母的传说源远流长,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据说她是三皇五帝时期西王母国的首领,“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山海经》),是一个人面兽身的怪物形象。在黄帝与蚩尤久战不胜的时候,她曾派遣使者给黄帝送去“天一在前,太乙在后,得之者胜”一符,帮助黄帝打败了蚩尤。舜帝时,她向舜献过白玉琯。到魏晋南北朝时,人们又把她和周穆王西征、汉武帝西巡的历史事实联系起来,并将其形象加以美化,变成一个雍容华贵、能歌善舞的美妇。再后来,她便成了神通广大、地位显赫的王母娘娘,与东王公各自分管西半天、东半天的各路神灵。

今平凉市泾川县是西王母文化的发祥地。县城西1里,泾、汭两河交汇处那座拔地而起的山峰,相传就是西王母降生的地方,并说西王母姓杨名回,故将此山称作“回山”。

在丰富多彩的西王母传说中,流传最广的就是她与周穆王瑶池相会的故事了。

传说周穆王驾着八匹骏马拉着的宝车西巡狩猎时,来到了西王母国,西王母即设宴于瑶池之上盛情款待了这位东方君主。周穆王向西王母赠送了大量的丝织品和圭、璧等珍贵礼物,能歌善舞的西王母也向周天子献上了一曲情深意浓的《白云谣》: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

周穆王也回唱道: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

周穆王被这里的美景、美酒所陶醉,乐而忘返。但终究要走,临别前,他亲手栽下一棵槐树,立下一块石碑,上书“西王母之山”五个大字。

西王母宴会周穆王的故事流传甚广,历代诗人也为此留下了许多诗篇,其中以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最为著名:“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2周文王灭密须

商朝末年,帝辛(纣王)暴虐无道,害忠良,厚赋税,朝政荒废,民不聊生,诸侯纷纷叛离。而迁居于西岐(今陕西岐山)一带的周部落,则与之相反,他们积德行义,倡导农耕,抑强扶弱,国力日盛。周文王姬昌继位后,见殷商国力衰微,便欲兴兵讨伐,以救万民。

当时,周西北的泾河流域,还有密须、阮、共、卢、彭、芮等国,密须国是周伐商的最大障碍。

密须国建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姞姓,都城在密(今灵台县百里乡),是代表商王朝管理周围各国的首领,势力强大。为解除伐商的后顾之忧,周文王曾向密须国君求娶他的女儿为妻,却遭到拒绝。文王见其凶顽,决意要除掉他,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机会。

帝辛十六年(前1062),位于今泾川境内的共国国君,准备了一份厚礼,派人送给周文王,途经密须国时,竟被密须国君派兵抢了去。密须国君还兴师攻伐共国,侵夺阮国的土地和人口,阮、共两国急忙向周求救。文王借此机会,以援助小国、征伐不讲道义的国家为名,亲率大军攻伐密须。在大兵压境、生死存亡之际,密须国内发生兵变,密须国君被军民捆绑起来,献给了文王。密须国从此灭亡。

密须被灭后,文王在回师西岐、路经荆山之麓(今灵台县城)时,即命修筑祭坛(灵台),并邀请各路诸侯前来参加只有天子才能举行的祭天仪式。文王此举,向天下昭示了他将兴师伐商、取而代之的决心。各路诸侯早有离商之心,便共推文王为首,结成了强大的伐商联盟,为其后的武王灭商打下了基础。3汉武帝六幸安定郡

汉武帝刘彻即位时,汉朝已步入文景之治后的鼎盛期。然而“北方未安”“民或饥寒”这两件大事仍使他“夙兴夜寐”,不得稍安。在他统治的54年时间里,几乎年年都在四处巡幸。据史料记载,自元鼎五年(前112)至后元元年(前88)这二十多年时间里,仅行幸安定就达六次之多。

元鼎五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遂逾陇,登崆峒,西临祖厉河而还”,这是他第一次行幸安定郡(治固原,辖今六盘山以东平凉诸县、区)。汉武帝也是秦始皇后第二个登上崆峒山的帝王。

元封四年(前107)“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通回中道,遂北出萧关,历独鹿、鸣泽、代而还幸河东”。汉武帝这次行幸没有逾崆峒山西去,而是打通了长安至安定的“回中道”(即秦之“秦御道”)后,北出萧关(今崆峒区西北一带)远行而去。

此后,汉武帝又于太初元年(前104)、太始四年(前93)、征和三年(前90)和后元元年(前88)多次行幸安定。

汉武帝如此青睐安定,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当时安定、北地、陇西等地,西有羌、氐,北近匈奴,时时受到侵扰。安定虽非与匈奴交战的主战场,却是拱卫京畿的边防线、屯蓄重兵的根据地和繁育军马的马场,曾于元鼎六年(前111)“发陇西、天水、安定骑士及中尉、河南、河内卒十万人”,“征西羌”并“平之”。依此看来,安定郡备受武帝关注,并非一般的游山玩水,而是出于加强战备、巡疆固土的需要。4李世民平定薛仁杲

公元618年,李渊建立唐朝,但国家尚未统一,天下并不太平,薛举、窦建德、王世充、刘武周等各据一方,都对关中构成了威胁,最大的威胁是据有陇西之地的薛举。

武德元年(618)六月,薛举寇泾州,欲取长安。秦王李世民奉命率八总管兵迎敌,双方对垒于高墌城(今陕西长武县北)。因李世民患疾,便命刘文静、殷开山指挥战事。刘、殷改变了李世民严防免战的御敌之策,私与薛举战于浅水原,结果大败,士卒伤亡过半,唐军只好退还长安。

同年八月,薛举病卒,子薛仁杲即位。九月,围攻泾州(今泾川)。唐将刘感与将士死守。援兵至,仁杲引兵南去,并使人伪献高墌城。刘感奉命取城,中计大败被擒。薛仁杲复围泾州,令刘感去劝降。刘感假意应允,至城下却高声说:“逆贼饥馁,亡在朝夕,秦王率数十万众,四面俱集,城中勿忧,勉之!”仁杲恼羞成怒,把刘感活埋至膝,然后骑马射之,刘感死,泾州城得保。

十月,李世民病愈,赶至高墌,双方对峙60余天后,西秦粮绝。李世民见时机成熟,以破竹之势,迫使薛仁杲逃奔圻墌(今泾川城北蒋家村),唐军尾追不舍,扼住泾水南岸。夜半,西秦将领浑干等涉水投唐。薛仁杲知大势已去,于十一月奉表请降,唐得“其精兵万余人,男女五万口”。李世民回师长安后,“斩薛仁杲于市”。5郭子仪单骑说回纥

唐永泰元年(765),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发动叛乱,并诱使吐蕃、回纥与之联手,组成十万余众的联军,向唐发起攻击。幸有郭子仪坚守奉天(今陕西乾县),仆固怀恩等才不战而退。不久,仆固怀恩病死,而吐蕃、回纥的铁骑却再次入侵,屡屡向唐军发难,在郭子仪等组织了数十次反击后,才撤至今灵台境内,分驻于朝那、上良等地,郭子仪也奉命尾追,屯兵于西屯一带御敌。

郭子仪毕竟是沙场老将,深知仅靠他率领的一万兵力与十余万敌军硬拼,无异于以卵击石。于是,他一面下令坚守,一面抓住吐蕃与回纥在进攻目标上产生分歧的有利时机,决定亲自去说服回纥,以瓦解敌人。唐军将领认为,回纥反复无常,劝其勿去。他的儿子郭晞也拉住他的马,不让他去。郭对众将晓以大义后,用马鞭打开郭晞的手,独身策马而去。

回纥首领药葛罗恐怕中计,命将士刀出鞘、弓搭箭,严阵以待。郭至营前,脱掉盔甲,身着便服,昂然而入。他抓住药葛罗的手责备道:“唐对回纥一向友好,今为何反攻唐朝?我今前来,要杀要剐任你处置,但我军将士会誓死保卫唐朝的。”药葛罗连忙解释:“我们被仆固怀恩骗了,他说唐朝皇帝和你都死了,中原一片混乱,我们才敢犯境的。今见你仍健在,我怎敢再与你交战?”郭见其尚有情谊,便劝他与唐联合,共击吐蕃。药葛罗接受了郭的建议,为谢犯境之罪,当即盟誓,永不为敌。

数日后,郭命部将白元光与回纥合兵一处,将吐蕃十万兵骑击溃于灵台西原赤山岭(今朝那镇千家岭)一带。此役共杀敌5万,俘获1万,解救被劫百姓4000有余,截获牛、羊、驼、马不计其数。

这就是郭子仪单骑说回纥的故事,西原大战也因为是一次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而被载入史册。6吐蕃劫盟

吐蕃被郭子仪、马璘打败后,唐、吐双方于建中四年(783)议定了清水(今甘肃清水)盟约,规定以“泾州西至弹筝峡口(今崆峒区安国镇)”为界,平凉便成了拱卫唐朝边境的前哨。但吐蕃并未履约,时有犯境扰民之事发生。

贞元三年(787),久有灭唐之心的吐蕃名将尚结赞派人到唐军副帅马燧营中假意求和,骗取了马的信任,双方商定在今崆峒区再次会盟。唐德宗与宰相张延赏求和心切,便命浑瑊为会盟使前去会盟,并命唐将李元谅随行,以作后援。

浑瑊行前,让元谅将兵驻扎在潘原堡。元谅认为潘原离盟所太远,倘若有变,不便及时接应,请求将兵驻扎于近处。浑瑊以无旨意为由,没有采纳他的意见。浑瑊去后,元谅偷偷将兵向西移了二十余里,埋伏在今柳湖乡马坊村一带。

贞元三年四月十九日,筑于今崆峒区西北五里许的盟坛上,旌旗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