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6 14:20:34

点击下载

作者:罗伟改编

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试读:

感遇二首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①,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②,自尔为佳节③。谁知林栖者④,闻风坐相悦⑤。草木有本心⑥,何求美人折。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⑦,自有岁寒心⑧。可以荐嘉客⑨,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⑩,此木岂无阴?

注释

①【葳蕤(wēi ruí)】花草繁茂枝叶下垂的样子。②【生意】 生气蓬勃。③【自尔】自然,天然。④【林栖者】隐士。⑤【闻风】仰慕兰桂高风。坐:因为。⑥【本心】本性,天性。⑦【岂伊】难道。⑧【岁寒】语出《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此处借指丹橘耐寒之性。⑨【荐】进献。⑩【树】栽植。

赏析

第一首诗张九龄自比兰桂,以明坚贞高洁之性,超然离俗之态。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接下来,诗人承接上文,将兰桂的高洁作进一步的延展分析。兰桂之神韵在于自荣而不媚人,独立而不媚世。终篇之“不求美人折”全从此中得来,以物况人,别具风采,诗篇短小而精神自足。

第二首诗张九龄借丹橘而自述怀抱。丹橘在江南,冬日依然茏葱,丹橘品节如此,而今却处于偏远之地,不能自达。“奈何”一句,有万千感慨,诗人只能把这种遭遇归结到命运上。结尾处语义一变,留意于诗外,给读者不少驰骋联想的空间。诗中有不平,有愤慨,却从温柔敦厚的笔调中娓娓道来,不露痕迹。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①

王维

圣代无隐者②,英灵尽来归③。遂令东山客④,不得顾采薇⑤。既至金门远⑥,孰云吾道非⑦?江淮度寒食⑧,京洛缝春衣⑨。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⑩。行当浮桂棹⑪,未几拂荆扉⑫。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⑬。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注释

①【綦毋(qí wú)潜】唐代江西最有名的诗人,是王维的好友。②【圣代】政治清明、社会繁荣的时代。③【英灵】贤德多才之人。④【东山客】指东晋谢安,此处借指綦毋潜。⑤【采薇】指隐居生活。⑥【金门】汉代宫门名。⑦【吾道非】我的志向不能实行,受到阻隔。⑧【寒食】即清明节前一两日。⑨【京洛】指唐东京洛阳。⑩【同心】志同道合的意思,借指知己朋友。⑪【桂棹】桂木做的船桨,这里借指船只。⑫【荆扉】柴门。⑬【落晖】夕阳落日。

赏析

踌躇满志,实望抡魁折桂,一展才华,而命途不顺,落第还乡。因而长亭

送别

,除了宽谕之言,慰藉之意外,很难说出其他意思来。綦毋潜乘兴而来,失意而去,自是苦楚不堪。王维于送别之际,从慰藉处立意,加以烘托渲染。首四句里言时清世盛,凡有抱负之人,皆无归隐之志,慷慨应试,报效国家。次四句则道明綦毋潜落第归乡,乘兴而来,在京城羁旅一载,虽未重笔刻画,然亦见其落魄之态。又次四句则置酒长亭,言别言访,推心置腹,可见两人友情之真挚。最后四句则对綦毋潜加以宽慰,虽然受了一些挫折,但是他的才能最终会受到赏识的,不要因为小小的失意而谓世无知音。王维此诗有叙事,有写景,有抒怀,有议论。叙中夹议,景中含情,使人读来精神为之一振。此诗语言质朴,文笔细腻。

西施咏①

王维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朝为越溪女②,暮作吴宫妃。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邀人傅香粉,不自著罗衣。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当时浣纱伴③,莫得同车归。持谢邻家子④,效颦安可希⑤?

注释

①【西施】即西子,春秋越国人。②【越溪】即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市东南,传为西施采莲之处。③【浣(huàn)纱】在今浙江省诸暨(jì)县苎(zhù)萝山下有石迹水,据传为西施浣纱之所,又有浣纱石等。④【持谢】奉劝,奉告。⑤【效颦(pín)】即“东施效颦”这一典故,这里的颦是皱眉的意思。

赏析

古人以

佳人

誉才士,以才士比佳人。诗人所处的盛唐时代,在繁华下隐藏着政治危机:奸邪小人把持朝政,纨绔子弟飞黄腾达,甚至连一些斗鸡走狗之徒也得到了君王的恩宠,身价倍增,飞扬跋扈;才俊之士却屈居下层,无人赏识。《西施咏》取材于历史人物,借古讽今。诗人借西施悲叹人生浮沉,炎凉世态,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借世人只见显贵时的西施,表达对势利小人的嘲讽;借“朝为越溪女”的西施“暮作吴宫妃”后的骄纵,讥讽那些由于偶然机遇受到恩宠就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人;借效颦的东施,劝告世人不要希冀求进,弄巧成拙。

王维的这首诗,并未拘泥于西施的身世故事,而是借题发挥,比兴寄托,是一首咏怀诗。送别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①。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注释

①【南山】终南山,位于陕西西安南部。

赏析

饮酒言别,多是朋友常事。但此诗立意深远,表达诗人洞察人世之后的淡然,意境优美、悠远。

诗人一开始就写饮酒饯别,是点题,第二句设问。这一质朴无华的问语,表露了诗人对友人关切的深厚情意。送别者的感情起伏就渗透在字里行间。王维此诗用问答法,一问一答之际,事情逐渐明朗起来,归隐南山,解脱尘网,是友人之志。且一问一答之际,又可见诗人友人之失意无奈。前四句饱含归隐与失意两重含意,末两句既感慨于友人的失意,又推重友人隐居所能得到的快乐。山中白云无尽,世间名利有终,山川之乐,是诗人的期盼,送别友人亦是直抒胸臆,名缰利锁,何日可得解脱。

整首诗联系起来看,诗人在表达对朋友同情的时候,蕴涵着诗人自己对现实的激愤之情,这是此诗的着意之处。从写法上看,前面四句比较平淡,似乎无甚意味,而至结尾两句,诗意顿浓,韵味骤增,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寻西山隐者不遇

丘为

绝顶一茅茨①,直上三十里。扣关无僮仆②,窥室唯案几。若非巾柴车③,应是钓秋水。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④。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及兹契幽绝⑤,自足荡心耳⑥。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注释

①【茅茨(cí)】茅草屋。②【扣关】敲门。③【巾】覆盖。柴车:破旧的车子。④【黾勉(mǐn miǎn)】勉力,尽力。⑤【契】惬意,满意。⑥【荡】舒畅,欢畅。

赏析

诗是从所要寻访的这位隐者的栖身之所写起的。开首两句写隐者独居于离山下有“三十里”之遥的深山绝顶 “茅茨”之中,意在写这位隐者的远离尘嚣之心。三、四两句写不遇,叩关无僮仆应承,窥室只见几案,杳无人踪。紧接着两句是寻访者停在户前的踟蹰想象之词,这里不是正面去写,而是借寻访者的推断写出,比直接对隐者的生活做铺排描写反觉灵活有致。远路相寻,差池不见,失望之心不能没有。随后笔锋一转,荡去寻人不遇的失落感,将眼光放在了西山的风景之上,从怅惘之中推出钦羡的味道来。没有宾主之欢的情况下,仍然感到了心旷神怡。

寻人不遇而遇佳景,亦是人生一大快事,兴尽下山,了无牵挂。该诗的变化腾挪,极为巧妙,用语遣词,平实朴质,给人一种新境界和新感受。

春泛若耶溪

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际夜转西壑①,隔山望南斗②。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生事且弥漫③,愿为持竿叟④。

注释

① 【际夜】黄昏傍晚。② 【南斗】星名。南斗六星, 总称斗宿。③【弥漫】茫茫无尽的样子。④【持竿叟】渔翁。

赏析

綦毋潜推崇佛教,因而在诗中多有方外之言。从这首诗里能感受到綦毋潜的脱俗之处,清丽之笔,即景生情,随处触发。

这首诗的主题是春游若耶溪,具体时间是傍晚时分。开篇“幽意”二字透露了全诗的主旨,即幽居独处,放任自适的意趣。这支配着诗人的人生,不曾“断绝”,因此,他这次游若耶溪只是任其自然,故云“此去随所偶”。诗人在这里流露出一种随遇而安的情绪。“晚风吹行舟”一句,既点明了具体时间,又突出了“泛”字的意义。接着诗人用“花路”指明春季,用“南斗”指代若耶溪的地理位置。接着在舟摇水漾之际,诗人看到潭烟缥缈,林月低垂,转念之间,便对人生发起了感叹,由景及情,在欣悦之余又有了一丝惆怅。溪水之上,倘若能持竿垂钓,便成了诗人的愿望。

诗人超然出世的思想给若耶溪的景致染了一层孤清、幽静的色彩。由于诗人描写的是一个春江花月之夜,怀着追求和满足的心情来描写它,因而这夜景有一种不事雕琢的自然美,整首诗也就显得“举体清秀,萧肃跨俗”,表现出一种兴味深长的清悠意境。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①

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②。清辉澹水木③,演漾在窗户④。荏苒几盈虚⑤,澄澄变今古⑥。美人清江畔⑦,是夜越吟苦⑧。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⑨。

注释

①【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少府:官名,县尉的别称。②【帷】窗子上的帘幕。③【清辉】月光的借称。④【演漾】流水晃动的样子。这里指月光的摇晃。⑤【盈虚】指月亮的圆缺。⑥【澄澄】清光。⑦【美人】借指崔少府。⑧【越吟】语出《史记.张仪传》:“凡人之思故,其病也,彼思越则越声,不思越则楚声。”这里用的是山阴故事。⑨【兰杜】指气味清芬的兰花杜若。

赏析

玩月思人,玩月思友,固是人之常情。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聚散无常,今古不变。王昌龄同从弟玩月而思友人,情深意切,思绪缠绵。

诗的首句点明地点“南斋”,接下来直接写“月”。“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月影在窗,清光如水,“玩”字的意味便在这里表现出来。情景如画,由景生情,“忆山阴崔少府”这一主题便自然而然地被引申出来。

同样以月光为媒介,将南斋和越两地联系起来,中间虽远隔千里,但是少府的清芬如兰杜一样,被微风吹来。诗人忆朋友,一则抒发相思之苦,一则称颂其道德文章,王昌龄的这首诗就属于后者。

在后代的评论中,王昌龄获得的称颂是很高的。这首诗的总体特征就是王昌龄所秉持的清超之气。

秋登兰山寄张五①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②。相望试登高③,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④。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⑤。天边树若荠⑥,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⑦。

注释

①【兰山】石门山。张五:名子容,行五,是诗人的好友,隐居于襄阳岘山南约两里的白鹤山。②【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这两句诗实际上是孟浩然化用了晋陶弘景的诗句:“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③【登高】古时重阳节的一种习俗。④【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这两句的意思是因为薄暮而忧生愁至,因见清秋而兴致盎然。⑤【沙行】行走在沙滩上。⑥【荠】野菜的一种,这里指天边的树细小如荠菜。⑦【重阳】即九月九,因为在《周易》中九是阳数,故称“重阳”。

赏析

这首诗的关键是一个“寄”字,由于“寄”的缘故,只能是相望而不相见了。在望的过程中,只有归村的人在眼中,而友人张五却望而不见,因望不见而寄诗邀请,同来登高。诗的前四句主要说明了登山这一事实,在描述景物的同时,也将诗人的心情表达了出来。五、六两句点明了季节,正是秋天的薄暮时分。七、八两句则以望中只见归村人而反衬出不见张五。九、十两句在承接上文的同时,笔锋一转,由人写到了景上。诗人用朴素的语言,既表现出农村的静谧气氛,又描绘出自然界的优美景象。这首诗章法严谨、韵格工整,尤其“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一句,被认为是孟浩然的名句之一。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①

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②。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③。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④。

注释

①【业师】受业的老师。②【暝(míng)】昏暗的样子。③【烟鸟】暮烟中的归鸟。④【萝径】萝藤蔓布的小路。

赏析

孟浩然的诗风情致淡雅,清新可爱,尤其是关于山川景物和怀念友人的作品。这首诗是孟浩然夜宿业师山房等候友人丁大时所作,可惜友人并没有来,在那景物清寂的环境中,闲适的同时略带一些怅然的心绪,但诗人并没有放弃等待,没有抱怨友人失约,仍以很好的心态抱琴相候。

诗的首句描写的是夕阳下山、群壑昏暗的黄昏景象,山中的黄昏,既照应了业师山房,同时也与“宿”字紧密相扣,行文之际,不漏一丝。除了扣题之外,诗人也为下文的写景作好铺垫。松月送凉,风传泉响,在山房之中,这些东西格外让人陶醉,任何烦恼都在这目之所视、耳之所闻中被荡涤干净了。紧接着,诗人将目光投向“樵人”、“烟鸟”,樵人已经归尽,烟鸟大部分都栖息了,应该是夜深人静,但诗人的友人仍然未来,用“樵人”的归和“烟鸟”的栖息来反衬友人未来,同时也引出了下文。“之子期宿来”充满了对友人的真挚期待,其中没有一丝怨恨,那么在这良宵美景之中如何才能将这一期待进行下去呢?诗人选择了萝径把琴这一清雅的举动,将自己那种恬淡闲适的心情表现得十分到位。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①,池月渐东上②。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③。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终宵劳梦想④。

注释

①【山光】山头的日光。②【池月】池塘边的月亮。③【轩】带窗子的长廊、房间,这里借指窗子。④【终宵】夜半时分。

赏析

从全诗对景物的描写来看,是夏日傍晚的景象。在夏日消暑的时候,思念知心老友,可惜眼前并无此人,素琴也无心去弹,即使美景良辰,也被辜负掉了。但诗人心中仍有一丝希望,希望在梦中能与老友相会。

这首诗的前两句主要点明了时间,开篇便遇景入咏,“忽”、“渐”二字妙用,将夕阳西下、素月东升的黄昏景象概括出来,夏日西落,用一“忽”字将诗人畏暑的心理直接表达,用一“渐”字,则新月娟娟,晚凉渐至。接下来三、四两句则写诗人浴后散发,开轩纳凉,一种闲适、快意的感觉便油然而生。五、六两句将荷香、竹露容纳进来,风吹荷香,露响清韵,可谓静中含动,愈见依水亭台那一片静寂来。这般美景良辰,对于诗人而言,便有了许多感慨,沉浸在美景中,俗念顿消,意欲手抚素琴,倾吐心声,但又想到没有知音,那弹琴的心思也淡漠了。由景及琴,由琴及人,从闲适快意中生出一种因怀友人而不见的惆怅来。结尾两句,将诗的主题铺开,希望夜半清宵的魂梦之中也能与友人清话高谈,这样便将余韵置于有情之梦中去了,显得滋味悠长。

春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①,秦桑低绿枝②。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③?

注释

①【燕(yān)】指今北京、河北一带。②【秦】今陕西省一带。③【罗帏】罗布做的帷幕。

赏析

李白有相当数量的诗是写思妇的,这首《春思》就是比较著名的一首。“春”字在古代,既可以解释为自然界的春天,又可以理解为男女之间爱情的代名词,况且古人说“春女思,秋士悲”,这也将题目结合了起来。“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燕”和“秦”明确地告诉人们两种不同的地理观念,草碧、桑绿本来很正常,但是“燕”、“秦”的比拟则一下子拉大了空间距离。这就营造出了一种“思”的氛围,仲春时节,秦桑低垂,秦地的思妇看到这一景象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远戍燕地的丈夫,那里也该是碧草如丝的情景了吧?可以说,这一句中“兴”的手法的运用,达到了以两地春光兴两处相思的效果,将主人公对丈夫的思念和夫妇间的真挚感情巧妙地表达了出来。三、四两句承袭上文,将丈夫及春怀归的离人愁肠这一情感活动表达了出来。五、六两句则意在表达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和执着,春风吹罗帷,如同外物的诱惑,而主人公则申斥春风,很微妙地揭示了主人公的情态,以此作结,妙不可言。

这首诗的巧妙之处在于打破了人们惯常的逻辑思维方式,营造了一种无理而有情的氛围,更加深刻地表达了内心复杂的情感。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①,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②,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③,相期邈云汉④。

注释

①【将】相依相偕的意思。②【徘徊】形容月亮移动的样子。③【无情】忘情。④【邈(miǎo)】高远。云汉:银河。

赏析

李太白天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襟怀如此,即使明月身影,亦复含情交欢。这首《月下独酌》在思想上就表现了太白的这一气势,在手法上,则采取个人独白的形式,自破自立,使得诗情波澜起伏,几近天籁始发,声潮澎湃。

首句表明诗人在花间独酌,在这种极其无聊的场景中,诗人突发奇想,将天上明月、月下身影都拉进了酒场之中,于是花间冷清清的场面被打破了,开始变得热闹起来。尽管场面上热闹了,但是月亮毕竟是不解饮酒的,影子只是静静地依在身边。月和影本是诗人的客人,然而它们都不解饮酒,诗情遂由一种“热闹”回归空寂。但这时的诗人已渐入醉乡,歌中月在徘徊,舞时身影散乱,醒时欢欣,醉后分散,聚散离合之际,仍是那样一往情深。在结尾处,诗人以“忘情”之心,将月与影这等无情之物赋予感情,无情是短暂的,而有情则是恒远的。

在《月下独酌》这首诗中,诗人极力营造一种热闹欣悦的场面,但是这仍然不能掩饰他内心的孤独寂寞。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韦应物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世事波上舟①,沿洄安得住②?

注释

①【波上舟】比喻世事飘浮不定。②【沿洄】顺流而下称为沿,逆游而上称为洄。

赏析

这首诗是韦应物离开广陵回洛阳的途中,与朋友分别时写的。“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是韦应物这首诗中的名句。船下江中,烟雾缭绕,同时钟声乍起于寺院,钟声树影交织在一起,加上与朋友分离的矛盾心理,越发表现出感情的强烈。从这里进一步引申下去,世事沉浮,如同浪里孤舟,漂荡无依,这既是诗人离别时的自我解嘲,也是他对友人的劝慰。

夕次盱眙县

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①。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②。独夜忆秦关③,听钟未眠客。

注释

①【舫】带舱室的船。②【芦洲】生满芦苇的水中陆地。③【秦关】关中,诗人是长安人,秦关即指诗人的故乡。

赏析

这首诗中,韦应物以高超的写景手法,于景中生情,情中变景,营造了一种萧索悲凉的客途景象。

诗的第一、二句将诗人停船淮河上的情景描绘了出来,一个“逗”字,将诗人日暮时分暂停淮河边上的情景表现得极为确切,“孤”已经透出了一种凄冷荒凉之感。一连六句写景,乡愁无形中向人袭来,而钟声这时响起,搅扰着那充满乡愁、难以入睡的孤客。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①。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释

①【煮白石】据《云笈七签》记载,道家有“煮五石英法”,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将薤(xiè)白、黑芝麻、白蜜、山泉水和白石英放入锅里熬煮。

赏析

这首诗是韦应物的名篇,乍看似无惊人句,实则冷然清澈。诗题中的一个“寄”字,首先表达了诗人对道士的思念之情。“今朝郡斋冷”,即表现了天地的严寒,又表明了诗人心中的枯寂冷漠,“煮白石”三字恰将道士的身份点明,同时也紧扣题目。诗人思念老友,在这寒冷时节,欲送去一瓢酒,以驱赶凄风冷雨带来的寒冷,但是落叶满山,欲寻无迹。语言虽然平淡,但是诗人情感上的那种跳荡和反复,在这种情感的复杂变化中,通过诗人的想象,已创造了一幅秋气萧索、满山霜叶、人迹绝无的空山野壑图,诗句意境深远,情味悠长。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①

岑参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②。突兀压神州③,峥嵘如鬼工④。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青槐夹驰道⑤,宫观何玲珑。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⑥。五陵北原上⑦,万古青濛濛。净理了可悟⑧,胜因夙所宗⑨。誓将挂冠去⑩,觉道资无穷⑪。

注释

①【浮图】塔,即今慈恩寺大雁塔。②【蹬(dèng)道】塔中的阶梯。

③【神州】原指中国,这里指京都。④【峥嵘(zhēng róng)】高耸的样子。⑤【驰道】驰马所行之道,这里指御路。⑥【关中】函谷关以内,即今陕西中部地区。⑦【五陵】汉五陵,都在西安北部。⑧【净理】清净的佛家道理。⑨【胜因】佛教用语,即善因。⑩【挂冠】辞官归隐。⑪【觉道】悟道。

赏析

慈恩寺大雁塔在唐代是文人萃集的地方,这首诗是岑参与友人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大雁塔时写的。“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这两句是诗人入塔之前,从下面仰望大雁塔的情形。紧接着诗人叙述了进入塔中以后的感受,同时也说明了雁塔的高峻。从“突兀压神州”到“万古青”,这一大段文字主要描写的是登上雁塔后的所见所闻。在美景的召唤下,诗人的心灵也达到了一种灵澈的境界。

全诗气势磅礴,层次分明,由上及下,由近及远,所见所闻,一览无遗,情景交融,针严线密,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物我两忘的感觉,同时也反映出了岑参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①?齐鲁青未了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③。会当凌绝顶④,一览众山小。

注释

①【岱宗】泰山别名岱山,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②【齐鲁】古代两国名,这里泛指山东一带地区。③【决眦(zì)】形容极力张大眼睛远望,眼眶像要决裂开了。眦:眼眶。④【会当】一定要。

赏析

诗人来到泰山脚下,仰望五岳之首,写下了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这首诗。诗的字里行间洋溢着蓬勃朝气。“望”字是全诗的核心,但诗中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见泰山,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齐鲁青未了”,是诗人经过仔细观察、揣摩后得出的答案,语出惊人。没有落俗套地去写泰山的峻拔高耸,而是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钟”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而心胸荡漾;因长时间远望,诗人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这两句诗极具启发性和象征意义,从中可以看到诗人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赠卫八处士①

杜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②。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③,问我来何方。问答乃未已,儿女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④。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⑤。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注释

①【处士】指隐居的人。②【参与商】参、商是两个星宿的名字,彼出此没,永远不得相见。③【父执】父亲的好友。执:接近的意思。④【觞(shāng)】酒杯。⑤【故意】故交的情意。

赏析

唐肃宗乾元二年,杜甫从东都洛阳返回华州。在途中他走访了友人卫八处士,并写下了这首诗。

诗的起首四句,以参、商二星作比拟,来说明人生相见之难。在这悲欣交集之际,强烈的人生感慨已经渗入到诗篇之中,同时也隐含了“安史之乱”后对时代的哀叹。二十年日月如梭,生来聚首,朋友已从未婚少年成了儿女成行的老者,这当中无疑是对时光倏忽与迟暮的喟叹。“怡然敬父执”到“儿女罗酒浆”四句,表现了友人儿女的活泼可爱、彬彬有礼,款款写来,流露出的情意格外真挚。接下来“剪春韭”“间黄粱”,举觞痛饮,既可见友情的深厚,又可见诗人心情的激动。但是欢会之余,想到明日重别,只能哀叹世事茫茫。

此诗平易近人,层次井然,诗人只是随感而发,顺手成文,转承之际,悲叹不已。

梦李白二首

杜甫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①。江南瘴疠地②,逐客无消息③。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④。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告归常局促⑤,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⑥,斯人独憔悴⑦。孰云网恢恢⑧,将老身反累⑨。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注释

①【恻恻(cè)】悲痛的样子。②【瘴疠(zhàng lì)】山林湿热地区流行的恶性疟疾等传染病。③【逐客】被判流放的罪人。④【蛟龙】蛟,因其形似传说中的龙,故称蛟龙。⑤【局促】拘束,窘迫。⑥【冠盖】官吏的服饰和车乘,借指官吏。⑦【憔悴】困苦不得意的样子。⑧【恢恢】广大无边的样子。⑨【累】牵累,牵连。

赏析

这两首诗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李白生死叵测的关切,又表达了对友人遭遇的同情。第一首诗气氛悲怆,生死相应,诗人心里是何等复杂。忽而梦醒,屋梁落月之际,似乎仍可见友人音容依稀。这是一种错觉,但是诗人的内心里仍在祈求友人平安归去。

第二首则是承上篇后数日写的,诗人所有情感涌出笔端,沉重嗟叹之中,既寄托了对李白的崇高评价,又饱含着深厚的同情。总之,两首记梦诗是异曲同工的,相关而不雷同,整篇之中,全为至诚至真的表达。佳人杜甫

绝代有佳人①,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②。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合昏尚知时③,鸳鸯不独宿④。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⑤。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⑥。

注释

①【绝代有佳人】此句化用汉李延年“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句。②【转烛】形容世事变化迅速。③【昏】通“婚”。④ 【鸳鸯】水鸟, 雌雄相依, 未尝分离, 常用来比喻新婚夫妇。⑤ 【掬(jú)】两手捧取叫掬。⑥【修】长。赏析

诗的主人公是一个战乱时被遗弃的女子。诗一开头,便引出这位佳人的身世遭遇,令人感慨。女主人公的长篇独白,倾诉个人的不幸,慨叹世情的冷酷,言词之中充溢着悲愤不平。尤其是“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的对照,使人想见她声泪俱下的痛苦神情。

但是,主人公没有向命运屈服,她独居深山而与草木为邻,卖珠饰以度日,采柏子而为食;首不加饰,发不插花,天寒日暮之际,倚修竹而临风,面容憔悴,内心哀怨。佳人境遇,苦不堪言。

命运是悲惨的,情操是高洁的,这是佳人形象的两个侧面。诗人叙述佳人命运,语气率直酣畅;赞美佳人品格,笔调含蓄蕴藉。率直酣畅,所以感人肺腑,触发读者的共鸣;含蓄蕴藉,所以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

溪居

柳宗元

久为簪组束①,幸此南夷谪②。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③。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释

①【簪组(zān zǔ)】借指官职。②【南夷】指诗人的贬所永州。③【夜榜】此处指夜里行船。

赏析

柳宗元贬官永州,经历了一段心灵的考验后,逐渐将目光转向了当地的山水风光,留下了大量的诗作,这首《溪居》就是诗人迁居愚溪之后的作品。

诗从表面上看是极闲适快意的溪居生活,闲居之际,与农夫、渔翁为伴,踏露除草,荡舟游山。但是在这闲适的后面,仍是诗人难以自拔的孤独和寂寞,这种闲适,直似强作笑颜罢了。

贼退示官吏(并序)

元结

癸卯岁①,西原贼入道州②,焚烧杀掠,几尽而去。明年,贼又攻永破邵③,不犯此州边鄙而退。岂力能制敌欤?盖蒙其伤怜而已。诸使何为忍苦征敛④,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昔年逢太平,山林二十年。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井税有常期⑤,日晏犹得眠。忽然遭世变,数岁亲戎旃⑥。今来典斯郡⑦,山夷又纷然。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思欲委符节⑧,引竿自刺船⑨。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

注释

①【癸卯】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②【西原】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扶绥县扶南乡附近。道州:今湖南省道县。③【永】今湖南省永州市。邵:今湖南省邵阳市。④【诸使】指唐代设的租庸使。⑤【井税】田赋,即农业税。⑥【戎旃】原指军队中的旗帜,借指军队。⑦【典】镇守,治理。⑧【委】放弃。符节:做官的印信。⑨【刺】撑。

赏析

这首《贼退示官吏》与《舂(chōng)陵行》,都是元结任道州刺史时的作品,其主旨在于反映社会现实,同情百姓疾苦,意味深沉,情感激烈。

诗在一开始就交代了太平时期道州的富裕,这是通过诗人二十年的隐居生活反衬出来的。接下来诗人笔锋突转,将乱后军戎纵横、征战无常的状态描写了出来,诗人刚来上任,就遇上了西原贼的攻掠,但是贼人并没有攻入道州,“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表明了贼人对道州百姓的同情。接下来诗人以贼衬官,征敛之急,迅如星火,不顾百姓之危,一味横征暴敛。“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这句诗足见诗人是何等愤怒,同时也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不愿意以伤残百姓作为升迁的基础,用“时世贤”来讽刺那些标榜吏治、残害百姓之徒,因而诗人在这种情形下便产生了宁愿弃官归隐,而不愿同流合污的想法。

元结这首诗直抒胸臆,毫无雕琢,叙事抒情,别有怀抱,一洗浮艳,古拙可喜,厚重可感。

塞上曲①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②。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③,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④。

注释

①【塞上曲】乐府曲名。②【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东南。③【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一带。④【紫骝(liú)】毛色发紫的骏马。骝:原指黑鬣黑尾的红马。

赏析

乐府诸歌,大多是以非战为主题的,这首乐府的本意亦在于告诫幽并游侠,莫去夸马炫武,征战之事,使英雄尽老于沙场。王昌龄在唐代是以边塞诗闻名的,气势宏伟,每有所作,皆金声而玉振,动人心目。

这首诗一开始便以“蝉鸣空桑林”起句,秋日气象,暮蝉犹喧,八月萧关,出塞入塞之际,放眼所睹,处处芦草衰黄。秋日塞上风光一扫无余,古来征战之地,英雄白发,皆如秋来塞上。情由景生,作者接下来转笔生情,幽并年少,皆以奋迅善战著称,古来征伐,皆一入沙场而不复回,因而游侠之人,当念英雄暮年,老死沙场。紫骝虽好,莫得浪夸。情景交互,动人至深。

王昌龄的这首塞上曲,堪称唐人塞上诸歌压卷之作。

塞下曲

王昌龄

饮马度秋水①,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②。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注释

①【饮(yìn)马】给马喝水。②【临洮(táo)】在今甘肃省岷县一带,因为靠近洮水,故称临洮。

赏析

这类乐府诗一方面描写塞上的风光,一方面则是反对战争,渲染战争的残酷。其中有兴寄,有深意。

诗的题首两句“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实际上是化用王粲的《饮马长城窟行》的起首两句“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塞外的秋水如刃,寒风似刀,“水寒风似刀”可以说是将“水寒伤马骨”之句点铁成金,一片凄凉萧索之象被如此真切地表现出来。平沙落日,更见塞上苍凉,在寒风、秋水、平沙、落日之际,临洮塞上雄关,黯黯可见,无形中又增加了一层悲冷的气氛。在这样的景象之中,不由让诗人想起了昔日的战争场面,战云飞舞,战士的豪气也被激发起来,腥风血雨早已荡然无存,黄尘今日如古,依然飘扬在边塞之上。或许它是历史的见证人,或许将历史已经全然埋没,而今塞上只有白骨累累,散乱蓬蒿,此种景色,足以让人触目惊心。

王昌龄这首《塞下曲》在写作手法上与《塞上曲》是一致的,唯一不同的是,《塞上曲》在主题的表达上很含蓄、委婉,而《塞下曲》则表达得直白明快,但在反映战争残酷,反对战争的主题上则是一致的。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①,报得三春晖②?

注释

① 【寸草】刚发芽的、细弱的草。比喻子女。② 【春晖】春天的阳光。

赏析

孟郊一生潦倒,年近五十,才出任溧阳尉,但诗人并不以官事为念,一味吟诗。此诗作为对母爱的歌颂,是那样的真切而淳朴,引起了无数读者的赞叹。

母爱是伟大的,但对于长期漂泊,居无定处的游子来说,最难以忘怀的,莫过于母子的别离。常言道“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游子远行,母亲的担忧可想而知,作者拣取了临行缝衣这一细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行前细针密线、为儿缝衣,旅路寒热,皆在这一针一线之中,今日远去,何日归来,一针一线,岂非两牵母子之心,紧系早归之意哉!慈母深情,于朴素自然之中,格外感人,此情此景,催人泪下。何况游子,执笔作文,情不可禁,衣锦无望,老母依门,椎心之痛,更复何言?

后两句,作者笔锋一转,更翻进一层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爱深重,欲报何及,寸草之心,三春之晖,铭心刻骨,淳厚真挚。

诗人饱经炎凉,穷苦终身,更觉亲情之可贵。这首诗本身毫无藻饰,清新流畅,闲淡之中,韵味浓郁。

烈女操①

孟郊

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贞妇贵殉夫②,舍生亦如此。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

注释

①【烈女操】属琴曲歌词。②【殉】以死相从。

赏析

人言“郊寒岛瘦”,可见孟郊在诗歌构思上用苦力之勤。这首《烈女操》足见孟郊构思安排的功底。《烈女操》往往以表征节烈女子,这种节烈被当成一种美德时,也就成了诗人们最感兴趣的吟咏题材。孟郊这首诗在内容上也不例外,作为乐府琴曲,作者一开始便运用了比兴手法,以“梧桐”“鸳鸯”起兴,从而引出“贞妇殉夫”“舍生取义”,主题明了,毫无赘语。最终以古井无波,波澜无影为结。但是咏烈女的同时,实际上隐含了文人气节,不流于俗,不折其志,赴汤蹈火,舍生取义,虽千金贵宦,财物阜裕而不动,此文士之大概也。

关山月①

李白

明月出天山②,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③。汉下白登道④,胡窥青海湾⑤。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释

①【关山月】乐府中横吹曲词。②【天山】这里的天山指祁连山,主峰在今甘肃省张掖市西南。③【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阳关的西北。④【白登】山名,在今山西省大同市东。汉初,匈奴冒顿单于曾在这里将汉高祖围了七日七夜。⑤【青海】即今青海省青海湖。

赏析

乐府旧题《关山月》,以往主要是用于描写征夫思妇的别离之苦,以凄婉哀楚为主旋律。从内容上来说,李白这首乐府仍继承了别离思念这一主题,但在风格上,则一洗低沉哀婉之态,气韵刚劲,别有风致。

诗的开头四句虽是描写塞上风光,但却以关、山、月为主要内容,紧扣乐府诗题。“明月出天山”,这是天山以西征戍之人的目光所见,作者以征人的眼光来描写月亮,紧接着云海苍茫,产生了一种烘云托月的效果,云海苍茫,天山巍峨,月显其中,三者融合为一体,气势异常壮观。

李白笔力,实有过人之处。若言山、言云、言月都从高远着意,那么“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则是突现了空间上的辽远,长风浩浩,明月皎皎,苍山云海,一语道破萧瑟,在这种环境中,征人望乡,万里边塞之图,使得征人乡思更为深切。

思乡的心绪不仅和关塞风光相纠结,更与战争相依偎,汉兵出塞,胡马窥边,征战之地,有去无还,在这种情形下,征人思乡的情绪被推到极致。同时,“古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也为下文“思归多苦颜”打下伏笔,望月而思的,不仅是征人,还有那楼头思妇,千里关山,万里明月,隔断了身影,但未能阻隔思绪。

这首诗气象空阔,无纤弱之弊,李白以其浩渺广博之胸襟,不拘于一事一地,思接万里,境界非凡。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①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②,晴光转绿苹③。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注释

①【晋陵】今江苏省常州市。②【淑气】春天温和的气候。③【绿苹】此句化用南朝江淹的“江南二月春,东风转绿苹。”苹,水草。

赏析

杜审言少年登第,而仕途落寞,游宦二十余年,诗名日高,而进达不遇。此诗即杜审言任职江阴时所写。其风味别致,有惊心不快、赏心不乐之迹,春景清新而思绪凄冷,情调淡然。

诗的起笔就饱含感慨,远方游子,客宦他乡,物候更变,惊心触目。

因此“独有”“偏惊”二语足见诗人感慨之深。“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此句是上句“物候新”的具体表现,江南水乡,春色与云霞共出,梅柳渡江,春色已经遍布江南了。其行文看似写江南,实是比照故里。“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春风畅意地吹拂江南,催促黄莺啼鸣,春光明媚,绿色的水草也生机勃勃。诗人写景,铺陈得体,文质有致。最后结以“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前文写春景,后文提友人春日之诗,情于景中显现,思乡之情是何其浓郁,因此前文的“惊”在这里得到了照应,从而使全诗意境得到了提升。

此诗结构独特,气象清新,尤其是前“惊”后“思”照应之际,中间又有写景联加以贯穿扶持,前后气息流畅,设使无中间二联写景,则诗人情感便无着落处。

杂诗

沈佺期

闻道黄龙戍①,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②。

注释

①【黄龙戍】唐代时东北要塞,在今辽宁省开原西北。②【龙城】匈奴名城,故址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尔浑河境。

赏析

沈期诗名虽然与宋之问并称,但沈诗有数篇脍炙人口,其影响远超过宋之问。

这首诗是沈期的传世名作,主题是闺中愁怨,流露出了许多反战情绪。落笔便叙事,清快明畅,不事雕琢。“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这是全诗背景的交代,其中饱含着对战争的烦怨。颔联借月抒怀,闺中之月,汉营之月,同是一月,本无差别,闺中思妇望月思人,汉营征人望月思人,是一月而系两人相思。欲写情而先以月起兴,既写月而两地之情互见,虚写月而实写人,其情感绵远,望月可知。此处以言情,颈联则从情上着意,直从人着手,月已牵愁惹恨,离人之思念更加深刻,“今春意”“昨夜情”互文对举,相思意深。最后结以“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相思的最终目的是团圆,欲团圆则须息兵弭战,良人罢征。诗人从此意出发而生感慨,大概别离之痛借此可以消解吧。

全诗构思新奇,情意充沛,气势流畅,而起承转合之处极为自然,其言短意长之妙,别具含蓄之巧。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赏析

这是一首

月夜

怀人之作。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却自然具有一种高远浑融的气象。“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是张九龄古诗古朴自然的风格。

从月出东斗直到月落乌啼,是一段很长的时间,诗中说是“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这两句采用流水对,自然流畅,具有古诗气韵。

今夕相思不能入睡,怪谁呢?是屋里烛光太耀眼吗?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里的“滋”字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相思不眠之际,有什么可以相赠呢?一无所有,只有满手的月光。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吧!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不堪”两句,构思奇妙,意境清幽,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恐怕是写不出来的。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①

王勃

城阙辅三秦②,风烟望五津③。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

①【蜀州】今四川崇州。②【三秦】即今陕西省一带。③【五津】地名,四川岷江古有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五个著名渡口,合称五津。

赏析

这是王勃五言律诗中的杰作。首联极壮阔,极精整。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气势雄伟,点出送别之地。第二句里的“五津”点出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把相隔千里的秦、蜀连在一起。

自长安遥望蜀州,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的伤别之意,已摄下文“离别”“天涯”之魂。“与君离别意”承首联写惜别之感,欲吐还吞,用“同是宦游人”一句加以宽解。宦游他乡,这次离别,只不过是客中之别,又何必感伤!三联奇峰突起。从构思方面看,受了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的启发。但高度概括,自铸伟词,便成千古名句。 紧接三联,以劝慰杜少府作结。“在歧路”点出题面上的“送”字。

南朝江淹在《别赋》里写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代的许多送别诗,也大都表现了“黯然销魂”的情感。王勃的这一首,却一洗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①,王孙自可留②。

注释

①【春芳】春天的花草。②【“王孙”句】语出刘安《招隐士》:“王孙今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

赏析

王维五律,在唐人中可称一绝。这首《山居秋暝》,风骨清俊,闲淡天成,故是山水名作。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看似写无人之境,实则是有人之境,山中雨后,秋景格外清明,景色之妙,略见一斑。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秋雨洗山,本来就有一番鲜明特色,若明月当空,万籁俱寂,青松如盖,月影婆娑,则更是秋夜一番景色,此则目之所见。而山雨过后,山泉叮咚,石上清泉自是轻盈成韵,色妙声佳。

前两联可谓由“空”至“静”,极力渲染,颈联则从人的活动出发,更显出山中之静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首联看似无人实则有人,而有人之境至此豁然开朗,若一笔直从静中下去,反觉无味,正是在这一动之中,将诗意推向高潮。试想那竹林之畔,浣纱女笑声悦耳,莲渚深处,打鱼舟啁哳相闻,前文之静至此更为逼真,其中情感真实,诗意盎然。在这种环境中,哪一个尘嚣中人能不生起归隐之心,随意春芳开落?

这首诗,将诗人的高洁之操表现得淋漓尽致,是自然美与人格美结合的典范。在手法上,看似以赋写景,实则句句比兴,含蓄深厚,风格别致,颇有一番雅调别弹的意思。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①。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注释

①【陲(chuí)】山脚下。

赏析

王维晚年吃斋念佛,弹琴赋诗,悠闲自在。他在中年以后,就已过上了这种半官半隐的生活,这首诗就是王维晚年闲适情趣的真实写照。

终南别业是王维最喜爱的地方,在终南别业这样优美的环境中,王维“中岁颇好道”的心理得到了递升,或许正是“好道”的缘故,才有了“晚家南山陲”的想法。心静趣闲,神清气畅,在独来独往中,由于心境平和,诗人赏景怡情,自得其乐,每逢佳景盛地,欣然自处,丝毫没有孤独寂寞的感觉。那么诗人所谓的胜事是否可有所指?“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被人们千百年来极为称道的诗,正是王维自乐的盛事,其心境已经闲适到了极点。所以近人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苦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最后结以“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颈联之语从胜事说,此联则照应“兴来”之说,倘非兴来,则“偶然”便无着落。

全诗变化无穷,意兴遄飞,心闲笔畅,随兴所之。

饯别王十一南游

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①。谁见汀洲上②,相思愁白苹③。

注释

①【五湖】太湖。②【汀洲】水中平地。③【白苹】一种水中浮草,即马尿花。

赏析

此首为送别诗,着意于离别之情,却以景传情,手法新奇,不落俗套。

诗中虽从饯别起意,然其中无一字一句道着“饯”字者。首联“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友人已步舟离岸,茫茫烟水将友人的身影掩藏,挥手告别之际,诗人泪下沾巾。在这短短的十字当中,诗人已将送别友人时的心情渲染得十分到位。同时,起句一个“望”字,对于下文的景物描写起了关键作用。“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诗人运用了比兴手法,将友人的南游加以隐括,其中充满了依恋、担忧和关切。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将自己的情感与景物紧密联系,“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征人远游的风帆扬起,千里长江之中,孤帆渐远,友人正是为了五湖春色才离他而去的。诗的最后,诗人将目光收回,汀洲之上,水中浮草摇曳,似乎有愁思万千。

刘长卿此诗迂回跌宕,情思绵长,情景交融,字稳句工,足以见诗人驾驭文字的功力和独特的艺术追求。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①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②,维扬忆旧游③。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④。

注释

①【桐庐江】钱塘江在浙江桐庐一段的称呼。②【建德】今浙江建德。③【维扬】扬州。④【海西头】扬州在东海以西,故称海西头。

赏析

孟浩然的特色,是“遇思入咏”,点化风景,令其随情波动,气象不凡。此诗意境清峭,语调沉厚,为孟诗佳作。

诗人夜宿桐庐,思念广陵诸友,因此写了这首诗。日暮深山,猿啼起愁,诗人的愁绪在这种环境中显得十分低沉,并且在诗的一开始便显露了出来。沧江夜宿,水流甚急,对于本已郁郁不欢的诗人来说,更增添了些许不安和烦躁。颔联“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语势虽渐平缓,但是情感却进一步沉重了,晚风轻拂,木叶哀鸣,月上长空,孤舟一艘,在平缓的语气中,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将诗人的孤独寂寞刻画了出来,同时也营造出了一种清峭淡远的意境。“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现在诗人所处的地方并不是自己的故乡,游子的惆怅更激起了对维扬友人的思念。“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情感激动到了极点,因而潸然泪下。

这首诗在情调上是相当凄恻和悲怆的,一方面是怀念友人,另一方面则是诗人在人生旅途上所感受到的那种悲苦情绪,甚至,后者是全诗的主宰。但是诗人精于锤炼,并没有显示出半分雕琢的痕迹,全诗自然浑成,意味清雅,笔淡情深,艺境不凡。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①,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注释

①【鸡黍(shǔ)】杀鸡为黍,后用为招待朋友时情意真率之语。

赏析

孟浩然的诗很淡,就如美人脸上的脂粉,只轻轻地一抹,而真正吸引人的,则是内在的气质,愈品愈觉得意味深长。这首《过故人庄》可以说是最能让人体验到孟浩然作品之淡的杰作。“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文字上丝毫不渲染,就像很随意的闲聊一样,同时却表现了二人情感的真挚,不夹杂任何客套的东西。以“鸡黍”相邀,这正是田家特有的风格,同时也说明二人之间的友谊。“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走进田家,一切都显得清新自然,村子边上,绿树环绕,城郭以外,远山横亘。绿树青山包围的村庄风景优美,使人感受到了村庄独有的清淡幽静。“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在风景优美的村庄中,这样的举动会让人身心舒畅。举杯之际,宾主谈的都是“桑麻”闲话,这构成了一幅极佳的田园风景画。一切都是那样清新自然,在这里,任何名利荣辱都会被抛弃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诗人的心早已被这田园留住了,重阳再会,将宾主的友情和那种融洽的氛围都渲染了出来。

孟浩然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那纯朴自然的农家田园气息融合得天衣无缝,恬淡亲切之中意味悠长。孟浩然既不卖弄技巧,也不寻奇列异,浑然天成而出语洒脱。在这首诗中,读者最能体会孟浩然的淡然之风。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①。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②。

注释

①【孤蓬】飞蓬,用以比喻只身飘零、行踪不定的人。②【班马】载人离去之马。

赏析

送别诗最重情字,李白这首送别诗,情景相融,动人肺腑。“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这是送别的场所,诗人和友人已经到了城外,在城北青山横亘,在东城白水回旋。诗人以“青山”对“白水”,以“北郭”对“东城”,对仗极其工稳,一“白”一“青”,色彩十分鲜明,一“横”一“绕”,动静相兼,情境之妙,触目动心。“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交代地点之后,诗人便说明了送别的事实,此处一别之后,友人便如飞蓬一样行无定所。此联行文如浮云流水,顺畅自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诗人运用这一十分工整的对仗,以浮云喻友人的远游,以落日喻惜别,并且在这黯然销魂的气氛中,诗人又创造了一种色彩斑斓的景象,情景交融,扣人心弦。“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别离的伤感何等剧烈,诗人以马离群而哀嘶,化《诗经》中的“萧萧马鸣”之语,形容友人间的无限深情。

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分别是十分痛苦的,佛家“八苦”之中也有“爱别离”一苦。但是李白这首诗并没有那么多痛苦的成分,它显得异常豁达乐观,以新颖别致的手法表达了朋友之间的真挚情感。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①,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②,徒此揖清芬③。

注释

①【轩冕】代指官爵。②【高山安可仰】语出《史记.孔子世家》:“高山仰止,景行行之。”③【清芬】德行的清美芬芳。

赏析

本诗大致写在李白寓居湖北时期,此时,诗人与孟浩然结下了深厚友谊。诗的风格自然飘逸,描绘了孟浩然风流儒雅的形象,同时也抒发了李白与他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首联开门见山,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敬爱慕之情。一个“爱”字是贯穿全诗的抒情线索。中间两联勾勒出一个高卧林泉、风流自赏的诗人形象。“红颜”对“白首”,概括了从少壮到晚岁的生涯。车马冠服,不屑入目,松风白云,安然高卧,这一弃一取的对比,突出了孟浩然的高风亮节。“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皓月当空,把酒临风,沉醉繁花丛中,流连忘返。颈联则自正及反,由隐居写到不事君。纵横正反,笔法灵活。尾联直接抒情,感情步步升华。抒情加深加浓,推向高潮,十分自然,如水到渠成。仰望高山的形象使敬慕之情具体化,但这座山太巍峨了,因而有“安可仰”之叹,只能在此向他纯洁芳馨的品格拜揖。

诗中用典,融化自然,不见斧凿痕迹。以感情的自然流淌结撰成篇,行云流水,舒卷自如,表现了诗人率真自然的感情。

赋得暮雨送李曹①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②,建业暮钟时③。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④,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注释

①【赋得】科举考试,考官以古人诗句或各事物为题,使作五言排律诗六韵或八韵,称为试帖,题目用“赋得”。②【楚江】长江自三峡以下至濡须口,皆楚境,故称楚江。③【建业】今江苏南京。④【海门】长江入海口。

赏析

此诗为一首送别诗,重在写景而不在送别,全诗紧扣“暮雨”和“送”。“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两句直接点明所咏之物和送别的地点,在一开始诗人就着意营造一个压抑沉重的送别氛围,并且将这种氛围在整首诗中不断升华。“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细雨漠漠,帆重船缓;细雨冥冥,鸟去翅沉,其中用意精深细腻,措辞入木三分。一切都在微雨中朦胧暗淡,海门云绕雨遮,望而不见;浦树水润雾湿,幽邈含滋。诗人在动、静、远、近中不断地改变角度,一方面深化了送别氛围的凝重,另一方面又将诗人在送别时的悲伤表现了出来,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正是此意。诗人以悲怆的笔调极力渲染了微雨、暮钟、重帆、迟鸟、海门、浦树,所有这一切都附着了诗人的情感,并且都成了诗人此刻真实的写照。“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这是诗人情感压抑到极限的爆发,离别的眼泪潸然而下,离愁别绪,喷薄而出,无丝毫掩饰,真从胸臆而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