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在三十六计 赢在孙子兵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6 10:17:01

点击下载

作者:常桦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胜在三十六计 赢在孙子兵法

胜在三十六计 赢在孙子兵法试读:

序言

我国古代兵书丛集,蔚为大观。《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精华,均包含着丰富的战略思想和丰富的哲学思想,集历代兵家“韬略”“计谋”之大成,素来被人们看重,古人曾有“用兵如孙子,策谋三十六”之说。《三十六计》是根据中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它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虽然是一部军事著作,但它绝不仅仅具有军事上的意义和价值,其中的谋略智慧,已经超出军事本身,不只局限在战争中使用,还广泛应用于社会、商场、人生等各个层面。《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兵学的杰出代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孙子兵法》诞生以后,兵学立刻成了一门“显学”,与儒、道、法、墨诸家并驾齐驱。战国时期,群雄割据,战争频繁,谈兵论战的人很多,大都是从《孙子兵法》中寻找依据。由此可见,《孙子兵法》成书不久就已经广为人知。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对《孙子兵法》的原理的运用,在当时已经超出军事范围,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和医学等方面了。其作为我国古代兵书的集大成之作,是对我国古代军事智慧的高度总结,具有承先启后的重大意义。此后两千多年里,凡兵学家研究军事问题,军事家指挥军队作战,莫不以此书为鼻祖。《孙子兵法》以其深邃无际的军事哲理思想,体大思精的古典军事理论体系,辞如珠玉的文学语言,以及历代雄杰贤俊对其研究的丰硕成果,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长期被尊为“兵学圣典”“百世兵家之师”。其流泽余韵也早已跨越时空,超出国界,在全世界广为流传,荣膺“世界古代第一兵书”的雅誉。

本书将《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两者合二为一,并对原文进行注释和阐述。同时还将古今中外战场、商海等领域的案例进行举一反三的阐述,再现了《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在现实中的应用,内容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相信会对读者产生一定的启迪作用。

上篇 胜在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集合了中国古代的重要军事思想和丰富战争经验,是一部兵法和智谋的奇书,也是中国五千年兵家智慧的结晶。全书分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六套三十六个计策,向人们系统介绍了战争中的谋略,以及在各种处境下克敌或避敌制胜的智慧,早已超出了军事斗争的范畴。其中所蕴涵的哲理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仍然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第一计 瞒天过海

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释义】

防备得周全时,更容易麻痹大意;习以为常的事,也常会失去警戒。秘密常潜藏在公开的事物里,并非存在于公开暴露的事物之外。公开暴露的事物发展到极端,就形成了最隐秘的潜藏状态。

瞒天过海是指故意一而再、再而三地用伪装的手段迷惑、欺骗对方,使对方放松戒备,然后突然行动,从而达到取胜的目的。瞒天过海之计的兵法运用,常常是着眼于人们在观察处理世事中,由于对某些事情的习见不疑而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疏漏和松懈,故能乘虚而示假隐真,掩盖某种军事行动,把握时机,出奇制胜。

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也曾经靠瞒天过海之计保全自己。他十多岁时,因为聪明伶俐,深得大将军王敦的喜爱,经常把他带在身边。而王敦是个野心勃勃的人,他想谋反称帝。有一天,王敦和部下商讨起兵谋反的事情,王羲之在里间睡觉,他们商量的造反之事被他听得一清二楚。他大吃一惊,心想自己一定会被杀人灭口。此时,王敦也突然想到王羲之还在房间里,马上到里间查看,发现王羲之睡得很香,肯定没有听见他们的秘密,所以就放过了王羲之。王羲之急中生智,采用瞒天过海之计,躲过了一劫。

贞观十七年(643),唐太宗御驾亲征,率三十万大军以宁东土。一日,浩荡大军东进来到大海边上。太宗见眼前只是白浪排空,海茫无穷,即向众总管询问过海之计,四下面面相觑。忽传一个近居海上的豪民请求见驾,并称三十万过海军粮此家业已独备。太宗大喜,便率百官随这豪民来到海边。只见万户皆用一道彩幕遮围,十分严密。豪民老人东向倒步引帝入室。室内更是绣幔彩锦,茵褥铺地。百官进酒,宴饮甚乐。不久,风声四起,波响如雷,杯盏倾侧,人身摇动,良久不止。太宗警惊,忙令近臣揭开彩幕察看,不看则已,一看愕然,满目皆一片清清海水横无际涯,哪里是在什么豪民家做客,大军竟然已航行在大海之上了!原来这豪民是大将薛仁贵扮成的新招壮士,这“瞒天过海”计策就是他策划的。“瞒天过海”用在兵法上,实属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用来作战伪装,以期取得出其不意的战斗成果。

公元589年,隋朝将大举攻打陈国。陈国乃是公元557年陈霸先所建,定国号为陈,建都城于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战前,隋朝将领贺若弼因奉命统领江防,经常组织沿江守备部队调防。每次调防都命令部队于历阳(今安徽省和县)集中。还特令三军集中时,必须大列旗帜,遍支警帐,张扬声势,以迷惑陈国。陈国果真难辨虚实,起初以为大军将至,尽发国中士卒兵马,准备迎敌作战。可是不久,发现是隋军守备人马调防,并非出击,陈便撤回集结的迎战部队。如此五次三番,隋军调防频繁,蛛丝马迹一点不露,陈国也就司空见惯,戒备松懈。直到贺若弼大军渡江而来,陈国居然未觉察。隋军如同天兵下凡,令陈兵猝不及防,遂一举拔取陈国的大片土地。“瞒天过海”是指采用伪装的手段和方法,制造一系列的假象,用以迷惑对方,使其失去戒备之心,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第二计 围魏救赵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释义】

进攻兵力集中、实力强大的敌军,不如使强大的敌军分散减弱了再攻击。攻击敌军的强盛部分,不如攻击敌军的薄弱部分来得有效。

围魏救赵是指当敌人实力强大时,要避免和强敌正面决战,应该采取迂回战术,迫使敌人分散兵力,然后抓住敌人的薄弱环节发动攻击,置敌于死地。

当齐救赵时,孙子谓田忌曰:“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击,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对敌作战,好比治水:敌人势头强大,就要躲过冲击,如用疏导之法分流;对弱小的敌人,就抓住时机消灭它,就像筑堤围堰,不让水流走。所以当齐救赵时,孙子对田忌说:“想理顺乱丝和结绳,只能用手指慢慢去解开,不能握紧拳头去捶打;排解搏斗纠纷,只能动口劝说,不能动手参加;对敌人,应避实就虚,攻其要害,使敌方受到挫折,受到牵制,围困可以自解。”

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迫使卫国屈服于它。卫国原来是入朝魏国的,现在改向亲附赵国。魏惠王不由得十分恼火,于是决定派庞涓讨伐赵国。不到一年时间,庞涓便攻到了赵国的国都邯郸。赵国危在旦夕。赵国国君赵成侯一面竭力固守,一面派人火速奔往齐国求救(此时,赵国与齐国结盟)。齐威王任命田忌为主将,以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孙膑出计,要军中最不会打仗的齐城、高唐佯攻魏国的军事要地——襄陵(今属山西省襄汾县),以麻痹魏军。而大军却绕道直插魏国国都大梁(在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庞涓得到魏惠王的命令只得火速返回救援。魏军为疲惫之师,怎打得过齐国以逸待劳的精锐之师,所以大败。

妙计的效果常常令人赞叹,然而计谋的运用却有内在的条件。围魏救赵的实施要具备相应的客观条件:第一,施计者要有过人的眼光、超群的才智和广博的知识,善于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抓住对手的弱点。第二,此计对于实力处于下风的一方尤为有效,弱势者要捺得住性子,后发制人。第三,施计者不能满足于解围,要有更长远的规划,通过调动敌人,最终打击敌人,这需要远见和智慧。第四,需要施计者拥有良好的敏感性、深邃的眼光和大局意识,能够准确地判断出对手的弱点,确定从何处入手能让对手阵脚大乱。两军交战,就是要避实击虚,使对手处处受到牵制,那么被动的局面自然就会解除。

第三计 借刀杀人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释义】

敌人的情况已经非常清楚明了,友方的态度尚未确定。利用友方的力量去消灭敌人,可以使自己不需要付出什么力量。

借刀杀人是指在对付敌人的时候,自己不动手,而利用第三者的力量去攻击敌人,用以保存自己的实力;再进一步,则巧妙地利用敌人的内部矛盾,使其自相残杀,以达到置敌于死地的目的。敌象已露,而另一势力更张,要有所为,便应借此力以毁敌人。借刀杀人,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而巧妙地利用矛盾的谋略。当敌方动向已明,就千方百计诱导态度暧昧的友方迅速出兵攻击敌方,自己的主力即可避免遭受损失。

春秋时期,郑桓公袭击郐国之前,先打听了郐国有哪些有本领的文臣武将,并开列名单,宣布打下郐国,将给他们封官赐爵,把郐国的土地送给他们,并煞有介事地在城外设祭坛,把名单埋于坛下,对天盟誓。郐国国君一听到这个消息,怒不可遏,责怪臣子叛变,把名单上的贤臣良将全部杀了。结果当然是郑国轻而易举灭了郐国。

东汉末年,诸葛亮献计刘备,联络孙权,用吴国兵力在赤壁大破曹兵。后来,蜀将关羽围困魏地樊城、襄阳,曹操惊慌,想迁都避开关羽的威胁。司马懿和蒋济力劝曹操说:“刘备、孙权表面上是亲戚,骨子里是疏远的。关羽得意,孙权肯定不愿意。可以派人劝孙权攻击关羽的后方,并答应把江南地方分给孙权。”曹操用了他们的计谋,关羽最终兵败麦城。

春秋末期,齐简公派国书为大将,兴兵伐鲁。鲁国实力不敌齐国,形势危急。孔子的弟子子贡分析形势,认为唯吴国可与齐国抗衡,可借吴国兵力挫败齐国军队。于是子贡游说齐相田常。田常当时蓄谋篡位,急于铲除异己。子贡以“忧在外者攻其弱,忧在内者攻其强”的道理,劝他莫让异己在攻弱鲁中轻易主动,扩大势力,而应攻打吴国,借强国之手铲除异己。田常心动,但因齐国已做好攻鲁的部署,转而攻吴怕师出无名。子贡说:“这事好办。我马上去劝说吴国救鲁伐齐,这不是就有攻吴的理由了吗?”田常高兴地同意了。子贡赶到吴国,对吴王夫差说:“如果齐国攻下鲁国,势力强大,必将伐吴。大王不如先下手为强,联鲁攻齐,吴国不就可抗衡强晋,成就霸业了吗?”接着,子贡马不停蹄,前去说服赵国派兵随吴伐齐,解决了吴王的后顾之忧。子贡游说三国,达到了预期目标,他又想到吴国战胜齐国之后,定会要挟鲁国,鲁国不能真正解危。于是他偷偷跑到晋国,向晋定公陈述利害关系:“吴国伐鲁成功,必定转而攻晋,争霸中原。”劝晋国加紧备战,以防吴国进犯。

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亲自挂帅,率十万精兵及三千越兵攻打齐国,鲁国立即派兵助战。齐军中吴军诱敌之计,陷于重围。齐师大败,主帅国书及几员大将死于乱军之中。齐国只得请罪求和。夫差大获全胜之后,骄狂自傲,立即移师攻打晋国。晋国因早有准备,击退了吴军。子贡充分利用齐、吴、越、晋四国的矛盾,巧妙周旋,借吴国之“刀”,击败齐国;借晋国之“刀”,灭了吴国的威风。鲁国损失微小,最终从危难中得以解脱。

努尔哈赤父子亲率十数万大军,声势浩大,锐不可当,进犯明朝,志在必得。明天启六年(1626),努尔哈赤亲自率部攻打宁远(今辽宁省兴城市),以十三万之众围攻宁远,宁远守兵仅万余人。十三比一,力量悬殊。宁远守将袁崇焕,身先士卒,奋勇抗敌,击退努尔哈赤三次大规模进攻,力挫骄横的满兵。袁崇焕趁努尔哈赤的军队气馁之时,开城反攻,追杀数十里,击伤努尔哈赤,努尔哈赤惨败。努尔哈赤遭此败绩,身体负伤,攻占明朝的壮志难酬,羞愧愤懑而死。皇太极继位,第二年,又率师攻打辽东。袁崇焕早有准备,皇太极又兵败而回。

又经过几年的准备,皇太极再次攻打明朝。崇祯三年(1630),他为避开袁崇焕守地,由内蒙古越长城,攻山海关的后方,气势汹汹,长驱而入。袁崇焕闻报,立即率部入京勤王,日夜兼程,比努尔哈赤的军队早三天抵达京城的广渠门外,做好迎敌准备。满兵刚到,即遭迎头痛击,努尔哈赤的先锋巴添狼狈而逃。

皇太极视袁崇焕为从未有过的劲敌,又忌又恨又怕,袁成了他的心病。皇太极为了除掉袁崇焕,绞尽脑汁,定下借刀杀人之计。他深知崇祯帝猜忌心特重,难以容人。于是秘密派人用重金贿赂明廷的宦官,向崇祯告密,说袁崇焕已和努尔哈赤订下密约,故此努尔哈赤才会深入内地。崇祯帝勃然大怒,将袁崇焕下狱问罪,并不顾将士吏民的请求,将袁崇焕处死。皇太极借崇祯之刀,除掉心腹之患,从此肆无忌惮,再也没有遇到像袁崇焕这样的劲敌了。

第四计 以逸待劳

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释义】

迫使敌人处于委顿的境地。困敌可用积极防御,逐渐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使之由强变弱,而我因势利导又可使自己变被动为主动,不用直接进攻的方法,同样可以制胜。以逸待劳是取胜的良方,是作战时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以逸待劳的关键并不是待在原地不动,守株待兔式的等待敌人的到来,而是以简洁的思路应对复杂的局面,以不变应万变。

管仲治国备战,孙膑马陵道伏击庞涓,李牧大破匈奴的事实,证明调敌就范,以逸待劳,是“无有不胜”之法。调用关键性的条件,来对付无穷无尽、变化多端的情况,掌握主动权。

以逸待劳在现代商业领域也是经常用到的一计。利用此计需要经营者心理承受能力强,在和对手进行斗智斗勇的过程中,要耐得住时间,耐得住各种各样的诱惑和小恩小惠,保持良好的状态,才能获得自己真正的需求。

在人际交往中,甘愿妥协退步,不是目的,而是以退步赢得时机,想出奇招,使自己获益。因为必要的退步是为了换来更大的利益,万不可在经营不力的情况下,盲目行事与对手硬拼,一定要停下来寻找机会,韬光养晦,等待时机,拔剑再起,反败为胜。

战国末期,秦国将军李信率二十万军队攻打楚国。战争初期,秦军锐不可当,连连获胜。不久,李信轻敌而中了楚将项燕伏兵之计,一败涂地,狼狈而逃,秦军损失惨重。后来,秦王派老将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陈兵于楚国边境。楚军出兵迎战。王翦却专心修筑城池,摆出一副打持久战的架势。而楚军急于击退秦军,多次挑衅均未成功,相持一年有余。王翦在军中鼓励将士养精蓄锐,吃饱喝足,休养生息。秦军将士人人身强体壮,精力充沛,平时操练,技艺精进,王翦心中十分高兴。一年后,楚军绷紧的弦早已松懈,将士已无斗志,认为秦军的确仅是防守自保,于是决定东撤。王翦见时机已到,下令追击正在撤退的楚军。秦军将士人人如猛虎下山,杀得楚军溃不成军。秦军乘胜追击,势不可当,最终消灭楚国。

让敌方处于困难局面,不一定只用进攻之法,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待机而动,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对动,积极调动敌人,创造战机,不让敌人调动自己,而要努力牵着敌人的鼻子走。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劳的“待”字理解为消极被动的等待。

三国时,吴国杀了关羽,刘备怒不可遏,亲自率领七十万大军伐吴。蜀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进击,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举兵东下,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直至夷陵(今属湖北省宜昌市)、猇亭(今属湖北省宜昌市)一带,深入吴国腹地五六百里。孙权命年轻将领陆逊为大都督,率五万人迎战。陆逊深谙兵法,正确地分析了形势,认为刘备锐气始盛,并且居高临下,吴军难以进攻。于是决定实行战略退却,以观其变。吴军完全撤出山地,这样,蜀军在五六百里的山地一带难以展开,反而处于被动地位,欲战不能,兵疲意阻。相持半年,蜀军斗志松懈。陆逊看到蜀军战线绵延数百里,首尾难顾,又在山林安营扎寨,犯了兵家大忌。时机成熟,陆逊下令全面反攻,打得蜀军措手不及。陆逊一把火,烧毁蜀军七百里连营,蜀军大乱,伤亡惨重,慌忙撤退。陆逊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

以逸待劳的关键在于,积极调动敌人创造战机。以逸待劳之计的奏效,要依赖以下条件:首先要善于选择战争的时机和地点,在敌人的疲惫达到最高点时,在最有利于歼灭敌人的地形条件下,一举发动进攻。其次要有耐心,不到时机和条件成熟绝不动手,绝不能被敌人的挑战所激怒。以逸待劳的战术对身为东道主的一方尤为有利,因为在自己的地盘上作战,所以不存在给养方面的问题,只要耐心地拖延下去,就能获得绝佳的战略机会。

第五计 趁火打劫

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释义】

当敌人陷入严重的危机之时,就应该乘局面混乱而获得利益,一定要利用对方混乱的时候进攻。

趁别人家中发生火灾,一片混乱,无暇自顾的时候,去抢劫人家的财物,乘人之危捞一把。当敌方遇到麻烦或危难的时候,就要乘此机会进兵出击,制伏对手。敌方的困难主要有两个方面,即内忧与外患。天灾人祸,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农民起义,内战连年,都是内患;外敌入侵,战事不断,都是外患。敌方有内忧,就占他的领土;敌方有外患,就争夺他的百姓;敌方内忧外患岌岌可危,可以去兼并他。总之,抓住敌方大难临头的危急之时,赶快进兵,肯定稳操胜券。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争霸,战事频繁。经过长期战争,越国终因不敌吴国,只得俯首称臣。越王勾践被扣在吴国,失去行动自由。勾践立志复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表面上对吴王夫差百般逢迎,终于骗得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国。归国之后,勾践依然臣服吴国,年年进献财宝,以麻痹夫差。而在国内则采取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措施。几年后,越国实力大大加强,人丁兴旺,物资丰足,人心稳定。吴王夫差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被勾践的假象迷惑,不把越国放在眼里。他骄纵凶残,拒绝纳谏,杀了一代名将忠臣伍子胥,重用奸臣,堵塞言路,生活淫靡奢侈,大兴土木,搞得民穷财尽。公元前484年,吴国颗粒无收,民怨沸腾。越王勾践选中吴王夫差北上和中原诸侯在黄池会盟的时机,大举进兵吴国。吴国国内空虚,无力还击,很快就被越国击破。勾践的胜利,正是乘敌之危,就势取胜的典型战例。

努尔哈赤、皇太极都早有入主中原的打算,但直到去世都未能如愿。顺治帝即位时,年龄太小,只有七岁,朝廷的权力都集中在摄政王多尔衮身上。多尔衮对中原早就有攻占之意,想在他手上建立功业,以遂其父兄未完成的入主中原的遗愿。他时刻虎视眈眈地注视着明朝的一举一动。

此时明帝国因为小冰河期天气异常寒冷,灾荒频繁和外敌频繁入侵在风雨中飘摇。十七岁登基的崇祯皇帝竭尽全力,勤俭勤勉,兢兢业业,付出全部的精力与庞大无耻的文官集团抗争,十七年来用尽心力去挽救天下和百姓,最终以身殉社稷。他热爱百姓,在最后的紧急时刻,命令吴三桂进京勤王时仍然要弃地不弃民。遗书中写着“勿伤朕百姓一人”,这是他一生对百姓的心声。

1644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一举攻占京城,建立了大顺王朝。可惜农民进京之后,立足尚未稳,首领们便开始腐化堕落。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也被起义军将领掳去。吴三桂本是势利小人,惯于见风使舵。他看到明朝大势已去,李自成自立为大顺皇帝,本想投奔李自成以巩固自己的实力。而李自成胜利之后,滋长了骄傲情绪,没把吴三桂看在眼里,抄了他的家,扣押了他的父亲,掳了他的爱妾。朝三暮四的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终于投靠清朝,欲借清兵势力消灭李自成。多尔衮闻讯,欣喜若狂,认为时机成熟,可以实现多年的愿望了。这时中原内部战火纷飞,李自成江山未定,于是多尔衮迅速联合吴三桂的部队,进入山海关,只用了几天的时间,就打到京城,赶走了李自成。多尔衮志得意满地辅佐小皇帝顺治登上金銮宝殿,奠定了清朝占领中原的基础。

第六计 声东击西

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释义】

敌人因为混乱造成了内部散乱、危机四伏的处境,我方则应抓住敌方不能自控的混乱之势,机动灵活地运用时东时西,似打似离,不攻而示之以攻,欲攻而又示之以不攻等战术,造成敌人的错觉,出其不意地一举获胜。

声东击西是指表面上声言要攻打东面,其实是攻打西面,在军事上使敌人产生错觉的一种战术。这是忽东忽西,即打即离,制造假象,引诱敌人作出错误判断,然后乘机歼敌的策略。为使敌方的指挥发生混乱,必须采用灵活机动的行动,本不打算进攻甲地,却佯装进攻;本来决定进攻乙地,却不显出任何进攻的迹象。似可为而不为,似不可为而为之,敌方就无法推知己方意图,从而被假象迷惑,作出错误判断。声东击西之计,早已被历代军事家熟知,所以使用时必须充分估计敌方情况。方法虽是一个,但可变化无穷。

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目的是团结西域诸国共同对抗匈奴。为了使西域诸国共同对抗匈奴,必须先打通南北通道。地处大漠西缘的莎车国,煽动周边小国归附匈奴,反对汉朝。班超决定首先平定莎车。莎车国王向龟兹求援,龟兹王亲率五万人马,援救莎车。班超联合于阗等国,兵力只有二万五千人。敌众我寡,难以力克,必须智取。班超遂定下声东击西之计,迷惑敌人。他故意派人在军中散布对自己的不满言论,制造打不赢龟兹,有撤退的迹象,并且特别让莎车俘虏听得一清二楚。这天黄昏,班超命于阗大军向东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表面上显得慌乱,故意放俘虏趁机脱逃。俘虏逃回莎车营中,急忙报告汉军慌忙撤退的消息。龟兹王大喜,误认为班超惧怕自己而慌忙逃窜,想趁此机会,追杀班超。他立刻下令兵分两路,追击逃敌。他亲自率一万精兵向西追杀班超。班超胸有成竹,趁夜幕笼罩大漠,撤退仅十里地,部队即就地隐蔽。龟兹王求胜心切,率领追兵从班超隐蔽处飞驰而过,班超立即集合部队,与事先约定的东路于阗人马,迅速回师杀向莎车。班超的部队如从天而降,莎车军猝不及防,迅速瓦解。莎车王惊魂未定,逃走不及,只得请降。龟兹王气势汹汹,追走一夜,未见班超部队踪影,又听得莎车已被平定,人马伤亡惨重的报告,大势已去,只有收拾残部,悻悻然返回龟兹。

台湾被荷兰殖民者统治数十年,民族英雄郑成功立志收复台湾。1661年4月,郑成功率二万五千将士顺利登上澎湖岛。要占领台湾岛,赶走殖民军,就必须先攻下赤嵌城。郑成功亲自寻访熟悉地势的当地老人,了解到攻打赤嵌城只有两条航道可进:一条是攻南航道,这条道港阔水深,船只可以畅通无阻,又较易登陆。荷兰殖民军在此设有重兵,工事坚固,炮台密集,对准海面。另一条是攻北航道,直通鹿耳门。但是这条航道海水很浅,礁石密布,航道狭窄。殖民军还故意凿沉一些船只,阻塞航道。他们认为这里无法登陆,所以只派少量兵力防守。郑成功又进一步了解到,这条航道虽浅,但海水涨潮时,仍可以通大船。于是决定趁涨潮时先攻下鹿耳门,然后绕道从背后攻打赤嵌城。

郑成功计划已定,首先派出部分战舰,浩浩荡荡,装作从南航道进攻。荷兰殖民军急忙调集大批军队防守航道。为了迷惑敌人,郑成功的部队声威浩大,喊声震天,炮火不断,成功地把殖民军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了南航道。北航道上一片沉寂,殖民军以为平安无事。南航道激战正酣时,在一个月朗星稀之夜,郑成功率领主力战舰,人不知,鬼不觉,乘海水涨潮时机迅速登上鹿耳门。守军从梦中惊醒,发现已被包围。郑成功乘胜进兵,从背后攻下赤嵌城。荷兰殖民军狼狈逃窜,台湾又回到祖国怀抱。

第七计 无中生有

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释义】

诳,欺诈、诳骗。实,实在,真实,此处作意动词。句意为:运用假象欺骗对方,但并非一假到底,而是让对方把受骗的假象当成真相。“阴”指假象,“阳”指真相。句意为:用大大小小的假象去掩饰真相。

无中生有原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现形容凭空捏造。无中生有中的“无”,指的是“假”,是“虚”;“有”,指的是“真”,是“实”。无中生有,就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虚实互变,扰乱敌人,使敌方造成判断失误,行动失误。此计可分解为三步曲:第一步,示敌以假,让敌人误以为真;第二步,让敌方识破我方之假,掉以轻心;第三步,我方变假为真,让敌方仍误以为假。这样,敌方思想已被扰乱,主动权就被我方掌握。使用此计有两点应予注意:第一,敌方指挥官性格多疑,过于谨慎的,此计特别奏效。第二,要抓住敌方思想已乱迷惑不解之机,迅速变虚为实,变假为真,变无为有,出其不意地攻击敌方。无中生有的关键在于真假要有变化,虚实必须结合,一假到底,易被敌人发觉,难以制敌。先假后真,先虚后实,无中必须生有。指挥者必须抓住敌人已被迷惑的有利时机,迅速地以“真”、以“实”、以“有”,也就是以出奇制胜的速度,攻击敌方,在敌人头脑还来不及清醒时,即被击溃。

战国时期,七雄并立。实际上,秦国兵力最强,楚国地盘最大,齐国地势最好。其余四国都不是他们的对手。当时,齐楚结盟,秦国无法取胜。秦国的相国张仪是著名谋略家,他向秦王建议离间齐楚,再分别击之。秦王觉得有理,遂派张仪出使楚国。

张仪带着厚礼拜见楚怀王,说秦国愿意把六百里商于之地送与楚国,只要楚能断绝与齐国的同盟关系。怀王一听,觉得有利可图:一得了地盘,二削弱了齐国,三又可与强秦结盟。于是不顾大臣的反对,痛痛快快地答应了。怀王派逢侯丑与张仪赴秦,签订条约。二人快到咸阳的时候,张仪假装喝醉酒,从车上掉下来,回家养伤。逢侯丑只得在驿馆住下。过了几天,逢侯丑见不到张仪,只得上书秦王。秦王回信说:既然有约定,寡人当然遵守。但是楚未绝齐,怎能随便签约呢?

逢侯丑派人向楚怀王汇报,怀王哪里知道秦国早已设下圈套,立即派人到齐国,大骂齐王,于是齐国绝楚和秦。

这时,张仪的“病”也好了,碰到逢侯丑,说:“咦,你怎么还没有回国?”逢侯丑说:“正要同你一起去见秦王,谈送商于之地一事。”张仪却说:“这点小事,不要秦王亲自决定。我当时已说将我的奉邑六里送给楚王,我说了就成了。”逢侯丑说:“你说的是商于六百里!”张仪故作惊讶:“哪里的话!秦国土地都是征战所得,岂能随意送人?你们听错了吧!”

逢侯丑无奈,只得回报楚怀王。怀王大怒,发兵攻秦。可是现在秦齐已经结盟,在两国夹击之下,楚军大败,秦军尽取汉中之地六百里。最后,怀王只得割地求和。

怀王中了张仪无中生有之计,不但没有得到好处,相反却丧失大片国土。

唐朝安史之乱时,许多地方官吏纷纷投靠安禄山、史思明。唐将张巡忠于唐室,不肯投敌。他率领两三千人的军队守孤城雍丘(今河南杞县)。安禄山派降将令狐潮率四万人马围攻雍丘城。敌众我寡,张巡虽取得几次突击出城袭击的小胜,但无奈城中弓箭越来越少,赶造不及。没有弓箭,便很难抵挡敌军攻城。张巡想起三国时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心生一计。急命军中搜集秸草,扎成千余个草人,将草人披上黑衣,夜晚用绳子慢慢往城下吊。夜幕之中,令狐潮以为张巡又要乘夜出兵偷袭,急命部队万箭齐发,急如骤雨。张巡轻而易举获敌箭数十万支。天明后令狐潮知已中计,气急败坏,后悔不迭。第二天夜晚,张巡又从城上往下吊草人。敌人见状,哈哈大笑。张巡见敌人已被麻痹,就迅速吊下五百名勇士,敌兵仍不在意。五百勇士在夜幕掩护下迅速潜入敌营,打得令狐潮措手不及,营中大乱。张巡乘此机会,率部冲出城来,杀得令狐潮大败而逃,损兵折将,只得退守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张巡巧用无中生有之计保住了雍丘城。

第八计 暗度陈仓

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释义】

示,给人看。动,此指军事上的正面佯攻、佯动等迷惑敌方的军事行动。“益动而巽”语出《易经·益》卦。益,卦名。此卦为异卦相叠(震下巽上)。上卦为巽,巽为风;下卦为震,震为雷。意即风雷激荡,其势愈增,故卦名为“益”。与《损》卦之义,互相对立,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益》卦的《彖》辞说:“益动而巽,日进无疆。”这是说《益》卦下震为雷为动,上巽为风为顺,那么,动而合理,是天生地长,好处无穷。此计是利用敌人被我“示之以动”的迷惑手段所蒙蔽,而我即乘虚而入,以达军事上的出奇制胜。

暗度陈仓是指越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后多比喻暗中进行某种活动。它是采取正面佯攻,当敌军被我军牵制而集结固守时,我军悄悄派出一支部队迂回到敌后,乘虚而入,进行决定性的突袭。“暗度陈仓”的前提,是“明修栈道”,即公开地展示一个让敌人觉得愚蠢或者无害的战略行动,以使敌人松懈警示。在公开行动的背后,或有真正的行动,或去转移防卫,趁敌人被假象蒙蔽而放松警惕时,给敌人以措手不及的致命打击,自己则在没有遭到任何抵抗或防备的情况下,出奇制胜。在现代经商赚钱的经营活动中,“暗度陈仓”是商家常用的妙计,即制造假象,迷惑对手或消费者,使其购买本企业的产品或者要本企业为之提供服务,达到占领市场的目的。但在真正使用这一妙计的时候,必须事先“明修栈道”,以迷惑对手,还不能让对手看出破绽,方能顺理成章地实现自己的企图。

秦朝末年,政治腐败,群雄并起,纷纷反秦。刘邦的部队首先进入关中,攻进咸阳。势力强大的项羽进入关中后,逼迫刘邦退出关中。鸿门宴上,刘邦险些丧命。刘邦此次脱险后,只得率部退驻汉中。为了麻痹项羽,刘邦退走时,将汉中通往关中的栈道全部烧毁,表示不再返回关中。其实刘邦一天也没有忘记一定要击败项羽,争夺天下。公元前206年,已逐步强大起来的刘邦,派大将军韩信出兵东征。出征之前,韩信派了许多士兵去修复已被烧毁的栈道,摆出要从原路杀回的架势。关中守军闻讯,密切注视修复栈道的进展情况,并派主力部队在这条路线各个关口要塞加紧防范,阻拦汉军进攻。

韩信“明修栈道”的行动果然奏效,由于吸引了敌军注意力,把敌军的主力引诱到了栈道一线,韩信立即派大军绕道到陈仓(今陕西宝鸡县东)发动突然袭击,一举打败章邯,平定三秦,为刘邦统一中原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第九计 隔岸观火

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释义】

阳,指公开的。乖,违背,不协调。此指敌方内部矛盾激化,以致公开地表现出多方面秩序混乱、倾轧。阴,暗中的。逆,叛逆。此指暗中静观敌变,坐待敌方更进一步的局面恶化。戾,凶暴,猛烈。睢,任意胡为。“顺以动豫,豫顺以动”语出《易经·豫》卦。豫,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坤下震上)。本卦的下卦为坤为地,上卦为震为雷。意思是雷生于地,雷从地底而出,突破地面,在空中自在飞腾。《豫》卦的《彖》辞说“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意即《豫》卦的意思是顺时而动,正因此,天地就能随和其意,做事就顺当自然。此计正是运用本卦顺时以动的哲理,说坐观敌人的内部恶变,我不急于采取攻逼手段,顺其变,“坐山观虎斗”,最后让敌人自残自杀,时机一到我即坐收其利,一举成功。

隔岸观火指隔着河看对岸的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予援救而在一旁看热闹。坐山观虎斗,敌方内部分裂,矛盾激化,相互倾轧,势不两立,这时万万不可操之过急,免得反而促成他们暂时联手对付你。正确的方法是静止不动,让他们互相残杀,力量削弱,甚至自行瓦解。如果一个国家或一个集团遭遇天灾或内乱之祸,而它的整体力量又没有在灾祸中受到多大损失,来自外部的打击,就会使国家或集团内部的矛盾势力结成一个整体,同仇敌忾,一致对外,抵抗打劫者,消灭打劫者。因此,如果要打击并消灭敌人,不能盲目地趁火打劫,要先袖手观望,看火势发展,等待火势蔓延,从内部烧垮敌人的有生力量,坐收渔利,这才是隔岸观火的精髓。

在现代经商赚钱的经营活动中,利用此计主要是在国内外市场激烈的竞争之中,采取静观其变的态度,等待有利的时机一举加入,趁机占领市场。可见,运用隔岸观火之计不应是消极等待、观望,而是要充分掌握竞争对手的矛盾,加速对策两极转化,取得成功。

战国后期,秦将武安君白起在长平一战全歼赵军四十万,赵国国内一片恐慌。白起乘胜连攻下赵国十七城,直逼赵国国都邯郸,赵国指日可破。赵国情势危急,平原君的门客苏代向赵王献计,愿意冒险赴秦,以救燃眉。赵王与群臣商议,决定依计而行。

苏代带着厚礼到咸阳拜见应侯范雎,对范雎说:“武安君这次长平一战,威风凛凛,现在又直逼邯郸,他可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头号功臣。我可为您担心呀!您现在的地位在他之上,恐怕将来您不得不位居其下了。这个人不好相处啊。”苏代巧舌如簧,说得应侯沉默不语。过了好一会儿,才问苏代有何对策。苏代说:“赵国已很衰弱,不在话下,何不劝秦王暂时同意议和。这样可以剥夺武安君的兵权,您的地位就稳如泰山了。”

范雎立即面奏秦王:“秦兵劳苦日久,需要修整,不如暂时宣谕息兵,允许赵国割地求和。”秦王果然同意。结果,赵国献出六城,两国罢兵。

白起突然被召班师,心中不快,后来知道是应侯范雎的建议,但也无可奈何。

两年后,秦王又发兵攻赵,白起正在生病,改派王陵率十万大军前往。这时赵国已起用老将廉颇,设防甚严,秦军久攻不下。秦王大怒,决定让白起挂帅出征。白起说:“赵国统帅廉颇,精通战略,不是当年的赵括可比;再说,两国已经议和,现在进攻,会失信于诸侯。所以,这次出兵,恐难取胜。”秦王又派范雎去动员白起,两人矛盾很深,白起便装病不答应。秦王说:“除了白起,难道秦国无将了吗?”于是又派王陵攻邯郸,五月不下。秦王又令白起挂帅,白起伪称病重,拒不受命。秦王怒不可遏,削去白起官职,赶出咸阳。这时范雎对秦王说:“白起心怀怨恨,如果让他跑到别的国家去,肯定是秦国的祸害。”秦王一听,急派人赐剑白起,令其自刎。可怜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的白起,竟落到这个下场。

当白起围邯郸时,秦国国内本无“火”,可是苏代点燃了范雎的妒忌之火,制造秦国内乱,文武失和。赵国隔岸观火,使自己免遭灭亡。

东汉末年,袁绍兵败身亡,几个儿子为争夺权力互相争斗,曹操决定击败袁氏兄弟。袁尚、袁熙兄弟投奔乌桓,曹操向乌桓进兵,击败乌桓,袁氏兄弟又去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诸将向曹操进言,要一鼓作气,平服辽东,捉拿二袁。曹操哈哈大笑说,你等勿动,公孙康自会将二袁的头送上门来的。于是下令班师,转回许昌,静观辽东局势。

公孙康听说二袁归降,心有疑虑。袁家父子一向都有夺取辽东的野心,现在二袁兵败,如丧家之犬,无处存身,投奔辽东实为迫不得已。公孙康如收留二袁,必有后患。再者,收容二袁,肯定得罪势力强大的曹操。但他又考虑到,如果曹操进攻辽东,只得收留二袁,共同抵御曹操。当他探听到曹操已经转回许昌,并无进攻辽东之意时,认为收容二袁有害无益。于是预设伏兵,召见二袁,一举擒拿,割下首级,派人送到曹操营中。曹操笑着对众将说:“公孙康向来惧怕袁氏吞并他,二袁上门,必定猜疑,如果我们急于用兵,反会促成他们合力抗拒。我们退兵,他们肯定会自相火并。看看结果,果然不出我所料!”

第十计 笑里藏刀

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释义】

信,使信。安,使安,安然,此指不生疑心。阴,暗里。刚中柔外指表面柔顺,实质强硬尖利。要让敌人信任自己,要让他自以为安如泰山,其实自己在暗地里进行作战的准备。一旦准备成熟就开始行动,绝不给对方应变的机会。在用计的过程中,要保持表面上的恭顺,但是内心要坚定刚毅。

笑里藏刀是运用政治外交上的伪装手段,欺骗麻痹对方,来掩盖己方的军事行动。这是一种表面友善而暗藏杀机的谋略。古代兵法早就提醒为战者:切不可轻信对方的甜言蜜语、空头支票,要谨防他们暗中隐藏的杀机。

战国时期,魏襄王为了加强和楚国的关系,将一位美人献给楚怀王。美人美丽而乖巧,楚怀王一下子被她迷住了。这惹恼了原来最得楚怀王宠爱的妃子郑袖。但是郑袖很明智,她知道楚怀王现在和魏美人正处于幸福期,自己如果诋毁,只会露出破绽,反而引火烧身,所以这个妒火中烧的女人选择了最高明的办法。

她不但不生气,反而对这位来自魏国的竞争者大献殷勤。郑袖做出一副把魏美人当姐妹的笑脸,经常和魏美人携手散步。各国进献给楚国宫廷的礼品,诸如陈国的绸缎、齐国的玉簪,郑袖都拣上好的送给魏美人。更为厉害的是,郑袖一刻不忘在楚怀王面前夸赞魏美人,说她模样好,脾气好。楚怀王感到很意外,继而大为感动,觉得郑袖通情达理,贤良淑德,堪为后宫表率,也就没有冷落郑袖。至于魏美人呢?觉得自己背井离乡,终于有了一个可以依靠的好朋友,没事也在楚怀王面前夸赞郑袖。但是郑袖在麻痹了这两个人之后,还是要取刀下手。其实郑袖的目的是取得楚王的信任,好再设计陷害这位美人。

有一天,郑袖装作很关心的样子对魏美人说:“妹妹,你来楚国很久了。大王很喜欢你的美貌,可是你美中也有不足。大王虽然喜欢你的美貌,可是总觉得你的鼻子不够漂亮。依我看,你要得到大王的长久宠爱,以后面君时最好把鼻子用袖子遮住,这叫扬长避短。”魏美人听了这番话很感激,于是就按郑袖的指点去办了。楚王看到魏美人见到自己总是遮着鼻子,一次两次不在意,时间长了颇感奇怪。他知道郑袖和魏美人关系好,就到郑袖那里了解情况,这下子郑袖终于等到机会有话可说了。

郑袖故做好人,先是摆出一副不便开口的样子,她越装出欲说不说的样子,楚怀王就越感兴趣。在楚怀王的再三追问下,郑袖吞吞吐吐地说:“魏美人年纪小,不懂事。她觉得大王身上有一种臭味,所以就用袖子遮住鼻子。其实她也真是的,男人哪能一点味都没有呢?”楚怀王是个暴虐的昏君,听后非常生气,一怒之下割掉了魏美人的鼻子。郑袖两面都做了好人,又不动声色地扫除了一个争宠的敌人,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同一时期,秦国为了对外扩张,必须夺取地势险要的黄河崤山一带,派公孙鞅为大将,率兵攻打魏国。公孙鞅大军直抵魏国吴城。这吴城原是魏国名将吴起苦心经营之地,地势险要,工事坚固,正面进攻恐难奏效。公孙鞅苦苦思索攻城之计。他探到魏国守将是与自己曾经有过交往的公子行,心中大喜。他马上修书一封,主动与公子行套近乎。信中写道:“虽然我们俩现在各为其主,但考虑到我们过去的交情,还是两国罢兵,订立和约为好。”念旧之情,溢于言表。他还建议约定时间会谈议和大事。信送出后,公孙鞅还摆出主动撤兵的姿态,命令秦军前锋立即撤回。公子行看罢来信,又见秦军退兵,非常高兴,马上回信约定会谈日期。公孙鞅见公子行已钻入了圈套,暗地在会谈之地设下埋伏。会谈那天,公子行带了三百名随从到达约定地点,见公孙鞅带的随从更少,而且全部没带兵器,更加相信对方的诚意。会谈气氛十分融洽,两人重叙昔日友情,表达双方交好的诚意。公孙鞅还摆宴款待公子行。公子行兴冲冲入席,还未坐定,忽听一声号令,伏兵从四面包围过来,公子行和三百随从反应不及,全部被擒。公孙鞅利用被俘的随从,骗开吴城城门,占领吴城。魏国只得割让西河一带,向秦求和。秦国用公孙鞅笑里藏刀之计轻取崤山一带。

东汉末年,由于荆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公元217年,鲁肃病死。孙、刘联合抗曹的蜜月期结束。

当时关羽镇守荆州,孙权久存夺取荆州之心,只是时机尚未成熟。不久以后,关羽发兵进攻曹操控制的樊城,怕有后患,留下重兵驻守公安、南郡,以保卫荆州。孙权手下大将吕蒙认为夺取荆州的时机已到,但因有病在身,就建议孙权派当时毫无名气的青年将领陆逊接替他的位置,驻守陆口。

陆逊上任后,并不显山露水,定下了与关羽假和好、真备战的策略。他给关羽写去一封信,信中极力夸耀关羽,称关羽功高威重,可与晋文公、韩信齐名。自称一介书生,年纪太轻,难担大任,要关羽多加指教。关羽为人骄傲自负,目中无人,读罢陆逊的信,仰天大笑,说道:“无虑江东矣。”马上从防守荆州的守军中调出大部人马,一心一意攻打樊城。陆逊又暗地派人向曹操通风报信,约定双方一起行动,夹击关羽。

孙权认定夺取荆州的时机已经成熟,派吕蒙为先锋,向荆州进发。吕蒙将精锐部队埋伏在改装成商船的战舰内,日夜兼程,突然袭击,攻下南部。关羽得讯,急忙回师,但为时已晚,孙权大军已占领荆州。关羽只得败走麦城。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释义】

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来看,月盈而亏,水满则溢,有所损失是必然的。因此要果断放弃那些已经没有长远意义的局部因素,用以促进那些有长远、全局性积极意义的发展要素。阴,此指某些细微的、局部的事物。阳,此指具整体意义的、全局性的事物。这是说在军事谋略上,如果暂时要以某种损失、失利为代价才能最终取胜,指挥者应当机立断,作出某些局部或暂时的牺牲,去保全或者争取全局的、整体性的胜利。这是运用我国古代阴阳学说的阴阳相生相克、相互转化的道理而制定的军事谋略。

李代桃僵原意是指兄弟要像桃李共患难一样相互帮助,相互友爱。此计用在军事上,指在敌我双方势均力敌,或者敌优我劣的情况下,用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的谋略。两军对峙,敌优我劣或势均力敌的情况是很多的。如果指挥者主观指导正确,常可变劣势为优势。在战场上较量时,兵家们往往牺牲局部保全整体,或牺牲小股兵力,保存实力,以获得最后的胜利,这是一种“李代桃僵”做法。

大难当前,主动站出来代人受苦受难也是一种代僵法。在历史上,这类事迹很多。当然,与高风亮节并存的,还有统治者割发代首的荒诞权术,更有作奸犯科的恶棍抓替罪羊的卑劣行径。人们不要为小利所诱惑,也不要为小害所影响,而要从全局的优劣形势中分析对比,争取主要优势且不必寸步不让,高明者都会以退为进,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春秋时期,晋国大奸臣屠岸贾鼓动晋景公灭掉于晋国有功的赵氏家族。屠岸贾率三千人把赵府团团围住,把赵家全家老小杀得一个不留。幸好赵朔之妻庄姬公主已被秘密送进宫中。屠岸贾闻讯欲赶尽杀绝,要晋景公杀掉公主。景公念在姑侄情分上,不肯杀公主。此时,公主已身怀有孕,屠岸贾见景公不杀她,就定下斩草除根之计,准备杀掉婴儿。公主生下一男婴,屠岸贾亲自带人入宫搜查,公主将婴儿藏在裤内,躲过了搜查。屠岸贾估计婴儿已偷送出宫,立即悬赏缉拿。

赵家忠实门客公孙杵臼与程婴商量救孤之计:“如能将一婴儿与赵氏孤儿对换,我带这一婴儿逃到首阳山,你便去告密,让屠贼搜到那个假赵氏遗孤,方才会停止搜捕,赵氏嫡脉就能保全。”程婴的妻子此时正好生一男婴,他决定用亲子替代赵氏孤儿。他以大义说服妻子忍着悲痛把儿子让公孙杵臼带走。程婴依计,向屠岸贾告密。屠岸贾迅速带兵追到首阳山,在公孙杵臼居住的茅屋,搜出一个用锦被包裹的男婴。于是屠贼摔死了婴儿。他认为已经斩草除根,便放松了警戒。在忠臣韩厥的帮助下,一个心腹假扮医生,入宫给公主看病,用药箱偷偷把婴儿带出宫外。程婴已经听说自己的儿子被摔死,强忍悲痛,带着孤儿逃往外地。过了十五年后,孤儿长大成人,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在韩厥的帮助下,举兵戈讨贼,杀了奸臣屠岸贾,报了大仇。

程婴见赵氏大仇已报,沉冤已雪,不肯独享富贵,于是拔剑自刎。他与公孙杵臼合葬一墓,后人称“二义冢”。他们的美名千古流传。

战国后期,赵国北部经常受到匈奴襜褴国及东胡、林胡等部骚扰,边境不宁。赵王派大将李牧镇守北部门户雁门。李牧上任后,日日杀牛宰羊,犒赏将士,只许坚壁自守,不许与敌交锋。匈奴摸不清底细,也不敢贸然进犯。李牧加紧训练部队,养精蓄锐,几年后,兵强马壮,士气高昂。公元前250年,李牧准备出击匈奴。他派少数士兵保护边寨百姓出去放牧。匈奴人见状,派出小股骑兵前去劫掠,李牧的士兵与敌骑交手,假装败退,丢下一些人和牲畜。匈奴人占得便宜,得胜而归。匈奴单于心想,李牧从来不敢出城征战,果然是一个不堪一击的胆小之徒。于是亲率大军直逼雁门。李牧已料到骄兵之计已经奏效,于是严阵以待,兵分三路,给匈奴单于准备了一个大口袋。匈奴轻敌冒进,被李牧分割几处,逐个围歼。单于兵败,落荒而逃,襜褴国灭亡。李牧用小小的损失,换得了全局的胜利。

李代桃僵,不一定都是救急之策。翻开二十四史,两千年的帝王史就是帝王们丢卒保车,以小换大的忍让史。这再次说明,退一步海阔天空。

帝王史上李代桃僵的一个有名的使用者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据《三国志》记载:有一次曹操领兵出征,和敌军相持日久不分胜负,当双方都粮草不足支撑不下去的时候,曹操清楚地意识到,多坚持一天就多一分胜利的希望,因为敌人会不战自溃。于是他命令主管粮食发放的小官改用小斛发放军粮,其实就是让战士们少吃一点。但是战士们舍生忘死地拼杀却吃不饱,曹操军营中的士兵们于是人心浮躁,一场兵变正在酝酿,曹操将面临着没被敌人拖垮,却被自己部下打败的局面。

曹操立即把主粮官找来,满面泪水地说:“现在只能把你杀了平息众怒,除此之外别无他法。真的很对不起你,你的家小我会好好地照顾。”运粮官知道事已至此,没有余地反抗,于是乖乖做了替罪羊,曹操以“行小斛、盗官粮”之罪公开处死了主粮官,表示都是这个坏人让大家吃不饱,不是我曹操的错,军心这才稳定下来,最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少阴,少阳。【释义】

微隙,微小的空隙,指敌方的某些漏洞、疏忽。少阴,此指敌方小的疏漏;少阳,指我方小的得利。我方要善于捕捉时机,伺隙捣虚,变敌方小的疏漏而为我方小的得利。有机可乘,再微小的漏洞都要利用。不要在乎小胜,从积小胜成大胜的角度出发,再小的利益也要争取。要想尽一切办法把对方的小漏洞变成自己的意外之喜。

顺手牵羊是指意外获得某种便宜,或毫不费力地获得某种平常要花大气力才能获得的东西。作为一种计谋,顺手牵羊常常不是等“羊”自动找上门来,而是着意寻找敌方的空子,或诱使敌方出现漏洞并进一步利用漏洞,从而使自己牵羊时很“顺手”。在各种争斗中,机遇是非常重要的,敌方的疏漏往往是我方的机会。善战者,没有不明白这一道理的。在现代经商赚钱的经营活动中,此计在市场广告竞争中常常被采用。经营者为了突出本企业产品的优点,在宣传本企业产品优点的同时,往往顺手牵羊,与竞争产品进行比较,间接贬低对方、提高自己。这种比较性的宣传广告,在我国乃至世界的电视上、报纸上频频出现,是达到自己经营目的的切实可行的好方法。

公元383年,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地区,势力强大。前秦王苻坚坐镇项城,调集九十万大军,打算一举歼灭东晋。他派其弟苻融为先锋攻下寿阳,初战告捷,苻融判断东晋兵力不多并且严重缺粮,建议苻坚迅速进攻东晋。苻坚闻讯,不等大军齐集,立即率几千骑兵赶到寿阳。东晋将领谢石得知前秦百万大军尚未齐集,决定抓住时机,击败敌方前锋,以挫敌锐气。谢石先派勇将刘牢之率精兵五万,强渡洛涧,杀了前秦守将梁成,并乘胜追击,重创前秦军。谢石率师渡过洛涧,顺淮河而上,抵达淝水一线,驻扎在八公山边,与驻扎在寿阳的前秦军隔岸对峙。苻坚见东晋阵势严整,立即命令坚守河岸,等待后续部队。

谢石看到敌众我寡,只能速战速决。于是,他决定用激将法激怒骄狂的苻坚。他派人送去一封信,信中写道:我要与你决一雌雄,如果你不敢决战,还是趁早投降为好;如果你有胆量与我决战,你就暂退一箭之地,放我渡河与你比个输赢。苻坚大怒,决定暂退一箭之地,等东晋部队渡到河中间,再回兵出击,将晋兵全歼水中。他哪里料到此时前秦军士气低落,撤军令下,顿时大乱。前秦兵争先恐后,人马冲撞,乱成一团,怨声四起。这时指挥已经失灵,他几次下令停止退却,但如潮水般撤退的人马已成溃败之势。这时谢石指挥东晋兵马迅速渡河,乘敌人大乱,奋力追杀。前秦先锋苻融被东晋军在乱军中杀死,苻坚也中箭受伤,慌忙逃回洛阳,前秦大败。淝水之战,东晋军抓住战机,乘虚而入,是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唐朝中期,各镇节度使都拥有军事、经济大权,根本不把朝廷放在眼里。蔡州节度使的儿子吴元济在父死之后,起兵叛乱,唐宪宗派大将李愬担任唐州节度使,剿灭吴元济。

李愬到任后,放风麻痹吴元济。他散布消息说,我是个懦弱无能的人,朝廷派我来,只是为了安顿地方秩序,至于攻打吴元济,与我无干。吴元济观察了李愬的动静,见他毫无进攻之意,也就不把李愬放在心上了。

其实李愬一直在思考攻打吴元济老巢蔡州的策略。他趁机擒获了吴元济手下的大将李佑,对他优礼有加,感动了李佑。李佑告诉李愬,吴元济的主力部队都部署在洄曲一带,以防止官军进攻,而防守蔡州城的不过是些老弱残兵。蔡州是吴元济最大的空隙,如果出奇制胜,应该迅速直捣蔡州,活捉吴元济。

李愬在一个雪天的傍晚,率领精兵抄小路,神奇地直抵蔡州城边,趁守城士兵呼呼大睡时,爬上城墙,杀了守兵,打开城门,部队静悄悄地拥进了城。等吴元济从睡梦中惊醒,发现宅第已被围困,他负隅顽抗,终于被捉。李愬将吴元济装进囚车,押往长安。驻扎在洄曲的董重质见大势已去,也向李愬投降。

商家有言:风险与财富相始终,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顺手牵羊很多时候是在玩心跳,很多时候你一犹豫,机会也就逃走了,所以精准的判断力和智谋的勇气也是很重要的。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释义】

叩,问,查究。意为发现了疑点就应当考实查究清楚。复者,反复去做,即反复去叩实而后动。阴,此指某些隐藏着的、暂时尚不明显或未暴露的事物、情况。媒,媒介。反复叩实查究,而后采取相应的行动,实际是发现隐藏之敌的重要手段。有疑问就要侦察核实,调查清楚之后再行动。

打草惊蛇,作为谋略是指敌方兵力没有暴露、行踪诡秘、意向不明时,切不可轻敌冒进,而应当查清敌方主力配置、运动状况再作决断。打草惊蛇之计,一则指对于隐蔽的敌人,己方不得轻举妄动,以免敌方发现我军意图而采取主动;二则指用佯攻助攻等方法“打草”,引蛇出洞,中我埋伏,聚而歼之。社会生活里,充满阴谋诡计,像草丛中潜伏着的毒蛇,时不时地有无辜者被伤害,正直者遭打击,只有阴谋被事先探明与揭露,才能保护无辜者与正直者。探明与揭露阴谋的最好方式,往往是打草惊蛇。大多数搞阴谋的人和盗贼一样,心是虚的,只要我方一方面虚张声势,一方面谨慎防范,就可以使其中止阴谋,或者暴露阴谋,并打击阴谋者。在现代化的商品经营活动中,经营者在竞争对手中选择合作伙伴,应事先调查、研究、分析、预测,以掌握市场行情,了解对手,认识消费者需求等各个环节,准确把握后面的经销活动,以保证经营有的放矢,达到自己真正的经营意图。

公元前627年,秦穆公发兵攻打郑国,他打算和安插在郑国的奸细里应外合,攻取郑国。大夫蹇叔认为秦国离郑国路途遥远,兴师动众长途跋涉,郑国肯定会做好迎战准备。秦穆公不听,派孟明视等三将率部出征。蹇叔在部队出发时痛哭流涕地警告说,恐怕你们这次袭郑不成,反会遭到晋国的埋伏,只有到崤山去给士兵收尸了。果然不出蹇叔所料,郑国得到了秦国袭郑的情报,赶走了秦国安插的奸细,做好了迎敌准备。秦军见袭郑不成,只得回师,但部队长途跋涉,十分疲惫。部队经过崤山时,仍然不作防备。他们以为秦国曾对晋国刚死不久的晋文公有恩,晋国不会攻打秦军。可他们哪里知道,晋国早在崤山险峰峡谷中埋伏了重兵。一个炎热的中午,秦军发现了晋军小股部队,孟明视十分恼怒,下令追击。追到山隘险要处,晋军突然不见踪影。孟明视见此地山高路窄,草深林密,方知不妙。这时鼓声震天,杀声四起,晋军伏兵蜂拥而上,大败秦军,生擒孟明视等三将。秦军不察敌情,轻举妄动,“打草惊蛇”,终于遭到惨败。当然,军事上有时也可故意“打草惊蛇”而诱敌暴露,从而取得战斗的胜利。

打草惊蛇不仅可以避免被蛇咬伤,而且在毒蛇现身之后再紧随其后,不停地打草,无须出手也能将毒蛇累死,这是对付毒蛇的最好办法。

公元218年,已经取得了荆州和益州广大领土的刘备,想要恢复汉室,他把眼光瞄准了汉高祖刘邦当年被封王时的大本营汉中。当年刘邦被项羽赶到汉中去做汉王,因为刘邦打不过项羽,为了长远打算只好老老实实去汉中。但是因祸得福,汉中是一个自然条件优越的易守难攻的战略基地,能够提供足够的军粮和源源不断的兵源补给。刘邦在任用韩信暗度陈仓夺取关中后,又在萧何的组织之下,屡次被项羽击败的情况下能迅速恢复元气,并最终击败对手,这中间,汉中大本营的作用功不可没。因此刘备希望复制自己祖先的成功历史,不惜兴兵十万大举进攻汉中。曹操也深知汉中位置重要,一旦失守则自己的西线完全暴露在刘备的火力之下,从此永无宁日,无奈之下亲自率领四十万军队出征。但是没想到曹军先锋夏侯渊在定军山被蜀将黄忠杀死。况且据说曹操本来就姓夏侯,之所以姓曹是因为夏侯家把曹操过继给太监曹嵩做后人的缘故。夏侯渊实际上是曹操的亲人,曹操闻讯又悲又怒,倚仗兵马众多出兵至汉水和刘备决战。

所谓哀兵必胜,诸葛亮看曹军气势逼人,不打算与曹军硬碰,所以把军队退回汉水西岸,和曹军隔水对阵。虽然占据上游之便,但是曹军人数众多,诸葛亮不得不思索如何避其精锐,取其软肋。勘察地形后,诸葛亮发现上游有一些高矮不平的土山,可以埋伏千人左右。诸葛亮灵机一动,吩咐大将赵云带领五百名兵丁埋伏在山上,每人都携带锣鼓号角。只要看到刘备大营中的信号一闪一灭,就敲锣打鼓吹号大肆鼓噪一番,且要伴有将士的呐喊声,但是绝对不可以露面,更不能出战。

曹操咬牙切齿地要找刘备决战,而且派兵丁不停到刘备阵前挑战。但是刘备置若罔闻,不出兵也不出声,连弓箭也不发一支。曹兵叫喊了几天都没人回应,觉得很没意思,于是只好回营。一连数天都如此,曹军急于报仇的心态渐渐松懈下来了。赵云在山上等了好几天,也没有命令传来。一天深夜,赵云终于接到了诸葛亮的信号,此时曹营将士已经全体熄灯就寝。赵云立刻带领全体士兵敲锣打鼓吹号角,一时之间汉水两岸杀声震天。这时曹操正在睡梦之中,听到鼓角震天大惊失色,以为刘备前来劫寨,急忙披挂应变,整个曹营之内人喊马嘶乱成一片,等到收拾好了出营一看,一个蜀兵也不见。曹军搞不清楚情况,原地戒备了一会儿就回营休息了。可是等到曹兵刚刚休息不一会儿,诸葛亮又给赵云发信号。赵云带领五百人再次发出呐喊,曹军只好再次披挂准备战斗,等到准备就绪才发现还是没有什么人,只好再次休息。一夜之间这种事搞了好多次,曹营没有一个人能睡个安稳觉,一个个被折磨得筋疲力尽,战斗力大减。不但如此,蜀军一连数天晚上都是如法炮制,但是又不来进攻,曹营所有人的忍耐力都被摧毁。曹操认为这样下去没等刘备来进攻,自己就先垮了,无可奈何之下只好退兵三十里。

曹操一退兵,诸葛亮就下令渡河并背靠汉水扎营。背水扎营是兵家大忌,但是曹操是一个多疑的人,他觉得诸葛亮一定有诡计,只是一时之间他还不知道诸葛亮打的是什么算盘。为了防止有变,曹操主动下战书约刘备决战。战斗一开始蜀军就败退,兵器、马匹扔了一路。曹操不敢追赶,反倒命令收兵,原来曹操觉得蜀兵背水扎寨,本来就有所怀疑,现在蜀兵不战自溃,曹操就更不敢轻易追赶,反而还下令退兵。就在曹兵掉头后撤时,诸葛亮又下令蜀军追击曹军。曹兵战败,损失惨重。诸葛亮之所以以弱胜强,无非是不停地打草,让曹操不得清闲,并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让他疑神疑鬼,最终犯下错误。

南唐时候,当涂县的县令叫王鲁。这个县令贪得无厌,财迷心窍,见钱眼开,只要是有钱、有利可图,他就可以不顾是非曲直,颠倒黑白。在他做当涂县令的任上,干了许多贪赃枉法的坏事。

常言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这王鲁属下的那些大小官吏,见上司贪赃枉法,便也一个个明目张胆干坏事。他们变着法子敲诈勒索、贪污受贿,巧立名目搜刮民财,这样的大小贪官竟占了当涂县官吏的十之八九。因此,当涂县的老百姓苦不堪言,一个个从心里恨透了这批狗官,总希望能找个机会好好惩治他们,出出心中怨气。一次,适逢朝廷派员下来巡察地方官员情况,当涂县老百姓一看,机会来了。于是大家联名写了状子,控告县衙里的主簿等人营私舞弊、贪污受贿的种种不法行为。

状子首先递到了县令王鲁手上。王鲁把状子从头到尾粗略看了一遍,这一看不打紧,却把这个王鲁县令吓得心惊肉跳,浑身上下直打哆嗦,直冒冷汗。原来,老百姓在状子中所列举的种种犯罪事实,全都和王鲁自己曾经干过的坏事相类似,而且其中还有许多坏事都和自己有牵连。状子虽是告主簿几个人的,但王鲁觉得就跟告自己一样。他越想越感到事态严重,越想越觉得害怕,如果老百姓再继续控告下去,马上就会控告到自己头上了。这样一来,朝廷知道了实情,查清了自己在当涂县的胡作非为,自己岂不是要大祸临头!

王鲁想着想着,惊恐的心怎么也安静不下来,他不由自主地用颤抖的手拿笔在案卷上写下了他此刻内心的真实感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写罢,他手一松,瘫坐在椅子上,笔也掉到地上去了。那些干了坏事的人常常是做贼心虚,在真正的惩罚还未到来之前,只要有一点什么声响,他们也会闻风丧胆。

公元1642年,李自成率部围困开封。崇祯皇帝连忙调集各路兵马,援救开封。李自成已完成了对开封的包围部署。明军二十五万兵马和一万辆炮车增援开封,集中在离开封西南四十五里的朱仙镇。

李自成为了不让援军与开封守敌合为一股,在开封和朱仙镇分别布置了两个包围圈,把明军分割开来。又在南方交通线上挖一条长达百里、宽为一丈六尺的大壕沟,一断明军粮道,二断明军退路。明军各路兵马,貌合神离,心怀鬼胎,互不信任。李自成兵分两路,一路突袭朱仙镇南部的虎大威的部队,制造“打草惊蛇”的效果;一路牵制力量最强的左良玉部队。击溃虎大威部后,左良玉果然因被围困得难以脱身,人马损失过半,拼命往西南突围。李自成故意放开一条路,让败军溃逃。哪知左良玉退了几十里地又遇截击,面临李自成挖好的大壕沟,马过不去,士兵只得弃马渡沟,仓皇逃命。这时伏兵迅速出击,明军人仰马翻,尸填沟堑,全军覆没。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释义】

世间许多看上去很有用处的东西,往往不容易去驾驭而为己用。有些看上去没什么用途的东西,往往我还可以借助它而为己发挥作用。犹如我欲“还魂”还必得借助看似无用的“尸体”的道理。从兵法上说,是要善于抓住一切机会,甚至是看上去没什么用处的东西,努力争取主动,壮大自己,及时利用而转不利为有利,乃至转败为胜。凡是表面上看上去有用的东西,大家就会加以争夺,往往不容易驾驭而为自己所用。因为会和太多人发生冲突,在争夺中胜出的概率不大。而那些看似没有利用价值的东西,反而要主动加以利用,那些看似已经没有用的人和物会因为受到重视,把主动权交到自己手中。所以你要抬举于他,使得他有求于你,不是你有求于他。

借尸还魂是说已经死亡的东西,又借助某种形式得以复活。用在军事上,是指利用、支配那些没有作为的势力来达到我方目的的策略。战争中往往有这类情况,对双方都有用的势力,往往难以驾驭,很难加以利用。而没有什么作为的势力,往往要寻求靠山。这个时候利用和控制这部分势力,往往可以达到制胜的目的。在军事上,指挥官一定要善于分析战争中各种力量的变化,要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有时我方即使受挫,处于被动局面,但若我方善于利用敌方矛盾,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也能够转被动为主动,改变战争形势,达到取胜的目的。在人类社会中,借他人幌子,达到自己的目的,可谓随处可见。改朝换代之际,一些人拥立亡国国君的后代,并不是真心帮助其恢复故国,而是打着前朝的旗号,利用人们的正统观念,来实现自己的军事与政治愿望。即使在江山稳固的时期,也有一些野心家,以帝王为傀儡,为掌中玩物,操权弄术,把持国政。

秦朝实行暴政,天下百姓“欲为乱者,十室有五”。大家都有反秦的愿望,但是如果没有强有力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也就难成大事。秦二世元年(前209),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边。当这些戍卒走到大泽乡时,连降大雨,道路被水淹没,眼看无法按时到达渔阳了。秦朝法律规定,凡是不能按时到达指定地点的戍卒,一律处斩。陈胜、吴广知道,即使到达渔阳,也会因误期被杀,不如一拼,寻求一条活路。他们知道同去的戍卒也都有这种想法,这正是举兵起义的大好时机。

陈胜又想到,自己地位低下,恐怕没有号召力。当时有两位名人深受人民尊敬,一个是秦始皇的大儿子扶苏,他温良贤明,已被阴险狠毒的秦二世暗中杀害,老百姓却不知情;另一个是楚将项燕,他功勋卓著,爱护将士,威望极高,在秦灭六国之后不知去向。于是陈胜公开打出他们的旗号,以期能够得到大家拥护。他们还利用当时人们的迷信心理,巧妙地作了其他安排。有一天,士兵做饭时,在鱼腹中发现一块丝帛,上写“陈胜王”,士兵大惊,暗中传开。吴广又趁夜深人静之时,在旷野荒庙中学狐狸叫,士兵们还隐隐约约地听到空中有“大楚兴,陈胜王”的口号。他们以为陈胜不是一般的人,肯定是“天意”让他来领导大家的。陈胜、吴广见时机已到,就率领戍卒杀死朝廷派来的将尉。陈胜登高一呼,揭竿而起。他说:“我们反正活不成了,不如和他们拼个你死我活。就是死,也要死出个样儿来。”于是,陈胜自号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占大泽乡,天下云集响应,节节胜利,所向披靡。后来,部下拥立陈胜为王,国号“张楚”。

借尸还魂,一定要找那些历史形象好、品牌效应大的花架子来利用,否则不能起到对自身品牌的推广作用。在这方面,曹操和刘备围绕所依托的“尸体”进行的合法性争论一生都没有结束,而且是高潮迭起,不断升级。

曹操的争霸是在挟持汉献帝之后发生根本转变的:在此之前,曹操虽然也是贵族出身,但是在汉末的天下大乱中,曹操一直只能算作地方小诸侯之一。在他之上有勇猛的国家功臣吕布,他的同窗袁绍更是意气风发实力庞大,其余像刘表、张鲁一类的地方诸侯林林总总不计其数,曹操在其中并不引人关注。就在这个时候,已经安稳度过四百年太平光景的汉朝天下大乱,汉献帝被一群乱臣贼子赶来赶去,几乎没有容身之地,更为悲惨的是天子经常会吃不饱穿不暖。就在这个时候曹操最重要的合作伙伴荀彧坐不住了,他对曹操说:“当年晋文公接纳周襄王,诸侯因此服从他;汉高祖为义帝发丧,而天下百姓都认为高祖仁义。现在天子蒙尘,您应该首先举起保护天子的义旗,尊奉天子以满足天下百姓对安宁的需要,这是建立不世功勋的战略,要及早实施,如果动手晚了,就会有人抢在我们前面。”

曹操如梦初醒,立刻从叛军的手中抢到了汉献帝这个宝贝。从此曹操的争霸事业迈上了新台阶。在官渡之战之前,曹操以鞭指袁绍说:“我在天子之前,保奏你为大将军,你何故谋反?”袁绍怒说:“你托名汉相,实为汉贼!罪恶弥天,甚于王莽、董卓,诬人造反!”曹操说:“我今奉诏讨你!”袁绍回敬说:“我奉衣带诏讨贼!”

曹操自从手中有了汉献帝这张王牌,就借机拿皇帝的命令说事。一旦想要讨伐谁,就说谁是叛逆,因为自己有皇帝的诏书,这就是著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数十年来,曹操正是因为手中有了“正义性”三个大字,才能不断地消灭群雄。“曹丞相”三个字的威力绝不可以忽视,试想连兵强马壮的东吴在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压境的情况下,诸文臣都还口称曹丞相有德有仁。所以一般对手在他的攻心战之下往往都底气不足,被曹操消灭的地方势力或主动投降的敌人都很多。

但是曹操在借尸还魂的路上还是遇到了一生的对手,那就是刘备。关于刘备的身世,《三国志》上说他是“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看来刘备的出身还是很高贵的。但是到了刘备这一代汉室大乱,刘备只是一个不得志的没落贵族。然而就在曹操专权窃国的时候,刘备决定拉起“大汉皇叔”的大旗,接过汉朝的正统性和曹操对抗。这个正统性是了不得的东西,是借尸还魂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标。有了这块招牌,刘备在和曹操的对战中就占据了道义上的优势。

在《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中,曹操扬鞭大骂刘备说:“刘备忘恩负义,反叛朝廷之贼!”刘备回敬说:“我是大汉宗亲,奉诏讨贼。”曹操最具威力的撒手锏也失效了。刘备把“大汉皇叔”这个个人品牌经营得如此之好以至于妇孺皆知。《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中,徐庶之母和曹操围绕着刘备进行了一番对话,徐母说:“刘备是什么样的人?”曹操不屑地说:“沛郡小辈,妄称‘皇叔’,全无信义,所谓外君子而内小人者也。”徐母厉声说:“你不要以为我好欺骗!我久闻玄德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膝下玄孙,屈身下士,恭己待人,十分仁义。世上的老人、小孩、牧人、樵夫皆知其名,真当世之英雄也。你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反倒说刘备为逆臣,欲使吾儿背明投暗,岂不自耻乎!”说完,取石砚便打曹操,曹操的借尸还魂在刘备面前全然失效。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连。【释义】

天,指自然的各种条件或情况。此句意为在战场上待天然的条件或情况对敌人不利时,我再去围困他。用人为的假象去诱惑他(敌人),使他向我就范。战场上若遇强敌,要善用谋,用假象使敌人离开驻地,诱他就我之范,丧失他的优势,使他处处皆难,寸步难行,由主动变被动,而我则出其不意而制胜。

调虎离山在军事上是一种调动敌人的谋略。它的核心在一“调”字。虎,指敌方;山,指敌方占据的有利地势。如果敌方占据了有利地势,并且兵力众多,防范严密,此时,我方不可硬攻。正确的方法是设计相诱,把敌人引出坚固的据点,或者把敌人诱入对我军有利的地区,这样做才可以取胜。不顾条件地硬攻城池是下等策略,是会失败的。敌人既然已占据了有利地势,又做好了应战的准备,就不能去与他争地。应该巧妙地用小利去引诱敌人,把敌人诱离坚固的防地,引诱到对我军有利的战区,我方就可以变被动为主动。然后利用天时、地利和人和为条件,一定可以击败敌人。汉末虞诩智骗羌人的故事就是个好例证:他故意说等待援兵,松懈了敌人的斗志,分散了敌人的兵力;他日夜兼程行军,充分利用了时间;他还增加灶的数量,让敌人误以为援军已到,不敢轻举妄动。这样就扰乱了敌人的意图,同时又充分发挥了己方的主动性,牵住了敌方的牛鼻子,以己方的意图随意调动了敌方,终于取得了平羌的胜利。

龙游浅滩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说的是叱咤风云的巨龙,出了深潭大渊便无法施展本领,连虾蟹都斗不过;而威震山林的百兽之王,离了大山森林,便威风尽失,连犬羊之类的小家伙也奈何不得。反过来,虾蟹入龙潭斗龙,犬羊入虎穴擒虎,纵使攻得进去,也只是白白送死。

军事较量、政治斗争以及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情形不也是十分惊人的相似吗?军事上,敌人势力强大,又占据坚固阵地和天然屏障,犹如龙在潭虎在穴,硬攻只是白费精力。所以,孙子以为攻打这类坚固城池是下等战策。上策是引龙离潭,调虎出山,然后消灭它们。虞诩以小计引诱羌敌离陈仓崤谷,予以全歼;赤风子反复挑衅,激原伯贯带兵出城,然后生擒;郑庄公诱共叔段出京城,然后克之等,都是高招。

历史上各种势力集团,无不在巩固地盘或势力范围,并且倚仗地盘进行较量与争斗。而调虎离山,一直是一个集团消灭或兼并另一个集团最常用的手法。它的应用,方式也很多,或将最关键、最重要或最危险的敌手引出他的地盘,使他失去反抗的屏障。

东汉末年,军阀并起,各霸一方。孙坚之子孙策,年仅十七岁,年少有为,继承父志,势力逐渐强大。公元199年,孙策欲向北推进,准备夺取江北卢江郡。卢江郡南有长江之险,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难攻。

占据卢江的军阀刘勋势力强大,野心勃勃。孙策知道,如果硬攻,取胜的机会很小。他和众将商议,定出了一条调虎离山的妙计。针对军阀刘勋极其贪财的弱点,孙策派人给刘勋送去一份厚礼,并在信中把刘勋大肆吹捧一番。他说刘勋功名远播,令人仰慕,并表示要与刘勋交好。孙策还以弱者的身份向刘勋求救。他说,上缭经常派兵侵扰我们,我们力弱,不能远征,请求将军发兵降伏上缭,我们感激不尽。刘勋见孙策极力讨好他,万分得意。上缭一带十分富庶,刘勋早想夺取,今见孙策软弱无能,也就免去了后顾之忧,决定发兵上缭。部将刘晔极力劝阻,刘勋哪里听得进去?他已经被孙策的厚礼、甜言迷惑住了。

孙策时刻监视刘勋的行动,见刘勋亲自率领几万兵马去攻上缭,城内空虚,心中大喜,说:“老虎已被我调出山了,我们赶快去占据它的老窝吧!”于是立即率领人马水陆并进,袭击卢江,几乎没遇到顽强的抵抗,就十分顺利地控制了卢江。刘勋猛攻上缭,一直不能取胜。突然得报孙策已取卢江,方知中计,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只得灰溜溜地投奔曹操。

在现代商战中,调虎离山也为常用之计。为了获取商业上的利益,通过制造各种假象,让竞争对手产生错觉,然后因势利导去牵着竞争对手走,或是故意泄露一些假情报来调动竞争对手朝着错误方向发展,以达到削弱竞争对手的最终目标。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释义】

走,跑。逼迫敌人太紧,他可能因此拼死反扑;若让他逃跑则可减削他的气势。血刃,血染刀刃。意为兵器上不沾血。要善于等待,要有诚心,才会有大吉大利。如果逼得敌方太紧,敌方就会拼命反扑,让对手逃跑可以削弱他的气势。总之,不要紧逼敌人,并让其相信这一点,就能赢得光明的战争结局。

人们常常希望事情能办得干脆迅速,然而欲速则不达。人们在接受一些崭新的事物时,都需要一段适应的时间。谈生意也是这样,双方在开始的时候,往往都会怀着一些不大实际的想法,抱着各种固有的己见,却希望顺利地达到自己的目标。可是,磋商的过程常常会使双方突然地醒悟过来。买方所希望的价格竟然成了不可能的事,卖方所期待的迅速成交也成了泡影。事实证明,买方与卖方都不可能马上适应这些新发生的且不为他们所理解的现实。

一般来说,买卖双方在谈判过程中,买方总是需要充分的时间来考虑是否接受出乎意料的高价;而卖方在交易刚开始的时候,也从不准备降低预定的价格。这就需要足够的时间使双方适应,才能最终达成协议。因此,买卖双方都要多为对方设身处地想一想,不要急于迫使对方让步。

中国历史中,欲擒故纵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诸葛亮七擒孟获,尽管这并未见于《三国志》,但是自从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以来,却在民间广为流传。《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叙述说:建兴三年,蛮王孟获大起蛮兵十万犯境侵略。孟获的反叛,极大地冲击了诸葛亮立足西蜀、侵略中原的计划。孟获在西蜀的后方,诸葛亮想要安心北伐,后院自然不能起火。但是边疆的蛮族向来不好征服,即便征服了,因为天高路远,一旦再次反叛则之前的军事成果立即化为乌有。所以诸葛亮在出征之前,马谡就向他建议:“南蛮倚仗地远山险,不服从管理很久了,所以尽管丞相大军到那里后会马到成功,但班师之后一旦我们北伐曹丕,蛮兵得知我们内部空虚,一定还会出尔反尔,密谋造反。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希望丞相攻下蛮族的心。”诸葛亮非常同意他的看法。

果然,诸葛亮的谋略水平远非蛮夷可比,在兵力上也占据优势,所以蜀军主力一到达泸水,就用诱敌之计轻易将孟获捉拿。诸葛亮虽然释放了孟获,但是孟获本人并不领情,还放言说:“山僻路狭,误遭汝手,如何肯服!”孟获获释回到营寨,对诸葛亮的谋略也暗自心惊,于是打算采取拖延战术。他把泸水之上所有的船只都拖到南岸,想把蜀军限制在泸水以北,等蜀军水土不服自行撤走。不料诸葛亮通晓天文地理,知道泸水下游水浅流速慢,于是派三千军马从孟获毫无防备的下游偷渡过河,偷袭了孟获的粮仓。孟获迁怒于手下将士,反而被手下趁其睡觉时抓获。此次被擒,孟获又说自己是被自己人出卖,不算战败,不能服气。诸葛亮见孟获仍不心服,再次将其释放。其后诸葛亮又多次识破孟获的计策,第三次被擒孟获已经“低头无语”。最后诸葛亮火烧藤甲兵,第七次生擒孟获。孟获垂泪说道:“七擒七纵,自古未尝有也。吾虽化外之人,颇知礼义,直如此无羞耻乎?……丞相天威,南人不复反矣!”表示自此之后不再造反。经过此次南征,以孟获为首的西南蛮夷从此忠于蜀国,诸葛亮得以安心进行北伐,由此拉开了他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的序幕。

诸葛亮七擒七纵,绝非感情用事,他的最终目的是要在政治上利用孟获的影响,稳住南方;在地盘上,乘机扩大疆土。在军事谋略上,有“变”“常”二字。释放敌人主帅,不属常例。通常情况下,抓住了敌人不可轻易放掉,以免后患。而诸葛亮审时度势,采用攻心之计,擒之纵之,主动权操在自己的手上,最后终于达到目的。这说明诸葛亮深谋远虑,随机应变,巧用兵法,是个难得的军事奇才。

西晋末年,幽州都督王浚企图谋反篡位。名将石勒闻讯后,打算消灭王浚的部队。王浚势力强大,石勒恐一时难以取胜。他决定采用“欲擒故纵”之计,麻痹王浚。他派门客王子春带了大量珍珠宝物,敬献王浚。并写信向王浚表示要拥戴他为天子。信中说,现在社稷衰败,中原无主,只有你威震天下,有资格称帝。王子春又在一旁添油加醋,说得王浚心里喜滋滋的,信以为真。正在这时,王浚有个部下名叫游统的,伺机谋叛王浚。游统想找石勒做靠山,石勒却杀了游统,将游统首级送给王浚。这一招,使王浚对石勒更加放心了。

公元314年,石勒探听到幽州遭受水灾,老百姓没有粮食,王浚却不顾百姓生死,苛捐杂税有增无减,民怨沸腾,军心浮动。石勒决定亲自率领部队攻打幽州。这年四月,石勒的部队到了幽州城,王浚还蒙在鼓里,以为石勒来拥戴他称帝,根本没有准备应战。等到他突然被石勒将士捉拿时,才如梦初醒。王浚中了石勒“欲擒故纵”之计,身首异处,美梦成了泡影。

欲擒故纵就是以退为进,使其心服口服,甘拜下风。取法其上,适得其中。纵敌不是要使敌人日益强大,而是要消耗其体力,瓦解其斗志,以便顺利擒敌。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类以诱之,击蒙也。【释义】

用类似的东西并去诱惑敌人。诱惑成功后,便可打击这种愚蒙之人了。

诱敌之法甚多,最妙之法,不在疑似之间,而在类同,以固其惑。以旌旗金鼓诱敌者,疑似也;以老弱粮草诱敌者,则类同也。

通过抛砖,能引出种种的宝玉。但是再名贵的宝贝,都比不上一个人的信任。最能说明这一点的就是商鞅变法时“徙木立信”的故事。秦孝公时期,秦国也只是西方的强国,对于中原各国的事务并没有什么发言权。尽管多年以来实力也在缓慢增长,那也是因为中原各国彼此攻击给秦国留下了发展空间。秦孝公是一个有抱负的君主,希望能够通过一次彻底的改革来提高秦国的实力,这种想法主要是受了邻国的启示。战国初年,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魏国称霸中原几十年,变法的力量已经获得公认。秦国本身是奴隶制度残存最为严重的国家,大贵族对于国家的贡献寥寥,却消耗着大量的国家财富,占有着大量的人口,浪费着巨大的生产力潜能。急于图强的秦孝公想要聘请一位雷厉风行的法家人物,进行一个总的改革。

商鞅就是这样一个人才,当他来到秦国和秦孝公一番畅谈之后,秦孝公决定起用商鞅作为变法的总设计师。作为一个法家人物,商鞅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消除贵族和平民身份鸿沟,以军功为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形态,建立保甲制、小农的土地制度和宗族家长制,任务非常复杂。然而商鞅则认为,首要的任务不是这些,而是获得民众对改革的信任。因为在一个贵族和贱民二元分割的社会里,要打破这种贵族垄断,就要获得贱民阶层对改革的认可。取信于民,是法家政策最重要的一点,他们讲究“有功必赏,有过必罚”,这就是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达成的改革契约。

但是这种彼此之间的信任在当时的社会基本不具备可能性,因为在奴隶主当政的时代,在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存在着身份和国家义务上的鸿沟。统治阶级依靠先天获得的高贵身份来实施统治,奴隶和普通百姓服劳役提供国家财富,在两者之间只有绝对的服从,彼此的信任因素比较淡薄。加上秦国是西方的国家,向来被认为近似于夷狄蛮族,所以在统治方式上比较血腥野蛮,老百姓和贵族之间的关系缺少亲近感,更谈不上彼此信任。

为了获得这种信任,商鞅在当时的首都栎阳城进行了一次改革的推广活动:他在栎阳北门竖起了一根木头。木头不高也不粗,然后公然宣称,如果谁能把这根木头从北门扛到南门,便能获得五十金的赏钱。这个消息一传出来,全城都沉浸在惊讶、猜测和激动当中。五十金是普通百姓很难挣到的,但是百姓对于商鞅也存有不信任感。大家都围在北门对着那根木头指指点点,但是谁也不敢出手一试,都害怕钱没拿到却丢了小命。这时有一个一无所有的流浪汉,看到赏金丰厚,自认原本一无所有,就算是粉身碎骨也没什么好可惜的,于是走上前去抱起木头就往南门走,不一会儿流浪汉就来到南门。商鞅听说后,立刻赶到现场,当众向这个流浪汉兑现赏金。看到这个衣衫不整的穷鬼一下子翻身做了有钱人,大家都后悔莫及。人们从此相信了商鞅,各项政令的推进从此获得了民众的信任。

唐代诗人常建,听说赵嘏要去游览苏州的灵岩寺。为了请赵嘏作诗,常建先在庙壁上题写了两句。赵嘏见到后,立刻提笔续写了两句,而且比前两句写得好。后来文人称常建的这种做法为“抛砖引玉”。此计用于军事,是指用相类似的事物去迷惑、诱骗敌人,使其懵懂上当,中我圈套,然后乘机击败敌人的计谋。“砖”和“玉”,是一种形象的比喻。“砖”,指的是小利,是诱饵;“玉”,指的是作战的目的,即大的胜利。“引玉”才是目的,“抛砖”是达到目的而采取的手段。钓鱼需用钓饵,先让鱼儿尝到一点甜头,它才会上钩;敌人占了一点便宜,才会误入圈套,吃大亏。

公元前700年,楚国发兵攻打绞国,大军行动迅速。楚军兵临城下,气势旺盛。绞国自知出城迎战,凶多吉少,决定坚守城池。绞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楚军多次进攻,均被击退。两军相持一个多月。楚国大夫莫傲屈瑕仔细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认为绞城只可智取,不可力克。他向楚王献上一条“以鱼饵钓大鱼”的计谋。他说:“攻城不下,不如利而诱之。”楚王向他问诱敌之法。屈瑕建议:趁绞城被围月余,城中缺少薪柴之时,派些士兵装扮成樵夫上山打柴运回来,敌军一定会出城劫夺柴草。头几天,让他们先得一些小利,等他们麻痹大意,大批士兵出城劫夺柴草之时,先设伏兵断其后路,然后聚而歼之,乘势夺城。楚王担心绞国不会轻易上当,屈瑕说:“大王放心,绞国虽小而轻躁,轻躁则少谋略。有这样香甜的钓饵,不愁它不上钩。”楚王于是依计而行,命一些士兵装扮成樵夫上山打柴。绞侯听探子报告有樵夫进山的情况,忙问这些樵夫有无楚军保护。探子说,他们三三两两进出,并无兵士跟随。绞侯马上布置人马,待“樵夫”背着柴禾出山之机突然袭击,果然顺利得手,抓了三十多个“樵夫”,夺得不少柴草。一连几天,果然收获不小。见有利可图,绞国士兵出城劫夺柴草的越来越多。楚王见敌人已经吞下钓饵,便决定迅速逮大鱼。第六天,绞国士兵像前几天一样出城劫掠,“樵夫”们见绞军又来劫掠,吓得没命地逃奔,绞国士兵紧紧追赶,不知不觉被引入楚军的埋伏圈内。突然伏兵四起,杀声震天,绞国士兵哪里抵挡得住,慌忙败退,又遇伏兵断了归路,死伤无数。楚王此时趁机攻城,绞侯自知中计,但已无力抵抗,只得请降。

公元690年,契丹攻占营州。武则天派曹仁师、张玄遇、李多祚、麻仁节四员大将西征,想夺回营州,平定契丹。契丹先锋孙万荣熟读兵书,颇有智谋。他想到唐军声势浩大,正面交锋,于己不利。他首先在营州制造缺粮的舆论,并故意让被俘的唐军逃跑。唐军统帅曹仁师见一路上逃回的唐兵面黄肌瘦,并从他们那里得知营州严重缺粮,营州城内契丹将士军心不稳。曹仁师心中大喜,认为契丹不堪一击,攻占营州指日可待。唐军先头部队张玄遇和麻仁节部想夺头功,向营州火速前进。一路上,还见到从营州逃出的契丹老弱士卒,他们自称营州严重缺粮,士兵纷纷逃跑,并表示愿意归降唐军。张、麻二将更加相信营州缺粮、契丹军心不稳了。他们率部日夜兼程,赶到西硖石谷,只见道路狭窄,两边悬崖绝壁。按照用兵之法,这里正是设埋伏的险地。可是,张、麻二人误以为契丹士卒早已饿得不堪一击了,加上夺取头功的心情驱使,下令部队继续前进。唐军络绎不绝,进入谷中,然而,路途艰难,行进迟缓。黄昏时分,只听一声炮响,绝壁之上,顿时箭如雨下。唐军人马自相践踏,死伤无数。孙万荣亲自率领人马从四面八方进击唐军。唐军进退不得,前有伏兵,后有骑兵截杀,不战自乱。张、麻二人被契丹军生擒。孙万荣利用搜出的将印,立即写信报告曹仁师,谎报已经攻克营州,要曹仁师迅速到营州处理契丹首领。曹仁师早就轻视契丹,接信后深信不疑,马上率部奔往营州。大部队急速前进,准备穿过峡谷,赶往营州。不用说,这支目中无人的部队重蹈覆辙,在西硖石谷遭到契丹伏兵围追堵截,全军覆没。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释义】“龙战于野,其道穷也”语出《易经·坤》卦。坤,卦名。本卦是同卦相叠(坤下坤上),为纯阴之卦。引本卦上六,《象》辞:“龙战于野,其道穷也。”是说即使强龙在田野大地之上争斗,也还是走入了困顿的绝境。比喻战斗中擒贼擒王谋略的威力。攻胜则利不胜取。取小遗大,卒之利、将之累、帅之害、攻之亏也。舍胜而不摧坚擒王,是纵虎归山也。擒王之法,不可图辨旌旗,而当察其阵中之首动。昔张巡与尹子奇战,直冲敌营,至子奇麾下,营中大乱,斩贼将五十余人,杀士卒五千余人。迎欲射子奇而不识,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中其左目,几获之,子奇乃收军退还。

摧毁敌人的主力,抓获敌人的首领,就可以瓦解它的整体力量。群龙无首的队伍,已经到了穷途末路。

斩首行动其实并不新鲜,摧毁敌人的指挥中枢,历来是战场上的制胜秘籍。公元403年十二月,已经身为楚王的东晋权臣桓玄,威逼晋安帝司马德宗让位于己,建国号楚。桓玄称帝后,东晋大将刘裕立即和手下将领谋划讨伐桓玄,意图借此控制东晋朝廷。双方交战之后,桓玄战事不利,于是向江陵撤退,同时留下自己的手下何澹之镇守湓口阻挡刘裕的军队。何澹之为了隐蔽自己,就把统帅的指挥船用羽旗装饰了一番,让人一看就是帅船,而他自己则躲入另一艘船中进行指挥,以为这样就可以迷惑敌人,保护自己。

刘裕的大将何无忌率水军来到湓口,两军在江面上交战,何无忌命令军队全力攻击这艘羽船。诸将都很不理解这个决定,纷纷阻止他说:“将军,据我们的探马获得的准确情报,何澹之并不在这艘船上。同时,这艘船上的守卫力量很强,我们费尽力气才能攻下来,而且攻下这艘船也没有用。”

何无忌说:“你们说得不对。尽管他不在这艘船上,船上守卫的兵力也很强,但是只要我们多用兵力,配合强弓硬弩进行攻击,一定能俘获这艘船。何澹之虽然在另一艘船上进行指挥,但是他的士兵们未必知道这件事,如果看到我们占领帅船,一定会以为主帅已死,我军将士也会以为敌军首脑毙命,那时我军士气更加旺盛,而敌军则更加恐慌,恐慌会大大削弱敌人的战斗力,这样就会彻底打败他们。”

将领们将信将疑,但也只好全力攻打这艘羽船,经过艰苦的作战终于占领了这艘船。按照何无忌的命令,晋军一占领羽船,士兵们就在船上大声呼叫:“何澹之死了!何澹之死了!”叛军听后军心涣散,不由又惊又怕,全都闻风而逃。何无忌率军乘势追杀,晋军大获全胜。

军队中将军的地位就是如此的重要,因此才有“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的说法。何澹之并没有被俘虏,但是他手下的士兵一看到他的座船失守,立即土崩瓦解,这再次说明了擒贼擒王对战役胜利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李渊和李世民父子于公元617年起兵反隋,经过几年的征战,天下大势已经明朗:除了唐朝的实力比较强大之外,以河南为大本营的郑王王世充以及在河北的夏王窦建德也实力不弱。李世民刚刚剿灭了在大唐后方时时窥伺的刘武周,后方已经安稳。于是公元621年李渊派李世民直捣王世充的老巢洛阳。李世民以骑兵为前锋,王世充的军队以步兵为主,经不起骑兵的冲击,因此屡战屡败。王世充没有克敌制胜的办法,只好采取龟缩战术退回易守难攻的洛阳城中,李世民全面包围了洛阳。王世充看到形势不利,就向另一支起义军的首领窦建德求救。窦建德看到双方两虎相争,已经有所消耗,再加之也不希望唐军获得优势,于是毫不犹豫引兵西进,来解洛阳之围。

窦建德有二十万人马,李世民的骑兵锐不可当,双方在虎牢关相持了很长时间。窦军久攻不下,他手下有谋臣建议窦建德放弃虎牢关,而应趁唐军精锐被吸引在洛阳城下的时机直扑唐朝的根据地关中。此时关中防守空虚,李世民闻讯不得不从洛阳撤兵,这样窦建德的军队以逸待劳,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再次撤回大本营而已。李世民听说了这个消息大惊失色,觉得不能再和窦建德在虎牢关前消耗下去了,必须速战速决解决窦建德,否则迟早要生变。他决定充分调动骑兵的机动力,尽快结束战斗。

窦建德率领二十万大军向唐营压进,李世民坚守不动消耗其气势。待到一日正午时,见窦军又渴又饿,时机成熟,李世民立即带领骑兵出战。当时窦建德在开会,李世民的骑兵速度太快,窦建德还未反应过来,大营已乱成一团。窦建德仓促突围,在突围中受伤,被唐将白士让、杨武威追击并且俘虏。军队虽然顽强抵抗,无奈大营被毁,只能胡乱抵抗一番,最后做了俘虏的军队就有五万。王世充见窦建德覆灭,也不得不开城投降。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释义】

敌,动词,攻打。力,最坚强的部位。势,气势。兑下乾上之象:《易经》六十四卦中,《履》卦为“兑下乾上”,上卦为乾为天,下卦为兑为泽。又,兑为阴卦,为柔;乾为阳卦,为刚。兑在下,从循环关系和规律上说,下必冲上,于是出现“柔克刚”之象。此计正是运用兑下乾上之象推理衍之,喻我取此计可胜强敌。

水沸者,力也,火之力也,阳中之阳也,锐不可当;薪者,火之魄也,即力之势也,阴中之阴也,近而无害;故力不可当而势犹可消。尉缭子曰:“气实则斗,气夺则走。”面夺气之法,则在攻心。昔吴汉为大司马,有寇夜攻汉营,军中惊扰,汉坚卧不动,军中闻汉不动,有顷乃定。乃选精兵反击,大破之。此即不直当其力而扑消其势也。宋薛长儒为汉、湖、滑三州通判,驻汉州。州兵数百叛,开营门,谋杀知州、兵马监押,烧营以为乱。有来告者,知州、监押皆不敢出。长儒挺身徒步,自坏垣入其营中,以福祸语乱卒曰:“汝辈皆有父母妻子,何故作此?叛者立于左,胁从者立于右!”于是,不与谋者数百人立于右;独主谋者十三人突门而出,散于诸村野,寻捕获。时谓非长儒,则一城涂炭矣!此即攻心夺气之用也。或曰:敌与敌对,捣强敌之虚以败其将成之功也。

东汉末年,中央政府控制力空前减弱,各地方军阀混战不休。建安四年(199),河北军阀袁绍击败公孙瓒,占有青、幽、冀、并四州之地。而早在建安元年(196),曹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

公元197年春,袁绍的弟弟袁术在寿春称帝,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为名将其消灭,随后曹操又消灭了盘踞在徐州的吕布集团。曹操的势力西达关中,东到山东、河南、徐州,连成一片。曹操拥有了黄河以南、淮水以北的地区,从而与北方的袁绍以黄河为界对峙。袁绍的兵力远胜过曹操,曹操的政治野心很大,双方的摊牌已经不可逆转。于是在公元199年六月,袁绍率领精兵十万南下进攻曹操的老巢许昌,双方在官渡相持。曹操守官渡,自八月起至九月终,逐渐粮草不继。这时,曹操的同窗好友许攸,因为向袁绍献计策不被采用,于是就来到曹营投奔曹操。原来许攸曾多次建议袁绍趁曹军主力在官渡时,利用兵力占优的条件派骑兵去袭取曹操的老巢许昌,袁绍倚仗自己兵多将广不予采纳。许攸认为袁绍刚愎自用坐失良机,料定他不会有好下场,于是离开袁绍,投靠曹营。

曹操见许攸大喜。他知道许攸是袁绍的重要谋士,十分了解袁营中的虚实情况,所以一见面,曹操非常高兴,热情接待了他。

许攸看到曹操这样,心里也很得意,所以他便问曹操:“丞相目前还有多少军粮?”曹操说:“勉强可以支持一年。”许攸嘿嘿一笑说:“未必吧!”曹操只好说:“实际上是支持半年。”许攸听了之后便走,曹操只好硬把人往回拉说:“别生气,别生气,实际上只够三个月的。”许攸一把推开曹操说:“到这时还不说实话!”曹操老老实实地说:“只够一月了。”许攸干脆大喝一声:“都说你是奸雄,果不其然。你已经没粮了!”曹操目瞪口呆,半天才承认。

许攸没有继续难为曹操,而是给曹操出谋划策,他说:“你以孤军抗大敌,而不求速胜,这无疑是自取死路。我有一策,不过三日便可使袁绍百万之众不战自破。”曹操赶忙做出谦虚的样子说:“愿闻良策。”许攸说:“袁绍的军粮辎重都在乌巢,袁绍让淳于琼把守,可那个淳于琼只会喝酒。丞相选精兵诈称袁绍将领蒋奇领兵到乌巢护粮,烧毁袁军的粮草辎重,不出三日对方就阵脚大乱了。”

曹操大喜,立即留下曹洪、荀攸、贾诩防守官渡大营,自己带五千轻骑,打着袁军旗号,从小路直奔乌巢。在行军过程中,曹操碰上了袁军的巡逻兵,曹操冒充蒋奇,骗过敌人的耳目,顺利地到达乌巢。曹操立即下令攻击乌巢袁军。淳于琼喝酒喝得大醉,正在营帐里睡觉,根本不能起来率军反抗。曹军很快冲入大营放起火来,不一会儿袁绍的军粮就毁于一旦。淳于琼被俘虏之后,被曹操在脸上刺满了字,送回袁绍大营报告。袁军士气浮动,很快就被曹操的军队打得大败,此战后曹操逐步统一了北方。

釜底抽薪是指对强敌不可用正面作战取胜,而应该想办法消灭其赖以生存的条件,断其后援,使其从根本上瓦解。

第二十计 浑水摸鱼

乘其阴乱,利其弱而无主。随,以向晦入宴息。【释义】

阴,内部。意为乘敌人内部发生混乱。“随,以向晦入宴息”语出《易经·随》卦。随,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震下兑上)。本卦上卦为兑为泽;下卦为震为雷。言雷入泽中,大地寒凝,万物蛰伏,故如象名“随”。随,顺从之意。《随》卦的《象》辞说:“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意为人要随应天时去作息,向晚就当入室休息。比喻趁混乱时机攫取不正当的利益。此计运用此象理,是说打仗时要善于抓住敌方的可乘之隙,而我借机行事,使乱顺我之意,我便乱中取利。动荡之际,数力冲撞,弱者依违无主,散蔽而不察,我随而取之。《六韬》曰:“三军数惊,士卒不齐,相恐以敌强,相语以不利,耳目相属,妖言不止,众口相惑,不畏法令,不重其将:此弱征也。”是鱼,混战之际,择此而取之。如刘备之得荆州,取西川,皆此计也。

赤壁之战后,曹操败走回北方,天下大局由明晰变得复杂起来。东吴一战成功,因之势大。周瑜在西线,孙权在东线分别和曹仁、张辽所部发生冲突,意欲趁曹操势弱之际占据中原的大片领土。但是曹操在败退之际也留下了稳定中原防线的计划,加之曹仁和张辽防御得当,所以尽管孙权全力攻打,双方的战线一直僵持,孙权也很难获得一些好处。就在孙曹两家大打出手要分赤壁之战之后的鱼羹的同时,另一股力量在悄悄行动,那就是刘备。

天下三分在汉末的政治舞台上,刘备的角色曾经非常不起眼。这位没落的皇室后裔一直以来不温不火,拥有小股兵力的他先后投靠过公孙瓒、吕布、曹操、袁绍等人,如丧家之犬一般四处辗转无容身之处。最后得到了同为皇族的荆州牧刘表的接纳,同时,获得了自己一生中的知己诸葛亮,这才幸免于曹操泰山压顶式的斩首战争。赤壁之战是刘备事业的重要转折点,正是曹操和孙权的一番混战给了刘备浑水摸鱼的大好时机,从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刘备浑水摸鱼的第一步就是所谓的“三气周瑜”。趁周瑜和曹仁在湖北境内作战时,刘备从周瑜的侧后方获得了南郡,并以此为契机利用周瑜作战不利,逐渐占据了荆州的广大领土,拥有了坚实的战略基地。然而就在此时,曹操和孙权还不觉醒,仍然在合肥一带僵持不下,这给了刘备更好的机会获取西川。

西川乃天府之国,沃野千里,而它的管理者刘璋是个绣花枕头,且是刘备的同宗亲戚,所以刘备有很大的机会将其据为己有。最妙的是在这时传来了张鲁准备攻打西川的消息,刘璋惊惶不已,最终决定投靠一个强势的主子,而不是整饬战备,这就是一个庸主的典型。刘璋不是一个可以托付终身的主子,这一点众人皆知。他手下张松就亲自去许都为刘璋说服曹操对付张鲁,并以做附庸国为交换条件。按说这样的条件非常丰厚,但是曹操居然没有看出西川的战略价值,他冷淡地招待了张松。

张松本来以为凭借着西川的战略地位和优越的经济地位,曹操一定会对自己的到来感到非常的兴奋,自己一定会受到优待。没想到曹操莫名其妙地对自己不理不睬,这让张松心中十分郁闷。在筵席间张松狠狠地羞辱了曹操一番,这让曹操暴跳如雷,曹操一顿乱棍把张松打出了许昌。张松没想到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想到同僚们可能会对自己冷嘲热讽,心中感到无比郁闷。

张松垂头丧气地回西川,这一天来到了荆州地界,忽然看见一队军马有五百余骑,为首一员大将勒马向前恭敬地问道:“请问您是张松先生吗?”张松有点吃惊地说:“我就是。”那个将军慌忙下马,非常高兴地说:“赵云在此等候多时了。”当时赵云在长坂坡一战名扬天下,他前来迎接让张松受宠若惊,张松立刻下马答礼说:“将军莫非常山赵子龙?”赵云说:“正是在下。我奉主公刘备之命,得知先生远涉路途鞍马劳顿,特命我在这里伺候您酒食。”说完有随行军士献上好酒好菜,并且亲自敬酒。张松不由得暗自思量:“别人都说刘备宽仁爱客,果然如此。”遂与赵云饮了数杯,上马同行。刚进荆州城,来到驿馆之外,只见驿门外百余人击鼓相接,一位将军在马前施礼说:“奉兄长将令,知道您远涉风尘,令关羽洒扫驿庭,等您歇息。”关羽的名气比赵云更为响亮,他过五关斩六将,斩颜良诛文丑,千里走单骑,威震天下。这两个人接待自己,让张松感到很有面子。宴请了两天之后,主角终于出场了。刘备又亲自迎接张松,大小筵席招待了数天。张松很感动,于是和刘备结成了战略同盟。张松回西川后拉拢了法正、孟达一批人,天天在刘璋面前游说,让他招自己的同族兄弟刘备入川帮忙抵御张鲁,好过向曹操乞怜。

刘璋认为可行,不顾忠臣的极力反对,派法正、孟达去荆州迎接刘备入川。刘备刚刚入川时迫于舆论不敢动手,双方尚且相安无事,不过很快传来了曹操大军进攻东吴威胁荆州的消息,庞统献计,让刘备向刘璋借精兵三万以支援荆州,刘璋自然不愿意花自己的钱为刘备办事,接信后犹豫再三只拨了四千老弱残兵给刘备。刘备借此翻脸,掉转枪口杀向西川,逼得刘璋出城投降。刘备至此还握着刘璋的手边哭边说:“非吾不行仁义,奈势不得已也!”于是就在曹操孙权的一番混战之下,刘备从容地占领了巴蜀四十一州,再加之前得到的荆州,刘备的势力空前庞大,足以与曹操、孙权分庭抗礼。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释义】“存其形,完其势”,保存阵地已有的战斗形貌,进一步完备继续战斗的各种态势。“友不疑,敌不动”,暗中谨慎地实行主力转移,稳住敌人,我则乘敌不惊疑之际脱离险境,就可安然躲过战乱之危。“蛊”,意为顺势。共友击敌,坐观其势。尚另有一敌,则须去而存势。则金蝉脱壳者,非徒走也,盖为分身之法也。故大军转动,而旌旗金鼓,俨然原阵,使敌不敢动,友不生疑,待己摧他敌而返,而友敌始知,或犹且不如。然则金蝉脱壳者,在对敌之际,而抽精锐以袭别阵也。例如,诸葛亮卒于军,司马懿追焉,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向懿者,懿退,于是仪结营而去。檀道济被围,乃命军士悉甲,身自(白)服乘舆徐出外围,魏惧有伏,不敢逼,乃归。

蝉从壳中飞走,蝉蜕还是个整蝉的样子,眉眼齐全,不仔细看则不会发现已经没有了肉身。金蝉脱壳的运用有时候就是这样用最原始的手段达到目的。

南宋宁宗开禧年间,宋金关系再度紧张,金兵屡次侵入南宋。宋将毕再遇与金军对垒,打了几次胜仗。毕再遇是兖州人,其父为岳飞部将,受父辈的影响一直是坚定的主战派。他以武艺高强著名,曾经受到孝宗皇帝召见,赐以战袍、金钱。

有一次毕再遇和金军交战,连胜数阵,金兵恼羞成怒,拨数万精锐骑兵向他的军队直扑而来。当时毕再遇手下只有几千人马,如果贸然决战,在快速推进的金军骑兵的冲击之下必败无疑。毕再遇随机应变,决定保存实力,于是下令撤退。但是金军近在咫尺,如果宋军的撤退不够隐秘,对方的骑兵肯定会加以追杀,还是达不到安全撤退的效果。如何全身而退?毕再遇陷入了沉思。

一天晚上,金军在营内休息,突然听到鼓声大作,他们下意识的反应是宋军趁夜劫营,于是迅速集合准备迎战。但是只闻打雷不见下雨,宋营那边就是没有士兵出来进攻。尽管没有攻势,宋军的鼓声却接连不断。金军一开始还有点诧异,后来一分析才知道这应该是宋军自知实力不济,采取的疲兵之计。

于是金兵对于宋军的鼓声置之不理,任凭这鼓声响了两天两夜。但是到了后来宋营的鼓声不知为何逐渐微弱下去,金军以为宋军已疲惫了,就分兵包抄逼近宋营。但见宋营内部悄无声息,人声马声皆无。金兵觉得有点不对,于是全力冲击宋营,可是宋营根本就没有防守,金兵冲进去后才发现是一座空营。

金兵在营里发现了很多奄奄一息的羊,这些羊的后腿被捆在树上,每只羊的前腿上垫着一面鼓,由于后腿被绑,这些羊都痛苦地踢动前腿,于是在羊群的踢动之下这些鼓隆隆作响。金军所猜测的“宋军”,不过是一群羊罢了,这就是毕再遇的脱身之计。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小敌困之。剥,不利有攸往。【释义】

对弱小或者数量较少的敌人,要设法去困围(或者说歼灭)他。“剥,不利有攸往”语出《易经·剥》卦。剥,卦名。本卦异卦相叠(坤下艮上),上卦为艮为山,下卦为坤为地。意即广阔无边的大地在吞没山,故名曰“剥”。剥,落。《剥》卦说,有所往则不利。此计引此卦辞,是说对小股敌人要即时围困消灭,而不利于去急追或者远袭。

捉贼而必关门,非恐其逸也,恐其逸而为他人所得也;且逸者不可复追,恐其诱也。贼署,奇兵也,游兵也,所以劳我者也。吴子曰:“今使一死贼,伏于旷野,千人追之,莫不枭视狼顾。何者?恐其暴起而害己也。是以一人投命,足惧千夫。”追贼者,贼有脱逃之机,势必死斗;若断其去路,则成擒矣。故小敌必困之,不能,则放之可也。

关门打狗自然是省时省力,但是在什么时候关门也很重要。关得早就会打草惊蛇,关得晚敌人就要夺路而逃。

唐朝末年,地方上藩镇割据混战不休,朝廷中宦官专权,皇帝大权旁落。统治阶级拼命压榨百姓,民不聊生。终于在公元875年,爆发了在王仙芝、黄巢领导下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后来王仙芝战死,黄巢继而成为起义军的领袖,各地农民纷纷响应。

880年,黄巢一路取胜,最终率领起义军攻克唐朝都城长安,建立了农民革命政权,国号“大齐”。唐僖宗仓皇逃到四川成都,起义军却未乘胜追击。因此唐政府得以纠集残余部队,并像在安史之乱中向回鹘借兵一样,向当时的实力派军阀沙陀族李克用借兵,请他出兵帮助中央政府攻打黄巢的起义军。这是唐朝政府的传统,在唐太宗时期,唐朝把投降的少数民族武装放在西域地区,整编为中央政府的军队,这些军队为保卫西部领土立下了大功。进入唐玄宗的时代,唐朝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的将领更为重用,自从平定安史之乱以来,唐朝就一直通过和少数民族武装保持关系来稳固自己的统治。一代名臣郭子仪就在回鹘人当中享有崇高的声誉,数次通过回鹘兵挽救了唐朝的危局。而李光弼原本就是契丹族人。

李克用在唐末的军阀中属于典型的实力派,也希望获得一些政治资本,于是就欣然接受了唐朝的乞援,率领精兵强将一万七千人南下助剿,政府军军力大大增强。第二年,唐军的反攻部署已完成,于是准备出兵收复长安。

义军和唐军在凤翔首先交火,义军将领尚让中了敌人埋伏之计,被唐军击败。首战不利,黄巢发现唐军声势浩大,准备也很充分,加之是乘胜进兵直逼长安,所以在召集众将商议对策之后,认为不宜硬拼。军事会议作出决定:义军全部退出长安,往东撤退。唐朝大军抵达长安,本来已经做好了打一场恶战的准备,却不见黄巢迎战,感觉很不对劲。唐军没遇到丝毫抵抗就进入了长安城内,才发现黄巢的部队已全部撤走。唐军毫不费力地占领了长安,他们自觉立下了大功,于是恶劣的军阀习气暴露无遗,众将欣喜若狂纵容士兵抢劫百姓财物,长安城内一片混乱。唐军将领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整日饮酒作乐欢庆胜利,城防十分松懈。黄巢派人打听到城中情况,探子回报说:敌人已经得意忘形。义军看到时机已到,当天半夜时分迅速回师长安,义军攻城的时候唐军刚刚喝完酒,都在呼呼大睡。这时义军突然神兵天降,城上的守军不战而溃。义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进长安城内,毫无戒备的唐军伏尸无数。黄巢在弱势的情况下勇于放弃,把敌人的战果变成了敌人的牢笼,用“关门捉贼”之计在一夜之间重新占据长安。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形禁势格,利从近取,害以远隔。上火下泽。【释义】

禁,禁止。格,阻碍。句意为:受到地势的限制和阻碍。“利从近取,害以远隔”,先攻取就近的敌人有利,越过近敌先去攻取远隔之敌是有害的。“上火下泽”语出《易经·睽》卦。睽,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兑下离上)。上卦为离为火,下卦为兑为泽。上离下泽,是水火相克,水火相克则又可相生,循环无穷。又“睽”,乖违,即矛盾。本卦《象》辞:“上火下泽,睽。”意为上火下泽,两相离违、矛盾。此计运用“上火下泽”相互离违的道理,说明采取“远交近攻”的不同做法,使敌相互矛盾、离违,而我正好各个击破。结交离得远的国家而进攻邻近的国家,这是秦国用以并吞六国,统一全国的外交策略。混战之局,纵横捭阖之中,各自取利。远不可攻,而可以利相结;近者交之,反使变生不测。范雎之谋,为地理之定则,其理甚明。

远交近攻尽管是野心大于实力的选择,但也绝不能随意利用,以下例子就是其最好的注脚。

春秋初期,周天子的地位实际上已经架空,群雄并起,逐鹿中原。郑庄公在此混乱局势下,巧妙地运用“远交近攻”的策略,取得了当时的霸主地位。当时,郑国近邻的宋国、卫国与郑国积怨很深,矛盾十分尖锐,郑国时刻都有被两国夹击的危险。郑国在外交上采取主动,接连与邾、鲁等国结盟,不久又与实力强大的齐国在石门签订盟约。

公元前719年,宋、卫联合陈、蔡两国共同攻打郑国,鲁国也派兵助战,将郑国东门围困了五天五夜。虽未攻下,郑国已感到本国与鲁国的关系还存在问题,便千方百计想与鲁国重新修好,共同对付宋、卫。

公元前717年,郑国以帮邾国雪耻为名,攻打宋国。同时,向鲁国积极发动外交攻势,主动派使臣到鲁国,商议把郑国在鲁国境内的访枋交归鲁国。果然,鲁国与郑重修旧谊。齐国当时出面调停郑国和宋国的关系,郑庄公表示尊重齐国的意见,暂时与宋国修好。齐国因此也对郑国加深了感情。

公元前714年,郑庄公以宋国不朝拜周天子为由,代周天子发令攻打宋国。郑、齐、鲁三国大军很快地攻占了宋国大片土地,宋、卫军队避开联军锋芒,乘虚攻入郑国。郑庄公把占领宋国的土地全部送与齐、鲁两国,迅速回兵,大败宋、卫大军。郑国乘胜追击,击败宋国,卫国被迫求和。郑庄公势力扩张,霸主地位形成。

战国末期,七雄争霸。秦国经商鞅变法之后,势力发展最快。秦昭王开始图谋吞并六国,独霸中原。公元前270年,秦昭王准备兴兵伐齐。范雎此时向秦昭王献上“远交近攻”之策,阻秦国攻齐。他说:齐国势力强大,离秦国又很远,攻打齐国,部队要经过韩、魏两国。军队派少了,难以取胜;多派军队,打胜了也无法占有齐国土地。不如先攻打邻国韩、魏,逐步推进。为了防止齐国与韩、魏结盟,秦昭王派使者主动与齐国结盟。其后四十余年,秦始皇继续坚持“远交近攻”之策,远交齐楚,首先攻下郭、魏,然后又从两翼进兵,攻破赵、燕,统一北方;攻破楚国,平定南方;最后把齐国也收拾了。秦始皇征战十年,终于实现了统一中国的愿望。

远交近攻是分化瓦解对手联盟,各个击破,结交远离自己的对手而先攻打近处的对手,是一种战略性规划。当消灭紧邻的对手之后,远交的对手也成为近邻,新一轮的征战也是不可避免的。远交是为了避免树敌过多而采取的外交上的诱骗。

第二十四计 假道伐虢

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困,有言不信。【释义】

假,借。句意为:处在我与敌两个大国之中的小国,敌方若胁迫小国屈从于他时,我则要借机去援救,造成一种有利的军事态势。“困,有言不信”语出《易经·困》卦。困,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坎下兑上),上卦为兑为泽,为阴;下卦为坎为水,为阳。卦象表明,本该容纳于泽中的水,现在离开泽而向下渗透,以致泽无水而受困,水离开泽流散无归也自困,故卦名为“困”。困,困顿。卦辞意为,处在困顿境地,难道不相信有人来吗?此计运用此卦理,是说处在两个大国中的小国,面临着受人胁迫的境地时,我若说援救他,他在困顿中会不相信吗?

假地用兵之举,非巧言可诳,必其势不受一方之胁从,则将受双方之夹击。如此境况之际,敌必迫之以威,我则诳之以不害,利其幸存之心,速得全势,彼将不能自阵,故不战而灭之矣。例如,晋侯假道于虞以伐虢,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袭虞灭之。以借路为名,实际上要侵占该国(或该路)。

假道伐虢,自然少不了向被借道的一方行一下好处。但是这好处不能过分,否则就会让人怀疑你的动机。

三国时期周瑜被诸葛亮浑水摸鱼占据了南郡,心中十分愤怒,一直想重新占领,于是他就上书孙权,令鲁肃去讨还荆州。当初刘备向孙权借荆州时,鲁肃是作保人,孙权就给鲁肃下了命令:“之前你作保借荆州与刘备,现在刘备迁延不还,如今劳烦你走一趟把荆州要回来。”鲁肃也觉得不好意思,遂乘船奔荆州而来。刘备与诸葛亮听说鲁肃到了,知道是来索取荆州。刘备也觉得不好意思,不知如何答复。诸葛亮说:“若鲁肃提起荆州之事,主公便放声大哭。哭到悲切之处,我自出来解劝。”刘备接鲁肃入府后,鲁肃说:“今奉吴侯令,专为荆州一事而来。皇叔已借住多时,没有归还。今既两家结亲,当看亲情面上,早早交还。”刘备闻言,掩面大哭,鲁肃不知所措。这时诸葛亮从屏风后走出来说:“你知道我家主公痛哭的缘故吗?”鲁肃老实地摇摇头。诸葛亮说:“当初我主公借荆州时,许下取得西川便还。益州刘璋是我主公之弟,两人都是汉朝骨肉,若要兴兵去取他城池,恐被外人唾骂;若要不取,还了荆州,何处安身?皇叔进退两难,因此泪出痛肠。”诸葛亮说罢,刘备半真半假地捶胸顿足,放声大哭。鲁肃脑子里一片空白。诸葛亮趁热打铁:“烦劳子敬回见吴侯,把这其中的难处说一说。”鲁肃考虑到孙权与刘备已和亲,也就没有多说什么。

鲁肃回到东吴见了周瑜,把这事详细说了一遍。周瑜气得直跺脚说:“子敬又中诸葛亮之计了!你也太老实,这样吧,我有个办法,子敬必须依我。子敬再去荆州对刘备说,孙、刘两家既结为姻亲便是一家,如果他不忍去取西川,则我东吴起兵去取,取得西川时,就把西川作为嫁妆送刘备,到时候刘备把荆州交还东吴便可。”鲁肃还没听出这里的门道,还问:“西川路途遥远,想打下来很不容易。都督此计不可行。”周瑜笑着说:“子敬太老实了,我自然不会为他卖命攻取西川,我只以此为名,等到东吴军马路过荆州,就以帮他做事的名义要求他资助军饷,刘备必然出城劳军。那时乘势杀之,夺取荆州就不在话下了。”鲁肃闻听此言大喜,便再往荆州来。鲁肃又和刘备说:“吴侯知道皇叔的难处,于是与诸将商议,决定起兵替皇叔收取西川。取了西川来换荆州,西川就当做嫁妆送给您。只是我们替您卖命,军马经过您的地盘,希望您赞助些钱粮。”诸葛亮忙点头说:“东吴大兵一到,我们理当出城犒劳。”鲁肃心中暗喜,回东吴去了。刘备没搞清楚怎么回事,就问诸葛亮说:“这是怎么回事?”诸葛亮大笑说:“此乃‘假道灭虢’之计也。表面说是为我们攻西川,实际是等主公出城劳军,乘势拿下我们杀入城来,‘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刘备大惊,诸葛亮却说:“主公宽心,只顾‘准备弯弓以擒猛虎,安排香饵以钓鳌鱼’。等周瑜到来,他便不死,也九分无气。”

鲁肃回见周瑜,说了刘备和诸葛亮的反应,周瑜大笑说:“这次他们也中了我的计!”于是带水陆大兵五万往荆州而来。周瑜在船中动不动就笑出声来,以为诸葛亮已经中计。行军到夏口,周瑜问:“荆州有人在前面迎接吗?”探马回报:“刘皇叔让糜竺来见都督。”周瑜问劳军的事情怎么样了,糜竺说:“都安排好了,我家主公在荆州城门外等候,要和都督喝一杯。”周瑜心里更加高兴,就打发走了糜竺。周瑜催船速行,离荆州十余里,只见江面上静悄悄的。探马回报:“荆州城上插两面白旗,并不见一人之影。”周瑜把船傍岸,亲自上岸乘马引亲随精兵三千人奔荆州而来。到了城下一个人影也没有。周瑜勒住马,让军士叫门。城上守军询问来者是谁,吴军回答:“是东吴周都督亲自来到。”话没说完,忽一声梆子响,城上守军刀枪林立,弓箭上弦。敌楼上赵云慢慢走出来说:“都督没事不在江东安坐,到我们这儿来干什么?”周瑜说:“我替皇叔取西川,你不知道?”赵云说:“孔明军师已知都督‘假道灭虢’之计,所以让我在这里备战。都督的算盘打空了。”就在这时,周瑜的探马来报:“我们被包围了,关羽、张飞、黄忠、魏延从四面杀来,不知多少军马。喊声远近震动百余里,都说要活捉周瑜。”周瑜在马上大叫一声,箭疮迸裂坠于马下。周瑜的失策在于开出的价格太高,完全没有可信度,让人一眼就看出了破绽。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频更其阵,抽其劲旅,待其自败,而后乘之,曳其轮也。【释义】“曳其轮也”语出《易经·既济》。既济,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离下坎上)。上卦为坎为水,下卦为离为火。水处火上,水势压倒火势,救火之事,大告成功,故卦名“既济”。既,已经;济,成功。本卦初九《象》辞:“曳其轮,义无咎也。”意为,拖住了车轮,车子就不能运行了。

此计运用此象理,是说好比拖住了车轮,车子就不能运行了。己方抽其友方劲旅,如同抽出梁木,房屋就会坍塌,于是己方就可以控制他了。

阵有纵横,天衡为梁,地轴为柱。梁柱以精兵为之,故观其阵,则知精兵之所有。共战他敌时,频更其阵,暗中抽换其精兵,或竟代其为梁柱;势成阵塌,遂兼其兵。并此敌以击他敌之首策也。

偷梁换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梁柱乃是家邦的基础,为公众目光交集之所,欲在众目睽睽之下偷梁换柱,或者要和房子的监护者达成一致,或者要欺瞒哄骗对方要防治白蚁,所以拆梁柱下来作防腐处理。

韩信是汉初三杰之一,为刘邦灭掉项羽,战功卓著。司马光曾经这样评价韩信:“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尤其是破赵时,韩信以数万之众背水一战,打败陈余二十万精兵,堪称用兵如神。但是韩信不懂政治,造成军权两次被刘邦剥夺。因为刘邦探测出了他人性的弱点。而这一点,正是造成他悲惨结局的重要原因之一。

公元前204年,刘邦与项羽在荥阳会战。刘邦大败,差点被俘。当时韩信、张耳率军驻扎在修武。一天清晨,走投无路的刘邦带着自己的亲信夏侯婴来到韩信军营叫门,自称是汉王使者,驾着车冲进了营门。当时韩信、张耳还在酣睡,刘邦直接进入营帐拿走了二人的官印和兵符,亲自接管了韩信的军队,调整了人事部署,把精兵全部调走参加荥阳会战去了。韩信、张耳起床后方知刘邦来了,不禁大惊失色。公元前202年,刘邦再次出其不意夺取了韩信的军权。不同的是,当时刘邦、韩信、彭越联军刚刚打败项羽,韩信率三十万汉军驻军定陶。刘邦平定楚地后经过定陶,又是由夏侯婴驾车叫开营门,夺了韩信的军队。由于这次夺军,韩信被迫离开他经营多时的齐地,被徙封为楚王,并失去了统率军队的机会,只好任人宰割。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刚中而应,行险而顺。【释义】

强大者要控制弱小者,要用警戒的办法去诱导他。“刚中而应,行险而顺”语出《易经·师》卦。师,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坎下坤上)。下卦为坎为水,上卦为坤为地,水流地下,随势而行。这正如军旅之象,故名为“师”。本卦《彖》辞说:“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毒”,督音,治的意思。“刚中而应”是说九二以阳爻居于下坎的中信,叫“刚中”,又上应上坤的六五,此为“应”。下卦为坎,坎表示险,上卦为坤,坤表示顺,故又有“行险而顺”之象。以此卦象的道理督治天下,百姓就会服从。这是吉祥之象。

此计运用此象理,是说治军,有时采取适当的强刚手段便会得到应和,行险则遇顺。率数未服者以对敌,若策之不行,而利诱之,又反启其疑,于是故为自误,责他人之失,以暗警之。警之者,反诱之也。此盖以刚险驱之也。或曰:“此遣将之法也。”

指桑骂槐,能杀人也能救人。不论其功用如何,总不外乎是用语带双关的办法,巧妙地影响周围的人。

邹忌是齐国人,他身高八尺多,体形容貌美丽,全国闻名。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你说我跟城北的徐公比谁漂亮?”他的妻子说:“当然是您漂亮了,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呀!”原来住在城北的徐公也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又问他的妾说:“我跟徐公谁漂亮?”妾也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跟他坐着聊天的时候问:“我和徐公谁漂亮?”客人又说:“徐公不如您漂亮啊!”又过了一天,徐公亲自上门拜访。邹忌仔细地打量他,认为自己不如他漂亮;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相差太远。晚上躺在床上反复考虑这件事,邹忌终于想明白了:“我的妻子赞美我是因为偏爱我,妾赞美我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赞美我是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廷去见齐威王,他对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我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求我,他们都说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的国土方圆千里,城池有一百二十座,王后、王妃和左右的侍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的人没有不有求于大王的,由此看来您受的蒙蔽一定非常厉害。”齐威王恍然大悟说:“说得对!”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各级大小官员和老百姓能够当面指责君王的过错的,得头等奖赏;书面规劝君王的,得二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评论君王的过错让君王听到的,得三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言规劝,朝堂上像个闹市;几个月后,偶尔才有人进言规劝;一年以后,有人即使想规劝,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拜。这就是人们说的“通过整顿内政征服了别国”。

这是提意见的艺术,也是高明的政治手段。一般的帝王都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尊严。历史上犯颜直谏的大臣一般很难有好下场,如果遇到残暴的帝王,如商纣王那样,直接来一个挖心炮烙,让你血流五步。换了聪明一点的昏君,暂时不理会,慢慢算账,进谏者就会吃不了兜着走。尤其是对一个帝王说他受到了蒙蔽,他就更会暴跳如雷。因为帝王们有着很强的优越感,加之平时缺乏受挫折之感,所以很容易滋生出自己无所不能的虚幻心理。在这种条件下,只有像邹忌这种提意见的方式,才称得上既有作用,又保全了君王的颜面,同时也达到了进谏本身的目的,可以说是善之善者也。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

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云雷屯也。【释义】

宁可假装着无知而不行动,不可以假装假知而去轻举妄动。“静不露机,云雷屯也”语出《易经·屯》卦。屯,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震下坎上),震为雷,坎为雨,此卦象为雷雨并作,环境险恶,为事困难。“屯,难也”。《屯》卦的《彖》辞又说“云雷,屯”。坎为雨,又为云,震为雷。这是说,云行于上,雷动于下,云在上有压抑雷之象征,这是《屯》卦之卦象。

此计运用此象理,是说在军事上,有时为了以退求进,必得假痴不癫,老成持重,以达后发制人。这就如同云势压住雷动,且不露机巧一样,最后一旦爆发攻击,便出其不意而获胜。

假作不知而实知,假作不为而实不可为,或将有所为。司马懿之假病昏以诛曹爽,受巾帼假请命以老蜀兵,所以成功;姜维九伐中原,明知不可为而妄为之,则似痴矣,所以破灭。兵书曰:“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当其机未发时,静屯似痴;若假癫,则不但露机,则乱动而群疑。故假痴者胜,假癫者败。或曰:“假痴可以对敌,并可以用兵。”宋代,南俗尚鬼。狄青征侬智高时,大兵始出桂林之南,因佯祝曰:“胜负无以为据。”乃取百钱自持,与神约,果大捷,则投此钱尽钱面也。左右谏止,傥不如意,恐沮师,青不听。万众方耸视,已而挥手一掷,百钱旨面。于是举兵欢呼,声震林野,青亦大喜,顾左右:取百丁(钉)来,即随钱疏密,布地而帖丁(钉)之,加以青纱笼,手自封焉。曰:“俟凯旋,当酬神取钱。”其后平邕州还师,如言取钱,幕府士大夫共祝视,乃两面钱也。

东汉末年,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这段故事,就是典型的假痴不癫。刘备早已有夺取天下的抱负,只是力量太弱根本无法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抗衡,所以在进入朝廷之后每日只是饮酒种菜,不问世事。有一天关羽、张飞不在,刘备正在后园浇菜。许褚、张辽带了数十人到菜园里对刘备说:“丞相有命,请使君和我们走一趟。”刘备心里害怕,但是也只得随二人入府见曹操。曹操见到刘备笑着说:“你在家做大事啊!”当时刘备正在暗地里策划政变,听到这句话吓得面如土色。曹操拉着刘备的手,不紧不慢地说:“种菜也是大事。”刘备这才放心。曹操带刘备走到后院,对他说:“刚才我看见树枝上梅子青青,觉得不可不赏。又当酒正煮熟,所以邀请使君来小亭一会。”于是二人对坐开怀畅饮。酒至半酣,亭外忽然乌云滚滚,骤雨将至。有随从遥指天外的一道龙卷风,曹操与刘备凭栏观望。曹操说:“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经常在外游历,一定知道当世的英雄。请说说看谁堪称英雄?”刘备说:“我见识浅薄,怎么认得出谁是英雄呢?”曹操说:“不必谦虚。”刘备试探着说:“淮南的袁术兵粮足备,能称为英雄吧?”曹操笑说:“袁术不过已经是坟墓里的枯骨,我早晚都会擒住他的!”刘备觉得说得浅了,于是又道:“河北的袁绍,四代人中有三代是公卿,家门中有很多故吏遍于天下,而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人极多,能称为英雄吗?”曹操笑说:“袁绍这个人色厉胆薄,好计谋却没有决断,干大事却爱惜成本,看见小利却不顾性命,这个人不是英雄。”刘备又说:“有一个人人称八俊,威震九州——刘表能称为英雄吗?”曹操说:“刘表虚名无实,不是英雄。”刘备继续说:“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策是个英雄吗?”曹操说:“孙策借着父亲的威名称霸一方,也不是英雄。”刘备实在没什么可说,只好凑数说:“益州刘璋,能称为英雄吗?”曹操说:“刘璋虽然是宗室,却只能是看守家产的狗而已,怎么能称做英雄呢!”刘备说:“那张绣、张鲁、韩遂等人又怎么样?”曹操鼓掌大笑说:“这些碌碌无为的人,何足挂齿!”刘备说:“除此之外,恕我实在是不知道了。”曹操说:“能叫做英雄的人,应该是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的人。”刘备问:“那谁能被称为英雄?”曹操用手指指刘备,然后又自指向自己说:“现今天下的英雄,只有你和我两人而已!”刘备听到这句话吃了一惊,觉得曹操不会放过自己,手里拿的筷子和勺子都不禁掉在地上。这时正好雷声大作,大雨倾盆。刘备这才从容地低头捡起筷子和勺子说:“雷声太大,才会把筷子和勺子掉在地上。”曹操笑着说:“大丈夫也怕打雷吗?”刘备说:“圣人说,刮风打雷一定是有变故,我怎么能不怕呢?”曹操觉得刘备胆小,于是就不怀疑他了。

也许曹操注定会受一些假痴不癫的人和他作对,就连曹氏子孙也受到影响。他的子孙就被结结实实骗了一次,但这一次断送的是曹氏的江山。

当年曹操在世的时候,就有人对曹操说:“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魏明帝曹睿在位时,很注意打压司马家的势力,司马懿一直得不到施展才华的机会。曹睿死后,其幼子曹芳即位。根据明帝遗诏,大将军曹爽、太尉司马懿共同辅政。起初,曹爽由于司马懿德高望重,又是自己的前辈,每有军国大事都要由司马懿决定。后来,曹爽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防止司马懿的势力过度膨胀,起用了一些心腹,架空了司马懿。司马懿面对这种情形一时无可奈何,因为曹爽是宗室贵族,而自己是受过猜忌的人,兵权被夺去,只做了一个有名无实的太傅,手中无兵无法与曹爽抗争。此后,司马懿便长期称病在家以躲避曹爽的锋芒。

司马懿居家不出正中曹爽下怀,不过闲暇之余,曹爽也不敢忽视司马懿的动向,毕竟他老谋深算,连诸葛亮都奈何他不得。没过多久,曹爽的心腹李胜出任荆州刺史,曹爽便让他去司马懿处辞行,想借机窥探一下司马懿的动静。

司马懿对李胜的真实来意自然心知肚明,正在宴饮的他立即让两婢女搀扶回床上装病。见到李胜之后,司马懿故做穿衣之状,将衣服掉在地上。他又向婢女示意口渴,婢女送上一碗粥,司马懿喝粥时粥却顺着口角流到胸前。

李胜看后装模作样地流着泪说:“现在皇帝年幼,天下的事情都仰仗着明公,过去只听说您重病复发,可是没想到病得这么严重。”司马懿长吁了一口气说:“我年老病重,危在旦夕。你去并州做官,并州离胡人很近。胡人好战,你要好自为之,恐怕我们不能再见面了。”李胜连忙纠正说:“我是赴任荆州,不是并州。”司马懿又装作没听懂说:“你将要去并州,一定要多多保重。”李胜没办法就在他耳朵边上喊了一句:“我是去荆州,不是并州。”司马懿这才装作明白过来,说:“您到荆州做刺史,一定会盛德壮烈建立功勋,遗憾的是我与你分别以后,恐怕再也见不到面了,如何不让人伤悲?”接着又把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叫出来,让他们与李胜结为朋友,求李胜在他死后多多照顾自己的儿子,说着说着司马懿又悲伤地哭了起来。

李胜从司马懿家出来,见了曹爽非常高兴地说:“司马懿说话颠三倒四,就连喝粥都不利索,且指南为北,肯定活不长了。”从此,曹爽彻底对司马懿放心了,更加肆无忌惮地花天酒地。

第二年正月,曹芳按惯例去祭拜祖先,曹爽兄弟作为宗族随驾出行。司马懿趁曹家无人,立即在城中部署兵马。他们先占据了武库控制了都城,随后屯兵在洛水浮桥,派人向曹爽送信进行攻心战:“大将军曹爽背弃顾命,败乱国典,内外专权。现在皇太后命令罢免曹爽兄弟官职,自回家中,不得在外逗留,如胆敢违抗,便以军法从事。”曹爽兄弟懦弱无能,居然乖乖放下武器回家了,司马懿先在朝中剪除曹爽的党羽,进而又将曹爽兄弟贬入狱中,以谋反大逆的罪名诛杀尽净。至此,司马氏与曹氏的权力之争以司马氏的胜利而告终。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援应,陷之死地。遇毒,位不当也。【释义】

假,借。句意:借给敌人一些方便(我故意暴露出一些破绽),以诱导敌人深入我方,乘机切断他的后援和前应,最终陷他于死地。“遇毒,位不当也”语出《易经·噬嗑》卦。噬嗑,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震下离上)。上卦为离为火,下卦为震为雷,是既打雷,又闪电,威严得很。又离为阴卦,震为阳卦,是阴阳相济,刚柔相交,以喻人要恩威并用,严明结合,故卦名为“噬嗑”,意为咀嚼。本卦六三《象》辞:“遇毒,位不当也。”本是说,抢腊肉中了毒(古人认为腊肉不新鲜,含有毒素,吃了可能中毒),因为六三阴兑爻于阳位,是位不当。

此计运用此象理,是说敌人受我之唆,犹如贪食抢吃,只怪自己见利而受骗,才陷入了死地。

唆者,利使之也。利使之而不先为之便,或犹且不行。故抽梯之局,须先置梯,或示之梯。如:慕容垂、姚苌诸人怂秦苻坚侵晋,以乘机自起。

秦朝灭亡之后,项羽和刘邦的势力最大,其他诸侯纷纷投靠实力庞大的项羽。之所以选择项羽,是因为当年在巨鹿之战中,诸侯作壁上观,亲眼看到了楚军以一当十破釜沉舟的伟业,于是都尊项羽为西楚霸王。而刘邦自从暗度陈仓之后开始了和项羽中分天下的战斗,尤其是项羽手下的诸侯王成了急需扫灭的对象,其中赵王歇是项羽争霸的重要力量。公元前204年,刘邦命令韩信率两万精兵攻打赵王歇,当时赵王歇有二十万人马,自然不害怕韩信。赵王歇亲自率领二十万大军驻守井陉,韩信的军队也向井陉进发,双方在离井陉三十里外安营扎寨,一场大战即将开始。

韩信清楚地知道,敌军人数比自己多十倍,正面交战恐怕不是对手,如果久拖不决,汉军远离关中没有更多给养。经过反复思考,他定下了一条速战速决的妙计。他首先命将领率两千精兵在山谷树林隐蔽处埋伏,待汉军主力与赵军开战后,主力则佯败逃跑,赵军肯定倾巢出动追击。伏兵迅速杀入敌营,将对方的营垒插上汉军的军旗。他又命令另一将军率军一万,在河东岸背水摆下阵势,韩信自己亲率八千兵马正面佯攻。

第二天天刚亮,只听韩信营中战鼓隆隆,韩信亲率大军向井陉杀来,赵军主帅陈余立即下令迎战。双方刚一交战韩信就率部队佯装败退,并且故意在阵前遗留下大量的武器及军用物资。陈余见韩信败退,大笑道:“这个钻别人裤裆的韩信怎是我的对手。”他抖擞精神下令追击,并命令要全歼韩信的部队。

韩信带着败退的队伍撤到河边与背水扎阵的部队合为一股。韩信对有点慌乱的士兵说:“大家看到了,我们的后面是滔滔河水,前面是二十万追击而来的敌军,我们已经没有退路,只有拼死一战为自己争一条活路。”士兵们决心与赵军背水一战。

韩信就这样又率撤退的部队回杀赵军,这是赵将陈余完全没有料到的。赵军正处于一片混乱中,他的部队还在争抢韩信丢弃的大量军用物资。就在此时锐不可当的汉军杀了一个回马枪,他们奋勇冲进敌阵,杀得赵军丢盔弃甲一片狼藉。陈余见势不妙,下令马上收兵回营修整,待稳住阵脚之后再与汉军作战。可是当赵军退到自己大营前时,只见大营中已插遍汉军军旗。赵军惊魂未定又见此景象,个个肝胆欲裂,这时营中汉军已经冲杀出来,和追来的韩信一起前后夹击赵军。赵王歇被汉军生擒,而赵军二十万人马则全军覆没。

刘邦是韩信的主帅,两个人曾经就自己带兵能力进行过一番对话。刘邦问韩信:“你看我能指挥多少军队呢?”韩信说:“陛下您最多能指挥十万人。”刘邦又问:“那么你能带多少兵呢?”韩信说:“我带兵越多越好。”刘邦勉强笑了笑说:“既然是越多越好,你为什么始终在我的手下呢?”韩信巧妙地回答说:“陛下不善于带兵,却擅长指挥将领,这就是我始终在你手下的原因。”这一番谈话基本上反映了刘邦和韩信君臣二人在军事能力上的区别。上边的例子是韩信上屋抽梯计诱赵军,下边这个故事就是刘邦轻躁冒进白登被围。

刘邦在击破韩王后,高歌猛进准备继续北伐一举消灭匈奴。北方正逢隆冬,天气酷寒。刘邦得到情报匈奴单于冒顿正驻扎在代谷,离自己不远,于是决定发动一场大规模攻势,并不断派出特使侦察匈奴。

冒顿知道刘邦已经扫平群雄,因此对西汉特使十分警惕。每当特使前来他就把精锐部队以及肥壮的战马全部藏匿,使西汉特使只看到老弱残兵及瘠瘦牲畜。刘邦先后派出十次特使,他们都把所见到的假象据实呈报,刘邦以此初步判断匈奴不堪一击。但刘邦仍不放心,又派出曾经建议自己定都关中的娄敬前往作最后刺探。然而娄敬还没有回报,刘邦就迫不及待地率领三十二万军队向北推进。汉军前锋刚越过句注,娄敬回报刘邦说:“我在匈奴那里看到的全是老弱残兵,匈奴的用意十分明显,他们就是要引诱我们攻击,然后用伏兵截断我们的退路。我认为绝对不可采取军事行动。”这时大军正向前挺进,刘邦不耐烦地对娄敬咆哮道:“你这个没死的齐国囚犯,只靠游说当官,今天又站在这里扰乱军心,散布失败谣言,朕焉能容你!”下令把娄敬囚禁在监狱。

刘邦根本没考虑娄敬的警告,他率领少数人马先来到平城,此时汉军主力仍在后面。冒顿闻讯大喜,立即调集全国精锐骑兵四十万,乘刘邦巡视平城附近的白登之时,突然率主力出现在刘邦面前,把白登围了个水泄不通。匈奴围困了七日七夜,西汉先头军团完全孤立。城中和城外消息中断,汉军主力找不到刘邦,刘邦也得不到救援,白登陷落就在旦夕。最后关头刘邦采用陈平的计策,派出秘密使节到匈奴大营进谏匈奴皇后,送上了贵重礼物,主要目的是希望皇后可以为自己说些好话。皇后在冒顿面前说:“我们匈奴人世代骑马放牧,从来不会农耕定居。现在我们就算抓住了汉朝皇帝,侵占了中原土地,也不能长久居住,而且中原皇帝有神灵保护,战与不战大王要三思而行!”冒顿原来与刘邦的两个诸侯王内外勾结约定了造反日期,但是时间已到汉朝的内应还没有音讯,栾提冒顿正举棋不定,害怕汉军的援军到来里应外合自己处于不利,于是就让白登城一个城角的匈奴兵撤退。陈平见此机会命兵士使用强弓硬弩,射出了一条退路,保护刘邦从解围的城角悄悄溜出。

刘邦回到平城,西汉军主力也陆续抵达,匈奴兵撤退回国。刘邦回到广武特赦了娄敬,把前面派出的十个特使全部处斩,封娄敬为二千户侯。

东汉末年,刘表割据在荆州。他有两个儿子,长子刘琦为元配夫人所生,幼子刘琮是刘表的现任夫人蔡夫人所生。刘表当年只身来到荆州做州牧,没有任何势力支持,控制不了地方局势,因此刘表和荆州的大族蔡氏结亲,娶了蔡家的女子。刘表之所以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蔡家的鼎力相助不可忽视,所以刘表有意无意地偏爱少子刘琮。但是偏爱归偏爱,刘琮的母亲蔡夫人知道刘表坚守封建礼法,绝对不会废长立幼,因此害怕刘琦得势会影响到儿子刘琮的地位,所以非常忌恨刘琦。刘琦虽然是长子,但是孤立无援,时时感到自己处在十分危险的环境中,却苦于没有办法脱身于后母的谋害。自从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后,刘琦多次请教诸葛亮如何避祸,但诸葛亮以这是别人的家事为理由一直不肯为他出主意。

一天,刘备给刘琦出了一个主意。刘琦依计行事,约诸葛亮到一座高楼上饮酒,二人坐下饮酒时,刘琦暗中派人拆走了楼梯。刘琦看时机成熟就跪了下来说:“今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计策出君之口,入琦之耳,先生可以赐教矣。”诸葛亮见状无可奈何,便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骊姬想谋害晋献公的两个儿子——申生和重耳。重耳知道骊姬居心不良,只得走为上计,流亡别国。申生为人厚道,就没有出走。一天申生派人给献公送去一些美食,骊姬乘机把食品下了毒。晋献公准备去吃,骊姬却假装关心说最好让人先尝尝以防万一。晋献公于是命侍从品尝,刚尝了一点侍从就毒发身亡。晋献公斥责申生不孝,阴谋杀父夺位,申生闻讯后自刎身亡。

诸葛亮对刘琦说:“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公子应该知道该怎么做了。”刘琦马上领会了诸葛亮的意图,立即上书请求将自己派往江夏防守,从而避开了后母的陷害。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借局布势,力小势大。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也。【释义】

句意为:借助某种局面(或手段)布成有利的阵势,兵力弱小但可使阵势显出强大的样子。“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语出《易经·渐》卦。渐,卦名,渐进之意。本卦为异卦相叠(艮下巽上),上卦为巽为木,下卦为艮为山。卦象为木植长于山上,不断生长,也喻人培养自己的德行,进而影响他人。本卦上九说“鸿渐于陆,其羽可为仪,吉利”,是说鸿雁走到山头,它的羽毛可用来编织舞具这是吉利之兆。此计运用此象理,是说弱小的部队通过凭借某种因素,改变外部形态之后,自己阵容显得充实强大了,就像鸿雁长了羽毛丰满的翅膀一样。

此树本无花,而树则可以有花,剪彩贴之,不细察者不易发,使花与树交相辉映,而成玲珑全局也。此盖布精兵于友军之阵,完其势以威敌也。

如何从别人那里借势是一门学问,所谓“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实力不强的盟友不能利用,没有知名度的也没有必要招惹。

树上开花对那些自认地位平平的人来说非常有用,他们可以通过攀高枝压服别人。《红楼梦》里的麝月就是这方面的高手。宝玉房里人手众多,却以袭人、晴雯和麝月为尊,可是这三个人的领导方式却不同。

每当手下的丫头们闹矛盾,袭人春风化雨似的教诲显得软弱无力,晴雯善于声色俱厉的责骂,但是常常说不到点子上,最后总是要麝月站出来才行。麝月的领导能力从何而来?简单地说就是树上开花。《红楼梦》第五十八回记载了一次麝月的管理技巧。事情的起因是大观园买来的小戏子芳官让她干娘给她洗头,她干娘偏心,用自己亲女儿洗完了剩下的洗头水给她洗。芳官是大观园戏班子里的头牌正旦,心高气傲,咽不下这口气,于是和干娘大吵起来。园子里的丫头们自然是偏向芳官,袭人首先上阵,打发人去说:“少乱嚷,瞅着老太太不在家,一个个连句安静话也不说。”没想到人家不给面子,干娘又向芳官身上拍了几把。袭人不行,轮到晴雯出场,她指着干娘就骂道:“你老人家太不省事。你不给他洗头的东西,我们饶给他东西,你不自臊,还有脸打他。他要还在学里学艺,你也敢打他不成!”那干娘还是有话说:“一日叫娘,终身是母。他排场我,我就打得!”这话说得还很符合封建伦理,袭人、晴雯全哑了。在这时袭人终于想到了麝月,央求道:“我不会和人拌嘴,晴雯性太急,你快过去震吓他两句。”麝月听了从从容容来到战场,对干娘说:“你且别嚷。我且问你,别说我们这一处,你看满园子里,谁在主子屋里教导过女儿的?便是你的亲女儿,既分了房,有了主子,自有主子打得骂得,再者大些的姑娘姐姐们打得骂得,谁许老子娘又半中间管闲事了?都这样管,又要叫他们跟着我们学什么?越老越没了规矩!你见前儿坠儿的娘来吵,你也来跟他学?你们放心,因连日这个病那个病,老太太又不得闲心,所以我没回。等两日消闲了,咱们痛回一回,大家把威风煞一煞儿才好。宝玉才好了些,连我们都不敢大声说话,你反打的人狼嚎鬼叫的。上头能出了几日门,你们就无法无天的,眼睛里没了我们,再过两天你们就该打我们了。他不要你这干娘,怕粪草埋了他不成?”

这个干娘没见过世面,不知道奴才不能在主子面前咆哮,被麝月给吓住了,于是就不了了之了。其后这个干娘死性不改,在《红楼梦》第五十九回里又为了春燕她娘要打春燕的事吵了起来。袭人又不得不出面收拾残局,便没好气地说道:“三两头儿打了干的打亲的,还是卖弄你女儿多,还是认真不知王法?”这干娘住的时间长了,根本不怕袭人,便说道:“姑娘你不知道,别管我们闲事!都是你们纵的,这会子还管什么?”说着又追着打。袭人气得没办法,最后还是麝月排众而出对干娘及众人道:“怨不得这嫂子说我们管不着他们的事,我们虽无知错管了,如今请出一个管得着的人来管一管,嫂子就心服口服,也知道规矩了。”便回头叫小丫头说:“去把平儿给我叫来!平儿不得闲就把林大娘叫了来。”那小丫头子应了就走。众媳妇知道厉害,立即上来笑说:“嫂子,快求姑娘们叫回那孩子罢。平姑娘来了,可就不好了。”那干娘不知道好歹,还嘴硬说道:“凭你那个平姑娘来也凭个理,没有娘管女儿,大家管着娘的。”众人笑道:“你当是那个平姑娘?是二奶奶屋里的平姑娘。她有情呢,说你两句,他一翻脸,嫂子你吃不了兜着走!”结果平儿就派了个小丫头子回来口头支持麝月说:“平姑娘说:‘既这样,且撵他出去,告诉了林大娘在角门外打她四十板子就是了。’”那干娘才知道招惹了狠角色,便又泪流满面到袭人那里赔礼。袭人本来就是要震慑她,看她人也老实了就没再难为她,这干娘之后就再也不敢撒野了。

在这两件事里,麝月没有就事论事,而是直接搬出上级来压服下人。她知道自己也是丫鬟,不靠主子的威风是不行的。而贾宝玉是最有面子的主子,所以麝月讲起话来才那么理直气壮。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渐之进也。【释义】

把准时机插足进去,掌握他的要害关节之处。“渐之进也”语出《易经·渐》卦。本卦《彖》辞:“渐之进也。”渐,渐进。此计运用此象理,是说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易经·渐》卦上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要循序渐进。

为人驱使者为奴,为人尊处者为客,不能立足者为暂客,能立足者为久客,客久而不能主事者为贱客,能主事则可渐握机要,而为主矣。故反客为主之局:第一步须争客位;第二步须乘隙;第三步须插足;第四步须握机;第五步乃为主。为主,则并人之军矣;此渐进之阴谋也。如李渊书尊李密,密卒以败;汉高视势未敌项羽之先,卑事项羽。使其见信,而渐以侵其势,至垓下一役,一亡举之。

晁盖智取生辰纲之后,被官府追杀,走投无路之下来到了梁山泊。梁山大头领白衣秀士王伦热情地款待了晁盖一行人。筵席散后晁盖心中欢喜,对吴用等六人说道:“我们犯下这等弥天大罪,现在无处安身。要不是王头领如此错爱,我们就没有容身之处了,此恩不可忘报。”吴用却尖锐地指出:“哥哥以为王伦肯收留我们?那是因为你刚才没有察言观色,所以没看透他的心。王伦一开始与兄长说话,看起来和你很有交情。后来兄长说出了我们被许多官兵追捕,他便脸色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