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靛蓝小孩(第一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7 17:09:54

点击下载

作者:周语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我们都是靛蓝小孩(第一季)

我们都是靛蓝小孩(第一季)试读:

主编介绍

周语,散文家,安徽散文家协会理事、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靛蓝小孩》(indigo children)书系的主编。关注现代创意写作(creative writing)研究,主编有“禅”系列读本(龙门书局)等各类出版物30余种。

代表出版物《白云深处:终南山隐士的十年生活》,《指尖流水》,《汉语春秋》,《花落烟云梦》等等。

另有作品、访谈见于《大家》《东方艺术》《东方航空》《Global Times》《Inner Light心探索》《中华读书报》《光明日报》《中国图书商报》《国学》《文学报》《文艺报》《文学教育》等。

天才作家的后青春时代

策划:靛蓝小孩编辑部蒋方舟:一个跃跃欲“说”的小龙应台。

蒋方舟曾在《新周刊》作“微博”的专题时写文谈自己迎来了“话痨的春天“,蒋方舟毫无疑问是一个十分乐于表达自己观点的人,而且,她总能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冷静的剖析问题的能力是在同龄人中所不多见。蒋方舟从12岁就开始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而她本身也成了被世界看的一个”现象“。

在湖南卫视的一期节目中,她同许志远、吴晓波等人对谈,她谈及她觉得自己需要话语权,那两位知名人士当下问道:你还没有话语权?蒋方舟从进入大学开始,就越来越多开始参与到公众话题的讨论中来,那种跃跃欲”说”的姿态还有那种心忧天下的状态,真的有一些小龙应台的架势了。虽然她还没有龙应台的为民挺命的那种使命感,但我们能从她虽看似轻松的表面下看到她那颗真挚而热诚的心。与她的交流过,你会知道,那厚厚的一摞关于青春的记忆远远还不能表达蒋方舟。

蒋方舟的成长,伴随着掌声,也伴随着骂声,当她走过青春,逐渐成人时,有些人不免撂出冷话:江郎才尽。但如果你能坐下来听她说,你会发现,她有着自己的判断力、观察角度,她的写作越来越多地涉及到现实问题。她未来的方向和高度远在众多商业写手之上,从七岁开始到现在,她已经经历了太多的热闹与起落,她的才华其实才刚刚开始,那是一条新的路,之前的,都是铺垫,蒋方舟,这个冷眼看世界的孩子,她会走得更远!韩寒:一把有幽默感的手术刀。

鲁迅曾经被比喻为一把插下敌人心脏的匕首,如今拿这话来看韩寒,韩寒更像一把有幽默感的手术刀。韩寒成名一方面源自于他独特不羁的姿态,出众的才华,但另一方面也是来与一种大众沉默的呼唤,来自于千千万万学子对于挣脱束缚,让心灵自由飞翔的呼唤。

青春无禁忌。韩寒带着他的才华和犀利调侃着教育制度,调侃着那些冠冕堂皇的假道学,韩寒带着初生牛犊不畏虎的气概的调侃着原来越多的人。但不否认,韩寒一度的调侃很不着边际,甚至小男孩恶作剧的状态,就是喜欢惹怒你,然后和你打嘴仗。2009年,媒体重新评价了韩寒。因为韩寒带给给我们新的东西。他开始干点“正事”了。他的博客成了他言说的窗口,他发挥着他作为公众人物的作用,引导着众多年轻人的视角。他对于深藏于社会肌体中的种种顽疾,开始像一把手术刀一样,轻轻地剖开,然后指点给其他年轻人看那些溃烂发脓的地方。他的方式依然是独特的,他带着调侃,带着揶揄,这条侃,这揶揄却句句正中要害。

香港著名主持人梁文道说,韩寒真棒!是的,韩寒带着他的自由,他的灵敏,在开拓一片真正有意义的土地。

步非烟在北京大学读博士,这个中学时代被称为叛逆文学女青年读完了文献学的研究生,又开始了新的校园生活。在北京这样的城市里,她构思着神奇、惊悚的武侠故事。

田禾则在武汉继续寻找他的内心梦想,他唱歌,出唱片,写作,时间已经不是十年前的青葱时光了,他在变得稳健、成熟。“后青春时代”的他们:每个人都开始行动起来,不再犹豫,不再故作感慨,去把自己热爱的事物作为目标去一步步实现。读完他们的故事、对话,你会发觉他们的选择生活的方式,能给我们很多启发。

后青春时代的我们,有很多辛酸的故事,也有很多正待飞翔的理想,它们正在逐渐实现。

蒋方舟:我就是《皇帝的新装》中的小朋友

如果说写作是对生活的见证,那么蒋方舟从七岁开始写作,她对成长,生活的理解,要比很多的80后、90后更为深入。她懂得幽默、调侃的重要性,也明白讽刺、坦白的意义。她的生活远比我们想象得要真实,她是一个现象级的小孩,从武汉到北京,无论是写作还是大学生活,她总能给我们带来惊奇。

蒋方舟,中国年轻作家中的现象级别人物,现就读于清华大学新闻学院。1989年10月27日出生于湖北襄樊。七岁开始写作,九岁写成散文集《打开天窗》(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12岁出版《正在发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被湖南省教委定为素质教育推荐读本并改编为漫画书,现已出版作品9部。

关键词:天分 经历 观念 清醒 生存能力【北京:充满了机会和复杂的人际】

周语:

蒋方舟你好。谢谢你接受《靛蓝小孩》的这次采访。这次的聊天主题是关于成长、怎样面对生活的。我们比较关注年轻一代的人在对自己成长中经历的困惑,喜乐。

蒋方舟:

嗯。其实我觉得这种对年轻一代的概括方面也不太具有什么时代特征吧。好像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就我的观察。目前年轻一代的特征是异常坚固,顽不可破的。很少自我怀疑,有一套完整的狭隘世界观。我自己的思维方式还是挺不年轻的。

周语:

最近由于读书一直生活在北京,你觉得在与你在武汉的时候相比,生活有没有变化?

蒋方舟:

很大的变化。北京是个很大的地方。我爸送我来北京上学,所有的感叹都只剩下“好大好大”一句。充满了机会和复杂的人际,也很残忍,让人一进入这个城市就有打拼的野心。这一点和武汉不一样。生活当然变了,变得复杂和焦虑了很多。但是也迅速成长了,觉得自己在一定程度上能独当一面的了。至于快乐,因为我生活空间很狭窄,生活空间和内心世界几乎等同。快不快乐都是自己自产自灭的,和环境倒没什么关系。不过我也不要求和期待快乐,我觉得太奢侈了。要成就感就好,能暂时冒充一下快乐。【2010年:方舟在清华的大二生活】

周语:

生活空间窄是怎么理解的呢?在清华的这段时间的生活处于什么样的一种状态呢?

蒋方舟:

还比较平静吧。每个月最大的开销就是买书,能写自己想写的东西,朋友很少,还挺自在的。

周语:

你觉得生活中哪些事情对你的成长影响比较大的?印象中遇到的比较让你失意的事情是什么呢?

蒋方舟:

引起好的影响的:读书和写作。能让我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很清醒。这也是我最骄傲的特质,像皇帝的新衣里的小盆友。起坏的影响的:写作和成名。让我失去了生活,只有一批批的写作素材。比起同龄人,也很难享受生活中快乐自在的瞬间。此外,也没什么特别失意的。我抗击打能力很强。但是印象中有一直很沮丧的时期。差不多是高二高三吧。每天上课老师洗脑,下课自我洗脑,培养驯服的能力,感觉的自我在一点点缩小消失。那段时间很沮丧,因为外界其实很少打击的到我。一般我最大的失意都来自于自我察觉。

周语:

这种抗打击力,像你前面说的独当一面算不算是一种成熟?

蒋方舟:

是的。是人长大必学的能力。我掌握的比较早。

周语:

有某些时间,觉得自己是孤独的吗?

蒋方舟:

一直啊。但是我觉得孤独不是什么悲惨的状态,我发明了一句跟人套近乎的话。每次一说对方就会引我为灵魂知己。

周语:

哈哈,你可以在这里拿我测试一下。

蒋方舟:

这句话就说“大家都说自己孤独……但只有你,是真正孤独的吧。”,大家听了都觉得我看进了他们的灵魂,哈哈,其实没有。孤独代表独特。其实人人内心都挺希望自己有孤傲的一面。

怎么样?你的测试结果?

周语:

我不孤独。哈哈。我是自在的。觉得挺充实。

蒋方舟:

不错不错,你顺利通过测试了。所以我现在也不过分强调自己孤独了,尽量抵赖。【所有的捷径代价都挺大】

周语:

高考的那段时间很难熬吗?这种面对外界的压力的能力,是怎样获得的?

蒋方舟:

还是挺难熬的。因为我高一一直在玩,高二在写书,真正开始学习是高三前八个月左右。那时候经历了人生中最长的没写东西的时间,大概三个月吧。更可怕的是,一点写作的欲望都没有。每天脑袋里填充的都是排名分数之类的东西。所以高考之后立即去了北川,也是很自私地想通过悲悯一些更大的东西找回自己。获得这种能力跟经历有关系,10岁左右第一次真正出道,是被中青报的一篇文章点名批评。出道就是被骂出来的,后来又写专栏,直接接触读者反馈,所以心脏比较坚韧。被捧过,被摔得次数更多,所有就练出来了。所以现在一旦有人表示喜欢我的文章,我总是一脸震惊和不相信。反复问别人:真的吗?真的吗?你肯定是骗我的吧。唉,不过也不好,身为女的,没有脆弱的一面简直不可爱到了极点。

周语:

被捧过,摔过,经历过的,具体的怎样去接受,面对它的呢?

蒋方舟:

小时候比较横冲直撞。以攻为守吧,说我早熟,我就越发摆出犀利的姿态。预言我早衰,我反而写得更欢实。幸亏年轻,胆子比较大,顾虑也少。所以谈不上接受和面对,那太被动了。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是理想吧。

周语:

说到理想,你的理想从开始到现在,有没有改变过?你现在在清华,生活,日常学习是怎样进行的?

蒋方舟:

还真没有。我九岁的时候想当大师,现在保守了一点,说想当最年轻的德高望重的人。哈哈。唉,不过最近有点觉得为了这个理想有点太拧巴自己了,其实还是越来越近的。拧巴自己放弃生活是通向我的理想的捷径。但是也是“欲练此功,必先自宫”的下下策。是捷径,但是所有的捷径代价都挺大的。现在生活就是上课、看书、写东西。前两者可以基本合并。大一逃课太多,现在不敢了。上课就拿本书看,或者把电脑带去写东西,一周大概会有一两次公共场合的露面。每周固定一次和大学里的一个好朋友吃个饭。差不多就这样。【一上淘宝,心情变好】

周语:

你读过梁遇春的“喜剧演员得忧郁症”,能说说自己生活中的悲喜事吗?

蒋方舟:

看过。梁遇春是我的alter ego~~悲喜事啊,那个经常发生啊。因为我生存能力很糟糕。频繁发生车祸啊,经常把自己反锁啊。上周吧。穿着睡衣拖鞋众目睽睽下穿过操场去找老师要钥匙。

关于梁玉春,我是高中的时候在语文读本上看到他的。在课本上一群道貌岸然无趣之极的老人里,他无精打采冷言嘲弄的样子太可人了。而且我第一次看到了和我一样讨厌看到别人兴高采烈嘴脸的人。所以alter ego嘛。对了!日常生活还有上淘宝。一上淘宝,心情变好。逛个大半天,货比三家,最后什么也不买呀,什么也不买。

周语:

有自己开心的办法之外,你是否在很多时候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在做什么,对自己的事情都有很好的计划?

蒋方舟:

有。我的计划就是听从内心的欲望。我心里要是想到,要是能做成某样事就太牛x了,这件事就会成为我下一步计划。但是我其实没有大的计划,比如大学毕业了做什么,以后做什么工作完全没想好。【不刻意经营人际关系】

周语:

除了计划之外,平常生活中,是否会对琐碎的事务性的事情感到厌烦?

蒋方舟:

跟周围同学相比,我琐碎的事情已经很少了,我也没有官职也没有社团班级活动也参加的少。厌烦是真的。因为我不太喜欢团体协作的东西。磨合和插科打诨的事件,做十件事都够了。而且大学很多活动它的实际意义可以忽略不计,最大目的就是不想看你闲着。

周语:

你在大学是怎样和别人相处的呢?

蒋方舟:

团结友好,严肃活泼。大家平常都挺忙的,又都有自己的人际圈子,交集的时间不多。但是还不错。不刻意经营人际关系。与人相处时应该是我工作思考之余休憩的时刻,不应该是让我更辛苦更纠结的时候。一般就顺其自然吧,不和让我度日如年的人相处。但对所有人都保持最大程度的善意。对他人的预设默认状态是“这是一个好人”,而不是相反。但是不要求自己和大部分人都搞好关系。【清华的美丽时光】

周语:

你是不是有时候会觉得心累?

蒋方舟:

累了我也不告诉自己,不累我更不要糊弄自己,这样人生比较容易呀!

周语

那是怎样的状态,是难得糊涂还是难得清醒。

蒋方舟

都不是,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吧。

周语:

你在清华上课觉得如何,紧张还是轻松?

蒋方舟:

轻松

周语:

是你理想的校园生活吗

蒋方舟:

我本来就觉得校园只是个空间概念,不是个阶段概念,我生活也不在校园。不过作为空间来讲还是挺理想的。清华的食堂,轻松又省钱,一块二能吃的撑死过去。【冷眼看世界】

将方舟:冷眼冷言看着社会,不陷入任何社会的狂热和high感中,是每个写东西的人职业道德啊。

周语:中学时代,青春期,成长的问题集中的地方,像离家出走,恋爱,甚至自杀,很多问题,但你做的很好。你是怎样理解和看待这些问题的呢?

蒋方舟:哈哈。我觉得有太多无病呻吟了,自我强迫的忧伤,自我迫害的不满。青春哪里比生活中任何一个阶段更残忍。童年不残酷吗?老年不残酷吗?青春期比别人显得更痛苦更愤怒似乎是某种成就,真不知道这种某明其妙的优越感从哪儿来的?我觉得很多痛苦都是他们自己强加的。自己割破了自己的手指头,满世界举着流血的指头的雪雪呼痛,真没意思。

周语:但是有些问题还是很严肃的,比如,我们不说中学身,现在大学生自杀现象很多,这是个严肃的问题,你不能说这么多人都是无病呻吟。其实有些人还是思考比较深刻的人。

蒋方舟:嗯,关于大学生,因为现在是个单向度的加速社会,二元对立太残忍了,非此即彼,生活给的选项很少。理想主义者和浪漫主义者,要是不自己拔掉棱角就无法活下去。去年,我去听了俞敏洪给北大新生的演讲,他提到了海子。海子是他的大学同学好像。他否定了海子也否定了自己年轻时候浪漫轻狂的时代。我当时听了就很生气。

周语:这种否定是指否定这种意义还是?

蒋方舟:就是觉得那是人生的一段歧途。

周语:他认为那是歧途?你为什么生气?

蒋方舟:嗯,他用一种自嘲的语气。我觉得成功成为社会唯一的成功标准,与快速致富相悖的全成了反社会的价值观。而且他是给北大新生讲,在他们浪漫轻狂之前就敬告他们不要把生命浪费在这上面。我听了挺生气的,觉得不就是一个新东方,还不足以作为你普及你自己人生观的资格证。

周语:你怎么看海子,我曾几次写过关于海子的文章,我内心对海子对青春的激扬是肯定的,虽然我对他最后的选择方式做保留态度,那你是否认为俞现在所持的人生观是现在社会比较普遍认同的人生观和成功标准。

蒋方舟:不是普遍认同的,是唯一的。不成功,就去死。所有的成功学讲座里这句潜台词呼之欲出。

周语:之前看过你的访谈,你说对自己并不是一个批判社会的人,那么从这点来讲,你还是对一些社会的价值标准还是持批判的态度的。

蒋方舟:我不是不批判社会,我是不站在社会的门外破口大骂。

周语:其实你对很多社会问题还是深度观察和思考的,并不是封闭自己。

蒋方舟:冷眼冷言看着社会,不陷入任何社会的狂热和high感中,是每个写东西的人职业道德啊。【我真的觉得“教”本质是个暴力概念,家长和孩子相互切磋共同进步呗】

周语:你说过,我九岁的时候,就在考虑将来怎么教育我的小孩。你觉得教育孩子,这里哪些方面最为重要?你是否认同郑渊洁的教子方式。郑渊洁把自己孩子自己教,自编教材。

蒋方舟:原则就是不要低估孩子的心智。其实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个很暴力的概念。对吧。至于郑渊洁,也挺好的,也只有他有钱有闲能这样了。

周语:现在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间无法沟通,你认为那些父母应该怎么做,孩子应该怎么做?

蒋方舟:这很多都是根本没有沟通的意图的托辞,或者沟通了一两次就放弃,急着大声叹气:无法沟通,无法沟通。我觉得父母不该把孩子当成和自己心智相等的同龄人,我父母从小到大都是这样的,不过我觉得挺难的。

周语:那就是应该更加耐心,但往往他们继续耐心,方法也是不对,因为彼此都无法认同对方的观点。

蒋方舟:起步不是平视,就只能等到孩子大了,父母老了,再转换为另一种反向不平等不对等的交流模式。

周语:那你是否喜欢刘墉的教子方式?

蒋方舟:其实我不知道他是怎么教子的。我也不认为有任何一种教育模式是可以由家庭作坊推广到批量生产。

周语:那就说因材施教了。

蒋方舟:我真的觉得“教”本质是个暴力概念,家长和孩子相互切磋共同进步呗。

蒋方舟采访手记:

文:周南

与蒋方舟谈话的时候没有之前所担心的那种清高和不可近人,反倒觉得她是古灵精怪一般,甚是可爱。

我第一次见到她的文字大概是大学刚毕业,那时我去读研究生的同学那里玩,见同学床上反扣着方舟的《正在发育》,就随手拿来读。我同学以非常夸张的表情告诉我,你看看,这个小孩可了不得。那时的蒋方舟才十二岁左右。我信手翻着,看见这些文字:我妈的婚外恋、同性恋、比乳房……我大笑,这真是个不得了的小孩!

时隔七八年之后,我第一次和方舟直接接触,非常好奇这个长大的小女孩的所思所想。方舟的思维方式,如树林中的百灵鸟,在枝头蹦蹦跳跳,从这个枝头到那个丫梢,话语总是突然逆向而行,给你突如其来的回答和思考方式。

与方舟谈话,意识到,你永远要通过直接接触去感受一个人,而不是通过外界的评论去认识一个人。在我看来,方舟是一个单纯而明净的女孩子,甚至比同龄人更为简单。她一直以来就生活在一个社会关系简单的家庭中间,而她又把自己的心思大部分花在写作上,使她失去了很多接触生活的机会。

外界认为她早熟,是因为她认真地思考了很多其他人不去想的问题。她自嘲自己是“娃娃脸老灵魂”。在我看来,所谓“老灵魂”是方舟自己的感觉,因为她觉得内心有时很累,所以,她会说自己是老灵魂。而累是因为她思考了很多似乎不应该是这个年龄的孩子思考的问题,或者说她过早地明白了很多事情的真相。但其实,我想,方舟此时的内心还正是经受着历练的时期。我相信,等过了这一段时期,或者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方舟会觉得越来越年轻,因为积聚的生命能量会长成蓬勃大树。早熟的苹果

在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有着一些早慧的人,他们天生就很早能敏感的意识到很多问题。如同《哈里·波特》中所言,世界上本来就有很多麻瓜,而只有少数人具有通晓魔法的秉性。这魔法在我看来就是领悟生命意义的能力,方舟只是一个能够领悟生命意义能力的一个普通小孩子,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这样的小孩子。

方舟说因为没有人把“早慧”两个字授予她,所以她给自己封上“早熟”的标签,她对外宣称:早熟的苹果好卖。说这话的时候,方舟是调侃自己,但也带着无奈和落寞,这落寞不是要他人的捧场,而是对心灵缺乏共鸣的孤独。说方舟比同龄人单纯,这绝对是有根据的。上过大学的人都知道,一些大学生进入校园之后其主要功夫是不用在学习上的,而是人际关系。他们适应社会的速度之快让你在多年之后才能领悟其中的机关。在刚刚跨进大学,他们就深谙中国社会中的“做人”文化,开始绞尽脑汁打开四通八达的关系网。或者有些在同学中间大做生意。而方舟不是,她也不懂,她就是写字。她的书是能畅销,但她的谋生之道却不掺杂那些工于心计和攀附权贵。

我提到方舟早期著作中谈及“性”问题,她立刻惊呼:“啊?我连恋爱都没谈过!现在正经历着精神害羞期。比小时候胆怯多了。而且我小时候其实没谈性的问题。”这说话的神情让我觉得太可爱了,这完全是一个孩子的表情,是一个没有被尘世所污染的孩子的表情。

她接着大喊:“这太谣言了!好多人声称从《正在发育里》搜出来的几十个‘性’,全是‘个性’‘性别’之类的,搞得我自己都以为我小时候谈了很多性,回头这么一看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小学男女生相互调侃捉弄,这也不‘性’吧?”

我问她,那你写你父母,那个应该是对性比较早的意识?她说,我就想嘲讽大人可笑之处,出发点倒也不是我性意识豁然觉醒了。方舟说,大人们常常犯的错误就是当他们进入大人的行列之后,他们逐级遗忘了自己作为孩子时的心理,他们忘记了自己是孩子时的内心世界。静下来想想,难道方舟没有说中吗?

今天的大人对孩子成绩不好而愤怒谴责的时候,是否记得自己曾经也为考试的成绩惴惴不安?自己在对孩子喜好和追求认为不可理喻时,是否能回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曾因为得不到父母的理解而暗自伤心和哭泣。大人进入大人的世界后就遗忘了那个孩子的世界,孩子的世界与大人的世界好像永远属于不同的空间,如同两个彼此隔离的透明的大泡泡,互相望见,却无法对话。我想方舟让我们感到惊讶的不是她很早意识到性,不是她的早熟,而是她敢于说出来的勇气,包括她父母所给予她那样宽松的成长环境。

我们无法否认,随着社会的发展,通过媒体的传播,每一代人都比上一代人更早的接触到更多的信息,懂得更多的东西。但是,意识到性,是每一代人都会在发育期面临的问题,只是之前,没有人敢大声去谈论,去说。而方舟是出生牛犊不畏虎的劲儿,她甚至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文化中的敏感的禁区。她太单纯了,她只是描述自己的身边的世界,根本都没有想过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倘若大人们非要说那是“性”的话,那恐怕是童话般的“性”吧,如同童话中的“死亡”一样,只是故事情节的一部分而已。一个关于孤独的玩笑

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往往是因为家里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爸爸或妈妈,尽管有时候他们一直默默无闻。方舟和自己的妈妈最亲密,妈妈是既是她的闺中密友,也是她的“蓝颜知己”。她说:“她(妈妈)对我精神纯度的要求比我还高,这也是我最感激她的一点。她对我未来的物质生活没有要求,但是对我精神生活期待还是挺多的。”

这是一般家长很难做到的,更多的家长关注的是孩子外在的东西,成绩和健康,而方舟的妈妈对以她独特的女性洞察力不断的关注着方舟的成长并予以鼓励。虽然方舟有些抱怨妈妈给她太多的自由,因为妈妈让她高度自由的负作用是“生活费都不给我了”。方舟当然在开玩笑,但能看出来她真是一点都不掖着藏着,十一二岁时写正在发育时那股劲依然残留。然而,妈妈却是她真正精神上的朋友。

从小到大,方舟生活中朋友并不多,她说原因是她总是试图把所有日常闲话都变成灵魂深处的拷问,所以最后大家都怕了她。慢慢地,她也就不去徒劳地和别人进行精神交流了,她只是平常默默关注着他们,看到他们说出她想说的话,就觉得交流到了。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方舟确实是孤独,因为很早就真实的看待生活,而不是被各种泡沫偶像剧愚昧了心智,方舟在对待爱情上没有做一些幼稚梦,她甚至认为那些把爱情整天挂在嘴上的行为很幼稚和可笑。这样的她很难融入到一个女孩子的群体中去。

然而,方舟虽然一直孤独,但她并不认为孤独是件悲惨的事情,她甚至发明了一句跟人套近乎的话,她声称每次一说,对方就会引她为灵魂知己。她甚至开始要测试周语。这句话就是“大家都说自己孤独……但只有你,是真正孤独的吧?”她说,每次一说,对方就觉得她看进了他们的灵魂。而她心里就暗自窃笑。她说,其实她根本没有看到他们的灵魂,因为孤独代表独特,而人人都希望自己有孤傲的一面。

看看,她有多“坏”。她开玩笑都要开得更胜一筹。不过,采访者周语躲过了当冤头,因为周语说:“我不孤独,我是自在的,觉得挺充实”。其实方舟这个游戏多少事来调侃自己的,她说,她现在也学得不过分强调自己孤独了,尽量抵赖。方舟在生活中遇到一些挺大智慧的人,不过年纪都大她很多。

方舟说自己的ego很大,我问她平常能不能接受别人的建议和批评,她毫不犹豫的回答,完全可以,只要骂到了点子上。不过无论谁骂我,都没有我自我鞭笞下手狠。我说,能举个例子吗?她说,看到别人批评,有时候恨铁不成钢,恨不得说“你这样骂不对,应该这样、这样……”

方舟就是这样,自然,坦荡。大人的世界和小孩的世界

对于大人的世界,方舟的作品中呈现的感觉是有几分排斥的,这和所有生活在童话世界的孩子的内心的感觉是一样的。但当我问方舟,你是否还排斥大人时,方舟无奈地说,不排斥了,我已经身处其中了啊,而且走进得比谁都早。

方舟可能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她只是过早地意识到一些问题,而且认真地思考这些问题,比起那些在她这个年龄就懂得察言观色的孩子,她还是个孩子,她从来不想察言观色,她真实的表达自己,但她绝对不鲁莽,她也长大了,她甚至有时候还批评妈妈不会在人前说话。方舟懂得说话,但来自于她的修养,而非心机。若要我说,她还是个古灵精怪的小鬼。

这个小鬼比很多同龄人都活得更为认真,都更为真实,她不喜欢谈论高尚、虚无,善恶这些内容,她觉得这些字眼和概念很无聊的,是属于她所讨厌的话语体系里的。我问她,是不是现在年轻的一代对传统的价值观在颠覆,她叹了口气说,唉,每一代都说自己在颠覆价值观,每一年都说自己是颠覆价值观的一年,太抽象了,简直成了个伪命题!

这个小鬼就是这样,她总是揭开大人的面纱,她说自己就像《皇帝新装》里面那个小孩,总是说真话。当别人夸奖她这么小却背负了很多责任时,她说,我没有背负什么责任,至少我没有感到什么责任。她说责任是无中生有的负担,不是什么表扬的话,以后该禁止随便给其他人加责任。

她自己喜欢的生活是像老子一样,自由自在,她每天起床睡觉都要看一遍《道德经》。她说,我只许自己拧巴自己,不许别人拧巴我。她的生活是靠内心养成的,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她所做的一些事情,比如阅读、写书之类,这些做了能让她感叹“啊,原来我活着不是deadman walking啊”。

方舟对自己没有太多使命感的要求,她只是希望做能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很清醒。问她如何保持清醒,她说,清醒还是通过写东西,永远观察、永远描述,永远判断,永远把自己放在旁观的位置。她也愿意保持自在,她说自在是靠十几年来自我养成,炼成百毒不侵的体制。即使多大的压力、非议和期待。都能够旁若无人的茁壮成长。每天默念,人格完整内心强大,当成长咒语。看来,她是把张爱玲的冷眼和老子的洒脱融为一体了。不过,她说,这两样都是身为女的非常非常不可爱的特质,所以不鼓励模仿。

收收纳纳的生活

蒋方舟

我是不懂得收纳的人,高中时每天早晨老师来检查卫生,我就把桌上的东西一股脑扫进旁边的衣柜里,然后用力把衣柜门锁上。实在塞不进去的大物件就直接扯一块塑料布蒙在上面,远远看起来像盖了一具大动物的尸体,估计检查的老师也不敢掀开看个究竟。那时宿舍只有我一个人住,我的脏乱差都被成功地收纳了——除了我的衣服上常年飘着可疑的五金百货和粮油铺子的味道。

但是上大学就不一样了。我妈天天叮嘱我好生收纳,以免成为宿舍里占用空间太多而影响别人的那个人。

我妈妈跟我视频的时候,因为角度关系,看到的人是我,看到的空间却是别人的书桌和柜子。她总是感叹说:“对面是谁的书桌啊?收拾得好干净啊!”

我答道:“我的室友追求的收拾境界,是制造出从来没有人生活过的假象。”

我妈赞美了一番之后,立刻换了严厉凉薄的声音:“你把摄像头转一转,我要看看你的桌子。”我只好端起笔记本电脑,对着我的生活空间上下左右扫一遍。所有的抽屉都要拉开,所以的柜子都要打开,我还要加上配音,解释我如此收纳的理由和精神追求。身为女生,无师自通,尽管不算收纳达人,也肯定不是收纳白痴。东窝西卷,把所有东西亲热局促地挤在一起,我有些小技巧,也不无小快乐。

不过,宿舍空间,总是很快就到了使用极限。多一件物品都嫌多。极偶然的接受礼物,我总是乐极生悲——悲愤我收拾出的和谐空间要遭到入侵和破坏了。

我认识的高年级学长毕业时,遗留了一些大物件不想搬走,要送给我。我拿到那些物件,在马路上茫然无措。见到路上有陌生同学,老远就扯着嗓子吆喝:“同学!同学!你要不要烫衣板?”“同学!同学!送你女朋友一个梳妆台吧!”男生羞赧地说:“我还没有女朋友。”我自信满满地说:“你把它送给喜欢的人,不就有女朋友了嘛!”然后,我们俩齐齐地把目光聚在那个掉漆半旧、还有斑斑黄渍的梳妆台上。

若作为骗子,我太无助绝望了;若作为献爱心的,我又太可疑了。所以过来过去的学生,纳罕而惊惶地看看那一大堆物品,都避而远之,快快走过。

曾经在网上看到深圳大学有个叫王旭的男生,花了2千元,自己diy了一个史上最强大学生空间。他把一个逼仄的上铺,打造了成了一个万能soho。墙上有折叠式的书桌,床的上方悬挂着可以旋转可以折叠的电脑屏幕。书架挂钟不用说,甚至还有一个排风扇来解决空间密闭的问题。

这种装修给人的印象,不是家居杂志上那种不近人情的洁净,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