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名家通识讲座书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8 06:20:38

点击下载

作者:陆俭明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名家通识讲座书系)

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名家通识讲座书系)试读:

作者简介

陆俭明

男,1935年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国际著名语言学家。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著有《陆俭明自选集》,《现代汉语句法论》,《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陆俭明选集》,《现代汉语虚词散论》(合著)等。

沈 阳

男,1955年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语言学家。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著有《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等专著,并主编《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配价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生成语法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等。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

本书系编审委员会《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是由北京大学发起,全国十多所重点大学和一些科研单位协作编写的一套大型多学科普及读物。全套书系计划出版100种,涵盖文、史、哲、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个主要学科领域,第一、二批近50种将在2004年内出齐。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士出任这套书系的编审委员会主任,北大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任执行主编,来自全国一大批各学科领域的权威专家主持各书的撰写。到目前为止,这是同类普及性读物和教材中学科覆盖面最广、规模最大、编撰阵容最强的丛书之一。

本书系的定位是“通识”,是高品位的学科普及读物,能够满足社会上各类读者获取知识与提高素养的要求,同时也是配合高校推进素质教育而设计的讲座类书系,可以作为大学本科生通识课(通选课)的教材和课外读物。

素质教育正在成为当今大学教育和社会公民教育的趋势。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拓展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造就更多有创新潜能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全国许多大学都在调整课程,推行学分制改革,改变本科教学以往比较单纯的专业培养模式。多数大学的本科教学计划中,都已经规定和设计了通识课(通选课)的内容和学分比例,要求学生在完成本专业课程之外,选修一定比例的外专业课程,包括供全校选修的通识课(通选课)。但是,从调查的情况看,许多学校虽然在努力建设通识课,也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缺少统一的规划,到底应当有哪些基本的通识课,可能通盘考虑不够;课程不正规,往往因人设课;课量不足,学生缺少选择的空间;更普遍的问题是,很少有真正适合通识课教学的教材,有时只好用专业课教材替代,影响了教学效果。一般来说,综合性大学这方面情况稍好,其他普通的大学,特别是理、工、医、农类学校因为相对缺少这方面的教学资源,加上很少可供选择的教材,开设通识课的困难就更大。

这些年来,各地也陆续出版过一些面向素质教育的丛书或教材,但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到底应当如何建设好通识课,使之能真正纳入正常的教学系统,并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是许多学校师生普遍关心的问题。从2000年开始,由北大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发起,联合了本校和一些兄弟院校的老师,经过广泛的调查,并征求许多院校通识课主讲教师的意见,提出要策划一套大型的多学科的青年普及读物,同时又是大学素质教育通识课系列教材。这项建议得到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士的支持,并由他牵头,组成了一个在学术界和教育界都有相当影响力的编审委员会,实际上也就是有效地联合了许多重点大学,协力同心来做成这套大型的书系。北京大学出版社历来以出版高质量的大学教科书闻名,由北大出版社承担这样一套多学科的大型书系的出版任务,也顺理成章。

编写出版这套书的目标是明确的,那就是:充分整合和利用全国各相关学科的教学资源,通过本书系的编写、出版和推广,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贯彻到通识课知识体系和教学方式中,使这一类课程的学科搭配结构更合理,更正规,更具有系统性和开放性,从而也更方便全国各大学设计和安排这一类课程。

2001年底,本书系的第一批课题确定。选题的确定,主要是考虑大学生素质教育和知识结构的需要,也参考了一些重点大学的相关课程安排。课题的酝酿和作者的聘请反复征求过各学科专家以及教育部各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意见,并直接得到许多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支持。第一批选题的作者当中,有一部分就是由各大学推荐的,他们已经在所属学校成功地开设过相关的通识课程。令人感动的是,虽然受聘的作者大都是各学科领域的顶尖学者,不少还是学科带头人,科研与教学工作本来就很忙,但多数作者还是非常乐于接受聘请,宁可先放下其他工作,也要挤时间保证这套书的完成。学者们如此关心和积极参与素质教育之大业,应当对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本书系的内容设计充分照顾到社会上一般青年读者的阅读选择,适合自学;同时又能满足大学通识课教学的需要。每一种书都有一定的知识系统,有相对独立的学科范围和专业性,但又不同于专业教科书,不是专业课的压缩或简化。重要的是能适合本专业之外的一般大学生和读者,深入浅出地传授相关学科的知识,扩展学术的胸襟和眼光,进而增进学生的人格素养。本书系每一种选题都在努力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把学问真正做活了,并能加以普及,因此对这套书作者的要求很高。我们所邀请的大都是那些真正有学术建树,有良好的教学经验,又能将学问深入浅出地传达出来的重量级学者,是请“大家”来讲“通识”,所以命名为《名家通识讲座书系》。其意图就是精选名校名牌课程,实现大学教学资源共享,让更多的学子能够通过这套书,亲炙名家名师课堂。

本书系由不同的作者撰写,这些作者有不同的治学风格,但又都有共同的追求,既注意知识的相对稳定性,重点突出,通俗易懂,又能适当接触学科前沿,引发跨学科的思考和学习的兴趣。

本书系大都采用学术讲座的风格,有意保留讲课的口气和生动的文风,有“讲”的现场感,比较亲切、有趣。

本书系的拟想读者主要是青年,适合社会上一般读者作为提高文化素养的普及性读物;如果用作大学通识课教材,教员上课时可以参照其框架和基本内容,再加补充发挥;或者预先指定学生阅读某些章节,上课时组织学生讨论;也可以把本书系作为参考教材。

本书系每一本都是“十五讲”,主要是要求在较少的篇幅内讲清楚某一学科领域的通识,而选为教材,十五讲又正好讲一个学期,符合一般通识课的课时要求。同时这也有意形成一种系列出版物的鲜明特色,一个图书品牌。

我们希望这套书的出版既能满足社会上读者的需要,又能够有效地促进全国各大学的素质教育和通识课的建设,从而联合更多学界同仁,一起来努力营造一项宏大的文化教育工程。绪 论

我们国家高等学校本科中最早设有汉语专业或者叫汉语语言学专业的,就是北京大学。这个专业是20世纪50年代由王力、魏建功、高名凯、袁家骅、朱德熙、林焘等我国老一辈的著名语言学家建设起来的。后来北京大学的汉语语言学专业又有了很大的发展,1988年和2001年都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的重点学科。可是,每年志愿报考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专业的学生却并不多。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大家并不了解汉语语言学专业到底是干什么的。大家很容易这样来思考问题:到英语专业念书为的是学习、掌握英语;到日语专业念书为的是学习、掌握日语;到俄语专业念书为的是学习、掌握俄语;到德语专业念书为的是学习、掌握德语;到汉语专业念书,岂不也就是为的学习、掌握汉语吗?而我从一两岁起就咿哩哇啦开始说话,到现在我又能说又能写,还需要学习汉语吗?考生、家长和社会上一般人都按这种思路来思考问题,当然就很少有学生会志愿报考这个汉语专业了。其实上面所说的那个思路完全错了。在高等学校建立汉语语言学专业的目的,并不是要叫大家来学习汉语,而是要叫大家来研究汉语。

汉语用得着研究吗?当然要研究。不但要研究,而且现在的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出,必须要让更多的人来研究汉语,必须要加大汉语研究的力度,必须要加大对汉语研究的投入。这为什么呢?这里不想一开始就全面地回答和说明这个问题。相信等这个课讲完,大家就会了解和明白这个“为什么”。不过想先跟大家说这样一个事实。

大家都知道,20—21世纪可以说是人类社会又一个大的转折时期,即从工业时代步入信息时代。进入21世纪之后,20世纪后期开始建立起来的“信息高速公路”将通遍全球,进入千家万户。正是这种时代发展趋势,促使对自然语言信息的计算机处理成为目前全球性关注的研究热点。据有关报导,像美国、日本、欧共体(欧盟)等,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已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加速智能计算机、机器翻译等方面的研制开发工作。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机器翻译这样的高新技术,都离不开语言学研究成果的支撑。各国在着手进行研制开发智能计算机和机器翻译等高新技术的过程中,都不约而同地把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来考虑。他们都希望自己在信息科学与信息工程技术领域内独占鳌头。据2001年8月17日星期五报载,美国大功能电子计算机运转速度每秒达12兆3千亿次,可见目前计算机硬件技术已经是突飞猛进,而现在卡住语言信息处理技术的真正难题或“瓶颈”就是对语言的研究,或者说语言信息的计算机处理。

就中文信息处理说,目前“字”和“词”的处理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并已经开始投入商业应用,而眼下最大的难点则在于怎么解决好“句处理”问题。所谓“句处理”,就是要研究解决怎么让计算机准确理解并处理汉语里一个句子的意思,又怎样让计算机生成一个符合汉语规则的、能让大家都懂得的句子来。现在对于“句处理”有多种策略和途径:有基于句法规则的,有基于概念网络的,有基于语料库统计的,有基于语义计算的,等等,已经形成了一个竞相研究、竞相发展的局面。这当然不能不说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但我们不能不看到,无论使用哪一种策略与途径来进行汉语的句处理,都离不开对汉语的认识,离不开有关汉语的知识。而我们对汉语的认识,或者说我们所需要的有关汉语的知识,是一种涉及到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诸方面的综合的知识,因为说话者用语言跟听话者交际,表达自己的思想、看法、情感,或者听话者从说话者的话语中准确理解对方的思想、看法、情感,都需经过一个复杂的编码或解码的过程,而在这个编码或解码的过程中事实上要调动各种各样的因素。单从语言这个角度说,起码也得调动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各方面的因素(如果是通过书面语言进行交际,还得调动视觉方面、或者说图像方面的因素)。现有的有关汉语的知识实际上还远远不能满足中文信息处理的需要,这就是因为我们过去对汉语的研究太不够了,研究的队伍和研究的人员都太少了。显然对上述种种解决句处理问题所采用的策略和途径,我们都需给以足够的重视,都应给以足够的鼓励和支持,让大家都继续深入研究下去。各种策略和途径可以各显神通,互相吸取,取长补短,通力协作,逐步形成在信息科学领域里能在国际上与他国抗衡的群体竞争力量,让我们国家,力争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在中文信息处理,乃至自然语言理解和处理方面,无论是工程还是理论都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继而能居世界领先地位。在这里不能不提醒大家注意这样一个事实:即使是对于“中文”的信息处理我们也面临着严峻的国际挑战。我们需要清醒地看到,不要以为在“中文”的信息处理方面我们一定是大拿,优势一定就在我们中国人手里。事实上就目前形势看,我们最多只能说“中文信息处理”的优势“有可能”在我们手里。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知道,对于中文的信息处理,国外也早就注意并着手研究了。以往国外研究机构或大公司,或者是出钱将研究课题交给中国有关研究机构或高等院校来做;或者是从中国雇人去他们那儿进行研究。但从1999年以来这种情况有了重要的变化,比如像富士通、英特尔、IBM、微软、摩托罗拉等大公司,都已经开始陆续进驻中国,在北京、上海等地设立中文信息处理的研究机构或基地,并且以高薪雇佣中国研究人员(对外国公司来说,这比在他们自己国内雇人所花的费用还是要低得多),与中国研究机构与高等院校争夺汉语研究的人才,争夺中文信息处理的“制高点”。因此,如果我们不觉醒,如果我们不加大研究的力度,那么这中文信息处理的“制高点”要不了几年就会被外国公司或研究机构所占领。而这就不止关系到中华民族荣辱的问题,更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国防建设乃至国家安全这样的大问题。这决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严酷的现实。为此,不仅高等学校的汉语语言学专业要办好,要培养越来越多的从事汉语研究和教学方面的人才,而且也要让全社会,特别是大学生,都来了解和关注汉语语言学研究这个事业。我们所以要在北京大学各个专业的本科学生中开设“汉语和汉语研究”这个通选课程,主要目的就在这里。

随着科学的发展,各个不同学科之间从理论到方法都越来越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相互影响。通过这个课,我们也想要让大家了解,语言研究,具体说汉语研究怎么从其他学科中不断吸取自己所需要的理论、方法,又怎么影响着其他的学科。所以这个课主要是有选择地介绍汉语和汉语语言学研究中一些比较重要的问题,使大家在了解汉语和汉语研究概况的同时,也能从语言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中得到一些启示,以利于自己的学习和研究工作。

这门课程,除“绪论”外,准备讲授15个专题。这15个专题是:第一讲:关于汉语;第二讲:汉语研究概述;第三讲:结构理论与结构层次分析;第四讲:变换理论与句式变换分析;第五讲:特征理论与语义特征分析;第六讲:配价理论与配价结构分析;第七讲:空语类理论与空语类分析;第八讲:移位理论与成分移位分析;第九讲:约束理论与语义所指分析;第十讲:指向理论与语义指向分析;第十一讲:范畴理论与语义范畴分析;第十二讲:认知理论与语言认知分析;第十三讲:语用理论与语言运用分析;第十四讲:类型理论与语言类型分析;第十五讲:汉语研究与汉语研究的应用。由于授课时间和教材篇幅的限制,课程中很多问题不可能面面俱到,而都讲得比较简单。好在每一讲后面都列出了主要参考文献,有兴趣或希望深入学习的同学可以找来阅读、参考。第一讲关于汉语1.1 先要对语言有所认识

在介绍汉语之前,有必要先说说“语言”,也就是先要对“语言”有个认识。“语言”,就是人所说的话的总称。汉语也好,英语也好,俄语也好,日语也好,阿拉伯语也好,都是语言。关于语言,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认识它,一是从语言的功用来认识它,一是从语言的本体来认识它,一是从语言的表现形式来认识它。

从语言的功用来说,首先,可以把语言看作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之所以能生存,就因为彼此能和衷共济,抵御自然的和人为的灾害,不断创造幸福的生存环境;而人们彼此之所以能合作,就因为有语言这个交际工具,人们就是靠它来互通信息的。其次,可以把语言看作是人类思维所依赖的主要工具。人进行思维,思考问题,都必须依附于某种语言,所以语言学和心理学都认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最后,可以把语言看作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工具。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好,对自我的认识也好,其成果最终也都是通过语言(特别是书籍等语言文字资料)加以保存的。

从语言的本体(也就是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现象)来说,所有语言都是有声语言,所有语言都是用来表情达意的。在没有文字之前,或者说在不借助于文字的时候,一个人要向他人表情达意,就从口中发出一连串的声音;听的人就根据这声音来理解、体会对方的意思和情感。某人有目的地发出的而他人能从中理解、体会其意的声音实际是一种声音和意义相结合的符号。语言就是一个声音和意义相结合的符号系统。对于语言我们还需认识这样一点:语言不仅是一个符号系统,还是一个很有规则的结构体,而且是一个变动的结构体。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知道,作为一个结构体一定具备三种性质:“整体性”,“可分割性”,“内含规则性”(何大安1988)。换一种说法,作为一个结构体,一定能被看作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里也一定包含有许许多多的成分,这许许多多的成分一定受到一套规则系统的支配而互相层层组合形成种种关系。所以“整体”、“成分”、“关系”(或者说“规则”)是结构体的三个必备的因素,其中成分与关系又是整体结构的两大支柱。按上面所说来衡量语言,语言毫无疑义是一个有规则的结构体。语言内含的规则性,不是某个人定的,而是使用该语言的人约定俗成的,因此也可以说语言是约定俗成的结构体。但同时语言又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现在看古文所以会感到吃力难懂,就因为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存在差异,而且差异还不小,所以说语言又是一个变动的结构体。

从语言的表现形式来说,语言有口语、书面语、手势语三种形式。“口语”是指有声语言,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交际时通过嘴巴所说出的话。所有的语言都有这种表现形式,这是语言最根本的表现形式。“书面语”是指将口语提炼加工并用文字记录下来的一种形式,从某个角度说,可以认为是语言的代用品。由于口语在为人类交际服务时,要受到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为克服这种限制,人们便创造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这就出现了书面语言。目前世界上一些主要的语言都已经有了书面语;但绝大多数的语言目前还只有口语形式,没有书面语形式。“手势语”主要是聋哑人所使用的语言形式,聋哑人不能正常发音,便用手势来代替有声语言。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聋哑人,所以可以说几乎每种语言都有手势语这种表现形式,只是只有极少数人使用或会使用这种语言形式罢了。

有了上面的认识,就可以大致上这样来给语言下定义:语言是人类借以思维和互相交际的一个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一个变动的音义结合的结构系统。在这个系统里,语音、词汇、语法被看作是语言的三大要素。

这里还需要强调指出两点:

第一点,虽然在语言里会反映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文化信息,但语言并不是文化的产物,而更应该被看作是人的一种本能。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在人的大脑中存在着一种“语言机制(language faculty)”;人获得语言不是靠“学习(learn study)”,而是靠“习得(acquire acquisition)”。人的这种本能,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之一。

第二点,各民族的语言虽各不相同,但人类各个语言的基本方面都可能遵守某些相同的原则,也就是说人类的语言存在着共性,而各个语言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其实只是具体的“参数”不同。这就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N. Chomsky所提出的“原则与参数理论(principles-and-parameters theory)”的基本要点。举例来说,任何动词都会跟它所联系的语义角色名词(称为“论元,argument”)构成一种无序的“动词论元结构(argument structure)”。例如动词“洗”,它可以联系用以表示施事、受事、工具、处所、时间等语义角色的名词;动词“洗”与这些语义角色名词就构成动词“洗”的论元结构。这种论元结构可以表示为下面的(1)或(2):(1)V洗[+N施事、N受事、N工具、N处所、N时间……](2)

例:小王(N施事)星期天(N时间)在家里(N处所)

  用洗衣机(N工具)洗(V)衣服(N受事)

而在句法平面上,动词都要指派其所联系的论元角色到一定的句法位置上去。指派论元的基本原则是:一个位置必须指派给一定的论元角色,而且只能指派一个论元角色;一个论元角色需要被指派到一个位置上,而且只能被指派到一个位置上。再拿动词“洗”来说,该动词对其核心论元角色名词可以而且也只能指派两个基本位置,即一个主语的位置和一个宾语的位置。主语位置一般指派给施事名词(如(1—2)中的主语“小王”),宾语位置一般指派给受事名词(如(1—2)中的宾语“衣服”)。而其他的外围性论元角色名词,如表示时间、处所、工具等的名词,则需要分别由不同的介词引导充当结构中的其他句法成分(如(1—2)中充当状语的“星期天、在家里、用洗衣机”等)。上述原则反映了语言中动词作为核心谓词跟名词进行结构组合所需要遵循的最基本的句法规则。事实上各种语言差不多都是这样,但是在论元名词的指派方向上又可以有些差别,比如英语、汉语宾语的位置是在动词之后,而日语、德语的宾语位置则是在动词之前,这就是各种语言的参数不同。

世界上有多少种语言,到现在为止只有一个大略的统计——约有5000多种。其中使用人口在100万以上的有117种,使用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有17种。这17种语言如果依照使用人数多少可作如下排列:1.汉语,2.英语,3.俄语,4.西班牙语,5.印地语,6.印度尼西亚语,7.阿拉伯语,8.孟加拉语,9.日语,10.葡萄牙语,11.德语,12.法语,13.意大利语,14.旁遮普语,15.韩语(朝鲜语),16.泰卢固语,17.越南语。1.2 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学科

人类开展任何一种科学研究,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研究的对象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由于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进行思维的工具,是保存人类认识成果的最有效的工具,而语言是个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一个变动的结构体,因此为了让语言更好地为人类的交际活动服务,也就必须研究语言——研究语言这个结构体的状况,包括内含的各种成分、成分之间组合所遵循的种种规则以及成分之间所形成的种种关系,研究语言这个结构体的变动规律,研究跟语言相关的方方面面。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就是“语言学”。不难想象语言学本身会有许多分支学科。

上面说了,语言从根本上说都是有声语言,它是一个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而每种语言都有它自身的语音系统。这样就有必要对各种语言的语音系统进行研究。以语音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学科,一般称为“语音学”。

语言都能表情达意,语言本身是个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语言的意义反映了语言符号与主客观世界的关系。以语言符号与主客观世界的关系,即以语言的意义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学科,一般称为“语义学”。

语言中音义结合的符号互相发生关系才能形成一句一句的话,这种音义结合的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就涉及到语言的构造规则问题。语言中音义结合的符号有大有小,由小的音义结合体构成大的音义结合体所依据的规则就是语法规则。以语言中音义结合的符号之间的关系和组合规则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学科,一般称为“语法学”。

就目前所知的情况,语言中一般都有词这一个级别的音义结合体。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是以句子为基本单位的,而词则是句子的建筑材料,每一种语言的数以万计的词形成一个词汇系统。以语言中的词汇作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学科,一般称为“词汇学”。

语言是为人的交际服务的。某个语言符号是什么样的声音,表示什么样的意义,这是由使用该语言的人约定俗成,而且为使用该语言的人所认可并一致遵守的。但是某个语言符号在使用过程中,会因人、因交际环境的不同而在表情达意上、在信息传递上、在听话人理解上有所差异。例如“你有钱吗?”这样一句问话,有时传递给对方的信息是说话者要向听话者“你”借钱;有时传递给对方的信息会是说话者暗示听话者“你”是否要跟自己借钱;而如果深更半夜在路边突然有人跑过来问你“你有钱吗?”那一定会吓你一跳,以为那人要打劫。为什么同样的语句会有这样的差异?这便值得研究。另外,人们在表情达意时都希望力求细腻准确而又经济,这样同一种意思就可以有多种表达法。例如基本意思是“我弟弟打破了张三的杯子”,汉语中就可以有多种说法。例如:(3)a.我弟弟打破了张三的杯子。

  b.我弟弟把张三的杯子打破了。

  c.张三的杯子被我弟弟打破了。

  d.张三的杯子是我弟弟打破的。

  e.是我弟弟打破了张三的杯子。

  f.打破张三杯子的是我弟弟。

   ……

这些说法,什么情况下最好用(3a)?什么情况下最好用(3b)?……这也值得研究。这种以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使用者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学科,一般称为“语用学”。

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在语言的发展变化中,词汇的发展变化最大,也最快,其次是语音的变化,而语法的变化最慢也最小。研究语言的发展变化,探求其发展的规律,既有助于对语言本质的认识,也有助于现代人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也有助于现代语言的规范化工作,并能预测语言发展的走向,同时有助于研究了解整个人类语言发展的线索与脉络。以语言的发展变化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学科,一般称为“历史语言学”。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但语言在为人类交际服务时受到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上面说过,为克服这种限制,目前世界上使用面较广的一些语言都已由使用该语言的民族先后创造出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也就是有了书面语言。文字当然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以文字及其发展变化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学科,一般称为“文字学”。

任何一个有文字记录的语言,都有民族共同语。而任何一种语言又往往存在着与共同语相对的地方话,即“方言”。方言被认为是语言的一种活化石。一个语言的不同地域的方言往往反映了该语言的历史发展轨迹。对方言展开研究,既有利于民族共同语的推广,也有助于对该语言的历史发展的研究。以方言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学科,一般称为“方言学”。

就目前所知的约五千种语言中,无论在语音上、词汇上还是语法上都既存在着一定的共同性,也存在着种种差异。为了了解各种语言之间的亲疏关系和异同特点,为了有助于人们学习或了解外语,就有必要进行语言之间的对比研究。以探求不同语言之间的异同为目的进行不同语言之间的对比研究而形成的语言学学科,一般称为“对比语言学”。

全世界几千种语言虽各不相同,但又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归并为不同的类型。比如根据语言中的词有无形态标志,进入句子时有无形态变化,一个词作不同用途时是否要带上不同的粘附成分,一般将语言划分为三种主要类型:一种叫做“屈折语”,如英语等印欧语系语言;一种叫做“粘着语”,如朝鲜语等阿尔泰语系语言;还有一种叫做“孤立语”,如汉语。当然语言的类型还可以拿别的标准进行划分。以考察语言类型为研究目的的语言学学科,一般称为“语言类型学”。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研究语言,都将自觉地或不自觉地涉及到语言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问题,其中还都可能关涉到语言研究的哲学基础问题。以语言研究的理论、方法及其哲学基础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学科,一般称为“理论语言学”。

语言也可以从纯形式的角度(即不涉及意义)去进行研究,从而形成语言学的另一分支学科“形式语言学”。语言也可以主要从交际功能的角度来研究、解释各种语言现象,从而又形成语言学的另一分支学科“功能语言学”。语言虽是约定俗成的,但跟人的认知功能不无关系,从人的心理认知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特别是联系对儿童母语习得的分析研究来探索人头脑里的语言机制,这又形成语言学的新的分支学科“认知语言学”和“习得语言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反过来也会影响语言文字,联系民族的文化来研究语言文字并探求语言文字中所蕴涵的文化因素,这又形成语言学的分支学科“文化语言学”。语言内含有成分与关系,这些成分和关系都可根据不同的研究需求、依据不同的标准给以分类,但成分与成分之间,关系与关系之间,有的界限分明,有的很模糊,深入研究语言内的成分和关系的模糊性,这又形成语言学新的分支学科“模糊语言学”,等等。

任何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应用。自觉地联系语言的各个应用领域,研究语言在各个领域的实际应用,这又形成了跟语言的本体研究相对的语言应用研究,或者说形成跟理论语言学相对的“应用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还是语言学中一个比较大的分支学科。随着语言应用研究的不断开拓,将不断从中分化出小的分支学科。比如说,人们发现语言与心理,语言与神经都有密切的联系,研究语言与心理之间的关系便形成“心理语言学”;研究语言与神经之间的关系,以解决人的某些语言障碍问题,从而又衍生出“神经语言学”与“病理语言学”。语言的不同应用领域会形成各个领域在语言上独特的语言特点与风格,深入研究某一领域的语言特点,这又衍生出诸如“法律语言学”、“新闻语言学”、“广告语言学”等分支学科。儿童怎么能更好更快地学习掌握好母语的书面语,青少年怎么通过一定的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和语文修养,这也是很值得研究的课题,以此为研究对象又形成应用语言学里的一些小分支,那就是“语文学”、“写作学”、“修辞学”等。儿童和成人怎么能更快更好地学习掌握好第二语言(即外语),这也是很值得研究的课题。以此为研究对象,又形成应用语言学另外的一个小分支“第二语言教学学”,等等。

过去研究语言,目的是解决好人与人之间的交际问题。上述种种语言学分支都是为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而逐步产生的。但随着计算机的诞生,特别是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进而考虑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交际问题,以便解决好计算机处理与理解自然语言的问题,这又产生了语言学与计算机科学交叉的一个新的边缘性学科“计算语言学”。

以往大多数人,也包括整个学术界,对语言和语言研究并不重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语言学本身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人们越来越看到语言学在理论上和应用上的作用和价值。语言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物理现象,也是一种生理现象,也是一种心理现象,某些方面又类似于化学现象,类似于数学现象,类似于生物现象。正因为如此,语言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别的学科的营养,也不断影响着别的学科。如“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这个概念就是首先在语言学中提出来的,后来又为别的许多学科借鉴、吸收和采用;而N. Chomsky建立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原则与参数理论)也迅速影响着计算机科学。早有学者指出“语言学是一门领先科学”,这个观点现在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当然从语言信息处理的角度看,现在语言学又已经成为滞后语言信息科学发展的瓶颈,这也就使语言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了。1.3 关于汉语

前面对语言和语言研究的学科即语言学作了一个大概的说明。现在就来具体说说我们汉族人使用的汉语。

上面说过,目前世界上已知的语言大约有5000多种。汉语是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种语言,使用人数大约有11亿以上。汉语主要分布在中国境内,但在海外有大量的人作为母语或外语使用。汉语有悠久的历史,汉语口语形成的最早年代无从考证,但用以记录汉语的方块汉字,从迄今发现的殷商时代的“甲骨文”算起,至少也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

汉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并形成了许多方言。汉语各方言的分歧首先而且主要表现在语音上。例如:(4)例 字  北京话  济南话  苏州话  广州话21455?4k33

   北  [pei] [pei] [Po]  [p]512141222

   夏  [ɕia] [ɕia]  [o] [ha]214555235

   表  [piau] [piɔ] [piæ] [piu]

汉语各方言在词汇上也有分歧。如“白薯”,这是北京话的说法,山东人叫“地瓜”,苏州人叫“山芋”,四川人叫“红苕”。再如连词“和”,那是北京话里的词,苏州话里是“搭”,广州话是“共”。再如北京话里“一个苹果”中的量词“个”,苏州话用“只”,广州、福建话用“粒”。汉语方言在语法上也有些分歧。如北京话说“小王比小李高”,广州话说“小王高过小李”;再如北京话问菜的咸淡说“菜咸不咸”、“菜咸吗”,苏州话说“菜阿咸”。但相对说来方言之间在语法上的分歧比较小。

现代汉语一般认为可以分为七大方言:(1)北方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使用人口在7亿以上。分布面很广,包括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和华中、华东的北部等。(2)吴方言。以上海话或苏州话为代表,使用人口约7千万左右。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一带。(3)湘方言。以长沙话为代表,使用人口约2千5百万以上。主要分布在湖南省。(4)赣方言。以南昌话为代表,使用人口约3千万左右。主要分布在江西省。(5)客家方言。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使用人口约3千7百万左右。主要分布在广东东部、北部,广西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以及台湾、湖南、四川部分地区。(6)闽方言。使用人口约4千万。主要分布于福建省、台湾省和海南省。闽方言内部又可以分为闽南方言和闽北方言,闽南方言以厦门话为代表,闽北方言以福州话为代表。(7)粤方言。以广州话为代表,使用人口约4千万。主要分布于广东省和香港。

汉语较大的方言有上面说的7个,但次方言则不计其数。就口语来说,不要说不同方言区之间人们难以通话交际,甚至同一个方言区之内的不同次方言之间,都有可能很难通话。这是因为各方言之间语音上的差别比较大。但是汉族人在书面上又基本上是统一的,即写出来都是相同的汉字,大家都能看懂。这是因为记录汉语的文字不是表音文字,而是一种基本上表意的方块汉字。这种方块汉字每个字就代表一个音节,可以超越方言语音的限制。正是这种汉字使汉语在书面上一直保持统一,也就使汉语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保持着稳定的延续,而不至于分化为不同的语言。另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汉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汉民族的共同语,即整个汉民族可以通用的汉语标准语。现在这种汉语的标准语,在中国大陆叫“普通话”,港澳台叫“国语”,在新加坡等海外称为“华语”。汉语的标准语是近百年来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汉语标准语的形成和推广,使不同方言区的人得以顺利地进行口头交际,从而也进一步促进了汉语的统一。

汉语的方言可以说是汉语的一种“活化石”,汉语发展的历史轨迹大致可以从方言里看出来。根据目前的研究,无论从语音、词汇上,还是从语法上来看,汉语从南到北的方言差异大致上反映了汉语从古至今的发展变化。比如拿声调来说,中古时期的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而平、上、去、入又各分阴阳,一共有八个声调。到了现代汉语,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只剩下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而南方的一些方言,如粤方言、闽方言等,则基本上还保留了中古时期平、上、去、入又各分阴阳的声调状况,吴方言也还保留了七个声调(没有阳上调)。再拿一些词为例,日常生活中烧饭、炒菜的容器,闽方言叫“鼎”,吴方言叫“镬”,北方方言叫“锅”,这也反映了从古至今的变化。再拿“走”和“行”来说,在先秦古汉语里,“走”是“奔跑”的意思,“行”是“步行”的意思;唐宋时期出现了“跑”这个词,于是古代表示“奔跑”意义的“走”逐步为“跑”所替代,而“走”替代了“行”,表示“步行”的意思。在现代北京话里,表示“奔跑”的“走”和表示“步行”的“行”,都只作为构词成分在某些词或成语中出现,前者如“奔走”、“走兽”、“走马观花”、“飞沙走石”,后者如“行人”、“人行道”、“行远自迩”等,而不再作为词来运用了。但在粤方言里,“走”和“行”还保留着古代汉语的意义而作为词来运用,例如:(5)a.你唔好周围走。(=你别到处跑)

  b.你行先。(=你先走)

跟大家所熟知的英语、俄语、日语等其他语言比较,现代汉语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都有一些自己的特点。(一)语音上的特点。

1.汉语每个音节都有声调。

汉语属于有声调语言。音节音高的高低升降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例如“妈”、“麻”、“马”、“骂”,声母和韵母相同,声母都是[m],韵母都是[a],就因为音高不同,表示的意义就不一样,在书面上就写成四个不同的汉字。这种区别意义的音高就叫做“声调”。

就汉语标准语(普通话)来说,共有四个声调,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简称“四声”。但有的方言有9个声调,如广州话;有的方言有7个声调,如苏州话;有的方言有6个声调,如客家话;也有的方言是5个声调,如合肥话。大家不妨听一听苏州的7个声调是怎么样的。比较:44/55(6)a.阴平    高[kæ]24/13

  b.阳平    穷[dʑoŋ]52/51

  c.阴上    古[kəu]412/513

  d.阴去    肺[fi]21/31

  e.阳去    洞[doŋ]4/5

  f.阴入    不[pγʔ]23/3

  g.阳入    夺[dγʔ]

语音学中一般把声调的高低分为五度来表示。5度最高,1度最低。作为汉语标准语的普通话,阴平从5度到5度,是一个高平调,记作[55];阳平从3度到5度,是一个升调,记作[35];上声是从2度下降到1度再上升到4度,是一个降升调,记作[214];去声是从5度降到1度,是一个高降调,记作[51]。在汉语拼音方案里,这四个声调分别用来表示,这称为“调号”,调号标在一个音节的主要元音上。例如:(7)a.妈mā    灰huī

  b.麻má    回huí

  c.马mǎ    毁huǐ

  d.骂mà    会huì

汉语里每个音节都有声调。但几个音节连读时,有的会发生变调。例如普通话里上声跟上声连读时,前一个上声会变成类似阳平的35调。例如“土改”跟“涂改”在读音上差不多,而原先“土”是上声字,“涂”是阳平字。

2.汉语音节分明,构造简单而有规律。

汉语是单音节性很强的语言,音节特别分明。汉语以音节为基本的表意单位,每个音节都有意义,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基本上都是单音节的。因此汉语历来就看重音节的分析。

对汉语音节的分析,除“声调”外,历来把一个音节分为“声母”和“韵母”两部分。“声母”是指一个音节开头的那个辅音,“韵母”是指声母以后的以元音开始的整个部分。例如“天”(tian,55[t‘ian])里的t[t‘]是声母,ian[ian]就是韵母。汉语中有55的音节开头没有辅音,如“安”(ān,[an]),但可以设想其中也有一个声母,只是那个声母是个不发音的“”,这种声母就叫做“零声母”。建立了“零声母”这个概念,汉语里的音节分析就变得极为简单明了了,那就是任何音节都可以分为“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部分。这可以表示为(8):(8)

汉语里声母很简单,比较复杂的是韵母。汉语普通话里的韵母,51可以由一个元音构成,例如:“大”(dà[ta])、“苦214](kǔ[k‘u)”;可以由两个元音构成,例如:“来”3555(lái[1ai])、“加”(jiā[tɕia]);也可以由三个元音构成,例55214如:“乖”(ɡuāi[kuai])、“表”(biǎo[piɑu]);还可以由一55个元音和一个鼻辅音构成,例如:“翻”(fān[fan])、“帮”55(bāng[pɑŋ]);另外还可以由两个元音和一个鼻辅音构成,例如:21455“讲”(jiǎng[tɕɑŋ])、“庄”(zhuāng[tʂuɑŋ])。上述五种情况显示:汉语的韵母里一定要有元音,至少有一个,至多出现三个。汉语的韵母里如有辅音出现,那只限于n[n]或ng[],而且一定处于音节的末尾。如果韵母中只出现一个元音,那元音就是韵母的主要元音。如果出现两个元音,将会有两种情况:一是开口度大的元音35在前,如“来”(lái[1ai])里的韵母;一是开口度小的元音在前,55如“加”(jiā[tɕia])里的韵母。不管哪一种情况,开口度大的元音是韵母的主要元音。而如果出现三个元音,开口度最大的元音一定55处于中间,那也就是韵母的主要元音,如“乖”(ɡuāi([kuai])、214“表”(biǎo[piɑu])里的元音。

在音韵学里,通常把韵母里的主要元音称为“韵腹”;把主要元音之前的元音称为“韵头”,把主要元音之后的元音或辅音称为“韵尾”。韵头在发音上起了声母和韵母主要元音之间的桥梁的作用,所以韵头又称为“介音”。照此分析,汉语音节中的韵母可以分为三部分:韵头(介音)、韵腹、韵尾。一个音节的韵母,可以没有韵头(介音)和韵尾,但不能没有韵腹。语言事实告诉我们,普通话里,能作韵头的只限于i[i]、u[u]、ü[y]三个元音;能作韵尾的元音只限于i[i]和u[u]。根据上面所述,汉语的音节可具体表示为(9):(9)(二)词汇上的特点。

1.双音节词占优势。

在古代汉语里单音节词占优势;但在现代汉语里,则是双音节词占优势。根据对使用频率最高的现代汉语8000个常用词的统计,其中双音节词占71%,单音节词占26%,三、四、五等多音节的词(基本上都是外来音译借词)只占3%。不过如果从日常口语中词的使用频率看,单音节词仍大大高于双音节词:单音节词的使用频率为61%,双音节词的使用频率只有37%。

2.合成词占绝对优势。

在汉语的双音节词中,从构词上来看合成词占绝对的优势。从世界上已知的语言来说,合成词的构词方式主要有三种:A.“重叠(词根的重叠)”,如“爸爸、星星、刚刚、试试、轻轻”等。B.“派生(在词根上附加词缀)”,其中又有(a)词根内部屈折派生;(b)词根前加或后加词缀派生如“老虎、老弟”和“桌子、馒头”等。C.“复合(词根与词根的组合)”:如“学习、聪明,白糖、深造,合理、扶手,扩大、车辆,地震、冬至,留任、借用”等。汉语的合成词中以复合形式的词为主。(三)语法上的特点。

1.缺乏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

汉语缺乏形态,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是词类本身无形态标志;另一方面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进入句子无形态变化。例如汉语里的动词可以做谓语、带宾语、带补语、做主语、做宾语、做定语,也可以受定语修饰,而在形式上则完全一样。试以动词“研究”为例:(10)a.他研究(做谓语,可以回答“他研究汉语语法吗?”这样的问题)

   b.打算研究(做宾语,可以回答“汉语词汇你打算研究吗?”这样的问题)

   c.研究语法(带宾语)

   d.研究清楚(带补语)

   e.研究课题(做定语)

   f.语法研究(受定语修饰)

2.只要语境允许,句法成分,包括重要的虚词,都可以省略。

大家知道,英语的主语、谓语、宾语都是不可以随便省略的。请看(11):(11)a.Do you eat the meat every day?

    —Yes, we eat the meat every day.*

    —Yes, we eat.*

    —Yes, eat every day.

   b.What do you eat every day?

    —We eat the bread every day.*

    —Eat the bread every day.*

    —The bread.

   c.Who is Xiao Zhang?

    —I am Xiao Zhang.

    —Xiao Zhang is me.*

    —I.*

    —Is me.

可是汉语里却只要语境允许或不引起误解,很多成分都可以省略。如(12):(12)a.你喝啤酒吗?

    —我喝啤酒。

    —我喝。

    —喝。

   b.你喝什么?

    —我喝啤酒。

    —喝啤酒。

    —啤酒。

   c.小张是谁?

    —小张是我。

    —是我。

    —我。

汉语里还常常能见到、听到这样的句子——句中只有一连串的名词,而没有一个动词。如(13):(13)今天下午全校大会。

3.上述两点带来了汉语语法一系列的次特点:

A.词类与句法成分一对多的对应。这是由于汉语缺乏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所带来的特点。我们知道,在印欧语里词类与句法成分基本上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如(14)所示;可是汉语的情况则不同,如(15)所示。比较:(14)(15)

这样,很自然的,在汉语里相同的词类序列,可以代表不同的句法构造。例如:(16)a.动词+名词:

   广播新闻   (动宾关系)

   广播事业   (修饰关系)

   广播赵忠祥  (主谓关系)(17)b.动词+动词

   研究讨论   (并列关系)

   打算回家   (动宾关系)

   挖掘出来   (动补关系)

   研究结束   (主谓关系)

   访问回来   (连动关系)

   讽刺说    (状语—中心语修饰关系)

   养殖研究   (定语—中心语修饰关系)

B.句子的构造规则跟词组的构造规则基本上是一致的,这是由于汉语缺乏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以及词类与句法成分不一一对应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我们知道,在印欧语里句子与词组是对立的:句子一定有个定式动词(finite verb),词组则一定没有定式动词;句子一定是主谓关系,词组则一定不会是主谓关系。例如:(18)a.I study the Chinese grammar.

    (我学习汉语语法)

   b.To study the Chinese grammar is important.

    (学习汉语语法很重要)

   c.It is important to study the Chinese grammar.

    (学习汉语语法很重要)

   d.Studying the Chinese grammar is important.

    (学习汉语语法很重要)*

   e.Study the Chinese grammar is important.*

   f.It is important study the Chinese grammar.

而汉语则不同。由于汉语没有形态变化,就无所谓定式动词和不定式动词,加之句法成分可以随语境省略,汉语的句子也就不一定是“主语—谓语”的模式,因此汉语的句子和词组在语法构造上不形成对立。在汉语里,几乎任何一个实词或主要词组,只要能加上一个句调就能成为句子。由此也可以了解到,在印欧语里,词、词组、句子之间是一层一层的“组成关系”,即由词构成词组,由词组组成句子。而在汉语里,词和词组之间是组成关系,词、词组和句子之间则是一种“实现关系”,即词和词组加上句调就成为句子。

C.同一种语法关系可以隐含较大的语义容量和复杂的语义关系而无任何形式标志。试以“动宾关系”为例:(19)a.吃苹果        (动作—受事)

   b.(这锅饭可以)吃5个人 (动作—施事)

   c.吃大碗        (动作—工具)

   d.吃食堂        (动作—方式)

   e.吃利息        (动作—凭借)

   f.躲高利贷       (动作—原因)

   g.排电影票       (动作—目的)

4.汉语的语序固定,语序成为汉语表示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

汉语的基本语序是:主语在谓语之前,宾语在动词之后,修饰语在中心语之前,补语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语序变动,结构关系和意义随之改变。例如:(20)a.眼睛大大的(主谓关系)≠ 大大的眼睛(定中偏正关系)

   b.吃饭了(动宾关系)  ≠ 饭吃了(主谓关系)

   c.客人来了(主谓关系) ≠ 来客人了(动宾关系)

   d.来早了(动补关系)  ≠ 早来了(状中偏正关系)

5.汉语有量词和语气词。

汉语里有量词,在说明事物数量时,不能直接用“数词+名词”*的说法来表示,中间一定要加一个量词。例如,我们不能说“五***书”、“六笔”、“三狗”、“四桃子”,而得说“五本书”、“六支笔”、“三只狗”、“四个桃子”。“本”、“支”、“只”、“个”是量词,这是大家都知道和了解的。英语里似乎也有量词。例如:(21)a.I take a piece of chalk.

    (我拿了一支粉笔)

   b.Would you give me a cup of tea?

    (你能不能给我一杯咖啡)

   c.I bought a fish of 2 kg (kilogram) yesterday.

    (我昨天买了一条2公斤重的鱼)

但英语里的“piece”、“cup”、“kg (kilogram)”是作为名词来用的,而且也用得很有限,只出现在不可数名词的前面,这跟汉语的量词有本质区别。

汉语里还有系统的语气词,如“啊、吗、吧、呢、呗、了”等。这些词通常用在句子末尾表示一定的语气。用不同的语气词,句子的意思就不一样。请看:(22)a.他不愿意啊!

   b.他不愿意吗?

   c.他不愿意吧?

   d.他不愿意呢?

   e.他不愿意呗。

   f.他不愿意了。

英语里没有语气词。英语的语气主要靠句调来表示。主要参考文献:

陈新雄等(1989)《语言学词典》,台北:三民书局。

何大安(1988)《规律与方向:变迁中的音韵结构》,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凌德祥(1998)《语言与语言科学论》,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叶蜚声、徐通锵(1981)《语言学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戚雨村等(1993)《语言学百科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朱德熙(1982)《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

朱德熙(1985)《语法答问》,北京:商务印书馆。第二讲汉语研究概述2.1 先秦两汉时期的汉语研究

在世界上,语言研究有四个传统:古希腊语言学传统,古印度语言学传统,古代阿拉伯语言学传统和古代中国语言学传统。无论哪个传统,研究语言,大多为的是阐释古代经典,注重的是音和义的研究,以及相关的文字的研究。

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一些哲人在言谈之中就对某些字词和话语进行训释。如《论语·颜渊》篇里,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即以“正”解释“政”。又如《墨经》:“闻,耳之聪也。”在《周易》里就有关于文字起源之说,《周易·繫辞》:“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春秋战国时期还曾经展开过名实之争。名实的问题实际涉及到了词与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一个语言学中的大问题。到战国末期,荀子在《正名篇》里,进一步就词和概念、语言和思维等关系进行了深刻的论述,也涉及到了方言与语言发展的问题,并提出了语言是“约定俗成”的著名论断;在《儒效篇》、《荣辱篇》和《正名篇》里他还谈到了方言和共同语的关系以及语言的发展问题。因此后人不仅将荀子看作伟大的思想家,而且也把他看作语言学的先哲。

真正的语言文字研究则是从秦汉开始的。随着秦始皇一统天下,统一文字,开始出现了语言文字研究的专著,那就是《尔雅》、《方言》、《说文解字》和《释名》,其中《尔雅》被认为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语言学专著。《尔雅》是一部对字词训诂、阐释的汇编,其作者与成书年代,自西汉以来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现在一般认为,《尔雅》是周秦之间的人所编,后不断有所补充,今本《尔雅》可说是成于众人之手。《尔雅》全书共19篇,收言辞字词共4300多个。这19篇分别为:

释诂第一 释器第六 释山第十一 释鱼第十六

释言第二 释乐第七 释水第十二 释鸟第十七

释训第三 释天第八 释草第十三 释兽第十八

释亲第四 释地第九 释木第十四 释畜第十九

释宫第五 释丘第十 释虫第十五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