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动是魔鬼(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8 16:57:38

点击下载

作者:龙柒

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冲动是魔鬼

冲动是魔鬼试读:

前言 易冲动的人易吃亏

回顾一下,那些令我们懊悔的往事中,可否找到冲动的影子?因为冲动,有人错上贼船;因为冲动,有人痛失爱人;因为冲动,有人懊悔一生……家庭的不幸、工作的不顺、人缘的恶劣等问题,不少都源于冲动行事所种下的恶果。冲动的时间一般很短,有时甚至只有区区几秒钟,但其造成的后果常常能让人们后悔一辈子。

著名的“悲剧之父”莎士比亚曾在《奥赛罗》中描写过这样一个角色,威尼斯公国的一员黑人勇将奥赛罗,与元老的美丽女儿苔丝狄蒙娜真心相爱并顶着巨大压力成婚。奥赛罗手下有一个阴险狡诈的旗官伊阿古,一心想除掉奥赛罗。他精心设计挑拨奥赛罗与苔丝狄蒙娜的感情,说另一名副将凯西奥与苔丝狄蒙娜关系不同寻常,并伪造了所谓定情信物。奥赛罗信以为真,在愤怒中完全失去理智,掐死了自己的妻子。当他得知真相后,悔恨之下拔剑自刎。“冲动是魔鬼”战功显赫、智勇兼备的将军奥赛罗在情绪失控之下,让冲动战胜了理智,犯下了不可挽回的过错,一个英雄与美人的爱情故事以彻底的悲剧收场。

冲动的人,缺乏理智。当一个人冲动时,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导致他冲动的这一件事情上,对于其他的诸如后果之类的问题根本就没有时间与空间去考虑。是的,“冲动是魔鬼”。无数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一再向众人诠释了这句话。包括我们,在自己的经历中也多少有些亲身体会。

我们都不喜欢自己太冲动,也都不愿意冲动。容易冲动的人只是自我控制力太弱了而已。冲动过后,“魔鬼”会再次找上门来——它绝不会爽约。它会高举着契约,契约上面写满了你购买“冲动”所必须支付的成本。这个成本的清单很长,代价很高,基本上与你所“购买”的冲动多寡成正比。有的人买得太多,结果甚至会需要付出自己的生命来偿还。

我们承认,冲动是自我情绪的一部分,是一个人情绪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能量。虽然现代医学并不能给出关于冲动的公认的定义,但作为一种典型的情绪,冲动就像我们每个人的影子,是我们情感中挥之不去的,时而会猛烈爆发的那个自我——虽说那时候你可能会觉得那已经不是你自己了。

人人内心都有按照自己意志出牌、满足自我的欲望。这种欲望如果不经过理智的过滤网,就会滑入冲动的陷阱。

因此说来,如何把握、控制自己的冲动情绪,或者说尽量使它表现出其天使的一面而不是魔鬼的那一面,让澎湃的激情引领自己的灵感而不是让瞬间的冲动毁了自己的前程,则是真正严肃的课题,事关你能否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控制冲动的首要法宝是让自己活得理智、冷静。“理智”的“理”是理性,是逻辑化的主见;“智”是智慧,是机智行事的方法。一个理智的人,有主见,又有方法,做事说话知进退、懂轻重、明缓急。这样的人必定是一个能抵御冲动恶魔的人。理智不但是一种明智,更是一种胸怀,没有胸怀的人,总是缺少理智。而一个没有胸怀且缺少理智的人则难成大器。“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往今来,大抵如此。

冷静则是美丽的智慧珍宝,它出自忍耐与自我控制;冷静是成熟的人生经历,它出自对事物规律的透彻了解。一个学会冷静的人,不会在任何事面前大惊小怪、感情用事,而会在波涛汹涌中如礁石般纹丝不动。保持冷静,就会拥有遇事不惊、安然自若的幸福人生。

从冲动到理智与冷静的距离,有时只是一念之差。似乎不远,但也绝不是很近,一切取决于你怎么看待,怎么把握。本书编者深切祈望读者朋友们能够少些冲动,多些宁静与平和,更多些理智与冷静。

第一章 认清事实,冲动是最糟糕的情绪

解开你的情绪密码

静下心来,让我们认真回顾一下,自己是否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

当你在工作上勤勤恳恳却不被认可的时候,你是选择忍气吞声还是选择据理力争,或者干脆提交辞职报告?

当你一时冲动和爱人吵架的时候,你是让自己先冷静下来还是喋喋不休指责对方以致感情破裂?

当你用心良苦地为孩子指引一条学习的捷径,而孩子却不买你的账时,你是保持心平气和还是暴跳如雷,甚至拳脚相加?

这些各式各样的行为反应就是“情绪”!它就像影子一样时刻与我们相随。

笼统地讲,情绪是人各种的感觉、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综合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行为在身体动作上表现得越强就说明其情绪越强,如喜时会手舞足蹈,怒时会咬牙切齿,忧时会茶饭不思,悲时会痛心疾首等,这些就是情绪在身体动作上的反映。

对有些人而言,情绪是对工作充满的孜孜不倦的热切追求,是对生活充满殷殷期盼的奋力拼搏,是对自我充满的坚持不懈的竭力完善。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对有些人而言,“情绪”这个字眼不啻于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

上司常常对下属说:“上班时间不要带着情绪。”妻子常常对丈夫说:“不要把情绪带回家。”……这无形中表达出我们对情绪的恐惧与无奈。也因此,很多人在坏情绪来临时,莽莽撞撞,处理不当,轻者影响日常工作的进展,重者使人际关系受损,更甚者导致身心疾病的侵袭。

由此可见,良好的情绪是我们成就自我,实现美好人生的铺路石;相反,不好的情绪则很可能是绊脚石。

换句话说,情绪影响着我们的行动,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生活。时常情绪不好的人,往往先被自己打败,然后被生活打败;总能保持良好情绪的人,常常能够战胜自己,然后战胜生活。在情绪不好的人眼里,原来可能的事也能变成不可能;在情绪良好的人眼里,原来不可能的事也能变成可能。

情绪决定成败,这是生活的哲理。一个人的成功首先来自于其自我情绪的完善,而并非他的才能。

当然,我们无法使自己时时刻刻都保持良好的情绪,诚如美国心理学家南迪·内森指出:一般人的一生平均有30%的时间处于情绪不佳的状态,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与消极情绪作持久的斗争。

其实,喜、怒、忧、思、悲、恐、惊,乃人之常情,这就需要我们正确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并理解他人的情绪。如果实现这一点,我们就能够生活得舒心,工作得顺心;而若是错误表达自己的情绪,忽视甚至误解他人的情绪,则很可能招致无法估量的损失。

诚然,我们每一个人都对幸福的生活充满着无限的向往,谁都不愿经历痛苦、悲伤,或是恐惧、愤怒。可是,情绪就像我们的影子,不可能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而我们能做的,需要做的,就是如何能在情绪的世界里让自己及自己周围的人们生活得更快乐,更美好。冲动是魔鬼指点迷津情绪是我们自己的,没有放在别人身上,因此,要调节情绪也只有靠我们自己。不过一般来说,理解别人的情绪容易,调节自己的情绪就困难了。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前一天还在劝自己的好友不要因为一件事而烦恼计较,第二天自己却由于同样的事情陷入了和好友一样的情绪中。这也就是所谓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一时冲动可能毁掉你的一生

“冲动是魔鬼”,这是某小品中的一句台词,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人因为冲动而酿成终身憾事。

39岁的刘某一次和朋友吃饭回来,经过路口时遇上堵车,朋友便将车开到慢车道上,想从旁边绕过去。这时,一对父子正好经过此处。“他们嫌我们的车挡道,就骂了我们。”

听到对方的叫骂后很生气,刘某便下车和对方理论,双方越吵越凶,最后动起手来。由于刘某当天喝了酒,怒火更是不能平息,他用双拳和对方打了起来。在此过程中,那位父亲便倒在地上。

令人遗憾的是,这位老者被打成颅脑重伤,住院8天后不幸身亡。而刘某也因此受到了法律的严惩。

随着他们的遭遇,他们各自的家庭受到莫大牵连,用家破人亡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

很显然,这起事件完全是因为冲动所导致。如果那对父子没有骂人,如果刘某不和他们大打出手,双方都控制一下情绪,就不会造成后来的惨重局面。

可惜的是,等他们回过头来想明白了之后,一切都悔之晚矣。

类似这样的事件时常见诸报端,让人们一次又一次看到了冲动所引发的悲剧。

某地农村曾发生过一起让全村人都十分惊讶的家庭悲剧。

李某因和妻子闹矛盾,竟在一怒之下将装有汽油的油壶泼向妻子张某,之后又拿出打火机。随着打火机“啪”的一声响,惨痛的一幕发生了。张某顿时被烈火包裹起来,惊慌失措中她大声呼救,幸运的是,她的女儿、女婿都在家里,听到声音后急忙出来,后来经过往张某身上泼水,用玉米秆拍打,火被扑灭,而张某身上的衣服已几乎烧完。

生活中的非理性因素实在是太多了,以致我们常常会因为这些非理性的因素而控制不住自己,产生诸多不良情绪,导致发生了一些原本不该发生的事情。

1965年9月7日,世界台球冠军争夺赛在纽约举行。其中,一位名叫路易斯·福克斯的参赛选手胸有成竹,因为他的成绩远远领先于对手,这次只要能够发挥正常再得积分,便可登上冠军领奖台。

然而,事情却因一只苍蝇来了一个180°大转弯。就在路易斯·福克斯准备全力以赴拿下比赛时,让人意料不到的小事发生了:一只苍蝇落在了主球上。

对于前来“凑热闹”的这只苍蝇,路易斯并没有在意,下意识地挥了挥手赶走了苍蝇,然后俯下身准备击球。可是,当他的目光落到主球上时,这只可恶的苍蝇也落到了主球上,他又挥了挥手赶跑了它。然而这只苍蝇好像故意要和路易斯作对,正当路易斯再次俯身时,苍蝇再次落在了主球上。

这时候,只听观众席上发出了一阵笑声,而路易斯的情绪被折腾得坏到了极点。之后,当那只苍蝇又落在主球上时,路易斯终于失去了冷静和理智,愤怒地用球杆去击打苍蝇,一不小心球杆碰动了主球,裁判判他击球,他因此失去了一轮机会。

发生了这一出乎人们预料的事之后,本以为败局已定的竞争对手约翰·迪瑞见状勇气大增,信心十足,连连过关;而路易斯·福克斯则在极度愤怒与失控情绪的驱使下,接连失利,最终错失冠军宝座。

更为可悲的是,第二天早上,有人在河里发现了路易斯·福克斯的尸体。他投水自杀了。

一个攻城略地、叱咤风云的世界冠军竟然被一只小小的苍蝇击败了。这不禁令人扼腕叹息,同时也让人深思。可以说,路易斯·福克斯的落马并不是因为个人实力,而使他从冠军宝座上跌落的是他的情绪。他在对待影响自己情绪的小事时不够冷静和理智,没能控制和调节好这种负面情绪,最终失掉了冠军乃至自己的生命。

的确,坏情绪会时不时地来到我们的身边,轻则破坏我们良好的心境,重则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仅伤害他人,更可能危及自身。

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学会控制情绪,远离冲动。虽然我们的生活中总是免不了有摩擦和矛盾,但是当我们在选择冲动的同时,照样也可以选择忍耐或以退为进。事实上,我们的忍耐是他人无法攻破的城堡。因此说来,我们应该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理智、冷静的人,尽量不去触碰冲动这个具有高度破坏力的情绪,即使我们无法用宽容赢得一个宽松的环境,但是至少可以把我们的精力用在真正需要的地方。而包括冲动在内的诸多坏情绪如抱怨、生气等,不仅是无能的表现,而且会让事情变得糟糕,甚至毁掉我们的一生。冲动是魔鬼指点迷津控制坏情绪也并不是说要压制一个人的情感,情绪波动和产生负面情绪都是很正常的,重要的是要将这种情绪合理化,正确地释放和转化,以不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当坏情绪来袭时,我们应以理性克服情感上的冲动,选择在一个恰当的场合以一种恰当的方式发泄出来;或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参加适当的体育运动;或者到远处去走走,放松自己的心情。所以,请放开那些无谓的束缚,让自己的心灵解放,自在地飞翔。

发怒是有破坏性的

生活中,见到别人发脾气恐怕是我们每个人经常会遇到的事,同时我们也经常看到有人因为发了脾气,最终把事情搞得一团糟。究其原因,并不是这个人的能力不够,更不是这个人不善于和他人沟通,而是因为这个人一丁点的坏情绪,导致了最后不可收拾的局面。

因在取款后银行卡不能顺利取出,酒后的祝某竟然持水泥块将价值1.1万余元的取款机当场砸坏。随后,当地人民法院以故意毁坏财物罪,判处祝某有期徒刑一年。

法院认为,祝某故意毁坏公共财物,数额较大,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

可见,愤怒的破坏性是巨大的。案例中祝某的行为不排除“耍酒疯”的可能,但他的行为已经严重破坏了公共财物,故应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愤怒真的可以称得上是人类最糟糕的情绪了,而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领略到它的威力:婴儿会大发脾气而损失掉一餐美味的食物;小孩子会突然发脾气而弄得一家不宁;太太发脾气会引起头痛病;丈夫发脾气会失掉胃口……

不可否认,当人们的行动受到限制、愿望不能实现、工作的失败、权力被侵犯、劳累过度等时,就会产生愤怒的情绪。

不管你是否承认,愤怒和疲劳总是接踵而至。我们知道,任何情感都是要耗费精力的,愤怒这种杀伤力极大的坏情绪自然也不例外。当我们处于生气状态时,我们身体需要能量来调动各个部位,使其摆出进攻的姿势——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全身的肌肉收缩。愤怒时你会感到异常兴奋,你的肾上腺素分泌会增加,当你松弛下来时,你就会感到疲乏不堪。

试想,假如我们每天都会因为某些人某些事而愤怒,一天下来就要经历数次这种兴奋后极度疲乏的恶性循环,如此一来,我们的精力会被这种不断骚扰我们的愤怒耗费多少!

有关机构做过一项调查证明:在平时很少生气甚至不生气的人中,有近七成的人每天早晨醒来时会感到精力充沛、头脑清醒;而与此相对,那些经常生气的人中只有三成有这样的感觉。当被问及是否有过愤怒后疲乏不堪的感觉时,一半以上的不爱生气的人回答说有,高达八成的爱生气的人说有。

有一次,罗德里格安静地坐在座位上等着拿药,而他旁边的一位年纪较大的人却等得焦躁不安,恨不能把药剂师给吃了。“你们的效率简直太低了,害得我在这里等了这么久,耗费了我多少时间,你们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这意味着浪费我的生命!”那个人喋喋不休地说着。因为他和罗德里格挨着,所以罗德里格就主动对他说:“你肯定感觉很不好,是不是感到很累?发这么大的脾气会把人累坏的。我很明白这种状况,朋友,因为我以前也是这样。可是,说真的,这么做不值得,真不值得。”回家后,罗德里格开玩笑地对妻子说:“你猜我今天遇到谁了?我遇到以前那个整天生气的我自己了!”

愤怒的危害还不止如此,它还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正如《黄帝内经》所说:“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人由于愤怒,还会食欲降低、食而不化。如果经常这样,人的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必将发生紊乱。

另外,愤怒还会影响人体的腺体分泌。比如,正在为婴儿哺乳的母亲,如果发怒的话,她的乳汁分泌就会减少或使其成分发生改变,这对嗷嗷待哺的婴儿来讲显然是不利的;又比如,有的人因为受到委屈,遭遇了不公平、不合理的待遇而发怒时,他的泪腺分泌就会增强,以至于泣不成声;再比如,有的人和别人吵架,开始时唾沫星子飞溅,随着愤怒的程度和时间增加,其唾液可由增加而变得枯竭,逐渐就变得口干舌燥,吵嚷声随之也慢慢消失了。此时,人的唾液成分会发生改变,即使是吃平时最喜欢吃的东西也会觉得食之无味。

俗话说得好:“当断不断,必受其患。”同样,当我们生气时,需要立即采取措施。而对于生气的人来说,“当断不断”就可能意味着情绪失控后的争吵与冲突。所以,平时我们还是要提高警觉,当发现自己快要生气的信号时,不妨“从1数到10”,这样或许就能渐渐平息我们心中的怒火,不让发怒这个最糟糕的情绪分子来破坏我们本该有的一切。

可是,理论上是这样,而现实中却和我们的愿望大相径庭,有关调查数据显示,90%的人在快要生气时并没有立即采取措施。这样的结果自然是很快就发展到暴怒。还有人认为,当我们处于愤怒情绪中时,不要采取任何抑制措施,而是任愤怒等情感自然而然地发展。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而且是一种很危险的错误想法。事实上,越早控制住自己的愤怒才是正确的做法。

总之,愤怒好比一把地狱之火,它的威力很强大,我们只有努力消灭情绪的愤怒之火,控制愤怒情绪,才会收获快乐的人生。冲动是魔鬼指点迷津发怒通常是有“预警”的,回想一下,当你愤怒的时候,你是不是喜欢用力地在房间内走来走去?你是不是不知不觉地就攥紧了拳头?你是不是嘴里不停地念叨、诅咒或者紧咬牙关?其实,这些都是发怒带给我们的信号,只要我们敏锐地觉察到这些信号,并在怒火即将燃烧之前,想办法平息自己的情绪,我们就能战胜它,从而避免破坏性的事件发生。

愤怒的人总会打败自己

佛说,没有永恒的快乐,也没有永恒的苦痛。但是多数身为凡人的我们还无法理解,即使理解了也难做到这一“佛旨”指导下的意义。

与之相对,绝大多数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快乐时肆意享受,苦痛时烦恼不堪,甚至因为一些引起自己苦痛的事情而愤怒。但实际上,在愤怒过后,事情大多不会改变或发生转机。这样,无疑把自己逼到了墙角,没有退路可言。

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话,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心理学家也表示,人要是发脾气就等于在人进步的阶梯上倒退了一步,如果人们只知道生气、愤怒,这样和最原始的人类有什么区别呢?

生气对身体的害处尽人皆知,有时候自己熟悉的人生重病或者身亡,周围的人常会说出“过得太不如意了”、“生那么多的气,不生病才怪”等话语。中医学上认为,“怒伤肝”。许多学者还从理性上指出愤怒的危害性。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人在盛怒下常常会做出不理性的行为,他说:“愤怒从愚蠢开始,以后悔告终。”培根则告诫道:“无论你怎么表示愤怒,都不要做出任何无法挽回的事来。”在现实生活中,一时愤怒,酿成大错或大祸的事,绝非少见。

不可否认,任何愤怒都不会平白无故地出现,而都是事出有因,但是我们作为有着高级思维能力的人类,在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需要“站出来”的是理性思维,而不能让感性思维来支配。同时,我们要了解,要想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仅采取愤怒一种反应方式是不够的,而应该经由理性思维去找出更好的应对招数或策略。比如,人被石头绊倒,通常不会对石头发脾气,那我们何不把那些伤害或触犯自己的人当做“石头”,这样才会心平气和,我们只要以后尽量避开“石头”,即使遇到“石头”也别耽误行程。

我们都知道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个关于他的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天,苏格拉底和老朋友在雅典城里一边散步一边愉快地聊天。忽然有位愤世嫉俗的青年出现,用棍子打了他一下就跑了。他的朋友看见了,立刻回头要找那个家伙算账。但是苏格拉底拉住他,不让他去追,朋友奇怪地问道:“难道你怕这个人吗?”“不,我绝不是怕他。”苏格拉底说。“那么,为什么人家打你,你不还手?”

此时,苏格拉底笑着说:“老朋友,你糊涂了,难道一头驴子踢你一脚,你也要踢它一脚吗?”他的朋友点点头,就不再说什么了。

一个人的涵养来源于他的修养,一个高尚有修养的人稍有委屈时绝不会想到报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过分苛求别人的完美是不应该的。“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宽容别人的缺点,常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只知一味地愤怒,最终被打败的还是自己。西方民间有个流行的办法可以控制愤怒:人愤怒时便心里默数数字,小怒从1数到10,大怒则数到百以至千,数毕后再采取行动。

从前,有个人在一夜之间突然富有了起来,但是他却不知道要如何来处理这些钱。他向一位和尚诉苦,这位和尚便开导他说:“你一向贫穷,没有智慧,现在有了钱,不贫穷了,可是依然没有智慧。近来城内信佛的人很多,有大智慧的人也不少,你出千把两银子,别人就会教你智慧之法。”那人就去城里,逢人就问哪里有智慧可买。有位僧人告诉他:“你倘若遇到疑难的事,且不要急着处理,或先朝前走7步,然后再后退7步,这样进退3次,智慧便来了。”那人将信将疑地离开了。

当天夜里那人回到家,昏黑中发现妻子与人同眠,顿时怒起,拔出刀来便想行凶。这时,他忽然想起白天买来的智慧,心想:何不试试?于是,他前进7步,后退7步各3次,然后点亮了灯光再看时,发现妻子在与自己的母亲同眠。还好他有幸买了智慧,避免了一场杀母大祸。

由此可见,我们只有学会了控制愤怒,才能为自己的成功增添筹码;而持续的愤怒除了让我们身体受到危害,更会湮没我们的快乐与成功。因此,请大家牢牢记住——愤怒的人总会打败自己。冲动是魔鬼指点迷津既然愤怒不能为我们带来任何益处,那么当我们生气、愤怒、焦躁的时候,不妨告诉自己,这是在耗费自己的身心和体能。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自己就成了自己的敌人,自己击败了自己。而只有善于掌控情绪,才会有助于我们建立自身的形象,增强我们的影响力和成功的可能。

找到负面情绪的引爆点

她,每当在灯下等候因在外应酬而晚回家的丈夫时,总是先跟自己说几句:不发脾气,态度温和地迎接他回来。可是,当家门被打开,丈夫的身影出现的那一刻,她就会情不自禁地耷拉下脸,开始唠叨……

她,每当看到儿子不理想的成绩单,或者不认真做功课,就会严厉呵斥儿子……

他,一直卖力地工作,也很认同所在公司的企业文化,但是每当被上司叫去谈话,他的内心就生出莫名的反感、抗拒。

包括上述这些在内,所有我们看到别人的行为模式、情绪反应,其实也都可以映照到我们自己的人生——我们常对令我们不满意的人生气。究竟真的是对方罪不可赦,还是我们的内心需要调整呢?

如果从字面来理解,情绪就是情感有思绪,可是它又何尝不像情感的“丝絮”?我们此刻所看到的自身的负面情绪反应,如果愿意从自我探索的角度去寻找答案,其实是有脉络可寻的,也就是说一个人为何容易生气,为何有负面情绪,其实是有原因的。

因为丈夫晚回而发火的妻子,可能在年幼的时候经常见自己的妈妈因父亲晚归而发火、争执,对爸爸无法忍受;因为儿子成绩不理想,学习不努力的妈妈可能小时候生活在要求完美的家庭;而无法和上司亲近相处的下属,可能从小和父母或者亲戚朋友有着紧张的关系。

心理学家认为,有些人出现生气、反感他人的情绪,是因为从小积淀的负面情绪在一个类似的画面中被引爆了。面对这种状况,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尽快找到自我调整的方法,比如暂时离开现场,深呼吸、找人倾诉等。然而这些方法只是治标,如果想彻底根治负面的情绪,最好还是从治本着手,从“原生家庭”去探寻家人之间的关系,找出那个曾经让我们受伤害的事件,然后进行宽恕和调整。只有那样,那个负面情绪的引爆点,才有机会被我们渐渐铲除。

一家网络媒体曾报道过北京昌平区发生在一对夫妻身上的一件事:妻子对丈夫没有好好照顾自己的腿疾而愤怒异常,两个人只要一见面,妻子就不断训诫和批评丈夫。

丈夫一开始还反唇相讥,但是后来吵久了,他开始以“沉默不理”来回应。这时候,做妻子的更加生气,认为丈夫太不近人情了。

妻子一直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尤其是作为一家之主的丈夫,更是需要赶快把腿疾治好,不要治治停停的。

然而丈夫却觉得身体是他的,好坏自己明白。他不喜欢妻子催东催西,甚至责骂他。所以虽然妻子是为他好,但是他一样很生气,干脆以“不吭气”来报复妻子。

像这对夫妻的相处关系,已经明显到了“两败俱伤”的阶段。好在做妻子的开始愿意去自我探索,去寻找她容易生气的情绪原点,在探索过程中她发现了症结。原来在她十二岁时,她的父亲死于日渐恶化的疾病,就是那段自认为无能力照顾父亲,以至于失去了父亲的经历,让她在目前的婚姻生活里战战兢兢,她不想再失去生命中的第二个重要的男人。所以她现在对丈夫生气的深层原因,主要是害怕失去他。这份“害怕”逐渐转化成为“生气”,从而危及婚姻的质量。

有一对姐妹一起到百货公司买平底锅。当妹妹选择了她所要的平底锅时,姐姐却“建议”她挑选另一个品牌更好的。请注意,姐姐在此时并没有批评、指责妹妹,只是温和地提供专业的看法,可是如此这般却也激怒了妹妹,这是为什么呢?

在妹妹寻找她生气的“情绪原点”时,发现有两个原因:一是姐姐习惯于教导别人,不论别人有没有需要,总是以专家的姿态提供意见,这使一向自认为处处不如姐姐的她非常反感,从小就因这一点而生姐姐的气,却没有勇气去“谢绝”姐姐的意见。二是当妹妹对姐姐有所抱怨时,事实上,她对父母也是很不满意的。她认为父母给姐姐更多的宠爱,所以当姐姐一给她提供意见时,做妹妹的不但生起姐姐的气,连带也生起父母的气。

好在妹妹努力地对自己“生气”的原因进行抽丝剥茧,终于找到了自己情绪的症结所在,并在一个恰当的时机告诉姐姐:“今后如果我有需要,会主动向你征询建议,那时你再告诉我好吗?”妹妹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并给姐姐解释清楚,从而调整了她与姐姐之间的关系。

当外界环境等因素发生变化时,个人会随之产生一系列的情绪变化,我们称之为情绪引爆点。情绪引爆点根据个人忍受程度值的不同,产生不同的引爆点。通常情况下,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有:①想掌握对方;②找借口使自己的行为合理化;③想得到别人的帮助;④压抑自己的需求,避免失控;⑤制约反应。

那么负面情绪是如何表现的呢?

当我们由于某种原因产生了负面的情绪时,这种情绪会以一定方式表现出来,常见的形式有迟钝型、暴躁型、迁怒型、日后报复型,等等。

负面情绪所产生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那么,此时该如何消除这种负面情绪呢?

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强调自我意识、推迟动怒的时间、移情换位等方式缓解负面情绪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告诉自己: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同样的感觉、思维和言行,不要总对别人抱有期望,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冲动是魔鬼指点迷津当我们产生了负面情绪时,最好不要去否认或掩饰它,更不要责备自己,对自己生气。我们要先坦然地承认并且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不论它是沮丧、愤怒、焦虑还是敌意。生活中,每个人产生负面情绪是很正常的,它提醒你对现状要有所警觉,是改变现状的先决条件。所以,不要怕产生负面情绪,也不要否认或逃避。要首先接纳它,然后再想办法解决引起负面情绪的问题。

控制情绪,远离冲动之“魔”

记得一位哲人这样说过:一个人的心态就是他真正的主人,要么让自己去驾驭生命,要么让生命驾驭自己,自己的心态将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师。

回想一下,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明天要考试,今天开始坐卧不宁,休息不好?领导安排的工作总结没有把握胜任,压力很大,为此思前想后?和朋友或者家人争吵后,上街乱逛并买一堆多余的东西泄愤?

如果偶尔有这样的情绪还不要紧,但如果经常这样,那可就得注意了!因为不知不觉中,你已经成了“感觉”的奴隶,陷入情绪的泥淖而无法自拔,所以一旦心情不好,就“不得不”坐立不安、“不得不”思虑重重、“不得不”乱花钱。长期下去,会扰乱了自己的生活秩序,也会干扰了别人的工作、生活。

事实上,世界万物都在循环往复的变化中,大海有潮起潮落,月亮有阴晴圆缺,花朵有盛开凋谢,我们人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所以有情绪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会管理情绪。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学习一下如何管理情绪吧。要管理自己的情绪,一句简单的话就可以概括整个答案,那就是:心平气和地对待一切事物。

一旦如此,我们的情绪便会保持在一种良好的状态下。如果我们为别人带来风雨、忧郁、黑暗和悲观,那么他们也会报之以风雨、忧郁、黑暗和悲观。相反地,如果我们为别人献上欢乐、喜悦、光明和笑声,他们也会报之以欢乐、喜悦、光明和笑声。如果我们学会控制情绪同时也能体察别人的情绪变化,这样就更容易驾驭情绪。宽容别人的同时更会使自己保持一份好的心情。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把叫做“快乐”的“钥匙”,但我们却常在不知不觉中把它交给别人掌管。一位房地产销售人员抱怨道:“我活得很不快乐,因为我经常碰到糟糕的客户。”他把快乐的钥匙放在客户手里。一位职员说:“我的老板很苛刻,叫我很生气!”他把钥匙交在老板手中。一个成熟的人会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他不期待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快乐与幸福带给别人。

弱者任思绪控制行为,强者让行为控制思绪。当我们纵情得意时,要记得挨饿的日子;当我们扬扬得意时,想想竞争的对手;当我们沾沾自喜时,不要忘了那忍辱的时刻;当我们自以为是时,看看自己能否让风驻足。正如大师奥格曼狄诺所说,学会掌握情绪,做情绪的主人,是人生前行的关键。

在1984年的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夺得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

许多人都认为马拉松是体力和耐力的运动,身体素质好又有耐性才有望夺冠,这个选手说用智慧取胜,好像有点勉强。

两年后,山田本一在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上又获得了冠军。记者让他谈一谈经验,山田本一仍是那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用智慧战胜对手。

10年后,我们在他的自传中找到了答案。每次比赛之前,他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终点。比赛开始后,他就以最快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他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四十几公里的赛程,就被他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但是起初,他把目标定在四十几公里外的终点线上,结果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因为他被前面那段连着的路程给吓倒了。

可以看出,当我们感到有压力的情绪时,适时地放下压力并好好地休息一下,然后再重新拿起来,才可承担更久。而且还应学会,把压力情绪分解,避免在一个时期承担太重的压力。通常我们向目标迈进的过程就像上楼一样,一次是绝对蹦不上顶层的,相反蹦得越高就摔得越狠,所以,必须一步一个台阶地上去。山田本一将大目标分解为多个易于达到的小目标,每前进一步,达到一个小目标,就使他体验了一次“成功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强化了他的自信心,又推动他稳步发挥去达到下一个目标。可见,“成功的感觉”源自对情绪的管理。

一位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提出:一个人的成功,只有20%是靠智商,而80%是凭借情商而获得。而情商管理的理念即是用科学的、人性的态度和技巧来管理人们的情绪,善用情绪带来的正面价值与意义帮助人们成功。冲动是魔鬼指点迷津情绪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就像我们的手与脚,像我们积累的经验和知识一样,是可以为我们服务的。如果我们妥善发挥情绪的作用,不做情绪的奴隶,而成为情绪的主人,相信我们的人生可以更美好。

让理性和冲动过过招

人类的天性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层面:一是理性,一是情绪。而冲动为情绪的一种。

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常听到“这个人缺乏理性”、“这个人太情绪化了”等,显然,人们无形中就将理性和情绪分别开来,而情绪化的人显然没能让理性占据自己思维的天空,而是让情绪的云层遮盖得严严实实。

很多时候,特别是坏情绪来打搅我们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拨开乌云,重见蔚蓝的天空,因为这才是我们想看的最真实的世界。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掀起了领养孤儿的热潮,然而此时一名唐山地震孤儿的肺腑之言唤起了许多人的深思。他这样说道:“善良的人们,请你们冷静下来,不要急于领养他们!”他并不是要阻止好心的人们领养孤儿,只是想请大家冷静思考一下,自己是否真正有能力抚养这些敏感、需要特殊和细致关怀的孩子。

这同样引起了心理学家的关注,他们同样考虑到,收养家庭是否真的能从心理上体会孤儿的内心感受,是否能给他们真正的幸福生活?对此,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谢晓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在收养孤儿的过程中,有很多潜在的风险,并且难以评估。她表达了对个体收养可能出现的问题的担忧:

首先是交流隔阂,即领养家庭很难体会孤儿在这次灾难中受到的心灵创伤,心理感受上的差异会给双方的交流带来阻碍,造成一定的隔阂,甚至引起双方的敌意、对立,使领养家庭和孩子都受到伤害。

其次是适应困难,因为文化背景、家庭环境、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也可能让孤儿在收养家庭中难以适应,加之亲生父母天生的血缘关系很难被替代,孩子的家庭教育难以顺利开展。

最后一点是易受伤害,一旦收养家庭出现不和睦或者婚姻破裂,孤儿经受的心灵伤害将更为严重,容易导致心理疾病。

谢教授提出:“也许集体性收养是更好的方式,因为同样的经历会让孩子们得到一个平等的交流氛围,从而更容易使孤儿们获得心理平衡,抚平心灵伤痕。”谢教授同时建议,可以让地震中失去孩子的家庭优先收养孤儿,因为同样痛失家园的人们最能理解彼此,更容易找到情感的共鸣点。另外,如果有条件,个体家庭同时领养两名孤儿,也有利于创造出平等交流的环境,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收养孤儿虽然是善意之举,但是看完唐山地震时的那位孤儿和谢教授的话,我们可以充分认识到,原来这种看似善意的举动还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如果处理不好,只一味地表达自己的善意,对那些遭遇悲惨的孩子未必全是好事。

可见,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不要只看表面,而应更深入地分析我们的所作所为能否实现我们预期的目标。

多年前的一个夜晚,一个年轻人心情烦躁地走到悬崖边。他对无聊而平淡的生活失去了信心,感到这样的生活没有任何意义,他厌倦了人世间的艰辛和孤独,决定跳下悬崖了断自己的一生。

他伫立于悬崖边很久,就在决心跳下去的那一刻,突然有隐隐约约的声音传来,他仔细倾听,原来是婴儿稚嫩的啼哭声。

顿时,一种从未有过的激动感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来,让他真切地明白到若是这么轻易地结束自己的生命,真的是对不住父母的生养之恩,有愧为人之子的道德。于是他改变想法,极力挣脱出诱惑他自杀的死神的魔爪,循着哭声奔走过去。

从此以后,他非常珍惜自己的生命,发愤读书,拼搏进取,越挫越勇,终成大器,从而造就了人生的辉煌。

而这位决心跳楼自杀的年轻人就是后来成为俄国伟大文学家的屠格涅夫。

在生活中,许多人都会产生一时冲动的心理现象,冲动就是在不完整理性状况下的心理状态和随之而来的一系列行为,这是意志薄弱的一种表现。

大多数成功的人,都能够对情绪收放自如。这时候,情绪已不仅仅是表达情感,更是一种重要的生存智慧。如果无法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就会给自己带来毁灭性的灾害。若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就会化险为夷。冲动是魔鬼指点迷津对待同一件事,发怒可能引发不可收拾的后果,而理性却可以带来好的结局。因此,心中的火气,最好不要等它燃烧起来再去想如何浇灭它,而应防患于未然,在有一点苗头时就采取“剿灭”的措施。

别跟自己过不去

曾经热播的电视剧《武林外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位一向被大家认为老实巴交的书生去青楼,居然好久都没有出来,白展堂前去寻找,竟然也是一去不回。这可急坏了郭芙蓉和老板娘佟湘玉。老板娘幽幽地问小郭:你说,是不是咱们不够好,要不为什么他们去了那里不回来呢?

事情的真实结局,自然是一场误会。在此,电视剧情节我们不去讨论,只是慨叹老板娘不分青红皂白地和自己过不去!

仔细想想,书生也好,展堂也罢,即使他们去了青楼再不回来,责任也应该在于他们自己,当然,从某种角度来说,老板娘遇事先考虑自己不足的做法,可圈可点;可她因此而劳心费神则实在是太过于和自己较劲。

生活中,诸如佟湘玉这样愿意和自己较劲的人并不鲜见。

比如,一些女性不厌其烦地减肥,甚至异想天开在脸上做各种手术:削颧骨、垫鼻梁、抽脂等。殊不知,胖瘦很多时候是天经地义的客观事实,单靠人为几点修饰,同整个脸庞乃至身体来比,不过是杯水车薪的伎俩,又如何能够成就美女的梦想?更何况,即使成一时之美,也是建立在有损健康的基础之上,这又何必呢?这样和自己较劲的女人,注定会品尝失望与痛苦。

婚姻中,很多女人面对丈夫的出轨行为,若如上面提到的佟湘玉那样主动反省自己的行为,不能说不正确,相反,这样做是对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不应该把所有过错都记在自己身上,以此来痛苦地改变自己,只为了挽回婚姻。这样做对女人来说,实在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儿。

和自己较劲并不是女人的“专利”,男人同样脱不了“干系”。比如有些男人,尽管自己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为人也是热情周到,踏踏实实,以诚相待,但遗憾的是,自己并没有像同事那样弄个一官半职。私下里他们往往恨自己,就像佟湘玉那样幽幽地说:还不是咱哪里出了疏漏,让人抓住了把柄嘛,要不怎么干了这么多年,还是一个小白丁呢?再比如,有人听说同事或者朋友家的孩子考试取得了好成绩,回家后就埋怨孩子说,你不用功读书,看某某家孩子多厉害。不难想象,这样的话进入任何一个孩子的耳朵也会让其不舒服,叛逆的孩子说不定还会来这么一句:你还没人家家长厉害呢,你看哪个孩子好就去找人家好了!结果,一家人团聚的时刻,却因为和自己较劲而闹得不欢而散。

不管是女人,还是男人,也不管是父母,还是子女,其实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个性和风采,没必要一定超过谁。能够每一天都有自己的感悟与收获,超过昨天的自己,这就是最好的了。

上面这些人都是一些会同自己较劲的“典型”,他们或许不清楚,这样做只会在精神上不断地折磨自己,也往往容易陷入更痛苦的泥潭!

心理专家表示,遇到事情,应该以平和心态去面对,冷静分析过错,勇于担当,但不是自己的过错也不应该大包大揽。这样做,不仅对问题解决大有益处,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快乐生活的本领。

我们都不否认,每个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苦恼,有些时候人生的苦恼,并不在于自己获得多少,拥有多少,而是以为自己想得到的更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欲望太强。人一旦想得到太多,而靠自身能力又不能实现时,就会产生失望和不满的情绪。然后,就自己折磨自己,说自己“太笨”、“不争气”等,就这样经常和自己过不去,与自己较劲。

事实上,很多事情并不是你付出了辛劳就一定会成功,看开这一点,就会放松心情,不和自己较劲,让自己活得畅快一点,舒心一点!更何况,成功与否只是结果,这个结果固然重要,但付出的过程则更有意义。由此看来,只要自己经历过、努力过,还有什么值得遗憾的呢?“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大自然本身有其不可撼动的规律,我们的人生也有人生的道理。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中,我们大可不必为人生旅途中的磕磕绊绊而耿耿于怀,放下过重的包袱,本着“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想法去从容应对,顺其自然地享受征途中的一切,也便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容、淡然地面对生活与工作了。

所以,我们有必要每天都提醒自己一下:别跟这个世界较劲,更别跟自己较劲。只要让自己放平心态,抱持顺其自然的态度,随遇而安,在任何一个人生的节点,在任何一个位置,都可以轻松迈步。还有什么比荡起生命的秋千,愉快洒脱地生活更重要的吗?

这种洒脱,不是玩世不恭,更不是自暴自弃,而是一种思想上的轻装。洒脱的人不会终日郁郁寡欢,也就不会活得太累。懂得了这一点,才不至于对生活求全责备,不会在受挫之后彷徨失意。

别跟自己过不去,它会促使我们从容走自己选择的路,做自己喜欢的事。假如我们不痛快,要学会原谅自己,这样心里就会少一点阴影。这既是对自己的爱护,也是对生命的珍惜。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事情是我们所难以预料的。我们不能控制际遇,却可以掌握自己;我们无法预知未来,却可以把握现在;我们不知道自己的生命有多长,但我们可以安排当下的生活。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别跟自己过不去!冲动是魔鬼指点迷津跟自己过不去实际上是一种局限性的念法,要想让自己活得快乐,取得成功,就要努力避开、跨过并突破自身的心理障碍,虽然这种心理障碍也许是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但这种状态势必会影响我们获得成功。

第二章 不良情绪,原来是它们惹的祸

打开精神抑郁的枷锁

身处繁华都市中的人们,耳边不乏传来“我怀疑自己有抑郁症倾向”、“出门前,我一定得重新检查一遍水电煤气是不是关掉了阀门,即使明明已经关掉了,也要再看一下,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有了这种强迫症”、“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可是房贷、车贷压力太大,不得不硬着头皮应付”……

诸如此类现象,应该都属于抑郁状态的范畴。由于社会竞争的激烈,人们所承担的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骤然增大,以至于很多人精神上不堪重负,渐渐地产生了抑郁情绪,严重者甚至会有轻生的念头和举动。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全世界现在抑郁症的发病率约为11%。而抑郁症患者中约有15%会以自杀了结自己的一生。就该病治疗的费用来看,全球每年约需600亿美元。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世界卫生报告》强调,抑郁症目前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患,而到2020年时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第二大疾病。

据了解,抑郁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来自外界的压力,如丧偶、离婚、失业、失恋、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过大等。其主要表现为情绪消沉,做事提不起劲,经常无缘无故感到沮丧,对生活缺乏信心。

曾经轰动一时的“富士康”跳楼事件让我们不得不深思,现代人精神压力大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某三甲医院的副院长介绍,近两年,抑郁症向人群蔓延的趋势明显。在该医院诊治的病人中,各个年龄段患抑郁症的病人都有,其中又以65岁以上的老年人、25岁以下的青少年居多,白领、高科技人群占20%左右。而正常人处于抑郁状态的时间也明显比过去增多。那些时不时传来大学生自杀的信息就是最直接的证明。

凯琳曾因高考失利而精神抑郁的消息曾经被某地方媒体进行过报道。文章中提道:凯琳已经把自己关在屋里3天了,“自从高考成绩公布,分数线划下来,她就像变了一个人,快把我们给急死了。”凯琳的妈妈告诉前来采访的记者。这位一直成绩优异,被老师捧着、同学羡慕的好学生,在高考中却惨遭滑铁卢之败,只到专科的分数线,看着平时不如自己的同学都顺利地被重点大学录取,她的心理彻底失衡。“刚开始的时候,她脾气变得很怪,动不动就和我们发火,一不高兴就摔东西,甚至有一次还自己跑到学校去责怪她的任课老师,平时她从来不大声和大人讲话,更别提和老师了。”凯琳妈妈无奈地说。“闹闹还好,现在又把自己关起来不说话了,我们更担心。”经过大家多方的劝导,凯琳终于走出了房门,她对家人说的第一句话是:“我觉得太丢脸了,都不想活了。”

2005年7月25日晚,北京某重点大学一名2002级本科男生从宿舍楼跳楼自杀身亡。该男生在上大二时被查出患有抑郁症,曾在医院接受了两个月的治疗,并为此休学一年。有调查显示,抑郁症患者有一半以上有自杀倾向。在导致自杀的原因中,74%是由于患有严重的抑郁症。

与后者相比较,凯琳似乎幸运得多,她的父母及时把她送到了心理咨询机构,经过一个月的心理调试加药物治疗,她的抑郁症状已经基本解除了。主治医生吴大夫表示,如果抑郁症患者不及时治疗,严重的甚至会变成精神分裂,到时不仅可能危害自身更可能伤害无辜的人。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的保守估计,中国各类精神病患者在1亿人以上。其中大约1600万的重症患者中,只有20%到医院就医,另外80%流散在社会中,得不到有效的治疗。

专家介绍,抑郁会影响人的学习、工作,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甚至使一些人失去劳动能力,加重社会负担。由于人们对抑郁的认识有限或存在着偏见,往往讳疾忌医或把心理疾患当做躯体疾病来处理,因此其中接受治疗的人数只占全部病人的20%左右。

我们不得不承认,现代社会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滋生了很多精神类疾病,这与许多精神疾病的特殊发病机制是相关的,它不仅与遗传和素质相关,还与一定的社会环境密切关联,而这些社会大背景和环境是传统社会所不具备的。

现代社会中,伴随着社会转型,社会成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适应上的困难,加剧了人们固有的生存焦虑感,使人们面对环境产生了许多不确定因素,对于那些心理承受力、应对能力不强的人来讲就容易出现心理失调。“随着竞争被引入到社会生活中,日益激烈的竞争带来机会和潜在的能量的同时,也带来很大的压力和可能的挫折体验,增加了人们面对消极和负面生活事件的可能。”一位心理学家表示。“忙碌的工作、残酷的竞争,看似风光,实际上每天都在压力中痛苦挣扎:指标的压力、裁员的威胁、老板的脸色、同事关系、家人的抱怨、电脑的辐射、睡眠不足等,都在吞噬着我们心灵的健康。”一位外企白领在博客中这样感慨。

与此同时,如今的社会出现越来越明显的多元化,人们在升学、职业、择偶、居住地和生活方式上可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大,但选择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心理冲突。此外,还有那些没完没了的交通堵塞、住房拥挤、噪声污染等都迫使人们不得不加以应对。但另一方面,对于个体形成社会支持的人际网络变得日益脆弱,城市的钢筋水泥加剧了人际之间的冷漠化;居住方式的改变导致了人们的陌生感增强;社会化的交往方式使熟人越来越多,而朋友越来越少;爱情和婚姻的选择度加大,使得情感的港湾变得时时要提防危机的出现。这林林总总的变化,是机遇也是挑战,其带来生活的新体验和新精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无形的压力和隐患。

近几年来,房价、上学、就医的费用一再上涨已成了压在人们身上的新“三座大山”;同时物价攀高,使得老百姓的生存成本越来越高。在这样充斥着焦虑和浮躁的时代,哪个人不是为了生活疲于奔命。“当代中国,人们的心理困惑确实是越来越多了,其实所有的心理痛苦都是有价值的,这说明我们在思考,这是促使我们改变自己、推动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孙时进表示。

的确,我们已经告别了那个整齐划一的年代,时代不同了,当代的中国人需要新的成长,这需要社会存在相配套的机制,机制对人的尊重是不是到位,这很重要。这是一个多样性的社会,每个人都是有差异的。我们的社会有没有给个人成长的空间,有没有相对的平等和公正,有没有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都决定这代人的精神卫生水平和整个社会的心理和谐。冲动是魔鬼指点迷津现代社会的快节奏、高压力,带来紧张、不安、纠葛、怨恨、烦恼与苦闷。现代人精神、情感上发生了问题,不知向谁倾诉,这是造成精神疾病迅速增加的重要原因。可以说,老人有老人的困惑,年轻人有年轻人的困惑;老板有老板的困惑,打工的有打工的困惑……他们有了困惑能找谁谈呢?而中国人还不习惯去找心理医生,因此,要关心民众的精神健康,首先要解决的是,当民众精神、情感发生了问题,要有人关心,有人排解,有人疏导。

摒弃奢求完美的心思

有一种人,总是感觉自己活得很累。当他们把自己的感受表达给朋友或者家人的时候,往往从对方那里得到的不只是安慰,而更多的是惊诧讶异。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之所以累,之所以疲惫,并不是因为他们生活不尽如人意,工作不够顺利,人际关系不够融通和谐,而是因为这些人太过追求完美。

比如,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行云流水一般,处处尽善尽美;工作能够志得意满,而且没有半点瑕疵;人际关系游刃有余,周围都是朋友没有“敌人”等。

其实,他们不知道,即使再绚烂美丽的夏花也有凋零的时候,即使再精彩绝伦的故事也会消散在历史的洪流中。纵然世界是多么美好,也不可能有完美的存在。

上面提到的这些在我们生活中并不罕见的完美主义者,对人对己对周围的一切甚至对整个世界,他们都持着毫无瑕疵的态度,最终只能导致他们内心纠结,疲惫不堪。

关于追求完美,让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故事:

一年秋天,禅师看着刚来寺院不久的一个小和尚在打扫庭院。当小和尚把院子里打扫得干干净净的时候,禅师却说:“不够干净。你还得重做一次。”小和尚心想,禅师要求得也太严了,可能修行就要做到尽善尽美吧。于是,小和尚又花了很长时间把寺院重新打扫了一遍。然后他对禅师说:“我把石阶洗了三次,石灯笼也擦拭多遍,树木也冲洒过水,苔藓上也闪耀着翠绿,没有一枝一叶留在地上,够干净了吧?”

可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禅师斥责道:“傻瓜!这不是打扫庭院的方法,这是洁癖。”说着禅师步入庭院中,用力摇动了一棵挂满树叶的树,如此一来,地面上便落了一层金色和红色的树叶,漂亮极了。小和尚疑惑不解地看着禅师,只听禅师说:“打扫庭院不只是要求清洁,也要求美和自然。”

其实,这位禅师是在训诫小和尚,做事时苛求完美的心态与做法,不仅是违背自然,也往往使我们离完美更远。

有人认为,追求完美是一种美好的理想,只是要想做到实在太辛苦了;也有人说,完美主义是一种逃避,因为这样的人会为了保存完美,所以害怕破坏现有的一切;也有人觉得完美主义的人太“矫情”。

可是,尽管对追求完美有着如此多的指摘,现实中人们却往往都有苛求完美的倾向。

女孩子找对象,把心中的白马王子描绘得十全十美,可是现实中又难寻觅到如意郎君,结果是高不成低不就,以至于最终进入“剩女”的行列。父母望女成凤,望子成龙,总要求孩子拿第一、当“三好生”,发现孩子的弱点或错误就会失望,就会求全责备。其实以追求完美的态度来面对自己和他人是不必要的。因为这个世界并不完美,我们每一个人也同样不完美。只有对人、对事,不苛求完美,才是一种超逸的处世态度,一种聪明的选择。

话说回来,其实瑕疵本身也是一种美,缺憾本身也是一种美,正如维纳斯的断臂,《红楼梦》最终的悲剧收场。正是有了缺憾才让人惋惜,才有空间再去前进,再去进步。

美都是相对的,在生活中,不存在完美。维纳斯的断臂使她的美成为残缺的美,谁又能说她不美呢?从某种意义上讲,残缺的美才是真实的、可爱的。正因其残缺,才能让人有更高的期待。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只有不苛求完美,才会心气平和;不苛求完美,才会有快乐的人生。从虚幻的完美世界中走出来,把脚结结实实地踏在地上,用行动去改变不完美的事物,不求最好,但求更好。知道“我们一直在努力”就够了。你说呢?冲动是魔鬼指点迷津在现代社会的多方面压力下,现实生活让崇尚完美主义的人看到自己对现实的无能为力,往往会变得急躁、自卑,甚至急功近利。这不仅使完美主义者本人觉得痛苦,更糟糕的是这种个性也会对他周围的人造成影响。所以,为了人生真正的圆满,还是从追求完美的枷锁里将自己释放出来吧。

自卑是悲剧产生的根源

著名作家毕淑敏说过,每个人都会有自卑的情绪,天下没有一个人是永远不自卑的人。

从这句话,我们也可以引申为,自卑实际上是我们心中普遍存在的。不过,有的人能够正确地调整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尽快从自卑的心绪中脱离出来;有的人自卑情绪过多过重,而不善于调节,久而久之,很可能发生不该发生的悲剧。

2009年11月10日,效力于德甲汉诺威96队的罗伯特·恩克用卧轨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恩克的尸体在铁道边被发现。汉诺威市警方发言人说:“现场的迹象表明,这是一起自杀事件。在(当地时间)18时25分的时候,恩克被一趟从汉堡开往不来梅的地区特快专列撞上,当时列车的时速是每小时160公里。”

汉诺威俱乐部经理肯德表示:“恩克的心理十分脆弱,可能在前段时间这一点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他肩上的压力让他难以承受。”三年前,恩克两岁女儿拉拉的死亡对他心理上的影响很大,拉拉死于先天性的心脏疾病,在此之后恩克一直十分伤心,直到2009年5月,他才和妻子再次领养了一个女儿。

当时32岁的恩克此前已代表德国队出场8次,并有希望出战2010年南非世界杯。

德国门将恩克的突然自杀不仅给身边的人带来巨大的悲痛,也震惊了世界足坛。同时,他的这种痛苦而又绝望的自杀方式也带给了我们太多的反思。

据说恩克早在2003年就患有抑郁症,而且未得到有效的治疗,加上他孤僻的性格和对抑郁症的偏见,使得他始终生活在担心、焦虑和痛苦的心境之中。据队友说,恩克总是和周围的人保持一定距离,但大家都知道他就是这样的人。这种抑郁情绪与人格缺陷交织在一起,属于抑郁症发病的高危人群。

近年来,由于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提高及工作压力加大等因素,心理精神疾病尤其是抑郁症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自杀现象也时有发生。这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我们应加以警惕!当前社会上常出现的抑郁症就属于心理精神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精神压抑、郁闷或沮丧、整日愁眉苦脸、易于哭泣,病人以持久、轻度至中度抑郁为主要临床症状。可伴有自卑、自责,自感前途暗淡,痛苦万分,无力自拔,悲观失望,甚至企图自杀。

心理专家表示,抑郁症的发生与患者心理素质及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有关。恩克少年成名后在国外闯荡,却遭遇了加盟巴萨后的状态急剧下滑,短暂租借到费内巴切,因为低级失误受尽了奚落。直到在西乙特内里费的历练,恩克终于重新找回自信,并在2004年回到德甲加盟汉诺威。

恩克在2006年和特蕾莎步入婚姻殿堂,然而女儿拉拉却在两岁的时候离他们而去,这给了恩克太大的打击。重新站立起来的恩克,将国家队作为自己的目标,可是眼看距离德国国门的位置越来越近,恩克却因为手腕骨折和肠道感染,将机会送给了别人。这一连串的打击摧毁了他的意志,使他无法承受而选择了自杀式的解脱。恩克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他爱自己的妻子和女儿,还收养一批小动物,毫无疑问,他女儿的去世对他的影响比我们所能想象的还要深重。

我们再来看看下面这个案例:

据媒体报道,浙江的农村某乡发生过一起小舅子捅死自己姐夫的血案。22岁的贵州男子张某因怀疑妻子和姐夫有染,而向姐夫伸出了罪恶之手。

张某个头不高,只有1米5左右,他心里一直有个疙瘩,总觉得姐夫和妻子关系不正常。

出事前的晚上,越想越气的张某,对妻子一顿毒打。妻子最后说,曾在加班的时候,和姐夫出去玩过两次。

张某听后更是愤怒,认定妻子与姐夫关系不正常。第二天,他去找姐夫理论,被姐夫训斥了一顿。回家后,张某觉得难堪,又开始打妻子。

次日下午1点多,张某抱着女儿再次去找姐夫,这次,他在路边的小店买了一把水果刀。见到姐夫之后,两个人没说几句话又打了起来。张某摸出水果刀向姐夫的腹部猛刺,由于失血过多,姐夫经抢救无效死亡。

据警方了解,张某身材矮小,之前有过一段失败的婚姻,这让张某很不自信,总是担心现在的妻子也会抛弃他。心理专家说,张某的自卑心理使得他心理扭曲,加上在外地打工压力过大,遂酿成了悲剧。冲动是魔鬼指点迷津自卑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愿意去面对自卑,克服自卑。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再怎么优秀的人,也都会有缺点。同样,每个人也都有一定的价值,尽管他缺点再多,毛病再多,但他仍然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要认为自己没有用!

虚荣让人备受煎熬

一说到虚荣,不免想到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片小说《项链》里的那位夫人,她羡慕上层社会的生活,为了参加一次机会难得的舞会,向她的一位有钱朋友借了一串钻石项链,以此满足其虚荣心理。

结果呢,当她还是因为虚荣与自卑心理匆忙离开舞会时,却搞丢了项链。为了偿还赔偿项链所借贷的高额费用,她付出了多年的艰辛。而此后,她早已失去了青春的风韵,却偶然得知,她朋友当年借她的,不过是一条玻璃造的假钻石项链……

文学艺术基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在现实生活中也许这么夸张的因虚荣而生的故事不会如此跌宕离奇,但足以让每一个了解这个故事的人看到虚荣的本质和危害。

据《重庆晚报》报道,因怕在朋友面前跌份,大渡口区月收入才2000多元的王俊打肿脸充胖子,每周与朋友乘飞机到外省旅游度周末。半年花光存了几年的8万元新房首付款。为此,父母气得要和他断绝关系,女友伤心喊分手。

最初,王俊没答应出游——自己收入不高,手里只有8万元存款,准备用作买新房的首付款。可几位好友非要王俊去,称平时机票便宜,大家可同住一间房。碍于面子,王俊咬牙答应。“已去过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20座城市。”王俊说,即使吃喝玩由好友出钱,来回机票和住宿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再说,总不能老白吃白喝,有时也得掏掏腰包。因此,每次出去,起码花掉3000多元。最初,靠年终奖他还能勉强支撑,从3月起,就吃不消了——每月2000多元收入根本不够花销。想拒绝又怕丢面子,无奈,王俊只好动用存款。

王俊女友说,男友为绷面子求潇洒,竟花掉了买新房的首付款。为此,她和王俊吵了很多次。王俊母亲周淑芬讲,她和丈夫除了反对,还对儿子晓之以理,但儿子仍坚持要去。儿子辛苦存下的8万元打了水漂,他们很气愤。周淑芬说,儿子从小就自尊心强:“都是虚荣心害了他。”

王俊因虚荣丢掉了将要到手的房子,另一位则是因为虚荣而走上贩毒的不归路。《南国早报》曾报道,为了满足自己对名牌服饰、高消费生活的需求,年轻的谭某在暴利的引诱下走上了贩毒道路。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谭某贩毒后不久就被当地警方抓获归案。经审讯,谭某供认,因为她自认长得漂亮,看到身边很多人都比自己有钱,爱慕虚荣的她不甘落于人后,于是便走上了贩毒找钱的道路。

可见,虚荣本身就像个毒品,它会不知不觉地腐蚀人的精神,让吸附上虚荣之毒的人们在它的麻痹下饱受煎熬。

究其根源,虚荣的产生其实是因攀比和不平衡心理导致的情绪。虚荣心较强者,为夸大自己的实际能力和水平,往往采取夸张、隐匿、欺骗、攀比、嫉妒,甚至犯罪等反社会手段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其危害于人于己于社会都很大,所以极有必要克服虚荣心。

那么,怎么赶走虚荣心这个摧残心灵的东西呢?一方面,要从个人的实力上把握好自己比较的分寸,能力一般的就不能与能力强的相比。社会比较的尺度要由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来控制,完善人格是正确进行社会比较,克服虚荣心的最好方法。另一方面,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有虚荣心的人是否定自己有短处的,于是在潜意识中超越自我,有嫉妒冲动,因而表现出来的就是排斥、挖苦、打击、疏远、为难比自己强的人,在评职称、评级、评优中弄虚作假。

人生在世要有一定的荣誉与地位,这是心理的需要,每个人都应十分珍惜和爱护自己及他人的荣誉与地位,但是这种追求必须与个人的社会角色及才能一致。面子不可没有,也不能强求,如果“打肿脸充胖子”,过分追求荣誉,显示自己,就会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扭曲。

同时也应正确看待失败与挫折,“失败乃成功之母”,必须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从挫折中悟出真谛,才能建立自信、自爱、自立、自强,从而消除虚荣心。攀比虚荣心理的存在,使人们的情绪受到影响,工作和生活的积极性受到挫伤。然而从攀比心理特点来看,它又是一种攀高的心理,即向上比,而不是向下比。

不可否认,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都有一种追求美好、向上的愿望,不论是生活、学习还是工作,总想自己比别人好,这里的关键是与别人比什么和怎么比。单项攀比,往往产生片面的认识,而纵横交叉全面地比,则可以从多角度、多侧面认识问题。消极地比,不分良莠,会产生盲目性;而积极地比应是比那些向上的东西,可以产生行为的激励作用,鼓舞人向上,激励人奋进。冲动是魔鬼指点迷津工人只看到农民分了田,而没看到他们由此而承担的经营风险;农民只知道工人“旱涝保收”,却体谅不到在竞争中,他们也会有被淘汰的危险。不同的社会群体都以自己的“吃亏点”去比别人的“得益点”,结果必然会产生一种“自己最吃亏”的心理效应。从范围上讲,要立足于健康的而不是病态的比较,如比实绩、比干劲、比投入,而不是贪图虚名,嫉妒他人表现自己。

嫉妒乃心灵的毒瘤

小梅刚刚毕业,看着同办公室的小媚凭着漂亮脸蛋和一张会说话的小嘴,把主任哄得天天眉开眼笑,醋意大增,时常背后说些风凉话:“有什么了不起,看她都快成主任的‘小蜜’了。”

很多人都曾有过和小梅类似的经历。多数人遇上这样的事情,虽然心里不满,但能顺其自然,不过分计较,也有的人则会对此耿耿于怀,或者直接找领导去辩理,或和他看不惯的人吵架,或者悄悄地用心计,和自己的“假想敌”争宠,钩心斗角,也有的人则把对“假想敌”和领导的不满长期压抑在心里,一个人生闷气,甚至有人因此闷出病来。这些情况都可以称为是“嫉妒症”。“嫉妒症”的危害很多,虽然嫉妒可能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但这毕竟是一种心理层面的敌意与竞争,既容易造成同事间不必要的冲突,也可能得罪领导,形成人际关系的恶性循环,对自身的身心健康不利。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嫉妒症”往往隐含着很多深层的心理原因,具有“嫉妒症”的人,常见有以下几种心理症结:童年生活在大家庭里,曾经和兄弟姐妹竞争父母的关心和爱,总感觉父母更爱同胞而不爱自己,觉得委屈和不公平,成年后便会无意识地把童年对同胞和双亲的感情,转移到同事和领导身上,总觉得领导偏爱同事,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

个性过于追求完美的人,过于要强,总想把身边的一切都控制在手心,当发现不随他意的事情时,看到领导和同事并非他所能控制,便会产生焦虑和心理失衡感。

具有“自恋”人格的人,童年往往是被忽视的孩子,成年后总是渴望别人能关注、理解和赞美他,别人能为他服务,可是工作环境里怎么可能一切如愿呢?于是领导对同事正常的关心,都可能带给他“自恋性损伤”,激起嫉妒和愤怒。

嫉妒情绪的产生,从表面上看来,是因为竞争而引起的。而竞争,是因为和别人有了比较。比较的时候,看到别人的好,又有几种可能的反应:

一种是欣赏,也就是能接纳对方的好,把对方当做学习的榜样;一种是羡慕,高估对方,但是不受影响,所以无伤大雅;另一种就是嫉妒,看到别人的好,看不到自己的好,心中起了暗中较劲的意思。

我们从小可能已经习惯于听到一些说法——“姐姐比较乖,你总是不听话”、“你看隔壁的小龙多好,回到家就开始做功课”、“这次月考你再退步,我就只带你妹妹出去玩”。比来比去,让你心里总觉得不服气。万一事实证明自己真的不如别人做得好,那么,就更“看不到自己的好”了。

这种“看不到自己的好”的心理,是形成嫉妒的内在因素。在你成长的岁月里,这种心理使得你争强好胜,有时还伴随着自大或自卑。

还有的人性格具有偏执的特征,总是假设别人是恶意的,总感觉到自己被攻击,这样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也容易对别人横挑鼻子竖挑眼,觉得同事取悦领导也是在和他作对,为此而忧心忡忡和心怀嫉恨。

通过学习“情绪管理”,让我们回到生命的原点吧!让我们拿出一张纸、一支笔,写下自己可爱的人格特质;或是对着镜子,微笑着告诉自己:表现不错;或是赞美别人的长处时,也愿意承认自己的优点。总之,当我们能够一点一滴地学习和自己好好相处,自信心就会自然产生,至于嫉妒,则无容身之地了。

培根说:嫉妒这恶魔总是在暗暗地、悄悄地“毁掉人间的好东西”。嫉妒是人生中一种消极的负面情绪,它不仅容易使人们产生偏见,还能影响人际关系。

荀子说:“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人不至。”嫉妒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更是损坏人们身心健康的一大罪魁祸首。所以,要正确看待嫉妒心理,积极地对它进行矫正。

当嫉妒心理萌发时,或有一定表现时,能够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动,从而控制自己的动机和感情。这就需要冷静地分析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同时客观地评价一下自己,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冲动是魔鬼指点迷津快乐是治疗嫉妒的一剂心药,就像嫉妒者随时随地为自己寻找痛苦一样,要善于在生活中寻找自己的快乐。如果总想着和别人比,自己可能得到的欢乐少,或是自己的那一点快乐根本就算不了什么,那么他只能永远陷入痛苦之中、陷入嫉妒之中。快乐是一种情绪心理,嫉妒也是一种情绪心理。何种情绪心理占据主导地位,主要靠人自己来调整。

不快乐,常是攀比惹的祸

你羡慕我住大房子,我眼红你开宝马;你今天背LV,明天我就提个PRADA……生活中总会出现这样一些喜欢攀比的人。这种心理,相信相当多的人都是感同身受吧。一项大规模网上调查显示:“不快乐”成了流行病,而“郁闷”、“不爽”已成为一些年轻人的口头禅。更有意思的是,许多人站在自己当下这个阶段的时候,都会说如果我有一天有这么个机遇就好了,如果我有一天做了那个工作也可以怎么怎么样了,于是觉得自己是最可悲、最可怜的人。

英国一项研究显示,让一位测试者挑拣重量介于50~850克的黑色小盒子,并把整个过程录下来,然后请12名志愿者看录像,同时也挑拣盒子。结果发现志愿者拿起的盒子,比录像中的测试者拿起的都要轻,并且平均都要轻61克。原因在哪儿?这就是大多数人都做了“别人比自己轻松”的判断。

按说,当前社会财富总量已是大大增加了,但社会的快乐总量却没有同步增加。原因是不少人把钱作为一切行为的最高目标,成了钱的奴隶,有钱导致炫耀性消费,而社会的快乐总量与少数人的炫耀性消费无关,反而导致多数人的失落。社会应当追求人们快乐的最大化,真正的快乐与财富有一定的关联,但只有约15%相关,并主要表现在财富的早期增加阶段,中期更多与“闲”相关,后期更多与“健”相关。因为85%的快乐并不是来自物质和感官享受,而是来自心灵、精神层面的诸如生活态度、观念意志、友情、家庭、人际关系等与闲、健相关的因素。这就牵涉到“物质永远不会人人平等,但生活快乐可以人人平等”的人生本质问题。只要是盲目攀比,一定带来痛苦,而且攀比首先伤害自己。相反,对比是理性的,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都是不可替代的,即使穷人,也有许多值得快乐的地方,也还有许多不如他的人,他可以像任何人一样快乐无忧。生活中许多东西是不公平的,但不要紧,我们最重要的快乐倒是公平的,是人人可以享有的,这不是什么阿Q精神,这是一种智者的心态。

陈平军先前在公司里从事的是技术工作,那时他老抱怨做技术不好,总想着能做市场,因为可以认识更多的人,而且还有丰厚的销售提成;之后,等他终于如愿了,他又开始抱怨起市场来,觉得还是技术好,因为可以有稳定的收入,不用看客户白眼,不用在外面风吹日晒。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心理呢?一方面,人在展示给大多数人的时候,都是自己好的一面,比如有钱的时候,比如心情好的时候,比如轻松的时候;而另一方面,人在观察别人的时候,都会刻意地模仿一项别人已经在做的或者已经做完的事情,然后加以自己的想象,并给自己一个想象的和事实一样的结果。

很多人都会羡慕自己认识的成功人士,觉得他可能和自己差不多大年纪,但他在开奔驰,住别墅,而自己还在挤公车,租房住。而反过来想想,如果让你放弃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自己去创业,你现在能放下吗?让你拿出自己的积蓄去投资一个项目,你这会儿能付出吗?你真的比你的朋友工作时间要长吗?

老子说:适者有寿。这四个字实际上概括了生理的、心理的、心灵的、人际的各种关系的至高境界,是科学发展观在健康上的体现。人类远远没有做到,因为滚滚红尘,诱惑太多,欲望也太多,理性的力量显得软弱无力。因此,有空多到大自然中去,亲近自然,回归自然,感悟自然,经历了大自然的洗礼,心灵会变得纯净,生活会充满幸福。

和别人比较,比赢了固然有优越感,比输了也难免失落。从多数人的经验来看,失落会更长久地留存心中。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去比呢?

因此,不妨尝试一下,不去比较,沉浸在自己的生活里。

每当比较的念头冒出来时,要停下来,和自己聊聊。比如,当羡慕别人的收入和风光时,问一下自己:如果可能,我愿意全部扮演对方的角色吗?承担他的一切,风光和失意,顺境和逆境,洒脱和焦虑,通宵达旦地加班,彻夜不眠地思考,马不停蹄地奔波……或许当面对其中的辛苦和焦灼,你对他的所有羡慕都变成了理解和怜惜。

那么,你可以接着再问自己:我该怎么对待自己,又该怎么看待别人呢?当你认识到对于别人的成就和美满,应发自内心地接受并祝福,这世界上,多一分美好总是好的,无论属于自己还是别人;对待自己呢,顺其自然,不苛求,不勉强,凡事尽力,乐观接纳后果,不去为能力以外的事情责备自己。若如此,你是不是就会发现心境敞亮了,也更加轻松了呢?因此,向往的东西,就自己去争取。别人的好,也不羡慕。安下心埋头耕种,而不仅仅是抬头看天。冲动是魔鬼指点迷津换个角度来看,如果一个人的“羡慕心理”能够适可而止,也并非坏事,这至少可以成为他的动力和方向,但首先得认识到:所谓成功与幸福,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体验的动力过程,只有积极地投入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才能真正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体验到快乐,到那个时候,想必就不会盲目攀比、羡慕别人了。

焦虑情绪无好果

吴倩也算得上是单位里的元老级人物了,自从4年前来到这家单位,吴倩的工作干得有声有色,职位也从普通职员升到了部门主任。

看起来,这一切似乎是完美的,可事实上并非如此。吴倩总觉得不快乐,常操心这个,担忧那个。

如果问她:“你究竟在担忧什么呀?”她会说:“我也搞不清楚,好像也不是很重要的事,可是就会挂在心上。比如说,下次开会,经理如果问我意见,我该怎么回答?或是爸爸生日快到了,我要不要回家一趟?”

有一天,她回到家,吃过晚饭后,陪着母亲、祖母、叔叔、婶婶等坐在稻谷场聊天。听着听着,她突然有一种熟悉的亲切感,小时候自己不就是这样乖巧地聆听大人说话的吗?她听到这些长辈们的习惯用语:“很难说哦!到时候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我就是担心做不到。”这不就是她现在的习惯用语吗?

家住河北石家庄市行唐县的职工老徐一度总处于一种焦躁不安的状态之中,吃饭不香,睡觉也不踏实,一天到晚老想着心事,对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一会儿想着单位要搞优化组合,自己会不会下岗,一会儿又想着儿子今年要中考,担心着他的前途……

其实,老徐所体验到的这种情绪状态也是一种焦虑。焦虑是一种类似于担心害怕的情绪体验。对于焦虑者来说,往往并不是已经身临困境或危险的境地,而是预感到有什么不安的事情将要发生,或者对事情可能出现的各种后果把握不定。

对尚未发生的事,却事先去烦恼操心,这就是形成焦虑这种负面情绪的原因之一。若要革除这种“担”不必要的“忧”的习惯,不妨去觉察自己担忧的这件事,究竟是和自己有关,还是和别人有关?如果是和自己有关,那么可以运用自我管理来调整。如果是和别人有关,则又可分为“人”和“事”。如果和“人”有关,那么需要去调整与别人的关系,改善自己的人际相处模式;如果和“事”有关,那么就需要行动起来去处理这件事。

比如像上面说到的吴倩,不妨养成一个新的习惯,把此刻心中担忧的事写下来,然后做一个简单的评估。哪件事可以不归自己操心,或是时候未到,不需要操心,那么就把它删除。哪些事该注意,不妨事先列下两三件,比如开会可提的报告。当这样用具体的计划以使行动有备无患时,“忧心”的“担子”就可以放下来了。而老徐则可以先努力把分内工作做好,至于下不下岗抱持听天由命的态度;儿子中考的事呢,则可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些帮助,比如给孩子多准备点水果,购买点参考书等。

事实上,即使大人物也难免患焦虑之病。曾任四任英国首相的格兰斯顿每次讲演前,都要失眠两晚。他说,他一方面担忧他该说些什么话,一方面又要担忧什么话他不该说。他是一个很虔诚的教徒,可是即使如此,仍不免在这方面浪费时间和精力。

美国著名工程师成利斯·卡利尔把一件工作做砸了,将会给公司造成巨大的损失。这一挫折犹如当头一棒,把他给打懵了。他觉得翻肠搅肚,真是痛苦万分,好长时间睡不着觉。

后来理智提醒卡利尔,这种忧虑是多余的,他开始平静下来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强迫自己平静下来的心理状态非常起作用。30多年来卡利尔一直遵循着这种方法,遇事都命令自己“不要激动”。这种方法非常简单,任何人都可以学会。它总共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平心静气地分析情况,设想已出现的困难可能造成的最坏结果。面对当时的情况,卡利尔想再坏也不至于坐牢,顶多丢饭碗。

第二步:在对可能出现的最坏后果有了充分估计之后,则应做好勇敢地把它承担下来的思想准备。卡利尔对自己说,这一失败会在我一生中留下不光彩的一页,从而影响自己的晋升,甚至丢掉工作。可是即使自己在这里把工作丢掉了,还可以在其他地方找到事干,这算不得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当卡利尔仔细分析了可能造成的最坏结果,并准备心甘情愿地把它承担下来之后,他心理状态立即发生了神奇的变化!他感到轻松了,内心出现了好多天从未有过的平静。

第三步:待心情平静之后,即应把全部时间和精力用到工作上,以尽量设法排除最坏的后果。卡利尔首先设法减少可能的损失,做了不少试验,后来公司非但没有损失,反而净赚上万美元。

想想看,卡利尔要是当初继续苦恼下去的话,后来绝对不会取得这样好的结果,因为苦恼只会破坏你集中思维的能力,你的思想会因为苦恼而不能专心致志,你也会因此而丧失当机立断的能力。但如果你强迫自己正视现实,准备承担最坏的后果,那么就可以打消一切模糊不清的念头,使你有可能集中思想考虑问题。

因为焦虑本身常常是一种模糊不清,莫名其妙的担心。因此有焦虑感的人,最好能把自己的担心向亲朋好友倾诉出来。如果没有合适的倾诉对象,也可用笔写在一张纸上。如此可有以下的收效:第一,将心里混淆不清、令你心乱如麻的问题理出了头绪,第二,原以为是重要无比的事情,却可能让你忽然觉得“不过如此”;第三,原以为是不大的事情,竟是关键所在;第四,由以上倾吐为开端,像卡利尔一样,寻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一方面是勇敢地面对它。你可以冷静地问自己:“这件事最坏又会坏到什么程度?”当你答复了这个问题后,你的焦虑就会消失了大半。另一方面是制订一个行动计划来代替你的焦虑。比如当你规划出一个有意义的生活目标,并全力以赴地使它实现时,你很快就会把全部注意力转向到自己的努力之中。这时候,你还有工夫焦虑吗?冲动是魔鬼指点迷津焦虑,是一种恐惧体验,当人们感觉束手无策时它便会乘虚而入。焦虑时,不妨想一想“我为什么会这样”、“现在,我能做些什么”,然后,满怀信心地付诸行动。柳暗花明之后,你也许会感叹“摆脱焦虑,原来如此简单”!

憎恨会自困一辈子

佛家鼻祖释迦牟尼佛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个人走过另一个人的身边,看到那个人被箭射中了,他不该花时间在怀疑这箭是从哪里射来的,或是谁射的箭,箭杆是用什么木头做的,箭头是如何磨光的等。他最该做的事就是立刻将箭拔出来。

前面我们提到了多种多样的负面情绪,也就是一些“箭”,他们阻碍了我们对于快乐的追求。而“愤怒”则是其中最大的障碍。

斯多葛派学者赛尼加形容愤怒是“最可怕、最激烈的情绪”。而最近的科学研究也已经证实,愤怒与憎恨的情绪是具有毁灭性的。其实用不着科学证明,我们也会明白这些负面的情绪影响我们的判断力,制造不舒服的感觉或严重破坏我们的人际关系。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有过类似的经验。但是在最近的几年中,科学家研究出愤怒与敌意对我们的身体确实有害。许多报告也指出这类情绪会造成疾病或早死。杜克大学的瑞福德·威廉斯博士及斯坦福大学的罗伯特·史帕斯基博士都有研究证明,愤怒、生气与敌意等情绪,尤其会造成循环系统的疾病。许多证据都显示出敌意对我们的身体有害,甚至是造成心脏病的主因,另外还包括高胆固醇或高血压等病症。

既然我们接受了愤怒与憎恨会造成身体疾病的事实,下一步就是:我们要如何克服这个问题?

一位心理医生开始做心理治疗工作的第一天,他的一位同事带他先看看工作环境,就在走廊上,他听到一阵令人毛骨悚然的尖叫:“我很生气……”“大声点!”“我很生气!”“再大声点!让我亲眼看到你的怒气!”“我很生气!我很生气!我恨你!我恨你!”

那真是令人不寒而栗的感觉。这位新入职的心理医生跟同事说是不是有人亟须帮忙?“不用担心,”同事笑着说,“他们只是在做治疗而已——帮助病人发泄出内心的愤怒。”

那天稍晚,这位医生跟那位病人碰面了。她看起来精疲力竭的样子。“我觉得很轻松!”她说,“那种治疗真的很有效,好像我体内所有的怒火都消灭了!”

憎恨与怒气是最邪恶的情绪,因为这是破坏慈悲与利他主义的主要因素,也是损坏一个人的道德操守与平静的心最大的原因。

以生气来说,有两种形态。有一种生气可能是积极而正面的。这跟个人动机有关。有时生气的原因是出于慈悲心,可能就会激发出善行。在这种情况下,怒气可能会促使一个人迅速地采取行动,制造出一种能量,能鼓励人果断快速地行动。这也是一种强而有力的动机。所以这样的生气就会是一种正面的力量。不过,最重要的是,虽然这样的生气能激发保护性的能量,但是这样的能量毕竟是盲目的,很难说最后带来的是建设性或毁灭性的结果。

所以,虽然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生气可能有正面的效用,但是一般来说,生气所带来的总是病态与憎恨的情绪。只要有恨,就不会是正面的情绪,而且可能一点好处也没有。

对于生气或憎恨的情绪,我们绝不能只靠隐忍就解决问题。我们一定要训练自己有解毒的能力,也就是靠耐心与宽容来驱除憎恨。事实上,当你要用耐心与宽容来驱除自己心中的憎恨时,也就是在对抗生气及憎恨的情绪了。而且,因为这是一种战斗,所以你会想要获得胜利——但你也必须有心理准备可能会输掉。所以在战斗中,你必须要注意进行中的每一个环节,也要明白自己会遭遇到许多的问题。你应该要经得起困难的考验。一个能走过憎恨与愤怒,而克服了这些情绪的人,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英雄。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耐心与宽容心是非常有用的。耐心和宽容心能使我们保持身心安顿。只要一个人有耐心与宽容心,即使生活带来许多的磨难,日子过得很紧崩,他仍然能保持心境的平和,不会被恶劣的环境所摧毁。

另一个好处是,在碰到困难的时候,你耐心以对,而不是以怒气来处理事情,自然就不会遭到生气所造成的恶果了。如果你碰到困难不是生气就是憎恨,你不但现在会收到恶果——事实上怒火与恨意已经破坏你心中的平静了——而且未来还可能有苦头吃呢!无论如何,只要你能以耐心、宽容心面对困难,虽然你仍然会有受伤的感觉,但是你却能避免在未来遭受更大的灾难。因为一些小小的牺牲,因为一些小小的困难与逆境,你可以事先体验其中的苦痛,而足以应付未来很可能发生的艰难困境。举例来说,一个囚犯如果知道牺牲一条手臂能救自己的性命,他难道不会认为这是天大的好消息吗?只要牺牲一条手臂,这个犯人就能让自己从可怕的死亡边缘逃离!

一个小姑娘在刚刚上小学二年级时,由于懵懂无知,遭到了后父的蹂躏,等到初解人事后,她开始恨后父、恨母亲、恨男老师、恨男同学、恨她所有接触到的男人。她认为所有的男人都是人面兽心,并决心对他们进行报复。幸好那位姑娘后来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位心理咨询师。在心理咨询师的耐心指导下,那位姑娘终于走出了心灵的阴影,并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后来,她曾经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经历了这么多事,我终于知道,宽容别人就是爱自己……”

当然,调整“憎恨”的情绪可能是调整所有负面情绪中最富有挑战性的一个问题。通过信仰的支持和感化,或心灵境界的提升,以“宽恕”即“无条件的爱”来转化憎恨,应该是最彻底的方法。只是这种调整的过程也需要时间,需要耐心。冲动是魔鬼指点迷津生气与憎恨的情绪会破坏我们脑中最好的部分,使我们无法判断是非,或是分辨我们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我们的判断力完全失灵,全身充满了压力与紧张。你变得不可理喻,不能明辨事理。所以生气与憎恨的情绪会混淆你的心智,使你更迷惑、更困难、更糟糕。

第三章 混迹职场,别让冲动毁掉你的前程

逆言勿说,领导面前莫顶撞

古往今来,下属服从领导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当我们把目光聚焦于现实之中,却会发现桀骜不驯的“刺头”不乏其人,甚至每个人都有过冲撞领导的惊险时刻。

事过之后,我们大多会为自己不应该有的冲动懊悔。可是往往这种“醒悟”来得太晚,由于自己脾气来得太急,以至于自身的形象在领导心里打了折扣,往后的日子也好过不到哪里去。

在各电视台热播的电视剧《手机》中有这么一个桥段:费墨和严守一的新领导段总上任后训话,严守一不耐烦地打断领导讲话,让段总心生不满,此后他多次对严守一加以刁难。

显然,严守一不懂得遵守身为下属的“规范”,不懂得“切勿打断领导发言,学会少说多做”的职场规则。

天津市塘沽区有个集团公司,总经理是颇有名气的企业家,然而也是有“争议”的人物。有人说他是“两头冒尖”,也就是他的优点和缺点都很突出。论其优点,他才能出众,有管理现代企业的经验,在企业管理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说其缺点,他极有个性,不那么“听话”,同某些主管部门的领导关系不融洽。这位总经理的所作所为在一些人中间引起了争论,有人夸奖他,有人斥责他。夸奖他的人说他有不同凡响的业绩,是个能人;斥责他的人说他毛病特多,不好管理。不过好在主管部门的领导不糊涂,没有因为他有明显的缺点而弃之不用。

显然,这位经理是幸运的。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他这么幸运,曾经轰动一时的“张鸣事件”或许就是最好的例证。

据媒体报道,身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的张鸣因为“炮轰”学院院长而被迫辞职。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

张鸣是人大国际关系学院原政治学系主任,他在其博客上发文称,他将因为和院领导之间发生的两件事而产生冲突,“也许将离开人大”。在博客上,张鸣大曝现在的高校已经俨然“衙门”。文章引来众多网友关注。有网友说,这只是一场个人恩怨。也有人说,这是一个人对抗官僚化的战斗。

据知情第三方人士透露,张鸣在其博客上所述两次冲突基本属实,此前该学院也有教师因“破坏团结”被领导挤走。

知情老师透露,在一些场合,院长也曾说张鸣损伤了自己的尊严,对自己不敬畏。

看到这里,我们姑且不去探究张鸣教授的做法是否正确,仅就事情的结果来看,显然是对他不利的。

不得不承认,职场是一个看似简单实际却复杂的小社会,有时候表面的平静下,也许隐藏了暗礁。

特别是在领导面前,顶撞是万万要不得的。即使有时领导是无理取闹,即使有时他是在转嫁上级给他的压力,作为下属也要表现出领导有理的样子。如果不是重大原则性问题,争论几句,赢了又如何?给领导一个面子吧,即使下定决心要离职,也还是理智为好。

毋庸讳言,下属对领导的态度将直接关系到领导对下属的态度,甚至下属在整个团队里的生死存亡。所以说,在领导面前,切忌与其争执,那样是最不理智的;对于和领导相处,我们要谨记这样一句话:世事纷纭迷人眼,唯有服从是关键。冲动是魔鬼指点迷津在工作中要明确领导与自己的位置,要虚心接受领导的教诲。当面顶撞是最不明智的做法。下属的顶撞不但会使自己下不了台,也会使领导下不了台。其实,在领导因为发怒而耍威风时,下属若是给了他面子,这本身就埋下了伏笔,设下了转机。他会在潜意识中产生歉疚之情,或感激之情,在日后说不定还会因此而受惠于这位有“恩”于他的下属。

同事之间和为贵

有句俗话叫“一个好汉三个帮”。我们一向认同“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多个朋友多条路”的处世原则。然而,这种处世原则在现代白领职场中却似乎“行不通”了。

据一项调查显示,在上海的女性白领中,居然有近两成人坦然承认自己在职场中没有真正的朋友,并且她们也不想跟同事成为朋友。她们认为,职场如战场,同事就是竞争对手,跟同事做朋友,只能是给自己埋下一颗定时炸弹,因为她了解你的缺点,甚至还握有你的“把柄”。

在很多人内心深处,上班是件让人讨厌的事。之所以如此,因为不仅要面对工作、老板、客户,每天还要与素质参差不齐的同事周旋。

虽说公司只是我们谋生的地方,不包我们幸福快乐,同事也不是我们的终身伴侣,没有讨我们欢心的义务。但是毕竟一天有大半时间是在工作,我们都不希望每天对着一个面目可憎的同事。

不过可惜的是,很多时候,同事就像亲兄弟一样,没得挑。我们到一家公司去面试,福利待遇可以寸土寸金地谈判,但不可能把未来同事一一叫出来供我们参观挑选或人肉搜索。完全凭运气,碰上什么是什么。他们也许和蔼可亲,也许面目可憎;也许宽宏大量,也许心胸狭隘……

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如果想赢取人心,就必须处理好和同事之间的关系。好的同事关系,事关我们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如今这个倡导团队合作的时代,无论公司的制度多完善,亦需要各同事之间的相互配合。在此,我们提供以下几条建议,或许能为你拥有职场好人缘起到帮助作用:

1.同事间相互帮助

很多人怕给同事带来麻烦,所以什么事情都不找同事帮忙。其实,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的,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有时向同事求助,反而能让同事感到你对他信赖,这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融洽和同事之间的关系,加深和同事的感情。

所以说,要想拥有好人缘,要适当地求助于别人,也要适时地给别人帮助。当然,求助也要讲究分寸,千万不要提出让别人觉得为难的要求。

2.分享办公室外的“快乐时光”

很多人觉得,一天中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和同事在一起度过的,8小时之外就没必要再和同事有什么联络。其实,这样想就错了。回想一下,你有没有在8小时以外跟同事打过电话、逛过街、吃过饭?如果一次也没有的话,小心你的同事已经把你当做了一个不合群、性格孤僻的人了。如果想和同事处好关系,完全可以利用非上班时间的交往,比如同事们一起吃个饭,“HAPPY”一下。在分享轻松时光的同时,心情也会舒畅很多。可以在不经意间让同事们接受和喜欢自己的另一面,大家的感情也就会不知不觉融洽起来了。

3.和同事分享“零食”

有的同事喜欢带一些零食到办公室。可不要小瞧这些不起眼的零食,因为它也可以增进同事之间的感情。

对此,你应该积极参与,自己要经常带零食分给同事们吃,同事们带来的零食,你也不要表现出一副不稀罕的神态。否则,人家当然有理由说你清高和傲慢,觉得你难以相处。

可以和同事分享的方面还有很多!试试吧,从小处着手,笑脸迎人,很快你就能成为办公室里最受欢迎的人。

4.分享可以说的“小秘密”

人们都说私事不能告诉同事,其实并不尽然。有的私事不能说,但有的私事却是可以在工作之余顺便聊聊的。这样可以让自己和同事增进了解,加深感情。如果你能主动跟别人说点私事,别人也会向你说,甚至有时候还可以互相帮忙。要知道,信任是建立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之上的。冲动是魔鬼指点迷津社会是大群体,在这个大群体中,个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借助一定的方式与别人交往。人际交往的最基本功能在于传递信息、交流感情,并逐渐形成较和谐的社会关系。就个体而言,人格的交往、沟通是人格发展成熟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人格发展成熟则意味着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形成适应该社会、文化环境的人格,掌握该社会公认的行为方式。

处理摩擦要冷静

魏某与重庆人陈某同在成都一家洗车场共事。一次,当陈某擦完一辆丰田车后,作为领班的魏某检查发现车尾没有擦干净,于是让陈某重新擦。两人因此发生口角,陈某冲进厨房拿出一把菜刀,将魏某的右手大拇指砍断。

这样的事例听来不能不叫人咋舌。为了区区一点小事,竟然和同事大动干戈。可是仔细想想,除了当时感觉出了那口“恶气”外,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宋琳丽在一家企业担任出纳,一次,由于办公室电话线路故障,她只好去旁边的办公室借用电话,进去后发现一共两个电话机,就问旁边的同事,哪个是内线。那位同事正坐在电脑前,但没说话。宋琳丽以为她没听见,就用一个指头戳了一下她的肩膀,说:“问你呢!”——绝对不是那种气势汹汹的口气,因为她们平时打交道,说话都比较随便。但这次,让宋琳丽没想到的是,那位同事一下子站起来,瞪着眼就开始骂她。宋琳丽一气之下,两个人竟然动起手来。

很多时候,工作场合中发生矛盾往往是一时情绪过激导致的,如果能够稍微冷静一点,可能就会避免不愉快。但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造成严重的冲突,恶化彼此的关系。

张某与黄某是老乡,均在塘沽一家木业公司做临时工。因工作中的小矛盾,某晚,张某趁黄某在职工宿舍上厕所时,纠集两名男子对其一阵拳打脚踢,十几分钟后三人离开。3分钟后,张某三人又返回对黄某继续殴打,直到黄某的表姐闻讯赶来并报警,张某等人方才离开。

随后,黄某被送往医院救治。经诊断,黄某为重度颅脑外伤,左额等处血肿,并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属重伤,后转入原籍医院继续治疗。4个多月后,黄某因多脏器功能衰退在原籍死亡,张某等人也被塘沽警方抓获归案。

绝大多数发脾气、斗脾气者的结局,往往是不妙的,不是败事,就是情亡,更甚者还可能会像上述案例中这样发生暴力,甚至损伤性命。因此,许多人这样评价善发脾气者:“脾气来了,福气走了。”这话虽然难听或不中听,但事理的确如此,它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所以在和同事发生冲突摩擦时,当我们感到生气、焦躁或是不安的时候,不要急着往前冲,还是后退两步吧。后退两步,并不表示我们停滞不前,甘于懦弱,它可以让我们的视野更开阔,让我们把情况分析得更透彻,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而且,因为你后退两步,许多矛盾很可能会一下子得到化解,变得无影无踪,从而让你拥有海阔天空的心境。

对于与同事间的摩擦,如果处理得当,能把激动的争执转变为冷静的沟通,反而有助于彻底解决问题。不妨看看下面这些方法:

当同事愤怒时,不要以愤怒的态度作为回报,但要坚持你的意见,表明你希望先冷静下来再讨论的意愿;

询问他生气的原因,但不要长篇大论;

如果他后悔自己一时失态,立即保证你毫不介意;

给他一些恢复平静的时间,不要施加压力;

问他发火的原因,若他拒绝回答,也不必强求,若他说出不满,只要倾听,表示同情即可,不要妄下断语或提供解决方法;

当同事冷漠不合作时不作判断,你可问他:“怎么了?”如果他不理会,不妨以友善态度表示你想协助他;

如果他因家庭、感情或疾病等私人因素,影响到工作情绪时,建议他找人谈谈,或请两天假。

综合上面所述,我们应该告诉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尽量做到向领导让步,向同事让步,向下级让步,向父母让步,向孩子让步,向妻子让步,向对手让步……我们做出了让步,并不代表我们就是失败者,相反,我们会从自己的让步中赢得关系的密切,感情的融洽,这比争一时之气,逞一时之能,是更大的胜利。冲动是魔鬼指点迷津同事之间相互理解很重要,如果能将不愉快的事放在一边,各退一步,则会海阔天空。同时我们要知道,做事都有底线,并不是无论对方做什么都能接受。当然,最好还是能够在发生摩擦前警觉到将有可能到来的不愉快,未雨绸缪则会把摩擦扼杀在萌芽状态。

温和处理和下属的矛盾

任何一个企业里,上司和下属之间都难免会产生磕碰、摩擦和误会。作为员工当面也不能和上司起冲突,一直闷在心里就会有心事,就会产生一种想找人谈谈的“倾诉欲望”。如果“倾诉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转化为一种不满情绪。如果不及时释放不满情绪,就会升级为强烈的不满,最终可能会引起一些事端。

其实,下属会对上司甚至企业产生一些不满情绪是很正常的。一方面是因为上司是管理者,面对的是众多的下属、客户,特别是老板,就更要面对非常复杂的社会和上级机关的众多部门,接触联系广泛,工作千头万绪,容易浮动焦躁,工作中出现偏差在所难免;另一方面是因为员工工作任务繁重,信息输入量相对单一,大多只和自己的业务方面接触较多,思考问题常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也难免出现偏颇。

但是,好的上司和好的老板应善于发现下属的不满。比如,当有下属表情严肃不爱理人时;当有下属工作消极背后嘀咕时;当有下属越过你向上级反映问题时;当有下属直接找你理论时。这些情况下,你应该善于自我反省,发现自己的不足。

好的领导和好的老板应善于及时与员工沟通,化解下属的不良情绪。沟通时的态度应是诚恳的,从而找出他不满的原因或者能帮助员工分析之所以产生不满情绪的原因。如属自己的问题,要放得下架子主动作自我批评,并诚恳地分析自己失误的主客观原因,求得员工谅解。如属员工认识上有问题,要客观公正地加以分析和解释,千万不要简单粗暴地批评责怪讽刺挖苦员工。如员工一时还不能体会你的用意,也切忌焦躁,多从员工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总之,好的上司和老板应该经常和下属沟通,了解下属的需求,化解下属的不满,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公司氛围。

关于上司和下属的矛盾处理问题,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案例:

很多年前,在美国,有一位石油公司的高级主管作出了一个错误决策,使该公司一下子损失200多万美元。当时这家公司的老总正是大名鼎鼎的洛克菲勒。公司损失后,主管人员唯恐洛克菲勒先生将怒气发泄到自己头上,就设法避开他。

爱德华·贝德福德是这家公司的合伙人,有一天他走进洛克菲勒的办公室,发现这位石油帝国老板正伏在桌子上在一张纸上写着什么。“哦,是你?贝德福德先生。”洛克菲勒说,“我想你已经知道我们的损失了。我考虑了很多,但在叫那个人来讨论这件事之前,我做了一些笔记。”

原来,那张纸上罗列着某先生一长串的优点,其中提到他曾三次帮助公司作出正确的决定,为公司赢得的利润比这次的损失要多得多。

之后,贝德福德感慨道:“我永远忘不了洛克菲勒处理这件事情的态度。以后这些年,每当我克制不住自己,想要对某人发火时,就强迫自己坐下来,拿出纸和笔,写出某人的好处。每当我完成这个清单时,自己的火气也就消了,就能理智地看待问题了。后来这种做法成为了我工作中的习惯,好多次它都制止了我的怒火,如果我不顾后果地去发火,那会使我付出惨重的代价。”

最后还有一点,就是在我们控制住冲动的情绪后,还要重新思考,努力打开心结,为什么会有冲动的情绪,为什么自己不能从一开始就看开点,为什么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绪,这样才能从源头遏制愤怒。

一位深谙职场心理学的专家这样表示:上级同下级说话时,不宜作否定的表态:“你们这是怎么搞的?”“有你们这样做工作的吗?”在有必要发表评论时,应当善于掌握分寸。点个头、摇个头都会被人看作是上级的“指示”而贯彻下去,所以,轻易的表态或过于绝对的评价都容易失误。例如一位下级汇报某改革试验的情况,作为领导,只宜提一些问题,或作一些一般性的鼓励:“这种试验很好,可以多请一些人发表意见。”“你们将来有了结果,希望及时告诉我们。”这种评论不涉及具体问题,留有余地。如上级认为下级的汇报中有什么不妥,表达更要谨慎,尽可能采用劝告或建议性的措辞:“这个问题能不能有别的看法,例如……”“不过,这是我个人的意见,你们可以参考。”“建议你们看看最近到的一份材料,有什么启发?”这些话,起了一种启发作用,主动权仍在下级手中,对方容易接受。

由此看来,作为领导,当发现下属有什么疏漏时,尽量要用温和的态度来对待。这不仅是一个领导的风范之举,更是避免和下属产生不快,从而对工作形成不利影响的良好策略。冲动是魔鬼指点迷津很多善于缓解和正确处理冲突现象的上司或老板,还与曾经和自己发生过矛盾的下属结成了知心朋友,甚至“不打不相识”,从而发现了下属的某些优点和长处,以后还委以重任。我们相信,随着领导者艺术和思想修养的不断提高,下属和上司之间出现冲突的现象会逐渐减少,即使出现了也会得到比较妥善而圆满的解决。

心有不满,偏激之言慎出口

在职场打拼,或许你总是那个能够非常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的员工,也或许你的虚荣心会因此膨胀,你开始赞叹自己如同一休一般聪明,总是讥笑那些“榆木疙瘩”似的同事……

于是,别人在你眼里都看着不顺眼,你总是觉得自己是鹤立鸡群、出类拔萃,也总是满怀欣喜地盼望着评优、加薪、升职,可是好事却总是离你很遥远,你也只有眼睁睁地干看着的份儿。

是不是该回头好好想一想,自己平时是怎么和领导说话的?是不是经常口无遮拦地诉说自己的成功,贬低同事呢?是不是信口开河、滔滔不绝地对周围的人抱怨呢?其实,这些偏激的语言都逃不开领导的眼睛。他们嘴上虽然不说,心里其实已经在开始为你打分了。所以说,为了自己美好的前途,还是努力改变一下自己的说话风格吧。

李维达从大学毕业就在这家公司上班,大约有5年了。一直以来李维达都是保持少说多做的作风,和谁都不多说话,别人说什么都和他无关。即使是说对他不利的事情,他也无所谓,因为他觉得做好他的工作,领导自然会看到,自然不会亏待自己。

但是,李维达没有想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那天他正在研究一个新的工作,却看见领导怒气冲冲地向他走来,将一个文件“啪”的拍在他的桌子上,怒吼着:“小李,你在这里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怎么连这点事都做不好呢?简直是一塌糊涂,不可理喻!”李维达正专心工作着,一时还真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