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养好五脏不生病(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8 17:04:10

点击下载

作者:郭霞珍

出版社: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黄帝内经养好五脏不生病

黄帝内经养好五脏不生病试读:

百病不生养五脏

不论是哪种养生方法,最终还是落在对五脏的养护上。人类的五脏,在现代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下,承受了很多本来不应该承受的重担,遭受了从来没有过的危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要保养五脏,中医学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保养方法和智慧。强五脏,中医养生的瑰宝

五脏即为心、肝、脾、肺、肾,是人体生命的核心动力。其中,心主血脉、肺主气、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肾主藏精,五脏各司其职,缺一不可,都是人体的重要脏器。五脏之中无论哪一脏受损,生命都会受到威胁,可见保养五脏何等重要!养生必先保养五脏

中医认为,脏藏于内,而形见于外。即脏藏于人体内,而其功能状态可反映于体表,成为可见之征象。所以就可以根据人体体表的部位和反映,对五脏进行保健。疾病和不良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都是伤及五脏、加速其衰老的因素。然而五脏健康,身体就不会生病,还能延缓五脏自然衰老的到来。所以保养五脏对保持生命质量及延长寿命具有重要意义。那么,我们怎样做才能保养好五脏,怎样才能健康长寿?本书从日常起居、饮食、中医保健等各个方面,详细叙述了五脏的特性、喜恶,并告诉人们如何尽量卸载现代生活给五脏带来的压力和干扰,使五脏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最后,祝13亿中国人健康、长寿!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Part 01 五脏强,则百病不侵

人体五脏各行其道

说起五脏,很多人并不感到陌生。中医里的五脏实指以肝、心、脾、肺、肾为主的人体五大生理功能系统,并合称为五脏,人体五脏各司其职。心主血脉、藏神

心主血脉,是指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的作用,即心气的作用。脉环接于心,在心的主宰、控制下,以心气为动力,以血液为物质基础,以脉管为通道,从心一脉一血的循环大系统中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如果心主血、心主脉的功能失调,就会造成气滞血瘀、心脉痹阻(以心悸怔忡、胸闷、心痛为主要表现症候)、脉道不通,就可能发展为动脉粥样硬化。

心气的强弱可以从脉象、面色上反映出来。如心气旺盛,血脉充盈,则脉和缓有力,面色红润,即“其华在面”;心气不足,血脉空虚,则脉细弱或节律不整,面色苍白;如果心血瘀阻,则可出现心胸闷痛,颜面、唇甲青紫等现象。

心主神明。《黄帝内经》中说:“血者,神气也。”所以,心主神明的功能与心主血脉的功能是密切相关的。心的气血充盈,则神志清晰,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如果心气衰弱,则往往可见言语错乱、记忆力不佳等症状。正如《医方类聚》所指出的:“凡丈夫至六十,心气衰弱,言多错忘也。”如果心血不足,常导致心神的病变,出现心烦、失眠、多梦、健忘、心神不宁等症状。

心主喜,心气虚就会悲,但如果心气保养得好,人会常笑常乐。中医认为喜则气散,因而喜乐不可过度。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心脏不好的老年人,喜事团圆时,等儿女都回来了,特别高兴,哈哈一笑就“走”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喜则气散,过于高兴的时候,他的心气就耗散了。所以高兴也不要过度了。肺主气,司呼吸

肺司呼吸,通过肺的呼吸,我们从自然界吸入清气(氧气),又把体内的浊气排出体外,从而保证了新陈代谢的顺利进行。所以,现在很多人会去郊外呼吸新鲜空气,这对身体非常有好处。若没有了呼吸,新陈代谢停止,人的生命活动也就终结了。

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持、调节全身脏腑经络之气的作用。肺主一身之气这一功能主要体现在气的生成,特别是宗气的生成方面。宗气是由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与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相结合,积于胸中而成。宗气助呼吸和血脉的运行,滋养元气。因此,呼吸的强弱、气血的运行、肢体的体温与活动能力都与宗气有关。而宗气通过心脉布散到全身需要靠肺气的推动,因此肺通过宗气的生成与布散,能起到主持一身之气的作用。

若肺有了病变,不但影响到呼吸运动,而且也会影响到一身之气的生理功能。例如,肺气不足,则呼吸微弱,气短不能接续,语音低微。若肺气壅塞,则呼吸急促、胸闷、咳嗽、喘息。此外,如果影响到宗气的生成和布散,就会导致一身之气不足,即所谓“气虚”,出现疲倦乏力、气短自汗、脉虚弱无力等症状。

许多危重患者会出现严重的喘促,此时使用氧气或去掉氧气,患者的呼吸频率是不会有什么变化的。这说明,在一般情况下(高原反应除外)所出现的呼吸困难不是缺少氧气,而是缺少元气。肝主疏泄而藏血

肝主疏泄,疏,是疏通,畅达;泄,是排泄,宣泄。肝主疏泄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谈。

●其一是“疏”,肝疏通的是什么

是人体的气机,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没有了“气”,生命就此终结。中医认为:“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借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肝气升发,气机调畅了,人的十二经脉气血才会充盛,表现为精神焕发,心情舒畅,善于谋虑,思维与动作敏捷,可谓气顺、心顺、身体顺。

●其二是“泄”,肝宣泄的是什么

是人的郁气。因为肝易郁,任何情志的刺激都可造成肝气的郁而不畅,疏泄失常,进而导致气郁或气逆。血中有气,气行则血行,气的运行障碍,人体血液就不流畅,血管易堵塞,引起血瘀、血溢等多种病变。所以,爱生气的人容易发生脑卒中(中风)、乳房胀痛、头涨头痛、失眠等疾病。

所以,中医认为“肝郁为百病之始,六郁之首”,“善于调肝乃善治百病”。由此可见,心情不好,就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保肝的关键要疏肝。我们平时可以多拍打肝经和胆经,以达到流通气血的目的。

●其三是肝主藏血而为“血海”《黄帝内经》中说:“人卧血归于肝。”王冰注解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肝脏一动一静,维持自身的阴阳平衡。当人体活动剧烈或情绪激动时,肝所储藏的血液通过肝气的升发向外输布,以供机体的需要。当人体处于睡眠状态或情绪稳定时,身体对血的需求量相对减少,部分血液便又归藏于肝,以濡养肝自身,一方面制约肝的阳气而维持肝的阴阳平衡、气血调和,因为阳气升腾太过,血不归位就会溢出来;另一方面,肝不藏血,肝血易不足,导致出现血虚失养的病理变化,如两目干涩昏花、肢体麻木、屈伸不利以及妇女月经量少,甚至闭经等。因此,运动和睡觉对养肝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脾主运化、主统血

●脾主运化:运化水谷精微

饮食入胃后,在胃和小肠内进行消化和吸收。但是,人的身体不是什么都吸收的,而是要吸取食物精微——精纯微小、最有营养的部分。水谷必须靠脾的运化才能化为精微。同样,也必须靠脾的传输和散精功能,才能把水谷精微通过经脉布散至全身。因此,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旺盛,才能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的养料,从而滋养五脏六腑。如脾运化水谷精微失常,就会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以至倦怠、消瘦和气血生化不足等病变。所以中医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主运化:运化水液

大家每天都要喝几杯水或者饮料,水喝下去后,人体吸收其中的营养物质,排泄代谢后多余的水液与脾的运化相关,脾转输至肺和肾,通过肺、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从而维持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也就能防止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的生成。反之,脾的运化水液功能减退,必然导致水液在体内的停滞,而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至导致水肿。所以,《黄帝内经》中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脾主统血

脾主统血是指脾具有统摄血液,并使血液循经运行的功能。脾的这种功能有赖于脾气,脾主运化,传输水谷精微,是气血化生之源。所以,脾气虚时,一方面不能化生血液而出现血虚;另一方面,如果脾统血的功能减弱,血可能就会到处流溢,不按照正常的路线走,致使血液溢出脉管之外而发生便血、尿血、崩漏等出血病症。肾主藏精、主水

●肾主藏精《黄帝内经》中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即肾是精所存在的地方。肾所藏之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是从父母那里遗传来的,它有促进生长和繁殖后代的能力。后天之精来源于水谷精微,即是靠脾胃化生的营养物质所得,具有滋养濡润脏腑的作用。先天之精必须有后天之精的滋养,才能得到不断地充实,后天之精必须有先天之精气的蒸化才能产生,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肾精能化生肾阴和肾阳。肾阴对人体各脏腑起着濡润和滋养的作用,为人体阴气之根;肾阳对人体各脏腑起着温煦和生化的作用,为人体阳气之本。肾阳蒸化肾精而产生肾气。肾气决定着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与衰减。

因此,小儿发育迟缓和某些不育症,都是肾的精气不足的表现。进入老年,由于肾气开始衰减,人的形体逐渐衰老,不仅丧失了生殖能力,而且头发斑白,牙齿松动,弯腰驼背,步履不稳,耳聋失聪,面憔无华。

●肾主水

在正常情况下,肾具有主持和调节水液代谢的生理功能。主要是通过气化作用促进全身的水液代谢,肾阳蒸化水液,使水能气化,并将含有营养成分的“清者”重新输布周身,含有代谢废物的“浊者”化为汗与尿排出体外,以利于水液在体内布散和排泄。

●肾司膀胱开合

膀胱的主要功能是储尿、排尿。储尿要靠肾气的固摄能力,排尿也要靠肾气的控制能力,所以说肾司膀胱开合。若肾阳不足,失去温化蒸腾作用,则表现为小便清长或尿量明显增多等。肾亏是老年病的特点。因此,老年人发生疾病也同时伴随肾精的虚衰。如老年性痴呆症、妇女更年期综合征、骨性关节炎、老年性白内障、老年性耳聋等疾病的主要病因都是肾虚。在治疗上,补肾护精法是治疗老年病的根本大法。

人体五脏相辅相承

五脏都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然而脏与脏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密切联系着,如清朝张志聪在《侣山堂类辩》中说:“五脏之气,皆相贯通。”五脏之间在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上有着必然的联系,因而形成了脏与脏之间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关系。五脏相生

中医认为肝、心、脾、肺、肾五脏具有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属性。五行有“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规律,这里的“生”,含有滋生、助长、促进、支援等意思。这关系又被称为母子关系,就如母亲生下婴儿一般。例如,火生土,火为土之母,对应地说,心是脾的“母亲”,因为心能支持及促进脾的功能。

有的心肌梗死患者会倒在厕所里,一种情况是排便太用力了;另一种情况是吃饭吃得太多了。中医把气分成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都说人活一口气,人们养生养的也是这一口气。如果吃得太多,脾胃运化时,就会需要多用一点儿气来把食物消化掉。心火生脾土,心和脾之间就形成了“母子关系”。如果儿子缺钱了,会找谁要呢?在关键时刻,都会去找自己的母亲要。所以,在消化食物过程当中,脾胃需要更多的气,就会从心那里“夺气”,这样会导致心气不够,进而引发心脏病。

所以对于心脏病患者,必须注意两点:第一,不要便秘;第二,吃饭最好吃七八分饱,少吃多餐都行。

放在四季养生中,五脏相生的道理就更好理解了。比如说,按照中医的原理,肝、心、脾、肺、肾五脏分别对应春、夏、长夏、秋、冬五季。春天过后是夏天,木生火就是肝生心,肝藏血以济心,春天若能把肝血养好,夏天暑热、阳气太盛的情况就能减缓,气血就容易平衡。同样的,秋天过后是冬天,金生水就是肺生肾,肺气清肃则津气下行以资肾,为冬天阳气的伏藏打好基础。五脏相克

中医讲“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表现在人体中就是:肺(金)气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木)阳的上亢,即金克木;肝(木)的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壅郁,即木克土;脾(土)的运化,可以制止肾(水)水的泛滥,即土克水;肾(水)的上济,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即水克火;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的太过,即火克金。

五脏相互制约的关系,也很好理解。举生活中的一个例子来说,为什么有的人在生气大怒、郁郁寡欢的时候,就不想吃饭或者吃不下饭;吃饭后易打嗝,甚至胃胀、胃痛呢?有的人生病了心烦气躁、焦虑不安,常会出现脾胃虚弱、消瘦乏力的症状呢?因为木克土,《黄帝内经》上说:“土得木则达。”肝气疏泄调畅,则脾胃升降适度,运化健全。而生气、抑郁、焦虑容易造成肝气郁结,肝的疏泄功能就随之减弱或丧失,此时吃饭则脾不健运,导致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胃满腹胀。饭后生气使肝气郁结于内,同样影响消化吸收。因此,很多养生家提倡:食后不可怒,怒后不可食。

再举一例来说,在生活中,有些人跟心脏病顽强斗争了几十年,最后还是没治好,非常可惜。其实这是没有把握好养生要诀的缘故。中医认为,水克火,也就是说肾克心,心克肾则逆,心得肾则顺。所以,心脏病患者如果能在养心的同时,也保养好自己的肾,心脏病就能得到很大的缓解。

另外,由于心克肺,因此心有毛病时,人往往会出现胸闷气短、胸痛等症状。肺有火时,肝火就会更旺,人总是心烦气躁、爱发脾气,这就是肺克肝。五脏相生相克在防病、治病中的运用

现在大家都讲“治未病”,讲究预防为主。《金匮要略》中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如见肝之病,应该认识到肝病最易传脾,在治肝的同时,当先调补脾。因木克土,故肝病暗伏克害脾土之机。一脏有病,可以影响他脏。这就是“治未病”的体现,其目的在于使脾脏正气充实,不受侵袭。反过来说,见肝之病,不知道补脾气,唯治其肝,这是缺乏整体观的治疗方法,自然不能得到满意的效果。木生火,肝为心之母,肝病还可以影响心。肝病是这样,其他脏器的病变也是如此。

根据五行相生关系,中医有“补母泻子”的治疗方法,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如肝虚补肾,因为水生木,肾为肝之母,所以补肾水可以生肝木,中医称为“滋水涵木法”,是用滋补肾阴以涵养肝阴的方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的病症。而肝肾阴虚是糖尿病、高血压、中风病发生的根本病机。因此,这些病都需要肝肾同治。如肝实泻心,因为木生火,心为肝之子,所以泻心火有助于泻肝木。比如说,一个肝火旺的人尤其要保持心情舒畅,比如吃苦瓜可降心火,也有助于泻肝火。

根据相克关系,中医有“抑强扶弱”的治疗方法,即泻其克者之强,补其被克者之弱。如肝克脾,肝气过旺表现为强,必须泻之,脾气虚表现为弱,必须补之。一泻一补,阴阳得以平衡,人体才会健康。

总之,在中医整体观念中,人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统一体。人体五脏的功能协调是集体主义,不是个人英雄主义。五脏虽各有各的职责,但谁也离不开谁,五脏五行生克制化,环环相扣才是生命。因此,治病、养生一定要有整体观,切不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通过表象判断五脏疾病

人体内外表里是一个统一体,内部的疾病可以从外部反映出来,所以中医说“上工治未病”。上工即“见色知病,按脉知病,问病知处”的高明医生。高明的医生未病先防,治在病先。可高明的医生不是谁都能遇到的,说到底健康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因为自己的病只有自己最清楚,免疫力需要自己来激发。心病早知道

全世界死亡人数的1/3都与心脏疾病有关,心脏发出的“求救信号”有以下几种:

左手指痛、牙痛。中医认为“心包”是包在心脏外面的包膜,说得形象点,好比是心的宫城,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心不能受邪,心包能代心受邪。所以外邪侵袭于心,首先心包受病。由于心包经起于胸,经过上肢,所以,心脏病的疼痛多出现在胸口正中的位置,持续数分钟甚至十几分钟,常常牵涉左前臂、左手指或左上臂,甚至嗓子、脖子或者牙齿。

枕头高才能睡着。平躺着睡觉会觉得胸闷,必须垫个较高的枕头,或者半靠着才能入睡,表明心脏功能较弱。

一活动就心慌气短。经常感到心慌、胸闷,上楼梯、做点体力活就会气喘、心跳加快。特别是此前这种情况并不明显,最近一段时间加重的,要当心心脏出现问题。

心开窍于舌,心阳不足,则舌胖嫩或紫暗;心阴不足,则舌红而颜色深暗;心血虚,则舌暗淡;心火上炎,则舌红烂、生疮、疼痛;心血瘀阻,则舌紫暗或有瘀斑。肺病早知道

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易受风邪,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咳嗽。其实咳嗽就是肺脏向你发出的求救信号,不同的咳嗽症状提示着不同的肺病。

干咳。无痰或痰量很少,一般是急性咽喉炎、支气管炎的初期,一部分肺癌患者也会出现此症状。

长期慢性咳嗽,多是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等。如果咳痰带血,就要警惕肺癌或是肺心病;咳痰呈黄色,多是肺部或支气管出现感染。

急性骤然发生的咳嗽,多见于支气管内异物。

午后低热,可能是肺结核。特点是午后发热,下午或晚上退尽,如潮水般有涨有落。同时伴有乏力、食欲不振、咳嗽和少量咳血。

肺开窍于鼻,如外感风寒影响到肺,就会鼻塞流涕、影响嗅觉;肺有燥热,则鼻孔干涩。肝病早知道

肝病被称为“最大的隐形杀手”,是因为它发病初期并没有症状。不过,还是有些小信号,能让我们捕捉到。

见到油腻就恶心。肝脏能分泌胆汁,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当它出现问题,大多表现在“吃”上。比如没有食欲、不想吃东西、见到油腻食物或闻到油味就恶心欲吐、胃部胀满不适,可能是得了肝炎;如果吃了油腻食物后右上腹(右侧肋骨下缘)疼痛,并连带到右肩或背部,则可能是胆囊疾病,如胆囊炎、胆囊结石等。

脸发黄,皮肤痒。肝脏一旦生病,胆汁的代谢就会发生障碍,让身体出现颜色上的改变,因为肝胆汁是黄绿色的,所以多出现脸黄、眼黄、皮肤黄、尿发黄。由于胆汁里的胆盐刺激皮肤感觉神经末梢,还会出现皮肤瘙痒。

手掌发红。两手大鱼际(手掌正面大拇指根部肉厚的部分)、小鱼际(大鱼际的另一侧)及手指掌面充血发红,就像是涂了一层胭脂,这说明有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可能。

肝开窍于目,若肝血不足,目失所养,则两眼昏花、视物不明,出现如夜盲等问题;若肝经火盛,可见眼红肿痛;肝阴虚,可致眼睛模糊干涩,或也可见眼珠不灵活、斜视等;肝气郁结过久,则能导致口苦目眩。脾胃病早知道

胃肠道疾病最常见的信号就是疼痛。疼痛部位不同,说明所患的胃肠道疾病也不同。吃饱饭以后疼痛。疼痛在饭后半小时至2小时出现,到下次进餐前消失,一般是胃溃疡。

饥饿时疼痛。饭后3~4小时,空腹或感到饥饿时疼,马上吃点东西,疼痛就可减轻或消失,一般为十二指肠溃疡。有的患者也会出现夜间疼痛。

脾开窍于口,口淡无味、唇淡无泽,多为脾气亏虚,气血不足;口中黏腻,吃东西不香,或嘴里发甜,多为脾胃湿热;口中泛酸,则为肝脾不和;若唇肿、口疮、糜烂而痛,多为脾热或脾火。肾病早知道

一提到肾病,很多人就会想到肾衰竭。其实,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某些药物,都会损害你的肾。有调查显示,近20%的肾病患者由于缺乏防治知识,首次就诊时病情就已到了中晚期。肾脏的求救信号有以下几种:

脸部、下肢水肿。肾主水,肾不好,水液代谢就会出现障碍。早晨起床后眼皮或脸部、下肢水肿,活动20分钟后仍不消失。

尿量突然增多。生活习惯没改变,但尿量突然增多或减少,或者以前夜尿不多,现在夜尿多,超过白天尿量,这是肾不好的早期表现。

尿液变色。当尿液呈浓茶色、洗肉水样、酱油色或浑浊如淘米水颜色时,是血尿的表现,都要警惕肾脏问题。尿液有泡沫,尤其是细小不易消失的泡沫,说明尿液中排泄的蛋白较多,肾多有毛病。口中有氨味,伴有疲乏无力、食欲减退、贫血,往往是肾病中晚期的表现。五脏之“闻”话1.肝对应的声音是呼。一是呼喊,二是呼气。肝气盛、肝阳旺的人,常会发怒,同时大呼小叫;肝气郁滞的人,常会长吁短叹,发出“呼呼”的声音。2.心对应的声音是笑。心气特别足的话,就会爱笑,笑得很爽朗。笑得过多、过度,则会耗伤心气。3.脾对应的声音是歌。脾气很强,说话声音洪亮,唱起歌来会底气足,很嘹亮。脾气虚,则声音低微,唱歌没底气。4.肺对应的声音是哭。肺气盛的人,哭声很洪亮;肺气虚,哭声很低微,常爱哭哭啼啼的女孩子多半肺气虚,只能“呜咽”。5.肾对应的声音是呻。人疼痛了会呻吟,这其实是人体在调元气,而元气藏于肾。此外,人在极度快乐时也会呻吟,因为往往极度快乐的事也是在调元气。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正气,是指保证和维持人体完成各种机能活动及祛邪抗病、修复损伤的物质。人体免疫力属正气的范畴,正气即人身之气,从生成来源而言,以先天之精化生者为元气,由水谷之精化生者为谷气。人身之气从其分布部位而言之,其行于脉中为营气,行于脉外为卫气;谷气与自然界清气(氧气)相聚于胸中者为宗气;分布于脏腑、经络者称为脏腑之气、经络之气。中医理论认为,肾为元气之根,脾为生气之源,肺为卫气之本。当然,肝的舒畅,乐观的心情,坚定的意志,对提高免疫力也同样有重要作用。五脏之病多源于气虚

在人体所有的气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护好五脏之气。因为五脏是转化、生成和储藏精气的,精气是生命的核心。

很多人看中医时,会听到“气虚”这个概念,气虚主要还是以元气虚弱为主,就是说一个人的免疫力不强。很多亚健康人群就是气虚了。“气”具有固护体表、抵御外邪的作用。一旦气少了,不仅声音低,且气虚不能固卫,出汗就多,抵抗力减弱;也更容易被风寒侵袭,患上感冒,几个星期不见好。或者刚好一阵,淋了场小雨或睡觉没盖好被子,又病了。这主要是因为气虚的人抵抗力不强,稍受风寒,感冒很容易再犯。

气虚感冒的人大多发热不明显。发热其实是正气和邪气激烈斗争时的外在反映。正气不够强,打都打不起来,只在小范围里表演一下花拳绣腿,当然不会发热。就算发热,也是低热,而且持续时间很长。老年人感冒一般都以低热为主,缠缠绵绵的,就是因为年纪大了,元气少了,气虚了。因此,老年人更要注意补气。

其实,气虚和气虚体质不一样。气虚是中医的一个证型。比如,你这段时间因为生病了,就会出现气虚的症状,等你病好了,就不虚了。但气虚体质是一个长期气不足的状态,如果一个人对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总是把累挂在嘴边,说几句话就喘不过气来,还总出汗,但又不觉得热,那就应该是气虚了。

那么,气虚通常是怎么形成的呢?俗话说,久病卧床伤气。有病不去治,尤其是五脏的病,当然会伤气了。或者一天没事做,总是喜欢睡懒觉,也会伤气。

还有什么原因呢?营养不良是一个主要原因。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你吃不好,你的身体就容易虚。比如说,有的时尚女性为了减肥,只吃蔬菜和水果,不敢吃饭,结果出现月经紊乱或过早绝经,甚至早衰,这就是因为气血亏虚造成的。尤其很多女孩子,上班的时候,一点气都没有,都萎萎缩缩地坐着,好像是生病了。其实她不是病,是因为营养不良,伤了她的气,这叫做气虚。

另外一种就是过度劳累。中医讲:“劳则气耗”。劳,包含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过度劳累,超过了身体的负荷,就耗伤了精气。有些上班族经常熬夜加班,能量消耗太过了,又没有时间去调补,气必然会越来越少。过度运动也会表现为气虚。尤其在运动后出汗,又被风吹到,很容易感冒。感冒就得调用元气,久而久之,储藏的元气也被消耗了。

所以,出现了气不足这个情况,你就得考虑,自己是在哪个方面出现问题了。下面我们来具体讲讲怎样保养五脏的气。保养心气

●心气不足的表现

五脏之气中,心气最重要,所以一定要养护好我们的心气。压力劳累袭来,加上生活习惯越来越不好,一些中年人会因为心脏疾病而猝死,导致英年早逝,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简单地说就是人体的心气不够。很多中年人到了40岁以后,就会觉得心气不足,疲劳而力不从心,四肢无力。

心气不足有什么具体表现呢?就是话说多一点、稍微劳累一点,就觉得心慌,气不够用。说话多了心慌,动多了心慌,这是心气虚的一个信号。这时就要注意保养你的心气了。

●保养心气需要静养和慢养

因为你生活和工作节奏快了,心气耗散就会变得很大。所以你应该快的时候就快一些,但该慢的时候一定要慢下来。比如,上班的时候你快节奏工作,那么下班了就要放慢节奏,进行静养。在食补方面,常吃桂圆、莲子、百合、黑木耳等,以益心气养心阴。

●人参是保养心气的好药材

心主夏,夏宜补心气。夏季阳气最盛,是大部分心血管病患者病情稳定的季节,适当服用人参以补益心气对他们来说是很重要的。

人参是补益心气的最好药物,尤其是动不动就出汗的心脏病患者,更应在夏天服用人参。只要患者饮食基本正常,舌苔正常(薄而干净),均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人参有不同的品种,一般来说夏天进补以性凉味甘的生晒参为宜,5年参即可。剂量是每天5克,将人参切片或切段,先放入瓷碗中,加入大半碗清水,然后盖上盖子,放入加好冷水的锅内,用小火隔水蒸煮一小时左右(注意不要把水烧干),倒出参汁,温服,早晚各一次。一次剂量一般可以反复蒸煮3~5次,直至药汁极淡为止。但应注意寒凉体质的人不宜。

如果舌红、苔少、口干或大便较干的人可选用性凉生津的西洋参,也可酌情选择生晒参和西洋参一起服用;如有畏寒、大便较稀、四肢欠温、舌质淡胖的,则宜用性温的红参。在感冒或有其他急性病症的时候,宜停服。

●心脏不好,酸味食物是良药

心脏不好的人在情绪激动时,心气易涣散,容易导致心脏病突发、血压升高。酸味的东西具有收敛作用,能有效阻止心气太过涣散,保护心脏,防止心脏病突发。因此,最简单的做法是:买些山楂干备着,当情绪波动时,就慢慢分几次嚼碎10个山楂,可以疏肝解郁,让心情平静下来。牙齿不好的老年人可以用山楂泡水喝。如果把山楂干粉碎成粉末状食用会更好吸收。还可以在烧菜、炖汤的时候放入山楂干,能起到收敛心气的作用。

心脏不好的老年人饮食原则就要酸多咸少,也就是说,平时的饭菜中让醋出点头,盐和酱油少放一些。平时除了山楂,酸味的水果,比如李子、梅子、柑橘等都可以适当吃些。需要提醒的是,胃部容易反酸的人,不要多吃酸味食物,否则胃酸变多,对胃不好。保养肺气

肺气虚有什么特点呢?肺气虚的患者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爱动、不想动。动了以后就觉得气短,人显得很乏力,没有精神。

首先,要养好肺,情绪要开朗。因为悲则伤肺。《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就是悲悲凄凄伤到肺,才早逝的。

其次,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排便需要肺气的相助,如果没有肺气向下通降的推动作用和布散津液的润滑作用,排便就会很困难、费力,甚至便秘。相反,便秘的话,大肠经就不通,导致肺气堵塞不通,难以向下通降,气逆而上,出现咳嗽、气喘、胸闷等症。因此,通便、防止便秘、保持肺气宣通,是养肺的重要方面。

肺气不通,我们怎能坐以待毙?鼻唇沟处的迎香穴,正好大肠经经过,只要有规律地刺激,就可流通气血,畅通大肠经。方法是:并拢食、中、无名指,用指肚有节律地轻敲。早餐后10~15分钟,是大肠最容易产生蠕动的时间,此时按上述方法做个几分钟,可立即产生便意。便通则肺气亦通,整个人体的气机也会顺畅。

最后,治肺气虚,古方人参胡桃汤很管用(人参、胡桃仁、生姜)。根据此方,我们变通一下,这样就更方便了。方法是:取核桃30克、冰糖15克,炖半小时后服用,每天早晨服一次;也可用核桃仁1~2枚,生姜2片,一起放在嘴里细细嚼食,每天早晚各一次。◎大肠经保养肝气

肝气虚的表现是精神委靡不振,特别没有朝气与活力,而且两胁肋间也很不舒服。中医讲肝为疲极之本,过度疲劳就容易引起肝气虚。因此,平常应尽量做到既不疲劳工作,也不疲劳运动。

人卧则血归于肝。定时上床休息,既能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又能养肝血。肝主春,春天万物生发,宜养肝气。《黄帝内经》中说:“春三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这里所说的广步于庭,就是在庭院里散步。冬去春来,阳气生发,万木争荣,清晨早起散步,是保养肝气很有效的方法。

春日虽气温回升,但寒气未尽,所以早晨散步时大家要适当多穿衣,不要穿得太单薄了。另外,穿衣要求舒适,衣服太小、过紧或衣料太重,都会有碍散步行走。

散步时,步履要做到从容和缓,心里不慌,脚步不乱,每步的距离要差不多,犹如闲庭信步,轻松缓慢。这样有利于气血通达,百脉流通,内外协调。散步不拘形式,可快可慢,可多可少,宜酌情而定,量力而行。做到形劳而不倦,汗出而微见,气粗而无喘。散步时还可配合擦双手、捶打腰背、拍打全身等动作,更有助于郁滞宣畅,气血和通,春阳生发。保养肾气

当肾气虚弱时,神疲、乏力、脉弱是肯定的。肾气虚最大的特点就是气短自汗、腰酸腿软,小便多。那么这时你就要好好保养你的肾气。

首先,房事要节制。房事不节制对肾精、肾气的伤害非常大,尤其夫妻到中年以后,一定要注意房事的节制与和谐。

其次,不要用脑过度。肾生髓,脑髓靠肾来生长,用脑过度便会伤肾气。比如很多头晕、健忘并不是脑的问题,而是肾虚了。因此用脑过度,必须益肾,单纯健脑是不行的。补脑食品有核桃、桂圆、板栗、黑芝麻、枸杞子、花生、豆制品、南瓜子、鱼等。建议上班族和老年人每天都可以吃两三个核桃和桂圆,但不要多吃,以免上火。

再次,我们还要注意腰的保养,不要伤了腰,因为腰里边藏着肾,所以也是不可忽视的地方。久坐伤肉,因此对于办公室一族来说,要勤起来活动活动。大家困了累了还要经常伸腰,起到按摩内脏的作用,促进新陈代谢。

最后,养肾要穴常“滋润”。经常用手按摩下丹田、关元穴(脐下三寸,你自己的四指并拢即为三寸),同时另一只手在后背按摩命门穴、腰阳关(在腰部,身体后正中线上,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有助于养肾。还可以经常搓腰眼。大家看电视时坐直身子,不倚靠,双手对搓发热后,紧按腰眼处(当我们双手叉腰的时候,从后面能摸到腰间的骨头,这就是髂嵴,髂嵴正好与人体的第四腰椎棘突相平。然后,从正中线开始量出一个手掌再多一点的距离,便是腰眼穴所在),然后用力上下搓120次(一上一下为一次),或以热为度。肾喜温恶寒,常按摩腰眼处,能温煦肾阳、畅达气血。保养脾气

脾为后天之本,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比如,年老之人,禀于父母的先天之肾气已竭,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则全靠后天水谷之充养。医院中,你仔细观察,老年患者中凡是胃口不好,吃得很少的人,大多是一副形衰神疲的样子;胃口好消化好的人,病情随之稳定或好转。

脾气虚的表现就是不想吃东西,吃下去不消化,中医叫做食少腹胀,这时候就要健脾。脾气虚大多是因为饮食不节造成的。饱一餐、饿一餐,东一餐、西一餐的,脾胃的气机都给弄乱了,人的正气就会大大减弱。所以,吃太多、吃太少都不好,吃七八分饱即可。

其次是寒温要协调,饮食不要过凉,也不要过热。太烫了,容易得食管癌、胃癌;太凉了容易导致脾胃阳虚。因此,夏天不要贪喝冰镇的水、饮料,最好喝常温的饮品;不要喝太多凉茶,以免损伤胃气;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等都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镇吃。

脾主长夏,我们在长夏尤其要注意养脾气。夏季阳气盛,易上火,进补应以清补为主,结合健脾、祛暑、化湿等方法进行调补,饮食可选用绿豆、西瓜、丝瓜、冬瓜、黄瓜、番茄、鸭肉、草鱼、鲫鱼等,以及药食两用的银耳、莲子、山药、陈皮、山楂等。在夏天用金银花、乌梅、麦冬、菊花等煎汤代饮,有益心脾健康。对于胃口不好、舌苔厚腻的人群,应结合健脾化湿的方法,选用山药、党参、茯苓、西瓜翠衣(西瓜皮)、扁豆等。保养五脏之气最重要的三大纪律

1.避寒就温。中医讲,“暖身先暖心,心暖则身温”。意思是说心神旺盛,气机通畅,血脉顺和,全身四肢方可抵御严冬酷寒的侵袭。因为肾是我们之气的根,所以尤其不要让我们的腰受凉。

2.荤素搭配。摄入优质动物蛋白质(鱼、蛋、禽、瘦肉),还要吃一些高热量的东西,像米和面之类的,以满足机体对营养的吸收利用。

3.充足的睡眠是气血恢复的最好方法,每天应睡7~8小时。看中医前六不宜1.不宜喝牛奶、豆浆,喝这些东西容易使舌苔变白腻,造成误诊。2.不宜吃橄榄、乌梅、杨梅,使舌苔变黑,易误诊。3.不宜饮酒或吃过热过冷的食物,酒、饮料属于热性,易使气血运行变快,舌质变红,脉搏加快,影响诊断。同样,过热过冷的食物也是如此。4.不宜喝咖啡、吃橘子和黄色食物,会使舌苔变黄。5.不宜饭后就诊,饭后舌苔会变薄,舌质变红,加上有些食物容易使舌苔变色,也会误诊。6.不宜在剧烈的体力活动后立即就诊,这时会影响医生诊脉。

养生治病必先固护阳气

依据中医“气分阴阳”的观点,正气可分为阴气和阳气两部分。《黄帝内经》中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阳气就好像天上的太阳一样,给大自然以光明和温暖。如果失去了它,万物便不得生存。人体若没有阳气,体内就失去了新陈代谢的活力,一片黑暗,这样,生命就要停止。这充分说明了人体的阳气,具有维持生命功能、保卫机体和抗御外邪的作用。中医认为,五脏主藏精气、为阴、主里。五脏是生化和储藏气血、津液、精气等精微物质,主持生命活动的。《黄帝内经》中明确指出:“阴者藏精而起极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五脏通过七窍和“天气”相通

人是一个小天地,天地间有什么,人身也有什么,地有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幽、雍),人就有九窍(即二耳、二目、二鼻孔、一口、二阴);天有五音(即宫、商、角、徵、羽),人有五脏;天有十二气,人有十二经脉。因此,《黄帝内经》中说:“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意思是说,凡是天地间上下四方的万物都和天气是相通的。

那么,人体五脏之气和“天气”是怎么相通的呢?

中医理论著作《难经》三十七难上说:“肺气通于鼻,鼻和则知香臭矣;肝气通于目,目和则知黑白矣;脾气通于口,口和则知谷味矣;心气通于舌,舌和则知五味矣;肾气通于耳,耳和则知五音矣。”

中医认为,身体之“窍”(七窍/九窍)被视为“气”的“门户”与“通道”,它们内根于“五脏”,外联于天地之气。由此可见,保持“孔窍”的通畅,乃是养生的根本。《难经》“三十七难”上指出:“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五脏的精气分别通达于七窍,五脏不调和,精气对外就不能开放和发散,七窍就不通。由此可见,五脏不和,七窍就不通。七窍不通,五脏之气不能与天地之气进行能量交换,难以自我更新,正气就会受损。五脏阳虚的表现

气虚了,如果不保养好就会发展到阳虚。气虚的表现是什么呢?没力气、没精神、懒得讲话、头昏、自汗、气弱、脉弱。阳虚表现为气虚加寒冷症状,所谓“阳虚则寒”,加上怕冷、身体发凉这些症状,就证明你出现阳虚了。五脏阳虚各有不同表现。

发生心阳虚,典型表现就是胸部发凉,心脏部位发凉、怕冷,而且稍微劳累一点就心慌,脸色发白、气短。

发生脾阳虚,典型表现是腹冷便溏,肚子发冷,拉肚子。所以以前的小孩子可以不穿衣服,但是,小红兜肚得带上,这就是为了保护脾胃不受寒。否则,小孩将来长大了,就可能会脾阳虚。

肝阳虚的表现为生命委靡不振,没有生机,缺少活力,两肋发凉。因为肝气是主生发的,一旦肝阳虚,阳气就不能生发输布。阳气可是生命的动力和源泉,阳气不足,人的精神面貌自然就差。

肺阳虚的最大特点就是气喘、背部发凉,所以动一下就气喘、气短,甚至咳嗽。

肾阳虚最典型的症状,就是没精神,没气力,最明显的是面色发暗。另外,会伴有腰以下发凉。腰部是藏肾的地方,肾阳是生命的火种,肾阳虚了,火种减少了,火力减少了,所以下肢发凉。腰以下发凉最典型的一个症状是小便多,夜尿尤其多。肾为五脏阳气之本,所以肾阳虚日久会导致全身五脏阳虚。

阳虚会导致多种疾病,所以,如果你出现了上面的这些症状,就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不要让气虚发展到阳虚。扶护阳气的三个要诀

扶护阳气,最好做到三点。我们要顺应自然,和天时相应。从冬天到春天,阳气就开始生发,从春天到夏天,阳气是最多的时候,这叫做阳长阴消。那么,春夏就应该养阳,以借助天之阳气。长养我们人之阳气,如此方可事半功倍。

●如何养阳气

最重要的就是晒太阳,这应该说是不花一分钱的,最简单最实用的。古人认为,“火气之精为日”。“火气”即阳气,充分说明日光是阳气的精华。为什么人在太阳底下走一圈,就会感觉到浑身的气非常足,精神旺呢?这是因为人体的阳气上来了,精神就足了。

中国人的养生经已经讲了几千年,许多人寻医问药,渴望得到什么祛病良方、神奇之法,其实都没有,也并不神秘。再好的药,也比不上我们头顶的这颗太阳。尤其是现代人都“娇贵得很”,要养得“白白嫩嫩”才好,一出来一把伞把阳光给遮得严严的。而且平日每天坐在办公室里上班,很少有机会晒到温暖的太阳。

阳光,不仅养形、养肤,而且养神。养形,就是养骨头,这对老年人来说非常重要。对于养肤来说,日光浴可以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使皮肤红润健美,还可以使人体的皮脂和汗液的分泌增多,有利于保持皮肤润泽。对于养神来说,处于光亮中的人看事情正面积极,晒太阳有助于修炼宽广的心胸。久见风日,还可以使人耐寒热,不致发病。

●阳气在哪些地方、哪个时辰比较多◎病因病机

早上8时至10时日出的时候,面向东方做深呼吸,阳气可以从鼻孔、毛孔及皮肤腠理进入人体。为了最大程度地吸收阳气,可将双手举起,将掌心对着日光。因为劳宫穴在手掌心,这样就可以使阳气通过劳宫穴进入人体内,对心、肺也有很好的保护作用。《易经》中说,离为火,为日,为南,因此如果住在高楼,可以在上午9时至11时(或14时至16时),面向南方打开窗户,让阳气进入室内,进到我们的身体。

春夏季,很多老年人都有晨练的习惯,这很好,因为“动则生阳”,多运动就可助养阳气。如果在晨练之后,再将手举过头顶,面向东方晒10分钟的太阳,提升阳气的效果就更好了。

正午的时候,红日高照,我们移到户外庭院里,晒晒太阳即可,注意时间不要太长。在晒太阳的时候,我们要把帽子摘掉,这样沐浴阳光的时候,头顶的百会穴就把阳气吸进去了,对养脑很有益处。

傍晚时,晚霞升起,可以到户外去散步,边走边手握半拳叩击我们的命门穴,命门穴正好在肚脐眼的背面,当后正中线上,指压时,有强烈的压痛感。17时至19时,正好是肾经当令,我们可以在肾值班的时候,把太阳的最后一点阳气吸收到肾里面,以补充我们一天下来逐渐减少的阳气。

●为何喜“负暄”(寒冷日晒太阳取暖)

古人晒太阳,为何喜“负暄”(寒冷日晒太阳取暖)呢?这里与“负暄思献”这个典故有关。

战国时期的《列子·杨朱》里记载:宋国有个贫寒的乡野田夫,他虽冬无暖裘,以乱麻为絮的布衣过冬,又没有御寒的住房,但经常“自曝于日”,十分善于通过晒太阳取暖,还念念不忘把自己晒太阳的心得作为妙法告诉给君王。“负暄思献”反映出的阳光与健康的关系,虽然是最原始、最朴素、最基本的道理,却是千真万确的科学。用现代的话讲,它就是非常时髦的“日光浴”。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前为阴,后为阳”,因此晒后背能起到补阳气的作用。并且清朝医家曾指出,“背为阳,心肺主之”,背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晒后背还能疏通背部经络,对心肺大有裨益。春天晒晒后背,能驱除脾胃寒气,有助于改善消化功能,还能治疗阳气虚弱造成的手脚冰凉。对于有肺炎、哮喘、气管炎以及有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病等各种慢性病的中老年人来说,一到冷天,背着阳光而坐,让阳气经由肩背的穴位输送到人体,易逼出体内寒气,使人健康。

魄门亦为五脏使

魄门,指肛门,为大肠的下端。为什么取魄门这个名字呢?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肺藏魄,肺又与大肠相表里,所以称为魄门;二是,“魄”通“粕”,即糟粕,魄门是传送糟粕之门,所以说是魄门。《黄帝内经》中指出:“魄门亦为五脏使。”“使”是使唤、命令之意。“魄门亦为五脏使”,是指魄门的启闭功能受五脏所统摄,脏腑功能正常,升降有序则随着魄门的启闭而升清降浊。五脏与魄门的关系

●心与魄门

心主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神正常则魄门启闭正常,糟粕按时而下;心神失常,如昏厥患者,魄门失去心神调控,二便就不正常,易失禁或秘结。

●肺与魄门

肺与大肠相表里,魄门与肺的关系最大。肺主气具有宣发肃降之职,大肠的传导气化与魄门的启闭排便,依赖于肺气的推动及宣降作用。肺气充足,把津液运到大肠,则大肠气化有力,魄门启闭正常;若肺气亏虚,大肠就气化无力,传导缓慢,魄门开启无力,便秘就出现了;若肺气壅滞,易使大肠气滞,也会导致便秘。

●脾胃与魄门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可以将饮食水谷化为水谷精微,并将精微布散全身,大肠的传导功能有赖于气血的充养及津液的滋润。因此,魄门的启闭功能依赖于脾气的升提与胃气的通降。脾胃功能正常,则大肠传导、魄门启闭正常;若脾胃功能失常,则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导致魄门开启失常。中虚脾阳清气下陷则魄门失守而泄泻,所以《黄帝内经》中说,“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

●肝与魄门

肝主疏泄,能调畅气机,促进气机的升降出入,调节大肠的传导与魄门的开启。若肝失疏泄,气机就不通畅,进而影响大肠的传导,导致大便溏泄;若肝气郁结,气滞不畅,大肠传导无力,就会造成大便秘结。所以,李在《医学入门》中指出:“肝与大肠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

●肾与魄门

肾开窍于二阴,主司二便。大肠的传导功能依赖于肾阳的温煦、气化及肾阴的滋润、濡养,魄门的开启还有赖于肾气固摄作用。如果肾阳亏虚,或肾气不足,固摄无力,就会出现腹泻便溏;如果肾阴亏虚、肠道失润,或肾阳不足、推动无力,就会造成大便秘结。

综上所述,“魄门亦为五脏使”,魄门的开闭、大便的排泄依赖于心神的主宰、肺气的宣降、脾气的升提、胃气的通降、肝气的调达,以及肾气的固摄。这一理论、对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都非常重要。从魄门察病《黄帝内经》中指出,“凡治病必察其下,观其志意,与其病也。”强调在治疗疾病时,必须注意观察患者二便的变化,通过二便的变化,判断疾病的虚实,推测病情的吉凶。

所以,中医有事没事都会问二便(大小便),这是何意呢?其实,问大便可以知道脾胃如何。比如脾胃气血旺盛的话,大便是成形的,而且是很粗的,所以小孩、年轻人的大便和老年人的大便是不一样的。年轻时,气血旺,五脏强,大便又粗、又大、又长;可是年老体弱了,五脏虚损,大便都拉得特别细。因此,脾胃气血旺盛好的话,大便功能就好。

此外,肛门的松紧厚薄,为脏腑精气盛衰(尤为脾肾盛衰)的外露,肛门紧而厚实,象征脏气坚实;肛门松弛而薄提示内脏虚,肛门下脱更为脾气虚之兆。

值得注意的是,肛门皮肤的异常,常为下消化道肿瘤的警报,如肛门皮肤出现蕈状或棘状赘生物,或瘙痒、顽固湿疹等往往为直肠肿瘤的外兆。五脏病变,通调魄门。

魄门启闭功能失常,影响脏腑气机升降失常,出现便秘或腹泻,引起五脏病变,治可通调魄门。因此,在疾病的治疗中,魄门病变可调理五脏;五脏病变,通调魄门。

魄门还有藏的作用,《黄帝内经》中说,“水谷不得久藏”,表明魄门有一定藏的作用。更确切地说“一泻一藏”就是“一开一闭”,肛门的运用在于“一开一闭”的贯通中,此为“通”也,就是“气”通了。

●何谓“开”

卯时(早晨5时到7时)是大肠经当令,这个时候天基本上亮了,天门开了。那么相对而言,地户也要开。地户在中医里就是指魄门,门者,门户也,魄门就是肛门。地户要开即是肛门要“泻”,应该正常地排便,把垃圾毒素排出来。因此要养成早上定时排便的习惯。

肛门这个地方,不仅有气的变化,而且气一足还能化成精。如果这个地方一开放,精气就要跑出来了,精气往外跑,生命就没有能量,就有损于健康、有阻于长寿,所以要“闭地户”,但关键不是“闭”,而是要往上“提”。把肛门往上提,精就不容易跑了。因此,养生学中很重视“气道内提”,收提肛门以保元真之气内藏。这么说来,吃泻药治疗便秘的方法很不好,因为它消耗了人体很多的元气;同样的排便不畅,不应该攥拳用力使劲,而应憋一口气。

中国古代长寿秘方《养生十六宜》中就提到“谷道宜常提”(谷道指肛门);孙思邈也提出“谷道宜常撮”(撮,即提缩)。意思都是说,经常随呼吸做提肛运动,有利于体内气机的升降,以畅通气血,强身健体。

●提肛运动的具体方法

提肛在坐、卧、行中均可进行。具体方法是:全身放松,思想集中,将臀部和大腿夹紧,吸气收腹,意念集中于会阴部,迅速用力上提肛门和会阴部,肛门紧缩,停顿2~3秒,然后随呼气慢慢放松肛门。一提一松为一次,反复10~15次,每天做2~3次。

●提肛能够延年益寿

经常提肛门有助于升提阳气、通经活络、温煦五脏而延年益寿,并能防治脱肛、痔疮、阳痿、早泄、尿失禁、尿频等疾病,同时对防治冠心病、高血压、下肢静脉曲张等慢性疾病有显著效果。常提肛门还可以利尿通淋,保护前列腺;还能够强壮会阴,提高“性”趣。提肛运动益处多

比如说,如今久坐不动的上班族大有人在,久坐会使臀部长期受压,肯定会造成气机不畅、血脉瘀滞。血脉瘀滞的危害很大,能引起肌肉酸痛、僵硬、萎缩,痔疮、前列腺炎、盆腔炎等。

有位员工由于久坐先后患上脱肛和痔疮,十分痛苦。他用了很多方法来治疗,吃过很多药,注射过硬化剂,做过电疗,但始终不能根治。一个很巧合的机会,他出差遇到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中医,道出一肚苦水,老中医耐心倾听,细问一番后,教他的方法就是“常提肛”,且嘱咐他说,“每天提肛不能少于2次,每次不能少于9下,否则没有效果,更谈不上治病了。同时多吃山芋、胡萝卜、水果等,多喝水,忌食辛辣油炸之物,以保持肠道润滑”。他坚持练习提肛一段时间后,病情大有好转。

还有位经理,他的日子可谓风光。别墅住着,宝马开着,白天就在老板椅中坐着,所有的工作全是决策性脑力工作。要说体力,只有床笫之事了。但最近,他发现自己“那方面”不行了,他的性器官就像机器缺油一样暂时“生锈”了,经常发生动作不灵的“事故”,出现临阵慌乱、力不从心的情况。

他这是太安逸了,是坐出来的病。久坐伤肉啊!长期久坐会造成阴部充血,引发前列腺炎。特别是坐在汽车的软椅上,臀部深陷其中,阴囊受挤压,使静脉回流不畅,阴部血液的微循环受阻,长此以往会造成性功能减退,导致性功能障碍。加上商务人士难免在外喝酒应酬,这更会加重前列腺的负担,诱发前列腺疾病。后来他练习提肛,每天在办公室休息时,开车遇红灯时,晚上在家看电视时都照法而行。就这样坚持做了几个月,即收到了明显的效果!莫让久坐伤了你的“下半身”《黄帝内经》中说“久坐伤肉”。坐着虽然舒服,但是久坐不动,人体上半身的重量全压在下半身,位于会阴部的前列腺深受“重压”之害,容易导致前列腺血液循环不好,造成前列腺慢性充血,进而引发前列腺炎。久坐还对全身各器官产生伤害,如损心、损筋、伤骨、伤脾胃、伤颈等。

因此,除了提肛之外,久坐族保养“下半身”的方法就是平时多活动、多走路,多拍打腰部和臀部,及时疏通气血。其法如下:

1.坐40分钟到一个小时,就应该站起来伸伸腰、踢踢腿,或者两手背在身后并交叉握住,适当拍打腰部肌肉;也可以多拍打臀部:站立,弯腰45°,头微抬,眼望前方,全身放松,双手握空拳,从后面轻拍两侧臀部,每次200下。

2.对于办公族来说,爬楼梯可说是锻炼臀部最简便有效的运动。利用中午吃饭时间,放弃电梯,爬爬楼梯即可。

3.开车远游时,随着汽车的颠簸,睾丸受压更为严重。因此,连续驾车一段时间后应下车散散步,以活动全身,疏通经络。肛门保健的秘诀1.在下列时间坚持提肛运动会更好:起床前、睡前、大小便后、性生活后。提肛时必须要用力,早晨提肛之后最好马上排便。2.每天清洗下身,以预防生殖系统疾病。无论用热水还是用药液,温度都要适当,不宜过冷或过热;擦洗应先上后下,由前到后,即先洗阴茎、阴囊部,后洗肛门部位,最好养成每天或隔一天洗一次的好习惯;要备专用毛巾,并定时消毒。

“五行豆”补养五脏

中医认为:“豆形如肾、如心,水为生命之源,豆水相融为豆腐。五色入五脏。”说明豆类食物属于五谷与水相融的食物,是四季皆宜的,具有平衡五脏的作用。豆类包括大豆和杂豆,富含蛋白质,是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良好来源,脂肪含量低,几乎不含胆固醇,可以防治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而且大豆还有抗癌作用。我们平时所吃的豆制品的原材料大多是黄豆,豆腐、豆浆的好处人人都知道,而五色豆子对应的身体五行的玄机却鲜有人知道。黄豆健脾

说起黄豆,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作家三毛和她的男友荷西住在撒哈拉大沙漠时,邻居家的小姑娘大腿内侧长了一个红色的疖子,肿得如核桃般大小,那一块都鼓得发亮了。小女孩痛得躺在地上呻吟,父亲又不同意小女孩去西方人的医院。三毛给小女孩敷用消炎药膏,口服特效消炎药,都不见效。拖了三四天,实在没有办法了,只得采用土方:用黄豆捣成糨糊外敷患处,第二天,发现疖子变软了,敷了几天黄豆糨糊之后,小女孩居然完全好了,惊愕不止的荷西说:“你们中国人真神!”

其实,在民间,把黄豆嚼碎涂于患处治疗疮痈,很多人都知道。中国《神农本草经》早就有“生大豆消痈肿”的记载。

●黄豆的营养价值

黄豆素有“豆中之王”的美誉,具有高蛋白质、高膳食纤维、高钙、高钾等特点,可以保护心脑血管,能缓解更年期症状、防治癌症、骨质疏松等疾病。我们常吃的豆腐、豆浆、豆芽、腐竹、豆豉等这些都是黄豆制品。而营养专家也指出,整粒的黄豆不利于消化和吸收,其蛋白质吸收率大约是65%,而加工成豆腐或豆浆后蛋白质的吸收率可增长至92%~96%。中国古代将豆腐叫小宰羊,其营养价值可以和羊肉媲美啊!中医认为,豆腐味甘性凉,归脾、胃、大肠经,具有益气和中、生津润燥、清热解毒的功效,可以治疗赤眼、消渴,解硫黄、烧酒毒等。

●豆浆、豆腐保健康

鲜豆浆被营养学家誉为“21世纪的营养保健液”,很多人喜欢每天喝1~2杯豆浆。豆浆有利于心血管健康,并有利于减肥。

多吃豆腐、多喝豆浆对于女性保养很重要。许多中年女性出现了一系列更年期症状,如五心烦躁、面部潮红、皮肤及黏膜干燥等。可她们又不愿意服用激素类药物,那么就可以多吃豆腐,因为豆腐含有大量雌激素。很多更年期女性说她们每天吃一两块豆腐,潮红等症状有所减轻。青年女性常喝豆浆,则能减少面部青春痘、暗疮的发生,使皮肤白皙润泽,富有弹性。

不过,豆腐虽好,却也不宜每天都吃,更不要一次吃得过多。肾病患者、缺铁性贫血患者、痛风患者、动脉硬化患者等人群需要控制豆腐的食用量。另外,易出现腹泻、腹胀、脾虚的人以及常出现遗精的肾亏患者不宜多吃豆腐。

●吃黄豆的多种补体方法

虽然单吃黄豆营养不易吸收,吃炒黄豆易胀气,但我们也不会因此而放弃用黄豆炮制的美食,像用黄豆与玉米磨成粉、熬成粥,豆腐配海带。喝豆浆的注意事项1.豆浆喝前要摇匀。因为细小的颗粒状沉淀物也是营养,如果倒掉了,就损失了这部分营养。2.不要空腹喝。空腹饮豆浆,蛋白质转化的热量会被消耗掉,起不到补益作用。建议饮豆浆的同时吃些面包、糕点、馒头等淀粉类食物,可使营养物质被充分吸收。3.不饮用未煮熟的豆浆。生豆浆里含有有害物质。正确的煮豆浆方法应该是,在出现大量的白色泡沫后继续加热3分钟,使泡沫消失。4.忌过量饮豆浆。一次不宜饮过多,否则极易引起过食性蛋白质消化不良症,出现腹、腹泻等不适。5.中医认为,豆浆性平偏寒而滑利,平素胃寒,饮后有发闷、反胃、嗳气、吞酸的人,脾虚易腹泻、腹的人以及夜间尿频、遗精肾亏的人,都不宜饮用豆浆。

黄豆排骨汤、黄豆花生红枣羹、黄豆白术猪脚汤、鲜鱼豆腐汤等都是营养与美味兼具的佳肴。

比如广东人很喜欢煲汤,煲瘦肉或鱼汤时放上一把黄豆,味道清甜又补气,很适合体热但又虚受不起凉茶的人饮用。而且,黄豆有健脾利湿的功效,特别适合易受湿气困扰的春夏天食用。

黄豆排骨汤可补脑,因此脑力工作者出现精神疲乏、四肢无力、记忆力下降、心悸等现象时,不妨经常喝点黄豆排骨汤。

黄豆排骨汤的做法很简单,只需黄豆100克、猪排骨250克,将沙锅中加水适量,大火煮沸,把黄豆(先用水浸泡2小时)、猪排骨放入锅内,加适量葱段、姜片,煮沸后转小火煲2小时左右,加盐调味即可。黄豆排骨汤还能补髓养阴、补血益智,脾弱气虚的人常食用对身体大有裨益。

黄豆健脾,脾是主统血的;红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花生有止血效果。因此,黄豆花生红枣羹可治贫血。贫血属于中医血虚范畴,表现为面色苍白或萎黄,手足发麻,心悸、虚劳、眩晕等症状。

黄豆花生红枣羹的做法是:红枣(去核)250克,连衣花生250克,黄豆500克,加水后先以武火(大火)烧沸,转以文火(小火)慢慢熬至浓稠似胶时即可。

黄豆花生红枣羹的服法是:每天早晚取3~5匙,加热水冲开饮服,一剂约服一周,也可加大剂量,连续服用。在连服1~2个月后,可间歇1~2周再服。如果在熬制过程中加点蜂蜜,则口味、药味更好。黑豆补肾

●黑豆的营养价值

喂过马的人都知道,马的饲料里加点黑豆,吃一冬天就能膘肥体壮。黑豆的作用可见一斑。

黑豆味甘性平,归心、脾、肾经,具有调中下气、滋阴补肾、补血明目、利水消肿、乌须黑发等作用,可辅助治疗肾虚腰疼、腹胀水肿、自汗盗汗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久食黑豆,好颜色,变白不老。”可见黑豆还有长肌肤、益颜色、健体延年之功效,久食能使肌肤细白。宋朝著名文学家苏东坡也曾记述,当时京城内外,少男少女都为了养颜美容而服食黑豆。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黑豆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有降低胆固醇、软化血管、防止动脉硬化阻塞的作用。日本科学家试验发现,让高血压患者饮用黑豆汁可显著降压,且对治疗糖尿病、白发、过敏症等都有一定疗效。

●醋泡黑豆保健康

用醋泡黑豆能使有效成分从黑豆中溶出,促使机体全面吸收。醋泡黑豆做法很简单,首先准备一个平底锅,不放油直接放入黑豆,用中火炒5分钟左右,等黑豆皮迸开后,改为小火,再炒5分钟,注意不要炒煳了。将炒好的黑豆凉15分钟后,放入干净的容器中,然后加入陈醋浸没黑豆,盖好,浸泡2小时左右,陈醋被黑豆吸收后,就可以食用了。每次吃5~6粒,一天3次,细细嚼碎咽下;高血压患者如能将泡过豆的醋喝掉,效果更佳。◎黑芝麻◎黑豆

醋泡黑豆不仅能乌发、降血压,而且对治疗慢性疲劳、视力下降、头晕目眩、寒症、肩膀酸痛、高胆固醇等也十分有效。上班族和老年人都可以经常吃。

醋泡黑豆做好后当天就可食用,放入冰箱可以保存半年,因而可每次多做一些。

中医认为,久病伤肾,生病后人的元气往往虚弱,此时用黑豆100克,水浸30分钟,加水适量,大火煮沸后小火煮40分钟,用少许盐或糖调味,分两次食用,早晚各一次。服用1周左右,人的气色会好多了。

●黑豆的常见食用方

黑豆雪梨汤:黑豆30克,雪梨1~2个。将雪梨洗净切片,黑豆洗净,把两者放入锅中,加水适量,先用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炖至烂熟。每天食用两次,连用一个月,对由肺肾阴虚引起的须发早白、皮肤粗糙有一定功效。

黑豆桂圆大枣汤:黑豆50克,大枣50克,桂圆肉15克,把三者洗净放入锅中,加水三碗同煎至一碗,分早晚两次服用,有健脾补肾、补心气、养阴血的作用。适用于血虚心悸、阴虚盗汗、肾虚腰酸、须发早白、脾虚足肿等症。绿豆解毒

●绿豆的营养价值

绿豆养肝,肝是最大的解毒器官。所以,绿豆叫做济世之谷,有解百毒之功。比如,绿豆能解酒毒、金石、砒霜、烟毒、煤毒、火毒、药毒、食毒以及暑毒、丹毒、疮毒等诸毒。

有一个医生,他的一个朋友在一天晚上买了一块猪肝,回家嫩炒猪肝,落锅即起,作为下酒菜,吃完之后却浑身哆嗦。这老兄赶紧打电话给医生,医生说:“你是瘦肉精中毒了。”瘦肉精是一种治哮喘的药,叫盐酸克伦特罗。但美国人发现,这个药给猪吃了以后,可以多长肌肉。为什么呢?猪吃了一哆嗦,就不长脂肪,只长瘦肉了。这种物质,主要积存在猪肝里。所以,这老兄吃完之后也哆嗦上了。医生说:“好在你中毒不深,你赶紧熬一锅绿豆汤喝吧。”那位老兄手脚忙乱地熬了一大锅绿豆汤喝了,到晚上9时,腿不哆嗦了,10时,胳膊也不哆嗦了,第二天早上哪儿都不哆嗦了。所以我们每个人家里都要准备点绿豆,绿豆有非常好的解毒功效。

●绿豆汤保健康

说起绿豆汤,很多人再熟悉不过了。夏日炎炎,暑气袭人,人们在劳动之余,汗流浃背之时,喝上一碗甘凉可口的绿豆汤,顿时会觉得汗清热解,浑身爽快。

不过,煮绿豆汤还是有很多窍门的。许多人以为煮绿豆汤越把绿豆煮得稀烂、汤就越好。其实这并不科学。夏天,如果只为消暑,煮绿豆汤的时间不要太长,生绿豆加凉水煮沸,旺火再煮五六分钟即可。此时清汤利水,颜色碧绿,喝下去清暑的效果最好,喝时没必要把豆子一起吃进去。

如果为了清热解毒,需要把绿豆汤熬至酥烂,吃豆喝汤。坚持食用,对热肿、热渴、热痢、痘毒、斑疹等疾患也有疗效。

还有,煮绿豆汤最好用沙锅,不宜用铁锅。因为绿豆皮中的类黄酮和金属离子作用之后,可能形成颜色较深的复合物。煮绿豆汤的时候不能加碱。因为碱会严重破坏绿豆中富含的B族维生素。此外,最好不要喝冰镇的绿豆汤,否则会影响脾胃功能,造成脾胃失衡、腹泻。值得一提的是,绿豆性寒凉,因此寒凉体质者、脾胃虚寒滑精者不宜多食。

●绿豆的常见食用方

绿豆有很多种服法可以治病,中医认为,病于内必形于外,绿豆专门治疗这种热痒、火毒。比如:绿豆、黄豆打成末,用薄荷滤水,调涂患处可治丹毒。夏季儿童易生疮疖痈肿,可经常喝些绿豆汤,并用醋调和绿豆粉外敷患处。现在很多老年人皮肤瘙痒,皮肤瘙痒可千万别乱用激素,喝绿豆汤,然后用绿豆汤擦就好了。最后一点,千万不要在吃完药后立即吃绿豆,因为绿豆具有一定的解毒作用,会吸收一部分药性,减少药效。红小豆补虚补血

●红小豆的营养价值

中医认为,红小豆味甘性平,具有除热毒、消胀满、利尿、通乳、补血之功效,主治心肾水肿、腮腺炎、痈肿脓血、乳汁不通等症。外敷治扭伤、血肿及热毒痈肿等病症。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红小豆“治产难,通乳汁。和鲤鱼、鲫鱼、黄雌鸡煮食,并能利水消肿”。

●红小豆的常见食用方

有的女人身体很虚弱,尤其是血虚,有个四红方,就是红小豆、花生仁、红枣等份,适当加点红糖,放在沙锅里煮烂,搁在冰箱里冻上。每天早上拿一块儿用沸水一泡,吃下去,坚持下去疗效很好。治孕妇乳汁不通时,可用适量红小豆,加水煮汤,代茶喝,或者用红小豆加大米煮粥吃。

肝病患者,尤其是肝硬化患者,有一个食疗方特别好,就是鲫鱼或鲤鱼红豆汤。鲫鱼或鲤鱼里面含有非常高的支链氨基酸,有助于改善肝功能,而红小豆有滤水的功能,可以帮助肾脏来排水,还可以消除水肿。吃豆糊可滋养五脏

都说“吃豆赛吃肉”,可对于老年人来说,要消化豆类多少有点困难。将各种豆子打成粉煮成豆糊食用,非常适合老年人。豆类包括大豆(青豆、黄豆、黑豆)和杂豆(红豆、绿豆、蚕豆、芸豆等),富含蛋白质,是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良好来源,脂肪含量低,几乎不含胆固醇,是防治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理想食物。“五行豆”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豆类不易消化,所以大家可以将“五行豆”打成粉煮成豆糊食用,特别适合牙口不好的老年人、儿童和孕妇食用,而且能一次吃到多种粗粮,对于保证饮食多样化最有好处。老年人经常吃豆糊可滋养五脏、健体延寿。在制作豆糊时,可以再加些各色米粉和芝麻、花生等果仁粉,营养会更全面。

此外,豆糊也很适合上班族。因为上班族压力大,太忙了没有时间精心调理自己的身体,而且很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每天吃点豆糊,让五脏得以安养,精力自然旺盛。豆糊除了煮熟外,还有一种吃法:将豆粉炒熟,用沸水冲着喝,非常符合上班族营养、保健、快捷的要求。

需要提醒的是,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同一种食物其粉状餐后血糖反应要高于颗粒状。因此,不宜多吃豆糊。

中医养护绝招——让五脏听音乐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遭到排挤,抑郁成疾,久治无效。后来,欧阳修辞官后,学习弹琴,陶醉在动听的琴声中,心旷神怡,自得其乐,忘却了政界钩心斗角的残酷、整日案牍的疲劳,疾病不治而愈。关于音乐的神奇力量,如今已没有任何争论。中国古人更是伟大,是世界上最早用音乐来治病的国家,所谓“亦乐亦药,乐先药后”。中药这个“药”字就是从音乐的“乐”而来,后加个草字头表示草本植物。元代名医朱丹溪曾经说过:“乐者,亦为药也。”五音分属五脏

所谓五音,就是宫、商、角、徵、羽五种乐音。至于五音究竟是怎样的声音呢?

从发音的部位来分,喉音为宫,齿音为商,牙音为角,舌音为徵,唇音为羽。

从发音时的动作来分,古人概括为几句歌诀:欲知宫,舌居中;欲知商,开口张;欲知角,舌根缩;欲知徵,舌拒齿;欲知羽,口吻聚。

根据五行学说的生化哲理,五音归属于五行:宫属土,商属金,角属木,徵属火,羽属水。然后再将五音分属五脏:宫音属脾,商音属肺,角音属肝,徵音属心,羽音属肾。这样的归类绝不是搞文字游戏,而是古人经长期医疗实践体会到,某一音色对某脏腑的疾病,可以发生某些影响。

举例来说:宫音属脾,宫音是洪亮豪壮的乐音,能使人欢欣鼓舞,奋发向上。从而起到胃开脾健、增进食欲的作用。羽音是一种婉转悠扬的乐音,能使人心境恬淡,怡然自得。对一些表现以肾虚为主的疾患,可以起到调节阴阳、扶持正气的作用。调适五脏的“音乐处方”

有位女士因乳腺小叶增生导致乳房胀痛感,前往中医院求诊后,医生特别给出一张“音乐处方”:建议回家聆听《绿岛小夜曲》,有助于减轻疼痛。

这位女士很纳闷,别人进医院都是给开中药,却让我听音乐?医生解释说,小叶增生与心情不好有极大关系,舒缓情绪可降低疼痛感。

回去后,这位女士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每当乳房疼痛时,她就躺下来听听音乐,渐渐地,感觉不到疼痛了,而且听一会儿音乐,自己的心情平静多了。心情一好,自己的病也很少发作了。

祖国医学的五音更是对五脏有调理作用,大家没事时,不妨听点音乐,既养神又养五脏,何乐而不为呢!

●宫调式乐曲

宫调式乐曲的风格主要是悠扬沉静、温厚庄重,给人以浓重厚实的感觉。根据五音通五脏的理论,宫音入脾,对脾胃系统作用比较明显,可以促进消化系统功能,滋补气血,旺盛食欲,同时能够安定情绪,稳定神经系统。宫调式代表曲目:《梅花三弄》《高山》《阳春》等。

●商调式乐曲

商调式的风格铿锵有力,高亢悲壮,肃劲嘹亮。听商调音乐,可以增强机体抗御疾病的能力。商音入肺,可以增强呼吸系统功能,改善卫气不足的状况。商调式代表曲目:《慨古吟》《长清》等。音乐处方巧选择1.解除忧郁的音乐:《春天来了》《步步高》《采花灯》《喜相逢》《悲痛圆舞曲》《匈牙利狂想曲》。2.振奋精神的音乐:《喜洋洋》《娱乐生平》《狂欢》《金蛇狂舞曲》。3.消除疲劳的音乐:《假日的海滩》《矫健的步伐》《锦上添花》。4.舒心理气的音乐:《春风得意》《江南好》。5.镇静安神的音乐:《春江花月夜》《平沙落雁》《塞上曲》《小桃红》。6.宁心催眠的音乐:《二泉映月》《平湖秋月》《摇篮曲》《渔舟唱晚》。

●角调式乐曲

角调式乐曲悠扬,生机勃勃,象征春天万木皆绿。角音入肝,对诸如胁肋疼痛、胸闷、脘腹不适等肝郁不舒的诸种症状作用尤佳。角调式代表曲目:《列子御风》《庄周梦蝶》等。

●徵调式乐曲

徵调式的风格欢快,轻松活泼,像火一样升腾,具有炎上的特性。徵调入心,对心血管功能具有促进作用,对血脉瘀阻的各种心血管疾病疗效显著。徵调式代表曲目:《樵歌》《渔歌》等。

●羽调式乐曲

羽调式清幽柔和,哀婉,有如水之微澜。羽声入肾,故可以增强肾的功能,滋补肾精,有益于阴虚火旺、肾精亏损、心火亢盛而出现的各种症状,如耳鸣、失眠、多梦等。肾精有补髓生脑之功,故羽调式的音乐有益智健脑的作用。羽调式代表曲目:《乌夜啼》《雉朝飞》等。用音乐治病的实现途径

现代科学认为,音乐之所以能治病,主要通过以下三方面实现的:

●物理作用

人体是由许多有规律的振动系统构成的,人的脑电波运动、心脏搏动、肺的舒缩、肠胃的蠕动以及自律神经活动,都有一定节奏,当人生病时,体内节奏处于异常状态,选择相应的乐曲,借音乐产生的和谐愉悦,使人体各脏器振频活动更加协调,从而有益于患者恢复健康。

●心理作用

节奏鲜明的音乐能振奋人的情绪,旋律优美、悠扬的乐曲能使人安静、轻松愉快。音乐能影响人的情绪,因此可以借此达到治病健身的目的。

●生理作用

音乐能引起人体生理变化促进大脑右半球的活动,那些优美动听、明朗轻快、符合人体生理节律的音乐,经感觉通路传入大脑后,可作用于大脑边缘系统和脑干网状系统,提高神经细胞的兴奋性。通过神经及神经体液的调节,促进某些神经递质的分泌、转化,起到调整和恢复生理平衡,从而有利于增强机体的免疫力。用音乐治病的事宜

值得注意的是,用音乐治病时应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光线不宜过强,有较好的音乐播放设备。被治疗者采取坐、卧、躺等舒适的姿势均可。音乐的音量应由小逐渐增强,恰到好处,声音太大、过小都不好。每次治疗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来说,以30~40分钟为宜。

六字诀,给五脏排毒补气

人体发生疾病,不外乎阴阳盛衰,血失调,五脏六腑失和。强五脏(心、肝、脾、肺、肾)是中医养生的瑰宝,只有调和脏腑才能血气旺盛。六字诀是一种吐纳法,它是中国南北朝时期梁代陶弘景提出的养生方法。它是通过“嘘、呵、呼、吹、嘻”六个字的不同发音口型,唇齿喉舌的用力不同,以牵动不动的脏腑经络气血的运行。可以减少心、肺、脾、肝、肾的发病率;可调节气血,平衡阴阳,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六字诀的练习顺序

关于六字诀的练习顺序,古人说法不一。总结起来,在练习六字诀过程中,若以治病为主要目的,应以五行相克的顺序练习:

呵—呬—嘘—呼—吹—嘻

若以养生为主要目的,则应按五行相生的顺序练习:

嘘—呵—呼—呬—吹—嘻练习六字诀的提示

练习六字诀的时候,大家一律采用顺腹式呼吸,先呼后吸,嘴呼鼻吸。吸气时鼓肚子,呼气时瘪肚子。呼气时吐字,同时提肛缩肾(收腹敛臀,二阴微提),重心自然后移至足跟(此为踵息法),注意不要有憋气感。吐尽吸气,吸气时,两唇轻合,舌抵上腭,全身放松,小腹部自然隆起,空气自然吸入。每个字读6次后调息一次,采用自然呼吸法。练习时配合导引动作,使动作的快慢与吐气的速度一致并受气的支配。另外,练习时还要掌握好“先出声,后无声”的原则。练习六字诀的方法

预备式:两脚开立,与肩同宽,头正颈直,含胸拔背,松腰松胯,双膝微屈,全身放松,双手放在齐胯处,呼吸自然。

呼吸法:顺腹式呼吸,先呼后吸,呼气时读字,同时提肛缩肾,体重移至足跟。呼吸时一定要注意微微用意,做到吐唯细细,纳唯绵绵,有意无意,绵绵若存,不能用力,绝不可故意用力使腹部鼓胀或收缩。

调息:每个字读6遍后,调息一次,以稍作休息,恢复自然。

●嘘字功平肝气

嘘,读(xū)。口型为两唇微合,有横绷之力,舌尖向前并向内微缩,上下齿有微缝。练功时,两手相叠于丹田,男左手在下,女相反。两瞳着力,足大拇指稍用力,提肛缩肾。接着呼气读“嘘”字。吸气完后,再念“嘘”字,并连做6次。◎嘘字诀发音口型图

嘘字功可以治目疾、肝肿大、胸胁胀闷、食欲不振、两目干涩、头目眩晕等症。◎呵字诀发音口型图

●呵字功补心气

呵,读(kē)。口型为口半张,腮用力,舌抵下腭,舌边顶齿。念“呵”字时,两臂随吸气抬起至胸前,呼气时两臂由胸前向下按,气随手势之导引直入心经,沿心经运行,使中指与小指尖都有热胀之感。连做6次。

呵字功治心悸、心绞痛、失眠、健忘、盗汗、口舌糜烂、舌强语塞等心经疾患。

●呼字功培脾气

呼,读(hū)。口型为撮口如管状,唇圆如筒,舌放平,向上微卷,用力前伸。右手高举,手心向上,左手心向下按的同时呼气。然后再换成左手高举,手心向上,右手心下按。呼气尽则闭口用鼻吸气,吸气尽稍休息做一个自然的短呼吸,再念“呼”字。连做6次。◎呼字诀发音口型图

呼字功治腹胀、腹泻、四肢疲乏,食欲不振、肌肉萎缩、皮肤水肿等脾经疾患。

●字功补肺气

呬读(sī,与“嘶”同音)。口型为两唇微向后收,上下齿相对,舌尖微出,由齿缝向外发音。两手从小腹前抬起,逐渐转掌心向上,至两乳平,两臂外旋,翻转手心向外成立掌,指尖对喉,然后左右展臂宽胸推掌如鸟张翼。当呼气尽时,即闭口用鼻吸气,稍作休息,自然呼吸一次,再念“呬”字,连做6次。呬字功对于肺病咳嗽、喘息等症有一定疗效。◎呬字诀发音口型图

●吹字功补肾气◎吹字诀发音口型图

吹,读(chuī)。口型为两唇向两侧拉开收紧,舌向里,微上翘,气由两边出。呼气读“吹”字,同时两臂撑圆如抱物状,两手指尖相对。身体下蹲,两臂随之下落,呼气尽时两手落于膝盖上部,吸气之时,横膈下降,小腹隆起。下蹲时要做到身体正直。呼气尽,随吸气之势缓慢站起,两臂自然下落垂于身体两侧。连做6次。吹字功治腰膝酸软、盗汗、遗精、阳痿、早泄、子宫虚寒等肾经疾患。

●嘻字功理三焦

嘻,读(xī)。口型为两唇微启,舌稍后缩,舌尖向下,有喜笑自得之貌。呼气念“嘻”字,同时,两手自体侧向上抬起,过腹至两乳平,两臂外旋翻转手心向外,并向头部托举,过头顶,两手心向上,指尖相对,一边托一边呼气,然后两手心再由面前顺势下降至丹田。重复6次。嘻字功治由三焦不畅而引起的眩晕、喉痛、胸腹胀闷、小便不利等疾患。◎嘻字诀发音口型图练习提醒

练功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可急于求成,尤其是年老体弱者对于动作幅度大小、运动量大小、呼吸长短、练功次数多少,都要注意因人而异、量力而行。练功结束,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动作,如搓手、擦面,全身拍打及散步等,以促进气血流通,使身体从练功状态充分恢复到正常状态。?

Part 02 心脏安康,则活力如『涌泉』

奇效两招,补养心气

心气不足有什么表现呢?就是话说多一点、稍微劳累一点,就觉得心慌,气不够用。心气不足则无力推动血液,心血不足则心失所养,日久则心脏容易发病。在人体中,有三个脏器每时每刻都不能缺血,一个是大脑,一个是心,一个是肾,如果气血不足,则易发病。午时小憩养精气神

午时(11~13时)为心经当令,正是阴生,阴阳交替之时。从子时起,阳气开始升发,到午时,阳气是最盛的时候,中医称为“合阳”,阳气到达顶峰后,盛极必衰,阳气也就慢慢开始衰落了,而阴气开始生发。动生阳,静生阴,所以午时宜静养、静卧或静坐30分钟,既可以生发阴气,又能保心气。即使没时间睡觉或者睡不着,闭一会儿眼睛,对身体也有好处。

中医认为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午时正是阴阳相交合的时候,正所谓“阴阳相搏谓之神”,此时小憩最能养精气神。养好了精神,下午才有精力做事。“合阳”之时,阳气盛,工作效率高,拿来睡觉,太可惜了。此时安排些比较耗神思考的工作效果较好。午时心经最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这时最适合吃午饭。不过,老年人最好静坐或闭目休息一下再进餐,因为人心平气和,气机调顺了,胃口才好,消化才好。午餐应美食,所谓美食,不是指山珍海味,而是要求食物暖软,不要吃生冷坚硬的食物,也不要吃太油腻的东西。食后漱口,涤去油腻。大家在午睡时,有几点是要注意的。

1.很多人习惯吃完午饭后就睡,这时胃刚被食物充满,大量的血液流向胃,血压下降,马上入睡会引起大脑供血不足。因此,吃过午饭后,宜先做些轻微活动如散步,然后再午睡。

2.午睡时间并不是越长越好,一般30分钟即可,再长也不宜超过一小时,否则必然会影响晚间睡眠,要么迟迟不能入眠,要么早醒。

3.不要坐着或趴在桌上睡,这会减少头部供血,让人睡醒后出现头昏、眼花、乏力等大脑缺血缺氧的症状;若用手当枕头会使眼球受压,久而久之容易诱发眼病;趴在桌上会压迫胸部,影响血液循环和神经传导,使双臂、双手发麻、刺痛。最理想的午睡姿势应该是舒舒服服地躺下,最好是头高脚低、向右侧卧。

4.天气再热,腹部一定要盖上毛毯或被子,也不要在有穿堂风或风口处午睡。因为人在睡眠时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减退,很容易受凉生病。

5.午睡醒来后,不宜马上站起身,应慢慢坐起来,活动活动,以流通气血,振奋精神。戌时敲打心包经

中医认为,心为君主之官,心不能受邪。那么,总得有一个东西“代君受过”,这个东西就是心包。心包经起始于心脏的外围,走到腋下三寸处,然后再从腋下一直沿着手前臂的正中线,经过劳宫穴,到达中指。左右手臂各有一条。中医认为,心脏的病首先会表现在心包上。如果心包经出现问题,心脏自然也会出现问题。中医里,心包经的病叫“心澹澹大动”,就是感觉心慌或心脏“扑通、扑通”往外跳。

防治心病须从“肠”计议

心为君主之官,你想啊,皇帝犯错误,你不能直言,你得间接委婉地指出来,想办法来纠正。同样,心病不能找心,而首先要从心包经和小肠经来治。另一方面,小肠与心互为表里,表就是阳,里就是阴。阴出了问题,阳也会出问题,反之亦然。因此,小肠经就像心脏功能的一面镜子,心脏疾病最初往往会通过小肠经表现出来,而阴病阳治,从小肠经表现出来的心病也可以从小肠经把它治回去。未时小肠经当令,养生需得法

未时(13~15时),为小肠经当令。小肠经的气血旺盛,就能很好地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以供五脏六腑所需。所以在这时最好吃一点含游离脂肪酸(可以降低血脂和胆固醇)、葡萄糖、乳酸和氨基酸等的食物,以给心脏补充能量。另外,心与小肠相表里,此时补充营养物质,对心脏的补益作用最大。

杏为心之果,这个时候非常适合吃杏。杏味甘、酸,酸味的东西具有收敛作用,能有效阻止心气太过涣散,防止心脏病突发。而且杏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葡萄糖等营养物质,还含有独特的类黄酮。类黄酮有预防心脏病和减少心肌梗死的作用,还有防癌抗癌的效果。因此,心脏不好的人可以常吃一些杏脯、杏干、杏仁来改善心肌的供血状况。◎小肠经

病。杏性温,多吃容易上火,因此热性体质的人不宜吃。另外,正在发热或某器官正在发炎的人应尽量不要食用。

心和小肠相表里,心脏病在最初很可能会表现在小肠经上。有的患者每天下午2点多钟就会胸闷心慌,但到医院又查不出心脏有什么问题。因为小肠属阳,是外边。外边敏感的地方出了问题,那里边的心脏肯定也会出现问题。因此,13时至15时的时候,若出现了一些病症要往心脏那里想,这是很重要的。

在这里要提到一个问题,希望大家能注意,特别是久坐族,你回想一下,是不是经常感到肩背酸痛,甚至还出现手麻。发作时,首先是肩膀酸痛,然后是背痛,接着出现颈部的不适及手发麻。出现这些情况后,很多人会去推拿按摩一番。当时觉得好舒服,可过不了几天,不适的感觉又出现,这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这不单是颈、肩、背局部气血不畅的问题。小肠经起于小指,沿手背、上肢外侧后缘,过肘部,到肩关节后面,绕肩胛部,交肩上前行入缺盆(锁骨上窝),络于心,沿食管,穿过膈肌,到达胃部。你有没有发现,这些疼痛部位刚好在小肠经的循行路线上。

怎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心脏供血不足,造成小肠经的气血虚弱引起的。有许多心绞痛患者,在心绞痛发作前会出现手臂的疼痛,就是这个原因。所以,你可以经常按摩小肠经的支正、小海、天宗、后溪等穴位,以此来增强心脏功能。小肠经上的“养心”大穴

●按摩支正穴

支正穴为小肠经络穴,络是联络的意思,就是说心脏和小肠全靠它来联络。支正穴位于前臂背面尺侧,腕背横纹上5寸处,这个穴位在肌肉和骨头的中间,骨缝里的痛点就是。按摩支正穴的时候,可以采取揉、按、掐的手法,力度要适中,当支正穴出现酸痛感的时候就行了。按摩支正穴有安神定惊、清热利窍、舒筋活络的作用,可以治疗头痛、项强、肘挛、手指痛、热病、目眩等本经的一些病症。

●弹拨小海穴

小海穴为小肠经合穴,是气血的汇合之处。取穴时,伸臂屈肘,上臂与前臂约成90°;另一只手轻握肘尖,用大拇指的指腹垂直向两骨间触压揉按,有强烈酸胀感的地方就是。然后用手指尖在小海穴上来回弹拨,以有酸麻感并放射至手指时为宜,常拨动小海穴会增强心脏力量。而且长期按压此穴,对于肘臂痛、肩、肱、肘、臂等部位的肌肉痉挛,以及尺神经痛、头痛、眼睑充血、四肢无力等病症,都具有良好的调理和保健功能。

●按压天宗穴

用手指触摸肩胛骨的中央,应可感知骨变薄而形成的凹陷之处,压压看,若感到刺痛,即是天宗穴。人一紧张两肩就会绷紧,肩部紧张带来的就是脊椎紧张。这有点像本能反应。这时,就可以指压肩井穴和天宗穴,促进气血流通,肩上的血液循环会变好,硬邦邦的肩膀也会逐渐轻松。

按摩天宗穴的方法很简单,用大拇指按压这个穴位,产生酸、麻、胀感并传至手指,如此持续数秒即可。天宗穴具有祛风除湿、舒经通络、活血止痛的功能,可防治肩肘臂痛、心血管、肺部疾病、乳腺问题,尤其是肩膀的酸痛扩及背部时,指压天宗穴即可见效。六腑的保健奥秘

1.心情舒畅对肝胆好。肝气郁结,消化就会受影响,特点是大便灰黄。2.早、晚健身时,以双手拍打肝胆部位30次,可促进肝胆气血通利。3.每天清洗膀胱,至少有一次空腹饮水及多吃蔬菜利尿。

4.发现血尿要立即就医;大便绿是胆汁疏泄过度的表现,应及时就医。冠心病患者的调护方法1.早睡早起,避免熬夜,睡前不要看紧张、恐怖的小说和电影。2.饮食宜清淡,多食易消化的食物,要有足够的蔬菜和水果,少食多餐,肥胖患者应控制摄食量,以减轻心脏负担。另外,海藻食物对冠心病有益,建议多吃。3.最好喝三杯温开水,第一杯在睡前半小时;第二杯在深夜醒来时,特别是出汗多或腹泻的患者,更需要喝水,以缓解病情;第三杯在清晨起床后,可改善血液循环,防止病情发作。

戌时静坐,保养“元神”

《黄帝内经》中指出:“静则神藏”,静坐是一种非常简单的养神方法,只需放松身体闭目静坐即可。静坐可澄心,符合祖国医学“心定则气和顺,气和顺则血道畅,精气内充,正气强盛,强身祛病”的观念。“静坐养神”的神是什么?是“元神”。现代心理学认为,元神代表的是大脑皮质调节功能的总括。真要提升“元神”还要从养神开始,还必须从“心”上下工夫。为什么要静坐

静坐是集中注意力、达到心神合一的一种途径。古今中外,静坐养生的例子举不胜举。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修习静坐养生法,晚年仍精力过人。他高兴地在《戏遣老怀》诗中写道:“已迫九龄身愈健,熟视万卷眼犹明。”静坐养生的效果从中可见一斑。

有位日夜操劳的老师,患有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等多种疾病,他从40多岁起被告知,随时可能发生中风。退休后,终于闲下来,这位老师开始练习静坐冥想,没过几个月,就感到身心轻松,气色越来越好。现在,他一旦发觉自己有可能心烦气躁、血压波动,就会立即告诉自己没有必要那么紧张,然后深呼吸,让心平静下来。很多医生除了给患者用药外,还经常教他们如何盘腿打坐,以平和心境。在日本,也有许多年轻女性到寺庙中盘腿打坐,以消除工作的压力和烦恼。静坐的好处

●其一,静坐益养心

现代人压力大,患心病的人不断增加。我们平时往往只注意身病,却忽视心病,其实大部分身病是由于心虚气弱造成。心虚气弱都是因为忧思惊怒、心烦意乱所致。中医认为,心乱气短、胆惊肝旺、气血耗损,这样六邪(风、寒、暑、湿、燥、火)就乘虚而入。而练习静坐,可使我们散乱的心念归于凝定,心定则气和,气和则血畅,所以静坐不仅可以治病,还可以修身养性,延缓衰老。

●其二,静坐益通气血

一个人的生命延续最根本的是气血流畅的新陈代谢。练习静坐,能镇静大脑的活动,尤其是周围神经系统的活动,而周围神经系统有控制新陈代谢、平衡血压、呼吸和心率的作用。因此,静坐可以治疗身心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偏头痛等。通过静坐练气,使气血调和流畅,从而平衡阴阳,祛病延年。同时使人脸色红润,起到美容效果。

●其三,静坐益心智

佛教认为,戒而修定,定能生慧。看过《聪明的一休》的人都知道,每当遇到困境时,一休就会盘坐思考,用他的聪明机智解决无数的难题。我们常说一个人要专心思考问题、冷静思考问题,因为一个人心思乱了,就会马虎大意;内心有愤怒,就会失去理智。心理变化还直接影响到生理反应,如头痛、心痛、胃痛、神经痛等,还导致食欲不振、精神紊乱。静坐可以使心理归于平静,气血平和,达到精力集中。而且由于精力集中产生阳和之气,贯注于病痛之处,可达到医治疾病、减缓疼痛的效果。静坐的方法

下面就为大家推荐一种静坐功——盘足坐法,这是佛教修习禅定的方法,此法最受现代人欢迎,方法如下:

首先,放好软硬适中的坐垫,开始练功时,双腿可单盘(将左脚扳上来,压在右股下;再将右脚扳上来,压在左股上。单盘时双腿可以交替盘坐),待适应后,改为双盘(将右脚扳上来,压在左股上,再将左脚扳上来,压在右股上,使两脚掌都朝上)。其次,脊背自然直立。然后将左右两手放于脐下三寸丹田之前,两手心向上,男右手背平放于左手掌上,女左手背平放于右手掌上,两个大拇指轻轻相抵。与此同时,左右两肩稍稍张开,不可沉肩塌背;头要正,下颌微微内收。紧接着双目微闭,最后舌抵上腭,意守丹田,犹如婴儿酣睡状,随之便可进入静坐状态。静坐效果好,还需注意

静坐宜选择安静、空气流通、光线柔和的地方;静坐时应着装宽松,摘下手表、眼镜、饰物等,以便于全身的气血贯通;静坐时呼吸自然,做到呼长而缓,吸短而促,求自然,不用劲;初练者往往不能很快入静,可以在盘坐好后,口中默念“松”字,念时音要拖长,三遍即可,同时,在意念上也要暗示自己从头到脚全身放松,且面带微笑;初习静坐每次10~20分钟即可,以后可逐渐延长。

值得注意的是,在最初静坐的一段时间里,身体的不同部位通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冷、热、酸、麻、胀、痒、痛等感觉,其中腿部和背部的感觉最为明显。其实,这很正常,不必恐慌。随着静坐次数的增多和时间的推移,就会达到气血通畅的状态,所谓“通则不痛,不通则痛”,那些感觉都可消失,这也正是自身治疗病痛的一个过程。

每次结束静坐前,应将两掌对搓数下产生热感,上下轻轻搓脸3~6次,然后双手叠放,掌心向里,手背朝外,放在脐下三寸处,3~5分钟后再徐徐睁眼,离座,活动腰身手脚以流通气血。戌时静坐的好处

古代养生家根据昼夜阴阳的变化规律制定了“十二时辰养生法”。其中提到戌时(19~21时)轻微活动后安眠,睡时宜右侧,“睡如弓”,先睡心,后睡眠。

戌时是心包经当令,心包是保护心肌正常工作的器官。心包经主喜乐,吃完晚饭后人应该去娱乐一下,古人这个时候的娱乐就是唠嗑,现代人也可闲聊、散步、跳舞等。人在21时时应准备入睡或进入浅睡眠状态。

医学家孙思邈说“能息心,自瞑目”;南宋理学家蔡元定也说“勿想杂念……先睡心,后睡眼”;《外经微言》上更提到“心为君火,心静则火息”,这些说的都是睡前先通过静心来睡心,心不睡抑或不静的人是无法入眠的。因为失眠起于“心”,许多人一开始睡不着觉是因为精神压力大、思虑过重、心理矛盾冲突多。所以睡前做静坐功,可以帮助你的脑细胞达到“入静”状态,最终让人产生浓浓的睡意,且对失眠者大有帮助。让心态年轻的方法1.多与年轻人交往,可以受到年轻人活力的感染。2.要有所爱好。在家里学学书法、绘绘画、看看书、读读报、下下棋、种花养鸟、出外垂钓,于爱好中陶冶性情。3.尽量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争取做到从心理上和体力上不服老。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有些人一说肝病,就马上联想到肝硬化、肝癌,从而产生极大的恐惧感。而且医院往往对其过度治疗,增加了肝脏负担,这样难免会加重病情。事实上,肝脏有很强的自我修复能力,因此要注意减轻肝脏负担,少吃药,注意调适心态,随时保持乐观的心境,这才是治疗的关键。因此,你如果在养生治病的过程中做到“身神同补”,那效果太神奇了。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黄帝内经》上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淡虚无”是指心胸开阔,将一切都看得很淡,不斤斤计较,这样一来,体内的精、气、神就会顺畅地运行;“精神内守”是指人心无杂念,不受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的诱惑,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又怎么会生病呢?《黄帝内经》告诉人们:“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恬,安静也;愉,即愉快、乐观、开朗;务,任务。人若能充分利用喜乐这种良性情绪和心态,对气血的调和畅达是很有好处的,是有助于祛病延年的。

生活中,很多人喜欢与别人攀比,要知道“人比人气死人”。攀比,必然使人产生无尽的烦恼,烦恼缠身,又必然吃不下饭,睡不香觉,久而久之,疾病走进人体。如此则谈何健康长寿?

给大家开一个心灵处方:要保持心情愉快、精神安定,要知足而乐、自得其乐、大肚能容、笑口常开,不要攀比倾慕、忧患得失、小肚鸡肠、愁眉苦脸。真正做到这一点,自身抵抗力强了,免疫力提高了,病邪也不易入侵了。事若知足心常乐

漫漫人生路,谁的人生一帆风顺?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加上责任的重担和紧张的工作,“心”这个君主之官,受到各种各样的冲击,会形成“主不明”之状态而引发“十二官危”,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疾病。

古人云“仁者寿”,“乐者寿”,“事若知足心常乐,人能无求品自高。”若能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保持从容平和的心态,做到“事大事小,过去就了”,对于身心健康自然会有好处。“事在人为莫道万般皆是命,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很多人在气头上都爱说“没有过不去的坎”,但真正遇到具体事情时,却又是毫厘不让,寸土必争。常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闹得天翻地覆,甚至一气之下,就此“驾鹤西去”。

与此相反,《红楼梦》中的贾母胸怀宽广。贾母之所以能在那个“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代活到83岁,与她心宽神宁、豁达仁厚、乐观开朗的心境是分不开的。她虽年高,却爱看戏,一副“老小孩”的性格,常与儿孙们猜灯谜取乐,和晚辈、下人打成一片。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能做孩子们的好朋友。她对周围的人慈祥宽厚、和蔼可亲,深得晚辈们的拥戴和孝敬。带病亦可延年

中国老年人口日益增多,许多人都有三五种病,每天都要吃多种药,生活在恐惧和不安之中,这是比疾病更严重的“心病”。“带病可延年”——建立起信心,以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来对待疾病,从而改变机体的抗病状态。

治病中,有的患者对医生没有信心了。医生如果年轻,则怕他经验不丰富;医生年纪大一些,又怕他治病方法太传统。稍有知识的患者,甚至怀疑医学,认为西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病情容易复发,药物毒副作用大;让他用中医治吧,他又说中医不可理喻,学之者如牛毛,成之者如麟角,良医难遇,神医难求……这种人何来健康的身体?

大家在电影上经常看到,巫师会用巫术治病,在治病仪式的最后,他会喷出一口鲜血,血里还夹杂着几片羽毛,表示病魔被他咬死了,患者于是就好了。经过巫师这种仪式治好的患者,还为数不少。

这是怎么回事呢?莫非巫师真有“神奇魔法”?欧洲有一位人类学家为了研究巫术,亲自深入蛮族,跟巫师学习。这位人类学家后来发现,巫师并没有什么神奇魔法,把病魔咬得连毛带血,他只是预先含了几片羽毛在嘴里,然后他忍痛咬破了自己的舌头。巫师治病无非是通过巫术激起患者的信心,获得与疾病斗争的力量,使病自愈。我们不能小看这个“信”字,往往只要有一个“信”在,很多病就能自愈。养神需静守

神藏于心,精神奕奕是身心健康的反映,然而神不是天生就有的。静养心,人的精神心理的修养,要在静守中去体验,才能精神“内守”。《素问·上古天真论》上说:“提携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这在今天来讲,就是修炼静功,调心、入静,或静坐,或站桩,一心体会体内气血运行的变化。久而久之,则真气充沛,五脏安和,形神健旺,自会长寿。

●站桩功就是“独立守神”的静养

简单的站桩方法是:两脚开立与肩同宽,两膝微屈,腰要直,胸要平,两手上抬环抱于两肩前,手心朝内,手指自然分开,微曲,略高于肩,两手相距约一尺,两肘略低于肩,呈抱球状。两目微闭,舌抵上腭,自然呼吸,排除杂念。全身放松,空胸实腹,如同抱气球,意守下丹田,要想象气从胸部下沉到丹田,精神愉悦地站立。“空胸实腹”又称“气沉丹田”。“空胸”是指两肩下松,微扣,胸部宽舒,气息通畅。“实腹”指意识引“气”入丹田,“气”充实于腹内。“气沉丹田”,其实就是运用腹式呼吸,但不等同于腹式呼吸。是指在意念集中的情况下配合腹式呼吸,把意和气集中在丹田。丹田就像一个充满气体的皮球似的,会感到有一团热气会聚在里面。

●站桩功的功效

站桩功主要是锻炼身心,让心态平和,令全身气血顺畅,内外一体,如此则“气血冲和,万病不生”,“经络顺畅,何病之有”,达到有病者治病,无病者防病,强身健体,培植元气,增强力量,内健外强的效果。整理情绪的好方法1.不要把工作当成一切。分出一些时间给家庭、朋友、嗜好、娱乐等。2.暂时将所有事情抛开。休息一下,呼吸一下新鲜空气。3.如果什么事情烦你,找个朋友来交谈,很快会使你好起来。4.积极乐观地考虑问题。闭上双眼,想着一幅美丽的风景,或者想着和你的情人在一起缠绵时的情话,你顿时会感觉世界是那么的美好。

练习站桩功可以治疗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肠胃炎、气管炎、肝炎、关节炎、前列腺炎、神经衰弱、头痛、失眠、月经病、骨质增生、腰肌劳损、四肢麻木、肥胖症、便秘、痔疮等常见疾病。

在练习过程中,会出现肌肉震颤、微疼、肢体酸麻、坠胀、周身温热感、微微汗出等不适反应,这些都是正常现象,不必恐慌。这种情况的出现,多半是肌肉不够强健、气血欠通畅的表现。坚持练习10天左右,站桩后就会感到全身轻松愉快,各种不适感觉随之消失,渐渐体会到气血通畅,肌肉灵活,疲劳感减轻,随之还会出现流眼泪、打哈欠、打饱嗝、放屁、腹鸣等现象,这说明经络和气血壅塞消除了。

练习站桩功应以循序渐进为原则,最初不宜站立太久,以3~5分钟为好,以后可逐渐增加到10~20分钟。熟练后可根据个人体质强弱和病情不同,逐渐延长时间。

●站桩的注意事项

第一是造就不空状态。所谓不空状态,就是身体处处具备不定向支持力,具体表现为打不坏、拆不散的高稳定间架结构。

第二是造就机体的内在贯通状态,使力量传导畅通无阻,以形成轨迹复合运动所造就的“势”的极大限度的发挥。

第三是培养精神气势。通过站桩,养成一种如虎扑食、高度戒备、如临大敌、一触即发的精神气势。

四种方法缓解心累

一个人最大的劳累莫过于心累。心累,凡事看不开、放不下,就会导致机体内各器官的调节作用失衡,久而久之,疾病就会缠身。《黄帝内经》中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但人有“七情”,是正常的情绪变化,一般是不会损害健康的。然而突然的或剧烈的或长期的精神刺激,使情绪反应过于强烈或持久,就会引起心神的过度活动,导致疾病潜伏人体,这就叫“心劳”。平衡七情

平是平衡、平和之意。“平”首先要做到“心平”,“心平”才能“气和”。“心平”就是心理平衡,只有心理平衡,才能保证气血流畅、阴阳平衡,人体才能健康。

中医讲“七情”,即喜、怒、思、忧、悲、恐、惊。“七情致伤”、“病从心生”,大喜伤心,大悲伤肺,大怒伤肝,大恐伤肾,大思伤脾。那么,该如何完成精神和情绪上的调节和平衡呢?

●肝在志为怒

肝在志为怒,金克木,悲胜怒,所以大怒时不妨看一场悲剧,肝气平,怒气就可以消了。有位先生,因兄弟跟他争房子,伤了和气打了起来,气得发了狂,到处奔走叫骂。后来请了一位中医,医师判断这是“怒伤肝”,就骗他说:“你的弟弟出了车祸,抢救无效已经死了。”他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大哭起来:“兄弟啊,我对不住你啊……”哭完,他的病好起来了。这就是悲伤制怒的例子。

●心在志为喜

心在志为喜,水克火,恐胜喜,所以大喜伤了心神而出现精神障碍,可用恐的方法进行制约。“范进中举”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范进中了举人后,竟欢喜得疯了。最后请范进最怕的老丈人胡屠户来,胡屠户凶神似的走到范进跟前,说道:“该死的畜生!你中了什么?”一个嘴巴打过去,范进立马就清醒了。

●脾在志为思

脾在志为思,木克土,怒胜思,虽然愤怒是一种不良的情绪,但它属于阳性的情绪变动,因此对忧思不解而意志消沉、食欲不振属于阴性情绪变化所致疾病,可以用激怒疗法治之。有一个年轻人因失恋得了抑郁症,每天抑郁独处,委靡不振,似醒非醒,思念不已。家人请来了老中医,老中医诊脉后,大骂他道:“一个男人,竟为一个女子弄得狼狈不堪,有什么出息?要是我的儿子,早就赶出去了。”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