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8 22:56:17

点击下载

作者:罗云 等编著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价

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价试读:

本书是《安全健康新知丛书》(第二版)的一个分册。本书主要论述了现代工业风险的现状,风险防范科学的发展、风险管理的基本思路和策略,先进的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价理论和方法,缜密的风险辨识、科学的风险评估、有效的风险控制理论和方法。更有实用价值的是详述了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的方法和实例以及风险预警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的相关内容,同时对事故预测、事故预防、事故应急和风险控制进行了深入介绍。本书具有前沿性、理论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本书可供企业安全管理人员、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校、科研单位安全科技人员及安全工程专业大学生的理想参考书。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价/罗云等编著.—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12(安全健康新知丛书,第二版)

ISBN 978-7-122-06818-7

Ⅰ.风… Ⅱ.罗… Ⅲ.①工业生产-风险分析②工业生产-安全管理 Ⅳ.X93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9)第182625号

责任编辑:杜进祥 周永红 装帧设计:尹琳琳

责任校对:王素芹

出版发行: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市东城区青年湖南街13号 邮政编码100011)

印 刷:北京市振南印刷有限责任公司

装 订:三河市宇新装订厂

720mm×1000mm 1/16 印张17 字数338千字 2010年1月北京第2版第1次印刷

购书咨询:010-64518888 (传真:010-64519686) 售后服务:010-64518899

网 址:http://www.cip.com.cn

凡购买本书,如有缺损质量问题,本社销售中心负责调换。

定 价:40.00元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序(第二版)

珍惜生命、关注安全,已成为全球的共识,已成为新时代的呼唤。安全生产作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安全保障是人民生活质量的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安全生产状况呈总体稳定并趋于好转的发展态势,但由于安全生产基础薄弱,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不高,同时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这将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推动了工业现代化的进程,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安全生产风险,从被动预防事故向控制源头、往本质安全化方面转变,把职业安全健康工作作为以人为本、珍惜生命、保护大众的安全健康工作来抓,这是安全生产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2004 年我们组织有关人员编写了《安全健康新知丛书》,四年来这套丛书得到广大读者的厚爱,受到了社会的好评。但随着安全生产的深入发展,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不断涌现,安全健康知识也越来越需要进一步发展。面对如此新形势,我们感到有必要对《安全健康新知丛书》进行修订,以适应安全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本次修订,一是内容上进行了适当调整,二是对部分不足的内容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补充,三是增加了安全管理、安全技术方面的新成果。力求本丛书中的内容更为先进与实用。该丛书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内容深入浅出,文字通俗易懂,是政府安全监管人员,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安全技术人员和企业员工,以及安全工程专业大学生,掌握和提高安全管理及安全文化知识水平,深入了解和掌握安全健康知识,促进和提升安全生产工作能力的必备专业书籍。

徐德蜀

2009年10月序(第一版)

人类的发展、社会的繁荣、科技的进步、世界的文明,乃至当代人类所拥有的一切,是靠什么得以实现的呢?靠劳动、靠知识、靠技能、靠科学、靠学习、靠发明、靠创造……简要地说,就是靠人类的文化,靠人类文化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古代文化、现代文化,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民族文化、国度文化,地域文化、信仰文化,自然文化、社会文化,传统文化、科学文化……无论何种文化,都具有承传性和创新性的共同特点。既不断学习和继承前辈的优秀文化,又在劳动实践基础上熔炼、创新出社会需要的当代文化,两者交融和优化,形成与日俱进的先进文化,并采用符合时代的文化形式体现出来。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保障,社会的繁荣稳定,又靠什么呢?靠科学、靠技术、靠经济,同时还要靠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安全,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要求,是宪法及国家性质本质的要求,是社会进步与文明的标志,是人权的重要内涵;安全生产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石,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是人民安居乐业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安全关系社会稳定,关系社会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因此,安全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安全将与人口、资源、环境一样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

文化与安全的交融,构成了安全文化的体系。本系列丛书,就是安全健康新的知识体系的文化丛书。《安全健康新知丛书》共分十册,即《安全科学与工程导论》、《现代安全管理》、《现代救援与保障技术》、《安全文化通论》、《安全工程师与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危机管理与防范》、《安全经济学》、《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价》、《安全健康法律法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理论与实践》。应化学工业出版社的邀请,为安全生产、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安全科研、安全减灾、职业健康、安全社区建设、应急救援、安全中介服务、安全文化产业、风险与保险等领域的同仁和朋友,编写这套安全健康新知丛书,自然是一件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艰巨在于要传播保护人民安全健康的新知识,引导大众以科学的理性和正确的方法去预防各种意外的灾害和事故,保护和珍爱人的生命,责任之重大;光荣在于能将这套安全健康新知丛书奉献给安全减灾界的同行,作为一份安全文化的快餐以飨诸君,使更多的人应用安全健康新知、分享安全科技的恩惠,为保护最广大人民的安全、健康奔小康传播安全文化,为实现惠及12亿人的全面小康献力。感谢化学工业出版社的领导、主编及编辑,对这套丛书选题的决策投入和付出的辛劳,表明他们对人民安全健康的关爱,对大众安全文化新知的青睐。

安全健康新知不仅是安全减灾相关人员需要不断吸收的科技文化补品,也是广大人民保护生命、预防生活生产活动中风险和灾难的指南,是应急自救、互救逃生的实用手册。只要大家崇尚科学,不断学习,不停实践,认真吸收,锐意创新,我国的安全文化事业就会更加繁荣。安全文化、社区文化、减灾文化、企业安全文化、大众安全文化等方面的新知,将会使全国人民生活得更加安全、健康、舒适与长寿。

徐德蜀 罗 云 金 磊

2004年春节前言(第二版)

近十年来,重大危险源和重大隐患的概念深入人心,从法律到标准,从政府监管到企业防控,对危险源和隐患监控与治理,全社会、各行业倾其能力,达到了极高重视程度。对重大危险源进行普查,推行评估制度,落实监控措施,制定应急预案;对重大隐患进行排查,推行分类分级管理制度,落实治理整改措施,这些策略和对策与事故报告、责任追究等事后型的监管措施相比,无疑具有超前预防的功能和作用,确实是安全管理的进步、科学管理的体现。但是,以重大危险源和重大隐患作为管理对象,推进全面的、严厉的监管制度,这仅仅是预防型科学管理的初级阶段,是现代安全管理的第一步。

为什么这样说?如何认知和理解上述的观点和结论?下面是我们见解。

2007 年湖南凤凰“8·13”堤溪大桥垮塌特别重大事故、山东新汶华源“8·16”洪水淹井事故、2008 年深圳市龙岗区龙岗“9·21”舞厅俱乐部重大火灾事故、内蒙古鑫鑫花炮厂“8·30”重大爆炸事故、广西广维化工股份有限公司“8·26”爆炸事故、山西襄汾“9·8”特大尾矿库溃坝事故等,面对这些重特大事故,调查记者、社会公众、业内人士常常都会提出如下质疑:为什么重大危险源的监控成效不大?为什么已查出的重大隐患长期得不到解决?为什么同类型的事故重复发生?为什么一边排查治理隐患,一边发生事故……多

年来,国家在安全生产监管层面组织实施了“重大危险源普查”、“重大隐患排查”等举措,2008 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定为“重大隐患治理年”,并在奥运会召开之前启动了“百日督查专项行动”。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重特大事故还频频发生。我们不能就此否定近年的这些重大安全监管举措的作用和成效,但这些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和对其原因的分析,以及对事故责任的认定,在诸多原因之中,有一点必须认识到的,就是:我国目前安全生产“监管水平较低,缺乏科学性”; “监管效能较差,与科学发展不适应”。监管效能差是结果、是表象,监管缺乏科学性才是本质,才是根源。

作者认为,我国安全生产监管还缺乏更为科学、有效的手段和方式,主要表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缺乏科学分级,抓不住监管重点。尽管多年来我们进行了重大危险源和重大隐患的普查排查、评估分级、监控管理,但是其核心的分级方法和标准,是根据危险源的固有危险性进行,这是一种以能量级为依据的分级方法(危险理论),这种方法根本没有反映和抓住危险源的安全本质,即没有根据危险源和隐患的现实风险水平进行科学的分级(风险理论)。建立在固有危险分级理论和方法基础上的分级管理,使得安全监管资源(监管的力量或投入)的利用和分配是盲目和缺乏科学性的,因此,使得各级政府的安全监管效能是低下的。在如此高度重视和督查强度的情况下,还有失控的特别重大危险源存在,从而导致特别重大责任事故,就说明了这一点。

二是监管的方式是静态的,缺乏动态预警监控。目前我们对重大危险源和重大隐患宏观层面采取的普查、排查、分类监管、分级监管;微观层面采取的报告、备案、安评、检查、督查等措施,都是一些静态监管办法。但是,危险源和隐患客观上是动态变化的,同样的危险源或隐患,在不同的生产环节、过程,不同的环境条件、状态,其风险水平是变化动态的,而我们恰恰缺乏动态、实时、适时的监管办法,更谈不上超前的预测、预警对策。政府各级安全监管的技术方法,缺少系统分类、科学分级、事前预测、实时预警、及时预控。如湖南凤凰“8·13”堤溪大桥垮塌特别重大事故和山东新汶华源“8·16”洪水淹井事故,在施工或生产过程中,风险的程度是时时变化的,在变化动态的施工环节、变化动态的季节环境,我们没有适时地跟进监管措施,因此,使重大风险环节或重大风险状态失控。

三是监管的时机是滞后被动的,缺乏超前主动的科学预防。近年来,我们强调责任追究,用事故指标考核各级政府,采取“回头看”的监察方式,监察的对象主要是重大事故类型、地区和单位。这不能说对遏制重大事故和保障安全生产没有发挥积极作用,但这些办法和措施都是带有事后、被动和治标的特点,而要体现“预防方针”,要“治本”,就需要加强监管的超前性,推行科学预防的办法和措施。

四是监管方法以约束为主,缺乏激励机制。在目前有限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科技发展能力和安全文化素质背景下,在各行业,特别是高危行业,安全生产“应付文化”盛行,这与各级政府安全监管缺乏激励机制有一定关系。近几年,我们采取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加大事故责任追究,提高经济处罚标准等措施,无疑是实际而有效的。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安全文化的进步,时代呼唤更多的激励机制。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以为,我国的安全生产监管需要作出如下的发展和转变.

一是变固有危险监管为现实风险监管。在各行业的生产现实中,是“重大危险源”或是“重大隐患”,不一定为“重大风险”,而风险才是生产系统安全的本质特征。现行的以固有危险作为监管分级依据的做法,往往放走了“真老虎”、“大老虎”、“活老虎”———真正具有特大风险的危险源或隐患。如发生的内蒙古鑫鑫花炮厂“8·30”重大爆炸事故、广西广维化工股份有限公司“8·26”爆炸事故和山西临汾“9·8”重大尾矿库溃坝事故,依据临界量、库存容量(危险原理)不一定是高级别的重大危险源,但由于它发生特别重大事故的可能性(概率)极高,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和损失后果非常严重(严重度),这样的危险源必然是特别重大风险(风险原理),按国家的安全生产分级监管制度,就应该纳入相应的国家、省级、地区和县级的四级监管范畴。为此,我们建议国家对目前辨识的重大危险源和重大隐患重新进行以风险为标准的辨识分级,用风险的理论来指导危险源和隐患分级监管,实现对高风险企业、高风险设备设施、高风险工程施工、高风险作业工期、高风险矿井、高风险仓储、高风险社区场所、高风险活动项目等进行科学分级监管。

二是变静态监管方式为动态监管模式。在重大危险源普查和重大隐患排查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区和行业的危险源与隐患风险评估,明确风险预警级别,推行风险动态监管监控,在技术上推广实时监测监控(如对尾矿库安装技术监测系统);在管理上推进“实时报警、适时预警”机制,具体的做法是:对各地区、各行业、各企业的各类重大危险源和重大隐患,进行预期风险评估制、风险分类分级监管制、下级实时报警制、上级适时预警制等。

三是变事后的被动监管为超前的主动监管。第一,改变用事故指标考核各级政府的做法,推行各级政府安全监管业绩测评,业绩测评的指标突出监管成本、监管效能、监管效果,重视发展性指标、预防性指标、治本性指标。第二,“回头看”与“向前看”相结合,在实行闭环监管检查过往事故、事件、隐患整改的同时,重视督查风险预测、预警、预控的措施及方案。

四是变约束强制监管为主动激励机制。安全生产方针要求的“预防文化”呼唤安全生产监管的“激励机制”。为此,第一,我们建议对特殊(多因素、新形态、复杂型)的安全事故或事件,推行“首发免责”制,即对这类事故主要是吸取经验,信息共享,防范同类;第二,在各级政府,根据风险分类监管和分级监管的职责,提倡风险主动报告奖励制(建立在专家认定基础上);第三,推进合理的经济激励政策,即推行安全生产投入经费的国家补贴制,高危行业税收风险调节制等经济激励机制。

国际范围的安全生产管理经历了从经验到科学、从被动到主动、从静态到动态、从事后到超前、从约束到激励的发展和进步。这种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原理和方法,在我国的煤矿、石油、化工、电力、民航等高危行业已有成功的探索和案例。我们期望在我国各级政府的安全生产监管领域,同样也得到认识、发展和实践。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提出如下安全科学管理的策略和方法:变固有危险分级为实时风险分级;推行静态监管与动态监管相结合;从滞后被动监管到主动预警监管;实行强制监管与激励监管协调制。为了达到这些目标,我们多年来致力于以风险为管理对象的安全管理理念和实践推进工作。为此,2004 年我们编写了本书第一版,获得了读者普遍关注和喜爱。今年,在化学工业出版社的推举下,我们再奉献给读者《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价》第二版。第二版相对第一版本首先是内容上进行了适当调整,二是对部分不足的内容进行必要修正和补充,三是增加了第九章,风险预警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的相关内容,致使风险管理的方法更为先进与实用。

推进全社会安全科学管理的进步和发展,让各行业安全管理从经验型传统管理向科学型的高级管理迈进,这是我们的追求和愿望。

本书由罗云、樊运晓、马晓春、罗斯达、胡延年、杨景武编著。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望读者批评指正。罗 云2009年9月于北京前言(第一版)

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时时处处充满着来自于技术的风险。它带给我们各类安全事故,给个人造成生命的丧失、生理的伤残,给家庭带来痛苦和不幸,给社会和企业造成生产的影响、财产的破坏与经济的损害,给国家稳定造成干扰和危害。因此,人们憎恨来自于技术风险的意外事故。

然而,导致技术风险的本质根源是什么?如何消除或控制技术风险?如何减轻由于技术风险造成的损害和损失?

首先我们从技术系统的“本质安全”说起。“本质安全”这一术语源于20 世纪60 年代的电子工业部门,用于指电子系统的自我保护功能。后来这一概念以及“本质安全化”的理论和方法被工业安全技术人员接纳并推广,作为对技术系统安全性能评价的原则之一。

关于本质安全的定义,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本质安全化是针对人-机-环境整个系统而言,可谓之系统本质安全化。也就是说:对于一个人-机-环境系统,在一定历史的技术经济条件下,使其具有较完善的安全设计及相当可靠的质量,运行中具有可靠的管理技术。其内容包括:人员本质安全化,机具本质安全化,作业环境本质安全化,人-机-环境系统管理本质安全化等。

第二种观点认为:本质安全化的概念仅适用于物质环境方面的本质安全化。因为:①人的生理机能根本不可能是本质安全化的;②人是不停地接受外界物质、能量、信息作用的客体,又是异常复杂的物质与精神不断循环的系统,要达到本质安全化是不大可能的。所以“本质安全化”是指通过本质安全化的手段、方法,达到对人无损无害。

两种观点不同,但都充分肯定了技术系统的本质安全对于预防事故灾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事实上,在现代的安全管理工作中,人们研究最多、成果最多的也是系统的本质安全化技术。它对于预防事故和保障安全生产起到了巨大的改进和促进作用。

为了实现本质安全化的目的,安全科学技术专业人员在探索和研究其基本的理论和方法。随着安全科学技术理论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了实现系统本质安全化的基本方法:(1)从根本上消除危险、危害因素及其导致事故和毒害事件的发生条件。即针对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采取物质技术措施,使其从根本上消除,这是防止发生事故最理想的本质安全措施。主要有:①以安全、无毒、低毒产品替代危险、高毒产品;②按本质安全化要求,重新设计工艺流程、设备结构、形状和选择能源;③消除事故可能发生的必需条件。(2)在设备或技术系统中应能自动防止操作失误、设备故障和工艺异常。操作失误、设备故障和工艺异常是生产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现象。设备及其系统应有自动防范措施,否则必然导致事故发生、人员伤害、设备损坏,还可能引起燃烧、爆炸。采取自动防范措施的主要方法有:①用机械的程序控制代替手工操作,是保证安全、防止错误操作的根本途径;②积极进行自动化和机器人的研究、生产,逐步替代人去从事险、脏、累、尘毒及其他人们不愿从事的工作;③采用安全装置,安全装置一般由机器制造厂商设计安装并随机器销售,这些安全装置有:屏护装置,密闭装置,自动和联锁装置,保险装置,自动监测、报警、处置装置,以及指示灯、安全色等辅助性安全装置。(3)设置空间和时间的防护距离,尽量使人员不与具有危险性、毒害性的机器接触,这样,即使发生事故也不能造成伤害,或减缓伤害程度。具体的方法有:①将具有危险性、毒害性的机器围封于特定场所,如抗爆间、密闭室、“安全壳”等,使之与人员及周围环境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进行空间隔离;②在人员与机器之间或机器周围,设立隔断墙、隔火墙、防爆墙、隔火间、隔爆间、抗爆土堤、抗爆屏障、防泄堤及避难设施(安全滑梯、滑杆、通道等);③围栏、护网可起部分隔离作用,只用于其他隔离措施无法实行的情况;④时间隔离是为避免相邻作业发生事故后相互影响而确定错开作业时间,达到隔离目的,但它易随着人为因素而失效,所以只在其他隔离措施无法实行时才运用。(4)根据生产特点,作好安全措施的最佳配合。首先应研究对象的主要危险因素,熟悉各种安全措施、方法的使用范围和条件,然后进行选择、匹配,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对安全措施的最佳组合中求取最大限度的安全效果。对重要、危险的部位要采用双重、多重安全保障措施。

综上所述,本质安全化原则和技术对于从根本上认识技术风险、消除事故和危害事件,防止人为失误、系统故障时可能发生的伤害,是最基本和有效的措施,这种措施贯穿于技术方案论证、设计以及基本建设、生产、科研、技术改造等一系列过程的诸多方面,它对于指导安全生产科学管理工作有重大的意义,故此,“本质安全”的原则在安全设计、安全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要实现技术系统的本质安全,就需要认识技术风险,进行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因此,风险分析与管理是实现系统本质安全的基础。

本书的重要内容涉及如下方面:(1)技术风险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负面作用。(2)工业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原则、理论和方法。(3)风险辨识的理论和技术。(4)风险评估的理论和方法。(5)风险控制的理论———事故预测与预防的理论。(6)重大事故的应急救援理论和方法。

作者期望通过本书提出的观点,介绍的理论和方法,分析、探讨的实例和论证,向读者传递一套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由于安全科学技术的理论和方法还处于发展之中,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体系还有待于不断研究和探索,加之作者知识及能力水平所限,不足及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望读者能予谅解,并能提出宝贵意见。罗云2004年元月于北京第一章 生存于风险的王国

☆重要概念:

技术风险,意外事故,安全事故。

☆重点提示:

技术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本章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展示了人类面对的风险问题。但是这种展示的用意不是让我们去感受严峻和悲哀,而是让人们警觉,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风险可防范的意识,同时认识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的、应该和可能达到的风险控制水平。第一节 正视技术的两面性一、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共存

技术是人类达到理想境界的阶梯,是创造财富和发展社会经济的强大手段。农业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踏进了文明的大门,而工业技术的进步则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顾人类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出,正是技术的突破带来了一次又一次产业革命和人类社会的日益繁荣。我们今天的物质享受和文化生活,是过去人类梦寐以求的;今天的许多事物,是我们的祖先所不敢想像的。当中国的运动健儿在大洋彼岸奋力拼搏时,亿万同胞可以通过卫星和电视分享他们胜利的喜悦。“朝游北海,暮宿南溟”也不再是什么神话了。今日的飞机、船舰、汽车、火车、高楼大厦、电气化家庭,无一不是工业技术发展的赐予和技术进步的成果。没有现代工业就不会有今天的文明社会。

然而,工业技术在人们的印象中却并不总是光彩夺目的,从另一方面讲,甚至有人对它深恶痛绝,尤其是它造成人类生命的丧失与健康的危害,以及带来了令人厌恶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在工业革命初期,工业所造成的肮脏环境还只限于厂房内和工厂区;现在,它所造成的污染影响已扩大到地球上的几乎任何一个角落。因此,有人摈斥工业生产,主张回到自然体系中去;有人逃离工业城市,到野地山林里去体验大自然的生活;还有人着手建立古典式的田园村舍,力图摆脱现代工业的影响。但是,所有这些思想和行为,到头来只不过是梦幻或出出风头而已———这些“创业者”一个个又回到城市,回到工业社会中,没有人能长久地生活在我们祖先的环境条件里。其实,即使是宣称不要现代工业的人,也避免不了穿戴现代工业生产的衣服鞋帽,使用近代技术制造的物品和工具,乘坐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现代工业已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几乎一切领域,因而作为现代人,想要脱离工业社会和摆脱近代科技的影响,就如抓住自己的头发想使自身离开地面一样困难。

那么,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难道工业技术本身生来就既是福星又是祸根吗?是不是工业化必然带来必然的生命与健康风险呢?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当今严重的工业事故与环境污染并不能只怪工业技术本身,主要是因为人类在进行工业生产时设计、制造出有缺陷的技术,并应用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同时,就是对于合格或称安全可靠的技术,由于人为的行为不当和管理的失误也会导致技术的失控,从而造成负面的作用———事故和环境灾难。具有缺陷的技术不能把原料全部转化为产品,而是大部分以废物的形式浪费掉了。例如,能源对技术社会有着决定性的意义。石油、煤、天然气等能源都是有限的。世界的石油总储藏量估计在4000亿立方米左右,目前每年的开采量超过30亿立方米,假如不采取措施,现有的石油资源大约在100年左右被开采殆尽。煤的储量虽比石油大得多,但也并非是无穷的,只不过能供人类开采几个世纪而已。对于如此宝贵的能源,人类又是怎样合理利用的呢?就美、日等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其能源利用率也不过50%强,而我国总的能源利用率还不到30%,也就是说,大部分能源不但白白地浪费掉了,而且成了污染源。

根据化学家的观点,地球上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无用的,关键在于如何控制和利用它们。煤、石油、天然气包含着多种有用物质,如煤中含有工业上极为重要的硫,从石油和天然气中可提炼大量合成材料的原料等。现在把它们简单地燃烧掉,只利用其中的碳和氢,仅仅提取了少部分热能,而其余的大量元素物质和利用价值却被完全忽视了。不仅如此,它们还都以含毒废物的形式被排放出来:硫变成了二氧化硫,金属元素成了有毒颗粒物,结果造成环境严重恶化。不仅天然的物质利用不当,造成危害,同时为了提高生产的效率和提高生活的品质,人类还利用技术创造了很多过去自然界没有的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在造福的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活和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工业发展的历史表明,意外事故的严重以及造成环境危害的关键因素不在于工业生产规模的大小,而在于采用技术的先进和完善程度。

在工业社会的早期,由于采用的技术落后,甚至近乎野蛮,虽然生产规模不大,但造成的事故和污染却十分惊人。1900年,美国田纳西州一个镇上建设了一座硫酸厂,采用硫铁矿作原料。生产者只简单地将硫铁矿与木柴相间堆积成层,点火燃烧,用生成的二氧化硫气体来制造硫酸。这种简陋的生产方式使大量二氧化硫散失,熏死了周围1万多亩土地上的所有植物,直至今日,那里仍是一块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

现在,人类的生产水平虽比几十年前大为提高,但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依然很低,尤其像我国这样工艺技术落后、生产设备陈旧与管理不善的生产方式使能源的浪费和原料的流失更为严重。我国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大部分煤炭未经加工处理就直接用于燃烧,不仅热效率低,而且煤炭的绝大多数成分都以废气、粉尘和煤渣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这是我国许多城市和工业区黑烟滚滚、煤渣成山、大气飘尘严重超标的根本原因。我国仅造纸、制糖、制革、合成脂肪酸、合成洗涤剂等五大轻工行业,每年排出的悬浮固体物就多达120万吨,BOD(排出废水的5日生物化学需氧量)高达135万吨。造纸工业每5年用火碱近百万吨,只有二十几万吨回收利用,其余都变成了水污染物质。我国化工行业的原料利用率也不到1/3,大部分原料都转化为污染物进入大气、水体和土壤中。上述种种情况说明,技术上的缺陷是造成当今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二、两种前途

我们已经认识了技术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利弊。从中可以看出,生产的效率、生活的质量、人类生存环境的质量,不仅与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与人们的生老病死、吉凶祸福密切相关,而且对人类的未来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现今,人类社会正处于一个动荡的变革时期。在这个剧烈的变化过程中,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怎样?这是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展望未来对我们今天的态度和行动有极大的好处。

1.严峻的未来

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历史,在任何一种生物的进化史上不过是短暂的瞬间,但人类社会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其变革的速度越来越快,变革的规模越来越大。在人类文明史上,农业社会历时数千年,工业社会至今不过300年,目前又面临着新的变革时期,这就是某些社会学家所称的“信息社会”或“信息革命”。这种新的变革,也许只能延续几十年,但可以肯定,变革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环境带来的影响将更加巨大,更加深刻。在信息社会的重大变革中,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作用是空前的、最为突出的。

在工业社会以前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受自然的制约,人与大自然的斗争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在这个时期,火是人与自然斗争的最强大武器,焚山烧林、开辟农田、驯养禽畜等是人与自然斗争的主要内容。在这种生产和生活环境中,人类面对的主要是来自自然的灾祸。

工业化将人类历史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在工业社会里,矿物能源代替了传统的薪柴木炭,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大工厂取代了小作坊,技术大行其道。技术创造了效率,也创造了财富,创造了城市,人群由农村涌向城市,一切都向大型化与集中化发展,随之而来的就是损失对意外事故极其敏感,人类的生产、生存风险扩大。

目前,我们已经进入这样一个历史时期:征服自然的手段和技术已取得了重大发展,自然界已基本置于人类的控制之下;全世界60多亿人口对地球的压力已几近其承受的限度;工业社会赖以生存的矿物能源已呈匮乏趋势;自然资源已被广泛开发,有些已开始衰竭;生产效率已达到极高的程度,以至于要再加速提高已甚感困难,而从减轻负面的影响和损失,即利用间接“减负为正”的策略来提高经济增长,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一切告诉人们,以牺牲生命、健康和环境为代价得到的文明已发展到高峰。如果按照现在这样模式继续下去,即对技术的负面作用不加扼制,使技术带来的风险居高不下,人们还是持征服自然的姿态,动用反生态的技术干预生物圈,那么也许到21世纪中期,人类就会遇到严重的麻烦。

人类所处的工业经济时代已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工业经济是以工业技术为前提,以资源经济为重要基础的。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人类为换回经济的增长,不惜为技术付出巨大的生命、健康和环境代价。在人类考虑“人口、资源、环境”这一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命题时,安全与健康作为人类最根本的命题而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长期以来,人们通过科学技术手段、经济手段、管理、法律和行政的手段来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但严格地讲,始终未能从根本上奏效。于是,人类开始从更深刻的层面上去思考,即从人类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和人类文明的进程上去思考,由此得到一个基本的结论是:人类必须摒弃工业文明时代奉为公理的观念、理论、方法和行为准则。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萌发和产生的。

对于人类面临的技术风险,也要站在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生存的高度来认识。

2.光明的前景

如前所述,没有科学地利用技术,进行掠夺式的生产,在安全方面,则导致人类意外事故频繁、生命与健康风险极高、经济与财产的意外损失巨大;在生态环境方面,世界迅速城市化、资源大量消耗、环境遭污染、生态受破坏。值得庆幸的是,20世纪末期,有效控制技术风险,不仅成为企业安全生产、保障职业安全卫生的重要前提,也成为生活质量和生存保障的基本要素。

迅速崛起的能源革命,将使永久性能源———核聚变逐步取代目前广泛使用的矿物能源;深层地热、太阳能、风能、水力能、氢能等清洁能源将得到开发和利用。能源多样化以后,再不用像现在这样为开采、运输大量的煤、石油和天然气而奔忙了,而矿物燃料燃烧时造成的大气污染问题也有可能随之迎刃而解。

发展迅猛的信息革命,也会引起生产与生活的巨大变革,对环境质量也可能产生巨大影响。电脑将使生产变得高度合理化、自动化,一切原料和材料将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污染物的排放量也会因而减少。一些设备陈旧的落后小厂,一经在关键地方安装上电脑,就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增强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电脑用于生产、资源开发和环境管理,可迅速处理多因素的环境问题,可预防大面积或严重污染事故的发生。办公与家庭生活电子化,将使许多事情不需要出门就能办妥,这又将大大减少交通流量,从而相应减少交通污染和拥挤造成的身心损害。据统计,美国每一城市居民每天仅往返于居住地和工作处之间使用的汽油平均相当于64.4千瓦,如果将12%~14%的城市上下班职工的工作通过电讯手段来完成,每年就可节约7500万桶汽油,这样,美国也就不必进口石油了。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使人们能迅速地获得一切所需要的情报,真正实现“天涯若比邻”的理想,从而人们不再需要集中在一起,也不会再出现“超级城市”问题了。

近年来兴起的生物技术,对增加农业生产、改善未来环境和生态系统都具有很大的意义。人们可以通过基因拼接培育出特殊品种的作物。例如,促使禾谷类作物能像豆科作物那样进行固氮,那么就可不必再施化学氮肥,这意味着既能避免施肥造成的污染,也可消除氮肥厂这样的污染源。如果能把玉米等作物由一年生变成多年生,就可减少耕作,并防止土壤过多损失。假如能将动物的基因拼接到植物中,也许会产生含有动物蛋白的植物,到那时就用不着再通过饲喂家畜来获得动物蛋白,从而有可能避免因过度放牧而造成的草原退化。还有,人们是否可以动用生物技术培育特殊微生物来消除某些污染物质呢?当然,有些事情还只是科学家们的设想,但应该相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理想完全有可能变成现实。

技术风险问题说到底,乃是技术不完善或缺乏认识(安全意识、安全科学态度),以及安全对策不力所造成的。现代最新的科学技术已显示出对提高技术风险的控制能力具有很大的潜力。近年来,发达国家在生产继续增加和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意外事故率(如交通安全的万车死亡率、亿客公里死亡率、职业工伤的万人死亡率、百万工时伤害频率等)逐年下降,这些多数是采用新技术和完善安全法制、强化科学管理的成果。因此应该相信,在日益发展的新技术推动下,技术意外风险的控制将同整个人类的前途一样会有一个光明的前景。

3.必须立即行动

现代安全问题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对人的生命与健康的损害;二是对社会、企业、家庭的财产危害;三是对环境的破坏。

由于技术风险是在人造系统中发生的,因此,理论上讲,所有由于技术风险造成的意外事故都是可防和可控的。但是,由于技术危险的客观存在,要绝对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又是不现实的。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的技术风险控制水平应是多大才是合理的。一位世界著名的安全科学家说:如果人造系统中引发的意外死亡率低于由于自然因素导致的死亡率,这样的人造系统就是安全的。事实上,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技术水平的不同以及经济基础的差别,政府制定和社会可接受的意外事故率是不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尽一切力量去有效地防范由于技术风险造成的意外事故,为社会创造一个安全、健康、高效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使安全健康水平基本上能够同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相适应。

实现一个理想的安全目标是人类的热切愿望,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所必需的,是生活质量的需要。但是,我们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实现这一目标的困难也相当大。例如,据原国家劳动部对20个省市和16个产业的权威调查统计,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的工业生产各行业存在可能导致一次死亡10人以上或经济损失500万以上的重大隐患有982项。公安部门的调查表明,我国的厂矿、城市公共场所和家庭存在有13.82万处重大火灾隐患。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安全科学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经济投入。完成这样的任务,无论财力、物力都有相当大的困难。由此可见,我国安全生产及意外事故的预防工作将是多么艰巨!

当前,我国的经济力量仍比较薄弱,工业生产技术落后、设备陈旧、安全法制建设和管理不善等都是导致意外事故频发的主要因素。虽然在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中许多新兴技术的应用和产业结构的改变将使本质安全有所提高,但这种硕果大多会在发达国家里。发展中国家想要达到这一步,似乎还需要度过不短的艰苦年月。目前,发达国家正在致力于发展技术集约型产业,以高超的技术产品去占据市场,而将许多危害性较高的传统产业,如采矿、钢铁、造船、冶金、化工等移向第三世界。这种转移,对发达国家的环境将带来益处,但对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和整个人类的安全来说,究竟如何,人们正拭目以待。

安全生产、安全生存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已越来越明显。现代人类的物质文明已发展到相当高度,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在迅速增长。安全、健康、舒适、高效已成为企业、社会和家庭非常关注的问题。安全就是生活质量、珍惜生命、维护健康,这些已成为人类的共识。保护我们的生命与健康,创造安全健康的生存世界,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因而在任何生产活动中都必须“目中有人”,既有生产观点又有安全观点和环境观点。如果说,过去人们为了经济而不顾生命与健康的价值,那么今天需要的却是为防范技术的风险和保护脆弱的生命与健康而奋斗。就在本书编写过程中,还不断传来重大意外事故发生的不幸消息,如“大舜号”沉船事故,200多人丧生;河南焦作娱乐场所火灾,70余人死亡;江西萍乡数月间连续3次爆炸事故,造成重大伤亡……,令人震惊,发人深省。惊心不仅是因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更主要是因为人们的无知行为。想想我们的目标,看看我们的现状,差距有多大!因此,必须立即行动起来,增强安全科学的意识,提高全民的安全素质,强化科学的安全管理,加大技术风险的防范投入,保护我们珍贵的生命、健康与财富,保护有效的技术生产力。第二节 生活中的技术风险一、居家生活中的技术风险

1.生活中意外事故知多少

由于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这种状况一方面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物质利益和生活享受,另一方面也给人类的生存增添了许多危险和危害因素,现代生活方式比起传统生活方式对人为意外事故更为敏感,意外事故发生后可能造成的损失更难以控制。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证明,现代生活中的意外事件随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生活方式及内容的变化越来越成为人类最为烦恼的事情。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是狂风暴雨中的一个宁静的港湾。无论是层楼突起,还是巷陌深深,家无不以安全、舒适而给人带来温馨的感觉。因此,人们都认为家庭、居所是最安全的地方。但对于现代家庭来说,由于技术的不断引入,高层建筑、家用电器、新材料与新能源的利用,使家庭在获得舒适的环境、方便高效的用具、快乐刺激的设施后,也把灾祸的幽灵引入了家庭和居所。坠落、中毒、割伤、烫伤、起火等意外事故成为家常便饭,特别对于孩子,家庭已失去“安全大后方”的意义。在美国,死于家庭事故占全部意外事故的60%。

生活意外事故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由于人为原因(直接或非直接的)造成的不期望或意想不到的人的生命与健康危害及损害的事件。如交通事故、火灾、触电、溺水、坠楼、中毒(煤气、石油气、天然气体中毒,食品中毒等)、刺割、运动伤害、爆炸(燃气爆炸、高压锅爆炸等)、气管异物、烫伤等。

2.各领域的安全事故现实

在全球范围内,每年约有400万人死于意外伤害事故,约占人类死亡总数的8%,是除自然死亡以外人类生命与健康的第一杀手。在很多经济发达国家,生活意外伤害事故已经成为人类非正常死亡的第一死因。美国1993年生活意外事故死亡人数高达40530人,其10万人的死亡率是8.7,是劳动生产事故死亡率的2.5倍;失能伤残人数800多万人,是生产事故伤残人数的2.6倍;造成的经济损失生活事故是生产性事故的2.3倍。正因如此,非生产性意外事故长期以来一直是美国国家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在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意外事故实情》统计分析报告中,对于生活意外事故一直是重点统计和分析的内容。在日本,社会非常关心家庭的安全问题,据统计资料表明,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每年生活意外伤害事故死亡高达4万人,其中除了交通事故(占生活意外事故的一半)以外,就是家庭意外事故。20世纪80年代在新加坡,全社会一年发生的意外事故中,生产性事故仅占16%左右,公路交通占17%,而家庭事故也高达14%还多;新加坡的整个社会一年死亡原因统计中,生产性意外事故仅占4%左右,而非生产性意外事故高达10%。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还在于:在世界范围内,生产性意外事故由于政府管理和技术工作的重视,其事故率在逐年下降,而非生产性意外伤害事故特别是家庭及社会生活意外事故在逐年上升。

据我国有关管理部门的统计,每年由于职业工伤、交通事故、火灾三大领域的意外事故死亡高达14万人,其中交通事故约11万人。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统计中未包括家庭、学校等生活领域的意外事故。按一些发达国家的统计结论,生活意外事故导致的生命风险是生产性意外事故的2~3倍。

在所有的生活意外事故中,老人和儿童是重点受伤害的对象。据统计,在所有生活意外事故中,老人和小孩受伤害的比例高达60%,而其中儿童占2/3。在所有的交通意外事故中,少年儿童受到伤害的比例占8%。根据上述的比例推断,可得到如下有关少年儿童意外事故状况的统计推断数据:

每年全球死于意外事故的少年儿童约130万人;

我国每年死于意外事故的少年儿童约8万人;

我国少年儿童年10万人意外事故死亡率约23人,几乎是职业意外死亡率的2倍;

我国每年死于交通意外事故的少年儿童约8000人。

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一现象及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1989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儿童意外伤害”大会,确认意外伤害为20世纪儿童重要的健康问题;国际疾病分类(ICD-9)中意外伤害被单独列为一类疾病;国际卫生组织欧洲办事处提出在世纪末把意外伤害事故率相对于1990年下降25%,意外事故伤残率下降50%的目标。上述现象、经验、动向或进展都应引起我国全社会的重视。由此可以说,由少年儿童基金会推出的少儿安康成长计划是件及时而有重大意义的事。二、技术风险就在我们的身边

1.声音与噪声

世界上到处充满了声音。风声、雨声、沉雷的隆隆声、海涛的怒吼声,还有那蝉儿鼓翅、鸟儿和鸣、虎啸猿啼,自然的声音和谐、悦耳,对人的健康是有利的。但是,繁忙的施工工地、潮涌般的人流、隆隆的机动车、嘈杂的工地、刺耳的汽笛、轰鸣的飞机,这一切似乎都是现代城市的基本特征,然而,这些对人的生理和健康造成危害的声音,则称为“噪声”。

噪声污染与社会工业化和交通拥挤有密切关系。工业化生产过程形成的噪声,以及汽车广泛使用,给生产作业人员及工厂和道路附近的是居民心理和精神造成沉重负担,对人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噪声是除工业粉尘以外的,对作业人员健康危害较大的物理因素之一。因此,噪声成为职业健康保障需要重要防范的因素。

2.沐浴在磁场中

一块马蹄形的磁铁,能将几厘米远的铁钉吸引过来。一块巨大的电磁铁,能将成吨重的散碎废铁“抓”起来,装上运输车辆或投入熔炉。这都是由于磁铁具有磁场的缘故。

地球是一个被磁场包围的星球。地球的磁场强度为0.28~0.71奥斯特(1奥斯特=79.5775A/m,下同)。磁场对生物有很大的影响。有人认为,地球上许多生物的灭绝就是地球磁场曾经发生过巨大变化的后果。人类世世代代生活在地球的磁场之中,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磁场作用,因而从未感觉到它的存在。

现在,人类在生产活动中人为地创造了许多磁场,这些磁场的强度比地球磁场要强很多。例如,发电机内的磁场,其强大程度从所发出的电流就可以想像出来。磁场具有一定的生物效应,人们可以巧妙地运用磁场的生物效应来治疗疾病。但是,强磁场也会损害有机体的健康。电与磁犹如一对孪生兄弟,往往同时发生。电的应用既然如此广泛,因而在生活环绕中也就到处存在着磁场。

若把特制的磁体贴敷在患部或相应的穴位上,就会形成一个局部的恒定强磁场,它作用于肌体,达到治病的效果,这种方法被称为“磁疗”。实践证明,磁场有一定通经活络作用,可治疗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炎等。磁场还具有消毒、抗感染、防浮肿等作用,可用于治疗血管病、骨折及促进伤口愈合等。如果用1000~2500奥斯特的磁片贴敷在相应的耳穴、身体部位,还具有麻醉作用,可应用于某些手术,据说成功率达90%以上。

在进行磁疗时,人们已经发现,过强的磁场能引起头晕、嗜睡等副作用。长期暴露在强磁场环境中,还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的衰退及荷尔蒙的失调。

近年来,对强磁场下工作的人员进行过不少调查,证明强磁场确有不良的作用。前苏联曾调查过一些经常接触300奥斯特磁场的人员,发现他们常有植物神经系统失调和头痛、眩晕、耳鸣、起立时头昏、急躁等异常现象。我国也调查过强磁场下工作的18~30岁的部分人员,同样发现有人感到精神紧张、易疲劳、心率过速、失眠和毛发脱落等症状。

在强电流设备附近均有较强的磁场。在电流为3000~16000A的设备附近,磁场强度可达50~300奥斯特(1奥斯特=79.5775A/m)。工作在这种环境下,也有人感到头脑发胀、耳鸣、无力,以至引起心率过速和血压升高等异常现象。

地球磁场对人的作用一般较弱,不过某些人对磁场比较敏感。磁场对其他生物有何作用,如鸟类怎样利用磁场来判断方位等,是目前人们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

3.生活在电磁波辐射下

在现代化进程中,大功率高频电磁场和微波在广播、通信、医学、工业、国防以及家用电器中应用得越来越广泛,成为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电磁波的广泛应用也造成了生活环境的电磁辐射污染。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还将其列为“造成公害的主要污染”之一。

电磁波具有一定的生物效应。当人体承受超量的电磁波时,会导致出现头晕、恶心、工作效率降低、记忆力减退等病状。电磁波对人体的影响与其频率、强度和作用时间长短等有关。一般来说,它所造成的现象在脱离其作用场后几小时即会消失。受电磁波严重影响的人,也可在几天内恢复正常。

一些学者研究指出,微波频段(300MHz~300GHz)电磁波辐射的生物学效应要比射频段(0.1~300Hz)电磁辐射强。其作用可分为热效应与非热效应两类。

组成人体的细胞和体液分子大都是极性分子,外加的微波场力可使排列混乱的极性分子因定向作用而发生频率极高的振荡运动;为了克服介质的黏滞性,就出现因能量消耗增加而发热的现象。如果外加微波力场过强,就会使调节系统承受不了,导致体温失控、上升,并引起—系列高温生理反应。巧妙地利用这种作用,可以对有机体产生良好的刺激作用,如使血液流动加速、血管扩张、促进新陈代谢、改善局部营养等,从而促进机体组织的修复与再生。这就是电磁波理疗的基础。但是,当电磁波辐射太强,人体暴露在100mW/cm2以上的功率密度中时,就会产生明显的病理不可逆变化。

电磁波辐射的生物效应是复杂而又精细的,有很多现象不能用单纯的热效应来解释。这类作用统称为“非热效应”。环境电磁辐射通常都是低强度的长期慢性作用,它对人体的作用都归为非热生物效应。

据实际调查证明,在环境电磁辐射作用下,人体会产生许多不良的生理反应。反复的低强度电磁辐射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出现诸如头昏、嗜睡、无力、记忆减退等。当辐射强度超过100mW/cm2并长期照射眼睛时,由于热效应,可导致晶状体蛋白质凝固,形成“微波白内障”,即使低强度电磁辐射也会引起视疲劳、眼不适感和眼干燥等现象。电磁辐射对于心血管系统和血液系统亦有影响。如通过对雷达操纵手进行健康调查,发现多数人的白细胞数偏低。此外,电磁辐射污染对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亦都有一定的效应。

环境电磁辐射除了对生物体具有广泛而复杂的作用外,还会干扰收音机和电视机的功能,也可能使自动控制装置失灵、飞机和船舶导航发生误差,甚至使军事上使用的电爆兵器失控,及某些挥发性液体或气体发生意外燃烧等。因此,在人类活动中电磁辐射已成为必须认真对待的因子。在人们生产和生活中,应当对有关电器采取接地、屏蔽等预防措施,以避免这种看不见、听不到的污染的危害。

4.“热岛”效应

现代化城市总是与密集的高楼大厦、广布的公用设施、林立的烟囱和纵横交错的柏油街道相联系的。这样的结构多半导热性好,受热传热快。白天,在太阳的辐射下,结构面很快升温,滚烫的路面、墙壁、屋顶把高温很快传给大气;日落后,加热的地面、建筑物仍缓慢地向市区空气中播散热量。此外,人口密集、耗能集中、排热量大,也使气温上升。因而市区的气温常常明显高于郊区。众多的城市犹如一个个“热岛”,散布在广阔的大地上。据世界上20多个城市的统计,城市的年平均气温比郊区高0.3~1.8℃。例如,北京和南京市内的气温都比郊区高0.7℃,贵阳高0.4~0.5℃,杭州高0.4℃。每到夏季,城市气温升得更高。1963年一次实测,证明杭州市内官巷的气温比近郊的杭州大学高3.2℃,比苏堤高3.9℃。

城市“热岛”气候是一种利少弊多的现象。市区温度高,周围地区的冷空气就会向市区汇流,结果把郊区工厂的烟尘和由市区扩散到郊区的污染物重又聚集到市区上空,久久不能消散。对于诸如我国长江流域的城市来说,“热岛”气候使夏季的市区更加闷热难耐,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效率和身体健康。

在城市环境中,除了温度升高之外,湿度也比郊区低。坚硬的路面、屋顶不易存水,良好的排水系统又将雨水很快排走,因而市区的蒸发量大为减少,空气要比周围地区干燥。据欧洲的一些城市调查,其相对湿度比郊区低4%~6%。我国南京城内的相对湿度比郊区低3%,杭州低6%,贵阳低4%。在炎夏季节,最大相对湿度甚至达28%。随着城市的扩大和“热岛”气候的强化,城市不仅热,而且越来越干燥,逐渐成为不适于人生活的地方。

城市特殊气候的形成与空气污染亦有很大关系。城市上空烟尘的增加,不仅使太阳辐射减弱,而且在有烟尘时,空气中凝集水气的“凝结核”大大增多,容易形成雾。英国伦敦从1871年起的39年内,人口增长了200万,雾日随着增加46%。南京市内年平均雾日也比郊区多32%,尤其在冬季多达80%以上。此外,露还招致云和雨的形成,从而阴天增多,晴天减少。据统计,匈牙利的布达佩斯从1861年起,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年平均晴天日数减少18天,阴天日数则增加41天。三、家庭意外事故风险

意外伤害已成为人类生存的头号杀手,而家庭意外是意外伤害的“重灾区”,在现代社会已成为现实和共识。意外伤害主要包括伤残和致死,其伤残的主要类型是:车祸、火灾、溺水、窒息、中毒、烧(烫)伤、跌伤、撞伤和击伤、动物咬伤、异物卡入喉鼻、针刺、踩到铁钉、割伤、其他伤害等;致死的主要类型有:车祸、淹溺、跌倒和高处坠落、噎塞、火灾、触电、物击、窒息、危房倒塌、自杀、他杀等。

据报道,1998年青岛市一户居民在搬进刚装修完的新房后的第二天,全家3口人全部深度中毒,其中男主人经抢救无效死亡。经专家分析,中毒死亡原因是由屋内的装饰材料所引发的。在内墙涂料中,乳胶漆是一种较安全的装修材料,因它的主要成分是树脂、溶剂(包括水)、颜料和少量的助剂。在这些成分中,树脂、溶剂和颜料基本没有毒性,乳胶漆的3/1000的助剂,只要其挥发不到一定的量,就不会对人产生危害。与涂料相比,乳胶漆的污染要小得多。研究表明,107涂料和有的家具上的聚氨酯漆会对人体健康带来较大的危害,尤其是劣质的107涂料含大量的致癌成分甚至致人死亡。所以,专家提醒消费者千万不要使用那些不合格的107涂料。同时,也必须关注家具漆和地板漆中所含的毒性问题。据了解,目前我国生产的聚氨酯漆中所含有的对人体有害的TDI,其含量为5%以上,国际标准是0.3%以下。由此可见,我国生产的聚氨酯漆中的有毒物质超出国际标准的十几倍。

再看危险的氡。20年来美国的科研人员一直在研究氡对人体的危害。氡是一种放射性物质,某些岩石和土壤中含氡。研究人员警告说,如果使用含有氡的岩石及土壤制成的建筑材料,就会给人体带来危害。在美国,每年因建筑材料受到氡辐射导致肺癌的人数达15000~22000人,占整个肺癌发病人数的12%。美国国立研究院(NRC)的一份研究报告称,氡辐射仅次于吸烟,是导致肺癌的第二大杀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