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箴言(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30 18:00:22

点击下载

作者:慧钰

出版社: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不朽箴言

不朽箴言试读:

前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道家思想是其中最璀璨的哲理篇章。以《老子》、《庄子》、《列子》、《吕氏春秋》、《淮南子》为代表的道家名著,总结了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以其创造性思想贡献而卓然独立,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

老子的《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奠基之作,也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被道界誉为“万经之王”。在这部著作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智若愚”、“大器晚成”、“无为而治”、“天长地久”、“出生入死”等语句早已家喻户晓,“治大国若烹小鲜”等智慧则被世界一些政治家引为治国理政的镜鉴。

庄子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两者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在《庄子》这部奇书里,《逍遥游》、《齐物论》等名篇充分展示了庄子的“天人合一”、“清静无为”思想,“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等语句,则以其现代意味影响着今人的文化心理,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今天,以全新的角度审视《老子》、《庄子》等书,其中的闪光名言虽寥寥数语,却寄寓着丰厚的哲理,凝结着深邃的智慧。老子“道法自然”中的生存哲学,庄子“逍遥无为”中的处世智慧,超越前年历史,探究生命底蕴,为现代人提供了超越世俗、效法自然、知足常乐的思想启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提醒人们要尊重自然,尊重规律;“治大国,若烹小鲜”,提醒人们处理大事需要谨慎稳重,不可变来变去;“大直若屈,大巧若拙”,提醒人们学会守愚,别因才华断送了前程;“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提醒人们了解自己才是真聪明,要有自省心;“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提醒人们追求超然物外的精神自由;“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提醒人们要想得开,看得透;

……

先哲的叮咛,字字玑珠,为烦劳、焦躁、冷漠的人们打开了另一个心灵的空间。透过一句句不朽箴言,步入更高的人生境界,有助于我们更巧妙地实现心灵成长、处理人际关系,更圆通地解决现实难题。

本书摘取《老子》、《庄子》等书的精华部分,进行通俗易懂的分析和经典案例解读,把道家思想的内核与神采娓娓道来,让你在轻松的氛围中谙熟道家哲学,在潜移默化中感悟道家智慧,最终在修身养性与做人做事方面得到更多帮助和借鉴!第一章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体现了道家思想顺应、尊重自然规律的传统。他们主张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无为而无所不为。

世上的事就是这样,当你只是为获得而去获得时,成功总是那么遥远;一旦你超越了功利的目的,顺其自然而为,成功或许马上就会出现在你的面前。许多时候,“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1.一切都要顺其自然——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箴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译文】“道”,是不可以用言语来说明的,否则,它就不是恒久的“道”。“名”,是不可以用文字来表述的,否则就一定不是恒久的“名”。【解读】

在老子的思想中,“道”不仅是其哲学体系的总称,也是具体研究对象的代名词。可以说,《道德经》这部著作的所有观点都是围绕着“道”这个概念展开的。

从象形字的角度来看,“道”表示人用脚在大路上行走。古代的交通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开辟出一条道路很难,所以很受重视,甚至有祭祀“道路神”的仪式。老子从有形的道路开始研究,逐渐把“道”拓展为无形的道理、方法、规律。

今天,我们可以通俗地说,“道”就是事物的规律性,而规律是不可见的,是人无法控制的。因此,老子认为,“道”是虚无的,无法说清楚、讲明白。如果能说清楚、讲明白,那显然就不是正常、恒久不变的道了。

那么,什么是“名”呢?根据老子的主张,既然能说出来的“道”并不是真正的“道”,充其量也只能称其为“名”。说得通俗一点,“名”是自然运行的“法则”,而“道”是更深层次的根源。

比如,爱情是存在的,有时候让人心花怒放,有时候让人肝肠寸断。“爱情”两个字就是对这种男女之间感情的一个描述,是一种“名”。我们能感觉到它的存在,能把具体的感受说出来,但很难用文字确切地表述出来。用文字给爱情下个定义,很难,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理解。至于爱情深层次的根源,则涉及“道”的学问。

由此可以看出,老子抓住了一个最普遍、最根本的问题:世间一切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消亡,都是在时间、空间、环境等外界要素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完成的。因此,对待任何事情,或者做任何事情,都要合乎自然,顺应人情,从而减少失败的要素。听任自然,顺应原本,是老子的大智慧。【智慧人生】

每天日出日落,一年四季变化,这都是规律。一颗种子从发芽到开花、结果,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衰老,也是规律。

建造一座大楼,复杂的施工过程中有许多操作技巧,这就是门道。商场上投资办企业,有许多潜在的规律可循,这是经商的智慧。

总之,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找到固有的规律,按照内在的逻辑去操作。只要顺其自然,便可一顺百顺,一通皆通。最顶级的设计师

一片宏伟的办公楼群竣工了,负责园林管理工作的人找到建筑设计师,问:“人行道应该铺在哪里呢?”“把大楼之间的空地全种上草。”建筑师给出了这样的回答。园林师还要问,建筑师转身离开了。

不久,楼群之间的土地上长出了小草。每天来这里上下班的人很多,草地上踩出了许多小径。走的人多,小径就宽;走的人少,小径就窄。远远看去,这些羊肠小道非常好看。

接着,建筑师找到园林管理人员,让他们沿着这些踩出来的痕迹铺设人行道。这是从未有过的优美设计,最大程度上满足了行人的需要。抓住人生的每一个机会

早就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但是她还是独自一人。在同学的帮助下,她和一个男人在咖啡馆里碰面。

他的条件很不错,唯一让她不满的是他性格比较腼腆,不爱说话。先试着交往吧,她这样想,也这样做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他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对她关爱有加。在心底里,她也有莫名的感动。同学催她抓紧结婚,但是她梦想着更浪漫的恋爱,希望他有更出色的表现。

看着她不温不火的态度,他有点失落,再后来放慢了追求的脚步。最后,他连电话也懒得打,两个人最终分道扬镳。

直到这一刻,女孩才知道自己太固执了,然而一切都晚了。她曾放下往日的矜持,尝试着联系他,约他,不过始终没有成功。2.凡事欲速则不达——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箴言】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道德经》【译文】

翘起脚尖想站得更高,反而站立不稳,一步跨作两步想要前进更快,反而不能前行。【解读】

踮起脚尖来,就不能站得稳固。即使是练过功夫的人,也无法长久站立。这就是“企者不立”的道理。

所谓“跨者不行”,说指迈开大步走路,只能持续一会儿,时间长了肯定受不了。如果迈开大步去远行,那是自取颠沛之苦。

老子用“踮起脚尖走路”、“迈开大步远行”这两个行动,现象地说明了好高骛远注定要失败。“企者”,就是好高,“跨者”,就是骛远。如果把最浅近的、基础的都没有做好,偏要向高远的方面去求,不是自找苦吃,就是甘愿自毁。

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这样,你越急着弄明白,结果越糊涂;你越想达成某个目标,往往事与愿违。所以,暂时放下疑问,也许等头脑冷静后,事情就会弄明白;暂时忘记目标,先寻求实现目标的途径。一切都顺其自然,各种难题反而容易得到解决。

今天,人们把时间看做金钱,一切都讲求速度,于是就有了“速食面”、“速成班”,以及对“捷径”、“瞬间发财”的疯狂追求。至于身边功利、短视的行为,也就见怪不怪了。

在急功近利的趋势下,人们反而不容易吃到健康的食品,不容易实现更大的成功,即使发财了也难以延续财运。这一切都验证了“欲速不达”的逻辑。

正所谓“性急招损”,急切追求的结果是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损失,有时甚至是巨大的损害。比如,领导者做决策,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选准目标,进行全面的调查,还要研究复杂的环境。如果寄希望于一步跃升,一口吃个胖子,到头来必然导致指挥上的失误、行动上的误途,让自己陷于被动局面,错失发展的良机。

至于日常生活中,更不能太急躁,免得增加情绪上的紧张,以致破坏正常的关系,把事情搞砸。比如,教育孩子的时候,你指挥命令他,他根本不愿听,也不愿服从;这时候,不妨放下你的高见,让孩子去碰碰钉子,通过自发行动来体会做事的逻辑。否则,一味地呵斥孩子,只会增加他的蛮横与固执。【智慧人生】

肉要用小火慢慢地炖,才会好吃;拜师学艺,至少要三年四个月才会有成;任何工匠,讲究的是慢工出细活。凡事欲速则不达,然而这套宝贵的生活哲学已经快被遗忘。

今天的人们追求“速度”,不再脚踏实地,不再按部就班,处处显得毛躁马虎、急功近利。于是,出售的产品质量降低了,生活的心情紊乱了,一切都乱了套。

老子总结出了急躁炫耀的行为: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认为他们对于“道”来说,都是废物剩料,会扰乱人的心绪,是让人厌恶的东西。

在着急往前赶路的时候,不妨停下来看看这个世界。看看自己有没有迷失方向,看看身边的风景。急于成功的人,别忘了日本名将德川家康的一句名言:“人生必须背负重担,一步一步慢慢地走。”永远不要帮倒忙

小孩在草丛里发现了一个蛹,于是把它捡回家,想观察一下蛹是如何羽化成蝴蝶的。过了几天,蛹上出现了一道裂缝,里面的蝴蝶挣扎了好长时间,身体似乎被什么东西卡住了,一直出不来。

小孩于心不忍,决定助它一臂之力。他找来剪刀,把蛹剪开了,帮助蝴蝶脱蛹而出。但是,稚嫩的身躯显得那么臃肿,翅膀还很干瘪,根本飞不起来。

再等等吧,过一会它的翅膀一定会自动舒展开,到时候就可以自由飞翔了。小孩这么想着,耐心地等候。然而,他的希望落空了,没有羽化成功的蝴蝶永远停留在了现在的样子,它已经无法继续变化了,注定拖着臃肿的身子、干瘪的翅膀,爬行一生。

大自然的道理是非常奥妙的,每一生命的成长都充满了神奇与庄严,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都有内在的规律。蝴蝶一定要在蛹里痛苦地挣扎,直到它的双翅强壮了,才会破蛹而出。小孩善意的一剪,反而帮了倒忙,害了它一生。爸爸教儿子开车

看着儿子长大了,马上要步入社会了,爸爸十分欣慰。这一天,他对儿子说“我教你学习开车吧。首先必须牢记一点,你不要管这车是什么牌子,值多少钱,这和开车没关系,你只要记得一样,遇到状况,就踩刹车。”

练习了好长时间,儿子成功地把爸爸的爱车开到了路上,正在高兴的时候,结果不小心撞到了路牌上。顿时,儿子吓得一句话也不敢说。爸爸看到这种情况,说了一段非常有真谛的话:“孩子,你看到了吧,不刹车就会失控,而失控时最坏的情况是,你无法预测到失控以后会发生什么。开车是这样,做其他任何事情也是如此。你要记住,在不清楚周围情况的时候就要刹车,随时刹车!”

人们总是急着到达目的地,就像开车一样在路上飞驰。殊不知,这样做很危险。控制好速度,记得随时刹车,就可以随时知晓自己在哪里,清楚目前的环境和状况,永远处于安全的状态。3.提供帮助,而不是去控制——生而弗有之,为而弗持之【箴言】

生而弗有之,为而弗持之,长而弗宰之,此之谓玄德。——《道德经》【译文】

创造他但不占有他,塑造他但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培训他但不去主宰他,这便是最高的“德”。【解读】

做人做事,人们都是朝着一定目标而去的。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由于急功近利,由于自以为是,由于缺乏智识,常常出现适得其反的结果。究其根源,在于违背了做人的原则、做事的尺度。

古时候,宋国有个农夫,总是担忧自家田地里的禾苗不长高。这一天,他逐一拔高了禾苗,到了傍晚才十分疲劳地回到家,高兴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咱们家的禾苗长高了不少!”儿子听了他的话,第二天一早就到田里去看,结果禾苗都枯萎了。

这就是《揠苗助长》的故事,它提醒我们,凡事都要顺其自然,你可以帮助禾苗施肥、浇水、松土,但是不能人为地拔高它,以为这样会长得更快。

生活中,仅仅有美好的愿望还不够,掌握做事的智慧更加重要。老子说:“生而弗有之,为而弗持之,长而弗宰之,此之谓玄德。”意思是,创造他但不占有他,提高他但不认为是自己功劳,培训他但不去主宰他,这便是最高的“德”,是做人做事必须遵循的大道。

以领导者为例,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离不开领导之道。那么,这个“道”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帮助下属获得成功,而不是与大家争功。对此,TCL集团常务副总裁袁信成曾经谈到职业经理人获得成功的自我修炼艺术,其中包括:不与员工争利、不与下属争权、不与同级争功、不与上司争名、忠于团队组织、帮助他人成长等理念。这与老子倡导的领导人之“德”是一致的。

从作物的生长,到人的管理,都应该提供支持和帮助,让他们按照自己的逻辑和轨道运行,而不是试图控制他们。利欲熏心的人之所以四处碰壁,不仅因为他们私心作祟,还在于他们失去了做事的冷静和理智。【智慧人生】

控制欲潜藏在每个人的潜意识里,也表现在许多人的行动中,只不过有大小、多少的差异。但是,这种控制融入了过多的个人情绪、利益,往往与真实的状况背道而驰。因此,如果不懂得限制这种力量,会让自己处处受到反对、掣肘。

如果你有力量和能力,并获取了相应的权力,那么在发挥个人影响力的时候,请倾向于提供帮助,而不是努力去控制他人。这样做,多多益善。

比如,对领导人来说,其地位、权力很容易让他产生优越感和满足感,并不自然地与下属“较量”。比如,在一次工作失误中争执谁对谁错,为了顾及自己的权威而损害下属的利益……要知道,这是种做法很危险。

英国卡德伯里爵士认为:“真正的领导者鼓励下属发挥他们的才能,并且不断进步。失败的管理者不给下属决策的权利,他们喜好奴役别人,不让别人有出头的机会。这个差别很简单:好的领导者让人成长,坏的领导者阻碍他们的成长;好的领导者服务他们的下属,坏的领导者则奴役他们的下属。”

面对你的下属、朋友、孩子,给予支持、帮助和理解,而不是去控制、呵斥,他们才能接受你中肯的意见,乐于得到你的援助。这样做,符合人心,也顺从人性。别控制你的孩子

有一天晚上,妈妈辅导女儿写作业。她认真地讲解每一道题,可是女儿显得不耐烦,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显然,妈妈生气了,这孩子太不懂事了,于是把书本一推,气呼呼地离开了。

女儿自知理亏,悄悄地走回房间。后来,妈妈推开房门,只见女儿低着头,轻声哭泣着。她走过去,抱住孩子:“是不是很伤心?怪我刚才态度不好,让你受委屈了。可以原谅妈妈吗?”女儿抬起头,破涕为笑:“妈妈,是我不好,下次我一定认真听。”

后来,每次辅导功课的时候,女儿都认真地听,母女之间那份默契让人羡慕不已。有时候,双方产生分歧时,妈妈都会放下架子,用一种商量的语气和孩子交流。在这种平等的关系中,她们会无话不谈。

家长教育孩子,不应该用自己的态度、情绪左右孩子,尽管初衷是好的,但是强硬的做派,以及不容易被接受的方式,都会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在双方建立起隔阂。多体谅孩子的情绪,帮助他们认识、理解这个世界,而不是掌控他们的人生,这是每个家长应该牢记的一点。汉武帝帮助卫青功成名就

历史上,汉武帝韬光养晦多年后,终于登上王位。在人才使用方面,他有章有法,不但把董仲舒、东方朔拉入麾下,还精心培养了卫青、霍去病等一代名将。

原来,卫青是平阳公主家的骑奴,善剑术而通兵法。汉武帝没有因为他出生卑微而弃之不用,而是让其在羽林接受严格而系统的军事培训后委以重任,直至做到大将军。

登上王位以后,汉武帝更加重视优秀人才的开发,他发现卫青的外甥霍去病有大才,就竭力帮助他成长。后来,熟悉卫青作战方式的赵信投靠匈奴,汉武帝就派霍去病上阵,使匈奴摸不透汉军的战术。

创造他但不占有他,提高他但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培训他但不去主宰他,汉武帝无疑是这方面的领导专家。他培养卫青等人的作战意识和战术手段,却不在具体问题上发布命令,真正实现了人尽其才。

卫青、霍去病能够成为一代名将,与汉武帝善于使用人才密不可分。反过来,有了可供使用的将帅,汉武帝才开创了大汉雄风,卓绝千古。4.功夫到了,事就成了——大方无隅,大器晚成【箴言】

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言希声,大象无形。——《道德经》【译文】

纯真的品质仿佛似污染,大方之形仿佛似无棱角,贵重的器物总是花费很多时间才能做成,真正有本事的人反而很少说话,真正的大道反而是看不见的。【解读】《史记》记载,孔子曾经拜访老子,向他请教“礼”。老子说:“一个聪明而富于洞察力的人身上经常隐藏着危险,那是因为他喜欢批评别人。雄辩而学识渊博的人也会遭遇相同的命运,那是因为他暴露了别人的缺点。因此,一个人要懂得节制,不可处处占上风,而应行事谨慎。”

人生在世,不必过于张狂,遵守本分最好。即使自己付出了很多,并没得到应有的回报,也不必耿耿于怀,而应虚怀若谷,继续朝着取经的方向努力,终有一天会迎来胜利的时刻。

对“大器晚成”的人来说,最可贵的不是他们最终抓住了成功的机会,而是他们始终坚守,默默无闻地付出,才有了最后的成功。在这里,“晚”是指时间,准确地说,是刻苦努力的时间。无论年龄大小,只要为成功付出了相当努力,就有望成功。

姜子牙80岁当宰相,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20年临池学书,是大器晚成的代表。他们的故事提醒我们,“成”和“功”有着密切的关系,成是功的积累,功是成的基础。成功对于懒汉来说是自私的,对于奋斗者来说又是公平的。

既然成功需要等待,那么在胜利没有来临之前,还是努力行动吧。真正有作为的人,都不会把时间浪费在夸夸其谈上,他们坚信行动会带来福音,并孜孜以求。让成功自然而然地降临,这的确是一种智慧。

因此,老子提出了“大音希声”的观点。他劝诫人们:为人宁可保持沉默寡言的态度,不骄不躁,宁可显得笨拙一些,也绝对不可以自作聪明,喜形于色,溢于言表。

在老子看来,“道”永远隐藏在世间万物之中,它不会明明白白地显现给人。要接触“道”,必须从内修开始,从自己的心灵开始去发觉,去照见。循“道”而行的人,会拥有良好的开端和完美的结局。【智慧人生】

人就如一棵树,根深土厚,则茁壮茂盛,必成参天大树栋梁材;根浅细土贫薄,则生长无力,恹恹欲睡,到老也是又细又矮的小材料,只能够个扁担的料罢了。因此要想成为撑柱国家的栋梁,必须进行艰苦持久的“培土固根”。

爱因斯坦所说:“成功=X+Y+Z,X代表勤奋,Y代表努力,Z代表少说空话。这也许就是成功的最好的答案。”

李时珍跋山涉水,数十年如一日地搜集整理,笔耕不辍,才有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司马迁游历名山大川,博览经典秘籍,忍辱负重,才有《史记》的诞生。凡事只要有恒心,并且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就一定可以成功。积极进取,永不言败

阿伯拉罕·林肯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但是他的成长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艰辛。多年的磨砺,正是他塑造优秀品格和顽强毅力,最后问鼎总统宝座的重要原因。

1832年,林肯失业了,这显然使他很伤心,但他下定决心要当政治家,当州议员。糟糕的是,他竞选失败了。在一年里遭受两次打击,这对他来说无疑是痛苦的。

接着,林肯着手自己开办企业,然而还不到一年,这家企业就倒闭了。在以后的17年间,他不得不为偿还企业倒闭时所欠的债务而四处奔波,历尽艰辛。

随后,林肯再一次决定参加竞选州议员,这次他成功了。他内心萌发了一丝希望,认为自己的生活有了转机。

1835年,林肯正式订婚。但是,离结婚还差几个月的时候,未婚妻不幸去世。这对他精神上的打击实在太大了,他心力交瘁,数月卧床不起。1836年,医生告诉他患上了神经衰弱症。

三年以后,林肯觉得身体状况好多了,决定竞选州议会议长,不幸又失败了。1843年,他又参加竞选美国国会议员,但这次仍然没有成功。

数年间,林肯饱尝了无数失败和落寞:企业倒闭、未婚妻去世、竞选败北。但是,他凭借执著的性格,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他告诉自己:胜利来临之前,必然要有黑夜。1846年,林肯又一次参加竞选国会议员,最后终于当选。

此后虽然风波照旧,不过林肯始终没有放弃,一步步接近总统的位置。直到1860年,他终于当选为美国总统,成为历史上少有的英雄人物。

一个人克服一点困难也许并不难,难的是能够持之以恒地做下去。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就已经非常优秀了,这其实是迈向成功的大道。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

十九世纪末,古巴处在西班牙的统治之下。当时美国要赶走西班牙人,于是双方爆发了美西战争。美军为了取得胜利,需要与活动在古巴丛林中的反抗军首领加西亚取得联系,共同抵御敌人。就这样,罗文上尉受美军司令委托,负责把一封信送到加西亚的手里。

接受命令以后,罗文没有提任何要求,就开始了送信的任务。他花费20多天的时间,徒步走过了危机重重的地区,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成功把信交给了加西亚。

美西战争胜利后,人们推选最大的功臣,结果当选的不是美军司令,也不是加西亚,而是上尉罗文。正是他忠诚敬业地执行好好自己的送信任务,才使双方实现了军事上的配合,最终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

当初,罗文没有见过加西亚,也不知道他的确切位置。但是他没给自己找借口,更不畏惧古巴丛林中的敌人,以及随时可能遇到的危险。他自始至终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把信送给加西亚。他下了很大工夫,最终成功了。5.用心体会“无”的境界——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箴言】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道德经》【译文】

要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要以不发生事情的方法去处理事情,要想做得有滋有味,必须觉得以往无味。【解读】

老子主张顺其自然,在“有为”与“无为”之间掌握做事的技巧,把握二者之间的平衡。按照“道”的智慧,“有为”必须建立在“无为”的基础上。

接着,老子指出要以“无事”的态度去办事,即“事无事”。“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知巧,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显然,“无事”比“有事”更容易达到“事”的目的。

对于调味这件事,老子也提出了辩证的观点,即维持原味。在这里,用调味时维持原味,暗喻顺应自然,正所谓无味就是有味。“无为”、“无事”是老子的基本观点,其重要性往往被后人忽视。在此,我们必须谨记老子“以无事取天下”的教诲,从客观条件出发去行事,只要功夫到了,自然水到渠成。反之,刻意为了达到某一目的才去做事,往往事与愿违。

认真去做,但不要刻意追求,渴望成功却也接受平凡,这是道家思想的华丽之处。它契合生活的时序,正所谓不是一切努力都有结果,但是不努力就一定不会有结果。

生活的味道是怎样的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会。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说“平淡天真,自然浑成”,这是对画的境界追求,未尝不是对人生的希冀。老子提倡“无味”的境界,是一种真实的生活态度,也是对生命状态的真切描述。【智慧人生】“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高度概括了《道德经》一书的思想,指出了“道”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人们把握道家思想的重要指针。

许多时候,人们办事情要首先想到不该做、不能做的情形。这就是不去做什么,是“无”。了解了这个规则,懂得做事的禁忌,才可能在后续工作中施展才干,大开大合。否则,走错了方向,违反了禁忌,注定要吃大亏。萧规曹随

曹参是西汉著名的宰相,但是他嗜酒成性,无论白天还是晚上都喝得酩酊大醉。文武百官看他日日饮酒,不理政事,都来劝说他。结果,曹参摆开酒席,请大家喝酒,众人根本没有劝说的机会。

后来,汉惠帝知道了这件事,暴跳如雷。于是,汉惠帝召见曹参,质问他究竟怎么回事。宫殿上,曹参摘下帽子,然后跪倒谢罪说:“请陛下考虑一下,关于圣明英武,陛下能比得上高帝吗?”

汉惠帝说:“我怎么敢和先帝相比呀?”接着,曹参又说:“那么,请问陛下,我的才能比得上萧何吗?”

汉惠帝说“萧何是先帝的肱骨之臣,你好像也比不上他。”曹参说:“说得好啊。先帝和萧何平定了天下,制定了明确的法令,咱们只要遵循这些法令去做就行了,就可以确保天下太平。不需要再设定额外的法令了。”

听到这里,汉惠帝终于明白曹参的良苦用心了。曹参之所以终日饮酒作乐,看似荒废政事,其实是按照先朝的律令行事,天下之事没有可以忧虑的。

对此,文学家扬雄说:“萧也规,曹也随。”“萧规曹随”的成语,就是由此而来。曹参担任相国,主张清静无为,这合乎道家的学说。百姓脱离了秦朝的酷政以后,希望能休养生息,曹参的主张正好迎合老百姓的需要,所以天下人都赞颂他。管理中的“流程再造”

从1998年开始,张瑞敏在海尔集团正式推行“流程再造”。具体来说,每个人都直接面对市场的销售利润,从而打通员工与市场的壁垒。依靠这种企业内部的“压力传导机制”,员工开始进行岗位“自我管理”,人才的潜能和优势被充分释放出来。“流程再造”,说到底是让员工树立“人人都是管理者,都是重大决策参与者”的工作理念。通过这种合理的授权,让员工不再接受领导者的管理,而是通过自我管理提升竞争力,实现效益最大化。

众所周知,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关键是如何发挥团队成员的创造性。老子说:“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意思是说,事物发展都有自身的规律,我们要尊重它的内在逻辑,别去干涉,不做没有价值的事。

张瑞敏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不去主动指挥、命令员工干什么,而是设计好岗位要求,让员工自动自发地做事,在不被管理的基础上实现了有效的自我管理。6.顺势而为,大有作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箴言】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道德经》【译文】

这是大自然的规律,多余了就减少一些,不足了就补充一些。【解读】

大自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多余了就减少一些,不足了就补充一些。通过相互补充、盈亏变化,使大自然保持着动态的平衡。人们只有按照特定的趋势办事,才会收到良好的预期。

在老子眼里,自然界的一切现象,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自然界的一切现象,诸如昼夜的交替、四季的变化,它们都是均衡统一的;而这种均衡统一,既不是外力作用的,也不是人为造成的,而是自然而然,由自身运动表现出的一种互补、和谐、均衡。

这种普遍的规律,其实是一种“势”,也就是大自然的情势。对人类来说,做任何事情必须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掌控好态势,善于顺势而为。

对此,《孙子兵法》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

湍急的流水飞快地奔流,以至能把巨石冲走,这是流速飞快形成的水势;鸷鸟高飞猛击,以至能捕杀鸟兽,这就是短促迅猛的攻击节奏造成的。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他所造成的险峻兵势是惊险逼人的,所采取的进攻节奏是短促的。险峻的兵势就像张满的弓弩,短促的节奏就像击发弩机,把箭突然射出去。

大自然有自己的发展态势,人的成长与发展也有内在的情势可循。具体来说,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他所处形势的帮助。许多时候,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使自己的发展方向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就会自然而然地获得有益的资源,掌握有利的局面。

汉语中有一个词汇叫“水到渠成”,它表明事物发展都有自己的规律可寻。为人处世的时候,一定要善于借助事物内在的力量因势利导,才容易获得成功。就像大禹治水一样,采用疏导的方法,按照水的走势采取措施就容易驯服它,否则逆势而行,就会碰壁。【智慧人生】

当年,大禹治水的时候,就在掌握水的运行规律基础上采用“疏导”的方式,一切顺乎自然,结果成功化解了水患。“疏导”,而不是采取“堵”的方式,坚持推、拖、拉的做法,借力用力,这种措施往往是最合理、最圆满、最有效的。

在成功治水的基础上,中国人形成了疏导洪水的思想,并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重视。由此可见,无论办任何事,都要根据可以取得成功的形势,来寻求易于成功的方法,从而花费较少的力气取得较大的成就。淝水之战求之于势

西晋灭亡以后,前秦政权建立。秦王苻坚统一北方,与南方的东晋王朝形成了对峙局面。公元383年8月,苻坚率领百万大军南下,分三路攻打东晋。东晋派遣谢石、谢玄率兵八万抵抗秦军。

东晋兵力、粮草供应不足,处于不利局面。苻坚稳操胜券,干脆派朱序前去游说,劝晋军投降。朱序原来是东晋防守襄阳的将领,他向谢玄透露了秦军兵力部署,并建议晋军迅速出击,先击退敌人的前锋。

晋军迅速出击,取得了洛润之战的胜利,大败秦兵。与此同时,晋军水陆并进,准备全线反攻。面对沿淝水西岸布阵的秦军,谢玄采用激将法,提出让秦军后撤,让出一块地方一决雌雄。

符坚果然中计,他的设想是趁晋军渡河的时候发动攻击,一战定乾坤。结果,秦军人心不稳,刚撤退就阵势大乱。晋军乘势抢渡淝水,展开猛烈攻击,结果秦军人马相踏,溃不成军。就这样,几十万秦军纷纷逃散,听到随风吹来的鹤叫声也以为是追兵来了。

淝水之战,弱小的东晋军队之所以能战胜强大的前秦军队,是因为谢玄等人利用渡河之机一鼓作气战胜敌人,从而借助有利态势赢得了先机。

道家主张效法自然,顺势而为,对此孙子也说过类似的观点:“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先布局后造势

1924年,胡宗南报考了黄埔军校。起初,他因为个子矮小而被辞退,后来得到廖仲恺的赏识,才被破格录用,分在第一期第四队。

这次有惊无险的经历,让胡宗南明白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为了自己的前途,他决定主动出击,提早布局。

有一天清晨,胡宗南上茅厕路过操场,隐约看到两个人在跑步。听声音,其中一个人肯定是当时的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原来校长有清晨跑步的习惯,想到这里,胡宗南有了主意。

第二天黎明,胡宗南早早地来到操场跑步。过了一会儿,蒋介石果然也来了。看到有人抢在自己前面,蒋介石随口问了一声:“谁?”胡宗南高声说:“报告校长,是一期学生胡宗南。”从此,胡宗南天天早起跑步,每次都向蒋介石报告自己的名字。

渐渐地,“胡宗南”三个字在蒋介石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后,胡宗南多次得到提拔重用,都与蒋介石的赏识密不可分。

相比其他人,胡宗南抓住机会,巧妙布局,攀上了蒋介石这个高枝,在不显山不露水中青云直上,实现了顺势而为的策略。

智者把握机会,圣人创造机会。懂得谋势、造势的人,会打造属于自己的人生传奇,在有生之年大有作为。7.“无为而治”的学问——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箴言】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道德经》【译文】

治理天下应该不求有所作为,如果事必躬亲,经常有事需要处理,就不能有效治理天下了。【解读】“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基本思想之一。在这里,“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要遵循大千世界的规律,尊重人的个性,有所为有所不为。

人生当中,如果有人想无所不为,那么最终的结果就会一无所为。这提醒我们,凡事都要有所取舍,不可太贪心、贪大。

无为而为,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即暂时的“不为”是为了长远的“为”;表面的“不为”是为了实在的“为”。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深谙“无为”智慧的人都建立了非凡的功业。

西汉初期,整个国家陷入了百业凋零的状态,同时北方匈奴的威胁依然存在,发展经济、安定四方成为汉代统治者的首要任务。当时,文帝与景帝都认识到了“顺民之情,与之休息”的重要性,纷纷制定了休养生息的治国方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西汉的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家实力逐步壮大。

休养生息作为一种治国之道,其思想基础就是无为而治。老子在《道德经》中这样描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此外,“无为而为”有时候是客观形势逼迫着你收敛锋芒,藏而不露,以求安身立命、以得来日重图大业。这其实是我们常说的“韬光养晦”智慧。【智慧人生】

老子认为,一切有为之治都会使天下之人“淫其性”而“迁其德”,因此“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就应当“莫若无为”。无为,然后能无不为;无为,然后能有作为。统治者应该以清静无为、无欲无争规正自身,人民就自然地回归于纯朴,社会就自然地趋于安定,自会呈现国富民安的太平世界。相反的,如果事必躬亲,经常有事需要处理,就不能治理天下了。

有为与无为两个看似相反的作为,其实是相互贯通的。顺应客观,无为而治,并非完全听天由命,任人摆布,而是在顺应客观的同时,主动地、有策略地、乐观地、自觉地去驾驭现实环境中所遇到的矛盾,并制定合理的方针、策略。

所以,“无为而治”,其实是貌似无为,实则有为,眼下无为,长远有为的一种为政策略。有所不为的性格,才能够资格谈无为而治。对领导人来说,你无为,你的下属就会无不为;你无言,你的部属就会有很多话;你无能,你的部属就会很能干。你所要看的是他们做得对不对,而不是跟他们去抢工作做。“无为”父教成就哲学大师

在中国学术界,梁漱溟是一个奇人。他中学没有毕业,却在北京大学担任哲学教授数年,出版了多部专著。这一切,离不开梁漱溟的自学,尤其是其父的无为而治。

回忆起父亲的家教,梁漱溟说那是“完全宽放的”。早年,他有点儿愚钝,而且比较固执,但是父亲很宽容,不去责骂他。

九岁那年的一天,梁漱溟发现自己积攒的一串铜钱不见,于是大哭大闹,跟家里人胡缠蛮搅,闹了好几天。第二天,父亲在院子里的桃树枝上发现了那串钱,知道是儿子贪玩弄丢了。但是,他没有训斥儿子,只是写了一张便条,最后一句话是“小儿始自知其糊涂”。

梁漱溟在桃枝上看到钱,果然非常惭愧,而他看到父亲的便条,深深懂得了自省的重要性。这种“无为而治”的教育方式贯穿梁漱溟的一生,使他的心智很早就成熟起来,其见识也超越了常人。晏子的有为与无为

晏子,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家,胸怀大才,立志干一番事业。恰巧,齐景公命他去治理东阿,于是他高兴地走马上任了。

结果,三年之后,那里的人纷纷向朝廷告状。齐景公非常生气,连忙把晏子召回来,准备罢免他的官职。晏子果然很有头脑,他对齐景公说:“臣已知错,请大王再给臣三年的时间,那时候自然有人说臣的好话。”

就这样,晏子又得到了一次机会。果然,又过了三年,齐景公听到了称颂晏子的话,于是召晏子入朝,予以封赏。

没想到,晏子不肯接受封赏。齐景帝询问缘由,晏子说:“第一次去东阿,我让人修筑道路、主张节俭勤劳、严惩贪污,结果坏人、无赖、权贵纷纷责骂我。第二次,我采取了顺其自然的作法,结果那些责骂我的人高兴了,到处颂扬我,您也信以为真了。三年前,您要处罚我,其实我该受赏;现在您要封赏我,其实我该受罚。大王,这些就是我不能接受封赏的原因。”

听到这里,齐景公恍然大悟,认为晏子是一位有德有才的良臣,于是拜他为相。果然,在晏子的治理下,齐国实力大增,成为一个强国。

前三年有为,晏子遭遇了挫折;后三年无为,晏子谋划着更大的作为。这种顺其自然的策略,显示了晏子高深的政治智慧,值得后人研习、借鉴。第二章 沉静超然,逍遥自在

心安的关键是守静致虚,保持一种宁静、淡泊的心态,以无争的沉静持守着出世的超然。正所谓“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庄子将追求自由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并以此构建了一个“人道合一”的极妙境界——“逍遥游”。修道者先觉知清净,并以清净为行为准则,才能实现“道”的最高境界。无法静心的人,不是因为生活太艰难,是你的内心不从容。1.静心是自救的良药——躁胜寒,静胜热,清净为天下正【箴言】

躁胜寒,静胜热,清净为天下正。——《道德经》【译文】

善于运动的人能战胜寒冷,善于守静的人能战胜酷热。清静无为才能让天下太平。【解读】

周围环境乱糟糟的时候,人们会选择离开,名曰“躲清静”;下班回来劳累的时候,人们习惯单独待着,名曰“静心”。对“静”的追求,是中国人传承几千年的生活哲学。

从语义看,“清静”之“清”为明净、纯净、单一的意思。《诗经·魏风·伐檀》云:“河水清且涟猗。”显然,“清”的本义是形容水的澄澈、洁净。“清”往往与“浊”相对,以表示清高、清明、清远、清洁、清静、清幽的意趣与心境。“清”与“静”放在一起,组成“清静”这个语汇,更突出了“静”的唯一、极致。老子提出“清静”的学说,主张虚静,也就是保持内心的清澈澄明,摆脱现实的束缚和制约,让心灵释放,以获得自由,从而通达“道”这一最高境界。

作为道家人生哲学的重要组成,“清静”的意识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生活观念里。老子认为,道的特性就是虚静,虚静是自然万物的本来的面貌。因此,只有通过虚静,自然万物才能呈现应有的形态。对个人来说,保持内心的虚静,才能去感受自然万物的存在,进入对生命本源的观照,获得人生智慧。

庄子继承了老子“清静”的思想,提出了“心斋”、“坐忘”这两个命题。在《人间世》里,庄子说:“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所谓“心斋”,就是不依靠感官的直接感受,保持内心的虚静澄明,用心去体悟。所谓“坐忘”,就是“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即忘记自己的肢体,把内心的杂念统统剔除,达到无欲无求的境界。

一个内心急躁、欲壑难填的人,会失去理智和理性,干什么事情都毫无头绪。这是心不静的结果。与人交往,和他人共事,首先要调整好内心,保持原本的状态,而后才会一步步实现做人做事的圆满。【智慧人生】

老子所说的“清静”其实也就是“虚静”。“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要保持内心的清静,就必须无为、去欲,只有这样才能与自然万物相通相融,与天为一,与物为一,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最高审美境界。

生活中,一个人保持内心的宁静,他的身体才会平和下来,进而感知这个世界。心静的人,注意力更集中,思维更缜密,他们在沉静中体验到了自我的存在,也获得了体能的恢复,从而迎接新一天的开始。西敏士主教的墓志铭

西敏士教堂的一位主教去世了,在他的墓志铭上有这样一段话,描述了他一生的经历与感悟:

青春年少时,我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当时曾梦想要改变世界。当我年事稍长,阅历增多时,发现自己无力改变世界,于是我缩小了范围,决定先改变我的国家。但是,这个目标还是太大了。

很快,我步入了中年,无奈之余,我将试图改变的对象锁定在最亲密的家人身上。然而,天不从人愿,他们个个还是维持原样,没有丝毫的改进。

年事已高时,终于顿悟,我应该先改变自己,用以身作则的方式影响家人,若我能先当家人的榜样,也许下一步就能改善我的国家,这样我甚至可以改造整个世界,谁知道呢?

时光匆匆,人生不能没有理想,否则必将一事无成。但是,理想不等于幻想,更不是空想,只有静下心来,从现实出发,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如果飘然不定,左右摇摆,只会把宝贵的时光耗费掉,一事无成。镇定自若的惠灵顿公爵

一个脾气暴躁的人闯进了惠灵顿公爵的书房,他说:“我叫亚玻伦,有人派我来刺杀你。”

听到这里,公爵不慌不忙地说:“刺杀我?真奇怪。”

刺客把话重复了一遍:“我是亚玻伦,我一定要杀了你。”“难道一定要在今天吗?”公爵反问道。“他们没有告诉我在哪一天刺杀你,但是我必须完成任务。”刺客回答。

听到这里,公爵仍旧不慌不忙地说:“现在不方便。我很忙——我有很多信要写。你下次再来吧,我等着你。”说完,他就继续写信。

公爵的从容、镇静让刺客大为吃惊,他走出去,再也没有回来。

与暴戾相比,安静又何尝不是一种力量?心静如水,冷眼看待世间一切,不仅可以化解外来的纷扰,更能睿智地解决各种问题,做到闲庭信步。2.心纯如水自逍遥——大言炎炎,小言詹詹【箴言】

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译文】

大言气焰凌人,小言则论辩不休。【解读】

世间的人都说自己累,原因在于他们内心不安宁。心不安,生有许多杂念,那么说话办事就多了不必要的麻烦,于是各种矛盾也就产生了。

说大话的时候盛气凌人,在小问题上争论不休,这都是内心欲念太多、无法放下的结果。因此,想过上恬淡的生活,首先要让心灵保持一份纯净。

对于人的这些烦恼,庄子在《齐物论》中有这样的论述:人们在睡觉的时候精神交错,醒来时形体不宁,和外界交接相应,整天钩心斗角。显然,人们喜欢把自己圈在个人世界里,用自己的观点想去改变他人,由于心中的杂念太多,所以快乐就少了。

面对生活的打击,仍然能够做到沉静超然,非苏轼莫属。在中国历史上,苏轼不但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也是宋代政坛上的一位风云人物。尽管他有经世济时、仁政爱民的执着追求,但是官场的种种争斗和险恶带来了仕途坎坷的命运。公元1079年,他因为写作诗歌讽刺当时的新政,结果被逮捕,并投入到监狱中,几乎在那里丧命,最后落得被贬的下场。

此后多年,苏轼因政治原因被贬到惠州、琼州等地方,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面对种种不幸,他始终保持着心纯如水的豁达,对生活保持信心,并积极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比如,他不念自己的得失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好事,并在散文、诗词等领域刻苦创作,成为一代名家。

苏轼是不幸的,他在仕途上遭遇了惨败;苏轼又是幸运的,他凭借自己的超然心态,在文学、书法、绘画上颇有建树,让世人铭记。

这个世界有许多美好的东西,也有太多的无奈和不幸,就让我们修炼一颗如水的宁静心灵吧,去坦然面对人生的种种风景。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你的人生将会多一些阳光,少一些暗淡。【智慧人生】

心纯如水,心像纯净的水一样没有杂念,才会使自己成长在快乐之中,心纯并非要你不谙世事,而是让你去除不必要的杂念,让好的占据你的心灵。

正确清理你的杂念,保持内心空灵的状况,适时地接纳别人的劝解,积极吸收正确的新观念,是让我们能够不断激发创意、快乐生活的不二法则。放下,放不下

兄弟俩去山上朝拜,听了道士的高论,他们受益良多。在回来的路上,经过一条湍急的小溪,只见溪水边有一位衣着端庄、貌美如花的姑娘,正坐在溪畔的石头上,望着河水发呆。

哥哥走过去,问那位姑娘为何独自坐在溪旁,是不是遇到了什么难题。

姑娘说:“我着急到邻村赴亲友的喜宴,可是溪水因为大雨变得又急又深,过不去了。”

听到这里,哥哥就和姑娘商量了一下,然后背起她过了溪水。

弟弟跟在后面,也到达了对岸。接着,大家道别兄弟俩继续朝家走。走了没多久,弟弟突然开口对哥哥说:“哥哥,刚才在道观里,道士说让我们心静如水,不要迷恋女色,可是你……”

哥哥笑着说:“你认为,我背那位姑娘过溪,做得不对,是吧?”

弟弟迟疑地回答:“是啊,我总感觉这个……男女授受不亲啊……”

哥哥大笑:“刚才那位姑娘,我只是背着她过河,而且在溪旁已经将她放下,任她自行离去了。而你呢,到现在还不愿将她从心头放下,硬是拴住她,还不肯放人家走。”看破一切的马季

著名相声大师马季一生坎坷,却总是泰然处之,丝毫也不申辩。凭借这份淡泊、平和的心态,他度过了那段特殊的岁月。

多年以后,回忆起往事,马季总是说:“一个人要看开一些,我如果小心眼儿,这世界上早就没有马季这个人了!”

后来,马季活跃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忙于传帮带,让有潜力的年轻相声演员脱颖而出。这时候,有人就劝他:“为什么不自己多露露脸,大家都快把你忘了。”

对此,马季满不在乎地说:“我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干嘛老让大家惦记着呢。那些名、利,对我来说都是空的,谁不知你身上有几两肉?给后辈人创造点机会,我也就知足了。”

无论是在风云岁月,还是在和平年代,马季遇到任何情况都能保持一种宁静、淡泊的心态,他一生都是那么快乐,所以才把更多的笑声带给了观众。3.荣辱毁誉都不放在心上——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箴言】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道德经》【译文】

恩宠是上给予下的恩赐,所以受宠者就会感到惊慌失措,如果失去了额外赐予,也会因为失宠受辱而陷入慌乱。这就是“宠辱若惊”的意思。【解读】“宠”,是得意的状态;“辱”,是失意的状态。老子认为,得到了荣誉、宠禄不必狂喜狂欢,失去了也不必耿耿于怀。能够把功名利禄看淡、看轻、看开,做到“荣辱毁誉不上心”,这样的人才会逍遥自在。

范进中举以后,竟然高兴得疯掉,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担当大任呢?至于日常生活中有人遇到冒犯、遭受挫折,便无法控制情绪,注定也难有大的作为。

这是一个速度制胜的时代,人们身处在瞬息万变、诱惑四伏的社会里,总是被外界的各种事情打破内心的沉静,于是许多人变得浮躁起来,在丢失了平淡沉稳的同时,也失去了自我。面对这种情形,培养宠辱不惊的心态尤其必要。“荣辱毁誉不上心”,就要“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当一个人在成名、成功的时候,如非平素具有“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真修养,一旦得意,便会欣喜若狂,喜极而泣,甚至会出现得意忘形的情况。

古往今来,官场、商场、情场,都上演着一幕幕名利纷争,是一个鲜活的舞台。因此,中国传统文化里有“君子”精神,倡导“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士可杀不可辱”等,都是对古往今来那些豪杰英雄的赞美诗。

在荣辱问题上,道家主张要“难得糊涂”、“去留无意”,这才叫潇洒自如,顺其自然。一个人,经历了千辛万苦,凭借自己的努力、实干,获得了应得的荣誉、奖赏,不必飘飘然、受宠若惊,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有一份自知之明,保持谦恭。反之,受到了打击,失去了往日的财富、权位,也不必一蹶不振,而应随遇而安,享受粗茶淡饭的生活,或者积蓄力量,谋求东山再起。【智慧人生】

人生需要奋斗进取,也需要豁达超脱。在生活中面对成败、得失、苦乐等,不能钻牛角尖,更不能陷入固执、计较的泥潭。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获得胜利固然可喜,然而失败也能带给我们别样的感受。明白了人生价值不全在于结果,还在于为达到成功目标而进行的奋斗中,那么我们就能以豁达的心态欣赏人生中不同的风景。

以豁达的心态面对人生逆境,这是一种高明的处世智慧。生活中的不如意难以避免,经历人生风雨的时候,豁达的心态是我们应对坎坷与挫折的利器。它可以使我们保持开阔的胸襟,积极乐观地坚守自己的人生理想,避免了从此一蹶不振的尴尬。想要培养豁达超脱的心态,我们需要注意如下两点:

第一,不患得患失。遭遇坎坷的时候,我们离自己的目标会更加遥远,许多人在这种情况下会产生自暴自弃的行为。这时候不患得患失才能避免让自己的情绪大起大落,从而做到处变不惊。

第二,专注于奋斗的过程。在许多情况下,结果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最后得到的时候反而会怅然若失。所以专注于我们奋斗和努力的过程是很必要的,经历过、体验过,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收获。用淡定维护大局

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曾经和项羽在两军阵前谈话。当时,刘邦列举了项羽的种种罪过,气得对方勃然大怒。情急之下,项羽示意弓弩手一齐向刘邦放箭,尽管刘邦迅速躲闪,但是仍然有一支箭射在了他的胸口上,而且伤势非常严重,整个形势急转直下。

这时候,如果刘邦倒下去,那么项羽必然乘胜攻击,则汉军势必出现群龙无首的局面,最后全线溃败。显然,刘邦意识到这一点,于是他不得不忍着巨痛镇定下来,淡然地对项羽说:“你们射箭的水平太差了,才射到了我的脚趾上,哈哈!”

看到刘邦无大碍,汉军吃了定心丸,丝毫没有乱了阵脚,而项羽自然也不敢轻举妄动了。就这样,刘邦依靠自己的从容自若维持了大局,挽救了汉军。

遇到紧急和突发状况,当事人如果不够淡定反而自乱阵脚,不但会失去理性,无法作出科学决策,还会让对方钻空子,带来巨大损失。重要关口一定要淡定,这是掌控局面的关键。宠辱不惊的老太太

2007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文学院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因为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名单即将隆重发布。

然后,英国老太太多丽丝·莱辛却不关注这些,她早早地出了们,在附近的小市场上悠闲地逛来逛去,还不时微笑着跟熟悉的邻居打招呼。

逛了半天,老人心满意足地朝家里走。刚到门口,就发现这里人声鼎沸,许多记者围在一起,站在门口的台阶上。难道是拍电影吗?

很快,有人认出了多丽丝·莱辛,她被告知是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老太太没有惊喜,只是安静地在台阶上坐下来。就这样,一次诺贝尔奖历史上最家常的记者招待会就此开始。

记者问:“莱辛女士,祝贺你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此刻你的心情一定是非常激动吧?”老太太微笑着说:“这的确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不过我没有你们想象的那样惊喜。我想,我得奖的原因是因为我已经88岁了,所以趁我还活着的时候赶紧颁给我。”

刚说几句话,屋里的电话响起来,老太太站起身,跟大家道歉:“真对不住,我去接一下电话。请大家稍等,一会儿我请大家吃点心。”

老人的心态竟是如此平和、淡定,在场的记者唏嘘不已。经历了八十多年的人生风雨,多丽丝.莱辛早就参透了一切。一切都看开了,还有什么事情值得为之狂喜,为之深忧,为之激动难眠呢?4.丢弃生命中的一切负担——离形去智,同于大道,此谓坐忘【箴言】

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此谓坐忘。”——《庄子》【译文】

颜回说:“四肢无觉,耳聋目盲,忘掉形体和心智,与大道合一,这就是‘坐忘’。”【解读】

外在的各种东西,有时候是必需的,有时候又会成为一种负担。当我们感觉身心疲惫的时候,就要尝试着做减法,放弃此前的加法。

小小凡心承载不了太多忧伤和拖累,那么就选择放弃和忘记吧。放弃不必要的负荷,身心会变得轻灵;忘记不属于自己的人和事,内心便获得了安静。

抛开外在的物欲,离不开日积月累的内在修养,这其实是一个人重新认识自己、找回内心真正需要的过程。做到了这一点,个人就可以超越物欲,与自然虚静之道相通。

在《人间世》里,庄子说了这样一段话:“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不要用耳朵去听,要用心去听,甚至是用气去体悟,那么离事物的真谛也就不远了。

丢弃生命中不必要的负担,必须把它们“悬搁”起来,从而通过凝神守气去体悟宇宙万物之道,最后达到“无待”逍遥游的“至乐”境界。

寒冷的冬日,一个卖包子的和一个卖被子的同到一座破庙中躲避风雪。天晚了,卖包子的很冷,卖被子的很饿,但他们都相信对方会有求于自己,所以谁也不先开口。

过了一会儿,卖包子的说:“吃一个包子。”卖被子的说:“盖上条被子。”又过了一会儿,卖包子的又说:“再吃个包子。”卖被子的也说:“再盖上条被子。”

就这样,卖包子的一个一个吃包子,卖被子的一条一条盖被子,谁也不愿向对方求助。到最后,卖包子的冻死了,卖被子的饿死了。

包子可以充饥,被子可以御寒,两个人只要互换一下,就可以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挽救自己的性命。他们之所以找不到自救之道,是因为谁也不肯放下面子和尊严,说出第一句恳切的话。

人若爱我,我便爱人;人若求我,我便求人;人若予我,我便于人。卖包子的和卖被子的所奉行的,就正是这样一种人生哲学。他们谁也不肯首先奉献自己,而是在期待别人给自己让利。结果呢,没有人能够很好地收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