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智多谋的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1 16:45:39

点击下载

作者:萧枫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足智多谋的故事

足智多谋的故事试读:

前言

智谋是智慧和谋略的妥善结合,对于事物的变化有着敏锐的判断力,具有驱使事物向有利方面发展的能力,这是我们人类的一种生存本领。

古老而恢弘的华夏神州,是世界所公认的创造谋略和盛产智谋的故乡。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既是一部智谋故事的传奇史,又是一部智谋人物的活动史。翻开浩瀚如烟、博大精深的史籍,我们犹如置身于巨大而辉煌的舞台上,与历朝历代的帝王将相、黎民百姓直面交流。每一次王朝更替,总有谋略在其中屡建奇功,让人敬佩折服;而每一次时代变迁,又总有智慧在其中大放异彩,让人叹为观止。当天下大乱、群雄纷争时,总会出现明君慧帝顺天承运,问鼎皇位;而当社会动荡、内外生变时,又总会出现智士谋臣应运而生,力挽狂澜。

走进一幕幕曾经发生过的历史大剧中,无数鲜为人知、包容着正邪智谋在内的内幕奇闻,令我们触目惊心,发人深省,让我们看到了励精图治、勤政德民的帝王御谋,也看到了文韬武略、安邦定国的重臣权谋;看到了继往开来、德高望重的贤臣运谋,也看到了权倾朝野、为害忠良的奸臣弄谋;看到了命运坎坷、前途凶险的皇子图谋,也看到了专宠一身、遗恨千古的后妃变谋;看到了投机钻营、富甲天下的名商财谋,也看到了金戈铁马、出奇致胜的名将战谋,等等。所有历史风云人物,个个凭着超人智慧和卓绝谋略,演出了一幕幕精彩绝伦的历史大片,绘制了一幅幅色彩绚丽的历史长卷。这些凝聚着深邃而精湛智谋的故事,成为了人们至今仍然津津乐道的历史绝唱,也成为了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文化遗产,启迪着现代人类的智慧思考,也激发着炎黄子孙再铸辉煌的勇气豪情与信心。

历史告诉我们,丰富的知识与过人的智慧,只有与良好的思想修养和政治素质结合,才能做出顺应历史发展规律、顺乎万民大众心意的正义之事,也才能名垂青史,万古传颂。否则,便只能助纣为虐,残害忠良,谋取私利,遗臭万年。

本书内容宠大,史料丰富,情节入胜,叙述传神,引领着读者沿着中华祖先留下的历史足迹畅游浏览,使人在阅读欣赏中,感悟前人的智慧与神奇,引发今天的思考与遐想,从而充分领略中国历史文化的奇妙与伟大。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一个伟大的民族,必然重视历史的借鉴与警示。因为,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割裂历史的传承就是倒退。21世纪的中国人,需要学习和了解包容着无数智慧和经验教训的中国历史。为此,我们特别编辑了《中国历史智谋故事总集》,包括文治武攻、斗智斗勇、随机应变、雄才大略、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运筹帷幄、别具慧眼、出奇制胜的故事、精明能干等智谋故事,其目的是为了满足读者探寻中国历史智谋奥秘的兴趣和愿望,是为了使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本套书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可读性和启迪性,是我们广大读者了解历史、增长智慧的良好读物,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版本。

一、中国第一大奸臣:竖刁

竖刁是春秋时期齐国人。他少年时进宫伺候齐桓公,深得齐桓公的宠爱。长大后更是显赫于,齐宫内外。他利用伴君受宠之机,一方面小心谨慎竭力设法取悦于桓公,稳定自己的地位;另一方面拨弄是非谗毁忠良、制造矛盾,田谋得到更高的权位,最终达到篡夺国家政权的目的。他媚君乱政的行为,在我国春秋史上留下了丑陋的一页,成为后人认奸识佞、防微杜渐的反面教材。

1.献媚取悦,受宠日隆

竖刁由诗人到专权害国是有一个不断渐进的发展过程的。他为侍于君,就千方百计设法得到君王的宠幸;受宠之后;他所需要得到的是权力;得到权力之后,他所需要的就是掌握国家命运的王权了。竖刁那不断膨胀的野心,正是从他做身世低微的侍人时开始的。

竖刁出身贫寒,入宫后,他就极力设法进内廷做近侍。可是,宫廷之路,甚为深远,难以急成。于是,他便由外廷做起,时时小心,处处谨慎。加之他天资聪颖,手脚灵便,渐渐受到桓公的注意,不久就把他调为近侍。在桓公身边,他处处留心观察桓公的生活习性和内心活动。不久,他就把桓公的各种嗜好摸得一清二楚。于是他事事投其好、足其欲、迎其欢,使桓公非常满意。所以,常得到桓公在众人面前的夸赞。天长地久,他也就成了桓公日常生活中不可须臾离开的人物。

竖刁深知桓公有两大嗜好,一是喜食美味、奇味;二是喜好女色。于是,竖刁就着力从这两方面下手,投桓公之所好以取悦于他。宫中有一个叫易牙的人,为人奸诈,精于烹调之技。竖刁就设法与他结为朋友。易牙也深羡竖刁显赫之势,不久,两人遂成莫逆。有一天,竖刁向桓公举荐了易牙,桓公听说他很擅长烹调,就问易牙:“我对人间的鸟、兽,虫、鱼都吃腻了,只是没吃过人肉。不知人肉的味道如何?”这本是桓公的一句戏言,可是,言者无心,闻者有意,易牙便把这件事牢记在心,总想着怎么才能给桓公做顿人肉宴,来博得桓公的赏识。思来想去,他忽然眼前一亮:用自己的儿子不正好吗!几天后的一次午膳上,桓公吃到了一盘嫩如乳羊、鲜美无比、从没吃过的菜,当桓公知道这是易牙儿子的肉时,虽然心里感到很恶心,但又觉得:易牙杀子是为了自己,可见他爱我胜于爱他的亲骨肉啊。桓公同时也觉得推荐易牙的竖刁确有识人之才。此后,桓公不仅宠信易牙,他对竖刁也更是恩宠有加了。

宫中有一个叫开方的大夫,也是竖刁的好朋友,为了得到美女,竖刁就和开方计议要把卫懿公的女儿推荐给桓公。果然,桓公得到这个美女后非常高兴。竖刁就是通过这些手段,博得了桓公的宠幸,使他在宫中身价日增。

2.为达私欲,谗毁忠良

谗毁忠良齐桓公时管仲任齐国的宰相,由于管仲颇具才干,治国有方,所以,齐桓公对他非常信任,尊他为“仲父”,把国政全都交给管仲处理,他自己则终日行欢作乐,有人向他奏请国事时,他都说:“怎么不去告诉仲父?”管仲的确不负君望,他掌管国政后,实行改革,联合各国,尊王攘夷,使齐国兵强国富一度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很显然在这样一个聪明睿智的宰相面前,心怀叵测的人是很难抛售其奸的。为了得到更大的利益,掌握更高的权力,竖刁只有毁败管仲,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他在桓公面前只要有一点机会,就设法谗毁管仲。对于这一点竖刁和易牙不谋而合。有一次,他们经过一番密谋后,一同进见桓公,对桓公说:“常言道:‘君出令,臣奉令’,现在咱们齐国只知道有管仲,根本不知道还有君王您哪。”对此,桓公不以为然,斥责他们说:“我和管仲的关系,就如同身体与手足一样,有了手足,人的身体才会健全;有了仲父,我才真正成了国君。你们这些小人根本不懂其中的道理。”听到这话两人心里凉了半截,知道想诋毁管仲可绝非易事。此后,竖刁为了达到他不可告人的目的,更变本加厉地利用一切机会挑拨桓公和管仲之间的关系。

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之下救燕定鲁、声威大振、诸侯悦服,使桓公更加信任管仲,自己则专事饮猎。一天,他在大泽之坡游猎,竖刁为他驾车。车驰马奔,正在兴头上时,忽然,桓公停目而视,面有惧色,半晌无言,竖刁见状就问齐桓公:“大王在看什么?”桓公说:“我好像看到一个鬼物,样子十分可怕,一转眼又不见了,不知是不是不祥的预兆啊。”说完,他让竖刁把管仲请来,想请管仲问个吉凶。竖刁马上说:“管仲又不是圣人,鬼神的事他怎么会知道呢?”桓公说:“以前曾有一次在行军路上,我们遇到一只怪兽,管仲就知道那是‘俞儿’,怎么能说他不是圣人呢?”竖刁趁机毁谤说:“那次是大王事先说了‘俞儿’的状貌,管仲只不过是逢迎您的意思以劝君赶快行进罢了。这次您别说出所见之物的状貌,只说是见到鬼了,看他还能不能说出来。如果能说出来,他就是圣人,否则,他就是在骗人”。桓公无心与他争辩,驱车而归。

由于桓公心有余悸,当天夜里就得了一场大病。忽冷忽热,直说胡话。第二天,管仲来见桓公。桓公说:“我昨天见到一只怪物,说不清他是什么样子,你知道这个怪物的形状吗?”管仲说:“等我问一下再说。”竖刁在旁一边冷笑一边插嘴说:“我早就知道管仲说不出来”。几天后,桓公的病越来越重了。管仲很忧虑,就悬赏以自己封邑的三分之一,寻求能说出桓公所见鬼物状貌并能释出吉凶的人。告示贴出几天后,一个衣着贫贱名叫皇子的农夫求见管仲。他问清了见到鬼物的地点和桓公的病情,就到卧室去见桓公。当时,竖刁正捧碗汤立在床边,桓公说:“你说我是不是见到鬼了?可是,真的有鬼吗?”皇子说:“鬼是有的,水、丘、山、野、泽都有自己的鬼,您所见到的是泽中之鬼,叫‘委蛇’。不过,这种鬼是不会轻易让人见到的,如果谁见到了必然会称霸天下的。”接着他又说了这种鬼的形状。听罢,桓公面带笑容,端立起来,顿觉精神爽快,病即痊愈,遂赏了皇子粟帛,又重赏了管仲。这时,竖刁满脸不悦地说:“管仲没说出这个怪物的状貌,您怎么还要重赏管仲?”桓公说:“常言道‘任者乾暗,任众者明’。如果没有管仲,我怎么能听到皇子的这番话呢?”

竖刁为了诋毁管仲真可谓处心积虑挖空了心思,在每一件小事上,只要有机会,他就要大作文章。其目的就是要除去阻碍他实现私欲的障碍,以获得更大的权力。

3.阴谋立储,祸国乱政

竖刁自从得宠于桓公后,其政治野心迅速膨胀。在献媚取悦国君的同时,他还竭力挑拨君臣关系、制造矛盾,干了许多卑鄙的勾当。而这一切努力的最终目的就是篡夺国家政权。妄图诋毁管仲的阴谋遭到失败后,他又在立太子的问题上进行了一系列的阴谋活动。

长卫姬是齐桓公最宠爱的妃子,长时间以来竖刁对长卫姬也是用尽了心机,百般献媚。所以,长卫姬对竖刁也是宠信备至。为了使长卫姬的儿子无诡能当上太子,他们多年来串通一气,向桓公百般请求、万般纠缠,终于使桓公暗中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可是,宰相管仲深知竖刁为人奸诈,担心无诡即任齐国的王位以后,他们内外勾结会祸国乱政。所以,借机向齐桓公提起了这件事。桓公说:“在我的十几个儿子中,昭是最有德才的。可是,长卫姬和竖刁总是纠缠让我立无诡为王储,如果立昭的话,恐怕日后无诡以长子的身份与他相争,那样的话国家就乱了”。管仲说:“我们可以在葵丘会盟时找一位德高望众的侯君,托付日后主持立太子这件事”。后来,终于把这件事嘱托给了宋襄公,使竖刁阴谋立储的企图遭到了失败。

对于竖刁、易牙等人窃国弄权的阴谋,管仲早已洞悉其奸了。可是,碍于他们都是桓公的宠臣,管仲始终没有向桓公揭露他们的阴谋。后来,管仲在病重时,对桓公认真地分析了竖刁的一系列行为,彻底揭露了他们取悦国君的目的是想掌握国家政权的阴谋。最后,管仲说:“这些人如同是泛滥的洪水,臣就像一座抵挡洪水的堤坝,有这座堤坝在,洪水就不会泛滥起来。臣死以后,堤坝不在了,洪水必将到处横流,酿成灾祸,所以,我劝主公一定要防备他们。”管仲的话使桓公如梦方醒,可又觉得有些危言耸听,心想日后防备着点就是了,也就没太在意。

管仲死后,在鲍叔牙的强烈要求之下,桓公把竖刁、易牙、开方免职,不准他们再入朝相见。

可是,长期以来桓公与他们形影不离,他们又很会巴结逢迎,所以,桓公自把他们驱走后,一直愁眉不展。而竖刁等人也常找到长卫姬哭哭涕涕诉冤道屈,长卫姬也觉得离开他们就像失去左右手一样。于是,他就向桓公提出请竖刁他们回宫的请求,果然一拍即合,桓公说:“他们三人有益于寡人,无害于国家,仲父过去所说实在太过分了”。于是,竖刁、易牙、开方又重新回宫,官复原职。鲍叔牙知道这件事后,非常气愤,不久也忧闷而死。

鲍叔牙死后,在竖刁阴谋篡权的道路上已无任何屏障,这股洪水终于泛滥起来,冲毁了齐国的霸业。

竖刁等人回宫后,他们立即结为死党。在长卫姬的支持下,趁桓公老迈,加速了窃国篡权的步伐。他们首先网罗党羽,凡是顺从他们的即授以高官厚禄,若稍有违逆即以重刑相加。一时间齐国朝野上下杀气腾腾,人心惶恐。对此,齐桓公由于耳目被蒙蔽,他本人也老迈昏聩,整天一如管仲在世那样,嬉戏游玩、无忧无虑。竖刁一伙的阴谋也就更加畅行无阻了。

不久,齐桓公得了一场大病,请了许多名医诊治都不见效,竖刁料到桓公已不久于世,就以桓公的名义写成告示,贴在宫门上。大意是说:我在患病期间,由竖刁守住宫门,任何人不准入宫,一切国政,全待病愈以后奏闻。三天以后,他又将侍候桓公的宫人全部逐出宫廷,随后封死宫门,在桓公寝室的周围又筑起三丈高的围墙,墙下只留一个小洞,供内侍出入探视桓公生死消息。为了防止诸公子发生变故,竖刁等人在宫中组织兵甲,严阵以待。

齐桓公就这样在空屋子里一个人躺了几天后一命呜呼了。桓公死后,竖刁等人为防生乱,先密不发丧。他们找来长卫姬密谋立公子诡为齐侯。可是,以往桓公欲立昭为太子的事已有很多人知道,他们怕众人不服,就由竖刁和易牙亲率甲士去杀公子昭。可是,公子昭已得到消息逃往宋国,两人当即决定回宫先拥立公子诡即位,然后,见机行事。当他们回到宫中,只见百官云集,人声鼎沸,人们都在议论桓公死后如何安葬桓公和立太子的事。当人们见到竖刁和易牙,一拥而上,追问太子在哪里?易牙回答说:“公子无诡,不是在宫中吗?”众臣气愤地说:“先主册立的是公子昭,你们怎么能立公子诡呢?”竖刁见状,挥动着手中的宝剑大声喝道:“今奉先公的遗命,改立公子无诡为君,谁不服从,杀无赦!”话音刚落百官震怒,大骂竖刁假传遗命,专权害国。大夫管平怒不可遏,箭步窜到竖刁面前用手中的牙笏狠打竖刁。易牙立即令甲士动手,顷刻间,上百名手无寸铁的官员,被杀得尸横阶庭,血溅朝门。

竖刁就这样用武力和鲜血铺平了他篡夺政权的道路。可是,正义的力量是不能用武力征服的。他们的政变最终只能在史册中留下肮脏的一页。

4.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竖刁专权误国的罪恶行径激起齐国朝野上下的强烈不满。他们用种种方式抵制、反抗这些人的暴行。

他们以公子诡不是册立之君为名,不承认这个所谓的君王。新君继位已多日,除竖刁同党外,百官无一人前来称贺。面对冷冷清清的宫廷,无诡、竖刁感到束手无策。于是,他们请求德高望重的国懿仲和高虎两位老臣,想用他们的威望压服百官。可是,在二老入宫时,却披麻戴孝。竖刁一见忙走上前去,把他们挡在殿外,让他们换朝服入宫。二老说:“旧君未葬,先拜新君,天下岂有此理?”说完,跪在地上边拜边哭,竖刁无奈,只好让他们回家。

桓公的十几个儿子中有六位是庶姬所生,其余皆为别妾所生。无诡继位后公子昭逃走,其余的四位公子也都各自私设党羽、图谋继承君位。

四公子潘首先把自己的所有家丁、门客武装起来冲进宫中,占据了右殿。五公子商见状与二公子元商量,认为:我们都是先君的骨血,江山应各有一份。于是,两人也带着家丁、门客冲进宫中,各据左殿和朝门。这样一来竖刁劫持各公子,迫使他们臣服的阴谋就彻底失败了。他见各公子人多势众,只好守住正殿与诸公子互相对峙起来。整个宫殿俨然成了一个剑拔弩张的战场。他们就这样在齐宫僵持了60多天。这之间齐国上下对齐宫混乱、桓公死后又不予安葬的事忧心忡忡。最后,上卿高虎冒着被竖刁杀戮的危险,进宫请公子诡主持安葬桓公,并且说:“你如果能葬了桓公,国君的位置自然就是你的,至于其他公子我可以以义相责。”无诡和竖刁这才同意下葬。这时已是桓公死后67天了。当人们走进桓公的寝室,只见蛆虫遍地、尸臭熏人。百官见状,无不哀痛,顿时泣声震瓦。

由于公子无诡主丧,国、高二才又出面调和诸公子,他们见已无法再争了,遂撤去各自家丁。然而齐国上下对竖刁结党害国的行为都忿然不平,暗中积蓄力量伺机除去这伙害君祸国的败类。

公子昭逃到宋国后,把齐国发生动乱的事告诉了宋襄公,襄公听罢勃然大怒,遂传檄诸侯,约定三个月以后合兵伐齐。

齐公子无诡元年(前642年)三月,宋襄公亲率卫、曹、邾三国之师,兵压齐都郊外。当时易牙已进为中大夫掌兵权,无诡命竖刁居中调度,命易牙率兵迎敌,命国、高二卿分守城地。国高二人相议说:“现在公于昭得宋襄公之助已率兵回齐,我们铲除逆贼的机会到了。”于是,两人设计诛杀竖刁。当天晚上,他们派人给竖刁送信,让他火速回城议事。竖刁毫无疑虑的回到城中。只见高虎在宫中摆下酒宴正等着他。竖刁入座,酒过三巡,高虎说:“如今诸侯联兵聚于城下,我有一退兵的良策。”竖刁闻言大喜,忙问:“有何妙计?”主虎说:“把你的头挂到城墙上,兵不战可退。”

竖刁惊恐而立,这时埋伏好的壮士窜出,一刀斩了竖刁。随后,高虎打开城门,又听有人在城上高喊:“公子昭回来了,我们开门迎接吧!”人们一呼百应,诸侯的兵马趁势冲进城内,无诡闻声刚提剑走出宫门,就被冲上来的兵士斩于乱刀之下,易牙则丢弃兵士,带几个心腹,逃往鲁国。

太子昭来到宫中,百官齐至,齐声拥他为王,这就是齐国的孝公。齐国的动乱结束了,篡权乱国猖獗一时的竖刁等人,受到了应有的惩罚。经过这番动乱齐国已贫弱不堪,霸业也就从此易主了。

竖刁本出身寒微,入宫侍君后,投君所好,足君所欲,因此而得到桓公的宠信。可是,他受宠后,不思尽心为国效力,反图不轨足己私欲。然而,欲壑难填,为了得到更大的权势,他结党营私狼狈为奸,铲除异己陷害忠良。一个目的达到了,新的欲望继之又起,所以,他的一切卑行恶举都来自那无休止的私欲,最后以不齿于人类的阴谋家的形象载入史册,为千夫所指、万世所唾。

同时,他们从竖刁行奸作乱的全过程,也可以看到搞阴谋者或奸佞作乱,其客观条件是极为重要的因素。齐桓公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帝王,虽然奢靡享乐,但他安邦治国、用人施策,还是有所作为的。他信用管仲能明辨是非而不为谗言所惑,这是应该予以充分肯定的。正由于此,尽管竖刁有翻云覆雨之力,也难搅乱乾坤,使之生乱。可是,桓公到了晚年,由于年迈昏聩,不思进取,竖刁一伙才祸起萧墙,以致他本人也死于乱党手中,这一深刻的历史教训是很值得我们记取的。

二、以德报怨的吴国奸相:伯嚭

伯嚭,春秋末期吴国大臣。姓伯,名嚭,字子馀,系楚国大夫伯州犁之孙,避难奔吴,因有功,被会为太宰,深得吴王宠信。吴亡后,投降越国,被越王杀死。

1.合族遭诛,避难吴国

伯嚭之父伯郤宛,在楚国任左尹,为人正直温和,深得国人拥护。右领鄢将师和大夫费无极阴险狡诈,妒能嫉贤,二人勾结起来,谋害伯郤宛。楚国的最高长官令尹子常,贪爱财物又轻信诬蔑别人的话。费无极抓住这个弊病,就对子常说郤宛请他喝酒。而对郤宛说子常要来他家喝酒,并告诉说令尹喜欢铠甲武器,可以乘机献给他。回头对令尹子常说:“我差点儿让您遭祸。郤宛已在门口备下了兵甲,您千万别去。”并无中生有地捏造说:“这次吴楚潜地之战,本来可以战胜吴国。可是郤宛受贿退兵而回。”令尹派人打探果然看到了郤宛门前陈列的兵甲,就下令围攻,火烧其家。郤宛自杀,全族被灭。伯嚭生性狡猾,听到消息,逃离了楚国,在逃难的日子里,他颠沛流离,奔走四方,但没有人接纳他,始终没找到落脚之地。后来听说他的同乡伍子胥已经到了吴国,并受到吴王阖闾的重用,就急忙向吴国进发,一心扑奔伍子胥,想得到他的引荐和提携。

伍子胥姓伍名员,字子胥。他的父亲叫伍奢,当时正给楚平王的太子建做太傅,费无极做太子少傅。费无极虚伪险恶,不受太子喜欢。所以他就常常在楚平王面前说太子建和伍奢的坏话,并构陷说:“太子结交诸侯,要率军入都,伍奢参与其间。”伍奢义正词严地揭露了费无极离间平王和太子的阴谋,但没有用,终于连同自己的长子一道被杀害了。太子建听到消息,逃到了宋国。

伍子胥是个有智有谋,勇而喜功的人,他没有听从父亲的召唤,陪同去死。他想,父亲被杀而不报仇,是无谋;能审时度势担当大事,才称得上智慧。于是他出逃了。但是费无极要斩草除根,叫人画影图形,悬赏捉命;伍家的正直和冤枉,得到人们的同情。在一位老医生的帮助下混出了昭关。得到一位老渔夫的帮助摆渡过江来到吴国。

吴王僚的哥哥公子光,认为自己应该当国王,就四处结交能人。伍子胥谈吐不凡,被收为心腹。伍子胥把自己结交的勇士专诸推荐给公子光并帮助出谋划策,用鱼中藏剑的办法刺死了吴王僚,伍子胥和公子光带兵杀散了卫队,占领了王宫。公子光做了吴王,改名阖闾,任命伍子胥为行人。掌管朝觐聘问,参与谋划国事。

伯嚭一见伍子胥就放声大哭,先是为伍奢一家的遭遇深表愤慨,接着哭诉全家遭斩的惨痛经历,继之大骂费无极诱惑君王,杀害忠良,经过一番眼泪和愤恨的表演,才提出看在同国同乡同遭遇的份上,给个安身之地,向吴王举荐一下。

伍子胥是个忠厚老实的人,出于对楚平王和费无极共有的憎恨,也由于相同遭遇而产生的怜悯,虽然原来与伯嚭没有什么私交,但还是决定向吴王引荐他。这时伍子胥的好友被离劝阻他说:“你可不要轻信这个伯嚭呀。据我观察,这个人鹰视虎步,形貌含诈,其品性必贪婪奸佞,专擅功劳,任意杀人,切不可同他亲近。今日重用他,以后必为其所害。”伍子胥回答说:“古语说的好:同病相怜,同尤相救,惊翔之鸟,相随而集。人还是善良的多,你先不要猜疑。”

在伍子胥真诚的介绍和大力推举下,吴王阖闾也可怜伯嚭的不幸,同情他的遭遇,又听他能说会道,见他频频表示的效忠尽命的决心和誓言,就收他在朝中,封为大夫,命他同伍子胥共佐朝政。

2.邀功兵败,伍员请赦

伍子胥为了进攻楚国,给父亲哥哥报仇,把当时的大军事家孙武推荐给吴王阖闾。孙武按着兵法训练了一支英勇善战的军队。

公元前506年,阖闾拜孙武为大将,伍子胥与伯嚭为副将,派自己的亲兄弟公子夫概为先锋,发兵6万大举伐楚,连战连捷。这时楚于王已死,其子楚昭王无力应战,弃城而逃,跑到了随国。孙武、伍子胥等众将士护卫着阖闾进了楚国的都城郢都。吴王贪恋楚国的土地,听从伍子胥的意见,决定把楚国灭了,不立新君,长久在此驻兵。

楚国的大夫申包胥决意恢复楚国,连夜逃到秦国借兵,见了秦哀公诉说道:“阖闾是个贪心不足的暴君,他想并吞诸侯,独霸天下。现在您的外孙楚昭王连命都要保不住了。求您出兵助楚复国。我们情愿永远做您的属国。”秦哀公要保持国力,不愿出兵同吴国交战,于是推托敷衍。申包胥站在秦庭上大哭起来,一连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受了感动,答应派两员大将,带领五百辆兵车,攻打吴军,挽救楚国。

吴国大将孙武深明兵法,在秦兵进入楚境时,主张不与秦国交兵,而是同秦国通好,为楚国另立一个新君。因为楚国疆土辽阔,吴兵无法全部占领,且离吴国又远,难与秦军长久相持。伍子胥也赞同孙武的主张。他认为楚王虽逃出国外,但楚国百姓不甘亡国,人心不服,难于统治,还是修好撤兵为上策。

伯嚭心想,自从逃奔吴国以来,虽有伍子胥全力荐举,得到了吴王的重用,但是却没尺寸之功。长此下去,恐怕官位难保。再说,发兵攻楚以来,五战五捷,拔城取郢,势如破竹,眼下正是自己获取功劳的时候,于是忙对吴王说:“刚会秦师,尚未交战,就收兵回国,是长秦军的威风,灭吴国的志气。如此怯懦,何以称霸诸侯!”孙武和伍子胥力陈久留楚地之害,驳斥他急功近利,邀功请赏的行为。但是急于显示自己才能的伯嚭,以为秦军可欺,就在吴王面前立下军令状,要求拨给他1万人马,让他杀退秦兵。阖闾本来就想永久占有楚国,听到伯嚭说秦军乃疲惫之师不堪一击的话,又不知他到底有多大本领,于是不听孙武和伍子胥的竭诚劝阻,同意伯嚭带兵击秦。

秦军早就秣马厉兵严阵以待。伯嚭是个银样蜡枪头,只会耍阴谋诡计,进谗害人,并不懂用兵之法,在不了解秦军底细的情况下,贸然率兵进击,结果是屡战屡败。秦军佯装撤退,伯嚭不知是计,驱兵追杀,陷入重围,1万大军即将覆没。伍子胥知骄兵必败,立即带军杀退秦兵,救出伯嚭,然而伯嚭所率领的1万吴兵却已伤亡殆尽。伯嚭深知罪重,为表悔过之意,令军士把自己捆绑起来,前往吴王面前请罪,他在吴王面前,捶胸顿足,痛哭流涕,假装说无颜见大王,只求速死。阖闾因为当时已同意他去交战,现在一时也拿不定主意。

孙武对这种言过其实,恃勇无谋之人,极为愤慨。他看出这种只为求功求荣的人,必是吴国之患,力主按军令治裁,斩首示众。伍子胥认为伯嚭入吴以来,虽无大功,亦无大过。大敌当前,不能因一次失利就斩将领。于是面见吴王,请赦其罪。在伍子胥的劝谏下,阖闾赦免了伯嚭的误军之罪。

这时阖闾的弟弟夫概偷回吴国自立为王,并以五城相许请越国发兵。阖闾只好返回吴国消灭乱党。

3.收受贿赂,代敌陈词

公元前496年,越王死了,其子勾践继位。吴王阖闾趁越国有丧事,带领3万精兵伐越。越王勾派死士挑战,阖闾伤重而死,死前立太子夫差为吴王,连呼:“你忘了勾践杀你父亲了吗?”夫差忙答:“永不敢忘。”

3年之后,公元前494年,夫差为报越国杀父之仇,拜相国伍子胥为大将,伯嚭为副将,亲率大军从太湖出发攻打越国。越国的大夫范蠡和文种对勾践说:“吴国练兵近3年,决心报仇,来势凶猛,不如坚守城池,避其锋锐。”勾践不同意示弱,派出3万士卒同吴兵厮杀,结果被打得大败。越王勾践只带五千残兵败将,逃到会稽山躲起来。吴军上岸追杀,越国百姓毙命,庄稼被烧。

文种劝勾践说:“再莫迟疑,赶紧求和。求和之事通过副将伯嚭准能办成,我听说,伯嚭贪财好色,狗苟蝇营;伍子胥正直无私,做事谨严,两人志趣不合。伯嚭担心伍子胥功劳太大,而使自己相形见绌,爬不上去。吴王夫差对伍子胥也多有不满,暗护伯嚭。我们只要到伯嚭的军营,送上厚礼和美女,好好拉拢他,定会接受求和。”

越王勾践于是派文种带上8个美女、20双玉璧、1千斤黄金,到吴国兵营拜见伯嚭,并奉承他说:“您是吴王最信任的大臣,功劳最大,吴国之事一决于您,只要您在吴王前说句好话,我们的求和定能成功。”

伯嚭看看帐下的金玉珠宝,和侍立的越国美女,就对文种说:“整个越国都是吴国的了,这是你们知道的。难道我就值这么点金子吗?”文种一听话中有话,连忙补充说:“这是一点见面之礼,只要太宰在吴王面前多多美言,促成和解,越国的珍宝将会经常送来,美女将随时供你享用,越国之利你可以独揽。”

伯嚭听后万分高兴,但还故意推三阻四。文种说:“我们求和,不直接去恳请吴王,也不去右营找伍子胥,而径直来到你的帐下,因为你更贤明,肯于帮助危难之人。”这时,伯嚭才无所顾忌地说:“事成之后,可要重重谢我。明日早朝,我领你去见大王。”

文种一见吴王夫差,就跪地谢罚:“越王勾践年幼无知,得罪贵国,已后悔莫及,情愿臣服于吴,特来向您求和”。吴王夫差听罢顿时大怒:“越国杀我父,占我土,有不共戴天之仇,血不能白流,岂能允和!”伯嚭连忙替越国说情道:“越国虽败,会稽尚有5千精兵,若决一死战,吴国将士定将大有伤亡。若是越国投降于楚,不仅越国的财富不会为吴国所有,而且又增加了楚国的军力,我吴国又增加了一个劲敌。还是接受越国的求和方为上策。”

伍子胥极力反对接受越国的求和请求,向吴王进谏道:“俗话说的好‘治病要除根’,吴、越两国,南北相邻,几代相攻,势不两立。勾践是英明之君,文种、范蠡是贤能之臣,他们一旦被放回国,定要准备报仇雪耻,现在不趁机灭掉它,将来一定要后悔的。”

夫差又问道:“勾践情愿作我的臣下,他们夫妇愿意跟我回吴国吗”伯嚭连忙插言道:“勾践夫妇愿意到吴国伺候大王,整个越国都是吴国的了。大王允和吧。”这时夫差一心要北上中原同大国争霸,认为被打败的越国术足为患,因此只能听进伯嚭的逢迎之言,根本听不进伍子胥的良言劝告,于是答应越国投降,撤军回了吴国。

4.贪恋女色,替越辩护

越王勾践委托文种等大臣管理国事,就带着夫人和范蠡到吴国做苦役去了。夫差让勾践夫妇住在阖闾墓边的石屋里给他养马,让范蠡跟着奴仆做工。他们百依百顺,比所有的仆人都驯服。文种时常派人给伯嚭送去贵重礼物和美女。伯嚭迷恋女色,则在暗中给勾践夫妇送些好饮食,时时加以关照,并常在吴王面前替勾践说尽好话。勾践为了能够早日被放回国,尽力讨好夫差。在夫差有病的时候,他亲自察看吴王的粪便,不嫌脏臭,夫差深受感动,有心放他回国。伯嚭接连不断地收到越国的礼物,听说吴王有放归勾践之意,连忙向吴王表示赞同:“大王让勾践回国,乃圣明之举,越国获恩,当有厚报。再说,越国富庶起来,可助我们称霸中原。”

夫差放勾践归国之事,本来不想让伍子胥知道,可是偏偏让他知道了,伍子胥连忙上朝进谏,劝说吴王万不可放走勾践。他说:“勾践为人阴险,如今扣留在吴国,如釜中之鱼。他所以巧言令色,为的是免于一死。一旦放虎归山,纵鲸入海,就难于制服了,应当立即诛杀,切莫养痈遗患。”伯嚭受越之财,当然要为勾践辩护,早把国家利益抛到了九霄云外。他赶忙辩驳说:“子胥只看眼前,乃妇人之见。赦免勾践,两国交好,北下中原称霸,可无后顾之忧。这才是安邦治国之道,大王的仁义之名才能传播四海。”

在伯嚭的巧言之下,吴王夫差已分不清是非。公元前491年,夫差亲自把勾践夫妇送上车,令其回国。

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艰苦奋斗。惟恐舒服的生活消磨的志气,特意给自己安排了一个艰苦的生活环境,撤掉绵软的褥子,睡在柴草堆上。屋内挂一个苦胆,坐卧都看得到它。每逢吃饭尝它的苦味,这就叫做“卧薪尝胆”,还经常提醒自己说:“你忘记了会稽之围的耻辱了吗?”以时时刻刻激励自己。还大力发展生产,奖励生育,减轻刑罚,薄收赋税。勾践亲自下田耕种,他夫人亲自纺线织布给人民以鼓励,尤其注意制造兵器,加紧训练军队。

越国扩军备战的措施,尽管十分秘密,早被处事留心的伍子胥探知了,立即向夫差建议采取对策:“勾践并非真心臣服,不然何须日夜操练士卒,加紧制造武器。大王应在边境上加强防范,以免越军乘隙入侵。”夫差开始不信,后派人探察,方知子胥所言不虚。这一消息竟让越国知晓。勾践、文种、范蠡等人忙在一起商议对策。文种提议还是运用老办法,多送几名美女给伯嚭,他一定会帮说好话。

果然,当吴王夫差问及越国何以又大肆操兵治械之时,刚从越女身边起身的伯嚭早已准备好了替越国辩护的答词:“守国则需有军,有军不练则等于无,有军队无兵器则军队无用。大王既准越国存在,就需有兵守土。勾践整军修械并非为了进攻吴国,而是防备他国入侵。他若以吴国为敌,何须年年进贡,岁岁称臣呢?”伯嚭的一番辩解虽然都是牵强之词,但已经陷入对伯嚭盲目信任的吴王夫差,竟完全放任了越国的发展。

5.以怨报德,诋毁子胥

越王勾践在文种、范蠡的辅佐之下,把越国治理得逐渐强盛起业。由于伯嚭的暗中庇护,吴王逐渐放松了对越国的戒备之心。

越国在加强本国实力的同时,还实施了削弱吴国国力的策略。吴王夫差打败了楚、越,当上了霸主,认为自己所向无敌,十分骄傲,贪图起享乐来.越王勾践乘势顺其所好,源源不断地送去美女,玩好了以弱其君臣之志。

这时候,吴王夫差要修建一座姑苏台,供其享乐。越王勾践听说之后,连忙派人到会稽山采伐最高最粗的树木,派文种送去。夫差见到如此粗大的木料,高兴万分,认为大材不可小用,当即命令修改原来的设计,加高加长加宽。吴国还派来能工巧匠,怎样华美、怎样费工就怎样做。这就扩大了工程,延长了工期,吴国的百姓都要前来做工,弄得民怨沸腾,怨声载道。

伍子胥时刻注意着越国的动向,这些弱吴之策哪能不被他识破呢,于是他立即向吴王提出谏阻:“勾践是个有宏图远略之人,绝非一般庸人可比,他不会不雪会稽之耻。他虽表面伏首称臣,实际上步步暗中图吴。他所纳贡品,皆是鹰犬玩物,恣我君臣游乐,弱我意志,削我国力,使我放松警惕,大王万不可掉以轻心。”吴王对伍子胥的进谏毫不介意,他说:“越国人口已伤亡大半,越国物资已多为我所有,越王已向我称臣,哪有臣伐君之理?”伍子胥看夫差如此固执,很为吴国担忧,就用历史上的故事启发他:“从前夏桀囚商汤而不杀,商纣拘文王而不诛,后来夏桀被商汤放逐,殷商被周朝灭亡。当年大王同意与越国媾和而不灭之,已经犯了一次错误;后来囚禁勾践而不杀,反而放其回国,是又犯了一次错误。现在越国整修军备而不惊,时时弱吴而不疑,恐怕夏殷之患将及于吴。”

夫差一听,似觉有理,心有所悟,正要询问伍子胥取何对策,伯嚭在一旁早就准备好了惑王的应答之词:“越国送木材出工匠正是臣服的表现,于吴有利无损。所贡珍奇玩好,所献越国美女,使大王开心取乐,并不能助长越国强盛。倒是伍相国把大王比作夏桀、商纣,即使不是恶意中伤,是否也太过分了一点呢?”夫差一向喜欢奉承,所以伯嚭才逐渐得宠,对于伯嚭的话是言听计从。伍子胥为了吴国的利益,犯颜直谏,却得不到吴王的采纳,甚是不平,对伯嚭的得势更加忧虑。

伯嚭宁肯祸国误君,也要抬高自己的地位,不使个人利益受损。他想:若是吴王制裁越国,那他就断绝了从越国得到美女和财物的路子;若是吴王采纳伍子胥的意见,那就显不出自己的高明,不利于巩固自己的权势。这种势利小人为了发展自己,对有恩于己的人也不放过诋毁、中伤、挑拨离间的机会。伯嚭在逃难之时,伍子胥收留了他并举荐了他,他兵败受法之时,伍子胥劝吴王赦免了他。对于患难相助、救过性命的大恩人,他不知感激,反而在吴王面前,搬弄是非。好在吴王念子胥辅国功大,未加追究。

6.怂恿吴王,贷粮资敌

越王勾践从自身的灾难中已深深懂得:猛禽的出击,一定掩蔽着它的形体。越国的富强一定要不露声色,以免引起吴国的疑惧。对于吴国要显得百般驯服,纵其高傲。吴国一趾高气扬,目中无人,就会轻易地发动战争,使国力大为削弱。这时越国就可以利用它的弱点战而胜之了。于是越国实行交结齐国,亲睦楚国,联络晋国,尊崇吴国的外交策略。吴国以为威名盖世,多次伐齐攻晋,充满了骄矜之气,实际上德行少而武功多,已经四面树敌。

大夫文种向越王建议道:“我观察吴王行事已经很骄横自满了,让我们向他借粮食来试探一下,一是可知实际情况究竟如何,二是可使吴国粮食库存减少,削减实力,然后再施用巧计,让他们大闹粮荒。”于是勾践就派文种前往吴国请求借贷。

文种带着丰厚的礼品先去拜见伯嚭求他鼎力相助,然后才去拜见吴王,提出借粮:“我们越国近年收成不好,发生了粮荒,百姓正衣饥饿之中中。请大王借给1万石粮食,明年如数归还于吴。”夫差认为越国已是吴国的臣属之国,越国有困难,吴国应该给予帮助。就想答应借贷之事。

伍子胥在朝廷上谏阻吴王不要把粮食借给越国,他据理力争,说道:“我早就派人做过实地调查,越国并没有发生粮荒,亦无歉收之事,倒是粮仓里堆满了粮食,由于越王奖励耕种,百姓也富庶起来。谎称贷粮,实行的是釜底抽薪之计,想弄空吴国粮仓,以利他攻占吴国。借粮于越,是资敌助敌,自取灭亡。”伯嚭听了这番话,连忙反驳:“借粮济难,实属有德之举。帮助臣属之国度过灾荒之年,越国百姓将永会感恩戴德。此善行之事怎能拒绝?伍子胥阻止借粮,是想使大王留下刻薄之名,让天下人都知道您不行仁义之事,何能取得天下之民心,霸主地位岂能久长?”

夫差听了伯嚭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就把粮食借给了越国。伍子胥见劝止无效,就长叹一声说:“大王不听我的忠告,再过3年吴国恐怕要灭亡了。”

文种把借到手的1万石粮食,运回越国,勾践让文种全分给穷苦百姓,全国的人民都十分感激。第二年,从全国挑选了可以做种子的上好粮食1万石,文种去送还吴国。夫差一见按时还来粮食,认为勾践坚守信用,十分高兴。再一看归还的粮食,籽粒饱满,颗粒成实,就让伯嚭分给百姓做种子,想获得更大的收获。然而,播下的种子竟全都没有发芽出苗。这一年吴国歉收,发生了严重的饥荒,闹得全国一片怨声。夫差只认为越国的种子不适于吴国的水土,也未加深究。他哪里知道,越国还给的1万石粮食,竟于事先全都被蒸熟了。这就是文种设下的计策。一年歉收,三年难补,从此吴国的粮仓空虚,百姓也愈加贫弱。

7.忘恩负义,借刀杀人

公元前484年,夫差为了稳当霸主,又联合鲁国讨伐齐国。勾践派去使臣祝贺,并愿意助吴三千兵卒,为的是通过战争削弱吴国。伍子胥反对伐齐,而主张灭越。他向吴王谏诤道:“我听说,勾践进餐只用两种菜肴,和百姓同甘共苦,这家伙不死,肯定会使越国强大,成为吴国的对头。面对越国这样的心腹之患应先讨伐它,暂时放下齐国。对吴国来说,齐国只是疥癣小疾罢了。”吴王没有听从伍子胥的劝告,发兵攻齐,在艾陵击败齐军,回国之后就责备伍子胥以后不要乱加干涉,伍子胥则忠贞抗言:“您用不着高兴,即使攻破齐国,得到的也是一块石坂之田,连庄稼也不能种植。而越国位居吴国之南,利害相关,吴不灭越,则越必灭吴。”

伯嚭得悉这番话,便到吴王面前毁谤伍子胥:“伍员这人貌似忠心而实质上是残刻之人,他连父亲兄长都不怜惜,父召不往,坐观父毙,怎么能顾惜大王呢?大王上次要攻打齐国,伍员坚决反对。后来取得了胜利,他反而因此怨恨大王,大王如果不严加防范,他肯定会密谋动乱。”夫差虽然没有完全相信伯嚭的话,但是伍子胥频繁的反对和强颜进谏,也使他感到厌烦、不满。他要摆脱伍子胥的纠缠,使身边能够清静一些。

这时,伯嚭给夫差出谋划策,让夫差派遣伍子胥出使齐国。伯嚭暗中打的算盘是两国交恶,发生争战,使者常会被杀。于是他替吴王写了一封信,叫伍子胥送往齐国。信中全是侮谩之语,责备之词,列举齐国欺鲁慢吴之罪。目的是激怒齐侯,借他人之手,诛杀自己的对头。

伍子胥已料到吴国必被越国所灭亡,因为看到夫差听信谗言,宠幸好佞,又自恃国强,飞扬跋扈,忠良之士遭受排挤,阴谋邪恶之人聚拢左右。所以趁出使齐国之机,将儿子伍封带到齐国。托付给自己的朋友齐国大夫鲍氏。齐侯知道伍子胥不主张伐齐,伍子胥在齐国也不以强国的使臣自居,而且提议齐国想法与吴修好,以免交战。所以齐侯对伍子胥以礼相待,送他归吴,让他加意防备奸诈之徒伯嚭的攻讦。

伯嚭看到伍子胥平安归来,他的借刀杀人之计没有得逞,相国的位置捞不到手,就在夫差面前进行公开的陷害:“大王您可要小心,莫中了伍员的暗算,据我看其罪有三:出使齐国,寄子于齐,必是外结诸侯,图谋不轨,此其一;伍员自以为是先王的谋臣,以功臣自居,常恃功犯上,此其二;大王伐齐得胜,伍员耻其计谋不用,必怨恨大王,此其三。三者有其一,则罪不容赦。望大王深思熟虑。”夫差听说伍子胥把儿子寄托齐国,顿时大怒:“伍员果真是欺弄我!”于是派人给伍子胥送去一把“属镂”之剑,命他自杀。

伍子胥手擎宝剑,哈哈大笑,面向吴宫高声说道:“夫差呀,夫差!我帮你父亲成为霸主,又把你立为国君,你当初要把吴国分一半给我,我都坚拒不受。现在你反而听信奸谗命我死。可叹呀,可叹,一个孤忠之人当然是不能单独存身的。”伍子胥洒下一片哀伤之泪,他痛惜吴国将要覆灭,也恼恨夫差一意孤行残害忠良,他对吴王派来的使者说道:“我死之后,一定要把我的眼珠悬挂在吴国都城东门,让我看着越兵就从这里攻进城来。”

伍子胥自刎身亡之后,夫差把吴国大政交给了伯嚭。伯嚭这个宵小之徒,从一个丧家犬到爬上太宰的高位,靠的忘恩负义,造谣中伤。当然也怨伍子胥当初没有认清这个包藏祸心的奸贼。

8.祸国殃民,身败名裂

公元前482年春天,吴王夫差又率兵打败了齐国,把大军开到卫国的黄池(河南封丘县的西南),和诸侯会盟,自立为盟主。

越王勾践看到吴国的精锐部队全跟随吴王远征,只有太子友带领少量老弱兵卒留守国内,就询问范蠡说:“伍子胥已死多年,吴王身边尽是阿谀奉承之人,现在该是报仇的时机了吧?”范蠡说:“机会终于成熟了。”勾践于是动员了训练有素的兵士4万人,近卫亲兵6000人,熟悉机动战术的兵士2000人,各级官佐1000人,猛攻吴国,直抵姑苏城下。太子友派人飞速向夫差告急。伯嚭竟一刀将报信人杀死,说是吴王正与诸侯订立盟约,怕天下人知道吴国战败动摇军心,以此封锁消息。

吴王夫差在黄池会盟结束,带兵回国,吴国的太子友已被杀死,国家的粮食物资均已被越军运回国内。士卒知国被袭,皆无斗志。夫差想与越军一战,但远途跋涉之军,已无力再战,只好求和安身。他对伯嚭说:“当年你力主媾和,我们才有如此下场,今日你要像越国的文种一样,亲自前往越国求和。我已准备下了珍宝作为礼物。”

伯嚭奉重礼到了越军营帐,面见勾践,请求赦免夫差当年困会稽之罪。越王和范蠡经过研究,考虑到越国还不具备灭亡吴国的力量,便答应了夫差求和的要求,双方达成了和议。此后吴国的军事力量逐步衰弱了。

公元前475年,越国经过养精蓄锐,兵力已十分强大,于是再度进攻吴国。吴国的军民疲劳衰败,坚车锐卒都已在对齐、晋的战役中牺牲了。于是越军大破吴国。由于都城经过多年修建,一时难于攻下,勾践就留军吴境,加以围困。

公元前473年,吴军士卒军心涣散,越军看到时机已来,就猛烈进击,攻入吴都,把吴王逼上姑苏之山。伯嚭看到吴国大势已去,先领头投降了。吴王派公子孙雒裸衣匍伏前行,向越王乞和:“兵败的臣属夫差斗胆向大王吐露衷肠,往年曾经在会稽山得罪大王。如今大王兴兵讨伐我的罪过,希望依照当年会稽山的旧例那样赦免我这败兵之臣吧。”勾践想起当年,于心不忍,想允许求和。范蠡说:“当年上天把越国赐给吴国,吴不取;如今上天把吴国赐给越国,越国难道可以违背天意吗”大王忍辱负重22年,就轻易地这么放手吗?上天赐给而不拿,就要自食恶果。你难道忘了会稽山的灾难了吗?决不能接受吴国求和。”议和不成,吴王用衣服遮住自己的脸说:“我还有什么脸去见伍子胥呢?”于是自刎而死。

吴国的将士或死或逃,余下的也都投降了。伯嚭在这班官员中显得最为轻松得意,他以为勾践定能念及昔日庇护关照之恩,等着加官进爵接受封赏。勾践见伯嚭正眼巴巴地盯着自己,心想这个贪钱财、恋女色的小人,以怨报德,卖主求荣的家伙,我绝不能留在身边,就对他说:“你是吴国太宰,我不敢收你做臣下,你还是追随你的君王去吧。”伯嚭又羞又惭,退出堂外,勾践立即命令身边卫士杀死了他,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

我国春秋末期,在吴、越争霸的反复较量中,出现了许多至今仍广为流传的故事。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的精神,志行知耻、励精图治的行为,仍给人以教育。文种、范蠡忠诚爱国、忍辱负重的品质,精明干练、共谋国政的作风,仍给人以启迪。而太宰伯嚭贪财纳贿、出卖国家的恶行,以怨报德、谗害恩人的丑事,仍受到人们无情的鞭挞和辛辣的嘲讽。今天,伯嚭已成了惯耍阴谋、嫉贤妒能的代名词。

伯嚭,这个奴隶主贵族的后代,惯会玩弄阴谋,两面三刀。当他不得势之时,装出一副可怜的样子,摇尾乞助,温顺恭谨。一旦得志便猖狂,凭借手中的权力,贪财受贿,出卖国家的利益;利用花言巧语,诱惑君王,借以谋私。当别人建立功劳之时,他眼热,他嫉妒,不论这人对他有多大的恩德,他都加以陷害,是一个十足的忘恩负义、见利忘义的势利小人。他的大恩人伍子胥,由于他屡进谗言,终遭吴王杀害;吴王夫差,由于听信他的鬼话,最后兵败自杀;一度称霸诸侯的吴国也被越国所灭,而他自己也死在勾践手中。

纵观伯嚭的一生,从害人始,以害己告终。一切耍阴谋诡计的人,必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三、行奸自毙的阴谋家:屠岸贾

屠岸贾是春秋时期晋国人。他出身于奴隶主贵族家庭,其祖父屠岸夷和父亲屠岸击都是晋国的大夫。屠岸贾在晋灵公时任大夫,景公时任掌管刑狱的司寇。为了取悦于晋君,他不顾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对上阿谀逢迎,通过种种手段极力满足晋景公和晋灵公穷奢极欲的需要;对下则利用各种机会和残酷的手段迫害忠良由于这个祸国殃民之臣的作乱,使晋国这个曾一度称霸于诸侯的国家,内乱不息、民怨沸腾,逐渐走向衰败。然而,屠岸贾这个奸佞之臣也终于受到正义力量的审判。

1.主公荒淫,奴才怂恿

晋灵公和晋景公是两个昏庸无道、荒淫暴虐的君主。他父子远贤臣、亲小人,只图享乐,不思进取。而作为国家重臣的屠岸贾,不仅不去劝谏国君,励精图治,振兴晋国,反而极尽阿谀逢迎之能事,为二位君主出谋划策,想方设法嬉戏纵乐,使国政荒废,民力空耗,内忧外患空前严重。

晋灵公一生荒淫无道,晚年尤甚,他用强行从民间征来的苛捐杂税,大兴土木,广修宫殿馆舍。有一次,他命屠岸贾在晋都绛州(今山西侯马市)城内建造一座花园。屠岸贾受命后,找来各地的能工巧匠,精心设计,昼夜施工,很快就建成了这座花园。园中筑有三层高台,中间建起一座“绛霄楼”。此楼画栋雕梁、丹楹刻角,四周朱栏曲槛,富丽堂皇。凭栏四望,市井俱在眼前。园中又遍植奇花异草,因桃花最盛,每到开放之季如锦似绣,故此园名为“桃园”。竣工之后,灵公赞不绝口,心中也就更加宠爱屠岸贾了。此后,灵公一日几次登楼嬉戏,或观览、或饮酒,有时还张弓弹鸟,与屠岸贾赌赛取乐。有一天,屠岸贾召来艺人在台上献艺,园外聚集了很多看热闹的百姓。灵公一时兴起,对屠岸贾说:“用弓弹鸟不如弹人,咱俩比试一下,看谁打得准。击中眼睛为胜,中肩为平,要是打不中的话,就用大斗罚酒,你看怎么样?”屠岸贾欣然应允。于是,两人一个向左,一个向右,并高喊:“看弹!”一个个弹丸如流星般飞向人群,有的人被弹去了半个耳朵,有的人被击瞎了眼睛。顿时人群大乱,哭喊着、拥挤着争相逃命。灵公大怒,命左右会放弹的侍从全都操弓放弹。一时间,弹如雨点般向人群飞去,百姓伤残无数,惨不忍睹。灵公见状,狂笑不止,连弓掉在地上都不知道。他边笑边对屠岸贾说:“我登台已无数次了,数今天玩的最痛快了”。在屠岸贾的怂恿下,晋灵公骄奢日甚。为了进一步取悦晋灵公,屠岸贾亲自率人到全国各地挑选良家美女,只要中意即强抢回京,送入桃花园中供灵公淫乐。此后,灵公对屠岸贾更加宠爱了。只要身边侍者稍不如意,他们即用残忍的手段将其杀戮。有一次,晋灵公与屠岸贾钦酒,酒席间灵公命厨师赶快做个熊掌给他们下酒。催了几次,还没端上来,灵公发怒,厨师只好把没做好的熊掌端来,灵公尝了一口,嫌其未熟,抄起铜斗往厨师的头上用力一击,厨师当即毙命,灵公又用刀将其砍为数段,命内侍将碎尸盛入竹笼弃于野外。

晋灵公这种弃国自娱,殃民自乐的行径,引起朝野上下的强烈不满,晋国的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可是,作为一国之君的晋灵公对此全然不顾,仍以淫乐为业,不修国政。屠岸贾则以满足主子的需要为目的,极力设法搞出许多新的花样,使晋灵公在昏聩奢靡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国家也就越发贫弱不堪。

2.助纣为虐,排挤忠良

晋灵公与屠岸贾沆瀣一气、狼狈为奸,搞得朝野上下怨声载道,许多正直的官吏对此曾多次极言进谏,劝灵公收敛其种种不道之举,以仁治国,以德安民。对此,晋灵公是本性难移,而屠岸贾不仅阻劝晋灵公不要听信谏言,还千方百计设法让晋灵公迫害、杀戮进谏的忠良之士。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在昏君的保护之下,大售其奸,使其受宠的地位得以巩固,从而得以在政治上、经济上得到其他任何人都难以得到的利益。

晋国赵氏,世代为宦,扶国救难,功载晋史。赵氏家族的赵盾在晋灵公时任相国,他对灵公昏庸无道、草菅人命的行为深恶痛绝。有一次,他闯进桃园见到灵公说:“有道的君主应与天下同乐,而大王却一身独乐,大王又是游乐田猎,又是弹击无辜,还肢解膳夫,搞得百姓内叛,诸侯外离,桀纣亡国之祸,不是要重演吗?乞主公回朝理政,改革前非,那样的话臣死而无憾”。听了这番话灵公觉得很惭愧,用袖子遮住脸,对赵盾说:“你先回去吧,我今天只玩这回,以后再也不玩了,一定按着你说的去做”。赵盾连忙用身体挡住园门,坚决不放灵公进去。早在一旁等得不耐烦的屠岸贾,气急败坏地说:“算了,算了,你为国着想的一番好意主公知道了,可是,车驾已走到这儿了,如果就这样回去,岂不要被人耻笑,以后主公还有什么脸面见人?就请相国行个方便吧。如果还有什么事儿,等到明天早朝时再说吧。”灵公也点头称是。于是,灵公的车驾扬长而去。赵盾气得直跺脚,望着他们的背影,怒骂道:“屠岸贾呵,屠岸贾,有你在,晋国必亡。”

灵公一行进入桃园后和往常一样嬉戏玩乐好不快活。正在灵公玩得高兴时,屠岸贾眼珠一转,不怀好意地叹了口气,故作伤心地对灵公说:“以后再也没有这样快乐的日子了。”灵公疑惑地问:“你这是什么意思?”屠岸贾说:“明天早朝赵盾肯定又是一番唠叨,主公以后怎么能再来此地游玩呢?”听到这话,灵公也怒火中烧,忿忿地说:“自古以来都是臣受制于君,从没听说过君王要被臣下所管制的事。看来有这个老家伙在,我是没好了。你就替我出个主意除掉他算了。”屠岸贾一听此言,正中下怀,就凑上前去小声说:“我家有个叫姓祖的门客,家里很穷,平日里我常以钱粮周济他;他总想要报答我对他的恩情,可又苦于没有机会,如果让他去行刺赵盾,易如反掌,那以后您不就可以毫无顾忌的行乐了。”灵公赞许地点头称是,表示事成之后定给屠岸贾加官进爵。

屠岸贾回到家后立刻摆好酒席,请来了姓祖的门客。酒过三巡之后,屠岸贾对姓祖的门客说:“相国赵盾专权欺君,我奉君王之命派你去把他刺死。”姓祖的门客碍于情面应诺下了这件事。于是,屠岸贾交给姓祖的门客一把锋利的匕首,又详细地交代了行刺的具体办法。

次日,五更时分,姓祖的门客化好装,来到赵府门前。只见门外停着马车,敞着大门,姓祖的门客乘人不备偷偷地溜进中门,他躲在暗处,仔细察看,只见庭院里灯火通明,堂上有一个身着朝衣,头戴朝冠的人,端庄地坐在地里。此人正是赵盾。因要上早朝天时尚早,所以,坐在这里待候天亮起身。一见此状,姓祖的门客暗吃一惊,心想:“这样一个不忘恭敬忠心待君的人,真是万民之主啊!杀万民之主的是贼,是不忠之举,而受君命而不行的人,则是不信之举,不忠不信何以为人?”想到这里,姓祖的门客快步窜到堂前,大呼道:“我姓祖,宁可违背君命,不忍杀害忠臣,我在此自杀了,请相国多保重,提防有人再来行刺啊!”说完,就一头撞在旁边的大树上,顿时脑浆迸裂而亡。当时,赵盾的家人已赶来,见姓祖的门客已倒在血泊之中,都纷纷劝赵盾不要入朝,以防被害,赵盾却说:“主公准许我入朝,如果不去,是无礼的行为。何况生死是天命决定的,我还有什么可多虑的呢?”当赵盾来到朝上时,灵公和屠岸贾都感到很奇怪。灵公小声问屠岸贾谋刺之事,屠岸贾说:“可能是没得手。不过这也无妨,我还有一计,杀赵盾万无一失。”于是,他又向灵公献上一条毒计。即打算利用灵公宴请赵盾之机,以看赵盾佩剑为名,诬陷他欲行刺灵公,借而杀死赵盾;这条计策即可给赵盾强加弑君之罪,除去屠岸贾的心头之患,又可使灵公免受乱杀大臣之名。灵公听罢连声称妙。

过了几天,灵公设宴款待赵盾,屠岸贾站在灵公身边相机行事。酒过三巡,灵公对赵盾说:“听说相国所佩之剑非常锋利,能否解下来让我看一看。”赵盾不知是计,正要解剑,他的随从提弥明在堂下望见,知道事情不妙,大声喊道:“相国,酒宴之上不可在君前拔剑!”话音刚落,就箭步窜到堂上,一把抓住赵盾就向外跑。屠岸贾见事已败露,就叫出灵公养的一条暴犬,让他去追赵盾。这时,赵盾已逃到宫门,提弥明见暴犬张着大嘴扑来,就用他那力举千斤的双手抓住狗的脖子,稍一用力,即拧断其颈。灵公大怒,喊出事先设下的伏兵来击杀赵盾。提弥明只身相敌,让赵盾逃去,而自己却寡不敌众,死于乱刀之下。赵盾出了绛城一直向西落荒而逃。

灵公和屠岸贾,虽没除掉赵盾,但把赵盾赶出了京城,倒也落个耳目清净。此后,灵公索性携带宫眷住进了桃花园。在屠岸贾的陪伴下,他们终日戏游饮宴,更甚于以往。不久,赵盾的侄子赵穿率兵杀了灵公,迎赵盾回朝,赵盾立文公子黑臀为晋国君,是为晋成公。

成公继位后,让赵盾主持国政,又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赵盾的儿子。有一天,赵穿私下里对赵盾说:“屠岸贾为人奸诈,上次杀灵公时,他在外为灵公选宫女,免于一死,此人不除,恐怕赵氏不能安定。”赵盾说:“人家不找你的麻烦,何必总和人家过不去呢?现在我们宗族显贵,应与同朝和睦相处,何必无端生乱呢?”就这样屠岸贾仍留于朝中,不过他对赵氏处处小心,卑躬屈膝,以求自安。可是,他内心里却时刻窥测动向,伺机图变。

没过多久,赵盾病死。晋成公也在征伐陈国的途中病逝。他的儿子孺即位,这就是晋景公。

3.消除异己,斩草除根

晋景公和晋灵公一样昏庸无道,他只知淫乐而不理朝政。由于屠岸贾很擅长取悦于国君,所以,晋景公越发宠用屠岸贾。屠岸贾也就重操旧业,一方面极力满足君主奢靡之需,另一方面又竭力铲除异己,陷害忠良,使赵氏家族惨遭灭族之祸,以致酿成了春秋史上的一大惨案。也正由此,屠岸贾的名字永远以一个奸臣的形象刻在了我国古代史卷之中。

屠岸贾虽受景公宠幸终日花天酒地,狐假虎威,活得很舒服自在,但他心中始终没有忘记铲除赵氏以报前仇的恶念。几年来他一直窥察时机,以求一逞。

不久,这个时机终于来到了。有一年,梁山突然崩塌,田亩遭毁,河流雍塞,大祸之下举国震慑。景公对此心中非常害怕,以为上天要对他进行惩罚了,于是,他命屠岸贾去找太史进行占卜。屠岸贾买通了太史,教他卜说之辞。太史卜后对景公说:“梁山自崩,乃刑罚不中所为。”景公不理解此意,暗自思忖道:“自继位以来我也没用过刑罚,怎么会有不中之事?”屠岸贾趁机奏道:“所谓刑罚不中,包括很多事,恐怕这指的是已记入史册的赵盾刺杀灵公那件事吧。他赵盾犯了不赦之罪,成公不诛戮他,反而委他以重任,时至今日,逆臣子孙遍及朝中,他们趾高气扬、欺上瞒下,这样的话,要那个刑罚还有什么用呢?况且我还常听人说,他们赵氏,自恃族高人盛,常在一起议论,恐有谋逆之举。对此,很多人不敢直言,我这是冒死说出了这些实话。如今山崩河雍,是上天在为灵公伸冤哪!”

景公听罢觉得有理,又想到不久前在邲地作战时,赵氏的几员战将用兵专断,全然不把他放在眼里的事,顿时气上心头,但又不好擅作主张,就问栾书和郤锜两位大臣。由于事先屠岸贾已向他们交代好如何应付,并晓之以利害。所以,这两个人含糊其辞,不肯为赵氏分辩一言。景公见状,遂对屠岸贾之言确信不疑。他操笔沾墨将赵盾的罪状按屠岸贾所述一一记录下来,然后,小声对屠岸贾说:“你拿着这个罪状,看看该怎么办,就自己决定吧,但要记住,切不可惊动其他的人。”屠岸贾接过这个罪状如同得到了尚方宝剑,欣喜异常,暗忖道:“赵氏家族呵,你不是要和我作对吗?今天我让你血肉横飞,草根尽绝。”

世间没有不透风的墙。屠岸贾诛赵之意被当时在场的韩厥看个一清二楚。当天夜里,他就来到赵朔家,将此事的原委告诉了赵朔,并劝赵朔赶快逃走。赵朔说:“屠岸贾奉有君命,必然周密筹划大开杀戒,现在我又能逃到哪里去呢?况且我的夫人即将临产,如果我走了恐怕赵氏一族的这点骨血也保不住了。我若死在这之前,那就劳烦将军您了。如果上天有眼生个男孩,可以为赵氏报仇,就叫‘武’吧;要是生个女孩,就叫‘文’。”说完匍匐于地,泪如雨下,边拜边说:“朔于九泉之下也不忘将军的大恩呵!”韩厥说:“我自愧力薄不能断贼之头,已觉愧疚,将军所托之事定以命相属。”说完,两人挥泪而别。随后,赵朔叫来门客程婴,把这件事简要地告诉了他,然后,让他护送夫人庄姬从后门上辊车,悄悄地进入宫中,藏到她母亲成夫人的房中。

次日天明,屠岸贾亲率甲士将赵氏所住的下宫团团围住,然后,他把景公所写的罪版挂在大门上,高呼:“我屠岸贾今天奉命讨逆,有违抗者杀无赦!”遂将赵朔、赵同、赵括、赵旃各家男女老幼,尽行诛戮。一时间,尸横堂户,血染庭阶,赵氏家族玉石俱焚。最后,清点人数时惟独不见庄姬。屠岸贾瞪着血红的眼睛对兵士们说:“逃了一个女人倒不要紧,可是,听说她将临产,若生个男孩,留下这个逆种,可就后患无穷了。”这时有人报告说:“昨夜后宫曾进来一辆辊车。”屠岸贾立刻明白,那必是庄姬无疑。他转身乘车火速回宫,见到景公,急切地说:“赵氏家族已全杀光,只是公主夜遁宫中,你看该怎么办。”景公说:“我的姑姑是我母亲最宠爱的人,这事就算了。”屠岸贾又奏道:“这怕不行吧。公主将临产,如果万一生下个男孩,岂不留下了祸根?你可别忘了昔日灵公被弑的事啊。”景公说:“好吧,如果她生下的是男孩,就把他弄死。”屠岸贾见不可再强求了,就退下。此后,他派人日夜到后宫探刺庄姬生产的消息。

4.正义之士,舍身救孤

没过几天,庄姬果然生下一个男孩,成夫人吩咐宫中假说生的是女孩。屠岸贾听到这一消息半信疑,觉得还是亲自看个究竟才好。于是,他派人去察看。成夫人说:“有什么好察的,那个女孩生下来就死了。”屠岸贾更觉得其中有诈,就决定自己亲入后宫详察。虽然这是不合乎礼法规定的,可是,由于景公耽于淫乐,国事全由屠岸贾一人处置,他可以无法无天,为所欲为。听说屠岸贾要来宫中搜查,庄姬措手不及,只好把婴儿藏到裤裆之中,当时,心中暗自祷告说:“孩子呀,如果上天要绝赵种,你就哭;如果赵氏不当绝种,你就别出声。”屠岸贾到后,派人把庄姬带到堂外,其余的人搜遍各处,一无所获。庄姬裤中的婴儿在这么长的时间里竟毫无声息。

此事过后屠岸贾一直疑虑重重,于是,就在城内各处贴出告示,上写:“有知赵氏婴儿下落者,赏千金;有藏匿婴儿者,斩满门。”又派人到四处明察暗访。

就在屠岸贾竭力搜寻赵氏婴儿的同时,一些正直同情赵氏的人们也极力设法救助庄姬保住这个孩子。赵盾有两个心腹门客,一个叫公孙杵臼,一个叫程婴。自从赵氏遭难后,他们一直设法探寻消息。当他们以重金买通宫人,传信给庄姬后,庄姬深知他们为人忠义,就让宫人带出一封仅写着一个“武”字的信。他们见信后非常高兴,决心宁愿舍去自己的性命,也要为赵氏保住这点骨血,让他来完成除屠贼,报深仇的大任。当他们探得屠岸贾搜宫未果的消息后,觉得婴儿在宫中绝非久留之计,程婴和公孙杵臼商议说:“我们应该设法偷出婴儿,将他藏到远处。”杵臼沉吟了一会儿,说:“保存孤儿和去死,哪个更难些?”程婴说:“当然去死容易了。”杵臼说:“那这个容易干的事就由我来做吧。我们设法找到一个婴儿谎称他就是赵氏孤儿,由我抱他到首阳山中,然后你去告发。屠贼若得到这个假的赵氏孤儿,那么真的赵氏孤儿就有活路了。”程婴说:“我的儿子与赵孤生日相近,就让他代替赵氏孤儿去死吧。我可以让韩厥把赵氏孤儿带出。可是,这么一来你可要死在我的前面了。”说完拉着杵臼的手泪如雨下,两人相泣而别。

当天夜里,程婴把自己的儿子交给了杵臼后就去见韩厥,向他讲了这一救孤之计。韩厥听罢点头称妙,并说:“正好庄姬生病,让我去找医生。只要你能把屠岸贾骗走,我定能把赵孤带出京城。”

第二天,程婴在城内四处扬言说他知道赵孤藏于何处。屠岸贾知道后立即差人把他带来。程婴说:“我和公孙杵臼曾在赵家做事,庄夫人生下孩子后就派人送出宫,托我们两人把他藏起来。我怕事情败露,遭灭族之祸,可是出首又可得千金之赏,故而为之。”屠岸贾闻言很高兴,立即让程婴带路,自己亲率三千甲士进山搜婴。

在首阳山林深草密的树林中见到数间草房,程婴叩门,杵臼出来见屠岸贾和众多甲士,就假装要逃跑,被捉住后,屠岸贾进房抱出孩子。杵臼大骂程婴是贪财不义的小人。没等骂完屠岸贾一剑刺死了杵臼,又抓起婴儿用力一摔,只听一声啼叫,孩子化为肉饼。

屠岸贾上首阳山后,韩厥立刻派一名心腹门客,让他扮成医生模样,在药囊上绣着一个“武”字,来到宫中,庄姬见到这个人一下明白了其中之意,就把婴儿包好放到药囊中。这时,孩子突然大哭不止。庄姬手抚药囊轻声说:“赵武呵,赵武!赵氏一门百口人冤仇,都在你这棵独苗上了,出宫时你可千万别哭呵。”不一会儿,孩子一声也不叫了。走出宫门时,也无人盘查,顺利地回到韩厥家。不久,程婴也回到京城,见到韩厥,接过孩子,星夜出城潜入盂山住了下来。后世因此将盂山改名为藏山。

5.行奸自毙,遗臭万年

时光斗转星移,弹指一挥,15年后(前572年)晋悼公即位。悼公尚贤任能,一改灵公、景公和厉公时的弊政,清法度、肃冤狱、行新政,使晋国面貌一新。

由于韩厥为宦多年,名振朝野,被悼公拜为中军元帅。多年来,韩厥一直把赵氏的冤案铭记在心,觉得洗冤昭雪之机已列,就向悼公进言说:“几代以来对晋国有功的莫过于赵氏了,他们输忠竭悃,取威定伯,以赵氏全族孝忠晋国,可最后还是在屠岸贾的谗毁之下,宗族遭灭。对于这件事至今臣民怨恨、愤愤不平。”悼公说:“这事我早听先人说过,可叹赵氏根苗已绝。”韩厥说:“主公有所不知,当年赵氏遭难时,曾有一子被藏匿起来,现在您赏功罚恶,大修晋政,绝不可忘记赵氏之功和他们的冤狱啊。”悼公惊喜地说:“你立即把赵孤召回来。”韩厥说:“屠岸贾还在,此事当秘密从事。”悼公说:“这你就放心吧。”

韩厥出宫后,亲自驾车进盂山接回赵武。悼公见到赵武后,深为名臣之后的遭遇而感慨。次日早朝,悼公称病,众臣入宫问安,屠岸贾也在其中。悼公问:“你们知道我得的什么病吧?只是功劳簿上有一件事不清楚,心中烦闷啊。”众臣疑惑。悼公接着说:“赵氏家族世代有功于晋,怎么会遭灭族之祸呢?”众臣皆说:“那是15年前的冤案,可叹赵氏已无后嗣了。即使追念其功,也无人可立呵!”悼公遂叫出赵武,说:“这就是赵氏的孤儿赵武,当年屠岸贾所杀是程婴之子。”屠岸贾闻言腿如筛糠,瘫倒于地,双唇颤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悼公说:“此事皆屠岸贾所为,今日不杀他,无以慰藉九泉之下的赵氏冤魂。”说完,命甲士将屠岸贾推出斩首,又命韩厥和赵武领兵围住屠岸贾的宅舍,不管男女老幼满门抄斩。赵武又把屠岸贾的头祭祀在他父亲赵朔的墓前,晋国上下听到此事无不称快。

赵武回到宫中被悼公任为司寇,接替了屠岸贾的职位,并承袭了以往赵朔的封地和俸禄。悼公很赞赏程婴的侠义之举,要任他为军正,程婴辞谢说:“过去我之所以没有去死,那是赵武未立、赵冤未雪。现在赵武已成人了,赵氏家仇已报,我怎么能自贪富贵?我这就去给我九泉之下的朋友杵臼报信去。”说完,自刎而亡。赵武抚尸痛哭。悼公深受感动,遂厚殓程婴,并把他与公孙杵臼同葬于云中山,称他们的墓葬为“二义冢”。赵武在墓地守丧三年,以报其德。

屠岸贾以他种种罪恶的行径向人们展示了一个阴谋家的嘴脸。从他所走过的道路,使我们看到,发迹前他之所以不择手段地向君王献媚,为的是取悦于主子,受宠后,他之所以千方百计地迫害忠良,为的是排除障碍而得售其奸;他处心积虑地谋害赵氏,为的正是巩固他那到手的权势。凡此种种,清楚地告诉人们,古往今来的阴谋家,为了达到目的、满足自己的私欲,从来就是不择手段的。一旦权到手,他们便要肆无忌惮、丧心病狂地去获取他们所要得到的一切,至于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安危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可以不屑一顾的,剩下的也就只有专权害国了。然而,这一切都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奸佞之臣所以能得逞一时,就在于国家的掌权者,只有君不明,奸才得行,也只有君主的昏聩,正义的力量才难以发挥作用,由此,在历史上的某段落也就形成了奸臣当道的局面。他们似乎可以得逞一时,可是,历史的车轮永远是向着光明前进的,“多行不义必自毙”正义强于邪恶,真理必然战胜谬误,就是人类文明史最基本的法则。屠岸贾的所作所为和可耻的下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四、排除异己的东汉佞臣:张让

张让(?~189年),颍川(今河南禹县)人,东汉时期的大宦官。初在宫中供职,桓帝时任小黄门。灵帝刘宏登极后,升任中长侍,封列侯。不久,一跃而成为宦官集团的首领,控制了朝廷大权。

1.献媚取宠,助帝堕落

汉灵帝刘宏,虽为皇室宗亲,但系远支旁系,在他很小的时候,家境已经衰败,加上其父死得早,所以日子并不好过。长期受挫和多方刺激,渐渐使他养成了贪婪而吝啬的习性。直至他12岁那年当了皇帝,一心想的还是如何腰缠万贯、富甲天下。

基于灵帝的这种变态心理,张让总是千方百计地投其所好,以求宠信。然而,由于外戚、宦官多年的黑暗统治,这时的东汉王朝已经是“田野空、朝廷空、仓库空”,有时甚至连中小官吏的俸禄都开不出来。于是,张让便建议灵帝卖官鬻爵,以广开财源。对此,昏庸的灵帝竟欣然接受。

光和元年(178年),张让怂恿灵帝开设了一个名叫西邸的园子,公开卖官。他们还明码标价,规定食禄2000石的官售价为2000万,400石的官卖400万。卖官得来的钱,专门存在“万金堂”仓库中,作为皇帝的私钱。与此同时,张让还和灵帝私下令左右卖公卿要职,并规定三公卖1000万,九卿卖500万。为了能多卖官,多收钱,他们经常无故调换官吏。甚至一个地方官,—个月内可以调换几个人;每调一次,便可捞到一笔为数可观的收入。如此一来,官场完全变成了市场!

光和四年(181年),张让为赢得皇上的欢心,又让人模仿街市的阁楼店铺,在后宫修了一条“商业街”。每天一早,一些宫娥彩女便装扮成小商小贩,吆喝叫卖。灵帝则身着商人的服装,与几名亲信太监去观看那些摊贩们如何讨价还价、盗窃争斗,并由此而感到分外开心。

随着灵帝私钱的越来越多,玩得越来越尽兴,张让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他甚至多次对人说:“张常侍是我爹。”心甘情愿地听从张让的摆布!

2.排除异己,残害政敌

针对张让一伙的倒行逆施,朝中大臣乃至后宫太监也曾纷纷弹劾他,但都被他一一诬陷致死。

汉灵帝在封张让为列侯的同时,也曾封太监头领之一的吕强为都乡侯。但是,吕强认为自己无功于国,拒绝接受,并揭露了张让等人的奸行。黄巾起义爆发后,吕强又劝灵帝起用那些被张让陷害的“党人”,召还张让一伙在外地任官的父兄子弟。张让对他恨之入骨,遂联合赵忠、夏恽等大太监,诬告吕强与“党人”一起攻击朝廷,想效法西汉权臣霍光废旧立新。还说吕强的兄弟在地方上贪污受贿,恶名昭著等等。灵帝听信了他们的谗言,遂让张让带领太监们手持兵器,去召吕强进宫。吕强见此情势,愤怒地说:“我死了,大乱必起!大丈夫尽忠国家,岂能受狱吏之辱?”于是,当即自杀身亡。张让回宫后,又骗灵帝说:“吕强见陛下召问,还不知道所问之事,便吓得跑出门外,在草丛里自杀了。可见,他作贼心虚,有奸自明!”灵帝一听,又当即下令逮捕了吕强全家,并抄没了他的全部家产!

接着,侍中向栩又上书皇帝,揭露张让等人的罪恶行径。张让反咬一口,诬陷向栩私通黄巾军主帅张角,并打算做其内应。灵帝大怒,又将向栩逮捕入狱。随之而来的是,张让为了灭口,马上派人杀了他。

面对如火如荼的黄巾起义,郎中张钧也给灵帝上奏章,说张角之所以能兴兵作乱,万人乐附,是因为张让等“十常侍”放纵其亲属;宾客,各据州郡,贪残勒索,侵害百姓。百姓无处伸冤,只好铤而走险。还表示:“只要陛下砍下张让一伙的脑袋,挂在南门外示众,然后布告天下,我保证黄巾军一定会不攻自破!”张让获悉此情,一面向灵帝乞怜,一面从自家拿出一些钱捐作镇压黄巾起义的军费,从而打消了皇帝对他的猜忌。随后,在张让的授意下,御史诬告张钧学习太平道,与张角有牵连。张让借机将张钧打入天牢,活活将他折磨死。

从此,满朝文武及皇帝身边的人,几乎无人再敢说张让半个“不”字。而张让本人,也从此更加肆无忌惮地为所欲为。

3.贪赃枉法,假公济私

张让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大贪官之一。为了敛财聚宝,无所不用其极。

首先,他派自己的弟兄、姻亲、心腹到富庶之地为官,教唆他们贪污受贿,鱼肉百姓。自己则心安理得地与他们分肥共利,大饱私囊。

其次,他假公济私,巧取豪夺。当时,由于灵帝“多蓄私藏,收天下之珍”,各地都将其异宝奇珍源源不断地献给朝廷。张让乘机大收“道行费”,先于皇帝而得利。中平二年(185年),洛阳南宫被大火焚毁,灵帝诏令向各州郡征调建筑材料,以供修复工程之用。当大批贵重木料、石料等运抵京师后,张让示意负责验收的小宦官故意挑剔,迫使押送材料的地方官不得不折价贱卖。小宦官便以原价1/10的价格收购,随后转手以高价卖给朝廷。通过这种手段,张让又大获暴利。

第三,纳贿。《后汉书·张让传》上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有位名叫孟佗的人,是扶风一带有名的富豪。有一次,他带着厚礼进京见张让,却因为“宾客求谒让者,车恒数百千辆”,老是轮不到自己。他不愿排队求见,决定“走后门”。于是,不惜代价地交给了张让府上一个管事的监奴。监奴感到自己无功而多次受厚贿,遂生恻隐之心,问孟佗有何要求。孟佗答道:我只是希望您和您的部下向我拜一拜。数日后,孟佗又来张府,故意排在求谒者队伍的最后面。那监奴一见,连忙带领着手下人穿过人群,迎拜于道,并与孟佗共车入门。众多的求谒者顿时惊得目瞪口呆,无不猜测孟佗与张让关系异常。从此,好多人开始贿赂起孟佗来。而孟佗每收到珍贵之物,则及时转赠给张让。张让大喜,不久便安排孟佗为凉州刺史。

第四,索贿。张让并不以坐收贿礼为满足,一有机会,还变着法儿去索贿。如皇帝颁发任官诏书时,他便派遣心腹之人以“中使”的名义向任官者索取贿礼,即使朝廷重臣也躲不了他的敲诈。左中郎将皇甫嵩,因军功被封槐里侯并迁官左车骑将军时,张让竟向他索贿5000万钱。皇甫嵩义愤填膺,没有给他。而他却恼羞成怒,多次在灵帝面前造谣诬蔑,终于将皇甫嵩罢官削封。

4.自投黄河,罪有应得

张让的胡作非为,给东汉王朝造成了重大祸乱,招致朝野切齿痛恨。中平六年(189年),灵帝死,其子刘辩继承了皇位,是为少帝。中军校尉袁绍基于多方面的原因,决定纵兵捕杀张让一伙。张让见大势已去,急忙挟持少帝和他的弟弟陈留王刘协连夜逃窜。当逃至河南孟津东北的小平津,尚书卢植与河南中部椽闵贡指挥的大队军卒,已将张让等人团团围困。

张让见军卒们步步逼近,不禁仰天长叹:“事已至此,夫复何言?”随后,转身对卢植说:“卢大人,小的们自知罪孽深重,还望大人念上天有好生之德,看在我历事先帝的份上,放我一条生路如何!”卢植尚未答话,闵贡已怒不可遏。他右手仗剑,左手戟指,高声骂道:“张让,尔擅权乱政,荼毒生灵,危害宗庙,致使圣上蒙尘,万民涂炭。至今仍想活命,岂非痴人做梦?”张让闻听此言,随即大放悲声,涕泪横流。突然,他转身跑上高堤,一头扎进了滔滔黄水之中。其他几个太监,也紧随其后,纷纷投河自尽。

据史载,张让虽死,宦官们仍未躲过那场大劫难。在袁绍的指挥下,被杀者仍达2000多人。其中,有些人长得像宦官,也被当作宦官而惨遭杀害!

五、专权祸国的奸宦:石显

石显(?—公元前33年),字君房,济南,(今属山东)人。少年时期,因触犯法律被处腐刑,成为阉人。所谓腐刑,又称宫刑,是一种阉割生殖器的极残酷的肉刑。对石显来说,遭受这种酷刑,当然是极大的不幸。然而这肉体与精神上的不幸,却给石显带来命运的转机。古代多用阉人在宫内侍奉皇帝及其亲族。汉宣帝时,受过腐刑的石显,按照当时的规定,被送进皇宫服役。他趁势钻营,爬进尚书机构,成为尚书仆射,尚书令。

1.刑余入宫,苦苦钻营

年少的石显,受刑之后,远离家乡,进入禁城,举目无亲,失爱失倚,孤苦伶仃。恰遇沛(今江苏沛县)人弘恭,也因犯法遭腐刑,与之同时入宫服役,石显便与他结为至交,聊解孤独之苦,弘恭博通文史,熟知法令,处事老练,比石显成熟得多。二人患难相依,苦心钻营,终于由一个普通的服役阉人,晋升为中黄门。这个职位虽然不高,但却可以接近皇帝。宣帝吸取昭帝时外戚霍氏专权的教训,特从宦官中选拔尚书,二人又晋升为中尚书,掌管文书奏章,在皇帝左右办事,职位不高,地位重要。不久宣帝选拔弘恭为中书令,成为尚书的长官,石显做了副职,被任为中书仆射。

汉武帝时,有中朝官和外朝官之分。由丞相统辖的正规机构各官,为外朝官,诏令由此颁行。中朝官由近臣如侍中、常侍、给事中、尚书等组成。宦官所任的职位,都属中朝官,所以所任职前有“中”字。武帝为集中皇权削弱丞相权力,扩大了尚书的权限。宣帝史称“中兴之主”,能任用贤能之人担任重要官职,虽用弘恭、右显为中书令,直到临终也没有把朝政大权交给他们。但是这个职位却给这两个阴谋家窃取权柄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汉武帝没有想到事情的另一面,即任用宦官担任尚书官职,扩大尚书的权限,给后代带来无穷的祸患。

2.愚弄庸主,陷害帝师

宣帝临死前将朝政委托给外戚侍中乐陵侯史高、太子太傅萧望之、太子少傅周堪三位大臣。任史高为大司马车骑将军,掌管军事;萧望之为前将军光禄勋,负责保卫宫廷;周堪为光禄大夫,掌管朝政的顾问应对。并由此三人总领尚书事务。就是说石显、弘恭要在他们的管辖下办事。

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今山东枣庄东南)人。汉元帝喜好儒学;主张任用儒生治国。萧、周二人都是当世名儒;又是元帝的老师,因此对他们十分信任,经常召见二人议论朝政。萧望之又向元帝推荐博通经学的散骑大夫刘向与忠正耿直的金敞,元帝皆加重用。四人同心谋划朝政,用古代贤王以德治天下的道理劝导元帝,他们的意见多被元帝采纳。此时的石显已在宫中供事多年。元帝即位后,他继续施展先前的手腕,凭着灵活的头脑,乖巧的口才,又精通朝务,善于探测和迎合君主的心意,很快就取得了元帝的信任。元帝患病时将朝政委托给石显,事无大小,皆由石显奏报、决断,满朝文武百官都敬畏石显,看着石显的脸色办事。

石显表面恭顺,内心苛刻狠毒,善于用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手段中伤人。谁若违背他的旨意,哪怕是小小的怨隙,也要遭受严刑酷法。阴谋家的嘴脸已暴露无遗。

萧望之等朝中忠正耿直之臣,已看到石显等窃居中书之职的那些人是一股邪恶势力,如不铲除,将后患无穷。于是起草一个奏章,向元帝奏请革除中书令的宦官,改用士人担任。元帝宠信石显,当然不会接受这个建议;但对师傅的意见,又不便马上否决,只好搁置不决。萧望之的这个举动,很快就被石显探知,便与萧结下深仇大恨。阴险狡诈的石显,时刻伺机陷害萧望之等人。

萧、周为了加强朝中正直的力量,多次荐举通晓经史的贤明之士,作为选拔谏官的后备人员。有一个会稽郡(治所在今江苏州市)人郑朋,想要依附萧望之往上爬,写了一份奏章,言称车骑将军史高派遣手下的食客,到郡国为非作歹,牟取私利,揭发许、史两家外戚的宁弟犯法作乱的罪恶,并且申述自己的政治主张。萧望之看到奏章,召见了他,认为他有才能,让他待诏金马门。后来发现郑朋行为不正,没有按时录用他。郑朋看到与他同时待诏的李宫已被录为黄门郎,因而他仇恨萧、周,转身投进石显怀中。他推托说,以前上奏章是周堪、刘向授意。侍中许章奏禀元帝,元帝便召见了郑朋。郑朋出来扬言说:“我被召见时,揭发了前将军萧望之五个小过错,一个大罪过,当时中书令在旁,知道我说的情况。”萧望之向元帝申诉,石显便命亲信支使郑朋和因行为不正、久待诏而不被用的华龙先发制人,写诬告萧、周密谋排斥车骑将军史高及清除外戚势力的奏章,专等萧望之退朝回家休息时,由郑朋、华龙上呈元帝。元帝见奏,派弘恭审查、核实。萧望之当着弘恭面直言不讳地说:“外戚有权位,大多奢侈不法,我要治理好国家,不敢袒护宽容,并无歹意。”萧望之不知这是石显、弘恭的奸计,原来他们预谋用这种办法从萧望之口里得到构成罪过的“供词”。石、弘急忙写成奏章,上呈元帝。奏章中说:“望之、堪、向三人结党营私,相互抬举,多次诽谤大臣,离间贵戚,妄想独揽大权,作为臣子不忠心尽职,欺骗皇上大逆不道,请谒者召致廷尉。”

石、弘二人整日在皇帝身边,最了解元帝的底细,知道即位不久的元帝还不甚明白公文用语,不懂得“谒者召致廷尉”就是押入监狱的意思,足可以此小术,骗取御笔朱批,使周、刘二人下狱遭辱。

不久,元帝有事要询问周堪、刘向。掌管传达的侍从回报说:“二人已经入狱。”元帝大惊,问道:“召致廷尉不就是让廷尉审问审问吗?”他哪里晓得这是石、弘的阴谋诡计,元帝斥责石、弘一顿,下令立即放出二人,处理朝政。石、弘当面叩头谢罪,暗中授意大司马史高迫使元帝将错就错。对元帝说:“皇上刚即位,德化还没有传布天下,却先拿师傅做试验,如果不定什么罪,仍让他们出狱供职,可见皇上举动轻率,反而会生出许多议论,有损帝威。既然已经将他们关进监狱,就应该判罪免职,不应出尔反尔。”元帝本是优柔寡断之人,听了史高一番诡言,也觉有理,只好将错就错,于是下诏收缴了萧望之前将军光禄勋印绶,周堪、刘向贬为庶人。

数月之后,元帝想起蒙冤的师傅,颁下诏书说:“国家将兴,尊师而重傅。前将军萧望之教导我8年,用经书义理开导我,其功劳应当受到称颂。特赐爵关内侯,食邑600户,加官给事中,准予朔望朝请,位次将军。”同时召回周堪、刘向,拟拜为谏大夫。石显,弘恭急向元帝面奏,说再起用周、刘,就等于自己表明有过失。结果二人只做了中郎。元帝准备拜萧望之为丞相,萧望之的儿子散骑中郎萧仍,恰在这时呈表奏为其父前次入狱申冤。石、弘抓住这个机会,以支使儿子为自己申冤、归罪皇上之罪,奏请逮捕萧望之入狱。元帝考虑良久说:“老师秉性刚直,怎肯接受胥吏逮捕?”岂知石、弘正要利用萧望之的这一特性达到逼杀的目的。石显进前说:“人命至重!望之所犯的法,不过是言语小罪,他不会放在心上。”元帝听他轻描淡写地一说,即批准了他们的奏请以为这样不过教训教训师傅罢了。石、弘立即命令谒者持御旨面交萧望之,以示非假。紧接着石、弘又急令督巡“三辅”治安的长官执金吾,发兵前去围住萧府。萧望之启读御旨后,不肯受辱,就要自杀。其夫人劝说道:“这不一定就是皇上的意思,不如冷静地等待皇上醒悟,再发来新的命令。”萧望之又见兵马已围住府第,就不再有什么希望,便仰天长叹道:“我曾经充数做过宰相,而今已年过六十了,还要再入牢狱苟且求生,那不很卑鄙吗!”说完,便饮鸩自尽。

谒者回报,元帝得知师傅死耗,大为悲伤。石、弘二奸只遭痛责,并未加罪。皇帝如此庸弱低能,奸佞的阴谋无不得逞,忠直之臣无不遭殃,这是两千多年封建专制时代留下的一条教训。

3.制造假像,伪装荐贤

萧望之本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又是当世名儒。他的死,朝野上下,议论纷纷,都说是石显陷害致死。此时弘恭已病死,石显代任中书令。他听到这种议论,胆战心惊,担忧天下儒生群起而攻,就想出一个计策,前去结交一位经学名家,名叫贡禹,字少翁,琅邪(今属山东诸城)人,以博通经义、品行高洁而闻名当世。宣帝时,征为博士,作过凉州刺史、河南令,元帝初即位,征为谏议大夫,多次向他询伺政事,虚心听取他的意见.贡禹鉴于连年歉收,郡国贫困,朝政腐败,曾几次上书抨击朝廷奢侈,建议元帝选贤任能,诛奸邪,罢倡乐,修节俭,轻赋役。这些建议多被元帝采纳。朝臣多仰慕贡禹,乐于同他交往。石显要结交贡禹,不是因为贡禹提出的建议利国利民;而是要借助贡禹的盛名,来掩盖自己的罪责。石显登门拜访,贡禹不便拒绝,只好虚与周旋。为了讨好贡禹,并标明自己为国荐贤,石显多次在元帝面前称赞贡禹的美德,又荐举贡禹为光禄大夫。后值御史大夫陈万年死,又荐举贡禹继任。这时,许多人都认为石显能如此荐贤举能,怎会嫉妒、谗毁萧望之呢?贡禹虽多次上书元帝建议诛除奸邪,但却无一次涉及宦官、外戚。这分明是贡禹以此表示对石显荐举自己位列三公的感激之情。这就是石显借荐举贡禹的美名给自己涂上一层脂粉,隐藏起凶相,装饰成善面,蒙蔽那些不知者或糊涂者的眼睛,以解脱害人的罪责,然而风头一过,石显仍专权横行、凶相毕露。

4.附会灾异,谗毁直臣

元帝是一个尊师重傅的人,他对萧望之的自尽,十分痛惜。师傅周堪晋升为光禄勋,周堪弟子张猛升为光禄大夫。加官给事中,准予出入宫禁,参与朝政,以此寄托对已离世的师傅的哀思。石显见元帝对周、张信任,又恨又怕,便不失时机地在元帝面前谗毁二人。

已被革职的刘向,见周、张二人身居要职,担心遭害,希望自己再得进用,助他们一臂之力,于是写成密章,引经据典,劝谏元帝铲除奸佞。密章呈入宫廷,经过中书时,即被石显发现,石显认为刘向无职无权,无须多虑,倒是在位的周、张是他专权的最大心腹之患,他先调动外戚子弟,大造舆轮,迫使周、张向中书屈服。周、张师生刚正不屈,石显又生诡计。

汉代是个天道神学迷信思想统治的时代。武帝时,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说,认为自然界出现灾害和异常现象与人世间的君主不明、忠良衔冤、奸佞当道等有直接关系,灾异的发生是天对人事的谴责与威慑。刘向写给元帝的密章,就列举了历代灾异与人事的关系,以此劝谏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夏天,天气突然寒冷,太阳色青天光。石显借机,调动口舌,大造舆论,说天象异常是周、张在朝用事的结果。元帝虽然信任周堪、张猛,然而众口铄金,也不得不尊行“天命”,贬周堪为河东(今山西夏县)太守,张猛为槐里(今陕西兴甲)县令。石显实现了“清君侧”的目的。

5.玩弄权术,闭塞忠谏

石显专权横行,构陷忠良,误国害民,朝野痛恨。他担心有一天皇上采纳谏言,任用贤才,自己会被疏远。诡计多端的石显又玩弄权术,骗取皇上的绝对信任。一天,石显要去宫外官府办事,临行前向皇上请求:“回来时恐怕漏尽更残,宫门已闭,请允许用皇上的诏命让守门官吏开门。”元帝觉得这是一桩小事,随即应允。石显办完事,故意拖至夜深方还。到宫门前,声称皇上诏命开门。守官听命,放入石显。不久,有人上书告发石显矫诏开门。矫诏,即假传君命,这是要犯死罪的。奏章呈送元帝,元帝阅后笑了一笑,便将奏章交给石显看。石显看毕,当即,跪下,痛哭流涕,说:“陛下过分宠爱小臣,把朝政委任给我,群臣无不嫉妒,想要陷我死地,像这样的事情不止一次,多亏陛下圣明,了解事情原委。愚臣地位低下,诚不能用轻贱之躯使万民称快,而挡住天下的怨恨。

臣愿退离机要的职位,到后宫充当一名扫除的力役,就是死了,也无所怨恨,望陛下垂怜悯之心裁处小臣,使小臣免死。”这一痛哭诉,打动了心肠柔弱的元帝,认为石显说得有理,从此之后元帝更是唯石显是听,任何对石显的非议,他都置若罔闻。

朝中有个郎官,名京房,字君明,东郡顿丘(今河南濮阳)人。他精通《易》学,擅长以自然灾变附会人事兴衰。鉴于石显专权,吏治腐败,制订一套考功课吏法,约束各级官吏。元帝对这套方法很欣赏,下令君臣与京房讨论施行办法。但朝廷内外多是石显羽翼下的贪官污吏,考功课吏法,就是要惩治和约束这些人,他们怎能同意推行呢?京房心里明白,不除掉石显,腐败的吏治不能改变。于是他借一次元帝宴见的机会,向元帝一连提出7个问题,历举史实提醒元帝认清石显的面目,除掉身边的奸贼。可事与愿违,语重心长的劝谏并没有使元帝醒悟,丝毫没有动摇他对石显的信任。

既然考功课吏法不能普遍推行,元帝就令京房推荐熟知此法的弟子作试点。京房推荐了中郎任良、姚平二人去任刺史,自己要求留在朝中坐镇,代为奏事,以防石显从中作梗。石显早就把京房视为眼中钉,正寻找机会将他赶出朝廷。于是趁机提出让京房做郡守,以便推行考功课吏法。元帝不知石显用心,任京房为魏郡太守,在那里试行考功课吏法。郡守的官阶虽然高于刺史,但没有回朝奏事的权力,还要接受刺史监察。京房请求不隶属刺史监察之下和回京奏事的特权。元帝应允,但京房还是不放心,在赴任途中三上密章,提醒元帝辨明忠奸,揭露石显等人的阴谋诡计,又一再请求回朝奏事。元帝还是听不进京房的苦心忠谏。一个多月后,石显诬告京房与其岳父张博通谋,诽谤朝政,归恶天子,并牵连诸侯王无罪而被下狱处死。京房的支持者御史大夫郑弘被贬为庶人,石显只玩弄了一个小小的权术,居然就骗取了元帝的绝对信任,堵塞了忠谏之路,除掉了心腹大患,可见他奸谋的深远和诡诈。

6.摈除贤能,下场可悲

京房既死,朝中能与石显抗衡的惟有前御史大夫陈万年之于陈咸。此时陈咸为御史中丞,总领州郡奏事,负责考核诸州官吏。他既是监察官,又是执法官。陈咸正年轻气盛,无所畏惧,才能超群,刚正不阿,曾多次上书揭露石显奸恶行为,石显及其党羽皆对他恨之入骨。在石显指使下,到处寻找陈咸过失,要乘机除掉他。

陈咸好友朱云,是当世经学名流,有一次石显同党少府五鹿充宗设坛讲《易》,仗着元帝的宠幸和尊显的地位,没有人敢与他抗衡。有人推荐朱云。朱云因此出名,被元帝召见,拜为博士,不久出任杜陵令。后又调任槐里令。他看到朝中石显专权,陈咸势孤,丞相韦玄成阿谀逢迎,但求自保。朱云上书弹劾韦玄成懦怯无能,不胜任丞相之职。石显将此事告知韦玄成,从此韦与朱结下仇恨。后来官吏考察朱云时,有人告发他讥讽官吏、妄杀无辜。元帝询问丞相,韦玄成当即说朱云为政暴虐,毫无治绩。此时陈咸恰在旁闻知,便密告朱云,并代替他写好奏章让朱自己上书申诉,请求呈交御史中丞查办。

石显及其党羽早已控制中书机构,朱云奏章被仇家五鹿充宗看见并将其交给石显。石显批交丞相查办。丞相管辖的官吏定朱云杀人罪,并派官缉捕。陈咸闻知,又密告朱云。朱云逃到京师陈咸家中,与之商议脱险之计。石显密探刺知,报知丞相。韦玄成以执法犯法等罪名上奏元帝,终将陈、朱二人拘捕下狱,判处服苦役修城墙的刑罚。石显借丞相韦玄成之手,一箭双雕,摈除了两个贤能之臣,可谓阴险狠毒至极。

自元帝即位,石显便开始施展阴谋手段,欺蒙庸主,擅权用事,飞扬跋扈,阴险狡诈,网罗党羽,势倾内外,无恶不作,构织罪名,陷害贤能,罪恶昭著,天下切齿,专权长达16年之久。

元帝病情加重时,打算以他所钟爱的定陶王刘康代替太子刘骜继承皇位。窃居中书要职的石显及驸马都尉史丹极力劝谏,保住了刘骜的太子地位。竟宁三年(公元前33年)五月元帝死,刘骜即位,是为汉成帝。成帝即位后,就以石显出力保太子有功为名,调离中书,迁任长信中太仆,秩中二千石,职位虽高,但失去了皇上的宠信,失去了多年苦心经营的中书堡垒。数月之后,丞相、御史二府逐条奏石显旧日的罪恶,石显及其党羽牢梁、陈顺一律免官。石显与妻子儿女徙归故郡,一路上忧闷郁结,不进饮食,于途中病死。五鹿充宗贬为玄菟(今辽宁新宾)太守,御史中丞伊嘉贬为雁门都尉。恶贯满盈的中书集团,至此土崩瓦解。消息传开,人心大快,长安人编歌谣唱道:“伊徙雁,鹿徙菟,去牢与陈实无价。”

石显进宫时,不过是个奴仆,何以能够专权横行到如此程度?

从根本上说,是封建专制制度所产生的恶果。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君主成为一切权力的化身,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觊觎权力的野心家、阴谋家都力图挟制君主以窃取最高权力。其实君主一人根本不能独治一国,因为天下之事千头万绪,所谓日理万机,不过是夸饰之辞,就连英明当世的权高祖还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于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馐,不断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就是说,君主再英明也必须有贤能之臣辅佐,方能得天下,治天下,所谓“大厦非一木所成,必聚材而后成,天下非一人独理,必选贤而后治”(《明太祖实录》)就是这个道理。辅佐之臣,有贤能与不肖忠正与奸佞之分。如果君主能任用贤能忠正之臣,国家就治理得好,阴谋家就不能窃取权柄,横行作恶。石显专权为后世提供的教训是君主用人首先要知人,要善于识别人。元帝庸弱无能,不辨正邪,阴谋家石显得宠信,专权用事就有了可乘之机。汉武帝为了加强皇权,削减了丞相的权力,扩大了尚书的权限,并任用宦官为中书,掌管尚书之职,出纳章奏,操持机柄。这些宦官得天独厚,每天都在君主身边,有取得宠信的方便条件。这种情况,到宣、元二帝已历时近百年。宣帝是个比较英明的君主,虽然任用弘恭,石显为中书长官,但并没有委以朝政。元帝即位,石显凭着多年在宫中奉事的经验和中书职位之便,察知元帝没有远见,不能明察的弱点,便施展手段,谄谀逢迎,迎合元帝的心意,取得其宠信,然后巧言令色,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嫉贤妒能,排斥异己,构陷忠良,最后达到专权的目的。

元帝时,朝中并非没有贤能忠正之臣,萧、周、张、京、陈等,可谓德才兼备,皆为国家栋梁之材。元帝也任用他们,但用而不信。只要石显进谗言,捏造罪名,这些贤能忠正之臣就遭殃,或流放,或免官,或服刑,或处死。如果君主对贤能忠正之臣用之信之,对他们的谏言听之行之,阴谋家就会失去窃取权柄的可乘之隙。

石显专权误国已经成为历史,但它为后世留下的沉痛而深刻的教训却是不应忘却的。

六、穷凶极恶乱世篡权的贼臣:董卓

董卓(?—公元192年),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民县)人,性格粗猛,有谋略,喜欢结交豪杰。年轻时曾游历羌人居住的地方,广泛结交羌族统治者中的“豪帅”,后来董卓归耕故里,有一些“豪帅”愿意归附他,皆来投奔,董卓宰杀耕牛与他们饮酒作乐。这些“豪帅”感激董卓的盛情款待,回去后,征集了千余头杂畜相赠。董卓因此获得“健侠”的美名。

1.运逢时会,拥兵一方

董卓生活在东汉末年。这时期的东汉王朝内外交困,矛盾重重,已经濒临衰败的地步。统治集团的内部外戚与宦官的争权斗争愈演愈烈;轮流当政的外戚宦官竞相压榨农民,加上连年灾荒,迫使农民到处流亡,烽烟四起,反抗朝廷;西部羌人反抗王朝的斗争也日益加剧。

董卓居住的地方,正与羌人为邻,历史上多次发生羌人反抗王朝的斗争。其中反抗规模较大的是安帝永初五年(公元111年),大部分羌人进至河东、河内,迫近洛阳。战争延续12年,所耗战费达240多亿钱。顺帝永和元年(公元136年)以后,凉州、并州和关中的羌人,又相继发动反抗斗争,战争达10年之久,所耗战费达80亿钱。桓帝延熹二年(公元159年)以后,西部羌人又相继起来反抗东汉王朝,它和各地的农民暴动相呼应,危及东汉王朝的统治。

东汉王朝面对难以应付的西羌,看中了在羌族中很有声望的董卓,企图利用他来对付羌人的反抗。桓帝末年,董卓以六邵(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良家子被选为羽林郎,跟随中郎将张奂,为军司马,攻打并州羌人。因屡有战功,晋升为郎中,赐缣九千匹。董卓将这些赏赐毫无保留地分给下属士卒。后又调任广武令,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已校尉。后又升迁为并州刺史、河东太守。

中干元年(公年184年)二月,以黄巾为标志的农民起义军在全国7州28郡同时揭竿而起,天公将军张角、弟张宝、张梁领导的钜鹿黄巾起义军,是起义军的主力。东汉朝廷先派涿郡大姓卢植率兵镇压起义军,被张角打败。后又派董卓为中郎将率兵代替卢植前去镇压起义军,也被张角击败,因而被免官。朝廷派皇甫嵩代董卓进攻钜鹿黄巾军。

这年冬天,北地(今甘肃灵武一带)先零羌和艳罕(今甘肃夏县一带)、河关(故城在临存西)的汉人,群起反抗汉廷,一直拥立羌人北宫玉、李文侯为将,杀死朝廷命官护羌校尉冷征。又推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北地带)汉人边章、韩遂为头目,让他们专管军政,杀金城太守陈懿,烧毁州郡官府。第二年春天,边章、韩遂以株讨宦官为名,率领数万大军进入三辅,侵逼园陵。在万分危急之际,汉灵帝又下诏任董卓为中郎将,辅助左车骑将皇甫嵩征讨边章、韩遂。汉军在望垣硖(今甘肃天水西北)北被羌军围困、粮食断绝,皇甫嵩等皆遭惨败.惟董卓全师而还,屯军扶风(今陕西兴平一带),受封为侯。

中平四年(公元187年),韩遂杀边章、北宫玉、李文侯,拥兵10万,进占陇西,又破汉阳,扶风司马马腾率兵与韩遂联合,推狄人王国为主,攻掠三辅。朝廷又以董卓为前将军,与左将军皇甫嵩共同击败韩遂、马腾。从此,董卓在关西名声大震,势力倍增,成为关西军阀的首领。

2.视军如命,得机进京

汉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朝廷征召董卓为少府,命令他把军队交给左将军皇甫嵩。董卓上书说:“凉州叛乱没有平息,敌寇还没有消灭,这正是我为朝廷出力效忠的时刻。将士们要报答恩德,纷纷拥阻臣车,恳求留在军中,致使臣不能上路,我只得履行前职,尽心抚慰将士,为国效力于战阵之中。”中平六年,又征召董卓为并州牧,命令他把军队交给皇甫蒿统领。董卓又上书说:“我领兵10年,老少将士,相互亲近,历史长久,他们感激我的培养之恩,愿意为我效命,我乞请率领军队列边陲效力。”

董卓自恃手中有一支强悍的军队,又有显赫的战功,胆量和野心也越来越大,居然敢于两次上书违诏,拒不就职。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又窥测到朝廷已将他视为威胁,是想以升任官职笼络他,解除他手中把握的军权。军队是董卓起家之本。要施展阴谋手段,实现政治野心,他要靠军队做后盾,无论如何也不能将多年经营积蓄起来的武装拱手交给别人,于是他率领大军进驻河东郡,以观时变。

东汉王朝,统治集团内部外戚与宦官的斗争由来已久。汉和帝10岁即位,窦太后临朝,侍中窦宪专权。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和帝用宦官郑众掌握的禁军,消灭窦氏势力,从此参与朝政,并被封为剿乡侯。安帝时。邓太后和其兄弟邓骘等专权。太后死,安帝与宦官李闰、江京等合谋,消灭了邓氏势力,李江等宦官专权。冲帝、质帝、桓帝时,外戚梁冀专权近20年。梁太后死,桓帝与宦官单超等合谋,消灭梁氏势力。梁冀死后,宦官独揽大权。

汉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在镇压黄巾起义中,灵帝为了加强京师的护卫力量,特设置西园八校尉,以宦官小黄门蹇硕为军校尉,中军校尉袁绍、黄军校尉曹操诸校尉,都受其统辖,于是宦官又开始得势。皇后之兄何进,在镇压黄巾起义时,任大将军,率兵护卫京师洛阳。手中各操兵权的外戚与宦官,又形成了对峙的局面,矛盾尖锐起来了。中干六年,灵帝死,14岁的皇子辩即位,何太后临朝听政,大将军何进参录尚书事。何进当权,立即杀了掌握一方兵权的蹇硕;之后又与司隶校尉袁绍谋划杀光宦官。何太后不同意他们的做法。何进采纳袁绍建议,召拥兵自重的董卓率兵入京,以胁迫太后。董卓得召,喜出望外。立即率军向洛阳进发。途中上书说:“臣认为天下祸乱不断发生的原因,是由黄门常侍张让等扰乱国家纲纪,手握王权,兄弟亲戚临州宰郡,霸占良田,夺人宅舍,致使百姓怒气冲天,妖贼四起……臣听说:扬汤止沸,不知去薪灭火,痛疽破了虽然痛苦,但比痈毒内窜侵腑脏好得多,等到没入水中再呼救船,后悔也来不及了。”多么好听的言辞!董卓俨然将自己打扮成一个大忠臣。因密谋泄漏,未等董卓到京,宦官张让、段矫诏召何进进宫,先动手杀了何进。宫中大乱,虎贲中郎将袁术放火烧了宫门,逼迫诸宦官出宫。司隶校尉袁绍杀赵忠及诸宦官。张让、段劫持少帝及帝弟陈留王刘协逃往小平津。尚书卢植等追击不舍,张让、段走投无路,投河而死。董卓兵近京都,得知少帝在北邙山上,便率兵前去迎帝还宫。

前两次征召董卓,皆不就职,这次却为何如此迅速呢?这是因为此次是召他带兵入京。董卓料到京中一定有变,何进是要借助他的兵力夺取大权。这正是董卓早巳盼望的,一旦进入京都,就可凭借武力威慑君臣,朝中大权一举可得。

3.擅议废立,挟帝专权

董卓刚进洛阳时,步卒骑兵不过3千。他恐怕因为兵少别人不顺服,便用虚张声势之计,迷惑人们耳目。他命城内的军队趁夜潜出城门,第二天打着旌旗,呜锣击鼓,从四面城门进入城中,并宣称:又有关西兵马进入京城。就这样接连四、五日,人们不知虚实,都说董卓的兵马多得不可胜数。

董卓入京后,首先吞并了原属何进及其弟国骑将军何苗所辖的军队,又收买吕布,杀了执金吾丁原,并吞了他所辖的军队。这样,董卓的兵力大大加强,京都的兵权都操纵在董卓手中。

骑都尉太山鲍信,看见董卓怀有异志。居心险恶,曾劝袁绍趁其刚入洛阳,士卒疲惫之时击捕董卓,袁绍是个有谋而不能善断的人,惧怕董卓,终不敢动兵。后来董卓找袁绍商议废灵帝,立陈留王为帝。袁绍不敢直言反对,便托辞说:“废立是国家大事,应当与太傅商量。”此时的太傅正是袁绍的叔父袁隗。董卓当即恶狠狠地说:“刘氏的种不值得再留下!”袁绍听后并不回声,便引佩刀长揖而别,逃奔冀州去了。

典军校尉曹操,手中也掌握一部分军队。董卓任他为骁骑校尉,以示表彰,并要同他共商大事。曹操机敏过人,看到董卓凶狠,残忍,鲁莽专横,不得人心,定然不会长久,决定不与他共事,便改姓易名,偷偷溜走。

董卓没有动用一兵一卒,轻而易举地逼走了袁、曹,扫掉了这两个挟帝擅权的障碍。中平六年九月,董卓迫不及待地在朝堂大会群臣,商议废帝大事。董卓宣布:“当今皇帝昏弱无能,不能尊奉先帝教训、安定社稷、为天下之主。我要效仿商朝的伊尹、本朝霍光的做法,立陈留王为帝,如何?”尚书卢植当即表示反对,说:“按《尚书》记载,太甲无道,被尹尹放逐;昌邑王有罪过,被霍光废掉,而今皇上正年富力强,行为没有过失,不能拿前事做比附。”董卓听了勃然大怒,宣布罢会,并要杀卢植。因有侍中蔡邕相劝方得免。董卓看到废帝还有障碍,人们对何太后还寄有希望,于是第二天又召集群臣上殿议会,宣布说:“何太后逼死永乐太后,背逆妇姑之礼,失掉孝顺之德。天子年幼无知,软弱怯懦,不称君位,从前伊尹放逐太甲帝,霍光废掉昌邑王,都记载在典籍之中,大家都认为他们做得对。今天,太后应当像太甲那样被放逐,皇帝应当像昌邑王那样被废掉。陈留王有仁德,有孝行,应当马上尊奉为皇帝。”在坐群臣无人敢言。这样,一切都按董卓的意愿行事,将少帝废为弘农王,立9岁的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献帝。

为了笼络人心,掩饰一下自己野蛮、凶残的面目,在废立之后,董卓马上昭雪在宦官、外戚、士大夫争权斗争中,被宦官陷害、打击的党人陈蕃、窦武等的冤枉,皆恢复其爵位,并任用周毖、伍琼、郑泰、苟爽等很有名声的士大夫,召回遭宦官打击、逃亡在外的著名大儒蔡邕,任为侍中。不久,董卓杀了被废为弘农王的少帝,毒死何太后。通过这一系列的阴谋活动,摧垮了外戚何氏的势力,从此董卓入朝不趋,佩剑上殿,威慑朝野,实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美梦。

4.贪婪凶残,祸乱两京

董卓一旦独揽朝政,即刻露出了凶残贪婪的本性。据载他为了显示威风,慑服众人,有一个名叫扰龙宗的侍御史到董卓面前禀事,只因没有解下佩剑,被他当即抓过杀死。他命令兵士掘开何苗的坟墓,打开棺椁,拖出尸体,剖解四肢,弃于道边。杀死何苗之母,抛尸园林的树丛中,又命兵士掘开何太后与灵帝合葬陵墓,将墓中珍宝劫掠一空。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二月,他派兵士到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奸淫杀掠。当时阳城的男女民众正在社下集会,祭罢土地,宴饮歌舞。凶残、野蛮的董卓兵至,砍下男人的头颅,系在车轴上,装载着妇女财物,耀武扬威,驾车回到京城,声称攻打贼寇,大获胜利。进城后,将人头堆积起来,点火焚烧,把妇女分给士兵做婢妾。

董卓还纵容兵士在京城四处抢掠,所有官宦富贵之家的财物,几乎搜掠殆尽,就连宫中侍女以至公主,也几乎被奸淫无遗。

董卓的倒行逆施,激起了京城官宦民众的不满和愤怒。周毖、伍琼推荐的韩馥、刘岱、孔伯、张咨、张遨等被派往外地任州牧、郡守。这些人一到任,就联合起来声讨董卓。韩馥在冀州,孔伯在豫州,刘岱在兖州,张邈在陈留,还有袁绍在渤海郡,曹操在已吾(在今河南宁陵县西南),张超在广陵,乔瑁在东郡,袁遗在山阳,鲍信在济北,纷纷起兵,讨伐董卓,董卓见关东豪杰并起,包围京都,心里十分恐惧,不得不挟持献帝撤离洛阳,逃往长安。撤离时,董卓唆使兵士挖掘陵墓,盗取宝物,并命放火烧毁宫室、宗庙、官府、民宅,200里内鸡犬不存,只见火海烟云,一座古老繁盛的文化名都,一时间化为灰烬,成了一片废墟。

到了长安,董卓挟帝下诏,加封自己为太师,地位在诸侯王之上。从此更加为所欲为,使其宗族内外并列朝廷,任其弟董曼为左将军,封雩侯;其侄董璜为待中、中军校尉,掌管禁军。甚至其侍妾中的婴儿皆封为侯,孙女董白尚未成年,就封为渭阳君。在郧城东筑起高台,让董白乘坐金华青盖车,令在鄙城的都尉、中郎将、刺史等官吏,乘车簪笔,为其前导或护从。到台上,派遣董璜为特使,给董白授印绶。董卓出门乘坐青盖金华车,当时人称“竿摩车”。竿摩,意思是其高近天,就是说,这种车上的装饰,近于皇帝所用之物。公卿大夫谒见董卓,皆跪拜车下,董卓并不还礼。他又凭借权大位尊,随意呼唤三台尚书以下官吏到自己府中禀报政事。

为了满足穷奢极欲,他征集数十万民夫,在距长安200多里的郦县建造一座行宫,称为“郿坞”,围墙的高度与厚度与长安城相同,里面建有宫殿,富丽堂皇,珍宝锦绣,堆积如山,侍从美女,供其玩乐,积存的米谷,足供30年食用。

野蛮、凶残的董卓常以杀人为乐。有一次,董卓召集群臣宴饮,席间,拿手下兵士当着群臣的面,杀戮北地郡来降的士卒数百人。先割舌头,后砍手足,再凿双眼,最后投入大锅中煮,尚有未死的,在几案之间翻转哀号,真是惨不忍睹。在坐者吓得心惊胆战,手中的餐具部落到地上,而董卓却在那里饮食自若。

董卓专权后,施用严刑酷法,发现谁有不满情绪,就使人捏造罪名,陷害致死,派司隶校尉齐嚣登记官吏、民众中为子不孝,为臣不忠、不吏不清、为弟不顺者,尽皆杀戮,没收财产。其中冤死者数以千计,造成怨声载道,人人戒备,路上相遇不敢讲话,只能以目示意。

董卓千方百计搜刮民财,以满足贪婪之心。他下令收取秦时铸造的铜人、铜马、铜钟,及旧有的五铢钱,通通砸碎,重新铸成小钱,于是造成货币贬值,物价上涨,谷价每石竟达数万钱,给民众的生活带来巨大的灾难。

5.作奸自毙,罪不容诛

董卓野蛮、凶残的行径,激起了天怒民怨,各地纷起的讨卓声浪逐日高涨。就在他的集团内部,也有人在伺机谋杀他。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四月,司徒王允、尚书仆射士孙瑞、中郎将吕布共同谋划诛杀董卓。此时献帝有病刚愈,借皇帝在未央宫大会群臣之机,吕布秘密布置同郡的骑都尉李肃等,带领亲信兵卒十余人,身穿卫士服装,守在宫殿侧门,吕布怀揣诏书等在那里,待董卓一到,李肃举戟刺去,董卓受伤跌于车下,口喊:“吕布何在?”吕布应声说:“有诏书在此,令讨贼臣!”一戟将董卓刺死。随后夷灭董氏宗族。长安百姓听到消息,皆弹冠相庆。

董卓尸体肥胖如猪,油脂流淌。守尸的官吏在董卓的肚脐眼插上灯芯,夜间点烧起来,像灯烛一样,足足亮了好几天。

董卓的野蛮、凶狠、残暴,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他专权的三年,是野蛮统治的三年,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造成的祸害是前所未有的。

董卓生逢乱世,凭借豪强地主的地位和势力,结连羌族豪首,创建武装,占据地盘,名震关西。又借剿捕反抗朝廷的羌人和镇压农民起义军之机,扩展势力,终于成了割据一方的军阀首领。因此,董卓十分相信军队的威力。在他看来,手中有军队,就没有办不到的事情。在他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时,贪婪的本性促使他觊觎皇权。朝臣中的有识之士,也有人觉察出董卓的豺狼本性与阴谋,两次征召董卓,就是要把他与军队分离,使之失去爪牙、羽翼,但为时已晚,此时的董卓羽翼已经丰满,爪牙已经坚利,已有足够的力量与朝廷抗衡,因此他拒不就职,然而何进召他带兵入京,他却毫不犹豫地前往。董卓认为机会已到,一旦进京,就靠军队的威力胁众抢权。董卓是凭着手中拥有的野蛮、凶狠、残暴著称的军队实现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的。

董卓为乱,又一次证明任用贤能是治国之本。正如宋代政治家范仲淹所说:“王者得贤杰而天下治,失贤杰而天下乱。张良、陈干之徒,秦失之亡,汉得之兴。房(玄龄)、杜(如晦)、魏(微)、褚(遂良)之徒,隋失之亡,唐得之兴。”像董卓这样的人,无论谁任用他,都要亡国破家。

七、残暴成性的北魏奸臣:尔朱荣

公元515年,北魏帝国的宫廷发生了一次政变,年仅4岁的元诩被拥立为皇帝,也就是孝明帝,生母胡太后临朝称制。帝国的车轮至此已经辗过了一百三十个春秋,胡太后的称制似乎意味着一种变动。此时的北魏帝国,已经十分衰朽,官吏贪奢成风,吏治败坏。拓跋焘时代的武功,元宏时代的文治,都早已成为过眼烟云,大魏恢弘的气象已一去不返了。胡太后称制后没几年,就爆发了神龟二年(公元519年)的暴动,六镇的风暴也正在酝酿中,北魏帝国的天空一片风雨飘摇。在一片混乱声中,出现了一位昙花一现的传奇人物,他就是尔朱荣(公元492年—530年)。在短短的几年里,他影响北朝政局之深远,令人惊叹!

1.秀容少主,血腥出场

在今天的山西省忻县附近,有一片非常适于放牧的地方,叫做秀容川,尔朱荣就出生在这里。尔朱氏家族属契胡族(羯族的一支),尔朱氏世代为契胡部落酋长。北魏道武帝年间,尔朱荣的高祖尔朱羽健跟随北魏道武帝平定晋阳和中山,立了大功,被封赐在秀容川这个地方,皇帝划周围300里地给他,作为其领地。从此,尔朱氏家族就开始居住在这里。尔朱荣的父亲尔朱新兴继承了父亲的酋长地位以后,秀容川更显兴旺,牲畜以毛色分类,成群结队,难以计数,尔朱氏的财富有了巨大增长。每逢朝廷出兵打仗时,尔朱新兴总是以私家马匹、粮食资助军用,由此博得魏孝文帝元宏的赏识和信任。北魏迁都洛阳以后,还特别准许他冬天入朝京师,夏天回部落,这是很特殊的恩宠。他每年春秋两季都与妻子儿女一起检阅畜群,以射猎自娱。尔朱氏一家过着舒适富足的生活。

尔朱荣就出生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是名副其实的贵族子弟,但游牧民族强悍的风俗也造就了这位秀容少主的强悍骄纵的性格。据史书记载,他皮肤很白,人长得很英俊,很小的时候就有果断坚毅的赞誉。长大以后,他喜欢射猎,每次设围狩猎时,他采用行军列阵的方法,号令严明,大家都不敢违犯。据说秀容这个地方有三个大水潭,都在高山之上,深不可测。一次,他和父亲一起到池上游玩,忽然听到箫鼓奏鸣的声音。父亲对他说:“传说听到这种声音的人都能做到公辅(宰相)的官位,我已经老了,这应该是你的福分。”这当然只是传说,但尔朱荣日后权倾朝野,终于成为一代奸雄。

胡太后由于倒行逆施,在正光元年(公元520年)被元叉、刘腾等人囚禁,但她在孝昌元年(公元525年),终于又等到机会,重新临朝称制。这时的帝国更是危机四起,六镇的暴动已经爆发,北魏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在兵火纷攘的局面下,秀容人乞伏莫于也聚众起兵,攻打郡城,杀死朝廷官员。南秀容牧羊人万于乞真,也杀死了北魏的太仆卿。30岁刚出头的尔朱荣带兵平定了这次暴动。但纷乱的局势,使这位秀容少主安逸闲适的生活被打断了。他野心勃勃,暗中另有打算,用他在畜牧中得到的财富,招募骁勇武士,暗结豪杰,不断地镇压六镇的暴动组织,扩大自己的实力,伺机以待。

不久,机会便来了。宫廷的又一次大政变给了尔朱荣绝好的机会。他打点行装,准备出场了。不过,他是带着一身的血腥出场的。

2.拥孝庄帝,屠杀大臣

胡太后重掌大权以后,更加放肆。她重用佞悻小人,跋扈朝廷;广树面首男宠,宣淫宫掖,肆意胡为。但此时孝明帝也长大了,他容忍不了胡太后的种种恶劣行径,就写密信给尔朱荣,让他进京,准备用武力胁迫胡太后退位。但是,没想到胡太后先发制人,将孝明帝毒死了。当时明帝没有儿子,胡太后就宣布皇女继承帝位,大赦天下。但不久又觉得不妥,改立三岁的宗室元钊为帝。胡太后的这种昏迷错乱,引起朝野的极大骚乱。

这次政变为尔朱荣提供了绝好的机会。他得到孝明帝暴死的消息,便与他的左右手元天穆等商议,准备进军洛阳。他宣称自己要“匡扶朝廷”,铲除奸佞郑俨、徐纥,为孝明帝报仇。为了使自己的行动更加名正言顺,他与元天穆谋划另立新帝。他在上书指控胡太后的同时,派侄子尔朱天光等入京,与堂弟尔朱世隆商议废立之事。他们最终决定立长乐王元子攸为帝(孝庄帝),跟胡太后及幼帝对抗。尔朱天光拜见元子攸,表达了尔朱荣的忠心,元子攸应允。这样,尔朱荣就从晋阳起兵,进军洛阳,时值公元528年的春天。

军队进展顺利,不久抵达河内(今河南沁阳)。尔朱荣派人到洛阳,把长乐王元子攸秘密接到军中。四月十一日,元子攸称帝,即孝庄帝。他任命尔朱荣为使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大将军、开府、尚书令、领军将军、太原王。尔朱荣由此而登相位。实际上,庄帝只是个傀儡,大权由尔朱荣掌握。

胡太后得知消息后,十分恐惧,急忙命令都督李神轨率军抵抗。但李神轨临阵脱逃,另一个将领费穆也投降了尔朱荣。一连串失败的消息传到洛阳,胡太后无可奈何,在失望中召集明帝所有的姬妾,命令她们全部出家当尼姑。胡太后自己也剃光了头发。尔朱荣传令文武百官出城迎接庄帝大驾,同时派骑兵入洛阳,逮捕了胡太后和幼帝元钊,送到河阴。虽然胡太后见到尔朱荣后拼命为自己辩解,但尔朱荣一言不发,下令把胡太后和幼帝投入黄河淹死。

尔朱荣入洛的本意自然是要称帝,虽然胡太后已死,但夺取北魏政权却并非轻而易举。尔朱荣不过是一个边远地区的酋长,又未建立过特殊功勋,这样自然不会为洛阳的贵族们所拥护。这时候,降将费穆向尔朱荣建议说:“您的军队不超过1万人,现在长驱直入洛阳,既没有遇到抵抗,也没有打胜仗后的军威,因此肯定会有很多人不服。洛阳人口众多,人才鼎盛;如果一旦知道您的底细,恐怕会有轻视的想法。如果不大肆诛杀,树立自己的党羽,恐怕您北返时,不等越过太行山,政权就会再次生变。”这话正触动了尔朱荣的心病,他深以为是,准备利用文武百官出迎庄帝的机会,诛戮他们。

他的亲信慕容绍宗虽然极力劝阻尔朱荣,指出此非长远之计。但尔朱荣心意已决,他请庄帝沿黄河西行,抵达沟渚地方。他把出迎的文武百官,引向行宫西北,宣称要祭祀神灵。等大家集合以后,尔朱荣派骑兵将他们团团包围,大声宣称:“天下大乱,明帝之死,都是由于官员们贪污残暴,虐待人民,不能辅佐矫止。”然后下令将他们全部杀死。几千铁骑来回冲杀,刀锋铁蹄,无情地残杀践踏。一时哀号连天,鲜血直溅,河阴成了血的世界,自丞相高阳王元雍以下共屠杀两千余人。这时,另有一批官员100余人晚到,尔朱荣再令骑兵将他们包围,下令说:“有谁能写皇帝让位诏书的,饶其不死。”侍御史赵元则出队执笔,尔朱荣命他的军队宣传:“元家已灭,尔朱氏当兴。”大家都喊“万岁”!尔朱荣派武士数十人手持钢刀,直奔庄帝行宫。庄帝出帐探望,尔朱荣命人把庄帝强行拖入帐中,留在外面的卫士,又杀死了庄帝的亲信。尔朱荣命人把庄帝强行押送到河桥,囚禁在营帐之中。

河阴边的躁动这时才算慢慢平息下来。此时正是黄昏时分,如血的残阳照在河面上,一片鲜红,分不清是阳光,还是鲜血,景象有说不出的恐怖。尔朱荣骑在马上,看着正在往河里搬运尸体的士兵,一脸的冷酷。一抹斜阳恰好投在他因为兴奋而略显红润、跳动着诡谲色彩的脸上,两千多条鲜活的生命,就在这顷刻之间消失了。此时此景,不知道他心里在想些什么?

河阴的惨剧总算落下了帷幕。尔朱荣在极度兴奋的情况下,喊出了尔朱氏当兴的口号。但冷静下来之后,他才发现事情并非那么简单。他所率的部队兵力不过万余,根本无法用做他称帝的武力后盾。而且,河阴的屠杀,使世人对他并无好感,他还缺乏称帝所需要的威望,他意识到自己错了。于是在当天晚上四更时分,再派人把庄帝从河桥营帐下迎接到皇帝的御营中。他望见马头,跪下来叩拜,请求把自己处死,希望以此来消除庄帝的疑心。

尔朱荣所率领的契胡骑兵,因为在河阴屠杀文武官员过多,因此不敢进入洛阳,就想劝尔朱荣迁都。但经过迟疑之后,他决定进入洛阳。四月十四日,尔朱荣护送庄帝进洛阳,正式登极,大赦天下。追随尔朱荣南下的将士,一律擢并五级。这时文武百官几乎死尽,活着的人也不敢露面,只有散骑常侍山伟一人到皇宫前叩谢大赦之恩。京城也是一片混乱,人心惶惶,谣传尔朱荣将派兵大肆烧杀掠夺,又有传闻说要迁都,人们纷纷逃亡。朝廷也空空荡荡,缺少官员处理公务。洛阳全城一片惨淡。尔朱荣为安定人心,巩固自己的权位,就上书给皇帝,声称自己在河阴的行为是由于大军推进,难于控制;并表示自己非常忏悔这件事,请求皇帝追赐河阴丧生者官职。并由他们的后代袭爵,并请派出使节,到各城抚慰。皇帝下诏以后,京城才有官员露面,人心也慢慢安定下来。尔朱荣虽然还一再坚持迁都的意见,但由于各方面的反对,也只好作罢。

尔朱荣大权在握,不免骄奢,也渐渐大意起来。有一次进宫,在明光殿晋见庄帝,再一次为河阴屠杀向庄帝道歉,誓言自己并无二心,庄帝起座亲自阻止他的叩拜,向他表示自己并无一点怀疑。尔朱荣大喜,就要酒豪饮,大醉如泥。庄帝想乘机会杀死他,被左右劝止。于是,庄帝就派人把尔朱荣的床连人一起抬到中常侍省休息。尔朱荣半夜醒来,惊出了一身冷汗,直到天亮,不敢合眼,从此不敢再入宫住宿。

尔朱荣逼迫庄帝把自己的女儿立为皇后,庄帝迫于形势,只好应允,但心里十分不满。五月五日,尔朱荣回晋阳,皇帝为他设宴饯行。尔朱荣命心腹元天穆代他坐镇洛阳,在百官中广树心腹。中央的重要官职,全由尔朱荣的心腹亲信担任。尔朱荣在晋阳遥领大权,控制朝廷局势,连皇帝的一言一行都在其掌握中。

3.南征北讨,平叛六镇

北魏帝国为了抵御柔然,屏障旧都平城,曾在北方边境设立了六个大的军镇,由军镇将领直接统辖北方。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以后,由于六镇原有的军事意义因迁都而不显重要,他奉行汉化政策,压制武人。因此,六镇军将做高官的道路渐渐被封闭了,他们由此而心怀不满。在北魏末期各方矛盾激化之时,这件事成为了导火索。不久,破六韩拔陵、胡琛、莫折大提先后起兵,以后又有杜洛周、鲜于惰礼的动乱。最终,鲜于惰礼的部将葛荣火拼了杜洛周的军队,成为各方军队的首领,共统率有数十万众和河北数州的地盘,声势浩大。

尔朱荣在镇压了一些小范围的动乱后,军事上面临的最大敌手也就是葛荣领导的这支军队。公元528年夏,葛荣的军队因为缺少粮食而南下洛阳,形势危急。尔朱荣上书请求北伐,庄帝批准,尔朱荣亲自率领精锐骑兵7000人,每骑另备有副马,日夜兼行,穿过滏口,进入河北大平原,由侯景担任前锋。

葛荣自起事一直到现在,横行河北,所向无敌。尔朱荣只有7000名骑兵,数量对比呈绝对劣势,所有人都认为战争胜负已成定局。葛荣也自以为必胜,下令说:“尔朱荣很容易对付,每个人都要准备一根长绳,到时好捆绑俘虏。”他在邺城以北,筑垒布阵,长达数十里,部队两翼张开,向前推进。尔朱荣率军秘密进入山谷,编成突击队,分配督将每三人为一组,每组有数百人马,命他们所到之处,扬起灰尘,擂鼓呐喊,使对手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人。他又认为军队冲锋肉搏,人马相逼近,用刀不如用棒,密令战士,每人携带袖棒一根,安置在马鞍侧,又考虑到战时士卒为了杀人争功,可能影响追逐,因此又令不准争砍人头,只要棒击。大战开始,尔朱荣发动突击,将士上下情绪高昂。他自己也出入敌阵,内外夹攻,终于大败葛荣的军队,生擒葛荣,其余全部投降。因为投降的人太多,如果立即把他们分散到各部队,怕引起他们的惊惧而发生变乱。因此,他下令投降的部队解散,随他们所去,任由他们的家属跟随。大家大为欢喜,数十万人马,一时散尽。等他们走出百里以外,尔朱荣才命令分别囚押处置,分别编组,充实各部队,处置非常得当。尔朱荣对俘虏将士的头领,量才使用,投降部众的疑心也慢慢消除了。时人都十分佩服他在这件事上处置的果断英明。尔朱荣把葛荣囚送到洛阳,庄帝下诏加封尔朱荣为大丞相、都督河北畿外诸军事。

据说在尔朱荣讨伐葛荣前,部队行军到襄垣这个地方,进行围猎,有两只兔子跳到他的马前,他弯弓发誓说:“射中此兔则擒葛荣,否则败之!”兔子应弦而倒,部队齐声欢呼。平葛荣后,他下令在这儿立了一块碑,叫双兔碑。

击灭葛荣以后,一两年内,又陆续镇压了其他的六镇余众起义。至此,六镇的风暴就基本上被平定了。尔朱荣因此也树立了个人更大的权威。

但是,不久又发生了一件事。在庄帝即位之初,北海王元颢南逃到了萧梁帝国。梁国封他为魏王,并派将军陈庆之率军护送元颢回国即王位。当时,在北方的齐地也有邢杲起义队伍的响应。北魏朝廷以为元颢孤弱,因此未曾用心。不料想元颢、陈庆之军势甚猛,逼近洛阳。庄帝大为惊恐,弃城北逃,元颢占领洛阳。

尔朱荣听到庄帝北逃的消息后,立即乘驿车到长子晋见庄帝,一路调兵遣将。庄帝也不再北逃,命尔朱荣为前锋,讨伐元颢,几十天内,便集结了大量兵力。

元颢占领洛阳后,骄奢怠惰,梁国士兵,也行为凶暴,因此大失民心。尔朱荣顺利攻下河内,双方隔河对峙。一段僵持之后,尔朱荣最终听从杨侃建议,在六月十六日发动总攻。其前部偷渡黄河,袭击得手,元颢兵败如山倒,退出洛阳。尔朱荣乘胜追击,大败陈庆之,元颢不久也被杀。尔朱荣又一次因为战功而得到朝野的敬畏。

4.有勇无谋,终遭败亡

尔朱荣在讨平葛荣和元颢之后,恃功更加狂妄,不把庄帝放在眼里,他在晋阳牢牢地控制着朝廷,左右着北魏的政局。

庄帝虽然受到尔朱荣控制,但勤于政事。因为吏部选官泛滥,他准备和吏部尚书李神俊整顿人事。尔朱荣曾经关照吏部,要某人当曲阳县令。但李神俊认为这个人资格太低,不肯奏报,而另派别人。尔朱荣大怒,让此人去驱逐新县令,自己就职。李神俊就上表请求辞职。尔朱荣顺水推舟,就让自己的弟弟左仆射尔朱世隆兼任摄选。尔朱荣又曾请求用北方人担任黄河以南的各州长官,企图加强自己的势力,但庄帝不肯。太宰元天穆因此事入宫当面请求,庄帝仍不让步。元天穆施加压力,指出大权是掌握在尔朱荣手中。但庄帝很严肃地对他说:“天柱如果自己称帝,连我也可以撤换;如果他仍坚持臣属的立场,就不应该这样做!”尔朱荣知道后,非常生气,说:“天子是由谁拥立的?现在竟然不听我的话了!”态度十分骄横。

尔朱皇后性情嫉妒,经常争风吃醋。庄帝让尔朱世隆对她进行教导,尔朱皇后却说:“天子是我们家让他当的,今天却是这个样子。我父亲本来想自己当皇帝,现在仍然可以这样做。”尔朱世隆默默无语,临走时叹气说:“兄长就是自己不肯当,否则我也可以封亲王了。”尔朱氏一家的这种骄纵,更加剧了政局的混乱。

庄帝外受尔朱荣压制,内受尔朱皇后的欺凌,一直闷闷不乐,惟一可幸的是各地起义尚未平息,还可以跟尔朱荣僵持。随着各地动乱的不断被消灭,庄帝也就忧虑起来。而城阳王元徽等人也都想得到大权,因此都极力诋毁尔朱荣,劝庄帝把尔朱荣诛除。庄帝鉴于河阴屠杀的残酷,怕尔朱荣会对自己下毒手,因此也早已有诛杀他的想法。

公元530年,这一切都在酝酿之中。恰巧,尔朱荣请求来洛阳朝见,打算照顾他的女儿尔朱皇后生小孩。庄帝与城阳王元徽、侍中杨侃、李或、尚书左仆射元罗等密谋,大家都劝庄帝刺杀尔朱荣。但又担心这次尔朱荣是有备而来,恐怕事情会弄糟。庄帝迟疑未决。

尔朱世隆警觉到庄帝将要采取行动,就自己写了一张纸条贴在自家门口,上面写着:“天子与杨侃等人设计,打算谋杀天柱。”然后揭下来派人送给尔朱荣。尔朱荣依仗自己的势力,完全不放在心上,把信撕掉,并吐口水说:“世隆胆小如鼠,谁敢杀我?”

九月份,尔朱荣到洛阳。时人很多传言尔朱荣要谋反,庄帝想马上杀死他,但考虑到尔朱荣的心腹元天穆还在并州,怕有后患。因此,先召元天穆进京。有人告诉尔朱荣庄帝要杀他,尔朱荣马上奏报庄帝,庄帝说:“外面的人也说王爷您要杀我,怎么能相信呢?”尔朱荣于是不再怀疑,每次拜见庄帝,随从不过几十人,也都不带兵器。但尔朱荣的部下依仗主子的威势,经常凌悔庄帝的左右人士,毫无忌惮,并说尔朱荣要当皇帝,这些事更让庄帝下定了决心。

九月十五日,元天穆到京城,尔朱荣跟元天穆一同随庄帝入宫饮宴、射箭。尔朱荣对庄帝说:“近来侍从官员都不习武,陛下最好带五百骑出城围猎,以消除您的劳累。”在此之前,有人曾透露风声给庄帝,说尔朱荣想趁庄帝狩猎的机会挟持他迁都。因此,庄帝更加疑心。

九月十八日,庄帝决心动手。他命杨侃等10余人埋伏在明光殿东。当天,尔朱荣和元天穆一同入宫进食,但未吃完就起身告辞,杨侃等从东厢台阶上殿,看见尔朱荣、元天穆已经走到大庭,没有来得及动手。

二十一日,尔朱荣进宫稍作停留,就到陈留王家饮酒,大醉而归,称病一连几天没有上朝。庄帝怕夜长梦多,就在二十五那天,在明光殿东厢,设下伏兵,然后声称皇子降生,派元徽飞马到尔朱荣处报告,尔朱荣正在跟元天穆赌博,元徽摘下尔朱荣的帽子,盘旋舞蹈祝贺。此时,从皇宫派出召唤尔朱荣进宫的文武百官,连声催促。尔朱荣于是不再怀疑,跟元天穆一起进宫。进宫时正碰见中书舍人(掌起草诏令的官员)温子升拿着刚写好的大赦令(准备诛杀尔朱荣后颁发)往外走,尔朱荣高兴之余竟忘了要过来看。庄帝坐在东厢下,面向西;尔朱荣、元天穆坐在御座右边,面向东。此时,元徽进殿,刚刚行礼,就在这一刹那,光禄卿鲁安等人,抽出佩刀,从东厢门闯入。尔朱荣一跳而起,直扑庄帝,庄帝事先将一把刀横在膝下,顺势把尔朱荣劈倒,鲁安等挥刀乱砍,尔朱荣与元天穆等同时被杀,一代枭雄就此殒命,时年38岁。

尔朱荣身上有很浓的胡族气质,性情很暴躁,以嗜杀为己好。例如,他很喜欢狩猎,不管春夏秋冬,经常出动。每次围猎的时候,都命令士兵整齐划一,即使遇到危险,也不许逃避。所以,只要有一只鹿逃走,肯定会有好几个人被杀。士兵们每次狩猎时都如在战场。曾经有一次,在一个荒僻的山谷里发现了老虎,尔朱荣命令十几个人赤手空拳去捕捉,最后老虎捉到了,但士兵却死了好几个。还有一次,两个小和尚合骑一匹马,被尔朱荣看见,就下令让他们殊死决斗,两个人筋疲力尽的时候,尔朱荣就命人抓住他们的头,互相撞击,直到死为止。他的这种喜怒无常,粗野残暴的性情,大概也是导致他失败的原因之一吧。

尔朱荣是北魏末期政坛上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从河阴之变到被杀——短短两三年里,他先后经历了拥立庄帝、平息六镇和元颢的动乱等大事,成为本已摇摇欲坠的北魏帝国的救世主。他作战勇猛,善于指挥,是一位杰出的将领。但可惜勇猛有余,谋略不足,又加之凶残好杀,终于导致了失败。

史书记载,他举止轻佻,喜爱射箭骑马,每次参加皇帝的宴会,经常随着音乐声翩翩起舞;等到酒酣耳热之时,他一定会在自己的位置上,正襟危坐,高唱胡歌。日暮黄昏,筵席结束时,他经常跟别人手牵着手,双脚踏地,唱着《回波乐》(一种胡乐)而出;抛开他凶暴的一面,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很有性情的胡族大汉。其音容笑貌,如在眼前,让人感到那么亲切。倘使人性中没有相互残杀的那一面,都像这样该多好啊!

尔朱荣死后三四年时间,北魏分裂成为东魏和西魏。从此,北方又陷入分裂战乱之中。东魏的建立者高欢,西魏的建立者宇文泰,都曾是尔朱荣的部将。

八、深沉凶险的隋代奸臣:杨素

历史上多数奸臣并无真才实学,更无丰功伟绩,他们只是靠谄媚君主,结党倾轧等手段,便博取了高官厚禄,甚至位极人臣。但是,也有另外一种奸臣,他们能文善武、屡建功勋,靠自己的能力赢得权位,只是由于他们心术下正,最终成为为非作歹、误国害民之人。此类奸臣尤为危险,其才足以“济世”,其功足以固位,其势足以慑主,因而比那些卑屈的走狗型的宠儿嬖臣更难对付。隋朝的杨素就是这一类权奸的典型。

1.治军严狠,战功卓著

杨素(?—606年)字处道,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其祖父杨暄,曾任北魏辅国将军、谏议大夫。其父杨敷,仕于北周,为汾州刺史,后殁于齐。杨素“少落拓,有大志,不拘小节”。其从叔祖魏尚书仆射杨宽对素深为器重,常对子孙们说:“处道当逸群绝伦,非常之器,非汝曹所逮也。”杨素自幼好学,“研精不倦,多所通涉”。他善属文,工书法,还留意于卜筮之术,颇有才华,而且又相貌堂堂,“美须髯,有英杰之表”。这种个人条件,再加上出身于名门士族,自然仕途顺利,易露头角。在北周时,大冢宰宇文护引荐杨素为中外记室,后转礼曹,加大都督。

杨素颇有胆气,周武帝时,素因其父守节而陷于齐,却未蒙朝廷赠谥,很是不平,便上表申理,但是武帝不许,杨素则再三争之。武帝大怒,命左右斩之,而素毫无惧色,并敢于直斥武帝说:“臣事无道天子,死其分也!”没想到帝壮其言而转怒为喜,于是赠杨敷为大将军,谥曰忠壮,并且拜素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渐见礼遇。武帝曾命素草拟诏书,他下笔立成,词义兼美,武帝更为嘉许,顾谓杨素说:“善自勉之,勿忧不富贵。”素应声答道:“臣但恐富贵来逼臣,臣无心图富贵。”他对自己的未来充满自信,而且毫不掩饰。他豪气逼人,全无谦退畏馁之象。正是这种强悍雄放的性格使他得以受到周武帝乃至后来隋文帝的赏识。

及北周平齐之役,杨素为先驱,“尽力苦战”,“每战有功”。因而平齐后加素为上开府,改封成安县公。

杨坚后为丞相,掌握了北周命运,大有取而代之之势,杨素认为有机可乘,便与杨坚“深自结纳”,素与坚同为弘农华阴杨氏,加之他又能力过人,故杨坚也乐于援引。由此,二人结成了亲密关系。杨坚对杨素甚为器重和信任。

公元581年,杨坚代北周而称帝,国号隋。是为隋文帝。文帝受禅后,马上加素为上柱国。开皇四年(584年),又授御史大夫。

杨坚代周后,便积极筹备扫灭陈和后梁。在此期间,杨素曾数上取陈之计。文帝终于在开皇七年(587年)灭后梁,于九年灭陈,统一天下。在伐陈之役中,文帝以素为行军元帅,率水军从三峡东下,一路奏捷,并且“秋毫不犯,陈人大悦”。当时,“素率水军东下,舟舻被江,旌甲耀日。素坐平乘大船,容貌雄伟,陈人望之俱曰:‘清河公即江神也。’”可见,杨素不愧为令敌闻风丧胆的勇武将军。

开皇十年,(590年)杨素又率军镇压了荆州和江南各地的反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