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木扇女科临证辑要(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2 06:07:34

点击下载

作者:陈学奇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陈木扇女科临证辑要

陈木扇女科临证辑要试读:

前言

在浩瀚无垠的中国医学史上,流派闪耀,灿若星辰。可以说,一部中医史,就是一部流派发展史,它们的传承轨迹,画就一道独特而瑰丽的风景线。

医之良,在工巧神圣;医之功,在望闻问切;医之学,在脉药方症。中医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明显区别,在于它的实践性,尤其是流派的传承常常是以临床实践经验为主的一种教育模式。对古人而言,流派的传承以医学研究、收徒讲学、著书立说为传世之道,陈木扇女科作为一个流派,从本质上追根溯源,也是“苍生济世”的典范。

陈氏中医世家始祖陈仕良,仕良为后唐汴梁(今河南开封)人,以医著称于时,官至药局奉御,著有《食性本草》。乾宁乙卯年(895),奉昭修撰《圣惠方》,今佚。陈仕良数传而至陈沂。

名医陈沂,为木扇陈氏之祖,字素庵,生于汴梁,长于临安(今浙江杭州)。建炎丁未年(1127)高宗南渡后,因治宋高宗妃吴氏之危疾有奇效,得赐御前罗扇,仕至翰林院,敕授翰林院金紫良医,督学内外医僚。子孙世传其术,皆以木扇表其门,上书“宋赐宫扇,陈氏女科,君惠不忘,刻木为记”16字,被世人冠以“陈木扇”或“木扇陈”之称。

在长达一千多年的历史中,陈木扇女科一直为家学薪传,从无间断。陈沂的后代,南宋有陈静复、陈清隐;元以后,有陈玉峰、陈仪芳、陈明扬、陈南轩、陈东平、陈恒崖等。陈玉峰曾官至宣抚使,钦差大臣,后不仕元朝而继承祖业。陈恒崖之子陈林和陈椿,陈林号杏庵,于天顺庚辰年(1460年)钦取供职太医院,其孙陈谟任顺天府(今北京)医学大使,陈谟之子陈鼎、陈鼐均为太医院医士。

陈沂“九传而至荩斋翁”。陈谏,号荩斋,精通医术,能治人所不能治之疾,有《荩斋医要》传世。第20世裔孙陈善南,字嘉言,以陈木扇女科享盛名,续补陈氏女科秘要,善南之子宜南继承祖业。宜南传子维枚,字叔衔,誉称“八百年世医”,以妇科著称,在杭嘉湖一带,与当时葛赞初、姚梦兰、大麻金子久等齐名。

第23世裔孙陈韶舞先生尽得叔衔公精传,擅内科、专长妇科,精于临床,名重当时,广获当地百姓深信。他常告诫学生“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业不精,犹如杀人不用刀”,他认为坚实的内科基础,是治妇科病的根本,诊治疑难杂症,每奏奇功,引得上海、杭州等地名媛名伶纷纷曲折前往就医。韶舞传子大堃,大堃传子学熹和学奇,皆秉承家业。学奇从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又师从全国名中医李学铭老师、海派妇科陈氏妇科流派传人陈惠林老师,陈木扇女科博采众长,不局限于一家之学。

陈木扇女科后逐渐分为钱塘、石门、海宁、桐乡几支,因传承时间长,分布广,影响大,其在中医妇科史以及地方医学史上享有盛誉。

创新和独特是医学流派的本质,也是其生存之源。陈木扇女科流派在2013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全国首批中医流派传承工作室之一,成为国家重点扶植的医学流派。为了普及陈木扇女科流派的学术思想,我们将近代流派传人留下的一些宝贵医案、医理,根据我们的实践领悟,悉心编辑整理,将一些曾秘而不宣的凝聚无数祖辈心血结晶的“祖方”加以归纳,在此奉献给大家,以使流派的学术思想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同时,本书还收集了陈木扇女科近代传人的论文和临床经验,既有陈氏祖辈的遗珠之作,也有陈氏弟子的新锐之篇,可谓“博采其辞,以择可观。”

本书以总结学术思想为纲,按:病名分类,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系统讲解陈木扇女科流派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用药特色,配有典型有效的临床医案,并加按:语详细分析,同时还介绍了流派的特色处方运用。全书突出反映了流派独到的临床经验。如对妇女调经,提出“调和气血,调和阴阳,调和脏腑”等观点;调经以“和”为贵,用药以“和”为期,切忌攻伐太过;强调“疗妇人疾,重先后天”等学术观点,倡导“清热凉血、补益气血”的安胎法等。这些医案医理传承着陈木扇女科千年之精华,凝聚着祖辈们的心血,更蕴藏着丰富的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

流派之承,发扬光大。璀璨之星,历久弥辉。希望我们的所有努力,能成为一种力量,推动祖国宝贵的医学遗产发挥其最大现实作用。

陈木扇女科正迎来前所有未的机遇。我们十分有信心,将流派的精髓分享给全世界,造福全球人民。浙江陈木扇女科流派传承工作室 陈学奇2016年2月27日第一章 陈木扇女科流派渊源及传承

陈木扇女科的起源,可分为两个阶段—由后唐到北宋称“陈氏医家”,南宋至今称“陈木扇女科”。

陈木扇女科流派源起后唐汴梁之陈仕良,始自南宋临安之陈沂,集唐宋之精华,发古今之幽篁,源远流长,历时千年,代有传人,名医辈出,相传已20余世,后逐渐分为钱塘、石门、海宁、桐乡等几支。

陈木扇女科尊经重典,博通诸家。现存的家传秘籍代表著作有:《陈素庵妇科补解》为宋·陈沂著,明·陈文昭补解;《荩斋医要》,为十六世祖陈谏著,今尚存于日本内阁文库。陈木扇女科以其传承时间长、分布广、影响大,在中医妇科史以及地方医学史上享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一、创始人陈仕良:后唐宫廷药局奉御

陈氏医家,自后唐陈仕良始有记载,世籍江西,以医为业,乾宁乙卯年(895),仕良奉昭修撰《圣惠方》,并编著《食性本草》,原书已轶,后为《嘉祐本草》《证类本草》所引载。居汴梁(今河南开封),以医著称于时,官至药局奉御。陈仕良之后有陈天益(陈谏十六世祖)、陈明遇、陈元忠等,皆为名医,仕良数传而至陈沂。二、始于南宋陈沂:康王钦命翰林学士金紫良医

陈木扇女科,源起南宋陈沂,字素庵,建炎丁未年(1127)随高宗南渡至临安(今浙江杭州),治康王妃吴氏之危疾有奇效,得赐御前罗扇,以随时奉诏出入宫禁,“金吾问侍皆不得阻”。陈沂仕至翰林院,敕授翰林院金紫良医,督学内外医僚,著有《陈氏女科秘兰全书》及《素庵医要》等书。子孙世传其术,皆以木扇表其门派,木扇上刻有“宋赐宫扇,陈氏女科,君惠不忘,刻木为记”16字,被世人冠以“陈木扇”或“木扇陈”之称。三、御前罗扇成就女科,千年良医世代相传

在长达一千多年的历史中,陈木扇女科一直为家学薪传,从无间断。陈沂后代以医为业者,南宋有陈静复、陈清隐;元以后有陈玉峰、陈仪芳、陈明扬、陈南轩、陈东平、陈恒崖(即方志记载的陈惟康)等。其中:陈静复、陈清隐刻木扇以传;陈玉峰曾官至宣抚使提举,钦差大臣,后不仕元朝而继承祖业。

陈恒崖生陈林和陈椿。陈林号杏庵,于天顺庚辰年(1460)钦取供职太医院,生陈谟、陈诰;陈谟任顺天府(今北京)医学大使,卒于任上,其子陈鼎、陈鼐均为太医院医士。陈椿号橘庵,生陈赞、陈谨、陈言及陈谏。

陈谏,字直之,号荩斋,明嘉靖(1522—1566)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陈椿之子,陈沂“九传而至荩斋翁”。陈谏精通医术,能治人所不能治之疾,著有《荩斋医要》传世。

钱塘陈引泉、陈引川,为陈谏之孙,皆继承祖业。引泉曾以孤凤散治愈张翰犹妻“始笑泣,既多言,已不语,绝饮食”之疾。陈引川得妇科心传。

石门(今浙江桐乡)有陈谢,字左山,明万历时(1573—1615)人,祖籍钱塘,后迁居石门(今浙江桐乡),医名盛噪一时,治病多验,名闻遐迩,为“郡县妇科之冠”“石门陈氏妇科之第一人”,著《女科秘要》,但仅为家藏秘本,流传较少。

清初陈梦熊,字宇春,继承家学,博通经典。梦雄之子陈德潜亦有医名。

陈善南,字嘉言,为陈沂第20世裔孙,于清道光间(1821—1850)以陈木扇女科享盛名,续补《陈氏女科秘要》。善南之子陈宜南继承祖业。

宜南之子名维枚,字叔衔,为陈木扇女科第22世祖。叔衔公熟谙典籍,博通诸家,一直在海宁长安行医,以妇科著称,为晚清时期杭嘉湖地区女科之冠,誉称“八百年世医”,与当时葛赞初、姚梦兰、大麻金子久等齐名。叔衔传其子嗣叔、堂侄韶舞及堂侄孙筱竹等。

海宁一带有陈鸿典,字云书,“雅擅文誉,食饩邑庠”,中年患眼疾目盲,益精于脉诊,尤善妇科,四方就治者填户塞巷。著《陈鸿典所遗方书》。殁后,所遗方书仍流传远近。

第23世裔孙陈韶舞(1899—1976),字善,号相庄老人。浙江省桐乡市高桥镇相庄村油车埭人。受业于堂叔叔衔公,治学严谨,好学不倦,尽得叔衔公精传,熟读经典及嘉言公所著《陈氏女科秘要》,旁通各家学说。韶舞公学富五车,治学严谨,好学不倦,年逾古稀仍手不释卷,皓首穷经,凡家藏百余部中医典籍皆详加批注,深得其要领。

韶舞公常以“做人行医,立德为先”来勉励后人行医先立德,自己也身体力行,为贫困百姓免费施治,每月定期为乡邻免费施药。韶舞公医德双馨,学验俱丰,享誉沪杭,常告诫后人“行医者,宜勤求古训;临证者,宜胆大心细;审证察脉,如履薄冰;处方遣药,命悬一线;以愈病为依归,以康寿为皋旨;求学者,师古而不泥古,不可胶柱鼓瑟,固步自封;立德者,切忌巧立方名,以矜奇自夸;更不可我是人非,诋毁旁人;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业不精,犹如杀人不用刀;临证不慎,有如盲人骑瞎马,其危害不可胜言”。

韶舞公擅内科,专长妇科,精于临床。诊治疑难杂症及妇科经带胎产诸病,每奏奇功;运草木金石之力,显妙手回春之效。留有医案手稿四卷。现“月经病篇”已由其后人陈学奇先生整理完成,由华宝斋古籍书社发行。

韶舞传子大堃。陈大堃,字锦江(1926—1991),幼承庭训,深得家传;8岁入读私塾,师从章克标先生,通晓诗文;12岁随父亲学中医,熟读医书,15岁遵照父亲“博众长,跟名师”的嘱咐,师从崇福名医吴浩然先生(费伯雄之再门人),拜师学艺3年后悬壶乡里。大堃公熟读妇科经典《陈素庵妇科补解》《傅青主女科》等著作,临证广众博采,不拘一家之说,享誉方圆百里,临床多奇效。20世纪80年代,在中医类期刊先后发表“陈木扇女科学术经验”“痛经与闭经”“陈韶舞治疗崩漏经验”“产后急诊治验”“滋水涵木法治疗月经过多”等相关学术论文,总结了陈木扇女科的学术经验,造福病患。大堃公常教导子女,为医要学“周公”,“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行医50余年,出诊不分昼夜,医德医术有口皆碑。

大堃传子学熹(1952—)和学奇(1958—),学熹现于桐乡、海宁一带行医,以中医内科、妇科为业,皆秉承家业。

陈学奇为陈木扇女科第25世嫡传,自年少束发便继承家传之学,15岁随父亲临证,1982年考入浙江中医药大学(原浙江中医学院),大学毕业后,又师从全国名中医李学铭老师、海派妇科陈氏妇科流派传人陈惠林老师,擅中医内科及妇科。现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浙江省中医药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副会长,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陈木扇女科在开枝散叶的过程中,已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医学人才,现仍在继续培养着新的人才,陈木扇女科陈学奇老师现已有6位新的继承人。第二章 陈木扇女科流派学术思想

陈木扇女科流派历时千余年,传承25世,其学术思想一脉相承,推陈而出新,所创造的学术理论和独特方法,不仅以较稳定的家传形式传承下来,而且还为大家所广泛应用。如《素庵医要》和《荩斋医要》中的诸多论述和方药至今仍被中医妇科学著作所引用,广泛指导着中医妇科临床,诸如“妇人诸病,以调经为先”“逐月养胎论”“清热凉血安胎法”“郁痰致月经不调”“男子以气为主,女子以血为主”“调经宜和气”等学术观点的提出,不仅丰富了中医妇科学的理论,更促进了中医妇科的学科发展,在中医妇科史以及地方医学史上的地位当不容忽视。

陈氏女科,之于术,精于临证,熟谙典籍,博通诸家,审病问因,治病求本;之于法,以和为重,妇科诸病,调经为先,调气和血,滋养肝肾,调理脾胃,重益先天,兼调后天,补养冲任,通调奇经。陈木扇女科博采众长,不限于一家之学,它系统而全面地提出了具有流派特色的中医理论。一、审病求因,首重“问”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吾辈治病,皆宗此旨,辨证论治,探因求本,以阴阳为纲,表里、寒热、虚实为目,条分缕析,结合辨别新病旧病之主次、标病本病之缓急、腑病脏病之归属、七情六淫之由来,求本溯源、照顾整体,法以扶正祛邪、兼顾生化。

首先,治病主张审病求因、治病求本,欲详审其因,探求其本,当首重问诊。陈氏认为妇女经、带、胎、产之病,隐曲七情之疾,常羞而不肯直言,须耐心询问,或旁侧了解,始能查出病因,做到审因论治。故必须详察四诊,首重问诊,方能诊断确切,故先祖仿景岳十问篇,自编“陈氏女科十问”:一问婚姻二孕育,三问经候四带下,五问饮食六问便,七问寒热八问眠,九问旧病十问因,结合四诊详审辨。

如诊治产后胃痛,通过详细问诊,问病史知有胃痛之宿恙;问病因,知新产后一次食糖鸡蛋六个而食积,问大便九日未解,参合脉诊,此产后胃痛因食滞诱发,遵六腑以通为用,腑气以下行为顺的治法而得效。又如诊治产后血崩,阴血下夺、孤阳上亢者,通过问诊,得知胚胎连同瘀块而落下,未见有胞衣在内,乃用扶正祛瘀法使胞衣落下而安。如产后血虚,停积流入四肢作肿,陈氏主张补益气血,并告诫说“不可作水气治之,犯虚虚之戒”。如产后发热以内、外二因分论,外因有感风、伤寒、中暑、停食、早合阴阳而劳伤肾气之别;内因有气虚、阴虚、瘀血、蒸乳之异。

如痛经,经前腹痛属实,宜行气血;经后腹痛属虚,宜补气血。如经来过多,妇人血崩“实者,清热凉血,兼补血药;虚者,升阳补阴,兼凉血药”。在内因方面,从肝(七情郁结)、脾、肾方面来探讨疾病机理,颇为中肯。若肝郁气滞,热扰冲任者则疏肝解郁、平调冲任;若劳损冲任、气血虚弱者,则温补奇经;若肝肾不足,相火偏旺,则滋水涵木。经水淋漓不止,痛者属血滞,不痛者属血虚。如经闭,“经水不通,分有余、不足……有余者,调之通之,不足则补之。”有血瘀、血枯、痰滞、七情郁结、风冷客胞、脾胃虚弱、肾虚精竭等内外之因;又根据经血成块的不同颜色,区别血热兼风、血热伏火、湿痰裹血、风冷客胞等病因。种种病因,罗列详尽。

总之,求本溯源乃治病之大法。二、论“天癸”,调月经

天癸理论是《黄帝内经》对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和生殖功能变化的高度概括。陈木扇女科非常重视“天癸”的调治,对“天癸”理论有较为完整的认识。天癸为肾藏之生殖之精,它在人一生的生长、发育、生殖、衰老等活动中起着关键的作用。陈氏认为“天癸源于肾,补肾可调天癸;脾胃滋养天癸,健脾可固天癸;肝气调达天癸,疏肝可调天癸;天癸旺盛冲任,冲任滋养天癸”,常通过补肾、健脾、疏肝、调冲任来调治天癸所致的月经不调,进而疗妇人疾。

天癸最早见于《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后世历代医家各有所述,张山雷在《沈氏女科辑要笺正》一书中认为:“谓天癸者,指肾水本体而言。癸者,水也。肾为水脏,天一生水,故谓肾水为天癸。”“壬为阳水,癸为阴水,女子阴类,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脉流通,经血渐盈,应时而下,天真气降,故曰天癸。”各家学说,公认天癸为肾藏之生殖之精,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作用;当人体衰老,天癸亦随着肾中精气的逐渐虚衰而竭止,尤其对妇女月经和孕育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临床上很多生殖系统疾病都是天癸异常的表现。

陈木扇女科对于天癸的认识,在《陈素庵妇科补解·天癸总论》曰:“癸,北方之水。足太阳膀胱属壬,足少阴肾属癸。七岁肾气盛,二七即天癸至,是天癸乃肾水也,观下文三七则曰‘肾气均平’,七七则曰‘天癸竭’可知也……”陈木扇女科认为,天癸源于先天,藏于肾,又需受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女性在肾气充盛后,天癸逐渐成熟,任通冲盛,月事以时下,才能有正常经、孕、产、乳的生理功能。陈氏调治天癸,注重调理“肝、脾、肾”三脏,具体认识如下:(一)天癸源于肾,补肾可调天癸

天癸在肾气旺盛、肾中真阴不断充实下才能逐渐发育成熟,到一定阶段(青春期)使人体具有化生月经的功能。同时肾主水,主藏泻,调节无形之癸水。通过天癸的产生和藏泻的调节作用,藏使之满而能泻,泻后空虚才能受盛,它们相互转化形成了月经周期的节律。可见天癸在月经周期的形成和调节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若天癸失调则冲任失司,易导致月经不调如月经后期甚至闭经、多囊卵巢综合征、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卵巢早衰等疾病。陈学奇认为天癸致病以不足为主,对天癸不足的月经不调当通过补肾以调其天癸,临床常以二至丸、左归饮补肾阴,以二仙汤、右归饮补肾阳。(二)脾胃滋养天癸,健脾可固天癸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的强弱对天癸有着重大影响。脾胃化生气血,气血化生肾中阴精,肾精又化生天癸,所以说天癸的化生之源乃为脾胃。天癸乃先天肾精所化,先天肾气的盛衰也依赖于后天水谷精微化生的气血充盈,天癸的至与竭,虽由肾气盛衰主导,但其在后天的发育,有赖后天水谷精微之气血滋养。脾与胃同居中焦,互为表里,脾气健运,胃腐熟水谷精微的功能正常,气血旺盛,血海充盈,可使天癸得后天滋养,月经才能如期而至。陈学奇认为若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经脉失养,则易导致月经不调、崩漏、胎漏等。因此天癸不足可通过健脾胃、补气血来调整,以使月经正常。临床常以四君子汤补气、四物汤养血、八珍汤气血双补。(三)肝气调达天癸,疏肝可调天癸

天癸的盛衰虽然由肾所主,但与肝也有着密切联系。天癸泄溢有赖于肝气疏泄调达。肝为疏泄和藏血之脏,冲任之脉皆汇于肝,故叶天士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肾中生殖之精依赖肝血化生之精来补充,肝气调达、肝血充足不仅能滋生肾精以养天癸,还可令气机调畅以运脾胃。气血调和可使天癸得到不断的充盛,冲任得养。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互生,乙癸同源,协调平衡,共同维持天癸系统的正常功能,使月经正常。若肝血亏虚,天癸减少,则其生殖功能减退。所以肝与天癸有密切关系。疏肝养肝、肝肾同补也是调天癸的治法之一。陈学奇认为情志不畅、天癸失调,宜疏肝养肝、调畅气机为主。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使肝气条达,疏泄有时,发挥肝在维持天癸泄溢,脏腑之间,经络气血之间的协调作用,这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是很关键的。临床常以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方剂疏肝以调天癸。(四)天癸旺盛冲任,冲任滋养天癸《陈素庵妇科补解·天癸总论》曰:“然必天癸至,然后任脉通,太冲脉盛,然后月事以时下。是任脉之通,冲脉之盛,必由于天癸之至,而月事之以时下,又必由任脉之通,冲脉之盛。”可见天癸至、冲任通盛是月经正常形成的基本因素。

先天之元气与后天水谷之精气皆会于冲脉,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血海”,任为“阴脉之海”,冲任二脉皆起于胞中,此皆血之所从生,而胎之所由系。天癸至,则冲任二脉气血流通,并逐渐充盛,注于胞宫而成为月经。从天癸至到任通冲盛,从天癸竭到任虚冲衰,都说明是天癸的至竭决定着冲任二脉的通盛与否。肾中精气推动天癸之至,天癸又是冲任二脉发挥主血海、系胞胎的物质基础。天癸为病则冲任也受损伤,冲任本身为病,也能影响天癸功能的正常实施。天癸通过冲任二脉及其与其他经脉的联系达至四肢百骸、五脏六腑,从而使其作用于全身。天癸对人体生长、发育及生殖功能影响主要是通过冲任二脉来发挥作用的,冲任的作用是在天癸的作用下实现的。陈学奇认为调补天癸可以旺冲任,调补冲任又可以使天癸发挥其正常功能。冲任亏虚,胞宫失养,天癸不足或将竭,可导致月经失调、围绝经期综合征、卵巢早衰等,临床常以补肾、调冲任、补奇经为法。通过滋阴补肾,填补精髓,滋养天癸使任脉通、冲脉盛,月经失调好转。

陈木扇女科临床常用左归丸滋肾填精、以八珍汤调补气血;以苁蓉、杜仲、巴戟肉、附子入冲脉,紫河车、龟板入任脉,使精血充盛,血海满盈,化为经血,月事以时下。陈氏认为系统的性周期发育,一方面来源于先天肾气,另一方面来源于后天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的供养。脾胃又为气血生化之源,肝为冲脉之本,肝肾同源,肾气充实,天癸成熟,冲任二脉的通盛,各个环节相互协调,紧密联系,才能保证妇女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的正常。

天癸的兴衰关系到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功能和人体衰老等一系列生理功能的变化,天癸致病在妇科主要表现为生理生殖功能障碍,临床上常见的如月经不调、闭经、崩漏、围绝经期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早衰等,多以天癸不足的形式出现,而天癸不足与肾、肝、脾胃功能失调及气血虚弱、冲任亏损多互相联系,所以临床上常通过补肾养肝、健脾和胃、补益气血、调理冲任来治疗天癸不足引起的生殖功能障碍,有较好的疗效。三、治妇人病,调经为先

自汉至唐,胎产疾病颇受医家的重视,而经带杂病,未能关注。宋以后,中医学科开始分类,中医妇科也单列为一门学科,妇科中调经诸病亦得到了关注。《陈素庵妇科补解》将月经病列为开卷之篇,且说:“妇人诸病,多由经水不调。调经然后可以孕子,然后可以却疾,故以调经为首,序于安胎,保产之前。”后世妇科医籍,多以此编列。陈氏对月经病的认识及分类颇多创新。就《陈素庵妇科补解》的调经门中,设方论50余条,内容丰富,引人入胜。“女子经血宜行,一毫不可壅滞。……多则病,少则亦病,先期则病,后期则病,淋漓不止则病,瘀滞不通则病。故治妇人之病,总以调经为第一。”“因病而月经不调者,当先治病,病去经自调;经不行而后病者,当先调经,经调病自愈。”等至今还指导着临床,为后人所广泛运用。

在妇科疾病中,经、带、胎、产、乳、杂诸多病症,皆可与月经失调相关,如临床上很多“不孕症”患者,常常通过调经助孕。调经在中医妇科疾病的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四、陈氏调经,以“和”为法

月经病临床多见为崩漏,月经先期、后期,月经过多、过少,经期延长,痛经等。陈木扇女科第24代传人陈大堃认为,月经病病因复杂,调经宜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认为月经病多由气血、阴阳失调和肝、脾、肾虚损为主,妇人体质娇嫩,不耐攻伐,调经当以“和”为法。

陈大堃先生在调经的遣方用药中,提出以下几个观点:(一)调经以“调气和血”为先

陈氏调经,最重“调和气血”,善于灵活运用“补气养血、行气活血”以调经。

女子“以血为本,以气为用”,《灵枢·五音五味篇》曰:“今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指出气血失调是妇科疾病中最常见的发病机理之一。陈氏认为,月经为血所化,气血互相生化,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盛则血充,气行则血行。反之气滞则血瘀,气虚则血少,均可影响经行。故调经以气血为先。

陈氏早在《陈素庵妇科补解》就提出了“调者,使之和,而无过不及也;调经者,以调和气血为先,切忌攻伐太过”的学术观点。该书对月经病的治疗处处体现了陈木扇女科以“和”为主的调经特色。“经闭而断绝不来则宜通,经来或先或后,或多或少,时来时断,则宜调。滞久则闭,通则行其滞也。不和则有过、不及。调者,使之和,而无过不及也。然有虚有实,有热有寒,有湿有痰,宜分别主治:”;“因风冷寒湿致经水不通者,辛热之药,中病即已,不宜过剂,恐血热妄行,有崩败暴下诸症,反伤阴血”。又如“妇人经水不调,多因气郁所致。治宜开郁行气,则血随气行,自不致阻塞作痛。”“经欲来而腹痛者,气滞也,法当行气和血”,“经正来而腹痛者,血滞也。法当行血和气”“经行后腹痛者,是气血两虚也。法当大补气血”这种治血以调气,治气以养血,二者主次不同,气血并治而有侧重的治疗法则,是对气血学说的一大阐发。而气血调和对妇女疾病的重要性,宋以前很少论及,而陈氏在这方面常有独特的见解。

陈氏调经临床用药,养血之中常配以补气行气活血之品,养血以行气,达到气血同调、气血平衡之效。气血调和,气顺脉通,月事以时下,经血方正常。陈氏还认为调经必以和气行气为先,调其气则血自行。临床上常用八珍汤、柴胡疏肝散、红花桃仁煎等加减。

如月经先期色淡量少血虚有寒者,宜四物汤加参、芪、香附等;月经后期血虚有寒也,宜四物汤加黄芪、陈皮或香附等;多次流产血气受伤经闭者,宜八珍加红花、桃仁等;经行腹痛属虚者亦用八珍汤加减。若月经过多、崩漏的患者,皆损耗血液,血不足气便有余,气有余便是火,气血失调,病变生矣,故常常在养血之中加用行气活血、祛瘀生新、滋阴清热等;现代医学的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早衰等还常合用逍遥丸、乌药沉气散等,用香附、乌药等行气开郁,使气行则血行,气血通畅则月经得调,诸症得减。痛经患者,关键在于“气血瘀阻,不通则痛”,治疗当以活血化瘀、调畅气机为主,常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治血以调气,治气以养血,气血并治”,以养血补血为主,辅以疏肝解郁之药,以四物加香附、陈皮等以调和气血,这是陈氏调经的主要方法之一。临床上亦见“不荣则痛”,治疗以益气补血、调理冲任为主。(二)调经以“调和阴阳”为要

从阴阳论,女子属阴,女子经行易于耗血伤阴。陈大堃先生认为调经应遵循“善补阳者,阴中求阳;善补阴者,阳中求阴”,相互配伍使用,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目的。

如崩漏患者,易耗伤阴血,血虚生热,迫血妄行又可加重出血,以阴虚阳亢为多。因此,崩漏复旧调经方中,常以养阴清热为主,但过于寒凉要防日久阴损及阳,宜阴阳同补,宜在大量的补阴药中,常加一二味补阳药,所谓“扶阳以补阴,育阴以涵阳”使五脏得养,精气两益,达阴阳平衡之目的,这才是治理崩漏的关键。

如痛经,对一些素体阴虚内热肝火旺的患者,平肝务先养血,血充则肝自柔;亦即抑木务先滋水,水足则木得涵;潜阳务先养阴,阴平则阳自秘也。

如闭经,可有素体阴虚、素体阳虚,如精亏血枯阴虚患者常在大量的养阴剂中加适量的养阳药,如用左归丸加上少量的仙灵脾、巴戟天等以“阳中求阴”,使阴阳并补、水火并调;如脾肾阳虚患者常在大量的补阳剂中加适量的养阴药,如右归丸的附、桂中和熟地、山茱萸等关系,以达“阴中求阳,水中补火”之效。(三)调经以“调和肝脾肾”为主

治疗月经病,常以“治肾为本,兼调肝脾”为主。“经水出诸肾”,肾主藏精,为先天之本;脾主统血,为后天气血生化之源,正如《女科经论》引程若水所说“妇人经水与乳,俱由脾胃所生”;肝藏血而主疏泄、调气机,月经的生成和运行与肝、脾、肾三脏的关系尤为密切。在月经病的治疗上,陈氏常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以“调和肝脾肾”为主来进行辨证施治,陈氏调经,重先天,补肝肾为之本,常用左归饮、右归饮、知柏地黄丸等;养后天,健脾胃为之要,常用四君子汤、人参白术散、人参养胃汤等。

调月经病要点在重点治肾兼顾肝脾的基础上,注重气血、阴阳平衡,使气血调和,月经如常。(四)调经用药以“和”为期,切忌攻伐太过

治月经病以“调”“和”为主,在月经病总体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陈氏调经用药强调平和。具体用药如下。

勿以太温,调经不宜过用大辛大热之药。大堃先生认为:妇人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不宜过用辛香燥烈之品,以免劫津伤阴,耗损肝血,宜黄芪、仙灵脾、巴戟天之类,续断、桑寄生等较平和之品,以免过用刚燥之品动火耗血伤阴,以达到阴阳平衡为宜。如崩漏,用药过热,反伤阴血,“恐血热妄行”。

勿以太寒,调经不宜过用寒凉药。如虚火亢盛,调理用药当加清热,但清热忌过于苦寒,以防留瘀,常用炒黄柏、白薇之类;恐“热邪虽除,火退寒生,瘀血滞留”“过用寒凉,先伤胃气,复阻经血”。如痛经属热证者,用药过寒,也易寒凝血瘀,疼痛加剧;崩漏属热者,用药过寒,则淋漓不尽;尤其在“经期”,陈氏认为:行经期当活血通经、因势利导,用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益母草等为主,忌用苦寒辛散之品,以免留瘀,使月经常淋漓不尽或导致痛经、闭经等。

勿以活血破血太过,调经不宜过用破血药,行瘀忌过于攻伐,以免太过耗气伤血伤正,宜益母草、泽兰之类;如对闭经者,活血祛瘀很少用破血药,而是强调活血祛瘀生新。

勿以理气过于香窜,宜用玫瑰花、佛手之类。

总之,陈氏调经用药,注重审病求因,综合运用调补气血,调整阴阳,调和肝、脾、肾三脏为主,以扶正祛邪,使气血通畅,冲任调和,月事如常。“调和气血,调和阴阳,调和脏腑”是陈氏调经的特点,用药宜以“和”为期,切忌攻伐太过;鲜用大辛大热、大苦大寒、破气散气之峻药,即使选用,也注意炮制。如崩漏治疗中喜用黄芪炭、生地炭、山栀炭、蒲黄炭等炒炭存性,既留其原有药性,又除其寒温之弊端。对闭经的治疗,大堃先生常常告诫不能急功近利,而是慢慢调和患者的气血阴阳平衡,使月事得调,疾病得治。五、疗妇人疾,重先天,养后天

陈氏治疗妇科病,常以治肾为先,肝肾并论,且补养肝肾同时,又着力注重调理脾胃。(一)重先天,补肝肾为之本《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内经》论妇人经信,以肾气盛而始,以肾气衰而绝。若月经未及二七而行者,乃肾气足,先天强;若过二七而未行者,乃肾气虚,先天弱(石女例外)。肾肝为母子之脏,母病可累及子病,故治肾应兼治肝。肝藏血,女子以血为至宝,若月经过多、崩漏及产后失血,皆能损耗血液,所以女子血常不足。血不足气便有余,气有余便是火,气血失调,病变生矣。陈氏认为平肝务先养血,血充则肝自柔;亦即抑木务先滋水,水足则木得涵;潜阳务先养阴,阴平则阳自秘也。

故陈木扇女科治疗月经病、安胎、产后病、经断前后诸症常以治肾为先,肝肾并论。如滋水涵木法治疗肝郁化火之痛经、月经早期、经行量多、经水淋漓、崩漏,以及痉病、眩晕、恶露淋漓等,每收奇效。

如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多为先天不足,补肝肾是主法;安胎患者常以补肾为先,组方用药无不加固肾安胎之药,如杜仲、川断、覆盆子、菟丝子等。如肾气不固、肾精不足,安胎则如空中楼阁,毫无基础可言。(二)养后天,健脾胃为之要

陈氏推崇东垣,将其重脾胃之说充实于妇科。脾胃为后天生化之源,冲任连及肝肾,隶属阳明。人者得谷者昌,失谷者亡,而百病皆以胃气为本,若胃气强,化源足,则脾气散精,可以上归于肺,下输膀胱,通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而营养全身。若胃气弱,化源不足,津液匮乏,生机何恃。故后天赖先天之充足而强盛;先天赖后天之生化以供养,先后两天,相辅相成。脾主统血,若冲脉虚损,月经过多或淋漓不断,可健脾统血而收效;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足,生化气血乏源,水饮内停则可致各种妇科疾病。故补益脾胃是陈氏治疗妇人病的基本方法。常用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归脾丸等。

如崩漏患者,常有先天肝肾不足,阴虚火旺,热扰冲任者,常用滋水涵木法;后天脾胃虚弱,脾不统血者,拟补中益气,健脾统血。在澄源、复旧过程中常健脾益气、补肾固本同用。

如闭经患者,临床上有很多患者因节食减肥闭经前来就诊,因节食导致脾胃虚,水谷减少,血无由生,气血不足而致经水无以应期而下,治以健脾和胃、大补气血为主,气血渐充而经水自通。如胎漏、滑胎患者,常用黄芪、白术益气,杜仲补肾培补安胎;如产后患者,气血虚弱,后天失养,常拟八珍调补气血。如产后出血过多,致产后诸病,拟益气补血、健脾补肾。

总之,后天赖先天之充足而强盛;先天赖后天之生化以供养,先后天相辅相成。故陈氏治疗月经病、安胎、胎前杂病、产后病及现在的绝经期后的调治都离不开以补养肝肾、调理脾胃为主的治疗方法。六、开郁化痰,创调经之新法

陈氏认为“妇人多居闺阁,性多执拗,忧怒悲思……一有郁结,则诸经受伤”,并提出“以调气开郁化痰为主”的治疗法则。

陈氏创建了因气郁痰凝而导致妇科疾病的理论,在《陈素庵妇科补解·经水不通痰滞方论》就提到“大率脾气虚,土不能制水,水谷不化精,生痰不生血。痰久则下流胞门,闭塞不行,或积久成块,占住血海,经水闭绝。亦有妇人体肥脑满,积痰生热,热结则血不通,宜用四物合二陈汤导痰行血”。如临床上闭经患者属肥胖者,常在调经中佐以二陈汤等化痰之剂。

在《陈素庵妇科补解·经行兼带下方论》中说“此由脾虚兼湿痰,治当补脾祛湿则带自止”。陈氏女科还提出了“因痰致病,论治经带”等理论。七、清热凉血,系安胎之秘诀

安胎常用补益之法,如朱丹溪的《格致余论·胎自堕论》云:“血气虚损,不足荣养,其胎生堕。”《女科经纶·引妇科集略》曰:“若肾气亏损,便不能固摄胎元。”常人皆以胎动不安,有脾肾两亏,阴血不足,以致胎元受损,或久病虚劳,病中受孕,饮食减少,肌肉消瘦,无血养胎,腹中时时不安;或向多小产,连年生子,产多则血枯,合多则精竭,不能诞弥厥月,以致半难艰,不计月份大小,当以峻补气血为主。

而陈氏安胎并非胶柱鼓瑟,重在审因求本,明确提出了“清热凉血安胎之新法”的理论,并对这一理论的病因病机以及遣方用药做了详尽的阐述。陈木扇女科认为:妊娠一月,足厥阴肝经养胎,肝五行属木,木易生火,故此时若多食辛、过劳动怒易伤经血而致胎动不安;妊娠二月,足少阳胆经养胎,相火寄于胆,相火动则血热妄行而胎动不安,此时宜静气安神,绝嗜欲,勿食辛辣姜椒炙煿之物;妊娠三月,手厥阴心包络养胎,手厥阴心包络,相火也,相火乘欲火,欲火引相火,则血易动而妄行,此时当静坐清虚,勿视邪物。又如《陈素庵妇科补解·妊娠下血方论》曰:“妊娠每下血似月信至者,或孕妇血盛气衰,或营分受风则经血妄动,风胜则生热,肝木动摇不能藏血也。血盛者,其人必体胖多痰,营伤于风,不可服补暖之剂。”认为胎动不安,多因阴虚内热,热扰胎元,血不藏经,而致胎动胎漏,故倡导养阴清热,养血安胎方法,提出“清热凉血,系安胎之秘诀”。陈氏女科清热凉血安胎的药物多用生地、阿胶、黄芩、知母、麦冬等。

陈木扇女科力导的清热凉血安胎法是对补益气血安胎法的进一步发展,补气养血中兼顾凉血,使血凉不妄行,脉络融合。清热凉血安胎法自成一脉,独具特色,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在仍指导临床诊治,如对复发性流产、ABO溶抗、封闭抗体缺乏、抗磷脂抗体阳性及素体阴虚的先兆流产等妊娠疾病的治疗,清热安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八、产后疾病,皆从气血

妇人产后百脉空虚,气血交亏,亡血伤津,不任峻剂攻伐,故用药贵在和平。陈氏女科认为:“产后以百日为准,凡百日内得病,皆从产后气血二亏,参求用药。”

陈氏治产后诸病,以补益为其大法,同时兼顾祛邪,活血化瘀。常以黄芪当归补血汤合生化汤化裁加减治疗产后诸症,补虚不留瘀,袪瘀不忘虚,对待产后患者主张治本为主,兼顾其标;分清主次缓急,冀其正复邪除。况产后瘀血留者尚多,新血生者尚少,即使有伤寒、伤食等症,也宜在补气养血药中略加一二味祛邪药,不可全用峻削攻伐,忌用寒凉酸涩之药,

如对妇人产后感外邪,陈氏强调产后选方用药必先照顾气血,补其气血之不足,扶正固本,然后再用行气、消导、清热、祛寒等治标之法驱邪外出,方可达到本固邪祛、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的目的。产后气血俱虚,如感风寒或风热,虽有表证,过汗恐进一步伤其阳气;过寒则血块瘀滞;过热则新血崩流。又如在产后不宜用大承气汤等攻下药物,恐进一步损伤其阴血。

总之,产后病应以大补气血为先,同时兼顾祛邪,活血化瘀。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产后急症、重症已有较好处理办法,但对于因产后气血亏虚引起的汗出、恶露、外感等症,中医仍具有明显优势。第三章 临证经验第一节 月经失调治疗经验一、对月经失调的认识

月经又称为月汛、月信或月水。妇女的生理周期以月为节律,“上应月相,下应海潮”,是天人相应的现象。月经不调是女科的常见病,狭义的月经不调是指月经的周期或经量出现异常,包括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经期延长、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等。

陈氏将月经不调的病因归纳为内因、外因和内外合因。六淫邪气乘虚外袭是为外因;七情过度,劳伤脏腑者是为内因;始因六淫外袭,兼受七情郁结、内外交伤合而致病是为内外因,但都是通过机体的冲任不足或脏腑气血失调、气滞血瘀等致病。月经不调又可以导致各种妇科疾病的发生,故陈氏认为“治妇人之病,调经为第一。”

陈木扇女科23世孙陈韶舞先生认为,女子肾气盛,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血海充盈,月经自下。月经有赖肝藏血、脾统血,气盛血旺,气血流畅,血海充盈,冲脉调畅,月经自调。女子经血宜行,一毫不可壅滞,治月经病以调畅气血为要。故调经以气为先,以血为主,以肝脾肾为本。

陈氏“以气为先”的调经体现在用行气之法治血瘀之病,使血行而不滞;行血药中佐以行气药使气行血行,加强行血药的作用;行气运脾以调脾胃;行气化痰使痰祛血行;行气为主,行三焦诸气以祛气滞。临床常用逍遥散、血府逐瘀汤、红花桃仁煎等,体现了行气之法在治疗月经病中的重要作用。

陈氏“以血为主”主要体现在养血和血调经之中。女子“以血为本”,“治经必治血”,然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故治血必理气。治血者,陈氏常用参芪四物汤益气补血合疏肝理气的逍遥散,疏肝扶脾,养血和营。

陈氏强调肝、脾、肾在月经病论治中的重要性,调经注重固肾培本、疏肝养血。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陈氏调经多用补中汤、参苓白术散、人参养胃汤等,而这些方均以四君子汤为基本方加减化裁。肾为先天之本、肝为藏血之脏,与冲任血海相关,陈氏常用五子衍宗丸、二至丸、左归饮、右归饮加仙灵脾、石楠叶、鹿角霜、紫石英等滋补肝肾。二、月经病的分期辨证

根据月经生成及血海满盈溢泻的生理,调周期治月经病为陈氏常用之法。月经病多属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临床应细辨月经的周期、量、质、色以及伴随症状,按:周期用药,标本同治。

陈氏调经常分三期治疗,第一期为经前期;第二期为月经期;第三期为经后期。分别选用温肾调肝、活血调经、滋肾养血三步调经法,以恢复月经周期。(一)经前期

补虚扶正,标本同治。此期阴盛阳生,为阳气活动旺盛时期,基础体温也呈高温相水平,临床常见许多患者出现经前情绪烦躁、口腔溃疡、大便秘结等肾阴亏虚,肝火亢盛的症状。此时治当重于温阳,以熟地、白芍、仙灵脾、巴戟天等温肾调肝为主,以维持基础体温的高温水平,但仍宜加疏肝理气、养阴血而清肝火之药,如旱莲草、生地、丹皮、柴胡、陈皮等,以求阴平阳秘,冲任调畅。(二)月经期

多治其标,因势利导,以调畅气血为先。此期阳长阴消,阴血泄而不藏,随着行经期推移,阴损及阳,而达气血俱虚状态,基础体温下降。治当以养血活血、通调气机、祛瘀生新为主,主要以桃红四物汤、少腹逐瘀汤加减为主,以顺应经期以通为用的规律,使气血运行通畅。(三)经后期

治本为主,虚实同治,调整阴阳平衡,从根本上使机体自我恢复。此期经血已净,气血耗伤,血海空虚,基础体温为低温相,此时子宫藏而不泻,呈重阴状态。治疗要滋补肾阴以养冲任,适当加益气健脾化生气血。治以滋肾阴为主,兼养气血。常用药有生地、当归、炒白芍、香附、女贞子、制玉竹等养阴为主,使肾阴充足,为阴竭阳盛,同时加黄芪、白术、茯苓等健脾生血。第二节 崩漏治疗经验

崩漏是妇科常见病,指妇女非经期阴道出血不止,淋漓不断名曰漏,忽然大下谓之崩,漏者崩之渐,崩者漏之剧。崩漏包括现代医学所说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炎症性出血、肿瘤出血、带环后所致的出血、人流术引起的出血等。其发病在妇女中年龄跨度大,病因不同,病程长短各异,治疗难获速效,属妇科临床疑难急重症。一、病因病机

陈氏认为崩漏其发病总因不外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所致冲任亏损、固摄无权,不能制约经血,故而经血非时而下。其病程长、易反复,日久每致脏腑、阴阳、气血俱虚,因虚或虚实夹杂为多,故其本质在“虚”。诚如《诸病源候论》曰:“漏下者,由劳伤血气,冲任之脉虚损故也”,“崩中者,脏腑损伤,冲脉任脉血气俱虚故也”。《沈氏女科辑要笺正》曰:“崩中一证,因火者多,因寒者少。然即使是火,亦是虚火……”

具体从脏腑论,主要为肝、脾、肾功能失调,而肾虚是崩漏发病的根本原因。肾为先天之本,肾气虚,如青春期肾气未充,调摄失宜,或生育期妇女,由于操劳过度,或多产房劳伤肾,或绝经期天癸将竭之妇,肾气虚衰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而至崩漏。肾阴是产生月经的重要物质基础,肾精不足肾阴虚,如《东垣十书·兰室秘藏》曰:“妇人血崩,是肾水阴虚不能镇守胞络相火,故血走而崩也。”同时,肾虚可以影响肝、脾失调。如肾阴虚则水不涵木,肝阴虚而肝阳偏旺,则迫血妄行,出现阴虚肝旺证型。肾阳虚则不能温熙脾土,脾阳虚不能统血,出现脾肾阳虚、气不摄血证;脾虚湿聚,湿热内生,热则引血妄行,出现湿热下注证。同时认为七情伤肝,肝气郁结可致气滞血瘀或肝郁化热扰动血海而致崩漏;思虑或劳倦伤脾使脾气虚弱或脾伤气陷,统摄无权致崩漏。如唐容川《血证论》指出“……古名崩中,谓血乃中州脾土所统摄,脾不摄血,是以崩溃,故曰崩中。”

从阴阳论,《景岳全书·妇人规·经不调》篇认为月经乍多乍少,断绝不行,崩漏不止,皆由阴阳盛衰所致,指出阴阳盛衰是导致崩漏等月经不调的主要原因。陈氏认为崩漏主要为阴阳偏胜,女子属阴,以血为主,加之胎产等生理特点,阴血易耗,更易引起阳亢,所以崩症以属阴虚阳亢为多。同时,阴阳互根,阴损及阳,阳损及阴,崩症亦致阴阳俱虚。

从气血论,崩漏多属于气虚、血虚有热、血瘀之证。妇女生理上有经、孕、产、乳,数伤于血,气血互依互存,凡伤于血者,必耗其气,伤于气者,亦损其血,出血过多,气随血脱,则易气虚,气虚又会造成摄血无力致崩漏;而这些阶段又易于耗伤阴血,使血虚生热,热迫血妄行致崩漏,崩漏失血多为血虚有热的“阴虚证”,病理上容易出现血虚崩漏。女子性多忧思,情志不遂,气机不利,气病及血,易出现气滞血瘀,阻滞冲任,胞脉不畅发为崩漏;另一方面,崩漏又多或经期、产后瘀血未净,又感于寒热,血为寒凝、热熬成瘀,而致瘀阻冲任,血不归经、溢于脉外,发为崩漏;或久漏致瘀,瘀血不去,新血难安,发为崩漏。总之因瘀血内阻,新血不得归经,故出血淋漓不断,或血下如注。如《千金方》曰:“瘀血占据血室,而致血不归经。”《诸病源候论》曰:“内有瘀血,故时崩时止,淋漓不断。”

总之,临床所见,有脾胃虚损、中气下陷,不能摄血者;肝经有火,血热妄行者;瘀血阻滞,血不归经者;肝肾阴亏,肝阳偏亢,冲任不固者等。二、辨证思路

临床辨证也不外乎虚实两端,脏腑辨证归脾、肝、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虚则肝肾阴亏,脾虚气陷,实则血热血瘀,血不归经。临床中往往虚实兼夹,寒热相兼。“经水出诸肾”,崩漏之病常迁延时久,失血已多,阴精必然亏损,而病机亦多转为肝肾阴亏,阴不敛阳,肝火上扰,热伤冲任,冲任失调,致经血非时而下,至崩中漏下者多见。如《经》云“阴虚阳搏谓之崩”,责之于阴虚。《诸病源候论》曰:“漏下者,由劳伤血气,冲任之脉虚损故也。”“崩中者,脏腑损伤,冲脉任脉血气俱虚故也”。《东垣十书·兰室秘藏》曰:“妇人血崩,是肾水阴虚不能镇守胞络相火,故血走而崩也。”张山雷说得更明白:“崩中之证,因火者多”,他特别说明这种致崩之火,是虚火,非实热也。临床症状兼见有头晕目眩,两颧红赤,口舌干燥,潮热盗汗,腰膝酸痛,四肢无力,舌质红赤,脉象细数,两尺脉尤弱等证。

总之,陈氏认为治崩漏之证,应审证求因,辨阴阳,审脏腑、分虚实,治病必求其本。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灵活运用“塞流、澄源、复旧”三法,通过调节全身脏腑阴阳气血的平衡,使阴平阳秘,而崩漏止。三、治疗特色(一)陈韶舞治疗崩漏八法

崩漏之证,在症状上有轻重缓急之不同,在发病过程中,又有相互转化、互为因果。陈韶舞先生在临床中总结了治疗崩漏八法、八方,介绍如下。

1.养肝藏血法

治肝阴不足,肝阳有余,气郁化火,迫血妄行。肝气横决,肝血难藏。脉象弦小数,舌苔微黄尖有红星。用自订养肝藏血汤:蛤粉炒生地20g,柴胡3g,炒白芍15g,乌梅炭、宣木瓜、炒青皮各10g,炙甘草6g,煅牡蛎30g。

按:本方重用生地养血柔肝,柴、芍益阴疏肝,乌梅炭、宣木瓜敛肝藏血,青皮、甘草和肝调中,牡蛎敛阴塞漏。本方宗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之意。

2.健脾统血法

治暴崩久漏,气血虚弱,面浮白,脘满纳差,大便溏薄,经淋色淡,脉象软细,舌质胖或边有齿痕。用自订健脾统血汤:潞党参、土炒白术各12g,炙黄芪30g,茯苓10g,炒当归、升麻炭、炮姜炭、炙甘草各6g。

按:本方以四君子汤和中健脾,当归补血汤益气生血,升麻炭升健脾气,炮姜炭温脾而引血归经,全方偏重益气温脾。因气能摄血,故脾气健旺则血循常道,统摄有权,冲任自调。

3.补肾固冲法

治肝肾不足,或劳损冲任,腰酸如坠,头晕,面黄,寐少心悸,经血淋漏不断,脉象沉细带数,舌质红尖绛。用自订补肾固冲汤:蛤粉炒生地、蒲黄炒阿胶、盐水炒川断、甘杞子、山萸肉各12g,炙龟板30g,茜草炭10g,醋炒乌贼骨20g。若偏于肾阳不足者,去龟板加鹿角霜12g,菟丝子、仙灵脾各10g,以温壮肾阳,固摄冲任。若心肾不交,心悸失眠加枣仁12g,夜交藤30g以滋肾宁心。

按:因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故肾中精气之盛衰与冲任有密切关系。本方以滋养肾阴为主,以生地滋肾水而涵肝木,龟板益肾阴而熄相火,杞子、萸肉、川断补肝肾,阿胶、茜草、乌贼骨补血塞流而固冲任。

4.祛瘀生新法

治产后或流产后瘀血阻滞,少腹急胀疼痛,恶露断续不净,或量多如崩,色紫伴有瘀块,脉象沉滞,舌苔微黄或质紫。用自订活血祛瘀汤:桃仁、全当归、炒蒲黄、酒炒五灵脂、煅花蕊石各10g,红花、川芎、炒赤芍各6g。

按:本方用桃红四物汤去生地,赤芍易白芍,以活血祛瘀为主,失笑散祛瘀化浊,佐入花蕊石增强祛瘀作用,使瘀血祛而新血安,不治崩而崩自止,不治漏而漏自塞。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