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最受欢迎的投资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2 08:39:03

点击下载

作者:唐华山(编著)

出版社:北京普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华尔街最受欢迎的投资课

华尔街最受欢迎的投资课试读:

前言

人人都想拥有更多的财富,以达到个人的财务自由;但人人也都知道,仅仅通过上班工作攒钱来达到财务自由是不太现实的,除非你是世界500强企业的高管。

投资为普通大众提供了轻松赚钱的可能,懂得如何投资,也就找到了通往财务自由的捷径。正如巴菲特所言:“一生能够积累多少财富,不取决于你能够赚多少钱,而取决于你如何投资理财。钱找人胜过人找钱,要懂得让钱为你工作,而不是你为钱工作。”

但投资是复杂危险的,很多人都抱着热切的期望兴冲冲地闯入各种投资领域,出来时却满身伤痕;本想大赚一把,却导致血本无归。在投资市场,人们发现到处都是巨额利润的同时,也随处可见财富破灭后的残骸。

关键是,我们如何让自己的资金在投资行为中避免撞上那些掩藏在宁静外表下的各种危险暗礁? 这就需要我们向成功的投资者学习,学习他们的投资理念,借鉴他们的投资方法。

也许你会说,成功是不可复制的,我再怎么努力,也成不了巴菲特。是的,成功具有不可复制性,你只能是你自己,无论你怎么努力,也无法成为别人,更不会取得与别人一模一样的成就。我们只是让你学习他们的投资理念,指导自己的投资行为。也许你还会说,市场每天都在变,投资大师们以前的投资思想怎么能指导当下的投资行为呢? 没错,市场每天都在变。但是,投资市场也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市场中的很多变化都是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在重复昨天的历史。就像20世纪最伟大的投资家威廉·江恩所言: “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无新事。即使我们会说 ‘看呀,这是新的’,它却早已存在于我们之前的年代。”

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握市场的运行规律。而这些东西,投资大师们早已为我们总结好了,我们只需去学习即可,而非固执地在黑暗中摸索。对那些只知道用真金白银积累投资经验的人来说,失败或许是不可避免的结局。

要学当然就要学最好的,向全球最顶尖的投资大师们学习。华尔街作为资本的集中地,100多年来涌现了无数投资大师,他们身经百战,经验丰富,凭借自己的超常智慧,赚取了富可敌国的财富。

本书中的这些 “授课”老师,都是华尔街最出色的投资大师,他们名动世界,享誉全球。这些伟大人物包括股神沃伦·巴菲特、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个股专家彼得·林奇、华尔街教父本杰明·格雷厄姆、20世纪最伟大的投资家威廉·江恩、大宗商品大王吉姆·罗杰斯、环球投资之父约翰·邓普顿、指数投资之父约翰·博格尔、华尔街策略大师安迪·凯斯勒、股评家理查德·罗素等。他们将投资的常识和理念、投资的原则和技巧、投资后的经验及教训分门别类,娓娓道来。内容涵盖了投资常识、风险规避、投资心态、复利累进、市场分析、企业分析、选股策略、买卖原则、退出时机、经验提升等方方面面。

可以说,书中任何一位投资大师若表示有空可以坐下来谈谈关于投资的看法,投资者都会从全球各地蜂拥而至,哪怕是花费巨额资金。因为投资者深知,也许只要得到这些投资大师们的些许点拨,就能够彻底改变自己的投资生涯。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郑月玲、郭东华、邱草、唐秀娟、胡芹、王沛同、唐洪飞、崔侠、郑海龙、崔艳、赵震凤、李彩莉、毕锋、郑海涛、郑茂章、王克友、王晓蕾、单文元、韩雪姣、王彦彦、谢俊超、闫龙、冉现荣、王郁松负责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全书由唐华山统撰定稿。

限于编者的水平,书中失误之处在所难免,欢迎各位读者批评指正。第一部分常识理论篇

投资常识:不可不知的投资原则与方法

风险规避:确保资金安全,进行零风险投资第1课 投资常识:不可不知的投资原则与方法

股市下跌正是捡便宜的好时机, 这些便宜货就是那些惊慌中逃离风暴圈的投资人丢出来的。——彼得·林奇

成功投资的秘诀有三条: 第一, 尽量避免风险, 保住本金; 第二, 尽量避免风险, 保住本金; 第三, 坚决牢记前面两条。——巴菲特

羊群效应是我们每一次投机能够成功的关键, 如果这种效应不存在或相当微弱, 几乎可以肯定我们难以成功。——索罗斯彼得·林奇:鸡尾酒会理论

鸡尾酒会理论是华尔街最出色的投资大师之一——彼得·林奇提出的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 一直被投资界奉为金科玉律。

说起彼得·林奇, 相信大家并不陌生。 他的著作 《战胜华尔街》、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 《学以致富》 等曾轰动投资界。

彼得·林奇是当今世界首屈一指的股票投资大师, 他曾在麦哲伦基金担任总经理, 并在短短的十多年内, 使该基金的2000 万美元资产增长到140 亿美元, 创造了一个投资神话。 有人评价说, “林奇对共同基金的贡献, 就像乔丹对篮球的贡献一样”。

在个股选择方面, 彼得·林奇拥有无人能敌的天赋才能, 这让他享有 “全球最佳选股者” 的美誉, 成为众多个人投资者崇拜的偶像和楷模。

彼得·林奇的所有投资行为, 都严格遵循着鸡尾酒会理论。 所谓鸡尾酒会理论, 是指通过鸡尾酒会上人们所讨论的话题和态度的转变, 可以预测未来股票市场上升或下跌的情况。 具体可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当股价一直处于下跌通道, 投资者预期市场也不会上涨时, 即使股票市场有一定的上升, 人们也不愿意谈论股票问题。 在鸡尾酒会上客人们一般不会和从事股票投资的人有太多的话聊, 这个时候大家宁愿找牙医聊聊牙齿保健的事情。 在第一阶段, 预示着股票市场可能将看涨。第二阶段

在这个阶段, 参加鸡尾酒会的客人们愿意和从事股票投资的人多聊一会儿,但更多的是谈论股票的风险; 然后再去和牙医交谈。 在第二阶段, 大家讨论牙齿保健的话题多于讨论股票, 也许这个阶段股市实际上已经开始上涨了。第三阶段

到了第三阶段, 股市已经比第一阶段有了明显的上涨 (比如上涨20%或30%) , 鸡尾酒会上多数的客人会围着股票投资行业的人转, 几乎无人理睬牙医, 甚至牙医也会过来参与讨论市场的热点和预测。第四阶段

在第四阶段, 参加鸡尾酒会的客人们仍然围在专业股票投资者身边, 这时候他们向专业的投资人员推荐股票。 而这也表明股票市场已经快到顶部了, 通常预示着股市看跌。

传统的牛市和熊市也可以各自分为三个不同时期。 牛市第一期与熊市第三期的一部分重合, 常常是在市场最悲观的情况下出现的。 此时, 大多数投资者已对市场心灰意冷, 即使市场出现好消息也无动于衷, 很多人开始不计成本地抛出所有的股票。 这个阶段出现在2005年6月份、 2007年5月份及2007年11月份, 我国的许多投资者应该亲眼见过甚至亲身经历过。 在这个阶段, 深思熟虑的投资者则预测市场情况可能即将发生变化, 他们认为这是黎明前的黑暗, 开始逐步择优入场。 市场成交逐渐出现微量回升, 经过一段时间后, 很多股票已从盲目抛售者手中转移到理性投资者手中。 市场在回升过程中偶有回落, 但每一次回落的低点都比上一次高, 于是吸引新的投资者入市, 整个市场交易开始活跃。 在这个时候, 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公司业绩开始好转, 盈利增加引起投资者的注意, 进一步刺激人们对市场的兴趣。

牛市第一期与熊市第三期的一部分重合, 常常是在市场最悲观的情况下出现的。

进入牛市第二期后, 市况已经有了明显好转, 但熊市的惨跌给投资者带来了心理阴影, 即使此时股票上涨了, 大家仍然不敢放开手脚去做, 短线操作的人比较多。 这种心理也使市场行情有所好转但仍然停留在一个僵持的局面。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股票市场的基本状况不错, 稳中有升, 中间可能出现的调整也是暂时的和小幅度的。 上次熊市对投资者造成的心理打击的严重程度会直接影响这个阶段行情的表现。 2005年下半年我国股市的行情基本上是这种状态。

在牛市第三期, 这个时候随着投资者信心的恢复和市场的稳步上升, 成交量已经有了明显的上升, 更多的投资者进入股票市场。 这个阶段市场充满乐观气氛, 电视台、 报纸、 广播以及营业部都在大肆宣传牛市的到来, 而且有关公司利好 (例如利润增加、 重组、 收购等) 的新闻也不断传出, 上市公司通过各种渠道圈入好项目, 并向投资者承诺股票市场未来的美好。 在这一阶段末期,全民炒股的热浪席卷社会不同层次、 不同年龄以及不同地域的人员, 而当这种情况达到某个临界点时, 市场就会出现转折。

熊市的特征则恰恰相反, 通常而言, 熊市经历的时间要比牛市短, 只占牛市的1/3~1/2。 但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 2001 年到2004 年应该是一个大熊市的循环, 所以每个熊市的具体时间并不相同, 因为这与市场环境和结构有着很大的关系。 回顾从证券市场成立到2007年, 上海、 深圳证券交易所经历的股价大幅涨跌变化, 它已经经历了至少一个完整的由牛转熊, 再由熊转牛的周期性过程。

由此可见, 彼得·林奇的鸡尾酒会理论与传统的牛市和熊市的划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对投资者判断市场走势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彼得·林奇:一月效应

一月效应也是彼得·林奇对投资界的一大贡献, 让全球各地的投资者受益匪浅。

彼得·林奇曾教给散户投资者一条赚钱之道, 他说: “我教给你一个非常简单的赚钱之道。 每年11 月份和12 月份许多投资者为利用投资亏损避税会低价抛售股票, 你只要趁机买入那些股价重挫的股票, 等到第二年1 月份, 这时股价总是会反弹, 这就可以让你赚上一笔。” 这就是所谓的 “一月效应”。

每年11 月份和12 月份许多投资者为利用投资亏损避税会低价抛售股票, 你只要趁机买入那些股价重挫的股票, 等到第二年1 月份, 这时股价总是会反弹, 这就可以让你赚上一笔。

但是, 彼得·林奇说, 尽管股市上存在一月效应, 然而投资者依旧不能买入自己不了解的股票。 反之, 只能买入自己研究过、 关注过的股票, 包括以前给自己带来痛苦回忆的股票。 投资者对该公司有所了解, 才能大致掌握股价发展规律, 知道何时购买价格会比较低, 才能确保可以赚上一笔。

一般来说, 能给投资者带来痛苦回忆的股票, 是投资者在这只股票上已有一定获利、 原本想及时获利了结的, 但因为过于贪心, 卖晚了, 赔钱了, 或卖得太早了, 少赚了, 甚至只赚了一些蝇头小利, 卖出去之后就连拉几个涨停板……这一切, 都会使该股票唤起投资者心中痛苦的回忆。

彼得·林奇说, 这就如同突然在超市中碰到了曾经拒绝过你的异性, 你会偷偷溜到一边有意躲开一样, 每当看到卖掉之后就一直持续上涨的股票, 你也会有意无意地回避看它的行情。

尽管这是人的一种天性, 但是如果你能反其道而行之, 多去关注一下这只“老” 股票, 就能够知道它目前的股价是偏高还是偏低, 是否有潜力可挖, 倘若是, 再将它买回来, 非常容易就能赚上一笔。

彼得·林奇说: “要是我也如回避老情人般回避老股票, 恐怕我就没几只股票可买了。”

在1991年8月, 阳光地带园艺公司准备公开发行股票的时候, 彼得·林奇首次接触这家公司。 它的发行价是每股8.5美元, 资产负债表很稳健, 没有一分钱负债, 而且还有每股两美元的现金。

对此, 彼得·林奇很满意, 决定在1992年1月召开的 《巴伦》 周刊圆桌会议上予以推荐。 但是不料发生了一系列对草皮与园艺植物很不利的自然灾害;另外, 这时一月效应的前奏开始了, 机构投资者大量出售该股票。 两者结合,连累它的股价下跌到5美元, 市值缩水近一半。

要知道, 只是在数月之前, 该股票的发行价还高达8.5美元, 并且还有每股两美元现金, 单单每股5.7 美元的账面价值就高于股价了; 况且, 该公司1992年的每股预期收益高达0.5美元到0.6美元。 这样算起来, 它的市盈率还不到10倍, 每年的平均盈利增长率却高达15%。 因此彼得·林奇惊呼: 这真是一匹大黑马, 谁如果有勇气在此时大胆买入, 谁就是不久之后的大赢家。

每年的一月效应都会如期而至, 中国股市也不例外。 特别是小盘绩优股, 这方面的表现会更突出。 根据彼得·林奇统计, 在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的60年中, 美国股市每年一月份的股指平均涨幅是1.6%, 但小盘股的平均涨幅却高达6.86%。 换句话说, 一月效应带给散户投资者的投资回报, 起码是市场平均回报的4.28倍。 更不用说这还没有包括11~12月内逢低建仓下跌的幅度在内呢!

在彼得·林奇看来, 评价一月效应发生前后的股价高低, 应当与上市公司的实值结合起来考虑。 具体方法非常像给二手房估价: 首先, 把这家公司的总股本乘以股价, 得到股票市值; 其次, 扣除负债, 得到该公司的实值; 最后,把这个实值与同行企业相对比, 就能够看出股价到底是偏高还是偏低。巴菲特:零风险投资理论

从100美元白手起家, 经过50多年的投资经营, 个人财富飞速增至数百亿美元, 甚至一度成为世界首富。 是谁创造了这样的财富神话? 当然只有巴菲特!

巴菲特的投资行为常常让华尔街的人目瞪口呆, 其投资动向一直被许多投资者视为不可多得的财富。 很多时候, 仅仅因为他的一句话, 一只股票就能高涨入云或被打入地狱, 形成了奇特的 “巴菲特现象”。 不管巴菲特本人愿不愿意, 他如今已经成为全世界投资者——专业经理人及普通股民心中的偶像与英雄。

巴菲特获取投资成功的关键, 就在于他一直遵循不让本金受损的零风险投资理论。

巴菲特认为, 股票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收益, 而获取收益的前提就是避免一切风险。 如果误入圈套, 连本金都没了, 那么盈利就无从谈起。 因此, 巴菲特警告股票投资者, 在炒股时一定要记住: 保住本金比赚钱更重要。

在炒股时一定要记住: 保住本金比赚钱更重要。

那么, 如何确保资金安全呢? 这就要求投资者必须树立强烈的风险控制意识, 掌握娴熟的陷阱规避技巧, 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获取最大的收益。

在很多投资人眼中, 股市是个风险之地, 但在巴菲特看来, 股市是 “没有风险的”。 他说: “我很重视确定性, 如果你这样做了, 风险因素对你就没有任何意义。 股市并不是不可捉摸的, 人人都可以做一个理性的投资者。”

为了规避投资风险, 巴菲特一直坚持 “接近零风险” 投资理论。 巴菲特的“接近零风险” 投资理论, 或叫规避市场风险投资理论, 主要是建立在非股市近期股价波动之上的。 他更关注企业本身, 而非股票价格。

巴菲特此理论的基点是: 只要社会和市场的总趋势是向好的方面发展的,在此前提下, 就选择长期投资的方式。 长期投资主要关注所选择的具体企业,这些企业的发展前景以及近年经济状况的满意度 (主要是连续的年度收益率)是好的, 属于绩优企业, 就可以集中、 长期地投资, 这样会降低风险, 获得较佳的收益, 即接近零风险投资。

在很多现代投资理论中, 风险被界定为股价的波动性。 但巴菲特从来不这样看, 在他的投资生涯中, 如果股价大幅下跌, 他会认为这是自己多赚钱的机会。 股价的大幅下跌, 实际上降低了巴菲特投资的风险而非增加了风险。 巴菲特说: “作为企业所有者——我们认为作为股票持有者也是这样, 学术界对风。”险的定义实在有失水准, 以至于近乎无稽之谈

巴菲特对风险有自己的看法, 他这样给风险下定义: 风险是受到损害或伤害的可能性, 它是企业 “内在价值风险” 的一项要素, 而不是股票的价格行为。 巴菲特说, 真正的风险是投资的税后收益是否 “将给他 (投资者) 带来至少与他开始投资时一样的购买力, 还要加上原始投资股本所能带来的利息收益”。 巴菲特认为, 损害或伤害来源于人们对四项主要要素的错误判断, 而这四项要素将决定投资者投资的未来利润,外加不可预测、 不可控制的税收及通货膨胀的影响。

风险是受到损害或伤害的可能性, 它是企业 “内在价值风险” 的一项要素, 而不是股票的价格行为。

巴菲特强调, 要想使原始投资股本能够产生高额回报, 就必须牢记如下四项基本要素。

企业长期经济特征是否可以肯定地被给予评估

管理层是否可以肯定地被给予评估

在具体评估时, 不仅要评估企业实现其全部潜能的能力, 而且要评估企业使用其现金流通量的能力。

管理层的品质是否可以被充分信赖

保持渠道畅通, 使收益得以从企业转入股民手中而不是被据为己有。

企业的购入价

巴菲特认为, 如果风险与投资时间段密切相关, 那么投资者就进入了一桩风险买卖。 预测股票短期内涨落的成功机会不会比掷硬币预测的结果好到哪儿去, 如果投资者想这样做, 那就至少会有一半时间输掉。 但是, 如果投资者延伸自己的时间段至几年, 并假设刚开始的购买就是明智的, 那么卷入危险交易的可能性就非常小。

巴菲特曾说: “如果你让我分析今天清早买入可口可乐股票, 而明天上午就将其卖出的风险, 我会说这是一桩有很大风险的交易。” 但是, 按巴菲特的思维逻辑, 如果今天清早购买可口可乐股票并且持股10年, 这桩投资就是零风险的。索罗斯:反射理论

反射理论是 “金融大鳄” 乔治·索罗斯提出来的。 索罗斯是一位大师级的金融理论家, 是华尔街最出色的投资者之一, 他的个人收入在华尔街的收入排行榜上长时间占据第一的位置。 他仿佛具有一种超人的能量, 掌控着全球金融市场, 一句话就能让某种商品或者货币的买卖行情风云突变。

在长期的投资实践中, 索罗斯结合投资市场的经验以及对哲学的心得, 创建了许多投资理论, 为自己建立了一套非常有用的投资分析体系。

索罗斯的这个体系与一般的投资分析工具不同。 一般的分析工具, 是以理性和逻辑理解投资市场, 而索罗斯的体系却不同, 他是要进一步揭示投资市场受着非理性的主导。“反射理论” 就是帮助他观察市况的一种工具。“反射” 一词源自物理学, 是指主体作用于受体时, 受体也会反过来影响主体的情况。 例如, 电灯的光线照射进水中, 水中的电灯倒影也会反射一部分的光线到电灯上, 这就是反射作用。 他把这一套观点应用到他的哲学中, 成为反射理论。

反射理论是索罗斯的核心投资理论。

理论依据是人要正确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 投资者都是持 “偏见” 进入市场的, 而 “偏见” 正是了解投资市场动力的关键所在。

何谓反射理论? 简单地说, 就是指投资者与市场之间的一个互动影响。 理论依据是人要正确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 投资者都是持 “偏见” 进入市场的,而 “偏见” 正是了解投资市场动力的关键所在。 当 “流行偏见” 只属于小众时, 影响力尚小, 但不同投资者的偏见在互动中产生群体影响力, 将会演变成具有主导地位的观念, 就会形成 “羊群效应”。

索罗斯的具体做法是, 在将要 “大起” 的市场中投入巨额资本, 引诱投资者一并狂热买进, 从而进一步带动市场价格上扬, 直至价格走向疯狂。 在市场行情即将崩溃之时, 率先带头抛售做空; 基于市场已在顶峰, 脆弱而不堪一击,故任何风吹草动都可以引起恐慌性抛售, 从而进一步加剧下跌幅度, 直至崩盘。在涨跌的转折处进出, 赚取投机差价。

1982年8月到1987年8月, 道琼斯工业指数从776.92点攀升到2722.42点。按照索罗斯的反射理论, 股市将攀升得更高, 因为那些狂热的投资者将使股市进一步升高。 索罗斯十分坚信自己的理论, 因为他知道, 股市暴跌的局面迟早会出现。 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当然它不可能马上到来。 同时,9月2日的 《财富》杂志封面刊登了索罗斯肖像, 他宣称: 股市并不见得好, 特别是日本。

索罗斯说: “股票升了再升, 已脱离了价值的基本准则,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股市一定会低迷。 因为股票价格过高, 说明不了股市不能持续下去。 如果你想知道美国股票价格如何过高的话, 看看日本就可以了。” 他在华尔街重复着上述观点。

于是, 为了适应日本的结算特点, 东京股市进行了调整, 但日本股市的收益率在1987年10月仍为48.5%, 而同期英国为17.3%, 美国为19.7%。 索罗斯认为上述数字对东京股市来说是一个坏预兆。

索罗斯对日本股市充满了悲观: “日本股市膨胀不可逆转, 有秩序的收缩已不可能了, 股市暴跌正在到来, 但是同时美国股市不会受到很大影响。” 因此, 他就把几亿美元的投资从东京转到了华尔街。

但在当时, 赞同他这种观点的人少之又少。 10 月中旬, 罗伯特·普罗斯特, 一位著名的市场预测者, 警告股民们应从股市撤出。 与许多投资者一样,索罗斯对普罗斯特的评论感到震惊。 10 月14 日, 索罗斯在伦敦 《金融时报》上撰文, 再次预言日本股市正走向暴跌。

最后, 事实再一次证明了索罗斯反射理论的正确。索罗斯:盛衰理论

在投资策略和理论上, 索罗斯以 “反射理论” 与 “盛衰理论” 作为理论基础, 在市场转折处进出, 利用 “羊群效应” 逆市主动操控市场进行投机, 他看重的是市场走势。

当感觉和现实有很大的差距时,事态就会无法控制, 金融市场比较典型的 “盛衰” 现象就会出现。

何谓盛衰理论? 简言之就是投资于不稳定状态。 当感觉和现实有很大的差距时, 事态就会无法控制, 金融市场比较典型的 “盛衰” 现象就会出现。 在索罗斯看来, “盛衰” 给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它令市场始终处于流动与不定的状态。

索罗斯认为, 投资之道实际上就是在不稳定状态上下注, 搜寻超出预期的发展趋势; 在超越预期的事态上下注; 在 “盛衰” 是否已经开始上下注。

那么, 盛衰是如何开始的呢?

具体而言, 反射绝对不会遵循预先决定的形态, 但是反射为了变成明显到让人注意的程度, 开始时至少必须能够自我强化。 这种自我强化的过程持续的时间如果过长, 最终肯定会变得无法支持下去, 因为思想和实际状况之间的鸿沟会变得太大, 不然就是参与者的偏见变得太深。 因此发展成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反射过程, 一般会遵循一种开始时自我强化、 但最终会自我摧毁的形态,这就是索罗斯所说的盛衰程序。 反射性互动若是在到达繁荣阶段之前自我修正,就不会发展成具有历史意义的反射过程, 但此情形与造成衰败的全面性繁荣相比出现的概率较小。

盛衰理论是索罗斯的重要投资理念, 他曾说: “这一点当然有很大影响,对别人来说可能不重要, 对我却至关紧要, 我的一切事情都以这一点为根本,而且我注意到我对事件的看法, 在很多方面和流行的观点大不相同。” 当时流行的观点说金融市场处在均衡状态, 但有时候肯定会出现异常, 由于市场并非是完美的, 而且具有随机漫步的特点, 一般会随其他的随机事件而变化。 而索罗斯的看法截然不同, 他认为歧异状态天生就潜藏在我们的不完全理解中, 金融市场有个特性, 就是参与者的认知和事情的实际状态之间有差别, 有时这种差别可以忽略, 但有些时候, 如果不考虑这一点就无法了解事件的全过程。

金融市场有个特性, 就是参与者的认知和事情的实际状态之间有差别, 有时这种差别可以忽略, 但有些时候, 如果不考虑这一点就无法了解事件的全过程。

例如, 歧异状态一般以盛衰程序出现, 但并非一直这样, 盛衰过程不太均衡: 它先慢慢加速, 然后在灾难性的趋势反转中到达顶峰。

在索罗斯所著的 《金融炼金术》 一书中, 讨论过很多案例, 包括20 世纪60年代的集团企业热潮。 不动产投资信托业典型的例子, 以及70 年代兴起的国际借贷热潮, 在1982年的墨西哥危机时到达顶峰等都是。 索罗斯因此发展出了有关自由浮动汇率制度的理论, 这种制度也有走向极端的倾向, 但是这种极端通常还是均衡。 他也探讨过一些比较不纯粹的歧异案例, 如20世纪80年代的融资兼并热潮, 所有这些案例中, 流行的偏好和流行的趋势之间, 都有反射性的互动。 重点是, 从某方面来说, 事实上这些歧异的案例都是例外, 任何事件序列的反射性互动, 都在很长一段期间内相当不明显。

索罗斯把动态和静态不均衡视为两个极端, 将两者之间的近乎均衡状态视为中道。 在我们认为 “可能是正常” 的状态下, 所谓的双向反射回馈机能不是很重要, 可以忽略; 但在接近或到达远离均衡的状态时, 反射回馈机能则变得很重要, 我们就会看到盛衰程序的出现。索罗斯:森林法则

索罗斯的投资特点, 是善于在混乱状态中把握机会。 他就像一条蛰伏于森林湖泊旁等待猎物出现的巨鳄一样, 一旦确认了正确的时机, 就会如鳄鱼扑向猎物般给以致命一击。 这就是索罗斯提出的 “森林法则”。

索罗斯的投资特点,是善于在混乱状态中把握机会。

大致说来, 索罗斯的森林法则包含如下内容。一、 耐心等待时机出现

投资者一般都是根据股票的基本因素或者既有盈利来决定投资, 但索罗斯却不喜欢这种反应缓慢的过去式。 他的做法是 “见端而知末”, 根据现状的蛛丝马迹, 去分析即将出现的未来变化; 根据预测部署进攻策略, 然后再静心等候捕杀的一刻。 情况犹如鳄鱼发现树旁的风吹草动, 而预知将有兔子在某个角落跳出来, 因而在那附近等候一样。二、 专挑弱者攻击“炒作” 好比动物世界的森林法则, 专门攻击弱者, 这种方法常常可以百发百中。 索罗斯指出, 任何制度性的东西无论怎样完善都无法达到十全十美的地步, 而随着时间和环境的改变, 必然会出现致命的漏洞。 当这些漏洞出现的时候, 只要全力攻击最薄弱的一个环节, 随着连锁反应, 打垮强者就会变得非常容易。三、 进攻要狠, 且要竭尽全力

作为一名出色的风险大师, 索罗斯在投资时所讲究的风险, 并非怎样按部就班地一面保住现有利益, 一面挣取微利, 而是怎样用尽手中的所有筹码, 在大赚和大蚀中取得平衡。四、 如果事情出乎意料, 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保命

索罗斯指出, 投资的重点是学会怎样求生, 必要时认输出局, 留得青山在,有朝一日还可以卷土重来。

索罗斯的 “森林法则” 应该说是非常形象和生动的, 他将股市比喻成危机重重、 险象环生的茂密森林, 告诉投资者要处处留心, 每走一步都得小心翼翼,因为很多危险都在背后孕育着、 躲藏着。 不仅要避免在股市中被吃掉, 还要主动进攻捕杀自己的猎物, 满足自己的需要。 这就需要投资者有敏锐的目光, 见微知著, 一叶知秋, 按目前的蛛丝马迹, 去分析即将出现的转变, 按预测来部署进攻策略, 然后再静心等候捕杀的一刻。

在这方面, 索罗斯做得非常精彩。 他能从世界金融领袖的公开声明以及这些领袖所作的决定中, 察觉出市场的趋势、 动向与节奏。 索罗斯比大多数人更了解全球经济的因果关系, 也就是A发生B决定随之而来, 再下来则是C。

与投资大师们强调投资需要耐心一样, 索罗斯的森林法则也同样强调耐心。索罗斯认为, 整场游戏往往是长时期的战斗, 因为利率和汇率变动的效果需要时间才能显现, 因此需要很大的耐性。 他强调: “要成功, 你需要休闲娱乐,你需要一段时间, 紧紧缠住你的双手。”罗杰斯:静若处子法则

被誉为 “华尔街黄金眼” 的吉姆·罗杰斯是一位国际著名的投资大师和金融学教授。 凭借出色的投资才华, 他曾在10年间赚到足以享用一生的财富, 被股神巴菲特称为对市场变化的掌握无人能及的趋势家。 然而, 在罗杰斯的家族里, 找不到一个从事金融业的亲戚, 他仅仅凭借天生的投资热情和智慧, 便。能在全球投资市场叱咤风云, 最后变成与巴菲特、 索罗斯齐名的一代投资大师

谈到成功的秘诀, 罗杰斯指出, 投资的真谛就是低买高卖。 他向投资者强调 “低位买进, 高位卖出, 这才是投资”, 并指出, “发现低买高卖的机会的办法, 是寻找那些未被认识到的, 或未被发现的概念或者变化”。

投资的真谛就是低买高卖。 他向投资者强调 “低位买进, 高位卖出,这才是投资”, 并指出, “发现低买高卖的机会的办法, 是寻找那些未被认识到的, 或未被发现的概念或者变化”。

作为全球投资界数一数二的波段操作高手, 罗杰斯靠的是对静若处子法则的严格遵守。

中国有句古语: “静若处子, 动若脱兔。” 若能达到此种境界, 许多事情就可以迎刃而解。 在变化无常的股票市场更是如此。 投资者如果能达到 “静若处子” 的状态, 静观其变, 那么他就可以左右逢源, 处变不惊。 这正是罗杰斯引以为傲的一个投资法则。 他领悟到了中国流传几千年的理论精华——静若处子, 并认为这是投资的上策。“投资的法则之一是袖手旁观, 除非发生重大事情。 大多数的投资者总喜欢进进出出, 找些事情做。 他们也许会说 ‘看我多么高明, 又赚了3 倍’, 接着他们又去干别的事情。 他们就是不能坐下来等待大势的自然发展。”

罗杰斯对 “试试手气” 的观点非常不以为然, 他指出, “这其实是造成投资者血本无归的绝路。 一些在股市上赔钱的人会说: ‘赔了一笔, 我必须使出浑身解数将它赚回来。’ 越是遇到这种情况, 就愈应该心平气和, 等市场有新状况发生的时候再采取行动。” 可这些人一有风吹草动就抑制不住, 要么想大显身手, 要么想大挣一笔, 总而言之就是不能安静下来。

在罗杰斯年轻的时候, 有一年, 他判断股市即将崩盘。 在美国能够通过卖空来赚钱。 后来的情况的确印证了他的预料, 股市果然大跌, 金融机构纷纷倒闭, 但罗杰斯的资金翻了3倍。

当他尝到了甜头以后非常兴奋: “我认为自己的确是聪明绝顶!” 他好长时间都十分得意。

可股市是瞬息万变的, 它每时每刻都在变动, 有时前一秒和后一秒截然不同, 股市总是令人始料不及, 悲喜交加。 前一秒钟还会让你欣喜若狂, 后一秒钟也许就会让你号啕大哭。

此时敏感的罗杰斯认为市场还会继续下跌, 因此, 他集中了自己的全部资金全力卖空。 然而, 他没有料到的是, 股市非但没有下跌, 反而上涨了!“最后我只能斩仓, 账户里空空如也, 一分钱也没有。 当时, 我穷得连自己的摩托车都卖掉了。” 罗杰斯事后回忆说。

受此重挫, 罗杰斯十分懊悔, 但他并没有因失败而一蹶不振。 他冷静下来,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 经总结, 他发现自己失败的真正原因, 是由于当时自己根本不知道在做什么, 自己对股市继续下跌的判断实际上没有任何研究做支撑,只是一时的头脑发热和盈利后冲动的结果。 罗杰斯幡然醒悟: “获得成功后常常会被胜利冲昏头脑, 这时更需要平静地思考。” 他还说: “一旦出击, 就静待佳音, 放手不管; 遭遇不顺, 就立即休息。”

一旦出击, 就静待佳音, 放手不管; 遭遇不顺, 就立即休息。

从此以后, 罗杰斯就将这套理论运用于股票市场, 果然屡屡获胜。 这让他更加自信, 对事情更有把握, 以至于到后来百战百胜。

所有的投资者都要有这样的心态——静若处子, 处变不惊。 不论成功还是失败, 关键是那份心如止水的处 “市” 态度, 这才是股市长赢之道。罗杰斯:价值投资法则

罗杰斯认为, 如果投资者是因为某只股票具有实际票具有实际价值而买入, 就算是买入的时机不对, 也不至于遭受重大亏损。 而且, 股票的实际价值早晚会体现出来的, 一旦你保留到那个时候, 那么你就会成为最后的赢家。 这就是他的价值投资法则。

如果投资者是因为某只股票具有实际价值而买入, 就算是买入的时机不对, 也不至于遭受重大亏损。 而且, 股票的实际价值早晚会体现出来的, 一旦你保留到那个时候, 那么你就会成为最后的赢家。

罗杰斯说: “平常时间, 最好静坐,买卖越少越好, 永远耐心地等待投资机会的到来。 我不认为我是一个炒家, 我只是一位机会主义者, 等候机会出现,在信心十足的情形下才出手。”

他正是看准了股票实际价值的重要性。 这个实际价值是赋予商品本身的,是不会改变的, 它是这只股票内在的东西, 通常不会由于时间等外界因素的改变而消失。 因此, 时机固然重要, 但商品本身的价值也非常重要。 那些由于外界因素才显其价值的商品, 或许下一刻, 在外界因素有所改变时就会一文不值。

罗杰斯指出, 要想确保盈余, 不要购买那些你认为值1美元的资产而股价是99美分或高于实际价值的股票, 要确保它的股价满足于实际价值。 投资者需要有静坐的功力, 等股价和实际价值出现显著差异的时候再出手。 要有当机会变得非同寻常的时候才出击的心态。 重要的是以一个合理的价格购买一家好企业, 然后你就能够坐收回报了。 记住, 永远不要轻视甚至忽视商品的实际价值;为它的实际价值而不是价格去投资, 就永远不会被它蒙骗。

这些经验之谈都是罗杰斯在旅行中悟出来的。 他说: “无论是旅行还是进行投资, 你都要有所准备, 如果你要生存的话, 你都要预先做好功课, 做完功课以后, 还要付诸行动。 不论是旅行还是投资, 你采取行动的能力与勇气都是必需的, 在这点上, 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是, 何时应该去做什么事情, 按照什么样标准去做事情。 旅行也好, 投资也罢, 都如同一个三维拼图一样, 不论你如何拼, 它都在变, 因此不论在何时, 你都不清楚会发生什么事情……可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它们的实际价值, 这个东西是不会改变的……”

投资者如果学会罗杰斯的价值投资法, 就不会遭遇大的风险和不测。 当然,其中所蕴含的价值还需要投资者拥有一双慧眼, 否则是很难确定的。安迪·凯斯勒:迷雾理论

安迪·凯斯勒是一位投资通才, 他做的东西很多很杂。 他做过华尔街几家最大公司的投资银行业务和研究分析师, 并把自己的经验写成了他的第一本书 《华尔街的肉》。 此后, 凯斯勒又与人合作建立了一只对冲基金。这只基金创建时筹集资金8000万美元, 而凯斯勒用5年的时间把它变成了10亿美元, 并在市场的顶部全身而退。

他说他能走到今天, 靠的就是他的迷雾投资理论。

就如所有的初级股票课程会教你的那样, 一只股票的价格无非就是那家公司的未来收益在当前的实际价值。 这真是太容易了。 投资者只需要知道公司现在的收益, 以及它的增长速度, 还有把未来收益转化为目前实际价值的折现率就行。

对已经过去了的任何一个时期, 这当然只是一道简单的算数题。 安迪·凯斯勒举例说, 例如, W公司去年每股收益是1美元, 它的增长速度是12%, 通货膨胀率是2.83%, 因此, 其股票的确切价值就是18.42美元。 这个计算公式你可以从任何一本好的经济学课本上找到。

也许, 该股票目前的市场价格正是18.42美元。 它若是20美元的话, 那么投资者就应该做空; 若为15美元, 那投资者就应当买进。 不过, 无论如何, 反正安迪·凯斯勒是不会看它一眼的。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安迪·凯斯勒认为, “1美元”、 “12%”、 “通货膨胀指数2.83%”, 这些数字几乎所有人都知道, 但就有效市场理论来说, 若某件事每个人都知道,那么据此判断的投资者在这件事上就很难赚到钱。 “但是W公司的业务增长很好!” 那又怎样? 我们身处的并不是一个真空世界, 你所知道的东西, 其他人也同样知道。

毫无疑问,W公司的业务不会总是维持在当下的状态。 该公司要么会变得更好, 要么会变得更差。 但除非他们在账目上做手脚, 否则在可预见的未来,该公司的增长速度不会恰好就保持在12%。 但是, 至少在现在, 这只股票的价值是建立在12%这个增长速度上的。

要知道, 影响价格的因素时刻都在变。 这就是为什么股市会从星期一开到星期五, 即使在节假日期间, 休市也从不超过一天的原因。 公司的价值一直在变化。 那些愚蠢的公式考虑了许多因素, 但是几乎没有一个因素是确凿无疑的, 销售需要完成, 利润需要争取。 在季度初始制订的消费计划只不过是在猜测需要多少收入才能满足这个计划而已。 增长是建立在全球经济环境上的, 一只蝴蝶扇动一下它的翅膀虽不一定能改变股票的价值,但是一场政变也许就能改变。

很多公式极少考虑风险甚至不考虑风险。 即使它们考虑, 这个数字也是无法测量的。 经济学家们尽最大的努力也只能得出一个大致的风险调整后的增长率而已。

总而言之,W公司这只股票的问题恰恰就在于它一览无余, 什么都展露在阳光下, 所有人都能看得见。 每个人都认同它的前景, 都肯定它的未来。 但是,我们都知道的, 天气终会变。

安迪·凯斯勒因此说道: “我宁愿是在迷雾中, 大家都不知道。 然后, 如果我足够优秀, 那么我就能在迷雾中窥见一些指向更高处的黄色石块。 一旦找到了这样的路标, 情况就相当清楚了, 而我那些建立在这个路标上的股票也会获得相应的价值, 因此我会继续苦干去寻找下一个路标。”

投资者必须明白, 在迷雾中投资的含义, 并不是指反向投资, 而是指投资者要发现得比别人早。

安迪·凯斯勒强调, 投资者必须明白, 在迷雾中投资的含义, 并不是指反向投资, 而是指投资者要发现得比别人早。 你若认为以后每个人都会坐在星巴克里, 一边喝拿铁一边用手提电脑上网,那么这个主意就有投资价值。 而且这个趋势也许会衍生出其他很多可以获益的投资想法。 但安迪·凯斯勒提醒投资者: “我得建议你先去环顾一下星巴克,如果已经有很多人坐在那里喝茶上网的话, 那就说明你的想法过时了, 这一点股市早已知道了, 而且已经把芯片软件公司和服务公司的未来增长打了折。 只要喝进足够的拿铁, 你也可以幻想未来。”

学会在迷雾中投资的关键, 就是要能看见其他人看不见的事情。

学会在迷雾中投资的关键, 就是要能看见其他人看不见的事情。 大部分人走进迷雾中后, 通常会感到恐慌。 这里面的窍门是, 在迷雾中要放松, 尽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想象一下前方等待自己的会是什么, 脑中形成一个大体的轮廓, 将这些美好的想法当做会真实发生的那样去做投资决定。

此后, 若那些轮廓成真, 或者几乎成真, 那么投资者得到的回报将异常丰厚, 投小钱就能捞大钱。 只是, 在你的视线清晰后, 别忘了你已经走出迷雾,曾经模糊的轮廓已变成当下活生生的事实。 你要设法让自己再次进入迷雾中。股市总是朝前看的。 一个卓越的投资者会不断地以一种偏执的态度去弄清一些问题。 例如, 没人会知道, 别人能知道些什么, 以及别人什么时候才能知道。

这时, 你会发现很多信息扑面而来。 这些东西能让他们对股票有所判断吗?一定要对此保持怀疑的态度。 这些铺天盖地的信息是有一个原因的, 也只有一个原因, 那就是掌握市场脉搏, 弄清楚别人都知道些什么。 “信息就是阳光。我想知道所有的事情, 因为只有在那时, 我才能知道自己的投资想法是否已有人重复, 是否仍然还只是我自己复杂大脑中的一些碎片, 还是我自己心中的猜测, 还是那迷雾中的轮廓。” 安迪·凯斯勒说。

安迪·凯斯勒指出, 这里面的诀窍是, 要弄清楚这些超载的信息流在3个月、 6个月、 18个月——你要是有足够的耐心的话, 甚至3~5年后——还会说什么。 等你现在眯着眼看到的那些东西被所有这些信息清清楚楚地大声说出来的那一刻, 你就赢了。 市场追上了你, 端端正正地坐在了你以前很难清楚看见的那块黄色石头上。你得到了报酬, 因为你比任何人都早看见。 你因为这一远见而持有的股票, 现在的升值不是20%或30%, 而是两倍三倍甚至八倍十倍。 这才是投资。

安迪·凯斯勒强调的这些路标或者方向牌究竟是什么呢? 非常简单, 它们就是你相信一定会出现的那些大趋势。 这些趋势使你充满信心, 你骨子里知道它会成真, 知道它不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这种趋势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挑选出来的, 你得花费很多工夫, 流很多汗水, 并整天心惊胆战。

选择不对, 走错了地方, 路标就会把你领下悬崖。 有时情况会更糟: 你选了一个过于清晰的方向, 结果永远也无法进入迷雾去发现那条通往财富的秘密通道。 安迪·凯斯勒自言, 在华尔街的20多年里, 他也只是在迷雾中两次发现过真正的路标。 它们是: (1) 弹性: 低廉的成本能创造出它自己的巨大市场;(2) 智能化在向网络的边缘扩展。

1985年至1986年, 安迪·凯斯勒还是个26岁的、 对股票一无所知的电子工程师。 安迪·凯斯勒那会儿被纽约的投资银行普惠公司聘去做半导体的市场分析。 这个行业在1985年正好开始走下坡路, 到1986 年4 月时又经历了一次大萧条, 英特尔、 得州仪器、 摩托罗拉以及超威公司的股票全都在跌。 订单在枯竭, 内存和微处理器的价格一泻千里。

1985年, 安迪·凯斯勒断定是销售商在购买芯片, 而不是IBM, 并且因此成了极少数建议卖出这些股票的人之一。 就这样, 凯斯勒的幸运星升起在华尔街。 随着这些股票的价格越来越低, 他开始寻找它们的转机。 一次, 他在电子杂志上读到了一篇关于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 ( EPROM) 的文章。 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观点, 说每次EPROM的价格下跌时, 一些新的装置就会使用它,或者增加对它的使用——以前是1000 比特的, 现在就是16000 比特。 要知道,他说的时间可是在1986年。

电游、 个人PC、 调制解调器, 每个这种装置都会在EPROM的价格下跌后,设法使用更多的或者密度更大的EPROM。 当市场转向时, 即使价格仍然很低,销售也会上升, 因为卖出去的EPROW更多了。 形容这种现象的一个很恰当的词就是 “弹性”。

作为一名工程师, 安迪·凯斯勒曾经被迫学习过经济学最基础的课程, 在经济或者金融方面并没有深入的了解。 这真是件好事情。 弹性这种东西是不能模式化的。 经济学家不理解它, 所以他们就不太谈论这个问题。 他们只谈论那些毫无弹性的东西, 比如烟草和酒类。 对于这些东西, 他们也许谈得太多了。

总而言之, 安迪·凯斯勒继续钻研芯片和半导体的这种怪里怪气的弹性理论, 并且适时回顾了其他一些产品的周转。 事实正如他所料。 据英特尔的创始人高登·摩尔观察, 芯片的密度每18个月就会翻一番。 摩尔的这条定律毫不容情。 而弹性正是对这个行业是如何在一些基本原件的价格下跌时得以增长的经济学解释。 这个行业的增长犹如变魔术, 其股票最终也会上涨。 而一个头脑敏锐的半导体市场分析师是应该领先于此走势的。

安迪·凯斯勒带着这个观点站了出来, 他表示, 现在是买回英特尔和摩托罗拉的时候了, 即便你刚刚卖过了。 因为弹性会发挥作用, 微处理器的市场会越来越快地大幅度增长。

不少投资经理与大客户对安迪·凯斯勒的做法表示不理解, 安迪·凯斯勒平静地向他们解释道: “每次价格下跌, 一些新程序就会利用机会降低成本。我告诉他们, 如果看见激光打印机利用那些便宜的存储器使打印变得又快又廉价, 我一点儿也不会吃惊。 我的运气不错, 桌面打印很快就出来了, 我的贪心不足理论得到了证实。”

自那时起, 安迪·凯斯勒就一直在围着这个弹性理论转。第2课 风险规避:确保资金安全,进行零风险投资

远离危险公司, 是避免损失的最好方法。——彼得·林奇

我很重视确定性。 如果你这样做了, 风险因素对你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股市并不是不可捉摸的, 人人都可以做一个理性的投资者。——巴菲特

始终都要记着: 造成损失的是自己的错误而不是股市或是交易者的行动。 因此, 要么尽量按照规则去做, 要么不要进行投机, 否则就注定要失败。——江恩

我讨厌冒险, 正因为如此, 我才会做很多功课。 人一旦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通常是不会有大风险的。——罗杰斯彼得·林奇:对付风险股的三种策略

在投资市场中, 买卖股票是存在风险的。 在彼得·林奇看来, 投资不了解的产业或者企业, 胜算一般很低。 一方面, 有风险才能获得风险回报, 有的投资者感觉这样才过瘾; 另外, 就算是你原本感觉非常安全的投资也会风险乍起。

彼得·林奇举了一个例子说, 麦当劳公司是一只优质股, 但你用过高的价格购买该股票, 风险便会接踵而至。 在1972年时, 麦当劳的股票价格被哄抬到市盈率的50倍。 由于公司盈利不可能达到如此高的预期, 股价马上由75美元狂跌到了25美元。

电子数据系统公司是另外一只非常好的股票, 市盈率狂涨到了500倍。 500倍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要是该公司的每股收益保持不变的话, 投资者需要经过500年才能收回最初的投资。

先放下如此高的市盈率不说, 就说市盈率40倍的DotCom公司吧, 如果想支撑起如此高的市盈率的话, 公司每年一定要获利25亿美元才行。 而1999年的美国, 收入超过25亿美元的企业仅有33家上市公司, DotCom公司若想做到这点, 就一定要变成类似于微软公司这类大赢家公司俱乐部中的一员, 而这又怎能轻而易举地实现呢?

因此, 彼得·林奇建议说, 散户投资者在购买风险股, 特别是自己不十分了解的网络股时, 为了避免以过高的股价购买一只未来发展前景不明朗的股票,导致血本无归, 可以采用如下三种投资策略。一、 “铁镐和铁锹” 投资策略

此法以淘金潮来作比喻。 在当年的淘金热潮之中, 大部分想变成矿主的淘金者都以失败而告终, 而那些销售给淘金者铁镐、 铁锹、 帐篷、 矿泉水和牛仔裤的人却狠赚了一笔。

要是借鉴这种投资策略, 投资给网络公司提供服务的快件投递、 网络交换机和有关设备制造业的股票, 就会收到异曲同工的效果。二、 “可以一分钱不花就能拥有其互联网业务” 的投资策略

虽然网络股没有盈利, 但是股价却高得离谱, 投资在这种股票上的确让人胆战心惊。 怎么办呢? 你可以投资一家有实实在在盈利、 股价合理、 不是网络公司却包含网络业务的传统公司。 一旦它的网络业务发展达到预期水平, 网络业务这一块便会单独上市, 股价便会成倍翻番; 要是它的网络业务冒险不成功,股价也不会大幅下跌, 可谓攻守两相宜。三、 “因互联网发展附带受益” 的投资策略

网络的发展是全方位的, 各个行业因为网络发展附带受益的程度大小不同。从中挑选一些附带受益比较大的行业与上市公司投资, 获利肯定比较丰厚。

例如, 大型超级市场。 网络的普及与加快发展, 会大大降低超市的采购成本、 减少偷窃行为、 有效控制存货, 即使成本降低2% (这在别的行业可能不算什么), 也相当于超市本来的盈利水平增加了一半。

在此, 彼得·林奇对风险股的投资策略, 其实是一条曲径通幽的路线。 你们不是都在拼命淘金吗? 那我就卖给你们铁镐、 铁锹、 帐篷、 牛仔裤和矿泉水。结果, 淘金并非所有人都会有收获, 但销售以上物品的人却是稳赚不赔, 而且卖的还都是高价。 实践证明, 这种投资策略是可行的, 完全可以用于投资风险股。

彼得·林奇指出, 面对高风险股票, 既要投资获利, 又要降低风险, 为此, 在确定该公司是一个大赢家以后再投资也来得及。 1986年, 微软公司的股票上市, 上市3年以后你仍旧可以用每股不足1美元的价格买到该股; 此后其股价上涨了80倍。 要是你坚持 “眼见为实”, 在微软公司的windows95 大获成功之时再去购买其股票, 最起码也能够得到7倍的回报。 事实上, 如果想做到这点并不难, 因为人人都注意到了每台电脑都在使用它的软件。 之后, 就算电脑行业出现价格大战, 微软公司也没有受一点影响, 因为它生产的并非电脑硬件而是软件, 就如同本文中所说的向淘金者销售铁镐和铁锹的人一样。

在具体操作上, 彼得·林奇认为, 避免损失的最好方法就是远离危险公司。他指出, 股票市场凶险异常, 要想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就不能抱有丝毫侥幸心理。 不要碰如下几类公司: 热门行业中的热门公司、 被冠以 “××第二” 的公司、 盲目多样化的公司、 小道消息四处传播的公司、 议价能力差的公司以及名字太过花哨的公司。1. 远离热门行业的热门公司

彼得·林奇认为, 热门行业极易引起下跌风险。 这些股票因为受到了无数投资者的关注, 股价常常涨得很快, 而且会不断创造新高, 如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网络股票; 但它们往往会在短时间内被打回原形。 一个行业或股票之所以称为热门行业或热门股票, 是由于投资者对它的过度关注, 这可能是由于宣传、 投资资金的爱好以及模仿等一系列原因造成的。 彼得·林奇表示, 一个让他肯定会远离的股票就是那些 “热门行业中的热门股”, 这可看作他规避投资风险的一大心得。2. 远离被冠以 “××第二” 的公司

彼得·林奇曾直白地说过: “事实上, 如果人们把一种股票称之为 ‘××第二’, 这就不仅标志着效仿者的穷途, 也标志着效仿者的末路。”

当一家企业的名头前被冠以 “××第二” 时, 它想传递给投资者的意思是与该行业排在 “第一” 的某个公司类似, 股票价格有可能超过排在 “第一” 的公司。 结果往往是不尽如人意, 这反映了投资者的美好愿望, 但这个愿望通常很难实现。

当人们把一个公司称为 “××第二” 时, 其实也就失去了龙头示范作用, 在无形中就降低了这个排在 “第二” 的公司的预期。 而且, 这样的称呼本身就有着逻辑性的错误。 彼得·林奇说: “根据我的经验, 这些被誉为 ‘××第二’ 的公司永远成不了真正的第二。”3. 远离小道消息漫天飞的公司

作为华尔街一名著名的职业投资人, 经常有人向彼得·林奇推荐一些公司的股票, 这类股票的信息通常是以小道消息的方式来向他转达的。 彼得·林奇把这些通过耳语低声传递消息的股票列为他的排除目标。 他个人的观点是如果让他知道了这个消息, 可能其他很多人也知道了这个消息。 通常而言, 这类流传的小道消息都是极有鼓动性的, 诸如 “据说××公司最近有机构介入, ××股价马上要大涨了”, “据说××公司可以垄断市场的产品已经研制成功, 今年的收益会有爆发性的增长”, “××公司已与某巨头接触, 将会有大动静” 等。 这些消息往往会使一些投资者信以为真, 从而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

因为人人都想挣大钱, 都想不劳而获, 所以小道消息在股市中永远都是有市场的。 很多投资者也很喜欢打听那些小道消息, 这样一来就把自己的资金安全建立在了打听到的消息上, 从而只能听任他人或市场的摆布。

通常而言, 这些消息的来源都是非正式的, 主要有如下几种途径: 互联网、周围的朋友、 股评、 证券公司、 专业顾问以及其他方式等。 尽管在投资股票的过程中与别人交流是必要的, 听一些小道消息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但是如果按照这些小道消息来投资, 那么你的资金将存在很大的风险。4. 远离盲目开展多元化的公司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