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从虎《欧洲哲学通史(上卷)》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4 13:35:11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冒从虎《欧洲哲学通史(上卷)》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冒从虎《欧洲哲学通史(上卷)》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试读:

导 言

0.1 复习笔记

一、欧洲哲学史的重要性

正像东方各国的哲学史一样,欧洲哲学史也是人类知识宝库中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一)作为重要的理论渊源

欧洲哲学史从世界观方面反映了欧洲奴隶占有制社会、封建主义社会和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欧洲近代实验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历史上哲学发展的较为完整、系统、典型的材料和线索,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创立的理论前提,也是现代西方哲学的理论渊源。(二)揭示了人类认识的过程

欧洲哲学的发展,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人类对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对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逐步丰富和深化。欧洲哲学史作为一门科学,它的主要任务就是结合欧洲哲学思想发展的实际进程,探索和揭示这种认识逐步丰富和深化的规律性。

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之争(一)哲学史是斗争的历史

从欧洲哲学史上看,哲学和人类认识的发展,是通过哲学中的各种不同倾向间的矛盾和斗争展开的。在处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上,欧洲哲学史曾出现过非常众多的哲学流派:朴素唯物论、形而上学唯物论、主观唯心论、客观唯心论、二元论、泛神论以及不可知论,等等。欧洲哲学史的实际过程就是由各个时代不同哲学派别之间的彼此斗争、相互渗透和错综交织所组成的,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派别的矛盾和斗争则是贯穿于整个欧洲哲学发展过程的一条主线。(二)欧洲古代哲学的朴素性

在欧洲,长达数千年的哲学发展的历史长河,虽然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但是哲学家们对于分歧的焦点或关键却是逐步明确的,就是说,在历史上,哲学家们对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理解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欧洲古代哲学虽已出现了具有明显唯物主义倾向和唯心主义倾向的彼此对立的哲学派别,但对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认识还是直观的、朴素的,并不十分明确清楚。(三)恩格斯提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

恩格斯总结了近代欧洲的哲学发展成果,进一步做出更明确的概括: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哲学重大的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任何一个较为彻底的哲学家总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凡是断言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哲学家,便组成唯物主义阵营;凡是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哲学家,则属于唯心主义的流派。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系统地阐释了哲学认识的本质特征,揭示了哲学认识上丰富而复杂的内容,为真正科学的哲学史观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哲学史研究工作指出了一条基本的线索。(四)正确对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态度

1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性

哲学史的研究工作就不应当仅仅满足于判别一个哲学体系在处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上所采取的原则立场,而应当深入地分析不同社会历史时代的不同哲学派别在坚持一定的哲学路线的基础上是如何具体地处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唯物主义哲学存在不合理性

历史上各派唯物主义哲学坚持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根本原则,贯彻的是一条人类认识真理的正确路线,但是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在处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时,又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片面性或缺陷。

3唯心主义存在合理性

历史上各派唯心主义哲学坚持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根本原则,在人类认识真理的过程中贯彻的是一条错误的路线。但是,各派唯心主义哲学也是人类认识真理过程中的中介或环节,它们不仅为人类认识真理提供了某些失足的教训,而且在某些唯心主义哲学中也包含着合理的成份或真理的颗粒。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相互联系的

上述错综复杂的情况表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派别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欧洲哲学发展的历史,主要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派别相互斗争、彼此贯通的历史。(五)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之争

对于哲学的基本问题或最高问题的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这是属于认识方面的问题。在欧洲哲学史上,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问题存在着复杂的情况:不仅存在着唯物主义的可知论,而且还存在着唯心主义的可知论;不仅有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而且在某些唯物主义哲学派别中也包含有不可知论的因素或倾向。从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来说,可知论明确肯定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毫无疑问,这应算做是一种正确的认识论路线。但是,有的可知论是以唯心主义为基础的,有的可知论具有绝对主义、独断论的性质,这就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它们对于可知论的认识论路线的贯彻。不可知论否定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本质上是一种错误的认识论路线,但是在欧洲哲学史上确有一部分不可知论者较为深入地探索了认识的主观性和相对性的方面,对于克服认识论中的绝对主义、独断论,也是有一定的意义的。从这个方面上说,不可知论对于人类认识的发展并不是完全消极的东西,而是具有一定启发意义的探索。因此,研究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之间的矛盾发展,也是欧洲哲学史科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六)哲学基本问题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斗争

在欧洲哲学史上,围绕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上的矛盾和斗争,还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矛盾和斗争。辩证法本质上是一种正确的思维方法,形而上学的孤立、静止和片面的观点本质上是错误的。但是,形而上学思维方法也是人类认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对人类认识的发展也曾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欧洲哲学史上不仅有同自发的辩证法相结合的朴素唯物论,而且还有形而上学的唯物论;不仅有形而上学唯心论,而且还有辩证的唯心论。在欧洲哲学的发展中,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矛盾斗争也经历了曲折复杂的过程。古代自发的辩证法被十七、十八世纪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所否定;尔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又为德国古典哲学中自觉的辩证思维方式所否定。发展观方面的这种否定之否定,反映了人类思维方式的不断进步。同时也必须看到,唯物论不与自觉的辩证法相结合,固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哲学路线贯彻到底,而自觉的辩证法一旦被唯心主义缠身,最终也势必要堕入形而上学的泥潭。因此,自觉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相结合,乃是人类思维方式发展的历史必然。

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它不能游离于社会物质生活之外。哲学的存在和发展,依存于社会矛盾运动,并给予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以重大的影响。欧洲哲学的发展,植根于欧洲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古代希腊、罗马奴隶占有制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古代欧洲哲学产生和发展的土壤。欧洲封建主义社会创造了经院哲学这个独特的哲学形态。欧洲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又把欧洲哲学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欧洲哲学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是它们赖以产生的一定历史时代的经济、政治关系的升华。反过来,哲学也给予一定历史时代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以促进或阻碍的反作用。在欧洲历史上,一些哲学思潮曾经成为维护腐朽社会秩序的精神支柱,而另一些哲学也曾充当了社会变革的先导,奏出了时代的强音。

四、阶级分析的方法是研究哲学史的基本方法(一)具体含义

阶级分析的方法是研究哲学史的基本方法。列宁指出,要认清包括哲学和宗教在内的一切异常繁杂的社会问题,就“必须牢牢把握住社会阶级划分的事实,阶级统治形式改变的事实,把它作为基本的指导线索,并用这个观点去分析一切社会问题,即经济、政治、精神和宗教等等问题”。(二)欧洲哲学是伴随着阶级产生的

在欧洲,哲学是伴随着阶级社会的出现而产生的。欧洲哲学史上出现的任何一种哲学学说,都是由隶属于一定阶级的人们创造的,都反映着一定阶级的要求,服务于一定阶级利益。譬如,欧洲十五、十六世纪出现的人文主义思潮,实质上就是当时新兴的市民——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的一股反对封建主义的文化——哲学思潮。如果撇开这个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萌芽和市民——资产阶级兴起等历史现象,人们将不可能认清人文主义思想运动的本质,无法正确地评价它的历史作用。(三)哲学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是复杂的

1含义

哲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意识形态,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与现实政治斗争的关系,在历史的前进过程中往往呈现为十分复杂的情况,不能把它简单地归结为经济基础的直接反映和现实政治斗争的直接体现。

2欧洲哲学史与现实的联系不是直接的

就欧洲哲学史而论,确实有不少进步哲学家由于自己的哲学思想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而遭到敌对阶级的打击和迫害,但是从整个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哲学和现实政治斗争的联系并不始终都是直接的、明显的,而是时隐时显的。

3原因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最抽象化、理论化的社会意识形式,它研究宇宙的最一般规律,并从最一般原则的高度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因此,它具有相对独立的学术意义。如果把历史上提出的任何哲学命题,或者把一切哲学理论的探讨都同当时的政治斗争简单地、直接地挂起钩来,就会造成混乱,不能真实地揭示哲学发展的本来面目。就一个哲学家而言,他的哲学倾向.和政治立场的关系,也是很复杂的,往往不是绝对一致的。当一个哲学家创立一种哲学体系时,除了受到当时政治斗争的左右外,还会受到他所接受的传统观念和当时科学文化的影响。任何一个哲学体系都不会纯而又纯,实际上都包含有各种矛盾的倾向。

4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由上述可见,对错综复杂的哲学发展过程进行阶级分析,必须严格遵循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到处乱贴标签,用某一个僵死的模式到处乱套,就会陷进简单化、庸俗化的泥潭,不可能客观地说明哲学发展的实际过程。因此,在哲学史的研究工作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但必须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的,而不应当是简单化的、庸俗的。

五、哲学史是自己时代上的自然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一)哲学以各门知识作为理论概括的基础

哲学是一个特殊的知识部门。任何时代的哲学思想都是自己时代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在欧洲哲学史上,古代希腊哲学最初的形式是自然哲学,它的任务是揭示形形色色的自然现象的起源。后来,数学、天文学和医学等相继从笼统的理论知识中分化出去,成为独立的知识部门。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尤其是在十七、十八世纪,力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法学、政治经济学又相继成为独立的知识部门。在上述过程中,哲学不仅要以各门知识作为理论概括的基础,而且还从中直接袭用某些方法去构造哲学体系。(二)哲学对各门知识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哲学对于各门知识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因为知识的积累和更新工作都是由人去做的,一定时代的人们总是在该时代的普遍思维方式指导下去积累和更新知识的。所谓普遍的思维方式,就是在这个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哲学思想。

六、哲学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一)不同时期的哲学相互影响

历史的发展具有连贯性,人们不能随意割断历史。哲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形式之一,它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恩格斯说:“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任何一种哲学思想体系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一个哲学体系的创立,按其本质说,是一定时代的政治、经济关系的反映;但在思想材料上,它又都是从历史提供的思想材料出发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哲学,在思想材料上的这种连续和影响的关系,表现了哲学思想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和继承性。(二)继承的过程也是批判的过程

在历史上,哲学思想的继承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批判的过程。哲学思想之间的继承关系是相对的,哲学受当时政治、经济关系的决定则是绝对的。在历史上,任何阶级对历史文化的继承总是按照自己阶级的要求确立对历史文化思想资料的取舍标准,通过对历史文化思想资料的批判、改造而达到的。正是这种继承和批判的矛盾,推动着哲学和人类认识的发展。因此,通过哲学发展的继承和批判关系的研究,可以揭示哲学思想发展的规律性,学习人类认识史。(三)哲学的历史继承性具有特殊性

哲学发展的这种历史继承性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由于条件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特点,即传统风格上的差异。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哲学思想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差别,除了社会历史条件的差异,也和民族的传统、民族的风格的不同有着密切的关系。

七、哲学史出现的重要意义(一)哲学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出现

哲学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近代出现的事。在欧洲,近代资产阶级哲学在反对封建神学的斗争中,使哲学从神学附庸一跃而成为独立的学科,并由此开始了欧洲哲学史的研究。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到了黑格尔那里才实现了一部系统而完整的欧洲哲学史。黑格尔从唯心主义立场出发,对于哲学史观及有关的方法论原则作了探讨,其中有许多意见是值得重视的,能够给人们以启发。但他毕竟是唯心主义者,他的辩证法思想在哲学史的研究中,也不能贯彻到底。近百年来,欧洲出版了不少哲学史著作,其中有些著作是有一定的科学价值的,可供研究参考。但是,由于囿于旧的哲学史观,这些著作终不能科学地阐明欧洲哲学发展的规律。真正科学的哲学史观是从马克思主义开始的,以历史唯物论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观为欧洲哲学史的科学研究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二)学习和研究欧洲哲学史的根本目的

马克思主义者是历史主义者,历来十分珍惜古典哲学遗产,反对历史虚无主义;马克思主义者又是阶级论者,对历史遗产始终坚持革命的批判态度,反对无批判的兼收并蓄。站在新时代的高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去整理和分析各个历史时代的哲学思想,科学地阐明哲学思想发展的规律,总结人类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批判地继承历史上的优秀哲学遗产,以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就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哲学史所面临的课题,也是我们学习和研究欧洲哲学史的根本目的。

0.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论述题

结合你对于西方哲学的知识,谈谈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四川大学2014研]

答: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涉及的是哲学的认识论中的认识的可能性问题。认识论以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这个哲学基本问题为出发点,而且将其贯穿于全部认识论的内容之中,由此引出不同的认识论结论。(1)唯心主义

在理念论的基础上,唯心主义者柏拉图提出了他的认识论思想。他把世界分为由具体事物组成的“可见世界”和由理念组成的“可知世界”。他指出变化无常的具体事物是不真实的,它是“意见”的对象,而不是知识的对象,只有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才是知识的对象。也就是说对于现实我们生活的世界我不可能形成真正的认识。(2)智者派

古代多数哲学家都肯定世界的可知性,但也有些哲学家怀疑世界的可知性,如智者派的高尔吉亚。他认为:无物存在,如果有某物存在,它也是我们无法认识的:即令它可以被认识,我们也无法表达对它的认识。(3)怀疑论

怀疑论的创始人皮浪认为,万物一致而不可分别。因此,我们既不能从我们的感觉也不能从我们的意见来说事物是真的或者是假的。他认为事物的存在或不存在、美或丑、正当或不正当,都无法判断,因此必须放弃认识,放弃判断。(4)唯物主义经验论

16世纪以来,认识论问题成为欧洲哲学问题的中心,甚至成为构造哲学体系的出发点,由此形成了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创始人培根坚持从经验出发,认为真正的知识只能从经验中获得;知识就是存在的反映,而人对存在的反映是从感觉经验开始的,毫无疑问人们认识现实的世界。(5)不可知论

不可知论是以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为代表的认识世界的观点。他们否认了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他们的观点大体是人的理性能力是有限的,经验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人能够认识一部分的世界而人不能够彻底的认识世界,因为全知全能的只有上帝。

第1章 古希腊罗马哲学

1.1 复习笔记

一、古希腊罗马哲学的特点

古希腊罗马哲学是人类认识发展史的最初阶段,概括起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充满矛盾和斗争

古代哲学中不同派别的斗争,反映了奴隶主阶级内部不同集团、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二)统一的知识体系

古代哲学是一个无所不包的统一的知识体系,最早的哲学家也是自然科学家或社会科学家。(三)重点是本体论问题

古代哲学主要是讲的本体论问题,着重从本体论的角度探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四)基本线索和基本内容

古代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内容,是以德谟克利特为代表的唯物主义路线同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路线之间的对立和斗争。(五)“百家争鸣”

古代哲学中学说繁多,学派林立,一度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古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孕育着欧洲后来各种哲学观点的胚芽。

二、古希腊哲学的前史:神话中的哲理(一)关于本体的思想

1外在力量(1)内容

希腊神话有一个基本倾向,即认为在人和世界之外有一个巨大的普遍的本质和力量在起作用。

①它不被人们的感觉所把握,却决定着事物的变幻,世界的生灭,人的祸福和民族的兴亡,成为一切事物的主宰和原因。

②这个本质和力量在神话中,就是神和神所规定的必然性。(2)评价

①这实际上反映了人对于在人之外的客观的本质和原因的一种认识,是对于世界的本体和规律性的一种最初步的关注和揣摩。

②古希腊神话,把对本体的了解归于超自然的神,这表现了在本体问题上的原始的唯心主义倾向。

2物质始基(1)内容

希腊神话关于本体的问题还有另外一种倾向,即力图寻找万物的物质始基。(2)评价

古希腊神话关于世界本体的原始哲理,在总体上是唯神史观,同时又具有二元论和物质始基多元论的特征。(二)对世界的普遍原则的一些认识

1关于普遍对立的思想(1)整个希腊神话可以说旨在揭示神与人的对立。在这个对立中,又有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对立。(2)正是由于对立,才带来了人类的进步和世界的发展。(3)由于对立和战争,形成了民族,建立了城市,创造了国家。国家的建立,结束了人类无穷无尽的仇杀,从战争状态进入和平时期。(4)和平的出现是战争的结果。从对立和斗争中去了解自然和社会事变的原因,这是很有哲理性的。

2火和智慧的关系(1)在这里标志物质的火和标志精神的智慧,被写成是人类所必须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2)对于人类来说,火和智慧一方面是不可分离的,只有两者共同起作用,才有可能不断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3)同时,火又是智慧的基础,人类在使用火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了智慧,又把智慧进一步用于火。(三)关于社会不断进化的思想

1在神话中的表现(1)社会的这个进化过程,是通过旧神和新神谱系的繁衍更迭表现出来的

①在希腊神话里有新旧两个神祗体系。旧神体系反映了人类社会原始和落后的状况。

②希腊神话神谱的进一步发展,是旧神体系被彻底挫伤和新神体系的正式出现。(2)新神和旧神在属性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①旧神代表奴役人类的纯自然的力量,而新神不但代表了自然的力量,也代表了人类对这种力量的利用。

②新神除具有自然属性外,也增加了一定的社会属性,如正义、法律、廉耻等等都有专神管理。

③以宙斯为代表的新神体系,同时又是一个有等级、尊卑、刑罚、战争的社会体系。

2评价

这种新神体系对旧神体系的否定和发展,新神体系不断完善,以及神的属性不断完善和个性化的过程,象征了古希腊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说明古代人类不断从作为自然的奴隶发展到对自然的一定的认识和利用,并且不断增加着政治、法律、道德等等的精神内容和范畴。(四)人本主义思想

神话中的世界,一方面是力量无比的神所统治的世界,另一方面又是人类进行着有声有色的活动和斗争的世界。

1希腊神话中的人本主义精神主要是通过英雄来表现的

英雄主义的核心是人类对神的反叛精神。神话中的英雄传说,是人的力量、品德、智慧和理性的赞歌。

2人本主义精神的重要表现

希腊神话对祭祀方式和神祗形象的描述表现出对人的地位的重视,这是人本主义精神的重要表现。

3希腊神话的神祗所体现的人本主义精神更为明显。

神话中的神祗的形象和属性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这个发展可以归纳为四个阶段:(1)动物崇拜;(2)人神同形;(3)神不但具有人的外形,进一步表现出具有人的生活、习惯、道德;(4)在神的观念中进一步反映出一定的社会关系。

由此可见,祭祀形式的变化和神祗观念的发展,完全体现了人的要求和利益,神的形象的不同脸谱和属性,成为衡量社会发展和人的思想发展的尺度。

4希腊神话中的乐生主义是人本主义精神的又一表现

希腊神话的乐生主义,反映了古代人类的积极向上,豁达乐观,生生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状态,成为西方人本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来源。(五)最原始的自然哲学思想

希腊神话中的故事都是神灵和鬼怪,就其内容和形式说是虚无飘渺的,然而它又同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就其实质说又是非常现实的。

1神谱发展体系具有宇宙生成论的萌芽(1)神话说明了宇宙从浑沌到清楚,从简单到复杂的历史过程,是最原始的宇宙论的萌芽。(2)在神谱里还设有标志自然界的基本元素的神位。(3)在希腊神话中,诸神分别代表了一种自然力量,这表现了古代人类对宇宙的种种自然属性的注视。

2原初知识分类的意义

神话中的各种知识的原初分类奠定了古希腊文化繁荣时代从天文学到生理学,从智术到诗学等各种知识学科的原始基础。(六)酒神和奥尔弗斯教派的神秘主义特征

酒神神话的神秘主义大抵包含这样一些方面:

1追求沉醉和热烈的精神意境(1)酒神崇拜主要是以酒来象征一种精神的沉醉。这个沉醉有两方面的表现:

①是沉睡,在沉睡中忘掉一生的忧虑和痛苦,使精神陷入一种无思无虑、无求无怨的极度轻松的境地;

②是沉醉后的癫狂。(2)透过这些感情形式,可以看到它表现出来的精神特征:一是超脱。二是沉思。三是直觉。四是主观亢进精神。

2心智本源论的萌芽

继承和发展了酒神传统的古希腊的奥尔弗斯教派有一种万物发端于爱或心智的观念:(1)内容

①光明神又称“爱”或“心智”。由于这个心智的活动,使天地缔婚,生天神之子狄奥尼索斯或宙斯(又说生潘或宙斯)。

②这个光明神(心智)被认为是诸神世系的始祖,奥尔弗索斯教派说,他是“开始,中间和终结”,一切都来源于他。

③从酒神神系奥尔弗斯教派关于宇宙的传说,可以明显地看到一个重要思想,即把宇宙赋于心智,并以它为本源。(2)评价

①在奥尔弗斯教派看来,心智在万物中是一个创造的力量,它使不同质料的东西趋于结合,使散乱趋于统一,使一切趋于完满。

②它具有一种生命力,在其无限的发展的过程中,战胜同心智不一致的东西,使一切服从于它,使万物都成为它的表现,从而使万物保持着一种心智的统一性,并且由心智不断地创造着新的事物和世界。(3)思想原则

奥尔弗斯教派的心智本源论,涉及到这样的思想原则:

①世界理性的观念。

②万物有灵的观念。

③目的论的观念。

3信奉灵魂不死(1)古希腊神话中关于灵魂的观念的说法:

①是所谓肉体灵魂或呼吸灵魂。这种说法认为灵魂与物质身体共始终,在人体存在时,灵魂表现为感觉和思维,身体灭亡,灵魂也随之消散;

②是所谓阴影灵魂或独立灵魂。这种说法认为灵魂可以离开肉体而独立存在,在活人身上,灵魂附于其中,在死后或梦境,它可以离开肉体而独立飘游。(2)酒神神话体系关于灵魂的观念的说法:

①酒神神话体系发展了独立灵魂的传统,并且采取了同乐生主义相反的处世态度,从而构成了酒神意识的重要特征。

②酒神神话体系对灵魂的看法归结为:灵魂崇拜、灵肉对立、灵魂永恒、灵魂轮回几个方面,而灵魂不死则成为酒神神系关于灵魂学说的主要支柱和整个酒神神话哲理的中心内容。(七)评价

1积极方面(1)希腊神话及其哲理为人类认识的无限发展提供了土壤。这里包含了各种思想萌芽,唯物主义倾向、唯心主义倾向、科学因素、宗教迷信、人本主义、命运定数等等,无所不有。(2)同时各种思想又相互混合,参差交错,幻想中包含了认识,敬畏中体现着理解,聪颖的智慧表现为对神祗的感情冲动,原始的科学又披上宗教的外衣。这种丰富而又浑沌的特点,导致了哲学产生和发展中的各种不同的倾向和发展道路。

2消极方面(1)古希腊神话中所包含的哲理还不是确定意义上的哲学。(2)神话及其哲理是用感性表象和拟人化的幻想方式来表现对象,而哲学则要求以概念、范畴等理性思维的形式去把握对象。因此哲学是一种崭新的意识形态。(3)哲学的产生从理论上讲,是对神话的革命。从社会意义上讲,则是奴隶占有制社会的产物。

三、古希腊自然哲学的兴起(一)伊奥尼亚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潮

1米利都学派(1)泰利士

①人物简介

米利都人,他是古希腊的第一个哲学家。泰利士被称为“七贤”之一。他在这里提出了最早的宇宙生成论。泰利士关于水是世界的本原的论断,是古希腊哲学史上的第一个哲学命题。

②哲学的基本命题是:水是世界的本原。

a.总述

在他看来,水是万物统一的基础和原因;万物从水产生,又还原为水;世界万物形形色色、千变万化,唯有水是不生不灭的。

b.内容

泰利士“得到这个看法,也许是由于观察到万物都以湿的东西为养料,热本身就是从湿气产生、靠湿气维持的。他得到这个看法可能是以此为依据,也可能是由于万物的种子都有潮湿的本性,而水则是潮湿本性的来源”。

c.宇宙生成论

泰利士还用水是世界的本原的观点来说明宇宙的形成。他认为,世界开始为一片汪洋,后来从水中产生了陆地,进而形成了世界上的一切,世界以水为本,地浮在水上。

③评价

a.积极

泰利士的水是万物的本原的论断,不仅是古希腊哲学史上第一个哲学命题,而且是古希腊哲学史上第一个唯物主义的哲学命题。这个命题的一个鲜明特点,就在于否定用超自然原因去解释自然,坚持从自然本身去说明自然,用物质性的水来表达万物统一的根源。

b.消极

泰利士的这种唯物主义观点还是很原始的、朴素的。

第一,泰利士在寻找万物本原的时候,却把这种本原归结为某种特殊的、具有一定感性形态的东西。

第二,泰利士关于“水是世界的本原”的命题,还只是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最原始的唯物主义表述。(2)阿那克西曼德

①基本命题:“无限者”是世界的本原

a.任何东西,如果不是本原,就是来自本原的;然而无限者没有本原,因为说无限者有本原就等于说它有限。

b.它作为本原,是不生不灭的。凡是产生出来的东西,都要达到一个终点,然而有终点就是有限。

c.所以无限者没有本原,它本身就是别的东西的本原,包罗一切,支配一切。

②评价

a.阿那克西曼德的本原论的重要意义在于,从此开始了运用“有限”“无限”这样的范畴来处理万物和它的本原的关系。

b.在阿那克西曼德看来,不应当把万物本原归结为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泰利士的水。因为任何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都是有限的。而一个有限定的东西就不能作为别的有限事物的本原。这表明阿那克西曼德力图对宇宙万物的本原做出较之泰利士更为一般的哲学概括。

c.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者”是指万物彼此转化的共同的物质基础,具有明显的唯物主义倾向。

d.阿那克西曼德还猜到了世界万物具有必然性。

他说明的是世界的变化在相互消长中,趋向平衡和统一,这是一种必然性。阿那克西曼德的这个思想是对自然界变化规律的最早的猜测。

e.阿那克西曼德力图用“无限者”的变化,描述宇宙的生成。其中渗透着自发的辩证法精神。(3)阿那克西美尼

①基本命题:“气”当作万物的本原

a.具体内容

空气在种类上是不定的,但因其所具有的性质而定,一切存在物都由空气的浓厚化或稀薄化而产生。当它很稀薄的时候,便形成火;当它浓厚的时候,则形成风,然后形成云,而当它更浓厚的时候,便形成水、土和石头;别的东西都是从这些东西产生出来的。他也主张永恒的运动使这些变化产生。

b.生成论

阿那克西美尼的“气”本原论的特色,在于通过“气”所具有的两种对立的势力的彼此转化来说明万物的生成。

c.稀薄和凝聚

阿那克西美尼提出了两个重要概念,即稀薄和凝聚。他认为,稀薄和凝聚是冷、热两种势力对立和交互变化的结果。由于冷热两种势力的变化,“气”发生了稀薄和凝聚,于是出现了水、火、土、气四元素。这四种元素成了构成世界万物的物质单元。

d.灵魂说

灵魂是气,气使人们结成整体,整个世界也是一样,由气息和气包围着。按照这种观点,灵魂不是别的,也是由“气”组成的,灵魂的本性和结构服从“气”本原的规定。这就是说,灵魂是物质性的。

②评价

a.阿那克西美尼的灵魂学说表现了唯物主义的倾向。

b.这种观点的原始性和朴素性也是很明显的,他没有把灵魂这种精神现象同物质区分开来。

c.阿那克西美尼还认为,“气”和生命有联系,生命有一种自己运动的能力,因此“气”不但是万物的本原,并且是运动的原因。这样他就把本原和动因,物质和运动联系起来了。阿那克西美尼的“气”本原论,不但坚持米利都学派的唯物论,而且也提出了一些朴素的辩证法观点。

2赫拉克利特(1)人物简介

在哲学上,赫拉克利特继承了米利都学派的唯物主义传统,较为系统地发挥了自发辩证法思想,是欧洲哲学史上“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2)基本命题: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①内容

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火”。

a.“火”是世界万物的始基;万物从火变化而来,又复归为火;整个世界就是火按照一定的规律升沉消长、周雨复始的无限的变化过程。

b.赫拉克利特特别强调火的动变性质。他认为,火是唯一的、能动的、最富有变易性的。它没有形体,最生动活跃;它变化急剧,没有固定的边界。

c.赫拉克利特描述了以火为基础的宇宙的变化过程,火浓缩而变成气,气浓缩而变成水,水浓缩而变成土;土融解产生水。水蒸发产生气,气又回到火。火变换为四种元素,从变化的四元素产生出万物。这个变化过程都归结为火的变动性,“一切都是火的转换”。

②评价

a.赫拉克利特在这里不仅说明了世界的物质的统一性,而且说明了世界是以火为基础的物质的变化过程。这就使他的这种原始的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朴素的辩证发展观点自发地结合在一起。

b.在思维和存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的问题上,赫拉克利特的观点具有明显的唯物主义倾向,但还是非常朴素的、幼稚的。因为:

第一,赫拉克利特也把精神现象归结为某种物质性的东西。他反对灵魂不死、灵魂轮回的宗教迷信学说,认为灵魂生于火,“死就是变成水”。

第二,赫拉克利特本人也讲神,并且称颂神的智慧和力量,但是,他所说的神实际上是火和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或自然界中存在的对立统一现象。(3)一切皆流,无物常住

①内容

a.在赫拉克利特看来,既然作为本原的火是永恒流转的,那么由火所生成的世界万物也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他指出,“一切皆流,无物常住”。

b.他这里指明,一切既存在,又不存在,这是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灭。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这个世界,不是静止的事物的总和,而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

②评价

赫拉克利特关于“一切皆流”的辩证发展观,实际上是针对当时流行的绝对不变的观点而发的。因此他强调了运动变化的绝对性的方面。(4)对立造成和谐

①对立

赫拉克利特猜测到,万物运动变化的原因是事物中的对立面的统一。

a.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包含有对立的倾向。

b.赫拉克利特还看到了对立面之间相反相成的性质。他说:

疾病使健康成为愉快,坏事使好事成为愉快,饿使饱成为愉快,疲劳使安息成为愉快。

c.在他看来,对立的双方还是能相互转化的。他说:“我们身上的生和死、醒和梦、少和老始终是同一的。前者转化,就成为后者;后者转化,就成为前者。”

d.赫拉克利特特别重视对立面的斗争。他在欧洲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斗争”这个重要的哲学范畴,并把它看成是万物的生成、变化的力量和源泉。

e.在赫拉克利特看来,正是对立双方的斗争,才促成了矛盾双方的转化,旧的统一体的瓦解。比如战争就可以带来人们之间的关系的变化,使一些人成为主人,另一些人成为奴隶。

②和谐

a.赫拉克利特从对立面统一的观点出发,批评了古代诗人荷马、赫西阿德和哲学家毕泰戈拉、克塞诺芬尼等否定对立和斗争,片面地强调统一、和谐的主张。

b.在赫拉克利特看来,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和谐,万物“既是和谐的,又是不和谐的”,而和谐倒是由于对立和斗争造成的。

③真理的相对性

赫拉克利特从对立面统一的观点出发,还提出了真理的相对性问题。真理总是相对于一定条件的,因而是具体的,按照这个观点,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就不应当把概念凝固化、绝对化,而要善于把握概念的灵活性。(5)智慧在于认识“逻各斯”

①“逻各斯”的含义

a.赫拉克利特更重视思想、智慧亦即理性认识在认识中的作用。在他看来,只靠感性经验是不能得到真理的,唯有思想、智慧才能“说出真理”,并且按照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

b.这个思想、智慧就是赫拉克利特反复强调的“逻各斯”。在他看来,认识的根本任务就在于把握这个“逻各斯”。

c.“逻各斯”是作为世界本原的火的运动变化的客观规律,具体地说,就是支配万物的对立统一法则。在赫拉克利特看来,智慧就在于认识“逻各斯”,因为只有把握了客观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性,人们才能按照自然行事。

②评价

在认识论上,赫拉克利特意识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区别,但他没有看到两者的联系。在赫拉克利特那里,似乎思想、智慧亦即理性认识是不依赖感性认识的。(6)评价

①积极方面

a.赫拉克利特不但发挥了伊奥尼亚哲学的朴素唯物论思想,而且在欧洲哲学史上第一次在原始唯物主义基础上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自发辩证法思想。

b.赫拉克利特的自发辩证法思想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征,他提出的“一切皆流”和对立面统一的思想。是对当时希腊社会的急剧变动和对这种社会变动的必然性所作的哲学概括。赫拉克利特的自发辩证法思想对后来欧洲哲学的发展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消极方面

a.他的辩证法是以感性直观为基础的,因而是朴素的、自发的。

b.由于缺乏科学的根据,赫拉克利特对他的辩证法思想的阐述往往借助于猜测,有时甚至带有某种神秘主义色彩。(二)南意大利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潮

1毕泰戈拉学派

毕泰戈拉是萨莫斯人,是数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还是一位政治活动家。他所创立的毕泰戈拉学派,不单是个数学、哲学的学术团体,同时也是和宗教、政治合而为一的组织。(1)数是万物的本原

毕泰戈拉派曾经从事数学的研究,进而认为数学的本原就是万物的本原。

①评价

a.从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来看,毕泰戈拉学派的数的本原论,较之伊奥尼亚哲学的本原论深入了一步。他们在探求世界本原的时候,力图借助思维的抽象能力寻找一切特殊的感性事物普遍共有的属性和关系,并把它看作是万物的本原。

b.毕泰戈拉学派只看到了万物共存的量的属性和关系——数,并且把这种属性和关系同万物分离开来,看作是先于万物,创造万物的非物质的实体,这就表现出了明显的唯心主义倾向。

②宇宙生成论

毕泰戈拉学派从数是万物的本原的观点出发,力图用“数”说明世界的生成:

a.万物的本原是一。从一产生出二,二是从属于一的不定的质料,一则是原因。

b.从完满的一与不定的二中产生出各种数目;从数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面;从面产生出体;从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形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气。

c.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以地为中心,地也是球形的,在地面上住着人。

③逻辑先在论

毕泰戈拉学派关就其论证的方法讲,是“逻辑在先论”:

a.从逻辑上说,体是以面为前提的,面是以线为前提的,线是以点为前提的,换句话说,没有点便没有线,没有线便没有面,没有面便没有体。

b.决不能由此就断言,在时间上或事实上,点就先于并创造了线,线就先于并创造了面,面就先于并创造了体。

④神秘主义

毕泰戈拉学派还提出了许多牵强附会的和神秘主义的观点。他们认为,数还具有许多精神的属性。他们说,l是万物的生母;2是意见,是对立和否定的原则;3是万物的形体和形式;4是四种元素,也是正义等等。(2)美德在于和谐

①对立的观点

a.毕泰戈拉学派承认宇宙具有运动的本性。同时也认为万物和数包含着对立的原则。

b.毕泰戈拉学派主张“对立是存在物的始基”,把对立的原则提到世界观上来,说明他们具有一定的自发辩证法思想。

②和谐的观点

a.在毕泰戈拉学派的学说中,运动和对立都是为了说明和谐。他们认为,作为本原的数之间有一种关系和比例,这种关系和比例产生了和谐,和谐产生了秩序。万事万物都表现为和谐。

b.从此出发,毕泰戈拉学派首先提出了天体和谐的思想。

c.在运动、对立与和谐的关系问题上,毕泰戈拉学派认为,运动不是普遍的,对立应服从和谐。因此,“美德就是和谐”就成为毕泰戈拉学派的一个基本命题。

③评价

a.毕泰戈拉把友谊、和谐、正义、平等等具有社会意义的概念加以数学化、永恒化,反映了他在社会问题上的理想主义。

b.这种和谐论的唯心史观反映了反对通过斗争促使社会进步的贵族政治的要求,是同赫拉克利特关于“正义就是斗争”的观点相对立的。(3)灵魂轮回说

①毕泰戈拉把灵魂分为感觉的部分和理性的部分,感觉的部分是有死的,理性的部分是不死的。

②灵魂具有血液、神经等物质基础;有脑等物质器官;有用语言表现出来的形式。

③毕泰戈拉学派认为灵魂是不死的。他们从不死的灵魂的观点出发,又引出了灵魂轮回的主张

a.毕泰戈拉认为,灵魂转移的原因是因为有罪,对罪的惩罚造成了灵魂的轮回。

b.灵魂在轮回中可以带有对前世的记忆。

c.灵魂转世是循环往复的,结果是实现灵魂的完全的纯化,由灵魂的纯化到灵魂的得救。

2巴曼尼德(1)存在是唯一的和不动的

巴曼尼德认为,存在就是存在,决不是非存在。这是他的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

①反驳赫拉克利特的

a.既说存在,又说非存在,这是不可思议的,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

b.这个命题最多只适用于变化不定的感性世界的事物,而作为万物本原的存在就只能是存在,决不可能变成非存在。

②存在的特性

a.存在是永恒的,没有产生也没有消灭

第一,如果存在不是永恒的,那它必定是或者从存在中产生;或者从非存在中产生。

第二,如果说它是从存在中产生的,那就是说存在产生存在,这就无所谓有产生;

第三,如果说它是从非存在产生的,那就是说非存在可以成为存在,这是不可设想的。

第四,所以存在是没有产生的,同样的,它也没有消灭,因而是永恒的。

b.存在是唯一的

第一,存在是一个不可分的连续的唯一整体,它充满一切,遍及一切。

第二,存在是没有缺欠的,完满的,既不可能有较大较小的区别,也不可能在这里多一些,在那里少一些。

c.存在是不动的

巴曼尼德认为,存在是充满的,没有虚空或空隙,因而也不可能有运动。

d.存在是超感性的,唯有思想才能把握

可以被思想的东西和思想的目标是同一的;因为你找不到一个思想是没有它所表达的存在物的。

③评价

a.积极

第一,从人类认识发展史看,巴曼尼德的哲学体现了一种新的思路,即表现了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体现了人类认识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一般趋向和深化过程。

第二,巴曼尼德意识到了从杂多中寻找统一性,从运动变化中寻求稳定的东西,是人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必然途径。他所谓的存在,实际上也是对事物的统一性和稳定性所做的一种概括。

b.消极

第一,巴曼尼德的存在论是以否定感性物质世界的存在为前提的。在他看来,感性物质世界所具有的运动变化、有生有灭和无限多样的性质,恰恰是它不真实的表现,真实的存在只能是那唯一的存在。

第二,然而他却把事物中的统一性和稳定性绝对化了,看作是绝对的“一”和绝对的不动,从而把统一和稳定看作是脱离杂多和运动而独立自存的东西。这就表现出一种唯心主义倾向,在思维方法上也是反辩证法的。(2)真理和意见的对立

①内容

a.巴曼尼德把感觉和理性对立起来,根本否定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地位,认为唯有理性才是真理的来源。

b.在巴曼尼德看来,作为感觉的对象的各种自然事物,是变动不居的,可生可灭的,是非存在。因此,作为对非存在的认识的感觉是不可靠的,只能提供虚假的不确定的“意见”。如果以感官作为判断是非的准绳,势必陷入谬误。

c.和感觉经验不同,理性则以唯一、不动的存在为对象。遵循认识存在的道路,就能得到认识真理的“确信的途径”。

②评价

a.巴曼尼德第一次突出地强调了感觉和理性的区别,提出理性高于感觉,真理高于意见,不应以感官作为判断是非的准绳,真理的内容只能为理性来把握等见解,这在认识论发展史上都是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的。

b.但是巴曼尼德根本否定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认为单凭理性本身即可把握真理,这就表现了明显的先验主义的倾向。

3芝诺(1)关于否定多的论证

①第一个论证

a.如果存在物是多,那么它必定是由许多部分构成的。对于这些部分,可以有两种情况:

第一,或者这些部分是有体积的,有体积就可以无限分割下去,这样存在物就成了由无限个部分构成的了,结果这个存在物就成了无限大;

第二,或者这些部分可以成为没有体积的,因为无限分割的部分,必然是趋向无限小的,小到“大小等于零的东西”。等于零的东西加起来还是等于零,结果这个存在物就成了没有体积的无限小。

b.如果承认多,那么就必定陷入无限小和无限大的矛盾之中,这在理论上是通不过的。

②第二个论证

a.如果事物是多数的,那就必须同实际存在的事物数目刚好相等,不多不少。可是如果有像这么多的事物,它们在数目上就是有限的了。

b.如果事物是多数的,它们在数目上就会是无限的,因为在个别事物之间永远有另一些事物,而在后者之间又有另一些事物。这样,事物就在数目上是无限的了。

③评价

a.芝诺上述关于否定“多”的论证,主要是在有限和无限的对立上做文章。按照芝诺的思维方法,一个事物只要在逻辑上陷入矛盾,那就不可能是真实的。他没有看到事物的本性就是矛盾的,是对立统一的。

b.芝诺的功绩在于它不自觉地揭露了事物的矛盾,但他却由此得出了消极的结论,否认了事物所固有的矛盾本性。(2)关于否定运动的论证

①芝诺对运动的非难提出了四个论证:

a.“二分法”

你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越过无穷的点。在你穿过一定距离的全部之前,你必须穿过这个距离的一半。这样做下去就会陷于无止境,所以,在任何一定的空间中都有无穷个点,你不能在有限的时间中一个一个接触无穷个点。

b.“阿基里斯追龟”

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他首先必须到达乌龟出发的地点。这时候乌龟会向前走了一段路。于是阿基里斯又必须赶上这段路,而乌龟又会向前走了一段路。他总是愈追愈近,但是始终追不上它。

c.“飞矢不动”

飞着的箭是静止的。因为,如果每一件东西在占据一个与它自身相等的空间时是静止的,而飞着的东西在任何一定的霎时间总是占据一个与它自身相等的空间,那么它就不能动了。

d.一倍的时间等于一半的时间

假定有三列物体,其中的一列[A],当其它二列[B、C]以相等的速度向相反的方向运动时,是静止的[图1]。在它们都走过同样的一段距离的时间中,B越过C列中物体的数目,要比它越过A列中物体的数目多一倍[图2]。

因此,它用来越过C的时间要比它用来越过A的时间长一倍。但是B和C用来走到A的位置的时间却是相等的。

②评价

a.批评

芝诺在思维方法上的根本缺陷,就是把概念、范畴凝固化,把一切对立的概念、范畴,如连续性和间断性、有限和无限等等,看作是绝对不相容的东西。

b.积极意义

第一,芝诺的从一个既定的论题出发,推论出两个绝然相反的命题,使原来的论题发生矛盾,陷入谬误,或者就某一论题经过推论,得出了否定的结论,同样陷入矛盾和错误的论证方法,即通过揭露矛盾来发现真理,就是古代意义上的“辩证法”。芝诺开始提出这个方法,后来被古希腊哲学家们讨论问题时所崇尚和运用。

第二,芝诺的论证在西方辩证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虽然他提出这些论证的目的和最后得出的结论,在于否定矛盾和运动的实在性,但在客观上却触及到了辩证法的核心,即矛盾问题。(三)原子论唯物主义哲学的创立

1恩培多克勒(1)四根说

①内容

a.在本原问题上,恩培多克勒继承了伊奥尼亚的唯物主义传统。他把泰利士的“水”、阿那克西美尼的“气”、赫拉克利特的“火”接受过来,再增加了“土”,建立了所谓“四根说”。

b.恩培多克勒认为,这四种物质是万物的本原,也即构成万物的四根。

c.恩培多克勒认为,四根是永恒的,既“不是产生出来的,也不消灭”。四根各自独立,既不相互产生,也不相互转化。

d.四根可以结合、分离,“这四种元素,他们互相穿插,变成了形形色色的事物。”

②量的变化

a.恩培多克勒开始对事物的变化进行量的考察。在他看来,具体事物之间的差别,是由于构成事物的四种元素的不同比例造成的。

b.人们通常所说的事物的产生和消灭,并不是事物的质上的变化,而仅仅是由于构成事物的元素按一定比例的结合和分离。

③评价

a.恩培多克勒这种从量上来考察事物的物质结构和运动变化的观点,较之伊奥尼亚的哲学家们单纯从质上考察事物的观点是一个进步,这对原子论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b.恩培多克勒根本不讲质或质的变化,把质或质的变化简单地归结为量的观点,也是不够全面的。(2)爱恨说

①内容

②恩培多克勒认为,“爱”是结合、和谐、一致的力量;“恨”是分离、不和、斗争、冲突的力量。“爱”使四根结合而成一物,“恨”又使此物分裂。

③正是四根与爱恨的存在与作用,才造成了万物的产生和消灭,千差万别,色色流转,生生不息。

④恩培多克勒还用四根和爱恨的结合与分离,进一步说明了宇宙的生成,生物的出现,认为现存的物种是在适者生存的不断进化中保留下来的。

②评价

a.进步性

第一,四根说和爱恨说是恩培多克勒的自然哲学的两个基本观点。他在说明世界本原和万物生成的过程中,时刻把火、气、土、水当成最原始和基本的质料,肯定它们的客观性、永久性,这是一种自发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第二,恩培多克勒把爱和恨这两种对立的力量看作是四根的结合与分离的动力,以此来说明万物运动变化,表现了一种自发辩证法思想。

b.局限性

第一,在恩培多克勒的爱恨说里,“和谐”和“斗争”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统一。

第二,同时他把爱恨放在四根之外,也表现了他的物质本原之外寻找物质运动的原因的倾向。这种外因论,显然是与他的唯物主义观点相矛盾的。(3)同类相知说

①同类相知

a.根据恩培多克勒的理论,元素的结合或“相爱”,是一种同类趋向同类的过程。不同类者不能相合。自然之中的这种物理性质,在心理学上就表现为所谓“同类相知”。

b.恩培多克勒肯定,人也是四种元素的产物,因此也完全服从自然的物理过程。这种对认识主体的物质基础的确认,是同类相知的学说得以成立的前提。比如,人的眼睛里有水。眼睛的水和实际存在的水相接触,形成了对水的感觉。

②具体认识过程的理论是流射说

a.物体或元素流出一些流射,经常与另外的物体的孔道相接。孔道是物体中接受外界影响的极小的通路,流射和孔道都各有大小的差别,流射太大或孔道太小,抑或相反,都不能产生作用。

b.当外物的流射粒子(如水、火等)流入眼睛,同眼中的水、火相接。由于同类的物质和孔道的一致,于是就产生了视觉。

③评价

a.恩培多克勒对人类认识过程的描述显然是很朴素的,他把感觉和思想完全归之于火、土、水、气的物质的机械活动,这也是片面的。

b.他把认识活动看作是从外物到感觉与思想的过程,力图寻找认识的生理机制,这体现出比较明显的唯物主义精神。

2阿那克萨戈拉(1)种子说

①种子是万物本原。

阿那克萨戈拉所说的种子,是指与它所组成事物的性质相同的微小的物质颗粒。如肉这个东西,就是由许多微小的肉种子组成的,黄金是由许多微小的黄金的粒子组成的等等。

②种子的规定

a.所有种子都是永恒存在的,没有产生,也不会消灭。各类种子各自独立,不能相互产生和转化。

b.种子不仅在数量上无限,而且在种类上也是无限的。世界上有多少种事物,就有多少种子。种子也是可以无限分割的。

c.种子是“微小而不被我们察觉到”的。

③用种子说明事物的构成和生灭转换

a.在他看来,尽管各类种子之间不能相互产生和转化,但是一个具体事物却往往是由不同类的种子混合而成的。而事物的性质则是由组成该事物的占优势的某类种子的性质所决定的。

b.阿那克萨戈拉反对用产生和消灭这样的概念。正确的说法是把产生说成混合,把消灭说成分离。

④评价

a.阿那克萨戈拉的这种用种子的数量的增加和减少、混合和分离来理解变化的观点,包含了机械论的因素。阿那克萨戈拉从过去哲学家们对变化只作单纯的质的考察,讲到对事物的量进行考察,在认识发展史上是一个进步。

b.相对于赫拉克利特把变化理解为一物向他物的转化的自发辩证法思想,这是一个退步。(2)“奴斯”说

在他的学说中还有一个物质运动的动因问题,也即所谓“奴斯”(心灵)说。

①奴斯的含义及属性

心灵(音译为“奴斯”)是推动种子结合和分离,也即推动万物运动的东西。心灵具有以下的属性:

a.是独立的、自主的,不与事物混合的;

b.是永恒的、无限的、无所不在的;

c.具有最大的力量,能支配安排一切;有最大的洞察力,能够认识一切;

d.最纯粹和最精细的;是一切的推动者。

②以心灵说明事物的运动和宇宙的生成

a.在阿那克萨戈拉看来,宇宙形成之前,许多异质的种子是混合的,零乱无秩序,而且是无变化、无运动的。

b.由于“心灵”的作用,给了一个冲力,出现了原始的旋转,混合的种子迅速分离,分离又造成了同类的结合,以至形成了各种事物。

③评价

a.从阿那克萨戈拉对“心灵”的性质的规定和说明它在宇宙生成中的作用来看,他肯定“心灵”是在事物之外的东西,是加给事物以运动能力的东西,因此“心灵说”具有外因论和唯心论的性质。

b.在古希腊哲学史上,阿那克萨戈拉第一次明确地把“心灵”作为万物运动的支配力,使物质与意识对立起来,把意志、目的作为世界和历史发展中的一个要素和动力,从而开始了古希腊哲学从自然哲学向雅典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唯心主义哲学的过渡。(3)异类相知说

①阿那克萨戈拉在认识论上有一个重要思想称做异类相知。他认为,认识是以冷而知热,从苦而知甜,从暗而知明,相同的感受使感官迟钝,不同的强烈的刺激,才使感觉敏锐而鲜明。

②阿那克萨戈拉还认为,感性认识也有真理性的方面。他指出:存在的东西是种子的堆积(即同类种子占优势的结果),而种子是存在的本质,因此感性知觉也就感知到了真理。

3德谟克利特

德谟克利特是古希腊最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创立的原子论唯物主义哲学体系是早期自然哲学的最高成果,是古代哲学繁荣的标志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