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现代释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5 02:39:08

点击下载

作者:释颢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孙子兵法现代释解

孙子兵法现代释解试读:

前言

现代人都非常渴望自己智慧多一点,应付别人的手段高明一些,所以总想读一些能让自己智慧速成的书,总想看一些能让自己手段老练一些的书。尽管这方面的书很多,但我们仍然郑重地向各位推荐一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大书——《孙子兵法》。这部书“大”在何处呢?当然是大在智慧过人、计策过人、实用惊人。

春秋战国,诸侯纷争,烟火四起。这样就直接面临一个重要问题:如何作战?自有军计出现,当首推《孙子兵法》。

孙子,名武。他在对中国古代战争观察的基础上,以十三篇为题,写下了这部文字不超过五千字的“兵学圣典”。主要是以计贯穿全书,以策谋划全书,以胜统领全书。故被人称为万年不变之“兵家圣经”。大体说来,《孙子兵法》的大要如下:一、始计篇——莽汉总是斗不过军师;二、作战篇——行动是致胜的玄机;

三、谋攻篇——用活每一颗“棋子”;

四、军形篇——不打无把握之仗;五、兵势篇——把时机攥在手中;

六、虚实篇——真假错乱晃人眼;七、军争篇——绝不能失去主动权;

八、九变篇——灵活应变,出手威猛;九、行军篇——善于选择最佳套路;

十、地形篇——因不同情况定方案;

十一、九地篇——擒住最要害的问题;

十二、火攻篇——施展出各种猛招;

十三、用间篇——反戈一击惊人心。其大智慧、大计策主要表现在:

莽汉与军师之别在于,前者勇,后者智。有勇无智,必然失败;有智无勇,可以策划成功。实际上,天下最厉害的人不是莽汉,而是军师,因为军师可以遥控莽汉,去达到自己的目的。此为《孙子兵法》“始计篇”之精髓。

抓住时机,就能获得先手。先手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比别人先伸出手脚,先占得有利局面。在那些图谋大局的成功者眼中,从不放过任何一次时机,总能把时机变成成功的条件,因为他们都擅长“攥”功。此为《孙子兵法》“兵势篇”之精髓。

虚实交错,最容易让人眼花头晕,为此这一“兵法”,常被人利用。“虚”可不露声色,不露家底,不露实力,让人掉以轻心;“实”可显锋芒,显功夫,显力量,让人吓破了胆。如果以虚掩实,往往能置人于最绝望的心理折磨之中。此为《孙子兵法》“虚实篇”之精髓。

一个“变”字,概括了《孙子兵法》的主要绝招。显而易见,不变则亡,变则活。真正的成功者是:变死路为活路,变绝境为希望。人世间有许多事,离不开这一个“变”字,一变则通,三变则活,九变则大成。此为《孙子兵法》“九变篇”之精髓。

针对不同的对手,要使用不同的招法去应对,不能千篇一律。有些时候,在此人身上为猛招,在他人身上则为软招;反之,在此人身上为软招,在他人就变成了猛招。这就要做到:因人而异,因时而别,因地制宜。此为《孙子兵法》“火攻篇”之精髓。上述条例,是孙子智慧的源泉,反映出了博大精深的军事思想,广为后人推崇。千百年来,聪明的中国人总是把《孙子兵法》作为案头的必备书,反复读出和悟出了许多与自己为人处世切实相关的一些大智慧、大计策,他们烂熟于心,把各种兵法变成了实用之法,让自己与智者靠近。从另外一个方面讲,《孙子兵法》的实用性被推广到其他许多方面,诸如领导学、管理学、处世学、经商学等等,深得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的推崇,这说明《孙子兵法》的智慧是挖掘不尽的。今天,我们应当细读它,从中挖掘出智慧的宝藏,以便更好地运用到实战中。

本书以《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单元,全面分析现代意义上的《孙子兵法》到底有哪些实用性的内容,广涉领导之艺、处世之道和经商之技,下设“本篇导引”、“智慧之源”、“经典诠释”和“现代释用”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有点有面,可读性强,适用性强。假如一册在手,会使你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智慧和大计策。第一篇始计篇——莽汉总是斗不过军师

莽汉与军师之别在于,前者勇,后者智。有勇无智,必然失败;有智无勇,可以策划成功。实际上,天下最厉害的人不是莽汉,而是军师,因为军师可以遥控莽汉,去达到自己的目的。此为《孙子兵法》“始计篇”之精髓。【本篇导引】《孙子兵法》历来为人推崇,并被运用于大千世界的诸多方面,已成中国传统智慧的精髓之一,其开篇就可见精妙:“始计篇”主要谈明计、知计、用计、行计、算计等五个部分。

所谓明计,按照孙武的观点,即是兵家之大事,故不可不察。

所谓知计,就是按照“五事”去校察“道”、“天”、“地”、“将”、“法”等计策,惟有此五方面计策,才可知胜矣。

所谓用计,是指有计必用,用则必胜;有计不用,则必败。如何用计?孙武从战与不战、用与不用、近与远、以利相诱、乱中避强就弱、激怒对手、推崇对手、疲惫对手、折损对手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表述。

所谓行计,是指如果善行有利之计,可以取势,可以占主动。

所谓算计,是指作战当以“算”字为先,“多算胜,少算不胜”,揭示了用兵的一般道理。

本篇主题词:知用其计,攻其不备,出人意料,为兵家取胜诡道。【智慧之源】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

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经典诠释】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是军民生死安危的主宰,是国家存亡的关键,是不可以不认真考察研究的。

因此,必须审度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比较双方的谋划,来取得对战争情势的认识。(这五个方面)一是道,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领,五是法制。所谓道,就是要让民众认同、拥护君主的意愿,使得他们能够做到生为君而生,死为君而死,而不害怕危险。所谓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酷热、四时节候的变化。所谓地利,就是指征战路途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坦、作战区域的宽广或狭窄、地形对于攻守的益处或弊端。所谓将领,就是说将帅要足智多谋,赏罚有信,爱抚部属,勇敢坚毅,树立威严。所谓法制,就是指军队组织体制的建设,各级将吏的管理,军需物资的掌管。以上五个方面,作为将帅,都不能不充分了解。充分了解了这些情况,就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就不能打胜仗。所以要通过对双方七种情况的比较,来求得对战争情势的认识:哪一方君主政治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天时地利?哪一方法令能够贯彻执行?哪一方武器坚利精良?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公正严明?我们根据这一切,就可以判断谁胜谁负。

若能听从我的计谋,用兵打仗就一定胜利,我就留下;假如不能听从我的计谋,用兵打仗就必败无疑,我就离去。

筹划有利的方略已被采纳,于是就造成一种态势,辅助对外的军事行动。所谓态势,即是依凭有利于自己的原则,灵活机变,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之术。能打,却装作不能打;要打,却装作不想打;明明要向近处进攻,却装作要打远处;即将进攻远处,却装作要攻近处;敌人贪利,就用利引诱他;敌人混乱,就乘机攻取他;敌人力量雄厚,就要注意防备他;敌人兵势强盛,就暂时避其锋芒;敌人易怒暴躁,就要折损他的锐气;敌人卑怯,就设法使之骄横;敌人休整得好,就设法使之疲劳;敌人内部和睦,就设法离间他。要在敌人没有防备处发起进攻,在敌人意料不到时采取行动。所有这些,是军事家指挥艺术的奥妙,是从无事先呆板规定的。

开战之前就预计能够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胜利条件充分;开战之前就预计不能取胜的,是因为筹划不周,缺乏胜利条件。筹划周密、条件具备就能取胜,筹划不周、条件缺乏就不能取胜,更何况不作筹划、毫无条件呢?我们依据这些来观察,那么胜负的结果也就很明显了。【现代释用】

说到“计”,人人皆知。对于它的作用,很多人都能信口说几句,但绝大多数人又不能用得明白,皆因不知“计”的奥妙。孙子说,“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可见,孙子头脑中有一套征服人心的妙计。粗略看来,他提供了下面八点计策:一是,因利而制权;二是,用而示之不用;三是,远近相互交错;四是,用利益打动人;五是,在混乱中取胜;六是,避开强大对手;七是,善于激怒对手;八是,能够攻其不备。一句话,这些都是所谓的算计。所谓“多算胜,少算不胜”表明:算计应先于行动,算则胜,不算则败。战争如此,领导、做人、经商,莫不如此。领导之艺“计”是智慧的精髓,是力量的源泉。正确地运用“计”,就可以做到化解难题,无往而不利。

作为一名领导者,正确地运用“计”,就可以有效地管理下属,就可以创造佳绩。不算不胜善算必胜《孙子兵法》中有一句话极其深刻,即“多算胜,少算不胜”。它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做任何事之前,必须先在脑中盘算清楚好才出手,切忌盲目冲动,不知对手底细就稀里糊涂动手脚。再者,还要注意“多算”与“少算”的关系——越反复思虑,越周密推算,越能赢得胜利;反之,就可能大打折扣,甚至招致惨败。因此,我们必须明白,一个“算”字的重要性,即不算不胜,多算必胜。

下面我们看一看刘邦身边的门客薛公是如何成为一名令人折服的算客的。

汉高祖刘邦在平息了梁王彭越的叛乱和杀死韩信后不久,曾为汉朝天下的建立作出重大贡献的淮南王英布兴兵反汉。刘邦向文武大臣询问对策,汝阳侯夏侯婴向刘邦推荐了自己的门客薛公。

汉高祖问薛公:“英布曾是项羽手下大将,能征惯战,我想亲率大军去平叛,你看胜败会如何?”

薛公答道:“陛下必胜无疑。”

汉高祖道:“何以见得?”

薛公道:“英布兴兵反叛后,料到陛下肯定会去征讨他,当然不会坐以待毙,所以有三种情况可供他选择。”

汉高祖道:“先生请讲。”

薛公道:“第一种情况,英布东取吴,西取楚,北并齐鲁,将燕赵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然后固守自己的封地以待陛下。这样,陛下也奈何不了他,这是上策。”

汉高祖急忙问:“第二种情况会怎么样?”“东取吴,西取楚,夺取韩、魏,保住敖仓的粮食,以重兵守卫成皋,断绝入关之路。如果是这样,谁胜谁负,只有天知道。”薛公侃侃而谈,“这是第二种情况,乃为中策。”

汉高祖说:“先生既认为朕能获胜,英布自然不会用此二策,那么,下策该是怎样?”

薛公不慌不忙地说:“东取吴,西取下蔡,将重兵置于淮南。

我料英布必用此策——陛下长驱直入,定能大获全胜。”

汉高祖面现悦色,道:“先生如何知道英布必用此下策呢?”

薛公道:“英布本是骊山的一个刑徒,虽有万夫不挡之勇,但目光短浅,只知道为一时的利害谋划,所以我料到必出此下策!”

汉高祖连连赞道:“好!好!英布的为人朕也并非不知,先生的话可谓是一语中的!朕封你为千户侯!”“谢陛下。”薛公慌忙跪下,谢恩。

汉高祖封薛公为千户侯,又赏赐给薛公许多财物,然后于这一年(公元前196年)的10月亲率12万大军征讨英布。

果然,英布在叛汉之后,首先兴兵击败受封于吴地的荆王刘贾,又打败了楚王刘争,然后把军队布防在淮南一带。

汉高祖戎马一生,南征北战,也深谙用兵之道。双方的军队在蕲西(今安徽宿县境内)相遇后,汉高祖见英布的军队气势很盛,于是采取了坚守不战的策略,待英布的军队疲惫之后,金鼓齐鸣,挥师急进,杀得英布落荒而逃。

英布逃到江南后,被长沙王吴芮的儿子设计杀死,英布的叛乱以失败而告终。“神算子”有奇招诸葛亮巧借箭

三国风云,变幻万千。其中搅乱风云者,无非是军师、谋士。众所周知,诸葛亮是一名“神算子”,他智谋过人,胆量过人。人人皆知的“草船借箭”就是诸葛亮的得意之作。它是《孙子兵法》算计高招的巧妙运用。

公元208年7月,曹操率80万大军(实际上只有20万)大败刘备,进逼东吴。东吴的孙权为了自身利益与刘备结成联盟,共同抗击曹军。

当时,刘备派到东吴去的使者是诸葛亮,东吴的三军都督是周瑜。周瑜心地狭小,见诸葛亮处处高他一筹,就想寻机杀掉诸葛亮。

一天,周瑜想到一条妙计,请诸葛亮监造十万枝箭。诸葛亮满口答应,并立下军令状,保证三日内交纳十万枝箭,否则甘受重罚。周瑜暗暗高兴,心想:“这可是你自己找死,怪不得我!”

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后,一连两天,只是饮酒作乐。到了第三天,诸葛亮找到好友鲁肃,请鲁肃拨给快船20只,每只船上都扎满草人,然后把鲁肃请到船中,于四更时分,命士兵将20只船划向北岸。这时候,长江水面大雾迷漫,对面看不见人。诸葛亮命令士兵们把船头西尾东一字排开,又命令士兵们在船上擂鼓呐喊。曹军听到震天惊地的鼓声,以为是敌人来偷袭,纷纷放箭,没用多久,船上的草人全部插满了箭。诸葛亮与鲁肃在船内只管饮酒谈笑。过了一些时候,诸葛亮命令士兵们把船头东尾西地排开,逼近曹军受箭。

日出雾散,诸葛亮命令船队迅速返航。这时,每条船上已有了五六千枝箭。诸葛亮对鲁肃说:“十万枝箭如期拜纳,没费东吴半点力气,将军没有想到吧?”

鲁肃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说:“先生真是神人啊,你怎么知道今天有如此大雾?”

诸葛亮笑道:“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晓阴阳,那是个庸才。我在三天前就已算定今日有大雾,所以才敢提出三日的期限。周都督让我办十万枝箭,到时候,工匠料物都不应手,那不是明明白白要杀我吗!我诸葛亮命大福大,他是杀我不了的。”

鲁肃把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经过告诉给周瑜,周瑜叹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不如他啊!”

由此看来,算与不算,大不相同。算则能巧取妙胜,不算则任意而去,哪管西东。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以弱抗强时,只有认真算计,才能打过巧妙的对手。以大计制小计

计有大小之分。善于用计者,总是以大计制小计,从而获得胜局。且看:

蜀后主建兴12年(公元234年),诸葛亮领兵34万伐魏,分5路进军,六出祁山。魏明帝曹睿闻报,命司马懿为大都督,领兵40万至渭水之滨迎战。诸葛亮与司马懿是沙场老对手,双方都知道对方兵法娴熟,足智多谋,不好对付。所以战前各自都作了周密部署,严阵以待。诸葛亮在祁山选择有利地形,分设左、右、前、后、中5个大营,并从斜谷到剑阁一线接连扎下14个大营,分屯军马,前后接应,以防不测。司马懿则屯大军于渭水之北,同时在水上架起九座浮桥,命先锋夏侯霸、夏侯威领兵5万渡河至渭水南岸扎营,又在大营后方的东原,筑城驻军,进可攻,退可守,稳扎稳打,务使魏军立于不败之地。司马懿受命离开魏都时,曾受曹睿手诏:“卿到渭滨,宜坚壁固守,勿与交战。蜀兵不得志,必诈退诱敌,卿慎勿追。待彼粮尽,必将自走,然后乘虚攻之,则取胜不难,亦免军马疲劳之苦。”

所以在经过两次规模不大的交锋,双方互有胜负之后,魏军便深沟高垒,坚守不出。由于蜀军劳师远来,粮草供应颇为困难,因而利于速战;而魏军以逸待劳,利于坚守。因而诸葛亮的主要策略目标,就是要诱敌出战,调虎离山,速战速决。然而司马懿老谋深算,素以沉着、谨慎、稳重著称,加上有魏明帝临行手诏,也不必担心那些急于求功的部将鼓噪攻讦。在这种情况下,要调动司马懿这只“老虎”离山,谈何容易!然而再狡猾的狐狸,也斗不过好猎手。司马懿这只善长谋略,经验丰富的“深山之虎”,终竟被诸葛亮调出来了,还险些丢了性命。那么,诸葛亮究竟使了什么样的奇招,使司马懿这只老狐狸也难免上当呢?

诸葛亮深知,己方最根本的弱点是远离后方,粮草供应困难;他同时也深知司马懿正是看准了自己这一弱点,并利用这点作文章,期待并设法使蜀军断粮,从而将蜀军困死或逼蜀军撤退,然后乘机取胜。于是诸葛亮便将计就计,也在粮草供给问题上作文章、设诱饵,以此引司马懿这只“虎”离山。措施之一是分兵屯田,与当地老百姓结合就地生产粮食,以供军需,摆出一副作持久战的架势。这就等于宣示司马懿:你不急,我也不急;若是我不急,看你还急不急。果然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沉不住气了,对其父司马懿说:“现在蜀兵以屯田作持久战的打算,如此下去,如何是了?何不约孔明大战一场,以决雌雄!司马懿口头上虽说,“我奉旨坚守,不可轻动”,心里其实也很着急。诸葛亮的另一个措施,是自绘图样,令工匠造木牛流马,长途运粮,据传这东西很好使,“宛如活者一般,上山下岭,各尽其便”,蜀营粮草由木牛流马源源不断从剑阁运抵祁山大寨。司马懿闻报大惊说道:“吾所以坚守不出者,为彼粮草不能接济,欲待其自毙耳。今用此法,必为久远之计,不思退矣。如之奈何?”诸葛亮看出了司马懿急于破坏蜀军屯田、运粮、屯粮计划的心情,于是进一步利用这一点引他上钩。办法是:一方面在大营外造木栅,营内掘深坑,堆干柴,而在营外周围的山上虚搭窝铺草营造成蜀兵分散结营,与百姓共同屯田屯粮,而大营空虚的假象,引诱魏军前来劫营;另一方面在上方谷内两边的山坡上虚置许多屯粮草屋,内设伏兵,同时让军士驱动木牛流马,伪装往来谷口运粮。而诸葛亮自己则离开大营,引一支军马在上方谷附近安营,以引诱司马懿亲领精兵来上方谷烧粮。而司马懿呢?他虽烧粮心切,却又极为谨慎小心,深恐中了诸葛亮调虎离山的诡计。于是便也使了个声东击西、调虎离山计来应战。他亲领魏兵去劫蜀兵祁山大营,但却一反过去每战必让主攻部队走在前面的惯例,让手下的部将冲锋在前,直扑蜀营,自己反而在后引援军接应。他这样做,一则是担心蜀营有准备,怕中了埋伏;二是他指挥魏军劫蜀军大营本属佯攻,目的是调动蜀军各营主力,甚至诸葛亮本人领军前来营救,而他却自领精力奇袭上方谷,烧掉蜀方的粮草。然而,司马懿的这个调虎离山计,却未能跳山“如来佛的手掌心”。诸葛亮早料到司马懿这一招。因而当魏军直扑蜀军大营时,诸葛亮只是事先安排蜀军四处奔走呐喊,虚张声势,装作各路兵马都齐来援救的态势,而诸葛亮却趁司马懿这只“虎”已离山之机,另派一支精兵去夺了渭水南岸的魏营,而自己却在上方谷等待司马懿来“烧粮”,以便“瓮中捉鳖”。司马懿果然中计。他见四处蜀军都急急忙忙奔回大营救援,便趁机急领司马师、司马昭及一支亲兵杀奔上方谷来。接着又被蜀将魏延依诸葛亮的安排,用诈败的方法诱进谷中,截断谷口。一时山谷两旁火箭齐发,地雷突起,草房内干柴全都着火,烈焰冲天。司马氏父子眼看就将葬身火海。亏得突来一场倾盆大雨,才救了司马氏父子3人及少数亲兵的性命。司马懿这只“虎”原本拿定了深沟高垒、坚守不出,决不离山的主意,结果却仍被诸葛亮调下了山;他原想用“调虎离山”计烧掉蜀军的粮草,想不到却反而中了诸葛亮的“调虎离山”计。真是计外有计,天外有天,军机难测。用连环计制敌

最高妙计策是:一计与一计形成连环作用,从而产生“一揽子”的功效。

公元前484年,齐国的右相陈恒企图操纵国政,但又害怕朝中大臣国书、高无平从中作梗,便向齐简公建议,派国书等几位大臣领兵攻打鲁国,说是鲁国曾与吴国一道攻打过齐国,应该报仇解恨。齐简公采取了陈恒的建议,派国书为大将,带着高无平等大臣率领兵车千乘来到汶水之滨扎营。

孔子听到这个消息,大吃一惊,与他的几个学生商量说:“鲁国是我们的父母之邦,现在有难,不可以坐视不救,有谁能制止齐军攻打鲁国呢?”听了孔子的话,子贡自告奋勇地说他有办法解救鲁国面临的危难。

子贡先到齐国见到右相陈恒,他对陈恒说道:鲁国的城墙低而薄,护城河狭而浅,国君懦弱,大臣无能,军队不善于打仗,是个难于征伐的国家,而吴国城墙高而厚,护城河宽而深,兵多将广,是个比较容易征伐的国家啊!陈恒听了这话,很生气,认为子贡在戏弄他。子贡便让陈恒屏退左右,悄悄地对陈恒说:“据我观察,相国与大臣国书、高无平有些不和。国书与高无平率军进入衰弱的鲁国,一定能取胜。取胜的功劳自然属于国书与高无平,这些人的权势会不断增加,而相国您便将因此面临困境了。因此,假如您能设法使国书、高无平率兵攻打吴国,势必遭到失败,国书与高无平将面临困境,这对于相国您掌大权是很有利的啊!”

陈恒听了子贡的话,很是高兴,但考虑到齐军已开到汶水,忽然又叫他去打吴国,别人会怀疑他的动机,因而有些犹豫不决。

子贡了解到陈恒的思想顾虑,便又对陈恒说:“只要您能叫他们按兵不动,我便立即到吴国去说服吴王来救鲁伐齐,这样,齐国就有理由攻打吴国了。”陈恒同意子贡的主意,竟以听说吴国将出兵攻齐为理由,叫国书暂不攻鲁。

子贡日夜兼程赶到吴国,对吴王夫差说:“上次吴国和鲁国联合攻齐,现在齐国人为了报仇,已屯兵汶水之上,准备先攻打鲁国,再攻打吴国。大王您何不先发制人,兴兵伐齐救鲁?以吴国的强大,定能打败齐国,这样也可使鲁国听命于吴国了。”夫差说:“上次打败齐军后,齐国表示服事吴国,一直不来朝贡,我正要向他问罪呢?只是听说越国有侵犯吴国的野心,我准备先打越国,再进兵齐国。”

听了夫差的话,子贡表示自己愿意去说服越王,让越王亲自率军跟随夫差攻齐。夫差高兴地答应了。

子贡来到越国,告诉勾践说:夫差怀疑越国将攻打吴国,吴国就要兴兵伐越了。勾践听了很着急。子贡便教给他一个办法:亲自率领一支军队,跟随吴王攻打齐国,这样可以消除吴国对越国的怀疑,将来如果吴国战败,力量就会削弱,吴军战胜,一定会与强大的晋国争霸,这样,后方必然空虚,越国便可以乘虚而入。勾践十分赞成子贡的主意。过了几天,越王便派文种向吴王献宝剑、精甲等礼物,并表示越王将亲率3000军士随吴伐齐。吴王很高兴。

子贡又说服吴王,只要让越军参战就行,而越王勾践则不必亲自出征了。

接着,子贡辞别了吴王,又赶往晋国,对晋王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吴军正要攻打齐国,如果吴军取胜,吴王一定会要和晋国争霸,晋国应有所准备……

等子贡回到鲁国,吴军已打败齐国。不久,吴王又率大军北上伐晋。这时,越王勾践便乘机攻占了吴国都城。

子贡一番攻心游说,布置了一个使齐、吴、越、晋等国互相牵制的连环巧计,使鲁国免遭齐军的攻伐,又免受吴国的挟制,从而挽救了鲁国。

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只要抓住了要害的一点就会引起连锁反应。连环计是一种权术,主要是让敌方互相拖累,互相牵制,或者通过巧妙的方法使敌人不战自败,减弱敌人的力量,或乘机进攻,或乘机撤退。此计的关键是要使敌人“自累”,让它背上包袱,不能自由行动。这样,就给围歼敌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拿破仑巧计取胜

计策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把难办的事办成。这一点拿破仑身上就有体现:

1798年5月,拿破仑出征埃及,企图进一步攻取印度,夺取这颗英国王冠上的明珠。他出兵之前,担心在地中海会遭到英国舰队的截击,就利用种种手段,散布假情报,说法国地中海舰队将进入大西洋,在爱尔兰登陆。两年前,确有一支法国舰队企图开赴爱尔兰,令英国人震惊。这次,英国海军舰队指挥官纳尔逊害怕拿破仑真的会窜到他们的后院,急忙把舰队调集于直布罗陀,准备截击通过海峡的法国舰队。这时,拿破仑乘机从土伦军港出发,开赴埃及。纳尔逊发现中计,马上扬帆直追,可惜他操之过急,竟然跑到法国舰队前头去了。当他赶到亚历山大港时,一艘法国军舰的影子也没见。纳尔逊估计拿破仑可能要先去君士坦丁堡,便又向那里扑去,却料不到,他前脚走,法国舰队后脚就赶到亚历山大,并顺利登陆,进占埃及。拿破仑声东击西,利用敌方的错觉,取得了进占埃及的成功。

声东击西讲的是出奇制胜,其目的在于转移敌人的目标,使其疏于防范,然后再乘其不意,攻其不备。凡是干任何一件事,为了消除当前人为的阻力,减少本身的损失,一定要设法分散对方的力量,或松懈其意志,才可以乘虚而入,达到目的。此计的用法很多,但有一个前提很重要,那就是本身的企图和行动要绝对秘密,这样才能时刻争取主动,否则就会处处被动,处处受牵制。处世之道

为人在世,临机决断的事情随时而生。小到衣食住行,大到营造江山社稷,决断之举,不一而足。想要穿衣,要货比三家;想要实现经济腾飞,就要抓住商机。这一切都需善于总结、判断。各种计谋也就产生了。计产生于实践,也将作用于实践,通过实践的检验日臻完善。淹死会水的打死犟嘴的

做人不能太倔强、太死板、太刚硬,路不能走得太绝。能进能退,可屈可伸,当忍则忍,才有回旋之利。

有些人认为暴露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或在别人面前公开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有损尊严,有失身份,有损威信。因而讳疾忌医,掩饰错误,甚至当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或提出批评意见是,却硬着头皮不认账,甚而对提出批评意见的人作出报复性的反应。结果是错上加错,失信于人,在人前更没面子。生活中许多消极互动的行为,都与这种掩饰错误的心理关系。

有些人明明知道自己错了,却不愿意主动承认,有的甚至还要为自己争辩,致使矛盾得不到解决,彼此的隔阂不能消除,相互之间的友谊也就更谈不上了,这是很可悲的。

人聪明,思虑也总有不周的时候,有时再加上情绪及生理状况的影响,于是就会无可避免地犯错——估计错误、判断错误、决策错误。

人犯了错,一般有两种反应,一种是死不认错,而且还极力辩白,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是人求生存的本能,承认了错饭碗保不住;另一种反应是坦白错。

第一种作法的好处是不用承担错误的后果,就算要承担,也因为把其他的人也拖下水而分散了责任,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证据明明摆在眼前,还死不认错的道理。此外,如果躲得过,也可避免别人对你的形象及能力的怀疑。可是,死不认错并不是上策,因为死不认错的坏处比好处多得多。

如果你犯的是大错,那么此错必尽人皆知,你的狡辩只是“此地无银三百两”,让人对你心生嫌恶罢了。如果所犯之错证据确凿,你虽然狡辩功夫一流,但责任还是逃不掉,那又何苦去狡辩呢?如果你犯的只是小错,用狡辩去换取别人对你的嫌恶,那更划不来。

诚实认错,坏事可以变成好事。

姑且不论犯错所需承担的责任,不认错和狡辩对自己的形象有强大的破坏性,因为不管你口才如何好,又多么狡猾,你的逃避错误换得的必是“敢做不敢当”、“没担当”之类的评语。之后,别人不敢信任你,甚至“怕”你三分,更因怕哪天你又犯了错,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于是抵制你,拒绝和你合作。而最重要的是,不敢承担的错误会成为一种习惯,也使自己丧失面对错误、解决问题和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所以,不认错的弊大于利。

那么诚实认错呢?

你会说,诚实认错,那不是要立即付出代价,独吞苦果吗?有时候碰到没有担当的上司,的确会如此,但绝大多数的上司都会“高抬贵手”——人家都认错了,还要怎么样?而且在心理上,你认错,已明显标示出上司与你位置的高低,上司受到尊重,再怎么说,都要替你扛一部分的责任;何况你犯错,他也有“督导不周”的责任,所以,在现实中,认错的后果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严重。

诚实认错还有间接的好处,例如:(1)为自己塑造了“好汉做事好汉当”的形象,无论领导同事都会欣赏、接受你的作为,因为你把责任扛了下来,不会诿过于他们,他们感到放心,自然尊敬你,也乐于跟你合作,更乐于替你传播你的形象,这是你的无价资产。(2)可借此磨炼自己面对错误的勇气和解决错误的能力,因为你不可能一辈子做事没缺点,趁早培养这种能力,对你的未来大有好处。(3)你的认错如果真的招来别人的责骂,那么正可塑造你的弱者形象,弱者往往是引人同情,也能引来助力的,你会因此而获得不少人心。而且大部分人在骂过人之后,都会不忍心,就算要处罚你,也不会下手太重,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弱”者无敌

在事业和竞争中为了取胜,当然不可以弱示人。但在特定情况下故意示弱,却是厚黑实践者必须修习的功夫。

示弱可以减少乃至消除不满或嫉妒。事业上的成功者,生活中的幸运儿,被人嫉妒是客观存在的。在一时还无法消除这种社会心理之前,用适当的示弱方式可以将其消极作用减少到最低限度。

示弱能使处境不如自己的人保持心理平衡,有利于团结周围的人们。

示弱能表现一个人实事求是的作风,客观上给积极进取者以鼓励。

要使示弱产生积极效果,必须善于选择示弱的内容。地位高的人在地位低的人面前,不妨展示自己学历不高,经验有限,知识能力有所不足,有过种种曲折难堪的经历,表明自己实在是个平凡的人。成功者应多在别人面前说自己失败的记录,现实的烦恼,给人以“成功不易”,“成功者并非万事大吉”的感觉。对眼下经济不如自己的人,可以适当诉诉自己的苦衰:诸如健康欠佳,子女学业不妙以及工作中诸多困难,让对方感到“他也有一本难念的经”。某些专业上有一技之长的人,最好宣布自己对其他领域一窍不通,袒露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闹过笑话,受过窘等。至于那些完全因客观条件或偶然机遇侥幸获得名利的人,更应该直言不讳地承认自己是“瞎猫碰到死老鼠”。

示弱可以是个别接触时推心置腹的交谈,幽默的自嘲,也可以是大庭广众下,有意以己之短,衬人之长。

示弱有时还要表现在行动上。自己在事业上已处于有利地位,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在小的方面,即使完全有条件和别人竞争,也要尽量回避退让。也就是说,事业之外,平时对小名小利应淡薄疏远些。因为你的成功已经成了某些人嫉妒的目标,不可再为一点微名小利惹火烧身,应当分出一部分名利给那些暂时的弱者。

示弱是强者在感情上体贴暂时在某些方面处于劣势的弱者的一种有效手段,它能使你身边的弱者有所慰藉,心理上得到平衡,减少或抵销你前进路上可能产生的消极因素。事业上的强者都懂得示弱。经商之技

为了保证“争战”的顺利,必须进行“庙算”——预测,准确预测,慎重制定战略、策略。商业经营企业生产也是这样,在进入市场前,必须针对相关的消费倾向、生产趋势及市场变化进行分析和预测,以此作为经营决策的依据。巧妙预测商场驰骋

李嘉诚是香港巨富。1992年,美国的《福布斯》世界富豪排名,他以38亿美元的个人财产列世界第35位,成为全球华人的首富,是华人的骄傲。

李嘉诚的成功之道在于他善于市场预测。

李嘉诚经过调查,发现各大商店几乎都没有塑胶花卖。他认定香港人是喜欢摆设的,所以大胆预测,逼真、漂亮又便宜的塑胶花必将受到香港人的大力欢迎。

有了好的预测,必须付诸实践,才能变成现实。于是他创办了长江塑胶厂,大量生产各种各样的塑胶花。塑胶花很快进入了千家万户。

后来,李嘉诚获悉,欧洲人最喜欢塑胶花。苏联人扫墓不用纸花或鲜花,而用塑胶花,表示生命虽已结束,但思想、品质、精神是常青的;北欧人则喜欢用塑胶花装饰庭院、房间。此外他还了解到美洲人连汤车上和工作场场所里都会挂上一些塑胶花。于是他果断地预测,塑胶花必将充斥全球。于是,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长江塑胶厂大大提高了塑胶花生产量,一时间欧美市场掀起了“塑胶花热”。

李嘉诚经过认真的市场分析,认为自20世纪50年代末期香港经济开始复苏,世界各国冒险家、投资家纷纷涌入香港,土地资源将出现短缺,房地产业前景看好。于是他果敢地进军房地产业。

虽然房地产业几经波折,但李嘉诚处变不惊,并利用中国大陆的“文化大革命”对香港房地产业的冲击,大力收购人们争相抛售的价格处于低迷的房地产。并最终于20世纪70年代,香港经济平稳引起的房地产价格直线回升之机,狠赚了一笔,并一跃成为香港房地产业的巨头。

20世纪70年代后期,香港经济蒸蒸日上,经济发展必将带动消费,而旅游业是消费的首选。所以他预测香港将出现旅游热,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收购香港永高有限公司的股权,从而取得了位于香港小区的有800个房间的希尔顿大饭店的控股权。一时间,不尽财源滚滚来。

1977年,香港地铁公司要在中工区闹市的中环站等站举行兴建投标。中区闹市是香港最繁华的地段,是世界价格最昂贵的地皮之一,每平方米标价高达10万港元,总价约2.44亿港元,被誉为“地王”。

一时间,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国及香港等地区共309家公司前来竞标。李嘉诚胸有成竹,以最佳方案,一举中标。

从此,李嘉诚的房地产业如日中天,一发不可收拾,房价一度打破香港地产的历史记录。香港首富的地位从此奠定。只有全面权衡才能成未竟之功

战略决策,是争战的最大、最重要的问题。要正确进行战略决策,首先要慎重,其次要会做战略决策。在商海争战、企业运营中,都必须讲究“决策术”。决策正确与否是影响经营目标完成的先决条件和重要因素,决策者必须熟知自身条件和外事环境,谋长远,谋全局,谋效益,慎重仔细,经深思熟虑,谋而后战,力争使经营决策其有科学性、准确性,以指导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达到目标。否则,只能功篑一亏。

1954年,时为营销员的克罗克第一次走进了圣伯丁诺的麦当劳,他立刻被那神奇所吸引,从此他便与麦当劳产生了不解之缘。

麦当劳本为麦氏兄弟所创,最终被克罗克发扬光大。克罗克为此付出了努力与艰辛。

1954年克罗克经过协商,与麦氏兄弟签订了合约,开始了对麦当劳的经营管理。

随着克罗克在速食业中的发展,麦当劳兄弟的阻碍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了。由于麦氏兄弟目光短浅,克罗克的连锁原则得不到充分的发展。麦氏兄弟却贪婪地取得了克罗克仅有的1.9%服务费中的0.5%做为权利金,这严重阻碍了麦当劳的扩展。

自1961年初开始,麦当劳兄弟和克罗克就为麦当劳出让一事进行磋商。

最后,麦氏兄弟开价了:“我们一定要270万美元。一定要现金……一分也不能少!”

克罗克差点要晕了,他没想到他们竟会这样狠心。

但是,他却一筹莫展。因为:克罗克与麦氏兄弟俩签约的时候,并没有发现那里面简直让人无法接受的苛刻限制。他当时过于急躁和匆忙,以至于没能全面均衡,从而为以后的发展埋下了很深的隐患。

合约里有这样一项规定:在未获书面许可以前,任何麦当劳兄弟设定的快速服务系统,都不得转变、修改,或做任何变动。

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着的,为了适应这发展变化的情况,就必须不断更改旧的、过时的东西。克罗克在从事速食业的7年中,在麦氏兄弟的默许下,对麦当劳的诸多制度进行了修改,但麦氏兄弟从未出示过相关证明。严格地讲,克罗克无时无刻不在违反合约。

克罗克卖出去的连锁越多,违反合约的地方就越多,这就成了恶性循环。这对克罗克来说,简直就是糟透了。

麦氏兄弟虽然并没有威胁说要控诉克罗克违反合约,但不安时时萦绕着克罗克。稍有不慎,惹翻了麦氏兄弟,克罗克就有得受。

到1960年,麦氏兄弟与克罗克的10年合约期限,仅剩4年。虽然克罗克有权再续10年,但由于技术违约太多,只要麦氏兄弟不高兴,续约也就泡汤了。并且,麦氏兄弟随时都可以控制连锁权。

倍受折磨的克罗克开始与麦氏兄弟就续约一事磋商。克罗克想先续90年,并希望以得到自己可以开店的权利。麦氏兄弟派法律代理人卡特,与克罗克直接磋商。卡特坚持不改动原合约条款,但麦氏兄弟表示愿意有弹性地接受要求。

1961年2月,双方正式签订续约。克罗克得到99年的续约,并且可以,在麦当劳系统公司下直接开设连锁店;在不改变“店面设计、大小、外观”的情况下,可以改变新店的蓝图。

然而事情并没有结束,麦氏兄弟与克罗克之间隔阂日深。

克罗克一边设法筹款,一边委托律师伯纳草拟连锁权转让合约。

几经周折,克罗克终于如愿以偿。

由于计划不周及受不可抗力的阻挠,克罗克在营造麦当劳宏伟蓝图的过程中,饱受煎熬。在一定程度上,麦当劳公司的蒸蒸日上,可谓姗姗来迟。火眼金睛看市场电子游戏创辉煌

如果领导者在决策中能够做到视野开阔,胸怀全局,全面比较,综合分析,必将找出最佳的方案,从而“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日本任天堂公司的前身是成立于1889年的一间小作坊,在创业后的90多年里,主要生产纸牌、扑克牌、麻将、象棋等极普通、简单的休闲娱乐品,一直是手工作坊式的小本经营,默默无闻。公司社长山内博掌管任天堂后,面对无前途的企业,一直寻机转舵离开此行。

1964年,东京成功地举办了奥林匹克运动会。大批量生产带动了大批量消费,人们的娱乐需求也更加丰富多彩,扑克牌已难以满足娱乐需求市场,这为任天堂公司创造了良好机遇。

在电子技术推动下,1975年日本掀起了电子热,电子游戏业也随之兴起。娱乐产品的各厂家争先恐后地投下巨资,抢占市场。但好景不长,石油危机的爆发导致了严重的经济衰退,刚刚起步的电子游戏机市场陷入萧条。

坚信电子游戏业的光辉未来及巨大的市场潜力,任天堂决定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在挑战中奋进。于是,公司冒着风险,再次投资,向电子游戏业发起冲击。

任天堂公司认识到,日本电子游戏业市场是群雄混战,竞争激烈,若想称雄于电子游戏界,还必须独辟蹊径,不断创新。通过对娱乐市场的透彻分析,山内博发现:

1.娱乐商品的商品生命周期极为短暂,所以必须不懈地努力,不断开发新产品。而开发和决定投入市场的新娱乐商品,不能换汤不换药,务必使它的娱乐性能高于同类老商品。

2.娱乐需求分金钱消费与时间消费,花钱少的娱乐消费具有强大的市场生命力和广泛需求,是发展方向。

3.电子游戏业做为新兴的科技型娱乐产业,是电子产业同闲暇娱乐业相结合的产物,既能充分发挥电子业的优势,又能充分满足人们多层次的娱乐需求。

4.电子游戏业同传统娱乐业的区别就在于消费的配套性:

硬件是其基础,没有硬件的普及,再好的软件也无所作为;但若没有软件的不断推陈出新,硬件也缺乏吸引力。硬件和软件的销售可以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5.此时的日本电子游戏市场上,所有游戏软件都依附于计算机,大型专业游戏机等价格昂贵的硬件,花费较大。而且,这些硬件要像电视机一样普及到家庭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电子游戏业还是需要耗费较多金钱的一种娱乐消费,难以普及。

通过以上分析,山内博敏锐地认识到,花钱少的娱乐消费是娱乐需求的一个市场缝隙,是电子游戏业尚未被识别的发展契机。

1981年,个人电脑在日本开始普及。当时的报刊上,常有分析、预测个人电脑市场的文章。分析使用情况时,发现大部分用来玩游戏,一般厂商纷纷投入“远景看好”的个人电脑生意,而山内博却非常重视“大部分用来玩游戏”所包含的重要信息。他认为,如果不考虑电脑的其他功能,而制造一种专门用于游戏的简易电脑,岂不更妙?山内博决心放手一搏,任天堂将尽全力研制电脑游戏机软硬件。

鉴于公司在硬件开发方面起步较晚,无竞争优势,家用游戏机开发出来后,并不立即投放市场,而是冷静观察与等待,伺机而行。1983年7月,任天堂以与众不同的产品定位和廉价策略,将第一批家用游戏机推向市场。别的厂家宣传自己的游戏机有玩游戏、计算、编排、学习等多种功能,而任天堂则宣称自己的游戏机只是具有游戏这一惟一功能,其操作方法简单明了,老少皆宜,所以不仅能让孩子着迷,而且能讨得家长的欢心。别的厂家将游戏机价格定在每台30000-50000日元之间,而任天堂却将游戏机价格定在每台14800日元,低得令人难以置信。因为公司认为面向普通家庭的娱乐商品,必须做到低成本和低售价,公司的低价格策略是“放长线,钓大鱼”,当人们花不多的钱高高兴兴地买下任天堂的电脑硬件后,必然要购买软件(否则是玩不成的),而且要经常更换软件(这样才能不断有新花样),一套软件的价格在4000-6000日元之间,利润率是较高的,任天堂何愁不财源茂盛呢?就这样,任天堂1983年推出的游戏机以“画面清晰、内容精彩、价格大众化”的强大优势,一上市即被抢购一空,生产线加班运转也供不应求,一举将其他8家游戏机生产厂商全部打垮,任天堂游戏机在市场上独占鳌头。

功能专一的家用游戏机大获全胜后,任天堂还紧追新科技的发展,不断开发新产品。1989年开发出微型便携的“少年壮志”游戏机。1990年又研制成功具有更清晰画面和更逼真立体声的“超级游戏机”,并将其上市时间比原计划推迟一年半,以煽动市场消费者的热望,上市后,立即被翘首以待的顾客踊跃抢购,掀起了阵阵市场热潮。此外,公司还不断花样翻新,为自己的游戏机配套设计了106套新奇有趣的吸引力强的专用游戏卡,一次次撩拨起消费者的欲望,一次次煽动着市场的热浪。

任天堂自1983年首次推出游戏机,在近10年时间里,国内销售的各种游戏机达3400多万台,家庭普及率达50%以上,独占国内硬件市场的80%。在海外销售7400万台以上,仅美国的家庭占有率就达1/3。其软件在国内累计销售3.25亿个,海外累计销售4亿个,在日本电子游戏软件市场的占有率高达90%。全国1/3的玩具店和2000多个任天堂玩具专柜销售其游戏机和游戏卡。当时职工人数仅950名的日本任天堂公司税前利润高达1684亿日元,仅次于拥有7万多名职工和近3万家配套中小企业的丰田公司及职工人数达23万之众的日本电话电报公司而位居日本第三,人均纯利润为9000多万日元,堪称世界企业人均创利之最!商战巧运作谋事在人心

争战,“谋事在人”,而且在谋人心。

在现代社会里,无论从事商业运作、企业经营,都必须懂得: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如不能团结人,得不到更多人的同心支持,成功之路,可谓步履维艰。

1963年,曾宪梓到香港求发展。在最初几年里,为了生活,他不得不放弃自己曾热衷多年的专业,混迹于小生意人的行业里,惨淡经营。

20世纪60年代中期,香港服装业受世界服装潮流的影响,西装盛行。穿西服必须打领带,一时间领带颇为抢手,而当时的香港领带业很薄弱。

商机就在眼前。曾宪梓以区区6000港元为本钱,开始了创业之路。“一人工厂”诞生了。曾宪梓日夜操劳,自己选材,自己设计,自己剪裁,自己缝制,自己熨烫和包装。几乎倾囊中所有,第一批自制领带终于问世,只是无人问津,经销商甚至多看一眼都不愿意。

终于,有一天,一家商店的经理同意看一看他的领带,可是其出价之低,令人感慨,甚至低于成本费用,买卖自然不成。那位经理便把曾宪梓带到自己的商店参观,曾宪梓终于明白了自己所制的领带用料低劣、款式单一、色泽灰暗,难登大雅之堂。这种产品不会带来利润,只会招来别人的歧视与羞辱。

全部家当打了水漂,曾宪梓认真总结了经验教训:只有高档名牌产品,才有可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他忍痛“斩仓”,将自己的产品出让给了街头地摊,用得来的钱买了几条国外产知名高级品牌高级领带,悉心研究,认真总结,终于领悟了名牌的真谛。

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选料,认真加工,一批精致高档的领带问世了。曾宪梓拿着自己的硕果,穿梭般奔走于各大商店。终于,地处旺角的瑞兴百货公司经理对他的领带赞不绝口,只是担心知名度欠缺,一时难以大规模销售。

曾宪梓欢心之余,痛下决心:愿以成本价换取与高档进口领带同列的资格。

经过市场检验,销量不菲。瑞兴百货公司与曾宪梓私下结盟,形成产销一条龙,同时曾宪梓制作的领带价格远非一般香港领带所能比拟,并且销量直线上升。

曾宪梓迅速扩大生产规模,并确定的“金狮”为商标,初步确立了自己的名牌地位。“金狮”在香港独树一帜,不久,曾宪梓将“金狮”易名为“金利来”。“金利来领带”从此成为“男人的世界”。

曾宪梓没有被眼前的胜利冲昏头脑,针对知名度问题,投巨资展开广告战,一时轰动香港,驰名全球。“金利来”领带价格由原来的每条9.9元猛涨至100元,直逼国际知名品牌,并销往全球,依然供不应求。

金利来的发展史,就是曾宪梓的艰辛史、光辉史。借别人的钱赚更多的钱

一个人的成长不可能一帆风顺,但只要灵活掌握机会,巧妙借用外力,未尝不可以达到事业的峰巅。

丹尼尔·洛维格,1897年生于美国密歇根州的上镇南海漫,洛维格父亲是个房地产生意的经纪人。洛维格10岁时,父亲和母亲因为个性不合离婚了。这样,洛维格跟随父亲离开家乡,来到了得克萨斯州的小城——阿瑟港,一个以航运业为主的城市。

洛维格对船情有独钟,几乎到了着迷的程度。终于,高中没念完就去码头工作了。他先给一些船主做帮工,拆装修理轮船引擎。洛维格对这一行有出奇的灵气,简直称得上无师自通。

由于他手艺出众,揽的活越来越多,忙都忙不过来。于是干脆辞职,独自开了个修理行。

就在洛维格即将30岁的时候,灵感开始进发了。童年的一个小小的赚钱经历出现在他的脑海里。

在他9岁时,他偶然获悉邻居有条柴油机帆船沉在了水底,船主人想放弃它了。洛维格向父亲借了50美元,用其中一部分雇了人把船打捞上来,又用一部分从船主人手里买下了它,然后用剩下的钱请人把那条几乎报废的帆船修理好,然后转手卖了出去。这样他净赚了50美元。他知道如果没有父亲的那50美元,他难以做成这笔交易。洛维格发现,对于一贫如洗的人,要想拥有资本就得借贷,用别人的钱开创自己的事业,为自己赚更多的钱。

洛维格能选择的惟一办法,就是向银行申请个人贷款。在相当长的日子里,纽约的很多家银行里都能见到他忙碌的身影。他得说服银行家们贷给他一笔款子,并且使他们相信他有偿还贷款本金及利息的能力。可是银行对他的请求一一给予了拒绝。理由很简单,他几乎一无所有,贷款给他这样的人风险很大。希望一个个像肥皂泡样破灭。就在绝望之际,洛维格突然计上心来。他有一条尚能航行的老油轮,他把它重新修理改装,并精心“打扮”了一番,以低廉的价格包租给一家大石油公司。然后,他带着租约合同等去找纽约大通银行,说他有一艘被大石油公司包租的油轮,如果银行肯贷款给他,他可以让石油公司把每月的租金直接转给银行,来分期抵付银行贷款的本金和利息。

经过研究,大通银行的经理们答应了洛维格的要求。当时大多数银行家都认为此举简直不可思议,把款贷给洛维格这样一个两手空空的人,等于是把钱白白扔进大海里。但大通银行的经理们自有他们的道理:尽管洛维格本身没有资产信用,但是那家石油公司却有足够的信誉和良好的经济效益;除非发生天灾人祸等不可抗拒因素,只要那条油轮还能行驶,只要那家石油公司不破产倒闭,这笔租金肯定会一分不差地入账的。洛维格思维巧妙之处在于他利用石油公司的信誉为自己的贷款提供了担保。

他拿到了大通银行的第一笔贷款,马上买下了一艘货轮,然后动手加以改装,使之成为一条装载量较大的油轮。他采取同样的方式,把油轮包租给石油公司,获取租金,然后又以包租金为抵押,重新向银行贷款,然后又去买船,如此循环往复,像滚雪球似的,一艘又一艘油轮被他买下,然后租出去。等到贷款一旦还清,整艘油轮就属于他了。随着一笔笔贷款逐渐还清,油轮的包租金不再用来抵付给银行,而转进了他的私人账户。

洛维格拥有的船只越来越多,包租金也滚滚而来,洛维格不断积聚着资本,生意越做越大。不仅是大通银行,许多别的银行也开始支持他,不断地贷给他数目不小的款项。

洛维格没有就此满足,他有了一个新的设想:自己建造油轮出租。

在常人看来,这是极为冒险的举措。投入了大笔的资金,设计建造好了油轮,万一没有人来租,怎么办?凭着对船特殊的爱好和对各种船舶设计的精通,洛维格非常清楚什么样的人需要什么类型的船,什么样的船能给运输商们带来最好的经济效益。他开始为一些顾客“量体裁衣”地设计一些油轮和货船。然后拿着设计好的图纸,找到顾客,一旦顾客满意,立即就签订协议:船造好后,由这位顾客承租。

洛维格拿着这些协议,再向银行申请高额贷款。此时他在银行家们心目中的地位已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以他的信誉,加上承租人的信誉,洛维格向银行提出给予他很少人才能享受的“延期偿还贷款”待遇,也就是说,在船造好之前,银行暂时不收回本息,等船下水正式营运后,再开始归还银行贷款本息。这样一来,洛维格可以先用银行的钱造船,然后租出,以后就是承租商和银行的事,只要承租商还清了银行的贷款本息,他就可以坐取源源不断的租金,自然而然地成为船的主人了。整个过程他不用投资一文钱。

洛维格的这种“空手套白狼”的赚钱方式,乍看有些荒诞不经,其实每一步骤都很合理,没有任何让人难以接受的地方。

如果说洛维格的初步成功是靠了他的天才思维,那么后来他的事业跨上巅峰,多少还是靠了一定的机遇。

二战爆发时,也就是洛维格40岁的时候,他已经有了规模不小的船厂和码头。随着太平洋战争的开始和加剧,美国政府大量需求船只。洛维格和政府机构很快打上了交道,政府向他定购了大量的船只。洛维格的资本急剧地膨胀起来。

战后,美国经济开始走向繁荣。可是洛维格却逐步陷入了困境。因为政府大大地提高了对造船业的税率,各种各样的税赋山一般沉重地压得这一行业的人喘不过气来。同时,工人工资提高、原材料价格上涨,形势逼人。就在此时,洛维格以他的远见,决定走出美国,向国外输出资本。

机遇总是为有胆识的头脑而存在的。

当时,日本政府积极恢复经济,正急需引进外资,以求发展。野心勃勃的洛维格把目光投向了那里。日本战前的海军重港、从前专门生产其主力舰、航空母舰的地方——吴港,因为战争的缘故,被美军夷为平地。工人们纷纷被遣散,造船厂也关门大吉了。当时日本人一心想重建它,但又不敢惊动美国政府,怕美国把吴港作为美军的军事造船基地。精明的洛维格猜透了日本政府的顾虑,便以私人的身份来到这里,向有关部门进行游说。他很快赢得了吴港地方官员的信任,跟他签订了造船协议,并向他提供了廉价的劳工和平价的钢铁。

洛维格租下了码头,不仅租金低廉,日本政府还给予他免税免赋待遇。吴港的发展给洛维格的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他所造的船吨位越来越大,船队也越来越庞大。在世界各地的海域里,都有了洛维格的船只。第二篇作战篇——行动是致胜的玄机

行动是致胜的关键,或明或暗,取决于行动者的心计。一般讲,明可以示假,暗可以为真。这是许多诡秘者的行动绝招。如果只知明斗,而不知暗争,十之八九会导致败局。此为《孙子兵法》“作战篇”之精髓。【本篇导引】

本篇名为“作战”,实写战前准备的重要性。

由于战争对人力、物力、财力的依赖,即所谓“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所以战前必须认真准备。

同时,为了避免“钝兵挫锐,屈力殚贷”后“诸侯乘其弊而起”,所以“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速战可减少因战多带来的巨大耗费,也可解决补给困难。

其次,要“因粮于敌”,一方面可就地解决给养,另一方面可造成敌方的穷弊,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战争的进程。

另外,要“胜敌而益强”,只要重赏勇士、宽待俘虏,用战利品壮大自己,就可以有效地打击敌人。

本篇主题词:兵闻拙速、因粮于敌、胜敌而益强。【智慧之源】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

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