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2019考研政治基础1000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7 04:44:33

点击下载

作者:中公教育研究生考试研究院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公2019考研政治基础1000题

中公2019考研政治基础1000题试读:

前言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做任何事,都要脚踏实地从基础做起,考研政治的复习也不例外。考研政治涉及五大学科,考点多而杂,只有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点,才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多做选择题是理解知识点、总结知识点之间逻辑关系的方法之一。因此本书旨在帮助考生夯实基础知识,提高基础阶段的做题能力。

在考研政治中,选择题占总分值的50%,是考研政治试题中相对简单的部分,但是考生在考试中却很难做到不丢分。为此,本书为考生总结了提升考研政治选择题作答能力的三种解题方法。直选法

直选法,就是考生按照题干的要求,依据对基本知识和理论的准确把握,直接从诸多题支中选出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的方法。它的优点就是快速和直接,但是考生只有对相关知识和理论原理有准确的理解,才能在众多错误项的干扰下直接选出正确答案。本方法主要适用于较容易、答案明了且考查基本记忆能力的题目。【例1】(单项选择题)

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并不是单纯的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坏,实际上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因此,在当代中国,要进行的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是( )

A.政治文明建设

B.经济文明建设

C.社会文明建设

D.生态文明建设

本题考查的是人与自然。此知识点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基本常识,也属于大学生必须掌握的政治常识。题目简单明了,用直选法即可迅速解答。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D。【例2】(多项选择题)

伴随着生产力发展、科技进步及阶级关系调整,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资本家及其代理人为缓和劳资关系所采取的激励制度有( )

A.职工参与决策制度

B.职工终身雇佣制度

C.职工选举管理制度

D.职工持股制度

本题考查的是当代资本主义劳资关系的新变化。考生只要准确掌握这一知识点,就可以利用直选法轻松选出答案。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人阶级反抗力量的不断壮大,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开始采取一些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这些制度主要有职工参与决策制度、职工终身雇佣制度以及职工持股制度。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D。排除法

排除法,就是考生需要在仔细审题的基础上,依据题干要求和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首先排除题支中明显错误和不符合题意的选项,然后再确定正确答案的方法。此法适用于题干较难并且考生对相关知识点不能透彻理解的情况,考生根据逻辑思维和对相关理论的基本了解进行排除和选择。具体来说,排除法包括排谬、排异、排重、排外四种常用的方法。下面通过两道单项选择题和两道多项选择题对上述四种方法加以详解。

排谬法

排谬法,就是排除内容本身全部错误或部分错误的题支的方法(逆向选择题除外)。例如,常见的一种题支本身表述错误是张冠李戴,认错对象,弄错事实。具体到题目上是指错把某一知识点的概念、背景、适用范围、影响等元素套用在其他的知识点上,造成题支错误。

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题支的描述是对应题干的知识点还是对应其他的知识点。在平时的复习中,考生要注意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弄清楚重要的原理和理论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同时要注意把相似理论及知识点进行对比记忆,防止张冠李戴、混淆不清。【例3】(单项选择题)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

A.变是世界的本质

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本题考查的是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题支中的“变”是指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不变”是指静止。题干材料反映了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故C项正确。世界的本质是物质,故A项张冠李戴,应排除。世界上既有变(绝对运动),又有不变(相对静止), B项的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变与不变的对立是相对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故D项也排除。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

排异法

排异法,就是排除那些内容本身正确,但与题干要求不吻合的题支。这就提醒考生要认真审题干。审题干包括审设问方向、审范围和审题眼。审设问方向,主要是明确题干的要求和答题方向,弄清哪些是正向选择题,哪些是逆向选择题。审范围时要着重弄清题干在时空、内容、逻辑三方面的规定性,以便确定题干所考查的知识范围。审题眼即找出关键词,关键词是指题干中那些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信息,一般位于题干的最后一句话,它确定了题干内容的特殊规定性。把握“题眼”是确定正确题支的关键。

考生要在仔细审题干的基础上,对部分试题运用排异法,找出说法正确但与题干要求不相吻合的题支并排除。【例4】(单项选择题)

恩格斯说:“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东西远胜于鹰。狗比人具有敏锐得多的嗅觉,但是它连被人当做各种物的特定标志的不同气味的百分之一也辨别不出来。”人的感官的识别能力高于动物,除了人脑及感官发育得更加完善之外,还因为( )

A.人不仅有感觉还有思维

B.人不仅有理性还有非理性

C.人不仅有直觉还有想象

D.人不仅有生理机能还有心理活动

本题考查的是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概念及二者的关系,侧重考查人的认识活动和动物所具有的生理机能的本质区别。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从理论上讲,人不仅有感觉能力,更重要的是人有理性认识的能力,即思维的能力。人的感官的识别能力之所以高于动物,就是因为感官背后有理性思考在支撑。B、C、D三项虽然表述正确,却与题意无关,故排除。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

排重法

排重法,就是排除与题干变相重复的题支的方法。这类题支的干扰性较大,考生在答题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很容易错选。所以,考生要提高鉴别与题干变相重复的干扰性题支的能力,运用排重法解答部分试题。【例5】(多项选择题)

我国现阶段,阶级斗争已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是因为( )

A.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已经消灭

B.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

C.我国的阶级结构已经发生根本变化

D.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

本题考查的是阶级斗争已不是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的原因。我国现阶段,阶级斗争已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是因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已经消灭,我国的阶级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B项属于对题干的变相重复,应当排除。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CD。

排外法“外”就是“外延”的意思。所谓排外,就是排除与概念的外延和题干不符(或大或小)的题支。解题时,考生一定要对照题干所涉及的概念和题支的概念,看其内涵和外延是否一致,若不一致则不可选。【例6】(多项选择题)

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是(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B.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经验的科学总结

C.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D.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本题考查的是十八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表述。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做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科学发展观不是革命的产物,是建设、改革经验的科学总结,故B项将科学发展观的外延扩大化,应排除。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CD。推测法

推测法,就是在仔细审题和对选项进行慎重比较的基础上,根据第一印象和对相关考点的理解做出判断、选出正确题支的方法。对于难度较大、不能通过直选法和排除法解答的题目,考生不妨采用此方法。对于此类题目,考生不要患得患失,犹豫不决,花费太多的时间。

在采用推测法解题时常用的一些方法有:第一,语感法。就是在答题过程中找不到充分的根据来

确定正确选项时,可以将试题默读几遍,如果语言流畅、顺口,即可确定为答案。第二,分析法。将四个选项全部置于试题中,仔细比较、逐个分析、去误求正、去伪存真,以获得理想的答案的方法。第三,推敲法。就是利用上下文推测词义。有些试题要从句子中的结构及语法知识入手,配合自己平时积累的常识来判断其含义,推测出逻辑的条件和结论,选出正确选项。【例7】(单项选择题)

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他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这表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 )

A.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B.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C.开始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

D.已经突破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束缚

本题考查的是三大改造后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考生应首先仔细阅读题干找准关键词:1956年,对苏联的经验和教训要“引以为戒”。关键词表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由此推测B项正确。A、C两项意思相似,都认为当时已经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内容上分析,当时中国共产党并没有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也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故二者皆不选。D项更是与题干的背景知识无关,故排除。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例8】(多项选择题)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论述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他指出:“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下列不能作为这两个革命阶段能够有机连接的原因的是( )

A.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B.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提供了经验

C.民主革命中包含了社会主义因素

D.中国国情决定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本题考查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问题。在考生对此相关知识点不甚了解的时候可以用推测法分析每个选项来确定正确答案。A项“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不能推出我们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上可以选择其他社会形态,走其他道路,因此A项不是原因。俄国的经验是不是一定要遵守?或者我们直接照搬俄国的经验就行?有文史常识的考生应该知道,如果事情是这样简单的话就不会有长征的发生了,故B项并非原因。D项对革命分两步走的解释和两步之间的关系没有太多的联系,故D项也不是原因。C项是这两个革命阶段能够有机连接的原因。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D。

古人讲:“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它强调了练习的重要性,应对考研政治选择题更需要大量练习。《考研政治·基础1000题》选取试题1000道,包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五部分的重要考点,题型较全、解析详细。考生复习时可将本书与《考研政治·强化冲刺800题》配套使用,循序渐进地进行复习。中公教育研究生考试研究院2018年1月

题本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基础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 )

A.资本论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

A.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和学说体系

B.列宁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和学说体系

C.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列宁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D.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的一生有两大独创发现,分别是( )

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B.唯物史观和劳动价值论

C.唯物论和科学社会主义

D.辩证法和剩余价值学说

4.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

A.与时俱进

B.彻底的批判精神

C.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D.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5.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是( )

A.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学说

B.关于阶级斗争的学说

C.关于思维发展规律的学说

D.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6.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剥削,消灭阶级

C.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7.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

A.理论创新

B.解放思想

C.坚持真理

D.实事求是

8.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

A.实现大同社会

B.实现共产主义

C.实现人人平等

D.消灭阶级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有( )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空想社会主义

2.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工人运动是( )

A.英国宪章运动

B.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C.俄国十月革命

D.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有( )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科学主义

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D.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和完善。这种发展包括( )

A.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

B.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

C.毛泽东思想

D.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5.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 )

A.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根本区别

C.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D.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6.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包括( )

A.绝对的真理性

B.彻底的科学性

C.坚定的革命性

D.自觉的实践性

7.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其具体表现为( )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题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D.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基础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在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

A.世界的状态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精神能否认识物质的问题

D.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问题

2.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以划分为两大基本派别,它们是(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D.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

A.对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的回答

B.对世界精神问题的不同回答

C.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D.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4.把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 )

A.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不同回答

B.对世界状态问题的不同回答

C.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D.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

5.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D.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

6.关于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分别是(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7.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最根本的分歧点在于( )

A.是否承认联系

B.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的作用

C.是否承认发展

D.是否承认物质

8.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 )

A.物质范畴

B.意识

C.运动

D.实践

9.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的关系是( )

A.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B.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C.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D.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

10.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是( )

A.实践

B.认识

C.运动

D.规律

1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A.自为性

B.主观能动性

C.客观实在性

D.运动

12.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 )

A.物质

B.思维

C.语言

D.劳动

13.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强调的是( )

A.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B.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C.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

D.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

14.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是(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B.物质与意识相互决定

C.物质受意识制约,意识影响物质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完全受物质制约

15.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句话表明( )

A.意识是人脑的产物

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意识决定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直观摹写

16.甲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组成;乙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对于甲、乙的观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乙是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甲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乙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甲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乙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甲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乙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17.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和根本属性是( )

A.时空

B.运动

C.静止

D.实践

18.设想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会陷入( )

A.形而上学

B.诡辩论

C.辩证法

D.唯心论

19.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动即是静,静即是动

B.只有绝对运动,没有相对静止

C.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D.运动是有条件的,静止是无条件的

20.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是( )

A.时间

B.空间

C.时间和空间

D.实践

21.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 )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B.人的意识

C.社会实践

D.生产力

22.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之一,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关于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一定程度上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

B.使发展趋势带有一定的特点和偏差

C.通过一定条件,与必然性实现相互转化

D.有时候起作用,有时候不起作用

23.意识自身“物化”过程的实质是( )

A.人的意志改造世界的过程

B.人的意识创造物质的过程

C.人用意念变物的过程

D.通过实践改造物质世界的过程

24.“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 )

A.精神力量可以变成物质力量

B.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C.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D.精神的力量可以替代物质的力量

25.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 )

A.尊重客观规律

B.创造规律

C.摆脱规律的束缚

D.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

26.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是( )

A.意识

B.理念

C.实践

D.蓝图

27.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是( )

A.联系和发展

B.内因和外因

C.原因和结果

D.必然和偶然

28.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 )

A.简单的沟通和交流

B.相互依赖,谁也无法离开谁

C.相互渗透,相互制约

D.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9.联系的前提是事物之间的( )

A.变化

B.区别

C.发展

D.运动

30.事物发展的实质是( )

A.运动、变化和发展

B.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C.所有事物的前进与上升

D.发展是一个扬弃的过程

31.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的是( )

A.必然性和偶然性

B.原因和结果

C.内容和形式

D.可能性和现实性

32.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范畴是( )

A.原因和结果

B.可能性和现实性

C.必然性和偶然性

D.现象和本质

33.唯物辩证法中包含着丰富的理论内容。其中,它的实质和核心是( )

A.质量互变规律

B.否定之否定规律

C.对立统一规律

D.联系的观点

34.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矛盾是指( )

A.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

B.人们思维过程中由于违反形式逻辑规则所造成的自相矛盾

C.事物之间的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关系

D.事物内部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关系

35.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同一性和斗争性

C.共性和个性

D.必然性和偶然性

36.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 )

A.根本矛盾

B.非根本矛盾

C.主要矛盾

D.次要矛盾

37.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是( )

A.量

B.质

C.属性

D.度

38.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是事物的( )

A.度

B.质

C.量

D.程度

39.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的变化,并体现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的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 )

A.量变

B.质变

C.静止

D.时间

40.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

A.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B.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C.事物的变化是否激烈

D.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

41.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的是(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自然规律

42.“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种观点属于( )

A.辩证否定观

B.形而上学否定观

C.诡辩论

D.唯心论

43.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的是(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社会规律

44.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关系

B.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C.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D.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45.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认识方法是( )

A.矛盾分析法

B.联系的方法

C.发展的方法

D.客观分析法

46.从一般原理推论出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是( )

A.归纳方法

B.演绎方法

C.分析方法

D.综合方法二、多项选择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该问题所包含的内容有( )

A.思维和存在谁是世界的本原

B.思维和存在能否相互转化

C.思维能否认识或者正确认识存在

D.思维和存在是否相互影响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其原因有( )

A.此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

B.此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C.此问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

D.此问题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决定着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与方向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表现在它实现了( )

A.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C.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D.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4.唯物主义发展的历史形态有( )

A.庸俗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C.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5.意识在形成过程中所经历的阶段包括( )

A.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

B.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C.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D.低等动物的应激反应

6.意识从其起源看是( )

A.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社会历史的产物

C.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D.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7.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包含丰富的内容,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表现在( )

A.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B.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C.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D.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8.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其具体形式包括( )

A.事物的质变

B.事物空间位置暂时未变

C.事物根本性质暂时未变

D.事物的显著的运动

9.时空的特性包括( )

A.客观性

B.有限性和无限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

D.主观性

10.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

A.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B.人们谋取物质资料的实践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个别杰出人物所制定的方针政策决定着人类历史的发展

1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其内容包括( )

A.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

B.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C.世界的本原是一个

D.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

12.社会生活从本质上说是实践的,其具体指( )

A.实践具有多样的形式

B.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C.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D.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13.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D.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4.从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来看,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有( )

A.人的意志越坚强,就越能迅速实现既定目标

B.错误的消极的意识对事物发展没有能动作用

C.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D.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作用是通过实践来实现的

15.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包括( )

A.客观性

B.必然性

C.普遍性

D.多样性

16.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其具体表现有( )

A.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B.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C.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1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生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

A.新生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后,是新出现的事物

B.新生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C.新生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D.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生事物从根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

18.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对这一命题理解正确的是( )

A.任何事物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B.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

C.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D.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一切都是过程,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19.关于事物发展的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B.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C.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

D.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20.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通过一系列基本环节实现的。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包括( )

A.原因与结果

B.必然性与偶然性

C.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

D.现实性与可能性

21.关于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A.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真象是对本质的反映,假象不是对本质的反映

B.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C.任何本质都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

D.现象和本质是绝对对立的,没有任何联系

22.把握事物的可能性,要注意区分( )

A.可能性和不可能性

B.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

C.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

D.必然性和偶然性

23.之所以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其原因有( )

A.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B.它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C.它提供了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即矛盾分析法

D.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24.矛盾的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体现在( )

A.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

B.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C.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

D.矛盾的同一性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25.关于矛盾的特殊性,其具体内涵包括( )

A.承认矛盾的特殊性是一切科学认识的首要前提

B.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C.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D.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26.关于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表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B.个性寓于共性之中

C.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D.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27.关于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D.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28.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质变是( )

A.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

B.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C.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D.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29.关于“度”的理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A.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B.度是事物保持自己数量的质的界限

C.度是事物变化的关节点

D.质和量的统一在度中得到体现

30.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包括( )

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B.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C.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D.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31.辩证思维方法主要包括( )

A.归纳与演绎

B.分析与综合

C.抽象与具体

D.逻辑与历史相一致

32.下列关于抽象和具体思维方法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

A.感性具体是感官直接感觉到的具体,是人们认识的起点

B.理性具体是在感性具体的基础上经过思维的分析与综合,达到对事物某一方面本质的把握

C.抽象与具体是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

D.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性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理性具体的过程

33.关于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有( )

A.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完全一致

B.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基本原则贯穿于辩证思维方法之中

C.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

D.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丰富了辩证思维方法

3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有( )

A.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思想

B.用整体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C.对待问题要采取“两点论”“重点论”相结合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三、分析题

1.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在一片片荒滩荒坡上,人们播撒着绿色的希望。一场大规模的国土绿化行动在青海高原展开。“十三五”时期,青海每年要完成近400万亩的植树绿化任务。青海正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国土绿化,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青海处于高寒干旱半干旱区域,自然环境严酷、气候条件恶劣,宜林面积本就小,且80%以上集中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先天不足,造林绿化成本极高。以乔木为例,实际投入标准达每亩2000元,远高于国家每亩300元的标准。但是,青海省以国土绿化的实际行动改善生态环境,推动青海由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的转变,推进绿色富民、绿色崛起。多年的种绿护绿,改变了“青海的山上不长草”的历史和“山黄、风黄、水黄”的自然风貌。

据监测显示,经过科技攻关和艰苦努力,青海省荒漠化土地面积近五年减少了近80万亩,沙化土地面积减少至现在的18600多万亩,5年减少了80多万亩,总体上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在植树造林的同时,青海探索出“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模式。经过调研和论证,逐渐建立符合当地实际的林业产业发展模式。西宁已初步形成以中藏药种植、森林旅游和多种经营相结合的林业产业格局。依靠森林资源兴办的“林家乐”和“生态茶园”,已有500多家,年产值约2000万元。摘自《人民日报》(2017年4月28日)(1)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分析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2)材料中“改变了‘青海的山上不长草’的历史”的奇迹对我们有何启示?

2.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1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达沃斯国际会议中心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的主旨演讲。

习近平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英国文学家狄更斯这样描述工业革命发生后的时代。今天,我们也生活在一个矛盾的世界之中。一方面,物质财富不断地积累;另一方面,地区冲突频繁发生……

有一种观点,把世界乱象归咎于经济全球化。我想说的是,困扰世界的很多问题并不是经济全球化造成的。把困扰世界的问题简单归咎于经济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实,也无助于问题解决。

习近平指出,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我们要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让它更好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摘自新华网、央视网(2017年1月18日)

材料2

1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日内瓦万国宫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深刻、全面、系统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张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进程,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习近平强调,中国始终认为,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面向未来,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不会改变。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靠的不是对外军事扩张和殖民掠夺,而是人民勤劳、维护和平。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中国促进共同发展的决心不会改变。中国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中国也为全球发展作出了贡献。中国将继续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实现共赢共享发展。中国打造伙伴关系的决心不会改变。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中国将进一步联结遍布全球的“朋友圈”。中国支持多边主义的决心不会改变,将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石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坚定维护联合国权威和地位,坚定维护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核心作用。摘自新华网(2017年1月19日)(1)请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原理谈谈你对“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的理解。(2)试分析“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这句话所蕴含的哲学原理。

3.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经过38年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关键在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这是一条从本国国情出发确立的道路,一条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道路,一条改革创新的道路,一条在开放中谋求共同发展的道路。

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贡献者。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为全球经济稳定和增长提供了持续强大的推动。中国同一大批国家的联动发展,使全球经济发展更加平衡。中国减贫事业的巨大成就,使全球经济增长更加包容。中国改革开放持续推进,为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中国人民欢迎各国人民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摘自人民网(2017年1月18日)

材料2

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取得了一系列创新理论成果,树立了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发展观,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以深化亚非合作、拓展南南合作、推进南北合作为核心的合作观,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合作共赢的国际秩序观,义利相兼、以义为先的正确义利观……

中国外交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提出了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重大外交理念和政策主张,已成为中国外交的旗帜。中国外交在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坚持推动合作共赢的同时,更加注重主动谋划、积极作为。在国际局势大变革大调整中,中国高扬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应时而动、顺势而为,必将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摘自新华网(2017年1月2日)(1)试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分析“在开放中谋求共同发展”的政策与清朝末年“闭关锁国”政策的不同。(2)试用矛盾的观点分析中国的外交理念及方针政策。第三章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基础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

1.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A.实践的观点

B.联系的观点

C.发展的观点

D.物质的观点

2.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是指( )

A.工具、手段

B.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C.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的人

D.运用、操作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3.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中最根本的关系是( )

A.认识关系

B.实践关系

C.价值关系

D.生产关系

4.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

A.科学文化实践

B.社会政治实践

C.物质生产实践

D.人类社会的自生产

5.在影响认识的各种因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

A.经验

B.实践

C.意识

D.大脑

6.“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造成的。”这两句话意在强调( )

A.人先天的生理素质的重要性

B.人的天赋才能的重要性

C.后天的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D.知识背景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性

7.牛顿说:“假如我能够比别人瞭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这句话肯定了( )

A.感性认识的作用

B.理性认识的作用

C.直接经验的作用

D.间接经验的作用

8.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表明实践( )

A.为认识发展提供条件

B.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C.不断强化主体的认识能力

D.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9.下列认识路线中,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是( )

A.唯物主义认识路线

B.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10.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唯心主义路线所坚持的是( )

A.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B.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C.认识来源于实践

D.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11.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它们是( )

A.唯理论和经验论

B.一元论和二元论

C.反映论和先验论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12.把人的认识看成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这种观点属于( )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唯物主义

D.辩证法

1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

A.主体主观意识的创造

B.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14.认识过程中脱离感性认识,会导致( )

A.经验论

B.唯理论

C.经验主义

D.唯心论

15.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指导作用、解释作用和预见作用的是( )

A.理性因素

B.非理性因素

C.经验

D.感觉

16.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这句话重在强调( )

A.直接经验的作用

B.间接经验的作用

C.理性因素的作用

D.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17.认识发展的总过程是( )

A.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

B.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

C.感觉—知觉—表象

D.概念—判断—推理

18.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 )

A.谬误

B.理论

C.真理

D.相对真理

19.“有用即真理”体现了( )

A.主观真理论

B.实用主义真理观

C.形而上学真理观

D.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

20.真理的一元性是由( )

A.真理的客观性决定的

B.真理的主观性决定的

C.真理的相对性决定的

D.真理的多样性决定的

21.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这是在真理问题上坚持了( )

A.唯物论

B.辩证法

C.形而上学

D.可知论

22.真理所反映的对象、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都是有条件的、有限的,这是属于( )

A.真理

B.谬误

C.绝对真理

D.相对真理

23.人类的思维,按其本性、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是思维的( )

A.相对性

B.客观性

C.至上性

D.非至上性

24.不同时代的人,由于受到主观条件、实践水平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种限制,他们的思维具有( )

A.至上性

B.非至上性

C.狭隘性

D.绝对性

25.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认为人们可以穷尽对真理的认识。从真理观的角度看这属于( )

A.相对主义

B.绝对主义

C.形式主义

D.怀疑主义

26.“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这种观点属于( )

A.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

D.怀疑主义的观点

27.关于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真理与谬误是根本对立的

B.真理与谬误是绝对统一的

C.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

D.真理与谬误有严格的区分,不能相互转化

28.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 )

A.人的主观认识

B.人的客观经验

C.认识的中介

D.实践

29.真理的检验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逻辑证明( )

A.是对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补充

B.与实践标准一起构成检验真理的标准

C.可以代替实践标准

D.是根据前提条件推断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因此是主观标准

30.实践检验和证明真理是一个永远不会完结的过程,这体现的是实践标准的( )

A.确定性

B.不确定性

C.客观性

D.绝对性

31.实践活动中的真理尺度是指( )

A.合目的性

B.物质性

C.合规律性

D.社会历史性

32.既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的是( )

A.真理

B.价值

C.自由

D.创新

33.关于哲学上的“价值”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揭示了客观世界对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

B.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C.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现成的自然关系

D.具有主观性

34.价值评价的对象是( )

A.客体

B.主体

C.主体与客体

D.主体和客体的价值关系

35.知识性的认识是为了获得关于客体的( )

A.“真”的认识

B.“善”的认识

C.“美”的认识

D.价值的认识

3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是(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

C.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D.实事求是

3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是(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解放思想

C.一切从群众出发

D.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38.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 )

A.解放思想

B.实事求是

C.创新

D.坚持真理

39.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是( )

A.革命

B.改革

C.创新

D.阶级斗争

40.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是( )

A.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B.坚持真理和创造价值

C.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D.知识活动和审美活动二、多项选择题

1.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中介是指( )

A.工具和手段

B.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C.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的人

D.运用、操作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2.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的基本特征主要有( )

A.直接现实性

B.自觉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客观物质性

3.从内容上看,实践的基本类型包括( )

A.物质生产实践

B.教育实践

C.社会政治实践

D.科学文化实践

4.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5.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具体体现在( )

A.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对实践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B.错误的认识对实践没有反作用

C.错误的认识会误导实践,产生消极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D.理论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6.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这种观点( )

A.肯定了科学理论的重要作用

B.揭示了理论对实践的决定作用

C.肯定了革命理论应走在实践之前

D.否定了实践是理论的来源

7.下列选项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的有( )

A.眼开则花开,眼闭则花寂

B.仁者心动

C.意念移物

D.吾心即宇宙

8.旧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有两个严重的缺陷,主要表现在( )

A.否认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

B.否认反映论的观点

C.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D.离开辩证法考察认识问题,把认识看成是一次性完成的

9.下列关于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和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区别中,表述正确的有( )

A.二者都坚持反映论的立场,把认识看成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被动的对外界的反映

C.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脱离了实践和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这是不科学的

D.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将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同时又将辩证法的观点应用于反映论

1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反映具有的特性包括( )

A.摹写性

B.主观性

C.直观性

D.创造性

11.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

A.认识仅仅是主体对客体的作用

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12.关于认识过程中的飞跃,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B.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飞跃

C.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D.从实践到感性认识的飞跃

13.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它的形式主要有( )

A.感觉

B.推理

C.知觉

D.表象

14.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的形式主要有( )

A.概念

B.判断

C.推理

D.假说和理论

15.感性认识的特点主要有( )

A.直接性

B.间接性

C.具体性

D.抽象性

16.理性认识的特点主要包括( )

A.间接性

B.抽象性

C.直观性

D.客观性

17.“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 “只能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两句话意在强调( )

A.感性认识的重要作用

B.理性认识的重要作用

C.经验的重要性

D.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18.“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黑格尔的这句话体现了( )

A.感性认识的重要作用

B.理性认识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

C.认识过程中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理性认识的重要作用

19.下列选项中关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有( )

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B.感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外部联系,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内部联系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交织

20.下列关于经验论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A.肯定了感性认识的作用

B.夸大了感性认识的作用

C.认为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D.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21.下列关于唯理论的观点中,正确的有( )

A.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

B.在实践中易陷入教条主义

C.认为感性认识不可靠

D.否认认识来源于感性经验

22.认识要实现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有( )

A.通过实践和调查,获取丰富的感性材料

B.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C.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D.从实际出发

23.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的条件包括( )

A.从实际出发

B.通过实践和调查,获取丰富的感性材料

C.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D.让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24.认识过程中既要注重理性因素的作用,同时也不可忽视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非理性因素包括( )

A.动机、欲望、信念、习惯

B.理性思维

C.情感、意志

D.想象、直觉、灵感

25.非理性因素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 )

A.指导作用

B.驱动作用

C.控制作用

D.激活作用

26.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是指( )

A.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C.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27.真理的绝对性是指( )

A.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人类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C.任何真理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的反映

D.真理从深度上有待于深化

28.关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有( )

A.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两个不同的真理

B.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

C.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

D.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29.割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会导致( )

A.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B.唯理论和经验论

C.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D.教条主义和怀疑主义

30.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 )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

B.凡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都不可推翻

C.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

D.实践能够检验一切认识,当前不能检验的,最终会被今后的实践作出裁决

31.否定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容易导致( )

A.绝对主义

B.相对主义

C.形而上学

D.不可知论

32.哲学上“价值”的构成主要包括( )

A.主体的需求和利益

B.劳动

C.客体的属性或性能

D.价格

33.价值的特性有( )

A.客观性

B.主体性

C.社会历史性

D.多维性

34.关于价值评价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评价是一种主观随意的活动

B.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

C.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D.评价结果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35.价值评价在实践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有( )

A.激励作用

B.导向作用

C.调节作用

D.制约作用

36.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我们难免与他人产生矛盾,一旦矛盾激化,我们便坚持己见认为自己是对的一方。而不同的围观者,也会从不同立场和角度评判是非。关于此类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围观者的不同立场违背了真理的一元性

B.围观者的不同立场表明认识主体具有差异性

C.当事者若有一方被大多数人认可就是对的一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