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方证直诀(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1 17:52:16

点击下载

作者:侯树平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小儿方证直诀

小儿方证直诀试读:

前言

为了让儿科临床工作者、学习中医专业的学生们,在学好《方剂学》《中医儿科学》的基础上,掌握临证组方思路,并通过一定数量方剂的学习,掌握儿科临证组方原理、遣药规律与技巧,在继承、发扬、创新的思想指导下,笔者编写了《小儿方证直诀》一书。本书有如下特点:(1)在对历代儿科医学文献临床实用价值研究的基础上,从实用角度出发,继承历代医家学术思想、诊疗经验,进一步完善、深化中医儿科理论、诊疗思路。(2)突出方剂的组方结构、组成原则等基本理论,注重提高分析、运用方剂及临证组方的能力。(3)强调代表方及基本方的示范作用,以点带面,使初学者掌握临证组方大法和基本组方要素,进而建立起辨证立法、据法选方、随症加减及临证自行遣药组方的思维规律。(4)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际,注重儿科立法、制方思路,从整体上洞察儿科临床的组方规律与技巧。(5)突出中医儿科学学术优势、特色及中医临床思维方法,注重综合运用治法、方剂的能力。

本书在编写思路上有所创新,可概括为“两个模块,三个结合,一条主干”。“两个模块”是指传统中医病证方及现代医学儿科病证方两大模块,儿科病证方强调组方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对儿科常见疾病的组方思路探讨,展示儿科疾病的治疗方法和临证组方思路。“三个结合”是儿科立法制方理论、技能与临床结合,病、证(期、阶段)、方等各个层次结合研究,邪正消长与疾病(纵横)相结合。“一条主干”是指全书自始至终贯穿如何遣药组方这一主题。

本书编写体例新颖、切合临床实际,以病统方、以证类方,在中医学理论及治法、制方理论的指导下,探讨临证如何合理选方用药、变化成分,并介绍了遣药组方思路、规律与技巧,在遵循儿科生理、病理、用药特点及临床实用性的同时,将中医儿科临床理论与方剂有机结合起来。

本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

总论

,主要论及儿科制方基础、原则、特点,以及外邪、内因所致病证的组方思路、原则。第二部分为儿科常见病方,系统介绍50个中医儿科优势病证,每病精选3~12首实用方(包括经典古方、名中医经验方及协定处方),方剂选择以临床实用、疗效确切为原则,每首方下设方名、来源(未标明方源的均为笔者经验方)、组成、用法、配伍特点、临床应用等项。其中,以所选病证的辨证论治思想为核心分析证治机理,以药效、临床实际、历代名医方论为依据阐述君臣佐使,以“以法统方”的模式提炼配伍特点。最后结合实践经验,探讨对该病证治疗时的“临证选方思路”“临证组方思路”。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肖培新主任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汪受传教授、朱锦善教授、王素梅教授、丁樱教授等前辈的鼓励,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期望《小儿方证直诀》的出版,有助于提高临床医师用方、用药水平及中医辨证论治水平。笔者学识有限,本书的体例结构、学术内容等方面有待完善、充实,敬请广大读者、同仁和各位专家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加以修订、提高。侯树平2014年5月1日总论第一节方剂命名原则及方法

在浩瀚的方剂中,方剂的名称各有千秋,不仅与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紧密相关,更直接源于中医学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组合的理论特点,也是处方组成、功效或主治的高度集中概括。本书将方剂命名规律大致归类,以便于记忆掌握。

一、功用合剂型命名式

此类命名形式于中医界内较为适用,但有专指性不强、模糊含混、不易被非中医界人士掌握的缺点。如生化汤、补阳还五汤、肥儿丸、驱虫丸、保和丸(散)、消乳散、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解热口服液、疏解散、宣透散、化痰口服液、化痰清肺散等。

二、主治合剂型命名式

1.主治病证合剂型命名式

如痛泻要方、定痫散、消疳汤、安蛔汤、消渴方、尿床散、肺炎方、鼻渊丸、鼻炎片、小儿惊风散等。

2.主治症状合剂型命名式

如消风散、止嗽散、定喘汤、缩泉丸、消痞丸、化痰汤、逐瘀汤、导滞丸等。

3.主治病位合剂型命名式

按主治脏腑命名,如治脏病的泻心汤、养心丸、补心丹、泻肝汤、抑肝理脾汤、清肺散、醒脾养肺散、归脾汤、泻脾散等,治腑病的清胆汤、养胃丸、益胃汤等。按主治部位命名,如解肌汤、利咽丹、凉膈散、清营汤、清气饮、凉营清气汤、理中汤、清咽丸等。

三、功用、主治合剂型命名式

此命名方式既科学、专指性强,又便于掌握。如生脉散、清气化痰汤、镇肝息风汤、益脾镇惊散、健脾助消丸、扶脾止泻散、定喘息风散、益肺化痰冲剂等。

四、病因病机治法合剂型命名式

如清燥救肺汤、息风汤、分清饮、消风散、消暑丸、滋阴降火汤等。

五、治法合剂型命名式

此命名式宗于治法,是“方从法出”的典型代表,如探吐方、下瘀血汤、清瘟败毒饮、暖肝煎、回阳汤、导痰汤等。

六、功用比喻合剂型命名式

此式将功用比喻为气候、山石、人文、神话、兽类、陈设,或夸张,或用隐含成语、典故,或取义于书名、人名,从而说明方剂的价值、地位、效果,既容易理解,又增加信赖感。如玉液汤、九仙散、至宝丹、甘露丸、玉女煎、真武汤、牵正散、青龙汤、白虎汤、玉屏风散、华盖散、孔圣枕中丹、逍遥散、失笑散等。

七、君药合剂型命名式

此命名式,从方剂学角度看最具权威性、代表性,既能提出君药,又能提示出该方剂的功用、主治。如麻黄汤、香薷饮、银翘散、茵陈蒿汤、牛黄散、桑白皮汤、菟丝子散、桑螵蛸散、二陈汤、芍术冲剂、茵陈蒿口服液等。

八、药物组成合剂型命名式

此命名式为科学命名法,是方剂的原貌,他宗于“法随证立”“方从法出”“方即是法”的指导思想。此式既可从方名中了解该方的全部药物,又可掌握确切适应证、病因病机、治法及主治。如参附汤、独参汤、芪附汤、术附汤、曲麦枳术丸、麻杏甘石汤、枳术丸、苓桂术甘汤、己椒苈黄丸、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等。

九、药物增减合剂型命名式

1.增加(更换)君药合原剂型命名式

此命名式即在原方、原剂型前加药名。如香砂六君子汤、桃红四物汤、知柏地黄丸、麦味地黄丸、香砂平胃散、当归四逆汤、附子理中汤、黄芪建中汤等。

2.方后加药合原剂型命名式

此命名式即是原方后加药名的命名式。如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白虎加人参汤、四逆加人参汤、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等。

3.“加减”命名式

此命名式即是“加减”或“加味”合原方命名式。如加减复脉汤、加味泻白散、新加香薷散、新加黄龙汤、加味逍遥散、加减正气散、加味肾气丸、加味银翘散、加减升降散、加味一捻金、加味解毒散等。

4.“复方”命名式

此命名式即是“复方”合原方命名式。如复方大承气汤、复方大柴胡汤、复方丹参片、复方五味子糖浆等。

5.“大小”命名式

此命名式即原方前加“大”或“小”字。如大(小)青龙汤、大(小)柴胡汤、大(小)定风珠、大(小)承气汤、大(小)陷胸汤、大(小)半夏汤、大(小)建中汤、大(小)活络丹等。

十、数字命名式

1.药物品种数合剂型命名式

此命名式即是方中全部药物味数冠于方前。多数是数字冠于美化比喻词前,亦有冠于原方名、君药前,或冠于功用前。因此,此类命名式多数只能宏观说明该方的药物种类及数量,少数提示功用。如二妙散、二冬膏、二至丸、三妙散、三物备急丸、三子养亲汤、四君子汤、四苓散、四妙散、四磨汤、四逆散、四物汤、四神丸、五皮饮、五神汤、五苓散、五味消毒饮、五磨饮子、五汁饮、六君子汤、六味地黄丸、七味白术散、八珍汤、九味羌活汤、九仙散等。

2.君药或非君药种数合剂型命名式

此命名式即君药或非君药种类数量冠于方前。如三仁汤、三甲复脉汤、五仁丸等。

十一、药物特点合剂型命名式

如二陈汤、三生丸、五仁丸等。

十二、药物用量比例合剂型命名式

如六一散、九一丹、一六甘露散等。

十三、药物成品颜色合剂型命名式

如桃花散、碧玉散、白膏药、紫雪散等。

十四、药物炮制方法合剂型命名式

如十灰散、九制大黄丸等。

十五、药物服用剂量合剂型命名式

如七厘散、十滴水、五粒回春丹等。

十六、药物服用方法合剂型命名式

如珠黄吹喉散、十枣汤、川芎茶调散、牛黄噙化丸、开喉剑等。

十七、君药、功用(主治)合剂型命名式

此类命名法,既有主要药物,又有功用或主治。虽有繁杂之嫌,但清晰明了的特点是诸多命名式无法媲美的。

1.君药、功用合剂型命名式

如羌活胜湿汤、柴葛解肌汤、半夏泻心汤类、黄连解毒汤、龙胆泻肝汤、附子理中汤、黄芪建中汤、当归补血汤、人参养荣汤、百合固金汤、朱砂安神丸、萆薢分清饮、枳实导滞丸、柏子养心丸、牛黄清心丸、牛黄化风散、羚羊清肺散等。

2.功用、君药合剂型命名式

如清心莲子饮、补肺阿胶汤、安宫牛黄丸等。

3.君药、主治合剂型命名式

如当归四逆汤、柴胡陷胸汤、当归拈痛汤等。

十八、按五行及古代哲理命名式

如百合固金汤、导赤散、泻青丸、泻白散、泻黄散、左金丸、定坤丸等。第二节儿科方剂的特点

一、儿科方剂的组方特点

1.维护稚弱

小儿阴阳稚弱、五脏娇嫩,因此,在立方遣药上,必须时刻维护小儿稚弱之正气,少伤正气,扶益虚弱。(1)不伤稚弱:小儿阴阳稚弱,五脏娇嫩,肌腠空疏,经脉未盛,气血未充,故凡立方遣药,当以护稚为先,既要中病,又不可伤及稚弱之正气。一为稚弱易于耗伤,不利康复。一为耗伤正气,有碍生长发育,可影响小儿身心健康。小儿气质嫩弱,生机旺盛,治疗用药时既要不伤正气,又要轻灵有法、纯正不呆,注意扶助其生生之气。故临床上凡大辛大热、大苦大寒、峻猛有毒之方药,均宜谨慎用之,如非用不可,亦应中病即止,不可过剂。这一点在儿科常用方剂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如小儿外感风寒,少用麻黄汤、桂枝汤,而常用葱豉汤、荆防败毒散。(2)扶益虚弱:小儿稚弱易患病,因此,立方遣药,既要治病,又要扶益虚弱。反映在君药上,如导赤散用生地黄泻心火又养心阴,不用苦寒燥湿伤阴之品,又如阿胶散之阿胶,桃花散之川贝母。反映在臣药上,如泻白散中用地骨皮以养阴生津。表现在佐使药中的更为多见,如治风寒外感之荆防败毒散中,用人参,治肺热咳喘之清气化毒饮中,用麦冬,泻白散中用甘草、粳米,泻青丸中用当归等。

2.适宜制偏

小儿生理特点,除有阴阳稚弱、五脏娇嫩外,尚有强弱不均衡,即“阴常不足、阳常有余”“肾常虚、脾常不足、肺常不足、肝常有余、心常有余”。因此,在儿科方剂中亦必须顾及这一特点,适其所宜,制其所偏,使阴阳调和、五脏安定。如钱乙改崔氏桂附八味丸为六味地黄丸,是为适其小儿阴常不足、阳常有余而设。小儿常用、多用方剂中,多见抑阳益阴方剂,或于其他方剂中佐抑阳、益阴之品。补(和、扶、益)脾、补肺、益肾之方剂比成人多用,清泄肝、心之方剂比成人多用,补(和、扶、益)脾、肺、肾之方剂较清泄脾、肺、肾之方剂多用,清泄肝、心之方剂比补益肝、心之方剂多用。清泄脾、肺、肾之方剂比清泄肝、心之方剂轻柔,补肝、心之方剂比补益脾、肺、肾之方剂轻少。如《小儿药证直诀》中,清泄心肝用黄连、龙胆草,且量大而专,清泄脾、肺、肾则用生石膏、桑白皮,药轻而少。儿科在五脏证治方剂中,适其所宜,制其所偏,肝主泻少补、心泻多于补、脾补多于泻、肺补多于泻、肾主补。

3.多治兼顾

小儿病发后传变迅速、病变广泛,多见表里同病,经、腑、脏同病,多脏腑同病,虚实、寒热错杂。因此,儿科在制定方剂时必须同治兼顾。表现在君、臣、佐、使等各组成部分,均可与成人不同。“奇”“偶”“大方”“重方”“复方”为儿科所常见。即在儿科方剂中有多君、多臣、多佐、多使的现象。多君药者,如荆防败毒散、小儿回春丹、参苓白术散、资生健脾丸、时症散等;多臣佐药者,如泻青丸、清瘟败毒饮、普济消毒饮、五味异功散、七味白术散等。

二、儿科方剂的剂型与用法特点

1.剂型特点

方剂组成之后,根据病证的需要和药物的特性制成一定的型态,称为剂型。小儿病发后传变迅速、易虚易实,各种剂型、给药途径有其本身特点,且小儿经口给药困难,因此,为了达到预期疗效,选择适当的剂型与给药途径更为重要。

经口给药是一种传统的给药途径,古今皆广泛应用。应适当选择便于服用、小儿喜于接受的剂型,除传统的汤、丸、散、膏、丹外,还有糖浆、冲剂、片剂、口服液等。亦有经鼻给药之散剂,经肛肠给药之各种栓剂,经皮内、肌肉、静脉给药亦较多见。

2.用法特点

非经口给药,其用法由各种方药的剂型、给药途径所决定。

经口给药的服用方法特点有三:一是少量多次,一次药量可间歇性分次服用,既可“无时”“数少与之”,又可依据病情而定,新病、急病分4~6次服,慢病势缓可分3次服。二是喂药方法,既要耐心又要得法,宜用温水调和至稀水状,调在米汤、豆浆、乳汁内让患儿服用。三是可以加入适量调味品。

小儿用药剂量,取决于年龄大小、病情轻重、个体差异,既要达到治疗目的,又要顾及小儿处于发育中,各年龄组情况不同,以及小儿用药时间短,中病即止,进服时多有浪费等诸多特点。故小儿用药量与成人有所不同,各年龄组用量亦不同。一般药物及病证,可按以下比例计算:新生儿1/6成人量,婴儿1/4~1/3成人量,幼儿1/3~1/2成人量,幼童1/2~2/3成人量,学童为成人剂量。

三、儿科常用方剂及其特点

1.儿科常用方剂

小儿有生理、病理特点,有其特有病证(如与先天禀赋不足有关的病证、与胎产护理有关的病证),儿科常见病证与成人不尽相同,时行疾病多发,所以小儿常用治法与成人有所差异,儿科常用方剂与成人亦有不同。如解表剂(特别是辛凉解表剂)、止咳平喘剂、祛痰剂、运脾和胃剂、调节脏气不平剂、消食化滞剂、降泄息风剂、息风缓哮剂、清脏腑剂、开窍剂、透疹剂、驱虫剂较为常用。常用方剂有银翘散、桑菊饮、麻杏甘石汤、王氏连朴饮、五虎汤、白虎汤、黄连解毒汤、甘露消毒丹、清营汤、犀角地黄汤、清瘟败毒饮、普济消毒饮、柴胡葛根汤、龙胆泻肝汤、清热泻脾散、导赤散、桃花散、化痰清肺散、清金化痰汤、清宁散、调脾散、消乳散、保和丸、大安丸、曲麦枳术丸、七味白术散、升降散、千金龙胆汤、逍遥散、紫雪散、至宝丹、玉枢丹等。

2.合伍常用

小儿病发后,传变迅速,病变广泛,极易形成表里同病,多经同病,经腑同病,经脏同病,经腑脏同病,多腑同病,多脏同病,寒热、虚实错杂。因此,儿科临证用方,常两方或多方合用。如痰热闭肺用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肺炎喘嗽并发心阳虚衰用五虎汤(或清气化毒饮)合参附龙牡救逆汤;表里双解用大柴胡汤、疏解散、时症散等。

3.确的峻猛

小儿病发传变迅速,病变部位迅速扩大深入,病情属性相互转化迅速,易虚易实,易寒易热,为了阻止病情进展或急则治标,儿科病证治疗在诊断明确的情况下,必须及时果断,不可犹豫不决,畏缩不前则贻误时机,使病情“由轻转重,由重转危”。因此,在遇儿科急重证候或标急之时,果敢及时用药,方可救危缓急。如黄连解毒汤、牛黄夺命散、玉枢丹、定喘息风散、紫雪散、参附龙牡救逆汤等方剂。临证应用时当中病即止,不可久用,不可过用,否则虽可取效一时,但留患无穷。第三节儿科临证选方思路

成方是前人实践后留下的宝贵财富,其在立法、配伍及运用等方面的严谨法度和技巧值得效仿。临证选用成方是以深入了解成方所主病证的病机和对成方方药配伍关系的理解为前提的。从临证思维的角度来看,临证选用成方实际上是医者根据对当前病证的认识,在治法的指导下,选择与其相近功用的方剂的过程,而且为使所拟方药与当前病证具有很好的针对性,要对所选成方进行适应性化裁。

一、据法选方

现有的方剂是以治法分类的,因此,病证辨识清楚后,其治法一经确立,就可以针对性选用方剂。如感冒风寒袭表证立辛温解表(疏风散寒解表)法后,首先应考虑从辛温解表类方剂中选方,邪微证轻者选用葱豉汤,邪重证重者选用荆防败毒散,立法辛温解表、宣肺化痰时,则从三拗汤、杏苏散、宣消散等具有辛温宣肺作用的方剂中选方。如风寒袭表、肺气不宣之咳嗽,初起邪客卫表、肺气不宣者,选用金沸草散,中期里证兼蕴痰饮者,选用小青龙汤、冷嗽干姜汤、寒咳散、杏子汤(兼寒痰肺弱),后期外邪将尽、肺气不利者,选用止嗽散。又如,外邪引起肺热证应考虑从桑菊饮、清气化毒饮、化痰清肺散、千金苇茎汤中选方,而内伤引起的肺热证应从清宁散、泻白散、加味泻白散、桑白皮汤中选方。

辨证立法是应用成方的依据,而据法选方是以立法明确和掌握一定数量的成方,以及对成方配伍、主治、功用的深刻把握为前提的,并应根据具体病证的特点进行适应性化裁。

二、据方证病机选方

成方主治病证的病机(方证病机)与所治病证病机是否吻合、相近是直接选用该方或进行适当加减的依据。疾病是不断变化的,这需要我们结合方证特点,按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将有关成方依序联系,串成一条线,以满足疾病不同阶段治疗的需要。如以肺脏为中心,按由表及里、邪实正虚的病机演变,将银翘散(风热犯表)、桑菊饮(风热初犯肺卫)、麻杏甘石汤(风热犯肺)、清气化毒饮(风热客肺、肺热炽盛)、清金化痰汤(肺热壅盛、痰热炽盛)、千金苇茎汤(外邪渐去、痰热未尽)、六君子汤(气虚痰阻)、沙参麦冬汤(肺阴虚)等依序排列,可呈现不同阶段的治法变化规律,便于临证直接选用适合病情需要的成方。如春温邪在气分,根据邪热所盛部位不同选择不同成方。邪热郁于胆腑,胆火上扰,可选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热郁胸膈,里热未炽,津液未伤,可选用栀子豉汤;邪热炽盛于胸膈,腑气不通,可选用凉膈散。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协定处方加减升降散之适用病机为邪热盛于里,热结阳明,夹痰夹惊,故外感热病胃肠热结,阳明腑实,里热炽盛之热厥、抽搐等均可选用。百咳散适用病机为外感湿热之邪客犯肺卫、膀胱、小肠,因此,浊壅肺气、湿热淋、湿热泻均可选用,对痰热咳嗽亦可化裁选用。

三、据常见病证代表方选方

通过对《方剂学》《中医儿科学》的学习,大家能记住一些病证的代表方剂。临证时在辨证清楚的情况下,可按“对号入座”方式选择,并根据病情进行适当加减。如瘅病中肺瘅的代表方为麻杏甘石汤,肝瘅代表方为茵陈蒿汤,胆瘅代表方为大柴胡汤,肾瘅代表方为八正散等。又如,泄泻、伤食泻的代表方为消乳散、保和散,风寒泻代表方为藿香正气散,湿热泻代表方为葛根芩连汤等。第四节儿科临证遣药组方思路

遣药组方古称制方,历代先贤都致力于研究制方方法,力求掌握遣药组方的客观规律,使处方准确无误。临证处方,必须以准确的立法为依据。因此,要想准确遣药组方,不仅要掌握组织方剂与运用方剂的方法,而且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辨证论治水平,明确处方与辨证的关系,故依法制方是儿科遣药组方必须遵循的原则。

儿科病证的治疗原则可分为病因学治疗、病机学治疗及对症治疗。正如名中医凌一揆总结辨证论治时称,广义的辨证论治包括驱除病因、调整病机、消除症状等内容。中医以证测因、审证求因,为治疗用药奠定基础,这种针对病因进行治疗的方法称为病因学治疗。针对病证的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进行治疗的方法,称为病机学治疗。临床上在对因、对机治疗的前提下,在总的方案中,针对患儿的突出症状,用一些以减轻患儿痛苦为目的的方法,称为对症治疗。总之,儿科临证遣药组方思路为以减轻或纠正病机所概括的病理状态和病理变化,恢复或重建患儿整体的、动态的平衡协调作为治疗宗旨,“审因定治”“审机定治”,针对病因病机确定治则治法、方药,治法方药应随着病机的变化而相应改变。

一、制方基础及思路(一)据辨证结果提出合理的治疗方法及措施

掌握儿科辨证方法、模式,明确辨证的目的在于辨别病因病机及邪正消长情况,据辨证结果提出合理的治疗方法及措施。

明确常用治法在儿科中的具体应用。如利法是通过利小便的方法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疗法,主要作用于小肠、膀胱、肝胆、三焦、心肺、脾、肾,利法具有祛除湿浊、调整泌别、调整气机、导热下行、利助脾健、助膀胱气化、疏利肝胆等作用。利法在外感高热的治疗中具有退热作用,系先导出小肠、心之大热,继而缓导其他脏腑之热从下而出,从而减轻或缓解热势,相关药物如银翘散之竹叶,甘露消毒丹之木通、滑石、茵陈,新加香薷饮之白扁豆等。利法在咳喘治疗中具有降气化痰作用,通过增加小便排出湿浊及滋生之痰浊而达到化痰目的,又通过分利下行、调整肺之升降功能达到降气之目的,如百咳散中用四苓散,三仁汤中用薏苡仁、滑石、通草、竹叶,王氏连朴饮之山栀子,清金化痰汤之山栀子、茯苓,桑白皮汤之山栀子,清宁散之赤茯苓、车前子。利法在实证口疮、鹅口疮治疗中有祛除秽浊、清心泄热作用,如清热泻脾散之栀子、赤茯苓,凉膈散之竹叶、栀子,泻心导赤散之竹叶、木通。利法在泄泻治疗中不仅有病因学治疗作用,又有调整泌别、升清降浊、调整气机等病机学治疗作用,既能导热下行,又能利前阴实后阴,从而对症治疗。利法在厌食、食滞治疗中有利助脾健作用,祛除水湿以减轻脾胃之运化负担,使脾无湿困之苦,故利法有助于脾之振奋和强健,如逍遥散之茯苓,调脾散之佩兰、苍术,保和丸之茯苓等。利法在淋证治疗中既有祛因、助膀胱气化之功,又有止淋之用,如导赤散之木通、竹叶等。(二)把握制方原则,明确君、臣、佐、使的含义及在组方中的作用

方剂是以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为指导,在辨证审机、确定治则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有目的地使药物经过合理配合,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的药物治疗处方。方剂是中医运用中药防治疾病的主要形式。其组方原则、思路、技巧直接影响着疗效。

1.方剂的组成原则

自《黄帝内经》提出“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后,历代先贤都致力于研究制方的原则及方法,逐步形成方剂组成的理论基础,使其成为认识成方结构及临证遣药组方的依据。

一个方剂的典型结构包括了君、臣、佐、使四个部分。君药为方中的主药,系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君药的作用有两方面,一是针对病证的主要病因,二是针对病证的主导病机。臣药为方中的辅药,用以辅助君药增强治疗作用,臣药在方剂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往往可以影响一个方剂的全局,臣药的作用有三个方面,一是助君药针对病证的主要病因、主导病机,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三系监制君药。佐药系指解除兼证,或佐制君、臣药性的药物,其作用有三个方面,一系佐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用以治疗次要病证,二系佐制药,即消除或缓解君、臣药的毒性与烈性,以防止发生副作用,增强治疗作用,三系反佐药。使药系指用以引经或调和药性的药物,其作用有三方面,一系引经药,能引导方中诸药的药力直达病所,二系载诸药向上升浮,或引导诸药向下沉降,以集中药力增强全方的治疗作用,三系调和药,能调和方中诸药的性能、协调诸药的相互作用或起到矫味作用。君、臣、佐、使的设定是以所治病证和被选药物的性能特点为依据的,即君药是方剂中的核心内容,臣、佐、使药则是围绕君药设定的。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医学管见》中对其具体职能作了进一步论述,云:“大抵药之治病,各有所主。主治者,君也;辅治者,臣也;与君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经及引治病之药至于病所者,使也。”

2.强调临证处方时必须主次分明

方中诸药既要各尽其职,又须互相配合,妥善配伍,共成其用。要明确处方中药物配伍特点与脏腑或脏腑间的病理生理密切相关。如从肝的病理和生理特性认识辛凉疏泄之桑叶、菊花在羚角钩藤汤中的配伍意义,从肝在脏腑气机升降(心肾相交)中的作用认识桑螵蛸散用人参的机理。又如,四逆汤加大附子用量而成通脉四逆汤。理中汤中减干姜用量增人参量,则引起原方中佐药与君药互易,变为健脾益气、温中扶阳之剂。

3.药物配伍是方剂组成的基础

方剂是由药物组成的,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成方。药物的功用各有所长,也各有所偏,通过合理配伍,增强或改变其原有的功用,调其偏性,制其毒性,消除或减缓其对人体的不利因素,使各具特性的药物发挥综合作用,“药有个性之专长,方有合群之妙用”即是此意。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方药离合论》中云:“方之与药,似合而实离也。得天地之气,成一物之性,各有功能,可以变易气血,以除疾病,此药之力也。然草木之性与人殊体,入人肠胃,何以能如人所欲,以致其效,圣人为之制方,以调剂之,或用以专攻,或用以兼治,或以相辅者,或以相反者,或以相用者,或以相制者。故方之既成,能使药各全其性,亦能使药各失其性,操纵之法,有大权焉,此方之妙也。”所以说,方剂是运用药物治病的进一步发展与提高。(1)熟悉常见药物配伍形式:药物配伍是指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地将两味或多味药物组合在一起,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也是方剂组成的基础。《神农本草经》将药物配伍形式概括为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六种类型。药物通过合理配伍,既可增强疗效,又可消除或缓解某些药物对人体的不利影响,尚可扩大治疗范围。但各种配伍形式在方剂中又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交叉的。临证应根据治疗需要,将各种配伍形式加以综合应用。(2)重视药对配伍:药对是具有某种特定功用的配伍单位。临证应掌握常用药对配伍规律,理解配伍意义。大多数药对经多年临床验证配伍精当、疗效可靠,因此,临证组方时应重视利用药对配伍,这对于病证的治疗有重要意义。药对或曾是独立小方,如芍药甘草汤之芍药与甘草、甘桔汤之甘草与桔梗,以及生脉散、二妙丸等,或源于名方中的配伍,如麻黄与石膏、麻黄与桂枝、石膏与知母、柴胡与黄芩、黄芪与防风、生姜与半夏等。有的药对是从中药七情理论得出的一些常用配伍,如黄柏配知母(相须)、白术配茯苓(相使)等。(3)重视药物的选定:除遵循“法随证立”“方从法出”“君臣佐使”等组方基本原则与方法外,亦应重视药物的选定,如君药、臣药的选定,巧施反佐配伍等。方以药成,药物是构成方剂的基本单位,方剂中各药不是简单相加,而是按照组方原则和方法进行周密设计、妥善配伍。也就是说,方剂的功效一方面是以方中各药的药性为基础,另一方面又表现出药味通过配伍而产生的特殊综合效用。

重视君药的选定。虽然一首方剂不一定“君臣佐使”四者俱全,但作为针对主病或主证的君药是必不可少的。君药是针对病因、病机、主证、现阶段主要矛盾的药物,君药不仅体现了方剂的主攻方向,而且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方中其他药物的选择范围。君药不仅仅限于一味药物,根据病情的需要,也可以选择两味药、三味药或更多的药物,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选用另外一个完整的方剂作为君药。如《伤寒论》之麻黄汤选用苦辛性温、专入肺经,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利水、平喘作用的麻黄为君药。《温病条辨》之桑菊饮中的桑叶与菊花共同组成君药,两药性味相同,均入肺肝二经,均能清透、疏散肺经郁热,但桑叶入肝达肺、长于散风,菊花则入肺达肝、长于清热,两者相辅相成。《伤寒论》之黄连阿胶汤中以黄连、阿胶为君,黄连味苦性寒、直折心火,阿胶甘平、滋阴清热,二药相伍降火与滋阴兼顾,组成了交通心肾之要剂。《温病条辨》之三仁汤中以“三仁”为君,杏仁通宣上焦肺气、白蔻仁宣畅中焦、薏苡仁疏导下焦,宣上、畅中、导下,三焦并调。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可将另一个完整的方剂作为君药,如《医方集解》之人参清肌散将四君子汤全方作为君药。

重视臣药的选择。臣药的数量不限,根据病证、病情的需要,可单用一味药物,也可以用多味药物,甚至选用某个完整的方剂作为臣药。如《备急千金要方》之千金龙胆汤臣用大黄、茯苓,《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川芎茶调散臣用羌活、白芷、细辛,《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十四味建中汤臣用四君子汤、四物汤等。

临证还应重视一药多用的配伍技巧,充分利用一药多能特点,重视方中药味间的交叉配伍关系。由于疾病处于动态变化中,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不同,每一阶段处方亦应有其针对性,其处方用药既须避免用药庞杂,又须避免多药性、多功用的相互牵制。历代诸多配伍精当的方剂堪称楷模,如麻杏甘石汤充分利用了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化痰的功效;茵陈蒿汤充分利用了茵陈蒿清利湿热、疏利肝胆、退黄泄热的功效;王氏连朴饮中芦根亦有一药多用之妙,正如《玉楸药解》中指出,芦根有“清降肺胃,消荡郁热,生津止渴,除呕下食”之效。

二、外邪所致病证的组方思路(一)针对病因组方

首先要辨别外邪的性质、病情的轻重,以及外邪致病后自身性质转变的可能性,然后审因立法,拟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最后依法遣药组方。病因学治疗的目的在于消除病因,清除病灶,既祛除外邪,又达到正气不伤或少伤之目的,有利于疾病康复。同时强调祛邪务早、务快、务尽,正如吴鞠通所言,“治外感如将(兵贵神速、机圆法活、祛邪务尽、善后务细)”,外邪所致病证在祛邪时,既要使“邪”被消灭,又要“因势利导”“顺其生机”、顺应脏腑之势、顺应经气运行之势,注意病邪外出的通道,即祛邪方式、途径的运用,使邪从肌表外出、从口鼻外出、从二便外出等。

如引起水痘的邪气为外感时行邪毒,其性为热兼湿、风,治热当采用清热解毒法,治湿当采用祛湿法(以清化为主,佐以分利),治风当采用疏风清热法,并根据邪毒轻重,以清热解毒(清)法为主,兼以清化、分利湿浊,佐以疏风(辛凉解表)法。清法选用金银花、连翘、重楼,清化法选用黄芩、黄连,分利法选用滑石、车前子、竹叶,疏风法选用薄荷、蝉蜕、荆芥。(二)针对病机组方《黄帝内经》倡导“审机定治”,历代先贤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补充、完善该诊疗模式,针对发病机理及病理改变进行遣药组方,体现中医治疗精髓。病机是一个综合性的病理概念,从横向看,它包括了病邪、病性、病势、病位等要素,从纵向看,它以正邪斗争为主线,反映了疾病发生、发展、传变、结局整个病程的动态变化规律。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出:“夫欲理病,先察其源,候其病机。”名医岳美中在《岳美中医案集》中亦提出:“见症状要进一步追求疾病的本质,不可仅仅停留在寒热虚实的表面上……务期细密,才能丝丝入扣,恰合病机。”

首先要洞察外感病证的发病机理及病理改变,然后据此来拟定治疗方法,最后据法遣药组方。如外邪引起的泄泻,其主要病机是肠功能障碍,故病机学治疗当为渗利水湿,调整泌别,首选李中梓提出的治泻九法之淡渗分利法。淡渗分利法通过强化小肠泌别功能,使水液归于膀胱,即强化“水液由此而渗入前”的作用,而使留于或渗于肠中的水液减少。利法通过除其肠内之壅滞,分利下行,使脾胃升降正常,从而达到渗湿止泻之目的。对暴泻伤阴之证,虽利法夺气耗津,但调整泌别势在必行,宜微利,常用白芍。泄泻实证,泌别紊乱,津液偏渗于肠内,或湿热胶结炽盛,不强化泌别则有津枯气衰、热势猖獗之患,故当主以分利,其一强化泌别功能,其二达到止泻存阴护气、利湿退热之功。(三)针对邪正消长情况组方

邪正斗争不仅关系到疾病是否发生,而且贯穿着外感病证的始终,损害与抗损害、破坏与修复、失调与协调是同时进行的。邪正消长的一般规律是先为邪盛阶段,而后进入正复阶段,或有后遗阶段。邪盛阶段分初期和极期。初期邪气初盛,正气少耗,可分卫表证、表里兼证、里证。极期分中期和邪盛正衰期,中期邪可客脏腑,可客气、营、血,邪盛正衰期邪气鸱张,可在同一部位、同一阶段,又可在不同部位、不同阶段,可有不同性质、种类的正气衰败。正复阶段邪气逐渐减弱至消退,正气由耗损逐渐恢复正常,分邪减正虚、邪去正虚、正虚邪恋三期。后遗阶段有邪气留伏,或正气伤损不复。邪盛阶段初期、极期正伤不著,以祛邪法为主,必要时适当结合扶正之法;正复阶段多以扶正为主,并视病邪的多少而佐以祛邪,改变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以利于疾病向痊愈方向发展。

总之,祛邪时不能忽略正气的状态,必要时可佐以扶正;在扶正时不能忽视邪气的存在,有邪可以佐以祛邪。在遣药组方时,必须时刻注意邪正消长盛衰情况,处处顾护正气、扶助正气。另外,邪正消长盛衰所处阶段不同,祛邪方法亦不同,如风寒之邪初客肺卫肌表,当采用疏风散寒(辛温解表)法,羌活、荆芥、防风、豆豉等药为常选,邪盛极期风寒客肺、肺寒盛,当采用温肺散寒等病因学治疗方法,常选干姜、细辛等药。(四)针对突出症状组方

症状不仅是辨证与诊病的主要依据,也是患儿最痛苦的感受,有的还成为病变中诊疗的关键,而且疾病发展过程中还会出现某些兼夹症状及并发症。症状是疾病本质的外现,也是临证认识疾病的突破口。因此,临证组方时在对因、对机治疗优先的前提下,在总的治法及组方中针对患儿的突出症状,用一些以减轻患儿痛苦为目的的治疗方法及药物是非常必要的。针对突出症状处方用药亦具有应急性,对于喘促、咳嗽、高热、尿闭、神昏、抽搐等危重证候,当急者为先,这不同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疗思路。针对突出症状组方亦有一定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实用性。这要求我们理清治法、药物、方剂中涉及对症治疗方面的经验。如咳喘患儿的突出症状是咳嗽,临证组方时可灵活选用宣肺止咳、下气止咳、化痰止咳、通络止咳、息风止咳、镇痉止咳、镇惊止咳等治疗方法与措施。中医临床上已探索出许多丰富的针对症状的有效方法和药物,隋唐时期已有明示。如《备急千金要方》对外感发热不仅从病机方面用辛凉清热法(汗法、清法)进行治疗,而且用淋浴、灌肠等方法,既从体表降温、挥发散热,又从二便降温(利法、下法)。又如,《神农本草经》有“柴胡退热”“半夏止呕”“青蒿退热”等说法。

三、内因所致病证的组方思路(一)针对病因组方

内因所致病证,其病因繁多,常见有饮食因素(引入他邪除外)、脏气不平、情志因素、禀赋体质等,以及内生之痰饮、瘀血、气郁、湿、火等。针对饮食因素、脏气不平、内生诸邪有明确的治法、治则,亦有些内因所致病证,系外邪引动内因所致,如哮病、紫癜、水肿等,据外邪性质拟定治法,亦属病因学治疗范畴。

首先要辨别病因及性质,是否有内生之邪,然后审因拟定治疗原则、方法,最后据法组方。如脾虚夹湿泻,其病因一系脾虚,二系内生湿邪,故病因学治疗当用健脾益气、利湿法,除选用仿四君子汤化裁之健脾益气方药外,亦可选用淡渗分利之药,如茯苓、白扁豆、薏苡仁等,既可从小便分利湿邪,又有一定程度的健脾作用。(二)针对病机组方《黄帝内经》提出并倡导的“审机定治”诊疗模式概括了中医临证治疗思路的要领,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首先要详细分析四诊材料,洞察该病的发病机理及病理改变,然后,审机拟定治疗原则、治疗措施及方法,最后据法遣药组方。

如脾虚引起的泄泻、厌食。脾虚引起的泄泻,其机理为脾虚运化失司,水谷不运,内留于肠,枢机不利,胃虚则不能腐熟,小肠虚则泌别失司,清浊不分,大肠虚则不聚,故辨证时当辨其虚位(脾、胃、肠),次辨虚性,再辨有无乘侮。其病机学治疗除健脾和胃助运外,主要针对水谷不化、精华之气不能输布拟定治法,常用茯苓、白扁豆、薏苡仁、泽泻,或佐用四苓散化裁。脾虚致厌食其机理为运弱,病因学治疗选用健脾益气法,病机学治疗主要为助运、醒胃,助运除用健脾益气法外,尚可选运脾法(药用苍术等)减轻脾胃负担(多用淡渗利湿药、消食药,如茯苓、薏苡仁、白扁豆、白术、焦山楂、神曲、麦芽、陈皮),亦用醒脾开胃法(药用砂仁等)。(三)针对突出症状组方

临床上要对症状的变化性和多样性进行周密观察,一般是以病为本、以症为标,在审因、审机论治的前提下,对某些患儿最痛苦的症状进行针对性治疗,或本着“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对急性失血、剧痛、尿闭、咳喘、抽搐等,主以或佐以治标之法。隋唐时期医家已认识到止泻用诃子,止腹痛用莨菪子,止咳化痰用麻黄、五味子,夜啼用龙骨、珍珠等。治疗解颅时,若病中兼见惊厥、喷射性呕吐等风象,系颅脑水积逐渐增多,阻碍气机运行,气机不畅,郁而升亢,生风、动风所致,故在祛除水湿、疏通窄闭等病因病机学治疗的基础上,佐以息风止痉之对症治疗,常用钩藤、地龙、白僵蚕等药物。各论第一节外感发热证方

发热为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凡因外感温热疫毒,或其他外邪侵袭,导致邪正交争、机体阳气偏盛所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要症状者,称为外感发热。

一、方剂举例

1.荆防银翘散(时振声教授)

组成:荆芥、防风、苏叶、连翘、淡竹叶各9g,金银花、茯苓各15g,陈皮6g。

用法:水煎服,5岁小儿每日1剂,分2次服用。

配伍特点:方中用金银花、连翘为君,此二味芳香清解,既能辛凉透邪清热,又可芳香辟秽解毒;辅以辛温的荆芥开皮毛以助祛邪,辛凉的苏叶、防风疏风清利咽喉;佐以淡竹叶、茯苓清泄上焦邪热、导热从小便而出,陈皮理气和中。本方制方特点与银翘散一样,既药用辛散,并兼芳香辟秽,清热解毒,又主用辛凉,辅以小量辛温之品,以利于透表散邪。

临床应用:适用于外感发热邪在卫分证。若眼眶疼痛者,可加白芷6g;若身痛者,加秦艽9g;若胸闷咳嗽者,加杏仁9g,瓜蒌15g;若咽痛者,加桔梗、生甘草各9g。

2.清热口服液(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协定处方)

组成:柴胡、枳实、制半夏各5g,大黄4g,黄芩、白芍、六曲各7.5g,桑叶6g,大青叶10g,甘草3g,生姜1.5g,大枣2枚。

用法:按上述比例制成口服液,每支10mL。1岁小儿每次5mL,5岁每次10~15mL,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配伍特点:本方系大柴胡汤加减而成,而大柴胡汤系小柴胡汤合小承气汤加减而成。方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大黄、枳实攻里,内泄阳明热结;白芍敛阴,助柴胡、黄芩清肝胆之热,配大黄治腹中实痛;半夏和胃止呕,桑叶、大青叶助其解表清热;姜枣调和营卫,六曲增其和胃之功,并缓枳实、大黄攻下之力。该方如此配合,既不悖于少阳禁下、禁汗之原则,又可使少阳、阳明、太阳之邪并解,实为一举三得之法。

临床应用:主治实热病证,如外感高热表热里实、少阳经热兼里实、肝胆郁热,有较好的退热效果。

3.热毒清糖浆(南方医科大学祝江迁教授)

组成:金银花、大青叶各20g,荆芥、薄荷、桔梗、藿香、神曲、蝉衣各12g,芦根30g,甘草9g。

用法:上药煎液,加蔗糖适量,制成糖浆180mL。1岁以内小儿每次30mL,2~4岁每次40mL,5岁以上每次60mL,每日3次,口服。

配伍特点:方中用金银花、大青叶清热解毒而为君;臣以辛凉解表之蝉衣、薄荷、桔梗,辛温解表之荆芥、藿香,辛凉解表与辛温解表同用,以散邪热;佐以芦根清热利水、导热从小便而出,神曲消食导滞缓泻,导热从大便而出;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临床应用:适用于表里俱热证。

4.新加白虎汤(王传吉老中医)

组成:荆芥穗、知母、黄芩各10g,连翘12g,生石膏、芦根各30g,苏薄荷(后下)、生甘草各5g。

用法:水煎服,3岁小儿1日剂量,分2次服用。

配伍特点:本方系在白虎汤的基础上加减而成。方中用黄芩、连翘、生石膏清热解毒以清泄里热而为君;臣以知母、芦根泄热除烦生津;佐以荆芥穗、苏薄荷辛散表邪;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临床应用:适用于表里俱热证。

5.新加正气汤(王传吉老中医)

组成:紫苏叶、藿香、川黄连、黄芩、白芷各10g,连翘15g,薄荷、甘草各5g。

用法:水煎取汁150mL。1岁以内小儿每次20mL,1~2岁每次30mL,2~3岁每次40mL,每日3次,口服。

配伍特点:方中用黄连、黄芩、连翘清热解毒、泻火燥湿而为君;臣以藿香芳香化湿、理气解表;佐以苏叶、薄荷、白芷解表解热、祛邪化湿;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解表和中、化湿之功。

临床应用:适用于表里俱热证兼表湿者。

6.清宣导滞汤(成都市中医院儿科王静安老中医)

组成:生石膏30~60g,青蒿15~30g,白薇30g,桑叶10g,赤芍3~6g,柴胡6~10g,荆芥9g,黄连3~6g,山楂10~15g,神曲10~15g,槟榔6~9g,天花粉9~15g,大青叶15~30g。

用法:水煎取汁,分次服用,患儿服药后,盖被待微汗出,用热毛巾或干毛巾擦汗。

配伍特点:方中用生石膏清肺胃之热,兼有透表解肌而为君;臣以青蒿、白薇、桑叶助君解热;佐以黄连、大青叶清热解毒,柴胡、荆芥发散郁热、透邪外出,天花粉养阴清热、顾护稚阴,山楂、槟榔、神曲消食导滞、下气泄热,赤芍清热凉营透热。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透邪泄热、通利祛热之用。

临床应用:适用于表里俱热证以里热为主者。

7.和解散(长春中医药大学王烈教授)

组成:柴胡20g,黄芩15g,白薇10g,地骨皮5g。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制成散剂。6个月以内小儿每次0.25~0.5g,6~12个月每次0.5~1g,1~3岁每次1~2g,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配伍特点:方中柴胡苦平,透达与清解少阳之邪,并能疏泄气机之郁滞,使少阳之邪热得以疏散而为君;臣以黄芩清热解毒,配柴胡以达到和解之目的;佐以白薇、地骨皮解热退热。本方以和解之法为主,佐以对症退热之法,正合“邪在少阳,和而解之”之意。

临床应用:适用于邪在少阳证之发热。

8.退热散(长春中医药大学王烈教授)

组成:大黄、栀子各15g,豆豉、甘草各20g。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制成散剂。6个月以内小儿每次0.25~0.5g,6~12个月每次0.5~0.75g,1~3岁每次1~1.5g,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配伍特点:方中用大黄为君,以清热解毒、通腑泻火;臣以栀子通利三焦、导热从小便而出;佐以豆豉散热祛邪、透邪外出;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临床应用:适用于里热证。

9.犀角化毒散(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协定处方)

组成:水牛角、桔梗、连翘、赤芍、牛蒡子、生地、黄芩、青黛、玄明粉、甘草。

用法:上药制成散剂。1岁以内小儿每次0.5g,1~3岁每次1g,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配伍特点:外邪入里化毒,火毒极盛,或疹毒未尽,或毒火炽盛,皮肤生疮。治当清热化毒泻火。方中用黄芩、连翘清热解毒、泻火而为君;臣以青黛清肝泻火、解毒散结;佐以桔梗、牛蒡子疏风利咽散热,玄明粉通腑泄热、导毒从大便而出,水牛角解毒、凉血泻火,生地、赤芍凉血活血,防毒火内陷营血。诸药合用,祛邪化毒泻火,有直清、泻下、疏散之功,又可凉血。

临床应用:适用于外邪化毒、毒火炽盛。

10.清热定宫丸(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协定处方)

组成:人造牛黄、黄连、黄芩、栀子、郁金、朱砂、雄黄、水牛角、珍珠、羚羊角。

用法:丸剂,每丸重3g。1岁以内小儿每次1/5丸,1~3岁每次1/2丸,每日3次,口服。

配伍特点:邪热内陷,邪入肝心,蒙蔽心神,引动肝风。方中用人造牛黄、水牛角息风定痉、化痰开窍,以治因、治机及对症治疗;臣以黄连、黄芩、栀子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佐以开窍醒神、清心之郁金、雄黄、冰片,安神宁心之朱砂、珍珠。

临床应用:适用于邪热炽盛之高热,亦可用于热邪内陷肝心之急惊风。

二、临证选方思路《明医杂著·发热论》云:“世间发热,症类伤寒者数种,治各不同,外感、内伤乃大关键。张仲景论伤寒、伤风,此外感也。因风寒之邪感于外,自表入里,故宜发表以解散之,此麻黄、桂枝之义也。以其感于冬春之时,寒冷之月,即时发病,故谓之伤寒,而药用辛热以胜寒。若时非寒冷,则药当有变矣。如春温之月,则当变以辛凉之药。如夏暑之月,即当变以甘苦寒之药。故云,冬伤寒不即病,至春变温,至夏变热,而其治法,必因时而有异也。”可见,当根据邪气性质、客犯部位之不同灵活应用各种治疗方法与方药。对于邪在卫分引起的高热之证,如风热之邪犯表者,可选用银翘散、加味银翘散、柴葛解肌汤、荆防银翘散、宣透散之类方剂加减化裁;风寒袭表者,可选用荆防败毒散、人参败毒散、解热镇惊散之类方剂;寒湿兼暑者,可选用新加香薷饮、新加正气汤之类方剂化裁。卫气同病者,可灵活应用银翘白虎汤、清热口服液、热毒清糖浆之类方剂加减用药。若邪入膜原者,可灵活选用达原饮、雷氏宣透膜原法、达原散之类方剂;若邪在少阳者,可选用和解散、小柴胡汤、清宣导滞汤之类方剂。邪在气分者,可选用白虎汤、新加白虎汤之类方剂;若以肺热为主者,可选用麻杏甘石汤、清气化毒饮之类方剂;若以腑实为主者,选用承气汤类方、退热散之类方剂;若以胆热为主者,可灵活应用大柴胡汤、清热口服液之类方剂;若脾胃实热者,可选用王氏连朴饮、泻胃散之类方剂;若大肠湿热者,可选用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之类方剂;若膀胱湿热者,可灵活应用八正散、萆薢分清饮、泻心导赤散之类方剂。气营两燔者,可选用清瘟败毒饮、清热定宫丸之类方剂加减。热灼营阴者,可选用清营汤、犀角化毒散之类方剂。

三、临证组方思路

外感高热以猝感时邪为致病因素,卫气虚弱、卫外失固为发病之内因,邪正交争为发热之根本病机,即热乃邪正交争之病理反应,为突出症状之一。小儿在生理上有“四不足”“三有余”的特点,高热持续可耗伤阴津,筋脉失养可致抽搐。因热入肝心致成神昏等重危证候,因气机闭阻而转为热深厥深之厥逆证,因热迫血行而转为各种出血证。因此,对高热之处理必须及时,抓住主要病机,审因论治。外感高热的辨证方法主要有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但须抓住热型,重视兼症(包括辨汗、口渴之有无及其程度)。另外,验齿、辨斑疹、查出血等,对于判断邪毒之盛衰、津液之存亡、耗血动血之程度、预后之凶吉都至关重要。鉴于高热病因的多源性、证候的多样性、病情的多变性及复杂性,疾病在演变过程中极易耗气伤津,发生闭证、痉证、脱证等。因此,病因病机学治疗当根据邪客部位不同,灵活应用汗、清、利、下四法及“透营转气”“散邪退热”等因势利导的方法,把握好气分关,正确、合理使用解表、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滋阴扶正等治法和方药,这是杜绝痉、厥、闭、脱等危重证候的重要环节。汗法有辛凉解表与辛温解表之异;清法有清气分热、清营分热、清脏腑热之不同;利、下二法,其一在于祛除致热之因,其二能达到病机学治疗目的,且能导热、毒从二便而出。对症退热一法必不可少,临证常用柴胡、葛根、羌活、白薇等药物。临证时对于寒湿兼暑客犯卫气引起的发热,可在新加香薷饮的基础上根据气分证的轻重、湿之轻重,合理应用清法、祛湿法(分利、燥湿、化湿)。高热患儿热退后,尤其要防止“炉烟虽熄,灰中有火”,出现死灰复燃的情况,故在治疗后期滋阴养胃、清解余邪也是促进患儿早日康复的有效措施。第二节小儿多涕症方

多涕症是江苏省中医院干祖望老中医长期观察、总结出的新病种。其特点为涕多如清水或稀浊,遇寒冷或热气熏蒸鼻窍时即自淋外溢。多见于儿童,特别是久病体虚儿,好发于冬季。临床多表现为长期鼻涕奇多,冬季尤甚,涕清稀如水或稀浊,用手捻之,毫无黏手之感,常不自主地流出。

一、肺虚不约证(一)辨证要点

有肺虚涕液无力收约,或肺虚湿蕴、涕多而不能收约的病因病机存在。

2.有定位意义的症状,肺虚通调水道失司、水湿内蕴,涕液无力收约,故见涕多如稀水、淋漓不止、不黄不稠。

3.有肺虚的一般症状,如舌质淡胖,苔薄白,脉虚软。(二)方剂举例

1.敛涕散(江苏省中医院干祖望老中医)

组成:党参、山药各20g,诃子肉、乌药、苍耳子各10g,赤芍5g。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制成散剂。1岁以内小儿每次0.5~1g,1~3岁每次2g,3~5岁每次3g,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配伍特点:方中用党参、山药健脾益气、培土生金,肺健通调正常,则收约如常;臣以苍耳子利气通窍;佐以赤芍通络利窍,山药、乌药、诃子肉收涩敛涕。

临床应用:适用于肺虚不约证。

2.益肺止涕汤

组成:党参、白术、黄芪各10g,诃子肉、桔梗各7.5g,赤芍5g。

用法:水煎服,5岁小儿日1剂,分2次服用。

配伍特点:本方系在玉屏风散的基础上加减而成。方中用党参、白术、黄芪补气益肺、培土生金,使肺健通调正常、肺气充足收约如常;臣以桔梗,复肺收约涕液、通调水道功能;佐以赤芍通络利窍,诃子肉收涩敛涕。

临床应用:适用于肺虚不约证。(三)临证选方思路

对于肺虚不约证,临证可选用敛涕散、益肺止涕汤作为主方,根据兼夹证的不同进行适当加减。若肺虚较著者可合用六君子汤,或改为人参五味子汤;若兼脾虚湿盛者可仿参苓白术散化裁;对于鼻涕多,清稀如水,平素易患伤风感冒之肺卫不固证,可仿玉屏风散化裁,加收敛涕液药以益气固卫、敛涕。(四)临证组方思路

肺虚不约证系肺虚涕液无力收约,或兼通调水道功能失司,水湿内蕴,湿化涕,涕多不能收约所致。故病因学治疗为益肺,病机学治疗为恢复肺功能,对症治疗为涩涕。益肺常选用培土生金、补益肺气之法,临证多用四君子汤、黄芪、山药等方药。恢复肺的功能除选用益肺法外,尚可选宣肺利水法,用杏仁、桔梗等药物,复肺收约涕液及通调水道功能。此外,还可用利气通鼻窍之法,选赤芍、地龙、苍耳子等药物。收敛涕液临证常用山药、芡实、诃子肉、益智仁等药物,既有收涩之用,又有健脾益肺之功。

二、肺阳不约证(一)辨证要点

1.有肺阳虚则不能收摄涕液,或兼阳虚水气不利而湿蕴的病因病机存在。

2.有定位意义的症状。如肺阳虚,气不化水,水化涕,肺虚涕液无力收约,故见鼻涕奇多,清稀如水。得阳则缓,得阴则甚,故见入夜及阴天流涕加重。

3.有肺阳虚的一般症状,如畏寒肢冷,舌淡苔薄。(二)方剂举例

1.温肺止流丸(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协定处方)

组成:人参、荆芥、诃子肉、细辛、桔梗、甘草、辛夷。

用法:蜜丸,每丸重5g。1岁以内小儿每次1/3丸,1~3岁每次1/2丸,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配伍特点:方中用人参健脾益气、培土生金;臣以细辛温肺散寒、化水;佐以荆芥、桔梗、辛夷宣肺利鼻窍,诃子肉收涩敛涕。本方除培本杜其生涕之因外,尚采用温肺化涕、宣肺止涕、利鼻窍止涕及敛涕之法,标本兼顾。

临床应用:适用于肺阳不约证。亦可用于鼻渊。

2.培土温肺散(江苏省中医院干祖望老中医)

组成:黄芪、白术、益智仁、诃子肉各15g,干姜、乌药各5g,细辛、防风各3g,太子参、稆豆衣各10g。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制成散剂。1岁以内小儿每次0.5~1,1~3岁每次2,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