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顶级企业家自述40年成长心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1 20:10:04

点击下载

作者:正和岛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进化:顶级企业家自述40年成长心法

进化:顶级企业家自述40年成长心法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进化:顶级企业家自述40年成长心法作者:正和岛排版:skip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出版时间:2019-02-01ISBN:9787508697895本书由中信联合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言进化:未来世界的主题

大约半年前,我们收到李书福的一份自述稿件。

这位时常搅动国际汽车产业风云的“汽车疯子”,难得地回顾了自己幼时当放牛娃的时光。“小时候的我,骑在牛背上,一边让牛吃草,一边看书学习;晚上还要在牛棚周边点燃牛烟,把蚊子赶走,让牛好好休息。这样,牛也高兴,我也快乐。”

农民出身,从背着相机到处拉人拍照的“野照相”,一路折腾到今天收购、并购了福特、沃尔沃的汽车界风云人物,这位朴实、偏执的中年人说,他愿意做牛,“因为牛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这让我很有价值贡献感”。

在东华老师(正和岛创始人兼首席架构师刘东华)的倡议下,由李书福的故事开始,我们邀请中国商界的企业领袖敞开心扉,自陈心曲,在过尽千帆、沧桑历遍的时代关键点,记录下他们的初心与感怀。

南宋诗人杨万里有名句:“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在某种程度上,这首诗正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生动写照。尽管不时遭遇“万山不许一溪奔”的艰难,但千万条溪流从未放弃东流入海的热望与执念,它们日夜喧腾、一路向前,终于汇聚成中国经济今天蔚然壮观的“大海”景观……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背负青天朝下看,换了人间。中国这几十年的地覆天翻、玄黄巨变,在整个人类史上也堪称罕见。成就背后有大国运势,有伟人擘画,但最应该感谢与致敬的,恐怕还是企业家群体的砥砺奋发,他们内心深处的不甘与不服。而作为中国“经济奇迹”的书写者、建设者,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磨难与进步也映射着一个国家主动进取的艰难与努力。

2019年,我们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一个国家的光荣与梦想,是十几亿民众不懈奋斗的结果,尤其是企业家。中国历史上有“轻商”的传统,企业、企业家的贡献与付出时有被忽略。事实上,他们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向上跃迁的支柱与阶梯。

有人说,几千年来,我们进化的是聪明,退化的是智慧(分别表现为工具理性的进步和价值理性的倒退),其实,在企业家群体中,也有分野。一些人在践踏规则、野蛮生长中物是人非,迷失异化;一些人在攻城略地、建功立业后坐享其成,迅疾退化;只有一部分人在人性暗礁与时代浪潮中逆流而上,实现进化。“谁能想到丑陋的一个蛹,却会变成翩翩的蝴蝶模样?”(李敖语)他们如蝶破茧,振翅高飞,生命形态升级的背后是对天空的全情向往和不屈不挠的基因能量。

由此,正和岛编辑了这本书,它是一个群体的心灵成长史,也浓缩着数十位行业标杆的企业转型史,甚至十多亿国民的命运演进史。它是对过往的梳理,却也隐含着对未来的启迪。

在“简史三部曲”作者、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看来,40亿年来,地球生物进化的准则始终没有改变,那就是物竞天择。但是,在接下来的一两百年,这一法则将被颠覆,人们将不愿再被动地等待自然的选择。未来将在人类的主动进化中被重新定义,重新塑造。

进化,将是未来世界的主题。

这让我想起书中一位企业家的故事。这位集企业家、登山家、诗人身份于一身的卓越个体,有着难以想象的残酷童年:13岁时,父母皆失,流浪街头,与狗抢食。在他和伙伴们眼里,“人间美味”就是附近一个饭馆的厨师用布袋倒给他们的剩骨头。

用石头砸开骨头以后,首先看到的是密密麻麻、正在蠕动的蛆虫。用草棍拨开它们,就能吸到里面油滑爽口的骨髓了。

这是黄怒波的故事。

多年以后,他说,“那时候的命贱,所以我们也从来不闹肚子。现在想起来,这也是一种进化吧”。陈为本书总策划、正和岛总编辑2018年12月29日01李书福吉利集团的底层密码岛君说适逢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中国社会沧桑巨变;40年来,中国企业筚路蓝缕;40年来,中国企业家以实践出真知。“唯改革创新者胜。”40年的商业历史变迁表明,不是所有创业者都能成为企业家,只有极少数企业家真正踏上了向创变者进化的道路。作为改革开放的第一代创业者,吉利汽车创始人李书福正在成为中国商界创变者的范例。谦和低调、不善言辞但坚毅执着的他,第一次完整讲述自己的创业故事和人生体悟,殊为难得。他的回顾,诠释了大时代下个人选择的曲折艰难,以及“商以载道”的自然功成;他的语言朴实、风趣,读来亲切可感:“我是一个放牛娃”“我觉得勤奋、踏实、苦干、与人为善是正道”“我们唯有勤奋工作、努力拼搏,才能回报这个时代,才能感天动地”……“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从雷军的“小米之问”到李书福的“吉利之悟”,这不仅是企业家的个人觉醒,更是时代精神在这个群体内心深处的激荡。2018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是企业家精神新一轮升级开启之年,也是时代创变者集体登场的转型元年。以李书福先生的这篇自述为开端,正和岛推出一系列企业家思想访谈和精神自述,还原这个群体精神自立和心灵成长的轨迹,期待其中折射出来的思想之光,可以照亮中国企业走向伟大的漫漫前路。此为本书开篇之序文。0122岁时,第一次创业失败

我是一个放牛娃。上小学时,我利用暑假的时间为生产队放牛,每天挣0.15元,一个暑假能挣6~10元。对我来讲,这是一笔大钱。小学每学期的书本费大概是1.2元,学费是免交的,有了这笔钱,我比其他同学富裕多了。

上初中一年级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吹进了校园和乡村。虽然我沉浸在放牛的快乐生活之中,但改革开放的春雷在我心中激起千层浪花,散发无穷涟漪。农村的土地可以被承包经营了,农民可以离土不离乡地搞乡镇企业,甚至搞个体私营经济也被允许了,我真以为自己的耳朵出了毛病,天下还有这样的大好事?因此,我无心上学了,开始研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一系列文件、方针、政策。

原本三年的初中学业,我用了两年时间就匆匆完成了,并且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路桥中学尖子班。随着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对高中学习失去了耐心,人在学校,心却在游离。这使我父亲极度不满,为此,我几次受到惩罚。高中还没有毕业,我就开始有了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各种规划。

我向父亲要了几百元,买了一台手提照相机,骑着家里的自行车就开启了我的创业生涯。我走街串巷,见人就问人家要不要照相。由于我服务热情,照相技术也不错,很快挣了几百元。

后来,我开了照相馆,用现在的话说,我的业务已经升级了。由于资金有限,照相馆的所有设备几乎都是我自己设计、制作的,包括大型座机、灯光、道具等。当然,在那个年代开照相馆也是不容易的,必须要得到公安局批准。

由于照相属于特种行业,而我没有特种营业执照,因此我多次受到教育和处罚。可能由于我的态度比较好,即便被要求关门停业,照相馆仍然坚持了近两年时间。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力度越来越大,我就寻求新的机会,进入了转型发展时期。

那个时候的台州,废旧电器市场已经比较发达了。我从废旧电器零件中分离金属铜、金属银、金属金,利用我家房子比较大的优势,进行家庭作坊式的生产。这完全是变废为宝的技术,可谓“循环经济”,效益确实不错。

后来,我的这些技术被其他人学会了,因而出现激烈的供应链竞争,废旧零部件的获得成本也越来越高,我又被迫进入了新一轮的艰难转型。早期冰箱配件简易厂房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电冰箱开始进入家庭,我再次开启了一个新的创业进程——研究生产电冰箱配件。虽然过程十分坎坷,但磨难的经历就是宝贵的财富。奋斗的过程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因为公司在初创阶段,没有土地,更没有厂房,我只能租用街道的工房进行产品试制与研究。虽然在理论上设想得很好,但实际生产出来的产品总是不尽如人意。经过近400个日夜的反复失败与总结,我的手掌都被磨得找不到一块完好的皮肤,见人不敢伸手,整个人也疲惫不堪。

研究试生产终于成功了,但街道要自己发展工业,决定收回厂房,我只能转移到其他地方。转移到哪里呢?我真不知道。当然,天无绝人之路,在同学家长的帮助下,我找到了路桥中学校办工厂,并以校办工厂的名义生产、销售产品。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把所有机器设备都搬迁到了新租用的路中校办厂。刚安顿下来,开始生产不到一个星期,又有事情发生了。

这个校办厂的周边是教师宿舍,我们加班加点生产电冰箱零件产生较大噪声,老师们晚上很难入睡,集体罢教。学校要求我们必须立即搬迁,我们又被厂房问题难住了。

搬到哪里呢?我们在方圆几十里到处托人,找来找去,终于找到了一个废弃的自来水厂,虽然房子不大,但周边没有居民。我们很高兴,终于找到了一个新的安身立命的地方,一个可以继续圆梦的地方。

但这个水厂的电源已经被切断,我们必须找供电部门批电。几经周折,并与村支书反复协商,我们终于找到这个村的电管员,请求他给我们装一个电表,把村里的电分一些给我们用于生产。

结果,祸闯大了。有人举报,说我们工厂没有经过工商局批准私自接电,黄岩县电力公司要求县检察院对我们的厂长监视居住并立案审查。这一来,吓得我不敢再去那个新的地方,生产又陷入了停顿。那一年,我22岁。02走出无序竞争的“怪圈”

在恐惧、无奈、叫天不应、入地无门的情况下,有一个声音在向我们召唤——为发展乡镇企业,家乡的工业办公室主任主动找到了我们。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他的协调下,我们租用了一个村庄的生产队仓库,把那些设备搬到这个新租用的仓库里,开始生产电冰箱零件。

这些设备的搬运,我们都是用人力手拉车,像蜗牛挪动般实现转移的。一辆手拉车要三四个人,一共有几十辆手拉车,我们边推边拉。那几天碰巧下了倾盆大雨,虽然我们汗流浃背,根本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汗水,但只要能向前挪动一步,就是我们的成功,就是大家的共同追求。

这一干就是几十公里。由于道路泥泞、坑洼窄小,这些设备又太重,捆绑锁紧难度很大,需要几个昼夜才能搬运完成。那种艰辛与折磨,与我当年牵牛耕地时的感受是一样的。

因为搬迁,“路桥中学校办工厂”的名称我们不能用了。在乡工业办公室主任的帮助下,我们成了一家戴“红帽子”的乡镇企业——黄岩县石曲电冰箱配件厂。

有了营业执照后,我们便轰轰烈烈地大规模招聘员工,开始扩大产能、制作设备、研发新产品。我们生产的电冰箱零配件供不应求,我们也因此一举成名,成了全国最有竞争力的蒸发器、冷凝器、过滤器研究生产企业,产品销往全国几乎所有电冰箱厂,包括上海的上菱、远东阿里斯顿,安徽的美菱、扬子,杭州的西泠、华日等。

后来,由于企业发展较为顺利,我们又扩大了产品种类,开始生产电冰箱、电冰柜等制冷设备,青岛奥柯玛电冰柜就是我们为其贴牌生产的。我们的产品供不应求,企业发展欣欣向荣。我们很快成为台州最大的民营企业,在浙江乃至全国都有较高知名度。

1989年,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和内部股东存在意见分歧等原因,我深感疲惫,把全部资产送给了乡政府。资产被政府接管后,我虽然一夜回归无产阶级,但浑身轻松。我去上大学了。

1992年3月,我从已经送给政府的资产中回租了一部分厂房,开始新的创业生涯。对我来讲,这是第四次创业了。

此时,邓小平南方谈话在天地间又一次荡起了滚滚春潮,万丈春晖暖透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整个中国进一步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我的创业热血又一次被点燃。那一年,我已经28岁了。这一次我研究生产什么呢?装潢材料。

20世纪90年代,进口装潢材料在中国很受欢迎,国产装潢材料的研究生产刚刚起步。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后,装潢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研究生产的装潢材料完全可以取代进口材料,而且价格低廉,很受市场欢迎。我们又一炮打响,产品供不应求。1996年,吉利集团总部原址

我们马上扩大生产,把送给乡政府的厂房、土地以市场价格一点一点地买回来。按照我的习惯,又是自己设计、制造设备,大规模生产镁铝曲板、铝板幕墙等装潢材料。我们的产品不但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而且出口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后来,我们的这些自主创新成果又被其他人学走了。虽然我们有专利,有所谓的知识产权,但被别人模仿也许是那个年代里逃不开的命运安排。当然,今天的法制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为此,我又放弃了这个产业,开始研究摩托车。

吉利是全国第一个研究生产摩托车的民营企业。后来很多人发现,吉利公司生产的摩托车供不应求,企业搞得红红火火,自然又有许多企业跟着学。几年间,全国几十家摩托车公司涌现,如雨后春笋。

但是有些企业缺乏合规意识,市场出现了无序竞争,甚至偷税漏税等不正当竞争,我又退出了这一领域。我们能研究、生产摩托车,应归功于当时的台州市工商联主席池幼章老师,他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此,我要向池老师表示感谢。03花再多钱也买不来能力,学习才是唯一可持续的竞争力

接下去的故事,大家就都知道了,吉利转型升级,开始研究生产汽车。那一年,我已经35岁了。吉利进入汽车领域与吴迎秋老师的支持、启发有很大关系,吴老师给了我很多帮助,借此机会,我要向吴老师表示感谢。

同时,我还要特别向时任浙江省副省长叶荣宝同志表示感谢,要向台州、宁波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及所有关心支持我们梦想实现的领导、朋友们表示感谢,向全国各地有吉利产业基地的地区的各级领导表示感谢,向所有吉利汽车用户表示感谢。

我们发展汽车产业是从办学开始的,严格培养、培训技师技工,不断提高办学层次,不断加大办学投入。今天,吉利汽车公司取得的发展与吉利重视人才培养是分不开的。

研究、生产汽车?除了我自己和少部分人,真的没有太多人相信。大家都认为中国在汽车工业领域已经没有优势了,这个领域早已经被西方国家垄断了,中国企业只有与外国汽车公司合资或者合作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但是我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一定会更加成熟、更加稳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一定会持续推进,中国一定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虽然在那个时代,中国汽车市场每年的销量才几十万辆,汽车才刚刚进入家庭。

如果中国每年的汽车销量超过3 000万辆,但不是中国自己的汽车企业生产的,那一定不是一个好消息。1998年,第一辆吉利汽车豪情下线

汽车年产销量从几十万辆到几千万辆,这个成长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商机。进入汽车领域虽然面临很大挑战,有很多困难与问题,但这一领域的商业空间很大,商业机遇期也很长,我们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打基础、练内功,有足够的时间培养、培训人才,也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允许我们犯一次或几次错误,这是用钱买不来的机会效益。

因此,我决定抓住这个时间窗口,坚定地进入汽车领域。

我领导组建了项目筹备组,在公司内部选了两位工程师,加上我自己,共3个人就开始研究汽车技术。我们都知道,这是一条不归路,但这不仅是天时地利的召唤,更是我们追求理想的自我决定。汽车行业内有一句话:你恨谁就叫谁去造汽车。当然我要造汽车,不是因为谁恨我,而是我自己的选择。

实践证明,这条路实在太艰辛,但也确实很诱人。在这条路上,时而景色秀丽,时而乌云密布,我们勇敢地在这条路上参加了没有尽头的马拉松赛跑。虽然我们跑得腰痛腿软,全身浸透汗水,有时还精神恍惚、不知所措,但前方的路依然充满神秘感,勾起我们无穷的想象,探索远方秘密的心情根本无法平静,已经扬起的创业风帆将继续推动我们走向充满无限可能的汽车世界。

汽车一定会实现电动化、智能化,一定会成为智能空间移动终端,一定会帮助主人解决更多困难和问题;一定会垂直起降,自由飞行在江河山川、城市乡村;一定会成为主人的秘书、保镖,为主人赚钱,帮主人消费,逗主人高兴,与主人聊天,保主人平安,帮助主人增长知识;一定会自己清洗、保养,等等。

但是,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加大科技投入,发扬科学精神,不断累积基础数据,不断突破技术瓶颈,不断培养研发人才,不断提高研发能力,不断实践总结与优化系统规划,从根本上掌控核心科技,必须形成线上线下两方面的智能优势,二者缺一不可。吉利在全球有近2万名研发工程师,每年投入数百亿元研发费用,在自己确立的技术路线上坚定地持续投入。

只有不断积累厚积薄发的优势,才能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能力用钱是买不来的,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刻苦锻炼,才能掌握真本领,才能面对各种挑战,引领行业变革。04吉利30年的四个启示

吉利30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我可以总结为以下几条。

1. 做事情必须认准一个方向,坚定一个信念,提炼一种精神,凝聚一股力量,完成一个使命。

企业一定要打基础、练内功,千万不能随泡沫飞扬,跟风起哄,否则风口过后将会留下一片狼藉的凄惨景象。退潮以后,裸泳者将会很难看,搞得不好有可能回不了家。

2. 中国汽车工业要做强做大,必须进一步放开管制,欢迎更多人参与到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中来,鼓励各种形式的创新与探索。

当前,中国进入电动汽车行业的投资者很多,互联网企业造车也搞得如火如荼,这是一个很好的势头,一定要积极引导、大力支持。

但是,有些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比如,既不造车,也不自己承担风险,而是利用互联网概念、电动车概念以及借发展实体经济投资汽车工业的名义乘机变相捞钱的行为,这种行为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刘鹤副总理说得好:借钱是要还的,投资是要承担风险的,做生意是要本钱的,做坏事是要付出代价的。我认为:实业就是实业,搞实业必须持之以恒,不能急于求成,搞实业赚不了快钱。

当然,现在进入汽车行业不是没有机会了,只是机会少了一些,难度大了一点。就好像打高尔夫球一样,有些人已经打了一段时间,快接近果岭了,而新进入者要么一杆进洞,要么就不要参加这场比赛,否则成功的概率不大。也就是说,机会只有一次了,一定要聚精会神、认真严肃、高度重视,必须一次成功,不能有任何闪失,更不能三心二意。

就当前的中国汽车工业而言,在对外放开之前,应尽快对内放开,早日形成自己的能力。这样可以给用户带来更多实惠,同时可以提高中国汽车工业的全球竞争力。我是一个市场派,完全鼓励与支持公平竞争,坚决反对特权与贸易保护主义。

3. 不能急功近利,要想实现梦想,就必须脚踏实地遵守事物的客观规律,播下希望的种子就会带来光辉的前景,埋下罪恶的祸根就会带来无情的灾难。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播下了民族复兴的伟大种子,中华民族一定会因此拥有光辉的未来。

大道至简,规律不可抗拒,一分耕耘就有一份回报,只有内外兼修、厚道善良、顽强勇敢、披星戴月,才能拥有更美好的明天。

4. 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必须依法合规、公平透明,必须以人为本、合作共赢。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任何小聪明都有可能变成严重的问题,产生严重的后果。

做成一个成功的企业很难,而毁掉一个企业的前途可能就在眼下,可能就是因为某一件小事。

所以,做企业必须每天如履薄冰、小心谨慎,时刻牢记合规的重要性、法律的严肃性。05企业抄近路走捷径,非常危险

我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从小接受朴素的家庭教育,对党的感情非常深厚。我父亲是农民,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们全家都是普通百姓。遇到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这些人才有参与市场公平竞争的机会。我们可以自由地研究新技术、新产品,这在改革开放前是不敢想象的,今天已经成为现实。

我们唯有勤奋工作、努力拼搏,才能回报这个时代,才能感天动地;唯有遵纪守法、诚实做人,才能得到用户的认可。

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与发展,证明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越性,证明了改革开放创新探索的时代必要性,证明了竞争、合作、团结友善、包容发展的成长规律性,证明了正气向上、心态积极的成功必然性。但是,今天的中国还是有人选择抄近路、走捷径,还是有人在利用各种手段诋毁他人,那是很危险的。

创造幸福要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刻苦工作,天上不会掉馅饼,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也是我一贯坚持的原则。我觉得,勤奋、踏实、苦干、与人为善才是正道。

那些用自己的错误观点臆断别人的正确行为、用自己的扭曲心态衡量别人的健康心灵的人,那些没有底线的谣言、唯恐天下不乱的言行,最终都是不会有市场的。

那些因制造并传播谎言而扬扬得意的人也一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露出马脚。我希望大家不要传谣、信谣,尽最大可能提高自己辨别真伪是非的能力。

汽车产业是全球性产业,是制造业之王,21世纪是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商业重塑的世纪。无论是吉利、沃尔沃、奔驰、宝腾、路特斯,还是世界上的其他汽车公司,都面临巨大挑战。

在相互尊重、互不影响独立性的前提下,依法合规地探索一条携手共进的新型发展道路,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应该尝试的创造性思维,这种思维可以给用户带来更多利益,对行业产生积极影响。

吉利收购戴姆勒部分股权,就是基于以上思考所做出的商业决定,收购资金基本上来源于海外资本市场,完全没有使用中国境内资金。其中,80%左右的资金来自海外的外资银行,小部分资金来自海外的中资银行,还有一部分是吉利自有资金。这完全是市场化的资本组合,市场化的自我平衡的资金结构安排,这种安排没有任何特殊背景。

无论是中国政府,还是德国政府,它们都对我们的交易进行了充分且认真的了解,依法且严格的审查。

世界上所有投资都是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吉利投资戴姆勒也存在机遇与风险。这既是一项完全合规、公平的透明交易,也是一次冒险的创造性探索。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探索更好地迎接21世纪的商业竞争。

40年弹指一挥间,40年两鬓斑白、追求永恒;40年祖国经济社会大变革,人民生活水平大变样,综合国力明显提高;40年河山壮丽、高铁纵横,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中国经济转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有序推进;40年在坎坷曲折中高歌猛进,中国排除内忧外患找到了四大自信,踏上了进一步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

我和所有中国同胞一样,无比感恩党的改革开放的伟大政策,感恩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领导的关怀、关心与帮助,感恩社会各界专家、学者、新闻界朋友的支持、帮助,也感谢汽车界老前辈打下的坚实基础,感谢汽车界同行的支持与理解。

因为这40年的历史机遇,吉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从小山村走向全中国、全世界。所有这一切都应归功于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我们必须倍加珍惜,为中国汽车跑遍全世界,而不是全世界的汽车跑遍全中国而顽强拼搏。

吉利的发展史就是创新创业、大胆实践、不断转型升级的成长史,就是不断为用户带来获得感的奋斗史。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

我们生产装潢材料取代进口装潢材料,为用户带来了实惠;我们生产电冰箱配件取代进口电冰箱配件,为用户带来了实惠;我们生产摩托车取代进口摩托车,把踏板式摩托车的价格从每辆3万元降到3 000元,为用户带来了实惠;我们生产汽车,带动中国汽车市场的价格降了一大截,为用户带来了实惠。

当年的夏利每辆约13万元,而今天同类同档车每辆3万多元;当年的桑塔纳每辆20多万元,人们还要排队购车,现在同类同档车价格只要5万元。大家可以算一算,汽车价格降了多少?

我们把沃尔沃轿车全球研发中心迁到了中国,把沃尔沃轿车全球生产基地转移到了中国,我们成功地实现了沃尔沃豪华轿车“中国制造,出口全球”的目标,让中国制造的豪华轿车为全世界市场提供服务。而且无论是中国人、美国人、欧洲人,还是全球其他地方的用户,买到的沃尔沃轿车都是一套标准,没有任何歧视。

我们还带动、培养了大量上、下游产业价值链企业的发展,提高了中国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同步研发能力,影响并推动了成千上万个实体企业坚定地持续投入,顽强地生存与发展。

当然,今天的中国制造业依然面临如何实现从全球价值创造链的中低端走向中高端的现实挑战。但是,我们千万不能急于求成,否则欲速则不达。只要认准方向,弄清问题的本质,持续努力就能取得成功。这是考验中国制造业的关键时刻。

在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如何实现合规发展,如何实现全球价值链利用与合作共赢,如何实现稳健的转型升级,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06结语

我从放牛的实践中悟出一些道理:与牛沟通交流,虽然用弹琴的方式很难奏效,但只要方法得当、态度真诚,就能实现有效沟通。比如白天把牛喂饱,晚上为牛驱赶蚊子,要有合适的方法才能让牛满意。

小时候的我,骑在牛背上,一边让牛吃草,一边看书学习;晚上还要在牛棚周边点燃牛烟,把蚊子赶走,让牛好好休息。这样,牛也高兴,我也快乐。

我是如何骑上牛背的呢?那时,我才八九岁,而且由于营养不良,我个子很矮。为了骑上牛背,我想了好久才找到技巧。我先把牛牵到草长势较好的地方,让牛低头进食,然后在牛行走弯曲时,一边用手抓住牛的脖子,一边用脚飞快地踩上牛的左大腿关节,这样就能很轻松地骑上牛背,实现“双赢”。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跨文化融合、跨区域合作、跨业态协同,都是企业界必须面对的现实。只要有利于提升用户体验,只要能够实现合作共赢,什么模式都可以讨论。

人与牛之间都可以合作得很好,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不能坦诚相处呢?我很愿意做牛,因为只要有草吃,我就会很幸福;我很愿意做牛,因为牛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这让我很有价值贡献感;我很愿意做牛,因为牛可以为农民耕地,给农民带来快乐,这让我很有成就感;我很愿意做牛,因为牛很诚实,不忽悠,很受人尊重;我很愿意做牛,因为牛总是被人牵着鼻子,不会走错方向。

放牛的我能有今天的日子,已经感激不尽。我们一定要在创新研发、人才培养方面继续加大投入,一定要在精准扶贫、能源可再生利用、汽车电动化技术、线上数字科技及车载芯片研发等方面有所作为,一定要为生态文明建设、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积极贡献力量,一定要在上下游产业链的合规制度建设、员工合法权益保护、增加更多就业岗位等方面有所作为。

我们必须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必须知恩图报、致富思源,必须团结带领全体员工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实现更可持续的发展,必须积极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心全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02郭广昌我与复星走到今天的六个“为什么”岛君说当他在上海街头分发调研问卷时,可曾想到,有一天他的公司会成为这座城市里第一家上市的民营企业?当他省下饭钱买了一瓶青岛啤酒畅饮时,可曾想到,有一天他会成为这家百年品牌的重要股东?当他骑车来到海南天涯逐梦时,可曾想到,有一天他在这里打造的梦幻世界会成为无数人向往的乐园?当他在教室里啃着艰涩厚重的哲学课本时,可曾想到,有一天他有条件、有决心为全球每个家庭带去健康、快乐和富足?……26载春秋,郭广昌的6个“为什么”清晰勾勒出他的心路历程、人生轨迹和复星的发展脉络,他的传奇故事看似是机缘巧合下的各种幸运,背后却是一种无可阻挡的必然。“why”(为什么)中有人生真义,每个认真思考、认真行动、认真坚持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企业家是改革开放中最大的探险者和建设者,他们扼住命运的咽喉,乘上了时代的快车,他们的故事就是“中国梦”与“时代精神”的生动演绎。不管是浙江乡村里与牛对话的“放牛娃”李书福,还是上海街道上骑着自行车一路打拼的郭广昌,他们身上浓缩着40年来这个国家改革图强、向前向上的曲折与精彩、艰辛与喜悦。01为什么读哲学系

感谢小平同志,感谢改革开放政策,让我吃饱不饿肚子,让我能通过努力考上大学。也感谢母校复旦、复旦哲学系,让我这个农家子弟成为今天的郭广昌。

我老家是浙江横店,那里山比田多,当年是一个很穷的地方。不过我是幸运的,因为在我人生中最关键的少年时期,改革开放政策来了。靠着分田到户,虽然还是粗茶淡饭,但我总算能吃饱了,也没有耽误我长身体;因为恢复高考,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机会考上大学了,有机会第一次坐火车出远门,来到大上海。所以这40年来,我一直深深感恩小平同志、感恩改革开放政策,希望能更好地回报我们的国家、社会。这是我的初心,我一直牢记。1992年,25岁的郭广昌和同学开始创业

因为有了这份初心,当年在考大学的时候,我觉得国家要有更加伟大的未来,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的道路;而改革开放,首先是要解放思想。如果未来我能够为解放思想做出贡献,那我就会是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抱着这样的想法,我非常认真地将复旦哲学系作为了大学专业的第一选择。

可能有人说:哲学是无用之学。的确,在哲学系的学习没有教给我任何一项具体的技能,但它教会了我思考和学习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哲学学习要求多读书,而且是没有限制地阅读,这让我对社会、对生活有了更多涉猎和理解。正是因为我的大学生活与书为伴,所以特别充实,也让我的内心特别丰富。也正是因为有了广泛阅读的基础,我对个人、社会以及国家的未来有了更多思考。

而在我当年所涉猎的众多书籍中,就有这样一本,对我的影响颇为深远,那就是《礼记·大学》。其中的许多哲学思想,都成为我之后的立业之本。那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让我思考良久。人们常说,大学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建立并确定的时期。我思考着,作为一个处于改革开放之际的中华男儿,我的未来之路当在何方?02为什么要骑自行车到北京和海南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年多的校园生活过后,从没出过远门的我在心中一直酝酿着要出去看一看的情绪,校园外改革开放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不断吸引着我。

1987年暑假,我终于将这种想法付诸实践,决定去看看我们的首都。可怎么去?那个时候兜里是真没钱,在学校做点小生意勉强可以供自己读书,但出门的路费真没着落。我想来想去,好在时间充裕,就决定一路骑自行车去北京;而路费,则来自我一个好朋友的当厂长的妈妈,她给了我200元钱,支持我实现去北京的梦想。

抵达北京后,我就把自行车卖了,用来换回程的旅资。回程路上,我特意绕道去青岛,而且从那里坐船回上海也更便宜。结果谁也没想到,我在青岛还经历了一段今天看起来有些神奇的故事。

到了青岛,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买回上海的船票。可买完票,我发现身上的钱只够吃顿很简单的饭或买瓶青岛啤酒了。那时候,青岛啤酒已经是中国名牌了,特别稀缺。而我在复旦,和同学分着喝一瓶光明啤酒,都能高兴半天。我就想,来了青岛无论如何都要“奢侈”一把啊。所以我一下狠心,不吃饭了,最终喝上了青岛啤酒。

当时我就在想,如果以后能天天喝青岛啤酒,那就太爽了!可谁想,现在复星已经成为青岛啤酒的第二大股东,“复星高照,鸿运当头”,啤酒也成为复星同学们最爱的饮料之一。想想这一切,改革开放让我们有了面包,也有了啤酒,这是最伟大的力量。

去北京的第二年,海南正式建省的消息传遍了中国大地。那时,复旦校园里有很多人想要去看看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我也不例外。于是在这一年,我又有了骑自行车旅行的计划。

1988年暑假,我和12名同学从上海出发,拿着永久自行车厂赞助的3 000元钱和复旦大学团委的一封介绍信,沿着东南海岸线一路骑行到海南。因为当时我国的5个经济特区都在这条线上,所以我们一边骑行一边调研,一路骑行了3 000多公里,最终到达了海南。

此刻,我仍清晰地记得当时10万人才下海南的盛况和自己感受到的震撼。我觉得,这应该就是时代的力量吧。当时,我们在海南待了六七天。“闯海墙”前每天都是人头攒动。很多“海漂”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就在街上卖馄饨、摆地摊。虽然基础设施非常不完善,整个海口只有一个红绿灯,但是大家都看到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机遇,并愿意为了自己的美好生活而努力拼搏。因为这次旅行,我也在心灵深处埋下了一颗种子,那就是:“总有一天我会再来寻找一片属于我的土地!”

前段时间,我再次到海南三亚,见证海南旅游3.0的标杆——三亚亚特兰蒂斯盛大开业。我已经忘了自己那天是如何在仪式上完成发言的,后来许多朋友告诉我,台上的我曾数度哽咽。我想,30年前的种子从扎根到萌芽,再到成为今天这拥有1 314间客房、亚洲最大的水族缸和精彩绝伦的水上乐园与海豚湾的亚特兰蒂斯胜境,凝聚了太多人的心血和爱,我也已期待了太久。03为什么创立复星

感谢改革开放,让我获得了改变自己人生的机遇;感谢上海,这座开放的城市给予了我们几个初出校园的“外地人”更多的包容。所以,我也决心用商业的方式创造价值、回报社会。

大学毕业时,我特别感激复旦老师的信任,给了我一个能留在上海、留在复旦当老师的机会。我也特别珍惜这个机会,因为在上海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对我的家庭来说已是远超预期,同时还能够报答母校的培养之恩,两全其美。

当时,作为团委老师,我依然还生活在校园这座象牙塔之中,工资不高但时间充裕,可以做很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特别是可以以旁观者的身份看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所以在这期间,我一直关注外面的社会,关注改革开放热火朝天的建设。

可时间长了,我又开始思考:这股变革的浪潮已开始席卷中华大地,而我仍停留在纯粹的“修身”上,我的未来当在何方?因为在上大学的时候,我就在校园里做一些小生意以完成学业,这时我又看到校园外商业对于社会变革的积极作用,所以就想着能否以从事商业的方式投入改革开放的热潮。说实话,在最初有从商的想法时,我对自己也没抱太大的期望,想着如果能通过商业改变自己家的生活条件,达到“齐家”的境界,就知足了。

1992年,受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感召,我毅然决然地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复旦同学一起,开始了真正的“下海”历程,全身心地投入经济建设的大潮。那时候,我们的启动资金只有3.8万元。

决定做起来容易,实施起来却并不容易,我和我的伙伴们不得不面对一无所有的尴尬境地。初创的复星一无人才、二无市场、三无资金,真可以说是一个“三无企业”。怎么办?我又想到了我的“老伙计”——自行车。

当时,刚刚进入上海市场的一家公司正招标寻找咨询公司为它出谋划策。经过一番激烈的角逐后,我们竞标成功。然后,我们几个人就天天骑着自行车到街头发放调查问卷。记得当时,我还被治安巡逻员扣下过调查问卷,并被带到了街道治安管理办公室,经过一番解释,才拿回了两袋子问卷重新奔赴街头。好在我们的努力最终得到了回报,元祖食品非常满意我们的市场调研,也采纳了我们的建议。后来,我们又陆续完成了几单调查报告。这也证明我确实能够通过商业的方式养活自己,给了我莫大的信心。

再后来,更多来自复旦的同学加入了我们,尤其是其中好几位还是生物遗传学专业的。由于他们的加入,复星拥有了第一款实体产品——PCR(聚合酶链式反应)乙肝诊断试剂。

尽管有了好产品,渠道还是得一点点打开。我还记得当年我跟汪同学(汪群斌)通宵坐着绿皮火车的硬座、全国各地去推销的情景。

现在想想,那就是复星产业的开端,我们正式进入了生物医药领域,开始在这一产业上深耕细作,并以此为基础不断进行技术投入和研发创新,真正将产业运营和科技创新作为复星发展的驱动力。于是,就在我们日夜奋斗的不知不觉之间,复星已“立业”。

正因为看到了商业和科技创新带给人们的健康和快乐,我们将《大学》中那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哲言改为了“修身、齐家、立业、助天下”,并以此作为我们复星的使命和价值观。因为我们知道,在我们的身边,依然还有许许多多的人未能安居乐业,我们需要通过“立业”去“助天下”,帮助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这,是复星决心实业报国最真实的写照。04为什么要参与混改

改革开放的股份制改革让像复星这样的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紧随其后的中国资本市场与混合所有制的兴起则让复星有机会深度参与改革的进程,分享并成为中国高速成长的一部分。

1986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将一张股票赠予来访的时任美国纽交所主席约翰·范尔霖先生,以表示要将上海打造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决心。那个时候,我绝对想不到在12年后,我们复星会成为上海首家上市的民营企业。

记得当时,IPO(首次公开募股)实行的还是总量控制的审批制。那时的上海市政府以及计划委的领导在听取了复星的汇报后,对我们这家大学毕业生创业投入医药自主开发公司评价很高。1998年,为了支持上海本地科技民营企业的发展,也出于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上海市政府就将一个IPO的资格给了复星。这里,我要再次感谢上海市政府能把这么好的发展机会留给我们这几位初出茅庐、创业不过几年的大学生,还要感恩上海这座城市给予我们的包容,让我们有机会在这里闯出一片天地。1998年,郭广昌在办公室“复星实业”(后更名为复星医药)的成功上市为我们提供了产业高速发展的资本。而当时正逢国企大面积亏损、债务重组、去过剩产能的大背景之下,上市融得的资金让我们有能力参与到国企改制的历史进程中,从而让国企重新焕发活力。

2003年,我们与中国医药集团共同出资设立了国药控股。其中,复星出资5亿元现金占比49%,国药集团则以医药流通业务的存量资产出资占比51%。这是中国医药商业领域第一家央企与民营企业联合成立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当时,国药的医药流通业务正面临不小的运营困难,但我们看好它在全国跨省市的销售网络,这与我们的制药业务可以很好地协同。

随着我们的加入,许多市场化的管理理念,包括决策机制、市场意识、管理方式、激励机制等被引入公司且成效显著,国药控股随后几年的销售额几乎年年激增。作为非控股股东,我们给自己的定位就是负责任的长期战略股东,既不越位也不缺位。

2009年,我们还帮助国药控股在香港成功上市,成为当时自2000年以来全球医药行业最大规模的IPO。如今,国药控股的销售规模已突破2 700亿元,对比第一年的80亿元,增长了30多倍,国药控股成为中国最大、排名全球前三的医药分销与供应链服务提供商。

像这样成功的“混合”范例,那时有很多,尤其是在医药产业,包括重庆药友、江苏万邦、桂林南药等,它们都已成为中国医药行业重要的创新引领企业。其中,桂林南药研发生产的青蒿琥酯注射剂,是唯一通过世界卫生组织认证的重症疟疾治疗药物,过去10年已在非洲挽救了超过2 000万患者的生命。

回顾从1998年公司上市到现在的这段历程,我们也对复星医药的发展、创新实践感到非常自豪。在参与混合所有制的基础上,我们9年前自主孵化的生物医药“独角兽”——复宏汉霖的首款单克隆抗体生物类似药HLX01正式通过了临床试验三期,即将成为国内首个上市的生物类似药;我们的小分子创新药研发平台——重庆复创已经有4个创新药进入了临床阶段,一年内将有6个产品同时在中国和美国上市;我们还先后整合了美国、英国、印度等全球优质的医药研发和制造资源。扪心自问,我们没有辜负当年上海和各级领导对我们的期许。

当然除了医药之外,我们通过相似的方式也开始逐步进入别的产业,比如南钢、豫园等。2016年,由我们牵头的民营联合体与浙江省政府签署协议,以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方式共同建造总投资预计达到462亿元的杭绍台高铁项目。这是中国首条民营资本控股的高铁,让政府、国企和民营企业的资源和优势实现互补,这一交通基础设施的建立将大大提升覆盖地区的城市功能和效率。

通过紧跟国家产业发展和人民需求升级的步伐,复星至今已参与了30多个混改项目,从公司治理、战略制定、资本对接、运营管理等多个层面为合作的国企和央企注入活力,实现多方共赢。通过混合所有制,我们受益于中国成长的动力,实现了自身产业的迅速扩张,从最初的医药、地产行业发展到钢铁、零售、保险等多行业,成为一家多元化产业集团;通过对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改善运营,我们的产业基础也逐步夯实,战略眼界逐步放大,这为我们之后的全球化战略打下了基础。

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只要我们从事每一个产业时都扎扎实实、步步为营、不烧钱、不为了大而大,只要我们重视人才的任用和选拔,这种产业的耕耘就可以扎得更深、融合得更宽,客户所获得的服务也将更便捷、优质。我越来越确定,这便是复星的立业之本。05为什么要全球化

如果你想在全球发展,一定要了解中国,因为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如果你想在中国发展,一定要了解全球,因为中国此时已非常国际化。这是我对未来商业的一个最基本看法,同时拥有中国和全球的动力,将是我们最强大的竞争力之一。

2007年是复星的全球化元年,也是改革开放的近第30个年头。随着在香港的成功上市,我们首次踏入了国际资本市场,采纳国际标准的财务和会计制度,接受全球投资者的检验,也将自己的视野扩大到了全球。

那时候我觉得,中国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阶段,世界上最好的企业都来中国了,如果中国企业不能“走出去”,没有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就没办法跟别人竞争。所以,复星在那时提出了全球化战略,而且我们相信全球化是中国经济和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2008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全球经济在接下来的数年陷入衰退。由于当时中国全球化的步伐还较为谨慎,真正“走出去”的企业还不多,故而受到的冲击也比较有限。反倒是大量海外资产出现估值深度回调,由此产生了大量价值错配的投资机会。

然而,尽管机会不少,海外投资依然风险重重,尤其当时复星在海外投资领域还是一名“新学生”,不仅找标的不易,评估标的价值更不易。所以,我们初期只是在海外二级市场上试水一些价值被严重低估的中国优秀企业,因为至少在评估中国企业时,我们是有底的。此时,复星急需一位领路人把自己“领进门”,帮助自己在海外尽可能地多“排雷”。

同时,在战略层面,我们“走出去”并不是为了低买高卖,而是希望借力中国消费市场的崛起,把海外优质的品牌和产品“引回来”。我觉得,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政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市场经济的运作和管理经验,中国多年来持续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以及国内逐步释放的巨大消费和投资需求都将为复星未来的发展提供强劲且持久的动能。作为“中国专家”,我们要善用“中国动力嫁接全球资源”。

2010年年初,美国前财长约翰·斯诺首先加入复星担任董事会顾问,分享他在世界500强企业和政府部门从事高级行政工作的经验。然后,复星与全球最大的私募股权基金——凯雷投资集团宣布在全球展开战略合作,共同聚焦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机会,并成立了中国首只由外商投资的合伙制基金。通过和国际领先的个人、团队合作,复星开始在全球化投资、融资、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等各方面向国际一流企业对标、学习,逐步向全球化企业迈进。

很快,我们也迎来了复星有史以来第一笔重大海外投资——法国旅游度假连锁集团——地中海俱乐部(Club Med)。在这之前,复星从未正式涉足旅游业。为了这笔投资,我们做了大量研究,发现全球旅游产业非常庞大,尤其是休闲度假这一旅游产业的大头,在中国几乎为零。于是,我们决定把国外的品牌和经验引进来,在旅游供给侧方面帮助中国做一些事。

当时的地中海俱乐部已经连续5年亏损,对于来自中国的我们,陷入困境的董事会同意让我们以小股比参股,但要帮助他们进入中国市场。尽管对于旅游产业,当时的我们不及他们专业,但要说起中国市场,我们多年产业运营所积累下的知识和资源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无价之宝。2010年,在入股后仅6个月,我们就成功帮助地中海俱乐部在中国黑龙江的亚布力开发出第一家度假村。这次高效的合作让高傲的法国人对我们刮目相看,信任也在彼此间建立起来。

之后,我们再接再厉,继续帮助他们在中国扩张,中国游客数量高速增长,很快中国便成了其继法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市场。与此同时,在对旅游产业已有相当深的理解和认识后,我们于2013年对地中海俱乐部提出私有化控股,并于2015年完成私有化。通过我们的管理输出与资源赋能,地中海俱乐部在私有化后成功扭亏为盈,度假村近三年的经营利润年复合增长率都达到26%。

在整个地中海俱乐部项目中,从接触到参股再到私有化,通过与全世界最好的投资机构和个人合作,我们一直在了解、学习和钻研,探索全球化的路径和方法,积累人才,并逐渐形成了复星“出海”模式的雏形。而这个项目正是我们的模式得到验证并走向成熟的过程,之后通过不断复制这一模式,我们的全球化战略也得以全面铺开。今天,我们已经在17个国家和地区深度开展业务,产业也越做越广,已在医疗、旅游、时尚、保险等多个领域拥有数十个国际品牌。复星已变身为一个全球赋能平台,凭借自己多年积累的产业运营能力对旗下企业进行协同整合来创造价值。

回望过去的10多年,复星的全球化进程可能不是最快的,但一直很稳。它的成功基于我们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的准确判断,也基于我们步步为营、行稳致远的产业发展理念。

此外,随着今天的中国产业不断进步升级,我们也已经在不少领域有能力向全球输出产品、技术和模式,尤其是非洲、印度等新兴市场。所以,我们今天的全球化战略不再只是用“中国动力嫁接全球资源”,而是已经升级到2.0版本——“中国–全球双向驱动”。此乃“助天下”。06为什么要让全球每个家庭生活更幸福

在“助天下”理念的指引下,复星现在有了一个非常宏大的使命愿景——让全球每个家庭生活更幸福,我将用毕生的努力去实现这一目标。

今天,我也经常思考复星和我存在的理由。从当初3.8万元的启动资金到今天超过5 300亿元的总资产,复星的规模不断扩大;复星的年度净利润已超过130亿元,过去5年保持了平均29%的高速增长;复星的净负债率低于50%,财务实力强健;现在的复星已位列福布斯世界500强的第416位。然而,数字能代表复星的一切吗?

当看着大都市里那些为了美好生活而深夜加班的年轻人,公园里与家人一同快乐奔跑的孩子,医院里由儿女陪伴守护的老人,还有贫困山区里为自己孩子的温饱、健康、教育而烦恼的父母,我知道这世上还有太多的事需要复星和我去做。把以上这些事归纳起来,就是复星的使命——让全球每个家庭生活更幸福。

这绝不是空口而谈,在复星眼中,因为改革开放40周年,因为中国与世界的融合,因为全球技术的创新,我们正处在一个最好的时代。同时,站在最好的时代潮头,我和复星对未来也充满了憧憬。对于未来:• 我们看到,消费者的时间越来越宝贵。所以,用心精选产品和服务,节约客户选择的时间,就是为他们创造价值。• 我们看到,技术转化为产品和产业的速度越来越快。所以,科技将成为支持我们为客户服务的最强大基石。比如在大健康领域,我们希望因为复星,癌症将不再成为生命的威胁。对此,我们已经看到了曙光。• 我们看到,商业环节的各个参与者的边界更加模糊。所以,构建完善的生态系统,用跨界的方式融合资源,提供可信赖、一站式的协同服务,是复星的追求。• 我们看到,柔性化的工业智造已经实现。所以,回归生产、智造,客户个性化的需求终将以工业化的成本得以实现。• 我们看到,因为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组织内部的管理更有效率、更到边到底。这将让复星的全球跨界融合大而不钝。

基于此,复星将业务重新划分为健康、快乐、富足三大板块,并以“植根中国,服务全球十亿家庭客户,智造健康、快乐、富足的幸福生态系统”作为我们新的企业愿景。• 之所以不是个人,而是家庭客户,是因为家庭是我们这个世界最小的“幸福单位”,无论你处于生命的哪个阶段,家人的相伴都是你的幸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之所以是健康、快乐和富足,是因为这三者基本涵盖了一个幸福家庭的全部需求,而这三个需求所对应的产业也是复星深耕运营多年的领域。• 之所以要植根中国、服务全球,是因为复星始终坚信中国具有发展动力,坚信中国市场水大鱼大,中国的未来一定会更美好。同时,伴随着中国产业的全球化,复星也要承担起越来越多的全球责任。• 之所以是幸福生态系统,是因为一个家庭的健康、快乐、富足需求是相互关联的,复星为家庭客户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也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一个客户与智造者无缝连接的C2M生态系统,它提供的是一整套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定制化解决方案。

与此同时,复星还将牢记“助天下”的初心,实实在在地去帮助更多人。无论是让中国150万乡村医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好地去服务当地村民的“乡村医生”健康扶贫项目,还是以青蒿琥酯为基础、助力全球彻底消灭疟疾的努力,复星已经在路上。我们要做对的事、难的事、需要时间积累的事,并将坚持走下去。

这就是我创业26年来心中所思、所想,也是我内心最坚信的。最后,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和受益者,我要再次感谢这个时代,感谢改革开放和中国经济全球化为我和复星带来的巨大机遇。我还要再次感谢每一位帮助和支持过复星成长的人,包括我们的客户、复星员工和他们的家属、党政领导、金融专家、股东和投资人以及媒体记者等。

我将用我毕生的努力去实现复星的使命,践行复星的责任。因为复星,全球每个家庭的生活将更幸福。03张近东苏宁28年来靠这两个词成为世界500强岛君说苏宁是民企巨头,张近东是企业家里的“老大哥”。从传统零售业起家,苏宁在28年的发展历程中,经过数次自我革命,使自己进化为一家技术领先、充满活力的科技公司。这背后是企业创始人对趋势的敏锐洞察与坚定的战略定力。在给岛君的这篇自述中,张近东用朴实、明确的话语告诉了我们关于企业发展的很多重要问题的答案:如何把握大势,成为时代企业?如何适时转型,完成自我重生?如何聚焦主业,开枝散叶?这篇自述还告诉我们,28年前的张近东是如何成为今天的张近东的。作为创业者的张近东将一直在路上,怀揣赤子雄心,一往无前。我们祝愿他大道直行,大梦成真。2018年7月9日,在李克强总理和默克尔总理的见证下,苏宁和德国SAP(思爱普)签署了战略合作备忘录,将共同在零售、物流和体育等领域展开技术合作,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方面的创新与融合。

下午3点半,签约仪式结束。当我走出德国总理府时,天空湛蓝,阳光扑面,中德两国国旗在总理府上空迎风飘扬。那个画面后来在我脑海中定格了很久。

那一刻,我感到由衷的欣慰和自豪。今天,我们和世界顶尖的技术企业比肩,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开发产品,用科技的力量推动行业发展,为人们的美好生活服务。而这一切,在3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1990年,那时我27岁。当时,我放弃了事业单位的“铁饭碗”,在南京宁海路上,租下一个不足200平方米的小门面,用东拼西凑来的10万元成立了一家专营空调的专业零售公司。那时,很多人都以为我疯了。

但我自己非常清楚我在做什么,以及我想要做什么。那时候,因为人手有限,我从销售、推销、收银、送货开始,几乎干遍了所有岗位,每天还要给员工鼓舞士气,每一天下来都是筋疲力尽,但是我无怨无悔,因为我知道成功从来不是理所应当的,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我创业的初衷,是让自己和家人过上好日子。而今天的苏宁,作为一家社会企业,正在努力为25万名员工、数以亿计的用户创造幸福生活。创业之初,苏宁和国内其他零售企业一样,只能算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科技企业相差甚远。但今天,我们线上线下、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汇集先进科技,正在用智慧零售重塑行业面貌。

改革开放40年,第三次工业革命即计算机及信息技术革命掀起了高潮巨浪。科技革命遇上改革开放,在中国大地书写了一部浓墨重彩的创新史,波澜壮阔、激动人心。正是改革开放,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创新创业精神,催生了新技术的研发迭代与应用,让我们首次与世界同行,甚至是引领世界。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作为见证者、受益者,同时也是参与推动的一员,我感恩这个时代。回顾苏宁近30年的发展,我强烈感受到技术风暴带来的巨大能量,这也成为苏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核心推动力。011993年,第一台电脑

苏宁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三个阶段:专业零售、连锁发展,以及今天的智慧零售。很多人疑惑,一家零售企业是如何实现科技化,成为科技企业的呢?实际上,苏宁从发展初期开始就十分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并将信息和科技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我记得特别清楚,我们买第一批电脑是在1993年。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还是绝对的奢侈品和稀罕物,当时受基础设施的限制,国内还没有互联网的概念(中国接入互联网是在1994年)。

当时,我也没有很清晰地感到互联网时代要来临了,只是渐渐地感觉到信息技术对企业经营效率的明显提升。买电脑,主要也是经营的实际需求。在创业初期,我们的所有客户信息都还是纸质化的,公司内部信息的传递也都是通过员工手工记录,再进行跑单的作业流程,将信息传递出去。一旦记载重要客户信息的纸张丢了,就会全部乱套。正是因为意识到了完全依靠人力的风险和低效,所以我们一口气买了十几台电脑,其中一台就放到了收银台,好多前来买空调的消费者都觉得很新奇。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