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让影响有力(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3 16:00:23

点击下载

作者:贾扶栋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震撼:让影响有力

震撼:让影响有力试读:

序言

为什么“股神”巴菲特的一句话能够让美国政府对已经做好的经济政策进行修改,并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为什么默多克能够将一个濒临倒闭的小报社发展成遍布全球的传媒帝国,坐上“舰队街”的国王宝座?

为什么市场份额只占有2%的乔布斯敢于对市场份额占有98%的比尔·盖茨说“我们共同占领了全球的电脑桌面”,而比尔·盖茨不但没有嘲笑他,反而对别人说“乔布斯的锋芒使我感到害怕”?

为什么柳传志将联想总裁的位置传给杨元庆后,联想品牌越做越好,而约玛·奥利拉离开诺基亚之后,诺基亚却被微软收购?

……

这些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这些企业领导者拥有超级震撼的影响力,而这种力量所释放的能量超乎你的想象。

在想要学习并具备这种能量之前,首先需要明白一个概念——影响力。它是具备超级震撼能量的基础(注意:不要混淆二者的概念,震撼是影响力所带来的超级能量和效果。当你有了影响力的基础,才能具备超级震撼的效果)。

所谓影响力(Influence),是指以一种被喜爱的方式左右他人行为的能力。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对抗,实质上是企业领导者影响力之间的对抗,只有拥有卓越影响力的领导者才能够打败对手,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很多企业能够基业长青,永葆活力,正是由于企业领导者拥有影响力这种“无形资本”。要想把自己的企业打造成拥有撼动世界力量的国际化企业,领导者就必须从打造影响力开始。

一个有工作能力、有才华的领导会给员工和企业带来无限希望,于无形中让人产生敬仰之情,这种源自内心的情感像磁铁一样,吸引着人们自愿去接受领导者身上的影响力。因此,如何培养领导者卓越的正面影响力已经成为企业管理者们必修的一门课程。唯有具备强大的影响力,才能产生震撼的效果,领导者才会释放更多的正能量,员工也会因此而心甘情愿地追随。

本书前两章放眼全球,列举了世界顶级企业领袖带给世人的影响力,因为此时的他们已经具备这种超级能量(影响力),所以在创作时更加突出表现这些人通过影响力带来的震撼效果,让读者在领略顶级英才智慧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他们超强的震撼效果。硬币有两面,第3章从正、反两个角度剖析影响力及其产生的效果和影响,从而让读者客观地、正确地看待影响力。第4、5两章分别从品牌建设、口碑营销两方面进行诠释,想要建立真正的影响力,首先要具备影响力,如何才能具备影响力?在这两章中你会找到满意答案。第6、7两章内容是对前面两章的延伸,并从大局观出发,揭示领导者当具备了影响力,并带来了震撼效果的同时,如何才能让震撼的结果维持得更持久,让企业永续经营。

当然,影响力的培养涉及很多因素,包括领导者本身的素质以及他们在公众心中的地位。本书将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解读影响力为企业、为世人带来的震撼,并对上述问题一一解答,也将告诉读者如何来培养自己的影响力,从而使它能够在企业管理中发挥效力,对企业、公众产生强大的震撼效果。

衷心祝愿读者能从本书中汲取能量,为你带来前所未有的震撼!CHAPTER 1震撼世界的力量:影响力——影响力是企业教父们的“资本兵法”“无形资本”是一种无价的特殊的资本形态,通常以技术、品牌为代表,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步从“有形资本”衍变而来的,最终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核心影响力。它为企业的壮大、领导者能力和魅力的诠释提供了良好条件。1.沃伦·巴菲特:一个影响全球经济的人

一个真正有影响力的人,不用声色俱厉,别人就会唯命是听;不用虚张声势,别人就会唯命是从!

所谓影响力(Influence),是指以一种被喜爱的方式左右他人行为的能力。美国《财富》杂志这样定义影响力——影响别人行动的能力,范围从一个公司、一个行业、国家经济甚至到全球经济。“股神”巴菲特就是这样一个有影响力的人。《财富》杂志曾评选出“全球25名最有影响力商务人士”,其中,“股神”沃伦·巴菲特位列第一,超越比尔·盖茨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商人”。他被誉为“奥马哈的圣者”,在投资领域就像一位能够在弹指间点石成金的法师。

2002年的美国,股市一泻千里,几近崩盘。然而,巴菲特所拥有的伯克希尔·哈撒韦(简称BRKA)公司的全年利润额却高达42.9亿美元。其公司自1965年成立至今,只有4年没超过“同期指数”,近40年的年平均净增长率为22%。

众所周知,巴菲特每年都会给股东们写一封信,这封信被奉为“投资宝典”,被作为一次免费的也是最好的投资教育。

为什么这些业界精英心甘情愿相信巴菲特的每一句忠告?

1942年,11岁的巴菲特购买了人生的第一支股票,迅速赢得第一桶金;13岁时,他通过送报赢得了人生第一个1 000美元;22岁那年,他大学毕业后通过投资赚到人生第一个10 000美元;25岁,他在自己家里办企业,当时资产已逾10万美元;1961年,他身家已过百万;1965年,他获得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经营权,这一年他成了千万富翁;1981年,他跻身美国亿万富翁俱乐部;1988年,他资产突破10亿美元;1997年,67岁的巴菲特成功为自己的身家画上了第10个“0”……

纵观巴菲特的经历,更像是一部经典传奇。他的人生显得那么遥不可及、那么不真实。实际上,西方媒体普遍认为,人们对巴菲特的推崇源于投资理念的回归。当华尔街的投资人亲身经历了虚拟经济的幻灭后,开始意识到转回更真实、更务实的投资方式的重要性。于是他们想到了巴菲特给人们的忠告——“购买那些实实在在成长的公司股票”!

这就是影响力!

美国知名教授罗伯特·西奥迪尼在其代表作《影响力》中,将影响力分为两类: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权力性影响力通常被称为“强制性影响力”,主要源自武力、法律、职位等,通过外部施加的推力影响人们的心理与行为,且带有强制性和不可抗拒性。与之相对的,也是本书要讲的是非权力性影响力,即非强制性的影响力。它通常源自领导者个人的魅力,被影响者自动自发地被影响、感召。股神一句话影响世界

有些人之所以认为巴菲特离现实太遥远,是因为从某种程度上人们将这个有血有肉的人给神话了,甚至认为他说句话就能影响世界。

与比尔·盖茨的影响力相比,沃伦·巴菲特表现出的影响力更多的是一种对社会、对投资者的责任感,这也正是人们相信他、受他影响的原因之一。

巴菲特曾在美国《华盛顿邮报》中不客气地指出,当时政府的某项方案无异于“巫术经济学”。随后,美参议院对此议案做了修订,决定免征一定比例的税务。

身为头号大国的美国政府为什么会听巴菲特一家之言而改变一个政策?这是因为美国政府意识到巴菲特所言的重要性以及他个人的影响力,所以才会考虑修订议案。换言之,是因为巴菲特所说的每句话并不是信口开河,而是带着对美国社会的责任感,负责任地说话,因此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美国《财富》杂志曾在报道中说:“巴菲特比世界上其他任何活着的商人更受人尊敬,不仅商人尊敬他,而且全体公众都热爱他。这就是影响力带来的超级震撼效果。”

巴菲特的忠告同样适用于领导者。《1987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下)》中,巴菲特说:“在进行取得控制权或部分股份投资时,我们不但试着去找一家好公司,同时最好是能够有品格才能兼具且为我们喜爱的管理者经营,如果看错了人,在具控制权的情况下,我们还有机会发挥影响力来改变……”可见,对投资者而言,好公司很重要,好的经营者更重要。而作为企业人,我们有必要尝试修炼并提升自己的影响力,成为投资者眼中“喜爱的经营者”。

至于如何修炼、提升,相信你会在下面的阅读中找到满意答案。2.比尔·盖茨:不用财富也能吸引全球崇拜者

能赢得更多崇拜者,不是因为他的财富,而是因为他对社会的责任心。

2006年,《福布斯》杂志公布了“全球富豪榜”,比尔·盖茨以净资产500亿美元的身价荣登榜首,这是他连续第11次占据这一显赫的位置。从1975年与合伙人保罗·艾伦共同创建微软公司,到如今将其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脑软件供应商,比尔·盖茨逐渐成为拥有崇拜者最多的偶像。一方面被人崇拜,一方面也颇受政府与竞争对手非议,但是无论如何,作为微软“灵魂”的比尔·盖茨,的确是一个能够影响到世界的人。

比尔·盖茨对世界的影响力,不仅是因为财富,更多的是来自于他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与个人魅力。谁才是世界上最慷慨的慈善家?

据一项调查显示,自1998年以来,比尔·盖茨将他总资产的37%都用来做各种公益事业,金额高达283亿美元,是慈善榜排行第二位的英特尔公司创始人捐助额的4倍。在比尔·盖茨看来,慈善事业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最初从事慈善事业时,由于本身依靠现代科学技术起家,所以比尔·盖茨都是向受援助人提供资金购买现代化设备,如电脑、机械等。但是在非洲的一次考察后,他改变了资助方向。

当时,比尔·盖茨受邀前往南非国家的某个贫困社区进行考察,在那里他深刻地认识到:对于依旧遭受饥饿和疾病折磨的人,现代化的设备毫无用处,如何解决人们的温饱、健康问题才是最重要的。通过“世界发展报告”,比尔·盖茨了解到,由于医疗设施不完善,全球每年有几百万人死于一些本可防治的疾病。于是,从此之后,比尔·盖茨将资助方向转为帮助世界贫困国家解决温饱和防治疾病。

为了支持自己的事业,比尔·盖茨曾在“帮助第三世界国家使用计算机”的大会上提出“计算机无用论”的言论。他认为“世界上最贫困的人需要的是医疗保健,而不是手提电脑”。虽然这番言论遭到很多其他科技界的“慈善家们”的指责,但是比尔·盖茨更相信自己的眼睛,也更相信只有医疗和食品能够为第三世界的贫困人们带来最大的援助。因此,他没有急于通过援助的“幌子”向第三世界的人们推广自己的计算机品牌,而是将资金切实地投入到改善他们的生活中去。

自此之后,比尔·盖茨与妻子共同成立了“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主要在全球从事医疗、保健、教育和社区服务等工作。这家美国规模第一的基金会设立在西雅图一个没有任何标志、毫不起眼的小楼里,员工不到200人,但是它的能量却不容小觑,由它发起的一些慈善项目涉及的资金,甚至比政府的援助还要庞大。

这种对社会、对世界的责任感,使比尔·盖茨赢得了更多的崇拜者,他的“粉丝”遍布全球,这不是因为他的财富,而是因为他对社会的责任心。他是史上对自己最吝啬的首富?

与对世人的慷慨不同,比尔·盖茨自己非常节俭,甚至可以称为“吝啬”。

有人对比尔·盖茨的财富增值速度做过这样有趣的描述:平均每秒赚250美元,速度可以媲美印钞机。假如比尔·盖茨掉了100美元,他根本不用去捡,因为弯腰捡钱需要花费4秒钟,而这4秒能够让他赚1 000美元。然而,这样的世界首富,其日常生活是:自己开车,没有私人司机;不讲究吃穿,不追求名牌;公务旅行坐经济舱……

在比尔·盖茨看来,钱只不过是个符号、一个量化自己价值的标尺,他不会为了钱而工作,也不会让钱改变他的生活。他曾说过:“我只是这笔财富的看管者,我在寻找最合适的地方来使用它。”也正因此,比尔·盖茨才能够将这些财富更多地用在慈善事业上、更多地用在改变员工的生活上。

比尔·盖茨对金钱的这种态度,影响了身边很多人,这也是他为人所崇拜的原因之一。最人性化的管理者是什么样的?

说起微软公司,很多人会认为资产如此庞大、员工如此众多的一个大公司,管理上一定很严格,只有最严格的管理,才能够使它正常运营。因此,很多人认为比尔·盖茨应该是一个对员工严格要求的人。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微软的管理不仅不“严苛”,而且处处体现着“温情”,因为比尔·盖茨采用的是“人性化”管理。

首先,微软公司没有等级之分。在比尔·盖茨看来,企业中的等级划分使员工之间难以更好地交流,容易使人与人之间产生隔阂,不利于公司凝聚力的形成。因此,在微软公司,没有等级之分。

微软公司的任何一名职工都有自己的办公室,这些办公室之间是互相隔开的,以免个人工作时对其他人造成影响。这些办公室的大小都差不多,无论是比尔·盖茨的办公室还是普通员工的办公室,占地面积都是一样的。另外,每一位员工对自己的办公室都有绝对的主权,任何人都无权干涉。公司的停车位,也没有“领导专用”这样特殊的位置,所有员工都可以任意停放车辆。尽管如此,比尔·盖茨也不会为找不到车位而发愁,因为每天他到公司都是最早的。

其次,微软公司没有时钟。在公司办公大楼的大厅放一个钟表似乎已经成为“惯例”,因为这样可以让员工有种紧迫感,使他们不至于迟到或早退。然而在微软公司的总部,没有这种钟表,完全由员工凭责任心上班,至于加班与否,也完全由员工个人决定。

再次,在工作中勇于认错。比尔·盖茨为员工创造的这种平等的环境不仅体现在形式上,还体现在他自己身上。在工作中,他从不摆领导架子。比如,在一次公司内部的高层会议上,比尔·盖茨的报告中有错误,他的秘书当场予以指正。当比尔·盖茨意识到这个错误时,他主动向所有与会人员诚挚地道歉,然后再继续自己的讲述。

比尔·盖茨这种表里如一的人性化管理,为微软公司吸引了大批富有创造力的人才,而感受到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后,员工们也更愿意留下来,追随着比尔·盖茨,为微软公司出力、献计。

无论是对事业、对金钱,还是对公司的管理,比尔·盖茨都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影响着身边的人、影响着世界。他的影响力不仅来自于他的财富,更多的是来自于他对社会的责任心、来自于他待人接物中那种独特的人格魅力。即使没有财富的光环,比尔·盖茨依旧会影响身边的人,依旧会拥有众多崇拜者。

这就是比尔·盖茨的影响力!3.史蒂夫·乔布斯:给世人洗脑的“硅谷狂人”

谁说咬掉一口的苹果不完美,苹果公司告诉了世人什么才是完美;谁说乔布斯太狂,他用行动向我们证明世界因他而与众不同。

也许很多人没有使用过“苹果”的产品,但是他们却明白那个被咬掉一小口的苹果所代表的含义,并渴望一尝“苹果”的鲜美。“苹果”代表的不仅是一种高端的科技产品,更是一种艺术的象征。说起“苹果”,就不得不提它的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因为正是他赋予了“苹果”灵魂,并时刻影响着“苹果”的发展。与其说“苹果”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倒不如说是史蒂夫·乔布斯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如果将电脑比作一种宗教的话,那么史蒂夫·乔布斯就是当之无愧的“教主”。

1985年,史蒂夫·乔布斯被美国总统授予国家级技术勋章;1997年,他登上《时代周刊》的封面,被评为“最成功的管理者”;2007年,他力压比尔·盖茨,被《财富》周刊评为“年度最有影响力商人”……史蒂夫·乔布斯身上的光环太多太多,这些光环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影响世界的“苹果”熟了吗?

1976年,年仅21岁的史蒂夫·乔布斯与朋友伍兹尼克创办了自己的公司——苹果公司。在建立公司之初,乔布斯就将目光锁定在个人电脑市场,由于当时市场上都是大型计算机,而且价格昂贵,因此个人电脑市场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在经过一系列的筹措资金、购买材料、自行研制过程之后,苹果公司的第一台微电脑“苹果1号”诞生了。在乔布斯看来,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为电脑命名为“1号”,它蕴含着以后会有更多产品面世的意义。“苹果1号”的诞生,迅速吸引了世人的眼球,不仅因为它是一台个人使用的微电脑,更重要的是它独特的造型、独树一帜的产品风格,普遍受到了人们的欢迎。而这种风格独特、充满创意的设计方式,也被乔布斯深深地烙印在苹果以后的产品上,并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追随者。

接着,利用本身的技术与媒体公关,“苹果”产品逐渐占领个人电脑市场,走入公众的生活。尽管“苹果”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遭遇过很多危机,但是乔布斯每次都会以自己独特的影响力力挽狂澜,使危机一次次化险为夷,并使“苹果”品牌迅速风靡全球。这只苹果,熟了!让比尔·盖茨感到惧怕的“硅谷狂人”

乔布斯是个“工作狂人”。

苹果公司建立之初,为了赶订单,乔布斯办公室里的灯曾连续亮了20个昼夜;为了给公司筹措资金,在碰了其他公司无数的软钉子后,乔布斯依旧没有放弃,直到找到一个愿意为公司提供原料的企业方才罢休;为了给自己的产品赢得足够大的噱头,在“苹果2代”产品发布会上,乔布斯花费大量资金,租赁展位,并为产品大做广告,将本来寒酸的小公司包装成足够与其他大公司相媲美的样子。当然,这种“猖狂”的做法吸引了所有与会者的目光,成功地将“苹果”产品推到了商家的眼前。

乔布斯的“狂”,不仅表现在对工作的执着上,还表现在他对事物的看法上、对公司的决策上。

由于公司内部的权力之争,乔布斯于1995年离开苹果公司。然而,离开乔布斯的“苹果”,就像是失去了灵魂,市场份额被竞争对手瓜分殆尽,处于崩溃的边缘。1997年,苹果公司重新将他们的“教主”请了回来。归来后的乔布斯仍旧不改往日的张狂,一方面对公司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另一方面又运用自己天才的头脑为产品寻找出路。为了找回失去的市场,乔布斯做出了一个最有力度的决策:推出iMac网络电脑。这一决策的施行,即使在提倡标新立异的IT界,也引起了轩然大波。果然,这种“另类”的方式重新使“苹果”起死回生,它的独特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迅速风靡全球,使僵化的市场泛起了波澜。失去的市场,就这样被乔布斯再一次夺回来。

乔布斯的张狂,让比尔·盖茨都感到“头疼”。

1997年,当乔布斯重新回归苹果公司的时候,全球电脑操作系统已经被微软公司占领了98%,只有2%是属于苹果公司的。然而,当乔布斯与比尔·盖茨会晤时,依旧锋芒毕露地对比尔·盖茨说:“我们共同占领了100%的操作系统市场。”也许别人会认为乔布斯的这句话很可笑,但是比尔·盖茨却说:“我一直惧怕乔布斯绽放出来的那种光芒,尽管现在大局已定,但是面对他的时候,我依旧感到非常头疼。”

尽管比尔·盖茨拥有的财富比乔布斯要多,但是在财富能够控制的领域之外——在精神上,乔布斯是藐视一切的,他的这种狂傲,不仅被对手所惧怕,更为对手所敬仰。“改变世界!”给世人洗脑

全球都在疯传这样一句口号:“改变世界!”这句话正是出自史蒂夫·乔布斯之口。他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的整个人生轨迹都践行着这句话。“苹果”电脑的推出,创造了个人电脑的新时代。从此以后,电脑不再是“专用品”,而是人人都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科技产品。iMac网络电脑的推出,一改僵化的电脑市场,为电脑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它们充满了人性化,不再是冷冰冰的机器。当所有商家都在捡电脑市场的“残羹冷炙”时,乔布斯又将目光转向了数字市场,又掀起了一场新的革命。数码音乐播放器、网络音乐商店、网络电影商店……这一切都出自乔布斯之手,他由电脑市场抽身转而进攻娱乐市场,再一次震撼了世人。

乔布斯带给世人的超级震撼能量,不仅是因为他为“苹果”这一品牌注入了灵魂,使之能够风靡全球;也不仅是因为他拥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在错综复杂的市场中找到商机;更不是因为他锋芒毕露的性格使竞争对手感到胆寒。乔布斯之所以能够被世人所推崇,更多的是在于他为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改变,他从未停止过改变世界的步伐。通过乔布斯我们能够看到,要想成为一个具有影响力、能够给别人带来震撼能量的领导者,不断做出改变、做出突破才是最重要的。4.迈克尔·戴尔:征服领域,引人追随

自身的气质与对他人的影响才是属于自己最宝贵的财富。

19岁“弃医从商”,创建电脑公司;22岁成为千万富翁,被评为国家青年企业家;27岁登上《财富》杂志,成为全球500强企业中最年轻的CEO;曾多次被冠以“年度企业家”、“年度风云人物”、“富有影响力的首席执行官”等称号……这个传奇人物不是别人,正是被商界称为“直销之王”的迈克尔·戴尔。虽然很年轻,但是戴尔却曾一度征服电脑销售市场,给世人带来巨大的震撼。兴趣能压倒一切?

1983年,当父母按照他们的意愿将18岁的戴尔送去德克萨斯大学学医时,他们并不知道儿子真正的兴趣在计算机上。

戴尔对科技与电脑的兴趣早已有之,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对这方面的产品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兴趣越来越浓,即使遵从父母的意愿就读医学专业,但是他的宿舍中从来没有缺少过科技产品,而且他还在众多科技杂志上发表论文。

大学一年级,戴尔的公司已经初具规模,只是还没有正式的办公地点。他在宿舍帮助别人改装电脑,并收取相关费用。利用这种“经营”方式,戴尔每月收入25 000美元。第二年,带着对电脑的热爱,戴尔毅然决然地退学,创建了自己的电脑公司——Dell公司,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戴尔对自己兴趣的执着,造就了他辉煌的人生。也许有时候,我们确实应该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上多下点功夫。他令比尔·盖茨为之“折腰”?

当Dell公司成立并取得了一定业绩之后,过于顺利的人生冲昏了戴尔的头脑,于是,为了扩大规模,获取更多利益,戴尔决定扩大产品生产量。然而,这一决定差点断送了Dell公司。

由于在产品生产方面投入了太多资金,导致公司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管理方面遇到了很多困难,这些困难使Dell公司几乎陷入瘫痪。公司自创立以来,第一次出现了亏损,股票价格随之大幅下跌。戴尔首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

坚强的戴尔并没有被这次失败击倒,痛定思痛后,他改变了经营模式,不再追求产品生产的最大化,而是采取“流动、利润、增长”的经营模式。这种新的经营模式使得公司内部的资金得以重新流通,公司又进入正常的营业状态。在戴尔的带领下,公司的业绩也越来越好。

在经营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之后,Dell公司的发展引起了IT界巨头比尔·盖茨的关注,他对戴尔的经营方式非常钦佩,并决定与戴尔联手,在互联网方面共同发展。于是,比尔·盖茨前往奥斯汀拜访戴尔,并成功使微软与Dell成为合作伙伴。

试想,能够令比尔·盖茨为之“折腰”的能有几人?由此迈克尔·戴尔的影响力可见一斑。电脑界的“直销之王”

在IT界,大多数公司都是依靠新的技术而崛起,但是迈克尔·戴尔领导的公司却不同,他的成功源自于他的经营观念和商业模式。而他所奉行的经营方法并没有特别之处,在他看来,最朴素、脚踏实地的经营策略,是最有效的。

有人说,戴尔的经营方式与他童年时的一次受骗经历有很大关系。那时戴尔刚8岁,他看到了一则广告,说是通过一种考试,就能够直接拿到高中毕业证书,而不必在其他考试环节上花费时间。看到这则广告后,戴尔毫不犹豫地给对方打电话申请,他想尽快解决自己的文凭问题,以便直接进入大学学习。当然,这种天上掉馅饼的事情从来都是不可能的,戴尔也因此被小伙伴们嘲笑。

不论这则故事的真假,戴尔的那种朴素、脚踏实地的商业经营模式,却是业界有目共睹的,而Dell公司也正是凭借这种朴素的经营模式,才取得了极快的发展。

在迈克尔·戴尔看来,最有效的电脑经营模式,是从客户角度出发,为客户打造专属于他们自己的电脑产品,这样才能获得客户的认可,产品才能够更快地销售出去。因此,Dell公司奉行的经营哲学原始而有效:组装和销售计算机。正是由于他们的“专一”,才造就了Dell公司的专业。

事实上,Dell公司在成立之初,曾普遍不被看好,而且它的经营模式又是这种早已被同行抛弃不用的直销模式。但是迈克尔·戴尔却不为世俗的眼光和非议所动,在他看来,既然山姆·沃尔顿能够通过直销的经营方式将沃尔玛超市开到乡村,为什么电脑就不能通过这种方式在世界范围内流通?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准确抓住市场的发展机会,预测市场的未来变化,进而以新的产品引导客户购买。

正是用这种直接、朴素的经营方式,迈克尔·戴尔向世界证明了自己是对的。而这种经营模式也影响了整个电脑行业。

虽然迈克尔·戴尔身上笼罩着众多耀眼的光环,但他始终都保持着那种朴素、务实的作风,他心中最重要的部分永远是顾客和对手。对于迈克尔·戴尔的这种作风,英特尔公司的总裁安迪·格鲁夫这样评价:“也许他没有拉里·埃里森那么有影响力,也没有史蒂夫·乔布斯的狂傲气质,但他却具有超越凡人的胆识,在那些别人认为难以解决的问题面前,他总能是够轻松应对。”

迈克尔·戴尔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与那些软件和芯片没有太大关系,完全是凭借他自己那种敢于逆流而上、用人所不敢用的精神。即使离开了那些电脑产品,他依旧能够依靠自己的能力征服其他领域,依旧能够赢得无数人的追随。身为领导者,经营产品只是获得财富的一种途径,而自身的气质与对他人的影响才是自己最宝贵的财富。这就是迈克尔·戴尔带给我们的震撼!5.鲁帕特·默多克:“舰队街”的KING

让你震撼世界的不是技术和财富,而是专属于你自己的方式!“舰队街”是英国伦敦市内一条著名的街道,因为毗邻“舰队河”(River Fleet),其街道名称“Fleet Street”与“舰队”同音,因而得名。18世纪以来,英国报社、出版社等媒体都设在这条街道上,因此,“舰队街”也就成了英国新闻界的代名词,是英国纸质传媒的“精神家园”。提起“舰队街”,就不得不想到传播媒体,提到传播媒体,就不得不说这一领域的“王者”——鲁帕特·默多克。

21岁,他从父亲手中接过一家小型报社,在不到40年的时间里,默多克将其发展成为一个地跨亚、欧、美、澳几大洲的传媒帝国。在这个庞大的帝国里,既有英国久负盛名的《泰晤士报》,也有美国的大牌电影公司“20世纪福克斯公司”,其他的小型传媒公司更是不计其数。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这一庞大的传媒帝国的营业额已经超过12亿澳元。在“国王”默多克的带领下,“传媒帝国”前进的步伐从来没有停止过。

2010年,英国《新政客》杂志根据个人拥有的权力以及他们对全球影响力的大小,对全球5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进行了排行。该排行的结果让人难以置信,因为榜首不再是美国总统,而是一位商人,他就是媒体大亨默多克。以商人的身份超越世界超级大国的首脑,默多克对全球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让小报起死回生的“怪杰”

默多克从父亲手中接手了4家小报,它们全部处于亏损状态。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以退为进,卖掉了两家报纸,保留了两家相对经营得好的。在面对自己的竞争对手时,他采取了暂时的“妥协”,与其进行合并。在进行了这一系列的步骤之后,默多克开始着手经营属于自己的那两家报纸,并逐渐使它们盈利。在经营了一段时间之后,默多克筹集了足够的资金,为了建立自己的传媒帝国,他收购了另外一家濒临倒闭的小报社,并最终使之起死回生。这样,默多克手中就有了3家报业,而这也正是他未来发展的基础。

从默多克后来的发展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传媒帝国是通过“收购—发展—再收购—再发展”的模式进行的,而他收购的报纸或传媒公司,大多是濒临倒闭的,但是到他手上之后,又全部奇迹般的起死回生。默多克的经营手段令人佩服,传媒界送他一个绰号——“报业怪杰”,以此来表达对他的崇拜。立足澳洲,转战欧洲

默多克对自己传媒帝国的扩张,是从本土,即澳大利亚开始的。他的第一个目标是人口众多的大都市——悉尼。

当时,悉尼报业由三个家族控制:费尔法克斯家族、帕克家族和诺顿家族。由于经营不善,诺顿家族首先退出了市场。这时,默多克看准机会,低价收购了诺顿旗下的报业。在默多克的经营下,那些报社重新焕发出生机,并逐渐夺得了更多市场份额。随后,默多克在悉尼创办了澳大利亚第一家全国性报纸——《澳大利亚人报》。报纸一经刊发,就吸引了全国人民的目光,营业额也迅速上涨。随后,默多克又收购了帕克家族旗下的报业,占领了悉尼大部分的传媒市场。此时,默多克的传媒帝国已初具规模。

然而,这些市场无法满足默多克的胃口,他要建立的是一个传媒帝国,而不是偏安一隅的小报社。于是,当英国伦敦一家颇具影响力的报社转让时,默多克意识到机会来了。他先是收购了这家报纸40%的股份,半年后,将原来报社的主席赶下台,自己登上了这个位置。为了令这家报社迅速盈利,默多克不断发布一些耸人听闻的消息,以此来吸引读者的目光。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是极为有效的,原本对这家报纸失去兴趣的读者,又重新回来了。

在伦敦站稳脚之后,默多克又收购了一家盈利不多的日报,然后对其内部进行整顿,还从澳大利亚调来有经验的编辑,并加大了促销力度。在默多克的这些拯救措施下,该报纸一改往日风格,成了一份新颖的报纸,而且内容独树一帜,引人关注,销量从原来的80多万份迅速飙升到200多万份。默多克再一次取得了成功。“舰队街”当之无愧的“KING”

当“帝国”有了足够的资本后,默多克将目光投向了美国。在他看来,美国作为世界头号强国,信息流通的速度最快,传媒业有更大的市场。何况,不将美国“征服”,如何做“王者”?于是,利用在澳大利亚和英国积累的资金,默多克购买了美国颇具影响力的3家报纸。

在收购之后,为了扩大影响,默多克采取了“双管齐下”的经营方式:一方面,他利用在英国积累的经验,总是在报纸上发布一些爆炸性的新闻,来吸引读者的目光,提高报纸的销量;另一方面,经过观察,他发现美国报纸行业更关注广告收入,而不是单纯的发行量,于是他又创办了一家杂志,专门发布广告信息。在这种经营策略下,“传媒帝国”终于在美国扎根。随后,默多克又连续收购了美国多家大城市的报纸,如波士顿的《先驱美国人报》、芝加哥的《太阳时报》等。“帝国”的地盘也越来越大。

随着“帝国”的发展,默多克感到“收购报纸”这种策略的发展进度太慢,他需要更快的扩张速度。于是,他将目光盯上了对美国经济最有影响力的道琼斯集团。经过一场艰难的拉锯战之后,2007年,默多克成功收购道琼斯集团。当道琼斯的核心媒体、全球最重要的财经报纸《华尔街日报》报道了这一内容后,人们这才意识到,默多克的“传媒帝国”在一夜之间变得更加庞大、更加坚不可摧了,而默多克这个帝国的王者,也终于名副其实了。默多克的经营秘诀:以自己的方式震撼世界

默多克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报社老板成长为一个传媒帝国的王者,他给世人带来了太多的震撼,也为世界传媒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而默多克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与他的经营策略有着莫大的关系。

首先,在经营中敢于冒险。

默多克是很有冒险精神的,而且他敢于冒大风险。

童年的时候,默多克就已经具备这种冒险精神与商业眼光:他卖马粪,捉兔子剥皮卖钱。后来,他开始赌钱:赛马,参与电视、报纸上的赌钱游戏等。事实上,整个商场就是一个巨大的“赌场”,如果能够依靠自己的智力押对了这场赌注,自然也就成为最后的胜利者。这种冒险精神在给默多克带来可能失败的同时,更多的是带来了商机。

1990年底,默多克进行了一次涉及巨额资金的“赌博”:他将自己的英国卫星电视公司与竞争对手的公司合并,组成一家联合公司。原本自己手中的公司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一度负有27亿美元的债务。但在合并之后,经过几年经营,这家联合公司竟然奇迹般地重新开始赢利,而且高达2.8亿美元。这一次,默多克又赌对了。

其次,对产品的强力推销。

在默多克的经营方式中,“强力推销”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默多克的推销才能并不出众,他采用的推销方式是最基本、最简单的模式,但是这种模式却很奏效,原因是,这种模式是“加强型”的。默多克从不用那些“关系推销”和“商标推销”的方式,在他看来,最有效的推销方式就是强力推销。

1993年,默多克旗下的《泰晤士报》和竞争对手的《独立报》的年销量都在35万份左右。为了促进销量,默多克对《泰晤士报》的价格进行了大调整,由原来的45便士降至30便士。也许是为了证明自己不屑于玩这种低劣的把戏,对手的《独立报》则出人意料地提升了报纸的价格。结果,到了1994年,《泰晤士报》的销量上升到50万份,提升了40%,而《独立报》销量降至27万份,濒临破产边缘。

默多克在竞争过程中曾多次使用这种经营方式,而且每次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最后,高瞻远瞩,思考力强。“传媒帝国”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与默多克的思考能力有很大关系。也许很多人认为思考不是什么技巧,因为人人都会思考。但现实中,当一个人坐上高层管理者的位置之后,由于要处理的事务比普通员工多出很多倍,能静下心来思考未来的企业家少之又少。而默多克却不同,他是个善于思考的人,总是高瞻远瞩,着眼未来。

在欧美市场获得巨大成功之后,默多克将目光转向了中国,这个拥有13亿消费者的充满潜力的市场。为了谋求中国市场,他将英国广播公司驱逐出了传媒帝国的“亚洲星空卫视系统”,原因是英国广播公司曾对中国政府做出过批评性的言论。默多克通过这种方式向中国“示好”,可见他对未来亚洲市场的高瞻远瞩。

无论是个人的发展历程还是他所采用的营销策略,默多克都为世人带来了太多启示,也对整个商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不是因为技术,不是因为财富,只是依靠媒体传播,默多克就以自己的方式震撼了世界。6.李斯阁:世界上最低调的卓越雇主

只有通过不断冒险、不断尝试,才能取得进步。

也许有人对“李斯阁”这个名字感到很陌生,但是却知道全球最大的连锁零售业、营业额全球第一的沃尔玛集团,李斯阁就是沃尔玛的现任CEO、第三代“掌门人”。诚然,沃尔玛能够发展到今天的地步,与第一、第二任管理者有很大关系,然而真正令沃尔玛迅速发展的却是李斯阁。

2004年,美国《名利场》杂志在其“年度商界权力榜”上将李斯阁评为“全球最有权力的商界人物”,理由是,他是沃尔玛的“掌门人”。2006年与2007年,《财富》杂志评出的“全球商界最具有影响力的25人”中,李斯阁分别位列第三位和第十三位。也许李斯阁的影响力尚不足与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传媒帝国的王者鲁帕特·默多克以及“股神”沃伦·巴菲特这些超重量级人物相媲美,但是作为年营业额全球第一的企业掌舵者,李斯阁是当之无愧的“第一CEO”。

李斯阁已经在沃尔玛打拼了30年,他的成功不是依靠关系,而是依靠自己的实力一步步地登上权力的巅峰。如今,年过花甲的李斯阁依旧掌管着这家占据全球500强首位的大公司,并且继续着它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扩张运动。

艰苦的求学生活,造就了他坚韧的性格。

自从当上沃尔玛的掌舵者,李斯阁的麻烦就没间断过,各种与沃尔玛有关的事情都要通过他来处理。而李斯阁之所以能够从容应对,与他坚韧的性格有很大关系,而这种性格正是从求学时培养起来的。

李斯阁的家境并不富裕,他的父亲在小镇上有一家小型加油站,母亲是当地一所小学的音乐老师。在度过了平静的童年与青年生活之后,李斯阁进入了当地的匹兹堡大学,学习商业管理。独立性很强的李斯阁在大学期间不再向父母伸手要钱,而是通过打工赚取大学学费。而且在大学期间便与妻子相识、结婚,并且有了孩子,李斯阁不仅要赚取大学学费,还要养家糊口,这些都给他造成了沉重的压力。

在这样的压力下,李斯阁通过努力,顺利地完成了大学学业。在以后的回忆中,他曾多次提起当时艰难的生活,同时也认为,正是当时没有被那些困难压倒,才培养了他坚韧的性格。与沃尔玛的不解之缘

李斯阁与沃尔玛的“相识”不是因为应聘,而是因为讨债。当时,李斯阁在一家叫作“黄色货运系统”的公司上班,担任地区货站经理。当时,沃尔玛刚成立15年,还是一家小型零售商。由于公司声称沃尔玛欠了自己几千美元物流费,而沃尔玛又对这笔款项的数额存在异议,因此李斯阁被公司派去追债。沃尔玛公司接待李斯阁的是当时负责财务、后来成为沃尔玛第二任总裁的格拉斯。谈判并不顺利,李斯阁也没有追回债务,但是他却给格拉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格拉斯对他非常赏识,并鼓动他跳槽到沃尔玛。考虑到当时两家公司的规模对比悬殊,李斯阁拒绝了。

两年后,李斯阁离开原来的公司,打算到另外一家货运公司工作时,格拉斯再次向他发出了邀请,并答应由他担任沃尔玛公司的卡车运输车队负责人。此时,李斯阁答应加入沃尔玛。不过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李斯阁在这个车队中并不是权力掌控者,因为他上面还有格拉斯。虽然这种安排让李斯阁一度感到很憋闷,但是他忍了,并很卖力地工作。李斯阁的这种工作态度再一次得到格拉斯的赏识。而李斯阁也向他未来辉煌的人生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1996年,是李斯阁职业生涯的转折点。

当时,有媒体将沃尔玛旗下的一条服装生产线称为“血汗工厂”,称其压榨劳动力,不符合美国宪法的相应规定。随后,外界对沃尔玛的谴责声呼啸而来,对沃尔玛的公众形象造成极大损害。为了挽救公司的形象,经过商议,沃尔玛高层决定由李斯阁担任公司发言人,负责处理这件事。临危受命的李斯阁,一方面请政府成立专家组对该服装厂进行调查,另一方面在电视上对公众澄清事情的始末。在李斯阁的积极运作下,这场危及沃尔玛未来发展的危机终于宣告解除。而且,在李斯阁担任服装原料采购和销售执行副总裁期间,他倡导提高服装的质量、耐久性和时尚性,使得沃尔玛公司的服装销售额迅猛增加。

鉴于李斯阁对沃尔玛公司做出的卓越贡献,1998年,公司高层任命李斯阁担任沃尔玛零售分公司CEO兼总裁。当时沃尔玛利润持续下滑,这个职位对于李斯阁来说并不轻松。但他没有退缩,而是采取削减成本与企业利息支出的方式,止住了沃尔玛利润下滑的趋势。

1999年格拉斯卸任,李斯阁正式成为沃尔玛集团的董事长兼首席运营官,登上了沃尔玛权力的巅峰。

是沃尔玛改变了李斯阁的人生,同样,也是李斯阁造就了沃尔玛的辉煌,他们互相影响,共同进步,给世人带来了强大的震撼。朴素低调,赢得尊重,带来影响

尽管沃尔玛拥有“全球最大的零售商”、“营业额全球第一”、“多年位列世界500强首位”等荣誉称号,但是作为它的总裁与运营者,李斯阁始终保持低调的作风。他的这种品格为世人所敬仰,得到了大家的尊重。

从接任总裁的位置之后,李斯阁就一直在使用这一间小办公室,地方不大,且装修简陋,堆积着如山的文件和报告,而沃尔玛的一些重要决策,就是从这里发出的。为了提倡节俭的作风,李斯阁以身作则,卖掉了自己原有的豪华宝马轿车,换了一辆普通轿车,以警示下属不要太过炫耀自己的地位与财富。事实上,李斯阁的薪水少得可怜,据统计,2002年他的薪水共计180万美元,与美国其他大公司的CEO相去甚远。

李斯阁这种低调的作风,令世人对他更加敬重。

李斯阁是一个对工作非常认真的人,他不仅严格要求下属,同样也严格要求自己。在登上总裁的位置之后,李斯阁没有一刻清闲,为了掌握公司的运营情况,他每周都会到各零售网点进行视察。在视察过程中,他会与店员和店长进行交谈,在给雇员提意见时,也积极听取对方的建议。为了加强零售商与供应商之间的联系,他还专门组建了“供应商委员会”论坛。供应商可以随时提出自己的想法供大家讨论,只要是对双方有利的,李斯阁都会予以采纳。

李斯阁曾说:“在我成为CEO之前,我的意见时常不被采纳;但是当我成为CEO之后,反对我的声音越来越少。我认为这不是一个好现象。我希望大家不要把我的话当成命令,而只是将它们当作引导语。”

李斯阁还鼓励公司员工要有冒险精神。他曾对沃尔玛的员工强调:“即使冒险失败了,也能够成为一次学习和改进的机会。只有通过不断冒险、不断尝试,才能取得进步。”

李斯阁的这些做法不仅深刻地影响了沃尔玛的发展,同时也给世界带来深远的影响。李斯阁身上的那些特质以及他对沃尔玛的经营方式,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CHAPTER 2领导者影响力:为企业代言——企业家个人影响力与企业的关系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迫使领导者必须提升自身领导水准,积极适应新环境带来的变化。然而,领导者的行为受影响力的影响,只有理清了企业家个人影响力与企业的关系,才能正确发挥影响力的震撼作用。1.陈光标:用慈善震撼神州

做慈善和创业一样艰难,唯有在苦难中成长,才能获得成功,赢得尊重。

2008年,中国发生了一场特大灾难——汶川地震。在地震之后的救援工作中,一个身影跃入公众的视线,并被大家牢记。他就是陈光标,一位被称为“中国首善”的民营企业家。从普通人到中国颇具代表性的慈善家,从小作坊主到有影响力的大企业家,陈光标的人生轨迹给人们带来太多震撼!而他捐资过亿的善举,不但在众多民营企业家当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赢得了世人的尊重。苦难中成长,与命运抗争

陈光标,出生在江苏省泗洪县的一个贫困家庭,父母以种地为生。家中原本有五个孩子,由于家庭贫困,导致了陈光标的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先后被饿死,这给当时只有四岁的陈光标留下了深刻记忆,也使得他立志要脱贫致富,改变苦难的命运。

上学期间,陈光标就开始进行创业致富的探索。13岁那年的暑假,他曾骑自行车卖冰棒,赚取了一些生活费,这让陈光标喜出望外,他也意识到,只要坚持创业,总会有所收获。后来陈光标用拖拉机贩卖粮食,从农民的手中以低价收购,然后拉到乡镇以高价卖出。这样,在17岁那年的暑假结束后,陈光标已经靠贩卖粮食赚了上万元。当时,如此年轻的“万元户”成了全村人的偶像,而陈光标自己也从创业中尝到了甜头,并且积攒了一定的经商经验。

路,有直有弯,有平坦也有崎岖,陈光标的创业之路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遇到过很多波折。

陈光标认识一个批发小商品的商人,在商人的劝说下,陈光标同意与其合作,并将辛苦攒下的几万元交给对方,让对方采购货物。然而,陈光标从对方手中接到邮寄来的货物时才发现,那些货物全是伪劣品,根本无法销售。这件事对陈光标触动很大,然而他却并没有被击倒,虽然钱被骗了,但是他从中吸取了很多经验和教训,也使他深刻地认识到,创业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陈光标的创业探索道路几经波折,他摆过地摊、卖过拉面,也贩卖过其他商品,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但是这些挫折并没有将他击倒,他也从来没有放弃过,反而越挫越勇。

1997年,陈光标的机会来了。

一次,陈光标在街上闲逛,看到一家药店的门口围了很多人,经过询问了解到,原来人们是在研究一个新上市的耳病探测仪器的用法。出身医学院的陈光标也加入了研究的行列,并很快发现,这个仪器虽好,但仍需要改进。于是,陈光标带着自己的想法,请医药学院的专家和物理学院的专家帮忙,对这个仪器进行了改进。果然,改进后的仪器使用更加方便了,陈光标也因此获得了国家专利,并通过销售这种仪器,赚取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随后,陈光标用这些资金创建了第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南京金威利电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有了这家公司作为创业的根本,陈光标的创业之路平坦了很多。

经过几年的商业资本累积之后,陈光标于2003年创办了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陈光标在经营公司的过程中,顺应世界潮流,将公司的经营策略定位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变废为宝”,并大力提倡人们“珍惜资源、爱护环境”。自公司创办以来,陈光标一直谨守创办时的经营方针,不断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利用技术方面的优势,提高了生产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了“节约资源、清洁生产”的目标。而且,陈光标的这种经营模式,在为公司创造利润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了效益,可谓相得益彰。陈光标的个人事业,也在此时腾飞了。用慈善震撼神州大地

陈光标的企业拥有上百亿资产,他个人也拥有诸多荣誉:中国最佳商界领袖、全国多个市县的荣誉市民、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然而,陈光标对世人带来的震撼不在于他有多富有,也不在于他的地位有高,而在于他的慈善。

陈光标之所以被称为“中国首善”,据统计,他为各界捐赠用于慈善事业的款项多达十几亿元,而且每次捐款,他都会第一个响应。比如,汶川地震,除了捐款1.81亿元外,他还在汶川地震发生后两个小时内,迅速召集并率领庞大的救援队伍从南京赶赴汶川灾区,与国家救援部队同时到达,投入救援工作。陈光标救援团队的“行军”速度之快,连军事专家都大为赞叹。陈光标不惧危险,亲自投身到救援工作中。对此,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这样评价陈光标:“一位有良知、有感情、心系灾区的企业家。”

除了捐款,陈光标还投身到其他的慈善事业中。在黄埔公司成立的第一年,陈光标用公司利润的1/7资助一位白血病患者;第二年,又用公司利润的1/2帮助偏远地区处于困难中的老人和失学儿童。在台湾受到台风侵袭时,他率领自己的救援团队奔赴台湾,并捐赠大量物资;在日本受到核辐射时,他依旧不顾个人安危,亲自到日本参与救援工作,并在街头为当地市民发放防辐射的物资。

对于慈善事业,陈光标时刻要求自己,要继续做下去,以此来回报社会、回报国家。虽然陈光标的“高调行善”的做法也曾引起过他人的非议,称他是在“作秀”。但是陈光标并没有因为人们的误解而停止自己的慈善事业,他曾在公共场合说:“有句俗话叫‘枪打出头鸟’,我认为,那是鸟飞得太低,所以枪才能打到它。我就不怕枪打出头鸟,因为我要以更高的慈善和道德标准要求自己,飞得更高,做得更好。”他是一直这样做的,并用自己的行动影响世人,同时也影响着他自己企业的发展。

除却本身的财富和权力,陈光标用他这种“慈善”的影响力,深深地震撼着世人。无论是否在“作秀”,他对社会作出的贡献是实实在在的,他本人是值得我们尊重的。2.李开复:影响力是我此生价值的体现

一个善于用自己的魅力影响他人的人,其震撼的能量才会更持久。

在信息产业中,李开复为大家所熟悉。李开复曾在多家世界级的IT公司担任企业领导者,如苹果、微软、Google等。在离开最后的雇主——Google公司之后,他创办了“创新工场”,任董事长兼CEO。在这个平台上,他继续帮助刚刚进入职场的大学生。无论是个人魅力还是对世界信息产业的贡献,李开复都给世人带来巨大的震撼,同时他也影响了很多人。以实力赢得欣赏

李开复之所以能够为世界各大IT公司所青睐,正是来自于他的实力。

上学期间,李开复获得过多项荣誉。1983年,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时,他以精深的、创造性的科研成果而享誉全球。1988年,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担任助理教授期间,他利用统计学原理创造性地开发出世界上首个“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被美国《商业周刊》杂志授予当年“最重要科技创新奖”。由于他开发了“奥赛罗人机对弈系统”,并在比赛中赢得了世界黑白棋冠军,因此名噪一时。

李开复的才华被苹果公司看中,1990年,他进入苹果公司。在苹果公司,李开复曾先后担任语音组助理、多媒体实验室主任及苹果公司互动多媒体部全球副总裁。为苹果公司工作6年后,由于对公司的经营模式感到非常失望,李开复决定离开苹果公司。

恰逢此时,SGI公司向李开复发出了邀请。坐落于硅谷的SGI公司是美国一家专门生产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的跨国公司,也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一家计算机公司。与其他公司的“挖角”不同,SGI公司看中的是李开复的特点和兴趣,并提出愿意为了他的兴趣而重新改组公司。在SGI公司的盛情邀请下,李开复加入了该公司。在公司中,李开复担任互联网部门的副总裁和总经理,负责一些重要的技术研究工作。

1998年,李开复得知微软公司将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研究院,便离开SGI公司,加入了微软,并在中国创建了“微软中国研究院”。在李开复的带领下,整个团队在很短的时间内创建了一个国际一流的计算机研究院,这个研究院被《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评为当时“最火的计算机实验室”,李开复的实力也再一次得到了证实。

2005年,李开复从微软退出,转战Google。当李开复提出离开微软公司而进入Google时,比尔·盖茨感到了威胁,为了保护微软的利益,他不得不将李开复告上了法庭,诉讼理由是李开复违反了“竞业禁止协议”。可是Google并没有打算放弃李开复,而是代表他的新东家和微软打了一场官司。最终,双方利用非公开协议的方式解决了各种问题,李开复也顺利加盟Google,并担任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

在几家世界性的大公司中几经波折,李开复用实际效益证明了自己的实力,而他在全球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以魅力赢得尊重

认识李开复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平易近人、和善的人,经常帮助、教导青年人。

在研究院外别人总是称呼李开复为“李总”,但是他并不喜欢这个称呼,他更喜欢人们叫他“开复”,在研究院里面,同事之间也是这样称呼他的。因为在李开复看来,这样容易拉近双方之间的关系,更容易消除“上下级”的等级限制,更便于与他人探讨工作和人生。

李开复待人和善,也从不与别人发生不愉快,即使对方挑衅,他也会用教导的方式来平息对方的怒火。李开复在苹果公司担任副总裁时,由于公司内部进行调整需要裁员,于是在公司员工大会上他向所有员工陈述了这一可能性。当时,一个员工非常激动地站起来,指着李开复大骂。对于员工的不满与挑衅,李开复并没有以自己的权力来压制对方,而是泰然自若,非常平静地和那位员工沟通。在李开复的一番劝导之后,那位员工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最终自惭形秽地离开了会场。

这就是李开复,一个善于用自己的魅力折服他人的人。影响力——此生的价值体现

在一期电视节目中,主持人问李开复:什么是管理者最应该关心的问题?李开复的答案是:影响力!对于“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样的问题,李开复的回答是:影响力是我一生的价值,我要更多地帮助中国的青年,做最有影响力的事。

李开复曾“转战”多家世界性的公司,并最终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对于李开复的这种频繁跳槽,很多人不理解,认为他不够忠诚。但是对李开复而言,之所以要不断跳槽并最终自己创办企业,就是为了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去帮助别人、教导别人、影响别人,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价值。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借助大公司的平台来施展自己的影响力,他说:“如果我继续担任那些公司的高管,那也就意味着我没有足够多的时间去帮助那些学生,所以我才选择离开。”李开复正是以自己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李开复对中国学生的帮助是不遗余力的,他像一个大师兄一样对学生进行教导。

一次,李开复坐飞机去参加一个会议,心中却始终记挂着一位面试过的大学生想要去其他公司的事。于是,李开复在飞机上亲自给那位学生写信告诉对方自己的想法,并对其进行挽留。下飞机后,李开复觉得写信还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又专门与对方的家长进行谈话,直到最终挽留住了这位大学生。

还有一次,时任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的李开复本来是要陪同微软的副总裁去晋见总理的,但当他听说有一位非常优秀的大学生在那个时间来面试时,他毅然放弃晋见总理的机会,而将时间留给了学生。可见李开复对大学生的重视程度。

李开复给中国的学生写过很多信,包括一些“给学生家长的信”、“给李岚清副总理的信”,还曾在中国进行过多次演讲,以鼓励中国的学生。为了与学生更方便的交流,他还开办了一家专门的网站——“开复学生网”,并对网站不断更新,以便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即使有的学生在网站上提出与专业不相关的问题,他也会细心地给予解答。

李开复对学生的关怀和帮助,也赢得了学生们的尊重,他们更愿意将李开复看作是一位值得信赖的“大师兄”,而且他们也支持李开复的做法。当李开复离开微软跳槽到Google时,由于面临法律纠纷而引起外界人士的非议,他的个人诚信受到质疑。无论外界怎么看,学生们对李开复都是支持的。有一位学生甚至在“开复学生网”上留言:“无论这场纠纷最终如何收场,最后胜利的依旧会是中国青年。”而李开复也感慨道:“知我者,学生也。”

李开复将自己的人生价值定位于“影响力”,而他也不遗余力地为这一目标努力,通过影响其他人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作为企业的领导者,也应该从李开复的身上学习这种“影响力”的作用,并将之运用到工作中。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