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日本大众传播学研究的发展脉络(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3 17:58:39

点击下载

作者:孙庚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战后日本大众传播学研究的发展脉络

战后日本大众传播学研究的发展脉络试读:

前言

战后日本大众传播学研究随着日本社会环境的变迁而发展,经过长期的学术积累和学术范式的转变,已经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大众传播学研究的学术体系。日本引进了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大众传播学理论,把它发展成为具有日本特色的日本大众传播学学科体系,进而在服务日本社会方面进行了探索,并且取得了成效,其中的很多传播学理论已经脱离欧美模式,在国际传播学研究领域有着自己的独特地位。可以说,这种由被动到主动,从引进到发展的思路为其他国家的传播学研究提供了典范。本书的学术价值在于梳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日本大众传播研究的学术发展脉络,揭示日本大众传播学研究扎根于日本社会的学术特色,以借鉴日本经验,使正在起飞的中国传播学更好地发展。

我国学界长期以来对学术史研究的浓厚兴趣是本书写作的宏观学术背景,笔者从阐述战后日本大众传播学研究轨迹的现实意义出发,提出了研究这一问题的必要性。在全面回顾日本大众传播学研究的成果,参考中、日、英研究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确定了研究的基本思路,界定了研究中相关的基本概念,并阐明了本研究的基本研究内容和方法。本书综合运用文献分析、内容分析、量化分析、个案研究等传播学研究方法,以日本的传播学研究扎根于日本现实为逻辑线索,对日本战后的主要传播学研究成果、学术流派、主要代表人物进行了考察,并做出了自己的评价。

本书在上述框架中分析了社会因素对形成大众传播学研究体系的影响。在思想层面上,指出明治时期报业的发展为日本社会的思想启蒙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指出战前德国学之所以成为日本的显学是日本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以及战后美国文化的大量涌入对形成现代日本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传统影响深远。除此以外,日本人勤奋好学、善于为我所用的国民性特征也体现在大众传播学学术研究过程中。

日本大众传播学发展有其独特的历史脉络,因此在书中回顾了日本大众传播学研究的发展历程。笔者把半个多世纪以来日本大众传播学的学术发展史分为四个阶段进行了梳理,阐述了日本大众传播学研究中环境学派、马克思主义学派、美国学派、社会信息学派这四个重要学术流派的代表性学者、学术特点、学术成就及特色。这些学术流派是日本学界在吸收欧美传播学的研究成果、探索日本社会变迁中诸多社会现象、尝试解决日本社会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既可以追溯到来自于欧美的理论渊源,又深具日本特色,反映了日本社会历史进程中的诸多特色。

本书在揭示日本大众传播学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分析了日本大众传播学的理论特征。在日本社会的历史变迁中,阐述社会因素对主要的学术研究取向,即大众社会论研究取向、社会心理学研究取向、马克思主义研究取向的影响。这三种学术思潮体现了战后日本社会科学的研究特色,日本学者所持的不同的世界观使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日本社会现象,但是出发点均扎根于日本的社会文化传统。

日本大众传播学研究的重要特征是应用传播学的理论成果解读日本社会现象,本书用案例分析的方法阐述这一观点。笔者在诸多的应用研究中,结合极具日本特色的大众传播学研究——灾害信息学研究,阐述日本学界结合国情,让灾害信息学在引进西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扎根于日本社会,用量化研究方法解决日本社会问题的学科特色,这正是日本大众传播学研究的重要特色。

本书在总结日本大众传播学研究特色的同时,也指出了它存在的一些问题。无论是梳理日本大众传播学发展中的有益经验,还是总结其失败之处,其主要目的在于借鉴日本经验,为正在探索中的中国传播学找到有效的发展路径。

综上所述,本书相对完整、深入地呈现了战后日本大众传播学研究的总体面貌和特征,对于我国学界全面了解日本大众传播学研究的发展脉络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对研究中国传播学在探索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意义和价值方面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传播学研究之路任重而道远,战后日本大众传播学扎根于日本社会,解决日本社会问题的学术传统将会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Preface

The study of Japan' s mass communication developed in the postwar perio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hanges of Japanese society.After a long time of academic accumu-lation and paradigm shifts, mass communication studies in Japan has formed aca-demic systems of Japanese features.In introducing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ies from the West(especially from the U.S)and localizing the theories for the wel-fare of Japanese society, Japan has achieved great success.Many Japanese models, independent on the European and American ones, have been established, and gained unique positions i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studies.Such changes-from passivity to activity, and from introduction to development made a model for other countries in which communication studies are developing.This book aims to deline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Japanese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in the past half century, and to explore the root of Japanese mass communication studies in local society.Hopefully these discussions will provide inspir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 in China.

The strong interest in academic history has long existed in Chinese academia. Against this background, and grounded on practical interests, this book provides the necessary research of the trajectory of Japanese mass communication studies after war.In this book, I review researches in history, and refer to materials from Chi-na, Japan, and English.Based on this I determine the idea, define the concepts, and clarify the content and methods of my study.Literature analysis, quantitative analysis, case studies and other methods are applied to my thesis.My analyses of the major achievements, the representative figures, and academic schools in Ja-pan' s postwar communication are framed under the logic assumption that Japa-nese communication rooted in Japanese real society.

In the framework mentioned above, I emphasize the social factors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mass communications research system in Japan.In the ideological field, the development of printed media in Meiji period made a positive contribu-tion to the Enlightenment of Japanese society.Meanwhile, the situation of socio-historical momentums in Japan determined that pre-war Germany studies became Japanese national school.Also, the post-war influx of American culture has far-reaching impacts on the formation of academic tradition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n postwar Japan.In addition, the Japanese characteristics-such as diligence, receptivity, and the capability of integrating foreign elements into local situations-are also reflected by the evolvement of Japanese mass com-munication studies.

Given the significance of historical context in understanding Japanese Mass Communication, this book provide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Japanese Mass Communication study.Unfolding the picture in four stages, the review sheds lights on the four important schools:Environmental School, Marxist School, American School, and School of Social Information.The repre-sentative scholars, academic feature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these four schools are remunerates in turn.A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Japanese scholars' effort of absorbing European and American studies, these academic schools had both Western origins and Japanese characteristics, thereby reflecting many historical features in the developing Japanese society.

Departing from historical analysis, this book further scrutinizes how historical vicissitudes imprinted national features on the academics theories of Japanese mass communication studies.The influence of social factors on the major research directions-mass society theory,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the Marxist-are subj ect to discussion.The three directions reflect the features of Japanese post-war social sciences studies.Holding different worldview, the Jap-anese scholars explained the phenomena of domestic society from various angles, but these ramifications were invariably rooted in Japan' s social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in Japan is to use the theory to explain the phenomenon of Japanese society.This will be illustrated in the case studies in an important and unique field of Japanese mass communication studies:disaster informatics.The disaster informatics, as a marriage of Euro-American theories and Japanese social issues, uses quantitative method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Japanese society.

In summary, this book provides a relatively comprehensive and in-depth picture of Japanese mass communication studies in the postwar period.The down-to-earth practices in Japanese mass communication academic traditions will provide useful insights for the Chinese academia, which still has a long way to go before catching the pace of Chinese social changes.On the other hand, when summari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Japanese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I also point out some problems.The deficiencies in Japanese mass communication devel-opment should be taken as lessons for Chinese mass communication studies, and served as building blocks in the Chinese path of development.第1章导言1.1研究日本大众传播学发展脉络的现实背景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迅速走上了富国强兵的发展之路,成为亚洲国力强悍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麦克阿瑟为首的“联合国军总司令部”(GHQ)为了根除日本的军国主义,在日本引入了美国式的民主自由理念,推行了一系列旨在重建日本法律法规的制度。这些举措深得民心,使日本逐渐从战争废墟走上振兴之路。表现在大众传播领域,即废除了明治时期以来扼杀、镇压言论自由的各项大众传播法令,以法律的形式奠定了战后日本大众传播体制的基础。日本的大众传播事业得以在这种民主主义风土中迅速发展。

历经半个多世纪,伴随着日本的经济腾飞,大众传播事业形成了巨大的产业规模,日本成为世界上重要的传媒大国。人们在惊叹日本奇迹的时候,往往忽视了对担当日本大众传播研究重任的学术领域的考察。比起精彩纷呈的实业界,日本的大众传播研究领域没有喧嚣,经过长期的学术积累,学术范式的转变,时至今日已经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大众传播研究学术体系。

本书梳理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日本大众传播研究的学术发展历程,揭示了日本大众传播研究的特色,探寻了其中的规律。

本书的写作处于中国繁盛于20世纪之交,至今不衰的学术史研究的宏观学术背景中。本书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审视、描述学术状态和学术成果,体现出叙事者自身的话语建构——运用实证研究与史实描述、全面与客观分析的基本原则,对日本的大众传播学研究的学术道路、学术建树进行总结,进而加强对日本学术研究和日本社会发展相互关系的深入理解,构筑未来大众传播学学术研究的蓝图。

中国是日本的近邻,两国文化同根同源。中国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给予日本文明深刻的影响。近代以来,看到日本维新的成果,中国知识分子开始东渡扶桑,负笈求学,希望从日本的近代文明中为中国的发展找到经验。这种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和治学传统,在今天依然有着强大的现实意义。

此外,笔者作为一名传播学教育、科研工作者,深感中国的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探索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学学科体系,让传播学研究成果服务于中国社会、解决中国社会问题是长期以来中国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纵观中国传播学研究蓬勃发展的三十年,引进欧美、特别是美国的研究成果,跟踪美国传播学研究的发展变化是一个突出的特点。应该承认,我们对包括日本在内的其他国家的研究动态仍把握不足。这固然与美国传媒业、传播学教学科研的领先地位有关,但是值得警惕的是,单一的学术视野会使学者忽略了传播学学术研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了解日本大众传播研究的发展历程、学术体系和存在的问题,应该会给中国的新闻传播学学术研究、学科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启发和可资借鉴的思路。基于这种对现实的考量,希望本书能为中国的传播学研究提供了解日本学术界大众传播研究的第一手资料。1.2本书的写作视角1.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1 关于大众传播研究

日本的大众传播学研究脱胎于19世纪末的报业研究,继而过渡到20世纪初叶的新闻学研究,直到发展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学研究。这是孕育日本大众传播学研究的土壤,与今天的大众传播学研究领域一脉相承。本书虽然会涉及日本早期的报业和新闻学研究,但是研究对象锁定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大众传播学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日本影响之深,波及日本社会的各个领域,大众传播学也不例外。随着对美国传播学研究译介工作的开展,传播学登陆日本,特别是1949年小野秀雄把东京大学新闻研究室定名为新闻与传播研究所(Institute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tudies),标志着大众传播学终于在日本成为一个独立学科。这是日本大众传播学研究的起点。《传播及文化研究主要概念》一书由美国学者吉木·奥苏里文(Tim O' Sullivan)、约翰·赫特利(John Hartley)、丹宁·瑟德斯(Danny Saunders)、马丁·蒙特格穆瑞(Martin Montgomery)、约翰·菲斯克(John Fiske)等所著,被公认为是传播学研究领域里权威的工具书。书中“传播”(Communication)一词被赋予了这样的含义:广泛地看,传播有两种定义。一是将传播看做是一种过程;二是将传播看做是在协商和交换意义。这本著作中强调的“传播”作为一种过程和作为意义的协商和交换的双重含义,在本书中都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展示。

为了研究和表述上的便利,本书在写作时对新闻学、传播学、大众传播学这些多次提及的概念做出了如下限定:

第一,新闻传播学包含两个学科,即新闻学和传播学,两者具有相对独立、专门的研究领域。在此分类基础上,大众传播学隶属于传播学的同时,更强调其研究那些运用大众传播媒介进行大规模、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传播活动的领域及现象。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在构成上包括传播理论和传播方法两方面内容。

第二,本书由于写作篇幅所限,只讨论一般意义上的传播理论、传播方法和学科体系,不涉及广告、公共关系、编辑出版等学术研究领域。

1.2.1.2 关于学术史研究

(1)学术史的界定

张力文在《中国学术通史》(2005)总序中写道,学术在传统意义上是指学说和方法,在现代意义上一般是指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诸多知识系统和方法系统,以及自然科学领域中科学学说和方法论(张力文,2004)。我国学界对学术史的研究源远流长,“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就是对学术史研究的范畴和基本方法所作的概括。在学术史研究中,研究者针对既往的学术研究评判高下、辨别良莠、叙述师承、剖析潮流,让后世学者了解一代学术发展的脉络与走向,鼓励和引导其尽快进入某一学术传统(陈平原,1994)。

学术史研究所涉及的范围颇为广泛。回首19世纪末20世纪初,学界曾有过一场激烈的学术与思想的论战。其中一种观点认为,学术应该有别于思想,学者不应等同于思想家。分析这一观点,它虽然强调了探讨理论性、本质性问题的重要意义,但是将学术和思想截然分开,在学术史研究中并不现实。虽然难以对“学术史”进行具体地界定,但是学界认同学术史与思想、文化有着密切联系,那种脱离“思想”仅存在于“纯学术”层面上的学术并不存在。对这一问题,学界看法趋于一致。

本书也认同这种观点,认为在论及日本传播学学术发展的历史脉络时,不可能把传播学的学术问题从社会系统中完全剥离出来,它与日本社会的思想和文化牵连复杂。在论及学科的形成、理论框架的建构、学派体系、代表学者等内容时,无法脱离它们所处时代的思想文化潮流。传播学研究的学术历程既受外部环境的制约,也有其内在理论的相互交织。

(2)主要领域和内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