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库经济观察(2016)(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6 11:08:46

点击下载

作者: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智库经济观察(2016)

中国智库经济观察(2016)试读:

出版说明

“经济每月谈”是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主办的经济研讨活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秉承“创新、求实、睿智、兼容”的理念,自2009年7月,每月举行一次“经济每月谈”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和政府官员,就社会关注的国内外经济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研讨。2016年讨论的热点问题主要包括:G20相关问题;“十三五”期间能源发展趋势;“一带一路”倡议;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巴黎协定》解读与评估等。“经济每月谈”活动受到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国网对每期活动进行现场图文直播,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日报》、《中国日报》、中新社、第一财经、凤凰网、路透社等国内外媒体对发言嘉宾观点做了广泛宣传报道。

2016年12月17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和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联合主办“2016~2017中国经济年会”,以“围绕主线、着力攻坚、稳中求进、进中求好”为主题,邀请国家宏观经济部门领导、经济学家、企业负责人等发表观点。现将“2016~2017中国经济年会”嘉宾演讲主要内容、2016年“经济每月谈”嘉宾演讲主要内容,以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专家学者针对当前经济热点问题的研究报告汇编成集出版,以飨读者。有疏漏不当之处,敬请指正。编者

2016~2017中国经济年会观点综述

围绕主线、着力攻坚、稳中求进、进中求好

——2016~2017中国经济年会综述之一【摘要】

近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2016~2017中国经济年会。在开幕式和主题论坛阶段,与会专家指出,2016年我国经济整体缓中趋稳、稳中向好。2017年经济工作围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为此,一要准确把握需求侧与供给侧、“稳”与“进”、“进”与“好”的关系,二要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等四项工作,三要加大贯彻落实力度,四要准确认识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变化,五要正确认识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一 2016年经济工作成效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朱之鑫表示,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产能过剩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优化产业结构已经取得成效,市场化的债转股政策不断完善,债转股试点项目已经开始落地,房地产去库存进展顺利,全面推开“营改增”的试点和降低社保费率,安排专项建设基金和制定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工作导则,加大了社会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在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产业升级改造等重点领域,补短板的力度在不断加大。

新华社副社长周树春表示,2016年中国经济在阵阵寒意中逆势而上,在内外挑战中平稳运行,赢得来之不易的良好开局。一方面,“稳”字当先,实现经济增长稳、就业物价稳、收入消费稳、全年走势稳的总体目标,实现缓中趋稳、稳中趋进、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另一方面,新风扑面,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保持10%以上增速,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新模式新业态景象涌现,新产业新经济破茧而出,新动能新活力加快孕育。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表示,2016年经济形势总的特点是缓中趋稳、稳中向好,一方面,经济增速的稳定性明显增强,季度之间非常平衡;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出现很多积极变化,经济结构在优化,创新的支撑作用、消费的拉动作用等都在进一步增强,就业岗位进一步增加,居民收入增长基本与经济增长同步,脱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生态环境也有所好转。杨伟民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初步确立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政策框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做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明确提出认识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今后一个时期做好经济工作的大逻辑;二是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导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体系;三是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二 2017年经济工作重点

朱之鑫认为,2017年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要把握好需求管理与供给侧改革的关系,供给侧改革并不是要代替需求管理,而是通过需求管理来稳增长,释放新需求,引导市场树立信心,改善市场预期;二要处理好“稳”与“进”的关系,不仅要保持宏观经济持续平稳发展的总格局,而且还要在稳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政策手段,降低金融和房地产领域的风险,放大改革中积极因素的正面效应,实现稳中求进;三要处理好“进”与“好”的关系,在不断改进供应质量和效益、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准和竞争力的同时,也应通过创新与培育发展新动能相衔接,实现新动能与旧动能的接续替代。

周树春认为,2017年,经济工作重点在于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首要是进一步深化认识,保持定力,面对经济运行中深刻的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这一治国理政的指导原则,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稳促进,以进求稳,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重心是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这个做好经济工作的大逻辑,在经济持续六年的增速放缓后,中国经济处于新常态特征更加明显的时期,只有积极推动结构优化、动能转换、方式转变,才能实现新的跨越;主线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硬仗大仗。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只有坚定不移更加精准地推动“三去一降一补”任务,才能使中国经济化茧成蝶,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再上新台阶。

杨伟民认为,2017年经济工作在贯彻稳中求进总基调的基础上,要着重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坚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二是坚持宏观政策引领,适度扩大总需求,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防控金融风险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三是加强预期引导,稳定大局;四是社会政策要托底,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2017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此,首先需把握两个逻辑,其一,我国经济运行当中出现的问题,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其二,出现结构性失衡的根本原因是体制机制的障碍。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最终目的是满足需要;第二,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第三,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

杨伟民表示,2017年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重点做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二是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是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四是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2017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一是深化国企国资改革,二是加强产权保护制度建设,三是稳妥推进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从六个方面就如何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行了阐述。一是顺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大逻辑。经济新常态下,第一要实现速度转轨,即从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第二要实现结构转型,通过加大改革调整力度,促使产业迈向中高端,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第三要实现动能转换,改造提升旧动能,培育发展新动能。二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推动创新创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三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稳增长,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下限是就业,上限是物价;稳政策,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效,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稳预期,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坚持扩大开放,稳定企业家的信心,加强预期的引导,提高政府的公信力;防风险,把防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目前风险总体可控,要预防和消除隐患。四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钢铁、煤炭行业,要严格执行环保、消耗、质量、安全等法律法规和标准,推动企业调整处置和兼并重组,其他一些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也要用市场化法治化的办法做好去产能工作。去库存方面,分类调控,因城施策,要重点解决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过多的问题。去杠杆方面,在控制总杠杆率的前提下,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支持企业市场化、法治化的债转股,加强企业自我约束,规范政府举债。去成本方面,在减税降费、降低要素成本上加大工作力度,特别是要通过改革降低制度性的交易成本。补短板方面,继续加大农业水利脱贫攻坚等方面工作。五要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着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要更关注标准、品牌、技术,用标准立业,用品牌兴业,努力攀登知识产权高地,发挥工匠精神,建立百年老店。六要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产业政策要准、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思路。三 经济中的新变化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特邀副理事长厉以宁教授认为,中国正处在一个剧烈变化时期,经济中出现了诸多新变化,一是农村新人口红利正在出现。农村土地确权、流转后,一方面,通过租赁等形式办农场的人日渐增多;另一方面,“城归”兴起,越来越多进城打工的农村劳动者带着打工所学技能返回农村,从事汽修、食品加工等服务行业。此外,职业教育学院日渐兴起,越来越多的农民到技术学院、农业学院深造,提升了农村的人力资本水平。二是创新的内涵出现新变化。传统观点认为,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组,而现在,创新是信息的重组。好的创意会孕育好项目并带来大量资金,因而需要转变思路。三是消费方式出现新变化。与以前消费者选购商品寻求最优相比,现在很多消费者在进行次优选择,原因在于市场上新产品种类不足,同时商品的功能创新不够。针对经济生活中不断出现的各种变化,我国的改革要持续不断进行下去,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四 2017年国际经济金融形势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香港中文大学刘遵义教授认为,从短期来看,全球实际GDP和贸易增长率都在放缓,贸易已经不是世界经济的主要动能,货币政策方面,美国、欧洲、日本在逐步回归利率正常化,资产市场将得到逐步恢复,低利率时期居民财富分配上的扭曲也会得到校正,美元走强不可避免且会持续一段时间,石油价格近期也出现回升。世界经济的长期发展面临两大挑战,一是全球化问题,全球化带来了国家之间和国家内部不同群体的贫富分化,未来进一步推进全球化需要着力解决这一问题;二是人口老龄化问题,建议中国政府批准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允许个人延长工作年龄,以进一步提高人口红利。

刘遵义教授认为,特朗普出任美国总统对中国来说是扩大自由贸易范围的机遇,可以抓住机遇推动实现中日韩、“东盟+3”、“东盟+6”等自由贸易区;进一步推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逐步降低对美元的依赖;对于人民币汇率,应保持人民币对一揽子货币的稳定而不用太在意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信息部 谈俊 整理)

中国外贸形势和“一带一路”给全球经济带来新动能

——2016~2017中国经济年会综述之二【摘要】

在2016~2017年中国经济年会主论坛上,与会专家认为,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依然低迷,投资和贸易增长乏力,传统全球化动能不足。近期,中国外贸形势趋稳向好,“一带一路”给全球经济增长带来新动能。面对新的挑战,中国要保持战略定力,继续深化中美合作,推动新的全球化规则,继续加强“一带一路”建设。一 全球经济形势低迷,2017年全球经济仍是多事之秋,我国需要保持战略定力,继续推动全球化,尤其要推进新的全球化规则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认为,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世界经济继续保持低速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16年,全球GDP增速是3.1%,低于2002~2008年的4.5%,也低于1990~2009年的3.7%。二是全球商品贸易量的增长持续低迷。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贸易增长低于GDP增长。按照世界贸易组织(WTO)的预测,2016年仅为1.7%。三是全球的投资仍然低迷。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表明,未来两年全球直接投资规模仍将低于2007年的规模,过去十年全球投资水平没有恢复到危机前。四是全球外汇市场持续振荡。在可预见的时间内,美元会持续走强,建议人民币不必跟着美元。五是油价持续走低。油价经历了持续两年大幅度下跌,最低的时候是2016年2月跌到每桶26美元,目前油价又回到了每桶50美元。

2017年的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将是一个多事之秋。特朗普新政、英国“脱欧”、意大利和法国大选,以及韩国、巴西等所出现的一些不确定性事件,都将给全球经济带来不确定性。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也可能出现危机和风险。全球经济正在经历深层次结构性变化。世界经济正在2008年之后逐渐走出谷底。随着跨境电商、工业物联网和一系列新工业革命成果对供给端的渗透和扩展,传统的全球化正在进入间歇期。但与此同时,跨境电商和成千上万小企业积极参与,新的全球化正在兴起。

张燕生建议,一是要在国际大格局变化中统筹推进,稳中求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一带一路”、双向开放和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主动参与国际宏观政策协调,推进世界经济秩序的形成。二是积极推进新的全球化规则。积极推进跨境电商、工业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科学技术,从而改变传统全球贸易规则。三是要应对化解全球劳动生产率减速问题。四是面对全球不确定性风险增多新形势,要更加注重全球经济治理。应对2017年世界经济复杂多变的形势,中国更加需要保持战略定力,要继续推动全球化,尤其是新的全球化规则。要加强中美对话、沟通和政策的协调。要深化结构性改革,要培养新动能,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要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加强国际产能合作。二 中美两国合作至关重要,对增进全球经济福祉大有好处

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认为,2015年全球经济总规模73.6万亿美元。美国是18万亿美元,中国是11万亿美元,美国占全球经济规模的24.5%,中国占全球经济规模的15%。两国约占全球经济总规模的40%。从增长贡献率来看,中美对全球经济的增长贡献率也达到40%。2015年全球贸易规模是32万亿美元,中国的贸易总规模是3.9万亿美元。美国贸易总规模为3.8万亿美元多一点,中国的贸易额稍高于美国。中美经贸关系,关乎全球经济福祉。在贸易方面,2015年度,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额为5584亿美元,与1979年中美建交的24.5亿美元相比,增长了227倍。在投资方面,1979年几乎是零,2015年已经超过1600亿美元。在全球治理上,特别是二十国集团(G20)这个全球经济治理最重要的平台上,中美两国保持密切的政策沟通。中美两国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是基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原则。无论是贸易、投资、金融监管,还是全球经济治理,中美两国的合作都至关重要。三 当前我国外贸趋稳向好

商务部部长助理张骥认为,在十分严峻复杂的形势下,2016年我国外贸实现了趋稳向好。具体讲,一是商品结构持续优化,前十个月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出口占比达到了31.4%,提高了0.5个百分点,其中大型单机和成套设备出口增长了9%,占比达到了6%。二是民营企业仍然是出口的主力军,1~11月,民营企业出口增长了0.9%,占全国外贸出口的比重是46.1%,比2015年同期提高了1.4个百分点。三是一般贸易出口好于平均水平。1~11月,一般贸易出口下降了1.1%,占全国外贸出口的比重是55.1%,比2015年同期提高了0.9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出口下降5.2%。四是对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实现了正增长。1~11月,对菲律宾、俄罗斯、印度、泰国,分别增长19.2%、13.8%、6.8%和3%,对欧盟和日本等传统市场出口也分别实现了1.5%和1.3%的正增长。五是跨境电商采购贸易方式、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新型外贸商业模式进出口增长较快,一直保持正增长,已经成为新的增长点。世界市场对中国产品仍有重大需求,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我国产业创新升级步伐还会不断加快,为外贸发展和结构调整增加新的动能。我们的工业基础是相当完备的,配套能力较强,基础设施完善,劳动力素质高,综合竞争能力依然明显,我们已经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的有竞争能力的领军人物。党中央国务院对外贸高度重视,各个部门各个地方贯彻落实政策力度都是空前的,将为我们的企业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

张骥建议,稳增长、调结构,是外贸的两个轮子,不可偏废。稳增长是调结构的基础,经济增长稳不住,结构调整将会困难重重;反过来,调结构也将为稳增长提供持续的动力。企业要保持较好的出口势头,则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注重深耕主业;二是专注技术创新;三是注意引进国际的人才;四是高度重视建设国际营销网络;五是注重提升产品的质量;六是注重推进智能制造;七是注重海外并购;八是注重延伸产业链;九是创新商业模式。四 “一带一路”为全球经济注入新动能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张晓强认为,2008年空前严重的金融危机爆发已历八年,但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中,复苏艰难。2016年11月28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预测,全球经济在2016年、2017年分别增长2.9%和3.3%,仍低于危机前4%以上的增速。其中美国经济增长为1.5%和2.3%;欧元区增长为1.7%和1.6%。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6年全球贸易仅比上年增长2.3%,连续5年低于世界经济增速,比1990~2007年的全球贸易年均增速7%大幅降低,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动力大大降低。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在于由发达国家提供市场、新兴经济体生产、资源富集国提供原料的“三角循环”被打破,而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尚未形成。与此相对应的另一个原因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是不平衡的,加上地缘政治的新走势,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不得不面对国内债台高筑、移民难民冲击等困难,并促使保护主义抬头。英国“脱欧”,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提出要对中国出口商品征收高额关税,人们对德、法、意2017年政局动荡的关注,都在担心民粹主义、保护主义会进一步蔓延。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感到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南北差距扩大了,发展中国家吃亏了,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日益不满。

在这一重要的历史时期,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至今已过3年。在中国、沿线相关国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从无到有、由点及面,开局良好、效果已显。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其中,中国同40个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同20多个国家开展产能合作,联合国等组织态度积极,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为代表的金融合作不断深入。2015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外贸额近1万亿美元,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投资达148亿美元,比2014年增长18.2%;沿线国家对华投资8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2016年1~9月,中国企业与沿线国家工程承包合同金额近750亿美元,占中国企业对外承包工程合同的比重达到50%。至2016年9月末,中国在“一带一路”20个国家建设的56个合作区累计投资达180亿美元,入区企业过千家,创造的当地就业达16.3万个。

中国老挝铁路、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希腊比雷埃夫斯港运营建设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扎实推进。中国泰国铁路合作,塞尔维亚、匈牙利铁路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中国哈萨克斯坦在钢铁、建材等领域的产能合作,中国白俄罗斯工业园区均取得较好效果。“中巴经济走廊”被不少人视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由于巴基斯坦电力短缺非常严重,中巴合作将能源项目置于优先位置。两年多来确定了包括水电、煤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近20个项目,在巴基斯坦历史上是首次。2016年以来,巴基斯坦的电力短缺问题已得到缓解,预计到2018年中期将得到极大改善。短短三年能取得如此成绩,根本原因在于顺应了区域和世界发展的大潮流,秉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基本原则。“一带一路”建设在近几年为复苏艰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新的推动力,有利于稳定世界经济。从长远看,将成为世界合作发展最重要的平台,是可持续包容性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信息部 张影强 整理)

深化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的攻坚重点和主要举措

——2016~2017中国经济年会综述之三【摘要】

2016~2017年中国经济年会平行论坛一以“深化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的攻坚重点和主要举措”为主题。与会专家认为,应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妥善化解钢铁等行业过剩产能,科学合理降低杠杆水平。一 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国务院参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认为,2016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方面部署比较多,共有五个方面。第一,找准问题。房地产主要问题是金融风险,要抑制投机行为。第二,明确定位。房地产定位在居住,房地产调控应服务于防控资产泡沫,而不是用房地产来稳增长或保增长,通过削减房地产泡沫来消除风险点。第三,提出原则。既要遏制房地产泡沫,又要防止大起大落。既要降低大城市房地产市场杠杆,又要关注三、四线城市的去库存。要以消除泡沫、防控资产价格风险为主线。第四,落实责任。要落实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房地产市场分化严重,和地方政府的利益密切相关,房地产价格大起大落,成因非常复杂,解铃仍须系铃人,必须由地方政府落实主体责任。第五,出台办法。一是中央层面出台符合国情、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二是严格限制信贷流向投资投机性的购房;三是区别对待,房价上涨压力大的地方,要增加土地供给;四是特大城市要加快疏解部分城市功能,带动周边中小城市的发展;五是多渠道解决三、四线城市的库存问题。

联办财经研究院院长、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房地产政策要符合中国国情。最大国情就是财政制度,越是上级政府集中的财政资源就越多,所以越大的城市越能够提供比较好的公共服务,商业环境也会更好,也越能聚集人口和企业资源。这与美国、欧洲公共服务相对均衡的国家有很大区别。我国公共服务水平远未实现均等化,房地产政策必须符合这个国情。二 着力振兴实体经济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认为,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一大亮点是振兴实体经济。“三去一降一补”的着眼点、着力点最终是要拉长中国经济发展周期,使中国经济在中高端平台上持续更长时间,关键在于如何把实体经济做好。当今世界两种基本经济形态包括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严重问题就是虚拟经济严重脱离实体经济,中央非常重视“脱实向虚”问题,因此提出振兴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本,对于中国经济健康发展、持续发展,如期实现“两个百年”目标至关重要。当前,实体经济面临严峻挑战。一是税负较高。根据世界银行和普华永道的研究报告,我国企业综合税负占其商业利润的68%,在全球190个经济体里排第12位。二是成本上升。劳动力、土地、水电气暖等成本均在上升。2015年,我国农民工平均月工资为3661元,非盟53个国家平均月工资为154美元,印度尼西亚平均月工资为100~150美元,而印度工资是我们的1/3。三是融资困难,企业债务高企。四是新旧实体经济形态在发生变化,旧的实体经济遭受新经济、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挑战。新的实体经济形态正在形成,实体经济再造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

面对这些挑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确要求,即“三减”。一是“减”税,降低综合税负。减税要整体设计,减轻总税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税负最轻的国家之一,以此振兴实体经济。二是“减”压。要降低中小企业的社会保障支出等费用,政府要承担,减轻中小企业压力。三是“减”债。对于生命周期处于上升趋势、有市场前景的企业,可通过挂账停息、注入资本等减轻企业债务负担,让企业活起来。支持实体经济要采取新思路、新举措、新政策,要设计好整体政策框架,创造支持实体经济的氛围。三 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与展望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迟京东认为,2016年总体上经济形势好于预期,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为全行业实现脱困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

一是钢铁行业生产经营状况普遍好转。2016年1~11月,粗钢产量恢复性增长,全国粗钢产量7.48亿吨,同比增长1.1%。出口钢材1亿吨,同比下降1%;进口钢材1200万吨,同比增长3.6%。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生产成本增加。钢铁行业投资下降。国内粗钢消费总体稳定,2016年1~11月,我国粗钢、角钢消费6.45亿吨,同比增长1.5%,有所恢复。

二是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取得积极进展与效果。钢铁、煤炭行业是化解过剩产能的重点行业,2016年的目标任务提前超额完成。钢铁行业状况明显好转,钢铁价格指数提高至103.4点,比最低时的54点提高将近50个点。钢铁行业实现总体扭亏为盈。2016年1~10月,钢铁行业实现利润286.66亿元,由2015年的全行业亏损变为全行业盈利。钢铁行业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加大淘汰落后力度、清理违规违法项目和联合执法等三个专项活动,对理顺钢铁行业生产经营秩序,规范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钢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加快,宝钢、武钢实施联合重组,成立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为钢材行业兼并重组开创新局面。

三是2017年我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稳定发展态势,钢铁需求也会随之保持平稳。钢材消费与2016年有望持平,供大于求的矛盾仍未根本性解决。保持钢铁行业平稳运行,避免大起大落,是钢铁行业的关键。淘汰落后产能是有利于钢铁行业有序、发展规范经营的重要问题,是实现钢铁行业由大到强转变的重大举措。要遏制无序新增钢铁产能。2017年将是化解过剩产能的攻坚年。钢材价格上涨,企业效益好转,原本无利可图的钢铁产能又有了生机,落后产能也在死灰复燃。同时,化解产能仍有很多困难需要解决,比如人员安置、债务处置。钢铁行业去杠杆、降成本的任务仍然艰巨。钢铁产业面临结构调整的关键转折期。四 “去杠杆”的难点与重点

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宗良认为,去杠杆是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关键环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一要控制总的杠杆水平;二要降低企业杠杆,用市场化、法制化债转股等多种方式解决;三要加大加快主权融资和规范地方政府债务。

第一,“去杠杆”是化解金融风险和振兴实体经济的重要保障。纵向比较看,我国债务比例逐年攀升,我国债务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从150%上升到270%花了10年时间,美国花了30年。横向比较看,我国债务水平比日本低,但比美国、德国要高。从债务结构上看,企业债务要远高于美国、德国等国。杠杆高企已成为企业良性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障碍。我国企业债务规模约100万亿元,每年还款4万亿~5万亿元,每年新增贷款约10万亿元,也就是一半的新增贷款要用于还款,制约了企业长远良性发展。

第二,“去杠杆”的难点和障碍。一是去杠杆涉及多方利益,关系复杂。比如地方政府杠杆比例大幅降低,势必加大对土地收入的依赖,将促使房地产市场火爆,加剧“脱实向虚”,挤占实体经济资金。二是外部环境不利。国际经济复苏缓慢,国内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去杠杆应科学合理,否则可能加剧经济下行。三是内在激励约束机制不足。即公司治理机制的内部约束力差,助长道德风险。应完善市场化和法治化的处理方式。

第三,“去杠杆”的几个重点。一是采取包括债转股、债务重组等多种方式实现企业去杠杆。如中钢的600多亿元债务的降杠杆方案,有一部分债继续留下来,有一部分是可转债,在未来适当时候转成股;还有一部分债转股,根据不同的债务情况采取灵活处理方式,为企业长远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良好条件。二是去杠杆要与转杠杆有机结合。我国企业的杠杆高,但政府和个人的杠杆低,可考虑在控制杠杆总体水平的前提下,适当增加政府和个人的杠杆。短期控制债务水平,长期稳步推动杠杆率的持续下降。三是努力创造良好环境。四是加强股权融资,发展股权资本市场,完善企业治理机制和经营机制。(信息部 王成仁 整理)

深化供给侧改革:补短板的攻坚重点和主要举措

——2016~2017中国经济年会综述之四【摘要】

2016~2017中国经济年会平行论坛二以“深化供给侧改革:补短板的攻坚重点和主要举措”为主题。与会专家指出,当前,农业方面,存在粮食供应仍然高度依赖进口的突出短板。制造业方面,存在高端供给、创新能力、质量品牌、节能环保、行业冠军、适用人才不足等短板。服务业方面,主要有公共服务、高端服务和基础设施三方面短板。社保制度方面,最为突出的一个短板就是养老金制度不健全。专家建议,今后要落实好五大发展理念,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促进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补上以上领域中的短板,特别是制度短板。一 补农业短板的着力点和举措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聂振邦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是要确保粮食安全,提供优质、绿色、环保的粮食产品。我国有13.7亿人口,每年粮食的消费量达6亿多吨。虽然近两年我国粮食连续增产,但每年仍需进口大量粮食,如2015年我国进口8146万吨大豆,每年需要从国外进口两三百万吨小麦。另外,粮食的供给超过总需求,还带来了结构性的过剩,比如,目前我国玉米的库存量超过了一年的产量,约为2.5亿吨。虽然2016年玉米种植面积压缩了,但农业部门仍然面临去库存的负担。

因此,从结构上看,我国粮食呈现进口量增、产量增、库存增“三量增”的局面。特别是,从数量上看,我国粮食供应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进口,存在突出短板。进口这么多粮食,发达国家会有想法。同时,由于高粮价,粮食进口量提升也给国家财政带来了不小的负担。我国农业粮食供应短板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人口多,但水资源、土地资源短缺,即人多地少水缺。

对于如何补上粮食供应短板,聂振邦认为,第一,从指导方针和思想方法上,要落实好五大发展理念。第二,保住15.6亿亩基本农田这个底线不能动,这需要土地法和土地管理条例两个法律法规文件发挥作用。第三,坚决治理污染,特别是耕地污染问题。第四,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粮食结构,重点是做好减玉米增大豆工作。第五,加强科学技术研究,特别是农作物技术的创新研究。第六,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包括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合作社等新型的农业合作组织,同时推进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 补制造业短板的着力点和举措

工信部原总工程师朱宏任认为,制造业方面的短板,包括低端产品不少、高端供给不足,科技投入不少、创新能力不足,消费人数不少、质量品牌不足,资源投入不少、节能环保不足,企业总量不少、行业冠军不足,就业对象不少、适用人才不足等。

2016年,制造业补短板取得了三方面成效。一是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加快。11月,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分别为10.6%和10.5%,都比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要高。同时技改投资也在增长。二是工业生产稳步增长,企业盈利状况趋于好转。2016年1~10月工业企业的利润同比增长8.6%。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在连续54个月负增长的情况下,于9月出现正增长,11月PPI是3.3%。主要经济指标明显改善。三是智能制造取得扎实进展。

当前,国际经济环境不稳定性加剧,需求不足,下行压力加大,我国稳增长的任务艰巨,补短板难以一蹴而就,我国制造业仍将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同时,我国改进国际治理体系的意见,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一带一路”倡议受到很多国家的欢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将改善供给能力,释放新的需求。我国制造业发展方向明确、投入增加,具备了进一步突破和率先做强的基础和条件。

未来,我国要推进补短板,加快建设制造业强国,一是将推进“中国制造2025”与补短板相结合,二是将提高大、中、小企业双创活力与补短板相结合,三是将推动消费品三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战略与补短板相结合,四是将开展全方位的人才培养使用与补短板相结合。三 补服务业短板的着力点和举措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张永军认为,当前,服务业领域的短板,主要有公共服务、高端服务和基础设施三个方面。公共服务方面,最为典型的是看病难、看病贵和公共教育不足。高端服务方面,生产服务业中的飞机设计、芯片设计、集成电路,生活服务业中的动漫设计,都是比较突出的短板。

补上服务业短板,一是要放开准入,简化审批。目前,不少领域要进入还存在很多限制。比如要成立一个中介组织,仍然不能轻易达到要求的条件,仍需要诸多审批,且审批的周期比较长。

二是放开准入后,要多培育市场主体。比如,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推广方面,需要做物有所值的评估,但现在我国能做这样评估的专业机构较少,这方面的服务非常缺乏。又比如,我国的企业到国外上市,需要对企业进行评估,但缺少专业评估机构,或者即使做了国外也不接受。因此,在培育主体的方面,要下很大的功夫。

三是要降低服务业的成本,特别是用地、用水、用电成本。用地方面,产业用地大多都是零地价,而商业用地要几十万元一亩,差距甚大。用电方面,生活用电每度电五六毛钱,工业用电每度电八九毛钱,稍微贵一点,服务业用电每度高达一块钱。高成本严重制约了服务业的发展。因此,发展服务业需要着力降低企业资源使用方面的成本。

四是要通过金融支持补上服务业短板。当前,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非常突出。大量的中小微企业都是服务类企业。服务业是一个轻资产行业,有很多服务业企业的资产可能只有几台电脑,没有办法靠抵押资产进行融资。应当改革传统的抵押融资方式,通过资产证券化,让小微企业能靠良好的现金流进行融资。

五是发展与服务业相关的基础设施。这需要政府发挥更好的作用。比如,农村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等问题,都需要政府出面解决。以污水处理为例,乡镇政府应通过政府采购的办法,给各村做一个污水管网的统一规划设计,然后引入企业实施。四 补社保制度短板的着力点和举措

清华大学教授杨燕绥认为,目前,我国社保制度方面的一个突出短板就是养老金制度不健全。当前我国企业缴纳养老金费率高达20%,企业负担重,并且个人账户已经变成空账户,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对一些年龄大一点的人而言,一辈子都在辛苦地工作,等到老了,政府发的基本养老金较少,又没有职业养老金个人账户。如果遇到通货膨胀,或者遇到老年护理,仅有的养老金吃饭都不够。政府就要去提高年轻人和企业的税收,届时代际冲突会变得越来越大。

我们正在进入老龄社会,必须把养老保障制度健全起来。老龄社会不是社会的老化,而是人民健康长寿了,所以国家也提出了发展大健康产业。工业革命以后,人的寿命到七八十岁了,这为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了条件。在这样一个社会里,非常需要人力资本高的年轻人。人力资本高,科技生产力水平高,一个年轻人可以做多个年轻人的事,社会照样有竞争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步入老龄社会后,能有一个良好的结构来应对各种风险。年轻人用科技推动经济,老年人用消费拉动经济,也就是有人干活又有人买单,两代之间是和谐的。但是,在现实中,尽管国家出台了不少鼓励政策,但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缓慢,社会资本仍然不愿意参与进来。这显示了当前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仍然存在严重不足。

关于如何建立养老金制度,首先是要夯实中央统筹的基本养老金,需要中央预先做好顶层设计并向下安排,这对我们构建服务型政府是一个极大挑战,但是这件事非做不可。全国统筹做强基本养老金,可以考虑降低基本养老保险费率,使社会统筹费率从20%降至14%,其中4%转移至企业年金,2%为实际减负;同时“拆分个人账户”,即将8%费率的小口径个人账户一分为二,4%保留在全国统筹的基本养老保险中,另外4%转移至企业年金。调整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和个人合计费率从28%降至18%。小口径个人账户起名义记账作用,不再做实,资金归入社会统筹账户使用。由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资金构成的基本养老金实现全国统筹。

其次,按照个人生命周期,打通现行职工个人住房公积金账户和企业年金账户资金的使用。职工购买首套住房时,可以使用其企业年金个人账户资金;在还清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且满足一定缴存年限(完成资金互助义务)的条件下,可将职工个人住房公积金账户资金并入企业年金个人账户进行投资运营。“两金”账户资金使用打通后,既增加了个人首套房购房的资金,也扩大了企业年金个人资金来源,使“两金”的用途和时间段顺应个人财务生命周期。(信息部 綦鲁明 整理)

深化供给侧改革:发挥改革创新牵引作用,培育壮大增长新动能

——2016~2017中国经济年会综述之五【摘要】

2016~2017中国经济年会平行论坛三以“深化供给侧改革:发挥改革创新牵引作用,培育壮大增长新动能”为主题。与会专家认为,在国有企业改革问题上,国企领导要有担当,不要怕被指责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就不改革,不改革造成的流失会更大。要把混合所有制改革作为国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在金融改革方面,要通过建立多样性的金融机构,鼓励金融竞争。同时,继续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改革,防范潜在的金融风险。一 国有企业改革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原董事长傅成玉表示,这轮国有企业改革比较复杂,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家对怎么改革的认识不一致,怕被说成违规。他认为,只要按照现在的制度、程序、法律法规,完全可以做到国有资产不流失。我们现在强调改革过程中国有资产的流失,而没有看到如果不改革国有资产也在流失,这一损失要远大于前者。比如,现在很多国有资产稍微改革一下可能变活,再等两年它就变成“僵尸企业”了,老的“僵尸企业”还没解决,新的又产生了。在改革问题上,我们可以不动,可以晚动,但晚动的成本一定更大。国有企业改革问题上,国企领导要有担当,不要怕被指责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就不改革,不改革造成的流失会更大。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特邀研究员范必认为,导致国有企业改革难以推动的重要原因是存在计划与市场双重体制。目前来讲我们肯定不再是计划经济体制,但也不是完全的市场经济,我们处在计划与市场的双重体制之下,原本双重体制只是一个过渡,但是现在这种双重体制似乎成为常态了。这种双重体制有几个特点:一是影子计划,现在直接下指标很少了,但还要考核,各种考核目标也相当于国家的管理、有关部门的管理,这种管理相当于影子计划;二是分散计划,以前的计划经济是高度集中的,现在实际是分散的计划,条块分隔的体制并没有改,中央是“条条”,地方是“块块”,都在下达影子计划,所以从集中计划变成了分散计划了;三是垄断计划,过去是一些行业部门,后来转制变成企业了,但实际上,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关于怎么改的问题,傅成玉认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于改革方向有明确而清晰的表述,就是市场化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所以,改革不是为改革而改革,也不是为混合而混合,改革的目的是把国有资产做强、做优、做活,要坚持市场化的方向。他认为,国企改革红利非常大,目前最重要的是要给企业松绑。一是企业不能办社会,企业不能承担政府职能。目前企业承担的“三供一业”就是政府职能,这个职能从上一轮改革就要分离出去,结果一直没有实现,这轮改革一定要解决国有企业这个压力。二是企业不能办行业。中石油、中石化不仅仅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完整的行业,行业有的,企业都有,这是必须要改革的,完成主辅分离,只有把这些解决了,改革才能真正深入下去。三是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职能。

范必认为,国有企业改革,一是从管人管事管资产转变为管资本。国有经济要从低效益行业退出,转向高回报行业,回报纳入国有资产预算。二是进行分业务改革。现在的改革主要是分类改革,分类改革是必要的,但是有些行业不太容易分,因为有公益性的业务,也有竞争性的业务。实际上在企业内部分业务改革比较容易,比如有的企业有公益性业务,就财务分开、单独核算、单独考核。三是国有企业和行业改革要同时进行,如果只是国有企业改革,不推进全行业改革,很难有实质性的推进。

上海申迪集团党委副书记马咏华认为,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很多文章可以做,通过比较好的混合所有制的设置,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没有那么多好的资产接盘者怎么办?中央和地方可以合作,地方跟地方之间可以换股,国务院国资委系统的平台公司也可以拆成多个公司,每一方持股比例不超过40%或者不超过33%,变成一个不同主体之间的交叉持股是不错的选择。上海的绿地集团混合所有制改革比较成功。绿地集团原来是国有控股,后来改制,第一大股东是职工持股会,两个国有企业变成第二和第三大股东,后来引进投资者,然后再上市。这家企业现在经营得很好,如果有一天企业经营得不好了,两家国有企业合起来也可以把控制权拿回来。二 金融改革

2016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稳妥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改革,有序推动民营银行发展。针对目前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指出,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要想办法打通资金传导的通道以及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通过建立多样性的金融机构,鼓励金融竞争。现在国有金融机构竞争的动能不足,因此,要多发展民营银行和小微金融机构,多样化的金融机构成立以后,可有效改善竞争环境。另外,要进一步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发展。2016年整个资本市场的信心还在恢复。

关于降杠杆的问题,徐洪才认为,如果2017年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保持在11%~12%,信贷投放增速也在11%~12%,实际相对于2017年预期6.5%~6.6%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来看,总的杠杆率还是上升的,但是又要降杠杆,又要扩大投资,这里面存在矛盾。必须加大资本金注入,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发展股权资本市场。企业资产负债结构里面,股权是重要的一部分。很多企业资本金不足,特别是国有企业。优化企业资产负债结构,采取的方式包括发展私募、风险投资基金,引导民间资金合理流动,让他们积极参与其中。把股本做大,负债率自然就会有所下降。

在金融监管方面,徐洪才认为,要防范潜在金融风险,一方面是资产价格泡沫的风险,要建立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改善目前一、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两极分化的局面,保证一、二线城市房价不要涨得过快,三、四线城市的库存也应该有序化解。同时,在实体经济方面,通过金融服务的改善,提供多样性、多层次的金融服务,这也是供给侧;要提升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效率,降低成本。所以这次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振兴实体经济也被摆在重要的位置,这方面金融业责无旁贷。还有一个最大的潜在风险来自美联储加息,近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贬值很厉害,可能2017年初要突破7,但是我们要把握好节奏、幅度,引导市场预期。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不一定一直贬下去,或者说美元指数、美元的汇率不一定一直升,现在美元指数已经突破103,未来上涨不会一帆风顺。2017年要想办法稳住外部市场,这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关键。(信息部 陈妍 整理)

2016年经济每月谈观点综述

着力打造智慧城市

——第79期“经济每月谈”综述【摘要】

近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第79期“经济每月谈”,主题为“着力打造智慧城市”。演讲嘉宾认为,智慧城市是解决“城市病”、促进城市管理、提高城市治理效率的重要手段,应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居民生活的便利性。城市规划要有前瞻性、全局性和权威性,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注重产城融合。未来中国将呈现“东中一体、外围倾斜”的经济新格局和“一团五线、开放互联”的城市新体系。一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内涵和途径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介绍了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内容和途径。(一)我国智慧城市提出的背景

从智慧城市建设的大背景来看,习总书记在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走集约、绿色、智能、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李克强总理强调了“互联网+”行动,要把智慧城市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智慧城市,新型城镇化是动力,农业现代化是基础,信息化是手段,绿色化是方向。未来的城镇化需要内涵和质量上的提升,城镇化建设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也需要智慧城市来协调各个主体,形成合力。(二)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内涵

从城市管理者角度讲,智慧城市建设是促使城市“不得病”、“少得病”和“快治病”,保障城市健康和谐发展;从企业角度讲,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企业自身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竞争力;从百姓角度讲,要让民众感受到智慧城市带来的“便民”、“利民”和“惠民”,并对政府进行有效监督。

要正确理解智慧城市。从手段上看,智慧城市要通过全面感知、信息共享、智能破题,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行过程中采用信息化、智慧化、人性化等手段推进管理创新。从内容上看,智慧城市应涵盖城市产业、民生、环境、防灾减灾、行政治理、资本配置等各个方面。从理念上讲,智慧城市要以智慧系统为“黏合剂”,将集约、低碳、绿色、人文等新理念融入城镇化全过程。从难度上讲,智慧城市建设最大的难点是通过信息共享、系统共生来消除部门“信息孤岛”和利益壁垒,应该通过智慧城市进行整合,形成共享的信息平台。

要明确智慧城市的建设方向。集约、智能、绿色、低碳是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要通过“互联网+”进行推进。集约城市是指通过智慧税务、智慧能源、智慧垃圾处理、智慧管网等方式提高城市资源的集约利用和城市的运行效率。智能城市是指通过城镇化的智慧化与精细化管理,使百姓的生活更加便利,而且百姓更加方便监督各种为民服务的机构。绿色城市是指促进资源和能源的循环利用,恢复善待生态环境,通过智慧城市的办法对环境加以保护和建设,实行低冲击发展。低碳城市是要通过降低能源消耗、推广可再生能源,促进节能减排。

要抓准智慧城市的建设重点。一是构建数字城管系统。在现有网格式管理上,使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形成一个智慧城市公共平台,通过数据采集、存储、分析,使预案现场化,提升各个部门的责任和效率。二是注重大数据应用。解决人口布局、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各种各样的城市难题,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使整个城市的智慧管理系统不断升级。三是由专题性智慧向综合性智慧提升,最终目标是能够解决多个“专题性”问题,同时能用信息系统攻克一些公认的现代城市难题,形成“综合性”智慧方案。(三)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途径

可通过城市绿色化,生态城市建设与改造,城市绿色交通与“绿道”建设,海绵城市、排水、污水处理、安全供水与防灾建设,促进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及建筑节能,绿色小城镇建设,城市空气污染系统治理,以及绿色社区建设等八大途径促进智慧城市建设。二 城镇化与产城融合

城镇化是伴随着工业化过程,农村人口向城市和城镇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产业的发展会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带来GDP的不断增长,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肖金成介绍了城镇化以及城镇化大背景下产城融合问题。(一)城镇化战略《全国新型城镇规划》中提出,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目前的城镇化战略可概括为三个要点。一是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市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分步推进,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三是走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以农民工为主体,以工业化为动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积极稳妥推进城市化。(二)城市建设

我国城市建设存在多方面问题,例如方格状布局、火柴盒式楼盘、封闭式住宅小区、规模宏伟的CBD成为主流等“千城一面”现象;土地利用粗放、建设用地浪费的粗放分散现象;“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泛滥的洋化奢华现象;层出不穷的睡城、鬼城、空城的“产城分离”现象;城市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社会事业发展等领域的投入不足现象等。

未来城市建设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一是集约高效。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小,必须通过集约高效用地,使单位面积内承载更多的产业,集聚更多的人口。二是生态宜居。要尽可能多地保留森林和绿地、农田和水面,城市规模越大,生态用地应越大。城市布局可采取多中心组团式,做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三是文化传承。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建设有特色的城市,城市建设就必须传承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四是科学规划。规划要有前瞻性、全局性、权威性,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城市规划要由扩张性规划逐步转向限定城市边界、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科学确立城市功能定位和形态,加强城市空间开发利用管制,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开发边界、开发强度和保护性空间,加强道路红线和建筑红线对建设项目的定位控制。(三)产城融合

产城融合即在促进产业集聚、加快产业发展的同时,顺应发展规律,因势利导,加快产业园区从单一的生产性经济向综合型城市经济转型,走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以人为本、紧凑低碳的发展道路,使其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产业和城市深度融合、服务功能不断完善、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的新型城区。

产城融合的基本原则包括:一是规划引领,有序发展;二是市场调节,政府引导;三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四是集约高效,绿色低碳;五是改革创新,以人为本。产城融合的基本思路应是工业与居住若即若离,商贸与居住浑然一体,居住与文化旅游“你中有我”,居住与生态“我中有你”。三 重塑中国经济空间和城市发展新格局

随着经济、交通、对外开放战略的转变,中国的经济空间和城市体系空间将会发生重大的转变。中国社会科学院竞争力研究室主任倪鹏飞认为,中央应采取一些政策措施来主动引导即将发生的转变,使国土空间、城市体系更加优化。

倪鹏飞认为,中国过去的空间结构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强调分区,把中国分成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虽然四大板块取得很大发展成就,但很多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二是“两横三纵”的城镇化战略,目前还处于理论阶段。三是增长极战略,改革开放初期起到了巨大作用,但已经不适应于新的经济发展阶段。

倪鹏飞提出,在中长期内,中国经济空间将呈现“东中一体、外围倾斜”的新格局,即东部和中部集聚为中心,东中一体化趋势明显;东北和西部分散为外围,向主要城市群和城市带倾斜。中国城市体系将形成“一团五线、开放互联”的新格局和“一团五线”巨手型城市体系总体骨架。东中部的群网状城市体系聚合成“一团”,形成“巨掌”;东北和西部的群带状城市体系延伸出“五线”(“五线”即东北:京哈发展带;西北:陇海-兰新发展带;正西:长江下游发展带;西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