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中西医慢病管理策略(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6 17:18:05

点击下载

作者:唐咸玉,孙璐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糖尿病中西医慢病管理策略

糖尿病中西医慢病管理策略试读:

前言

随着生活方式现代化、膳食结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糖尿病及相关代谢性疾病的患病率在世界各国呈逐年增高趋势,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国家和经济迅速增长的国家更为突出。由于遗传易感性,华人糖尿病的患病率和发病率都高于白种人。最新研究表明,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2型糖尿病患病率已经达到10.9%,糖尿病前期率为35.7%,糖尿病患者的达标率、确诊率远低于发达国家。糖尿病所带来的精神、躯体上的损害不仅严重威胁糖尿病患者的生命,亦给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与正常血糖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住院的天数增加1倍,就诊次数增加2.5倍,医疗花费增加2.4倍。病程超过10年的糖尿病患者与病程在5年之内者相比,医疗费用增加了近3倍。目前,糖尿病所引发的各种并发症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命,已成为21世纪公共健康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糖尿病教育与预防”为2009~2013年期间联合国糖尿病日的主题,呼吁各国健康保健专家提高知识水平并将以医学研究成果为基础的建议付诸实践,呼吁全世界人民要了解糖尿病的严重影响。2014年、2015年联合国糖尿病日主题分别为“健康饮食与糖尿病”“健康生活与糖尿病”,着重提出饮食、生活方式与糖尿病的重要关系,呼吁糖尿病患者及高危人群通过饮食、生活方式的综合管理来提高生活质量,防控糖尿病。

几千年来,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医学的相互渗透,糖尿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入了更高层次。中医药具有独特的诊疗手段、稳定的疗效、副作用小的特点,并能调节机体、改善体质,从而使中医药在肥胖症、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方面,有着许多西医学无法替代的优势。

糖尿病的防控强调综合性的治疗方案,俗称“五架马车”,即健康宣传教育、饮食治疗、运动疗法、药物治疗和糖尿病的自我监测五个方面,而这一综合防治方案的实施有赖于患者的积极参与及自我管理。

为了更好地防控糖尿病,弘扬和发展中医药事业,我们编写了《糖尿病中西医慢病管理策略》一书。本书结合国内外最新的相关指南、建议、专家共识及专科医生的临床经验,同时融合糖尿病慢病管理的理念,全面、详细介绍糖尿病及并发症的病因、诊断、西医治疗方案,如何进行饮食、运动管理等,以及中医辨证治疗经验和特色治疗经验等内容,既反映了中华医学传统文化,又反映了中西医治疗本病的进展。本书力求全面系统地指导糖尿病患者的日常生活,目的在于降低糖尿病患病风险,减少糖尿病及并发症对糖尿病患者的伤害,保障国民健康。

本书涵盖广泛,内容丰富,突出中医药的治疗优势和特色。全书包括慢性病管理简介、糖尿病相关基础知识、糖尿病及相关疾病慢病管理等内容,力求与临床医师的临证思维和实际操作相吻合,具有较高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本书还融合了视频宣教、操作演示等,通过扫描书中二维码即可学习观看,更加直观,易于学习和理解。

本书适合从事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尤其是糖尿病专业的医疗、护理、教学、科研工作者与高年级医学生、研究生学习和参考。同时,本书也可作为医护人员指导下的糖尿病患者及家人的参考用书。

由于本书涉及内容广泛,而糖尿病与肥胖症的研究进展迅速,加之笔者经验水平有限和时间紧迫,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编者2019年1月第一章 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

糖尿病的管理,医患之间是互相参与的。医务人员是患者的伙伴、健康顾问、教师,能够为患者提供治疗建议;而患者是积极参与者,力求做到定期监测和反馈症状,能够对自身疾病进行“自我管理”。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summary of diabetes self care activities,SDSCA)涉及饮食、运动、就诊、血糖监测等多方面内容,可以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进行评估,也可以成为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测量工具。

请糖尿病科医生及糖尿病患者了解以下内容,并花几分钟时间在相应位置打“√”。(续表)

如果患者的选择多在5天以下,请阅读以下章节调整糖尿病的管理策略。第二章 慢性病管理简述扫码看视频一、慢性病发病形势及危害

慢性病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infectious chronic disease,NCD)的简称,是指长期的、不能自愈的,并且几乎不能被治愈的一类疾病。在我国,最常见的慢性病有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病、肿瘤等。它们有着发病率高、知晓率低和控制率低的共同特点。目前,我国社会处于急剧转型的阶段,一方面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工业化付出了巨大的环境资源的代价,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也发生了转变,随之改变的是人群的死亡原因和疾病谱。慢性病已成为全球流行病,也是我国人群目前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人口老龄化,必然带来一些年龄相关性疾病的发病率增加。糖尿病是老年性疾病中的代表性疾病。世界各国调查数据证实,慢性病可防可控,80%的2型糖尿病、心脏病、脑卒中和40%的肿瘤是可以防治的。慢性病的防控不仅仅是医疗工作,更有必要引入有效的管理机制,整合资源、优化流程、利用有限的社会资源实现最佳的防控效果。所以,管理慢性病是整个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关键。二、慢性病的防治

慢性病防治的目的是,在生命的全过程中预防和控制慢性病的发生;降低慢性病的患病、早亡及失能;提高患者及伤残者的生活质量。慢性病的发生、发展一般依从正常—高危人群(亚临床状态)—疾病—并发症的过程。针对慢性病的不同时期,提出了三级预防的策略。

一级预防亦称病因预防,是针对致病因素采取的预防措施,使健康人免受致病因素的影响。一级预防的内容主要包括改善环境措施和增进健康措施两方面,以减少发病为目的,以控制主要危险因素为主要内容,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开展全人群干预。这也是传统医学“治未病”理念的体现。

二级预防也就是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及时采取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达到阻止疾病向临床阶段发展,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防治并发症的目的。“三早”预防需要提高医务人员的早期诊断水平,需要加强患者健康知识的培训,同时也需要慢性病管理人员主动出击。

三级预防即临床预防,对已患病的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防止残疾,使之早日康复。其手段包括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对症治疗用药物改善疾病症状,也称治标;康复治疗是使病、伤、残者身心健康与功能恢复的重要手段,也是病、伤残综合治疗的一个组成部分,力求病而不残,残而不废,促进疾病康复。

诚然,理论上最佳状态是所有疾病在出现前已经被一级预防扼杀了,但目前还远远达不到这种疾病预防要求。对于已诊断疾病的患者必须进行合理、规范、长程的治疗和管理,提高慢性病的控制率和达标率,三级预防仍然是健康促进的首要和有效手段,但从长远来看,一级和二级预防才是慢性病管理的重点。三、慢性病的管理

慢性病管理是运用管理学的知识,对慢性疾病进行综合性管理,以达到良好的控制和治疗慢性病的科学,包括管理主体、管理对象及管理媒介三方面。(一)慢性病管理的主体

慢性病管理需要的专业人员应具有跨学科的知识背景和基本素质,如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心理学、卫生经济学、科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敬业精神等。提高慢性病管理从业者的专业素质,应从两方面开展工作:一是通过继续教育项目、短期课程培训班、网络视频教学等多种形式完成培训;二是医学院校应开展专门从事慢性病管理人才的培养,针对临床专业医学生进行预防医学、卫生管理学、卫生经济学及医学人文等慢性病管理相关知识培训,有条件开设慢性病照护、慢性病管理本科及硕士教育,才是做好慢性病管理的长久之计。(二)慢性病管理的对象

1.患者的管理

在国外,有两种管理模式极具代表性,分别是以患者为中心的家庭式医疗(patient-centered medical home,PCMH)和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chronic disease self-management,CDSM)。

PCMH由“以患者为中心的基层医疗协作”联盟提出,已经在美国初级卫生保健系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的工作流程是患者或健康者加入,登记注册—诊所或社区医疗机构档案管理员进行档案录入,上传资料—专业医疗团队评估健康状况、风险,提出解决方案—各级医师协同,分析哪些是主动服务对象,都要提供什么服务—制定服务计划,达成医患共识—基层团队执行计划,监督团队根据执行情况,调整沟通方式(电话、短信、邮件、来院等)—帮助患者寻求支持(政策、奖惩等)—研究改进计划(合理分工、优化流程)。这一模式通过两方面节约了医疗费用:第一是减少了医院对急诊病房的投入;第二是通过对慢性病患者提供更好的日常护理减少了他们的住院次数。它的突出特点是各级医生之间实现了团队协作,但该模式需要先进的信息网络系统支持以节约人力资源,并且需要庞大的医疗体系支援或者需要更大型综合性医院与周边社区医院协作,普通社区服务中心难以单独开展。

CDSM是指用自我管理的方法来控制慢性病,即在卫生保健专业人员的协助下,个人承担一些预防或治疗性的卫生保健活动。其实质是患者教育项目。它通过系列健康教育课程教给患者自我管理需要的知识、技能、信心及和医师交流的技巧,来帮助慢性病患者在得到医师更有效的支持下,主要依靠自己来解决慢性病给日常生活带来的各种躯体和情绪方面的问题。有效的慢性病自我管理可以提高慢性病的控制率,改善患者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减少卫生服务,节约卫生资源。2005年,自我管理在国际会议上定义为:任何有长期健康问题的人士可以通过自我管理制度目标或方针去面对及处理因健康导致的处境与它并存。我国慢性病自我管理已形成了“专业人员授课+疾病管理技能训练+病友相互交流防病经验、相互教育”的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疾病的管理

对疾病进行规范的治疗是慢性病管理质量控制的核心。应强调的是,所谓标准化治疗只是提供治疗的原则和最低标准,并不是给所有串者采取“一刀切”的治疗。理想的疾病管理模式是将标准化流程和个体化调整相结合。患者间的个体差异不仅体现为疾病在不同个体的病理机制不尽相同,还体现为不同个体对治疗的反应不一而同,适合不同个体的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就糖尿病而言,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治疗原则不同,即使是2型糖尿病患者,其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经济状况等多种因素都可影响治疗方案的制定。

3.慢性病管理团队人员的管理

高效的慢性病管理团队是慢性病管理的有效保障,团队中应有临床医师、药剂师、营养师、康复治疗师、护理人员等多专业人员分工协作,通过更科学、更高效的管理达到更佳的疾病控制率。(三)慢性病的管理媒介

慢性病的管理需要通过选择恰当的方法、使用有效的工具,充分利用环境的影响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方法和工具即是慢性病的管理媒介。管理媒介的选择需要因地制宜,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来选择。硬件设施好的管理中心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人体模型对患者进行培训、教育,通过网络资源进行宣传,建立中心的网站和论坛供患者讨论、交流。并建立完整的数据库,在做好对本中心患者管理的同时,收集慢性病相关的数据,为完善管理体系和研究提供资料。硬件设施较差的单位可以通过进社区宣传、义诊、发放宣传单等其他形式来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随访、交流可以通过电话联系、家访等较便捷的途径完成。近年来,健康知识博客、单位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便捷,慢性病的管理方式也应利用越来越进步的技术。四、糖尿病管理的意义

糖尿病在我国逐渐显现出严重的社会性危害,当糖尿病及其相关疾病的阴影不断蚕食中国公共卫生资源的时候,作为糖尿病的专科医生,我们更应当与全社会携手积极应对这一重大社会问题。

糖尿病的综合防治必须以健康教育、生活方式改变、心态调整为前提;以包括饮食、运动、药物在内的综合性治疗为原则;同时,调动病友及其家属的积极性,方能取得满意的效果,给病友带来更大的益处。

慢性病的防治任重道远,政府已出台《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为慢性病防治指明了方向,着力打造全国的慢性病防治服务体系。2017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出版《中国2型糖尿病自我管理处方专家共识》,指导广大医护工作者和糖尿病患者更加规范、科学、量化确定自我管理的内容、目标、预期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升糖尿病教育管理的效果。第三章 糖尿病基础知识扫码看视频第一节 糖尿病的概念及流行病学

糖尿病是一种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所导致的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以血浆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主要是因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碍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而影响正常生理活动的一种疾病。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体重下降)。有典型症状的患者通常会主动就诊,而绝大多数的患者,特别是2型糖尿病患者典型症状不明显,慢慢地随着糖尿病的发展,才会出现一些其他并发症症状,如反复生疖长痈、皮肤损伤或手术后伤口不愈合;皮肤瘙痒,尤其是女性外阴瘙痒或泌尿系感染;不明原因的双眼视力减退、视物模糊;男性不明原因性功能减退、勃起功能障碍(阳痿);过早发生高血压、冠心病或脑卒中;下肢麻木、烧灼感;尿中有蛋白(微量或明显蛋白尿)。

2010年,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达11.6%,糖尿病前期率为50.1%。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急剧增加可能有以下原因:首先是遗传因素,中国人可能为糖尿病的好发人群。其次,由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引起膳食结构改变,膳食中的热量、蛋白质、脂肪来源从以植物为主转向以动物为主,总热量过剩;同时不健康不科学的生活模式,包括对糖尿病的无知,热量摄取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导致肥胖,这些构成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另外,社会老龄化也是重要原因,我国男性平均预期寿命已达71岁,女性74岁,而2型糖尿病与增龄相关,年龄越大,患病率越高。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糖尿病发病率的增加。第二节 糖尿病诊断标准

我国目前采用WHO(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表3-1)。表3-1 糖尿病诊断标准(WHO,1999年)

备注:

1.糖尿病诊断是依据空腹、任意时间或OGTT中2小时血糖值。

2.空腹状态指至少8小时没有进食热量。

3.随机血糖指不考虑上次用餐的时间,一天中任意时间的血糖。

4.OGTT是指以75克无水葡萄糖为负荷量,溶于水内口服。

5.建议只要是空腹或随机血糖为正常值上限的人群,均应行OGTT检查。

6.糖化血红蛋白(HbA)不能用来诊断糖尿病,OGTT检查也不1c能用来监测血糖控制的好坏。第三节 糖尿病的分型一、1型糖尿病

1.约占糖尿病总数的5%,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发病年龄通常小于30岁。

2.起病通常较急,多食、多尿、多饮、体重减轻等症状较明显。

3.胰岛功能差,血浆C肽水平低甚至无法测出,需终身注射胰岛素治疗维持生存。

4.病情起伏波动大,不易控制,易发生酮症酸中毒。

5.相关抗体,如血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胰岛素细胞抗体(ICA)及或胰岛素自身抗体(IAA)阳性率高,GAD阳性率最高。

6.易伴发其他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桥本甲状腺炎、阿狄森病、白癜风、自身免疫性肝炎、恶性贫血等。二、2型糖尿病

1.约占糖尿病总数的90%,多见于成年人,40岁以上发病率高。

2.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多有糖尿病家族史。

3.初期多为超重或者肥胖体形,病情较缓和,多无明显临床症状,极少数为急性起病,表现为多饮、多尿、酮症而需要暂时性胰岛素治疗。

4.GAD、ICA及IAA等抗体多阴性。

5.初期以运动和饮食控制为主或加口服降糖药,多不需要注射胰岛素来维持生命。三、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该类型仅占0.7%,包括胰岛β细胞功能遗传性缺陷、胰岛素作用遗传性缺陷、胰腺外分泌疾病、内分泌疾病所致的糖尿病。四、妊娠糖尿病

城市妊娠糖尿病的患病率接近5%。第四节 糖尿病的危害

持续的高血糖可导致许多急慢性并发症。

急性并发症有各种急性感染,低血糖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糖尿病高渗性非酮症昏迷等。

慢性并发症有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病、肾脏病、眼部并发症(视网膜病、白内障、屈光异常、糖尿病眼肌神经病变等)、神经病变(周围神经病变、自主神经病变及中枢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糖尿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皮肤病变、糖尿病阳痿等。第五节 糖尿病的血糖检测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够有效监控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以利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从而有效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血糖的主要监测指标包括糖化血红蛋白、血糖、尿糖等。一、糖化血红蛋白监测

糖化血红蛋白是长期控制血糖的最重要评估指标,亦是临床医生决定是否需要更换患者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其正常值为4%~6%,控制目标在6%~9%之间(根据人群不同,目标有所不同)。糖化血红蛋白反映抽血前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医生一般建议在治疗之初至少每3个月检测1次糖化血红蛋白,当达到治疗目标时则可每6个月检查1次。需要注意的是,若患者患有血红蛋白异常性疾病,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结果是不可靠的,此时应以空腹和(或)餐后静脉血浆血糖为准。

但糖化血红蛋白不能代替日常的血糖监测,因为血糖监测是用来指导调整日常治疗方案的,而糖化血红蛋白不能反映即时的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监测有不同的用途,二者应该结合起来运用,不能因为糖化血红蛋白能代表3个月的血糖,就用来代替血糖监测。二、血糖的自我监测

血糖的自我监测是指导患者的血糖控制达标的重要措施,也是检查患者是否存在低血糖风险的重要手段。指尖毛细血管血糖监测是最理想的方法,但如果患者受条件所限不能进行血糖自我监测,那么也可以进行尿糖的自我监测。

1.血糖自我监测的频率

血糖自我监测的频率取决于患者的治疗目标和方式。若血糖控制较差或病情危重时,则应每天监测4~7次,直到病情稳定、血糖得到控制为止;当病情稳定或已达血糖控制目标时,则可每周监测1~2天,每天4~7次。

若使用胰岛素治疗,在治疗开始阶段每天至少自我监测血糖5次,达到治疗目标后可每天监测血糖2~4次;若是使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和(或)生活方式干预时,血糖控制达标后每周监测血糖2~4次。

2.血糖自我监测的时间(时机)(1)餐前血糖监测:当血糖水平很高时,空腹血糖水平是首先要关注的;如果有发生低血糖的风险应测定三餐前血糖。(2)餐后2小时血糖监测:若空腹血糖已获良好控制,但是整个血糖控制仍不能达到治疗目标时,应关注从第一口饭算起的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3)睡前血糖监测:若是注射胰岛素的患者,特别是注射中效或长效胰岛素的患者,应进行睡前(晚上10点左右)血糖监测。(4)夜间血糖监测:进行胰岛素治疗后,血糖水平已接近治疗目标,但空腹血糖仍然较高或经常发生夜间低血糖时,应监测凌晨3点左右的血糖。(5)平时:平时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应及时检测血糖。(6)运动时:若参加较剧烈运动,应在运动前后监测血糖,尤其是运动以后为了预防低血糖的发生,应该增加监测血糖的频率。(7)其他情况:当患者尝试新的饮食、不能规律进餐、情绪波动、自我感觉不适等情况时,均需要进行自我血糖检测。

3.血糖自我监测前的准备

在开始进行自我血糖监测之前,由医生或护士对患者进行监测技术和监测方法的指导,包括自我监测血糖的步骤、何时进行监测、监测频率、如何记录和简单分析监测结果等。医生或糖尿病管理小组每年会对患者的自我血糖监测技术情况进行1~2次反馈,并对血糖仪进行校准,尤其是当自我检测结果与糖化血红蛋白或临床情况不符时。三、尿糖的自我监测

虽然自我血糖监测是最理想的血糖监测手段,但有时受条件所限无法检测血糖时,也可以采用尿糖测定来进行自我监测。尿糖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血糖水平。通常是测定三餐前和睡前尿糖,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建议每天测4次尿糖,或每周测1~2天不同时间段的尿糖。尿糖的控制目标是任何时间尿糖均为阴性。

尿糖虽然能够反映血糖,但是它与血糖可不一致,不能确切地反映血糖值。因为尿糖受尿量、肾功能、肾糖阈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尿糖对发现低血糖没有帮助;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肾糖阈增高(老年人)或降低(妊娠期)时,进行尿糖监测是没有意义的。第四章 糖尿病慢病管理的四大基石扫码看视频一、合理膳食(一)合理膳食总则

糖尿病患者都需要依据治疗目标接受个体化医学营养治疗,若在熟悉糖尿病治疗的营养(医)师指导下完成更佳,控制总能量的摄入,合理均衡分配各种营养物质。(二)合理膳食的目标

维持血糖正常水平;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控制血脂异常和髙血压;提供均衡营养的膳食;减轻胰岛β细胞负荷;维持合理体重,超重(肥胖)患者减少体重的目标是在3~6个月体重减轻5%~10%,消瘦患者应通过均衡的营养计划恢复并长期维持理想体重。(三)合理安排餐次

1.糖尿病患者每日至少三餐,使主食及蛋白质等较均匀地分布在三餐中,并定时定量,一般按1/5、2/5、2/5分配或1/3、1/3、1/3分配。

2.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易出现低血糖者,可在正餐中匀出小部分主食作为两正餐之间的加餐。

3.睡前加餐除主食以外,可选用牛奶、鸡蛋、豆腐干等蛋白质食品,因蛋白质转化成葡萄糖的速度较慢,对预防夜间低血糖有利。(四)科学选择水果

1.水果中含碳水化合物为6%~20%。

2.水果中主要含葡萄糖、果糖、蔗糖、淀粉、果胶等。

3.当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126mg/d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10mmol/L(180mg/dL),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5%,且血糖没有较大波动时,就可以选择水果,但需代替部分主食。食用最好在两餐之间,病情控制不满意者暂不食用,可吃少量生黄瓜和生西红柿。

4.进食水果要减少主食的摄入量,少食25g的主食可换苹果、橘子、桃子150g,梨100g,西瓜500g等。葡萄干、桂圆、枣、板栗等含糖量较高,应少量食用。(五)合理膳食的注意事项

1.碳水化合物

红薯、土豆、山药、芋头、藕等根茎类蔬菜的淀粉含量很高,不能随意进食,需与粮食交换。严格限制白糖、红糖、蜂蜜、果酱、巧克力、各种糖果、含糖饮料、冰激凌及各种甜点心的摄入。

2.蛋白质

对于有肾功能损害者,蛋白质的摄入为每日每千克体重0.6~0.8g,并以优质动物蛋白为主,限制主食、豆类及豆制品中的植物蛋白。

3.脂肪和胆固醇

糖尿病患者少吃煎炸食物,宜多采用清蒸、白灼、烩、炖、煮、凉拌等烹调方法。坚果类食物脂肪含量高,应少量食用。每日胆固醇的摄入量应少于300g。

4.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具有降低餐后血糖、降血脂、改善葡萄糖耐量的作用。糖尿病患者每日可摄入20~30g。粗粮富含膳食纤维,故每日在饮食定量范围内可适当进食。

5.维生素、矿物质

糖尿病患者可多吃含糖量低的新鲜蔬菜,能生吃的尽量生吃,以保证维生素C等营养素的充分吸收。对于无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可适量进食动物肝脏或蛋类,以保证维生素A的供应。

糖尿病患者应尽量从天然食品中补充钙、硒、铜、铁、锌、锰、镁等矿物质,以及维生素B、维生素E、维生素C、β胡萝卜素等维生素。盐的摄入每日应限制在6g以内。

6.制定食谱

制定食谱以糖尿病治疗原则为基础,各类食物灵活互换,但要切记同类食物之间可选择互换,非同类食物之间不得互换。部分蔬菜、水果可与主食(谷薯类)互换。二、运动治疗

运动在糖尿病的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运动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有助于血糖控制,不仅有利于减轻体重,还有利于炎症控制、疾病预防和心理健康等。

指导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运动治疗应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2.运动频率和时间为每周至少150分钟,如每周运动5天,每次30分钟。现发现,即使进行少量的体力活动(如平均每天少至10分钟)也是有益的。应鼓励患者尽一切可能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应与患者的年龄、病情、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及体质相适应。

3.运动的形式一般可以分成有氧运动、肌肉力量锻炼和柔韧性运动。建议多做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是指人体在氧气充分供应的情况下进行的体育锻炼,也就是说在运动过程中人体吸入的氧气与需求相等,达到生理上的平衡状态。有氧运动的特点是强度低、有节奏、持续时间长。常见的有氧运动项目有步行、快走、慢跑、滑冰、游泳、骑自行车、打太极拳、跳健身舞、跳绳、做韵律操、球类运动(如篮球、足球)等。

4.提倡适量运动,所谓适量运动,即运动量合适,运动过程中感觉舒服,不会造成过度疲劳,出汗轻微不多,一般均为有氧运动。是不是有氧运动衡量的标准是心率,可简单用170-年龄来计算。适量运动要做到持之以恒、循序渐进、适度运动;要根据个人健康的状况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还要因地制宜,考虑可能性和方便性,融入日常生活。三、戒烟限酒(一)戒烟

吸烟有害健康,尤其对有大血管病变高度危险的糖调节受损患者。应劝诫每一位吸烟的糖尿病患者停止吸烟,这是生活方式干预的重要内容之一。可通过播放有关戒烟宣传片、摆放有关资料、医务人员与患者一对一咨询等方式指导患者戒烟。在随访中,对吸烟的患者,医务人员要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给予戒烟建议,如用明显而强烈的言辞向患者讲明吸烟对糖尿病额外增加的危险性,告诉其戒烟的必要性,敦促其戒烟。与患者共同制定年度戒烟目标,在每次随访时评估戒烟的进展,逐渐接近目标。(二)限制饮酒

“适量饮酒有益健康”的说法大致自1991年开始。在美国的一个电视节目中,有人提出了一个“法国悖论”—法国人的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并没有多健康,但他们的心血管发病率却不高。节目中给出了一个解释:法国人喝葡萄酒多,葡萄酒可能有利于心血管健康。但我国居民膳食指南提醒,到目前为止,适量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和机制尚待深入研究证实,尤其对于糖尿病患者应注意以下几点。

1.酒精可提供热量,一个酒精单位可提供90kcal的热量,相当于360mL啤酒或150mL果酒,或40°白酒45mL。

2.酒精可使血糖控制不稳定,饮酒初期可引起使用磺脲类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出现低血糖,随后血糖又会升高。大量饮酒,尤其是空腹饮酒时,可使低血糖不能及时纠正。糖尿病患者应有节制地选择酒类,避免甜酒和烈酒,在饮酒的同时应适当减少摄入碳水化合物。

3.肥胖者、高甘油三酯血症者、肾病患者、糖尿病妊娠者不应饮酒。四、心理健康管理(一)糖尿病患者主要心理问题

糖尿病患者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饮食紊乱。

1.抑郁(1)糖尿病并发抑郁症状主要表现:①情绪低落,占100%,经常感到沮丧和空虚,有晨重夕轻的特点。②思维迟缓,即记忆力降低、大脑反应慢等,占86%。③活动减少,不愿意参加社交活动,常个人独处,占85%。④伴有焦虑,占82%。⑤睡眠障碍,早醒为典型表现,占80%。⑥性欲减退,占66%。⑦有疲乏、心悸、胸闷、胃肠不适、便秘等躯体症状者,占61%。(2)糖尿病并发抑郁的危害:抑郁状况与糖尿病可相互作用,使病情加重,严重抑郁除易致糖尿病病况失控以外,甚至还可能导致患者自杀等严重后果。(3)抑郁的预防:糖尿病性抑郁是可以预防的:①患者学会精神调节,心胸要放宽,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及适量的运动。②患者家属应多疏导、鼓励、安慰、理解患者。③患者可参加一些糖尿病专题讲座。

2.焦虑

糖尿病并发焦虑症状表现:①容易疲劳,没精神。②难以集中注意力,经常走神。③容易兴奋,易发怒,肌肉紧张,震颤,惊慌。④睡眠紊乱,失眠或睡眠过多。

3.饮食紊乱

糖尿病患者是饮食紊乱的高发人群,常表现为两种类型,即神经性贪食和神经性厌食。(1)糖尿病并发食欲紊乱症状主要表现:①根据身高、年龄,体重低于正常值的85%。②即使体重已偏轻,还是担心体重会增加,会变胖,通过减肥药来控制体重。③即使别人说瘦还是觉得自己很胖。④超负荷锻炼。⑤连续3个月不来月经。3个月内至少每星期两次会暴饮暴食。⑦经常会难以控制食物的种类和数量。(2)饮食紊乱引发的心理问题:①感到无可救药,也许会处于自暴自弃或是否定一切的状态里,这种消极的情绪可能会导致自杀。②感到失控,并且毫无希望,感觉无论什么都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③要承受焦虑和失去信心的困扰。④暴饮暴食后,患者常有负罪感。⑤患者喜欢偷偷吃东西,并害怕被揭穿。⑥对食物和进食有偏执狂一般的迷恋。(二)如何保持健康的心理

良好心理对健康的积极作用是任何药物都不能替代的。因此,保持心理平衡,对身体健康乃至延年益寿都至关重要。那么,如何保持心理平衡呢?其实很多时候“钥匙”就在自己手中。对情绪的直接影响因素有心理承受力、自我调节能力、应变与适应能力、健康状况。间接因素有家庭和婚姻、经济状况、工作、个人爱好、性格、突发事件等。要保持心理健康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思想修养

古人说:“养生莫若养性,养性莫若养德。”大量的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研究证眀,思想修养不仅能提高人的素质,还能增加“心理营养”,使人产生“年轻态”,从而促进机体免疫功能“年轻化”,并增强其活力,使各脏器的功能得到全方位的巩固和提高。思想修养作用于人类神经系统所产生的良好反应,如精神健康、品德高尚、心理稳定等,对躯体健康的影响虽然不像食物营养那么直接和显而易见,但其潜在的影响却是重要而长久的。良好的思想修养和心理素质可控制不良情绪,对身心都有良性的反馈作用。因此,美国专家指出:信念、自信心、事业心是保持健康的三大要素。

2.培养健康性格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一个心理健全的人会面对现实,不管现实对他来说是否愉快,当现实对我们不利时,首先要从心里承认、接受它,冷静分析不利情况产生的原因,从而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逐步改变不利状况,而不能自暴自弃,怨天尤人。培养健康性格就要努力做到保持一颗平常心、宽容心、好学心和感恩之心。

3.保持健康婚姻

婚姻状况欠佳的人更易受疾病的困扰,婚姻中的紧张和争执会引起沮丧、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失调。而健康的婚姻有助于消除孤独感和压力。婚姻健康与心理健康又互为因果,心理健康对于夫妻关系的融洽和谐至关重要,没有心理健康,夫妻爱情大厦的基石就会出现裂痕甚至崩溃。同时,健康的性心理和性行为,对保持婚姻健康十分有益。

4.热爱工作

每个人都应以对社会有所贡献、体现人生价值为乐。许多科学家长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热爱造福于人类、推动社会进步的科学事业,勤奋用脑,心胸豁达宁静。

5.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1)起居规律,每天保证7~8小时的睡眠。(2)时间规律,工作、学习的时间有规律。(3)饮食规律,坚持合理膳食。(4)午休规律,有条件者中午躺下休息一会儿。(5)排便规律,尽量定时排便。(6)运动规律,每天坚持适量运动。(7)娱乐规律,每天有娱乐、交流的时间。

6.积极排除不良情绪(1)对自己不要过分苛求,有的人把自己的抱负定得过高,根本无法实现,以致终日郁郁寡欢;有的人做事要求十全十美,往往因区区小事而怨天尤人。若把目标和要求定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则不仅易于实现,而且心情也容易舒畅。(2)对他人的期望不可过高,很多人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若对方达不到自己的要求,就大失所望。要求别人完全迎合自己,既不现实,又不合理,结果只能是自寻烦恼。(3)偶尔也可屈从让步,处事要从大处着眼,胸襟要开阔。只要大前提不受影响,在小事上不必过于固执己见,以减少不必要的烦恼。(4)学会疏导激愤情绪,人发怒时容易丧失理智,会把能办好的事情搞糟。因此,激动愤怒时要想到“制怒”,防止干出蠢事。与其事后后悔不如事前节制。这样就会使自己息怒,待冷静下来后再设法解决问题。遇到挫折时进行冷静分析,从客观、主观、目标、环境条件等方面找出受挫的原因,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另外,也要学会面对现实,并正确看待自己。停止自我比较,确立一种自强、自信、自立的心态,通过自我鼓励改善消极情绪。(5)转移注意力,当感到情绪不佳时,可以把注意力、思想和行为转移到其他方面。把令人高兴的事一条条地列在一张纸上,并且边写边努力反复进行想象,沉醉于当时愉快的情景中去,这样便可以乐而忘忧。另外,听听音乐、投身工作、好好地睡一觉,或者做一件自己爱好的事情,也能够帮助你从烦闷的情绪中解脱出来。(6)宣泄法:把抑郁和不快埋藏在心里,只会使自己烦闷沮丧。消除不良情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发泄。当你受到挫折后或心中气愤时,可以通过大喊大唱、大笑大哭、找一些事物作为发泄对象,或者是找朋友谈心,将烦闷写进日记等进行宣泄。(7)适当娱乐:这是消除心理压力的最好方法。娱乐的方式和内容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使心情舒畅。(8)必要时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如果感到自己的心情持续不快时,要及时进行心理自我调适,必要时到心理门诊或心理咨询中心接受帮助。我国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使用的方法可分为单一方法和整合方法,在单一方法中,使用率最高的有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理性情绪疗法、精神分析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家庭治疗等。在整合方法中,最常整合使用的方法包括认知疗法、精神分析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及行为疗法。第五章 糖尿病及相关疾病慢病管理

虽然限于目前的医学水平,糖尿病仍然是一种不可根治的疾病,需要终身治疗。但是糖尿病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通过“五驾马车”的综合管理(以糖尿病教育为核心,进行饮食调整、合理运动、药物治疗及自我监测)和良好的血糖、血脂、血压等方面的代谢控制,完全可以控制糖尿病,避免急性并发症,预防慢性并发症,使患者与正常人一样拥有美好的生活。教育患者驾驭“五驾马车”的教师为医生,在医生的指导下,患者掌握了自我管理知识和技能,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密切配合治疗,才能使各种治疗方案行之有效。目前糖尿病患者人群庞大,可以根据血糖情况进行分层管理。第一节 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管理扫码看视频一、高危人群的界定2

1.年龄≥40岁,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4kg/m,2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m)。

2.糖调节受损:空腹血糖为6.1~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8~11.1mmol/L者。

3.常年不参加体力活动,静坐生活方式者。

4.有高密度脂蛋白降低[≤35mg/dL(0.91mmol/L)]和高甘油三酯血症[≥200mg/dL(2.22mmol/L)]者。

5.有高血压(成人血压≥140/90mmHg)和心脑血管病变者。

6.年龄≥30岁的妊娠妇女,有妊娠糖尿病病史者;曾有分娩巨大儿(出生体重≥4kg)者;有不能解释的滞产者,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妇女。

7.有糖尿病家族史者。

8.使用一些特殊药物者,如糖皮质激素、利尿剂、抗精神病药物和(或)抗抑郁药物治疗。二、检查项目管理

每6个月复查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餐后2小时血糖(2 hours postprandial blood sugar,2hPBG);每12个月复查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糖化血红蛋白、眼底、血脂、尿微量蛋白。三、生活方式管理

1.减轻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MI)达到或接近24,体重减少5%~7%。

2.彻底戒烟,尽量少饮高度白酒。

3.适当运动,运动增加150分钟/周,体力活动增加到250~300分钟/周。

4.保持规律良好的生活节奏,起居有常,生活有节,保证睡眠。

5.定期监测血糖,必要时去医院复查。

6.定期接受糖尿病健康教育,如知识讲座,包括什么是糖尿病及其危害、健康生活方式、如何定期监测血糖、糖尿病危险因素、有针对性的行为纠正和生活方式指导。四、饮食管理

能量平衡,减少每日总热量400~500kcal,主食减少每天2~3两;要求合理饮食,清淡为宜;保持粗粮、细粮及荤素的合理搭配;多食蔬菜,少吃高热量的食物及零食;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6g。五、运动管理

保持适量运动,消耗多余热量,活动应在饭后30分钟至1小时开始,推荐步行、慢跑、骑自行车等运动方式。

步行:走平路速度在80~100m/min比较适宜,每天走3000m,建议一次完成,若体力受限,也可以走10分钟休息5分钟再走,应循序渐进。

慢跑:可自10分钟开始,逐步延长至30~40分钟,慢跑速度100m/min比较合适,可以跑步和走路交替进行。

骑自行车:可用功率自行车在室内锻炼,运动强度为450~700kg·m/min;也可在室外进行,推荐在晨间或运动场地内进行,速度为8~15km/h为宜。六、中医药治疗管理(一)中医特色治疗

1.推拿按摩治疗

以然谷、劳宫为主穴,选取金津、玉液、神阙、关元、足三里等作为辅助穴,对主穴按顺时针、逆时针各按压100次,神阙、关元、足三里按压50次,早晚各1次;金津、玉液用牙齿进行摩擦,可以降低空腹及餐后血糖。

2.耳穴贴压

选内分泌、肺、脾、肾、胃穴,约12周血糖可下降。

3.药膳食疗(1)山楂、绞股蓝各30g开水泡开后饮用,同时以茯苓30g、佩兰10g、泽泻10g,加1个猪胰煲汤,适用于痰湿体质者。(2)荷叶10g,桑叶10g,玉米须10g开水泡开饮用,同时以绿豆10g、赤小豆50g、薏苡仁50g,加1个猪胰煲汤,适用于湿热体质者。(二)名医名家治疗经验

中医主要针对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糖脂代谢紊乱、超重(肥胖)进行中医药治疗。

1.颜乾麟

颜乾麟教授从清阳不升论治高脂血症。患者临床多见形体丰腴、神疲乏力、脘腹胀满、面色萎黄、舌苔厚腻等症状,是由于中焦气机失于斡旋,运化不及,以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临床用升麻、苍术、荷叶研末,水煎服。方中苍术运脾燥湿,升麻升阳避邪,荷叶醒脾胃解郁,诸药合用,健运脾胃,升清降浊,使中焦得运,清气得升,以达到降血脂之功。

2.仝小林

仝小林教授从补气开郁消膏论治肥胖。仝教授认为,肥胖的根源是膏脂,由水谷所化生,流行敷布于机体之中。膏脂是肝、脾、肾气化功能失常以致脂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治疗从脾肾入手,调畅气机,补虚泻实,补虚是健脾补气,泻实常祛湿化痰。临床常用山楂、红曲、五谷虫、佩兰等药物,山楂消肉积,入血分,可消除转化血中浊邪;红曲消食活血,健脾养胃;五谷虫清热解毒,消积滞;佩兰芳香化湿,醒脾开胃,共奏补气开郁消膏大法。【一些误区】

1.肥胖是“有福气”的表现

人到中老年,甚至有些年轻人,出现胸腹肥大、大腹便便的状态,有人笑称“你真有福气呀”“发福啦”。其实这不是富态,而是肥胖的一种表现,是发生多种疾病的罪魁祸首,糖尿病就是其中之一。为了降低血糖,在高血糖的状态下,不得不加强胰岛素的分泌量,来抵消脂肪的对抗作用,长期的超负荷,使胰岛素产生相对不足,故肥胖者易发生糖尿病。

2.糖尿病是“富贵病、文明病”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又不完全如此。调查表明,糖尿病患病率急剧增高的地方,往往是迅速发生从穷到富变化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地方的经济刚开始起飞,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但文化程度相对滞后,保健意识比较欠缺。从这个角度来看,糖尿病是一种在开始富裕,但富裕程度还不够;走向文明,但文明程度还不高之处易于流行的一种“欠富裕、不文明病”。1980年,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为0.67%,近10年,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人民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生活物质丰富,糖尿病逐渐成为常见病。因此,饮食不节制、体型肥胖、运动较少的人群要警惕糖尿病的发生。

3.糖尿病会传染

有血缘关系的人可能具有相同的遗传基因,即父母与孩子之间,爷爷、奶奶与孙子、孙女之间,无论哪一个人得了糖尿病,同家族的人得糖尿病的可能性也比较大。遗传因素另一方面的含义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不会传染糖尿病,如夫妻之间、朋友之间或同事之间,即使有紧密接触,也没有传染糖尿病的可能。

当然,妻子得了糖尿病,不会因为做家务、做饭就把疾病传染给丈夫和孩子,奶奶也不会因为带孙子就把糖尿病传染给孙子。但是,与糖尿病患者有血缘关系的人到底会不会得糖尿病,还取决于环境因素。大量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环境因素是发生糖尿病的重要因素,其中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运动习惯、性格等都与糖尿病的发生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说,夫妻二人长期生活在一起,彼此间互相影响,有趋于一致的饮食、运动和生活习惯,处于相似的环境。所以,一方得糖尿病,另一方得糖尿病的概率可能也会稍有增加。而奶奶带的胖孙子,不仅有遗传因素的存在,还具有同样的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现在孙子长得胖大家看着都高兴,但胖小孩长大后发生肥胖的可能性明显增加,这一方面会加速胰岛β细胞的负担,久而久之使胰岛素分泌不足;另一方面又会使肌肉和脂肪等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就好比已经经济紧张的人又遇到通货膨胀,当然是入不敷出,容易发生糖尿病。第二节 2型糖尿病的管理扫码看视频一、饮食管理(一)食物中提供热量的营养素

食物中提供热量的营养素有3类: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3种产热营养素所提供的热量比例一般为碳水化合物提供热量占55%~60%,脂肪提供热量占20%~30%,蛋白质提供热量占10%~15%。由于这三种营养物质在各种食物中的含量不同,所以,不同的食品提供的热量也不同。

1.脂肪

1g脂肪可产生9kcal的热量。烹调中的脂肪添加可使食物变得更加美味,但是脂肪会产生很高的热量,若每日摄入过多,可导致体重增加,血脂升高,并会降低身体内胰岛素的活性(发生胰岛素抵抗)而使血糖升高,增加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机会。因此,需要掌握合理控制和选择含脂肪食物的方法。(1)每日膳食中由脂肪所提供的热量不能超过全天饮食总热量的30%。(2)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不要超过全天饮食总热量的10%。因为它可使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饱和脂肪酸存在于畜肉类、乳类及其制品、椰子油、牛油、羊油、猪油、黄油、奶油、棕榈油、可可油等食物中,应该尽量少吃这些食物。(3)在脂肪摄入量的允许范围内,可以适当选择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因为它们不仅可使血清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下降,还可使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升高。多不饱和脂肪酸存在于干豆类及其制品、蘑菇、香菇、坚果、葵花籽油、豆油、玉米油、芝麻油、花生油、色拉油等食物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存在于禽肉类、蛋类及其制品、橄榄油、茶油、菜籽油、花生油、芝麻油等食物中。(4)限制胆固醇的摄入量,每日应少于300mg(相当于一个鸡蛋黄胆固醇的含量)。胆固醇主要存在于动物内脏、各种蛋黄、鱼子等食物中。

2.碳水化合物

1g碳水化合物可产生4kcal的热量。碳水化合物是提供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包括分子量较小的糖类和分子量较大的淀粉类,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摄入人体后,可在体内被氧化分解成葡萄糖而产生能量。碳水化合物主要存在于谷类食物,即我们日常的主食(粮食)中。另外,一些蔬菜和水果也富含碳水化合物。

在选择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每日膳食中碳水化合物所提供的热量应占全天总热量的55%~60%。(2)根据血糖控制情况,尽量选择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粗粮、蔬菜、豆类、薯类和水果等。因为膳食纤维具有一定的降血糖、降血脂、控制肥胖、减轻体重等功效,并可增加饱腹感,同时还可保持大便通畅。(3)每日蔗糖提供的热量应不超过总热量的10%,以利于全天血糖控制;水果的选择应在医生和营养师的指导下,根据病情而定,当病情不稳定时可用西红柿和黄瓜代替。(4)应该每日至少进食三餐,血糖控制达标的前提下可在两餐之间适当加餐。三餐碳水化合物应均匀分配。若全天主食为5两,则早餐主食为1两,午餐和晚餐的主食各2两;若在两餐之间感到饥饿,甚至有低血糖的征兆,可以在午餐和(或)晚餐前进行加餐,相当于半两粮食的碳水化合物的量,如4块苏打饼干、1片切片面包、200g苹果等,但同时应减少正餐时的主食量半两,这样全天的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仍保持不变。(5)根据血糖情况,也可以摄入很少量的食糖,作为健康食谱的一部分;无热量的甜味剂可以用来替代食用糖。(6)需要强调的是,请不要错误地认为不吃或少吃主食就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每天的主食量至少要3~4两。

3.蛋白质

1g蛋白质可产生4kcal的热量。蛋白质是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体的生长发育、组织修复、细胞更新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糖尿病患者因糖代谢障碍,往往蛋白质消耗增加,用户每日摄入充足的蛋白质十分重要。

在选择含蛋白质食物时应注意以下原则。(1)每日蛋白质的摄入量应占全天饮食总热量的15%~20%,或0.8~1.2g/(kg·d)。其中优质蛋白应占1/3,如鱼、海产品、瘦肉、蛋、低脂奶饮品、坚果等。(2)若有肾功能损害时,即有显性蛋白尿时,蛋白质摄入量宜限制在0.8g/kg以下,并以优质动物蛋白为主。(3)若无肾功能损害,大豆及豆制品也是很好的选择,因其除了能够提供丰富的蛋白质以外,对降低血糖和血脂也有良好作用。【限酒限盐】(1)酒精:饮酒不仅会给肝脏带来负担,还可促进内源性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合成,导致血脂升高。但是,适量饮酒对人体也是有一定好处的,糖尿病患者并非绝对不能饮酒,而应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适当饮酒,在控制糖尿病的同时享受饮酒的乐趣。其原则为:①尽量不饮白酒,选用酒精浓度低的啤酒、果酒。②少量酒精有舒张血管的作用,而大量酒精具有收缩血管的作用。③每日限制饮酒量,不超过2份标准量。1份标准量:啤酒285mL,清淡啤酒375mL,红酒100mL或白酒30mL,各约含酒精10g。④应在进食后饮酒,因为空腹饮酒可诱发使用磺脲类或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出现低血糖。(2)盐:人体不能缺少盐,但是过多的盐对身体是有害的,如导致高血压、对抗降压药物疗效,发生水肿,甚至心、肾功能衰竭等。此外,盐多、偏咸的食物会增强食欲,不利于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控制。每日盐摄入量应限制在6g以内,尤其是患有高血压者更应严格限制。平时应限制摄入含盐量高的食物,如加工食品、调味酱等;尽量选择含盐量低的食品。(二)计算糖尿病患者每日的进食量

首先要知道自己每天需要的总热量。总热量是根据标准体重进行计算的,所以首先要知道标准体重。

标准体重的计算方法:身高(cm)-105(kg)。

如果实际体重与计算出的标准体重相差在10%以内,则属于正常的体重范围;如果实际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则为肥胖;在10%~20%之间为超重。

根据糖尿病患者的活动量(劳动强度)及实际体重是否属于肥胖来确定每千克体重每日需要的热量标准,见表5-1。表5-1 糖尿病患者每日热量摄入标准表(kcal/kg)

每日总热量=标准体重×每千克体重所需热量数

现举实例来说明如何计算糖尿病患者的每日需要的总热量。

一个身高170cm、体重85kg,主要从事办公室工作的糖尿病患者每日需要的总热量是多少?

首先,我们计算他的标准体重为170-105=65(kg)。

他的实际体重85kg,远远超过根据他的身高170cm计算出的标准体重65kg,属于肥胖体型,从事的是轻体力劳动,按照上表他每千克体重所需热量数为20kcal,因而他每日需要的总热量=65×20=1300(kcal)。

如果同样是一个身高170cm,但体重为65kg的糖尿病患者从事轻体力劳动时,由于他的实际体重在正常范围,因而他每日需要的总热量=65×30=1950(kcal)。

体重超标的糖尿病患者要比体重正常或较瘦的患者吃得少,饮食控制得更为严格。(三)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调配

1.调配每日主食量和副食量

首先,按照前面介绍的方法计算出每日需要食物的总热量,然后根据总热量数值来调配每日的主食量和副食量。

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一般以米、面作为主食,其中主要含碳水化合物,主食提供的热量一般占总热量的50%~60%,根据计算的食物总热量可以按表5-2确定每日的主食量。表5-2 糖尿病患者每日所需总热量与主食量对应表(续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