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身体素质教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7 02:06:36

点击下载

作者:《“四特”教育系列丛书》编委会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学生身体素质教育

学生身体素质教育试读:

前言

学校教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组成部分,个人在学校里接受计划性的指导,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学校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社会尊师重教,学校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在社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四特教育系列丛书”以“特定对象、特别对待、特殊方法、特例分析”为宗旨,立足学校教育与管理,理论结合实践,集多位教育界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校长、老师们的教育成果与经验于一体,围绕困扰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的教育难题,集思广益,多方借鉴,力求全面彻底解决。

本辑为“四特教育系列丛书”之《在故事中升华经典》。

这是一部写给老师的书,因为故事中蕴含着慈爱、和谐、人性的教育方式;这也是一部写给学生的书,因为故事中洒满老师们对学生的温暖、感动、爱意、执着、顽强与刚毅……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塑造人心智的高超艺术。对于教育人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而这本书中的观点能给人以许多启示。本书还汇集了众多著名教育学家、知名教师的经典教育文论,共同领略著名专家学术研究风范,引领我们进入教改理论与实践前沿,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把握创新教学理念脉搏,感悟前瞻性的教学思想。

教育,润物无声,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一种追求。教育的这种智慧,这种境界,这种追求,虽然无声无形,但却有踪迹可寻。在教育实践中,那一个个平凡却并不平淡的片段,或呈现出教师解决问题的教育智慧;或记录着教师走出困惑的教学经历;或展现出教师奉献爱心的热忱。回顾那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教育实践,既是一个沉淀的过程,也是一个升华的过程。

本辑共20分册,具体内容如下:

1.《师生情难忘》

如果我们的人生有一段华美的乐章,那一定来自老师教给我们的7个音符!一天天,一年年,我们在校园里茁壮成长。从懵懂孩童到青春飞扬,然后进入社会大舞台搏击人生。老师谆谆教诲的深情,是我们前行的灯火,给我们温暖、力量和信念……本书选录了100篇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真情故事。

这些平凡而真切的故事,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沉思,让我们回忆,让我们心怀敬意和感激……

2.《记忆深处》

翩翩红叶,徐徐飘落,总不忘留给土地柔软与肥沃;涓涓泉水,潺潺流淌,总不忘带给岸边甘甜与欢歌。享受“师生”情,奉献真诚心!让我们把握这份情,让心灵浸润在肥沃的土壤,开出绚烂的花朵;让我们紧守这份爱,让生命谱写圣洁的乐曲,唱出青春的赞歌。

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是谁为我们点燃了一盏最明亮的灯;在荆棘的人生旅途中,是谁甘做引路人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是您,老师,把雨露洒遍大地,把幼苗辛勤哺育!无论记忆多么久远,每当想起老师,依然激情难耐;每当面对熟悉的老师,那一瞬间,那一件小事……总是激起我们对老师久蓄于心的感激……

3.《成长足迹》

这是发生在校园里的平凡而又感人至深的师生故事。因为爱,所以在教育的天空下,才会发生这么多感人的故事,这些也是对教育生命的审问、感怀和确认。这是一部写给老师的书,因为故事中蕴含着慈爱、和谐、人性的教育方式;这也是一部写给学生的书,因为故事中洒满老师们对学生的温暖、感动、爱意、执着、顽强与刚毅……

4.《悸动的心灵》

追忆往事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在漫长的教育生涯中发现自己最难忘的某一个瞬间,其实也就像重新获得一种生存的意义一样美妙。这些教育故事也许并不是教育的解决之道,但却是对教育生命的审问、感怀和确认。也许我们更应该在教育中活出自己,也许我们既活在未来更活在无限的过去,在这些纷繁复杂却又素朴平凡的场景中,有最乐意的付出,有泪水和智慧,更有目日夜夜用心抒写因而温润无比的爱。

5.《春暖花开》

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执著并献身于教育,不仅需要大步向前,也需要回头反思。回顾那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教育实践,既是一个沉淀的过程,也是一个升华的过程。走进本书,这里全是暖暖的爱。

6.《孩子的微笑》

教育,润物无声,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一种追求。教育的这种智慧,这种境界,这种追求,虽然无声无形,但却有踪迹可寻。在教育实践中,那一个个平凡却并不平淡的片段,或呈现出教师解决问题的教育智慧;或记录着教师走出困惑的教学经历;或展现出教师奉献爱心的热忱。

7.《故事里的教育智慧》

本书主要关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中家长与孩子、教师与孩子、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故事,它的特色是小故事蕴含大道理。其宗旨是:讲述真实的教育故事,研究深切的教育问题,创生新锐的教育思想,激活精彩的教育行动。其风格是:直面真实,创新为本和故事体裁。

8.《难忘的教育经典故事》

根据家长、教师和孩子的困惑,用各种形式的教育故事讲述一些很明白的道理,引导人用智慧的手段促进人的成长。这些故事或来自国外的或来自一线教学的实践,对于教育类人群均具有启发性。一个个使教师深思的小故事,一个个让学生向善的小故事,让我们教师真正领会生命教育的内涵。从现在开始关注生命的成长,关注人类的发展,关注社会的进步。

9.《中国教育名家印记》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数不清的教育大家,手擎着大旗,浓书着历史,描绘着蓝图,才有了今日教育的巨大进步。他们站在教育的殿堂里,发出的宏音,留下的足印,历史永远都不应该忘记,也不会忘记。

本书编者放眼中国教育进程,遴选出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国内近百位教育名家,对其生平、教育思想、学术成果等进行介绍评说。

10.《外国教育名家小传》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数不清的教育大家,手擎着大旗,浓书着历史,描绘着蓝图,才有了今日教育的巨大进步。他们站在教育的殿堂里,发出的宏音,留下的足印,历史永远都不应该忘记,也不会忘记。

本书编者放眼人类教育进程,遴选出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近百位世界教育名家,对其生平、教育思想、学术成果等进行介绍评说。

11.《随手写教育》

什么是良好的教育?教育是诗性的事业?性教育何去何从?是否应该把儿童世界还给儿童?假设陈景润晚生40年……本书汇聚了中国最佳教育随笔,对于和教育相关的各个方面问题都有所畅谈,对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来说都有所裨益。

12.《我心思教育》

本书涉及到了教育学众多的重要领域和主题,包括教育的真义、教育的价值、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活、课程与教学、道德教育、师生关系、教师的学习与成长等等。它力图用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多彩的教育世界,以真挚的情感讴歌人类之爱,以满腔的热情高扬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13.《教育新思维》

本书站在教育思想的前沿,以既解放思想又科学审慎的态度,兼用独特的视角,论述了近年的教育理论新说,涉及“教育呼唤‘以人为本”’、“公民教育”、“素质教育新解读”、“教育公平与政府责任”、“创新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家办学”等热门话题。这些文章,不避偏,不畏难,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反思教育行为误区,无不闪烁着思想和智慧的光芒。对于渴望提升自身理论素养的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本书值得一读。

14.《名家名师谈教育》

本书使读者在学习和掌握教育理论的同时,领略到文章的理趣、情趣和文趣,既有助于深厚教师的文化底蕴,又有助于帮助广大教师确立对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既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广大实践工作者的理论兴趣,又能帮助教师生成教育的智慧和提升广大读者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

15.《世界眼光看教育》

本书荟萃了多位世界级教育思想巨擘的主要思想。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维果茨基的文化一历史理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加德纳的多元智能一直到诺丁斯的关怀教育思想等等,现当代世界教育思想的发展脉络清晰、准确而完整。

本书既有思想评介,又有论著摘录,无论教育研究人员还是一线教育工作者,均可非常便捷而精准地从中获得思想大师们的生动启迪,加深对当代教育发展特质的深切理解,是教育、教研、教学工作者不可多得的必备工具书。

16.《大师眼中的教育》

这不是一本以教育专家的身份、眼光、学养来谈教育的书。本书各篇文章提供了许多新史实、新观点,为我国教育史和教育理论工作者长期以来对某些历史人物评价的思维定势提供了新的清醒剂。

17.《教育箴言》

名人名言是前入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结晶。阅读它,不仅能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更能为我们的人生之路指引方向。该书着重论述三方面的内容:教育——造福人类的千秋伟业;教师——人类灵魂工程师、育人的典范;师德——塑造教师灵魂的法宝。

18.《百家教育讲坛》

这是一本兼具思想性、可读性和经典价值的教育智慧读本。书中介绍了孔子、卢梭、爱因斯坦、康德、梁启超、杜威、蔡元培、叶圣陶等几十位古今中外思想家、科学家、教育家关于教育的精彩论述,集中回答了教育的本质、教学的艺术、知识之美、教师的职业生活、儿童的成长等问题。探幽析微,居高声远,让我们直窥教育本原之堂奥。归真返璞,正本清源,你会发现,教育,原来可以如此朴素而美好。

19.《名师真经》

本书从专家心理学研究出发,以新教师到专家教师这一成长过程为线索,剖析了教师在专业化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与阶段性特征,动态性是展现了教师成长的内在原因与实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新教师成为专家教师的系列化教学理念、观点与方法,这有助于教育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深入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有利于在观念层面上树立科学的教师人才观,以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师培养方法与措施。

20.《师道尊严》

本书意在激励教师以站着的方式获得成功。全书讲述了站着成长的精神、站着成长的思想、站着成长的基础、站着成长的学问和站着成长的行动。

全书力求字字诉说教师成长之心声,篇篇探寻教师优秀之根本,章章开启教师幸福之道路。

由于时间、经验的关系,本书在编写等方面,必定存在不足和错误之处,衷心希望各界读者、一线教师及教育界人士批评指正。编者

第一章 学生的身体素质教育与升级理论指导

1.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

身体素质是人体在运动中所表现的各种机能能力,它是衡量体质状况的重要标志。身体素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五个方面。上好体育课,对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校体育教学应重视全面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力量素质

力量素质是指肌肉紧张或收缩时所表现的一种能力。青少年各年龄阶段都可进行力量练习,但采用的方法和手段要与成人有区别。少年时期,由于肌纤维较细,蛋白质含量较少,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功能还欠完善,肌肉群的活动不协调,加之少年长度的发育领先宽度和体重的发育,所以,力量素质较差。在力量练习中,应采用负荷较轻,动作较快的练习,或中等负荷的练习,适宜做速度性力量练习,以提高神经系统对肌肉运动单位的动员能力,改善肌肉协调工作的能力,避免过重的负荷练习和过长时间的静力紧张练习,以防引起关节损伤,抑制骨骼生长。

速度素质

速度素质是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少年时期,由于大脑皮层兴奋性和提高过程灵活性高、反应快,所以学生阶段是发展速度素质的良好时期。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适当安排一些频率高反应速度快的教学手段。短跑可以很好地发展速度素质和速度耐力素质,适合少年练习,但在具体安排中应科学地控制练习的强度、距离的长短.重复的次数和间隔的时间。

耐力素质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也可看作是抗疲劳的能力。耐力素质在少年身体素质自然发展过程中,是较薄弱的环节。体育教学中不能不进行耐力练习,但也不要过多地进行耐力练习,耐力练习应作为全面身体素质练习的一个必要方面安排在计划之中,但必须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运动时间,适当地安排中等强度的耐力练习,并有间歇地逐步延长时间,以便发展耐力素质。

灵敏素质

灵敏素质是指人体迅速改变体位、转换动作、变换身体姿势和方向的能力。灵敏性与人体对空间感觉和时间感觉的能力有关,也与速度和力量素质的发展有关。灵敏性是一种综合素质。在体育教学中,可采用活动性游戏和各种基本体操等方式,以促进灵敏素质的发展。

柔韧素质

柔韧素质是指运动时各关节的活动幅度或范围。少年关节的软骨较厚,关节囊和韧带的伸展性大,关节的运动幅度大于成人,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发展柔韧性的练习。年龄越小柔韧性越好,根据素质发展的年龄特征,发展柔韧性应从小抓起,与此同时,还应注意柔韧性与肌肉力量的相互关系。

身体素质虽然是通过人体各种基本活动所表现出的力量、素质、耐力、灵敏和柔韧等方面的能力,但也是人体内在综合机能的集中反映,因此,身体素质的状况是衡量学生体质强弱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少年来说,机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单一的练习会造成集体发展不均衡,体育教师应采用全面发展的身体练习,以利于他们身体各种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发展。

2.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必要性

教育部日前公布的2004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表明,我国学生的身体状况总体较好,但肺活量等体能素质持续下降、肥胖学生继续增多、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等突出问题仍未得到有效遏制,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原本在中老年人身上才出现的如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等与肥胖相关的病症,近年来在青少年身上也时有发生,且患病年龄提前了10到20年。

有关部门加大力度

教育行政部门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学校体育工作的一系列法规,从制度上改变应试教育的评价机制,提高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从根本上改变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保证学生体育锻炼的硬件条件,引进多元化的体育教育思路。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两个条例,努力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保证学生每天至少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改善体育场地设施,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依靠学校领导的支持,大力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水平,加强宣传力度,培养学生对体育的自觉意识,完善规章制度,改善物质条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学习环境,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推广一些占地面积小的体育活动游戏,积极推进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和大课间活动的开展,增强学生的体育兴趣及参与意识,提高其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使学生选择和接触更多的体育项目。

在体育教学和学校体育活动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吃苦耐劳、坚毅顽强品质的培养并要正确认识体育教学中的安全和“安全”下的体育教学。

加强对学生的强化

学校应该加强针对学生、家长的营养指导,以发挥家长在改善学生营养方面的特殊作用。加强对供餐单位的指导和卫生监督。做到合理膳食,均衡营养。加强对网吧的规范化管理,正确引导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健康文明向上。

总之,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不可忽视,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因素也很多,家长有责任、体育教师有责任、社会有责任、学校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更有责任。因此,我们不能笼统地说该由谁负责,但也不能因为大家都有责任,就可以谁也不负责任,而应当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分清责任的主次,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立体化教育网络,从每一个孩子着手,为祖国的未来而共同努力。

3.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的长效机制

建议以建设学生喜欢的体育课程,提高青少年对健康体质的认识高度,培养主动意识为突破口,建立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的长效机制。

明确责任制度

进一步明确政府部门、教育机构体育工作责任人制度,不断提出切实可行的新制度,好政策,从宏观上把握和指引青少年体质健康工作的方向。在学生升学考试制度方面,进一步加大对体育健康的重视程度,切实提高体育成绩在学生升学总成绩当中的比例。

提高经费投入

逐年增加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努力改善教育机构从事体育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将日常体育活动的组织工作作为工作量,记入教师年度考核,并对组织得当,开展效果好的单位和个人加以奖励。进一步加大对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不断改善学校的体育环境,特别是目前条件较差的郊县和农村的中小学。这部分资金可以从体育彩票等社会公益资金当中划拨,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丰富体育形式

不断丰富体育锻炼形式,引入学生喜欢的,具有地区特色的,社会流行的项目进行推广。应创设青少年喜爱体育课堂,培养体育锻炼主动意识。可以改革传统的课间操,开展好大课间体育活动,开辟轮滑、攀岩、足球颠球、篮球拍球、体育舞蹈、呼拉圈、健美操、游泳等项目,学生分区进行运动,多角度多项目的轮流运作,既有效利用了所有体育设施,又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其中。这里要强调的是,郊县农村等本身体育运动条件不是太好的学校,可以充分考虑传统文化优势,开展民间武术、舞龙舞狮、杂技等有特色的运动项目,这样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又传承了优良民族文化,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提高健康认识

不断提高青少年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们知道,一个健康的体魄对其人生、对我们国家、对中华民族有重大意义。在课堂上不断进行健康教育,教给学生一些有用的健康知识和锻炼方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成自己主动锻炼,切实建立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的长效机制。

4.学生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的关系

心身医学研究表明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很多疾病,如气喘、高血压、皮肤过敏、胃溃疡等疾病都与心理因素有关。如情绪对身体就有很大影响,积极的情绪有益于身体健康,消极的情绪有损于身体健康。斯顿巴赫就认为“所有的病症都是心身相关的,只是某些疾病比其它疾病有更明显的情绪内容”心理素质不但对人的身体健康有直接影响,而且,对身体潜能的发挥也有很大影响。这一点可从体育竞赛中看出来。在旗鼓相当的情况下,甚至于存在一定差距的情况下,谁的心理素质好,谁的体能就能得到更大的发挥,并取得最后的胜利。因此,心理训练已成为体育运动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心理素质与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身体素质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心理素质不但与诸素质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而且,对这些素质有深远的影响,对这些素质的提高起到巨大作用。其次,应该探讨心理层面与生理层面、社会文化层面的关系和作用。

生理素质开发潜能有赖于心理素质

人的生理素质是先天的、遗传的,但这先天的、遗传的生理素质蕴藏着丰富和巨大的潜能,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开发出来。潜能的开发和发挥是通过心理素质的提高来实现的。从前面谈到的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的关系中就可以得到证明。尤其是大脑潜能的开发,更是如此。随着脑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脑机能的认识与了解也越来越深入,但大脑潜能的开发和机能的发挥有赖于人的心理素质的提高。为了使脑的机能充分得到发挥,各种形式的心理训练与教育模式产生了,如柯尔特的思维训练,科普曼创设的“儿童的哲学”,费厄斯坦提出的工具性强化思维训练,以及我国的创造性思维教育、愉快教育、成功教育、金色童年教育等,都是通过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来开发人的潜能。

心理素质制约着社会文化素质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必须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基础上进行,如同道德教育、科学教育等都是在提高心理素质的基础上实现的那样,提高学生的社会文化素质也必须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由此可见,与生俱来的人的自然遗传素质必须借助于心理过程这一中介,才能不断吸收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成果,逐渐实现个体社会化,形成现代人的素质。也可以说,生理层面这一基础性因素与社会文化层面这一导向性因素,是通过心理层面,也就是中介性因素发生联系和产生相互影响的,没有心理层面,生理层面与社会文化层面是不会发生关系的。综上所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方法与途径是很多的,主要有以下几种:(1)教学中培养良好心理品质

在学科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做到教书育心。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开发智力上,而且还表现在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即兴趣、动机、态度、意志等的培养以及社会心理品质,即情感、交往、处事等品质的培养和熏陶上。教书育心中的育心指的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学习心理品质和社会心理品质的培养与熏陶。各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影响有显在的,有潜在的。显在的,如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很容易看出来,而潜在的,如学生人格、情感等是潜藏着的。后者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科学知识可以重新学习,而良好的人格却很难重新学习。传统的教育观只重视显在的影响,而忽视了潜在的影响。教书育心就要求通过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之成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2)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心理环境

环境育人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它也适用于心育。校园文化的心理环境或氛围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静态文化心理环境,如校容、校貌及各种设施设备等对学生心理会有一定的影响;另一是动态文化心理环境,如班风、校风等对学生将产生更大影响。良好校园文化心理环境的营造要动静结合,形成一种整体氛围,创造一种和谐、奋进的群体心理氛围,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影响之中,心理素质得到提高。(3)开设心理辅导教育课

心理辅导教育课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心理辅导或指导活动课,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讨论、表演、演说、游戏、访问、填表及观看影视节目等活动形式,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从而达到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4)建立心理咨询室与心理咨询箱

其目的是加强辅导,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心理问题,促进他们健康茁壮地成长。

5.学校体育素质教育现存问题

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不是简单的身体锻炼和游戏,而是从学生的身体健康基础出发,因材施教,发展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促进身体形态发育,加强学生社会合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建立乐观向上的精神,培养团结协作、勇于克服困难的能力。

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较低

很多体育教师仍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进行教学。体育教学在很多高校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排除校领导观念方面的因素,体育教师自身努力不够也是主要原因。很多教师安于现状、工作热情不高、创新能力不够,这些都制约了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运动兴趣的建立,所以,必须加强体育教师的责任感、紧迫感、敬业精神和专业技能水平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好体育工作的主导作用,适应新时代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更高、更广泛的要求。

学校体育教学的方法有误

学校没有进行因材施教,同一内容,同一标准,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有些同学先天身体素质较差,运动激情不高,对于他们不能简单地用统一的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分层次、分内容教学,使他们的目标通过努力可以实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运动能力,促进每个学生达到自身运动极限,实现全面发展。

身体素质教育没有内外结合

学校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不能落到实处,很多高校在进行身体健康测试后,没有进行数据分析,无法了解本校学生的不足情况,体育课上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练习,使体质检测和体育教学脱节。在课外活动上和各项体育协会的练习中,专业体育教师参与较少,使课外运动无法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起到普及的作用。

6.身体条件略差学生的思考

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对“小、矮、差”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久而久之,使这些群体疏远体育活动,成了体育课堂上受冷落的旁观者,也导致他们的心理、生理得不到健康发展。所谓“小、矮、差”就是指学生的年龄小、身材矮、体质差。因此,体育教师在平时教育教学中更应该关注“小、矮、差”学生,创造条件,使他们获得成功愉悦,培养他们对体育课的兴趣,加强他们对体育锻炼的意志品质的培养,从而提高其身体素质。

学生应有的体育教育权利

那些身体弱、素质差、技术水平低的学生,是由先天性因素和后天缺乏锻炼、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或家庭和社会环境等综合因素造成的,应当讲,学生虽然在身体素质、身体活动方面与一般学生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他们却同样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他们也喜欢体育活动。教师应多关心他们,主动与他们交朋友,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设身处地为他们排忧解难;教师要尊重其人格和情感,要把爱心无私的奉献给学生,真正建立起相互尊重,信任理解的师生关系,寓教于情,使身体条件略差学生乐于受教。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多谈心,多个别辅导帮助,以良好的师德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启迪他们,使其能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是学生兴趣的激发者,体育教师丰富的理论知识,高超的运动能力,优美的示范姿势以及恰当的教育语言,都能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使身体条件略差学生应有的体育教育权利保证。

帮助学生消除自卑感

身体条件略差的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上有一定困难,但是要引导帮助他们参加体育活动,首先解除他们心理上的自卑感。

他们总认为在体育上不如别人,对体育活动有一种恐惧的心理。缺乏自信心和勇气,别人在参与活动时,他们却躲在一旁。他们对同伴的态度言语也非常敏感。总认为教师和学生看不起他们。对于这些情况,教师要教育其他学生,对身体条件略差的学生要偏爱,要正确对待同伴。教师为此要营造一个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互相理解、互相鼓励的学习环境,让自卑的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

教师的表扬能促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并促使其将这种积极情绪迁移到今后的学习中。但在实践中,身体条件略差学生往往因运动成绩差而与表扬无缘,这对差生的成长是不利的。如果在教学中,根据身体条件略差学生的不同特点,循序渐进地逐步提出要求,一有进步就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使他们每前进一步都能产生成功的喜悦,并在精神上得到满足,从而使他们更加有信心去实现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如此反复练习必将使学生逐步形成由后进变为先进的强大内驱力,乃至达到先进。

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

身体条件略差的学生与一般学生在身体素质、体育能力上与其他学生要有所区别,所以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对于一些怕吃苦,缺乏勇气的学生,练习时督促其认真完成,对他们的教学要求要有信心和耐心,对他们的进步要及时鼓励,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从实际出发,要贯彻“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原则。“低起点”,就是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依据新课程的目标体系,树立全新的以关注每个学生健康发展的教学观,目标制定要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让他们觉得实现这些目标不遥远,容易和教师达成共识,建立在自觉性、主动性的基础上的体育课效果将是事半功倍的。“小步子”,就是要为学生创造容易成功出发,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因为他们在体育活动中经常碰到的是失误、失败、落后,从而产生怕体育,对体育课不感兴趣。所以让身体条件略差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成功更为重要。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差生往往对一些有一定难度、一定危险的体育项目感到恐惧,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应该在不改变动作结构的情况下,及时调整、改变练习的难度和条件,逐步提高,而达到循序渐进的目的。一是碰到难度比较大、有一定危险性的技术动作时,教师不但要分解简化技术动作,而且还要采用一些辅助练习,降低动作的难度,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二是降低器械难度,器械难度在客观上会引发学生的恐惧心理,例:跳高,把竹杆换成橡皮筋,让学生具有安全感,从而在不影响本次课的质量前题下达到预期的目标。“多活动”,就是指在保证活动时间内,人人参与活动。学生全面参与活动,全体参与活动。既要考虑到发挥优秀学生的领路作用,更要照顾到身体条件略差学生的参与和提高,决不能只抓几个“尖子”凑热闹。要对身体条件略差学生,耐心启发,细心辅导,精心施教,并要注意动静结合,让身体条件略差学生乐于活动。“快反馈”,即使指教师对练习活动中存在的问题,通过采用集体、个别相结合的等方式进行反馈、矫正和强化。同时还要根据反馈得到的信息,随时调整教学要求、教学进度和教学手段。由于及时反馈,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快反馈”既可把学生取得的进步变成有形的事实,使之受到激励,乐于接受下一次学习,又可以通过信息的反馈传递进一步校正或强化。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尽心尽职,多献点爱心,多下点功夫,多花点时间。在组织身体条件略差学生活动时,要多表扬,多给予充分肯定,并要教育其他同学热情帮助他们,使之感受到教师的关心,集体的温暖,活动的乐趣,这些身体条件略差的学生的落后状况就会有明显的改观。他们的进步,也是对其他同学也是极大的鼓舞和鞭策。

7.如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越来越多的学生身体素质不过关而影响了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无法适应多种思想文化的激荡,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激烈的竞争、物质生活的悬殊,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不协调的,现代社会,更无法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因此,学生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自己以后的人生打下坚实基础。

身体素质是当代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不仅应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应有较高的身体素质。这对于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和顺利迈向社会,都是非常必要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高速飞跃,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得到了极大丰富,生活水平也大幅提高。但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的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学生也不例外。

一般认为,学生基本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几个方面。其中良好的身体素质是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越来越多的学生身体素质不过关而影响了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无法适应多种思想文化的激荡,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激烈的竞争、物质生活的悬殊,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不协调的,现代社会,更无法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因此,学生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自己以后的人生打下坚实基础。

增强体育锻炼的意识

体育意识是对体育锻炼的自觉反应,是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动力。只有培养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体育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体育锻炼不积极,身体素质较差的现状,提高他们体育锻炼主动性的和目的性,而不只是应付老师,应付考试。

开展多种活动增加兴趣

有许多时候学生不是没有正确的体育观念,也不是没有较强的体育锻炼的意识,而是由于自身不够了解体育无法找到一项适合自己的,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没有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了兴趣就无法充分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利用一切可行的办法来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如定期举办运动会,举办体育知识竞答比赛等,。在多姿多彩的活动中,增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了解,提高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从而增加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

加强学生体育理论学习

当代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体育基础,但是缺乏科学方法和科学理论的指导,导致学生无法进行正确的体育锻炼。应加强学生体育理论的学习,全面系统的认识体育运动,掌握正确的体育战术、技术,和体育锻炼的方法,使大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此外,进行学生体育理论教育也有利于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知识面的扩展。

创造良好体育文化氛围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是体育教学的前提,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首要条件。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也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场所,学校体育设施等方面的配备对学生体育锻炼的效果起到很大的影响。有不少同学热爱体育运动,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却因为身边没有合适的运动器材或运动场地而使喜爱的运动无法进行。这样也严重打击了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是他们失去了原本的兴趣。学校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活动场所,多开辟场地,不断增添体育器材,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与条件,为深化体育改革,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提供物质基础。

大力开展体育课,为学生创造可以自主选择的体育课程,增强学生体育学习的选择性。学生在校期间,可自由选择不同的学习项目上课,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在学习和锻炼中体会到体育无穷的魅力和乐趣,从而逐步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的目标”。学生体育运动也是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对学生体育运动的培养要针对性的选择一些有利于学生可长期用来作为终身锻炼的运动项目,以强身育人为目标,以终身体育为主线,以使全体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努力探索提高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面的途径和方法。

坚持开展学生体育运动

开展体育活动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这一活动的目的,就是要通过阳光体育的抓手作用,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不仅需要社会学校的支持与帮助,更需要学生自己的努力。

认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当代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家人万般的宠爱,吃苦耐劳精神缺乏。常因为承受不住运动后的疲劳,而选择逃避体育运动,使自己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这是没有认识到体育运动对自己的重要性的表现。,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学生是家庭、是国家的未来,承担着许多人的梦想的和希望,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俗语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学生的身体素质直接关系着自身,家庭,甚至国家、民族的发展。因此,我们学生要充分认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完善自己各方面素质,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利用设备提高身体素质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学生不论在物质还是在精神方面都有着很好的条件,应该充分的合理的利用这些条件是他们成为提高自己身体素质的工具。身体素质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在利用图书馆等设施提高自己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也不应忘记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让自己真正实现全面发展。

身体育锻炼是体育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是提高中华民族体质的必由之路。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祖国建设的者。这要求广大学生不但要具有广博的知识,高尚的思想品德修养,顽强的意志,开拓创新的精神,也要有强健的体魄。因此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和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学生走上社会后,从事建设祖国的宏伟事业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8.学校体育如何贯彻素质教育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入贯彻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体育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为目标。当前,我国正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是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和改革的总趋势。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何贯彻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自身能力?

体育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教师

体育是体育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即是对体育的要求,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所以,作为体育,首先要树立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其次要端正教学思想,从适应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素质出发,树立以育人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树立学校体育为健身、益智、育德、促美的观点。体育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多处技能。为此,教师除对所任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之外,还要对相关学科有一定的造诣。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等。这样,教师在执行体育教学任务时就会得心应手,提高教学效果。

要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培养

体育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并使之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时,应充分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潜力和乐趣,以良好的教学形式,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并把稳定的兴趣培养为自我锻炼的习惯,使学生学有所得,受益终身。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加强体育基本知识教学,开阔学生视野,教会学生运用知识技能的方法及科学的健身方法,增强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

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身体方面,不仅要求要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这一独特的教育形式,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培养学生顽强向上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坚强的意志,发展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要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信。

加强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完成学校体育目的和任务的重要组织形式。它可巩固和扩大体育课效果,使学生得到全面锻炼。因此,必须把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两操、两活动,进行队列操练、身体基本训练,狠抓基本体操的质量。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爱好,提倡小型多样,注意生动活泼,讲求实效,持之以恒。在普及体育运动的基础上,应建立以传统项目为主的运动队。对有特长的学生要集中进行训练,运动队员必须要思想好,各科学习成绩良好,并在学校体育中起骨干作用。

要健全学校体育竞赛制度,坚持小型多样、达标内容为主的原则,每年举行一至两次体育比赛。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完成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巩固和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素质。

9.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观念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特殊个体,需要充分尊重和关怀,理解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促进学生的发展。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习,不存在着绝对意义上的差生,也不存在着绝对意义上的优生,对学生都需要耐心与指导,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的多种教学方法。

成功体育教学法

我在教学中制定的教学目标因人而异,对身体素质差可根据情况降低要求,使他们也获得成功。例如在篮球教学中,让他们不用站在罚球线上而是把投篮距离缩短一点,并向他们提出球碰到篮筐就算成功,这样,这部分由于臂力差、力量小的学生练起来自然有了积极性,在这基础上,再辅之其他素质练习,增加能力,使他们逐步掌握正确技术的同时,能在更远的距离投篮。

分层分组教学法

就学生的运动能力、年龄、性别及成绩分组进行教学。例如在跳高教学中,可将学生按运动能力分组,由学生自己选择有把握跳过的高度,使所有学生既可领会或掌握跳高动作要领,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条件下都获得成功。

体育游戏教学法

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法旨在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良好的学习情绪,使身体素质差的学生由被动接受为积极自觉的渴求。兴趣与成功是相辅相成的,而学生对游戏教学有着强烈的兴趣,特别是那些身体素质差的学生,由于受到游戏的活跃气氛,激发了他们的热情,也能积极参与到游戏当中,在玩乐中有了收益。

同伴合作指导法

同伴合作指导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由学得较好的同伴来担任指导者,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身体素质差的学生的学习,共同达成教学目标。具体做法可二人一组或多人一组,其中指导者是比身体素质差的学生水平稍高一点,由于学生平时相互了解,感情融洽,在体育技能的练习中会合作得很好。

评价激励教学法

现代管理学研究的结果表明,以鼓励的口气布置任务,可以充分利用人的向上意识、自尊心和荣誉感,使其潜在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体育教学中对身体素质薄弱生的每一点进步或某些长处有所发展都给予鼓励,有助于他们去感受成功。鼓励性评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上课质量。

身体素质是人体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就不可能掌握好运动技能和技术,因此,在体育课上就要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关键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他们对体育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调动他们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使他们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和一定的体育文化修养,培养他们对体育的自我需要意识。

10.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

在体育教育目标研究中存在着各种观点,它们既有合理性,也存在一些弊端:它们往往以静态的观点,对体育素质教育的利弊得失进行探讨,缺乏对体育素质教育的目标内涵和素质教育本身的层次性、动态性和演化规律的研究。因此造成了对体育素质教育结构的不清楚,体育教育的整体功能差,难以形成合力的困境。

体育素质教育的内涵

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性及其基本品质结构,又可称为素养。

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提高受教育者身心基本质量的教育。它的意义在于:充分挖掘每个人的潜能;全面发展人的素质;主张合理的个性发展;保证人最基本的身心质量。依照素质教育的实质与社会对国民素质的要求,我们认为,在体育学科中素质可解读为:身体素质+深层素质的可能领域=体育素质。

在“健康第一”理念日益成为当今学校体育教学主导思想的今天,“体育素质”这一提法也显然超越了身体素质的范畴,而形成了一个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认知素质等在内的层次分明的整体。对这一整体的规范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体育素质教育所关注的内容,决非仅仅是身体素质,而应是最大限度地扩展张力,利用体育学科特有的优势,尽可能地发展学生各项素质。体育素质与教育素质势必有内容上的交叉与融合。

其次,体育教学所规定和培养的学生体育素质,是与整个社会需求密切联系的一系列品格的总和。对学生体育素质的探讨,必须考虑到社会因素。脱离了这一前提,就难免素质教育的盲目性。而社会处于永动不息的发展之中,也就决定了学生体育素质不断发展、持续变化的动态演化特性。

另外,学生的体育素质系统具有层次分明的结构。从系统内部来看,学生体育素质系统的发展就是要实现层次间的不断跃进。体育素质教育的任务,就应该在于如何提供适当的外部控制参量,以使这一跃进过程顺利实现。

体育素质除了能涵盖身体素质,同时还兼容了技能以及健身、强身与养生的志趣和能力。将体育素质作为素质教育思想在体育课程中的教学目标,是近年来体育理论上的一种创新。这种理论创新进一步拓宽了人们的视野,理顺了体育教学的一些特殊规律:体育课程内容的主体是运动动作,学生学习的是身体练习,发展的是体能和技能;体育教学的社会学特点是学生不会成为“孤独的个体”,即体育课堂具有“社会场力”,可以发展学生的角色素质;体育教学组织中的“竞赛性事件”,能让学生在竞争与合作中,体验理想的道德生活,分享与共承,完成人格与道德品性的提升。

体育素质系统的层次结构

学生体育素质的层次结构,是由基本素质、发展素质和创新素质三个层次构成的。第一层次的基本素质包括学生强健的体质、良好的意志品质等;第二层次的发展素质包括学生的运动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第三层次的创新素质则以知识结构、运动智能和一般智能为其组成要素。低层次素质跃迁到高一层次素质后,原有层次并非消亡或停滞不前,而是在已形成的更高层次的协同和支配下,继续其量变过程,为系统向新一轮更高发展层次的跃进积蓄力量。因此,高、低层次之间是一个互为前提、共同发展的辩证关系。(1)基本素质

学生体育素质的基本性,是学校体育所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的最为基本的素质,也是社会需求对体育教学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它包括学生强健的体质和良好的意志品质两个方面。强健的体质既是特指运动训练学意义上的身体素质发展,也泛指解剖、生理学意义上的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耐受能力及身体抗疾病能力等各种身体素质,它是学生学习、生活及适应社会的基础和前提,特别是在当今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中,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信息,学生必须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敏捷的思维,没有强健的体质是不行的。而体育这一以“体”为中心的学科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正是发展学生的体质,因此将强健的体质列为体育基本素质的范畴是合理必要的。

将良好的意志品质归为体育基本素质的层次,是因为良好的意志品质往往是学生良好素质形成的支柱和动力保证,它能有效地协同其他素质,形成合力,促使学生更好地完成运动和锻炼,为素质系统的演化保驾护航。强健体质的形成依赖于体育教学中的基本身体训练,而优良的意志品质则依赖于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的培养。(2)发展素质

发展素质是指学生的运动能力和非智力因素。它们是在基本素质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是创新素质的基础。拥有强健的体质并不等于同时拥有了运动能力。运动能力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正确地进行身体练习,促使身体各部分的协调运动,从而不断促进体质的发展;另一方面则使学生较为准确地认识和理解体育运动本身,不断建构其身体技能体系,促使其体育知识结构和运动智能的不断完善。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对待自然和社会的态度以及在解决问题时起动力支配和情绪调控作用的个性心理,它包括兴趣、意志、需要和情感等。

非智力因素建立在思想品质基础之上,发展于身体练习过程之中。而它一旦形成之后,又会充实、丰富思想品德的进一步发展,规范、引导着身体练习的过程。同时,非智力因素对知识结构的形成、智能的发展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这一层次素质起到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也是我们将其命名为发展性素质的根本原因。(3)创新素质

素质教育本质上应该是创新教育。学生只有从基本素质出发,发展到具备了创新素质,能够自主地进行创造性工作,素质教育的目标才算真正落实。对体育素质教育而言,就是要使学生具备合理的体育知识结构、运动智能和一般智能。知识结构是学生从事创造性工作的基础,它不等同于知识或知识的堆砌,而应是依据知识的内在联系所组织起来的纵横交错的知识联合体。它的形成是学生在运动实践和非智力因素协同作用下,主体自我构建的结果。智能是智力和能力的结合,是保证学生有目的的适应、选择和改造客观环境中心理活动的总称。

在体育素质教育的视野中,学生的智能又可分为一般智能和运动智能两个方面。前者是学生通过体育教学发展起来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记忆力等智能,主要在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实现。后者则是指与身体运动相关的运动适应能力、运动感知力、运动记忆力和运动思维能力等几个方面,它是体育创新素质的核心和方向。

体育课程目标达成的途径探索

近年来,不少专家从不同角度对如何根据《纲要》精神进行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讨,研究涉及新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及学习评价等,成果令人瞩目。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构建有利于体育素质教育目标达成,符合《纲要》精神及学校自身特点的体育新课程体系已成为高校体育界同仁的新目标。(1)实现从“课程本位”向“以人为本”的转变

长期以来,由于“以教师为中心”、“以课程为中心”等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高校体育课程设计的主体精神所展现的是设计者的思想,没有面向学习者,使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评价等课程要素均程度不同地体现出“重物轻人”的特征:在课程内容安排上,重科学、轻人文,只考虑体育运动项目本身内容的完整性,且规定过死,选择性差,内容的综合性差,影响了从生物、心理、社会三个方面整体培养“完整的人”;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统一要求或限定选修的课程多,任意选修和区别对待的课程少;在教学方法上,沿袭了一条单向传习式的“师传—生受”模式,特点是“教师主动与主导,学生被动与接受”;在教学评价上,见物不见人,就体育论体育,以一把尺子衡量全体学生。

实践证明,这种知识型、接受型的课堂环境,容易忽视人性,忽略人的情感需要,忽略学生对科学知识的人文体验和感受,难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潜力。当代教育学认为:“不断提升人的地位,是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向。它反映在四个方面:教育即发现人的价值,教育即发掘人的潜能,教育即发挥人的力量,教育即发展人的个性”。这一观点的内涵与当代人文主义课程的特征相一致,即:“以追求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实现和发展”。这应成为我们当前确立“体育课程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教育理念。(2)实施“课程目标统领课程要素”的改革策略“课程目标统领课程要素改革策略”是指构成课程体系的各子系统均以实现课程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在依据课程目标进行各局部改革后,通过理论整合和实践运用,最终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实施“课程目标统领课程要素改革策略”的原因主要是:首先,课程目标统领课程要素是课程改革必须遵循的规律,因为课程目标既是课程教学理论的直接体现,又是课程编制的起点和归宿。依据并强化课程目标在课程体系改革中的作用,真正做到课程体系各要素均服从、服务于课程目标,这是课程改革实践应始终坚持的基本立场。其次,《纲要》颁布实施两年多来,尽管已有不少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但对课程体系局部研究的多,且视角不同。

实施“课程目标统领课程要素”的改革思路是首先要辨析高校体育课程目标领域及各领域课程目标的内涵;其次要构建、采用与课程目标内涵相对应的课程内容体系,并设计、运用符合课程目标内涵要求的课程教学方法;最后要建立、实施体现课程目标所达成的学习评价机制,全面促进课程目标的达成。总之,要推行高校体育新课程体系的整体改革,应有一个整体的视角,这就是以《纲要》对新课程规定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运动技能、运动参与等五个领域目标为起点,审视和改革原有课程体系,再结合校情、生情等学校特点,以实现五个领域的课程目标为主线,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3)构建以“生理和社会适应”整体为目标的体系

课程目标应注重完整性、人文性,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是为了培养人和教育人而产生、而发展的。体育课程本身蕴涵着丰富的精神思想和人文因素,且教育效应是多层面、多方位的。它对学生形成乐于奉献的人生价值观,乐观主义的人生态度,良好的交际观、友谊观、成才观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和增强体能,而且应把培养具有健康、丰富、和谐个性的人,作为教学的首要追求,充分体现人的价值,使学生更加自由、全面的发展。全面发展也包括学生内在的心智发展,及创造精神与能力的养成。强调体育教学对学生个性的陶冶,体现出包括体育知能观、体育价值观、体育意志品质等在内的精神培养,使人的生物水平、知识水平和心理水平协调发展。

课程内容应体现综合化、生活化、现代化。学校体育课程的功能是多样的,多种功能之间有时是不够协调的,甚至是矛盾和冲突的。学生对体育的需要本身也具有多样性与矛盾性。这就要求人们对体育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