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健康宝典(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7 14:20:33

点击下载

作者:杨国旺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国医健康宝典

国医健康宝典试读:

每天为自己“储蓄”一点健康

中医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国粹,是人类医学领域乃至思想体系的宝库。中医经过几千年的实践和发展,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体系,并流传至今。其特色鲜明,疗效独特,在当代医药学领域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中医在中国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绝大部分人群都不同程度地接受过中医治疗或运用中医方法进行保健,并从中获益,具有明显的需求优势。中医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吸收并融合了哲学、天文、地理、历法、数学以及其他外来医学的精髓。中、西两种医学是基于不同的文化体系,在不同的哲学观念指导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运用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例如,中医的心、肝、脾、肺、肾五脏不是现代解剖结构概念,而是系统和功能概念。正因为中医理论独特,学习理解并合理运用确实不易,因此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其推广和使用。

本书由几位年轻有志之士,抱着普及中医基本理论和临床效验方法的志向,日以继夜,多方查证编写而成。该书汇集了中医精华和核心内容,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系统总结了中医的有关理论内容,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使读者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对中医基本理论常识有总体了解。书中还详细介绍了中医养生保健和常见病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拔罐、刮痧、常用中成药的使用、病情的简易判定方法等,力求体现中医“简便廉验”的作用。为了避免内容深奥晦涩,作者竭力将学术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突出实用和普及。因此本书的出版对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对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养生保健及医疗需求,能够起到一定的推动和帮助作用,因而志此数语,以作序言。中国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

快速了解中医智慧

——做自己最好的养生专家01 内外统一的人体最健康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脏和体表各组织、器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认为四时气候、地土方宜、周围环境等因素对人体生理病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既强调人体内部的统一性,又重视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临证时不单从有病的局部着想,同时也要观察季节、气候和水土,注意病人的情绪和生活习惯等。这种整体观念是中医治病的基本观念。01 人体内脏需调和

中医认为人体内的十二脏腑具有十二种功能,称做“十二官”;又分为六脏、六腑,从作用上把一脏一腑分别结合,称做“表里”。它们通过经络系统相互关联,与形体组织各器官也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使人体在功能上保持内外相关。一脏有病,联合其他内脏进行治疗,事半功倍,如胃病应兼治脾脏;肺病可从治脾胃着手;形体局部病症,可先从内脏治起,如风火眼用清肝热法、虚火牙痛用补肾阴法。02 顺应外部环境调理身体

中医学认为人和天地万物一样,都是天地形气阴阳相感的产物。天有三阴三阳六气和五行的变化,人体也有三阴三阳六经六气和五脏气的运动。自然界阴阳五行的运动变化,会影响人体五脏六腑之气的运动,使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发生变化。

季节气候与人体 

中医将四季总结为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并有风、寒、暑、湿、燥、火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规律,将一切不正常的气候变化和有害于人体的外界致病因素称为“虚邪贼风”,必须及时回避。

所以中医讲究利用四季的气候转变来调养和治疗疾病。像老人常见的痰饮咳喘,春夏减轻,秋冬加重,原因是脾胃阳虚、湿浊凝聚成痰,临床上常用温药调养,并且主张利用夏季阳气最旺的时期来调理预防。天灸就是以这个理论为基础进行冬病夏治的,用白芥子、附子、细辛、肉桂等分研成粉末,用生姜汁调成糊,在三伏天,即一年中最炎热、阳气最旺的三天,直接敷贴在穴位上2~4小时,以局部充血、潮红或皮肤起泡为度。

而阴血虚肝阳旺的病人,到了春天容易患头晕、脑胀、目眩、耳鸣、疲倦等症,这些症状的发生和气候息息相关,故在冬季时进行滋阴补血,可预防春季发病。

昼夜晨昏与人体 

天地有五运六气的节律性的周期变化,不但有“年节律”、“月节律”,而且还有“日节律”。如人体的阳气,在一天中会随着昼夜阳气的朝始生、午最盛、夕始弱、夜半衰的波动而出现规律性的波动。

身患疾病时,通常白天病情较轻,傍晚加重,夜间最重,呈现周期性起伏变化。

地理环境与人体 

地理环境包括地质水土、地域性气候和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

人一旦易地而居,环境骤变,生理机能如果不能进行适应性调整,初期会感到不太适应,有的甚至会因此而发病,即所谓“水土不服”。总之,地理环境不同,形成了生理上、体质上的不同特点,不同地区的发病情况也不尽一致。

社会环境与人体 

社会角色、地位不同,社会环境的变动不仅影响人的身心机能,也会决定疾病谱的构成。太平之世多长寿,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现代社会的“抑郁症”、“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病症的发生都与社会因素有密切关系。

其他因素 

禀赋的强弱,形体的肥瘦,情绪变化,以及精神刺激等,中医认为,都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很大关系,在治疗时必须顾及。如强者耐受重药,体弱者不宜重剂;体丰肥者多湿多痰,瘦者多阴虚内热等。

人体的气化运动 

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它经常处于不断自我更新和自我复制的新陈代谢过程中,从而形成了气化为形、形化为气的形气转化的气化运动。没有气化运动就没有生命活动。02 要想不生病,阴阳需调和

古人用阴阳来代表事物中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医用阴阳说明医学上的基本问题,贯穿于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药物等各方面。强调阳生阴长和阴阳调和,即两者互相依存、制约,在矛盾中求统一。01 认识身体的阴阳02 怎样分辨阴阳不调【阳不足】 表现为机能的衰弱,如少气、懒言、怕冷、疲倦、不耐劳动等。【阴不足】 表现为物质的损失,如贫血、萎黄、遗精、消瘦等。03 阴阳不调导致四种主要症状04 诊断时辨明阴阳

脉诊中数、浮、滑属阳脉,多见于阳证;迟、沉、涩属阴脉,多见于阴证。舌诊上,舌红、绛色表示血热,属阳;淡或青色,表示血虚或血寒,属阴。舌苔的变化主要反映肠胃的病变,燥、黄属阳,滑、白属阴。05 治疗时调和阴阳《内经》提出: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治疗原则。即:表证用汗法,里证用下法,寒证用温法,热证用凉法。06 中药药性有阴阳

中药的药性以气为阳,味为阴。气分四种,寒、凉属阴,温、热属阳;味分五种,辛、甘属阳,酸、苦、咸属阴。03 运用五行,调理身体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者相生、相克。相生即相互资生、助长,相克即相互制约和克服。中医引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内部的联系,指导中医临床工作。01 利用自然五行调理人体

中医学按五行的属性,把自然界和人体组织在一定的情况下归纳起来,同时以生克的关系来指导身体病症的诊治。养生解读

目属于肝,因内热引发的目赤羞明,多用清肝法。

肌肉属于脾,形体消瘦羸弱,多用补脾法。

肝主风,有头晕、目眩等肝风上旋的症状,多用柔肝息风法。

脾主湿,出现胸腹胀满、小便短少等阻滞症状时,多用健脾理湿法。02 利用五行生克调理脏腑

壹·【五行相生】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养生解读

水生木,肝属木,肾属水,出现肝虚病症,可以用滋肾的方法来养肝。

土生金,肺属金,脾属土,肺部虚劳时,可以从养脾入手,以培土生金。

贰·【五行相克】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养生解读

木克土,脾属土,肝属木,发现脾病时,多用疏肝健脾法。克木,肝属木,肺属金,肝火旺时,强化肺功能,以佐金平肝。

叁·【五行相侮】 

即五行相克的辨证法则。养生解读

金本来克木,但如果木变得更强时,金反而会被木所克。

肆·【五行制化】 

即生中有克、克中有生,五行之间相互作用。养生解读

木克土、土生金、金克木。制化是维持五行平衡的必要条件。03 利用五行之性调养身体

肝 应保持舒畅,如果郁结,应食辛以散之。(金克木)

心 应保持节律有力,如果过于律动紧张,宜食咸以软之;如果律动缓慢无力,宜食酸收之。(水克火)(木生火)

脾 应强健运行,如果脾气不足,宜食甘补脾;如果脾实苦湿,宜食苦以燥之。(苦属火)(甘属土)

肺 应开肺通皮毛,如果肺气闭塞不下降,就出现咳嗽,宜食含有辛散气味食物,能祛肺中寒邪,有利于肺气畅通。(辛属肺)

肾 应强壮,如果肾虚,宜食咸以补之。(咸属肾)

前人用气、性、用、化来表示五行的性质。气指本能或本质,性指性情,用是作用,化是变化。性情、作用和变化都是根据本能或本质而产生的。

中医的五行学说虽以五种物质作基础,配合内脏、组织器官、病所、病态加以演绎,但并非表示肝是木构成的,肺是金构成的,而只是利用五行之性来说明其应有的健康状态和相应的调养方式。04 利用五行对应望面色、辨口味、发现脏腑病变【望面色】 根据五行对应表,五脏各有主色(肝色青、心色赤、脾色黄、肺色白、肾色黑),内脏精气的华彩体现在面部,可以通过面部色泽的变化来确定病变的相应脏腑。【问口味】 口味的异常变化,也能反映五脏的病理状态。

另外,不同的脏腑疾病会出现不同的饮食嗜味,肝病嗜酸,心病嗜苦,脾病嗜甘,肺病嗜辛,肾病嗜咸。05 中医的五行治疗法则

五行相生用于治疗 

根据五行相生,中医确立了“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滋水涵木法】 肾虚不能滋养肝阴,导致肝阳上亢。滋肾以养肝,肝阴得充,则上亢的肝阳自然平复。【益火补土法】 是针对心火不能温煦脾土,导致脾胃功能日衰。此法重在补火壮阳,但目前临床上此火不是指心火,而是指命门(即右肾)之火,即温肾健脾法。【培土生金法】 针对肺虚不复,肺病及脾,通过补益脾胃而达到治肺的目的,脾虚导致肺气不足者,亦可用本法。【金水相生法】 针对肾阴虚不能滋于肺,导致肺肾阴虚而设的,此法实际上是肺肾两脏同补法。

五行相克用于治疗 【抑木扶土法】 针对肝旺脾虚而设,是疏肝泻肝和健脾补中两法相结合,以抑肝为主,扶脾为辅。【培土制水法】 指补益脾阳,促进其运化水湿功能,以消除水湿的滞留。此法侧重于温阳健脾,脾健则水湿自除。适用于水湿泛滥而致的水肿胀满。【佐金平木法】 是清肃肺气和清肝泻火相结合的治法,针对肝升太过而致肺降不及,形成肝火过旺,耗伤肺金,使肺病加重,出现干咳、胸胁疼痛、心烦、口苦、目赤,甚至咯血。【泻南补北法】 指泻心火(南方属火)、补肾阴(北方属水)相结合,又称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适用于心火偏旺、肾水不足的心肾不交之证。04 了解脏腑,方懂养生

中医学把人体内具有出纳传输、传化水谷功能的脏器,归属于腑;把没有直接传化水谷而具有贮藏精气功能的脏器,归属于脏。心、肝、脾、肺、肾为五脏,把心脏外的心包络也独立为一脏,合称为六脏。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合称为六腑。心

心生血,主藏神

功能说明 

心脏负责推动血液在脉道中的正常运行。心气充足、血液充盈、脉道通畅,才能让“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保持正常。

中医以五脏为中心,将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归属于五脏,并由心所主管。

中医视点 

心开窍于舌,其充在脉,其华在面。

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正常时,舌色红活荣润,脉象和缓有力,面色红润光泽。如这三项情况异常,说明心气不足或血液亏虚或脉道不利,心胸部也会有异常感觉。

心主神志的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意识清晰,思维敏捷,睡眠安稳,若这四者出现异变,多是心脏功能出现问题。

常见病证 

虚证多由久病伤正、禀赋不足思虑伤心,导致心气、心阳受损,心血、心阴亏损;实证多由瘀滞、痰阻、火扰引起。【心气虚、心阳虚】 心阳气不足,鼓动血液运行的力量减弱,则血行迟缓,造成形寒肢冷,面色发白,心悸、胸口闷痛,甚至冷汗淋漓。寒不明显为心气虚,明显者为心阳虚。同时人的精神和思维会因心的阳气不足,出现无精打采,反应迟钝,嗜睡,甚至神志不清或昏迷。【心血虚、心阴虚】 心血心阴不足,都会使心失所养,心动不安,心神不定,失眠多梦。两者区别为:心血虚者健忘,思想难以集中,面色苍白,唇舌色淡;心阴虚者,五心烦热,盗汗,颧红,舌红少津。【心火亢盛】 即心阳亢盛,心胸部烦闷发热,失眠多梦甚至狂躁谵语,舌尖红绛甚至糜烂,严重者还会吐血。【心脉痹阻】 即心血瘀阻,心脏的脉络痹阻不通,常因劳倦感寒、情志刺激等诱发。人体会感觉心胸部憋闷、四肢发冷、心悸恐慌。【痰迷心窍】 痰浊蒙闭心窍致使神志不清,喉有痰声,舌苔白腻,同时无热象和虚象。多见于癫病、痫病或肝硬化、肾功能衰竭等慢性病。【痰火扰心】 痰火热痰扰乱心神,外感病时,出现高热、多、神志不清;内伤杂病中,心烦失眠甚至神志狂乱并见舌苔黄腻。由此引起的神志失常多为过于亢奋的,如失眠多梦、哭笑无常、打人毁物等。肝

肝藏血,主疏泄

功能说明 

肝脏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贮藏血液,可以制约肝阳,避免肝火过旺,营养肝体,保持肝气正常的疏泄功能,肝不藏血会出现多种出血倾向。肝的疏泄功能,可调畅人体气机和情志,影响胆汁的分泌与排泄,促进脾胃运化功能,促进血和津液的运行输布,调节妇女行经及男子排精,因此肝为女子的“先天”(即生殖机能的根本)。

中医视点 

肝开窍于目,其充在筋,其华在爪。

目失肝血滋养,则两目昏花、干涩,甚至夜盲;筋失肝血濡养,则屈伸不利,肢体麻木;手或脚(爪)失去肝血的营养,则指(趾)甲会长不好,色淡质枯,甚至变形脆裂。

常见病证 【肝血亏虚】 多因失血过多,或脾胃虚弱、生血无源,或因重病、久病耗伤肝血所致。会使与肝直接有关的组织器官如目、筋、指(趾)甲等出现病理表现。【肝不藏血】 多因大怒伤肝,或肝郁化火,或邪热内壅等,影响肝的藏血功能,引起多种出血病变。如吐血、呕血、咯血、衄血、女子月经过多或崩漏等。【肝火上炎】 病因多为肝郁气滞,气郁化火;或大怒伤肝,气火上亢;或心火亢盛,引动肝火;或肝胆湿热,郁而化火。临床表现为头胀头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耳暴鸣或暴聋等症。【肝阳上亢】 肝阴不足,无力制约肝阳,肝阳升动太过,临床表现与肝火上炎相似。两者主要区别在于,肝阳上亢还会出现腰酸膝软、两腿无力、咽干口燥、大便干结等阴亏失润之症。【肝风内动】 由于邪热过于亢盛,或阴虚不能制阳,以致阳气亢逆动变,出现动摇、震颤等,人体出现头目眩晕,四肢抽搐,或突然昏倒,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或痉挛、震颤,或肢体发麻,手足颤动等。脾

脾统血,主运化

功能说明 

脾能消化水谷,把食物的精华运输到全身,故被称为“后天”之本。若脾的运化能力不足,则进食后腹胀,引起肌肉消瘦,精神疲乏。脾还主运化水湿,水湿停滞的症状,如胸闷呕恶、泄泻、肌肤浮肿,大多由脾弱所致。

中医视点 

脾开窍于口,其充在肉,其华在唇。

开窍于口,系指饮食口味等与脾运化功能有密切关系,口唇的色泽,与全身的气血是否充盈有关。脾胃健运,则口味正常,食欲增进,唇色红润,肌肉强壮;脾气亏损,失于健运,则口淡无味,食欲不振,唇色黯淡无华。

常见病证 【脾气虚】 脾气不足,运化失健的表现。多因饮食失调,劳累过度,以及其他急慢性疾患耗伤脾气所致。表现为纳少腹胀,饭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白,形体消瘦或浮肿。【脾阳虚】 是指脾阳虚衰,阴寒内盛的表现。多由脾气虚发展而来,或过食生冷,或肾阳虚,火不生土所致。表现为腹胀纳少,腹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大便溏薄清稀,或肢体困重,或周身浮肿,小便不利,或白带量多质稀,舌淡胖,苔白滑。【中气下陷】 是指脾气亏虚,升举无力而反下陷的表现。多由脾气虚进一步发展,或久泻久痢,或劳累过度所致。表现为脘腹重坠作胀,食后尤甚,或便意频数,肛门坠重;或久痢不止,甚或脱肛;或子宫下垂;或小便混浊如米泔。伴见气少乏力,肢体倦怠,声低懒言,头晕目眩。【脾不统血】 是指脾气亏虚不能统摄血液的表现。多由久病脾虚,或劳倦伤脾等引起。表现为便血,尿血,肌衄,齿衄,或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常伴见食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无华。肺

肺主气,司呼吸

功能说明 

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通过呼吸运动,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功能。肺通过呼吸而参与气的生成和调节气机的作用。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输布、运行和排泄的疏通和调节作用。肺将脾所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到全身,外达于皮毛,以温润、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肌腠皮毛。

中医视点 

肺开窍于鼻,肺主皮毛,其华在毛。

肺通过气管、喉、鼻直接与外界相通。因此,肺的生理功能最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肺主皮毛,其华在毛,肺宣发卫气和津液于毫毛,则毫毛光彩润泽。若肺气失调,不能行气与津液以温养毫毛,毫毛之营养不足,就会憔悴枯槁。

常见病证 【肺气虚】 是指肺气不足和卫表不固的表现。多由久病咳喘,或气的生化不足所致。表现为咳喘无力,呼吸困难,活动后加重,体倦懒言,说话无力,痰多清稀,面色白,或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淡苔白。【肺阴虚】 是指肺阴不足,虚热内生的表现。多由久咳伤阴,痨虫袭肺,或热病后期阴津损伤所致。表现为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口燥咽干,形体消瘦,午后发热,五心烦热,盗汗,颧红,严重的则痰中带血,声音嘶哑,舌红少津。【风寒犯肺】 是指风寒外袭,肺卫失宣的表现。表现为咳嗽痰稀薄色白,鼻塞流清涕,微微恶寒,轻度发热,无汗,苔白。【风热犯肺】 指风热侵犯肺系,肺卫受病的表现。表现为咳嗽痰稠色黄,鼻塞流黄浊涕,身热,微恶风寒,口干咽痛,舌尖红苔薄黄。【燥邪犯肺】 指秋令燥邪犯肺耗伤津液,侵犯肺卫的表现。表现为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唇、舌、咽、鼻干燥,或身热恶寒,或胸痛咯血。【痰湿阻肺】 是指痰湿阻滞肺系的表现。多由脾气亏虚,或久咳伤肺,或感受寒湿等病邪引起。表现为咳嗽痰多、质黏、色白易咯,胸闷,甚则气喘痰鸣,舌淡苔白腻。肾

肾藏精,主纳气

功能说明 

肾为藏精之腑,对于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繁衍后代起着重要的作用。古代早就认识到女子14岁左右月经来潮,男子16岁左右精气充满,并能排精,说明生殖机能开始成熟,男女生殖机能成熟的情况下交合就能生育。人到了50岁左右,肾气衰微,不仅显得老了,随着女子更年期经闭和男子精少体衰,生殖能力也逐步丧失。肾亏精虚髓少的人,往往腰酸骨弱,精神疲惫,头昏健忘,动作疲沓迟缓。肺虽是主呼吸的,但肾有摄纳肺气(即“纳气”)作用。在临床上一般的久病咳喘,特别是年老肾虚患者,多有纳气困难。气喘的特点是呼多吸少。例如老年慢性气管炎合并肺气肿,主要表现是吸气困难,临床上称之为“肾不纳气”,需要用补肾纳气的方法来治疗。

中医视点 

肾开窍于耳和二阴(生殖器和肛门),肾主骨,其华在发。

耳是听觉器官,内通于脑。听觉的灵敏与否,与肾中精气有密切关系。临床上常常以耳的听觉变化,作为判断肾精及肾气盛衰的重要标志。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水液的分布正常,排泄各走其道,大小便才能正常。肾中精气亏损,气化失司,即可形成耳聋、耳鸣,二便的异常,小便无力、尿频、遗尿或尿少、闭尿、便秘。肾虚还会导致性机能减退如阳痿、早泄等症。人体毛发的生机根源于肾,因为肾藏精,精能化血,精血旺盛,则毛发壮而润泽。若肾虚则头发脱落、枯槁。

常见病证 【肾阳虚】 是指肾脏阳气虚衰的表现。多由素体阳虚,或年高肾亏,或久病伤肾,以及房劳过度等因素引起。表现为腰膝酸软而痛,畏寒肢冷,尤以下肢为甚,精神委靡,面色惨白或暗黑,舌淡胖苔白;或男子阳痿,女子宫寒不孕;或大便久泻不止,完谷不化,五更泄泻;或浮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甚则腹部胀满,全身肿胀,心悸咳喘。【肾阴虚】 是指肾脏阴液不足的表现证候。多由久病伤肾,或禀赋不足,房事过度,或过服温燥劫阴之品所致。表现为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失眠多梦,男子遗精早泄,女子经少经闭,或见崩漏,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颧红,小便黄大便干,舌红少津。【肾精不足】 是指肾精亏损的表现。多因禀赋不足,先天发育不良,或后天调养失,或房劳过度,或久病伤肾所致。表现为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经闭不孕,性机能减退。小儿发育迟宜缓,身材矮小,智力和动作迟钝,囟门迟闭,骨骼萎软。成人早衰,发脱齿摇,耳鸣耳聋,健忘恍惚,动作迟缓,下肢无力,精神呆钝等。【肾所不固】 指肾气亏虚固摄无权的表现。多因年高肾气亏虚,或年幼肾气未充,或房事过度,或久病伤肾所致。表现为神疲耳鸣,腰膝酸软,小便次数多而清,或尿后余沥不尽,或遗尿失禁,或夜尿频多。男子滑精早泄,女子白带清稀,胎动易滑,舌淡苔白。

何谓精 

精,是构成人体和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故《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人体之精,有广狭两义;广义的精,泛指一切精微和作用十分重要的物质,如机体中的气、血、津液及水谷精微等,都属于精的范畴。狭义的精,指生殖之精,因其与生俱来,在出生之前已经形成,故称为“先天之精”。【肾不纳气】 是指肾气虚衰,气不归元的表现。多由久病咳喘,肺虚及肾,或劳伤肾气所致。表现为久病咳喘,呼多吸少,气不得续,活动后则喘息益甚,自汗神疲。说话无力,腰膝酸软,舌淡苔白;或喘息加剧,冷汗淋漓,四肢发冷,面色青;或气短息促,面赤心烦,咽干口燥,舌红。胆

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

功能说明 

胆腑贮藏胆汁,在肝的疏泄作用下使胆汁排泄,注入肠中,以促进食物的消化。胆主决断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的不良影响,以维持和控制气血的正常运行,确保脏器之间的协调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

常见病证 【肝胆湿热】 指湿热蕴结肝胆的表现。多由感受湿热之邪,或好吃肥甘厚腻,湿热上火的食品,或脾胃失健,体内生湿邪,郁而化热所致。表现为胁肋胀痛,或有肿块,口苦,腹胀,纳少呕恶,大便不调,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或寒热往来,或身目发黄,或阴囊湿疹,或睾丸肿胀热痛,或带浊阴痒等。【胆郁痰扰】 指胆失疏泄,痰热内扰的表现。多由情志不遂,疏泄失职,生痰化火而引起。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惊悸不宁,烦躁不寐,口苦呕恶,胸闷太息,舌苔黄腻。【胆气虚弱】 在受到精神刺激等不良影响时,则易于形成疾病,表现为胆怯易惊、善恐、失眠、多梦等。胃

胃主受纳水谷,主腐熟水谷。

功能说明 

饮食入口,经过食道,容纳并暂存于胃腑,这一过程称之为胃受纳。接受由口摄入的食物并使其在胃中短暂停留,进行初步消化,依靠胃的腐熟作用,将水谷变成食糜。如果胃的腐熟功能低下,就出现胃脘疼痛、嗳腐食臭等食滞胃脘的症状。

常见病证 【胃阴虚】 是指胃阴不足的表现。多由胃病久延不愈,或热病后期阴液未恢复,或平素好食辛辣,或情志不畅,气郁化火使胃阴耗伤而致。表现为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或脘胀不舒,或干呕见逆,舌红少津。【食滞胃脘】 指食物停滞胃脘不能腐熟水谷的表现。多由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脾胃素弱,运化失健等因素引起。表现为胃脘胀闷疼痛,嗳气吞酸或呕吐酸腐食物,吐后胀痛得减,或放屁便溏,大便酸腐臭秽,舌苔厚腻。【胃寒】 指阴寒凝滞胃腑的表现。多由腹部受凉,过食生冷,过于劳累,重复感受寒邪所致。表现为胃脘冷痛,轻则绵绵不已,重则拘急剧痛,遇寒加剧,得温则减,口淡不渴,口泛清水,或恶心呕吐,或伴见胃中水声辘辘,舌苔白滑。【胃热】 指胃火内炽的表现。多因平素嗜食辛辣肥腻,化热生火,或情志不畅,气郁化火,或热邪内犯等所致。表现为胃脘灼痛,泛酸,或食入即吐,或渴喜冷饮,消谷善饥,或牙龈肿痛齿衄口臭,大便秘结,小便少且黄,舌红苔黄。小肠

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功能说明 

它承受胃中腐熟的水谷,分出清浊,使吸收营养归于五脏贮藏,剔出糟粕归于六腑排泄,并将糟粕中的水液归于膀胱、残渣归于大肠。

常见病证 【小肠实热】 指小肠里热盛的表现。多由心热下移所致。表现为心烦口渴,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尿道灼痛,尿血,舌红苔黄。如果胃的腐熟功能低下,就出现胃脘疼痛、尿血,舌红苔黄。大肠

传导糟粕,吸收津液。

功能说明 

肠主传导糟粕是指大肠接受小肠下移的饮食残渣,使之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的作用。吸收津液是指大肠接受由小肠下注的食物残渣和剩余水分之后,将其中的部分水液重新再吸收,使残渣糟粕形成粪便而排出体外。

常见病证 【大肠湿热】 指湿热侵袭大肠的表现。多因感受湿热外邪,或饮食不节等因素引起。表现为腹痛,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感觉很急要上厕所,但排便后仍有便意及下坠感),或暴注下泻,色黄而臭,伴见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身热口渴。舌红苔黄腻。【大肠液亏】 是指津液不足,不能濡润大肠的表现。多由素体阴亏,或久病伤阴,或热病后津伤未复,或妇女产后出血过多等因素所致。表现为大便秘结干燥,难以排出,常数日一行,口干咽燥,或伴见口臭、头晕等症,舌红少津。【肠虚滑泄】 指大肠阳气虚衰不能固摄的表现。多由泻、痢久延不愈所致。表现为利下无度,或大便失禁,甚则脱肛,腹痛隐隐,喜按喜温,舌淡苔白滑。

何谓“三焦气化” 

全身的水液代谢,是由肺、脾和肾的协同作用而完成的,但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正常地升降出入。如果三焦的水道不够通利,则肺、脾、肾等输布调节水液的功能将难以实现,所以又把水液代谢的协调平衡作用,称为“三焦气化”。也正如《类经·藏象类》所说的:“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三焦气治,则脉络通而水道利,故曰决渎之官。”三焦

通行元气,疏通水道,运行水道。

功能说明 

三焦关系到饮食水谷受纳、消化吸收与输布排泄的全部气化过程。膀胱

贮存尿液,排泄小便。

功能说明 

膀胱司气化,是人体水液滞汇之处。气化不利,则小便癃闭;气化不约,则遗溺、小便不禁。因为膀胱的气化与肾有关系,小便出现问题,要先温肾。

常见病证 

膀胱湿热证,是湿热蕴结膀胱所表现的证候。多由感受湿热,或饮食不节,湿热内生,下注膀胱所致。【临床表现】 尿频尿急,排尿艰涩,尿道灼痛,尿黄赤混浊或尿血,或有砂石,小腹痛胀迫急,或伴有发热,腰酸胀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奇恒之腑

贮藏精气。

功能说明 

奇恒之腑,是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即子宫)六个脏器组织的总称。奇恒是异常的意思,六者在组织结构上异于脏,但生理功能上具有脏的贮藏精气的作用。又因其形态及生理功能均有异于六腑,不与水谷直接接触,而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以此得名。

奇恒之腑间的关系 

脑和心、肝有关系,脑和髓有关系,髓和骨有关系(骨属于肾),所以,脑与肾有关系。女子胞属肝,由于行经、养胎等与血有关系,故又和心、脾有关。传化之腑

与奇恒之腑对称,即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五腑在六腑中属于消化系统。

每一个脏或腑都有它的主要功能,并在相互协作中发挥各自的作用,脏与脏之间有相主的关系,主是主持的意思,即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

脏与腑之间有相合关系,合是配合的意思,即以脏为体,以腑为用,配合起来完成两者的综合功能,脏为阴属里,腑为阳属表,所以这种配合关系在中医里又被称为“表里”。05 你的经络健康吗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对病人的若干症状体征进行分析综合,以判断病属何经、何脏、何腑,从而进一步确定发病原因、病变性质、病理机转的一种辨证方法,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经常说“经络所过,主治所及”,意思就是,凡是经络所经过的地方,这些地方发生疾病,都可以刺激该经络来预防和治疗疾病。例如肝病的人,通常都出现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胁下,少腹,就是肝经循行的地方。可以通过推两侧胁肋、推腹部的两侧、敲腿的内侧来治疗肝病。

正由于经络系统能够有规律地反映出疾病的症状,因此根据这些症状,用经络辨证的方法,确定究竟是哪条经络出现问题,然后就刺激该经络。经络病证主要论述经脉循行部位出现的异常反应。01 肺经病的表现

肺经病是指肺经经脉循行部位及肺脏功能失调所表现的症状。肺主气,负责呼吸的功能,连接咽喉,属于太阴经。

如果肺经有病有可能出现以下问题:呼吸不畅、咳喘、胸堵;脖子下锁骨窝中疼痛;肩背痛,或肩背寒,气不够用,稍动即喘,身体发冷或发热,不活动亦出汗,手臂阴面靠拇指侧那条线疼痛,手心发热,小便次数多或小便颜色发生改变等。02 胃经病的表现

胃经病是指胃经经脉循行部位及胃腑功能失调所表现的症状。脾与胃相连,五行都属土;以阴阳而言,脾属于阴而胃属于阳;以运化而言,脾主运而胃主化。

胃经有病就有可能出现以下问题:发高烧、出汗、头痛、脖子肿、咽喉肿痛、牙齿痛;或口角歪斜,流浊鼻涕;或流鼻血;或精神方面容易受惊、狂躁;或吃得多而且容易饿,胃胀、腹胀;或膝盖肿痛,胸乳部、腹和大腿部、下肢外侧、足背、足中趾等多处疼痛,足中趾活动受限。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