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托福真题详解——口语分卷(第一册)(第二版) (乐闻携尔出国系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7 23:59:43

点击下载

作者:刘文勇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新托福真题详解——口语分卷(第一册)(第二版) (乐闻携尔出国系列)

新托福真题详解——口语分卷(第一册)(第二版) (乐闻携尔出国系列)试读:

版权信息COPYRIGHT INFORMATION书名:新托福真题详解——口语分卷(第一册)(第二版) (乐闻携尔出国系列)作者:刘文勇排版:青杨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10-01ISBN:9787300214818本书由北京人大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言

开宗明义:从传统意义上讲,我很难被认定为一个“口语好”的老师——事实上,乐闻携尔托福教研组的诸多同事们(甚至包括那些本身不教授口语单项的老师们)都热衷于在各种场合打趣我那“无论多么认真,都依旧强烈的”江西乡下英语口音。于是,当我厚着脸皮,接受为《新托福真题详解——口语分册》写序的光荣任务时,我红着脸对留英归来的昕洁老师说:“小杜,我口音如此之烂,看来我应该就是最适合的读者了。”

可她居然斩钉截铁地说:“不,老刘你这个大‘话痨’,你可不该是这本书的读者。”

哦?为什么不呢?这和大“话痨”有什么关系?似乎印象中那些“口语”好的“牛人”们都是一口正宗的“美音”或“英音”呀——难道这不就是口语高分的关键所在吗?

显然不是!

尽管传说中的“牛人”们都是以近乎完美的、新闻主播般标准的口音完成托福考试的口语部分,但事实上,这压根儿不是评高分的关键。其实这很好理解,比如我的印度或韩国朋友们,他们的口音不可谓不重,不也照样能获得高分?究其原因,是他们可以用英语进行流利的表达与交流。天啊,我们居然忘了学口语最最基本的目标——表达与交流:我们学英语不就是为了这个吗?

显然,新托福口语考试主要就是考查考生以英语为工具的表达能力,仅此而已(由于考试时机器只有录音功能,它甚至无法考查出考生的交流能力)。因此,第一,有内容可讲;第二,也知道如何将内容用符合逻辑的英语流畅表达出来,就成为参加新托福口语考试的关键。这不但是“大话痨”们的特点,也是我们应该在口语考试之中下功夫的地方。

乐闻携尔勤奋的口语老师们做了这样一件使备考变得容易起来的事情:将我们所能够找到的有限的托福口语真题一个一个地写出脚本与答案,录好录音,以供模仿。大部分的中国考生在复习托福“听、说、读、写”四个科目时,口语部分所花时间往往最短——这并不是因为口语部分最容易,而是因为口语往往缺乏参照,练了也不知道效果如何——不像“阅读”、“听力”部分是客观题,有标准答案,而写作部分又有大量的范文书——而这不就是本书出版的缘由吗:有标准的范文摆在眼前,能够翻一翻,读一读——能背一背就更好了,这样考生心里自然会有底得多,有种“熟读唐诗三百首”的感觉,不是吗?愚兄文勇2015.8编写说明

我听过有人抱怨国外的生活简单而枯燥,商店早早就关了门,一整个晚上都无所事事。这与我所经历过的生活大不相同。除了学生时代要去应付繁重的课业之外,还是有很多种方式可以用来打发晚上的闲暇时间。例如,大学等教育机构会开设各种有趣的、无趣的课程,光是研究那厚厚的课程介绍手册就足以让我在案前坐上几个小时;公立或私人的博物馆、艺廊等也常在晚上办一些小活动,可能是一期针对功效植物的讲座,也可能是大家凑在一起捏捏陶土;或是约上三五个好友,沏上满满一壶姜茶,天南地北地闲扯上一番;更不必说逢年过节城市内举办的大大小小的表演和游行……这样又怎么会简单枯燥呢?

问题可能出在口语方面,若是口语不好,想必多少会有些交流上的不畅,这自然会对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影响。

也许,口语的问题是很多学生心中永远的痛。所以,口语考试才应运而生。

我想,这样的考试是好的。与走出了国门再去一面应付繁重的学业、一面痛苦自己的口语相比,不如早早地在国内把问题暴露出来并解决掉。那么,考生都暴露出了什么问题呢?

首先,就是语音、语调方面的问题。虽然,考生不必练就一口优雅的英音或是流利的美音,但是至少也不能影响交流。本着这个目的,考生还是要刻苦地进行跟读训练的。说到这里,有些听过满分口语答案的考生可能有所不满:一个吐字含糊的印度人、一个舌头打卷的法国人都能拿满分,凭什么自己还要苦练语音、语调呢?这时,我会问考生:你是要锦上添花,还是要火上浇油呢?如果你本身的答案在内容、结构和逻辑等方面都很好,你的表达也没有问题,这时,如果你的语音、语调也让考官听着很舒服,岂不美哉?如果你本身的答案有瑕疵,或是表达有问题,再加上一口一般人理解起来有难度的口音,试想一下考官的心情……

除去语音、语调这样需要每一个学习外语的人时刻警惕的问题之外,我发现了考生所准备的口语答案中的另一个问题:他们说出来的英语没有一种对话感。这里我必须承认,这些考生都很认真、很刻苦地去练习口语。但是为什么他们说出来的话听起来那么像提前准备好背诵出来的呢?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考生对各种小词的“嫌弃”。例如,明明可以简简单单地用“it makes sense”来表达,却非要用“it is reasonable”。自己准备得辛苦,考官听着也累,得不偿失。

在意识到了这两个问题之后,我将这本《新托福真题详解——口语分卷》做了如下定位:

1.这须是一本真实反映美国青少年交流用语的口语书。所以,我对撰写口语答案的两位美国老师提出的要求是:写下你每天说出口的话,就像你在美国与朋友和同事交流时的表达一样。所以,如果你想学优雅的口语或是高端的表达,那恐怕要失望了。不过我觉得“先学会走,再学跑”是合理的,也是值得的。

2.每个口语答案的字数相比较其他资源上口语答案的字数来说要少一些。这样做的目的无非在于“来,慢慢说,清楚地说,一字一句地说;在这个基础上,试着一点一点地加快”。

3.为了照顾各种不同背景、不同需求的考生,这本书里加入了听力材料的文本及翻译、阅读材料的翻译、很少的一些口译技巧的总结等内容,希望会对有需要的考生多少有一些启发作用。

一本书从策划到写作再到出版,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在这里真心地感谢所有参与《新托福真题详解——口语分卷》一书工作的老师(排名不分先后)。

首先感谢负责实际答案撰写工作的四位口语老师:陈佳宝老师、谭今老师、项雯老师以及孔喆老师。

感谢提供方法论内容和思路的三位老师:张颖老师、项雯老师以及孔喆老师。

还要由衷地感谢张颖老师和白宜玄老师协助我进行了大量的校对和语言推敲工作。

感谢王烨老师、于益然老师、汤西茜老师、高长玲老师、雷宇老师和李丝雨同学进行的翻译和校对工作。

感谢王甜老师、李亦琛完成了大量资料整理准备、文本听写校对等工作。

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何冬梅老师、喻菡韵老师、谢晓春老师的帮助以及提出的宝贵意见。

最后,要跟考生分享一句赛达考试阅读文章中出现过的一句话:“不要把你的读者(听众)搞糊涂。”要知道评分的人是考官,有道是:考官好,你也好。编者第一章新托福考试口语部分方法论第一节 新托福考试口语部分方法论总述

新托福考试口语部分的前两道题是在一定框架内作答的主观题,类似于“戴着镣铐跳舞”。要答好这两题,攻克语言关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提前准备好内容。在第一题中,如“讲一讲你最喜欢的书”,就算是用汉语,大多数人很难在短短15秒的准备后给出一个结构清晰、内容充实的“演讲”,更何况是用一门外语呢?因此,考场上所给的15秒钟准备时间不是用来思考口语答案的内容的,而是应该基于平时的准备,迅速筛选出相关内容、构建联系以及升华语言的。如此做的目的在于使答案既能借鉴平时的准备,又不牵强刻板。而平时的积累则是一项庞杂的工作,建议考生将每一个考题都思考一遍,之后根据主题分门别类准备素材。第二题和第一题在备考、应试和答案的呈现方面是相通的,相对于第一题的“N选1”模式,第二题只是变成了“2选1”,缩小了选择范围。考生先要迅速选定立场,然后就可以采用第一题的思考模式,在自己的语料库中找出相应的素材支持自己的观点即可。

第三题考的是复述能力,答题时将事件和考生反应说出即可。需要注意的是时间分配的问题,一般来讲,阅读部分的复述控制在20秒以内比较理想,这需要反复练习时间控制和概括总结能力。第四题与第三题形式一致,只是内容偏学术。时间控制的要求与第三题相同。做第四题时,如果遇到一些不熟悉的概念或者读不懂的内容,千万不要慌;有些考生因为乱了阵脚,结果导致本来简单的听力也听不下去了。其实遇到这种情况完全不需要担心,阅读材料中的一些定义和解释大都相对抽象,而接下来的听力则是进一步用生动的语言和大家所熟知的例子来阐述这个抽象的阅读材料的,等认真听完听力部分老师的举例讲解,再艰深的概念也会迎刃而解。

第五题和第六题没有阅读,只有听力。第五题除了要复述听力中的事件和解决方法,还要阐述自己的观点,而后者在答题过程中才是重中之重,要占到答题时间的2/3,即40秒左右。第六题是复述一个学术讲座的录音内容。答题时的重点在于,答案的结构思路一定要清晰,否则会把要回答的知识点打乱,不但自己条理不清、丢三落四,也会让听者听得糊里糊涂。答题的时候要先讲定义等最抽象的内容,然后对抽象的内容做出解释,而后再分层次给出理由或是具体的事例。其中,信息的筛选也是很关键的,考生要学会提取关键信息,以便在短短的60秒中讲清楚一个相对复杂且抽象的概念。

在这六道题中,前两道题只需“输出”,而后四道题则都需要“输入”与“输出”的互动。如何保证两者之间转换自如,是最大的挑战。很多考生的笔记记得混乱无序,内容不分轻重,即使是自己回头看都看不懂,当然会影响答案(输出)的质量。有些人提出,学习一下口译的记笔记方法会有所帮助;而又有些人说,其实没有这个必要。无论是否去借鉴口译记笔记的方法,考生如果可以在记笔记这方面用心练习,形成自己的习惯,能够做到边听边筛选信息,最后拿着笔记“读”出刚刚输入的内容,就足够了。考生要突破心理障碍,不要把记笔记想成一个太过复杂的系统,只要多加练习,每个人都可以开发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记笔记方法(注:参见附录:口译笔记小技巧。)。

最后提醒诸位,长期不懈地下苦功提升语言能力才是根本;否则,只专注所谓的“技巧”或“模板”,便是舍本取末、事倍功半、自欺欺人了。提高语言水平是没有捷径可走的。这点考生大可放心,不要把精力浪费在寻找各种所谓的“偏方妙计”上,而是要脚踏实地地听、说、读、写逐项攻破。假以时日,定会有丰厚的收获。第二节 口语考试答案的各项评分标准

一份答案的优劣是怎样被评判出来的呢?ETS在《官方指南》(Official Guide,OG)中给出了非常详细的说明。可是,那样冗长的描述并不适合考生来逐字记住,同时,也不利于考生快速地判断自己口语答案的质量。于是,为了方便考生理解、记忆口语答案的评分标准,张颖老师仔细研究了OG中的说明,并总结归纳得出了“清丽版评分标准——GIFTVOP”:

我想,一定会有考生说:“口语嘛,我能说出来,对方能听懂就达到目的了。××不那么重要。”这里的“××”是什么呢?一般是某位考生的薄弱项,如语法、流利度、词汇或发音等。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自我安慰“口语嘛,语法不重要”,“口语嘛,词汇简单一些也Okay”,甚至是“口语嘛,带点儿我家乡的口音也是可以理解的”。

是的,在交流的过程中,有一点儿小小瑕疵的确不影响交流。但是如果给自己找了这样的借口,那么自己在相应方面则很难有明显的提高。如果自己不仅仅是在某一个方面有瑕疵呢?就像一朵美丽的花,如果一个花瓣上有个被虫咬的小洞,人们或许可以说不碍事,甚至增添了一丝生动;如果每个花瓣都被咬掉了大半,那朵花就会被人们无情地丢掉了!所以,考生在备考的时候,一定不要给自己找偷懒的借口,要仔细按照评分标准,专心练习其中的每一个单项。一、语法(Grammar,G)

其实,我们在口语中一般不会使用太难或太复杂的语法结构。而且,经过新托福考试写作部分的折磨,考生都应该是有一定语法底子的,是足够拿来应付口语考试的。问题是,我们怎么才能发现自己已经说出的话有哪些问题呢?我们可以试着这样做:每天回忆昨天做过的事情,并用10分钟的时间来描述它,同时用录音机录下来,然后听自己的录音,发现自己的语法问题。

有的考生可能会说:“我的语法还是不错的,但是我不知道自己的表达对不对。”这对于学习外语的考生来说是很普遍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考生平时的积累。建议考生准备一个摘抄本(电子的也可以),把自己见过的地道的口语表达记下来,随时翻阅。摘抄的材料选新托福考试听力部分或者口语部分的文本是最好的,这样既可以熟悉考试,达到备考的效果,也可以保证材料的可信度。

对于语法相对比较薄弱的考生,推荐去看张满胜老师的《英语语法新思维》一书。二、内容(Idea,I)

虽说新托福考试口语部分主要考查的不是考生答案的内容有多精彩,但是,为了保证有足够多的东西来说满45秒或1分钟,考生还是应该注意在备考的时候留心一下自己答案的内容。有些考生可能不能理解。那么我们来想,考生在回答第三至六题的时候永远都“有话说”。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第三至六题都给出了答案的内容,甚至给的内容特别丰富,可以让考生轻松地说上1分钟,甚至2分钟。这些题同时还给出了规范的表达,考生就算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也还可以借用材料中使用的语言。相对地,有很多考生反映,口语最难的其实是第一、二题,因为我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或者“该怎么说”。

那考生应该怎么来准备自己的答案的内容呢?

就第一、二题而言,在勤加练习的基础之上可以去准备几个“万能范文”。范文的覆盖范围要广,至少也要包括26套TPO以及前两题的机经。准备范文的时候可以把题目按照“人物”、“地点”、“事物”以及“事件”进行分类(注:如果没有时间分类,或者不知道怎么分类,可以参考网上流传的机经。),根据各分类中的经典题型来准备。范文覆盖的题目越多,就越接近“万能”。

第三至六题由试题部分提供了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考生可以在内容方面松一口气。有的考生会有疑问:“内容都给出了,我还有什么好操心的呢?”事实上并非这么简单。

先说第三、四题。这两道题的共同点是,都需要读一段文字,听一段录音,将两者的内容阐述出来。我们注意到,题目提问的方式经常是“听力中的人是怎样评价阅读材料中的内容的?”或者“用听力材料中所述的内容为例,阐述阅读材料中提到的那个概念”。这说明ETS希望考生的答案可以综合阅读材料和听力材料,而并非像记流水账一样。其实,考生那“流水账”一样的答案如果结构清晰、内容翔实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有些考生的答案在内容上非常不讲究,最后答案就会像一团乱毛线一样,东一句、西一句,让人摸不到头脑。

再说第五、六题。有的考生这时候就得意了,“第五、六题只有听力,这下就不用担心内容问题了吧”。虽然第五、六题只有听力材料提供的信息需要讲出来,但是这也不代表无须斟酌考生答案的内容。要知道,第五、六题的听力“段子”一般都在2分钟左右,答题时间是1分钟。这就说明考生一定要有全面概括听力材料核心要点的能力,而这个能力是通过考生答案的内容而表现出来的。三、流利(Fluency,F)

作为非英语为母语的考生,想要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也并非不可能。这里,我们推荐郭若木老师原创的Saavedro听写—跟读—听读“三分归元气”训练法(注:该训练法的完整内容请见《新托福真题详解——听力分卷》(第一册)方法论部分。)。

Saavedro听写—跟读—听读“三分归元气”训练法一共分为三个部分:

听写(又名听抄):就是听一句话,然后把你听到的这句话写下来,再和原文进行比对,纠正错误。这个方法可以帮你检测你什么地方出现了信息缺失。找到信息缺失后你就可以通过大量反复的跟读填补上你的这些信息缺失。而以后再次听到类似的地方,这个缺失就不会再次出现,可供你理解的信息比以前又多了一分。每天认真听写2小时,查出20~30个信息缺失点,然后全部填补上。两三个月后,由于填补的信息缺失点积累了很大的量,所以当你再听听力段子的时候,平均每篇文章单位字数内可供你理解的信息比起以前来就多出了很多,因此你的理解力就会上升。理解力上升了,题做对的概率就比以前高出很多。结果就是听力提高了,分数也提升了。听写是查找听力盲点和漏洞最有效的方法,处于基础阶段。

听读(又名盲读):就是边听边读。当你播放一篇听力音频时,自己稍微比听力原声整体延后0.5秒~1.5秒对听力原文进行完整的、同速的且不间断的复制式跟读。在听读中,眼睛是不能看听力原文文稿的,同时耳朵听到后立即完整同速地跟读出来。自己跟读不出来或者跟读模糊的地方就是听力的盲点和漏洞所在。听读是查找听力盲点和漏洞最有效、最省时的高级方法,处于高级阶段。

跟读:在使用听写与听读做完听力盲点的检测后,就要开始设法弥补这些漏洞和盲点了。在这里要说个问题,很多考生抱怨听写与听读对于听力提高没有实质性的作用,或者说自己练习听写与听读也有相当长一段时间了,却没有发现自己有任何明显的提升或提高。对于这部分考生来说,首先要确保你的听写与听读的方法正确。如果你的听写与听读的方法是正确的,练习了一段时间后提升还不是很大的话,就属于接下来我们要讨论的一个话题范畴了。这就是“跟读”。跟读与听读又有所不同,跟读是耳朵听着录音并且眼睛同步看着录音文本然后再将听到的和看到的内容同步大声读出来。四、时间(Time,T)

时间这个概念涉及很多方面,不仅包括回答问题的时间,还包括读题时间、阅读文字材料或听录音材料的时间以及准备作答的时间。(一)各部分时间详表

其中一、二题在考试形式和时间安排上一致:

虽然第三至六题都是综合题,但是第三、四题在考试形式和时间安排上一致:

而第五、六题在考试形式和时间安排上一致:(二)作答时的时间调控

我想,一定有很多考生在为答题时间而头疼。不是“时间没到,话没了(常见于第一、二题)”,就是“时间到了,话还没说完(常见于第三至六题)”;简直愁煞人。“话没说完”还好办,看时间快到了,就“拣重点”说好了;可是这“没话说”的时候就不一样了,看着计时器还剩下好几秒,真让人尴尬,还会影响后面做题时的情绪,这可怎么办呢?

有的考生说:“我在回答的时候,如果没什么话说,会在一些地方‘嗯嗯啊啊’一下。这样不仅可以拖延几秒时间,还可以让我的答案听起来显得不那么像是读出来的,或者背出来的,一举两得。哈哈。”

这样诚然可以解决问题,但实在是无奈之举。

又有考生会说:“我都是列出提纲的,对每一点内容要说多久,心里大概有个数。这样就比较好把握时间了。”

我想,这是一个更加理想的解决方法。它可以从“时间”和“结构”两方面来保证答案。但是具体要怎样操作呢?把一个比较长的答案缩短,我想每个考生都可以做得很好。但是怎样才能把一个答案变长呢?这其实很简单:看看你在缩短答案的时候去掉的是一些什么样的成分,拓展答案的时候,就应该添加什么样的成分。那考生在缩短答案的时候都去掉了些什么呢?无非是一些把情况解释得更清晰、更详细的东西,如一些可有可无的成分或是一些在功能上相同的内容(解释说明和例子)。这就是考生要添加进答案的东西。1. 可有可无的成分

什么是可有可无的成分呢?就是对答案中某个小主题的展开描述。用TPO17的第一题来举例,题目是:“Talk about a special opportunity that was given to you. Explain why the opportunity was important.”(讲述你曾经得到的一个很特别的机会,并解释为什么这个机会对你来说很重要。)

我收到的最开始的答案是这样的:“Last summer, I was elected as the organizer for a charity event in my school. My team was responsible for throwing a fund raising party for the victims of a flood. It was a special opportunity for me because it boosted my ability of leadership. I learned how to organize an event, how to assign jobs and how to work in a team. At the same time, this experience made me a confident person. I became more ready to handle challenges in life after that.”这段文字在解释的部分有两点内容:(1)锻炼了自己;(2)给自己增加了自信。但是其中的第二点并没有展开叙述,只是提了一句。这时,就可以在第二点中加上一些“成分”来完善它。

于是,新的答案就变成了这样:“Last summer, I was elected as the organizer for a charity event in my school. My team was responsible for throwing a fund raising party for the victims of a flood. It was a special opportunity for me because it boosted my ability of leadership. I learned how to organize an event, how to assign jobs and how to work in a team. At the same time, this experience made me confident while dealing with all kinds of emergencies. When trouble came we sat together and figured out the solution immediately. Our solution worked since the event finally went swimmingly. I became more ready to handle challenges in life after that.”

新的答案比原先的答案增加了26个单词。在这个过程中,增加了一些有实质性内容的补充。2. 功能相同的内容

什么叫功能相同的内容呢?

这其实也很简单。考生都知道,想要把一件事情说清楚,需要抽象的概括和具体的描述。最直观地说,就是在叙述或者记叙的时候用的主旨句和支持主旨句的例子。那具体的描述都有可能是什么呢?首先,它可能是个例子,我想这个不用多说了,考生都能明白。还有可能是什么呢?有可能是一段解释说明,或者是一段描述,甚至是一段比喻、排比这样的修辞。这些例子、解释说明、描述、比喻、排比在功能上是一样的,都是要把相应的抽象概念说清楚。所以当考生的答案中的每个小主题都已经具有抽象的概括和具体的描述时,可以通过给某个小主题再添加一个例子或者再添加一些说明来达到延长答案的效果。

其实,备考托福的考生对此应该并不陌生。有没有发现在托福考试阅读部分的文章中,总会有一些前后相邻出现且意思相同的东西?这些东西往往都是在为同一主旨服务,在意思上也没有区别。如此设计的目的是要把问题解释得更清楚。例如,OG上的鲸类起源那篇文章中有一句话是:“It should be obvious that cetaceans—whales, porpoises, and dolphins—are mammals.”(众所周知,鲸类动物,如鲸鱼、鼠海豚和海豚,是哺乳动物。)我想,上过文勇的阅读课的考生,或者是读过文勇所著的那本《文勇的新托福阅读手稿》的考生大概都已经明白我要说什么了。“cetaceans”(鲸类动物)中包括了“whales, porpoises, dolphins”(鲸鱼、鼠海豚和海豚),这两者在句子中的功能是一样的,都是要说明“什么东西”是哺乳动物。

考生明白要怎么做了吗?假设这句话是自己的口语答案,如果时间不够了,就可以简单地说“It should be obvious that cetaceans are mammals.”;如果时间充裕,就可以稍微啰唆一点:“It should be obvious that cetaceans—whales, porpoises, and dolphins—are mammals.”

还是照例用TPO上的某道题来举例。如TPO16的第一题,题目是:“If you could have any job or career you wanted, which would you choose and why? Give specific details to explain your response.”(如果你可以从事梦想中的工作,你会选择怎样的工作?原因是什么?请用具体的事实来论述你的答案。)

我收到的有关这道题的答案是这样的:“I would like to be a singer if possible. First of all, I believe that I was born to be a singer. My voice is sweet. My friends call me ‘Yang-Jin-La-Mu’ which means ‘the goddess of beautiful voice’ in Tibetan. Second, I am a good piano player and I’ve been practicing for over ten years so I am very into melodies. To take singing as my career will make the best use of my talents and my hard work.”这段文字在解释的部分有两点内容:(1)自己条件很好;(2)会弹钢琴对自己的帮助。但是其中的第二点虽然有稍作展开,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就相同的意思把话再说一说。

于是,答案修改后为:“I would like to be a singer if possible. First of all, I believe that I was born to be a singer. My voice is sweet. My friends call me ‘Yang-Jin-La-Mu’ which means ‘the goddess of beautiful voice’ in Tibetan. Second, I am very into melodies. I believe that my piano playing experience benefits me a lot and it really helps me to get the melody of songs. I am a good piano player and I’ve been practicing for over ten years. To take singing as my career will make the best use of my talents and my hard work.”

这时,我们并没有增加什么新的内容进去,我们还是在说通过学习钢琴,我的旋律感更好了。但是在我们翻来覆去地说这件事的时候,字数就增加了21个。3.两者之间的区别

不知考生可以看出以上两者之间的区别吗?第一种是针对没有被展开的内容而进行的扩充,而第二种则是针对原文中已展开的某部分进行的扩充。如图所示:

通过加入“可有可无的成分”来扩充答案:

通过加入“功能相同的内容”来扩充答案:五、词汇(Vocabulary,V)

在准备考试的前期,可能有很多考生最发愁的就是词汇。词汇的匮乏无疑会影响考生的表达。有的考生会想,那我拼命背单词不就好了吗。于是,随着备考的进行,考生的词汇量也在逐渐积累。这时,有的考生就开始得意了:我的词汇量已经有小10 000了,应付口语考试绰绰有余了。看起来似乎是这样的,但是,实际情况呢?我遇到过很多阅读很棒且写作也不错的考生,他们的口语就多少有那么一点儿不尽如人意。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学会口语式的表达。而要学会口语式的表达,第一步要确定哪些是口语中常用的词汇。这一步工作已经有人完成了。在1953年,英语语言学者麦克·韦斯特博士(Dr. Michael West)整理了一份通用General Service List(GSL,所谓的“通用词汇表”)。我想,有的考生一看到这个词汇表的英文名称可能要拍案而起:“这不是传说中的‘雅思基础词汇表’吗?”也许,有的考生还见过其他的翻译名称。我想说,这么一个“遍地开花”的词汇表是不是很重要呢?

这时,有的考生会不会很开心:“我只要捧着这个GSL狂背一气就可以‘口语无忧’了吧?”Forgive me for answering the question with a question. 但是我一定要这样问:“有了柴米油盐,就一定可以做出美食了吗?”恐怕不用我说,大家也知道这里还欠缺一个关键因素——巧妇。我想,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就算是青菜萝卜到了巧人手里,也能做成珍馐美味;而就算是给拙人龙肝凤髓,也只会白白被糟蹋。参加口语考试也是一样的:背会再多的难词、大词、生僻词并不一定能润色你的口语答案,倒不如学会那些“草根”一般的表达法,让本土人听到你的答案就倍感亲切、熟悉要来得好。

那么,参加托福口语考试的诸位考生具体需要怎么做呢?或者,我们把这个问题具体一下:考生从哪里才能学到本土的表达呢?贴心的ETS又一次给考生准备好了学习材料,即新托福考试中各个部分的听力材料。

新托福考试在很多部分都设计了听录音这个环节,如口语部分、写作部分,自不必提还有听力部分。这些大量的材料中,有的贴近日常的学习生活,如口语部分第三题、第五题以及听力部分的conversation;有的则相对学术一些,如口语部分中的第四题、第六题,写作部分的听力材料以及听力部分的lecture。

以这些东西为材料可谓好处多多。首先,就范围上来说,新托福考试中出现的东西当然比其他材料更吻合新托福考试中要考的东西。其次,这些材料相对接近美国国内的英语环境,以这些东西为材料,考生的英语会让身在美国的考官感到熟悉。最后,既然是新托福考试中的听力材料,必然有听力录音与之相佐,跟着录音中动听、标准的发音练习地道标准的表达,一定会事半功倍。

那么背了GSL,跟着新托福考试学习了表达,是不是就万事俱备了呢?这时大家还需要做一项工作,熟悉另一个单词表:Averil Coxhead整理的Academic Word List(学术词汇表,AWL(注:GSL 和AWL 这两个表在网上都可以下载。))。这项工作的目的是:防止考生遇到陌生的学术词汇而自乱阵脚。

即使我们把这两个词表都背得滚瓜烂熟了,也难免会有些单词不会说,这个时候怎么办呢?我们推荐一个沟通方面的策略:circumlocution, get round a vocabulary gap by using other words(遇到不会说的生词时,用其他一些词来解释)。例如,有的考生可能不会说“浴巾”,那他可以试着去解释浴巾是什么,它的作用又是什么:It is a piece of material, for drying yourself after bath or shower.(它是一块在你洗完澡后用来擦干自己的布料。)或者,有的考生可能不会说“吸尘器”,那他可以试着这样说:It is a machine for cleaning, especially for cleaning the carpet or the floor. There is a tube connecting with a dust container. When cleaning, people use the tube to suck in.(它是用于清洁的机器,特别是在清洁地毯和地面时。它有一根管子,管子连着一个储存脏东西的设备。在清洁时,人们会用那根管子来把东西吸进去。)再如,有的考生可能不会说“防晒霜”,那他可以试着这样解释:It is a kind of cream like stuff which keeps you safe from sunburn.(那是一种乳霜一样的东西,会防止你晒伤。)有的考生可能不会说“花椒”,那他可以试着这样来描述:It is a kind of spice, which looks like black pepper but with dark red and bumpy coat. It makes your tongue numb.(这是一种香辛料,它看起来有点像黑胡椒,但是外面的壳是暗红色的而且有小凸点,吃起来有点麻。)

无论我们在这里举多少例子,对于考生来说也是不够的。那考生应该怎样去做呢?首先就是要练习,要尝试着去跟别人解释一些自己用英文不会说的东西。大家可以两人一组来做这样一个游戏,一个人用简短的英文来解释,另一人猜。其次,考生可以去留意生词的英文释义是什么,或者是维基百科上给出的某个事物的英文解释是什么。这些都会对考生有帮助。在这个有网络的时代,学英语也变得方便了很多。六、结构(Organization,O)

详见第三节分题详述。七、发音(Pronunciation,P)(注:发音部分的例子选自 Gerald Kelly 于 2001 年编著出版的 How To Teach Pronunciation 一书。)

说到发音这个问题,一定是有人欢喜有人愁。欢喜的无非是那些发音较好的考生;而愁的则是那些自知发音有问题的考生。在这里,我想强调一下,发音问题不仅仅是那些带有明显中国口音的考生应该要注意的问题;而那些发音较好的考生也需要注意自己是否还有没有注意到的发音小问题。

说到发音,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元音和辅音,其次是一个单词,而后是几个单词组合在一起时会遇到的连读和不完全爆破,再后是一句话的语音语调。那怎样才能发现自己发音上的小问题,又以什么为标准纠正呢?这么一说,考生都要犯难了。不急,我们一步一步来。

首先给考生推荐一个网站:

Phonetics: The Sounds of American English,网址如下:

http://www.uiowa.edu/~acadtech/phonetics/english/frameset.html

这个网站的页面其实极其简单,只有标题和分类。看过标题“Phonetics: The Sounds of American English”,很明显,这是一个介绍美式英语发音的网站;标题下有关于某一个音节非常详细的分类和介绍。

我们按照网站上的指导任意选择一个音。于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看到屏幕中一个大大的人的口腔侧面图了吗?点一下图下面的“play”按钮,伴随着该音节的发音,图画会显示在发这个音的时候,口腔内各个器官的运动情况。这是不是很神奇?这还不够神奇。我们发现侧面图的下方有两个缩小版的侧面图。第一个是“animation with sound”,第二个是“step-by-step description”。目前默认的是选择第一个,那我们选中第二个试试。发现侧面图有点儿不一样了,图中的某个部分被高亮显示了出来,同时图下面多出了一些解释,点下“next”按钮后,高亮显示的部分发生了变化,同步更改了说明。这个图是什么呢?这就是把这一个音节的发音过程减慢,分步,然后逐步展示和解释的图集。相比较于那些英语书上让人晕头转向的描述,这个东西对于考生来说实在太有用了。赶紧收藏起来吧。

解决了元音和辅音的问题,我们再说说怎么来解决单词的发音问题。这里要介绍一个非常适合英语学习者的网络字典: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网址如下:http://oald8.oxfordlearnersdictionaries.com。相比较其他的网络字典,牛津的这个网络字典非常为学习英语的学生着想。这个网络字典上不仅有音标、词性、各种词形变化、释义、例句,还有同义词和英式与美式发音的音频。考生们要做的就是把我们在词汇部分说的那个General Service List中的词挨个放到这个网络字典中,一个一个地仔细听,以此来纠正自己的单词发音。

现在,每一个单词都纠正过了,让我们连起来读一些词组或句子来“操练”一下,读几个简单的句子吧。

①I’ll be back in half an hour.

②Her English is excellent but her German is awful.

③I saw it happen.

④I think, therefore I am.

⑤Who is it?

⑥Glad to meet you.

⑦The third chair is broken.

⑧They are very friendly to us.

有没有考生一看到这几个句子心里就乐开了花:我以为要读什么恶心的长单词or恶心的难句子呢,这么简单的句子有什么好读的?

好,我们先来慢慢地、吐字清晰地念这几句话。很简单,是吧?那我们现在渐渐把速度加快,加快到正常的对话语速。我想,加快速度后,会出现两种情况:(1)有的考生会自动地把个别地方念含混。(2)有的考生坚持每一个音节都咬字清晰,最终舌头抽筋了。

那我们提倡哪一种呢?我们当然不会让考生以近乎自虐的方式来折磨自己的口腔和舌头了。所以我们下面要提的内容是:连读和不完全爆破。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句子,这是元音与辅音的连读:

①I’ll be back in half an hour.

是不是有考生直接就念成“I’ll be back in half an hour”了?这就是连读,即在同一个意群中,相邻的两个词,前者以辅音音素结尾,后者以元音音素开头时,自然地将结尾的辅音和开头的元音相拼,构成一个音节。连读时,一般不重读,只要顺其自然地一带而过即可。这里一定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连读只发生在一个意群之中,而在两个意群之间即使出现了“相邻的两个词,前者以辅音音素结尾,后者以元音音素开头”这种情况,也是不可以连读的。例如,在“There is a book in the box”一句中,“book”与“in”分属两个意群,就不适合连读。元音与辅音的连读情况还有:

I’ll be back in half an hour

Not at all.

Please take a look at it.

That is a right answer.

然后我们再来看元音之间的连读:

②Her English is excellent but her German is awful.

有没有考生困惑了,认为这里怎么会出现连读现象呢?我想一定是有的。这里要讲的内容是“rhotic”,即单词中的“r”是否要发音的问题。在英语的标准发音中,跟在元音后的“r”往往是不发音的,如“car([kɑ:])”或“carve([kɑ:v])”,而对于美式英语、爱尔兰英语和英国部分地区的口音来说,这里的“r”往往是要发音的,如“car([kɑ:r])”或“carve([kɑ:rv])”。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现象是,当“r”的前后都是元音时,如“Her English”,即使是标准发音的人也会倾向于在这里把“r”音发出来;而当“r”的前面是元音,后面是辅音时,如,“Her German”标准发音的人则倾向于不把这里的“r”音发出来。所以在读例句“Her English is excellent but her German is awful”时,第一个“her”中的“r”音要发出来,而第二个“her”中的“r”音则不需发出来。类似的情况还有:

My brother lives in London.与My brother always phones at the wrong time.

③I saw it happen.

为了念得顺口,是不是有考生会把“saw it”念成“[sɔ:rit]”?当两个元音字母之间没有“r”时,即使是有些不习惯发“r”音的人也会倾向于在这里发出“r”的音,以方便发音和过渡。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前面的单词以“/ə/”,“/ɑ:/”或“/ɔ:/”音结尾时。类似的情况还有:

It is a question of law and order.

甚至有的人在读“drawing(/'drɔ:iŋ/)”一词时,也会读成“/'drɔ:riŋ/”。

④I think, therefore I am.

在前后两个连续的元音中,当一个单词以“/i:/”结尾,或一个双元音以“/i/”结尾时,为了方便发音,人们会在第二个元音开始时发出“/j/”的音。这是因为,在发“/i:/”和“/i/”音时,口型更接近要发出半元音“/j/ ”的口型。类似的情况还有:

I agree.

I ought to be.

They are.

⑤Who is it?

我想,有的考生在念这个例句时,大概就像是要吹出欢快的口哨了一样,他们会在“is”前面发一个“/w/”的音。这是因为,在前后两个连续的元音中,当一个词以“/u:/”结尾,或者一个双元音以“/u/”结尾时,人们会在第二个元音前发出“/w/”的音。道理跟刚刚讲的“I think, therefore I am”的情况比较类似,在发“/u:/”和“/u/”音时,口型更接近要发出半元音“/w/”的口型。类似的情况还有:

Go on.

Are you inside, or are you outside?

You are...

前五个句子讲的是连读,其中包括元音与辅音的连读和元音之间的连读;后面三个句子讲的则是不完全爆破的三种情况。

⑥Glad to meet you.

我们会含混其中哪个部分呢?我们会把其中的“glad to”读成“gla(d) to”。这就是我们要提的第一种不完全爆破的情况:爆破音“/p/”,“/b/”,“/t/”,“/d/”,“/k/”,“/g/”中的任意两个因素相邻时,前者发不完全爆破音;而后者则依旧要完全地、彻底地进行爆破。同样的情况还有:

He has a ba(d) col(d) today.

You shoul(d) ta(k)e care of…

⑦The third chair is broken.

这里我们会含混其中的哪个部分呢?我们会把其中的“third chair”读成“thir(d) chair”。这是第二种不完全爆破的情况:爆破音“/p/”,“/b/”,“/t/”,“/d/”,“/k/”,“/g/”在“/θ/”,“/ð/”,“/tʃ/”,“/dʒ/”之前时,发不完全爆破音。同样的情况还有:

Have you rea(d) the book abou(t) tha(t) child?

⑧They are very friendly to us.

在这里我们又会含混其中的那个部分呢?我们会把其中的“friendly”读成“frien(d)ly”。这是第三种不完全爆破的情况:爆破音“/p/”,“/b/”,“/t/”,“/d/”,“/k/”,“/g/”在“/m/”,“/n/”,“/l/”,“/s/”之前时,发不完全爆破音。同样的情况还有:

Goo(d) morning.

Goo(d) night.

有关连读和不完全爆破这部分内容只是对广大辛苦备考的考生的一个提醒。在考生练习的时候,力求做到自然就好,不必刻意追求其中的一些发音效果,尤其是在连读部分。能够做到自然自信地吐字发音,就是最理想的状态。第三节 分题详述一、第一题(一)基本介绍

第一题为独立口语任务。给考生15秒的准备时间,然后让考生用45秒的时间回答。考试之前考生应该充分准备第一题。如果没有准备的话,即使让以英语为母语的本土英国人或者美国人来回答,他们也很难在15秒之内组织出一个逻辑清楚、表达清晰的论述。

一般情况下,第一题会要求考生谈一下个人偏好类的问题,如欣赏的人、难忘的经历、喜欢去的地方以及对自己来说有意义的事情等。这些问题的题目大致可以分为事件、人物、地点、事物四大类型。

考生在回答第一题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答案不需要完全真实,但要有理有据。(2)答案不追求思想的深刻和立意的新颖,以简明易懂的论点论据为宜。(3)切勿用华丽而空洞的辞藻,要使用口语化且合宜的语言。(4)答案中应有一定的语法现象,但切勿使用让人难以听懂的长难句。(5)不需要说太快,一般情况下说80~100词比较适宜。(6)语调勿太平,语调应富有变化。(7)语音不需要纯正美音,但错误的或者古怪的发音要纠正掉。(8)注意使用连接词,以增强表达的逻辑性。(9)这道题一般可以通过机经来准备。请一定准备充分,如果完全依靠考试时的15秒来准备,很有可能一时紧张什么都想不出来。

在这15秒的准备时间内,考生需要做什么呢?这可不是仔细捉摸遣词造句的时候。15秒的时间,可以造出几个好句子呢?这个时候需要考生去做的事情有三个:阅读、分析题目、思考自己的答案以及记笔记。一份结构清晰、符合逻辑的答案应包括的内容有:明确的观点(在第一题中为个人的偏好)、简要的描述及原因(至少两个)。这也是考生在准备这道题时的笔记中应具备的重点内容。笔记要简洁,方便自己一眼看去就能明了。

组织答案的结构如下:

①Topic sentence (your preferenc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Brief descriptio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Supporting detail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irst, 2131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econ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Conclusion(时间不够时可以略去不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刚刚说到考生不要用这15秒钟的时间来遣词造句,这并不是说考生在回答第一题时不用担心自己的语言有问题。整理语言这样的工作是应当放到备考阶段来做的。请考生按事件、人物、地点、事物将TOEFL Practice Online(TPO)1~18中的题目分类,并集中练习。(二)练习方法

有的考生会说,不是我想偷懒,但是TPO中的题目实在是太多了,我时间有限,怎么办呢?这里举例说明一个相对高效的准备和练习方法。

例如,TPO1中的第一题:“Talk about a book you have read that was important to you for some reason. Explain why the book was important to you. Give specific details and examples to explain your answer.”(介绍一本你曾经读过的对你而言重要的书,解释为什么重要,并给出具体的细节和例子。)

以2003年的某本儿童读物《驯龙记》(How To Train Your Dragon)为例,备考时可以准备的内容有:

The book, which is very important to me, is named How to Train Your Dragon, and it has been adapted into a movie. It tells a mythical Viking story that happened in a land where local people fought against dragons. The hero is a boy who was thought too weak to fight with a dragon like others. But one day, he somehow took one down. Instead of killing it, he nursed it back to health and then they became good friends. Meanwhile, the adults were trying to locate the Dragon Nest, but all failed. When the friendship between the boy and his pet dragon was dragged into the sunlight, the adults forced the dragon to help them find the Dragon Nest. The boy believed that their battle against the Dragon Nest was crazy since he had been to the Dragon Nest once and he knew there lived a real mighty monster which controlled other dragons. So in order to save the elders, he showed his friends how to train the dragons and they flew to the battlefield. The battle was tough and in the end they won the battle and killed the monster but at the cost of one of the boy’s legs. However, it was worthwhile. Since then, other dragons were freed from the monster’s tyranny; all the people there no longer treated dragons as enemies or devils but friends.

I find the book important because it moves me in four aspects.

First, I love Norse mythology. Norse mythology is a subset of Germanic mythology. It flourished in North Europe during the early Middle Ages. Compared with other mythology, like Roman or Egyptian ones, Norse mythology is very different. The most obvious difference is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