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江苏·睢宁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9 03:38:11

点击下载

作者:白庚胜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江苏·睢宁卷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江苏·睢宁卷试读:

春天的故事(代总序)

白庚胜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21世纪是与中国民间文艺保护的春天一起来到神州大地的。

正如20世纪新中国历史开篇注定要从知识界对民间文艺的关注及其从中寻找现代化的资源与动力开启那样,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精英阶层乃至普通群众,在新纪元伊始之际亦把深沉的目光投向了中华大地上五千年积淀丰厚的民间文艺遗存:几多焦虑,几多审视,几多期待……

辛巳之春,在送走整整一个世纪的痛苦与欢乐、牺牲与胜利之后,随着4月的和风一寸寸染绿京城的街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终于完成了新统帅部的组建,并在冯骥才主席的倡导下作出了用10年时间在全中国境内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战略决策。其内容是对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56个民族的民间文化作一次“地毯式”的大普查,最终编纂出版县卷本《中国民俗志》(3000卷)、省卷本《中国民间美术图录》(31卷)、专题集《中国木版年画集成》(20卷)、《中国剪纸集成》(50卷)、《中国唐卡集成》(20卷)、《中国古村落民居集成》(50卷)、《中国服饰集成》(60卷)、《中国彩塑集成》(10卷)、《中国民窑陶瓷集成》(10卷)、《中国皮影集成》(10卷)、《中国民间杰出传承人集成》(100卷)、《中国史诗集成》(300卷)、《中国民间叙事长诗集成》(500卷),并命名一大批民间艺术家,建立一系列民间文艺之乡与民间文艺保护基地、传承基地,建立民间文艺数据库。其目的,不外乎是固守中华文明根脉、传承中国文化薪火。

想当初,没有上级的指示,没有企业的支持,没有出版社的承诺,一切都只是一个发生在初春里的梦。于是,多少赞叹如春潮涌起,多少怀疑似涛声依旧,多少讥讽穿行在街巷,多少风险横陈于前路。但是,紧迫感、责任心使我们义无反顾,民间情怀、国家利益令我们坚定前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众志成城,誓将梦想化现实。

由于顺应了发展多元文化的时代潮流,也顺应了弘扬民族精神、实现中华复兴的党心、民意,春天的梦想一天天成长: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扶持优秀民间文艺及国家级大型文化工程之后,中宣部决定襄助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获得民间文艺界前辈贾芝、冯元蔚诸先生的全力支持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新闻发布会于2003年2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实施工作会议于2003年3月25曰至26日在北京正式召开,第一批实施省区及专项随之开展行动。

作为主干项目,编纂出版包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在内的“中国民间文学全书”,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动议之初就被提到了议事日程。这是因为:作为这项工作重要基础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的组织系统仍然存在;其省卷本编纂工作仍在进行;大多数地区都已'编定有关县卷本。我们相信,它定能成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第一批收获。

难忘啊,从1984年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当时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曾先后动员200多万名民间文艺工作者从事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民间文学普查,先后收集到40亿字的文学赉料。其中,包括184万篇民间故事,302万首民间歌谣,748万条谚语,各种专集4000多种。这是一笔多么丰厚的遗产!如今,作为这项工程的最终成果《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遥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省卷本的编纂出版正在接近尾声,而曾经主持这项工作的钟敬文、马学良、姜彬等领袖人物却长眠大地,再也看不到这赏心悦目的收获,还有许多民间文艺传人早已作古化春泥,许多“三套集成”工作者从“青青子衿”变成了“白发老翁”。面对这一切,除了继续做好“三套集成”省卷本的后续工作之外,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能够拒绝编纂出版他们苦苦收集到的民间文学原始资料?

怀着如火燃烧的激情以及对民间文艺事业的忠诚,我们经过两年多的准备,于2004年4月正式启动《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专项。那时的杭州,正是“江南草长,落英缤纷,群莺乱飞”,一派明媚的春光。

在实施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多少感人的故事就发生在我的身边: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以他作家的情怀与文化领袖的睿智,始终坚持将包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在内的“中国民间文学全书”编纂出版工作纳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并具体过问它的体例设计、出版、文本审定、封面设计,真正做到了事无巨细、精益求精,自己的文学创作却因此被束之高阁;杨亮才先生是中国民间文艺界的老同志、老领导,他不仅参与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全部策划,而且还主动承担了《中国民同故事全书》的整体设计,并不顾七旬高龄奔走于湖北、云南、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摸底游说,直至回老家部署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的编纂工作;赵寅松是白族文化专家,他任所长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文化研究所并不从属于文联系统,但他在得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在主持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后主动请缨,不仅承担了《云南甲马集成》大理部分的编纂工作,而且还以极快的速度、较高的质量完成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的编纂工作。他说:“抢救遗产不分内外,保护文化岂等文件经费!”这是他的心声,也是全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的深愿;与赵寅松先生一道为示范本的编纂作出贡献的还有湖北省民协主席傅广典先生及宜昌市民协主席主作栋先生。在他们的主持下,“当阳卷”示范本的编纂亦高速优质,一锤定音。

随着河南信阳文联主席廖永亮、山东枣庄民协主席王善民、内蒙古民协主席那顺、中国民协副主席兼吉林省民协主席曹保明、江苏省徐州市民协负责人殷召义等先后加入到《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工作中来,早曰高水平出版这些成果便成为当务之急。也就在这个时刻,经过不断挫折,我们最终与知识产权出版社喜结良缘。该社有胆有识的社长董铁鹰先生与总编辑欧剑先生、副总编辑王润贵先生决定投巨资以圆这套“全书”的出版梦。这使我们感到鼓舞,也更使我们坚信中国尚有出版家,而不仅有追逐名利的出版商!促成这段良缘的是一位名叫孙昕的年轻女士。她曾在2002年与2003年两次采访过我,以报道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无“红头文件”、无一分钱的背景下组织实施的壮举。那时,她是一名记者。2004年,她从《中国知识产权报》转调到知识产权出版社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我打电话了解这项工程的进展以及有关成果的出版问题。当她了解到我们虽已获中华书局斥资帮助出版《中国木版年画集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资帮助出版“中国口头与非物质遗产推介丛书”,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出版维艰之后,决定向本社领导反映抢救工程面临的困难。对此,我心存疑,而被知识户权出版社的出版家们铁肩担大义,慨然允诺。

这,都是发生在21世纪春天里的故事。

在这个春天里,我十分荣幸能成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最高统帅部的一个成员,并奉调协助冯骥才主席主持协会曰常工作及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组织领导工作。可以说,这四年里,我是与中国民间文艺的梦想一起不断成长的。尽管衣带渐宽、双鬓初霜,我与我的同仁们却无怨无悔,抱诚守贞,一直执著于为祖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而努力。这是因为我时刻听到来自田野的呼唤:暂先放下你的寸管,作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我亦不断被冯骥才主席对国家文化命运的关切所震撼:暂先离开你的书斋,走到人民群众中去。是的,暂先放下,是为了永远拿起——学术;一时离开,是为了不朽的存在——人民文化。

在这部洋洋3OOO卷的《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即将问世之际,我觉得有必要对这项工作的缘起与经纬作一些简单的诠释。

关于名称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名副其实。它之所以以“中国”相冠,表明其中所收作品遍及内地及港、澳、台地区。港、澳、台地区民间故事作品入“全书”是藉台湾中国文化夫学教授金荣华先生之力才得以实现的。这在“三套集成”时代是不可能、也是没有做到的;所谓“民间故事”沿用的是《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所使用的广义性概念,它泛指一切散文体民间口头创作,包括神话、故事、传说之属;“全书”之称,因它基本反映了中国民向故事的基本情况而定,它的确在内容、形式、地域、民族、体裁、题材等方面都比较全面、客观。以它的编纂出版为标志,中国民间故事的形象将不再残缺星碎、模糊不清。

关于关系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心组织实施、全面开拓创新》中即已作过明晰的阐释:“‘抢救工程’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同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承办的民间文化工程。‘抢救工程’是‘三套集成’工作的一种继承与延续,也是对‘三套集成’工作的一种拓展与深化、发展。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其抢教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精神是一致的。在文学意义上,‘抢救工程’是对‘三套集成’的范围扩充,增加了史诗、民间叙事长诗;在艺术意义上,‘抢救工程’增加了民间工艺美术,为‘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中缺少的相关部分作了‘补天’;在文化意义上,‘抢救工程’把‘民俗文化’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力求一网打尽,理清了民间文学与民间艺术存在基础的关系。在‘抢救工程’实施过程中,还将最终完成‘三套集成’工作的遗留问题,不仅争取出版《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还将对历时20年的‘三套集成’进行总结、评奖,并探讨有关资料的活化与应用问题。”

也就是说,在最初的创意之中,周巍峙主席所主持的“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工程之组成部分“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县卷本是拟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以《中国民间文学全书》的形式加以编纂出版的。后来,由于经费方面的原因,不得不改弦易辙,决定先编纂出版县卷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歌谣、谚语、史诗、民间叙事长诗等则留待今后再相机启动编纂出版。显然,《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出版并不是平地起高楼,也不是刻意另起炉灶,它基本属于“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县卷本资料的系统编纂出版。

关于原则在2004年3月26日至28日召开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推动会议”上,我受主席团的委托,作了《用优异的成绩编好〈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报告,对编纂出版这部“全书”提出了以下原则:1.分批实施、推进,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全部编纂出版任务;2.示范本先行,先编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及湖北省当阳卷示范本;3.对未编过县卷本的地区进行普查并编纂县卷本;4.对已编纂县卷本但未作过普查妁地区进行普查,以补充原有县卷本资料;5.对已作过普查并编有县卷本的地区进行补充调查,以丰富原有文本;6.对已有少数民族文字县卷本进行翻车并补充有关资料,以编成汉语文县卷本,;7.制定体例及出版方案,进行统一编纂及集中出版;8.成立从中央到省、市、县的四级领导小组、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领导此项工作。虽然进度不一,但一年多来这项工作始终是按此原则实际进行的。

关于动机我们的最初动机是:1.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当然包括对民间文学的抢救,抢救性保护是一个永恒的话题。2.大量的信息表明,由于种种原因,从1984年起被搜集到的民间文学资料正面临着各种厄运:或佚失无存,或藏诸私家,或变卖造纸,或鼠嗤虫柱,或风雨侵蚀,必须加大对它们的再抢救;3.通过《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出版,为日后编纂出版《中国歌谣全书》、《中国谚语全书》、《中国史诗集成》、《中国民间叙事长诗集成》等积累经验,并最终完成“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各层级卷本的全部编纂出版;4.为方兴未艾的故事学、传说学、神话学及类型学、母题研究等提供最生动的资料,推动这些学科的发展进步;5.强化民间故事作品的社会应用,使之在人文精神建设、学术建设、道德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文艺建设、文化产业建设等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亲爱的朋友,《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摆放在您的案头并正一天天增高的今天,也正是全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为您祝福、供您享用的盛大节日。为了这一天,我们付出了我们应该付出的一切;为了这一天,我们为自己的正确抉择、坚定信念、审慎工作而感到自豪。

自豪,来自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

光荣,展示了精神家园守望者的无私与智慧!

我们确信,春天的故事永远没有结束,她只会延伸为一次又一次秋天的收获。2005 年 8 月 13 日酷热中于北京潘家园寓所

人的传说

女蜗开天辟地后,世界上原本只有女蜗和她弟弟。

女娲对弟弟说:“恁么大世界光俺两个不行噢。”弟弟说:“俺俩传人吧!”女娲说:“俺钻两脐石磨,下脐为女,上脐为男,从山上往下滚,要是滚分开啦,俺俩就不能在一起生,要是滚到一块啦,俺俩就能一起生孩子。”两脐石磨往山下一滚,真合在一起啦,姐弟俩就势抱在了一起,成为世界上第一对夫妻。第二年就生了一个儿子。

夫妻俩商量说:“这样还不行,传得太慢,得生法造人。”夫妻俩就用泥捏人,男人揑男的,女人捏女的。女娲捏人时不偷懒,手头又快,比她丈夫多捏几个,所以后来的人口比例,女的总比男的多。

泥人捏好后,就安胳膊、腿、眼、鼻子、嘴,连眉毛也添上了,便放在太阳底下晒。

这一天突然下起了暴雨,来不及往山洞里搬,夫妻俩手忙脚乱,用树枝把泥人扫在一起,往山洞里机。这一扫一扒,有的碰掉了胳膊、腿,有的碰瞎了眼睛,还有的碰歪了鼻子,也有的碰破了嘴,刮掉了头发。所以后来人间有不少瞎眼、跛腿、圈胳膊、歪嘴、斜眼、秃子等残疾人。

女娲和丈夫捏人时,女娲心灵手巧,捏的女泥人都很小巧,她丈夫笨手笨脚,捏的男人又粗糙,个头又大。所以女的都比男的苗条、俊俏,重男轻女也就从那时候开始了。

女蜗娘娘很有心眼,看泥人怕雨水淋,就用树枝扎、树皮糊。因为泥人中也有树枝扎的人,所以后来人常比喻说:“俺土生土长的,俺是草木之人。”泥人是用泥捏的,所以现在人一淌汗用手一搓有很多灰轱辘。凡是用泥捏的人心眼都实在、憨厚、好处;树枝扎的人是空心子,肚里叉七叉八的,点子多,比较奸狡滑溜。

女娲和丈夫捏泥人时由于太忙,捏的大小、高瘦都不一样,用的泥有沙土也有淤土,所以现在的人有高有矮、有胖有瘦、有黑有白,皮肤也是有粗有细。

讲述者:吴允轩(74岁高小农民)

记录者:吴允宝(48岁初师文化干部)

采录时间和地点:1987年9月于睢宁县庆安镇河西村

下雪不下面

听说在很早以前,老百姓没有粮食吃,靠老天爷下面。

有一天,王母娘娘变成个老嬷嬷,穿得不像样子,挨门要饭。要到这家子,有个娘们正在烙单饼。老嬷嬷就说:“大嫂子给点吃的吧。”这个娘们你也该给她点吃啊!她却说:“我把单饼趁热给孩子垫腚,一会儿就拿给你吃。”

老嬷嬷很生气,就现出原形驾云上天了。到天上给玉皇大帝一说,玉皇大帝也气得不得了。当时正值冬天,玉皇大帝就不叫下面了,把下的面都变成雪了。

那时候地上又没有五谷杂粮,天不下面人没有法吃,就连牲口也没有好饲料吃。有一天,黄牛、兔子、绵羊、猫、狗在一起商议要上天去求玉皇大帝,它们就去了。

玉皇大帝听了它们的诉苦,很可怜。心想:人间百姓也不能光吃树皮、草根、野菜根子呀,总得吃粮食。想到这里就说:“那就还给你们下面吧。”太白金星就奏本,说:“万岁呀,不能下面,最好给他们五谷的种子,叫他们自己耕种。收得多就多吃,收得少就少吃。这个法子是最好不过了。”

玉皇大帝觉得在理,就对它们说:“我说种子的名字,你们各要一样,还要比划果实有多大。”

玉帝就说喽:“大秫棒子1。”黄牛点点头。玉帝接着说了麦穗、小秫穗、稷子穗,那几个小东西一个看一个,都摇着尾巴:它们一起答应了。

一直到现今,玉米棒子只能像黄牛角大,小麦穗子像兔子尾巴那样长,高粱穗子像绵羊尾巴一样,谷穗2子像猫尾巴那样,稷子3穗子像狗尾巴一样。

这就叫“下雪不下面,人心别欺天”。

讲述者:汤郑氏(女60岁不识字农民)

记录者:汤培珠(40岁派出所所长)

采录时间和地点:1960年于睢宁县古邳镇后园

1大秫棒子:玉米。

2谷子:小米。

3稷子:和谷子植株相似,稷米做饭很粘,可和黏米媲美。

小白龙探母

大李集镇西南十来里路处,有一个村庄,庄名叫陈宅子。陈宅子庄后有一个大土坟,像一个土山似的,上面有棵大桑树。那就是小白龙母亲墓。本来墓旁还有座小白龙母庙,里面塑有白龙母亲像,可惜“文革”时被红卫兵扒了。塑像也被砸了。如今只剩下白龙母亲墓了。

传说在几百年前,陈宅庄有一家姓陈的大财主,家有良田千頭,瓦房百间,结发妻亡故,小婆子又没生养,膝下只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翠娥。

陈翠娥十七岁那年秋天,陈宅庄下了一场百年罕见的大雨。下雨的时候,风很大,碌碡磙子都被刮到漫悬空。那个雷声,轰隆隆不断,闪都是勾子闪,一闪一下。特别害怕的是,雨下到半截,一个勾子闪大炸雷过后,突然从黑云中跑出两条白龙,前面是一条母龙,后面是一条公龙。母龙在前面跑,那公龙在后面撵,一边还嗷敷直叫。这叫双龙起交,公龙若是撵不上母龙便会乱撒龙籽1,碰不巧还会下界伤人毁物。

上年岁的人都懂得这件事情。见此情形,都忙叫小孩关门躲进屋里别吱声。

偏巧陈大财主那天去赶集,还没有回家。陈小姐年幼不懂事。昏到两条龙在天上乱跑,觉得很好玩,便大开房门,两眼瞪着向天上望。陈小姐看着看着口渴了,回身倒茶吧,又怕耽误看这个稀罕景。她看见那屋檐水怪清2,便伸出一双玉手,在屋檐下接了一捧水喝了下去。喝水的时候,她那两只眼还没舍得离开天上的那双龙呢。

陈翠娥这一喝,喝进了一颗龙籽,怀上身孕。数月以后,陈翠娥肚子逐渐隆起。

女孩子肚子突然隆起,没有比这事再丢人的喽!翠娥又羞又怕,又想不清怎么回事,还不敢对他爹讲。实在没有办法。

陈财主呢,毕竟是当爹的,女大须避父,翠娥的事情他也就没有发现。翠娥继母虽然看出点不大对头,一来她自己没有生养过,二来不是亲生女儿,也懒得问。

转眼来到五月二十五这天,陈大财主正在账虏算账,突然听到女儿在房中哭喊起来,他不知出了什么事,连忙大步小行地跑到女儿房前,一推门推不开,听女儿还在大声哭喊。他急了,急忙又跑到窗户跟前问道:“女儿,女儿,你怎么了?”只听翠娥一边哭一边说道:“哎哟,疼死我了!疼死我了!爹你快去叫先生。”陈大财主一听顾不得再去推门,转身就去找看病先生。

等他带着看病的先生回来,刚走进院子,只听轰隆一声,女儿房门被从里面向外撞开,一道白光射出房门,腾空飞走!同时听得翠娥惨叫一声,便无声无息了。陈大财主大惊,急忙快步跑进女儿房中,只见女儿浑身血迹,已经死去,他大叫一声也昏了过去。等到小婆子和家人把他叫醒,他才知道女儿是怀胎九月,刚生下了一条白蛇。陈大财主大怒,顾不得父女情分,便叫长工赶忙1把翠娥拉去乱葬岗子埋了。长工不敢违拗,找了一条大席,裹了翠娥就要往外拖。

谁知就在这时,半空中咔啦一声,响晴天2打了一个大炸雷,转眼狂风大作,乌云漫天而来。暴雨就像那天河决了口子似的往下倒,大白天黑得不见五指。这样光景,足足折腾了有顿把饭功夫。忽然又云散风息雨止,太阳也出来了。

可是陈家大院却出了怪事,不但小姐尸身不见,连小姐房中一应穿戴、使用物件,都不见了。人们家前园后寻找,发现陈家老林地里出现一座新坟,坟前还竖一石碑,上书:“先妣陈氏之墓”、“小白龙立”。原来那刚才的狂风暴雨是小白龙作的法。陈翠娥刚生下它时,它虽是龙种,但当时的身形是一条小蛇,不敢在人间多停留,必须立马升空,得到九天仙气之后,方能成龙。它感念翠娥怀它九月,一变成龙体,便顾不得回天宫报到,立即下凡探望母亲。谁知刚到陈宅庄上空,见母亲已死,陈大财主正在呵斥长工把他母亲拖到乱坟岗子去埋。他不由大怒,便作法呼风唤雨,令天昏地暗。借机将母亲尸体及母亲日常使用之物,一起卷到村后掘土掩埋,并从泰山顶上搬来一块青石,龙爪一挥,写下了如上碑文。

陈大财主及陈宅庄子上的人见到碑文不由大惊失色,一齐跪下望空祷告,祈求真龙息怒。小白龙在空中看见了,这才息怒离去。他原来是想把陈宅庄子毁掉的,但后来想到,陈宅子毕竟是生母娘家,母亲虽死,外公还在;二来想到,外公不分缘由,生气要埋掉母亲,也是人之常情,现在又已认错,只得罢了。小白龙回到天宫被玉帝锁了三天,原因是它不该不到天庭报到,就私自下凡。但念其一片孝心,也没重责,并降旨封为孝龙。特许小白龙每年五月二十五下界探母,但给他立了一条规矩:下去时只许轻风细雨以免惊扰人间。不过小白龙思母心切,孝心重,每年下界时总是慌慌促促,带来狂风大雨,霹雳闪电,并常在云中摆尾现身,向母墓哭拜。玉帝虽然知道此情,一笑了之,也不责问。

陈宅庄子的人每年五月二十五都会看到小白龙在云中摆尾。人们恐它发怒,便凑钱在白龙母墓边,建造一座白龙庙,仿着陈翠娥的模样,把白龙母的形象塑得非常好看,四时2香火不断。

讲述者:朱浩(69岁高中离休教师)

记录者:李友林(38岁大专)

采录时间和地点:1987年8月于睢宁县朱浩家

1龙籽:龙的精子。

2怪清:很清。

1赶忙:急忙。

2响晴天:大晴天。

1老林:祖坟。

2四时:四季。

牛郎织女

牛郎原是天上玉皇大帝的左金童。一天,左金童替玉皇大帝送御旨给东宫的王母娘娘。左金童到了王母娘娘家时,偷看了一眼月宫里的嫦娥,谁知被王母娘娘发现了,王母娘娘就写了一封信叫左金童带了回去,当玉皇大帝看过信后,知道左金童偷看嫦娥,一气之下命太白金星将左金童打下凡尘。

好心的太白金星想给左金童找个好去处,他掐指算定,使“啪”的一掌,把他打下天界,降生在牛员外家。牛员外三十八岁得这一子自是高兴,亲邻都来为牛善人贺喜,并为孩子取名叫牛金成。可是牛金成出生后直哭三天,一滴奶也不吃,老员外把攥胆1,恐怕孩子有意外。三天后一大早,看门的报说来了一个化缘的老和尚,员外说:“家有喜事,你问和尚要什么,衣服破了给钱做新的,庙坏了给钱修。”可和尚什么也不要,偏要看看小孩。家人抱来金成后,和尚连说:“这孩子长得好。”又对金成的耳朵咕叽几句。哪知孩子立时不哭了。人都感到稀奇,一转眼,老和尚不见了。原来太白金星得知左金童下凡后哭闹不安,心情难过,特地下凡变为化缘和尚来劝劝他。太白金星回到天宫后,把左金童不高兴下凡的事给玉皇大帝说了,并说左金童跟大帝身边这么多年,给他派个伙伴吧。玉皇大帝说:“好,把右金童打下凡去吧。”太白金星觉得牛员外巳经有个儿子,便把右金童托生为牛员外家的一头小牛犊。从此牛金成便和牛犊为伴,牛犊的叫声只有金成能听懂。

当牛金成八九岁时,父母双双去世,而金成真魂还没有入窍,一直是个混沌人。牛员外有兄弟二人,员外大哥有一个儿子叫牛金虎,因员外看金成太憨,吃饭不知饥饱,睡觉不知高低,又不能干活,便把牛金虎要过来当继子。哪知牛金虎之妻钱秀英是个狠毒的人,一次她和丈夫说:“憨子能吃不能干,白养活个闲人,倒不如把憨子药死,以后家业田产都归俺。”丈夫怕老婆子,不敢不同意,便去买毒药“八步紧断肠砂”。

这天憨子放牛时,小牯牛说:“憨子,今天甭吃饭了,你嫂子要害你,卧牛石上有果子你吃了就不饿了,她要给你面条你甭吃,偷偷倒搁1粪堆里。”金成放牛回家,端着饭出去按牯牛说的办了,然后就回自己屋睡觉了。嫂子来看以为憨子被药死了,就装着哭几牛金虎也真的哭了。金成一听有人哭,就爬起来说:“你都哭什么的,把我吵醒了。”说着说着又睡着了。二人吓了一跳,秀英怨金虎无用,买了假药,并说:“明天我再去买药。”

第二天,牯牛又对憨子说:“今晚黑也甭吃饭。明天一早甭放我了,去找你舅舅和哥嫂分家。分家时,你什么也甭要,要我就够你吃的了。”

憨子要分家,哥嫂自然喜欢,分家时,舅舅说:“一共一百五十亩地,南湖八十亩红花淤好地给憨子吧!”憨子说:“不要。”“那几间茅屋给你吧?”憨子说:“不要。”分粮时,憨子还是一粒不要,最后只要那头牛,哥嫂却不知怎么回事,心想,憨子真憨。

分过家,牛金成又去上山放牛,牯牛说:“你趴搁我身上,我汰你上哪去,你就上哪去。”憨子真的趴在牛身上,牯牛驮着憨金敦,四蹄生云飞起来。过了好长时间,牯牛“啪”一下落了下来,给憨子交代一番。憨子往东走不远,见村内有个大户,便上前按牯牛教的借到了住处,并借来一把大铡刀,住进了一所空空的房子。

夜里一更多天,陡地起了大风,满院子呼呼作响,牯牛说‘砍!”金成什么也看不见,只是抱铡刀乱砍一阵,只听“哗啦”一铡,风息夜静,地上出现了一把闪闪发亮的钥匙。牯牛说:“你把这钥匙插搁屋当中,四角要步量一般远,这钥匙是专开金银财宝门的,你喊声‘要得财门开,需得金成来’就行了。”金成按牯牛兑的做了,屋里真的开了一道门,门里金银无数,财宝满地。牯牛只让金成拿出两个元宝,藏搁破麻袋里,便叫关上财门。

第二天又按牯牛的交代,找到房主,用两个元宝买下这房子。过了一阵子,金成又听牯牛的话,找到房主人说:“大爷,你卖块地给我吧。”

房主人说:“南湖有块二百四十弓长的地,九十亩。不长庄稼,四十年没有耕种了,你去种吧。”

日月如梭,不觉半金成已成人了。这天一早,憨子带着牛套去耕地,当耕了一个来回时,牛要歇息一会儿。牛说:“西南方不远有个池塘,里面有九个女子洗澡,你去到池塘边从头査,查到第九堆衣服你把它抱,。”憨子真的到池塘边把第九堆衣服抱来,把衣服放搁犁沟里,用土埋上。那几个女的都来了,中间护着一个赤身裸体、俊如桃花、美似芙蓉的女子,她就是织女。只听那姑娘说:“耕地大哥,把俺衣服给俺吧。”牛金成照牛的话说:“你可能跟俺配成夫妻?”那姑娘红着脸,无可奈何的样子。原来,这是九位仙女下凡在龙潭里洗澡的。眼见天已放亮,回去迟了要犯天戒,那八个仙女飘上天去了,这位仙女因没有衣裙穿,没法走。憨子说:“你要跟俺配夫妻,俺就脱身裤褂给你。”织女没法,只得同意。

转眼,放牛郎和织女结婚已三四年了,夫妇俩男耕女织,小日子过得芝麻开花——节节高,也有两个孩子了。这天牯牛说;“憨子,事我都给你办成了。我死后你把我的皮剥下来,再把皮缝好,放搁梁头上,要思念我呢就给我烧炷香。我的骨头和肉不要糟蹋一点,包好放搁园里的旱井里;我的两个角,你装满土收好;织女的衣服埋搁那块地中间一去一来又一去的地头犁沟里。”说完四蹄一伸死了。金成哭了好一阵子也就照着办了。

没过多久,织女问:“你原先拿俺的衣裙呢?找给俺穿吧!也省钱再买了。”憨子一听有理,真去找了来。虽说埋了几年,一点也没有烂,崭新崭新。织女换好这身衣服,两眼含着泪,看了看牛郎和两个孩子说道:“俺也给你生儿育女了,该走了,要是不走,天上要打雷把你和俺的两个孩子都劈死。”说着,一跺脚就飘上天去了。憨子正搁那发愣,只听“呼通”一声,牯牛从梁头上掉下来,说:“还不快把两个孩子挑着去撵!”牛金成一听,忙拿来两个筐子,一条扁担,一头一个把小孩儿放搁里面,挑着就撵。撵着撵着,就看天兵天将,还有王母娘娘,押着织女越飞越高,他挑着两个孩子也越飞越高。眼看快要撵到跟前了,就看那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簪子往身后一画,就成了一道天河,隔住了牛金成。金成只听耳边牯牛的声音:“快点用牛角土垫。”憨子赶忙把一只牛角的土撒在天河里,就过去了。王母娘娘又画了一道,金成又把另一只牛角的土撒了,结果第三次,憨子没有牛角土,垫光了,就役能撵过河去。织女回头说:“算了吧,你回家好好带孩子,俺走了。”牛郎哭喊着:“妻啊妻,俺何年何月才能见到你?”他急得没法,一使劲把牛梭子扔过河去,正好套住了织女,织女走不开也回不来,从此,牛郎在河东,织女在河西,永远不能到一起。不久牯牛功行已满,也被召上天去。为了成全牛郎织女,向王母娘娘求情,王母娘娘又向玉皇大帝请旨,让牛郎织女逢七见面,玉皇大帝不容,便下了一道谕旨改为:“凡是扁毛鸟类,每年七月初七这天都到天河上搭桥,让牛郎织女见面。”自那以后到如今,每年阴历七月初七这天,扁毛鸟类很少见,都上天去搭桥了。这天夜里不下雨也得露水遍地,说是牛郎织女见面时哭的眼泪。

讲述者:邱玉寅(72岁文盲农民)

记录者:邱培标(26岁高中农技员)

李文金

采录时间和地点:1987年4月于睢宁县龙集乡龙东村邱玉寅家

1把攥胆:把捏着心。

1搁:放置。

太阳认舅

开天辟地那时候,天上有九个太阳。好乖乖,这九个太阳日日叫地1往下晒,一个比一个来劲,可把俺老百姓坑死了,庄稼烧焦了,井里汪里水干了,树木榔林2都快死绝乎了。这事让玉皇大帝知道了,就叫他的亲外甥二郎下界,来逮这九个太阳。杨二郎一瞅:好家伙!这九个太阳满天窜,还真不好下手,怎么弄?杨二郎憋了半天,想出一个点子:对,我用山压你个龟孙!你看那杨二郎一肩膀扛两座大山,催动祥云,可就撵了起来,撵上一个就用大山一压,眼看九个太阳叫他压住了七个。这第八个太阳可就被吓慌了腿,没命地跑,跑着跑着,眼看杨二郎担着大山吆吆喝喝地又撵上来了,老八也真急3了,一眼看见路旁有一蓬马齿菜4,它也不问三七二十一,一头就拱马齿菜棵底下去了,马齿菜一看,不愿意,说:“往天你对俺那样狠,快让你晒死了,今天我不救你!”太阳说:“好马齿菜,打今天起,你就是我的好亲舅,你帮我躲过这一次,我永远、永世也不会忘了你。”马齿菜一听心软了,说:“好吧,你躲一会吧。”这边说着,看杨二郎担着山呵闪呵闪地就撵过来了,一看没有太阳就过去了。后来玉皇大帝赦免了老八老九两个太阳,命它们一个照阴,一个照阳。老八念念不忘马齿菜救命之恩,所以再毒的太阳,也晒不死马齿菜,越晒马齿菜越有精神,怎么说呢?谁叫马齿菜是太阳的舅舅呢。

讲述者:周计乐(32岁高中农民)

记录者:许友纯(39岁苏塘乡文化站长)

采录时间和地点:1987年8月于睢宁县苏塘乡峰山村

1日日叫地:土语,形容快和厉害的意思。

2树木榔林:方言,指成片或很多树林。

3急:急坏的意思。

4马齿菜一种野菜,形状像马牙,叶、茎肥厚,耐晒,可食:用。又称马马菜、马牙菜。

杨二郎担山撵太爷

传说古时候,天上出现过九个太爷1,把土地晒得裂有尺把宽的口子,树木、庄稼都干死了。

老百姓眼看活不下啦,烧香、磕头求老天爷,这事惊动了灌江口的二郎神杨戬,他赶了来,放出哮天犬把太爷一个一个吞到肚子里。天狗一口气吃了八个,剩下的一个太爷一溜大西北跑下去了。

杨二郎放开大步跟着撵,他的一只脚踩在官山头2,一只脚跨上岚山3顶,至今俺官山的青石上,岚山的山顶上还留着他的脚印子。

杨二郎撵着撵着,面前又有两座山挡住了去路。绕道吧,来不及了,于是他用三尖两刃刀一头插一座山,担在肩上向前撵去,快要到黄河4了,天突然黑下来啦,太爷也不见了。

他把两座山放下来,就落在了去徐州府的道上5,而后向前找去,见到了一棵马牙菜,马牙菜说:“二郎神,您累了吧,歇会儿。听我说,这个太爷是我外甥,躲我这来啦,您就饶了它吧。从令后,每日我只让它露半天脸,再不逞能了。”杨二郎说:“看在你这舅舅的面上,我把它留下来。”

从此,太爷变得规规矩矩了。人们还知道太爷有个晒不死的舅舅是马牙菜。

讲述者:官山乡李老木匠(私塾、木匠)

记录者:晁岱卫(42岁高中县文联秘书)

采录时间和地点:1987年9月于睢宁县县文联

1太爷:方言,太阳的俗称。

2官山:山名,在睢宁县官山乡。

3岚山:山名,在雎宁县岚山乡,与官山相距四十华里。

4黄河:徐州市故黄河,也称作长河。

5道上:现在徐州市南郊,徐淮公路必经之地两山口。

如来佛脑门疙瘩

圣人孔子,一生好游说。他带着弟子数人,把各国都游完了,也腻了。学生子路等建议说:“老师,您是地上的圣人,何不去西天见天上大圣人——如来佛?”孔子答曰:“可以。”于是乎,孔子带领弟子一帮,前往西天,拜访如来佛去了。

说快即快,他们到了西天门。把门神问清了情况,禀告给如来佛,如来佛亲自出门迎接,将孔子一行接至宫厅。摆酒设宴请孔子。席间,如来佛说:“您是地上大圣人,我是天上大圣人,咱们一边喝酒一边谈谈关于文字上的事来助酒兴如何?”孔子曰:“甚好。”如来佛说:“天上字和地上字是否相同?”孔子答曰:“当然相同。”如来佛笑着说:“既然相同,我们不妨互相写个字认认,若认不出来怎么办?”孔子心想:若规定不认识一定得罚酒,我的酒量怎能比得上他这天上的神仙呢?不如这么办。于是便说:“若认不出来,就用手按脑门弹一下。”如来佛说:“此法倒有别具一格的雅趣,不妨就按您的说法办。”接着又说:“您是客人,请您先写给我认,然后我再写给您认。”孔子答应后,随手写个“射”字展示出来。如来佛说:“这是‘射’(She)字。”孔子说:“错了。”如来佛说:“怎么错了?”孔子说:“您说这个字是什么旁?”如来佛说:“是‘身’字旁。”“这边呢?”“是‘寸’字。”孔子说:“好啊!这个人的身子一寸长,怎么能念‘she’字呢?明明是‘ai’字。”如来佛被孔子这一狡辩弄得哑口无言,只好认输。再说孔子一见如来佛被说倒了,便得意忘形,指着如来佛说:“请您把头伸过来,让我弹吧!”如来佛只好老老实实地把头伸向孔子。孔子已经忘乎所以了,运好劲向如来佛脑门猛弹一下,如来佛脑门立即起了个大紫包。如来佛心想:你这个人间_大圣人,一点礼貌也不讲,“来而不往非礼也”,看我如何来收拾你。于是强作笑脸,便写了一个“矮”字给孔子认。孔子刚才那一下子,觉得有失大雅,非常内疚。正在后悔,猛听如来佛叫自己认字,一看,便脱口而出:“这是个‘矮’(ai)字。”如来佛说:“‘身’字旁放卜‘寸’字念(ai),这个字怎么也念(ai)字呢?我问您,这个芦是什么旁?”孔子说:“是‘矢’字旁。”“‘矢’作何解?”‘矢’作‘箭’字讲。”如来佛又说:“‘矢’字这边又是什么字?”孔子说:“这边是‘委’字。”“这‘委’字又作何解?”‘委’作‘弓’字讲。”如来佛说:“这就对了,箭搭在弓上应该怎么念?”孔子少气无力地说:“那念she呗!”孔子这一输,羞得寿面通红。如来佛眯着眼,双腿盘坐,一手扶膝,一手伸出,将拇旨和食指紧放在一起,准备弹向孔子。孔子见此神手伸向自己脑袋慌忙地爬起来跑下凡间。

伙计,你看今天如来佛的塑像:眯眼,盘腿静坐,一手扶膝,一只似弹非弹的手,是准备弹向孔子而又未弹出去的。如来佛脑门那—个紫疙瘩倒是孔夫子弹的。

讲述者:袁雅杰

记录者:刘培良(45岁高作乡宣传委员)

采录时间和地点:1987年8月于睢宁县高作文化站

鬼谷子

鬼谷子,鬼谷子,他本是一个大姐吃了用坟头上长出的一穗谷子煮的饭后,怀孕生下的孩子,所以叫鬼谷子。传说这鬼谷子非常聪明,生下来就会说话,两岁就懂天文地理,三岁就会治世上一切疑难病症。那时间村庄少,庄与庄距离最少也隔十里八里的。人烟稀少,病疫可不少。一天鬼谷子跟妈妈上山砍柴,路遇一危险病人。鬼谷子上前一看,随手拿点草药给那人吃了。这一吃下去病就好了。那人千恩万谢这位小神医。回家逢人便说,一传十、十传百,很快鬼谷子名望也就出去了,鬼谷子家每天来看病的人真是里三层、外三层。

一晃当1,鬼谷子到了七岁。就在这时候,县官老爷的腿上生了个大疮,红肿流脓,疼得终日鬼嚎。官医治,名医瞧,也没治好。写表文,请名医,并派衙役四处寻,好多天过去了,也无一个先生敢登门。急得县官老爷直骂衙役。这天直接指派张残、李狠两名衙役,限他俩在三天之内找到名医,否则就提头来见。

他俩接到这个杀头的命令,各自回家了。张残当晚回家听他老婆说,有个叫鬼谷子的小孩会看病,连饭也没吃就往李狠那跑。李狠一听说,慌忙拿起逮人的刑具,拉着张残直往西北大道而去。他俩一路打听走得快,清晨时分就赶到了鬼谷子家。一看院子里坐满了人,便急忙跑到正在给人看病的鬼谷子面前,厉声喝道:“小孩子,赶快给俺县官老爷看病去!”鬼谷子答道:“请二位等等,我把这病人看完了就去。”张残一听这话,不耐烦地说:“草民病要紧,还是俺家老爷病要紧?”鬼谷子答道:“都要紧,看病还得分先来后到呢!”张残哪里听得进去:“你现在去不去?”鬼谷子答道:“现在不能去!”张残看在眼里,气在心里,想:这吃屎的娃娃还怪硬哩,不给点厉害看来还不管哩。转脸对李狠说:“给我拿栏!”李狠不管他三七二十一,拿起木枷往小孩头上一套,拉着就走,张残在后用小棍打,叫快走。

就这样当天下午把鬼谷子带进了县衙,命令给老爷诊治。鬼谷子看了县官老爷的腿说:“此疮好治,但这条腿病由于从骨髓里害勺,即便治好了,也要变成瘸子。”县官一听急了,忙问:“能不能治不瘸呢?”鬼谷子答道:“能,但必须锯下来换只好腿,我保取一点也不疼。”县官老爷忙说:“好、好、好。”鬼谷子说:“不,甭忙。那得找只好腿给老爷换上才可,但不知这只好腿上哪找?”张残抢着说:“老爷,南监犯人多得很。”县官老爷连忙称赞:“张班头,你就带这小神医去找,要快点,老爷我受不住了。”张残就带着鬼谷子去南监转了一圈,回到老爷面前,鬼谷子上前禀道:老爷,小医到了南监看了一圈,没有一个是好腿的。”县官老爷高兴地说:“怎么百把号人,有打拳卖艺的,有偷鸡摸狗的,有爬人家墙头的,他们腿都很灵活,怎么说没有好腿呢?”鬼谷子答道:“老爷有所不知,我想老爷是尊贵之人,监里的人都是些下贱之人,又被你们行刑逼供弄伤了,怎么好用这些人的腿给老爷接上尼?”老爷忙赔着笑脸说:“还是小神医想得周到,老爷我是被疼糊涂了,那怎么办呢?”转而一想又说:“你看我周围的人,谁的腿最合适,就用谁的腿。”张残李狠等一班衙役听了这话在一旁可都吓坏了,一个个都在那栗栗活洒1,恐怕被选中。鬼谷子便一个卜地瞅起来,鬼谷子瞅到谁,谁的眼泪就满眼转,脸色那个难看劲先甭提了,同时送去乞求的目光,希望这小神医别选中自己。看到结果,鬼谷子一言不赞2,县官老爷有点着急地问:“难道我这班衙役就没有合适的吗?”鬼谷子说:“有,他们都合适……”话还没说完,这班衙役扑通一声都跪在地上,鬼谷子接着说:“只有一个腿最好,我不敢说。”县官老爷说:“怎么不敢!”鬼谷子说:恐怕今后他们要加害于我。”县官老爷说:“你们都听着,今后谁敢给小神医过不去,我叫他满门抄斩。”衙役们齐声道:“小的不敢。”县官又对鬼谷子说:“你大胆地给我说吧,拣那最好的腿给我换上。”鬼谷子说:“谢谢老爷的关心。”说完便走到张残跟前说:“大人,你的腿给老爷吧!”张残以往的威风先前就减去一大半了,这时听到鬼谷子说他的腿合适,双膝下跪,对鬼谷子直叩头:“我的好祖宗,你救救我吧,你救我就是我的再生父母啊。”县官老爷不等鬼谷子说就开腔骂道:“大胆的奴才,你的腿重要还是我的腿重要?”张残跪向县官哭道:“老爷,我跟你多年,我家上有父母,下有妻小,若把我的腿给了老爷,我今后用什么来养活家中老小?”县官说:“张班头,我给你纹银千两,够你全家受用一辈子的。”鬼谷子插言对张残道:“大人放心,我也会把你的腿安上的。”鬼谷子这么一说,县官老爷说:“张班头,你还有什么要说?来人,找个床让张班头睡在上面。”衙役们都动起手来,把张残弄到床上,鬼谷子手拿一把小锯,先将县官老爷的腿锯下,又将张残的好腿也锯了下来,给县官老爷安上。

说来也神,县官老爷一点痛苦也没有,被鬼谷子三揉两搓,一袋烟功夫不到,能下地来回不停地走动了,笑哈哈地说:“真神医,真神医呀!”又转向张残,看他一条腿,这才想起刚才鬼谷子的话,便说:“小神医,念他跟我多年,请你再给他安上一条腿吧!”

鬼谷子本来在那里暗想:要给他安上别人腿,总有人少一条腿,最后看来这条腿要落在犯人身上,这怎么办?……正想之时,说也巧,猛听县官呼唤,这时院中有一条大黄狗跑过,于是灵机一动,说:“老爷,请你叫人把那黄狗逮来。”县官老爷还未开话,李狠他们一拥而上,把那黄狗逮来了。鬼谷子将黄狗的一条腿锯下来,用手捏巴捏巴,往残腿上一安,不一会张残下床东走西逛,虽说不比原腿便当1,稍有点瘸,但不妨事。鬼谷子又叫人弄点泥巴来,衙役们不敢怠慢,一会工夫弄来几筐泥。鬼谷子捏巴捏巴,捏好一条狗腿往狗身上一安,黄狗汪哧一声跑了,到门口就尿尿,子细一看,这条泥腿子还抬了老高。

讲述者:袁雅杰

记录者:刘培良

采录时间和地点:1987年8月于睢宁县高作文化站

1一晃当:不觉时间过得很快的意思。

1栗栗活洒:颤抖。

2—言不赞:一句话不说。

1便当:方便。

神上神

姜子牙封罢各路神仙,众神各归其位,各司其职,井井有条。姜子牙正想下坛休息,忽见一人跑步前来,呦,是家属的大弟弟,自己的大舅子1。姜子牙忙问:“大舅子有何急事,为何如此这般匆忙?”

大舅子气喘吁吁地说:“听说你封了很多很多神仙,大小神都有,不知我属哪道?特为跑来看看。”

姜子牙听罢,笑笑说:“各路神仙都在‘封神榜’上公布了,就是没有你大舅子的位置。”

大舅子一听着急道:“论亲戚,我姐姐是你的眷属,我是你的大舅子,咱们是至内近亲,怎么也不该把我忘记。”

姜子牙说:“按大舅子的意思,应该在封神榜上把你名列前茅喽。”

大舅子忙说:“名列前茅倒不必要,只要能弄个肥缺就行了,全靠姐夫帮忙。”

姜子牙问:“大舅子想当什么样的神啊?”

大舅子说:“我是你的内弟,封小了与你面子不好看,封神榜上又没有空缺,不如……”他略一思索,计上心头,说,“干脆这样办,把封好的各路神仙交给我统管,我做个神上神。”

姜子牙说声行,就命令左右把大舅子架到大雄宝殿屋脊上。大舅子不理解其中用意,就问押解神,为什么所有的神仙都住在殿里,而单单把他送到屋顶上。姜子牙命令押解神传话,说因为大舅子想当神上神,就只能蹲在屋顶上,屋里面没有他的位置。大舅子问给自己什么差事,什么任务。姜子牙下令叫他大舅子不分黑白昼夜为众神仙站岗放哨,若有疏忽严惩不贷。

大舅子到此后悔莫及,恨自己不该来求神当。他在屋顶上一连站了好几天岗,实在受不住风吹日晒雨淋的折磨,就不吭声偷偷跑卓了。姜子牙一听非常生气,就派值星神把他抓回来,用铁链锁在背脊上,一年站到头的岗,再也无法逃跑了。现在人们旅游时,看到寺院正殿上有一个带锁链的小神仙,那就是姜子牙的大舅子。

讲述者:吴如魁(56岁高小职工)

记录者:郑芬(女45岁 高中干部)

采录时间和地点:1979年于睢宁县物资局院内

1大舅子:妻子的长兄或大弟弟。

龙三姐

有一条清水河,河西住一家叫张三的,很有钱;河东有一家叫李四的,娘俩日子过得很穷。李四受雇给张三家做长工,张三对李四还不错。

一年忙天1的中午,张家炒鸡肉给李四吃,李四很孝顺母亲,他把鸡肉都拣出来留给母亲吃,自己只吃里边的配头。张三看后对家人说:“李四不吃鸡肉,明天给他做别的菜。”家人说:“李四不是不吃鸡肉,他把鸡肉,拣出来留给他母亲吃的。”张三听了很感动,对家人说:“明天单独炒一碗鸡肉,让李四带回家给他母亲吃。”

第二天中午,张三真的炒一碗鸡肉叫李四送家去。李四两手捧着碗过河,哪知一阵风浪把碗冲到水里去啦,连捞再捞,才捞半碗。这条河水很清,河底泥和石头都能看得见,他还捞到一块打场的捞石2,就把捞石也带回家。到家后李四就把这经过说给他娘听,又把鸡肉放在锅里重炒给他娘吃。李四说:“俺家也没有板凳,这块捞石留给你坐。”这块捞石也怪,夏天坐凉阴阴的,寒天坐暖呼呼的。

有一天,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来到他家找火吃烟,往捞石上一坐说:“有年纪人,你这块捞石卖不卖?”李四他娘说:“俺儿子说这块捞石是留给我坐的,随给多少钱也不卖。”那老头说:“不卖就算啦,等你儿子回来,叫你儿子买苘搓长长的绳和捞石一起带到东海边,如果有什么人问他想要什么,叫他什么都不要要,只要龙三姐。”老头说过转脸就走啦。

李四回家时,他娘把这事一说,李四真的到集上买了好多苘,夜间回家就搓,一连搓了七七四十九天。从张三家借头毛驴往东海边去,一天两天,走了七七四十九天,才到东海边。李四把绳一头挂在捞石眼上,一头拴在自己腰上,把捞石往海里一扔,顿时东海水跟翻锅一样,风浪惊人。龙王发现这块石头,忙叫巡海夜叉找到李四,对他说:“龙王说啦,你只要能把这块石头提上来,要什么给什么。”李四说:“我什么都不要,只要龙三姐。”夜叉报给龙王,龙王和女儿一说,龙三姐心想,如果不去,东海就要翻啦,就答应跟李四去,李四把捞石提上来,把龙三姐带回家。

到家了。晚上,龙三姐叫李四把宅子四至1指给她看,又叫李四买些五色纸,龙三姐用五色纸剪成搂台殿阁、鱼池、花园、戏台等图样。站在门前向东、西、南、北、上、下各吹了一口气,顿时纸样都变成真的啦。

第二天,龙三姐在戏台上唱戏,四乡人都来看,连河西张三儿子也来看。张三儿子看龙三姐俊,回家就得了相思病,不茶不饭,要他父亲托人把龙三姐说给他。张三眼看儿子的身子要垮啦,只好去找好友县太爷。县太爷先把李四找来问他愿不愿意,李四不愿意,后来被县太爷逼得没有办法只好说:“我愿意,龙三姐不知愿不愿意唻。”县太爷又叫把龙三姐叫来,龙三姐说:“要这样做,就得把张三和李四两家的全部财产调换才行。”当场立了据,随后各自搬了家。

当天晚上,龙三姐站在戏台上用手东指指,西指指,口里咕努咕努几句。不知怎么的张三全家人都趴在地上睡着了。天亮醒来一看,一片楼台殿阁全没有啦,只剩下原来李四住的两间茅草庵子。再找龙三姐,龙三姐也没有了。

从此,李四住河西,张三只好住进李四的茅草庵。张三的儿子听说龙三姐回东海了,他也就跟去找,听说一去就没见回头。

讲述者:彭玉楼(女67岁农民)

记录者:洪正富(的岁官山乡文化站长)

采录时间和地点:1987年11月于睢宁县官山村第四组

1忙天:农活繁忙的时节。

2捞石打场时拖在磙子后边的石块。:

1四至:四边的地界。

戚姬苑

睢宁县城东十里有个王行村,村西有座庙,叫戚苑庙,戚苑庙供奉哪路神仙?说来话长。

两千多年前,楚汉相争。一次,刘邦被项羽打败,走濉河,过睢陵,被追到现在的睢宁县东北梁集乡王行村西。见追兵临近,无路可逃,只得弃马进村找地方躲藏。忽见前面有一土井,刘邦急中生智,下到井中,真巧,井中无水,是一眼枯井。楚兵追来见到刘邦战马,估计刘邦没走远,便进村搜索去了。躲到天黑,听听井上没有动静,刘邦便爬出枯井。这时饥肠辘辘,见离井不远处有一间茅屋,闪出一点灯光,有灯必有人,既能住宿,又有法充饥,刘邦就来到房屋门口轻轻敲门。

主人姓戚,年约五十光景,听见敲门声开门一看,见面前站一大汉,天庭饱满,地角方圆,隼眼凤眉,虽然甲胄不整,倒是一副贵人相,连忙让大汉进屋坐下。刘邦落座后便问:“行路之人错过宿头,特来老伯处借宿一宵,不知老伯肯允否?”戚老汉忙说:“好说好说,客官不嫌舍下简陋,暂借一宵无妨。”刘邦又说:“在下腹中饥饿,望老伯给点便饭,天明一并算钱。”戚老汉连忙端来盐豆一盘,辣椒半碗,又叫女儿从锅里拿来窝窝头一筐。刘邦吃完窝窝头,又问戚老汉:“村中有否白酒可沽?”戚老汉忙去村里寻了些白酒,叫女儿再备一碟下酒物。戚女当即到园中薅来芫荽一把,烫一烫搁点盐,浇点佐料端到面前。刘邦拉着戚老汉坐下同饮,老汉也不推辞。刘邦一边和老汉饮酒,一边看着戚老汉女儿,见戚女长得如花似玉,愈看愈欢喜,愈欢喜酒兴愈发。戚老汉见此光景,已明白了八九分,便说:“老汉身边只有一女,年方十九,品行端淑。去年一麻衣先生见到小女,称赞日后贵不可言。不知是真是假?”刘邦道:“看令爱一表人才,可与贵人结识,麻衣先生之语,可信无疑。”戚老汉叹道:“小女生在民间,焉能结识什么贵人?”刘邦说:“常言道‘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时机一到,定有贵人前来。”二人愈谈愈投机,刘邦不觉酩酊大醉,倒在床上呼呼大睡。

戚女一见刘邦在自己床上呼呼大睡,一定要老汉把他赶走。戚老汉忙把女儿拉到一边好言劝道:“为父早年也跟麻衣先生学点相术。我观此人相貌不凡,或许是一位贵人,切不可鲁莽待之。吾儿暂到为父榻上委屈一宵吧!”戚女无法,只好听从。戚老汉等女儿走后,抱来一捆麦穰铺在刘邦床前睡倒。

半夜,戚老汉听到刘邦床上有窸窸窣窣响声,起来一看,不禁吃了一惊,只见刘邦头上有一条赤色小蛇蜿蜒游动,一会钻到嘴里,一会钻进鼻孔,一会钻进眼睛,一会钻进耳朵,而刘邦依然酣睡不醒,心中大为惊异。麻衣相书云:蛇穿七孔是帝王。今蛇现于此人头上,大概是真龙天子来显露真相,这人今后定身居万人之上。立即把女儿喊醒前来观看,女儿从里间出来,顺着老汉手指的地方一看,吓得尖叫一声转身就跑。刘邦被喊声惊醒,头部的赤色小蛇也忽然不见了。忙问:“出了何事?”只见戚老汉把女儿带到床前扑通一声跪倒,口称:“我主万岁万万岁,民女前来讨封。”刘邦一见自己已经暴露,就把自己的姓名、身份和逃到这里的原因讲了一遍。一看戚女跪在面前讨封,十分高兴,就说:“我刘邦日后如得天下,封老伯为国丈,封令爱为贵妃。”戚老汉一听,忙拉女儿叩头谢恩。当夜,刘邦拥戚女共枕,五日后,部将曹参率兵将寻来,刘邦随部下回营。

过了不久垓下一战,项羽全军覆没,刘邦在长安即位,称高祖。戚老汉带女儿进京朝见,刘邦大喜,一如当日所言,封老汉为国丈,封戚女为贵妃,史称戚姬,备受宠爱。

数月后,戚姬生下一子,刘邦亲自赐名“如意”。如意者,各方令刘邦满意也。正宫皇后吕氏(名吕雉),早生一子,相貌粗俗,天性愚拙。刘邦得此如意,决意废嫡立庶,但未明言。次年,淮南王黥布叛乱,刘邦率兵讨伐,不幸被流箭射伤,伤势沉重。回京后召集大臣于榻前,嘱以后事说:“戚姬所生如意,可立为太子,尔等赤心保之,勿负朕望。”说罢而死。

刘邦一死,正宫皇后吕雉,欺负如意年幼,把侄儿呂禄、吕产等亲信,安插在重要部门,掌握了军政大权,接着派人将戚姬割鼻挖眼,关进厕所,百般凌辱,戚姬终于被迫害致死。

戚姬死后,她的家乡——今睢宁县梁集乡王行村父老悲痛万分,家家户户捐银集资,在她的住宅上起建寺院一座,名叫“戚姬苑”。按照戚姬生前在皇宫装束,雕塑神像,头戴金凤冠,身穿日月龙凤祆,坐于大殿供台上。背后由两宫娥打起两把日月龙凤扇。百姓四时祭拜,香火千年不断。

近年来,戚姬苑只剩下大殿三间和西厢房,其他厢房、经楼、苑墙,均荡然无存。再往后,三间大殿也遭拆毁。现仅存三间厢房,还有清乾隆六十年重修庙宇时的一块残碑。

讲述者:王方玉(68岁农民)

记录者:熊运龙(62岁退休教师)

采录时间和地点:1987年12月10日于睢宁县睢城镇城南居委会

单枪迎钦差

前清时,下邳东十五里许家营,有个许允化,十八岁人京赶考,得中进士,本该做五品知州,但他辞官不做,愿回家乡教书。为此,清皇钦封“文林郎”,赏赐“免税金牌”一块,并封全家世代披红。

许允化在家教书几十年,桃李遍数州。他有七子一女,很守本分,在家耕种为本,出外除恶驱邪,四方百姓都说他好。女儿许素梅,从小性情傲暴,一不愿描花刺绣,二不愿攻读诗书,总是爱跟老爷爷许百万使枪弄棒,学打拳,后来不幸在光绪四年被大水冲走,一直生死不明。

许允化虽不为官,但在地方一直是除霸济贫。河南1大谭庄有个谭景方,因盗窃成性,诈骗坑人,许允化上书,官府判谭贼蹲监三年。谭贼怀恨在心,刑满回家后,将纹银百两,行贿邳城县令赵景礼。诬告文林郎许允化,窝藏赃款白银万两。赵县令不问青红皂白,于当天夜晚带兵五百,包围了许家营,许家老幼三十四口个个上了绳。这天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