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维之《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9 02:01:00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朱维之《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

朱维之《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试读:

第1章 古代文学

1为什么说希腊神话是希腊艺术的“武库”和“土壤”?

答:马克思指出:“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古希腊的诗歌、悲剧、喜剧都从神话传说中汲取题材。著名的荷马史诗是在希腊神话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赫西俄德的《神谱》采用长诗的形式,对希腊神话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古希腊悲剧诗人的绝大部分创作,都取材于希腊神话;大量美术、雕塑作品也都是以希腊神话为素材创作的。(1)文学作品

希腊神话在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对希腊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它以希腊神话传说和英雄故事为创作材料,在创作方法和文字技巧方面达到较高的水平,被视为是欧洲叙事诗的典范。此外,赫西俄德的长诗《神谱》通过对希腊神话传说的收集、整理来叙述诸神的由来,并将不同的神话传说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它是最早对宇宙起源和神的谱系进行系统描述的作品。(2)戏剧

古希腊戏剧最初起源于祭奠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宗教祭祀活动,其之后的创作主题大多从希腊神话中汲取题材,其中,荷马史诗和史诗系列是其创作的主要源泉。例如古希腊著名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所著的《俄狄浦斯王》,取材于希腊神话中关于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悲剧故事,展示了人跟命运的冲突。此外,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埃斯库罗斯的《俄瑞斯忒亚》(《阿伽门农》、《奠酒人》、《报仇神》)也都取材于希腊神话。(3)雕塑

在整个西方美术传统中,古希腊雕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以人的形象为参照来塑造神的形象,并赋予其更加理想和完美的艺术形式,流露出希腊人对自然与社会的美丽幻想。悠久的希腊神话传说是古希腊雕塑艺术创作的主要源泉,许多著名的雕塑作品都是以希腊神话中的神或故事片段为蓝本而创作的。例如以智慧女神雅典娜为原型创作的雅典娜神像,以胜利女神尼凯为原型创作的胜利女神像,以及以克罗索、克拉西斯和阿特罗波斯三位女神为原型创作的命运三女神像等。

总之,希腊神话是希腊艺术的“武库”和“土壤”,它不仅为古希腊艺术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创作素材,更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题材来源,许多神话故事成为文学母题的根源。

2论述荷马史诗的英雄主义和艺术魅力。

答:荷马史诗是一部纯粹的英雄主义和神话主义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伊利亚特》是一部描写战争的英雄史诗,笔墨集中于众英雄齐心协力冲破万难攻下特洛伊城的经过,歌颂了氏族领袖的英雄品质。《奥德赛》集中叙述了特洛伊战争后,主人公奥德修斯还乡途中10年漂流的经历以及他家中发生的故事。(1)荷马史诗的英雄主义

荷马史诗又称英雄史诗,因为它塑造了众多的英雄形象,并通过这些形象表现出那个“英雄时代”的英雄主义思想。

①对战争的描写

描写英雄必须描写战争,因为战争场面为英雄们提供了一展雄姿的天地,而对战争场面的描写本身也体现了作者对英雄理想的追寻与歌颂。如《伊利亚特》中特洛伊战争最后阶段的殊死战斗。作者以恢弘的彩笔气势磅礴地描绘了古战场的人喊马嘶、群雄争斗、刀光剑影、血雨腥风。这一幕幕惊天动地,气贯长虹的战争场面,本身就是展现英雄雄姿的诗篇。英雄们把血腥的战争当作展现其英雄品格、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以大规模地杀伤对方来显示自己超人的武艺,胆魄与智慧。

②对英雄形象的细致刻画

作为一部古希腊社会从氏族公社制向奴隶制过渡时期形成的作品,荷马史诗用十分细致的笔调刻画英雄形象,突出英雄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其塑造的大部分英雄人物身上既洋溢着氏族英雄的气概又显现着早期奴隶主的意识。《伊利亚特》中的阿基琉斯勇猛过人、锐不可挡,他因好友阵亡而悲痛欲绝,杀死对手后又将其拖于战车后以泄愤,这些都体现了他英雄主义的本色。但他因个人利益蒙受损失而拒绝参战,并且为了显示自己的重要地位而不愿和解,最终导致希腊军队的重大伤亡,这种易怒与任性显示出他身上所具有的氏族贵族的个人意识。《奥德赛》中,奥德修斯是一个英勇顽强、战斗不息且智慧过人的英雄,同时他也是荷马史诗中奴隶主特征最明显的一个英雄。他足智多谋、能言善辩,历尽磨难仍一心想要返回家乡;他对爱情专一,抵制住种种诱惑并最终回到妻子身边;他关心下属,同情奴隶。但同时,他也有虚伪狡诈的一面,对待不忠的家奴的手段极其残忍。

荷马史诗对英雄人物形象的刻画极其细致,它在竭力渲染各个英雄人物高贵品质的同时,并没有回避他们的缺点,甚至还会进行严厉的批评,从而使得英雄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和真实。(2)荷马史诗的艺术魅力

①主题明确,中心突出的整体格局《荷马史诗》按照戏剧的原则围绕一个主题,聚焦于一个整一的行动来安排情节,有开端、发展和结局,呈现了叙事的整一性,具有中心突出、结构统一、主题鲜明的整体性。《伊利亚特》只选取了10年战争中的最后一小段时间展开描写,表达了英雄主义的主题;《奥德赛》虽然采用“双线发展”,但是故事的焦点一直对准着奥德修斯的回归,并详细地描写了最后5天的情况,赞扬了人的智慧和力量。

②情节结构构思精巧,叙述方式富于变化

两部史诗都涉及了10年时间所发生的事,而荷马采取戏剧式的集中,概括和浓缩的手法,把故事集中在一个人物,一个事件和某一段时间上,从而把众多的人物纷繁的情节和丰富的生活画面浓缩成一个严谨的整体,既展现了故事的来龙去脉,也突出了中心人物或主题。《伊利亚特》以阿基琉斯的两次愤怒为线索,将情节高度浓缩在战争最后1年的51天,尤其是最后4天的战况;《奥德修纪》截取奥德修斯10年历险中最后40天的情况,利用奥德修斯回家、其子离家寻父两条线索交替展开,在倒叙和顺叙中变化。这样的结构布局使全诗的情节引人入胜,极富于戏剧性。

③以简洁鲜明的笔触勾勒出一系列英雄形象

荷马擅长人物刻画,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如阿伽门农的刚愎自用,阿基琉斯英勇善战,奥德修斯的足智多谋,赫克托耳的诲人不倦等。而且,其所刻画的人物性格通常具有复合和层次分明的特点。如阿伽门农还有富贵豪强的一面,并勇于自责;阿基琉斯任性倨傲,不顾全大局等。

④叙述语言自然质朴、明晰轻快又不失沉稳与庄严

史诗用自然质朴的口语写成,作者也采用了大量口头艺术的表现技巧,如夸张、烘托、比喻、固定修饰语和套语等。这些艺术手法的使用,使全诗具有一种磅礴的气势,洋溢着浓厚的英雄主义气息;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又极富表现力,如用长老们看到海伦时惊讶的表情和交头接耳的动作来烘托其惊人的姿色。同时,使用固定修饰语有效地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如“捷足的阿基琉斯”、“足智多谋的奥德修斯”等。重复套语的使用更体现了作品源于口头艺术的特色,有利于加深印象和形成节奏感。

⑤体现了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色彩的结合

荷马史诗一方面描写战争、漂流等人间现实生活,另一方面又融合了神话故事、天堂地狱场景,获得了神奇瑰丽的艺术表现效果。

3论述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创作风格的异同。

答: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分别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1)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创作风格的相同之处:

①悲剧的题材来源相同

在古希腊文学的皇冠上,悲剧毋庸置疑是最光彩夺目的一颗明珠,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以及欧里庇得斯当属其中的执牛耳者。他们的悲剧创作都以希腊神话传说为题材,通过旧题反映奴隶主民主制发展不同阶段的社会生活,也显示出希腊悲剧在不同时期的思想和艺术特点。

②悲剧主题基本相同

古希腊悲剧往往是以人与命运的斗争为主题,称之为“命运悲剧”。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三者的悲剧创作的主题也基本相同,都是以描写主人公个人意志和命运之间的冲突为主。

③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在其各自的作品中,塑造了具体而鲜明的人物形象,给人以深刻印象。如《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庄严、高大的英雄普罗米修斯,他是人类文明的缔造者和保护神。为了人类的幸福与进步,他不惜做出最大的牺牲,蒙受最残酷的刑罚。

④悲剧是政治宣传教化的工具,带有浓郁的社会政治色彩

古希腊悲剧流传下来的剧本为数不多,其中大部分以荷马史诗以及古代的英雄传说为题材背景。但作家的思想并未停留在对英雄的歌功颂德上,反而是通过悲剧来表现他们对当下社会的深刻思考,即悲剧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他们宣扬政治的工具。埃斯库罗斯在《被束缚的普罗米修斯》中流露出对雅典僭主统治的反对呼声;索福克勒斯笔下人与命运的悲剧冲突反映的是当下人们所深信的“命运”观念,其中也包括了作家自己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而欧里庇得斯的剧作更是鲜明地打上现实的烙印——写《美狄亚》提出被抛弃妇女的命运问题,《特洛伊妇女》更被认为是影射公元前416年雅典攻陷米洛斯岛的残酷屠杀。因此,古希腊悲剧带有浓郁的社会政治色彩。(2)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创作风格的不同之处:

①悲剧风格各有特色

a.埃斯库罗斯的风格是悲壮、雄浑、自豪而又充满信心;

b.索福克勒斯是悲愤、迷惘、上下求索;

c.欧里庇得斯则是悲痛、憎恨和寻找出路。

②描写人物形象所表现的特点不同

a.埃斯库罗斯笔下的人物是古希腊神话中直接诠释出来的神或神化的人物;

b.索福克勒斯笔下的人物是按照“人应当是怎样”的原则写成的理想英雄;

c.欧里庇得斯笔下的人物是按照“人本来是怎样”的原则塑造出来的写实人物。

③对悲剧主题的认识和表现各不相同

a.埃斯库罗斯把命运看作具体的神,认为命运支配人的一切,同时又强调人的意志;

b.索福克勒斯向命运提出怀疑和挑战,认为命运不是具体的神,而是一种不可捉摸的神秘力量,有捉弄人的邪恶性质,他特别强调具有坚强意志的人对命运的反抗;

c.欧里庇得斯不相信命运,他认为命运在人的本身,强调事在人为,强调命运靠自己掌握。

古希腊悲剧,无论是书写人与命运冲突的悲剧,还是描写人与人冲突的悲剧,都算的上是一流的作品,并在文学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三位悲剧作家的创作,为古希腊悲剧增添了光彩,丰富了悲剧的形象;他们对于人生命运以及形成悲剧因素的思索,也是值得深思和研究的。

4如何理解古希腊悲剧中的命运观念?

答:古希腊悲剧常常以表现人与命运的斗争为主题,因此又被称为命运悲剧。早在古希腊的神话里,命运就是支配神和人的无上力量。按古希腊人的观念,命运是不可抗拒的,是不可知的,它既支配人,也支配神。这种命运观产生的社会背景是古希腊人限于思想及科学水平,无法正确认识自然、认识世界以及认识自我。人与命运的冲突,实际反映了人与外界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命运悲剧是古希腊人反映社会矛盾的一种特殊形式,在三大悲剧诗人的作品中,人的意志和命运的冲突是一个常见的主题。他们对这一主题的表现,反映了当时希腊人对命运的看法,以及这一观点的发展。(1)埃斯库罗斯继承了荷马带有浓烈悲剧色彩的命运观,深化了古希腊文学一再强调的命运主题。他认为命运支配一切,人受到灭顶之灾是不可抗拒的,神要让一个人遭难,总会让他忘乎所以;但他也看到,谨慎行为或许可以使人消除灾难。例如,他笔下的波斯国王塞耳克塞斯骄横跋扈,最终兵败疆场;阿伽门农狂妄自大,却为妻子所杀。这些悲剧表现了人类期望美好生活而走向反面,想不做恶而又不得不作恶,极度惧怕死亡而不得不堕入死亡的深渊,带有一种宿命色彩。而且这种宿命常常跟血脉的延续联系在一起,从而加剧了命运对人的控制力量。(2)索福克勒斯将命运描写成一种巨大的力量,总在主人翁行动之前设下陷阱,使其步入罪恶的深渊。虽然命运不可抗拒,神秘叵测,但是人可以在邪恶的命运面前抗争,而不是消极顺从。俄底浦斯王在和邪恶命运搏斗中遭遇到不可避免的毁灭,但他执著地抗拒命运、勇于承担责任的行为,更多地反映了人的主体性精神的高涨。(3)欧里庇得斯受到怀疑哲学的影响,将人性的缺点或邪恶跟命运的转变联系在一起,使其笔下人物在命运面前呈现出对自我命运发展的主体力量,例如美狄亚命运的转变源自伊阿宋的背叛,而美狄亚的报复则主动干预了自己命运的进一步发展。总之,以上三位悲剧诗人的创作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命运的看法,而因为他们各自创作的时间大致互相承接,刚好贯穿了希腊民主制度由建立、繁荣到衰落的发展阶段,其各自对命运的看法与表现,客观上反映了剧作家民主思想不断增强、主体精神不断提高的发展过程。

5说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文学观点。

答:(1)柏拉图的主要文学观点

柏拉图是雅典奴隶主贵族派的思想家。政治上,他反对民主制,提倡贵族政治;哲学上,他仇视德谟克利特的唯物论,创立“理念论”,成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始祖。

①“模仿说”

关于文学的本质,柏拉图提出了著名的“模仿说”。他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本质,现实世界是对理念的模仿,文学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故而是不真实的。

②“灵感论”

关于文学的创作,柏拉图提出了灵感说,认为文学创作是在灵感和神力的支配下完成的,诗人只有“在神灵的感召下”才能创造出不朽的作品。同时,他认为诗人“培养发育人性中低劣的部分,摧残理性的部分”,破坏“正义和其他德行”,因此,他对诗人下了逐客令,“除掉颂神的和赞美好人的诗歌以外,不准一切诗歌闯入”他的“理想国”。

③文学艺术应服务于政治

关于文学的作用,柏拉图认为文学是有害的,会培养低劣的人性。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文学艺术的任务,即为政治服务,才能有益于社会。(2)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文学观点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弟子,他继承了柏拉图的文学思想,但是有所创新和发展。他在文艺理论方面的主要著作《诗学》,对古希腊文学作出了理论的总结,回答了文艺创作中的一些根本问题。亚里斯多德也在《诗学》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文艺理论体系,奠定了唯物主义文学思想的基础。

①文学可以反映现实

关于文学的本质,他批判了柏拉图的理念说,主张文学可以反映现实,具有真实性。亚里斯多德辨别了客观真实和艺术真实之间的差异,指出诗人可以按照应该有的样子进行描写,揭示事物的普遍性,达到艺术的真实。关于文学创作,他强调天才的作用,但合理客观地解释了天才,认为它是理性和智慧的表现。

②肯定艺术的认识作用

对于文艺的社会功用,亚里士多德在承认艺术真实性的前提下,肯定了艺术的认识作用。在他看来,通过模仿的艺术能够达到对真理的认识,因为艺术描写的是现实中带有普遍性的东西。人们通过艺术欣赏,就能够达到对现实事物真实意义的认识和了解。

③开创了戏剧“三一律”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着重分析了悲剧,指出悲剧是对一个完整而又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以太阳运行一周的时间为限。这些观点被古典主义者引申为戏剧的“三一律”。

此外,亚里斯多德还就悲剧创作提出了系统的看法,认为悲剧是对行动的模仿,通过引起怜悯和同情达到陶冶感情的目的,表现了其对文学艺术审美教育作用的重视。

第2章 中世纪文学

1如何全面理解基督教在中世纪思想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答:欧洲封建社会文化的发展,是和基督教分不开的。基督教在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文化的影响极为巨大。基督教产生于罗马帝国的初期,最初它是奴隶和穷苦人的宗教。后来富有者和上层人士也加入进来,并取得了领导权。这些人不再宣传反抗压迫,而是突出宣扬忍耐顺从、爱仇敌、服从天命、希冀来世的思想。(1)基督教负起“从头做起”的重新建设文化的任务

恩格斯说过:“中世纪是从粗野的原始状态发展而来的。它把古代文明、古代哲学、政治和法律一扫而光,以便一切都从头做起。它从没落了的古代世界承受下来的唯一事物就是基督教和一些残破不全而且失掉文明的城市。”当外族侵入罗马帝国时,他们抢劫和捣毁了古代文化的集中地——城市,致使古代文化大受摧残,基督教必须负起“从头做起”的重新建设文化的任务。它以极大的努力进行传教,范围扩大至整个欧洲,日耳曼人以及东欧斯拉夫人所建立的大大小小的王国先后都接受了基督教。(2)中世纪早期,教会是中世纪文化的代表

在中世纪早期,封建主热衷于征战,轻视文化,僧侣们取得了独占文化教育的地位,教会成了中世纪文化的代表。教会宗教宣传的主要内容是禁欲主义和出世主义,认为人应该放弃追求世俗欢乐的欲念,听从命运的安排,把希望寄托于来世。教会实行严酷的思想统治,教会的教义维护着封建秩序,原来为奴隶主统治服务的基督教,到了中世纪很自然地变成了封建主统治的重要工具,成为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基督教在意识形态方面的统治,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整个文化领域。一切文化和学术都染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这是欧洲中世纪文化包括文学的一大特点,其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3)《圣经》是基督教用来统治人民的思想武器《圣经》由《旧约》和《新约》两部分组成。《旧约》是希伯来民族文化遗产的总汇,内容包括古代民间流传的神话传说、书信和言行录。《新约》是基督教自己的经典,内容包括耶稣及其使徒们的传说、言行录和书信等。但是,中世纪的基督教会对《圣经》进行随心所欲的解释,制定了许多清规戒律,使之成为封建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随着基督教的发展,到中世纪的末期宗教改革后,《圣经》才被译成各国语言。《圣经》对欧洲社会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后期英雄史诗中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

答:(1)诗中英雄勇敢善战,忠于祖国,忠于君主

英雄史诗是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内容主要是反映民族的重要历史事件和歌颂杰出的英雄人物。后期的英雄史诗中英雄人物的思想和活动已超出部落的狭隘范围,他们为保卫国家而战斗。这些史诗的中心主题是爱国主义。诗中的英雄勇敢善战,忠于祖国,忠于君主,体现了封建关系下人民理想中的爱国英雄形象。(2)史诗中的强大英明、能够统一国家、制伏封建叛乱的理想君主形象

这类英雄史诗一般都以一定的历史事实为基础,经过民间歌手们的传唱而辗转流传开来。这中间又经过各种加工,大约在十二三世纪时才被一些有文化的诗人记录下来。在长期流传过程中以及在最后被记录时,往往发生一些被歪曲和篡改的情况,掺入了一些贵族的、基督教的思想,因而带有一定的复杂性。后期英雄史诗中最著名的有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和古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等。

①法国的《罗兰之歌》是后期英雄史诗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公元778年,查理大帝远征西班牙,因国内发生叛乱而返回,途中遭到巴斯克人的袭击。《罗兰之歌》的情节以这一历史事实为依据。但史诗中把一场只有几天的战争写成历时7年的征伐异教徒的大战,又把36岁的查理写成须发皆白的200岁老人。加奈隆这个人物也纯属虚构。这些虚构有力地渲染了史诗的气势,强化了史诗的英雄主义主题。它也是一部爱国主义诗篇。史诗热情歌颂了查理大帝,歌颂了罗兰和奥里维等赤胆忠心保卫祖国的英雄。史诗中的查理大帝英明勇武。这样一个贤明、强大,能保卫祖国,又能制伏封建主叛乱的国王,正是当时人民所要求的,同时也符合历史进步的要求。

②西班牙的《熙德之歌》歌颂了西班牙人民反抗阿拉伯人入侵斗争时期的民族英雄

史诗的主人公罗德利戈·德比瓦尔在国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的情况下,仍然忠于君主,他为民族独立而屡立战功,连阿拉伯人都表示敬畏,称他为“熙德”。在这个人物身上,爱国、忠君、为保卫基督教信仰而战的观念是结合在一起的,这部史诗的特点是没有中古文学中常见的神秘色彩和奇思幻想,一切都采用写实的手法。

3世俗文学(骑士文学和城市文学)的主要特点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答:(1)骑士文学的主要特点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①骑士文学表现了封建贵族阶级的精神特征

中世纪的骑士文学,表现了封建贵族阶级的精神特征,也是世俗的贵族阶级文学的主要成就。西欧到了十一二世纪,封建制度已经完全确立,封建主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统治地位日益巩固,这种情况使他们要求在基督教文化之外,还要有更直接更具体地反映自己阶级意识的文化。这种封建主阶级的文化,在他们的文学——骑士文学中得到了鲜明的反映。

②骑士文学的主要体裁有抒情诗和叙事诗

法国是骑士文学最兴盛的地方。骑士抒情诗的发源地是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普罗旺斯的骑士抒情诗在艺术方面受到民间诗歌很大影响,但内容则是描写骑士们的“风雅的爱情”,主要是骑士对贵妇人的爱和崇拜。骑士抒情诗数量很多,其中以《破晓歌》最为有名,写的是骑士和贵妇人在黎明前依依惜别的情景。

③骑士抒情诗注重心理描写,语言形象生动,诗律新颖多样,对后来欧洲诗歌发展有一定影响

由于骑士抒情诗全都是歌颂“风雅的爱情”,后来流于千篇一律。不过它和宗教文学不同,写的是现世的生活,而且注重心理描写,语言也形象生动,诗律新颖多样,这些对后来欧洲诗歌的发展都有一定影响。法国北方骑士文学的主要成就是骑士叙事诗。骑士叙事诗一般都比较长,内容是写骑士对贵妇人的爱情,写他们为获得荣誉和博得贵妇人的青睐,除妖驱魔、降龙伏虎,进行各种冒险的事迹;有时也写他们为了护教而征讨异教徒。骑士叙事诗缺乏历史或现实上的根据,大多出自诗人的虚构。诗中的离奇情节和冒险精神,同十字军东征时的宗教狂热和阿拉伯传说的影响有关,但根本原因是由于骑士精神脱离实际。所以,骑士文学作品就只能在虚幻的故事中表现骑士精神。(2)城市文学的主要特点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①取材于现实生活,内容主要是对僧侣和封建主进行讽刺和揭露

10世纪至11世纪,欧洲各国出现了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城市文学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它取材于日常的现实生活,内容主要是对僧侣和封建主进行讽刺和揭露,因此最富于现实性,语言也极其生动,深受群众欢迎。在文学样式上,城市文学也有新的创造,像韵文故事和讽刺叙事诗都是新的体裁。作者主要是城市里的街头说唱者。城市文学的内容一般都是讽刺性的,讽刺的对象是专横的贵族、贪婪的教士和凶暴的骑士,特别是教士经常成为嘲笑的对象。也有的城市文学作品以赞扬市民和农民的机智为内容。

②寓意和讽刺的风格是中世纪城市文学作品的突出特点

关于列那狐的故事诗是中世纪市民文学的最重要成就之一。大约在9世纪至10世纪时,法国广泛流传着动物故事。12世纪后,形成一批以狐狸为中心形象的故事诗。14世纪中叶,它们又被连缀成三万多行的长篇巨著,在西欧各国广泛流传。《列那狐故事》通过对动物生活的形象描绘,反映出中世纪封建社会的现实生活。每一种动物都有特定的象征意义。这种寓意和讽刺的风格,是中世纪城市文学作品的突出特点。长篇故事诗《玫瑰传奇》是中世纪城市文学中另一部重要作品。长诗分上下两部,分属两个不同的作者,也表现了不同的思想倾向。上部是骑士文学的仿作,用隐喻的手法写一个爱情故事。

③市民抒情诗反映城市下层人民的思想情绪

13世纪以后,市民抒情诗也出现了,代表作家是法国的吕特勃夫和维庸。他们的诗歌反映了城市下层人民的思想情绪。

④中世纪戏剧的发展繁荣对文艺复兴和17世纪欧洲戏剧的发展都有很大影响

城市戏剧在14世纪发展起来。城市戏剧是在中世纪的人民杂耍表演与宗教奇迹剧、神秘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剧种有道德剧、傻子剧和笑剧。道德剧的内容是劝善惩恶,人物是寓意性的,把抽象的观念拟人化。傻子剧是通过人物装傻来讽刺贵族和教士,指摘时弊。笑剧是城市戏剧中现实意义最强的一种。其特点是直接反映现实生活,充满戏谑和嘲弄,生气勃勃,内容丰富,深受群众欢迎。最著名的笑剧是法国的《巴特兰律师》。作者赞扬了巴特兰的狡猾和羊倌的智慧。剧中把狡猾和诈术作为好品质加以赞扬,反映了笑剧作者的市民阶级意识。

4《神曲》如何体现了但丁作为新旧交替时代伟大诗人的成就和矛盾?

答:(1)《神曲》体现但丁作为新旧交替时代伟大诗人的成就

①《神曲》塑造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神曲》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地狱篇》里的形象,并不是虚幻的幽灵,而是一些丰富多姿、有血有肉的人,如贪婪并有野心的教皇、专横残暴的君主、刚强高傲的法利那太、温柔多情的弗兰采斯卡等,都写得栩栩如生,个性鲜明,令人难忘。

②《神曲》的结构巧妙而严整

全诗分为三部,三行分节,奇偶连韵,而且每部33篇,加上序诗共100篇。各部的诗行大致相等,看起来匀称、工整,一直为文学史家所称道。

③《神曲》用意大利语写成

在当时,正统的文学作品都是用拉丁语写作,但丁首次采用意大利民族语言写作文学作品,对于促进意大利民族语言的统一和民族文学的发展,都起了很大的作用。(2)《神曲》体现但丁作为新旧交替时代伟大诗人的矛盾

但丁是新旧交替时代的诗人,基督教的神学观念,中世纪的思想偏见,在他的世界观中仍占相当的比重,这就决定了《神曲》的思想内容是极其复杂和矛盾的。但丁虽然歌颂现世生活,但又把它看做是来世生活的准备。他虽然揭露贪婪腐败的教皇和僧侣,其出发点却是维护宗教的纯洁和神圣;对神学他是看重的。他推崇古典文化,但又不得不把古典文化的伟大代表放进地狱。这种安排表现了但丁思想的巨大矛盾和局限。另外,尤利西斯被当做使用阴谋诡计者,弗兰采斯卡和保罗因淫行,全被放进地狱中受苦;与此同时,却把一些“虔诚的”教士、苦行者、殉道者和为基督教信仰而牺牲的十字军战士放在天堂。这些都表现了但丁作为中世纪诗人所具有的神学世界观与作为新时代的第一个诗人的人文主义世界观之间的矛盾。不过,诗中的旧观点虽然相当明显,重要的是,这些旧时代的旧观点已被新时代的新观点所压倒。诗人世界观中的进步因素,使他在中世纪文学中最先创造出广泛反映时代的社会生活、具有巨大的思想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伟大诗篇。《神曲》是欧洲文学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

第3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1说明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

答:(1)文艺复兴的基本内涵

文艺复兴是约14世纪初到17世纪中叶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一次波及面广泛的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借助古代希腊文化中反映现实生活的文艺、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以世俗的形式对封建制度和宗教势力所进行的斗争。(2)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它的斗争锋芒是针对中世纪封建主义世界观,特别是天主教会的宗教世界观的。教会以神为宇宙的中心,人文主义者则提出人是宇宙的中心来和它对抗。对“人”的肯定,成了资产阶级思想的核心。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用人性反对神权

中世纪教会认为神高于一切,主宰一切,并宣称自己是神的代表;而人则是渺小的,只能忠顺地听任神的摆布,当神的奴仆。人文主义者用“人性”来反对神权。他们竭力歌颂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力量,认为人有理性,有崇高的品质,有无穷的求知能力,可以创造一切。人文主义者宣称他们“发现”了“人”,以“人性论”为他们的理论纲领,反对教会的神权论。“人”“神”之争,实质上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封建主阶级之间的斗争。

②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和等级偏见

人文主义者肯定现世生活,认为幸福就在人间而不在来世,现世的幸福高于一切,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个人自由和个人幸福。人文主义认为个人的品德和才智是其高贵与否的标准,否定封建等级观念。

③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

封建教会宣扬蒙昧主义,不但要农民“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即使是对僧侣的教育,也仅囿于烦琐的经院哲学。人文主义者则与此针锋相对,鼓吹理性,重视人的聪明才智。他们认为人可以凭借自己的理性获得真知。他们强调理性是“人的天性”,“知识是快乐的源泉”,“知识就是力量”。

④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这是人文主义者主要的政治思想。当时,封建贵族割据,战乱不休,严重地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当资产阶级还无法掌握国家政权时,就迫切要求有一个强大的王权来消灭封建割据,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统一的国内市场。所以人文主义者的政治要求是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以民族为基础的统一的国家。

总之,人文主义作为新兴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思想武器,是对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封建束缚和宗教观念的强大冲击,因而在当时起过很大的进步作用。但是人文主义者所肯定的“人”,主要是资产阶级自身,他们宣扬的个性解放、自由、幸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主要是指资产阶级个人的解放和其自身的自由、幸福。因而,人文主义从一开始就带有明显的阶级烙印。

2阐述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在欧美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答: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各国并存着三种文学,即人文主义文学、民间文学和封建文学,而人文主义文学已经形成为强大的洪流,占据主导地位。人文主义文学的巨大成就带来了欧洲文学史上一个新的繁荣时期。恩格斯说:“这种艺术繁荣好像是古典古代的反照,以后就再也不曾达到过。在意大利、法国、德国都产生了新的文学,即最初的现代文学;英国和西班牙跟着很快进入了自己的古典文学时代。”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是欧洲近代文学的开端,也是继古希腊文学以后的欧洲文学的又一次高峰。

3阐述《十日谈》的挑战性和创新性。

答:(1)向教会的禁欲主义提出了挑战

乔万尼·薄伽丘是第一个通晓希腊文的人文主义者。他的杰作《十日谈》勇敢地向教会的禁欲主义提出了挑战。这部作品反映意大利的社会现实,多以爱情为主题,大胆地揭露天主教僧侣和封建贵族的生活腐朽、道德败坏,赞美商人、手工业者的聪明、勇敢;宣扬现世幸福,反对禁欲主义。作品开端写十个青年男女,为逃避黑死病在乡间住了十几天,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十天共讲一百个故事。这种框形结构和短篇小说的形式,对给欧洲后来的小说造成了很大的影响。(2)文笔精练,语言丰富,善于刻画心理和描绘自然,奠定了意大利散文的基础《十日谈》文笔精练,语言丰富,善于刻画心理和描绘自然,奠定了意大利散文的基础。薄伽丘的思想比彼特拉克激进,但小说中的部分篇幅有过多的情欲描写。(3)《十日谈》有深刻的反封建、反教会思想内容,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进步思想家的人文主义世界观。《十日谈》发展了中世纪短篇故事的艺术手法,语言生动,结构完整。这部作品对16、17世纪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4说明《巨人传》中的人物形象如何体现了人文主义对人的认识。

答:(1)体现了人文主义者对人、人性和人的创造力的肯定《巨人传》是一部高扬人性、讴歌人性的人文主义伟大杰作,鞭挞了法国16世纪封建社会,是新兴资产阶级对封建教会统治发出的呐喊,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者对人、人性和人的创造力的肯定。在小说中,拉伯雷痛快淋漓地批判教会的虚伪和残酷,特别痛斥了天主教毒害儿童的经院教育。小说中提出“依愿行事”的口号,体现了作者的人文主义理想,充分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书中塑造了高康大、庞大固埃等力大无穷、知识渊博、宽宏大量、热爱和平的巨人形象,体现了作者对文艺兴复时期新兴阶级的歌颂。(2)表现了人的价值和伟大,更着重强调了人文之于教育的重要作用

本书横扫贵族文学矫揉造作的文风,给当时的文坛带来生动活泼、贴近生活、雅俗共赏的清新空气。小说的主人公、父子两代巨人卡冈都亚和庞大的古埃都都具有超乎寻常的体魄和力量,在他们身上,拉伯雷不仅表现了人的价值和伟大,更着重强调了人文之于教育重要作用。卡冈都亚两次受教育的情节与以明显。他原本聪慧过人,但几十年的经院教育却要把它变成呆头呆脑,糊里糊涂,只有在改为接受人文主义教育之后才变成名副其实的“巨人”。

5堂吉诃德是怎样一个矛盾复杂的悲喜剧形象?

答:堂吉诃德是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小说家塞万提斯的作品《堂吉诃德》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性格复杂而矛盾的人物:耽于幻想,脱离现实,但出于善良的动机,奉行一种崇高的原则,行为荒唐鲁莽但表现出为了维护真理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是一个悲剧性与喜剧性结合的人物。(1)堂吉诃德耽于幻想,一切从主观出发

堂吉诃德行为荒唐、鲁莽,不会吸取教训。如把风车想象成巨人,被风车摔倒在地,却说中了魔法师的诡计。(2)堂吉诃德奉行一种崇高的原则

堂吉诃德的所作所为的出发点却有着高尚的一面,即为了奉行一种崇高的原则。他要做一个行侠仗义的骑士,要锄强扶弱、伸张正义,并为此而奋不顾身,具有自我牺牲的精神。(3)堂吉诃德追求脱离实际、早已过时的“骑士道”

堂吉诃德在主观上是追求和维护真理,只是他所追求的是脱离实际、早已过时的“骑士道”,所以注定只能碰壁,害人害己。他可笑又可悲,可亲又可敬,在他身上将喜剧性和悲剧性奇妙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古往今来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形象。

总之,堂吉诃德复杂而矛盾的性格是西班牙极端野蛮的君主专制制度社会里产生的一种可悲的现象,是处于新旧交替时代的西班牙现实社会矛盾的反映。人文主义作为一种先进的理想已经产生,但是西班牙的资本主义发展迟缓,贵族与教会势力又相当猖獗,思想控制相当严密,社会现实还不能为作家提供改造社会的理想人物,因而在《堂吉诃德》中,作者虽然嘲笑骑士制度,却把希望寄托在过时的骑士道身上,把骑士精神加以理想化;他痛斥种种罪恶现象,但又把许多社会问题归结到抽象的道德上去。这正是塞万提斯的人文主义理想与西班牙社会现实的矛盾的反映,也是人文主义弱点的反映。在堂吉诃德的形象中,既有作家加以批判和否定的东西,又有他所理想的肯定的东西。堂吉诃德是一个喜剧性与悲剧性相结合的人物。

6怎样理解“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一说?

答:(1)莎士比亚永远是文学界、学术界乃至出版界永恒的主题

威廉·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戏剧家和诗人,也是当时欧洲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莎士比亚永远是文学界、学术界乃至出版界永恒的主题。他的戏剧和诗歌创作,都代表着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的最高成就。直到今天,这些作品仍被认为是英语文学的典范。四百年来,莎士比亚的作品在世界各地不断被整理、翻译、上演、评论,据统计,它们所涉及的语种仅次于《圣经》。后世的许多作家,都对莎士比亚怀有一种高不可及的感叹。比如歌德就曾经告诫埃克曼:“我们还是不要讨论莎士比亚,一切提到他的话都是不够充分的……对于他的伟大心灵来说,舞台是太狭隘了。”他的“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一语,更集中表述了后人对莎翁既崇拜又难以彻底解读的复杂心境。20世纪的T.S.艾略特也认为要谈论莎士比亚,也许永远也不可能正确。(2)关于莎士比亚的生平和创作活动,构成了“莎士比亚问题”

莎士比亚的作品得到了比较完整的保存。在1623年出版的“第一对开本”,就已经基本上是其剧作的全集。但是关于他的生平和创作活动,却没有太多的记载。也许正是因此,始终有人怀疑莎士比亚是否真的存在过。从而构成了所谓的“莎士比亚问题”。无论是理论家还是普通的欣赏者,都可以看到一个“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但是后世西方的喜剧创作,事实上更多效法的是莫里哀,而不是莎士比亚。这或许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莎士比亚的喜剧创作确实与文艺复兴时期独特的精神氛围相关,而那氛围,已是不可重复的。

7从《哈姆雷特》看莎士比亚悲剧艺术有什么样的特点?

答:描写丹麦王子替父报仇故事的悲剧《哈姆雷特》,代表着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是莎士比亚戏剧艺术成熟的标志。悲剧主人公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他对爱情、友谊和人生都充满了理想主义的热情。然而这种理想主义不仅在残酷的现实中处处碰壁,而且几乎得不到任何人的理解。莎士比亚的这部悲剧,从人性的深度上落笔,把人文主义理想的毁灭描写得极为生动。它写出了一个先进分子在面临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时,由于时代尚不具备胜利的条件而抱恨死亡的悲剧。这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剧本真正达到了恩格斯提出的悲剧境界,即写出了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1)莎士比亚很注意情节的安排,他的戏剧常常包含几条平行的或者交错的情节《哈姆雷特》中三条复仇的情节交织在一起,而以哈姆雷特为父复仇为主线,以雷欧提斯和小福丁布拉斯为副线,三条线相互联系,又彼此衬托。在复仇情节之外,剧中写了哈姆雷特和奥菲利娅之间的不幸的爱情,写了哈姆雷特和霍拉旭之间的真诚的友谊以及罗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对哈姆雷特的友谊的背叛,还写了宫内大臣波洛涅斯一家父子兄妹之间的关系。所有这些又都起着充实、推动主要情节的作用。《哈姆雷特》情节的丰富性还表现在它描绘的生活面很广阔,从宫闱到家庭,从深闺到墓地,从军士守卫到民众造反等场面。莎士比亚还常常突破古典戏剧的清规戒律,把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结合在一起,如在奥菲利娅落水淹死的悲惨场面之后,紧接着的就是掘坟墓者插科打诨的场面。这种“崇高和卑下、可怕和可笑、英雄和丑角的奇妙的混合”,正是莎士比亚悲剧的特点之一。(2)通过人物之间的对比来突出主人公的性格

悲剧中人物众多,但各具性格特点。在反面人物中,克劳狄斯这个“脸上堆着笑的万恶的奸贼”,阴险狠毒,笑里藏刀,表面上对人和气,善于笼络人心,实际无比凶狠。哈姆雷特同这样一个难于对付的笑面虎进行面对面的斗争,显示出他复仇任务的艰巨。于是不但装疯、“戏中戏”等安排有了情节上的必要,而且主人公的犹豫、拖延也才有了客观的根据。在正面人物中,奥菲利娅天真柔弱,既真心爱哈姆雷特,又甘心做波洛涅斯的工具,心爱的人装疯使她心碎,老父被爱人误杀致死又使她真疯以致落水致死,她是宫廷阴谋斗争中的不幸的牺牲者。霍拉旭理智冷静,同哈姆雷特一样,抱有人文主义的理想,同样富于正义感,但性格不同,又没有如哈姆雷特那样肩负起不共戴天的复仇任务,自然不会产生哈姆雷特那样激烈的内心斗争。在复仇问题上,哈姆雷特同雷欧提斯、小福丁布拉斯形成鲜明的对比。雷欧提斯为报私仇,利用民众对王室的不满,登高一呼,群众像怒潮一般涌向王宫,他只问目的,不择手段,也不顾后果,只有个人的恩怨,而缺乏扭转乾坤的大志,同哈姆雷特相比,就显得简单鲁莽。小福丁布拉斯,原定兴兵复仇,夺回老王失去的国土,在个人私仇上似乎也加上了一点儿国家兴亡的色彩,但却禁不住叔王的一顿训斥,轻易就放弃了复仇的打算。相形之下,显然没有哈姆雷特性格的复杂和坚定。(3)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充分利用“独白”这一传统手法,来揭示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使得他的性格更加深刻和丰富

剧中主人公的重要独白共有6次之多,有的戏剧性强,有的富于哲理,但都有助于揭示性格。比如,第三幕第三场临末了哈姆雷特有一段独白,既说明了哈姆雷特当时放弃这一行动的原因,又达到推动剧情进一步发展的目的,具有高度的戏剧性,使得观众的情绪随之起伏。又如第三幕第一场那段“生存还是毁灭”的著名独白,不仅本身是一首富于揭露性和哲理性的好诗,也是理解主人公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的钥匙。通过这段独白,我们看到了他对人生的思索,他的烦恼、失望、苦闷和彷徨以及他对周围现实的深刻揭露和批判。

 

第4章 17世纪文学和古典主义

1阐述《失乐园》的叛逆精神。

答:(1)诗中的叛神撒旦反抗上帝,不屈不挠

约翰·弥尔顿是17世纪英国最重要的作家,也是当时欧洲最杰出的诗人。《失乐园》是弥尔顿最主要的作品。这部长诗共12卷,取材于《圣经》,写叛神撒旦造反的故事和亚当、夏娃违犯上帝禁令偷吃禁果而被赶出乐园的故事。诗中描写的许多战争场面,可以使人联想到革命年代激烈战斗的情景。诗中最动人的形象是叛神撒旦。他反抗上帝,不屈不挠,虽然处于失败的地位,被囚于地狱的火海中备受煎熬,但仍是毫不气馁,鼓励同伙们继续战斗。他说:“战场虽失败,怕什么?这不可征服的意志,报复的决心,切齿的仇恨,和一种永不屈服,永不投降的意志——却都未丧失。”(2)诗中的叛神撒旦骄傲、专断和欺骗

从这个形象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革命者当年的战斗精神和英勇气概,也可以看到他们在复辟时期坚持立场、继续战斗的崇高品德。诗人也批评了撒旦的骄傲、专断和欺骗行为。另外,长诗对亚当与夏娃的描写,既同情了他们对知识与自由的追求,也批评了他们未能以理智克制情欲的错误。这些都可以说是诗人对1642年革命的反思和对自己人生经验的总结。

2如何评价古典主义理性原则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答:(1)古典主义的唯理主义肯定人的理性,有其进步意义

古典主义理论家布瓦洛说过:“首先须爱理性:愿你的一切文章永远只凭着理性获得价值和光芒。”这里所说的理性与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儿的唯理主义思想密切相关。笛卡儿在哲学上是个二元论者,他认为:人人都有判断事物、辨别真伪的能力,即良知,它先于感性而存在,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实践的标准。笛卡儿的唯理主义肯定人的理性,反对宗教的神权和蒙昧主义,有其进步意义。(2)古典主义理性原则使戏剧艺术趋向严谨、规整,束缚了作家的想象力

笛卡儿还主张人们应该用理性克制个人情欲。笛卡儿的哲学反映了17世纪法国资产阶级的进步要求,也代表了从混乱走向统一的时代趋势。他的唯理主义哲学为古典主义文学提供了哲学基础。古典主义者或写理智对感情的胜利,或对丧失理性、情欲泛滥的人物加以谴责,或对不合理性的封建思想、风俗礼教加以嘲笑。古典主义这种崇尚理性的特点,要求创作有规范,要求作品思想明晰,描写逼真,构思精密,语言规范,使戏剧艺术趋向严谨、规整,然而又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作家的想象力。

3请论述古典主义悲剧的艺术成就。

答:(1)拥护王权,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

法国古典主义是君主专制的产物,其首要特征是具有为专制王权服务的鲜明倾向性。法国是当时欧洲最强大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国家,专制王权为了牢牢掌握统治权,要求文武百官和老百姓都奉公守法,也要求文学语言规范化,文学样式程式化或格律化。古典主义作家在作品中肯定封建国家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首要作用,反对封建割据,主张国家统一。他们经常在作品中颂扬英明君主;宣传公民义务,提倡自我克制。他们尊重宫廷艺术趣味,大多轻视民间文学,只有少数进步作家才在作品中谴责专制暴政和黑暗的封建统治,并从民间文学中吸取营养。(2)崇尚理性,把理性作为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的最高标准

古典主义理性的基本内容,是反对文艺复兴时期因反禁欲主义而出现的纵欲倾向,要求作品的主人公克制个人情欲,服从公民义务,拥护中央王权,巩固和加强统一的民族国家。但他们所说的国家,只是指君主的国家。古典主义作品中的正面人物都是意志坚强、善于用理性来克制感情的英雄,反面人物则常是丧失理性的极端放纵者。这种泾渭分明的形象使作品具有惩恶扬善的意义。古典主义对理性的强调,使作家们注意了人物心理的分析,却不着重抒写人物富于个性特征的思想、情绪与感受,使人物性格具有单一性和普遍性而缺少个性。(3)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重视格律

近代西欧年轻的民族国家,文化根底浅薄,为了建树自己的古典主义文学,只能把古希腊罗马文学奉为楷模。古典主义作家常常把自己在创作中的成就归功于古代作家的启示,力图从古代作品中找出某些写作的规律和规则,甚至有些则是为了当前的需要而托名古典的。例如最著名的“三一律”就是源于对亚里士多德戏剧理论的不正确理解而编制出来的。“三一律”是古典主义要求戏剧创作所必须遵循的原则,指时间、地点、情节三者的单一,即一出戏只演一件事,剧情必须发生在同一个地方,一昼夜内。(4)重视艺术形式完美

如要求戏剧结构谨严单一,文学语言准确明晰等。对文学体裁作等级划分并制定了各种体裁应当遵循的原则,如悲剧属于高级体裁,应从古代取材,写王公贵族,用亚历山大诗体,严格遵守三一律等。

4以《伪君子》为例说明莫里哀喜剧创作的特点。

答:《伪君子》是莫里哀的代表作。《伪君子》前后写作五年,修改三遍,艺术上可谓炉火纯青。其创作特色可概括为以下五点:(1)成功的间接描写《伪君子》共五幕,但中心人物答尔丢夫直到第三幕第二场才出场。喜剧的前半部分答尔丢夫虽末出场,但事事与他有关。如奥尔恭家的争吵,嫁女引起的混乱,都是围绕他进行的。作者运用种种方式,多侧面地勾划出答尔丢夫的基本轮廓,刻画了他的伪善,并初步揭示其危害性,使之人未露面,性格却已突现在观众面前,呼之欲出,栩栩如生。(2)结构严谨,情节曲折,层次分明《伪君子》出场人物较多,作者巧妙地以答尔丢夫作为喜剧结构中心,通过他的伪善行径,把全剧的内容贯穿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推迟主人公出场时间,便会剧内容安排更为合理,矛盾冲突更为尖锐集中,结构严谨精巧。(3)人物塑造集中夸张,具有高度概括性

莫里哀充分运用夸张与对比手法,着重刻画了答尔丢夫的伪善性格。如答尔丢夫标榜不近女色,见到桃丽娜袒露的胸脯、就叫嚷要用手帕遮起来。但一听到欧米尔想见他,就立刻温柔起来,迫不及待地问道:她就来吗?他把自己打扮成一心向善、慈悲为怀的信士,但对自己的恩人,却既想霸占妻女,又想谋财害命。(4)表现手法既严谨又灵活

作者严格遵守古典主义戏剧三一律法则,在有限的时空内展开情节,塑造人物,表达主题,充分显示了其高超的艺术技巧。但同时,又在喜剧中掺入悲剧因素,还大量吸收了民间闹剧的表现手法,如家人争吵,桌下藏人等。这样全剧就显得妙趣横生,富于生活气息。(5)剧中人物的语言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

桃丽娜的语言犀利、明晰、朴素、生动,处处显示她的爽朗的性格和来自民间的智慧。答丢夫的语言则是矫饰、造作,竭尽堆砌辞藻之能事,为自己的卑劣行为进行诡辩。人物的语言风格极大地推动了对人物性格的表现。

第5章 18世纪文学和启蒙运动

1请说明作为启蒙运动组成部分的启蒙文学的政治倾向。

答:(1)强烈的战斗性和批判性是启蒙文学的显著特征

作为启蒙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启蒙文学也迅速兴起。欧洲各国的启蒙文学,在传播革命火种、促进思想解放方面,起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启蒙文学作家大多是启蒙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们从事文学创作的目的就是评论生活,干预生活,宣扬他们的思想观点。因此,强烈的战斗性和批判性是启蒙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它们猛烈地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教会,揭露其实质和罪恶,甚至提名道姓地攻击其代表人物。它们还尖锐地揭露、抨击社会上种种不平等、不合理的现象,宣传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不少作品还描绘社会政治理想的图景,提出改革方案。(2)把资产阶级、平民作为描写、歌颂主要对象,把王公贵族等当成嘲笑、批判对象

启蒙思想家为争取第三等级的民主权利而斗争,在文学上他们也为争取第三等级的文学地位而斗争,使文学作品的题材、人物、语言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启蒙文学作品一反古典主义文学以王公贵族为正面人物的原则,在理论上和创作上,都把资产阶级和平民作为描写、歌颂的主要对象,而把王公贵族、教皇、教士当成嘲笑、批判的对象。许多启蒙文学作品中,资产阶级和平民已不再是被动的受害者,而往往是最终的胜利者。他们经历了种种灾难和挫折之后,都得到了美满的结局。启蒙文学家提倡从现实生活中取材,着重描写平民的日常生活,运用平民百姓喜爱的语言和艺术形式。

2请说明菲尔丁等作家的现实主义小说对19世纪文学的影响。

答:(1)对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亨利·菲尔丁是18世纪英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他的作品对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菲尔丁还提出过现实主义的文艺理论。他竭力提高小说的地位,把它与史诗相提并论,称自己的小说《约瑟·安特鲁传》和《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为“散文滑稽史诗”。他认为“史诗”与小说都是从“自然的册子”里临摹来的,创作的任务就是描写典型人物。菲尔丁写有20多部喜剧和4部小说。《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是菲尔丁的代表作品,也是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最高成就。作品通过弃儿汤姆·琼斯和乡绅的女儿苏菲亚·魏斯登的爱情故事以及他们相偕逃往伦敦的种种经历,反映出整个英国的社会生活,广泛涉及18世纪中叶英国社会各个阶级和阶层。从贵族乡绅、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到被迫为奴的穷人,个个形象生动,具有典型意义。(2)大大提高了小说艺术水平,为19世纪小说创作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菲尔丁的小说突破了资产阶级家庭生活的狭小范围,描绘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图景,塑造了众多各阶层的人物形象。更值得称道的是,他能把这一切处理得繁而不乱,妥帖有序,既有曲折动人的情节,又有严谨完整的布局结构,从而大大提高了小说这种文学形式的艺术水平,为19世纪出现的小说创作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菲尔丁揭露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矛盾,企图以道德伦理来改善社会。他从人性出发,批判恶的东西,肯定善的一面。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总是给主人公安排一个团圆的、幸福的结局,实际上这不过是他的善良愿望而已。

3请说明伏尔泰和狄德罗哲理小说的特点。

答:(1)伏尔泰哲理小说的特点

伏尔泰最受欢迎的文学成果是哲理小说。其中著名的作品有《查第格》、《老实人》、《天真汉》等。

①对善和恶相克相生的研讨《查第格》研讨善和恶相克相生的问题。结论是善恶相生,厄运对人也是一种磨炼;只要照着自己的意思,沿着一条道路,凭着智慧和勇敢走下去,最终会获得胜利。小说不仅对罪恶的社会进行了揭露,而且鼓舞启蒙者战胜恶势力的迫害。

②对盲目乐观主义的批判《老实人》主要批判盲目乐观主义,因为这种哲学有害于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小说主人公贡第德是一个正直淳朴的青年,一个男爵的养子。男爵的家庭教师邦葛罗斯告诉他:世界安排得很好,一切都是十全十美的。但现实生活证明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邦葛罗斯自己受到各种灾难,还险些遭受宗教裁判所的火刑。贡第德流浪欧洲各地,还到过美洲,受尽各种折磨,说明世界上的一切绝非十全十美,所以盲目乐观是没有根据的。(2)狄德罗哲理小说的特点

狄德罗的主要文学成就是他的三部哲理小说。

①抨击教会对人精神上的压制和摧残《修女》通过贫苦孤女苏珊娜·西蒙南在修道院所受到的残酷迫害揭露教会内幕,猛烈抨击教会对她精神上的压制和摧残。

②揭露封建社会和贵族阶级的腐朽生活《宿命论者雅克》揭露封建社会和贵族阶级的腐朽生活。雅克遭到主人打骂时常说“上帝是这样规定的”,这句口头禅,发人深省,激发人们反封建反宗教的意识。《拉摩的侄儿》是一部对话体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拉摩的侄儿是一个聪明机灵、头脑清醒的青年,社会却使他成了一个寡廉鲜耻、卑鄙下贱的食客。他洞悉贵族社会的真相,看透了利己主义是那个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原则,但他甘心混迹其间,求得酒足饭饱。拉摩的侄儿是时代的产物,他的自白是对现存社会制度罪恶的有力揭露。马克思盛赞这部小说,恩格斯认为它是“辩证法的杰作”。

4为什么说卢梭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

答:让·雅克·卢梭是法国18世纪最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之一,他的浪漫主义贯穿于其思想学说中的各个领域,被称为“浪漫主义运动之父”,也是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党人推崇的思想先驱。他的著作和思想,对后世,包括哲学、历史、文学、政治、艺术乃至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