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建设项目综合评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0 07:27:26

点击下载

作者:蒋华园,江帆(编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通信建设项目综合评价

通信建设项目综合评价试读:

前言

我国电信业重组以后,通信行业正面临着公司化管理机制创新、3G 市场建设升级及“三网融合”新的发展机遇,我国通信业已步入运营建设新时期。如何应对集中反映电信能力提升的通信建设项目谋划及科学评价,是中国通信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加强电信能力建设,全面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正是适应我国通信业发展战略及机制创新的需要。鉴于此,南京邮电大学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三明分公司进行合作,完成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招标课题(编号:JG2007.009),对我国通信建设项目综合评价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给出了相应的研究结果。

本书是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会招标项目“通信建设项目综合评价”这一软科学报告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由南京邮电大学工商管理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教授蒋华园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三明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高级工程师江帆撰稿;郭旭东经理、卢佳水经理、宋建雪主管及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闫凤梅、孙姗姗、程开峰、钟尧禹参与本项目研究工作。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陈鸿昌、秘书长马克给予本研究项目诸多指导意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可供全国通信行业政府监管部门、通信规划设计部门有关人员以及通信运营商各级领导、工程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学习参考。本书出版发行之际,正是“三网融合”机制创新的重要时期,这对于把通信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纳入现代公司制企业的规范管理,并深入推进建设项目的综合效益评价工作,将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由于作者水平所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指正。作者于南京—三明2010.12

内容提要

我国电信业重组以后,通信行业正面临着公司化运营机制创新、3G建设升级及“三网融合”新的发展机遇。如何应对集中反映电信能力提升的通信建设项目谋划及综合评价,是我国通信业亟待解决的重要理论与实践课题。

本书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招标项目的研究成果,所研究问题是通信建设项目诸多层面的综合评价,涉及指标体系设计、图表公式配置、理论阐释及最优方法选择等。全书共分9章,主要内容包括:通信建设项目评价概论、通信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通信建设项目投资评价、通信建设项目财务评价、通信建设项目风险与不确定性评价、通信建设项目宏观经济评价、通信建设项目社会评价、通信建设项目运营综合评价、投资项目后评价研究。本书重点探讨通信企业通信建设项目指标体系设计、综合评价及方法论等问题;这对于把工程经济理论引入通信领域进行应用性研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前沿性,并为通信建设管理工作提供了可操作性的借鉴。

本书可供通信行业政府监管部门、通信规划设计部门有关人员及通信运营商各级领导、工程建设管理人员、财务人员以及广大职工阅读,也可作为通信建设企业和运营企业的培训教材,还可供邮电院校管理工程、财经类专业师生用作教学参考。▶▶第一章通信建设项目评价概论第一节 建设项目评价方法的历史回顾

追溯历史,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期间,在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方面,我国主要是沿用前苏联的做法。因此,有必要回顾一下有关建设项目评价的理论在前苏联的发展情况及影响。

自十月革命以来,前苏联每年国民收入中的投资比例以及总投资在各主要部门的分配都是由前苏联的最高决策机构决定的。由于缺少严密的、具有科学依据的投资决策方法,致使长期的投资经济效果不佳。但在一个部门的内部,由于总投资和其他资源的限制,投资决策者却希望找到一种评价和比较项目方案的有效办法。因此,前苏联也逐渐开创吸收并发展类似于欧美企业盈利分析、费用—效益分析等投资经济效果的计算方法。但是,因受体制性制约,这种发展是极其缓慢和谨慎的。

由于不存在充分的市场机制,难以客观地计算项目的效益,项目的上与不上,主要由指令性计划决定。一旦列上计划,就认为项目是绝对必要的,留下的问题就是比较那些为满足同样使用要求的不同方案,主要任务是选择费用最小的方案。前苏联早期的这种做法实际上完全否定项目评价的必要性,也不承认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的项目之间有任何可比性。

在费用的计算上,前苏联理论界长期以来不承认任何自然资源、利息、地租和利润是费用的组成部分(在欧美等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及日本,这些都是构成机会成本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因此,真正构成社会费用的就只是物化劳动与人工劳动的消耗。认为不经劳动加工的自然资源不构成社会的费用。利息、地租和利润只是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创造的、资本家不劳而获的转移价值。既然前苏联当时的自然资源、土地和资本都归国家所有,因此利息等概念也就可以消失了。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国家提供给工厂、农庄的资产都是不计利息的。这样,工厂、企业和农庄都希望得到国家的投资,而且越多越好,也就必然地出现资金供不应求的局面,这就迫使主管当局要对投资项目进行排队。此外,由于不承认利息等费用要素,而项目成本主要由日常运营的费用所构成,因而认为日常运营成本越低的项目就越好,于是又必然导致资金密集的项目方案中选。这样的项目评价判据标准必然导致资金使用的不当和资源的大量浪费,使国家资金进一步严重紧缺。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前苏联的计划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已经开始认识到,建设资金这种货币资源的稀缺性应该反映到项目方案的评价和选择上,并以非官方正式文件的形式,尝试采用投资回收期等判据指标评价项目。因为这在当时曾一度被斥之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残余”的表现,使用者都冒了一定的政治风险。尽管如此,这种方法还是很快地得到了推广。事实上,投资回收期、投资效果系数或计算费用等判据指标都隐含着类似于DCF方法(即现金流量贴现法)中贴现率的概念。经过十几年的非正式使用,投资回收期等判据指标在60年代被前苏联政府公开接受,但是按照优先发展的次序,制定了不同部门不同的相对投资效果系数。1969年,前苏联政府开始名义上规定各部门相同的投资效果系数,但在实际使用中,对某些工业部门,特别是重工业部门仍有所照顾。在1980年公布的“投资经济效果暂行标准计算方法”中,对项目不同时期的投资资金已明确采用和DCF完全一致的贴现手法。所用的贴现率(时间因素)与费用—效益分析中的影子利率、社会贴现率有类似的经济含义,即表示决策人对效益和费用在时间价值上的偏好以及作为控制投资总量程度的重要参数依据。

由于前苏联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其公布的回收期、投资效果系数等判据参数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现在看来,前苏联投资决策中所欠缺的最核心问题,已不在判据指标的选择和计算方法上,而在于缺少能反映资源稀缺性的市场价格体系。以生产价格为基础的计划价格体系,并不能全面反映资源的稀缺和供求关系的价值规律。因此,前苏联理论界后期对于国际市场化条件下的影子价格(最优计划价格)的理论和方法也开始重视。

在国际上,正式确立对建设工程项目评价方法进行系统的总结与推介,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

1968年,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首先在出版的《工业项目手册》中提出了“新方法论”。嗣后,1971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发表了《项目评估指南》,也提出了新方法。OECD的手册中提出的新方法是:建议按照国际市场价格和汇率来估计项目的投入与产出。UNIDO的指南虽然使用的术语和程序略有不同,但提出的方法本质上和OECD在手册中提出的方法一致。到了1975年,斯奎尔和范德塔克在他们的专著《项目的经济分析》中,协调了这两个组织提出的方法。1984年,雷伊在其专著《成本效益分析问题与方法论》中对方法论也提出了一些新的探索性见解。

总之,新方法论与历史上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旧方法从古典经济学的完全竞争假设出发,通过影子价格调整市场价格的“偏离”,并以国内价格作为项目评估的基础。新方法论则对项目中参与外贸活动的商品用国际市场价格作为测算商品价值的基础,对其他商品则以国内价格作为测算商品价值的基础,着重把国际市场价格、各种汇率等作为价值准则。(2)旧方法囿于古典经济学的视角,注重项目对社会生产的效果(影响),忽视了项目对社会分配的影响。新方法论则兼顾了项目对社会生产和社会分配的效果。(3)旧方法假设国家政策或政府政策是既定的,孤立地考察项目。新方法论则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进行项目评估,并认为项目评估是项目层次的发展计划。(4)旧方法大体采用的是局部均衡分析方法,而新方法论则着眼于一般均衡的分析。

按照新方法论的观点,项目产生的效果应具有多方面的结构,特别应包括不同的分配效果,即通过一个评价与加权体系。这些效果可以用不同的指标来概括,项目评估过程就是权衡和加权的统一过程。同时,项目分析过程的每一步都要选择一套价值准则,作出价值判断。因此,对项目的各种成本和效益指定适当的权重,依据选择的一套社会价值准则,对项目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也将包括一些未来价值,以及给不同类别的成本和效益指定不同的权重。新方法论把加权原则扩展到不同的价值分配领域,即本域和外域之间、不同时点之间、不同地区之间和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等等。

诚然,新方法论大大推动了项目评估的理论和方法的发展。但是,它也有着严重的局限性。首先,它过分强调外贸,而且要求以世界市场价格和外汇作为评价项目的成本与效益的准则,这一点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不适用的。其次,新方法论认为,一种商品的世界价格和国内价格的差异主要存在于贸易障碍,例如贸易和外汇管制、关税、补贴等;因而要求项目评估对这种差异进行调整,使之靠拢在自由贸易条件下等价的世界价格平价。换句话说,新方法论隐含了自由贸易假设。在现实世界中,自由贸易假设是不客观的,国际市场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垄断价格。最后,新方法论的理论相当晦涩,计算程序相当复杂,数据和信息难于采集,因而在实际应用中有许多难于逾越的困难。新方法论还有一个严重的缺陷,就是要求用单一的综合数值指标作为项目评价的综合判据。为了获得这种综合数值指标,需要利用加权方法把各种效果加总,这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主观判断的陷阱,导致结论和决策失误。

针对新方法论的局限性,UNIDO 和阿拉伯国家工业发展中心(IDCAS)提出了增值法。1980年,UNIDO再次发表了《工业项目评估手册》,提出以增加价值作为判断项目的价值的标准,即应该以项目对国民生产总值(GNP)的贡献来判断项目的优劣。这个方法的基本思想是,根据项目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的贡献来判断项目的价值。增值法认为,国民生产总值是国民财富积累的代表,经济发展实际上就是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因此,一个项目的价值取决于该项目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由此可见,增值法建立了项目评估和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联系,简单明了。但是,其缺陷也是明显的,由于不考虑项目的外部效果和非经济效果,使问题过分简单化了。

中国也是较早开展建设工程项目评价工作的国家之一。从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政府要求建设工程项目在设计阶段必须进行技术经济论证或技术经济分析。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对重大建设项目的前期研究还是比较充分的,经济评价的方法也主要沿用前苏联的投资回收期和投资效果系数等静态判据指标。由于当时国家急于建立必要的基础工业体系,开创初期资源也较充分,同时又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因此,客观上对投资的方向论证及经济比较问题的优劣,显得并不怎么迫切重视。

1958年的“大跃进”以及之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完全抛弃了资源有效利用的原则,用所谓的“算政治账”来代替“算经济账”,造成了严重的“得不偿失”。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理论界曾孕育了计算经济效果的理论和方法,但“十年动乱”使之很快夭折。因此,项目评价这门学科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直到改革开放初期,孙冶方、于光远等经济学家在总结“大跃进”失误的教训时,曾提出要讲求社会主义经济效果、用较少的劳动消耗取得较大的劳动成果的见解,对该学科的发展有较大的推动促进作用。

特别是经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拨乱反正,一些技术经济专家才得以大力介绍和推广可行性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并开始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技术经济评价理论和方法。1980年,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以「80」国科技字035、036号文件的形式,确立了“项目经济评价方法”的研究课题,并组织原冶金部北京钢铁设计研究总院(牵头单位)等4个设计院进行研究。1982年年底,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召开了全国首届“可行性研究和项目评价”研讨会。会议认为,应该加强可行性研究和项目评价的课题研究工作,并建议当时的国家计划委员会将可行性研究纳入基本建设程序。1983年,由此形成了原国家计划委员会下达的“关于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的试行管理办法”。随后,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成立了可行性研究专题研究组,并将前项研究课题“项目经济评价方法”纳入专题组研究计划。该专题组由 31 人组成,其中设计咨询单位12人、研究单位6人、高等院校6人、银行3人、有关行政部门4人,大都在项目评价理论或实践方面有长期的工作经验。

1983年,由可行性研究专题组编制的《项目企业经济评价方法》发表在《技术经济》杂志上,以广泛征求意见。1984年,专题组将该方法修改后汇编成册(附案例),在再次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于1985年由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与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牵头印发了《建设项目企业经济评价方法》一书,并由原国家计划委员会、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分别写了前言,书中所讲的方法就是后来由原国家计划委员会正式颁发试行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中财务评价部分的前身。当时虽然不是由行政主管部门正式颁发,但是由于适应了投资管理和项目评价的实际需要,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指导和规范作用。在其后若干年中,有相当数量的建设项目基本上是按照该方法进行财务评价的。

1986年初,可行性研究专题组对“项目国民经济评价方法”的研究也取得了成果。随即,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召开了全国第二次“可行性研究和项目评价”研讨会,会议就如何提高投资决策科学化水平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意见,同时建议原国家计划委员会研究并应用由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可行性研究专题组编制的“项目评价方法”。原国家计划委员会迅即责成所属投资局、设计局和标准定额局对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进行实践应用研究。进行这一研究的专家组是在原可行性研究专题组骨干成员的基础上扩充而成的。1993年,原国家计划委员会正式颁发试行《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从此,我国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有了规范性的指导。可喜可贺的是,前期由国务院发展中心申报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研究报告获得198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软科学类)二等奖。《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借鉴了世界银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及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倡导使用的项目评价方法中的合理内容。这些国际组织推荐的项目评价方法,主要是针对发展中国家市场不完善、经济结构不合理、国家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又不健全等特点,试图通过项目评价,加强投资的计划性与科学性,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结合我国的国情,吸收各国际组织推荐的评价方法中符合商品经济发展规律的内容,以便使我国的投资决策减少盲目性,能够更合理、更科学,使项目建设更有计划性,便于宏观控制。诚然,项目经济评价方法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应用技术,因而,《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必然要体现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国际组织推荐使用的项目评价方法有所取舍。例如,国际组织推荐的评价方法不仅讨论经济效率,而且讨论阶层、地区和时间三方面的分配效果,即项目给穷人带来的利益要加权,给落后地区带来的利益要加权,对用于积累或消费的收益给予不同的权重。在我国,不存在贫富之间的尖锐对立问题,至于地区分配和时间分配问题,则完全有可能由中央政府通过宏观控制予以调整。因此,《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只注重长期以来投资效果高低的问题,而不考虑分配效果。

第二,对国外方法以及中国传统方法中的适用部分,兼收并蓄,充实提高。例如,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以动态分析为主;宏观效益分析与微观效益分析相结合,以宏观效益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以定量分析为主;全过程效益分析与阶段效益分析相结合,以全过程效益分析为主;预测分析与统计分析相结合,以预测分析为主;基本方案分析与多方案比较分析相结合,等等。

第三,充分考虑了我国投资体制的特点、宏观调控的要求以及现行财务、会计、税务等制度规定。例如,在财务评价中更重视全投资内部收益率和国内投资内部收益率指标,对于国内一般建设项目没有要求进行自有资金盈利性分析。又如,在方法说明中提纲挈领地列出了有关的财务税收条规,指出其与评价方法之间的密切联系,等等。

第四,力求方法的简化和可操作性。这是考虑到项目评价方法在我国应用尚未广泛深入开展,项目评价人员力量薄弱,还需要有足够的时间来提高素质和普及推广。例如,在财务评价中没有强调不确定性分析中的概率分析,为了减少指标和照顾习惯,忽略了静态投资收益率、投资毛收益率等指标。为适应设计部门实际工作的要求,尽可能多地测算发布影子价格参考参数,以减轻评价人员的工作量,等等。

第五,充分利用我国政府机构专业管理的优势,使得某些方面的研究工作达到世界领先地位。例如,利用政府部门进行有关大规模全国投入产出表影子价格的测算;以及详细测算分地区专业的分解成本等。《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是我国第一次就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所发布的带有法规性质的指导性文件,对我国的项目经济评价工作的统一和规范化、标准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大推动了项目评价工作的开展。自1993年发布试行以来,全国大中型项目的经济评价基本上都以此为蓝本进行,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建设银行、各部门和各省市的项目评估机构对项目建设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评估也都基本遵循这套方法。《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顺应了改革开放的需要,不仅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国际交往。目前,我国正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外交流。一方面,我们要大量利用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和各国政府贷款;另一方面,还要广泛争取外商的直接投资与合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采用了国际上通用的名词、术语和符号,容易促进相互理解和沟通,为吸引外资进行建设提供方便。特别是其中的国民经济评价方法,不仅提高了国内项目评价的深度,而且有利于国际金融机构贷款的批准。

当然,《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还有许多不足,需要发展和完善,特别自方法颁布试行以来,正值我国加大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力度,各项政策、条例、法规、制度和价格等变化较快,不能不影响方法的时效。因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于 2004年重新颁布了《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修订版),作为各产业部门评价项目的纲领性文件。

我国原邮电部门对基本建设工程项目的评价工作开展得比较晚,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才开始。1990年,原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主持并颁布了《邮电通信建设项目评价方法与参数》,在全国各地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方面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原邮电部又重新主持研究、编制及参数测算,并于1996年6月颁布了《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二版)。当前,从构建和谐社会与落实科学发展观来看,该文件的缺陷是明显的:它仅局限于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前期评价工作,缺乏通信建设项目后评价及对社会综合环境影响与功能的评价。

进入21世纪,我国通信业迈入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在市场经济体系与商业化经营机制创新的推动下,加强对通信建设项目进行科学、缜密的综合评价,这对提升通信公司投融资管理水平、注意社会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二节 通信建设项目评价的内涵一、通信建设项目的概念

通信建设项目,一般是指通信企业基本通信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两部分。它是以扩大通信能力、提高通信技术水平为目的而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的管理和组织设计施工的基本单位,是在一个总体设计范围内的单项工程的总和。除了资金来源、立项渠道不同外,其余如在项目管理、建设程序、设计和施工、质量要求、造价定额,以及验收投产等方面均基本一致。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统一规定,把基本建设投资和技术改造投资统称为固定资产投资。

基本建设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经济建设方针、路线、政策的集中表现。固定资产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怎样,首要的一个指标就是要看拥有固定资产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其形成的生产能力怎样。所以世界各国都以扩大固定资产的建设为主要使命。由此可见,固定资产再生产,对发展国民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在理论界和实际工作中,曾经对什么是“基本建设”的理论概念问题有过争议,提出了不同看法,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3种意见。(1)认为基本建设就是固定资产再生产,它既包括固定资产的扩大再生产,也包括固定资产的简单再生产。(2)认为基本建设实质上就是固定资产扩大再生产。(3)认为基本建设是固定资产扩大再生产的主要形式,但也包括部分恢复性的简单再生产。

笔者认为,把基本建设看作是固定资产再生产,即第一种看法比较具有包容性、完整性,亦符合长期以来中国电信业通信工程建设项目的实际运作状况。

按经济学理论的说法,固定资产再生产一般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固定资产的简单再生产是指固定资产的更新与替换,因此,它只能维持原有固定资产的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固定资产扩大再生产则是在原有固定资产的规模上增加新的固定资产,使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不断增加。

马克思说:“生产的条件同时也就是再生产的条件,任何一个社会,如果不是不断地把它的一部分产品再转化为生产资料或新生产的要素,就不能不断地生产,即再生产。”(《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第621页)。

固定资产的简单再生产是保证社会再生产继续进行的必要条件,它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固定资产的简单再生产必须从物质形态上得到补偿才能继续进行,其物质补偿主要是通过固定资产的更新来实现的。所谓固定资产的更新,就是当固定资产已经损坏或丧失它的使用价值时,需要购置新的设备以保持原有的生产能力。如通信设备报废后,另行购置新的通信设备来代替它,以保持原有通信能力及规模。当固定资产不能再使用时,必须有这种补偿。否则,再生产就根本不能继续进行,或不能按原有能力及规模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新建设了局所,购置了新设备,也仅仅是补缺而已,从整个社会而言,并没有实现扩大再生产。

所以,原有固定资产的补偿更新,直接影响着扩大再生产的规模。在固定资产扩大再生产的总体中,简单再生产总是最大、最重要的一部分。只有在补偿更新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使扩大再生产顺利进行。

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条件下,固定资产的更新,不可能是原样重置或重建,必然是以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更高的固定资产来替换原有的固定资产,而且经常伴随着固定资产的改造。因此,可以说,更新与扩大再生产总是形影不离的,在保证简单再生产的同时,又达到扩大再生产的目的。这种依靠效率更高的新技术、新设备替换旧设备而实现的扩大再生产,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内涵扩大再生产。

固定资产简单再生产还包括价值补偿,主要是通过提取折旧基金的办法来实现的。建立折旧基金是为了补偿固定资产在再生产过程中的损耗价值,用来重新购置设备和重建局所房建筑物等。因此,可以说,它是属于简单再生产的(实际更新时,总有内涵扩大再生产因素)。但是,在折旧基金还没有用以重新购置或修复损耗的固定资产前,可以用来扩建局所房屋,增添新型设备。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又是外延的扩大再生产。

固定资产的扩大再生产主要采取新建、扩建、改建等方式来实现。但是在实践中,并非一切新建、扩建、改建都属于固定资产的扩大再生产;只有那些超过原资产价值的部分才是实现了扩大再生产;而补偿修复原资产生产能力的部分,则只能是扩大再生产中的简单再生产因素。

确切地说,新建、扩建、改建是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其中可能包含一些简单再生产因素。更新、改造也不纯粹是固定资产的简单再生产形式,它首先是简单再生产,同时也有内涵扩大再生产的因素,它们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在实际基本建设工作中,很难划分哪些属于新建、扩建,哪些又属于更新改造;哪些属于扩大再生产性的,哪些又属于简单再生产性的。因此,用基本建设或固定资产投资笼统称谓。

按目前国家有关制度规定,我国将通信企业的固定资产再生产划分为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和其他固定资产投资3个部分。

凡用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拨款和自筹资金、国内外基本建设贷款以及其他专项资金进行的,以扩大通信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新建、扩建工程及有关基础工作,均属于基本建设,并将其支出列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

凡利用企业基本折旧基金、企业自有资金、国内外技术改造贷款对现有企业及所属非生产单位原有设施进行技术改造(包括固定资产更新)以及相应配套的辅助生产、生活福利设施等工程及有关工作,则属于更新改造项目,并将其支出列入更新改造投资计划。

其他固定资产是指按照规定不纳入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计划管理的其他固定资产投资。这些投资主要是用以维持简单再生产资金安排的工程、简易建筑,以及零星固定资产建造的购置等。

因此,把基本建设看作是固定资产的再生产,既有利于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进行控制,又有利于与扩大再生产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综合平衡,避免互相挤占。同时,也有利于在实际工作中统筹兼顾,全面安排,控制资金总规模。

根据当前通信企业基本建设投资的实际情况,基本建设项目按性质一般可以分为新建、扩建、改建、迁建、恢复5类。但在改建指标之后,为单独体现企业的生活福利设施配套情况,增加单纯建造生活设施项目指标。另外,对只用固定资产投资购置的不需要安装的设备、工具、器具,不需兴工动料进行施工活动的单纯购置,则不划分建设性质,单独列示。

1.新建项目

指从无到有“平地起家”新开始建设的独立工程。下列情况应作为新建项目:(1)根据上级批准的设计任务书或建设计划列明从土建开始新建通信枢纽、通信局所、宿舍等项目;(2)大规模的扩建其新增固定资产价值相当或超过同类新建工程的,应视同新建项目。

2.扩建项目

一般是指原有企事业单位经过扩充建设而增加了主要产品的生产能力或效益的项目。

3.改建(或改造)项目

一般是指现有企业及非生产单位为了技术进步、提高通信质量、增加通信能力、促进产品升级换代、降低消耗和成本及劳保安全等,采取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对现有设施、生产条件等进行技术改造和更新(包括相应配套的辅助性生产、生活设施建设)。有的企业为充分发挥现有的生产能力,进行填平补齐而增建不直接增加本单位主要通信生产能力或产品能力的场地等,也属于改建。

4.单纯建造生活设施

指企业及邮区综合部门、非生产单位,在不扩建、改建生产性工程和业务用房的情况下,单纯建造职工宿舍、托儿所、子弟学校、医务室、浴室、食堂等生活福利设施。单纯建造生活设施按建设性质也属于企业改造,是改建的一种特殊情况。但为了更准确地取得企业为技术进步进行更新改造的资料,在现行统计制度中,有时将单纯建造生活设施单独列示。

5.迁建项目

是指原有企业及非生产单位为改变生产力布局或由于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的需要等原因,经上级批准搬迁到另地建设的项目。在搬迁另地建设过程中,不论其建设规模是维持原规模还是扩大规模,都按迁建项目统计。

6.恢复项目

是指原有企业及非生产单位因自然灾害、战争等原因,使原有固定资产全部或部分报废,以后又恢复建设的项目。在恢复的同时进行扩建的,仍作为恢复项目统计尚未建成投产或交付使用的项目,因自然灾害等原因毁坏后,仍按原设计进行重建的不作为恢复,而按原建设性质统计;如按新的设计进行重建,其建设性质根据新的建设内容确定。

7.单纯购置

是指单纯购置不需要安装设备、工具、器具和单纯购置商品房屋的现有企事业和非生产单位。单纯购置单位不划分建设性质,也不计算施工和投产项目个数,在统计报表中单独列示。有些单位虽然在报告期仅有一些购置活动,但其设计或计划中规定有建筑安装的建设内容,不应按单纯购置单位统计,而应根据设计或计划文件的内容来确定建设性质。

从目前我国通信基本建设管理制度设计考察,现存的投资体制对项目管理仍划分为两种类型:中央通信企业计划项目和各省(市、区)政府部门地方计划项目。

1.中央通信企业计划项目

是指经中央通信企业的集团公司确定下达的固定资产投资计划项目,并包括有些计划指标切块分配,由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通信公司具体安排的计划项目。由于通信体制改革后,由集团公司与省公司两级管理,还须分为集团公司管理项目和省公司管理项目、跨省区管理项目3种类型。(1)集团公司管理项目:是指中央通信企业的集团公司直接安排下达并执行的计划建设项目。(2)省公司管理项目:其一,是指中央通信企业的集团公司在制定固定资产投资计划规模中切块分配,划出一部分计划指标分配给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通信公司并授权具体安排的建设项目;其二,是指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通信公司计划制定并执行的建设项目。(3)跨省区管理项目:是指集团公司制定的计划工程项目,涵盖跨越两个或两个以上省、直辖市、自治区通信公司统筹协调完成。承担跨省区项目建设任务的省、直辖市、自治区通信公司,将各自计划完成的投资额、新增枢纽中心、新增能力设施等固定资产,均交由集团公司统一管理。

2.地方计划项目

是指经由省、直辖市、自治区政府部门(包括省、市、区授权地、市、县政府部门)确定并下达给通信企业建设的计划项目。涉及有些地方计划项目,通信企业也列入投资计划预算,但因占用地方计划指标额度,所以仍应列为地方计划项目。

这种按计划隶属关系划分的固定资产投资管理规制,并不利于项目资金集中使用、调度,企业投资报酬率受到影响。因此,这种体制性障碍仍没有跳出条块分割的旧框架,带有计划经济的痕迹。这些只有通过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按公司化运作来解决。二、通信建设项目评价的内涵

有关通信建设项目评价的内涵,国内外理论与实际工作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许多观点。概括地讲,主要有以下几种。(1)指项目决策完成并开工建设后,对项目进行的再评价。再评价的内容可以是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监测评价,也可以是对项目投产后运营状态的评价,或者是上述两者的结合。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监测评价又称作项目中评价(Interim Evaluation of Projects),其主要目的在于检测项目实施的实际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偏差。分析其原因,并及时反馈信息,以改进项目管理,使项目向既定目标方向发展。项目运营状态的评价,即效果评价(Effect Evaluation),又称结果评价(Outcome Evaluation)或影响评价(Impact Evaluation),其主要目的是衡量项目运营阶段的成果及进行相关的分析,检测项目实施所取得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的偏差。总结投资项目管理经验,为今后的项目决策和投资计划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2)指项目竣工投产时,对项目准备、决策、实施及项目所产生的实际效益的再评价。其目的在于总结评价项目竣工投产阶段以前各阶段项目管理的经验与教训,检验项目投产所能产生实际效益的能力,分析项目投产时实际形成的生产能力与设计生产能力的偏差及其原因。再评价的内容包括对项目前期工作的评价、项目实施的评价和项目投产时的影响评价。(3)指当项目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后,对项目准备、决策、实施、试生产直至达产后全过程进行的再评价。其内容包括项目前期工作评价、项目实施过程的评价、项目试生产情况的评价和项目达产后的影响评价。其目的是通过对项目投资全过程的实际情况与预计情况的比较研究,衡量和分析其实际情况与预计情况的偏离程度及其产生的原因,全面总结项目投资管理经验,为以后改进项目管理和制订科学合理的投资计划、政策反馈信息。并针对具体情况,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为项目更好地发挥效益服务。(4)指项目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后,项目实际运行状态的影响评价。其目的是通过衡量和分析项目运行状况与预期目标间的差距及其产生的原因,并针对项目实际运行状态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从而提高项目运行效率。(5)指项目达到设计生产能力的经济评价,包括项目财务评价和项目宏观经济评价两个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在于衡量和分析项目实际经济效益与预测经济效益的偏离程度及其产生的原因。检测项目前评价中关于经济预测的水平,为今后项目决策反馈信息。(6)指在项目建成投产后的工作总结。其目的是检查、验证项目预期目标的实现情况,总结项目投资的经验,吸取教训,以提高项目投资主体或项目管理部门今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第一种定义下的项目评价是广义的项目评价,其内容范围相当于世界银行的项目监测和评价。它不仅包含项目实施和项目运营过程经验和教训的分析和总结,而且包含了对项目实施过程的全方位监测。这种广义的项目评价既可为今后项目管理和投资计划制订提供依据,还能及时地反馈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信息,为改进项目管理提供依据。但其实施成本较高,每个项目都需建立一套完善的项目监测机构和网络。第二种定义下的项目评价选择在项目投产时进行。其优点是将项目评价看作是项目管理的延续,在项目管理机构尚未撤销之前。收集项目评价的有关基础资料较方便,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项目评价的成本。但它有一致命的缺陷,就是在项目运营尚未步入正轨之前,项目的实际效益并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要全面、客观地分析项目所带来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很困难。第四种定义下的项目评价是一种狭义的项目评价,它仅包含了对项目运营状态的衡量和分析,不利于全面、系统地总结项目准备、决策和实施过程中的管理经验,也不利于暴露出项目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第五种定义下的项目评价所包括的评价内容更窄,仅限于对项目进行经济评价。诚然,项目经济评价是项目评价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但若项目评价仅限于经济评价,就很难发挥项目评价的职能。第六种定义下的项目评价,从工作性质上把项目评价完全等同于一般的工作总结,这种定义显然是不合适的。我们知道,一般工作总结属于日常工作,其目标比较单一,涉及的面都是根据工作自身的具体情况而定的。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也没有什么指标和方法上的约束。

从当代我国转型社会发展状况考察,通信建设项目评价具有科学的方法论体系。其目标绝非单一经济问题,比较复杂,包括技术、经济、政治、环境和社会等多层面的影响,所涉及的范围也较宽,嗣后我们将在介绍课题研究的内容中分专题论述。仅就微观经济评价范畴而言,结合我国通信公司化的改革方向,第三种项目评价的定义比较科学合理,它既克服了实施第一种定义下的项目评价成本过高的问题,又克服了其他各种项目评价的内容过窄或时机选择不适宜等问题。因此,项目评价是指上述定义中的第三种比较合适,其完整的定义可以这样表述:在项目建成投产并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后,通过对项目前期工作、项目实施、项目运营情况的综合研究,衡量分析项目的实际情况及其与预测(计划)情况的差距,确定有关项目预测和判断是否正确并分析其原因。从项目完成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为今后改进项目准备、决策、管理、监督等工作创造条件,并为提高项目投资效益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第三节 通信建设项目评价的地位与作用一、通信建设项目评价在项目管理中的地位

我国传统的建设项目管理理论认为,项目管理的内容范围仅包含从项目提出到项目竣工投产全过程管理,把项目评价排斥在项目管理周期过程之外。实际上,项目评价是项目管理工作的延伸,是项目管理周期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项目评价,才能反馈项目管理各阶段的经验教训,才能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项目管理工作,提高项目投资效益。

国际上,世界银行将项目管理的过程称为项目周期。世界银行项目周期包括6个阶段,即项目选定、项目准备、项目评价、项目谈判、项目执行和监督、项目后评价。每一阶段导致下一阶段,最后一阶段即项目后评价又产生了对新项目的探讨和设想,并进而选定新项目。这样,项目的周期周而复始,不断循环,详见图1-1。图1-1 世界银行项目周期

20世纪90年代初,自从我国原邮电部颁布文件要求将可行性研究、项目评价纳入通信基本建设程序实施后,通信部门项目决策科学化水平和项目管理水平都有了极大程度的提高。

在当今现阶段项目管理工作中,一般通信企业往往仅满足于开展以下几个阶段的工作程序:项目提出→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决策→项目实施→项目竣工投产。从中可以看出,通信项目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缺陷就在于缺少项目管理的信息反馈环节,由此决定了通信项目管理不能及时吸取项目管理工作中的经验教训,项目管理水平难以提高,这是通信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措施,就是将项目评价纳入项目管理的阶段和基本建设程序,从制度上确立通信项目评价在项目管理中的地位。二、通信建设项目评价的作用

从以上所谈及的建设项目评价定义及其在通信企业项目管理中的地位可以看出,项目评价对于提高项目决策科学化水平、改进项目管理和提高投资效益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具体地说,项目评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总结项目管理的经验教训,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投资项目管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活动,它涉及银行、计划、主管部门、企业、物资供应、施工等许多部门,只有这些部门密切合作,项目才能顺利完成。如何协调各部门间的关系,各方面应采取什么样的具体协作形式等,都尚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项目评价通过对项目实际情况的分析研究,总结项目管理经验,指导未来的项目管理活动,从而提高项目管理水平。(2)提高项目决策科学化水平。项目评价是项目投资决策的依据。但评价中所作的预测是否准确,需要检验。通过建立完善的项目评价制度和科学的方法体系,一方面,可以增强评价人员的责任感,促使评价人员努力做好评价工作,提高项目预测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项目评价的反馈信息,及时纠正项目决策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未来项目决策的科学化水平。(3)为通信投资计划、政策的制订提供依据。通过项目评价能够发现投资管理中的不足,因而通信部门可以及时地修正某些不适合通信发展的技术经济政策,修订某些已经过时的指标参数。同时,还可以根据评价所反馈的信息,合理确定投资规模和投资流向,协调各地通信企业之间及其内部的各种比例关系。此外,还可以充分地运用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手段,建立必要的法令、法规、各项制度和机构,促进投资管理的良性循环。(4)为国家银行金融机构及时调整信贷政策提供依据。我国的银行金融机构特别是政策性银行,除自身作为投资主体外,也是国家投资资金的供应部门和投资的监督管理部门,担负着回收国家投资资金的职责。通过开展项目评价,及时发现项目建设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研究贷款项目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从而为国家银行金融机构调整信贷政策提供依据,并确保投资资金的按期回收。(5)可以对通信企业经营管理进行诊断,促使项目运营状态的正常化。项目评价是在项目运营阶段进行的,因而可以分析和研究项目投产初期和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时期的实际情况。比较实际状况与预测状况的偏离程度,探索产生偏差的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从而促使项目运营状态正常化,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通信建设项目评价的现实必要性

在通信企业开展建设项目评价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仅是由项目管理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而且是由我国转型时期特定的管理体制改革和经济环境所决定的。这种现实的必要性,重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确保可行性研究和评价客观、公正性的需要

通信部门虽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将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和项目评价正式列入基建程序,但由于我国目前的投资管理体制并没有使投资主体建立起真正的投资自我约束机制,投资膨胀的内在机制仍在发挥作用。在实际中,可行性研究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虚假可行性研究现象普遍存在,主要表现为:(1)先决策后评价,有的项目已经决定上马,并开始了工程准备工作后,才进行论证和评价,因此,可行性研究成了已定决策的诠释,而不是论证投资的客观可行性。(2)人为干预评价,搞可“批”性研究。若建立完善的项目评价方法和制度,对前评价进行较全面、客观的检测和衡量,并建立起相应的奖惩制度。这样,可以促使项目评价人员和有关部门在进行评价中树立高度的责任感,确保项目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减少甚至杜绝人为干预评价的现象。

2.是由我国特定的经济环境所决定的

我国正处在经济改革的重要转型时期,经济管理体制在不断地变化,促使项目投资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如建筑材料和设备价格涨落,项目产出物供销体制变化而导致价格发生变化等,都会使项目的实际情况与预测情况产生偏差。这时就有必要通过项目评估,认真地研究和分析这种偏差产生的原因,确定哪些是由项目决策失误造成的,哪些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造成的,哪些是由外在环境因素造成的,并提出适当的纠正措施。同时,可以通过评价这种反馈机制,为通信投资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依据。

从通信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现状看,仍存在着项目投资的实际效益低于预测效益的情况。不少项目长期达不到设计的通信生产能力,项目投资贷款长期拖欠。有些项目甚至闲置,成了企业的一个包袱。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通过项目评价,将有关信息反馈到管理决策部门,为今后项目投资积累经验、提供借鉴是十分有益的。第四节 建设项目评价的理论基础

通信工程项目评价,其最终目的在于提高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因此,项目评价作为一种经济分析方法,仍然是以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为理论依据。同时,项目评价作为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以现代管理理论为基础的。因此,项目评价的理论基础是:(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2)现代管理理论、系统论和控制论。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当今,党的十七大方针政策的基本要求是:首先,企业要坚持以股份制公司化的改革方向,允许和鼓励其他经济成分的充分发展,既不能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搞单一的公有制,又不能动摇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特别是在通信基础产业领域;其次,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要素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注民生、民权问题,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最后,必须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体制和运行机制,既要克服过去那种计划过分集中、管得过多过死的弊端,又不能过于分散和削弱宏观调控。我们应该牢牢把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尽快实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近几年市场经济实践证明,我国实行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既保证生产、流通、分配置于社会的自觉调节和控制之下,又实现国民经济的又快又好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具有商品经济的一般特征,但又不同于欧美国家以生产资料私有化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我国的企业是独立的或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经济实体,它必须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下,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对于项目投资,也与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目的一样,就是充分合理地分配和利用现有资源,提高投资效益。因此,对于每一个项目投资,都应该精打细算,对影响项目经济效益的一切可能因素都要仔细地加以分析,也就是要对投资项目进行认真的财务评价。不仅要有决策前的财务评价,而且要进行财务后评价。因为在项目前期工作进行财务评价,只是运用现代预测理论,对项目财务效益的预测。项目实施投产后的实际效益如何,尚需项目后评价来检测。项目实际经济效益与预测经济效益难免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这种偏差产生的原因较多,如基本数据存在误差、数据不足、预测方法不科学、未知因素变化、工艺技术变化等。以需求预测来说,除要保证运用科学的预测方法外,还必须考虑到国内竞争影响、成本费用、市场占有率及其变化等。由于每个项目都是分散地作出决策,因此对未来竞争情况不易作出准确的估计。预测效益只是理论上的效益,社会主义经济效益原则要讲求实际效益。因此需要有一套科学的方法体系来检测项目的实际经济效益,比较项目实际效益与预测效益的偏差,分析和研究产生偏差的原因,并提出纠正偏差、发挥项目最大效益的措施,这就需要进行项目评价。

社会主义的最终生产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企业的经济效益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这一原则,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国家整体经济效益难免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1)市场机制不完善,价格体系扭曲;企业微观经济效益较高时,可能以国家角度评价的经济效益不高,甚至亏损,资源配置的实际效率不高。(2)各地区、行业的经济技术水平客观上存在着差异。有的行业、地区投资效益高,若将投资都向这些部门、地区转移,则可能制造经济发展的“瓶颈”,整体投资效益下降。为使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就必须以国家宏观投资效益为项目取舍的依据。因此,在进行项目经济评价时,仅仅从项目或企业角度出发还不够,而必须从国家整体出发,对投资项目经济效益进行衡量。这就要求在进行项目评价时,不仅要重视项目财务评价,而且要重视项目的宏观经济评价。

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过程是扩大再生产过程。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不断进行,资金处在不断循环之中。一笔资金不断产出新的效益即资金增值,增值的资金重新投入生产过程又可获得新的收益。每笔资金都是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不断带来新的收益,一旦资金运动停止,新的效益就不会产生。投资是一种资金预付的活动,因此,对通信投资项目进行效益评价时,要树立时间观念、利息观念、资金周转观念,要求具有时间的经济概念。根据这一原理,在进行项目评价时,不仅要对项目效益进行静态分析,更重要的是要进行动态分析。二、现代管理理论

通信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是为项目运行和投资实施结果监测或调控服务的,是通过运行过程或实施结果的信息反馈以检验决策质量和运行状态的手段。它是运用现代系统论和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对项目运行过程的演变或发展及其实施结果作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进行有效调控,以实现项目管理的科学化。

建设项目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具备系统的3个基本条件,即:(1)项目系统由两个以上要素所组成;(2)要素与要素、要素与整体、整体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每一项目都有多种物质投入,项目的实施和产出受到外界经济环境的制约,同时又对外界环境产生反作用;(3)项目系统整体具有确定的功能,也就是要实现一定的项目目标。项目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与外部环境具有物质信息交换。项目系统要从外界取得物质投入,如建筑材料、机械设备、资金、技术等,项目建成后向外界输出其产品或劳务。项目系统还是一个动态系统,其系统状态参数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项目系统是由四种基本要素构成的,即“输入”、“处理”、“输出”和“反馈”。系统输入表现为各种物资、资金、人力、技术和管理要素的投入;处理表现为项目实施;系统输出表现为项目投产后生产出商品或劳务;反馈表现为对项目产出进行分析研究,考察项目的运行状况,发现问题,明确以后的方向,以此反馈到输入中去影响今后的项目投入,从而进一步影响项目的产出,这就是项目评价,如图1-2所示。图1-2 项目系统

项目系统是一个开放的闭环系统。根据现代管理理论,对闭环系统的控制应采用反馈控制方法。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指出:“反馈是控制论的一种方法,即将系统以往操作结果再送入系统中去。”其特点是:“根据过去的操作情况去调整未来的行为。”任何控制系统都是由施控系统和受控系统两个子系统构成的。其反馈控制过程是:施控系统将输入信息变换成控制信息,控制信息作用于受控系统后产生的结果再被送到原输入端,并对信息的再输出产生影响,起到控制作用,以达到系统目的,如图1-3所示。图1-3 反馈控制图

任何控制系统,由于环境变化的干扰信息的作用,总会使受控系统的输出状态偏离给定状态。反馈控制的依据就是馈控系统运行的现实状态与给定状态之间的偏差信息。反馈控制的作用是减少或消除系统偏差,使受控系统的运行状态维持在一个给定的偏差范围内,提高受控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达到对系统进行控制和管理的目的。

项目评价实际上就是反馈控制法在项目管理中的具体运用。项目目标是否正确,项目目标实现程度怎祥,可以用反馈控制方法进行检测。项目系统的反馈控制过程是:项目决策者根据经济环境现象,预测项目成果,以此来设定项目目标,然后根据目标制定实施方案,通过对方案的分析和论证,把分析结果反馈给决策者,找出目标方案的利弊并提出改进意见,这是局部反馈。在当代管理中,项目评价的作用是在决策前纠正可能出现的偏差,以保证方案尽可能周密。经过论证后正式决策并付诸实施,项目进入建设阶段和投产阶段,再通过项目执行结果与原定目标相比较,以影响下一步决策,这是主反馈。其作用是检查目标决策是否符合实际,以便采取措施,或修改目标,调整方案,或改进实施手段和方法,以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提高投资效益。项目系统的反馈控制过程如图1-4所示。图1-4 项目系统的反馈控制第五节 建设项目评价的基本方法

对于通信建设项目评价,应用的具体方法有很多。从所使用方法的属性划分,项目评价方法可分为两大类: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从所使用方法的内容划分,评价方法也可分为3 大类:资料收集方法、市场预测方法和分析研究方法。资料收集、市场预测和分析研究方法中,既有定性方法也有定量方法。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