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0 20:43:18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

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试读:

内容提要

培养孩子学习,让孩子学得更多更好,相信还是每个家长的心愿。针对孩子的心理及生理特点,提出一些方法和建议,相信会给父母们一个指导性的帮助。

第一章 让孩子学得更好

培养孩子学习,让孩子学得更多更好,相信还是每个家长的心愿。针对孩子的心理及生理特点,提出一些方法和建议,相信会给父母们一个指导性的帮助。

知识经济时代已经确认知识重要性。怎样让孩子能有较系统地掌握学习方法、规律,做到事半功倍呢?

1.为孩子制订学习计划

所谓学习规划,就是学习者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根据主客观条件而制订的步骤、方法。学习规划应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学习目标,二是学习内容,三是时间安排,四是保证落实的措施。综合考虑这四方面,才能订出切实可行的规划。学习规划应当依人而异,依内容而定。大体上有三种类型:(1)长远规划,即四五年以至更长时间的规划

它的主要目的是确定自己的成长目标和主攻方向。例如,一个高中生可以考虑自己想上哪所大不;一个大学生考虑自己毕业后考取哪方面的研究生,或毕业后从事哪方面的工作,或在哪方面作出一定的成绩。当确定了主攻目标以后,应该提出具体目标,在多长时间里,通过什么步骤、方法去实现它。在这里时间和指标是规划的决定因素,方式、内容、进度、方法,全由时间和指标来统筹。(2)近期或短期的学习规划

这是实现长远目标的分计划或具体计划,即以有限的时间,实现有限的目标,按学习内容顺序,排列阶段性的学习进度,确定实现计划的措施,要求规划明确、具体、周密。这样的计划,按时间长短和不同要求,可分出许多层次。一年安排:安排一年内的学习内容、指标、进度。以后依次有学期安排、季度安排、月安排、周安排、日安排。各个层次是有机的整体,每一低层次都是为高层次服务的,各层次计划的逐步实现,就是学习总目标的逐渐完成。这里,要特别重视短期规划,长期规划、近期规划都要通过短期规划来落实。(3)专题学习规划

这是为了获得某种专门知识技术,或解决某个专门问题的学习规划。如中学生参加某个科学小组而制订的学习规划,大学生为研究某一个专题而制订的学习规划。要读什么书,参阅哪些资料,达到什么水平,学习时间多长等等,都应当根据专题的性质和需要来考虑。

为了保证学习规划的更好落实,必须注意计划目标不能订得太高,也不能订得太低。订得太高,尽了最大努力也难以达到或根本不能达到,容易失去前进的信心;订得太低,不需要什么努力就可以实现,也就失去了规划的目的。因此,规划指标应订到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实现的程度上。这就要求规划必须切合实际。这里的“实际”包括:知识和能力的实际,是指每个阶段,究竟能够接受、消化多少知识,能够着重培养哪些能力;时间的实际,指在每个阶段,除去吃饭、睡眠、娱乐、休息、锻炼外,究竟有多少时间能用于学习;个人学习水平的实际;教学进度的实际,个人规划不能脱离老师教学的进度。

2.掌握学习的方法

怎样让孩子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探索学习途径,提高学习效率,已成为广大辐家长迫切的愿望。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同样都是从事学习,有的人硕果累累,为人类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有的人则无所作为,被抛入新的文盲行列。这里学习方法的优劣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从孩子学习的实践来看,能否学好,关键在于是否掌握了学习上的主动权。而学会如何学习,则是获得主动权的根本所在。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英国一位社会学家曾多次调查过几十位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发现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十分重视观察导师怎样活动,怎样思考,怎样对待事物。他们一致认为,掌握方法比掌握具体知识更重要。无数科学家成长的道路充分说明了研究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如果同学们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也注重科学思想方法与学习方法的培养,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目前,广大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学得的知识死板、思维不灵活、动手能力差、适应性不强等现象,这与没有形成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

3.让孩子注重效率

要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重点是要提高学习效率;要提高学习效率,关键要有效率感。所以,单单说珍惜时间就是延长生命还不够,应该说,讲究效率才是延长生命的好办法,也是提高学习成绩的最好办法。

再打个比方:最先进的汽车每小时行驶300公里,一般汽车每小时行驶100公里,如果它只满足于怎样“笨鸟先飞”,怎样延长劳动时间,就是研究上一万年也不行。同学们对“龟兔赛跑”的故事是非常熟识的了,但它只讲了一个方面的道理,另一方面还应研究兔子跑得快的方法,否则,那真的只有永远当乌龟了。

要赶超别人,非提高效率不可。那么,什么是学习效率呢?学习的效率是指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有效学习量的大小。我们用公式表示如下:

即学习的效率学习的有效量单位时间。

在同学们周围,学习成绩优异者,当然与刻苦学习有关,但“用功”的学生未必学习成绩就好。有不少学生学习很用功,整天坐在教室里学习,很少参加文体活动,甚至连课间十分钟都不放过,但学习效果并不佳,原因何在?除了别的因素之外,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不高。一天写一篇作文和一周完成一篇作文,其效率就相差六倍。数十道列方程应用题,平时不紧不慢地做,怕是两天也完不成。可是在竞赛的特定情况下竭尽全力去做,两、三个小时就完成了,后者的学习效率就比前者的高。

由此可见,学习必须讲求效率。要讲求效率至少要弄清楚两个问题:一是学习活动是否有效,二是单位时间内的利用率究竟有多高,如果不解决好这两个问题,学习活动就无法摆脱无效劳动的重压和延长学习时间所产生的疲劳。

综上所述,学习方法说到底是个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问题,方式,习惯不一样,其结果也完全不一样。总括起来,好的学习方法必须符合三个条件:符合认识规律的科学方法;符合不同学习内容和不同教师教课特点的方法;符合自己个性特点的方法。研究学习方法,可以从许多方面入手,例如,不同学科的学习程序、预习方法、听课方法、复习方法、做作业和应试的方法,科学支配时间的方法等等。

4.与孩子一起了解影响学习的因素

(1)观察影响学习

观察是人们有目的地通过感官认识客观对象的活动。人们要想获得知识,就不能没有观察。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把“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敏锐的观察力是自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必备的品质。观察力的培养,对于青少年的学习和成才是十分重要的。

衡量一个人观察力的优劣,主要是看他能否全面、准确、深入地把握事物的特征。富于观察的科学家总是善于在全面考察被观察对象的基础上,捕捉被观察对象的那些不明显的特征,从而做出惊人的发现。而缺乏观察力的人,对所观察的事物则往往是浮光掠影,既不准确,又不深刻,甚至错误百出。

观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①要创造观察的机会 学生的主要学习活动是在校内进行的,可以对教师、同学进行观察,观察时不仅要把握他们的外部特征,还应该把握他们的内在特征,特别是把握他们值得学习的有益的东西,如他们良好的气质、潇洒的作风、优良的品德等。还可以到校外去开展观察活动,如参观动物园、天文馆、博物馆、展览会、工厂、农场等,注意捕捉那些动人心弦、引人注目的事情和那些表面看来虽然微小但实际上有价值的具体材料,观察完毕以后,应该说出事物的整体形象和各种特征。

②要注意带着问题进行观察 观察本身不是目的,观察的目的是通过观察事物的现象进行思考,解决问题。带着问题观察和不带着问题观察结果大不一样。带着问题观察伴随着积极的思考过程,其结果是能对观察对象进行全面的或部分的解剖,整理出有一定内容的观察报告,提出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设想和方法;而无目的地观察其结果常常是一无所获。

③在观察中要注意讲究方法,采取适当的方法和途径来提高观察能力 直观是提高观察能力最主要最常用的方法和途径。直观一般有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三种。

实物直观,是指观察实物与标本、演示性实验、参观等方式。其特点是生动性与真实性,能够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

模象直观,是指观察模型、仪器、图片、图表等。其特点是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有助于理解知识的内容。

言语直观,指通过语言(书面和口头)事物作形象的描述,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言语直观的优点是可以摆脱时空、设备与条件的限制,对事物的描述具有一定的概括性。

在直观中,要注意观察的目的性、计划性;无目的无计划的观察收不到好的观察效果。可以采取“整体——部分——整体”的观察方法;也可以采取对比、比较的方法,找出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点;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或方面去观察,以全面把握事物,寻找事物的本质特征。无论哪种观察方式,细致、认真、全面都是必不可少的。

许多成功的经验已经证实:专注精神是孩子治学的法宝。无论学习、研究什么,你必须把全身心都投入进去,否则将一事无成。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力是一切智力活动的维护者。注意的基本作用是对信息进行选择。这包括从各种感觉信息中选择少量重要的信息,进行知觉加工,然后选择某些信息保存在记忆中;在必要的时候,从记忆中有选择地提取某些信息,对环境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注意的力这种特殊作用,使它在人类的信息加工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注意力不集中,就会“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一切智力活动都无法进行。

5.培养孩子的学习注意力

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注意力,必须在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几方面下功夫。所谓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能在较长时间内充分指向而且集中在同一对象上。与注意的稳定相反的是注意的分散。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指向和集中在与当前从事的活动无关的事物上。(1)要提高注意的稳定性,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养成注意的习惯

②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要多样化

③调节身体的疲劳度

④了解活动的结果和意义

所谓注意的分配,是指把注意力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上。例如,学生在课堂上一边听讲、一边记笔记。汽车司机在驾驶汽车时手扶方向盘,脚踩油门,眼睛还要注意路标和行人等,这都是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完成较复杂工作任务的重要条件。一个人缺乏一的注意分配能力,是难以搞好学习和工作的。

青少年学生正在长知识、长能力的时期,注意的稳定、转移的分配等注意品质,对搞好学习是至关重要的。要想提高注意力,必须在以上几方面下功夫。

●要认真读书

●要敢于和善于设疑

●要透过现象抓本质,抓住知识的内部的本质性联系

●要以知识经验的积累为基础,与思维的训练相结合

在学习过程中,困难是不可避免的。困难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主观方面的,表现为遇到困难畏缩不前、缺乏自信心等情况;一个是客观方面的,表现为学科知识的难度,客观条件的变化与干扰等。在这两种情况下,都特别要求人们有坚强的意志。真正坚强的意志,表现为目的明确、措施有力、行动坚决。而能否克服困难,则是意志是否坚强的主要标志。

一个人的坚强的意志和搞好学习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人们正是凭借着意志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学生正是凭借着意志进行着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学习的道路并不是平坦的,科学高峰的攀登也非轻而易举,其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困难,要经历许多曲折和反复。如果缺乏意志,或意志薄弱,那么,就永远不会有良好的成绩。(2)集中注意力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孟子,讲过一则“学弈”的故事:有甲乙两人向下棋名手奕秋学棋。其中甲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课;而乙则心不在焉,只想着怎样弯弓搭箭去射下飞来的天鹅。结果,甲成了下棋高手,而乙却不事无成。这个故事,形象地告诉我们,集中注意力,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如同人们常说的,注意力是知识的窗户,没有它,知识的阳光是无法照射进来的。

●尽快学习法

上课预备铃响过后,要立刻停止课间活动,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使自己平静下来。然后再认真回忆一下预习思路和没有解决的问题。这样,心里就有了底。老师一讲课,你就可以使自己尽快地接上思路,迅速进入课堂的学习状态,取得好的效果。

小孩从牙牙学语起,就要听父母说话和讲故事;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几年的时间,主要是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参加工作以后,人们也要经常听各种报告和谈话。由此可见,听讲能力是伴随人终生的一种重要的能力。听讲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知识的多少和学习成绩的好坏,所以说,学生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听讲能力。

听讲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理解语言的能力 也就是说,能听明白老师所讲的内容。既不误解,也不遗漏,同时对老师讲课中深层次的内容,有透彻的理解,达到全面、正确、深刻。

●重点的能力 即听完老师的讲课,能抓住中心,清晰地归纳出要点。

●判断正误的能力 在听讲时,能辨别讲话内容的正确与错误。

请尝试:某个同学在朗读课文时,你不依靠眼睛看,而是依靠耳朵听,判断哪些地方的感情读出来了,哪些地方的感情没有读出来;哪些句子的停顿读对了,哪些地方读成了破句;还有哪些字读错了,哪些词语遗漏或添加了。

或者如:当某个同学回答老师的提问时,你除了能辨别他回答的正误,还能找出哪些是自己所不及,应该学习的;哪些还答得不完整,是需要补充的。

●感受语言的能力 我们在听讲时。不能仅限于言词本身,而应该加入自己的生活经验,融进自己的思想感情,给自己插上联想的翅膀,这样,感受就会不断加深,听讲的能力也就会逐日提高。

6.帮孩子计划学习时间

(1)有效利用时用法

时间不像别的物品,可以制造、购买、贮存。但是,有三种方法可以使孩子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的事情:其一,提高学习效率,这样孩子就能完成更多的任务;其二,充分利用以往被浪费或认为是无足轻重的小块时间,这样孩子便获得了比别人多得多的时间,几乎等于得到了第二个生命;其三,通过自我控制,孩子能养成好习惯,改掉坏习惯。

这里特别要提的是如何杜绝浪费时间的问题。在生活中,学生浪费时间的现象非常普遍,也很严重。正像有一首歌中唱的:总是要等到放学以后,才知道功课只做了一点点;总是要等到考试前,才知道该念的书都还没有念……

学生在学校学习时浪费时间的原因主要有:聊天,没有节制的玩,无目的的东张西望,无目的的瞎看书,被路过的同学分散了精力,做白日梦,写或看不必要的东西,整理头发或服装等。在家学习时浪费时间的原因主要有:做白日梦;坐一会儿、站一会儿,心神不定;找东西;不时喝茶或上厕所;写日记、写信、看信;在笔记本上乱写乱画;被电视机、收音机的节目分了心;被别人的活动分了心;淘气;打打吨,小睡一会儿。

这些都是时间的“杀手”,白白地抢走了孩子的时间,孩子要在学习上取得成功,就必须下决心杜绝这种浪费。(2)合理安排时间

孩子也许看过许多提高学习时间利用率的书,但可能不知道孩子一天学习多少小时为好,是不是越多越好呢?还有,一天当中什么时候学习效果最好?这里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些问题。

①学习时间的标准

要确切地说出学习时间的标准是很困难的,因为学习效率并不是靠时间而是靠方法来决定的。一个有好方法的人可能花很短的时间学习,而效果要比有些整天坐在桌前学习的人好得多。而且一个人的身体情况、学习能力、将来的志愿等都会影响学习时间的长短。据调查,现在学生在家里的学习时间,小学生平均为一个小时多一些,初中生为两个小时到两个半小时,高中学生为三个半小时以上。各毕业班学生的家庭学习时间就相对地更长一些。当然这也有个人差异、学校差异。

②学习的最佳时间

应该在一天中大脑最活跃的时候学习。专家研究表明:一天之中大脑功能最好的时候是刚睡醒以后3~4小时左右,也就是上午10点到11点左右。这是一天中学习的黄金时间,要背要记要理解,其效果都非常好。另外,下午2~3点是另一个高峰,这段时间,理解材料的效果最好。这两段时间恰是学校上课时间,因此,也可以说,学校上课时间就是最佳的学习时间。对于中学生来说,晚上8~9点是学习的又一个黄金时间,这时人的大脑非常清楚,用来复习一天所学,预习新课是最好不过的了。可惜的是,许多同学这一时间正好在看电视,把精力最好的时间白白浪费了。

影响学习的环境,除了社会环境以外,还有学习的物理环境。所谓学习的物理环境,就是学生所在地区、校舍、学习室、气候等环境。对孩子来说,自然环境是不可改变的,靠孩子个人要改变学校的条件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家里的学习室,也就是“书房”,却是孩子施展“管理才能”的好场所。本讲我们要讨论学习环境的管理。

7.让孩子克服外界干扰的方法

噪音是城市的一大公害。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常常为噪音的干扰所苦恼。科学告诉我们,噪音不仅影响人的睡眠和工作,还会使人情绪烦躁,对于需要作出思维判断的学习,噪音给人带来的不良影响更大。因此,学习时应寻找安静的地方。如果在短时间内,学习环境周围出现噪音,可采取如下几种措施排除噪音干扰:

①可出声地朗读,以帮助集中精力。

②可学习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科目。

③做一些机械、简单的事情,如抄写等。

关于学习的物理环境,如果详细讨论还有很多内容。但是,对于学生来说,首先和最重要的是注意上述四方面。这些物质环境因素对同学们提高学习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大家吩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我们要注意三个主要方面:如何选用参考书,如何利用广播、电视讲座,如何利用图书馆。

8.巧选参考书

对于参考书,孩子一定是再熟悉不过了。它是为补充教材的不足而编写的,是学习不可缺少的“助手”。有人曾把教材比做人体的骨骼,而参考书则是人之血肉。然而,现在社会上发行的学习参考书多如牛毛,约占每年图书发行的30-40%,家长就必须恰当选用孩子的“助手”了。

①学习参考书的选择

书店里排排摆放的参考书,哪些是比较合适的呢?下面几点也许能帮孩子作出明智的选择:

对各科、各单元的要点叙述清楚、易于理解的。

一般教材写得都很简明,但难免流于单调、平谈,没有重点,而参考书则可以清晰地列出所学内容的要点难点,对帮助孩子理解问题有特殊的作用。参考书中有特殊字体标示的词、句、段落,或有重点线标志,或者用第一、第二……等表示,从这些内容上就可以发现该参考书是否要点清楚、易于理解。

除此之外,“印刷精良”,“作者有一定名望”等,也都可以作为选择参考书的标准,但买参考书还是以其内容为第一标准。有了上述标准以后,对于指导孩子购买优良的参考书,是非常有益的。

②使用参考书的好方法

使用参考书一定要抓住重点。在重点内容上不惜花费时间和精力,细读苦思,即使一些细节也不要轻易放过,而应仔细琢磨,领会其精神实质。非重点内容,只要粗略一看即可。

一般来说,参考书应是课后复习或阶段复习时,在理解或基本理解课内所学知识的基础上使用的。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

③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不要忘记参者书要经常与教材联系起来学习

有些同学大量使用参考书,但对教材的体系却不甚了解,这是很不明智的。记住,参考书只是教材的补充。

9.让孩子利用多种途径学习

(1)利用广播和电机法

广播、电视现在已经成为中小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影响力非常大。但是,就目前情况看,其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特别是对中小学生的学习更是如此。美妙的音乐、有趣的故事、生动的画面,吸引学生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听广播和看电视之中了,很少有人有意识地考虑如何利用广播、电视为孩子的学习服务,这个问题也引起了广播、电视部门的重视。现在,广播、电视开办了许多讲座,最常见的是外语讲座,还有音乐讲座等。应当利用这些机会,使孩子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无论是广播还是电视讲座,都同在教室上课一样,是以讲义为蓝本进行教授。因此,利用它们的最好方法就是遵守课堂教学的注意事项。但与上课不同的是,收听收看讲座完全靠个人自觉,由个人支配。孩子可以遵循下面两条原则:

①应有计划

把它加进孩子的整个学习计划之中去,带着一定的目的收听、收看。这些讲座的时间是固定的,要把收听、收看培养成孩子学习习惯的一部分。

②应有选择

要分清是为了充实基础知识,还是为了专题学习,或者是为征服原来不会的新科目,从而决定收听、收看与否。最好是选择与学习目的相适应、时间允许、难度适合孩子的讲座不要遇到讲座就收听、收看。(2)利用图书馆法

图书馆是最好的学习场所,它为孩子提供了最理想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有条件的学生应坚持到图书馆去学习,这对孩子的学习是十分有利的。学生利用图书馆最主要的是要解决怎样查书的问题,借到书后的使用就与在其他场合的方法相差无几了。

要想找到一本书,孩子首先应知道这本书的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和版次。有了这些资料,孩子就可以到图书馆去查书了。查书的第一步是查阅读者目录。

读者目录不是一本分类书,而是许许多多的卡片分别排列在若干个卡片箱中,每个箱上都有标记。这些卡片实际上就是这个图书馆的藏书索引。所有卡片都按笔画顺序排列。读者目录一般有三种:书名目录、著者目录和分类目录。如果孩子知道具体的书名,最好查书名目录。

假如孩子读完这本书之后,还想再读一下该作者的其它著作,就可以查一下著者目录。如果孩子想进一步阅读有关学习方法的书籍,但又不知道其作者或书名,孩子可以查阅分类目录。分类目录是按图书知识内容的学科体系组织起来的目录。孩子可以从这里找到有关某一学科的全部著作和图书。

10.让孩子的学习形成体系

(1)课前自学

课前自学是学生学好新课,取得高效率的学习成果的基础。如果不搞好课前自学,上新课时就会心中无数,不得要领。老师灌,自己吞,消极被动,食而不化。反之,如果做好了课前自学,不仅可以培养自学能力(主要是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知道自己有哪些问题弄不懂,主要精力应集中在解决哪个或哪几个问题上。对新教材有个初步的了解,就可以集中精力对付新课的重点和弄不懂的难点,配合老师授课,及时消化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

①根据老师的教学进度,教材本身的内在联系和难易程度,确定目前自学的内容和时间。

②课前自学不要走过场,要讲究质量,不要有依赖老师的思想,要力争在老师讲课以前把教材弄懂。

③反复阅读教材,运用已知的知识和经验,以及有关的参考资料(包括工具书),进行积极的独立思考。

④将新教材中自己弄不懂的问题和词语记下来或在课本上做上记号,积极思考,为接受新知识作好思想上的准备。

⑤不懂的问题,经过独立思考(包括运用参考资料)后,仍然得不到解决时,可以请教老师、家长、同学或其他人。

⑥结合课前自学,做一些自选的练习题,或进行一些必要而又可能做到的某种实际操作、现场观察、调查研究等,以丰富感性知识,加深对新教材的理解。

⑦新教材与学过的教材是连续的,新知识是建立在对旧知识的深透理解的基础上的,课前自学若发现与新课相关的旧知识掌握不牢时,一定要回过头去把有关的的旧课弄懂。

⑧做好自学笔记。(2)专心上课

上课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认识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如果按上面的要求做好课前自学,学生就能更专心地上课。“学然后知不足”,往往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能更主动和灵活地接受老师授课。

①带着新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在课前自学中弄不懂的问题与词语,有目的地认真听讲和做实验。始终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认真观察,积极思维,力争把当堂课的学习内容当堂消化。

②将自己通过课前自学而获得的对教材的理解与老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加深对新教材的理解和记忆,纠正原先自己理解上的错误。

③认真做好课堂笔记。

④在上课过程中要积极提问,并将课堂上没有机会得到解决的问题,用笔记下来,以便课后解决。(3)及时复习

课后及时复习能加深和巩固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系统地掌握新知识以至达到灵活运用。所以,科学的、高效率的学习,必须把握“及时复习”这一环。复习时间的长短,可根据教材的难易和自己理解的程度而定。

基本要点

①反复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多方面查阅参考资料以及请教老师与同学,使通过课堂教学仍然弄不懂的问题尽可能得到解决,达到完全理解教材的目的,以便用所学的新知识准确地指导独立作业。

②抓住新教材的中心问题,对照课本和笔记,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进一步弄懂新课中的每一个基本概念,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加深和巩固对新教材的理解。

③在复习过程中,对一些重要而又需要记住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应尽可能通过理解加以记忆。

④一边复习,一边将自己的复习成果写在复习笔记本上。勤动脑与勤动手相结合。(4)独立作业

独立作业是学生经过自己头脑的独立思考,自觉灵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的过程。如果按要求抓好以上几个环节,独立完成作业是不困难的。

基本要点

①解答每一个问题和做每一个实验,都应该是学生自己运用所学的知识认真地进行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结果。

②克服做作业的盲目性。做练习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知识水平,适当地选做一些难度较大有代表性的综合性练习题,发展思维能力,培养灵活运用知识和解决较复杂问题的技能。

④对于难题,要反复阅读教材(包括与解题有联系的旧教材)和课堂笔记,认真钻研参考资料,加深对难题的理解,促成问题的解决。如果经过独立思考,问题仍然不能解决,可请教老师和同学。与老师和同学开展问题讨论,是打开思路、解决问题的一种好方法。(5)解决疑难

学公在独立完成作业后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自以为做对了,但经老师的批改后,发现实际上是做错了。为什么会做错呢?有的是疏忽大意造成的;有的是由于对新知识和与新知识有联系的旧知识的错误理解。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纠正在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对知识的错误理解,就是解决疑难问题的过程。这种对知识的错误理解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所获得的一知半解的知识,就会严重地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结果必然会导致学习无法有效地继续进行下去。

基本要点

①认真分析作业做错的原因。

②将做错了的作业重新做一遍。

③经过反复独立思考,如果还弄不清做错作业的原因,可请教老师和同学,直至弄懂为止。(6)系统小结

对学习进行系统小结,是学生通过积极的独立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做好系统小结的基本要点,除前面所述做好课后及时复习的要点适用外,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基本要点

①系统小结是在系统复习基础上进行的。

②以教材为依据,参照课堂笔记、作业和有关学习资料,对要进行小结的知识进行系统复习。

③抓住一个和几个重要问题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综合、对比分类、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具体化等),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积极的思考,揭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概括化(将大量的知识归纳为几条基本理论),用一个简明的表格或提纲,或几句精炼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科学思维方法的运用,应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④在小结过程中,要注意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⑤在小结基础上,检查学习计划执行的情况,然后再进一步修订或制订下一阶段的学习计划。(7)课外学习

课外学习活动(包括阅读课外书籍和报刊、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科技活动和科学竞赛等)是学生通过课内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了学习兴趣,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用于课外学习活动,进一步认识客观事物一种需要。课外学习活动是学生课内学习的补充和继续,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加深和巩固课内学习的知识,而且能满足和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培养他们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积极性。

基本要点

①要尽可能与课堂学习内容相结合。

②课外学习活动的内容和时间要适当,不要影响正常的课堂学习、身体锻炼和社会活动。要注意劳逸结合。

③在课外学习活动中,要尽力做到学练结合,手脑并用,把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

④要争取老师的指导,提高课外学习活动的效果。(8)有效地听,有必要地记

一般地说,有效地听,应该做到耐心地听,集中精神地听,抓住重点内容听。并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在听的过程中,对自己启发大的内容、观点,可以作简要的笔记。简言之在听讲时,耳、手、脑并用,就是有效的听讲。

11.让孩子自己运用学习方法

(1)比较学习法的优点

①有利于全面地深刻地理解问题 比较学习法可以同时研究几本书或几篇文章,在这一本书里还是比较模糊的东西,在读另一本书时会清晰起来;在一本书里没有的东西,在读另一本书时可以补上。因此,它可以兼取诸家之长,扬弃各家之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②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由于各书不尽相同,甚至观点完全对立,这就要进行比较、分析,有利于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有利于集中学习和研究某一问题 由于比较学习法往往就某一问题进行学习和研究,目的明确,内容集中,效率就高。因为如果一本书一本书从头到尾地读,问题不集中,目的不够明确。(2)运用比较学习法要注意的事项

①确定学习课题

根据学习或工作的需要,确定学习课题。

②选好学习目标

根据学习目标,选好学习的书本或文章,要多选择几本有代表性的书籍,这些书应各有特色,不要选大致雷同的书。

③认真阅读材料

阅读时只读各书中有关学习课题的部分,不要像平时读一本书那样从头到尾地读。阅读时还要注意互相补充、互相比较。

④进行分析、比较

对书本中或文章中不同或不完全相同的观点进行分析、比较,弄清是非。

⑤综合整理提高

通过互相比较、互相补充,弄清是非,纠正错误,形成综合的观念,最后整理出综合的读书笔记。(3)精读材料

就是对所学习的内容,抓住中心,细心阅读,根据材料的不同类型,不同分量,掌握其要点、重点和难点,理解知识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在脑子里形成一个知识网络。(4)编写提纲

就是在理解所学内容的基础上,细致地进行筛选、概括、组织,然后根据材料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提纲挚领地编写提纲(每篇划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划分为几段,每段概括为一句话),从而使学习的内容有条不紊,简单直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5)尝试背诵

就是对所编的提纲,按照顺序一遍一遍试着背诵(回忆)。遇到不会和不清楚的地方,再翻开书本对照,进行“反馈”。然后有针对性地记忆薄弱环节,进行第二次“反馈”,进一步增强对知识的理解,深化和记忆。这一过程是对学习材料进行迁移内化的过程。

实验指出:尝试背诵的方法是单纯诵读效率的2~3倍。(6)有效强化

就是用最简短的语言,抓住概念内涵、实质和学习材料的核心内容再对提纲进行压缩,使之成为简纲(把每句压缩为关键的几个字)。然后针对简纲,进行强化记忆,在头脑中留下长久的抹不去的印象。(7)电化学习法

电化学习法是指凭借各种现代化的手段,如录音机、录像、电影、电视、微电脑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这种学习方法在多数情况下是与电化教学相对应的。在语言实验中的学习就是运用电化学习法的一种形式。这种学习法,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因为凭借的手段不只是人的感官,而且还有各种现代化的技术和设备。(8)课前预习法

课前预习是上课的基础和准备。有人把课前预习比喻为作战时的战前侦察。战前如果不搞侦察,对敌方哪是明碉、哪是暗堡、哪是工事坚固的地方、哪是阵地薄弱的环节不清楚,打仗时就难以正确部署兵力,出现不必要的牺牲。如果不搞好课前预习,上新课时就会仓促上阵,心中无数,不得要领。搞好课前预习,不仅有利于主动地上好课,而且有利于自学能力,尤其是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总之,课前预习是上课不可缺少的环节。

怎样搞好预习?

①对怎样预习要胸中有数。比如预习什么、预习多少、花多少时间、采用什么方式(精细的方式和粗略的方式)预习,对这些问题,预习前先得明确。这可以根据老师的要求、课程的特点、内容的联系、个人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等因素来确定。比如历史课,事实多,不难,不用过细地去预习。而数学课逻辑性强,难度较大,要采用精细的方式预习。

②通过预习,要力争解决这样几个问题:第一,这一单元(或一部分、一课)讲了几个问题、几层意思?第二,哪些内容我懂了,还有哪些我不懂?第三,课后的练习会不会做?

③预习的方法:第一,阅读教材,理解教材的含义。第二,在预习本或书上作预习笔记,笔记的内容。包括分几层、每层的要点、不懂的问题。第三,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第四,作些课后练习,检验预习的效果,看理解了多少知识。(9)听课的笔记的一般方法

笔记信息材料的来源主要有两条通道:视觉通道和听觉通道。读书是通过视觉而获得信息。听课和听报告主要是通过听觉而获得信息。当然,听课的时候,讲课人也板书一些信息材料,甚至讲课人的身势、表情都是信息来源,但这是附属于听觉的。听课笔记要是通过听觉通道获得信息而做的笔记;读书笔记则是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视觉通道获得信息而做的笔记。二者有同有异,现分别论述。

听课时,听课人对讲课人所讲授内容的记录由于讲课本身信息传递的需要,听课笔记需要考虑时间因素和此段时间内所记录的内容。(10)课后复习法

复习是进一步消化理解、巩固记忆的过程。它也是在校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

①复习要及时。心理学研究表明:学过知识后的短时间内遗忘很快,而往后遗忘的速度减慢。因此,学习完新课后,必须及时复习(一般在当天复习),减少遗忘。

②复习之前,先回想一下老师所讲的内容,看记住了多少。记住了可以稍加复习,进一步巩固;回想不起来的要认真复习。

③对照书和笔记,系统地看一遍。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先思考后问人。不要不懂也不问,否则疑难堆积,会妨碍对后面知识的学习。

④对重点的内容和需要记忆的东西,要花一定时间来记忆。记忆要讲求方法,先理解后记忆,边诵读边回忆皆可,切忌死记硬背。

⑤对所学知识要注意贯通一气,形成体系,掌握新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同时,又要找出重点,把握重点。

⑥复习时,要做些笔记。可以把课堂笔记加以整理:纠正错误的、添补漏记的、增加自己的感想,等等。(11)课外学习法

课外学习是一种内容可以自由选择、方式灵活多样的自学。其功能在于帮助自己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的内容,扩大知识面,培养兴趣爱好和自学能力。

课外学习分两类:一类是直接围绕课本内容来学习,主要是看一些参考书、学习资料;一类是与教材内容无直接关系的学习,如阅读文学作品,自学感兴趣的课外知识等等。

怎样搞好课外学习?

①好好选择课外学习的书籍。书籍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外学习的效果。选择书籍要注意:第一,适合于自己的水平,既不太深奥,也不太浅易;第二,选择比较权威、比较优秀的书;第三,选择有意义有价值的书,不选无多大价值甚至无聊的书;第四,根据自己的计划和兴趣爱好选择。

②正确处理好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的关系。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的关系处理得好,二者就能互相促进;处理不好,就会互相影响。处理二者的关系,一是要安排好时间,首先保证课内学习的时间,然后安排课外学习;二是尽量围绕课本内容来进行课外学习,以加深对课内知识的理解,使基础打得更牢知识面更宽。

③课外学习要做笔记,或记卡片,积累资料。

④注意与别的同学进行交流、讨论。这既有利于开阔眼界,又有利于启迪思维。(12)作业法

作业是在学生对知识基本理解后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通过作业和练习,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有利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只有会用,才是真知。那么,怎样才能做好作业?

①必须先复习后作业 理解知识是运用知识的基础和前提。自己并不理解的知识,是无法运用的。不复习,是不能顺利完成作业的。

②必须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 如果照抄别人的作业,那么写作业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了。对难题也要先认真思考,实在做不出来,才可以请教老师和同学。

③切忌搞题海战术 题并非做得越多越好,应该选择有代表性的练习来做,这样能起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做习题关键是要搞清思路,掌握解题方法。要注意寻找多角度解答问题的方法。

④文科的作业不要照抄或摘抄书本 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通过做作业,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13)“大复习”法“小复习”是指课后及时复习,小复习每天都有。“大复习”是指较系统、较集中、较大量的复习,比如单元复习、期中和期未复习、中考或高考复习等等。

大复习的主要功能是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并进一步巩固知识,切忌为了复习而复习。通过大复习,还可以培养综合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怎样搞好大复习?

①系统地看书和笔记,以及有关的学习参考资料,并随时做些笔记,把复习的内容在脑中过一遍。

②大复习首先要把握住知识之间的联系。要通过编提纲、列表格、作图等方式来找出知识间的逻辑联系。

③大复习要在全面、系统复习的基础上把握住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对重点和难点要花更多的时间复习巩固。

④大复习也要记忆。这种记忆要以对知识的系统和逻辑联系的理解为基础来记忆,要运用推理、归类、对比等方式来记忆。要记住知识点各结构间的联系。对重点内容更要记牢。

⑤在大复习过程中,发现不懂的问尽快题要搞懂,进一步地解疑补漏。

⑥通过做综合性的练习来巩固大复习所复习的内容,并通过测验来进行检查。(14)想象学习法

确实,从科学史上看,科学上的发明创造都归功于想象。

19世纪德国著名化学家凯库勒,通过想象从舞动的银蛇上悟出了苯的分子结构。两千多年前,埃及的音乐家莫可里,从偶然碰到的一个乌龟壳引发联想,发明了后来演化为提琴的弓弦乐器。历史上的日心说、放射理论、原子模型等,也都是借助想象完成的。

如同科学的发明创造离不开想象一样,学习也需要想象。阅读文章,借助于想象,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解数学中关于行程方面的应用题,发挥想象对理解“相向”、“相背”等条件会更容易些。而物理学中的光、热能、磁、电等概念原本很抽象,只有通过想象才能更好地把握它们。总之,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运用想象,那就如虎添翼,学习知识会顺利得多。

那么,怎样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呢?

①积极联想

联想是想象的主要手段。我们在学习中,要由此及彼地去调动联想,努力以发散性思维进入学习状态。如状物文章,我们可由描写的事物浮想联翩,以求所写文字给人们留下多方面的启示。做习题,要一题多解,扩大自己的思考面,以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当然,为培养这种意识,还可以进行一些有趣的训练。譬如,从一个物体联想到其他的物体——在一张纸上,画一个“S”,然后通过十几种甚至更多的联想,来说出这是什么,等等。

②大胆猜想

猜想,也是想象的一种手段。德国诗人歌德小时候,母亲每天都给他讲故事,每讲到关键的地方,就嘎然而止,以后的故事情节让歌德自己去猜想。正是经过这样的“猜想训练”,歌德的想象力从小得到了良好的培养,为以后文学创作打下了基础。平时,我们可以像歌德那样进行“猜想训练”,以创造神奇的想象力。

③把文字变成图画

文学作品是驰骋想象的生动材料。我们在阅读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时,应发挥想象力把作品中的文字化为一幅幅图画,使自己有如见其景、如闻其声的感觉。

④丰富自己的生活

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和社会,去参观画展、聆听音乐,去旅游访问,给自己开辟广阔的想象空间,让自己想象的清泉不断流淌。

12.让孩子自己选择读课外书

无选择地读书,是时间和精力上的浪费,是治学的大敌。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历史,积累了如高山大海一般浩博的书籍。任何人都不可能将它们一一读遍。那么我们如何登书山、入书海去寻珍探宝,有选择地阅读呢?

①选择最有价值的书读

书籍卷帙浩繁,在内容质量上也是各不相同的。其中有精品,也有劣作;有反映最新研究成果的,也有几百年前的“新技术”。因此,对所读的书要进行审慎挑选,分清良美,选择最有价值的书阅读。

a.注意书目的介绍 书目是学海的指南,打开知识室库的钥匙。

目前,报刊上常有一些书目的介绍和一些关于新书的评论,这给读者提供了读书的线索。读者们可以根据这个线索,选择优秀的书来阅读。

b.向有读书经验的前辈求教 他们是过来之人,在书籍的海洋中领略过深浅。向他们求教,请他们指点,可以寻找到适合自己阅读的好书。

c.与同学交流 与同学切磋交流,也是一个好办法。自己看到一本好书,就向同伴们介绍;同时,也可以向同伴们询问最近读了哪些好书。通过“学友相聚”,切磋商量共同进步。

d.由自己鉴别 只有自己才了解哪些书对自己是最有价值的,所以通常要由自己来鉴别。

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读

在书籍的宝库中,优秀的作品是十分丰富的,但里面也还有一个选择的问题,不能拿到一本就读一本。关于这个问题,这里有一个好主张,即:循序渐进。中国当代数学家华罗庚教授也说过:读书“好比爬梯子,要一步一步地来,你要想快些,一脚跨四五步,非掉下来不可”。

青年人往往容易急于求成、好高骛远,基础的书籍还没读好,就去啃大部头和内容深奥的书。瑞士当代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外界各种信息进入大脑,同人脑已有的认知结构要相适应才能引起大脑的积极反应。如果选择阅读的书内容过于深了,或者过于浅了,进入大脑的信息与已有的知识结构就不相适应,当然也就不能引起大脑的积极反应。因此,我们必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按照循序渐进的规律来进行阅读。

③结合课堂教学,有计划地阅读

要使读书的内容,与自己大脑已有的知识结构相适应,结合课堂学习选择书籍有计划地读,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④确定方向,有系统地阅读

一位教育家指出:一个学生到了中学阶段,就应当有一门特别喜爱的学科,有一样入迷的课外活动。也就是说,应当有自己的爱好和志向。这样,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确定方向,有系统地阅读。

系统性阅读,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⑤根据自己的爱好,确定读书的重点

有了一定的爱好,就可以根据这一爱好认准目标,从而确定读书范围,进行重点阅读。由于阅读的书籍是自己爱好的内容,就能提高兴致,“在每一页每一行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同时,集中、深入、扎实的系统阅读,积以时日,“滴水穿石”,就可以对某一领域的知识有全面的理解。

具体的做法有:(1)把涉及自己爱好的书收集起来(可以借阅,也可以购置),列好计划,逐本阅读。(2)有的书可以选择与自己有关几个章节阅读,其他与自己的爱好关系不大的,可以略读,甚至不读。(3)平时在报刊的测览过程中,发现与自己的爱好有联系的文章,就剪贴汇总,以便需要时查阅。

⑥围绕读书的重点,有机地扩展,选择与之有联系的书籍阅读

读书应当有重点,但也不能只盯在一处。处在人类正知识以几何级数繁茂增长的时期,各种知识互相渗透、纵横交错,围绕重点阅读的同时,还应扩展阅读的范围。确定方向,有重点地读书,可以树立起知识的骨架;由此及彼,扩展开去读书,可以添上知识的血肉。这两者结合起来,就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立体化的知识网络。(9)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驱使人接近自己所喜欢的对象,驱策人对事物进行钻研,探索创新的、有趣的、或个人爱做的事,并带来成功和成就。对小学生来说,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3.增强孩子的学习动力

一个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他就会积极主动地要求学习、喜欢学习和坚持学习。学习兴趣首先表现为对学习过程本身的喜爱,是儿童求知的内在动力。大家所熟知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小时候是一个很平常的孩子,但由于他有强烈的求知欲望,酷爱大自然,以极大的热情观察自然、采集标本,进行研究,在同大自然的广泛接触中萌发了对科学奥秘的兴趣,经过综合探讨,最终建立了生物进化论。这个理论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达尔文的成功,正如他在自传中所说:“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喜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强烈的求知欲使他有时爬到树上,看鸟儿怎样孵小鸟,有时从河里钓来鱼仔细观察,有时捕捉昆虫,做成标本,认真加以研究。他认为“这些活动使我学到了最有用的知识,它使我走进了科学的大门”。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对物理学有着强烈兴趣,他总是利用一切机会思考他要解决的问题,他对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作了很好的概括: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年龄小、自制力差,在学习活动中常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易受外界干扰,学习兴趣对学习的成功就显得更为重要。小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才会主动、持久地进行学习。许多调查材料表明,对学习有浓厚兴趣、自觉性强的学生,大都能专心听讲,注意力集中,认真作笔记,肯动脑筋,爱提问题,按时完成作业,主动阅读有关的课外书籍,并且有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而那些漫无目标、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在学习上往往很被动,学习不专心,对待学习任务敷衍了事,遇到困难,易产生消极、畏难情绪,把学习看成一种负担。

14.发展孩子的智力与能力

兴趣不仅能为学习提供强大的动力,而且有兴趣的学习还能促进儿童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学习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不仅需要敏锐的感知、丰富的想象、灵活的思维和牢固的记忆,而且也需要热烈的情绪、坚韧的毅力以及稳定而集中的注意?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使孩子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活动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使他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专心致志,主动持久地观察,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它能使孩子们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大量事实表明,学习积极性高的孩子,往往善于思考发问,能够灵活运用已学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智力发展也快。反之,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孩子,往往不善于思考发问,死记硬背,所获得的知识往往不利于智力发展,甚至还会阻碍智力发展。

15.如何开发孩子的创造力

一位心理学家说:“要想以创造性的态度对待学习,没有认识兴趣是不可思议的。”研究表明,兴趣对儿童的创造力的发展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是为什么?因为兴趣和创造性思维有着必然的联系。一方面兴趣有利于促进创造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兴趣的产生又依赖于创造性思维提出和解决问题。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仅学习好,而且能够灵活地掌握知识,发展创造力。

因此,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是一条有效途径。只有培养起孩子的学习兴趣,才能使他们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做到观察敏锐、记忆牢固与想象丰富,善于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许多天赋很好的孩子,只有当他们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唤发出来。

16.怎样培养孩子学习进取的精神

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不仅有利于增强学习动力,发展孩子的智力和创造力,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孩子积极进取的精神。因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与探索者,而且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为强烈。儿童天生对自己周围的世界充满着好奇和求知的渴望,天生想了解这个世界。有着浓厚兴趣的学习正能满足儿童的这一需要。因为有兴趣的学习,不像以记忆为主的学习那样单纯是为了储备知识,这时所获得的知识是用来解除心中的疑问的,于是新的知识变成了儿童精神生活的因素,吸引人的思想,激发兴趣和热情的原因。这就使儿童感受到自身的智慧力量和热情向上的动力。

要做到这一点,学习应当跟多方面的智力和体力活动密切地结合起来,使这些活动能激发儿童的鲜明、动人的情感,使周围世界像一部有趣的书,诱使儿童很愿意去读这部书。

17.尽量减轻孩子的学习负担

为了提高成绩,教师和家长都把大量的学习任务压给10岁左右的孩子,我们感到这些孩子的精神生活存在一大缺陷,那就是他们被剥夺了一项巨大的财富,即自由支配的时间,而自由支配的时间对于全面发展和形成他们的智力的兴趣和个性特征是必不可少的。结果孩子所获得的知识越来越多,但对学习却越来越没有兴趣,感到越来越乏味、越来越艰难了。

于是,在许多孩子那里,学习形成了恶性循环,他们越来越觉得上学没意思,认为自己完全是在为家长和老师学习。学习不专心,不愿意做出努力,效率低下,心理负担越来越重。

这种状态的形成与不科学的教学要求紧密相关。

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可以培养孩子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孩子在学习中积极思考,主动地吸收知识,提高学习的愿望和热情,从而即使在现有学习任务不变的情况下,也会大大降低学习负担。实践表明,培养学习兴趣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有效途径。

培养兴趣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热情、有利于促进智慧发展,减轻孩子的学习负担;并有利于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是每一位家长所希望的。那么如何培养呢?在分析这一问题之前我们还必须向您介绍一些有关的基础知识,使您更好地了解兴趣产生的秘密,您只有掌握了兴趣的秘密,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兴趣培养的各种方法,把您的孩子培养好。

影响孩子学习兴趣产生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家长对孩子学习的态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孩子对学习目的的认识、孩子的成熟程度和能力水平、情感的气氛、家人的兴趣以及环境的影响等。

18.家长如何面对孩子的学习态度

心中充满疑问、易感动的孩子,常问父母亲: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何会变成这样?等等,追根究底问清楚后才满意。此种倾向越强烈的孩子,将来发展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孩子好奇心和探究心强烈,父母亲不要觉得烦,也不可不理会,而应当积极地帮助他朝此方向发展。

聪明的家长都注重巧妙帮助孩子发展好奇心和探究心。如果总以“讨厌!走开”对待小孩子,等他上初中高中后,再问“为什么自己孩子不用功?”“为何孩子能力弱,成绩一直不好。人家的孩子学习好时”,后悔又有什么用呢?

小时候就感受到学习快乐滋味的孩子,不用父母亲开口,就会自动地念书。

可见,父母亲对孩子学习的态度对孩子学习兴趣的形成和发展起很大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希望注意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耐心地对待孩子的每一个提问,既不能不耐烦地打发孩子的发问,也不能对孩子的提问不懂装懂,敷衍了事。

在教学中以丰富有趣、逻辑性与系统性很强的内容以及生动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孩子,使他们通过学习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就可以进一步激起学习兴趣。新奇事物可以引孩子去探究,教学内容与方法的不断更新与变化可以不断引起孩子新的探究活动,从而可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更高水平的求知欲。对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研究表明:大多数儿童对力所能及的、又要开动脑筋的学习材料有较高的兴趣。

很明显,如果儿童对学习没有一种快乐和喜爱,没有付出紧张的努力去发现规律并在规律面前感到激动和惊奇,那是谈不上热爱科学、热爱知识的。

为了使儿童具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他有一种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我们应当经常关心的是;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离开来,因为在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我们想让孩子高高兴兴地学习的话,那就无论如何不能用学校常用的那些方法来局限儿童的智力生活,即一味地要求他死记、背诵和为了应付教师和检查而把知识鹦鹉不舌一样再现出来。

如果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是难以想象的。但是,只有让孩子把记忆的努力和思考的努力结合起来,对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进行深入思考的时候,才可能真正地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

要使孩子的智力生活丰富多彩,就必须保持思考和记忆的和谐。在小学里,首先要使儿童善于思考,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寻根究底地去探究真理,在认识的世界里去漫游。只有这样,他才能对学习有兴趣,成为一个人才。

19.引导孩子对学习目的的认识

父母在给孩子传授知识之前,如果能清楚、生动、有力地提出学习的目的和要求,就会有利于引起孩子的求知欲;而如果能够结合孩子的生活实际具体说明所学知识的意义与价值,则更能引起孩子们对知识的重视,并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0.重视孩子的学习能力水平

兴趣产生于积极的思维过程,没有对周围环境主动的观察和思考、没有对所学知识的积极探究,是不会有稳定而持久的学习兴趣的。因此,孩子兴趣的产生与发展必然会受到他的能力发展水平的影响。就一般的孩子说,他们在四五岁的时候,并不爱好交响乐。事实上,我们也不能期望他们会有这种爱好。我们知道,孩子们在这个年龄的时候,所爱好的是催眠曲和简单的儿歌。但是假如他有机会去学习,去听音乐,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就会有成熟的音乐欣赏力和口味。

不管是穿珠子,做洋娃娃的房子,还是学缝纫,假如孩子对那种活动的能力不够成熟,他绝对不会爱好那种活动。

因此,我们不能期望孩子对于超过他能力的活动发生兴趣。

美国耶鲁大学儿童发展中心的基塞尔教授曾经根据他的研究结果,对这一点作过一个说明。

照他的说法,5岁的孩子对唱片的喜爱要超过听收音机,而且爱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听同一首儿童歌曲。到了6岁的时候,他对于“说”的节目的喜爱要超过对音乐的喜爱。到了7岁的时候,他的喜爱就偏重于冒险故事。9岁的时候,他所喜爱的广播节目就又加上了神秘和侦探故事。往后,他的兴趣进一步扩展到了其他的广播节目。孩子究竟会喜爱什么,取决于他的年龄、能力。学校和家庭的影响等许多因素。

21.情感气氛影响孩子学习兴趣

孩子初次接触到一个新活动的时候,“情感的气氛”如何,也是足以影响兴趣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可以从小“汤姆”的故事里看出来。

汤姆小时候对音乐很有兴趣。他很喜欢祖母给他的唱片。有一次,他到祖母家去,站在她的钢琴前面,小心地把每一个琴键按了一下。钢琴发出来的声音使他着了迷!祖母很高兴。汤姆从这一件新的事情上得到了温暖的感觉。可是,他的父亲却“不”喜欢。他说,“我讨厌听到这吵闹的声音!”于是刚刚在心中出现的一些音乐兴趣,就被父亲的嘲笑赶跑了。从此以后,小周铭就把讨父亲的欢心当成了独一无二的工作,从而抛开了对音乐的兴趣。

赞美孩子找到的新活动,或在这种活动中所得到的成就,能激励孩子追求这种活动的兴趣。责备和不开心会使他失掉勇气。只有最成熟并具有强烈动力的孩子,才能面对嘲笑和失败,去积极追求一种活动。

22.家人的兴趣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方法

家人的兴趣对一个孩子的兴趣发展影响很大。但是“家人的兴趣”又不如家人对孩子的兴趣所持的态度影响大。父母的兴趣是什么,他们以什么态度来看孩子的兴趣,这些都足以影响到孩子兴趣的发展。

兴趣并不是遗传的,即使做父亲的对于摄影毫无兴趣,孩子也可能会有强烈的摄影爱好。假如父亲赞同孩子的兴趣,孩子的摄影兴趣就一定会得到鼓励。假如全家人都各有强烈的兴趣,有所爱好的事物,那么孩子的兴趣也就一定能得到培养和发展。一家人并不一定非要有同样的兴趣不可,但却不能没有兴趣。

孩子们都希望自己能像父母,其强烈程度就跟他们希望获得父母的爱一样;因此,父母的兴趣就成了他们的重要模型。老师的兴趣也往往如此。如果一个孩子对某一个老师特别喜爱,那么这个老师的兴趣就会成为他追求的目标。事实上也是如此,在一种活动里只要有别人,不管这人是父母,还是老师,都会使这种兴趣的本身更加有趣!

23.注意环境会影响孩子的学习

在孩子四周的每一件事物,他的“小社会”、学校、邻居和家庭的生活,都是他生活环境里的一部分。独生子的生活环境,跟家中人口多的孩子生活环境不同。在一个大家庭里,年纪大的孩子生活环境跟年幼孩子的生活环境不同。

除此之外,孩子的朋友,他读的书,看的电影、电视,他玩的游戏,听的无线电广播,和听到的谈话,也是属于他的生活环境。当然,像他吃的食物,穿的衣服,听到的笑话等等,凡是跟他接触的事物,都是构成生活环境的因素。要了解他的兴趣来由,须先明白他的生活环境。

在生活环境中,有些因素的影响力要大于其他的因素。这些影响力大的因素中,又以孩子生存的社会(或团体)“观念”和“传统”的影响力最大。

24.父母如何辅助孩子的学习

学了以后才知道自己有不足的地方,教了以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不通的地方。知道自己有不足的地方,然后才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自己有困惑不通的地方,然后才能努力向上。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

许多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也深有体会地说:“教一遍胜过读十遍。”的确如此,一个人将自己所熟悉或擅长的知识、技能教给他人时,无形之中会使自己原来所学的知识更确实,技能更熟练。

因为“教”,就是把过去以被动方式学到的知识,再次以自己的见解和自己的语言、方式加以组合而表达出来。所以,如果自己所学的知识半生不熟或一知半解的话,要想教给别人是永远办不到的。

由此看来,如果想使您的孩子切实地理解所学的功课,找到自己不懂的地方,不妨让他当当“老师”,体验一下“教”的过程。这是一种颇为有效的方法。当父母的最好充当孩子的“学生”多加请教,帮助孩子发现问题、巩固知识。

25.鼓励孩子:“查字典去”

当孩子有不懂的词的读音、写法等问题而求教于您时,身为家长的您是如何处理的呢?您是随口就回答他呢,还是叫他去问老师、同学去?您是不耐烦地拒绝回答,还是说:“不知道”呢?

心理学家认为每当这个时候,作父母的应告诉孩子:“查字典去!”让孩子养成查字典、查工具书的良好习惯,是积极启发孩子读书兴趣的作法。

父母对孩子的问题拒绝答复固然不对,对孩子的问题有问必答也未必全好。后者容易使孩子养成一种习惯:即使再简单的问题也要问家长。家长知识再渊博也不及字典、工具书的广泛、准确。要让孩子查字典,让他养成自己寻找答案的习惯,并使他在查阅字典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扎扎实实的知识。

26.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知道的东西

当孩子拿着课本或作业本向您询问不懂之处时,您是否像大多数家长一样反问孩子:“你哪里不懂?”而这样的反问常使孩子无以作答,因为往往连他们自己也搞不清什么地方不懂。

所以,当孩子询问的不是查字典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时,家长最好引导孩子,让他说出自己知道哪些,再从中找出他思路阻滞不前的原因。

因为小孩子一向都是以自己的方式思考问题,父母可以从他所知道的内容中,了解他的思路,了解他的学习进度,找出他不懂的问题,及时、正确地指导孩子的学习,纠正他的错误。

27.运用反问激发思考方法

一般的家庭实施的学习方式多是“父母教,子女听”。这种方式经常使用,可能使孩子变得无法积极地思考,甚至懒于思考、查书等。

家长要想促进孩子的思考能力,不妨试试这样的方法:在家庭学习时,让孩子由问方转为答方,可使学习产生相当显著的效果。

因为孩子回答问题,就必须进行思考,认真回答。即使孩子尚未理解的问题,也可由家长引导发问,启发他去思考、去解决。这样经过大脑思考而来的答案,孩子记忆更牢固,也更加珍惜。

因此,要使孩子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家长应采取不马上回答问题而加以反问的方式。

28.告诉孩子不懂就问

有人比较了一下美国和日本的学校教育和效果:在美国,课堂上非常热闹,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就会一个接一个地向老师问个不停,展开讨论,使老师应接不暇,有时甚至无法上课。日本的学生在教室中就显得非常安静,他们大都只是静静地听老师讲课、认真记笔记,却很少发问。老师则在学生不表示“有问题”的情况下按即定教学计划授课,等到考试,才发现了解老师授课内容的学生,往往连半数都不到。

美国和日本在家庭教育方面也不同:美国的家庭,对于不了解又不发问的小孩会严加责备;而在日本的家庭,小孩发问会被责骂为什么都不懂。因此,日本小孩很难培养当场发问的习惯。

鉴于以上情况,家庭教育应注意培养孩子“不懂就立刻问”的习惯,不能任孩子一知半解地学下去,并要把家庭学习的重点放在不懂的地方。要让孩子懂得:不懂就问是值得鼓励的好事。

29.让孩子先问老师,后问家长

在教学方面,学校的老师的教法是经过长期的经验研究出来的、切合教学大纲和孩子实际的方法。教师是职业教育者,而家长大都未学过专门的教育理论,文化程度高低不齐。因此,应自觉配合学校的教育,协助学校对孩子进行教育。

人们周围往往有些家长热衷于给孩子辅导功课,觉得老师的教法不行,主观地认定自己的方式才是正确的。若使孩子养成只听父母的,不听老师教导的习惯,很不利于孩子的教育、学习。特别是当父母的水平达不到指导孩子学习时,孩子又不信任老师,对不懂的功课干脆放弃,就更无法正常学习了。

因此,家长要在孩子幼年时就培养孩子“问老师”的习惯,家长自己要深信老师教学上是最有权威的人,也要把这种观念深植于孩子心中,使孩子懂得尊重老师、信任老师。

30.三番不懂,改换方式

当孩子有个不懂的问题,家长讲解再三,他还是不明白,怎么办?

这时您不要烦躁不安,斥责孩子“真笨”;也不要依旧重复讲解下去;而应改换一种方式,变换一个角度去启发、引导孩子。

家长们应当了解,施教与受教两者之间在心理上是有差异的。家长的思维方式不一定和孩子的相吻合。所以,当您再三再四地讲述一个问题,孩子仍不明白时,说明孩子的思维无法向您的思维靠拢。若硬要坚持下去,孩子非但不懂,还会导致对父母的不信任,甚至使教与学的关系失去意义。

所以,如果三次重复还不懂时,家长就必须想办法用完全不同的观点来指导,或者将问题暂时放一放,让孩子以自己的思维去思考。

31.重要部分要重点教

前面谈到了记忆的相互“抑制”,尤其是新的记忆与旧的记忆内容相似时,这种抑制会更加显著。如果您想牢记某件事情、某种知识,最好暂不记忆内容相似的事情、知识,以使您的记忆更清晰牢固。

父母在孩子家庭学习的内容安排上,应注意避免让孩子同时记忆许多相似、相近的内容。如果父母过于心急,贪婪地要孩子记这记那,反而会使孩子记忆减退,脑中一片混乱。

家长要帮助孩子做到重要的部分重点记,排除其他记忆内容的干扰。对于孩子不懂的重要内容,则要重点教授,并与其他功课分开,这样效果较好。

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学以致用的能力,这主要从日常生活出发。在某些国家升学竞争非常激烈,补习班到处可见。父母们为了孩子将来能顺利地考上理想的学校,不惜花费金钱,送孩子上这样那样的补习班。殊不知,补习班却给正规的学校教育带来许多困难。许多老师认为,上补习班的学生在校大多不能认真听课。有的孩子觉得学校讲的内容,补习班已讲过了,不愿再听;有的孩子重视补习班的授课而轻视学校教学;有的孩子业余去补习班,晚上在家还要学习,疲劳过度,白天竟然把课堂当作休息之地;甚至有的孩子因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所进的补习班高于孩子应学程度很多,跟不上进度而产生厌学情绪等等。因此,上补习班实在是得不偿失的作法。尤其是低年级小孩,正是学知识打基础的阶段,更应注重学校的正规教学。

同时,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应重视课后复习与巩固,而不应过多的把注意力放在课前预习方面。因为,以课程的难易度而言,较小的学生并非到了不预习就无法听懂课程的地步。最理想的家庭学习比例,应是复习占十分之八,预习占十分之二;同时,预习的目的应该使孩子对即将进行的学习产生兴趣,而不是相反。

小孩子做功课必须要有自发自觉的精神。对于活泼好动、玩心特重的小学生来说,让他自觉地读书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常常看到的情景是:孩子兴高采烈地玩着,母亲万般无奈地督着:“别玩了,快读书去!”你怎么还玩呀!太不听话了!

聪明的父母在要求孩子读书时,最好先不要直接提到读书的事情,而想方设法使孩子自发自觉地产生读书的愿望。当然,此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困难。您不妨试试如下的办法:

当想和孩子制定读书计划时,可让孩子先拟定游戏计划,待他拟完游戏时间后,剩余的自然是读书时间了。

试想,既然是游戏计划,孩子当然不会拒绝,他们会迫不及待、欣喜万分地着手制定的。这时,父母可巧妙地告诉他,游戏“剩下”的时间就要好好地念书了。这种计划,可以说是孩子依照他自己的想法制定的,自然会兴趣盎然地遵行。所以,父母们想要孩子自觉地用功读书,先从游戏入手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32.怎样提高孩子的记忆力

小孩子的记忆方式一般以9岁为界:9岁以前为“听觉型”,9岁以后为“视觉型”。这时若仍以听的方式记忆,就不如以看、读的方式记忆效果更佳。正确地使用记忆方式可使领悟迅速而准确。

所谓“视觉型”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情况:读和看。其中看又比读更易使人领悟透彻。比如,您第一次去个陌生的地方拜访友人,若凭借文字“路条”注明的坐几路车、到哪站下,进哪条街,拐哪个胡同,进哪个门……去找,就不如按简单的路线图找更方便明了。

教育部门根据这个道理,在教科书上画有不少插图、图形等,也使孩子较容易地接受所学的内容。

当您的孩子进入中年级以后,在家庭学习中,最好帮他把有关的内容之间的关系等,用图表示出来,帮助孩子回忆课上听讲的内容,提高记忆效果。

记忆有直接记忆和“赋予意义”的记忆,后者效果更佳。有关人士在一些小学四年级学生中作了一项试验:

试验人把一本连环画中的四个故事分割开,并加入另外四个被分割的连环画故事,打乱画面顺序后,交给学生,让他们从中选出四个故事的画面来,并排好顺序,编成故事。结果,不同的同学以不同的画面或部分不同的画面编出许多不同的故事来。

试验人把这些故事分为大人看得懂(合乎逻辑)的和大人看不懂(不合逻辑)的两类。几天以后,试验人又在这八个故事中加入七个不同的故事,共计十五个故事的画面。他让学生们边看边回想“哪些画面是以前看过的?”

结果非常有意思。编出大人看得懂的故事的学生,几乎都能正确地回忆起原先四个故事的画面及内容;而编出大人看不懂的故事的学生,连自己选用过的画面和故事也无法清楚地忆起。更有趣的是,两组学生几乎都无法想起原来自己编故事后剩下的四个故事。

由此可知,小学生之所以能够牢记大人所能理解的与故事有关的画面、内容,证明孩子也和成人一样,适于记忆逻辑化的意义。换言之,先赋予意义再记忆,就可以成为回忆的线索,这当然比死记硬背更容易回忆起来。

这种线索在心理学上称为“指示点”,是促使记忆再生的重要条件。

33.让孩子坚持写日记

前面曾讲到,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对提高所学习的科目的成绩大有关系。提高表达能力的一个很普遍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哪怕一天只写一行,也要让他坚持不断地写下去。

写日记不仅可以训练孩子在文字上的表达能力,也能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有位学者谈到自己写日记所得到的益处时说:“小学时期的我是一个不喜欢读书,令老师、父母伤透脑筋,调皮捣蛋的淘气鬼。一个偶然的原因,我开始了写日记,并养成了习惯。结果发现我已经学会作逻辑性的分析思考,同时也培养了自己整理、表达的能力。我之所以能顺利地读完初、高中,可以说,写日记的好习惯帮了我大忙。”

孩子读书不是三天两天的事,短的几年,长的十几、二十年,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对于学习是助益良多的。

低年级的孩子,可让他们图、文并用写日记,随着识字的增多,逐步转为完全的文字表达。

父母指导孩子写日记,既可了解他们的思想,又可促进孩子学习,何乐而不为?

34.让孩子养成默读的习惯

就一般情况而言,随着读书速度的增快,大都能自然地培养出默读的习惯。但也有些人较长时间地难改看书时逐字念读的习惯,甚至于不出声就无法读下去。

有人也许会觉得疑惑:“前面刚说了让孩子口诵,这里怎么又说要孩子默读呢?”请记住,前面说的是“口诵记忆深”,在需要记忆时,应让孩子口诵。而默读不是指在记忆阶段,是指在记忆之前的学习阶段,是很重要的。在学习阶段的默读可大幅度提高读书的速度,进而使知识、资料大幅度地增加、积累。同时,默读时还能学到思考问题时所不可或缺的“内语”——在自己内心不出声的说话、问答方式。

在读书时,快速默读了解大意;反复默读思考要点,在默读中锻炼解释语言、组织语言、作出判断等能力。小孩在养成默读习惯后,在意识化的情况下再口涌记忆,二者相结合,有利于孩子的读书学习。

35.架起孩子学习基础的“三角架”

自古以来“读、写、算”,被视为是初等教育的三大基础。近来常有人感叹小学生的基本功越来越差,写、算尤其不能令人满意。这确实令人担忧。作为一个学生,如果在小学时不能打好基础,就更难以负担中学以后的更繁重、更深奥的学习。正如一支三角架,任何一条腿质量差一些,架上都无法放置东西,即使暂时可支撑也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

为了帮助小学生练好扎实的基本功,在家庭学习时,家长们更应让孩子在“写”和“算”方面多加练习。同时,应注意从小学一年级起坚持训练、反复训练,最好每天训练,但一次训练的时间不必过长。要设法让孩子在不知不觉、毫无痛苦和压力的情况下,架起基础的“三角架”。

36.让孩子学会运用工具书

孩子学习离不开教科书、工具书、课外读物等。有的家长只给小孩子预备少量较浅显、简单的工具书。随着孩子的成长,工具书,就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了《辞源》、《百科全书》等的就较少了。

其实,工具书不必给孩子单买浅显的,以成人版本的给孩子用更有利于长知识,有利于学习。过频繁地更换工具书,使孩子难以对其产生亲切感,也难以熟练地使用。

孩子使用成人版本的工具书,开始时可能受所掌握词汇量的局限,有些困难,家长可以帮助孩子解释条目中的疑难点,过好语言关。家长还应鼓励孩子多看工具书,了解更多的事情,掌握更多的知识。

在开放式的教育制度下,老师从不采取直接灌输的教育方式,而是采用让孩子自发自觉读书的方法。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孩子周围,放置有随时可方便取用的资料、教材、工具书等,还有许多小电影、小幻灯等。孩子们可以各取所需,自觉学习,老师则等待孩子来问问题。这种方法比较有效。

您若想帮助自己的孩子搞好学习,最好利用孩子的好奇心,进行一些必要的智力投资,在家中备些工具书。

小孩子翻阅工具书的初期,并不是真正地利用,可能只是出于好奇、好玩的心理。但他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工具书的“俘虏”。此后,凡是遇到需要了解的事物,他们就会真正地使用。更有趣的是,大孩子往往是较小的孩子的榜样,使那些小孩子也模仿着他们,煞有其事地翻看工具书。

37.引导孩子指出学习重点

有一位母亲,在指导孩子作完功课后,一定叫孩子把功课内容的大纲整理出来并复述几遍。她的目的在于使孩子了解内容并加深记忆。这种方法很好,既可使孩子提高学习效果,又可使家长了解学生掌握功课程度。

为了培养孩子观察问题的能力,每天放学后,父母可让孩子说说当天在学校看到的、听到的、发生的事情,启发孩子叙述得完整、有条理。好的事情、有趣的事情等,还可让孩子记载下来,作为以后写作文的素材,可谓一举多得。

一个孩子一个样,即使一母同胞的兄弟姐妹,也性格各异。所以,对孩子的指导教育也不能一个模式,要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孩子的个性特长。

然而,父母毕竟不是教师,所以,在指导孩子学习的内容方面,不应过深过细;而是尽量选用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和读书方法,促进孩子的学习。

38.让孩子与同学一起学习

前面谈到过,在家庭学习中,让孩子作家长提问的回答者,有利于孩子的学习。这里再扩大一下,让学生们互相提问、解答,也会使孩子更努力地学习。

英国的幼儿学校,目前正采取一种名为“垂直团体”(简称VC)的班级组织,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引起社会各界和国际上注目。“垂直团体”与以年级编制的“水平团体”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将各种年龄大小的孩子都编在同一个班级内,其目的之一在于,让大小同学之间互相教育。在学校,通常学生有问题时,老师并不马上作答,而是鼓励学生互相解答。这种教育方式使孩子由受教育者的立场,变为指导者的立场,既可满足孩子“为人师”的虚荣心,又可提高孩子的读书意愿。因为孩子在教别人时,自己先要“吃透”教材内容,掌握要点,久而久之,孩子无形中更熟练地掌握了学习要领,使学习渐趋进步。

在现代家庭中,非独生子女的,可让兄弟姐妹互相帮助;独生子女的,可由同学组成互助小组等,充分利用学生互教,有利于学习。

第二章 怎样让孩子走出孤独的天空

现在的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由于社会上的诸多因素,造成了孩子的思想空间与活动空间的缩小,从而使孩子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孤独感。做父母的一定要让孩子走出自我的天空,到外国的世界去,多交朋友,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从而为将来的成长打下基础。

孩子的成长,伴随着一系列人际交往,如何为孩子将来的社会交际做些辅助性培养,让孩子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哈佛的培养方案和案例无疑是优秀的。

1.帮孩子找到一个好朋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择友之道非常重要,尤其是孩子,思想尚未成熟,言行容易受周围的同伴影响,难怪不少家长对于子女结交的朋友非常紧张,非常关注。

因此,常听到孩子不满地诉说:“妈妈不给我一点自由,连交朋友的事也要管。”

一般家长认为是好孩子的,大多是温文有礼、成绩优异、聪明伶俐、活泼开朗、衣着整齐的,如果自己的子女能够交到这样的朋友,对孩子一定有好的影响。可是,小孩子们选择朋友,往往有他们的择友观,如果父母自作主张地为他们选择,只会令子女反感。

交朋结友是不能强迫的。一般来说,性情相近、志趣相投、知识和能力水平接近、经常见面的,往往可以非常容易结成朋友。而父母干涉子女交朋友,是害怕他们交错朋友,以致误入歧途。因此,帮助孩子认识益友,使他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是父母的责任。不过,对于子女选友的权利,也不能忽视。让孩子自由地选择朋友,以培养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也是相当重要的。

当今社会,家庭的规模越来越小,使孩子只有纵向的亲属关系,而横向的亲戚关系却越来越少。也就是说,子女不但没有兄弟姊妹,也欠缺父母以外的长辈照应。不像以前大家庭时代,祖父母、叔伯、婶姆、嫂嫂……亲戚一大堆。在没有机会适应与别人相处的情况下,独生子女的个体学习必然强过其社会群体。因此,他们的社会适应期比一般小孩要长。这类孩子,通常不是太自我中心,而是太过依赖。

独生子女在与他人相处时,与其他小朋友最明显不同的表现,就是他们通常没有“轮流”的观念,不懂得如何与人分享。一直要到他们进入幼儿园后,多结识了朋友,才能逐渐学习和改善。

对于很少有机会和其他同龄小朋友一起游戏的独生子女来说,朋友是特别可贵的。朋友并不纯粹是孩子的玩伴,最重要的是孩子有机会学习如何快乐地与人相处,如何自由地与人合作游戏、唱歌……良好的伙伴,虽然无法取代家庭的地位,但多少能补其不足。

禁止孩子交友是错误的,勉强孩子按父母的愿望同样是不对的。采取正确的方式,鼓励孩子多交“良友”才是教育孩子认识他人和社会的最佳方法。

2.让孩子在相互合作中交际

协作式学习是目前教育界里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已有相关的团体——协作式教育研究国际协会,及从事协作式学习的相关杂志——《协作式学习》,为其应用及其最新的研究提供了较丰富的资料。有关协作式学习的书籍和教学录像带也大量供应。成百上千项研究已证明协作式学习方法的有效性和广泛适用性。

和以课程为基础的价值教育一样,协作式学习也以一种单一的方式教授价值观和理论知识。但以课程为基础的价值教育是通过科目内容来完成教学,协作式教学则是通过“教学的过程”来实现。正如一位老师所说:“在某半天或某一段时间,把正常应讲授的课程内容用协作式学习方法讲授,那么,在讲授了价值观和理论知识的同时,你也传授了价值观。”

这种学习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互相帮助是有稗益的,心理学家玛瑞琳·沃特森在一本研究、评论文章中说:给一个公平的、仁慈的、地位平等的团体的每一位能起作用的成员供与别人一起学习的机会让其发挥作用,这是非常有益的,它会教孩子们去关注团体中其他的成员,发扬利他主义的精神,而其行为则更大程度上体现了自发的亲社会性。

帮助学生互相了解,互相关心,不仅在小组中而且在整个团体里去感受团队精神,可以减少个人纠纷。

其他的一些研究发现,协作式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残疾人或少数民族以及有种族背景的同学的更大的包容性。而研究发现多民族的背景、少数民族的历史以及对种族关系的课堂讨论对学生的种族态度和行为几乎没有影响。有不同种族存在的团体成员的交流成功地改善了种族关系,而且会培育出跨种族之间的友谊,甚至到很深的程度。

通过协作式学习可以有助于培养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些生活技能,比如倾听别人的谈话,了解别人的观点,有效地交流,解决争端,与别人一起合作以达到共同的目标等。研究表明,那些进行协作式练习的学生在这些个人的道德准则及其生活技能方面做得的确要好很多。

不管是能力强的学生还是能力差的学生,都从协作式学习小组中受益,有几项研究表明,尤其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他们是更大的受益者。这在所有学科及年级都有很肯定的结果。

在日本,却呈现出另一番相反的但却有趣的景象。一方面,他们必须面对激烈的竞争:日本的小学生必须通过考试的竞争,以进入最好的初中;接着又必须面对更大的竞争以进入重点高中;然后,又为进入屈指可数的几所著名学院和大学而奋斗。所有这些竞争压力使日本的年轻人自杀率极高(现在的自杀率有所降低,因为在高中毕业后进入商业学校而不上大学的行为也越来越被社会所接受)。但是,在日本,如此激烈的竞争绝不会导致损人利己的行为。因为相互合作的精神在日本是最重要的。回头再看看美国,则大相径庭,例如,医学院的学生为了得到高分,会暗地里破坏同学的实验室作业。

独立式学习(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成绩优秀与否对其他学生没有影响)而相互竞争式学习(学生为得到最高分而彼此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追求完美的精神。但是至少我们的孩子应该花同样的时间用于协作式学习。最重要的是,不管采取何种学习方式,都应该充满合作精神和团体精神。

这种学习方式,起初是由心理学家艾略特·阿兰森提出展的,目的是帮助得克萨斯州奥斯汀的学校当局处理种族隔离废除后引起的问题。伴随着许多团体逐渐合并,那儿的少数民族学生觉得自己在教室里充满了紧张感。阿兰森提出在某些特别的学科采用“互助式”学习方法,以使得白人、黑人和拉美的孩子们都必须相互协作地学习。

跨小组互助式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每个学生在两个小组——他自己所在的小组和“专家”小组。都扮演一个活跃的、重要的角色,并且相对独立。每一个学生都是“专家”,“专家”们必须认真地去学习分配给他们的专题,因为他们要负责把所学到的讲给他自己小组里的其他伙伴们听:其他的人帮不了他,而小组里的成员也必须认真地听“专家”们的讲解,因为他们知道接下来的考试会包括所有的这些内容。

阿兰森对奥斯汀学校实施的这一项学习方案产生了极大影响,与传统的按照能力分组相比,这种有目的的跨小组互助式方法证明更有利于促进不同种族和民族的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和友谊,而且实验证明,那些少数民族的学生获得了更大的自尊和成就感。阿兰森所著的《互助式课堂》同老师们讲述了如何用这种方法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他们相互合作的能力。

老师应该很好地去组织全班集体活动,去开发集体的能力,让整个教室充满一种合作学习的气氛。

3.父母要做孩子的表率

在人的各种基本生活技能中,学会如何建立及保持友谊,是一种至关重要的生活技能。成年人已经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树立自信心的根本,是幸福生活的保证,也是家庭凝聚力的源泉。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个人发展。那么,为什么我们不教给子女们,让他们从小掌握它呢?

我们的孩子一定会问:结交朋友,做别人的朋友还有什么艺术吗?

社会学研究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诸多事例表明,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父母所作出的表率如何——孩子会观察其父母在如何相处以及如何对待别人。因此,当着孩子的面,父母如何处理自己所遇到的矛盾,如何表达自己的兴奋之情,都会对孩子的待人接物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做家长的不妨扪心自问,自己的孩子是否真正感到了自己是他或她最好的朋友?

但是,做表率并不是父母教孩子学会交友的惟一途径。还有什么途径吗?是的,请您参考以下途径:(1)孩子在其逐步成长的过程中,独立意识也日渐增强,孩子到了五六岁的时候,便不会像从前那样,事事都依赖于抚育他们成长的父母了。有共同兴趣的孩子会结成友好的伙伴,在一起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这个时期的孩子在与他人相处时,总要以自我为中心,在自己乐意去做或极力想做的事情,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自我优先的意向。所以,在这个时期,父母应该教孩子学会替别人着想,逐步放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2)学龄前时期是父母对孩于进行品质教育的最佳时期,孩子在这个时期很容易接受新的知识,对外界的一切新事物都充满兴趣,父母一定要利用好这个时机,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其中包括让孩子学会如何友好待人,如何结交亲密伙伴。不妨带孩子去公园、游乐园等场所,让孩子参加一些群体活动,并注意孩子与别人在一起时的言谈举止所表露出来的自私,然后心平气和地告诉孩子,这种时刻以自我为中心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如果不改正的话,就会结交不到真正的朋友。(3)当孩子进入学校以后,他们与人交往的机会就大大增多了。在孩子上小学期间,父母应该经常和孩子在一起谈谈他或她的朋友。在交谈中,让孩子畅所欲言,讲他或她和朋友在一起时所做的事情,以及他或她的朋友是怎样的人,喜欢做什么。此时,父母就应该开始给孩子讲述一旦选择品质不好的人做朋友,会带来什么样的不良后果。让孩子在具体的事情面前认识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4)做一些需要相互配合的游戏,有助于培养孩子交友的基本技能。鼓励孩子参加夏令营,同其他的孩子在一起进行各种有趣的活动。当父母在家中为孩子庆贺生日时,邀请孩子的朋友前来家中不失为明智之举。孩子的朋友过生日之前,带孩子到商店为孩子的朋友购买礼物,也可帮助孩子制作一些简单的玩具、卡片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他或她的朋友。在平时同孩子的交谈中,可以给孩子讲一些你对家庭内外所接触的各种各样人的感受。(5)当孩子成长为青春前期的少年时,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渐渐把注意力转到同性别的同龄人和家庭之外的成年人。一些团体可以让孩子获得一种归属感,国内的童子军等儿童组织、比如中国的少年队,都是可以让儿童找到被先进集体所接受的归属感的组织。(6)在孩子处于青春前期的几年间,父母应通过带孩子外出旅行、拜访亲朋好友,来扩大孩子的交往范围,这样做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对自己的内在价值有所了解。独立处事的能力建立在自信的基础上,而自信大多要靠自己从所交朋友的支持与鼓励中获得。

父母应对孩子所交朋友的品质进行调查,一旦发现这种友谊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就应从正面告诉孩子与表现不良的朋友交往的危害,并帮助孩子断掉这种交往。

父母要告诉孩子良好友谊的获得途径,诸如认真听取对方的意见、朋友处于危难之时伸出救援之手、与朋友一起分享成功和分担失败、赞美朋友的良好品质、把机会让给朋友等等。在孩子这样做了之后,父母要郑重其事地夸奖他们。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他们首先要参与集体活动,并通过集体的认可,随后再通过比以往更多的独立性行为重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在孩子这一走向成熟的过程中,父母应该鼓励他们走出家门,走到集体中,学会与大家和谐相处,找到自己的友谊。

花些时间和孩子交谈,探察自己的、孩子的情感;自身做到表里如一,不虚伪待人;和孩子在交友问题上达成共识,知己知彼,有的放矢。如果孩子有什么心里话都不愿告诉你,这说明你还不是孩子心目中的朋友,赶紧努力吧!抛弃居高临下的家长制作风,把口头的交友原则用行动示范给孩子看:倾听、宽容、关心、帮助……

孩子交友技能的获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所做的榜样,以及为孩子提供的经验和学习环境。父亲更是在孩子学习交友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不论男孩女孩,都更加注重模仿父母的做法。如果父母尽心尽力地承担起培养孩子的责任,那么丰厚的果实能让父母和孩子享受一生。

4.告诉孩子人际关系的奥秘

人从诞生起,要经历一个由“自然人”逐步转化为“社会人”的复杂过程。将陆续接受社会影响和经验,使自己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并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显示出个性的积极性。作为孩子,在这种社会适应过程中,既会表现出与社会环境相协调的一面,又可能存在不相协调的另一面。那么,因此而产生的困惑和问题,应如何分析解决呢?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人不是一个孤立的有机体,而是生活在各种有组织的社会群体中。人在生理、智力、精神各方面的成长都离不开外部社会的帮助。人了与周围人的联系,非但不能生活,就连做一个正常人也不可能。因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离开了社会这个环境,人的发育和成长就会出现异常。

一个人如果不同其他人交往,脱离了社会,即使具备了良好的基础,也将会丧失驾驭生活的勇气和能力,成为生活的弱者,最终被生活所淘汰,这就是生活的辩证法。

人不同于其他动物,不仅要求生存,还要求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成长的过程,就是人自我完善的过程。在学校的学习中,同学们可以接受到各种严格的培养和教育,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发展,但无论是高尚的道德品质,还是良好的文化修养,都不可能在集体之外培养出来,而只有在与他人的接触和交往中形成。每一个成功,都离不开社会、集体的土壤以及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总而言之,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不可能脱离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任何一个人都是社会这个整体的组成部分,离开了社会、离开了同他人的联系都不可能存在和生活。所以,我们应该从现实出发,以社会为基础,科学地安排自己的生活,设计自己的未来。人的一生,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会在学业、人际交往、理想等方面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笑对它们,充满信心,以勇敢的姿态去迎接生活的挑战,挫折和困难就一定会被战胜。

你们应当了解,在适应社会过程中,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而人际关系又是衡量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在人生旅途中,谁不希望既有健康的身体,又有健康的心理呢?因此,我们有必要一起来探索关于人际关系的问题。

什么是人际关系呢?人际关系是指通过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接触、作用,构成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相互吸引或排斥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人际关系主要体现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彼此关系的深度、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等心理方面联系的程度。现在人们常讲,人的亲和力的提升和下降即是人际关系好坏的反映。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的心理健康,影响着人对社会的适应程度。良好人际关系可以消除孤独感、距离感及无助感,从而获得安全感、有助感和亲密感。人际关系和谐,能正常的、友好的与别人交往,能适应集体生活的规范,是孩子健康心理的重要标志。

正处在迅速成长变化时期的你们,应当如何加强个人修养,积极创造密切人际交往的主观条件呢?让我们从两方面看:第一,着眼于未来;第二,着眼于眼前。下面先谈谈未来社会对人际关系的要求。“今天播种”为的是“明天的开花结果”,教育的长期性决定了教育事业是为“尚不存在的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事业。你们应当意识到自己是被当做未来人才来培养的,而未来世纪对人才的人际关系的要求是很高的。即使进入信息时代,人机对话、多媒体应用、信息高速公路建立、科学技术高度发展,也无法取代人与人的直接接触与对话,人仍不能满足于通过电脑网络进行对话,相反,科技越发达,人类越无法放弃对完美人际关系的向往与追求。人类呼唤群体意识,人类呼唤真情,过去,社会一直强调集体主义精神,现在宣传团队意识、群体意识。

在这里我们先不谈人类在精神、感情上对人际交往的永恒需要,只谈科技发展本身对人际交往和合作的需求。

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和集团化,表明对科学群体有效合作的需求增加。事实证明,群体研究已成为当代进行科学创造活动的首要的基本的形式。科技工作者的精诚协作,在科学创造的总体心理效应上,远远大于两者或三者的简单相加。由此可见,科技人才的合作是科技人才智力效应的放大器。

在这里我还想介绍一个概念,即科学创造群体心理相容。所谓科学创造群体心理相容,是指科研群体成员在理想、信念、观点上的一致性。有了这个基础,成员才能彼此相互尊重、协调融洽、同心同德、风雨同舟;有了这个基础,成员的智能可以得到发挥,可以使成员的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操作灵活、成效显著。总之,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心理适应性强,有助于团结合作,有利于创造性的激发。反之,冲突产生,内耗增加,将会给事业造成破坏性的后果。

再谈眼前的人际关系,你们要处理好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确实不是容易的事情。大家面对的人际关系大致有以下几个类型:与学校各级领导、教师的关系(纵向);与家长(父母、祖父母及外祖父母、监护人、抚养人)的关系(纵向);与校外影星、歌星、球星、球迷等直接间接的关系(交叉);与兄弟姐妹、同学(包括同班、同年级、同校、外校同学)的关系(横向)。随着开放程度的增加,媒体、种类的增加,还会衍生出许多复杂的多层次的人际关系。

从小学升入初中,从初中升入高中,多数学生都会感到不适应(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由于自身生理、心理上的明显变化,由于客观环境的突然改变,由于主观条件不适应客观环境,接踵而来的问题往往会令大家困惑不解,应接不暇。

从小学升入初中,最大的变化是:课目增多,老师增加。教师集体代替了班主任独挡一面式的管理,被无微不至关心惯了的学生,突然觉得“无依无靠”;习惯于小学班主任一个人的管理,如今面对着七八位任课教师,学生会感到不知所措。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分辨力、自制力差的学生来说,如果处理不好与教师集体的关系,那么在学业、品德诸方面的发展将会受到限制和影响。

从初中升入高中,学业负担加重了,多方面的竞争更为激烈,原先名列前茅的学生,在新的环境中可能很难保持不败记录。成绩的下降,会使某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由自负变成自卑,由乐观变成悲观,由期望变成失望,由开朗变成抑郁,由积极变成消极,这种种失落感和挫折感如果得不到消除,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人际交往,和老师、同学疏远,与家长关系紧张,而人际关系的不正常往往会使学生陷入恶性循环而难以自拔。

以上是以中学阶段两个重要转换期(初一、高一)为例,说明在人际交往方面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由此,可以认识到,有心理障碍的孩子人际关系比较差,轻者有自身焦虑、苦闷、自卑、忧伤、恐惧、孤独之感;重者猜忌、嫉妒,甚至有敌对之举。

人际关系反映了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不同的人际关系会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如产生心情愉悦、舒畅或苦闷、忧伤等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一般比较持久,将会影响人生的某个阶段,甚至人的整个一生。正因如此,有意识地密切人际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每个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5.让孩子知道人际交往的作用

人际交往尽管其对象、方式和环境千差万别,各不相同,但总的来说,都是按照一定的目的、作用和原则去进行的。孩子人际交往的作用,主要指在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功能与影响。这种作用,往往是由交往的内容、形式、环境和条件构成的,并集中地体现在交往者外在的社会作用和自身内在的心理作用两个方面。

人际交往的外在的社会作用,主要指我们通过社会的人际交往所产生的积极的、健康和进步的功能,这种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熟悉环境的作用

环境主要指人所活动的一定的场所的自然与历史情况、各种条件和人际关系的状况等因素的总和。尽快地了解、熟悉和适应环境,对一个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往往关系到事情的成败。而了解、熟悉和适应环境的过程往往就是人际交往的过程,就是通过人际交往来实现的。

对于你们来说,道理也是一样的。新到一个学校、一个班级或者到一个新的、陌生的社会活动场所,如果自己不同周围的人接触,信息不灵,消息不通,对自己所在的环境、场所的情况不甚了解,自己把自己封闭起来,往往不利于自己的成长,不利于自己同周围的人感情上的沟通,不利于利用环境的有利方面、克服不利方面,有时甚至会出差错、闹笑话。由此可见,在你们了解、熟悉环境的过程中,人际交往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2)团结协作的作用

人际关系是否融洽、和谐,将直接影响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一个集体的整体功能和效力。大家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所形成的合力,往往不仅仅是单个力量的加法,有时甚至是乘法。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时代,很多事情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而需要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利用整体的智慧和力量来完成。

就对学生来说,如果一个学校、一个班集体,同学之间能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大家和谐相处,在学习上、工作上、生活上互相帮助、互相关心,那么,这个学校、这个班集体就会有好的校风、班风,这个学校、这个班集体学习、纪律、文明水平及各项课外活动就会生气勃勃、健康向上,每个同学也就会感到自己是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和团结友爱的集体之中。反之,如果一个学校、或一个班集体的同学之间互不往来,缺乏交流和沟通,互相争斗,互相抵触,相互之间缺少团结协作精神,那么这个学校或这个班集体的校风或班风就不正,学校或班集体的整体水平和效力就会上不去,校风或班风就会死气沉沉,同学也就不会感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就会缺乏集体荣誉感。

由此可见,在一个学校或班集体中,有意识的增进同学们之间的相互交往、相互理解,创造一种积极向上、民主融洽、团结协作的人际关系,使同学们能心情舒畅、精神饱满地投入学习和各项活动之中,对办好一个学校、管理好一个班集体,培养好一名孩子,都是有其积极作用的。(3)信息交换的作用

孩子们生活在群体之中,而且他们的思想相当活跃,渴求知识和信息的愿望又相当迫切。因此他们用于相互交往、相互沟通信息的时间占了他们整个时间的绝大部分。正是通过这种交往和沟通,使他们知识不断丰富、能力不断提高、视野不断开阔。

一般的孩子的相互交往、相互沟通信息主要通过交谈、听讲、阅读和书写几种方式进行。

这几种方式又集中以语言交际和文字交际两种手段表现出来。语言交际是以语言作为交际的媒介,在学习中,老师的课堂讲解、课后辅导,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等,都是用语言进行信息交流的。通过这样的语言交际,同学们接受了新的课程,掌握了新的知识,同学们之间得以相互补充,取长补短。你们在校外、在社会上通过同长辈、同辈、亲戚朋友及各种场合下所遇到的人和事的交际,又获取了大量社会信息和知识,增加了社会阅历经验。文字交际是以文字作为交际媒介,以书刊、报纸、杂志、资料以及书信往来为信息交流的工具。通过这些交流工具,使他们获得了大量的间接信息,补充了以亲自经历而获取的直接信息,扩大了知识面,拓宽了每个人的生活空间。

对于大家来说,脱离了语言交际和文字交际,我们的学习和知识的获取是难以进行的。尤其是在处于信息时代的今天更是这样。只有把语言交际和文字交际有机地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才能使我们的信息交换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卓有成效。(4)联络和增进感情的作用

人不仅有其自然属性,而且有其社会属性,他只有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不断进行感情交流和联络,才能变得乐观、开朗、充满活力,其精力和智才能得以充分的发挥。反之,如果脱离社会群体,长期独处,其性格就会变得扭曲、孤僻,其精神与神情就会变得忧郁和变态。有人说,没有朋友、没有感情联络和交流的人,就好比在阴天里行走的人,没有阳光,没有活力。这话颇有哲理。

孩子虽然有较好的客观存在的交往条件,同学们共同学习、共同生活,共同参加集体活动,但如果自身主观上不注意进行人际交往,加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感情联络,仍有可能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感情淡漠,相互之间产生距离,互相封闭。这样不仅影响整个集体的欢愉、融洽的气氛和对集体的热爱,甚至还有少数同学会感到孤独、寂寞,时间一长,就会影响学习和身心健康。(5)让孩子知道人际交往的作用

人际交往的相互勉励与促进作用,主要指通过交往,使人际关系协调,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促进双方在智力、能力和体力上产生跃进。

在人际交往中,相互勉励与促进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在顺利时,它能帮助人们戒骄戒躁,再接再厉,夺取新的胜利;在困难时,它能帮助人们振奋精神,昂扬斗志,克服困难和挫折,达到预定的目标。

对于孩子来说,相互勉励与促进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在一个班级中,同学之间的学习水平、考试成绩、工作与生活能力往往参差不齐。如何使先进的同学更先进,使后进的同学赶上先进?如何提高整个班集体的整体水平?很明显,同学之间通过交往相互勉励与促进是起很大作用的。先进的同学之间通过交往中的相互勉励与促进,会使目标更加明确,前进的步伐迈得更大;后进的同学之间通过交往中的相互勉励与促进,会使信心更足,意志更坚定;先进的同学与后进的同学之间通过交往中的相互勉励与促进,会形成一种先进带后进,后进赶先进的积极向上的和谐气氛。这种作用无论是对学生个人,还是对一个班集体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都是一种强有力的动力。

人际交往自身内在的心理作用,主要指我们通过社会的人际交往所产生的自我内在的心理健康、心理平衡、心理保健作用和正确地认识自我、积极地完善自我的作用。

6.怎样让孩子心理保持健康

人际交往是正常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也是保持人精神与心理健康的基本需要。正如英国著名学者培根所说:“当你遭到挫折而感到愤闷抑郁的时候,向知心朋友的一席倾诉可以使你我得到疏导,否则,这种压抑郁闷会使人致病”。人们通过交往,可以排解心中的苦闷、不悦,可以从对方的言谈中受到启迪,重新产生积极向上的情趣,从而导致心理上的重新平衡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

升学或转学的孩子,告别了原来很熟悉的学校、老师和同学,来到一个新的较陌生的环境和群体中,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适应期。如果他交际能力强,适应能力强,会很快与新的环境、新的群体相处融治,保持心理平衡和健康,学习、工作很快会出现新的局面。如果他不善交际,适应能力也差,换了一个环境和群体往往会产生陌生、孤独、思念和忧虑的情绪;也许还会感到一种惆怅和抑郁,严重地影响学习和正常活动。这样的孩子特别需要交往,需要老师和同学的主动关心,才能尽快地排解心中的孤独与忧虑感,与整个群体融合在一起。学校、班级或团、队组织适时地组织一些有意义的集体活动,给同学提供相互间接触、交流的机会,创造一种团结、和谐的氛围,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

另一方面,学生们在学习生活中会不同程度地遇到一些困难或挫折,或者某次考试成绩不好,或者遇到一次意外的打击,如果把这些不愉快的事闷在心里,就会感到苦闷、失望、紧张,时间一长,就会形成心理障碍。如果能及时地通过人际交往,向老师、家长、同学一吐为快,并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与启发下,能尽快地制定不利方面的措施,就会很地走出困境。

7.让孩子自我认识与完善

人的自我认识与完善不仅需要自身在学习与实践上实现,而且也需要在人际交往中,在同他人的相互作用中来完成。

通过人际交往,在同别人的对比中,人会更容易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优势和劣势、长处和短处,从而更有针对性地保持自己的优势,吸收别人的长处,克服自身的缺点,不断完善自己。

一方面,孩子在同同学与其他同龄人交往中,以他人为衡量的尺度和借鉴的镜子,从与他人各个方面的比较中,更全面地认识自己。同样学习一门功课,考试的结果,自己的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说明自己的学习是刻苦的,基础是好的;在一场知识竞赛中,自己的得分比别人高,说明自己的知识面较广;在一场体育比赛中,自己的成绩不如别人,说明自己体力与运动水平与别人还有差距。当然,这种对比、衡量、借鉴的标准,也会因时间、地点、对象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例如,有些孩子在小学阶段是班里、甚至年级里出类拔萃者,而一旦进入中学,就会成绩平平。这样他的自我认识就会发生变化,由小学时期对自己估计过高,沾沾自喜,逐步转变成恰当的估计,使自我认识在更广泛、更高层次的比较中更趋合理、成熟,逐步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自我认识。在此基础上,找出差距,找准目标,进一步完善自己。

另一方面,学生还可以通过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同学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及自己与别人的交往来进一步完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有些方面优缺点自己不容易感觉到,而周围的长辈或同辈人是容易发现的。因此,正确对待别人意见,主动征求别人意见,是使自我认识更趋完善、更趋客观的有效途径,也是自己更趋成熟的标志。

从上述人际交往的外在的社会作用和内在的心理作用的分析中,不难看出,正确、积极的人际交往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和在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的作用是极大的,意义是深远的。

8.使孩子掌握人际交住的原则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沟通及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有的行为方式。人们在日常生活与活动中,在学习、工作、劳动中,无时无刻不在与他人发生联系与交往,没有人际交往,人也就失去了他的社会属性。

对于上中学的孩子来说,正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世界观、人生观正在逐步形成,他们逐步开始脱离家庭,独立生活的能力开始增强。基于这一情况,这些人与他人交往的欲望逐步增强,希望提高自己为人处世的能力,希望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

但是,由于他们是从学校到学校,从课堂到课堂,还没有涉足社会,因此缺乏与人交往的经验,不善与别人联络。有的学生甚至为错综复杂的人际交往所困惑,在有的场合还会感到手足无措,无所适从;还有的同学有时还会为自己不善交往而带来的后果感到苦恼和自卑,严重地影响自己的心理平衡。

要想改变人际交往中的被动局面,很有必要了解人际交往中的一些基本原则。

人际交往总是双向的、相互的。健康、积极的人际交往总是遵循一些互动准则进行的。能了解和掌握这些准则,无疑会有益于进行正确的、和谐的人际交往。(1)平等互利原则

人与人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人需要别人的帮助,也需要帮助别人。你们在人际交往中,同样也需要平等相待、互助互利,只有这样,人际交往才会有坚实的基础。

平等相待是指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平等地对待别人、尊重别人,不可居高临下或盛气凌人,也不可逢迎巴结。那种实用主义的或功利主义的使唤别人,把别人当作自己的工具,用得着时,想方设法笼络、甜言蜜语哄骗,用不着时,把别人抛在一边,视同路人,必然破坏了交往中平等的基础。那种以地位、权势、金钱为标准,看不起别人、或者逢迎奉承的交往方式,是不能长久的,也是受到人们鄙视的。

在大家的人际交往中,同学之间应该平等相待,同学之间不能因为家长身份的高低、家庭条件的好坏、个人经历的深浅和特长的多少,而对人“另眼相看”;也不能因为在学习成绩、现实表现、能力,甚至外表容貌等方面存在优势而看不起别人;更不能因为自己受到老师或学校的表彰、或获得某种荣誉称号、或担任班级与学校的干部而自觉高人一等。应该让孩子从青少年起就树立起平等待人的观念,这样,不但现在能以平等待人去换取别人平等待自己,而且对于今后走向社会、在更广阔的领域与别人平等交往、广交朋友也能起到一个打基础的作用。

人在交往中在平等的基础上,还要做到互利、互助。

人们在相互来往中,总是希望能从对方得到同情、帮助、鼓励和启迪,得到力量和慰藉。如果这些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相互间的交往就会缺乏吸引力,缺乏持久性。

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不仅要平等待人,而且也要乐于帮助别人,帮助别人排忧解难,给别人以信心和勇气;而不只想到在人际交往中自己获取自己一方的收益。在帮助别人时切不可以强者、恩人自居,更不可要求报答;但在被别人帮助时,不论收益大小,都应该向对方表示诚挚的谢意,“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不应忘却在自己困难时,别人给予自己的关心和爱护。(2)相互理解的原则

相互理解主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言行能够得到对方的接纳、赞成或支持,从而引起双方看法、意见的一致和情感上的共鸣。

互不平等、互不帮助、互不来往会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同样,互不理解也会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因为,人人都需要别人的理解,需要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选择、自己采取的行为方式给予一种肯定的评价。因而,每个人都需要理解别人。由此可见,互相理解对人际交往是很重要的。

大家之间的相互理解应该首先从自己做起,不能只想到自己的言行需要别人理解,而不设身处地去理解别人。

人与人之间不理解,一般表现为不明白、不清楚对方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说,或者根本误会了对方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样说。因此,当别人的某些说法或做法在你看来是不妥、甚至是错误的时候,最好不要盲目地责备别人,而应换一个位置,站在别人的角度为别人设想一下这样说、这样做的原因和理由,这样往往就能更容易理解对方的言行。

同样,每个人自己也需要别人理解。这要求自己的言行一般要符合常理、有一定的透明度,使对方易于明白、易于接受。但生活中有许多事情不一定能被别人理解,这时也不一定强求别人理解,只要自己认为自己的言行从根本上来说是对的,就可以坚持走自己的路,以后可以让事实来说明问题。人不应该事事都强求别人的理解,更不能以能否被别人理解来决定自己的喜怒哀乐,只要是正确的,即使一时不被别人理解也应坚持下去。

人际交往的自律,主要指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对自身和内在的要求和约束。主要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3)真诚与守信原则

真诚与守信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和友谊的基础。对于孩子来说,这条原则也非常重要,从青少年时起,就应培养人际交往中的这种良好的品质,长大以后在涉足社会的人际交往中才能更好地拓宽领域、广交朋友,使自己的事业兴旺发达。

所谓真诚,就是为人处世要真、要诚,要讲真话,办实事,态度诚恳,为人实在,不虚伪,不说谎。为人最重要的就是真诚。只有真诚,才能使人放心,才能获得别人信任,才能使交往和友谊得以巩固和发展;如果给别人以虚假、靠不住的印象,就会失去别人的信任,就会很难与别人进一步交往。

人们一般都喜欢同真诚、坦率、正派的人交往,因为同真诚、正派的人交往,觉得靠得住、有安全感。因此,孩子无论是同同学交往,还是同其他人交往,自己本身就应该真诚待人,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切不可弄虚作假,口是心非,当面一套,背后是另一套,切不可耍小聪明、搞两面派。否则就会使自己失去友谊、失去信任,最终自己把自己孤立起来。

要尽可能避免参与小团体,对自己小团体的人盲目吹捧、言听计从;对其他人或自己看不惯的人背后议论、讽刺挖苦、搬弄是非,挑拨同学之间的关系,造成同学之间关系紧张。另一方面,你们在学习上、在要求进步的过程中,更不能弄虚作假、投机取巧,如果染成这样的坏毛病,会在同学中败坏自己的形象,丧失自己的人格,正派的同学是不会与这样虚假、不可靠的人交往的。

所谓守信,就是要言必信;行必果,说到的必须做到,不说大话、假话、空话,答应别人的事、商定好的事必须办到,做事必须有头有尾、善始善终。不守信用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往往是最不受欢迎的人,也是人们最不愿意交往的人。

言必信是指在人们的交往过程中,说话要算数,言行要一致。在人际交往中,无论是对同学、对老师、对亲戚朋友,都要说话算数,言行一致,遵守诺言。能帮别人办到的事就答应,不能办到的事就不能轻意答应;对没有把握的事说话要留有余地;万一因情况的变化或其他原因实在不能完成,应尽可能及时地向对方作出实事求是的解释和说明,求得对方谅解。绝不能把守信用当作一件小事来看待,随便失言、失约、失信,既会耽误别人的时间,误了别人的事情,也会同时损害了自己的形象,失去自己的信誉,使别人今后不愿或不敢再与你交往。

行必果是指答应别人的事,要尽力去完成,要善始善终,真正达到目的。你们在人际交往中,要想得到老师、同学、亲戚朋友的信任,就必须做到行必果、认真地、按时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或社会工作任务,认真地、按时地完成同学或亲戚朋友所委托、自己又答应的事。行必果,既是工作态度问题,也是为人办事的品行问题。说话算数、办事有毅力、有信心、说到做到的人会得到人们的信任和尊敬;反之,总说大话不办实事,或者说话办事虎头蛇尾、不了了之(实际上也涉及到一个人为人处事的品行问题),具有这样的品行的人,往往会失去别人的信任,失去朋友。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真诚与守信的原则对大家的际交往是非常必要。(4)豁达大度、心胸开阔的原则

豁达大度、心胸开阔,是人与人之间交往和建立友谊的另一个要素。处在青少年时期,在人际交往中逐步培养自己豁达大度、心胸开阔的气质,对自己的未来人生是十分必要的。豁达大度、心胸开阔,指一个人具有宽阔的胸怀、宏大的气量和较深的涵养。

在孩子中,一般来说,性格开朗、胸怀开阔的人,与同学、老师的关系较融洽、人缘较好;而性格不开朗、胸怀不开阔的人,往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就不太和谐、人缘就较差。

胸怀开阔、性格开朗的人一般善于处理以下几个关系:一是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大家生活在集体之中,发生矛盾是不可避免的。胸怀开阔、性格开朗的人往往会及时沟通、相互谅解,绝不会耿耿于怀;二是能听取各种不同意见,尤其是对不同的意见,不搞“一言堂”;三是能经得起成功和失败、表扬和批评。

就应养良好的习惯成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别人,正确地对待表扬和批评,正确地对待成功和失败,绝不在一些小事上斤斤计较。同时要有宽宏的度量,在集体生活中,在与别人交往中,要容忍别人的失误、过失,要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尤其是批评意见,只要对方说得有一定道理,就应愉快地接受。

每个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和那样使人不愉快的事,这样和那样的矛盾,只要自己豁达大度,讲究风格,就能够增强团结,搞好人际关系,给自己创造一个能使心情舒畅的学习环境与氛围。

上面列举了人际交往中的几个基本原则,掌握这几个原则,对于正确地进行人际交往具有必不可少的指导作用。

9.让孩子运用交际法则找到真正的朋友

齐克·罗宾教授在《儿童的友谊》中把孩子们学会交友的过程分为4个互相重叠的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3~7岁

这时的他们经常把一起玩或仅仅离得比较近的孩子当成朋友,“最好的朋友”往往就是住得最近的孩子。不客气地说,这时的他们寻找朋友就是为了有用:对方有你喜欢玩的玩具,或者你不具备的特点等等。一般来说,这个阶段的他们往往更擅长开始社会交往,而拙于影响别人。大家会自认为,朋友们和他们想的一样。当发现不是这么回事时,大家便会烦躁不安。(2)满足需要阶段,4~9岁

在这个阶段交友过程更多地由利益决定。在家会把朋友作为一个人而不是根据其拥有的东西或住处远近来衡量。由于朋友能满足某些特定的需要,这时的他们仍是出于自我需要目的而交友的。为了共享玩具或得到一块饼干,他们会成为朋友,但互惠不是主要目的。由于交友成了在家庭之外满足个人需要的一种方式,相同年龄的孩子会相互吸引,甚至会因为不愿意独自呆着而与并不喜欢、小于自己的孩子相处。由于交友主要是为了满足眼前的需要,因而无法同时交一个以上的朋友,这时候他很可能会这么说:“你不是我的朋友,朱迪才是。”(3)互惠阶段,6~12岁

在这一阶段交友的特点是互惠和平等。这时的你们已经能够同时考虑双方的观点,非常关心平等的问题,因此评判朋友时,就有了非常明显的比较:谁为谁做了什么。比如,邀请朋友来家过夜以后,必须要得到回请;送给朋友的生日礼物要和朋友送来的价值相等;哪天多带了一块去甜食去学校,就会希望第二天多得到一块。也许正是因为互惠的关系,这时的友谊局限于一对、小团体或小派别,只不过是同性之间的关系而已。(4)亲密阶段,9~12岁

你们在这一阶段能够保持相当亲密的朋友关系。大家对朋友的表面行为不再注意,转而关心其内在的素质和幸福与否。许多心理学家把这一阶段视为所有亲密友谊的基础,认为这时的孩子如果不能找到亲密的朋友,那么到少年甚至成人时代,就永远也不会找到真正的亲密伙伴。这一阶段,朋友之间通过共享情感、分担问题、解决矛盾,会形成深厚的感情纽带,大家终生不会忘记,在许多情况下,这种友谊能维持终生。

托夫勒在《未来的教育》一书中写道,应该让孩子从小就“学会人类通讯和社会结合所需要的某些共同的处世本领”。一个人格健康发展的孩子,应该学习具备适应社会的行为,以能成功地承担该社会需要他扮演的角色,掌握初步的社会交往技能。

古希腊哲人亚里斯多德说过:“人是社会性动物。”与人交往是人类的天性,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不仅能满足各种生理和心理的需要,还逐步形成了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方式。作为社会的一员,孩子们是在与其伙伴和成人的共同生活中,学会对人对事的感受,获取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形成适应社会的行为方式和习惯的。大家的人际关系虽然比较简单,人际交往的技能也比较差,但是他们却强烈地希望通过交往了解他人,也希望通过交往而获取他人的了解、信任和尊重。

3岁左右的孩子,已经开始离开母亲而寻求独自的活动了,此时,大家已热衷于寻找小伙伴,与他们建立同伴关系,而且常会被其他孩子的活动所吸引,自动去加入谈话和游戏、交流思想和情感。五六岁的孩子对同伴关系更为重视,还会有自己的“游戏集团”和“领袖”。

学会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情感,对于增进孩子们的社会交往技能和处世本领是十分重要的。孩子只有能够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愿望,才能很好地尊重他人,接纳他人,并与他们友好相处,共同享用和相互合作。

游戏是孩子们感知和理解他人情感和愿望的良好途径。在游戏中,特别是在角色游戏中,每个孩子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角色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大家就会有机会在主动的、自由的和心理松弛的情况下去体验家庭其他成员或社会其他成员的生活经验,去了解别人是怎样感受和认识外部世界的从而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适应他人、适应社会的行为。游戏本身要求大家分享玩具,轮流使用,顾及他人,相互合作,否则,游戏过程不能顺利进行。在这种情境下,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愿望,与人在最大程度上的分享和合作成为你们在与人交往过程中的自觉愿望和持久态度。因此,大家要学习社会交往技能和处世本领,更为重要的是大家在自己的生活中,特别是在游戏中去体验和感受,形成强大的行为动机,而不是依靠外部的力量迫使自己去这样做。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机会经常与其他孩子一块儿游戏的孩子是难以真正学会良好的社会交往技能和处世本领的,其人格发展或多或少会存在问题、缺陷,甚至障碍。

有人说,礼貌是孩子迈入社会的叩门砖,此话不假。孩子正在尝试着迈入社会,体验着去接受别人和被别人接受,没有这样一块叩门砖,大家就难以进入这扇社会交往的大门,就有可能被拒之于门外。

日本热心于幼儿教育事业的知名人士井深大主张,对刚开始学习说话的孩子,先要教会他“谢谢”、“对不起”这类礼貌用语,即使孩子尚不解其意,也要先让孩子养成说客套话、礼节话的习惯。井深大认为,孩子在此时所说的礼貌用语对其自身来说并不包含感谢别人、尊重别人的含义,也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表达自己的高级情感,但是,学会说这些词汇可以使它们所表达的内容及其应包含的真情早日在孩子的心中萌芽;如果你们早日学会使用礼貌用语,能亲切地称呼别人,能在得到帮助时向人表示谢意,能在做了不妥当的事以后及时对别人致歉,那么,你们就容易被别人接纳,容易受到别人的尊重,也容易得到别人的宽容。

孩子通常是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礼貌教育的,而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往往是自己身边最接近的人——父母和教师。因此如果成人的道德水准和教养程度本身不高,就很难为儿童确立礼貌教育的好榜样;成人本身不能做到文明交往,礼貌待人,就不能期望孩子们能做到言而有礼,行而有矩,文雅谦和,举止得体。

俄国作家赫尔岑说过:“生活里最重要的是礼貌。”手持这块叩门砖,将使你们的交往之路走得更顺。

10.教孩子获得老师赏识的方法

(1)怎样才算“听话”

学生应不应该听老师的话?

作为受教育者——学生,当然应该听老师的话。这是千古常理,也是作为学生的最起码的要求。但怎样才算听老师的话?是不是老师说是一,他就绝不敢说是二;老师说往东,他就绝不敢往西,就算听老师的话?是不是始终扯着老师的后衣襟,瞅着老师的脊背,亦步亦趋,目不斜视,绝不敢越雷池一步,就算听老师的话?不,这不能叫做听老师的话,充其量,这只是鹦鹉学舌,算不得是一个合格的学生。(2)有眼力才是好学生

老师并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唯命是从,像个木头人似的,推一下,动一下,毫无生机,也不希望自己的学生生搬硬套自己的话,甚至连自己说错的话也不加分辨。

听老师的话,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按老师所说的原封不动地照做。听老师的话,也不意味着学生必须在老师面前唯唯喏喏,事事顺从,毫无自己的主见,即使老师说错了也不敢指出来。一个学生如果真是这样听老师的话,那么只能养成他盲目依赖的心理,遇事没有自己的见解,不会独立思考。这与现代社会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常言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生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作出自己认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能够通过独立思考,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不妨适当地“调皮”一点,“机灵”一点,表现出学生本来应该有的朝气和眼力,老师才真正喜欢和赏识这样的学生。(3)“害病的人吃什么都索然无味”

如今校园,学生在课堂上看小说,做别科作业,递条子,玩电子游戏,已成了一个普遍的问题。

当然,从老师方面来说,应当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因材施教,使自己的课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如果从学生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就会发现学习毕竟不是单靠兴趣来维持的。缺乏强大的动力,再好的课也会听得乏味。就像害病的人一样,吃什么美味佳肴都会觉得索然无味。那些对学习如饥似渴的人,是绝不会对听课感到厌烦的。(4)尊重知识的人必定会尊重老师的劳动

作为一个学生,可曾知道老师为了上好一节课,在课前要付出了多少劳动?老师备课不知要做多少准备工作,教案不知修改了多少遍,有时为了找到一个理想的教学方法,翻来覆去不知想了多少遍,而为了把课文内容讲得具体形象,老师课前制作教具、挂图又花了多少功夫,为了在课上做好实验,老师事先又演示了多少遍,除了这些,老师还要不断地增添新的知识,新的方法,以适应千差万别的学生,以适应千变万化的时代。这实在是很不容易的。(5)老师也需要学生的帮助

老师需要助手。“一面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孤家寡人”是做不好事的,老师也是这样。老师的工作是一种双向工作,像发电机那样,要有输出的电路,也要有回流的电路。如果回路不通,发电机就不能正常工作。每个老师都需要助手,每个老师都希望自己有得力的助手。

一个班几十名学生,事事都要让老师来管,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一个班集体的好坏,不但要靠老师的努力,更要靠班上每位同学的努力。老师的工作需要每个学生来配合。如果班上每位学生都富有集体荣誉感,都以主人翁的态度,主动争取为老师分担一些任务,那么,这个班集体就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成效来。

班干部是老师的当然助手。班干部承担着老师部分角色的作用,可以部分代替老师来组织和管理学生,代替老师处理某些班务。班干部还是老师和同学之间交流感情的桥梁,能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协调师生间的关系,甚至能处理老师所不能处理的事情。

当班干部在关键时刻承担了老师的担子时,老师怎能不感动呢?(6)不是班干部怎样当老师的助手

有的孩子可能不是班干部,但并不是只有班干部才能成为老师助手的。即使是一般同学,也完全可以在自己的位置上,以自己的方式,做好老师的得力助手。老师的工作需要每一位同学来配合,仅靠几个班干部显然是不够的。

有些同学不是在自己的位置上,但却以自己的方式,为老师做了一份事情,这样值得提倡。(7)为什么对你的印象不好

一个学生,或许因为学习成绩不好,或许因为“调皮捣蛋”,或许因为性格孤僻,或许曾做过某种错事,等等,总之给老师留下了不良的印象,老师不喜欢他,他为此而深深苦恼。那么,该怎么办呢?

老师不会无缘无故对学生印象不好。印象不好总有其原因。要想改变老师对你的不良印象,你首先应该认真寻找一下自身原因:究竟是学习不努力?还是没有遵守纪律,还是犯过什么错误?等等。学生应该找到老师对你印象不好的具体原因。找到原因后,就有了努力的方向。既然印象是通过行动造成的,那么,学生就应该用具体的行动去改正。自己的新形象要靠自己来确立,除此而外,没有别的方法。“谁也无权轻视你”,“你能在这个世界上活着,必然有一分优秀支撑着你”。人们总爱用别人的赞许来肯定自己,而不懂得自己肯定自己。人活在世上,太依赖别人的肯定,必然会压抑自己,缺乏自信。改变老师对你的不良印象应从自信开始。(8)犯了错误后

如果说老师对你的不良印象,并非属于上面这情况,而是因为你确实犯过某个错误所造成的,那么,又将如何改变老师对你的不良印象呢?

改变老师对学生的不良印象的过程,是艰难的。但作为学生一定要坚持下去,相信终有那么一天,老师是会改变看法的。(9)等别人来发现的是傻瓜

如今的社会充满了竞争,一个人能不能在这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能不能把自己的才华充分表现出来,敢不敢于表现自己的才华。

那种以怀才不露而为美德的时代早就已经结束了。如果你有某种才能,何必要等别人来发现呢?你为什么不把它表现出来呢?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那么为什么不主动寻找自己的伯乐呢?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人都是自己的推销员。

同样一件事,同样一个人,却有着不同的结果,原因何在?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她)第一次缺乏自信,不敢表现出自己的才能,因而失败了。第二次,他(她)正视了自己的才能,肯定了自己,大胆地表现出了自己的才华,向别人推销了自己,所以才得到如愿以偿的结果。

是的,你是自己的推销员,大胆地表现出你的才华吧,在社会上是如此,在学校也同样是如此。

11.让孩子获得同学友谊的方法

(1)“过去”为什么耐人寻味

还没成为中学生时,多么羡慕中学生能用别人听不懂的外语对话;周末可到野外去参加篝火晚会;春来可以去踏青,秋到又能去秋游;也多么羡慕中学生知识丰富,生活多姿多彩,浪漫无比。

直到身为一名中学生时,才知道沉甸甸的书包,乏味而又无奈的功课,没完没了的考试,真令人烦恼。美妙的中学生生活,怎么也寻找不到,因而迷惘、孤寂、矛盾、痛苦、淡漠,一古脑儿向我们涌来。此时,真想倾诉,真想把心中的苦闷吐个痛快!

然而,当你把自己的“失望”诉诸长辈时,他们却会责备你“身在福中不知福”,而且都无一不追忆着中学时代的生活,透过他们那神情、语气,手势,你会觉察到中学生活在他们的脑海里是那样的“美”,那样令人留恋,并从中理解到他们的忏悔和遗憾:没有很好地珍惜中学时代这段金色年华,没有把“美”留住。

过去的怎么就是那么令人寻味?即使是一些平淡的事情回味起来也觉得平平淡淡才是真。

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亲身体会:“失去的,才倍觉它的珍贵;得不到的,才倍觉它的美好。”就像面前摆着两个苹果一样,当你只能作唯一的选择时,你吃了红苹果,会以为青苹果更好吃;而如果吃了青苹果,则又会以为红苹果更好。这也是一种距离效应。“失去”,“得不到”,使主体和客体拉开了一定的距离,于是就产生了“失去的东西更珍贵”的错觉。许多人正是成功地运用这种错觉,形成了别人对他的良好印象。

时间的距离和空间的距离都同样能产生美感错觉。许多人常利用这种错觉,来强化自己对别人的吸引力。(2)有个性才有美

友谊可以化作一道鼓励的目光,让你在失败中得到力量;友谊可以冲淡你心灵中的苦楚,让你在寂寞中燃起希望……所以,人们总是渴望和追求友谊。

友谊是质朴的情感,是人心的真诚,是相互的理解,相互的尊重,相互的帮助。但,友谊绝不是同一化的结果,盲目地改变自己的个性,使自己与他人保持一致,并非一定能产生真正的友谊。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特色。你就是你,他就是他。如果善于利用这种“空间距离”,也就是你所独有的个性,你的形象会在人们心目中变得很美。有自己的特色,才引人注目,才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

保持、展现和发挥自己的个性,也就是保持与别人的“空间距离”,就会使人产生美的感觉。驰名世界的意大利女影星索菲亚·罗兰,中学毕业初登影坛时,并非那么引人瞩目。几次试镜头人们都说她的鼻子太长,臀部太宽,建议地去整容。可罗兰并没有追赶那种时髦的“美”,而是保持了自己的个性,并把自己这种柔中有刚的美,在电影中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于是,她获得了非凡的成功。

同学之间相处,应该求同存异,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如此双方才有吸引人的美。

一个人就如一本书,要有深刻的内容,蕴藏于字里行间,给人看时要经过思考,经过细细嚼味才领悟,要留有问题给人寻味。这样,你这本书才耐读,才吸引人。

平时说:同学之间相处,不要互相猜疑,要以诚待诚,以心换心。但这绝不是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告诉别人,而是该说的说,不该说的留在心里,要留有自己的一点空间,也就是和别人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才使你魅力无穷!

两个同学特别要好,关系亲密,或者是三五个同学总在一起玩,形成自己的“小群体”,都不太好。因为,“小群体”一旦形成,就必然存在着排他性。课余他们常常呆在一起,在一起活动多了,也会烦腻,觉得没有什么新鲜感,而且容易发生纠纷、裂变。(3)让两颗心在简朴中真诚相见

语言是和我们最为切近的东西,我们生活在语言中,就像生活在空气中一样。我们要通过语言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倾吐爱心。尽管我们不停地使用语言,但并不总是注意它,就像我们呼吸空气却往往忽略了空气的存在一样。

然而,对语言的使用,却并不像呼吸空气那样容易。俄罗斯有句谚语,说语言象蜂蜜,使用好它就能粘住别人。中国也有句俗语,叫做“一句话使人一笑,一句话使人一跳。”在现实生活中,也常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我们的语言能使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变成非常友爱的朋友;相反,有时一句话就把一个要好的朋友变成一个陌生人。

也许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感觉,常常为表达对朋友、同学的友爱和激情找不到适合的语言。甚至有一种错误的看法,以为一个人要想善于表达自己,就应该富于辞令、口若悬河,就应该让自己要表达的内心世界穿上华丽的词藻出场。其实,真正的好朋友之间,并不需要华而不实的语言,最友爱的最有魅力的语言往往是朴实无华的。(4)友爱的语言在平淡中体现真诚

君子之交淡如水,真正友爱的语言往往只有在平淡与简朴中才能现出真诚与美。两个知心的朋友,往往彼此心有灵犀,并不需要多少华美的词语。

普希金说过:不论是多美的诗句,漂亮的文章,还是闲暇的音乐,什么都不能代替无比亲密的友谊。

在现实生活中,试着用一种朴实的语言表达友爱,将会使友谊变得更为醇香、甜美。(5)助人为乐使你形象高大

小时候,自理能力低,连吃饭、穿衣、走路也需在大人的帮助下才能顺利完成。长大了,“我可以”、“我能”、“我会”、“我自己来”……已成为嘴边话。此时,总觉得“世上没有任何事能难倒我,只要我努力。”这是一种自信。事实上,在这纷繁的社会当中,一个渺小的个体,为迎接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总需要求助于他人。

生活中总有些意外,总会遇到些困难。这时,你的帮助会令他人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发现生命的意义,获得生活勇气!因而,你会身不由己地被帮助你的人所吸引,敬佩你的为人。社会需要助人为乐的精神,助人为乐的人,对他最有影响力和号召力。(6)功劳挂在嘴边的危害

把自己的功劳常挂在嘴上,会使同学们认为你是“自大”。而有的人虽无“自大”之意,但由于在与同学交谈中,有意或无意地念着自己的功劳经。对方第一次听,可能还感觉新鲜,并认为你是个很不错的人——功劳簿写得满满的!然而,说多了或许就不一样了。他们会认为你老喃那些“老皇历”,是想标榜、炫耀你“曾经拥有过的光辉的一幕”;甚至会认为你是在以自己的功劳来压倒他,在他面前示威。常把自己的功劳挂在嘴边,其实就是有意无意地贬低别人。

把自己的功劳常挂在嘴边,会使同学们认为你在“吹牛”。在同学面前常“炒”自功劳的人在追述时往往不是有褒有贬,褒贬平衡,而是为了面子,为了功劳的升值只褒不贬,使自己完全美化。人毕竟无完人,神化了的人是远离人群的人。把自己完美化是令人不信服的,是不很实际的,因而使人感到你不现实,是在“吹牛”。因此很难得到别人的信任。

功劳只属于过去,对于现在或将来都证明不了什么。然而,常把功劳挂在嘴边的人恰是相反,他们常提起自己的功劳,不单是对过去的眷恋,更重要的是想把功劳延伸,过去自己是有功者,现在以至将来也是功臣。他们只是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洋洋自得,睡大觉,并不着眼于现在的努力,更不期望对将来的开创,认为过去的功劳已足以“维持生计”,用不着再去建功立业。他们停滞不前,从这个角度上说是一种无能,一种虚伪,是“小人”的表现。

功劳是为他人、为集体有所奉献而获得的,如果常把功劳挂在嘴边,同学们就会因此怀疑起你的“奉献”,并非出自内心,而是为了获取“功劳”。这种功利主义,会使同学们感到你的功劳掺有水份。怀疑你只是利用他们当工具去达到你的目的。这种被利用、被捉弄的感觉,会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严重损害。(7)不摆出来的功劳含金量更高

功劳不是靠说出来的。默默地工作,无需豪言壮语,别人就会发现你的功劳,并对你倍加崇敬与佩服。“沉默是金”,有功劳越不说,它的含金量越高。

功劳,是对自身能力的一种肯定。有功劳,说明有能力。谁都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有能力,也就免不了总想把功劳挂在嘴边,生怕别人不知道。但是,可别忘了,越把功劳挂嘴边,人家越不买帐。

功劳,是对事业的奉献。奉献,有了回应,人的心理才平衡。物质上的回应,当然有意义,但精神上的回应,是最能激发人的动力,更令人精神焕发。因而,人们总想把功劳挂在嘴边,希望得到更多人的赞赏与肯定。但,常挂在嘴边的功劳,犹如单调的音符,重复起来令人听了生厌,谁还愿意接近他呢?(8)要征服必须尊重

人,都有自尊心,谁都不希望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在交往中,自尊心的具体表现就是希望得到人们的尊重。

周末组织班会,讨论某一问题,当轮到自己发言时,谁也不会喜欢别人在旁边指指点点,或交头接耳,充耳不闻。如果别人无心听下去,自己的发言也就没意思了。为什么?因为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自己的发言得不到尊重。如果同学们个个都聚精会神地听讲,频频点头和热烈鼓掌,发言人会越讲越来劲,越说越精彩。为什么?因为尊重会增强发言人的自信,启发发言人的灵感。

同学之间的交往,相互尊重是非常必要的,相互诋毁只能造成彼此伤害。

天啊,两个同桌友好时,真诚交出的知心话,说好要绝对保密的,怎么会今天都冒犯了?同学们听了都大为吃惊。彼此都攻破了对方的防线,都伤害了对方。从此,两个人成了“同桌不同心”的人。

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希望生活在安全的环境之中。得到别人的尊重,就使得自己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寻找到了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同时得到别人的尊重也使自尊心得到一种保护,使自己觉得人际关系和睦,产生“安全”感。人们往往觉得最尊重我的人最可爱,因而特别愿意同他接近。所以说,尊重同学是一种征服。

中国有句古话:“敬人者人恒敬之。”只有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9)尊重是胜利者的风度

尊重不是弱者的体现。它同委屈求全,阿谀逢迎,风马牛不相及。它是在坚守自己人格尊严的前提下,对别人人格的肯定。如果别人不够尊重你,而你仍能尊重别人,说明你有宽阔的胸怀容纳别人,别人只会觉得你的涵养高人一等。尊重那些不尊重你的人,表面上看你是亏了,但实质上,你却在心理上战胜了对方。因为对方不要自己的人格尊严,你在教他捡回来。所以,尊重其实是一种胜利者的风度。假如别人不尊重你,而你也以牙还牙。这时,你的心理虽然达到了平衡,并认为你占了上风,因为你的攻击比他的强。但实际上,你并没有征服对方,反而引起对方更强的抵触心理。这必将导致双方交往趋于危机。

尊重是从感情上战胜对方,争论是从道理上说服对方。

争吵往往不能在道理上说服对方,却在感情上伤害了对方。伤害了对方感情更无法征服别人。相反,如果理由在你这一方,不妨在感情上给对方足够尊重,肯定对方观点的合理部分,再以真挚、中肯的语气给对方摆理由,说道理,指出他观点的片面性,对方反而可能欣然接受你的观点。否则,明知道错了,对方也会硬撑。所以,尊重才是真正的征服。

劝说和批评,目的都在于帮助有错误的同学加以改正,不断进步。然而劝说与批评又不尽相同。一般来说,批评是用在别人已经犯了错误的时候,而劝说则不一定,可以是在已存在错误事实时,也可以在只有某种错误的苗头而不成为现实时。因而,劝说除可用批评的方法外,还有以下方法。(10)心理换位

要使对方接受你的观点,就必须与对方保持“同体”关系,即把对方与自己看作同一整体,处在同一位置和立场上。这样,在对方看来,你是在为他们说话,或许你是一心为他们好的。在语言表达上,尽量把“你”、“你们”、“我”换成“我们”;多用“假如我是你……”一类的话;或强调彼此是同一类型的人。这样使对方随时感觉到彼此间的共同点,意识到大家是“同一条战线上的战友”。如此,对方就更容易接受你的劝说。(11)信任感应

我们常常说:“士为知己者死。”意思是说,谁了解我、信任我,我就愿意为谁牺牲。可见信任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我们在劝说别人时,学会随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信任,就容易为对方所接受。(12)真诚坦白

争吵都是事出有因的。有时是因为一件小事;有时是为了坚持原则;有时是因为误解;有时是因为某种不周……不管事因巨细,也不管有理无理,争吵总是不好的。所以争吵的双方事后都应该勇敢地解剖自己,向对方诚恳地表白和道歉:“请谅解,刚才都是我心急,多说了几句,其实我没那意思”……尤其是理亏的一方应向对方说一声:“对不起,都是我的错!”争吵犹如积雪,得到阳光普照会融化为水。学生,年青气盛,要在争吵后真诚坦白是不容易的,因为青少年自尊心很强。其实,能向对方勇敢解剖自己,真诚地表白自己,更能显示一个人的宽厚胸怀。(13)曲折地体现真诚“你会慢慢好起来的,别胡思乱想了。”医生常对已病入膏育的病人这么说。包括病人在内的许多人一听便明白这是一种安慰病人的谎言。

谎言并不总是有害的。

我们提倡以诚相待,以心换心,彼此把真实的自我展现给对方,建立纯真稳固的友谊。

但是,这并不否认,适当地采用善意的谎言可以实现自己的良好愿望,可以曲折地表达自己对朋友的一片赤诚。(14)缓解矛盾冲突

能否适当地采用善意的谎言,全看当事者的机智和社交经验。

善意的谎言是有益的,只要它被用在适当的时机和适当的场合。但正像真理往前走一步就是谬误一样,运用善意的谎言时,千万注意不要让它成为有害的东西。(15)增加来往,增强了解

两人谈不来,往往是由于相互间缺少情感,感到陌生。感情不沟通,就不愿意开放自己的心闸,相互间就有一条鸿沟。因此,增加来往,增强了解将使你找到“话不投机”的接近点。

同学之间也如此,集体活动中不要孤身一人跑到一边,而应多和同学在一起玩,一起交谈、议论,一起欢笑。课余要多聊聊天,饭后相邀散散步……多在一起,谈天说地,互相沟通。交往多了,情感融洽,心理距离就会缩短,鸿沟就会填平,话题就会越来越多。(16)寻找“共同语言”“话不投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同对方没有“共同语言”。最能调动对方的谈兴的话题,是对方所感兴趣的、有专长或想了解的方面。感兴趣的,说起来才有激情,越说越起劲;有专长的,说起来就深刻,头头是道,能体现自己的价值;想知道的,是急需的,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这些就是谈话的基础。因此,要找到“共同语言”,可以采取投其所好的办法。就是说,了解对方感兴趣的、有专长的或急需的内容,然后针对这些话题与之进行交谈,将会有说不完的话。

要做到投其所好,自身也应注意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不断扩大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渊博的人,与人交谈,左右逢源,出现“话不投机”的概率也极少。(17)善于聆听别人的发言

谈话,是对等的,有说者,亦有听者。谈话是对流的,说者与听者是相互交替的。因此,在谈话中,不仅要谈些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同时还要善于聆听对方的发言,不时表示肯定、赞赏……这样,对方才有信心、才有欲望说下去,而你听对方谈多了,自己也会增长知识,更进一步了解对方,从而使以后的交谈更投机。

12.如何在“私交”中如鱼得水

走向社会与人交往的第一步,就是放下架子,虚心求教;人们总会伸出援助的手,帮你解决困难。

看来尊重别人不仅是一个人的自身修养,而且还是一个人品行良好的的体现。尊重别人应从小节入手,小节在人际交往中有时也是一件大事情。

首先应具有尊重他人的观念,这是做人的起码品德。

其次注意小节是尊重他人的体现。

另外不拘小节也许能在家庭得到宽容,但这并不意味着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也可行得通。应该注意自身修养,严格要求自己。

13.告诉孩子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秘诀

爱是人的情感的表现,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具有各种爱,大至爱国家、爱事业、爱家庭、爱亲人,小到爱一草一木,一砖一瓦。

要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具有健全的个性品质,必须从小养成高尚的情操,学会如何去爱。(1)学会爱自己

幼儿时期自爱的表现是不很明显的,常常是通过别人对自己的好态度得到情绪的满足。如果自己的行为得到成人或同伴的好评,就会感到高兴;受到了批评,则会感到难受。这就表现出对自己的爱。

培养自爱,可以从几方面入手:

①保持仪表整洁,有良好的卫生习惯。自己应经常换洗衣裤,学会擦鼻涕。要知道一个整天拖着鼻涕、衣冠不整的孩子是不会讨人喜欢的。

自觉遵守公共秩序、集体规则和社会道德规范。如主动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不争夺别人的玩具,不打人、不骂人,不随地吐痰和大小便,不随地乱抛纸屑等。要明白对人有礼貌才能够得到大人和小伙伴的喜爱。

②丰富自己的知识,让自己变得聪慧、灵敏。可利用茶余饭后的时间,让家长给自己讲一些故事和其他各种知识、生活常识。知识丰富孩子的才能博得同伴们的信赖。

③培养自己开朗、活泼的性格。要自由自在地和小朋友们玩,遇事要多从积极的方面去考虑,不要过多的自责。一旦活泼开朗的性格形成,自己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就会加强。(2)学会爱家庭

爱家庭主要体现在对家庭其他成员的爱和对家中财物的爱惜。

①要懂得尊老爱幼,例如,父母下班回家,给爸爸妈妈拿拖鞋。把好吃的东西留给别人吃。

②爱护家中的财物。要节约用水、用电、保护好家具、电器。要为家庭做些扫地、抹桌子等力所能及的事。(3)学会爱他人

要主动地爱家庭以外的人和物。

①要学会和别人分享快乐。要得到别人的爱,首先要学会爱他人,人们正是在这种情感的交流中达到互爱的。因此,自己要努力学会爱他人。例如,家中买来了新玩具,自己要主动把玩具带到幼儿园去和小朋友一起玩。

②要有乐于助人的精神。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相互之间的感情也就得到了沟通。应乐于为别人服务。例如,在幼儿园里,小朋友有了困难,要主动去帮助他。

③要爱护公物。国家的财产,人人都要爱护,从小就应该养成这种习惯。例如,在公园里不能采摘花草。幼儿园里的用具、玩具等都要爱惜,不能随意损坏。(4)学会爱集体

①要多为集体做好事。例如,在幼儿园里打扫卫生,为小朋友打开水等。

②要遵守集体规则,维护集体荣誉。要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应该为集体争光。如轮到自己做值日生这天,要早点到幼儿园去,不要迟到。

③要像爱惜自己家里的东西一样,爱护幼儿园的玩具、用具。

通过自己的具体行动,就能逐步体验到人类最宝贵的感情——爱,进而学会如何爱,并且逐步由爱自己最亲近的人扩大到爱祖国、爱人民。

14.交友使孩子快乐齐天

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发现,儿童到三岁时就想交朋友,需要小伙伴,这就是社会性的萌芽。一个哇哇大哭的幼儿,妈妈怎么哄他也无济于事,这时如果过来一个小朋友逗他玩,他立即就会破涕为笑,这是因为小伙伴之间容易形成“共鸣心理”,能互相接受对方的影响。小伙伴的作用是大人所代替不了的。儿童和亲人的关系是“竖”的关系,和同龄儿童的关系是“横”的关系,伙伴们的关系与母子关系不同,他们之间是平等的,要求友谊、信赖和合作。这一关系到五岁时就显得更为重要,这时就有了自己的“游戏集团”和“领袖”。小伙伴们在一起,起到了“儿童教育儿童”的作用,在这里逐渐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区别和联系,开始认识到:随心所欲、任性、以自我为中心……是无法与其他儿童交往的,他们必须要遵守伙伴中的“法则”,谁违背了法则就会被排挤,不受欢迎。这样,自己就逐渐从“自我”中走出来,学会了谦让和互助,了解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小伙伴之间的关系往往十分密切,它不仅满足了个人心理发展的需要,而且满足了社会的需要,从这里自己开始发展了独立性和社会性,增强了自主能力和社会能力,为长大成人,走向社会打下了基础。

可是,当自己的社会性萌芽得不到满足时,就会逐渐枯萎。所以要劝告自己的爸爸妈妈克服关门育儿的观念,让自己早一点到小伙伴中去,到幼儿园中,这样等到自己一进入小学,就会如鱼得水,迅速适应学校的环境,变得更加自信自强,健康活泼地成长。

当你逐渐长大的时候,父母开始操心你们的功课、健康、上进心,更重要的,也担心你们的友伴,当然做父母无法完全支配你们交友的选择方向,但可以给你们一些合理的建议。

自己选择友伴,应注意几点:(1)秉性善良

一个心地善良的孩子,心眼不会太多,容易表现出同情心、爱心和道义感,孩子通常没有道德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观念,父母应该帮他去认识,使他有明确取向。(2)诚实

友伴一定要不失“赤子之心”,保持天真无邪的个性,逗人喜爱,不做作,纵使他的智商很高,但动作仍有点孩子气。(3)身世清白

所谓身世清白是指家庭管教比较严。但所交的朋友必须有教养,在待人接物,应对进退方面都能切合社会规范,不至过份任性,而粗野难驯。(4)好学上进

要交往知书达礼的友伴,要有“多读书是有益的”的观念。(5)性格乖戾

这种孩子容易冲动,不合群,破坏性大,也容易偏激。有些孩子鬼主意多,喜欢教唆别人做坏事。一定不要和这样的友伴交往。

15.教孩子如何待人接物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必须学会待人接物的方法,善于与人合作。和谐的人际关系,与较强人际交往能力,无疑成为当今世界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有些人不善于与人交往,缺乏待人接物的经验,这是他们缺乏自主能力的一种表现。

因为在儿童生长过程中,自主能力和社交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凡是自主能力强的孩子,其社交能力就比较强。孩子的处事本领、交往能力,需要从小培养。

让孩子自己参加接待客人的活动至少有以下几个好处:(1)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主人翁感

在参与接待客人的过程中,体会到主人和客人地位的不同,自然会产生一种自豪感和责任感,会比平时小心十分,殷勤百倍。(2)有利于培养孩子礼貌待人的好习惯

要接待好客人,让客人满意,就必须在语言、行为上都讲究礼貌,实质上是给孩子提供了礼貌待人的练习机会。(3)能使自己学到一些待人接物的方法

最初,孩子是不会接待客人的,这就需要父母的帮助和引导。怎样培养孩子接待客人的能力呢?(4)让孩子作好心理准备

在客人尚未到来之前,父母应该告诉孩子,客人什么时间来,谁要来。客人与父母、与自己的关系以及,该如何称呼。使孩子自己在心理上作好接待客人的准备。(5)父母与孩子共同做准备工作

孩子可以和父母一起做接待客人的准备工作。如打扫房间,采购糖果等,共同创造一个欢迎客人的气氛。(6)在父母帮助下接待客人

例如,客人来了,孩子可以在父母帮助下招呼每一个人,请客人坐,请客人吃糖果。还可以把自己的玩具拿出来给小客人玩,把自己的相册拿给大家看。(7)学着与客人交谈

孩子应大方地回答客人的问话,别人在讲话时不随便插嘴。如果孩子在某一方面有特长,可以提议他为客人表演。制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热烈的气氛。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