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读国学:文学之美2(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1 00:39:57

点击下载

作者: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泡泡少儿产品研发中心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少年读国学:文学之美2

少年读国学:文学之美2试读:

版权信息

书名:少年读国学:文学之美2

编者: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泡泡少儿产品研发中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02-01

ISBN:978-7-5536-7493-3古代盛行的述史方式纪传体国学瞭望台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史学典籍浩如烟海,正史、野史混杂交错,历史的真面目影影绰绰。在皇权的压力下,一些铁骨铮铮的史官“不虚美、不隐恶”,呕心沥血,为我们留下了震古烁今的篇章。读史使人明智,鉴古可以知今,让我们以《史记》《汉书》为例,拨开重重迷雾,一起走进真实的历史!知识汇集地官方修史的文体 纪传体

纪传体是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纪”主要指帝王本纪,放在最前面;“传”为帝王之外的人物的列传。纪传体史书以大量人物传记为核心,记言又记事,不仅在某一篇人物传记中集中体现这一具体人物,还在其他人物的传记中对其事迹进行补充。

纪传体的开山之作是《史记》,此后这种记录历史的方法被历代史官称道并效仿。我国的“二十四史”,即我们一般所说的“正史”,基本都是纪传体。这一体例不仅影响了中国史书的编写,对周边国家的历史编纂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史记》以前的史书中,《尚书》是对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春秋》《左传》是按照年月日的时间顺序记录事件;《国语》《战国策》是按国别编写而成。而纪传体则以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体来记载复杂的历史事件。“本纪”按年月时间顺序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世家”主要记载世袭的诸侯贵族的史迹以及特别重要的人物的事迹;“列传”记载了帝王诸侯之外,各个阶层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史实;“书”记述各种典章制度,涉及地理、经济、天文、礼乐等方面;“表”用谱牒的形式来简列人物和史实,分为世表、年表、月表、世系表、人表等多种。

同时,纪传体会配有卷首语和卷后论,合称为史论。这些关于人物和事件的评论,不仅能够更好地交代所述内容,评论政治得失,还能体现史学家的历史见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又名《太史公书》,为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位列“二十四史”之首。《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体制完备、规模恢宏的历史著作,记载了从上古黄帝时代到西汉武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具有极其珍贵的史料价值。后人将《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并认为“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成就最高的史学著作。《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其中本纪、世家和列传占据了全书的主要篇幅。“本纪”是全书提纲,按照时间顺序记述帝王的生平事迹,所记载的内容既注重当权者的政治得失,又彰显了国家盛衰兴败的道理。值得一提的是,十二篇本纪并非都是帝王传记,具有王者风范的项羽和执掌汉朝政权的吕后都有本纪。三十篇“世家”和七十篇“列传”记录了三千年里著名的文化名人、王侯贵胄、刺客、侠士、商人、医者等各阶层代表性人物的事迹。十“表”以大事年表和人物年表来划分历史断限,综述天下大势。八“书”则记录了各种典章制度,是研究历史制度不可缺少的重要史料。五个部分各成体系又相互补充,详于此则略于彼,共同构成了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由于本纪与列传是《史记》的主要部分,因此这种著史方式被称为“纪传体”。《史记》不但开纪传体之先河,还成为我国记述正史的范本。司马迁广泛搜集资料,并实地考察,连贯准确地记述了从上古到西汉各个时代的史实。同时,《史记》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巨著,司马迁用生动传神的语言描绘出众多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形象,如贤明的商汤、卧薪尝胆的勾践、忠贞不贰的屈原、舍生取义的荆轲等。这些人物来自不同的阶层,自帝王将相至市井侠士,林林总总涵盖百家,令人叹为观止。无论在史学还是文学领域,《史记》都堪称辉煌巨著,因此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湖北省博物馆墙上浮雕人物名片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夏阳(今属陕西渭南)人。司马迁是史官司马谈之子,继父职任太史令,后任中书令。因替败降的李陵求情,司马迁惨遭宫刑。他忍受着极大的屈辱,历时十三年著成《史记》,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史圣”。代表作有《史记》《报任安书》。

原文项羽之死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dài)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yì)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chēn)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yǐ)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yì)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译文

项王的军队驻扎在垓下,军中士兵很少,粮食也吃完了,汉军和诸侯军队将他们重重包围。深夜,周围的汉军唱起楚地民歌,项王大为吃惊,说:“难道汉军已经完全占领楚地了吗?这里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楚人!”项王夜间起来,在帐中饮酒。有一位叫虞的美人,一直受宠跟在项王身边;有一匹叫骓的骏马,项王一直骑着它征战沙场。这个时候,项王不禁慷慨悲歌,唱着自己作的诗:“力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啊,骓马不再往前闯!骓马不往前闯啊,怎么办?虞姬啊虞姬,怎么安排你啊,才妥善?”项王一连唱了几遍,虞姬在一旁应和。项王的眼泪流下好几行,左右侍者也都俯首落泪,没有一个人忍心抬头看他。

于是项王骑上战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在后面。他们趁夜突破重围,向南而去,飞驰而逃。天快亮的时候,汉军才发觉项羽已经突围,命令骑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去追赶。项王渡过淮河时,跟随的部下只剩下一百多人。项王到达阴陵时,迷失了方向,便向一个农夫问路,农夫骗他说:“向左边走。”项王带人向左奔驰,陷进了一片大沼泽中,因为这个缘故,汉兵追上了他们。项王又带着骑兵向东逃去,到达东城时,(跟随的壮士)只剩下二十八人。汉军骑兵追赶上来的有几千人。项王估计自己不能逃脱了,对他的骑兵们说:“我带兵起义至今已经八年,亲自打了七十多场仗,凡是抵挡我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所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失败过,因而能够称霸天下。可是如今我却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作战的过错。今天肯定要战死了,我愿意为诸位痛痛快快打一仗,一定要战胜敌人三回,为你们冲破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军旗,让你们知道的确是上天要灭亡我,绝不是我作战的过错。”于是他把骑兵分成四队,面朝四个方向。汉军又把他们包围了好几层。项王对骑兵们说:“我来为你们拿下一员汉将!”他命令四面骑士驱马飞奔而下,约定冲到山的东边,分作三处集合。于是项王高声呼喊着冲了下去,汉军像草木随风倒伏一样溃败,项王杀掉了一名汉将。这时,赤泉侯杨喜为汉军骑将,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瞪大眼睛呵斥他,赤泉侯连人带马都受惊,退避了好几里。项王的骑兵们分三处会合。

汉军不知道项王的去向,就把部队分为三路,再次包围上来。项王驱马冲了上去,又斩杀一名汉军都尉并杀死百八十汉军。项王再一次集合骑兵,发现只损失了两名骑兵。项王问骑兵们:“怎么样?”骑兵们都佩服地说:“正如大王所说的那样。”

这时候,项王想要向东渡过乌江。乌江亭长正停船在岸边等候,他对项王说:“江东虽然小,但土地纵横各有一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称王了。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现在只有我这儿有船,汉军到了,就没法渡江了。”项王笑了笑说:“上天要让我灭亡,我还渡乌江做什么!再说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人回来,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心中难道没有愧疚吗?”于是他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位忠厚的长辈,我骑着这匹马征战了五年,所向无敌,它曾经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送给您吧。”他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追兵交战。光项王一个人就杀掉汉军几百人。项王身上负伤十几处。项王回头看见汉军骑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相识吗?”马童这时才跟项王打了个正面,于是指给王翳说:“这就是项王。”项王说:“我听说汉王悬赏一千斤黄金、一万户封邑来买我的脑袋,我就把这份好处送你吧!”说完,项王拔剑自刎而死。

解析《项羽本纪》是《史记》中的名篇。项羽的一生跌宕起伏,司马迁浓墨重彩,描写了许多精彩场面,如鸿门宴、破釜沉舟、垓下之围、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等,都广为传颂。作为楚汉之争的失败者,项羽并未跻身帝王之列,但他的传记却被司马迁破例列入专为帝王作传的“本纪”中,足见西楚霸王的魅力之大。

选文描写了西楚霸王一步步走向穷途末路的悲壮历程,刻画了项羽慷慨悲歌、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在垓下之围中,司马迁用笔如神,为读者再现四面楚歌的历史现场,展现了项羽的悲凉与无奈。乌江自刎前,司马迁多次描写项羽率兵杀出重围,凸显了其骁勇善战、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然而杀出重围的项羽最终选择了自刎而死,千百年来让无数人为之惋惜。司马迁通过项羽和乌江亭长的对话,将项羽在生命最后时刻的那种从容不迫与遗憾内疚刻画得淋漓尽致。选文中,作者将项羽的叱咤风云、儿女情长与慷慨悲壮融为一体,用高超的叙事技巧塑造了项羽的光辉形象。

原文片段完璧归赵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nì)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huò)。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译文

秦王坐在章台上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十分高兴,将和氏璧传给妻妾和侍从们观赏,侍从们都大声欢呼万岁。蔺相如看秦王没有用城池来抵偿赵国的意思,就走上前去说:“璧上有个小斑点,请让我来指给大王看。”秦王就把和氏璧交给了他。蔺相如趁机拿着和氏璧退后几步,靠在柱子上,怒气冲冲,头发把帽子都顶了起来,他对秦王说:“大王您想要和氏璧,就派人发文书给赵王,赵王召集了全体大臣商议,大家都说‘秦国贪婪,自负强大,想用空话骗取和氏璧,城池恐怕我们是不能得到的’。商议后不想把和氏璧给秦国。可是臣以为老百姓之间交往尚且不会相互欺骗,更何况是大国呢?况且为了一块璧的缘故就让强大的秦国不高兴,这是不应当的。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臣捧着和氏璧,在朝堂上行过叩拜礼,将文书送给您。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是尊敬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现在臣来到秦国,大王您在一般的场合接见我,礼节十分怠慢,得到和氏璧之后,将它传给美人观赏来戏弄臣。臣看大王没有酬报赵国城池的意思,所以臣又把和氏璧取了回来。大王如果一定要逼我的话,臣的头今天就同和氏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

蔺相如手里拿着和氏璧,斜眼看着柱子,就要往上撞。秦王生怕他把和氏璧撞碎了,就连忙道歉,请他不要冲动,并招来相关官员,按着地图,指着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池(说要将它们)给赵国。蔺相如猜想秦王只不过是假装把城池给赵国,实际上赵国还是得不到,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赵王害怕秦国才不得不献出来。赵王送璧之前,斋戒了五天。如今大王也应该斋戒五天,并安排九宾大典,臣才敢把和氏璧献给您。”秦王考虑了一番,觉得还是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并把蔺相如安排在了广成馆。蔺相如想着秦王即使斋戒,也绝对不会按照约定把城池给赵国,就派随从穿上粗布衣裳,怀中藏着和氏璧,从小路上逃走,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堂上安排了九宾的大典,派人邀请赵国使者蔺相如。蔺相如到了之后,对秦王说:“秦国自缪公以来的二十多位国君,没有一个是信守诺言的。臣唯恐被大王您欺骗而有负赵国所托,所以派人带着和氏璧回去,(现在)已经抄近道到了赵国。况且秦国强大,赵国弱小,大王您派一位使臣到赵国去,赵国马上就把和氏璧给您捧过来了。现在凭着秦国的强大,您如果先割让十五座城池给赵国,难道赵国敢留下和氏璧而得罪大王您吗?臣知道欺瞒大王是死罪,臣请求接受汤镬的刑罚。请大王和各位大臣好好商议此事。”秦王和群臣面面相觑,发出苦笑声。侍从中有人要拉蔺相如去行刑,秦王便说:“现在杀了蔺相如,终究还是得不到和氏璧,反而会破坏秦赵两国的交情。不如就趁机好好款待他,让他回赵国。赵王难道会因为一块璧而欺骗秦国吗?”最终秦王还是在朝堂上接见了蔺相如,大礼结束后让他回了赵国。

蔺相如回国后,赵王认为他是一位德才兼备的贤人,出使秦国能够不辱使命,就封蔺相如为上大夫。后来,秦国并没有给赵国城池,赵国也没有给秦国和氏璧。

解析

完璧归赵的故事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生动刻画了蔺相如有勇有谋、威武不屈的外交官形象。

为了突出蔺相如的智慧与勇猛,司马迁层层渲染,极力蓄势:首先,捧璧至秦的蔺相如不卑不亢,将和氏璧献给秦王。当看到秦王毫无信守承诺之意时,他以和氏璧有瑕疵为由巧妙从秦王手里拿回和氏璧。从这一细节的描写可以看出蔺相如的机智。之后蔺相如陈述事实,晓之以理,并抓住秦王爱惜和氏璧的心理,以摔碎和氏璧相威胁,要求秦王信守承诺。最后他又识破秦王诡计,暗中令人怀璧归赵,自己则视死如归与秦王对峙。

在出使秦国的过程中,可谓步步凶险,蔺相如多谋善断的谋士风范跃然纸上。◎ 明朝嘉靖年间《汉书》影印本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汉书》《汉书》又称《前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述了西汉的历史。全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被划分为一百二十卷,约八十万字。《汉书》的成书过程涉及班固一家。司马迁之后,补写《史记》的人很多,但良莠不齐。为了让后人了解历史的真相,史官班彪决定续写汉史,但他没有完成就去世了。于是班固继承父亲的事业开始编著《汉书》。但在当时,没有朝廷的批准是不允许私自修撰史书的,班固被人告发,身陷囹圄。后因弟弟班超上书求情才得以获释。出狱后,班固被任命为兰台令史,专门修史。班固依据父亲收集的史料,历时二十余年,终于基本完成了《汉书》的修撰,只有八表及天文志没有完成,后由妹妹班昭续写。班昭未续完就去世了,她的学生马续最终补齐了《汉书》。唐朝时,颜师古为《汉书》做了注释,这才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见的版本。《汉书》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十分突出,它发展和完善了《史记》所创的纪传体,以“断汉为史”的形式解决了司马迁以后历史编纂的难题。班固以“实录”精神写社会各阶层人物,平实中见生动,堪称后世传记文学的典范。《汉书》体例基本延续《史记》,但做了部分格式的修改,如将“世家”并入“列传”,把“本纪”简称“纪”,“列传”简称“传”,“书”改为“志”,并且在“志”中详细记述了关于刑法、五行、地理、艺文等方面的内容。《汉书》还创立了《古今人表》和《百官公卿表》,记述了秦汉时期的职官制度和官僚变迁,为研究秦汉官职提供了珍贵资料。这些变化也影响了后代史书的写作体例。

由于《汉书》是包举西汉一代的断代史,所以与《史记》所述历史有所交叉,尤其是汉武帝以前的西汉历史,因而这部分历史《汉书》多延用《史记》篇章,并做了部分修改增删。《汉书》内容翔实,多用古字古词,是研究西汉历史的重要史料。全书词文华美,汪洋恣肆,尽显作者高超的文学素养。古人云:“读《汉书》,可以下酒。”可见班固笔力了得。人物名片

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扶风安陵(今属陕西咸阳)人。班固出身儒学世家,父亲班彪、伯父班嗣都是当时著名学者。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班固从小诵读诗赋,九岁就能写文章,十六岁入太学,二十三岁开始修撰《汉书》。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班固任中护军,随窦宪率军北伐匈奴,大败北单于后,班固撰下著名的《封燕然山铭》。后窦宪因擅权被杀,班固受株连,死于狱中,时年六十一岁。班固一生著作颇丰,代表作有《汉书》《两都赋》《白虎通义》等。

原文片段苏武牧羊

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yuè)汤镬(huò),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一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陵恶自赐武,使其妻赐武牛羊数十头。

后陵复至北海上,语武:“区脱捕得云中生口,言太守以下吏民皆白服,曰上崩。”武闻之,南向号哭,呕血,旦夕临。

数月,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于是李陵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陵虽驽(nú)怯,令汉且贳(shì)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异域之人,一别长绝!”陵起舞,歌曰:“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隤(tuí)。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单于召会武官属,前已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诏武奉一太牢谒武帝园庙,拜为典属国,秩(zhì)中二千石(dàn),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常惠、徐圣、赵终根皆拜为中郎,赐帛各二百匹。其余六人老归家,赐钱人十万,复终身。常惠后至右将军,封列侯,自有传。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译文

苏武说:“我父子俩没有什么功劳,全靠陛下的栽培提拔,才能位列将军、爵位达到侯爵,兄弟三人都是陛下的亲信,愿意肝脑涂地报答陛下。现在得到牺牲自己报效国家的机会,即使要受斧钺和汤镬这样的极刑,我也心甘情愿。臣子效忠君王,就好比儿子孝顺父亲。儿子为父亲送命,不应有遗憾。请你不要再说了。”李陵和苏武畅饮了几天,又劝道:“你一定要听我的话。”苏武说:“我早就料到我会死。如果单于一定要逼我投降,那就让今日的欢乐到此为止,让我死在你面前。”李陵见苏武对朝廷如此忠心,慨然长叹道:“啊,义士!李陵和卫律的罪过,实在是太大了!”说着就流下泪来,泪水沾湿了衣裳,然后李陵跟苏武告别回去了。(在宁死不降的苏武面前,李陵为自己投降匈奴而感到羞愧)李陵羞于亲自送给苏武礼物,就让他的妻子给苏武送了几十头牛羊。后来李陵又到了北海,对苏武说:“边界守卫官抓了云中郡的一个俘虏,俘虏说(汉朝)太守以下的官吏和百姓都穿着白色的衣裳,说是皇帝驾崩了。”苏武听到这个消息后,面向南方放声大哭,(悲伤到)吐血。他每天早晚哭吊。

几个月后,汉昭帝继位。几年后,匈奴与汉和亲。汉朝的人向匈奴讨还苏武等人,匈奴谎称苏武已经死了。后来汉朝使者又到了匈奴,苏武的副使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和他一起,在夜晚见到了汉使,把几年来在匈奴的情况原原本本叙述了一遍。常惠让使者对单于说,汉朝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猎,得到了一只大雁,脚上系有一封帛书,说苏武等人在北海。使者十分高兴,按照常惠的话责问单于。单于看着身边的人十分惊讶,向汉使道歉说:“苏武等人的确还活着。”

于是李陵安排酒筵向苏武祝贺,说:“现在你回去,在匈奴名声远扬,在汉朝功名显赫。即使史书中记载的事情,画卷上所绘的人物,又怎么能比得上你啊!李陵我虽然无能胆小,假如当年汉朝能够宽恕我的罪过,不杀死我的母亲,让我能实现在屈辱中积累的志向,也许我能像曹沫在柯邑订盟时劫持齐桓公为鲁国要回被侵占的土地一样,为国家做出贡献,这正是我一直耿耿于怀不敢忘记的想法。可是汉廷已经诛杀我的全家,我活在世上遭受奇耻大辱,我还有什么好挂念的呢?一切都完了!我向你诉说,只是让你了解我的内心罢了。我现在已经是异国他乡的人了,你这一去我们就永别了!”李陵说着跳起舞来,唱道:“走过万里路啊穿过了沙漠,为君王带兵啊奋战匈奴。归路断绝啊刀箭毁坏,兵士们全部死亡啊我的名声已败坏。老母亲已不在,即使想报国可哪里是归宿!”李陵潸然泪下,同苏武永别。单于召集苏武的部下,除了以前已经投降和死亡的,跟随苏武回来的总共有九人。

苏武于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春回到长安。汉昭帝下令让苏武供奉一份太牢祭品去拜谒武帝的陵庙,并任命苏武做典属国,俸禄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官田二顷,住宅一处。常惠、徐圣、赵终根都被任命为中郎,每人赏赐二百匹帛。其余年纪大了的六个人,恩准他们回家,每人赐钱十万,终生免除徭役。常惠后来做到了右将军,封了通侯的爵位,《汉书》中另有他的传记。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出使的时候正当壮年,等他回来的时候胡须头发都白了。

解析

数九寒天,冰天雪地里,一位老人手持汉节,在烈烈的北风中守望着。他就是不屈不挠、持节守志的苏武。《苏武牧羊》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是《汉书》中富有文学性的名篇,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令人热泪盈眶的故事之一。

苏武作为使者出使匈奴,却被单于扣押。单于派卫律、李陵等人对苏武软硬兼施、威胁利诱,他都没有投敌叛国。十九年里,在北海严寒的环境中,苏武饮雪吞毡,受尽苦楚,却始终手持代表大汉使者身份的旌节,表现出大义凛然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气节。班固笔下的苏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展现了大汉使者的风骨,千百年来感动着无数仁人志士。原文详写了苏武对李陵劝降的回应,在大量的对话描写中表达了苏武忠君爱国的满腔热忱。作者巧设情境,让苏武与李陵对比,突出了苏武的爱国形象。自由阅读角太史公自序

导读“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忧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太史公司马迁,用顽强的信念和一生心血为我们铸造了伟大的《史记》。在他笔下,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历史人物。然而在《史记》的最后,他也为自己写下了传记。就让我们跟随司马迁的文字,走入他本人的内心世界……

原文片段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

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尧舜之盛,《尚书》载之,礼乐作焉。汤武之隆,诗人歌之。《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泽流罔(wǎng)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于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léi)绁(xiè)。乃喟(kuì)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

……

译文

太史公说:“我的父亲生前曾说过:‘周公死后五百年,诞生了孔子。如今,孔子也已经去世五百年了,有谁能够继承清明之世,修正《易传》,续写《春秋》,探求《诗经》《尚书》《礼》《乐》的本源而著述?’”他老人家是把希望寄托在我的身上呀!寄托在我的身上呀!我怎么敢推辞呢!”

壶遂说:“孔子生活的时代,国家没有英明的君王,有才能的下层贤士得不到重用,于是孔子编订了《春秋》,让这部著作来判定礼义,代替周代的法典。现在,太史公您遇到英明的皇帝,有自己合适的官职,所有事情都已经准备好,都按着它们各自的顺序进行着。那太史公所著述的,又是想说明什么呢?”

太史公说:“对,对!不对,不对!

不是这样的。我曾听父亲说:‘伏羲最纯朴厚道,创作了《周易》中的八卦。唐尧、虞舜时代的昌盛,在《尚书》中有所记载,礼乐就是那时制作的。商汤、周武王时代的兴隆,诗人们已经加以歌颂。《春秋》歌颂善良,贬斥丑恶,推崇夏、商、周三代的德政,颂扬周王朝,并非全是抨击和讥刺。’自从汉朝建立以来,直到当今的英明天子,捕获白色麒麟,上泰山祭祀天地之神,改正历法,更换车马、祭牲、服饰等的颜色。受命于上天,恩泽流布天下,四海之外不同于汉族风俗的地区也通过多次翻译得以叩开关门,请求前来进献物品和拜见天子的事说也说不完。百官大臣们尽力歌颂天子的圣明德行,还是不能把其中的意义阐述透彻。况且,贤士不被任用,这是国君的耻辱;陛下英明神圣,而他的美德没能流传久远,这是史官的过错。况且,我曾经做过太史令,如果废弃陛下英明神圣的美德不去记载,埋没功臣、贵族、贤大夫的功业不去记述,丢弃先父生前的殷勤嘱托,没有什么罪过比这更大了。我所说的记述过去的事情,整理那些社会传说,这并不是你所谓的‘作’,而你却把它同孔子作《春秋》相提并论,这就错了。”

于是我开始编写《史记》。到了第七年,我因“李陵事件”而大祸临头,被关进了监狱。于是喟然长叹:“这是我的罪过吗?这是我的罪过啊!身体被摧毁了,不会再被任用了!”退居以后又转而深思:“《诗经》和《尚书》之所以文辞隐约,是因为作者想要表述自己的内心思想。当初文王被囚禁在羑里,因而推演了《周易》;孔子被困在陈国和蔡国,才著述了《春秋》;屈原被楚怀王放逐,才写下《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才有了《国语》;孙子遭受了膑刑之苦,才费心论述兵法;吕不韦被贬迁蜀地,《吕氏春秋》才流传后世;韩非子被囚禁在秦国,《说难》《孤愤》才得以诞生;《诗经》三百零五篇,大多是古代的圣贤为抒发胸中的愤懑之情而创作的。这些人都是意气有所郁结,没有地方可以发泄,因此追述往事,怀想将来。”于是,最终记述了唐尧以来的历史,一直到猎获白麟的元狩元年。

解析《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最后一篇,既是《史记》的序言,也是司马迁的自传,因而有“司马迁自作之列传”之称。文章气势磅礴,先交代了自己的家学渊源与人生经历。然后运用对话的方式,表明了自己著《史记》的目的。在叙述自己招来横祸时,作者一笔带过,却详写了“受辱”后积攒勇气、实现人生价值的自我救赎。司马迁从先贤们的事迹中重拾信念,鼓励自己走出人生低谷,勇攀历史高峰,用毕生心血为我们记录了长达三千年的历史。他忍辱负重、忧愤图强的精神激励了无数人。霍光传

导读我们都知道霍去病是开疆拓土的大英雄,他的那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广为传颂。而霍去病的弟弟霍光也是很了不起的人物。霍光同诸葛亮一样,是托孤大臣,他掌权近二十年,为西汉的中兴做出了重要贡献。霍光一生辅佐了四代帝王,其中有位皇帝仅在位二十七天就被霍光废除了,他就是汉废帝刘贺。

原文片段

贺者,武帝孙,昌邑哀王子也。既至,即位,行淫乱。光忧懑(mèn),独以问所亲故吏大司农田延年。延年曰:“将军为国柱石,审此人不可,何不建白太后,更选贤而立之?”光曰:“今欲如是,于古尝有此否?”延年曰:“伊尹相殷,废太甲以安宗庙,后世称其忠。将军若能行此,亦汉之伊尹也。”光乃引延年给事中,阴与车骑将军张安世图计,遂召丞相、御史、将军、列侯、中二千石、大夫、博士会议未央宫。光曰:“昌邑王行昏乱,恐危社稷,如何?”群臣皆惊愕失色,莫敢发言,但唯唯而已。田延年前,离席按剑,曰:“先帝属将军以幼孤,寄将军以天下,以将军忠贤能安刘氏也。今群下鼎沸,社稷将倾,且汉之传谥常为孝者,以长有天下,令宗庙血食也。如令汉家绝祀(sì),将军虽死,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乎?今日之议,不得旋踵。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光谢曰:“九卿责光是也。天下匈匈不安,光当受难。”于是议者皆叩头,曰:“万姓之命在于将军,唯大将军令。”

光即与群臣俱见白太后,具陈昌邑王不可以承宗庙状。皇太后乃车驾幸未央承明殿,诏诸禁门毋内昌邑群臣。王入朝太后还,乘辇(niǎn)欲归温室,中黄门宦者各持门扇,王入,门闭,昌邑群臣不得入。王曰:“何为?”大将军跪曰:“有皇太后诏,毋内昌邑群臣。”王曰:“徐之,何乃惊人如是!”光使尽驱出昌邑群臣,置金马门外。车骑将军安世将羽林骑收缚二百余人,皆送廷尉诏狱。令故昭帝侍中中臣侍守王。光敕左右:“谨宿卫,卒有物故自裁,令我负天下,有杀主名。”王尚未自知当废,谓左右:“我故群臣从官安得罪,而大将军尽系之乎?”顷之,有太后诏召王。

王闻召,意恐,乃曰:“我安得罪而召我哉!”太后被珠襦(rú),盛服坐武帐中,侍御数百人皆持兵,期门武士陛戟,陈列殿下。群臣以次上殿,召昌邑王伏前听诏。光与群臣连名奏王,尚书令读奏……皇太后诏曰:“可。”光令王起拜受诏,王曰:“闻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天下。”光曰:“皇太后诏废,安得天子!”乃即持其手,解脱其玺组,奉上太后,扶王下殿,出金马门,群臣随送。王西面拜,曰:“愚戆(ɡànɡ)不任汉事。”起就乘舆(yú)副车。大将军光送至昌邑邸(dǐ),光谢曰:“王行自绝于天,臣等驽怯,不能杀身报德。臣宁负王,不敢负社稷。愿王自爱,臣长不复见左右。”光涕泣而去。

群臣奏言:“古者废放之人屏于远方,不及以政,请徙王贺汉中房陵县。”太后诏归贺昌邑,赐汤沐邑二千户。昌邑群臣坐亡辅导之谊,陷王于恶,光悉诛杀二百余人。出死,号呼市中曰:“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译文

刘贺是汉武帝的孙子,昌邑哀王的儿子。他到了长安之后继承了皇位,然而行为放纵无度。霍光心中很是忧愁。一天霍光私下和亲信的旧部下大司农田延年商量这件事。田延年说:“将军您是国家的顶梁柱,如果觉得这个人做皇帝不合适,为什么不向太后建议,选用更为贤明的人立为皇帝呢?”霍光说:“如今我打算这么做,古代曾经有过这样的先例吗?”田延年说:“伊尹做殷朝宰相的时候,为了国家社稷的安定废掉了太甲,后代都称赞他忠诚。将军您如果能这么做,也就是汉朝的伊尹了。”于是霍光就推荐田延年做了给事中,并暗中和车骑将军张安世筹谋安排,然后召集丞相、御史、将军、列侯、中二千石、大夫、博士等在未央宫共同商议大事。霍光说:“昌邑王行为昏庸无道,恐怕会危害国家,大家说该怎么办呢?”众大臣都很吃惊,害怕得脸色都变了,没有人敢说话,只是唯唯诺诺答应着罢了。田延年站起来,离开席位按着剑说:“先帝把幼主托付给将军,将家国重任也交到将军手上,就是因为将军忠诚贤明能保全刘氏。现在天下百姓人心惶惶,国家有倾覆的危险。况且汉朝世代相传,帝王谥号都会用一个‘孝’字,就是为了能长久地统治天下,使宗庙永享祭祀。如果汉朝灭亡,宗庙断了香火,将军即使是死了,九泉之下哪还有脸见先帝呢?今天商议的事情,要迅速决断不可迟疑。如果有迟疑不肯表态的大臣,请允许我用剑斩杀了他。”霍光谢罪说:“九卿责备得是。如今天下动荡不安,我理当受到责难。”于是,参加商议的人都叩头,说:“天下百姓的生死安危全取决于将军了,我们听从将军的命令。”

霍光随即和众大臣一起面见太后,详细陈述了昌邑王刘贺不能胜任皇帝的种种情况。于是皇太后乘车来到未央宫承明殿,传令各宫门不准放昌邑王的大臣进宫。昌邑王进宫朝见太后回来,打算乘车回温室殿,中黄门宦官在宫门两边把持着门扇,昌邑王刚进去就把门关上了,昌邑王的众大臣无法进宫。昌邑王说:“为什么要这么做?”霍光跪下说:“有皇太后的命令,不准昌邑王的群臣进宫。”昌邑王说:“那就(关门)慢一点,为什么弄得这么吓人!”霍光派人把昌邑王的群臣全部赶了出去,一直赶到了金马门外。车骑将军张安世率领羽林骑兵逮捕了昌邑王属下二百多人,都送交廷尉关进了诏狱。霍光派原先做过汉昭帝侍中的内臣看守昌邑王。霍光告诫他们说:“一定要小心看着,要是昌邑王突然死了或者自杀,我就会背上对不起天下人、杀害君主的罪名了。”昌邑王这时还不知道自己将被废掉,问看守他的人:“我带来的大臣、侍从们犯了什么罪,大将军竟然把他们全抓了起来?”不一会儿,太后传令召见昌邑王。

昌邑王听说太后召见,内心开始有些惶恐,这才说:“我犯了什么罪过,太后要召见我?”太后穿着珍珠缀饰的短袄,身穿华贵的礼服端坐在武帐中,守在身旁的数百名侍从都手持兵器,持戟侍卫排列于殿阶两侧。众大臣按品级依次进入大殿,太后让昌邑王伏在面前听候诏令。霍光与众大臣联名参奏昌邑王,尚书令宣读奏章……皇太后下诏说:“准奏。”霍光让昌邑王起来跪拜接受诏令,昌邑王说:“我听说天子如果有多名能够直言相劝的谏臣,虽然德行不足也不会失去天下。”霍光说:“太后已经下令废除了你,你哪里还是什么天子!”于是走上前抓住昌邑王的手,解下玺印,呈献给太后,然后扶着昌邑王下殿,走出金马门,群臣跟随着送行。昌邑王面朝西而拜,说:“我愚昧至极不能担负朝廷大事。”然后他起身坐上皇帝的副车。大将军霍光把他送到昌邑邸,谢罪说:“是您的行为自绝了后路,臣等怯懦无能,不能以死来报答您的恩德。我宁可有负于您,也不敢有负于天下。希望您能多加珍重,臣再也不能侍奉在您的左右了。”说完,霍光流着眼泪离去。

众大臣上奏说:“古代被废弃的君王都会流放到远方,让他无法干涉国家政事,请将昌邑王流放到汉中房陵县。”太后命令刘贺依旧回到昌邑旧封地,又赐给他汤沐邑二千户。昌邑王的旧臣因为当初辅佐君王失职,让君王陷于险恶,霍光就把这二百多人都杀了。这群人从监狱出来被押赴刑场时,在街市上大声呼号:“当初该杀霍光的时候不当机立断,现在反而受到了他的残害!”

解析

本文节选自《汉书·霍光金日(mì)磾(dī)传》。霍光作为西汉杰出的政治家,是汉武帝的托孤之臣。他以“匡国家,安社稷”为己任,为汉室江山保驾护航。作为一代权臣,尽管他曾废掉了自己拥护的昌邑王,但班固仍以“百姓充实,四夷宾服”对其政绩做出了高度评价。

纵观历史,不乏废帝的权臣,“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伊尹作为有史以来第一个废帝的贤相为后人敬仰。霍光作为托孤大臣,亲手策划了废帝之事。从选文可以看出,废黜刘贺的过程中,霍光稳扎稳打,步步推进,事件的发展全部合乎当时人们认可的程序。在他的计划下,出面领衔废黜刘贺的是丞相,最终宣布废黜刘贺的是皇太后,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并且合乎礼法。此事反映出霍光做事谨慎小心,也反映出他权倾朝野的地位。送别昌邑王时霍光的哭诉,展现了他对汉室江山的忠心,对昌邑王旧部的斩杀又彰显出其心狠手辣的一面。

在中国古代干政的外戚中,霍光是一道清流。他权倾三朝,忠心江山社稷,废昏立明,不遗余力辅佐君王,得到了后世的称赞,位列麒麟阁第一功臣。但霍光死后三年,霍氏家族满门被诛,令人唏嘘。历史之我见1. 有人认为:完璧归赵是蔺相如撞大运的结果,你认同吗?试着概括出“完璧归赵”中蔺相如是如何一步步粉碎秦王的诡计的?2. 苏武的形象有何现实意义?如何评价苏武和李陵?积跬步·至千里1.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2. 苟富贵,无相忘。——《史记·陈涉世家》3.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史记·管晏列传》4.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5.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6.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7. 福善之门莫美于和睦,患咎之首莫大于内离。——《汉书·东平思王刘宇传》8.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书·东方朔传》9. 遗子黄金满籝(yíng),不如一经。——《汉书·韦贤传》10. 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汉书·扬雄传》万物有灵神且美中国神话传说国学瞭望台从小我们就听过各种各样的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tuán)土造人、后羿射日、鲧禹治水、精卫填海……这些神话传说承载着先民探索自然的勇气与智慧。而古代典籍中的雷公电母、山神河怪和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则记录了华夏民族在其童年时代的瑰丽幻想。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奇伟瑰丽的神话世界……知识汇集地神话之源

世界上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也有着自己的神话传说。我国的神话瑰丽多彩,散布在各种典籍中。这些神话传说是先民们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幻想,蕴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早在上古时期,勤劳的祖先们就开始探索天地间的万事万物。他们在生活中不断发现自然界的各种奇异现象,并尝试解释这些现象。但是由于当时的认识水平有限,人们只能通过想象的方式对各种自然现象做出解释,于是一个个极富魅力的神话传说就诞生了。这些古老的神话传说往往充满了虚幻的想象和夸张,承载着祖先们朴素的宇宙观和最原始的思考。

中国神话的内容丰富又繁杂,大体可分为创世神话、始祖文化、战争神话、洪水神话等。神话中的主人公常常具有超自然的能力,他们代表了先民对自然的崇拜之情、对困难的不屈斗志和对未知的探索精神。

盘古开天辟地是先民对宇宙本源的探索;女娲抟土造人是先民对人类从何而来的追问;后羿射日、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则反映了先民对战胜自然力量的渴望。这些神话传说蕴含着中华民族深重的忧患意识、厚生爱民的思想,以及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我国有大量的古籍记录了先民们的思考,《山海经》《搜神记》就是记录神话传说的杰作。最早的奇幻巨著 《山海经》《山海经》是我国的一部志怪古籍,被称为“上古三大奇书”之一(另两本为《周易》和《黄帝内经》)。这部荒诞不经的奇书充满了神秘色彩,相传它的作者是大禹和伯益。许多学者认为,《山海经》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由战国到西汉之间的多位方士、学者先后增补而成的。书中内容更是包罗万象,无奇不有,涉及地理学、神话学、民俗学、宗教学、历史学、科学、文学等,可以说《山海经》是一部上古时期的“百科全书”。全书共十八卷,记载了我国上古时期的山川地貌、人文风俗、物产资源、经济发展,以及大量神话传说。

在自然地理方面,《山海经》根据地貌命名了很多山,还有极其丰富的水文记载。书中对矿物质的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相关文献。虽然《山海经》不是纯粹的地理书,但其地理内涵十分深刻,反映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山海经》最重要的价值是保存了大量的神话故事,其中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脍炙人口的神话传说代代相传。书中记载的奇珍异兽,大多有着神奇的力量,这与先民们的信仰有关。

除此之外,《山海经》中还记载了许多农具的使用,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科学发展水平。

原文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jiū)之山,其上多柘(zhè)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xiào)。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yīn)于东海。

译文

再往北二百里,有座发鸠山,山上生长着茂密的柘树。山中有一种禽鸟,样子像乌鸦,却长着花脑袋、白色嘴巴、红色脚爪,它的名字叫精卫,它发出的叫声就是它的名字。精卫原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女娃到东海游玩,不幸淹死在东海里,再也没有回来,后来她就变成了精卫鸟。精卫常常衔着西山的树枝和石子,用来填塞东海。

解析

精卫填海选自《山海经·北山经》,通过描写小小的精卫鸟想要征服浩瀚大海的故事,表现了遭受自然灾害的原始人类对战胜自然的渴望,反映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矢志不渝”“人定胜天”的朴素理念。也有人认为“精卫填海”的故事是一种象征:炎帝神农氏东进失败,就相当于一次溺水,化为精卫鸟的情节则表达了炎帝部落失败后还保持着自己的精神理想,而填海则表达一种复仇对抗的情绪。

原文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

夸父追赶太阳,渐渐追上了太阳。这时,他感到非常口渴,想要喝水,于是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喝,夸父就去北方喝大湖里的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在半路渴死了。夸父抛下的手杖化成了一片桃林。

解析《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叙述了夸父逐日的经过与结果,反映了先民对太阳的好奇与探索,以及探索过程中坚忍不拔的精神。有人认为夸父是夸父族的首领,身材魁梧、力大无穷。他为了弄清太阳在一年四季对农作物的影响,便拿一根桃木棍从东至西测量日影来定四季。他跑到黄河、渭河边,是为了测量两条河的最高水位,为农作物耕种提供参考。最后夸父以身殉职。这样看来,夸父应是中国科学家的鼻祖了。志怪奇书 《搜神记》《搜神记》是东晋史学家干宝所作的一部志怪小说集,现存二十卷,有神异故事四百多篇。《搜神记》主要讲述了神仙术士、精灵物怪的神奇故事,以及占卜解梦、因果报应,还有一些人神、人鬼的爱情故事。这些故事一方面来自《史记》《汉书》《淮南子》《神仙传》等前代典籍;另一方面是作者采录的奇闻逸事。故事大多篇幅短小、情节简单、想象奇特,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书中刻画了很多经典的人物,如斩杀大蛇的李寄、为爱化为鸳鸯的韩凭夫妇、为铸剑而死的干将莫邪等。《搜神记》内容丰富,体例清晰,语言雅致清峻、直而能婉,其艺术成就在两晋志怪作品中独占鳌头,对后世影响极大。它不但是后世志怪小说的模板,也是其他神怪题材作者灵感的源泉,李朝威的《柳毅传》、关汉卿的《窦娥冤》、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神话戏《天仙配》等都和《搜神记》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物名片

干宝,字令升,东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新蔡(今属河南)人。出身于官宦之家的干宝从小就博览群书,享有盛名。晋元帝时,干宝任著作郎,奉命领修国史,后来还担任过山阴令、始安太守等官职。干宝一生著述颇丰,作品涉及经、史、子、集四部,代表作有《周易注》《五气变化论》《周官礼注》《搜神记》等。

原文三王墓

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欲杀之。剑有雌雄,其妻重身当产,夫语妻曰:“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往,必杀我。汝若生子,是男,大,告之曰:‘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王大怒,使相之。剑有二,一雄一雌,雌来,雄不来。王怒,即杀之。

莫邪子名赤,比后壮,乃问其母曰:“吾父所在?”母曰:“汝父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杀之。去时嘱我:‘语汝子,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子出户,南望,不见有山,但睹堂前松柱下石砥。之上,即以斧破其背,得剑。日夜思欲报楚王。

王梦见一儿,眉间广尺,言欲报仇。王即购之千金。儿闻之,亡去。入山,行歌。客有逢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将、莫邪子也。楚王杀吾父,吾欲报之。”客曰:“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儿曰:“幸甚!”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立僵。客曰:“不负子也。”于是尸乃仆。

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客曰:“此乃勇士头也,当于汤镬(huò)煮之。”王如其言。煮头三日三夕,不烂。头踔(chuō)出汤中,瞋目大怒。客曰:“此儿头不烂,愿王自往临视之,是必烂也。”王即临之。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坠汤中。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坠汤中。三首俱烂,不可识别。乃分其汤肉葬之。故通名“三王墓”。今在汝南北宜春县界。

译文

楚国的干将、莫邪夫妇给楚王铸造宝剑,三年才铸成。因为用时太久,楚王很生气,想要杀死他们。干将、莫邪铸成的宝剑分为雌剑和雄剑。干将的妻子怀有身孕将要分娩,丈夫便对妻子说道:“我们替楚王铸造宝剑,三年才铸成;楚王很生气,我去献剑,必定会被他杀死。如果你生下男孩,等他长大成人,告诉他:‘出门望向南山,看到有松树长在石头上,宝剑就在松树的后面。’”随后干将就拿着一把雌剑前去见楚王。楚王非常愤怒,命人来察看宝剑,察看的人说,剑原来有两把,一把雄的,一把雌的,雌剑送来了,而雄剑却没有送来。楚王十分愤怒,便把干将杀死了。

莫邪的儿子名叫赤,他长大成人后,问自己的母亲:“我的父亲究竟在哪里?”母亲说:“你的父亲给楚王打造宝剑,用了三年才铸成,楚王发怒杀死了他。他离开时曾嘱咐我:‘告诉孩子,出门望向南山,看到松树长在石头上,宝剑就藏在树的背后。’”于是,赤出门向南望去,没看见有什么山,只是看到堂前松木柱子下有块石块。他就登上石块,用斧子劈开松木柱子的背面,得到了雄剑。此后赤便日夜想着向楚王报仇。

一天,楚王在梦中恍惚看到一个青年男子,双眉之间有一尺宽的距离,说要找楚王报仇。楚王立刻悬赏千金捉拿梦中人。赤听说后,逃亡而去,躲入深山。他一边走一边唱着(悲伤的)歌。有一位侠客遇到赤,对他说:“你年纪轻轻,为什么如此悲伤呢?”赤说:“我是干将、莫邪的儿子,楚王杀死了我的父亲,我一定要报杀父之仇。”侠客说:“听说楚王悬赏千金购买你的人头,把你的头和剑拿来,我为你报仇。”赤说:“太好了!”说罢,赤立即割颈自刎,两手捧着自己的头和雄剑献给侠客,他的无头尸体僵直地站立着,不肯倒下。侠客对尸体说:“我不会辜负你的。”尸体这才倒下。

侠客拿着赤的人头前去见楚王,楚王非常高兴。侠客说:“这是勇士的头,应当在热水锅中煮它。”楚王依照侠客的建议,煮赤的头颅。结果煮了三天三夜,头颅竟然不烂。而且头颅还忽然跳出热锅,瞪大眼睛非常愤怒地盯着楚王。于是侠客对楚王说:“这小子的头煮不烂,希望大王前去靠近察看,这样头必然会烂。”楚王随即靠近热锅看那头。侠客趁机用雄剑砍向楚王,楚王的头随之落入沸水中。随后,侠客也砍掉自己的头,头也落入沸水中。后来三个头颅全都煮烂了,不能分辨哪一颗是谁的。楚国的大臣们只好把肉汤分成三份埋葬,笼统地称作“三王墓”。三王墓在汝南北面的宜春县境内。

解析《三王墓》讲述了干将、莫邪夫妇给楚王铸剑,后干将被楚王杀死,其子赤为父报仇的故事。全文短短几百字,成功刻画了干蒋、莫邪、赤、侠客等生动的人物形象,揭露了暴君残害人民的血腥罪行,突出地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反抗压迫的英勇行为。山中侠客见义勇为、杀身成仁的豪侠气概,以及赤舍生报仇的果敢行为,体现了劳动人民在反抗压迫的斗争中的团结和侠义之道。文中赤的尸体双手捧头与剑交给侠客,不肯倒下,以及他的头在锅中跃出,“瞋目大怒”等细节,想象奇特、大胆,迸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

原文宋定伯卖鬼

南阳宋定伯年少时,夜行逢鬼,问之,鬼言:“我是鬼。”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言:“我亦鬼。”鬼问:“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鬼言:“我亦欲至宛市。”遂行数里。

鬼言:“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何如?”定伯曰:“大善。”鬼便先担定伯数里。鬼言:“卿太重,将非鬼也。”定伯言:“我新鬼,故身重耳。”定伯因复担鬼,鬼略无重。如是再三。

定伯复言:“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鬼答言:“惟不喜人唾。”于是共行。

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然无声音。定伯自渡,漕漼作声。鬼复言:“何以有声?”定伯曰:“新死,不习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鬼大呼,声咋咋然,索下,不复听之。径至宛市中,下著地,化为一羊,便卖之。恐其变化,唾之,得钱千五百乃去。当时石崇有言:“定伯卖鬼,得钱千五。”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