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传奇背后的首席设计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1 02:47:05

点击下载

作者:李艳 著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商业传奇背后的首席设计师

商业传奇背后的首席设计师试读:

前言

近些年一直在研究设计、品牌和产业,此间,接触到的产品浩如烟云,其中那些具有杰出设计品质的产品仿佛拥有神奇的魔力,吸引我去探寻它们的设计者是些什么样的人,他们为什么具备这样的创造力,他们的个性如何,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怎样,他们创造了怎样的商业奇迹,甚至想潜入他们的心灵,了解他们的情感。

在每个商业传奇的背后,我们都会发现有设计师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的缔造了品牌,有的创造了突破性的产品,有的革命性地颠覆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用自己的天赋和才华创造了艺术之美、器物之美、商业之美和文化之美。他们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影响源远流长。

我国古籍《考工记》中说“智者创物”。这些设计师无疑是聪慧的“智者”,拥有丰沛的创造激情,在自己所属的领域内孜孜不倦地探索和追求,因创新和创造而获得了事业成功,获得了富足的生活,达到了《论语》所说的“知(智)者乐”的境界。“以人为本”是设计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论语》中讲“仁者爱人”,这些设计师把设计的原点“人”作为自己关爱与服务的对象,享受着创造带来的精神满足,并由此获得平和、安宁的心灵,达到“仁者寿”的状态,很多人修炼成高寿的“仁者”。这么说来,设计真是一份见仁见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好工作。

这些设计师,他们之间在设计理念、业务来往、学缘关系,私人友谊方面都或多或少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在彼此的“朋友圈”里,天才的思想冲击碰撞,薪火相传,影响了彼此的创作,也照亮了世人的心灵。

这些设计师,有的已经离世,有的距离我们非常遥远,但是他们的思想、他们的学识就藏在他们的设计作品和论著之中,向我们敞开大门。聆听他们的心音,追溯他们的心路历程,他们无法拒绝我们“登堂入室”和“拜师学艺”,这真是一件幸事。

读书工作空暇时间,浏览他们的作品,阅读关于他们的传记,看展览和访谈,研究他们对社会、时代、品牌的影响,撷取他们思想的精华,信马由缰地记录下点滴的体会——这些正是本书的缘起,一开始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目的,纯粹是出于喜欢。如今得以结集出版,与读者朋友分享是一件乐事。希望大家能够了解这些改变了我们生活的人,进而关心设计,感悟设计,热爱设计。

设计在为企业创造的产品和服务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共识。设计塑造品牌,提升品味,这种品位彰显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塑造着企业独特的文化。在企业中,首席设计师通常是那些技术最高、资历最深、设计能力最强的人,负责组织协调企业的整个设计工作,对企业与品牌的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书所记载的就是这样九位富有传奇色彩和巨大影响力的首席设计师,既有对他们的生平履历、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创造的品牌和商业奇迹的记录,也有对他们的设计风格、经典设计作品的分析和点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能否正确理解和运用设计语言将成为一家公司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甚至有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拼接它们对产品良好的判断和对商业精确、全面的理解而开始担任企业的CEO,这渐渐成为一个趋势。

企业和品牌的经营管理者、设计管理者通过阅读本书,能够进一步加深对设计师与品牌、设计、企业创新、商业经营的关系的认识。喜爱设计、艺术和人文的读者阅读本书,能够从中了解设计师背后设计的故事,了解他们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低调但却伟大的贡献,也可以从中窥探设计创新的过程,灵感的来源,设计与时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关系等。

创意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我们都是自己生活的设计师。希望大家都能用新的视野发现生活之美,欣赏自己的生活,设计自己的生活,创造自己的生活,享受自己的“设计”人生。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贺腾、张天野、郭清云、侯涛、毕壹、刘晓凤、陈欢等也给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在此表示感谢!本书能够顺利出版,还要感谢我的家人,他们宽容而无奈地允许我呆在电脑前,辜负了许多明媚的郊游时光。

刚开始动笔的时候,心态蛮轻松,只是想跟着大师们“偷师学艺”,但是写着写着却发现自己是在挖一个越来越大的“坑”,很多细节需要孜孜求索,反复验证。尽管兢兢业业地“挑土”,如履薄冰地“填坑”,但限于学力和时间,疏漏还是难以避免,敬请广大读者指正、交流。感谢大家!作 者2016年春于大明湖畔

导语

01 艾略特•诺伊斯是20世纪的设计大师,更是一位出色的设计管理专家。他如同交响乐团的总指挥,带领天才设计家们积极践行IBM“好设计,好生意”的理念,是现代企业整体设计的先驱,他的探索和实践对苹果、可口可乐和星巴克等著名公司的设计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02 不仅是凡夫俗子们对迪特•拉姆斯的崇拜之情有如滔滔江水,苹果公司的总设计师乔纳森•艾维对他也是顶礼膜拜。其“好设计的十条标准”也被人们称为“设计十诫”,针针见血,掷地有声。任何一家想做“好设计”、“好产品”的公司都会怀着诚惶诚恐地心情将其作为衡量自身的准绳。

03 他手握一支小小的铅笔,却屡屡掀起汽车设计的风暴。他是多产的设计大师,一生共设计出包括高尔夫等在内的2500多种车型,引领世界汽车设计半个世纪的风潮,并在我国汽车自主品牌的发展历史中留下深刻的烙印。他就是被誉为“20世纪设计大师”的吉尔盖多•乔治亚罗。

04 哈特莫特•艾斯林格是工业设计领域的一代宗师。他深邃的设计思想、丰富的设计实践、杰出的设计作品对全球现代工业设计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为苹果公司确立了“白雪公主”的设计语言,深得乔布斯的推崇和信赖。他的大作《一线之间》堪称现代设计管理的必读宝典。

05 她一生未曾步入婚姻的殿堂,膝下也无一男半女,没有体验到平凡女性烟火生活的快乐。出类拔萃的天赋和才华、不同寻常的个性以及引人注目的外表,使她从一个依附寄生于男性的小裁缝,成长为奢侈品帝国无上尊贵的女王,可可•香奈儿通过不懈的奋斗实现了梦想——获得和男性一样的尊严和自由。

06 马克•雅各布来自纽约,他年少轻狂,行为乖张,却担任法国老牌奢侈品牌路易•威登设计师达16年之久,用年轻的大脑和激情为这个垂垂老矣的品牌注入了青春的活力,通过跨界合作创造了商业神话。现在的他在自己的品牌世界中继续深耕,新一代的时尚大帝非他莫属。

07 她兰心蕙质、聪明慧黠,却生不逢时,命运多舛。在各类现代设计史书中,通常只能看到她的作品和那些杰出的男性设计师的大作混在一起,却鲜有对她本人的描述。玛丽安•布兰德,包豪斯学校中杰出的“三维”女性,她的一生就是20世纪上半叶德国精英知识女性命运的缩影。

08 乔纳森•艾维和史蒂夫•乔布斯以及苹果公司一样,都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神一样的存在。他所设计的产品毫不留情地入侵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深刻影响了21世纪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很多时候,面对他设计的产品,我们只能打开荷包,乖乖就范。

09 原研哉是人们非常熟悉和推崇的日本设计大师,他的一生都在日本传统文化中挖掘“食材”,然后“烹饪”成抚慰现代人身体与心灵的佳肴。他同时是一位设计思考者和教育者,他的著作《设计中的设计》被各国年轻的设计师们奉为宝典,一读再读。1艾略特·诺伊斯IBM设计的总指挥艾略特•诺伊斯(Eliot Noyes,1910—1977)

艾略特•诺伊斯,前纽约现代艺术博览会策展人,自1956年起先后担任IBM设计顾问和设计总监。在其带领下,IBM成功地进行了企业整体设计,他的设计探索和实践对当今企业界的设计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 从本质上来说,一个企业应更像一幅优秀的油画;所看到的全部内容都应表达正确的思想,不脱离主题。

● 这的确看上去应该是设计师角色的一部分:帮助辨别特征,然后依据公司最有意义的目标、最高的理念以及我们社会和经济最宽泛的背景去进行表达。

今天,很多人知道IBM是一个伟大的科技类企业,它生产大中小型计算机并提供软件、承包和咨询服务,但大多数人不了解IBM对现代商业设计开拓性的尝试,也不了解IBM的辉煌设计历程。尤其在这样一个草图、思维导图和“互联网+”泛滥的时代,更有必要重提艾略特·诺伊斯(Eliot Noyes),一位曾对20世纪美国设计起到显著引领作用的设计家。

在20世纪,人们对诺伊斯的溢美之词不计其数——他是现代商业整体设计的先驱、不畏失败的智者、世界级的设计宣扬者和极富远见的思考者,其开创性的探索远远超越了所处的时代。同时,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设计家,他在专业领域中不懈深挖和探索,曾为IBM、美孚石油、西屋电器等著名企业进行产品及建筑设计。从1956年起他先后担任IBM设计顾问和总监,为其进行了长达21年的服务。作为总的设计架构师,他重塑了IBM的形象,为IBM今后的设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他对计算机工业早期的界面和信息设计发展的雏形也有影响。1967年,诺伊斯被引荐进入美国国家科学院。

美国著名设计家、国际著名设计管理家高登·布鲁斯(Gordon Bruce)曾在艾略特·诺伊斯的建筑事务所与之共事,他在其所著的《艾略特·诺伊斯》一书中写道:“艾略特·诺伊斯,一位美国现代主义时代的工业设计和建筑设计的探索者。”(见图1.1)图1.1 《艾略特·诺伊斯》封面作者:高登·布鲁斯名校毕业,人脉深广

诺伊斯1910年出生在美国波士顿,他头脑聪明,富有活力,先后求学于安多弗学院和哈佛大学。1932年,诺伊斯考取了哈佛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当时,哈佛的建筑学课程还是以美术教育为主。1935年,诺伊斯暂时离开哈佛大学,参加了芝加哥大学对博斯波利斯古城的考古挖掘项目(在现伊朗境内)。1937年,当他重返哈佛的时候,建筑系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景观建筑学院与城市设计学院合并,成立设计研究生院,来自德国的包豪斯学校创始人、著名设计教育家和建筑师瓦尔特·格罗皮乌斯担任(Walter Groupis)领导,现代的设计教育代替了以往传统的美术教育。

1938年,诺伊斯从哈佛大学硕士毕业后,进入格罗皮乌斯与马塞尔·布鲁尔(Marcel Breuer)开设的建筑设计师事务所工作,同年获得哈佛大学为富有前途的建筑师提供的去欧洲学习的Wheelwright奖学金。1939年,在格罗皮乌斯的推荐下。诺伊斯进入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 MA,担任首位工业设计部主任,直到1946年。在那里,他作为策展人将包括查尔斯·伊姆斯(Charles Eames)、埃罗·沙里宁(Eero Saarinen)等在内的工业设计师、建筑设计师、视觉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推至聚光灯下,使这些冉冉升起的设计新星为公众所熟悉。二战期间,诺伊斯进入美国著名的诺曼·贝尔·格迪斯设计公司(Norman Bel Geddes),设计美国军方的滑翔机,此间,他还在耶鲁大学担任了三年的建筑系的副教授。

这些丰富的经历使得诺伊斯与各个领域的著名设计师、大企业CEO和商界领袖广泛接触,打造了他阵容豪华的“朋友圈”,为他开展商业设计提供了广阔的人脉。IBM设计溯源

成立于1911年的IBM是当今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成功的跨国企业之一,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阿蒙克市,是计算机行业长期以来的执牛耳者,被视为美国科技实力和国家竞争力的典型代表。IBM之前的名字是计算-制表-计时公司,1924年更名为“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最早生产考勤钟以及制表仪器,后来生产大型计算机和PC电脑,现在为全球企业提供IT服务,是全球最大的计算机制造商,一直是商用机器领域最有影响的企业之一。IBM创新的历史源远流长,技术研发始终领先时代,产品既包括奶酪切片机,也有社会保障体系背后的支撑系统;既有购物收款用的条形码,也有计算机的硬、软盘,发明众多,不可胜数,曾先后在1973年、1986年和1987年三次获得诺贝尔奖。

IBM对设计的重视源自20世纪50年代小托马斯·沃森在纽约第五大道的一次闲逛(注:Thomas J. Watson Jr.是IBM创始人老托马斯·沃森Thomas J. Watson的儿子,当时是IBM的二把手,见图1.2)。当他驻足在奥利维蒂公司(意大利著名办公设备公司)商店前,发现打字机被放置在人行道旁供路人试用,这些机器外形圆滑,色彩丰富。商店内,灯光明亮,富有现代感。但是,当时IBM的却与之大为不同,对比鲜明:IBM的办公室照明昏暗,产品都是四四方方,颇为单调,而在环境设计上,位于麦迪逊大街的总部大堂迎合的是老托马斯·沃森的审美品味,小沃森写道:“它看上去,就像是游轮上的一等客舱似的”。奥利维蒂公司完善而又统一、易于识别的视觉形象,使小沃森醍醐灌顶、脑洞大开,他对IBM未来的设想豁然开朗。几年后,当小沃森准备接任IBM的首席执行官时,他下定决心“我将利用现代设计把我的印记铭刻在IBM上。”图1.2 小托马斯·沃森(Thomas Watson Jr.,1914—1993)IBM(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开拓者,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资本家

小沃森与诺伊斯相识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彼时他还是浪荡不羁的公子哥儿,正作为空军飞行员驾驶B-25飞机。1943年,艾略特开始为美国空军设计滑翔机项目,一次偶然的机会,小沃森好奇地走进“空军滑翔机”办公室,与艾略特相识。由于他对滑翔机很感兴趣,就时常跑过去呆在那里,跟着比他大4岁的诺伊斯问这问那,二人由此成为很好的朋友。

退役后,小沃森回到IBM,他一改浪子形象,计划在父辈建立的基础上大干一场。1956年5月,他接任总裁,当时,IBM已经是美国计算机工业的权威,但他认为,企业不能满足于现状,而是必须跻身世界性大企业之列。小沃森的观点是“如果企业不被大众了解,就等于什么也没有做”,IBM要在计算机行业彰显自身的开拓精神与创造力,增强市场竞争能力,采取“形象战略”极有必要。他迅速行动,打算用设计和符号揭开新时代的帷幕。

从1947年开始,小托马斯就邀请诺伊斯加盟IBM,但是诺伊斯认识到,如果他仅仅在IBM内建立一个设计部门,处在中间管理层级上,设计将在一层层的汇报中被湮灭,难有作为,所以,他接受的身份是企业外部的设计顾问,只有这样,他的方案才能直接放到老板小托马斯面前,从而获得足够的高层支持和预算来实现设计思想,并有权在他通过任何项目决策的时候提出设计意见。

小沃森曾经向诺伊斯提出这样的问题:“IBM的优点是具有开拓者的精神和创造性,公司应如何把这些特色有效地传达给世界人士呢?”诺伊斯认真思考后答曰:“应该通过一切设计传达IBM的优点和特色,并使公司的设计应用统一化。”正是这段对话开启了IBM的现代企业整体设计之旅。

诺伊斯提出了企业形象的两个指导原则:它必须反映高品位,还必须拥有现代感。他提出的目标首先是建立一个公司设计项目,拿出一套完整的视觉识别系统,围绕IBM的公司形象,将产品、企业的标志(LOGO)、展览、市场营销材料乃至门店、仓库、制造厂房等建筑,一并投入有机、统一、富有美感的设计中,这种统一不应是单纯的视觉和触觉等的统一,而是理念的统一。

诺伊斯指出,设计方案不应该囿于僵化的模式,而应当是独特的、合宜的,并由此反映公司不断进步、高效率、高质量的特性。这种统一不仅仅限于感觉,而是要去暗喻包括管理、运作和文化、产品和营销的整个商业结构的统一。他写道:“从本质上讲,一个企业应该像是一幅优秀的油画,所看到的全部内容都应表达正确的思想,看到的内容不应脱离这一中心。”

通过推出IBM的第一个企业设计计划,小沃森和诺伊斯围绕未来几十年的企业设计和文化提出了想法。他们认为,企业设计必须融入一种性格,而非表面形象,应该认识到设计对提升商业价值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在沃森和诺伊斯的努力下,这些原则仍是当今企业设计领域的一些基本理念。

1957年,诺伊斯提出了设计策略,包括建立整个IBM开展设计的全部流程,将设计提升到与营销和工程技术同等重要的层次上,建立美国公司史上的第一个设计部门等等,这些为以后设计的大规模开展奠定了基础。

诺伊斯非常善于跟小沃森这样的企业家进行设计方面的沟通。如果跟企业家直接用设计的学术语言和他们交流,他们常常会挠头,不知所云,所以,诺伊斯经常会用非常简单的方式,而不用设计的学术语言去沟通交流。他时常使用“设计就像是画画”这类比喻或是类比的方法,甚至“设计”这个词都很少使用,这是很值得当代设计师学习的一个沟通技巧。广聚贤才,各显其能

为了实现该设计计划,诺伊斯充分利用了在Mo MA工作八年间积累的丰厚人脉,邀请包括设计师、建筑师、雕塑师和其他视觉艺术家在内的许多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创意人才,例如保罗·兰德(Paul Rand)、查尔斯(Charles)和雷·伊姆斯(Ray Eames)、埃罗·沙里宁(Eero Saarinen)、保罗·兰德(Paul Rand)、野口勇(Isamu Noguchi)以及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等,组成顾问团,请他们从多个侧面、不同领域对IBM进行设计。而他自己则进行总体协调和系统性把控,确保所有创意都基于最基础的设计理念,从企业的标志、产品、宣传册、建筑的结构及艺术形式、营销活动等多个方面,倾力将IBM塑造成一个现代化的、有前瞻眼光的公司。

1956年,诺伊斯向保罗·兰德伸出了橄榄枝。兰德是卓越的平面设计师,对好设计的力量深信不疑,在设计方面见解犀利,在业界享受盛誉,深受尊崇,苹果公司的前总裁史蒂夫·乔布斯称赞他是“世界上最好的平面设计师”,见图1.3。图1.3 保罗·兰德(Paul Rand,1914—1996),摄于1956年

基于“一个公司的视觉展示与公司本身的素质密切关联”的共同理念,诺伊斯和兰德以表现企业特性为目的对IBM公司进行设计,而不是孤立地设计各个要素,这和一般商业用的设计完全不同。他们构筑了一个设计系统,能传达IBM统一的形象——这种通过设计系统塑造企业形象的经营技法,从此以后被称为CI计划,IBM的CI设计被视为具有现代意义的CI,开创了CI设计的先河,并获得显著的收益。

小沃森认为当时IBM公司的LOGO较为陈旧,已不能代表公司的形象,于是,诺伊斯邀请兰德来设计新的“具有非常先进理念又前卫”的标志,从而利于公司形象更好地传播。兰德的思路是通过极简抽象主义设计而“颠覆普通人的想法”。为便于记忆和传播,他把公司冗长复杂的名称“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简化成缩写的“IBM”,只有三个字母,干净利索,简明好记,然后设计出IBM黑体字的标志。从IBM公司发展历史出发,兰德将三个字母的设计成打字机打印式样,“B”字母中间设计成两个方孔负形,和公司曾经营的打孔机业务紧密相扣,醒目、简洁、贴切,如图1.4所示。1976年,兰德又为IBM公司设计了蓝色的八条水平线标志,并把蓝色作为公司的标准色,以此象征高科技的精密和实力,如图1.5所示。平行水平线条好像电流流动,表达了速度与活力,既传达了公司高科技行业的性质,又传递了公司的发展理念:严谨、科学、前卫且充满激情,整个标志简练概括、新颖大方且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兰德将IBM新标志广泛运用于和公司有关的一切事物中,新LOGO获得了人们的青睐,也标志着IBM向整合化企业设计计划迈出了第一步,“8条”标志沿用至今,IBM最终发展成计算机界的深受公众信任的“蓝色巨人”。该标志设计的成功也为兰德赢得了“有思想的标志设计大师”的美誉。图1.4 1956年,42岁的兰德设计的IBM标志图1.5 1976年,62岁的兰德设计的IBM标志

此后的近40年间,兰德一直努力通过对年报、产品包装、海报和营销资料等设计去帮助规划IBM品牌的表达方式。为了支持IBM的标语“THINK”,1981年兰德在用猜画字谜的形式设计了大受欢迎的Eye-Bee-M海报,见图1.6。图1.6 Eye-Bee-M海报 设计师:保罗·兰德

查尔斯(Charles)和雷·伊姆斯夫妇(Ray Eams)当时以模制塑料和胶合板座椅设计闻名于世,但他俩为IBM所做的设计包罗万象,包括1964年世界博览会的展馆、Mathematica(软件名称)展览以及在学校和电视上播放的许多教育影片,让大众更容易接触到IBM的技术帮助,向几代人传授科学、数学和技术的知识,见图1.7。他们的很多展品,同样让人着迷。这对夫妻非常擅长运用不同元素和规则讲述故事,尤其是讲故事的天赋令人难以置信,通过故事,把展品用一条情感线串联在一起,使得作品在视觉美感之外,实现了情感层面的交流,这是设计沟通的最高境界,而他们令人难以置信的实现了。IBM目前负责品牌体验和战略设计的副总裁李·格林(Lee Green)称,伊姆斯夫妇有独特的能力把工程、科学或者算术等复杂的信息以简化的方式解释出来。这样,人们就很容易理解并能从中获益。在他们两个负责的所有影片中,最著名的是《10的力量》(The Power of 10,1968年),该片以极具吸引力的视觉效果展示了数量级的概念。1998年,美国国会图书馆选择将该片列入美国国家电影目录,这是向具有重大文化、历史或美学意义的影片颁发的奖项。图1.7 查尔斯(Charles)和雷·伊姆斯(Ray Eames )夫妇

身为设计师,伊姆斯夫妻二人对IBM的思想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他们作为问题的解决者,致力于让事情更加美好,而不单纯满足于有所不同。查尔斯•伊姆斯指出:“设计是一个将各种元素安排在一起的计划,而且要能够以最佳的方式完成特定的目的。”根据这个定义,IBM的研究人员也是设计师,而设计师同时也是研究人员和教师。李•格林(Lee Green)说:“按照他们的说法,如果您不了解一件东西,则无法设计它。设计必须有目的性。它不仅仅是美学和装饰,关键是内涵。”

小沃森和诺伊斯把IBM的建筑作为一个重要的设计领域,他们并未提供千篇一律的设计方案,而是去雇用天才的设计师并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设计出不同寻常的建筑作品。诺伊斯负责选择世界各地最优秀的建筑师来对IBM的建筑进行设计。

沙里宁设计的沃森研究中心于1961年落成,该建筑采用了弧形的宽大蓝色调玻璃,使研究人员能够看到田园景色,还能起到鼓励他们互相交流的作用,见图1.8。图1.8 Thomas J. Watson研究中心,纽约州约克高地

野口勇为IBM设计了花园、喷泉和抽象的石头雕塑,展现并强调大自然的美,他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负责为IBM建造了这座花园。

为了展示科技对于改善人们生活的潜力,1964年,在诺伊斯指导下,伊姆斯夫妇和沙里宁共同为1964年的纽约博览会建造了宏伟IBM展馆,该展馆创造了有盖花园的效果,所有展示在45棵32英尺高的铁树掩映下的开阔空地上举行。树林上方的蛋形结构是展馆最吸引人的地方,高达90英尺,内部是一个剧场,参观者在其中可以观看伊姆斯夫妇制作的影片《Think》,见图1.9。保罗·兰德为这次重要的展览设计了向参观者发放的纪念册,28页的纪念册记录了展馆的体验。图1.9 IBM展馆,1964年纽约世界博览会

1971年落成的IBM大厦由密斯·凡·德·罗设计,2008年2月成为芝加哥地标,并在2010年被列入《美国国家史迹名录》。

……

从1956年到1971年间,设计家们为IBM共设计出大约150个办公楼、实验室和公寓,通过这些建筑先进的造型和结构,表达了IBM深谋远虑、技术先进的形象,这是对建筑功能的创新型发掘,是建筑上的一个进步,就像IT技术在向前发展一样。IBM公司善用建筑物表达自己企业文化的先行者,它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和规模确实是非常出色的。诺伊斯的建筑和产品设计

诺伊斯自己也为IBM进行设计,他所做的最著名的IBM建筑是位于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的IBM航天大楼(1962年完工),窗户采用了计算机打孔卡样式的窗户,非常有特色,引起广泛的关注,见图1.10。如今,奥蒂斯(Otis)艺术设计学院位于该建筑内。图1.10 IBM航天大楼

诺伊斯进行工业设计的Selectric打字机具有流线式外形和雕塑美感,是当时工业设计的经典之作。它还是第一款用固定机架和移动的高尔夫球打印元素代替移动机架和标准打印杆的打字机。Selectric由2800个部件组成,其中许多部件是从头开始设计的,这对于从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进入打字机业务领域并成为领导者的IBM来说也是一场重大的变革,在正式上市前经历了长达七年的时间才克服了制造和设计的挑战。

诺伊斯相信一个公司的产品应反映出公司真正的角色,产品体现的理念与其功能和性能同样重要,在其具有革命意义的技术和世界一流的设计中,Selectric体现了IBM的文化特点,并强化了IBM与诺伊斯设计理念的结合。诺伊斯从意大利奥利维蒂打字机和野口勇的雕刻作品中汲取了灵感,融入了圆润的一体式轮廓设计理念,优雅的曲线外形适应打字机的固有功能,塑造了其领先于时代的美感力,成为永恒的经典,见图1.11。图1.11 Selectric打字机

1961年,Selectric打字机一经推出就一举成名,前30天的销量就超过了预测销售量6个月的总和。用高尔夫球形的打印头代替传统打字机的打字杆支架是其创新的核心,这一设计消除了快速打字的致命缺陷——容易卡住的打字杆。由于没有卡住的杆,打字员的速度和工作效率显著提高。高尔夫球横跨于页面之上,消除了传统的回车,这使得Selectric能在更小的空间内工作,这也为新的打字机形状设计提供了可能性。Selectric打字机的响应速度比基于打字杆的机器快得多。键盘采用符合人机工程学的凹型设计,也有助于加快打字速度,一夜之间使美国办公室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了近一倍。

Selectric通常被视为第一种提出了一个先进概念的办公产品——即办公设备应具有吸引力,设计有多种颜色——包括绿色、红色、蓝色和黄色,另外还有非彩色型号,客户还可以自己定制颜色。对机器最终用户的关注预示了20世纪80年代被普遍接受的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Selectric采用曲线和调色板设计,似乎是为了吸引当时主要的打字员—女性。而这仍然是当前的产品设计的标准,见图1.12。当时的评论家这样点评Selectric打字机:“可以说,这是适用于写作者的机器”,“即便全世界速度最快的打字员也不能让它卡住的打字机”。图1.12 Selectric打印机深受女性青睐

由于其卓越的功能、精湛的设计和多样的色彩,Selectric受到打字员们的热烈欢迎和追捧,风行25年。到1986年,Selectric打字机的销量超过了1300万台,那个年代,大多数办公桌上都可以见到Selectric的身影。Selectric更微妙地改变了游戏规则:为文字处理应用程序奠定了基础,在近20年后安装到电脑上之后,再次大大提高了效率。同时,Selectric打字机优雅的设计体现了企业的角色和诺伊斯一直努力追求的产品外形。

人们喜欢这个打字机,包括国际知名的西雅图艺术家Nancy Worden等珠宝设计师,甚至把技术创新的核心部件Selectric打字球——“高尔夫球”的造型用到珠宝设计中。

自从Selectric问世以来的几十年内,所有领域的作者——从小说家和编剧到喜剧演员和诗人,都表现出了对这个工具的热爱,它在影视作品、文学作品、时尚界以及其他流行文化领域中广泛出现,似乎无处不在,成为现代工作和生活方式的象征。电视剧制作人、作家Stephen Cannell是20世纪80年代极受欢迎的电视剧作家,他的电视剧都采用这样的镜头来作为剧终标志——20世纪80年代的电视观众对这个独具他个人特色和签名性质的标志非常熟悉。

前文提及的1964~1965年纽约世界博览会IBM场馆的设计也采用了Selectric打字球造型作为灵感。在展馆入口处,陈列着众多Selectric打字机,参观者可以在其上打字,增进对产品的了解和体验。

2011年7月,诺伊斯的名字与Selectric打字机登上了“美国工业设计先驱”邮票,这套邮票共有12枚,旨在纪念美国最有影响力的著名工业设计师,见图1.13。图1.13 诺伊斯的名字和Selectric打字机登上邮票

这些天才的设计师对于IBM的意义不仅仅是建造漂亮的楼房和创造美观的产品,他们也直接参与IBM业务,其匠心独运的设计对提高IBM的收益大有裨益。目前,这些天才的设计师们仍是IBM现在管理层和设计师的学习榜样。家有百口,主事一人

不论是平面设计、产品设计、影音资料、营销资料以及建筑设计,IBM所有的设计都是由诺伊斯管理和参与,他还参与了系统研究,研究用户怎样使用系统。

诺伊斯认为“从本质上来说,一个企业应更像一幅优秀的油画;所看到的全部内容都应表达正确的思想,不脱离主题。”

萨里宁、查尔斯和雷·埃姆斯、兰德和野口勇等都是拥有自己理念的设计家,但诺伊斯就像一个总指挥,指挥着这些天才的设计师,协调者林林总总的各种项目,使他们在现代设计方法上有相似的想法,在设计决策方面都有非常明确的目的,而不是只关注自己的个人风格,他们每个人的作品最终以视觉的形式构成一幅油画,一幅非常和谐的IBM的油画。但称其为“油画”可能并不是特别合适,因为它应该是特别的、能够立即识别出,但又决不能是一成不变或者静态的。

诺伊斯在20世纪50年代末的时候是这样描述的,IBM设计项目为了探索“传达极致的发展以及紧随产品发展的步伐。到了后来,我们不是在寻找一个设计而是一贯地延续设计的思路和质量,成为一种新的设计,灵活的设计。”

诺伊斯将自己的角色描述为“企业特征的管理人”。他解释说:这的确看上去应该是设计师角色的一部分:帮助辨别特征,然后依据公司最有意义的目标、最高的理念以及我们社会和经济的最宽泛的背景去进行表达。《纽约时报》的作者和长期设计总监斯蒂文•海勒说“诺伊斯的影响力超出想象。他监督品牌所有方面的创新。IBM成为有竞争力的公司,并成为现代企业的典范。”好设计就是好生意

多年以来,在诺伊斯设计原则的指导下,IBM展开了世界范围内最全面、最领先的设计规划与实践,涉及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展会设计与建筑设计。1973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次演讲上,小沃森发表了著名的演说“好设计就是好生意(Good design,good business)。”在美国企业界引发了空前的设计浪潮。在这个演说中,他将诺伊斯称为“我的设计意识”。

品牌院士凯斯·雅玛斯塔(Keith Yamashita)说:“我们生活在艾略特·诺伊斯和伊姆斯夫妇、兰德和沙里宁的影响下。我们的使命相同,不同的只是执行者。”可以说,诺伊斯是美国商业整体设计的创始人,但是他更多地像是一个导演,隐身整部IBM设计大剧的幕后,协调着从建筑到艺术收藏、身份识别、平面、设计展示、室内、标示以及任何与艺术和设计有关的方面,可以说,在IBM没有其他的顾问能对所有的领域有如此强大的控制力。

在诺伊斯和小沃森的努力下,设计、技术、商业交互相融,共同推动IBM迅速成长,IBM的产品和服务为客户带来品质和信赖的体验,IBM最终成为“蓝色巨人”(Big Blue),今天的企业已经普遍将“好设计就是好生意”奉为金科玉律。

在诺伊斯以后的几十年内,IBM的设计理念影响到其他许多机构与企业。如今,企业将设计作为表达自己的品牌和价值的基础,这点从苹果iPhone手机、星巴克店内体验、迪斯尼乐园等都可以体会。实际上,在近些年,很多企业都很重视所谓的“设计思想”原理(例如,观察人类怎样与新事物交流、快速原型设计方法、跨学科团队的协作等),将它们用于建立从消费者服务到业务战略的各个方面。在IBM内部,这些方法也正被应用于对客户接待中心进行设计、新员工的招募和就职等各项工作。

20世纪70年代末,诺伊斯离开IBM后,创建了自己的事务所,但是此后,在IBM内部,随着公司产品线扩张、部门持续增多,官僚主义也在严重滋长,同时随着设计中心在美、欧、日扩散,设计管理也越来越复杂。到80年代,IBM的设计水准出现下滑:出色的设计日趋罕见,品牌识别不再协调一致、生机勃勃,而是变得混乱、静止和固化。公司发展初期的“系统思考”的模式渐渐成为教条和制约,IBM在探寻新的设计思路和设计管理机制方面又经历了一段苦旅。1993年公司发起的“拯救蓝色巨人”行动,实现了品牌的重新定位,百年IBM才重拾它们在设计领域的荣誉,焕发了新的生机。

今天,谈及IBM的设计,更多的人总是提及保罗•兰德,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保罗•兰德远比诺伊斯高寿,他为IBM作了40余年的设计,一直持续到20世纪末。而令人惋惜的是,诺伊斯年仅67岁就逝世了,远不如本书中其他设计家长寿,在他离世前还坚持伏案工作了整整一年。如果他身体健康,多活20年,对世界设计的贡献将远不仅于此。所以,忍不住要感慨一番:健康的身体是多么重要啊!2迪特·拉姆斯他联结了设计的历史与未来迪特·拉姆斯Dieter Rams(1932.5~)

迪特·拉姆斯,德国顶尖的工业设计师,自1961年起开始担任德国家电制造商博朗公司的首席设计师,直到1995年。1987年任德国设计局局长。在现代工业设计史中,他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设计哲学“少,却更好”对设计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很多设计产品被纽约现代美术博物馆收藏。

● 少,却更好。

● 那些与众不同的事物,如果只是为了显得与众不同,它很少会比其他事物更好;但那些为了更好而制作的事物却总是与众不同。

20世纪有两位伟大的德国设计家像“渡船”一样,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位是世纪初的彼得·贝伦斯(Peter Behrens),他是世人公认的企业形象的创立者;另一位就是被誉为德国“国宝级的设计大师”的迪特·拉姆斯,他是功能主义者和简约设计的积极倡导者,在从包豪斯向现代设计发展中起到了联结历史与未来的过渡作用,是现代设计发展历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

年过八旬的迪特·拉姆斯,为人与他的设计一样低调、内敛,毫不张扬。他没有子女,与老伴儿一直居住在德国法兰克福市的克龙贝格(Kronberg),那儿也是他一生绝大多数时间工作的德国著名企业博朗(Braun)公司所在地。他的家非常“德国”,特别整洁有序,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非常艺术化。他亲手设计了家中很多事物——门把手、长条桌、电唱机、平屋顶,乃至院子里树木的造型,他说“我只能跟我自己设计的东西一起生活。”这也许正是作为一个设计家的乐趣所在吧。

迪特·拉姆斯的设计生涯中的绝大多数时间,是作为驻厂设计师和设计管理者为德国消费品企业博朗公司服务,他也曾为英国维松(Vistoe)家具公司担任设计总监进行过家具设计。在1955~1995年这40年间,他为博朗和维松设计出500多件不同类型的产品,设计风格带有典型的德国特色。他将简约的设计语汇与先进的技术和优良的品质相互融合,对剃须刀、音响、收音机、闹钟、腕表等人们司空见惯的日常用品进行重新设计,隐去设计痕迹,形式极度清晰,使消费者获得操作的便利以及亲和、舒服的体验,令人们的生活愈发美好。拉姆斯的很多经典作品被载入世界工业设计史册,Mo MA(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也进行了收藏。

德国的设计理念通过拉姆斯的产品传遍世界,他的设计哲学“少,却更好”(Less,but better)影响了现代生活,也教化了一代代的设计师。苹果公司的设计风格深受其影响,苹果前总裁史蒂夫·乔布斯和主设计师乔纳森·艾维对他推崇有加。

此外,拉姆斯还是一位杰出的设计管理者,他在博朗担任驻厂设计师和设计总监,在从事设计和设计管理的过程中,不断摸索总结出一套成功的设计流程,积累了丰富的设计经验,思考和提出了优秀设计的十大原则,至今仍被作为博朗设计奖的评判标准,今天的设计师亦然将其作为“诫言”顶礼膜拜,甚至可以说,拉姆斯创立了20世纪工业设计的标准。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做正确的事

拉姆斯于1932年诞生在德国黑森州的威斯巴登(Wiesbaden)。他的祖父是位木匠,经常一个人陶醉在制作木器的快乐中。孩提时代的拉姆斯喜欢专注地看着祖父工作,那种精细、技巧和简洁质朴让他着迷。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怀着对家族传统的传承之情,他学习了一年木工技艺。1947年,拉姆斯进入德国威斯巴登(werkkunst)学校的建筑系,开始学习建筑和室内设计。1953~1955年两年间,跟随建筑师奥拓·阿佩尔(Otto Apel)工作。

1955年,23岁的迪特·拉姆斯机缘巧合进入了博朗(Braun)公司,这家小家电制造企业成立于1921年,当时产品只在法兰克福有一定的知名度,在慕尼黑、汉堡等大城市不为人知。不过,对还有些懵懂的拉姆斯而言,这的确是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机会,图2.1为博朗公司标志。图2.1 博朗公司标志

因博朗的创始人马克思·博朗(Max Braun)在1951年11月突然因病离世,他的两个儿子,年轻的博朗兄弟伊尔文(Erwin)和阿特尔(Arthur)不得不接手公司。伊尔文有商业学士学位,而阿特尔是训练有素的工程师,他们雄心勃勃,计划大干一场,重振在战争中元气大伤的企业。法兰克福是德国第五大城市,黑森州最大的城市,科技产业很发达,同时也是大文豪哥特的故乡,是一座文化多元化的名城。博朗公司所在的法兰克福市的克龙贝格是一个美丽的传统小镇,有生产大提琴的传统。当时博朗的设计师队伍中已经有在1954年加入公司的弗里茨·艾希勒博士(Fritz Eichler,历史学家、布景设计师、电影导演,伊尔文的战友)、华根·菲尔德(Wihelm Welgenfeld,来自包豪斯设计学院)和汉斯·古戈特伊(Hans Gugelot,来自乌尔姆设计学院)。博朗兄弟很快重组了父辈留下的公司,大家目标一致——将德国的现代工业设计技术与产品的功能和技术相结合,制造更多优良的产品。

1956年,博朗建立起企业内第一个设计部门,在弗里茨·艾希勒领导下,制订了公司的设计政策,重新设计了企业形象和产品形象,与乌尔姆设计学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开发了新的产品线。博朗的标志开始与德国现代工业设计、功能主义以及技术紧密相连。

迪特·拉姆斯来到博朗后,最初是从事建筑和室内设计,从1956年,开始进行工业设计,并很快崭露头角,成为博朗内部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师,得到了博朗兄弟的信任和厚爱。1961年,拉姆斯刚刚29岁,开始担任博朗产品设计和开发部门的头儿。他和设计部门的同事们几乎承揽了博朗和设计沾边儿的全部事务:产品设计、平面设计,乃至新技术开发……为博朗建立起优良设计的品牌特征,也获得了众多国际设计的奖项。拉姆斯可以说是博朗公司的铁杆员工了,他为公司勤勤恳恳服务了40多年,可以说,把一生都献给了博朗,“Dieter Rams”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博朗设计的代名词,博朗为他保留“首席设计师”头衔一直到1995年。简约的设计,道德的设计,耐久的设计

在德国设计史上,包豪斯学院作为现代设计教育的发源地,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极强的影响力,虽然德国设计存在相对保守的局限性,但在20世纪早期,以强调极端简化的形式、合理性与功能性、大规模生产与个人艺术精神相调和之类的现代设计思想已经萌芽,很多设计师在自己的设计实践中进行着积极地探索和实践:玛丽安·勃兰特(Marianne Brandt)设计的银茶壶(1924年)、马塞尔·布劳耶(Marcel Breuer)设计的瓦西里椅(Wassily,1925年)都是既强调优良的功能,又强调极简的形态,他们所遵循的原则和总结积淀的设计思想为迪特·拉姆斯“少,却更好”的设计思想和设计风格奠定了基础。

博朗与乌尔姆设计学院合作很多,该学院产品设计系主任汉斯·古戈特伊(Hans Gugelo)发展出一套系统设计的方法,拉姆斯很认可和支持这套理论,并在设计工作中积极开展实践。以前收音机常常采用木材、金属和复杂的纹饰,1956年,他与古戈洛特·加龙省一起花了一年的功夫设计出“SK4”收音机唱机组合,封闭的外壳采用白色金属,上面是透明的有机玻璃顶盖,非常有技术性和机械化特征,这和当时任何家用电器的设计都不一样,非常具有创新性。因为外观显得过于简单,英国的一些设计师用“白雪公主的棺材”这个名词嘲讽它的极简,见图2.2。但是当消费者发现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家用电器被这样巧妙地安放在一个家具试验的盒子内,显得那么别致,现代而又时尚,立刻表现出对“她”狂热的喜爱。图2.2 SK4组合音响,1956年

1959年,他们两个又用系统设计理论开发出收音机、袖珍电唱机的组合,收音机、电唱机都采用标准件,分合很方便。这种模块化、积木式的设计方式成为高保真音响设计的范式,70年代后,几乎全部组合音响都开始采用这种积木式组合的设计方法。

当今的数字时代,苹果公司独占鳌头,但在20世纪的晶体管时代,却是博朗公司引领风尚,它使人们更愿意接受和亲近电子产品。博朗的产品不便宜,日本制造的价格低廉的小型收音机曾对它造成很大的冲击,博朗采取的唯一措施就是借助设计和质量,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增强品牌竞争力。20世纪60年代,博朗的高保真电唱机成为西方国家绝大多数中产阶级家用电器的标准配置之一。

博朗公司在刚刚成立的时候就为自己订立了这样一个宗旨:产品外形要完全依据先前为它预定的功能去设计,追求明快、简洁与平衡的线条,杜绝肤浅的花哨以及跟产品功能没有关系的所谓时髦式样。迪特·拉姆斯带领团队致力于好产品的设计,将功能性置于首位,将人们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产品作为设计目标,这也是博朗公司一贯的设计目标。在色彩选择上,主要选用黑白灰等无色彩,只有小的需要强调的细节(例如开关等)采用亮色。他重视产品操作的简明性,产品大多采用简洁的几何形式,而不过多关注装饰性的外表,避免大量装饰,而是对图形、刻度、标签等细节反复推敲,正因为如此,博朗的产品才能凭借出众的功能、优雅的设计成为全球家电行业的标杆,见图2.3~图2.8。图2.3 L2扬声器,1958年图2.4 TP1电唱机与收音机的组合,1959年图2.5 T1000收音机,1963年图2.6 圆柱形T2打火机,1968年图2.7 MPZ21榨汁机,1972年图2.8 ET66计算器,1987年

拉姆斯认为,好的产品应该像一位优秀的英国管家,使用时能够提供安静而又高效的服务,不用时应该毫不惹眼。博朗公司的宗旨经迪特•拉姆斯、弗里茨•艾希勒和以后的设计师一代代传承下来,对博朗一致的产品形象和品牌形象提供了保障。这一发展到今天,已成为“博朗设计”理念(Braun Design),即在创新、品质、实用、美观、简洁、细节、经典、环保8个方面始终坚持。正是得益于这些坚持,博朗的产品在世界各地受到了广泛的欢迎,销售额和出口量不断攀升,博朗公司被视为优秀设计成就企业经典案例,这些坚持也体现了德国产品的质量和严谨,为在世界范围内树立“德国制造”的品牌形象奠定了基础。

拉姆斯与英国的维松(Vitsoe)家具公司也进行过合作。他认为家具首先不应该是强势的,而应该是简洁、克制、安静、愉悦、耐久和容易理解的。他不断地完善系统设计的方法,也将其应用到家具和建筑设计中,构建的空间体系具备有条不紊、严格单纯的特征。

维松的产品带有明显的拉姆斯的烙印——设计精良、品质优秀、远离时尚,见图2.9。1960年,拉姆斯为维松设计的606家具系统,延续了一系列模块化的设计理念。为把这个系统做到完美,拉姆斯几乎尽其所能。它条理分明,堪称系统化设计的典范,其最大的特点和优势是能不断进行改进和补充,满足不同时代消费者的需求,例如,即使是20世纪60年代购置这个系统的家庭仍然能够继续购买配套的组件。书橱、书桌、茶几等相互之间的移动和组合非常方便,搭配和谐而完美,将系统化的设计思想演绎得淋漓尽致。这套家具系统售价不菲,但面市后广受欢迎,至今还在生产和销售,设计也仍在不断完善中,见图2.10。同时,他所设计的生产线经过五十多年岁月洗礼,基本没有改变,今天仍在进行加工制造。图2.9 拉姆斯为维松公司设计的620椅子,1962年图2.10 拉姆斯为维松公司设计的606通用搁架,1960年“设计那些超过五十年都可以一直使用的产品,简洁而持久的设计能帮助人们生活得更好”,这是拉姆斯为维松公司确立的设计哲学。假如设计师们都能意识到设计所担负的社会和人文责任,从产品的源头——设计开始思考和控制,人类生存的环境必将大大得以改善。这一点,需要每位设计者深思。少,却更好

迪特·拉姆斯认为,单纯的风格是最好的风格,“少,却更好(Less,but better)”是他的设计理念,这和密司·凡·得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886~1969,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曾任包豪斯学校校长)的名言是“少即是多(Less is more)”形成了有趣的对照。米斯对极简的追求带有艺术家式的极端,为获得风格上的绝对简单,不惜牺牲功能,而拉姆斯却是理性而温和的,他的“少”是尽可能去除所谓的“诗意的设计”,而不是牺牲功能,设计不会打扰产品使用时自然流畅的感觉,让消费者不看说明书也能便利地操作。拉姆斯认为,这种由内而外的简约、逻辑清晰的设计只不过是解决系统性问题的必然结果,它使得效率最大化并有效地“清除社会的混乱”。这也正是拉姆斯的设计都在几十年间保持惊人一致的气质的原因。

今天,提及德国设计,我们会有这样的认识:技术一流、功能优良、造型简洁。技术、功能为产品的使用质量提供了保证,简洁的造型使产品远离时尚和潮流,不容易落伍、过时。这正是德国货在全球树立自己“国家品牌形象”的最根本的原因,即使是像乔布斯那样吹毛求疵的完美主义者,也将德国产品作为自己购物的首选。

今天的消费者生活在一个快速迭代的世界中,刚买了苹果iPhone3,很快就有iPhone4、4S,苹果5还没一点损坏,5S接着就出现了,然后大屏的iPhone6还plus,又让我们心痒难耐……我们在购买和淘汰中忙忙碌碌,不知所以,忘记了初心,这就是典型的中了“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的招了。

为了达到促销商品、提高企业效益的目的,商业性设计在20世纪50~60年代开始盛行,美国商业性设计的核心是“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也就是通过对产品采用一定的设计策略,让消费者在使用产品一段较短的时间后,会在质量、功能、款式等方面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不得不去购买新的产品,例如,现在很多人手中拿的手机明明没什么问题,但是新款式手机推出后,也会立刻掏出钱包购买,这就是一种心理的“废止”。在20世纪,商业性设计的典型代表是50年代的汽车设计。

设计界对“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有两派不同的观点,一派认为这是对设计的刺激与激励,以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设计师厄尔(Harley Earl,1893~1969)等为代表的设计师们在自己的设计中积极地实践和应用它,见图2.11;另一派则认为这是对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对消费者是极端不负责任,因而也是不道德的,以IBM设计的奠基人艾略特·诺伊斯(Eliot Noyes,1910~1977)等为代表。图2.11 1955年厄尔设计的凯迪拉克“艾尔多拉多”汽车

同时,20世纪50~60年代,波普(POP的汉语音译,POP一词来源于英文popular,意为“流行的、大众的、通俗的”)设计在美、英等西方国家大行其道,它产生的原因包括:波普文化、反正统文化的影响,对国际主义风格、功能主义设计的逆反、经济发展、社会整体经济水平提高,人们审美观念变化等。1957年,被称为“波普艺术之父”的理查德·汉密尔顿(Richard Hamilton,1922~2011)对“波普”进行了这样的定义:“流行的、面向大众的,转瞬即逝的,可随意消耗的,廉价的,批量生产的,年轻人的,诙谐风趣的,性感的,恶搞的,魅惑人的,以及大商业”,见图2.12。图2.12 拼贴画:是什么使今天的家庭如此独特、如此具有魅力?作者:理查德德·汉密尔顿1956年该画浓缩展示了现代消费者的文化特征,充分体现了波普艺术的特质

很显然,以迪特·拉姆斯倡导的以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为核心的现代主义设计既不等同于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的诱惑,也与波普设计的喧嚣相左。拉姆斯始终坚持“耐久设计”的理念,提倡用更简约、更持久的设计影响日常的生活方式,与日趋增长的“视觉污染”及“肤浅的垃圾文化”对抗,“清除社会的混乱”,为人们创造更加理想的生活。

拉姆斯这样谈及自己与维松公司的合作:“在20世纪50年代,我们并没有坐在那里想,世界有一个资源的问题,所以我们应该使我们的家具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只是想,这是我们应该做的,这是一个常识性的业务方式经营。当然,如果我们要运行一个销售家具的业务,我们不应该把它做尽可能长的使用时间吗?我们不应该提供这样的商业模式,让客户把自己买回的家具在三年的时间内扔掉,然后我们再提供他们更多的家具。这在开始绝对是一个常识性的概念。这些最初的公司理念,我们现在可以说是可持续的设计理念,这是正确的设计方法,为什么不使用呢?我们不是回避做一些新东西的需求,如每年的‘米兰家具设计展’,也许我们只是不总想产生一些新的多余的东西。”

美好生活源于良好的设计,这些设计不是为了彰显设计而存在。最好的设计是最少的设计,是减去设计痕迹的设计,以最简洁的形式解决功能问题,最大限度地节约材料,实现最大的使用功能,用少而耐久的物品构建更加理想的生活,为世界的未来而设计。拉姆斯被设计理论界称为“新功能主义者”,他的设计实践为其“少,却更好”的设计哲学提供了佐证,收音机、剃须刀等产品设计充分体现了“设计追随功能”理念。

迪特•拉姆斯用简约的设计语汇和清晰的形式确立了自己在现代设计史上不朽的地位。作为德国人,他继承了本国优秀的设计传统,作品充分反映了德国制造的坚固耐用和富有社会责任的良知,可以说,他是简约主义设计风格的创始者与代言人,他的很多作品彻底摒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