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人生的72个大彻大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5 15:26:24

点击下载

作者:孙朦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悟道——人生的72个大彻大悟

悟道——人生的72个大彻大悟试读:

前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道家鼻祖老子第一次提出“道”的概念,并以此作为自己的核心思想。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内涵丰富。

人生在世,人们常常感到不如意。现代生活忙碌紧张,束缚身心,人们早已没有逍遥舒展的心境、揽月观花的闲情、俯仰于世的自在。于是,人们常常感叹心灵的迷茫与生活的不易,更感叹人生的艰辛,且常常为此痛苦、忧虑。

那么,人生到底是什么呢?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因为感受、体悟的不尽相同,所以会有千姿百态的人生。不过总的方向不会变:人生重在价值与意义。

我们的人生就像一条漫长而艰辛的路。途中会有鸟语花香,灯红酒绿;也会有苦难悲伤和烦恼忧虑。在这曲曲折折、苦乐参半的旅途中,人总不免有困惑不解的时候。然而,正是在上下求索的过程中,我们才能领悟人生的要义,找到精神的家园。

因此,想要慰藉贫乏的心灵,每个人都需要“悟道”。“悟道”就是靠自己的悟性让思维得以沉淀,让心灵能够清静。只有内心没有波澜,不因苦难而痛不欲生,也不因顺境而欣喜若狂,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才能在纷繁的人世中保持最佳的应对态度。这种心灵上的开悟,必须求助于古老的智慧。

老子的“大道”思想虽古犹新,细细品味,意味深长,启人心智。但当我们在谈“道”是一种“观念”时,我们想到的将不仅是道家,还有儒家。按照通常的理解,“道”真正成为一个哲学范畴的概念是从老子开始的。在儒家经典的《尚书》、《诗经》、《论语》中,有关“道”的记载同样不胜枚举。为此,本书部分章节也有引用,以期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参悟到“道”的博大精深。“道”的要旨是教导人们活在当下,要对自己负责,对身边的人负责;悟道就是领悟如何做人,如何在困难之时拥有耐性,在寂寞与矛盾之时懂得坚持,不争不求,不急不躁,得到为人处世之法。

悟道,也是佛法道家的一种修身方法。即通过“悟”来参透世情,达到自在与超脱的境界。悟道并不是一个高深玄虚的概念,更不是佛道中人的专利,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悟道,并通过自身努力达到洒脱自在的境界。《悟道——人生的72个大彻大悟》是一本深入浅出的悟道与修道读本,是一本帮助都市人提高自身修养的心灵手册。

我们无须逃离生活,不必追求超越生死的境界,也不必强求参透万事万物的本领,只要懂得如何调整自己,如何陶冶性情。顺境也许会变成逆境,失落转眼也许就成为欢乐,而拥有一颗平静的心,往往能在苦难的时候为自己的得到而欣喜,在狂欢的时候为自己的不足而省悟,从心灵深处参透人生的风风雨雨,看淡生活的是是非非,体会生活的真味,享受真正幸福的人生。

第一章 道中之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十二个字,是老子《道德经》的总纲。而“道”,则是老子首创的含有深刻哲理意义的概念。道的本意是“道路”的意思,引申为万物运动变化所依循的秩序、方法和规则。老子著《道德经》,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祸于身、免祸于社会的圣人之道。

无所不在的道

【悟道小站】在老子看来,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本心的发动,离开了本心,一切万法都将荡然无存。因此,他主张,人心里空了,就没有什么利害和是非心在动了,那么你的智慧才有可能发挥到极致,你的身体才能够和谐运行。

在人们的印象中,“道”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的确,它没有清楚固定的模式。尽管如此,它却有极其深刻的含义。它虽隐约不清、深远矇眬,但也不缺少实质,这种实质往往最真实、最可信。从当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遍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依据它,才能观察万物的初始。因此说,“道”,无所不在。

据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有人说又称老聃,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东)人,约生于周简王六年(公元前580年),约卒于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老子曾做周王朝的守藏史(管理藏书的史官),晚年过着隐居生活。《道德经》(又名《老子》)是老子的主要著作,这部著作对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影响深远,是古代哲学家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道德经》把“道”作为哲学最高范畴,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认为“道”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本原和支配宇宙万物的法则,是人类社会所必须遵从的准则。《道德经》第一章中就讲:“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的意思是:“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事物的本质,然而,可以用语言来表述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了。

在这里,三个“道”字引起了后人莫大的困惑,千百年以来,聚讼不绝。“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非常深奥,很难理解,因此也有好几种解释。一个被普遍接受的解释是“道”就是规律,是自然界的规律,人生的规律。不过这个规律是看不见、摸不着、说不清的。正所谓“大道无形”,下面的例子同样说明这一点: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

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足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汝唯莫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徧、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尝相与游乎无何有之宫,同合而论,无所终穷乎!尝相与无为乎!澹而静乎!漠而清乎!调而闲乎!”

上面这段话翻译过来是这样的:

东郭子问庄子道在哪里,庄子告诉他道无所不在。东郭子却非要庄子给他具体指出,但庄子回答他,道在蝼蚁、稊稗、瓦甓、屎溺,东郭子一听傻了,道怎么能在这么卑下的东西中呢?于是,庄子解释说,你所问的,根本没有接触到道的实质。庄子举了个例子,市场上的官员检查猪的肥瘦,越靠近猪脚的腿部,越能反映猪的肥瘦、健康等情况,这就是“每况愈下(即每下愈况)”,其实所有的东西都在大道的范围内。

虽然万事万物都没有离开道,但是,道一具体化就错了。很多修佛法的人也总想在某个次第上去认证,如果不认证,就认为没有资格进入下一次第,这是错误的,就像东郭子一样,想把大道具体化,希望通过眼、耳、鼻、舌、身、意能够把握,或者通过理性思维能够认识,不抓点实实在在的东西,就觉得心里空荡荡的,总要在手里抓根稻草,才觉得安全,才觉得踏实,殊不知,这个“心里空荡荡的”却是件好事。心里空了,就没有什么利害心、是非心在动了,那么你的智慧才有可能发挥到极致,你的身体才能够和谐运行。

老子的“道”指什么?它的确切含义是什么?对这一涉及老子哲学的根本问题,至今人们还在努力探索,尚无定论。但是,对“道”的内涵的丰富性,人们都是首肯的。也就是说,老子的“道”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义。同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的庄子,是老子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的理论是说,世间万物在生存的意义上都得遵循生存的规律,彼此并无高下尊卑之别。而有些人在生活中往往要刻意去分辨事物的贵贱并分别待之,这只能暴露出自己的浅薄与无知。“澹而静”就是淡泊而宁静,“漠而清”就是寂寞而清净,如何使我们的心达到这种状态?这就是“静虑”、“思维修”,把思想中的杂质清除,把你的心排空,学道的人都想心量广大、犹如虚空,可真正当心游于虚空时,自己又感到恐惧,又觉得受不了,又想热闹一下。这样折腾,怎么可能在道上成功呢?“调而闲”就是调和一切而神闲气定。庄子说的这些都是很高妙的状态,达到了这样的无为状态,你就是真人、至人了。

老子哲学的理论基础,是由“道”这个观念引发出来的。“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内核。因此,我们要想知道什么是万事万物之道,就必须从认识“道”开始。这样,才能更好地悟道。

世界万物的本原

【悟道小站】认识了“道”的本质,就有助于认识世界万物的根源和运动、发展、进化奥秘,就等于找到了我们立身处世的原理,我们便会在宇宙和自然地大道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下的万物是由“有”派生出来的,而“有”又生于“无”,这“无”就是“道”,“无”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本原,天下的所有事物都是由“有”产生的,而“有”是从“无”中产生的。归根到底,“无”才是世界真正的本原,这“无”是非常玄妙的。

庄子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太初只有“无”没有“有”,也就没有“名”,“一”与泰初同起,有了“一”而没有成形。这“一”指的是“道”,也是“无”。“无”为什么能够成为世界的本原呢?庄子论证说:“天门者,无有也,万物出乎无有。有不能以有为有,必出乎无有,而无有一无有。”世间万物都是源自于“无有”,而“无有”即空无一物,世间万物产生了,既然存在了就是“有”了,“有”不能以“有”作为自己的来源,在“有”之前就是“无”,所以“无”才是万物真正的本原。但这里的“无”不是虚无,不是零。

老子明确地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世界万物从“无”到“有”,从“一”到“二”再到“三”与“万物”,这个过程只能用“玄”字解释。在关于“无”的论述里,我们可以看到老子与庄子都是把“道”作为世界万物的本原,这是在本体论上说明“道”。在本体论上,老子与庄子的“道”正如古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西曼德引入的概念——“无限者”。在这里,老子与庄子都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方向,万物由“无”产生,追寻下去就是万物自生,万物生于“无”,世界万物都由此而确定,明确了世界物质的统一性。

道的原始含义指道路、坦途,以后逐渐发展为道理,用以表达事物的规律性。这一变化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易经》中有“复自道,何其咎”(《小畜》),“履道坦坦”(《履》),“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复》),其中的道都为道路之义。《尚书·洪范》中说:“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这里的道,已经有政令、规范和法度的意思,说明“道”的概念已向抽象化发展。

春秋时,《左传》曾有“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和“王禄尽矣,盈而荡,天之道也”之说。这里的道带有规律性的意思,表明“道”的概念已逐步上升为哲学范畴。

到了春秋后期,老子最先把道看作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成为道家的创始人。在老子以前,人们对生成万物的根源只推论到天,至于天还有没有根源,并没有论及。到了老子,开始推求天的来源,提出了道。他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而生。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道生成万物之后,又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而蕴含于天地万物自身之中,道是普遍存在的,无间不入,无所不包。道虽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但它不同于可感觉的具体事物,它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是构成天地万物共同本质的东西。所以,“道”存在于人类语言及图文之外,心灵可以感知而无法言传和图示,不能靠感觉器官去体认,也难以用普通字词去表示,只能用比喻和描述来说明它的存在。

略后于老子的范蠡,把天道看成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他认为,人事必须“因阴阳之恒,顺天地之常”,违反客观规律,必然招致灾祸。“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他说的天道主要指阳至而阴,阴至而阳,盈缩转化,周旋无尽的矛盾运动法则。天时于己不利时要主动退避,天时对己有利时要积极进取。范蠡受老子道论的影响,说“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但他主张适时积极进取,对老子贵柔守雌的思想又有所批判和修正。

战国时期,齐国稷下道家用“精气”来说明道,把虚而无形的道看作是流布于天地之间、遍存于万物内部的“精气”,说:“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

老子曾把道表述为“冲气”,并说“其中有精”。稷下道家从唯物的方面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这一思想,把道表述为无所不在而又富有生机活力的精气。精气说对后来中国医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但稷下道家赋予精气以灵性,有神秘化的倾向,与唯心主义划不清界限。

因此,道是自然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它客观存在,左右社会和人类的发展。顺应它去发展,社会才能和谐,人才会幸福,自然界才会长足存在。

以“非常”之道思考和做事

【悟道小站】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应该解放思想,打破常规,善于创新,另辟蹊径。凡是不妨换个角度和思路多想想。

老子在《道德经》中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的原意是:可以说出来的东西,就不是恒常的;可以用名去称谓,就不是恒常的名称。

老子的“常道”我们可以理解为一般的做事方法,那么“非常道”自然就是非一般的做事方法,它可以是逆向思维,也可以是特殊的思维方法。总的来说,就是一种突破性的思维方法,也就是现在人们常常说的创新思维。

宇宙和自然的大道是普遍无限和绝对永恒的,是难以描述的。难以描述,是因为我们人类思维、语言具有极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由此我们应该知道,不管我们对“道”的认识如何,都是有局限的,所以,不应停留在原地而不思进取。要想不断发展和提升自己,必须不断地探索“非常道”的思维,这才是认识“道”的正确方法。

韦睿,出身名门望族,是汉朝丞相韦贤的后人。自幼即受郡守祖征的赏识,认为他是“干国家,成功业”之才。当南齐陷入混乱之际,他审时度势,认为梁武帝萧衍还可算是治世之才,便决定辅助对方。韦睿曾任太子右卫率、辅国将军、豫州刺史,领历阳太守,后迁调合肥,因功晋爵为侯。

梁武帝决心北伐,韦睿奉命统部北伐,屡建奇功。有一次,在庆祝胜利的宴会上,韦睿与曹景宗同席,酒酣兴至,大家倡议赌钱来作余兴,约定以20万为赌注。曹景宗一掷便输,韦睿赶紧把一张骰子翻转,变成曹景宗是赢家,韦睿自己还连声说:“奇怪!奇怪!”

其实,萧梁朝代开创之初,所有的臣僚将佐,没有人的才干能超过韦睿的才干。然而,梁武帝明知他的才能,但始终不委任他作统帅,反而用一个才略平平的临川王——萧宏来当元帅,而且又派曹景宗与他并肩作战,时时刻刻都心存疑忌。好在韦睿自知苟全于乱世,隐避林下,并非上策,便以“非常道”的思维行其自处之道,不贪名利,不争功劳,在功成之时,自行谦退,以免猜忌。因此他得以寿终正寝而殁,遗嘱只要求穿常服薄葬。在他死的时候,感动得梁武帝亲临恸哭。

一般的“常道”思维,只能使人处于常规状态,容易导致保守、停滞。若想能够有所成就,就必须采取某种“非常道”的思维。“非常道”的思维往往能够运用不平常的方法,出奇制胜。“非常道”的思维并不是否定一切平常的思维模式,而是在“常道”的基础上引申而来的。

程昆是一家公司的总裁,有一次跟太太去旅游时,孩子被绑架了,绑匪要求赎金一百万元。

夫妻两人再三考虑,还是报警求助。不幸的是,歹徒好像洞悉警方的侦查手法,对于警方的行动了如指掌,因此警方始终无法救出程昆的孩子。经过几天的煎熬,程昆夫妻决定答应歹徒的要求交付一百万元,只要能让孩子安全归来。

程昆依照歹徒的指示,准备依约前往交付赎金。正当程昆开车经过市中心,在路口停下等红绿灯时,他突然看见路旁商店的电视正报道他的孩子被绑架的新闻,还分析说:“从过去的记录来看,这类案子中,即使歹徒得到了赎金,人质安全回来的概率还是很低。”程昆的脑海里突然有一种想法:“我何不把这笔赎金变成赏金,让全市的人来帮我救孩子?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也许我的孩子获救的机会更大一些。”

打定主意之后,他立刻将车子掉头,直奔电视台。他利用《新闻快报》的时间,在电视上公开向大众宣布他的孩子被绑架的事实,而他和太太是多么爱他们的孩子,他希望大家能帮忙救出孩子。说罢,程昆把一百万元现金全部倒在主播台上,然后对大家说:“只要谁能帮我们救出孩子,这一百万元的赎金就成为他的奖金!”

程昆的举动,大大出乎众人意料之外,尤其是绑架程昆孩子的歹徒,在看了程昆“把赎金变赏金”的报道后,更是不知所措。歹徒当中有人意志开始动摇了,心想:“这个案子弄得这么大,外头风声那么紧,程昆现在也不付赎金,恐怕是拿不到钱了。不如把孩子送回去并假装是救出孩子的英雄,还可以拿到一百万元的赏金。”

歹徒的首领却不认同,他觉得自己精心策划的绑架行动应该是万无一失的,一定可以拿到赎金,只是没想到程昆会出此对策。他觉得如果就这样把孩子送回去,等于自投罗网,因此坚决反对把孩子送回去。

如此一来,本来行动一致的歹徒们,因此而意见不合,又互不退让,最终起了内讧,互相残杀。最后警方赶到,并幸运地救出孩子。

时代在变,事物和人们的思维也同时都在改变,唯有能够随着时代潮流和事物的发展变化灵活应变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赢家。

因此,不论什么难题,如果按照习惯的模式去解决,肯定只能得到习惯的答案。但如果你能独辟蹊径,换个位置,换个角度,换个思路,换个方法,找出问题的关键,便会豁然开朗,摆在你面前的也将是一片崭新的天地。

道法在心,办法总比困难多

【悟道小站】人生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车到山前必有路,重要的在于你的心态。《道德经》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意思是说:大道毁坏了,才彰显仁义;投机取巧、追名逐利的智谋出现了,才会产生狡诈、虚伪;父子、兄弟、夫妇之间不和睦了,才会提倡孝慈;国家动荡混乱了,才会出现忠臣。

人生就是一个面对困难并解决困难的过程。困难能给我们带来苦恼,同时也能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奋斗的勇气。

古希腊有这样一个神话传说:

西绪福斯因为偷了天庭的火种给人们,被贬到人世间受苦。他所受到的惩罚是将一块大石头推上山,直到它不再滚下来为止。西绪福斯推呀推,费尽气力将石头推上山顶,石头又滚了下来。周而复始,永无休止。

天神想靠这样的折磨,使西绪福斯心灵崩溃而死。西绪福斯每次推石头上山时,天神都嘲笑、打击他,但西绪福斯不相信命运,依旧我行我素。他想:“既然推石头上山是我每天的任务,那我就每天都来完成,完不完成责任在我,至于石头是不是往下滚,那就和我无关了。再说,石头不往下滚,我又推什么呢?”

在西绪福斯的坦然面前,天神折服了,他无法再惩罚西绪福斯,便让西绪福斯返回了天庭。

对于一切外在的磨难,你的盾牌不是外人的帮助与同情,而是自己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想一想贝多芬,苦难好像不断地降临在他身上,再加上双耳失聪,但他没有垮掉,反而成为一代“乐圣”;想一想张海迪,全身三分之二没有知觉,但她不断地进行“生命的追问”,针灸、写作、翻译……一个正常人都无法取得那样的成绩,但是她却做到了。

人的一生,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我们做了什么。即使苦难再大,不承受也得承受。因为,承受它才能打垮它,不承受就会被它打垮!

还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两条欢天喜地的河,从山上的源头出发,相约流向大海。它们各自分别经过了山林、幽谷、草原,最后在隔着大海的一片荒漠前碰头。

若不顾一切往前奔流,它们必会被干涸的沙漠吸干,化为乌有;要是停滞不前,就永远也到达不了自由、无边无际的大海。云朵闻声而至,提出一个拯救它们的办法。

一条河绝望地认为云朵的办法行不通,执意不就范;另一条河则不肯就此放弃投奔大海的梦想,毅然化成了蒸汽,让云朵牵引着它飞越沙漠,终于随着暴雨落在地上,还原成河水流入大海。

结果,不相信云朵的那条河,宿命地流向前方,被无情的沙漠吞噬了。

在面对生活的困境时,我们都可以选择当第二条河,凭着自己坚定的信念和梦想,在绝境中寻找生机,而不是用死亡来拒绝面对难题。

有人访问过一名乳腺癌患者,她透露自己当初在被人推向手术台的那一刻,不断地和上帝“讨价还价”,祈求上帝让她多活10年,待她那两个年幼的孩子年长一些再来把她带走。

在那一刻,孩子成了她活着的最大的意义。为了孩子,她积极乐观地面对病魔,一路走来已有11年,而上帝也未向她“讨债”。而另一名女士就没这么幸运了。虽然病情相似,但她却因丈夫离开、生活失去了重心而自怨自艾,放弃与病魔搏斗。面对死神的挑战,患病不到5个月的她选择了放弃,像沙漠中被吸干水分至死的第一条河。

反观前者,从最初难以接受地不断质问“为什么是我”,到后来自适豁达地面对自己的病情,她显然已越过生命中干旱的沙漠,尝到了生命源泉的甘甜。

成大事者与未成事者之间的差距,并非如大多数人的想象,是一道巨大的鸿沟。成大事者与未成事者的区别是在一些小小的行动上:每天多花一小时阅读、多打一个电话、多努力一点、表演上多费一点心思、多做一些研究,或在实验室中多实验一次。

这就是说,比别人多努力一点,你就拥有更多战胜困难、赢取成功的机会。

两个同龄的年轻人同时受雇于一家店铺,并且拿同样的薪水。可是叫阿诺德的小伙子青云直上,而那个叫布鲁诺的小伙子却仍在原地踏步。布鲁诺很不满意老板的不公正待遇,终于有一天他到老板那儿发牢骚了。老板一边耐心地听着他的抱怨,一边在心里盘算着怎样向他解释清楚他与阿诺德之间的差别。“布鲁诺先生,”老板开口说话了,“您到集市上去一下,看看今天有什么卖的。”

布鲁诺从集市上回来向老板汇报说:“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拉了一车土豆在卖。”“有多少?”老板问。

布鲁诺赶快戴上帽子又跑到集市上,然后回来告诉老板一共有40袋土豆。“价格是多少?”

布鲁诺第三次跑到集市上问来了价钱。“好吧,”老板对他说,“现在请您坐在这把椅子上,一句话也不要说,看看阿诺德怎么办。”

阿诺德很快就从集市上回来了,并汇报说到现在为止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一共40袋,价格也问清楚了,土豆质量很不错,他还带回来一个让老板看看。这个农民一个钟头以后还将弄来几箱西红柿,据他看价格非常公道。昨天他们铺子的西红柿卖得很快,库存已经不多了。他想这么便宜的西红柿老板肯定会进一些的,所以他不仅带回了一个西红柿作样品,而且把那个农民也带来了,现在正在外面等回话呢。

此时老板转向布鲁诺,说:“现在您肯定知道为什么阿诺德的薪水比您高了吧?”

布鲁诺跑了三趟,才在老板的不断提示下,了解了菜市场的部分情况;而阿诺德仅一趟,就掌握了老板需要和可能需要的信息。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人像布鲁诺那样,上司吩咐什么就干什么,自己从不用脑,结果长期不被重用,还感叹命运的不公。而像阿诺德那样办事高效、灵活的人,不仅能圆满地完成上司交给的任务,还能主动向上司提供参考意见和尽可能多的信息,自然会得到上司的赏识和青睐。在这样的人看来,办法总比困难多。

人生是个大舞台,也许有笙歌相伴,也许有大浪淘沙,但主角永远都是我们自己。即使别人能给我们再大的帮助,可他们却永远无法主宰我们的一生。

我们没有先知先觉的能力,芸芸众生,谁都无法避免苦难的降临。勇敢者、智者面对苦难,能够坦然接受,然后想方设法化解苦难,把它看作是对人生的一次挑战,从而赢得别人的敬重;懦弱者、愚者面对苦难,只会像塌了天,垂头丧气,甚至丧失了生活的勇气,结果苦难更加深重,造成的损失与危害更加巨大,而他们只能为别人留下笑柄或提供反面的教材,这样的人生何其可悲。

忧愁和烦恼通常会使人的情绪波动,让原本能够做好的事情都无法做好。老子面对这种情况才提出了“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的观点。

因此,在老子看来,面对任何困难都不必过于烦恼,总会找到妥善解决的办法。关键看你用什么心态去面对现实,是否能竭尽全力,积极找寻恰当的方法,以便获得好的结果。正所谓,道法在心,办法总会比困难多得多。

“道法自然”是人之常道

【悟道小站】所谓“道中之道”,也就是“为道”。那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为道呢?为道就是我们无论做什么都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因为“道法自然”本是人之常道。

老子曰:“道法自然。”这里面的道,就是自然规律。任何事物都有它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谁能掌握这个规律,按这个规律办事,谁就顺应了道,就能做成事。反之,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就要受到惩罚。

来看下面的故事:

有两位老汉在河边钓鱼,他们一人坐在一块石头上,神情十分专注。

这时,其中一位老汉一次又一次地起竿,不断地将钓上来的鱼放进鱼篓里;而另一位老汉的鱼篓里却空空的,他一条鱼也没钓到。这位没钓到鱼的老汉有些沉不住气了,他跑到那位钓鱼多的老汉身边,对那位老汉说:“老哥,您已钓了这么多的鱼了,而我,从一早到现在连一条鱼也不曾钓到。咱俩用的鱼食一样多,钓钩下去一样深,可是结果却完全不一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那位钓鱼多的老汉说:“您是问我钓鱼的方法吗?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只不过我有这样一些体会:比如说,在我开始放下钓钩时,我心里想的并不是钓鱼这件事,因此,我不急不躁,我的眼神很平和而不是四下搜索张望,我的神情也不变,鱼就放松了戒备,忘记了我是钓鱼人,它们在我的钓钩旁游来游去,因此很容易上钩,我也就容易钓到鱼。我看你呀,就不像我这样,而是心里老想着鱼,心情十分急切,眼睛老看着游来游去的鱼,这样你的神情变化太明显,鱼看到你这副神情,它们会十分紧张,自然都被吓跑了,那你又如何钓得到它们呢?”

听了这番话,钓不到鱼的这位老汉才恍然大悟。于是他按那位老汉说的去做,静下心来,全神贯注。果然不大一会儿工夫,他也接连钓上来好几条鱼。

要想达成目标,就要认真专注地按规律办事。虽然两个老汉钓鱼,外部条件一样,可是方法不一样,结果就不一样。所以,无论是读书、工作、搞研究还是做其他什么事,专心致志地按规律办事,才能有好的效果。

人们努力地从经历过的事情中总结出富有价值的规律,并把这些规律应用到以后的工作中,这样是很有好处的,因为人们有规律地进行工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可以创造更多的财富。尽管人们身处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岗位,而且对工作规律的要求不同,能够总结出的规律内容更是不同,但是工作有规律会产生更大的效益是不会变的真理。

人们从经验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对过去的事情不会产生影响,但是却会对未来产生巨大影响。工作有了规律,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方便,而且也可以积累更多的经验,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产生更高的工作效率。能够在工作和生活中获得成功的人就是那些能够从经验中迅速找到富有价值规律的人,他们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会以更小的代价换取更大的收益,会走向成功。

有一次,一个小职员正赶着上班。这天他的公司有一个很重要的会议,会议中的表现关乎他能否升职,所以不能迟到。无奈他的闹钟却在那天坏掉了,最糟糕的是还有20分钟会议便要开始了。

小职员唯有改乘出租车,希望能赶得及参加会议。他好不容易才截到一辆出租车,匆匆忙忙上车后,他便对司机说:“司机先生,我很赶时间,拜托你走最短的路!”

司机问道:“先生,是走最短的路,还是走最快的路?”小职员好奇地问:“最短的路不是最快的吗?”“当然不是,现在是高峰时间,最短的路都会交通堵塞。你要是赶时间的话便得绕道走,虽然多走一点路,却是最快的方法。”

听了司机的话,小职员最后还是选择了走最快的路。途中他看见不远处有一条街道堵塞得水泄不通,司机解释说那条正是最短的路。司机所言没差,多走一点路果然畅通无阻,虽然路程较远,却很快便到达目的地。小职员最终赶上了会议,还升了职当上部门主任。

人总喜欢使用快捷方式,希望不劳而获,还以为捷径可以用最少的体力最快到达目的地。然而,捷径虽然是最短的,却未必是最快的。你看过有多少赌徒从不工作却因为赌博而成为富翁?你又见过有多少学生从不上学却因为上补习班而考得优异的成绩?

相反,因为走捷径而赔上时间、金钱甚至是生命的,我们倒见过不少。例如就有不少人因为嗜赌而欠下高利贷,最后不但家破人亡,还赔上宝贵的性命。

所以说,所谓道,就是客观规律。比如读书就要循序渐进,如果太急,太功利,必然会使脑子承受不了,进步反而有限。因为大脑也需要休息、调整。当然,也不能“一曝十寒”,读一天书,玩十天,这样也会坏了读书的胃口。

同样,为道也是这样,自然界有其道,就是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只有遵循自然规律办事,不急于求成,才有可能达到人生的完美境界。

损有余而补不足

【悟道小站】做人不要居功自傲,要时刻保持清醒,要清楚地认识自己所处的位置。《道德经》第七十七章记载:“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

大自然的规律不正像拉弓射箭吗?高了就压低它,低了就抬高它,有多余的就减少些,不足的就加以补充。大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而补充不足的。人间法则则不同,常常是减少不足的补充有余的。谁能把有余的拿来补充不足的?只有得道的人。所以圣人作出了贡献不占有,成功了也不居功自傲,他不愿意表现自己的贤能而被人赞美。

老子运用圣人的所作所为来向世人做示范,告诉人们不要居功自傲,而是要适当地贬损自己,始终保持谦和、恭敬、卑下的德行。这样不仅可以赢得美名,还可以保身。

小孟是一个业务员,他的销售技能和业务关系都非常好,因此他的业绩在全公司里是最好的。取得成绩以后,他就开始对别人指手画脚了,尤其是对那些客户服务人员。

本来这些客户服务人员非常支持小孟的工作,只要是他的客户打来的电话,客服就会马上进行售后服务的。但是由于小孟动辄说“是我给你们的饭碗,没有我你们都要饿死”,要不然就是说这些客服人员服务不好,他的客户向他投诉,等等。慢慢地,客服人员开始通过行动来对他提出抗议。

后来,凡是小孟的客户打来的电话,客服人员都一拖再拖。最后,这些客户打电话给小孟,并把怒火发泄到他的身上。由于后继服务不到位,小孟的续单率非常低,原来的客户也都让其他业务员抢走了。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一个员工的成功肯定有他自己的因素,但绝对不能脱离开团队的配合。如果没有强大的团队作为支撑,再有能力的人也不可能把工作做好。

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认为这件事情没有了自己就一定不会成功,那么你就会有一种骄矜之气。在团队中,一定有一件事情是你最擅长的。也许在这件事情的操作过程中,你是主要力量,但并不代表没有了你就不行。

人处在顺境和得意时,最容易得意忘形,滋生败象,乐极生悲。看过电影《特洛伊》的人,想必都会记得特洛伊王国是怎样被毁灭的。特洛伊人与入侵的希腊联军作战,双方互有胜负,后来联军中有人献计,假装全部撤退,留下一匹大木马,并将士兵藏在马腹内,其他的主力部队则躲在附近。特洛伊人望着远去的舰队,以为敌人真的撤退了,于是将木马拖入城内,歌舞狂欢,饮酒作乐。就在他们进入梦乡之时,木马中的士兵纷纷跳出,打开城门,里应外合,于是特洛伊灭亡了。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教训有两点:一是得意时不要高兴得太早,否则失意马上就到;二是失败也莫生气,危机即转机,失败后面可能就是成功,遇到挫折时,要咬紧牙关,坚韧自强,逆境终将过去,雨过天晴,前程便一片光明。工作中,有些人因为顺境连连而愈感欣慰,愉悦之情不时流露于脸上,然而,不能光是高兴,应该想想怎么才能维持好运,永葆成功。

俗话说“满招损,谦受益”,才华出众而又喜欢自我夸耀的人,必然会招致他人的反感,暗中吃大亏而不自知。有锋芒也有魄力,在特定的场合显示一下自己,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太过,锋芒不仅会刺伤别人,也会损伤自己。

做大事的人,过分外露自己的才能,只会招致别人的嫉妒,导致自己的失败,无法达到事业的成功,更有甚者,不仅因此葬送了政治前途,还累及身家性命。所以有才华要含而不露,对他人不可过于耿直地指责和批评。

赵本山的小品中有一句话:“地球就得围着你转,你是太阳呀?”我们必须清楚,这个世界上少了谁都一样。伟人都会成为历史,更何况我们呢?一个想真正有所作为的人,就不要把功名利禄看得太重,而应抱着淡然一笑的态度。

美国汽车大王福特曾说:“一个人如果自以为有了许多成就就止步不前,那么他的失败就在眼前了。许多人一开始就奋斗得十分起劲,但前途稍露光明后,便自鸣得意起来,于是失败立刻接踵而来。”

希腊著名的雄辩家德摩斯梯尼说:“维持幸福,远比得到幸福困难。”同样的道理,好业绩来得不易,但更难得的是如何保持好业绩。在你成功之时,你最多只能高兴五分钟,因为你若不努力,第六分钟就会有人赶上你,甚至超过你。

一个人是否伟大,是可以从他对自己的成就所持的态度看出来的。因此,即使你的运气极好,也莫要得意忘形,要积累你的成就,作为你更上一层楼的阶梯。得意时最不易避免的是炫耀,失意时最不该学会的是抱怨;在得意时最忌讳的是把握不住的“四面开花”,失意时最需要的是“换一条路走走”。其实,得意不一定就是得到,失意也并非就是失败。

如果一个人骄傲自满,狂妄自大,道德不修,即便是亲近的人也会厌恶他,离他远去。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得意都应该有得意的豁达,失意都应该有失意的人格。

生命只在呼吸之间

【悟道小站】把自己的每一天都过得充实和美好也许并不简单,但如果你能比别人多点信心、多点宽容、多点爱心,你就会比别人少很多遗憾!《道德经》第七章中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是为了自己而生存而是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遵循着生灭、无常的道理。春天,百花盛开,树枝抽芽;秋天,树叶飘落,乃至草木枯萎,这是无常现象,我们大家也是一样,谁也不能避免生、老、病、死,这些都是很自然的事。既然无法避免,就应该顺其自然,让这有限的生命发出无限的光热。

从下面这个故事中,我们也许能有所感悟:

有一次,佛陀和弟子们化缘归来时,弟子们都很疲惫了。有的慨叹道:“总算回来了。”佛陀听后问弟子们道:“你们每天忙忙碌碌托钵化缘,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弟子们双手合十,恭声答道:“佛陀,我们是为了滋养身体,以便长养色身以求得修炼解脱啊。”

佛陀用清澈的目光环视着弟子们,沉静地问道:“那么,你们且说说肉体的生命究竟有多长久?”

这时,站在佛陀身边的一个弟子充满自信地回答:“有情众生的生命平均起来有几十年的时间。”佛陀听后摇了摇头说:“你并不了解生命的真相。”那位弟子面露愧色。

另一个弟子见状,郑重其事地说道:“我觉得人类的生命就像花草一样开了又败,春天萌芽发枝,灿烂似锦;冬天枯萎凋零,化为尘土。总是轮回。”

佛陀露出了赞许的微笑,说道:“嗯,你能够体察到生命的短暂迅速,但是对佛法的了解,只限于表面。”那个弟子起初听到佛陀的赞许很得意,听到后半句懊丧地伸了伸舌头。

又一个弟子无比悲伤地对佛陀说:“我觉得生命充其量只不过一昼夜的时间。就像蜉蝣虫一样,早晨才出生,晚上就死亡了。”“哦!你对生命朝生暮死的现象能够观察入微,对佛法已有了进入肌肉的认识,但不不够深入。”

现场一片宁静,众弟子都想不出佛陀最满意的答案。

后来,在佛陀的不断否定、启发下,弟子们的灵性逐渐被激发出来。

终于有个弟子大胆地说:“我觉得其实我们的生命跟朝露没有两样,早晨看起来晶莹美丽,可只要阳光一照射,一眨眼的工夫它就消逝了。”

佛陀还是含笑不语。弟子们更加热烈地讨论起生命的长度来。

这时,只见一个弟子站起身说:“佛陀,依弟子看来,生命只在一呼一吸之间。”

语音一出,四座愕然。大家都不知道对错,凝神地看着佛陀,期待佛陀的教诲。“说得好!生命的长度就在一呼一吸间。切不要懈怠放逸,以为生命像露水有一瞬,像蜉蝣有一昼夜,像花草有一季,像凡人有几十年。生命只是一呼一吸!应该把握生命的每一分钟,每一时刻,勤奋不已,勇猛精进!”佛陀赞许地说。

的确,每个人的生命很漫长但也很短暂的,只有一呼一吸一瞬间,一口气呼出去又吸回来,叫活着,呼出去,吸不回来,就叫死亡。生命如此有限,所以才能显示出它的珍贵,生命的长度和深度都在于自己把握。既然过去已经无法挽回,未来又是不可预知,只有现在是你可以掌握的,那么你也只有珍惜现在,未来才不会后悔。

一个人在荒野遇到一只老虎,于是他拼命奔跑,但那只老虎却紧追不舍。那人跑到一处悬崖之上,双手攀着一根枯藤,让全身悬在半空中摇荡。他抬头仰望,只见那只老虎仍在向他怒吼,向下看去,又见另一只老虎正张开血盆大口等着他,而他只有一根枯藤赖以系命。就在这时,又有一只白鼠和一只黑鼠在上面啃噬那条枯藤。这时,他忽然看见附近有颗鲜美的草莓,于是他一手攀藤,一手将草莓送入了口中并叹道:“味道真好呀!”

现实中很少有人品尝得到这“草莓”的美好滋味,因为我们世俗的眼里只看见凶猛的“老虎”和狡猾的“老鼠”,对近在咫尺的“草莓”却视而不见。其实这颗“草莓”就在我们轻柔的呼吸间生长着。它就是一颗炽热的心,燃烧着对生命最热切的渴望,蕴藏着对人生最真切的感悟:珍惜存在的每份美好,随缘即是福。“诸行无常”是佛道的根本教理之一,意思是说世间没有固定不变的东西,譬如山河大地的成住坏空、有情生命的生老病死、心理活动的高低起伏,都是无常的现象。道法虽然主张过去、现在、未来,但是尤其重视现在,特别是脉搏跳动、呼吸知觉的现在。

世上永远无法探知清楚的一个是宇宙空间,一个就是人的内心世界,它们同样的浩瀚,同样的瞬息万变、难以捉摸。庄子说:一个人要走出去跟天地对话,做精神的释放。这位两千年前的智者或许早已经悟到了人生的奥妙了。

一个著名的作家说:“生命里一定有一个时刻是连最伟大的艺术家都难以言表的,那是我们生命里最重要的时刻。”茶道讲究一口为饮,三口为品,这“饮”、“品”之间就映射了每个人对生活的感受,从“饮”到“品”的差别是什么呢?饮是一个纯粹器官的反应,品是一个精神上的回应,我们说品茶、品酒,品一定离开了纯粹器官的刺激,而变成了某种精神上的回忆。同理,人生匆匆走过,如果没有学会“品”过程的话,人绝难配以“万物之灵”的称号了。

综上所述,生命虽然变幻无常,但是我们可以创造不灭的永恒。正因为生命是无常的,更能够激励我们持勇猛的精神,掌握每一刻实在的呼吸,成就自己清净的智慧。有时我们豪奢地浪掷青春,以为自己拥有享用不尽的年轻岁月,殊不知,生命只在呼吸之间。

谦让无争,活在当下

【悟道小站】不要为逝去的过去而后悔,也不要为未知的明天而担心,因为,认识活在当下的,把握好了今天,才能对将来有更实际的展望。《道德经》关于人生的描述总是深入浅出,除了认为“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外,还认为:“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即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谁都知道,人不能割裂时间的绳结而存在。我们不能总是活在昨日的回忆中,也没法活在明天的虚拟里,更不能在争强好胜中获得已经过去的和还没有的东西。

曾国藩在他率领的“曾家军”攻破南京,平定了太平天国,立下赫赫战功之际,马上给他的弟弟曾国荃寄去一封信,信中附了一首诗:“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诗中告诫他的弟弟,千万不能因此而骄傲自大,越有功劳越得低头做人。

诗中“屠羊说”的典故,出自庄子的《让王篇》。屠羊说是楚国的一个屠夫,曾跟着遇难的楚昭王逃亡。在流浪途中,昭王的衣食住行,都是他帮忙解决的。后来楚昭王复国,昭王派大臣去问屠羊说希望做什么官。屠羊说答复道:“楚王失去了他的故国,我也跟着失去了卖羊肉的摊位,现在楚王恢复了国土,我也恢复了我的羊肉摊,生意依旧红火,还要什么赏赐呢?”

昭王过意不去,再下命令,一定要屠羊说领赏。于是屠羊说更进一步说:“这次楚国失败,不是我的过错,所以我没有请罪让楚王杀了我。现在复国了,也不是我的功劳,所以我也不能领赏。我文武知识和本领都不行,只是因为逃难时偶然跟楚王在一起,如果楚王因为这件事要召见我,是一件违背政体的事,我不愿意天下人来讥笑楚国没有法制。”

楚昭王听了这番理论,更觉得这个羊肉摊老板非等闲之辈,于是派了一个更大的官去请屠羊说来,并表示要任命他为三公。可他仍不吃那一套,死活不肯来,并说:“我很清楚,官做到三公已是到顶了,比我整天守着羊肉摊不知要高贵多少倍。那优厚的俸禄,比我靠杀几头羊赚点小钱,要丰厚许多倍。这是君王对我这无功之人的厚爱。我怎么可以因为自己贪图高官厚禄,使我的君主得一个滥行奖赏的恶名呢?因此,我绝对不能接受三公职位,我还是摆我的羊肉摊更心安理得。”

谁不想拥有豪宅美服,拥有万贯家财?谁不想功成名就,受人尊敬与赞扬?但面对突然从天而降的荣华富贵,屠羊说没有忘乎所以,没有得意忘形,而是保持了一种难得的平常心,不仅体现了“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的老庄精神,而且也是某种程度的自我保护。因为突然降临的好运,固然让人欣喜激动,但也可能潜伏着祸害,所谓乐极生悲,福盛转祸,让人难以心头踏实,所以中国历来有“惜福”之说。

曾国藩引用这个典故,是对他弟弟的警告。他语重心长地教诲他的弟弟,要看淡人世间的名利,知悉“随处有乘除”。这就像《红楼梦》中的荣国府在元妃省亲时,是何等排场显赫,大观园里的锦绣繁华,无所不用其极。其烈火烹油之势赫然冲天,可是不久就应了元妃的话,有权有势不可使尽,金山银山也有挥霍净尽的一天。他们不懂谦和韬晦,骄伐太过,结果举府被查抄,家道一落千丈。而“万事浮云过太虚”,就是说荣誉也好,毁谤也好,都不过是蓝天上的一片浮云,一忽而就要被风吹散,成为过去的。风吹云过后,澄湛的蓝天,依然是澄清碧蓝的。曾国藩深知,当时的环境对他们兄弟二人极为不利,朝廷内外,说他们坏话的人很多很多,他不能不明哲保身,收敛避祸。

曾国藩的这番话同时也说明,即使一个人功成名就了,成名成家了,也要谦和礼让。一方面,名是相对的,满招损,谦受益;另一方面,如果你居功自傲,狂妄自大,别人也会不理你那一套。

一位青年满怀烦恼去找一位智者,他大学毕业后,曾豪情万丈,如今却依然一事无成。他找到智者时,智者正在河边小屋里读书。智者微笑着听完青年的倾诉,对他说:“来,你先帮我烧壶开水!”青年看见墙角放着一把极大的水壶,旁边是一个小火灶,可是没发现柴,于是便出去找。他在外面拾了一些枯枝回来,装满一壶水,放在灶台上,在灶内放了一些柴便烧了起来,可是由于壶太大,那捆柴烧尽了,水也没开。于是他跑出去继续找柴,回来的时候那壶水已经凉得差不多了。

这回青年学聪明了,没有急于点火,而是再次出去找了些柴,由于柴准备充足,水不一会儿就烧开了。智者忽然问他:“如果没有足够的柴,你该怎样把水烧开?”青年想了一会儿,摇了摇头。智者说:“如果那样,你就把水壶里的水倒掉一些!”青年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智者接着说:“你一开始踌躇满志,树立了太多的目标,就像这个大水壶装了太多水一样,而你又没有足够的柴,所以不能把水烧开。要想把水烧开,你或者倒出一些水,或者先去准备柴!”

青年恍然大悟。

只有删繁就简,从最近的目标开始,才会一步步走向成功。万事挂怀,只会半途而废。另外,我们只有不断地捡拾“柴”,才能使人生不断加温,最终让生命沸腾起来。

每一个当下,就是每一个现在。现代人考虑过去和未来也许是天性,于是总是不能平平静静坦然地安排好现在仅有的时间和精力。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欢在自己的人生中设一个界限。比如:25岁一定要结婚,26岁一定要生孩子,30岁一定要买车,31岁一定要有房子……

其实,我们应从虚幻的过去与未来中清醒,立足于解决当前的问题,珍惜当下。这也利于让人修身养性,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仔细思量:如果今天的问题都一一解决了,那么未来又有什么可以担心的呢?过去的已过去了,再辗转回味已无济于事,不如接受不完美的现在。过去永远不会重来,明天永远是明天,努力把眼前的事情做好——这才是重要的。

可见,把握现在、活在当下,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抱持这样的积极态度,人生才会更自在、更智慧也更快乐,因而人才会有更丰盛的生活。这也正是当下的力量。

人生不是徘徊,不是等待,人生最美好的时候就是现在。因此,我们应活在当下,把握现在,全心全力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

第二章 方圆之道

老子“道”的哲学概念中有道体,即“道之为物”,这一点正与人们所推崇的方正为人、圆融处世之道不谋而合。因此,懂得方圆之道,是每一个悟道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柔克刚,弱胜强

【悟道小站】“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只有最柔软的东西,才能出入世上最坚硬的东西之间而游刃有余。《道德经》第七十六章云:“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很多人都看过《太极张三丰》的电影,太极之术令异常凶悍的敌人有劲使不出,即便能使出来也使不对地方,当真是“用意不用力,太极圆转,无使断绝。得机得势,令对手其根自断。一招一式,节节贯串,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当然也有人说,这是小说或者电影中的虚构情节,实际中还是练散打搏击的要厉害得多。

的确,现在的人们尤其是公园里的老年人练的太极拳确实像广播体操似的,不要说打不过散打高手,就算是寻常壮汉也对付不了,这是实情。但这是因为现在的人练太极拳偏重其健身功效,搏击功效早就退化了。而据此就说太极拳的以柔克刚之术是假的,自然是大错特错。

太极宗师之一杨露蝉的主要活动期在清朝咸丰、同治年间。他在端王府教拳,王府上下,高手自然极多,何以个个服他?另外京城中慕名来挑战的也个个身怀绝艺,岂有鱼腩之辈?而且杨露蝉好武成癖,无论何门何派何等人来挑战,无有不允。他用“以柔克刚”的太极拳法,无往不利,打服了四方高手,获得了“杨无敌”这样的美名。太极拳法的威名,想来绝不是吹嘘出来的。

当然,太极拳法只是“以柔克刚”最为形象的一个例证罢了,道家“柔能克刚”的道理绝不局限在这一处。为人处世之道更是如此。

世人往往崇敬敢打敢杀的硬汉,殊不知“虽万千人吾往矣”的气概固然让人热血沸腾,但冷静澄明,挫其锐、解其纷的高士之作为却更有成效。以看武侠小说为例,大家也是多喜欢萧峰、郭靖之类铁铮铮的好汉,而对张无忌这样常人看来黏黏糊糊、优柔寡断的人物往往嗤之以鼻。其实张无忌才是深谙道家“以柔克刚”妙诣的一个人物。

老子提出的“柔弱胜刚强”是一伟大的哲学命题。它反映在自然、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对人类哲学发展思想史的贡献来看,它完全可以与“神与人”、“精神与物质”等这些哲学命题相媲美。老子发现了柔弱的价值。《道德经》称“弱者道之用”,把柔弱视为“道”的性质和作用。

老子认为,“道”正因为其柔弱而能永恒长存。与刚强相比,柔弱乃是生命的象征。比如人活着的时候柔弱,死的时候便僵硬;草木生的时候柔软,死的时候则枯槁。又比如,舌头由于是柔的,故能长存;牙齿坚硬,则容易折断。老子一向贵柔,以柔克刚,以弱胜强,《道德经》中类似的论述还有很多,如“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道家提倡要像风、水一样柔弱、谦下、宽容,看起来被谁都能战胜,一个指头就能戳透,但最终以柔克刚,风能刮断大树,吹垮房屋,水能冲决大堤,淹没山陵。

唐朝时的郭子仪,在安史之乱中居功甚伟,对唐室说是有再造之功也不为过。网络上曾流行过一副对联,下联就叫作“安史之乱,郭破虏,李莫愁”(上联是“西安事变,张无忌,杨不悔”),巧妙地嵌入了金庸小说中的人名,这“郭破虏”中的“郭”正是说的郭子仪,有郭子仪在,李唐家就不用发愁了。郭子仪虽然功高盖世,但是却处处小心,尤其是对大太监鱼朝恩等,常示以宽柔。

鱼朝恩曾多次进谗言中伤郭子仪,一度夺去郭子仪的兵权,但郭子仪坦然处之。鱼公公还暗中差人到华州去挖了他的祖坟,盗了坟中的祭品。这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可是深仇大恨。郭子仪的部将李怀光等人非常气愤,准备搜查物证,决心报复。但郭子仪入朝,面对皇上,流泪长哭,自称有罪,向皇上奏说:“我指挥部队,外出征伐,动不动就成年地打仗。害了人家的兄长,杀了人家的父亲,这情况是很多的。他们的兄弟妻子想给我捅刀子的人也是很多的。今天我受到的污辱,正是由于他们的无辜。但是,我为报效国家,即使死了也是无悔。”皇上和鱼朝恩本来都暗自担心,但见郭子仪如此大度宽柔,率先自责,并不追究自己祖坟被刨之事,都长出了一口气。

柔,当然也不是一味地妥协偷安,更不是采取鸵鸟政策一头扎进沙堆。像《红楼梦》中的迎春,懦弱至极,手下的丫头老妈子都不将她放在眼中,偷拿了她的“攒珠累金凤”首饰,她也不闻不问,自拿了一本《太上感应篇》一边去看。像这样的“柔”,就只有受欺负的份了,哪里又有“克刚”之效?所以柔中要有刚,弱中要有强,这等妙味,寻常人是一时领会不来的。

综上所述,所谓柔能克刚,其实也是道家“无为而无不为”总纲中演化出来的一种具体体现,无用之用,无为之为,柔能克刚,这些都是道家为人处世一脉相承的方圆之道。

幽默要把握尺度

【悟道小站】幽默是人的思想、意识、智慧和灵感的结晶,幽默风趣的语言是人的内在语言运用中的外化,在与人沟通中,幽默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道德经》曰:“善言,无瑕谪。”其意思是说:善于言谈的人,不留下漏洞让人指责。

看过京剧《沙家浜》的人大多佩服阿庆嫂说话滴水不漏。老子觉得最善于说话的人,就是说话不留破绽与纰漏的人。所以说话得体,是口才学追求的最高境界,而幽默又最能体现说话的得体性。

有一对新婚夫妇,一天因为某事吵了起来。由于年轻气盛,两口子又都在气头上,所以彼此谁都不肯让步讲和。气急之下,妻子一边拿出包来收拾自己的东西,一边说要回娘家。丈夫也没有过多理睬,只是在一旁生闷气。妻子收拾完衣物后,气鼓鼓地管丈夫要路费,丈夫什么也没有说,便从皮夹里掏出20元钱递给妻子。妻子拿着钱呆呆地瞅着丈夫,并没有走的意思。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妻子终于忍不住生气地说:“我回来的路费你不给报啊!”丈夫瞅了瞅妻子,慢条斯理地说:“带着我这么个大钱包回娘家,还怕没有路费?”妻子听了,立刻破涕为笑。两人以幽默的方式化解了即将爆发的情感战争。

无论是日常生活中,还是在重要的社交场合,都离不开幽默风趣的谈吐。幽默风趣的谈吐不仅能吸引听者的注意力,而且还能与听者建立起亲密的关系。所以说,幽默的谈吐是良好口才的重要标志之一,还是一种有价值的思维品质,它表现为机智处理复杂问题的应变能力。幽默来源于对世间万物的洞察,它常常是人们处于困境时实现自我解脱的一种方法。“幽默属于乐观者,幽默属于生活中的强者。”这话很有道理。幽默的谈吐是建立在说话者思想健康、情趣高尚的基础之上的。幽默常用在对人提出善意的批评和规劝上,这必然要求批评者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较佳的修养。一个心地狭窄、思想颓废的人不会是幽默的人,也不会有幽默感。

人的幽默谈吐,是同他的聪明才智紧密相连的。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有良好的文化素养、丰富的文化知识。如果一个人对古今中外、天南地北的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各种事情都有所了解和掌握,再加上有较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说话就生动、活泼、诙谐。古今中外著名的幽默大师,往往又都是语言大师。幽默并不是矫揉造作,而是自然地流露。有人非常有见地且深有感触地说:“我本无心讲笑话,笑话自从口中出。”这句话正说明了这一点。

古今中外浩瀚的文学作品中,特别是在讽刺小说、喜剧剧本、漫画集锦、笑话集和寓言等作品中,幽默语言的记述甚多,不妨多多阅读这些作品,可以从中受到启发。此外,还可以多欣赏些滑稽剧、相声等文艺节目,从而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因为,幽默是在广闻博见的基础上产生奇妙联想而涌现的语言。对实际事物、对历史知识所知甚少的人,一向孤陋寡闻、离群索居或者深居简出的人,是很难具备幽默智慧的,当然也就谈不上有幽默感了。

反应迅速是幽默谈吐的特点之一。这就要求言谈者思维敏捷,能言善辩,然而这些又是对生活深刻体验和对事物认真观察的结果。敏锐的观察力不仅是从事科学研究必备的条件,也是具有幽默谈吐的重要因素。

幽默是智慧与知识的综合运用,当一个人处于四面楚歌的危急情境,或者是受人非难的尴尬处境时,幽默可以给他转败为胜的力量。

当然,谈吐幽默,应做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必须能够把一件平凡的事物由里往外、由外往里看个透,一两句话道出那讳莫如深的引申之意,从人们熟视无睹的现象中创造出别人所不曾问津的东西。

另外,一个人的幽默感与他的社会活动紧密相连。要使自己谈吐风趣,最好的办法是向生活学习。中外无数的大政治家、大思想家、大文豪都是极富幽默感的人,在我们的周围也不乏开朗风趣的人。跟各行各业的人聊天,我们会经常意外地发现他们运用语言之妙,足以令人倾倒。在接近他们的过程中,我们会增加自己语言的“库存”和会话的才能。

生活中,如果一个人活泼幽默,懂得讲一些笑话来活跃气氛,总是比较受欢迎。但是,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职场上的幽默有一些潜规则,如果触犯了这些潜规则,不但不能让人开心,反而让人反感、误会。所以,幽默一定要恰到好处。

如在工作场所这个无风还起三尺浪的地方就要特别注意开玩笑的艺术,哪怕是说最轻松的玩笑话,也要注意掌握分寸。

第一,工作场所尽量不要说黄色笑话,特别是与女性共事时,她们可能会觉得被冒犯。

第二,不要拿别人工作上的表现来讲笑话。

第三,避免讲关于宗教、种族、国籍、性倾向等话题的笑话。

第四,尽量只开关于自己的玩笑,这样别人会觉得你容易接近,而乐于和你做朋友。

第五,如果要开比较亲近的同事的玩笑,尽量拿那些无伤大雅的小事来说。

总而言之,幽默使人轻松、愉快、爽心、舒畅。在幽默所制造的活跃的气氛中,人们更便于交流感情,因种种原因造成的隔阂也会随之消失,大家在笑声中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离,有幽默感的人总是能激起大家谈话的兴趣,给人带来欢乐。

真诚就有好运

【悟道小站】人,应以诚为本,以信为天。只有以诚来为人处世,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才能在事业上有所发展,才有光明的前途。“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它的原意是:男子汉大丈夫,选择淳厚而不选择轻薄,选择朴实而不选择虚华。

老子所说“大丈夫”一词,可以解释为“智慧很高的人”,但其中也包含有豪爽、果敢、刚毅的内容。老子用了一些具体的规范把人的思想行为定着在固定的形式中,即按忠信行事,不执行浅薄之礼。

古往今来,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真诚的总是受到人们的推崇和青睐。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北宋大词人晏殊为人特别真诚。有一年,宋真宗允许臣僚们挑选旅游胜地举行宴会。各级官员都踊跃参加,连市楼酒店也都设置帷帐以供宴会和旅行住宿需要。晏殊这时手头拮据,没钱出游,便在家与兄弟读书论理。这天,宋真宗挑选辅佐太子的官职,出人意料地在百官中选任晏殊。宰相问真宗用意,真宗解释说:“我听说各级官员无不游山玩水,大吃大喝,通宵达旦,歌舞不绝,唯有晏殊闭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谦厚,正可担当辅佐太子的重任。”晏殊听说后,便老老实实向真宗说:“我并不是不喜欢游乐吃喝,只是因为我现在没钱。如果有钱,这些旅游宴会我也会参加的。”宋真宗越发佩服晏殊的诚实,又因为晏殊懂得为臣之道,便越来越受到真宗的重用,到宋仁宗时,晏殊被任命为宰相。

真诚的例子还有很多,来看看这则小故事吧:

在英国,有一位富翁在儿子很小时失去了妻子,于是他请了一位管家来当儿子的保姆,并且料理他的家务。当这个小男孩长到15岁时,突然生了场大病,不治而逝。这个富翁经不住二度失去亲人的打击,不久之后,也因过度悲伤而与世长辞。

富翁并没有留下遗嘱,也没有亲戚尚在人间,于是政府便根据法令将这位已故富翁的财产充公,并且拍卖他的所属遗物。

富翁的老管家是个穷人,但也决定买下一件遗物作为纪念,那是一幅挂在楼梯走道墙壁上的油画——上面画着她照顾了15年的最亲爱的小主人,这幅画多年以来都不曾取下。

屋子内的物品被拍卖得所剩不多了,但没有人要那幅与己无关的画,因此老管家得以用很便宜的价钱将它买下。她把它带回家,打算仔仔细细地将它清理装裱一下,她十分珍惜这幅画带给她的回忆。

就在她将画框拆开准备修理时,从画像纸板的背面掉出一张纸来,她打开来,是她主人的遗嘱!在遗嘱中,她的主人将他所有的财富送给那个因疼爱他的儿子而想拥有画像的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富翁一家虽然相继离世,财产充公,但老管家对富翁儿子真诚的爱却给她带来了巨额财富。“做人要真诚”,无论讲给谁听都像是一句略显多余却又无可厚非的话。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敢面无惧色地承担起“真诚”与生俱来的良知和沉甸甸的社会责任呢?在现今追求真善美的社会中,没有人会拒绝真诚。

一天夜里12点,一位黑人妇女在高速公路上忍受着瓢泼大雨的抽打。她的汽车坏了,非常需要有人帮忙。抱着试试的想法,她敲响了路旁一户人家的门。那是充满种族歧视和冲突的19世纪60年代。

开门的是位白人妇女,问明情况后,白人妇女让黑人妇女进到屋里,帮她烤干衣服,并留她住宿了一晚。第二天,白人妇女又找人修好了汽车,送她离去。这一切,让黑人妇女感动得热泪盈眶。

一晃几年时间过去了,白人妇女似乎淡忘了此事,但她的家庭却正处于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之中,已快揭不开锅了。正当她焦头烂额之时,却意外地收到了一笔巨额汇款,附言上写道:“亲爱的罗茜太太,非常感激你那晚在高速公路上伸手相助。像你这样的好心人,一定会有好报的,上帝祝福你!”

汇款者正是当年那位黑人妇女,如今她已是一家跨国企业的老板。

很多时候,给别人一次机会,也就等于给自己一次机会,生活青睐真诚——真诚会为我们的生命带来好的运气,因为谁都不希望自己被别人骗。

有人曾给真诚做了这样的比喻:假如生活是船,那么真诚就是船上的帆;假如生活是无垠的天空,那么真诚就是雨后的彩虹;假如把生活比作钟表,那么真诚就如钟表上不可缺少的时针,指引生活的方向;假如生活是一台机器,真诚就是机器上的发动机,是生活前进的动力。

真诚也就是真心诚恳,不说谎,表里如一。人人都喜欢真诚的人,而讨厌虚伪的人。让我们摘掉虚伪的面具,换上真诚的面孔,让我们携手去珍惜真诚,同时把真诚的阳光洒满人间!

欲取之,必先予之

【悟道小站】先舍,后得,重点在舍;先予,后取,重点在予。这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处事谋略和方法。懂得这个道理,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具智慧。

老子的《道德经》第三十六章中有这样一句话:“将欲夺之,必故与之。”不难理解,正是“要想夺取它,必先给予它”的意思。这段话强调了先予后取的重要,它告诫我们,凡事有舍才有得,要想得到长远利益,就要有“先予后取”的谋略和胸襟。《孙子兵法》上说:“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例如有奖销售,打折销售,价格战,都是欲取先予在商战中的具体运用。

许多人赞叹胡雪岩的成功,并不仅仅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显赫的红顶商人,还有他从一名地位极其低微的学徒变成一代巨富的经历。试想,一个人能够从一无所有、一贫如洗的无名之辈变成富可敌国的商人,这种神话似的转变确实蕴藏着令人急切渴望探索的谜团。

其实,这里面包含着深刻的道理。人只有在一无所有的时候,才会激发起更大的斗志,虽然同样的状况也可以让一个人畏惧退缩,但对于胡雪岩这样胸怀大志的人而言,一无所有恰恰包孕着极好的机会。在胡雪岩幼年做学徒的时候,就表现出极其勤奋聪明的一面,深得老板赏识,因此他很快就摆脱了学徒中最底层的状态,迅速进入更高的管理阶层。而所有这些成绩的获得无疑是建立在他曾经一无所有的基础上的,因此,我们可以把他后来的“所有”归之于以前“没有”的孕育。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类呈现的“大有”的状态最终还不是包孕在自然“一无所有”的惝恍迷离状态之中吗?此所谓“有又无有”之意。胡雪岩本人当然并非一定深谙道家哲学,但他经商和做人的思维逻辑无疑和这方面是吻合的。

借鉴胡雪岩经商从无到有之道,以动态眼光看待名利的无和有,眼前的“一无所有”往往并不是一种灾难,而是让你建立“大有”的前提。

谁愿意做赔本的买卖?不仅商人不愿意,生活中的普通人也不愿意如此。但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即使赔本买卖也许并非绝对的只赔不赚。有时候,牺牲短期的利益,是为了谋求长远的更大的利益。所谓“舍”与“得”,先舍而后得,舍小而得大,这不正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吗?

在今天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为了赚取利润,许多商人不惜一切手段斤斤计较,这虽然能够带来短暂的利润和好处,却损失了更为长远和丰厚的利益。有的商人则目光长远,宁肯牺牲眼前利益以换取将来的发展。这种做法与胡雪岩的经商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但是,很多人却不懂得这个道理,他们想得到一样东西,便强取豪夺,想推销一件商品,便拉住人不放,一副不赚到钱就不罢休的架势,结果只能是让人产生反感。而聪明的人却懂得先予后取。

此外,老子的“先予后取”的原则,还有更深一层次的意思。那就是,无论做什么事情,要想达到目的,都要先从其相反的方面下手,在打算获得某样东西时也是如此。

1998年底,原伊利副总牛根生出走伊利,创办蒙牛。对中国乳业来说,伊利就是一所“黄埔军校”。伊利把牛根生从一个刷奶瓶的小工培养成一个呼风唤雨的人物,伊利依托的“公司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也被蒙牛当仁不让地“拿来”,并且做得更到位、更彻底。牛根生还别出心裁地在产品包装盒上印上“为民族工业争气,向伊利学习”的口号,蒙牛的第一块广告牌也非常“乖巧”地写着“做内蒙古第二品牌”。正因为这种学习中竞争的模式,伊利和蒙牛的发展速度都非常惊人。尤其是蒙牛,创造了中国企业史无前例的成长速度,由名不见经传飙升到现在的前五之列。

商界有句古训:“愚者赚今天,智者赚明天。”又有俗话说:“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这些话实质上反映出“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这一哲理。在当今市场经济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假如一门心思只想到掏客人的口袋而不为其提供优质的服务,此条赚钱之路恐怕是难以走到底的。因此,必先学会给予,在给予的过程中既要果断决策又要准确预测市场,只有这样,明天的市场才有你立足的地方。

运用“欲取之,必先予之”的方法也要把握好分寸。“欲取”的目标必须有暂时的隐蔽性,且在未暴露之前投其所好。这就需要你放低姿态,先让对方尝到甜头,待对方尝得高兴了,再顺势把自己“欲取”的目标提出来。否则,很可能会舍大得小,甚至“赔了夫人又折兵”,得不偿失。

每个人的人生际遇也是变化多端、难以预测的,一旦碰到较大起伏的时候,就应采用“先予后取,以退为进”的谋略。因为这种方法不只会为你的人生觅得安顿之处,也会为你提供寻找更多“猎物”的机会。

诚然,先予后取和欲擒故纵一样,为了得而先失去,失去是为了得,但这不能作为人际交往的指南,朋友之间还是真诚一点好,不是不能掺杂利益关系,而是绝对不能将应对对手的策略,应用在朋友身上。

因此,我们提倡有“先予后取,以退为进”的意识。“先予后取,以退为进”的要领在于不计当前利益,着重长远利益,懂得“吃小亏,占大便宜”的道理,要知道所有的退却都是为将来更大的发展做铺垫。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悟道小站】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如果能战胜内心的敌人,则能天下无敌。因此,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应该懂得大直若屈,大巧若拙,适者生存的道理。

老子曰:“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净为天下正。”

这段话可以这样解释:

最完满的东西好像有欠缺一样,但它的作用与影响是不会衰竭的。最充盈的东西好像是空虚一样,但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正直的东西好像弯曲一样,做事越有智慧,越显得笨拙,最好的口才不是滔滔不绝而是显得有点木讷一样。疾动可以御寒,安静可以耐热,清净无为可以使天下太平。

老子要告诉我们的是,做人要注重内在的修为。明白大直若屈,大巧若拙。一个完美的人格,不在外形上如何表露,而在内心的修炼。

勾践屈辱尝粪为灭吴的故事大家一定听说过。公元前497年,两国在夫椒交战,吴国大获全胜,越王勾践被迫退居到会稽。吴王派兵追击,把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情况非常危急。此时,勾践听从了大夫文种的计策,准备了一些金银财宝和几个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给吴国太宰,并通过太宰向吴王夫差求情,吴王最后答应了越王勾践的求和。但是吴国的伍子胥认为不能与越国讲和,否则无异于放虎归山,可是吴王不听。

越王勾践投降后,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吴国,夫妻俩住在夫差父亲墓旁的石屋里,做看守坟墓和养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游,勾践总是拿着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后来吴王夫差有病,勾践为了表明他对夫差的忠心,竟亲自去尝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来判断夫差病愈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与勾践预测的相合,夫差认为勾践对他敬爱忠诚,于是就把勾践夫妇放回越国。

勾践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艰苦。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最后打败了吴国,吴王羞愧自杀。

做人能懂得弯曲并敢于弯曲,是一种本领,更是一种境界。懂得弯曲,是为了不折断正直。有时候,适当的弯曲是一种理智。弯曲不是妥协,而是战胜困难的一种理智的忍让;弯曲不是倒下,而是为了更好、更坚定地站立;弯曲不是毁灭,而是为了退一步海阔天空,是为了让生命锻炼得更坚强。

在人生的道路上,学会向生活低头,就是学会“蓄势”,为将来“待发”作好充分的准备,懂得厚积薄发。余秋雨先生在《为自己减刑》一书中提到了他的一位狱中朋友因受其启发,在监狱里勤学英语,并学有所成,刑满释放时,带出了一本60万字的英语译稿,且出狱时神采飞扬,丝毫不像受过牢狱之灾的人!他的这位朋友学会了向生活低头,学会了“利用”生活,学会了先“委屈”于生活,后“俘虏”了生活,也就是学会了能屈能伸,并最终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获得了成功。

那些深通权谋的人,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俊杰,是因为他们懂得适应不同的环境,采用不同的生存方式,能曲则曲,能伸则伸,就像《鬼谷子》中所说的:“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通俗地说,就是在狭小的空间里,能最大限度地曲下身来保护自己,在发展的机会来临,前景广阔的时候,又能最大限度地挥洒自己的智生活中离不开忍,英雄等待出头之日,需要忍;别人打你耳光,需要忍。忍中有道德、智能,忍中有真、善、美。智者在忍中不觉得苦,不觉得累。所以忍是一个人生存的第一能力,能屈能伸方为大丈夫本色!生活中,我们都需要忍,都要学会忍。

那么,怎样去忍呢?答案就是学会弯曲的做人艺术。山路十八弯,水路十八盘,人生之路也必定充满了荆棘坎坷,这就决定了我们在人生旅途上不仅要有挑战困难的决心,更应有一颗懂得弯曲的心。

有一对夫妇,两人的婚姻正濒于破裂的边缘。为了重新找回昔日的爱情,他们打算做一次浪漫之旅。如果能找回就继续在一起生活,如果不能就友好分手。

不久,他们来到一条山谷,这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山谷。山谷很平常,没什么特别之处,唯一能引人注意的是,它的南坡长满松、柏等树,而北坡只有雪松。

这时,天上下起了大雪。他们支起帐篷,望着纷纷扬扬的大雪,他们发现由于特殊的风向,北坡的雪总比南坡的雪来得大,来得密。不一会儿,雪松上就落了厚厚的一层雪,不过当雪积到一定的程度,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会向下弯曲,直到雪从枝上滑落。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雪松完好无损。可其他的树,因没有这个本领,树枝被压断了。南坡由于雪小,总有些树挺了过来,所以南坡除了雪松,还有柏树等树木。

帐篷中的妻子发现这一景观,对丈夫说:“北坡肯定也长过杂树,只是不会弯曲才被大雪压毁了。”

丈夫点头同意。过了片刻,两人像是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相互拥抱在一起。

后来,丈夫兴奋地跟朋友说:“我们发现了一个秘密——对于婚姻生活的压力要尽可能地去承受,在承受不了的时候,学会弯曲一下,像雪松一样让一步,这样婚姻就不会被压垮。”

同样,生活中做人做事需要一点弹性空间,这也是悟道的人必须懂得的一个道理。否则,一味地硬挺,你自己累,你身边的人也累,而适当地弯曲一下,也许你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就会在你躬起脊背时迎刃而解。

谦虚是一种美德

【悟道小站】现代社会里,人们有了更多实现自我价值的通道,也取得了许多骄人的业绩,然而维持谦虚的姿态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显得更有必要。

老子认为:“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也就是说,正是由于得“道”的人不自居为大,所以才是真正的至大。因此,做人不能“自居为大”。而要避免“自居为大”,就必须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他人,多看自己的不足,多看他人的长处,通俗地讲就是要谦虚做人。

有这样一个关于扁鹊的故事:

有一次,齐国的国君要封扁鹊为“天下第一神医”。然而扁鹊却坚决不受,说自己并不是天下第一,自己的两个哥哥医术都比自己高明。国君闻之稍感不解,问道:“既然你的两个哥哥的医术都在你之上,为何此二人名不见经传?”扁鹊答道:“我二哥扁雁能够治大病于小恙,在那些重大疾病只出现微小症状之时,就能加以诊断并及时根治。所以他只是在家乡的村里小有名气,村里人知道有小毛病可以去找二哥。而大哥扁鸿的医术更加出神入化,能够防病于未然,只要看人一眼就可以判断出这个人可能得什么毛病,然后在其得病之前就及时治疗。所以只有家里人知道大哥的医术高明,连村里人都不知道大哥的水平。只有我扁鹊,既不能治大病于小恙,又不能防病于未然,等到我妙手回春时,病人在那之前已经病入膏肓了,所以我的两个没有名气的哥哥才是神医,而我只是一个普通医生而已。”

真正有雄心壮志的人是绝不会滥用优点和荣誉的,他不会等待着去享受荣誉,而是继续努力去做那些需要做的事。正如俄国科学家巴甫洛夫所谆谆告诫的:“绝不要陷于骄傲。因为一骄傲,你就会在应该同意的场合固执起来;因为一骄傲,你就会拒绝别人的忠告和友谊的帮助;因为一骄傲,你就会丧失客观方面的准绳。”

朱棣文是一位典型的学者,既有着美国人的自然大方的性格,又有着中国人谦虚随和的优点,为人踏实而不造作。

1997年10月15日凌晨,朱棣文在睡梦中被学生叫醒,得知自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很高兴,却没有被喜悦冲昏头脑。上午九点,斯坦福大学为他的获奖举办了一场临时记者招待会,校长盛赞他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朱棣文却特地更正说:“不,我只是一位普通的物理学教授。”当记者问他获奖后的感想时,朱棣文说:“对这次获奖,我深感高兴和荣耀,毕竟我们的研究被认同了。但我还是我,跟昨天没有什么两样,我将一如既往地进行我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获奖只是说明我的运气比较好。想想还有这么多比我杰出的科学家都没有得奖,我便不会把它看得太重。”

上午十点,记者招待会结束,朱棣文和往常一样,背着背包赶着去给学生上课去了。当天下午,在物理系楼前的草坪上,师生们为朱棣文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香槟庆祝会,大家频频举杯祝贺这位最新诺贝尔奖得主。朱棣文感谢人们的祝贺,并且表示:斯坦福大学有着出色的学术研究环境,培育了许许多多的优秀人才,自己只是其中较为幸运的一个。

一时的成绩不代表永久,也不代表你就比别人高一筹。成绩是自己的,如果一味张扬、炫耀只会带来负面效应。

中国人受传统文化影响深厚。“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类似这样的格言、警句多如牛毛。它们说的都是对待荣誉的看法,在荣誉面前保持平和,才会有更大的进步,也不会影响到别人,特别是没有成就的人。

不仅中国如此,国外也一样。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说过:“缺少谦虚就是缺少见识。”英国哲学家斯宾塞认为:“成功的第一个条件是真正的虚心,对自己的一切敝帚自珍的成见,只要看出与真理冲突,都愿意放弃。”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说:“我从不歌颂自己,我有财产、有家世,我花钱慷慨,朋友们说我风趣,可是我绝口不提这些。固然我有某些优点,而我自己最重视的优点,即是我谦虚……”可见,谦虚是我们人类共同珍视的美德。

谦虚是成功的要素,谦虚与内心的平静是紧密相连的。内心的平静是做人的一种高度的智慧。我们越不在众人面前显示自己,就越容易获得内心的平静,这样,就越容易引起别人的认同,得到别人的支持。

显示自己是一个危险的、十分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它会使我们把大量精力放在显示成果、自吹自擂或试图让他人信服我们的个人价值方面。而夸夸其谈、自吹自擂通常会使我们骄傲自满,把荣誉当作自我欣赏的装饰品。

其实,自高自大、骄傲自满也是缺乏智慧的一种表现。一个人的成就再伟大,也只是相对于个人而言。在我们所生存的这个宇宙之中,没有什么不是渺小的。

谦虚做人,必须凡事都做到心中有数,自己有本事要在最恰当的时候拿出来,即使成功也不骄傲。因为你不被重视,你不显山露水,那么你做什么事情都会很顺利,经过一段时期的积累,独立、坦然、自律,你也就很容易走上成功之路。而成功后更要保持谦虚,只有这样你才能有更大的成功。

低调总比高调好

【悟道小站】当今社会人与人相处,只要稍稍处理不当,就会招致不少麻烦。轻则,工作不愉快;重则,影响人的一生。因此,与人相处,一定要学会低调。“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这是《道德经》第六十七章中的话。它清楚地告诉人们: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才能成为人们的尊长。老子认为,只要精神上得到满足,即使没有多少财物,没有多少名利,也是幸福的。而精神上得到满足,就要不争,就要低调,直到最后“无物”,“无我”。

三国时期的贾诩据说是比诸葛亮还要聪明的人,他一生做了许多聪明事。其中做得最聪明的一件事就是投降曹操后的低调做人。作为一个从敌人阵营里投降过来的人,贾诩却是曹操所有谋士里下场最好的一位。

那么什么是低调呢?低调原意是低声调,也喻指悲观、消极的论调。但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即弊和利。把低调观点放在生活的各个层面上具体理解,又会变化出许多耐人寻味的道理。

低调是一种忍术,低调的人,忍外迫忍内欲。低调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不仅是基本的生存,更有长久的发展与进步,哪怕前进极其缓慢,但机会永远都在。

俗话说,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对一些没必要、不值得的事,低调处之是最好的选择。能舍则舍,能弃则弃,割舍掉一些小的利益,换取更大的利益,维护大局的平稳,是低调者的至高境界。

低调是多思索,少说话;多安静,少表现。别让人以为你是个爱抢风头的人,否则会激起嫉妒,产生矛盾和公愤。另外,过多地暴露自己也是不明智的,如果你多保持安静和沉默,别人轻易摸不透你的深浅,断然不敢随便小瞧你,相对多的尊重和机会也会属于你。

低调是内敛,不显山,不露水;不显能,不露富。有些人到处和人说自己会什么,有哪些能力;认识多少人,能办什么事;挣了多少钱,银行存款几位数……当时是很得意,可接踵而来的就是麻烦。

低调是不攻,攻击性过强的人,往往到处得罪人,做大事小事都像好斗的公鸡一样,或者口无遮拦,或者威胁恐吓,甚至大打出手,总之要给对手以最大程度的打击和伤害,认为这样才能出气解恨,这样才能使事态按自己的想法发展。这样的人也许一时会占上风,可长远看,早晚会遭人报复。

低调的方式基本趋于阴柔,类似太极,主张以柔对刚,就像被一块巨石压住的小苗一样,它并没有被毁灭,而是弯曲地成长,避开了巨石,终于成就了参天大树,做到了绕行而达远。

低调做人,就是用平和的心态来看待世界上的一切,修炼到此境界,为人便能善始善终,既可以在卑微时安贫乐道,豁达大度,也可以在显赫时持盈若亏,不骄不狂。

低调做人,是一种品格,一种修养,一种智慧,一种谋略,是做人的最佳姿态。欲成事者必要宽容于人,进而为人们所悦纳、所赞赏、所钦佩,这正是人能立世的根基。根基既固,才有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倘若根基浅薄,便难免枝衰叶弱,不禁风雨。而低调做人就是在社会上加固立世根基的绝好姿态。低调做人不仅可以保护自己、融入人群、与人们和谐相处,也可以让人暗蓄力量、悄然潜行,在不显山不露水中成就事业。

学会低调做人,就要不喧闹、不矫揉、不造作、不故作呻吟、不假惺惺、不卷进是非、不招人嫌、不惹人嫉,即使你认为自己满腹才华,能力比别人强,也要学会藏拙,而抱怨自己怀才不遇,那只是肤浅的行为。

某刊物上曾有这样一段记载:

富兰克林被称为“美国之父”。年轻时,他曾应一位老前辈之约,昂首挺胸走进一座低矮的小茅屋,一进门,“嘭”的一声,他的额头撞在门框上,青肿了一大块。老前辈笑着出来迎接说:“很痛吧?你知道吗?这是你今天来拜访我最大的收获。一个人要想洞明世事,练达人情,就必须时刻记住低头。”富兰克林记住了,也成功了。

在这个世界上,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先学会做人,后学会做事。低调做人,就是在为人处世时摆正自己的位置,低调点儿,谦虚点儿,该说则说,该做则做,友善和气,甘于让人。

当然,低调不是河水低流,不是唯唯诺诺,更不是低声下气。它是人生的“过门儿”,是做人的“软起首”,是生活的“琼浆液”;它像曲子的过门是低调的,它像钉子的一边是削细的,它像黄牛的头是低着的,是憋足了劲的。反之,如果高调做人,懒散做事,那势必骄傲自满,抬高自己,看低他人,应付工作,无绩无效,自己也没多大前程。

低调,不是教人们去任人宰割。低调作为一种理念一定要掌握,却不能当作万能公式去解所有的生活方程。正如武士手中的剑和身上的盔甲一样,只靠后者也不是长久之计。

我们主张低调做人,并不是什么事情都退在后面,自己的利益被别人剥夺强占也不发任何声音,自己的人格被别人侮辱也不反抗,这不是低调,这是懦弱。低调做人,是不要太招摇,不要有点儿小本事就拿出来显摆。

当你学会了低调,你会拥有实在的平静和幸福感,生活中少了诸多的火药味道和硝烟弥漫,你会发现享受生活不是空洞的口号,你的生命之旅也少了许多冲突和纷争。

懂得以退为进

【悟道小站】学会弯曲、以退为进是一种十分高明的人生处世哲学,只有懂得这门技巧的人才能在生活的大舞台上获得成功和幸福。《道德经》讲:“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意思就是说,光明之道恰似黑暗,进取之道恰似退守,直达之径反似曲折。

在老子看来,世俗人都希望别人跟自己一样,而对跟自己不一样的却很厌烦。他们总是把出人头地当作自己主要的内心追求。那些一心只想出人头地的人,实际上没有脱离世俗!随波逐流当然能够得到安宁,可是个人的知识总不如众人的多啊。

老子认为光有越众的心理,却没有超出众人的实力,不如先学会退一步向他人学习,然后超出众人才水到渠成。

在南极西岸有一种可爱的小动物叫企鹅,常年大部分时间都在水中生活,只有在繁殖时才上岸。企鹅上岸的动作不仅与众不同而且十分有趣,先是猛地低头从海面扎入海中,而后拼力沉潜,一直潜到适当的深度,最后摆动双足,迅猛向上,犹如离弦之箭蹿出水面,腾空而起,落于陆地之上。

企鹅登陆的过程看似笨拙,其实极富成效。企鹅身躯笨重,又没有可以用来攀爬的前臂,只有借助海水的压力和浮力,以这种特殊的方式上岸了。

企鹅上岸的过程至少可以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适者生存是所有人类及动植物的本能,二是智慧地退是为了更好地进。

我们人类的行为和动植物的本能都有相似之处,从古到今不乏无数例证。进,固然可贵;而以退为进,更是难能可贵。

以退为进,不是退缩,而是为进蓄势。有一种叫毛竹的植物,在生命的头五年里是一丝也不会生长的。然而五年期一过,便是一天一个样,直到长得异乎高大。这正是因为它在头五年里不断壮大自己的根系,直至长达几十米,为吸取更多营养打好了充分条件,才使它得以创造奇迹。庄子曰:“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其负大舟也无力。”厚积能薄发,蓄势以待进。

有一条大河,河上只有一座独木桥。两只山羊分别从两岸上桥,由于桥面太窄,无法同时通过,但两只羊互不退让,用角顶撞,最后双双落水。这则寓言很简单,但蕴含深刻的道理。狭窄的路口,不妨退上一步让别人先行,表面上是自己吃亏,但实际上,互相争执势必两败俱伤。

明为退,实为进,才是一种理智的做法。再举一个例子:

小华是一家小化妆品公司的推销员,几次想与一家大公司合作都未如愿。经过不懈努力,该公司终于答应合作,但有一个要求:要在其化妆品广告词中加上该公司的名字。小华的老板却不同意,他认为这是花钱替别人打广告,协商又陷入僵局。小华却认为这是个好的机会,把产品和大品牌公司绑在一起应该是对公司发展有利的。经过小华的劝说,老板终于做出妥协。而小华的公司因为此次合作,销售量不断攀升,小华也被提升为业务经理。

由此可见,妥协往往从退让开始,以胜利告终。表象是以对方利益为重,其实是为自己的利益开道。以小步的退让换取大踏步的前进,何乐而不为呢?

以退为进,不是软弱,而是静心地思考,找准自己的目标。人之所以容易困死在沙漠中,就是因为在沙漠里,人总是忙着前进,而没有察觉自己其实在转圈子。倘若能冷静下来,借助星辰找准方向,朝着一个方向走,结果会大不一样。司马迁面对汉武帝的刑罚,没有迷失自己的追求,毅然选择宫刑,以退为进,实现了自己的价值。由此可见,盲目地前进只是莽夫的行为,懂得以退为进,才是智者。

弹簧受力压缩,其目的无非是为了更有力地弹出去,并弹得更远。生活的哲学告诉我们,在生活中仅有强硬的态度是难以获得别人支持的,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学会能屈能伸。一部好的跑车不仅要有好的速度和性能,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的刹车系统。不懂得刹车的人就不懂得如何提速,人生也是如此,不懂弯曲和忍让的人就不懂得如何进步,赢得更长远的利益。

黄刚经过数年专心苦读,终于拿到了计算机博士的学位。他踌躇满志地去一些公司应聘。结果,好多他看好的公司都拒绝了他。理由是这些企业只招本科生和硕士生,不招博士生。这让黄刚颇感头疼,他回想起同学们当时对自己所说的话:“你学历太高,人家不一定要你,因为雇佣的成本太高,还不一定留得住你!”

经过反复思考,黄刚决定以一种“低身份”去求职。他把自己的学历改成了本科,找了一家自己心仪已久的公司投了简历,结果还真被录取了。不过职位只是程序输入员。但真正的才能是掩盖不了的,很快,老板发现他的专业水平并非一般程序输入员可比。这时候,他拿出了自己的硕士学位证书,老板见到后,果断地提升了他。

此后的工作中,因为他对某些新开发的产品总是有着独到的见解和认识,并且操作起来异常娴熟,工作态度也很积极乐观,不管什么样的工作他都肯干,老板再次注意到了他。后来经过一番长谈,他又承认自己已经读完博士了。老板在惊喜之余,毫不犹豫地提升他为开发部主管。短短时间之内,黄刚就从最底层的一名普通职员走到了主管岗位,让同时期毕业的学生们都羡慕不已。

黄刚这种“曲线救国”的方式使他赢得了职场的胜利。职场中,一个员工说话懂得退,就算是反驳或批评,也会让人欣然接受;一个员工做人做事懂得退,就算是妥协或退让,也将变得能屈能伸,百折不挠。因此,生活也好,工作也罢,并不能一味地强硬,有时后退也是一种成功的方法。当然,这种后退并不是倒下和妥协,而是为了更好、更坚定地站立和前进。

综上所述,以退为进,不是一味忍让,而是为了实现双赢。以退为进,不仅为自己,也为了别人。进,是我们每个人都追求的目标;退,则是为了更好地进。进退之间,方显智慧。

方正为人,圆通处世

【悟道小站】方正为人,圆通处世是一种大智慧,方圆互为表里,这是一个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程,也是一个聪明人应该具备的处世技巧。

在《道德经》第五十八章中,老子云:“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意思是说:为人方正,但却没有锐利的棱角,去割伤他人;为人清正廉洁,可是处事方面又很厚道,不会疾恶太严、苛刻太甚;为人率直,可是绝不直率得过于放肆。表达看法,要选择对方可以接受的方式;有了光芒,但是保持温润低调,绝不放耀显摆。在老子看来,为人处世要讲究“方圆之道”!

很多人以为圆滑的人比较滑头,比较世故,比较不近人情。现在品味起来,才发现这是一种素质,一种能力。做人就应该方正存心,圆通处事。

方为做人之本,就是要坚持自己的原则,有自己的主张,不轻易为人所左右。圆,就是要做事讲究技巧,讲究策略,使自己进退有分寸。

真正的“方圆”之人是大智慧与大容忍的结合体,有勇猛斗士的威力,有沉静蕴慧的平和。真正的“方圆”之人能对大喜悦与大悲哀泰然处之,正如古人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真正的“方圆”之人,行动时干练、迅速,不为感情所左右;退避时,能审时度势、全身而退,而且能抓住最佳机会东山再起。真正的“方圆”之人,没有失败,只有沉默,那是面对挫折与逆境积蓄力量的沉默。

做人应该是外圆内方的。外圆表明与周围环境融洽协调、尽量减少矛盾,内方则是对自己独立意志的坚持。在与人相处中,非原则性问题上,他人的处理方式方法可能与你的想法不一致,但此时你不妨从与人相处的角度考虑,保留自己观点的前提下,接受他人的处理方法。但若遇到原则性问题时,则不轻易放弃自己的观点,应该坚持自己的独立意志。

为什么铜钱是内方外圆?这就是中国辩证哲学的集中体现:做人要方,做事要圆。

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个“规矩”就是讲做事要遵守法则,为人方正。

东汉年间,有位叫戴就的管理仓库的小官。他为会稽郡太守成公浮工作。成太守为官清廉,不善奉承,因此得罪了刺史欧阳参。欧阳参就派了一个叫薛安的人前来收集太守“贪污”的证据,结果一无所获。为了置太守于死地,薛安就把戴就叫来,让他做假证。不曾想戴就为人正直,任凭薛安如何用酷刑,戴就仍掷地有声地谴责他:“朝廷命官理应秉公明断。成太守为官清廉,就是打死我,我也不会诬陷忠良!”薛安见戴就誓死不从,怕出了人命不好交代,只好放了戴就。后来,因为戴就正直方正的个性,被推举为了孝廉。

戴就的方正造就了自己的人生。朱熹曰:“守正直而佩仁义。”方方正正做人,才能无愧于良心,无愧于社会。只有心正,才能人正。

做人要方,但做事要圆。这个“圆”不是圆滑,而是圆通。这是一种宽厚,融会贯通,是一种大智若愚。

曾国藩与左宗棠曾有过很深的矛盾。咸丰八年,曾国藩率兵支援浙江,他决定和左宗棠和好如初,这样力量才会强大。于是在路经长沙时,他专门登门拜访了左宗棠。曾国藩没有备车轿,徒步走往左家。左宗棠见状,十分感动,忙以礼相待。席间,曾国藩以无比真挚的态度打动了左宗棠,使他消除了疑惑,和曾国藩和好如初了。

做人处事是一门艺术,它讲究“刚柔并济”,“方圆结合”。方为静,圆为动。方是原则,圆是机变。方是以不变应万变,圆则是以万变应不变。

唐玄宗听说李泌七岁能赋诗,便命人把李泌抱进宫。唐玄宗命题:“方、圆、动、静”。李泌不慌不忙回赋唐玄宗:“方如行义,圆如用智,动若聘材,静若得意。”是的,为人处世要懂得进退舒缓。胡雪岩正是懂得如何处理“方”与“圆”的关系,因而成为一代富贾;韩信忍受“胯下之辱”,因而成为一代名家;曾国藩随机应变,方正相济,因而成就大业。

该圆就圆,该方就方,方到什么程度,圆到什么程度,都要恰到好处,才能左右逢源。从胡雪岩、韩信、曾国藩的身上,我们都见到了这种做人的智慧。

做人既要像山石那般棱角分明,血气方刚,又要如卵石那般莹润圆通。做人应掌握一种外圆内方、绵里藏针的处事技巧。记住,成功的秘诀便是方圆合二为一。

上善若水,宽以待人

【悟道小站】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挫折、阻拦、伤害……何不学水呢?学它的轻柔,以柔克刚。这样,你才能知道宽以待人的好处,你才能真正顺利地朝自己的人生目标前进。《道德经》第八章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一次,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孔丘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是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的东西,也是事物的基本规律及其本源。所以“道”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知与理解的。水的德行就是最接近于“道”的,“道”无处不在,因此,水无所不利。它避高趋下,因此不会受到任何阻碍。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养万物,洗涤污淖。它处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静,但却深不可测。它源源不断地流淌,去造福于万物却不求回报。这样的德行,乃至仁至善……

俄国文学评论家车尔尼雪夫曾经写过这么一段话:“水,由于它的灿烂透明,它的淡青色的光辉而令人迷恋,水把周围的一切如画地反映出来,把这一切委曲地摇曳着,我们看到的水是第一流的写生家。”

的确,“水”在温柔而诗意地告诉你面对挫折、面对不如意应有的心境,告诉你处世的大智慧。明镜止水,波澜不兴的心境正如光滑透彻的镜子,可以映照世间的真相。在透明的水面前,才知道什么是纯粹,什么是污浊,在清澈的心灵面前,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反观自身的缺点时,不用被动地反抗、挣扎,荡起涟漪的水,是缺乏洞察力的,会让自己迷失,会让自己痛苦,会让自己彷徨,不如主动地如水般去包容,去净化。

曾经有个名为《“肥皂水”的哲学》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像水一样,换个方式看待问题,也许换来的是“柳暗花明”。故事讲到约翰·卡尔文·柯立芝于1923年成为美国总统,他有一位漂亮的女秘书,人虽长得很好,但工作中却常因粗心而出错。一天早晨,柯立芝看见秘书走进办公室,便对她说:“今天你穿的这身衣服真漂亮,正适合你这样漂亮的小姐。”这句话出自柯立芝口中,简直让女秘书受宠若惊。柯立芝接着说:“但也不要骄傲,我相信你同样能把公文处理得像你的人一样漂亮。”果然从那天起,女秘书在处理公文时很少出错了。一位朋友知道了这件事后,便问柯立芝:“这个方法很妙,你是怎么想出的?”柯立芝得意地说:“这很简单,你看见过理发师给人刮胡子吗?他要先给人涂些肥皂水,为什么呀,就是为了刮起来使人不觉得痛。”

故事讲完了,我们从故事中深刻地感受到一个做人的道理,那就是“良药未必非要苦口,忠言未必非要逆耳”。的确,可以给良药包上糖衣,可以给忠言加上装饰。批评也需要讲求艺术。诚然我们知道这样的一个事实——犯了错误的人大多不会主动承认错误并自觉改正。这时候如果再用过分的犀利言辞加以批评,那么犯错之人恐怕会变容失色,内心反感。毫无顾忌、不讲方法的讽刺批评,反而会让人心生怨恨,更不用说接受建议、改正错误了。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杰丝雷尔所说:“称赞对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但是我们大多数的人只是敏于躲避别人的冷言冷语,而我们自己却吝于把赞许的阳光给予别人。”

水是博大精深的,它对我们的启迪还有许许多多,如“滴水穿石”,启迪我们对事业的追求要锲而不舍;“千条江河奔大海”,“一江春水向东流”,启迪我们一旦认准一个目标,就要有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坚定执着的精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启迪我们要有恢宏的气度,博大的胸怀……水对我们的启迪是如此丰厚广博,难怪先哲要发出“上善若水”的赞叹!

第三章 心灵之道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但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个事实的态度。悟道的核心之一,就是要让我们在理解古人智慧的基础上,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不如意,进而获得美好的人生。

解开心灵的枷锁

【悟道小站】人生不一定会十全十美。只要我们能够接触心灵的枷锁,笑纳无法改变的现实,以平和、宽容的心态面对人生,便可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和幸福。《道德经》第十二章有这样的话:“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意思是说: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在现实生活中总存在这样一类人,他们成天追逐名利,损人利己,斤斤计较,结果导致自己的人生忧患无穷,也往往未老先衰。这样的人生是十分可悲的。在达到一个目标时,他们所感受到的不是收获的欢乐,而是为达到下一个更高的目标而忧心忡忡。就像一个人千辛万苦赚到10万元,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赚个100万元,当他真的拿到100万元时,他会打心里高兴吗?答案显然是不会的。这种人不会与人分享快乐,到头来只会使自己的精神枷锁越来越重,陷入极度痛苦的深渊。

老子认为:心底无私,胸怀开阔,心境恬静,没有精神负担的乐观情绪,自然有益于身心健康。而热衷于追求名利,等于给自己的心灵套上了沉重的枷锁。

枷锁是心结,如果要心灵得到解放,就要努力去解开心结。很多的时候,人只要稍微退一步,就可以看得更清楚。智者一切求诸己,愚者一切求诸人。

有这样一个故事:

云门禅师去参拜著名的雪峰禅师。一天他来到雪峰所在的大山下,并没有直接上山,而是坐在一块大石头上等什么。这时来了一个小和尚挑着水正准备上山,云门便走上前去对那小和尚说:“你是不是要上山去?”小和尚点头应答。“那请你为我带几句话给雪峰吧,不过你一定不要说出是我让你说的。”小和尚答应了。于是他说:“你到了寺里,第二天一早等大家集合完毕,方丈开始讲法时,你就出来站在他面前对他说:‘可怜的老家伙,你怎么不拿掉你颈上的枷锁?’”

第二天等到雪峰刚要讲法时,小和尚果然说出了云门教给他的那些话。雪峰一听愣住了,他知道小和尚没有这么高的觉悟,说不出这样的话来。于是跑过去抓住小和尚的衣领说:“快说!快说!是谁教你的?”

小和尚一边挣扎一边辩解,就是不愿意说是谁告诉他的。雪峰禅师见状便叫其他人拿绳子来捆他,小和尚害怕,只好坦白说:“是山下的一个和尚叫我说的,他不让我告诉你是他说的。”雪峰听罢便对众人说:“你们的导师来了,赶快下山去迎接吧!”于是众僧一起下山去迎接云门。云门来到寺里,雪峰一见到他便说:“你为什么来这里?”云门低头不语,意思是别无所求。

可见,有形的枷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灵上的枷锁。有形的枷锁没有多少人愿戴,不过许多人都在忍受着心灵上的无形枷锁的煎熬。

我们都生活在追求完美的时代,圆满是一种无上的境界,而缺憾同样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有时虽然我们无法享受到圆满带来的满足,但是可以获得缺憾带来的喜悦。换一种心境,我们会发现缺憾的确有无限魅力。

因此,我们要主动走出孤独忧郁的人生,彻底抛弃压抑的心理状态,敞开自己的心扉,跟往事说声再见,相信乌云散尽必定会有晴空,我们就一定能走出孤独忧郁的人生,勇敢地面对生活!

从忙碌中唤醒自己,适时地转变观念,消除心魔的困扰,打开另一扇幸运之门,这样我们才能享受人生的乐趣!

其实,生活本来就是一本书,每个人都是它的读者。无论怎样,我们都曾快乐过,痛苦过,就像书中故事里那些平凡而伟大的人们一样。那种酸甜苦辣的滋味,只有自己心里最清楚。快乐时,我们希望这种时光长久不去,好充分享受人生的美好;但失败痛苦也会在某些时候不可阻挡地袭来。关键在于,我们不但要能承受,更要学会把它们带来的伤痕抚平,把它们给自己的心灵所上的枷锁尽快解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自己的生活一如既往地美好。

人生的航船在海中破浪而行,行动的帆鼓满激情的风,引领我们走向成功,我们能否到达成功的彼岸,不仅要看我们的目标和方向是否正确,还要看我们能否做好自己的心灵舵手。

一个人快乐,并非是他拥有得多,而是他计较得少,多是负担,是另一种失去;少是不足,是另一种有余。舍弃也不一定是失去,而是另一种更广阔的拥有。懂得选择,才能真正地放弃,在选择与放弃之间寻求心灵的更高境界。

许多时候,问题不出现在命运上,而是出现在心态上,出现在认识与对待问题的态度上。因此,只要我们能够自觉解开心灵的枷锁,拿得起,放得下,人生就没有什么遗憾。

宠辱不惊,善待自己

【悟道小站】人生苦短,如茫茫宇宙中的流星一闪而过。既然生命如此珍贵,活着就应该懂得珍惜,学会宠辱不惊,善待自己,别让自己活得太累。

老子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这段话告诉我们: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吓,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什么叫作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得宠是卑下的,得到宠爱感到格外惊喜,失去宠爱则令人惊慌不安,这就叫作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

生活中很多人都在和自己过不去,受宠若惊,受辱慌张,总是活在别人的目光里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之中,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团糟。

和自己过不去的人往往有以下几种表现:一是极端,要么很好,要么很坏,要么踌躇满志,要么万念俱灰,稍受刺激就萎靡不振,然而人不能总是把自己整得大喜大悲;二是常常后悔,因为一件事做得不完美而后悔,因说出一句话而后悔,这种犹豫不决而常后悔的人,总会有种莫名的失落感,本来做出选择是很痛快的事,而对他来说却是痛苦的事,去购置一样东西本来是种享受,而他却体会不到满足感;三是十分固执,太固执的人总会自以为是,很轻易提出一个结论后,就认定是最终的真理,如果别人有不同看法,就肯定认为别人错了。

因此,在平时做人做事时,切忌“和自己过不去”。不抱怨自己运气不佳,或财运不好等,应该搬掉压在心里的那块“忧虑”之石,你就会发现,这世间最快乐、最富有的人是你自己。

有一个制造各式各样成衣的商人,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生意受到很大影响,因此他整天心情很郁闷,每天晚上都睡不好觉。妻子见他愁眉不展的样子十分担心,就建议他去找心理医生看看,于是他前往医院去看心理医生。医生见他双眼布满血丝,便问他说:“怎么了,是不是受失眠所苦?”商人说:“可不是吗!”心理医生开导他说:“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你回去后如果睡不着就试着数数绵羊吧!”成衣商人道谢后离开了。过了一个星期,他又来找心理医生。他双眼又红又肿,精神更加不振了,心理医生复诊时非常吃惊地说:“你是照我的话去做的吗?”商人委屈地回答说:“当然是啊!还数到三万多只呢!”心理医生又问:“数了那么多,难道还没有一点睡意?”商人回答:“本来困极了,但一想到三万多只羊有多少毛呀,不剪岂不可惜,就又睡不着了。”心理医生于是说:“那剪完不就可以睡了?”商人叹了口气说:“真正头疼的问题又来了,这三万多只羊的羊毛制成的毛衣,现在要到哪儿去找买主啊!一想到这儿我就又睡不着了!”

做人做事,想得长远一点不失为一件好事。但有些事想得太远,就成了无休止的压力,变成了我们心中的石头,烦恼也就会接踵而来。今天担心这明天担心那,这样的人生怎能活得自在,活得开心呢?

一青年常抱怨自己财运不济,发不了财,因而郁郁寡欢。这一天走过来一个德高望重的僧人,问:“年轻人,你怎么一直愁眉不展呢?”“我实在想不通为什么我总是这么穷!”“穷?你很富有嘛!”僧人由衷地说。“我怎么没看出来啊?”年轻人问。

僧人不正面问答,反问道:“假如今天砍断你一根手指头,给你1000元,你愿意吗?”“当然不愿意”年轻人回答。“假如斩掉你一只手,给你10000元,你愿意吗?”僧人又问。“不愿意。”“假如让你马上变成80岁的老人,给你100万元,你同意吗?”“不同意。”“假如让你马上死掉,给你1000万元,你干不干?”“不干。”“这就对了,你已经有了超过1000万元的财富,为什么还抱怨自己贫穷呢?”僧人笑吟吟地说。

青年愕然无言。

岁月匆匆,人生短暂,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紧张的生活节奏、复杂的人际关系,如何活得精彩?首先就是善待自己。

善待自己,必须拥有自信。自信不是自以为是,也不是自作聪明,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要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相信自己,不能自傲、自卑、自暴、自贱;相信自己,不怕磨难挫折、艰辛打击。

善待自己,必须珍视友情。一个人的天空是狭小的、单调的,友情织成的天空,是广阔的,也是灿烂的。友情能给你的生活增添情趣,让你更多地洞悉外面的世界。忧伤时,有朋友与你同担,伤痛会减掉几分;欢乐时,有朋友与你共享,快乐会更加浓郁。友情是人生中一笔无价的财富。

善待自己,必须内外兼修。一个真正追求生活精彩的人,会不断充实自己外在的、内在的双重世界,透露沉实的内在美,也不乏舒爽的外在美。

综上所述,宠辱不惊,善待自己,就会使生活多一些光亮,多一分温暖的感觉。因此,不必为无意的得失而懊悔,也不必太在意偶然的成功,摆脱虚荣,宠辱不惊,看山心静,看海心宽,从而达到善待自己的最高境界。

态度决定高度

【悟道小站】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免会有许多困难、挫折甚至失败隐藏在你通往梦想终点的征程中。能不能战胜它们,取决于你的态度。正所谓“态度决定高度”。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六章指出:“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翻译成现在的话是说,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们的本根。

这段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虽然我们无法改变生命历程,但我们可以改变人生观,虽然我们无法改变环境,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境。态度就像磁铁,不论我们的想法是乐观的还是悲观的,我们都受到它的牵引。

三个工人在砌一面墙。有一个好管闲事的人过来问:“你们在干什么?”

第一个工人爱答不理地说:“没看见吗?我在砌墙。”

第二个工人抬头看了一眼好管闲事的人,说:“我们在盖一幢楼房。”

第三个工人真诚而又自信地说:“我们在建一座城市。”

十年后,第一个人在另一个工地上砌墙;第二个人坐在办公室中画图纸,他成了工程师;第三个人呢,成了一家房地产公司的总裁,是前两个人的老板。

态度决定高度,仅仅十年的时间,三个人的命运就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是态度!

美国西点军校有一句名言就是:“态度决定一切。”没有什么事情做不好,关键是你的态度问题,事情还没有开始做的时候,你就认为它不可能成功,那它当然也不会成功,或者你在做事情的时候不认真,那么事情也不会有好的结果。没错,一切归结为态度,你对事情付出了多少,你对事情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追求和目标。具有积极、乐观心态的人,其人生目标必然高远;有了高远的目标,必然会为之努力;有努力必有回报。上面那个故事中,第一个工人总在抱怨生活的不公,心情是郁闷的,想的都是一些令自己不愉快的事,回答别人的问题时都是满肚子怨气。第二个工人要比第一个工人心态好,尽管也是在砌墙,但他却把这堵墙当作一栋楼房来建,心里想的是如何将楼房建设得更好。第三个工人心态最好,工作那么辛苦,他还那么自信那么专注。人最可贵的就是“认真”二字,第三个工人把砌墙这样的小事当作一项伟大的事业来看待,十年后成为老板也就不足为奇了。

再看看我们身边,有多少人能真正用良好的心态对待自己从事的工作?浮躁,抱怨,这山望着那山高,导致一些人一辈子碌碌无为,一事无成。而那些在本行业、本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的人,无一不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乐观向上的。

心态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看法。比如两个口渴的人面对半杯水,悲观的人会说:“真不幸,只有半杯水了。”而乐观的人会说:“真好,还有半杯水呢!”引发不同观点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水量的多少,而是看待问题的态度。态度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成长高度,干任何工作,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了他能否把这项工作、这件事情做得更完善、更完美,同时,也决定着他在职场中能否走上更我们常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确,世上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关键在于我们自身,要能对自己有充分客观的认识,有时我们认为不起眼的磨炼其实自有其用处。只要下定了决心,心中抱有坚定信心,那么一切困难都能迎刃而解。

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下定决心,不怕吃苦,不怕劳累,只要你认真地去做了,事情总会有结果。也许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如果你不努力就一定不会成功。世上没有做不好的事情,只有态度不好的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好的态度。有了好的态度,对工作、对他人、对自己都会表现出热情、激情和活力;有了好的工作态度,你就不怕失败,即使遇到挫折也不气馁,而是充满直面人生的勇气,这样的人一定会、一定更容易在事业和生活中取得比别人更好的成绩,比别人更容易走向成功。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好的性格就是由好的态度一点一滴培养而成的。

你的心有多高你就会飞多高,如果你认为你行,那你就行,如果你觉得不行那你就不行,成败往往在一念之间。一个人能否成功,就看他对待事业的态度。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的区别就是:成功者始终用最积极的思考、最乐观的精神和最端正的心态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失败者刚好相反,他们的人生是受过去的种种失败与疑虑所引导和支配的。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扩展它的宽度;你不能控制风向,但你可以改变帆向;你不能改变天气,但你可以左右自己的心情;你不能控制环境,但你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只有那些具有端正、积极态度的人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中赢得成功!

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积极的态度不但可以维护和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还有助于我们保持冷静理智的头脑和良好的情绪状态,将自己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努力获得最好的结果。所以说,态度决定一切,好的态度不但会对我们做人产生正面的作用,还决定了我们做事的成效高低。当我们的态度改变后,一切都会发生变化。

态度决定高度,有了“付出”才能“杰出”。不一样的做事态度产生了不一样的做事结果,造就了不同的人生。对于同一件事,由于不同的人面对它的态度不同,采取的方法和前进的路线也不同,得到的结果必然不同。很多时候人们都期望生活能发生更好的变化,当我们开始改变自己的态度时,这种变化就会发生。当我们对他人采取更友善的态度,就会觉得人们变得更加亲切;对挫折采取更积极的态度,我们会发现原来在损失之外还有很大的收获……

态度不同,周围的世界、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与以往截然不同,这就是态度的力量,它可以改变人生。态度决定了我们的所为,态度决定了过程的优劣,态度决定了事情的成败,态度决定了结果的好坏,最终决定我们每个人成功的高度!

因此,一个人是不是幸福,就看他对待生活的态度,幸福的人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