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学名著熟知人物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6 07:38:56

点击下载

作者:李剑桥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外文学名著熟知人物故事

中外文学名著熟知人物故事试读:

前言

名著就是指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知名度,而且包含永恒主题和经典的人物形象,能够经过时间考验经久不衰,被广泛流传的文字作品。名著是世界整个文学宝库中的经典,是耀眼的明珠,是精神的火花。

马克思曾经说过:“文学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政治以及哲学、宗教和道德等社会科学具有密切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能深刻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文学的功能是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是用具体的、生动感人的细节来反映客观世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人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并从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教育和陶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虽然其具有形象的间接性,但它能多方面立体性地展示社会生活,甚至表现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展示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

作家是生活造就的,作家又创作了文学。正如高尔基所说:“作家是一支笛子,生活里的种种智慧一通过它就变成音韵和谐的曲调了……作家也是时代精神手中的一支笔,一支由某位圣贤用来撰写艺术史册的笔……”因此,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是社会生活的雕塑师。

文学作品是作家根据一定的立场、观点、社会理想和审美观念,从社会生活中选取一定的材料,经过提炼加工而后创作出来的。它既包含客观的现实生活,也包含作家主观的思想感情,因此,文学作品通过相应的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承载性,这就是作品的具体内容。

文学作品里最重要的品种就是小说。小说是四大文学样式之一,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深刻的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文学体裁),它是拥有完整布局、发展及主题的文学作品。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故事情节则是指叙事性文学作品中以人物为中心的事件演变过程。由一组以上能显示人和人、人和环境之间关系的具体事件和矛盾冲突构成。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部分,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情节,能够体现出人物行为之间的冲突。因此,情节的构成离不开事件、人物和场景等因素,它是文学作品最重要的内容,对于我们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具有巨大作用。

为此,我们特别编辑了《中外文学名著故事总集》,主要包括中外文学名著有关神话、侦探、战争、科幻、人物、戏剧、爱情、电影、探险、智慧等类情节故事。在文字上力求通俗、生动、晓畅,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可读性和趣味性,是我们广大读者了解世界文学作品、增长文学素质的良好读物,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版本。

华盛顿:美利坚合众国的缔造者

1732年2月22日,华盛顿出身于弗吉尼亚州韦斯特摩兰县的一个拥有300名黑奴、8000英亩土地的大种植园主家庭。他出生时,恰逢他的家族从英国移民弗吉尼亚的80周年。他的父亲受过较好的教育,但是华盛顿没有受到系统的正规教育,主要靠父亲和异母兄长劳伦斯的言传身教。他从小爱好数学、三角,逐渐产生了对测量的兴趣,他有超常的地图绘制天才。

1748年,华盛顿16岁时,为英国殖民当局搞土地测量,不仅获得550英亩土地作为报偿,而且增长了见闻和关于土地的知识。1752年20岁时,他的异母兄劳伦斯去世,整个大农场由华盛顿继承和管理。这时,华盛顿已是一个身高超过两米的伟岸汉子。他的志趣已不限于管好几千英亩的农场,他骑马到弗吉尼亚各处去观察,对西部广袤无垠的土地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萌发要在西部建功立业的雄心。在1752年他被任命为弗吉尼亚南区的副官长,军衔是少校,这一任命使华盛顿燃起了对军事生涯的向往。1753年他接受英国的弗吉尼亚总督丁维第的委派,去向俄亥俄境内的法军的一个要塞的司令官致送最后通牒,要法军停止“蚕食”英国在俄亥俄的土地,而这些土地本是印第安人的,英法两国殖民者竞相攫取。华盛顿好不容易找到了这个要塞,可是发现法军已经撤到另一处去了,华盛顿决心继续去找法军司令官,历尽艰辛,终于找到了法军的另一要塞,并向要塞司令送达最后通牒,法军司令坚决拒绝这一通牒,他只好回到弗吉尼亚复命。在这次几乎丧命的危险使命中,华盛顿对俄亥俄境内的印第安人有了了解,也窥探了法军在俄亥俄境内的部署。1754年春,他再次奉丁维第之命率领一支150人的小分队去俄亥俄阻止法军的“蚕食”行为。两军交锋,华盛顿初战取得小胜,但后来不敌法军优势兵力而败退,丁维第赏识华盛顿的胆略,晋升他为中校。1755年,爆发了北美土地上的英法七年战争(1755—1762年),华盛顿接受英将布拉多克的委任充当他的上校副官。华盛顿根据他几年来的军事经验,建议布拉多克放弃摆开阵式齐步前进的欧洲传统战法,因为北美多丛林,而且到处有心怀敌意的印第安人,容易遭伏击,布拉多克刚愎自用,拒绝采纳这一正确意见,果遭伏击,大败而归,华盛顿本人几遭生擒。这次战斗,使华盛顿看清了英军的严重弱点,这对日后华盛顿打败英军大有裨益。华盛顿虽然随着败军逃回,但他的表现和中肯的建议深为总督丁维第所赏识,委任他担任弗吉尼亚民兵总司令,守卫弗吉尼亚西部边界。

华盛顿的眼光仍然在政界,1759年被选入弗吉尼亚议会。1759年与一个富孀马撤·丹特里奇结婚。在此后16年的种植园主生活中,华盛顿痛切感到英王的殖民政策严重地损害了殖民地人民的生活和侵犯了殖民地议会的权力。1765年,北美殖民地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反印花税法的抗议运动。华盛顿作为弗吉尼亚议会议员在议会发表声明说:“没有得到我的同意,他们(指英国下院)把手伸进我的口袋掏钱的权力决不比我把手伸进你们的口袋掏钱的权力更多一丁点儿。”这句话反映了当时极为普遍的反英情绪。

华盛顿由于家庭背景和个人经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对英国存有幻想,不想与母国一刀两断,特别是对英王乔治三世,华盛顿认为他可能体察北美殖民地人民的情绪,作出“宽厚的”、对英国有利的让步。1773年波士顿发生反对东印度公司向北美殖民地倾销茶叶事件遭到英国严厉镇压后,华盛顿认识到,除了完全独立,北美殖民地别无出路。1774年3月至6月,英国议会又陆续通过对北美殖民地进行全面高压的五项法律,北美13个英属殖民地对此作出强硬反应,派出代表在费城举行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一次大陆会议,华盛顿作为弗吉尼亚的代表,他特意身着戎装出席,在会议上,他大力促成大会通过不惜以武力作为最后手段的决议。1775年4月19日,英军与美国民兵在列克星敦和康科德发生武装冲突后,北美殖民地代表于5月10日又在费城举行第二次大陆会议,决定成立大陆军,华盛顿被委任为大陆军总司令,军队成立时兵员为1.6万人。

华盛顿是在敌强己弱的情况下肩负起指挥独立战争的神圣使命的。面对装备精良的英国正规军,大陆军只能算是一群“乌合之众”,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要建立一支既有革命热情又有严格纪律和训练的军队。华盛顿在经历了几次重大失败,甚至连费城也在1777年9月陷于敌手的不利局面下,被迫退守费城西北的福吉谷过冬。华盛顿利用这个时机进行部队整训:这支几千人的败军,缺粮少衣无饷,但是华盛顿同士兵共甘苦,亲自到士兵中间进行鼓动,并且对部队进行严格的训练,在这方面,得到了通过本杰明·富兰克林介绍于1778年2月来到大陆军的一个普鲁士军官斯特乌本男爵的帮助。他把几千纪律松弛的败兵训练成一支劲旅,这支部队在1781年秋,南下弗吉尼亚,直指英将康华理指挥下的英军主力,在法国海军的配合下,康华理在1781年10月19日向华盛顿投降。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结束。

华盛顿功成引退,解甲归田。但是,战争的胜利并未给北美人民带来安定和希望,因为13个殖民地各自为政,根据殖民地共同纲领“邦联条例”,它们是13个独立国。如果没有一部统一的宪法,怎能叫做统一的国家。有远见的政治家们,在各界的支持下,1787年5月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华盛顿被推选为弗吉尼亚州代表团团长并理所当然地被一致推选为会议主席,制订出了美利坚合众国宪法。1789年4月,华盛顿当选为根据宪法产生的美利坚合众国第一任总统,1792年又连任一次,一共当了8年美国总统。他的内阁中包括了不同政治倾向的著名人物,如自由派的杰斐逊任国务卿,强烈的民族主义者汉密尔顿任财政部长,埃德蒙·伦道夫任司法部长。据说华盛顿让善于排解纠纷的能手伦道夫在内阁中为“两只好斗的公鸡”——杰斐逊和汉密尔顿之间起缓冲作用。

华盛顿在第一个任期中,在汉密尔顿的协助下,建立起“合众国银行”,制定税收法,建立起统一货币,征收联邦税,鼓励民族工业,建立国家债信,总的目标就是建立一个不依赖欧洲的强有力的联邦政府领导下的新国家。这些工作都卓有成效。但在有些方面,却不那么顺利。

1793年华盛顿第二次就任总统不久,发生了法英战争。根据1778年美国反英战争中承担的美法军事联盟的义务,美国应支持法国,可是华盛顿接受了以亲英闻名的汉密尔顿的建议发布中立宣言。汉密尔顿的理由是建国伊始,美国没有作战的准备和能力。中立之举,引起亲法的杰斐逊的反对乃至辞去国务卿职务,他认为美国应该履行法美联盟的义务。

1794年,华盛顿还遭到一次所谓“威士忌暴动”的挑战。起因是宾州的农民拒绝缴纳酒类消费税。根据汉密尔顿的建议,华盛顿命令1.5万名民兵开进宾州镇压造反者,有100人被判刑。这是华盛顿以联邦权威对州权主义者的一次有力行动。

当了8年总统,华盛顿坚决拒绝谋求第三次担任总统,在1796年9月17日发表了他的《告别词》,他请求同胞原谅他做过的一些错事,呼吁全国团结,反对会导致国家分裂的党派活动,避免与国外世界的任何一部分结盟。这些告诫曾对美国政治生活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条件的变化,这些告诫也渐渐成为逝去的历史。

1799年12月14日,一代伟人因患喉炎去世,终年67岁。美国及欧洲举行了广泛的悼念活动。拿破仑下令举行为时一周的悼念。

华盛顿是美国新兴资产阶级的保守派,政治观点同汉密尔顿相近而与杰斐逊时常相左。他是一个大奴隶主,但他赞成解放黑奴,而且在遗嘱中声明解放他自己所有的黑奴,但是他没有要求废除奴隶制,这个任务是在半个多世纪以后的第十六任总统林肯来完成的。在他任期内,还对印第安人进行过武装镇压。

尽管如此,华盛顿一生中的主要活动,证明他是一位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他不仅严厉谴责他的部下怂恿他利用手中的军权和声望来称王的活动,而且拒绝一些过分的赞誉之词。他任满8年后,有条不紊地、和平地向当选的继任总统约翰·亚当斯移交权力,并给以有力支持,从而创造美国总统和平移交权力的良好先例。

1962年美国《纽约时报杂志》举办的历史学家评选美国总统投票活动中,华盛顿得票居林肯之后为第二位。

林肯:解放黑奴的民族英雄

亚伯拉罕·林肯(1809—1865年),美国第十六任总统,从1861年到1865年任职。他领导联邦政府进行了美国历史上惟一的一次内战,平定了南方奴隶主脱离联邦的武装叛乱,解放了黑人奴隶,废除了奴隶制度,拯救了联邦免于分裂,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大发展扫除了障碍,从而使美国迅速步人世界强国之林,他也因此成为美国新兴资产阶级的杰出政治代表,赢得“伟大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革命家”的名声。

林肯诞生于肯塔基州哈丁县霍詹维尔镇的一个木屋中。他的祖先大约是在1617年从英格兰移民马萨诸塞州的,父亲托马斯是个西迁农民兼木匠,有230英亩土地,但只开垦出来30英亩,父母都不识字。林肯在8岁时就协助父亲开垦荒地。在童年时代,林肯没有机会接受系统教育,但是他十分刻苦进行自学,15岁时除阅读(圣经)外,还借阅《华盛顿传记》、《鲁滨逊漂流记》、《伊索寓言》、《天路历程》等书。年龄稍长,自学基础数学和莎士比亚的作品,并对辩论发生兴趣,在打工之余,参加当地辩论社团。1834年开始研读法律书籍,为日后充当律师打下了基础,这一年以辉格党员身分被选入伊利诺伊州众议院,成为十分活跃的州议员并一再连任。1837年开始操律师业务,经常为穷苦人辩护,不取报酬。由于他在几件冤案中伸张正义获得胜诉,因此声誉大噪。1846年和1854年两度被选入联邦众议院后,律师业务更为繁忙。1858年的“月光案”成为林肯法律生涯中的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一次成功。一个名叫阿姆斯特朗的青年被控谋杀,一个关键性目击者作证说谋杀发生在晚间10点多,明月高悬,作案人看得清清楚楚,林肯用一本历书来证明此人证词不实,那晚是上弦月,10点多月亮已不见,因此被告是无辜的。在这同一年,林肯政治生涯中出现了关键性的事件:与民主党的权威人物、多次连任联邦参议员的斯蒂芬·道格拉斯为竞选新一任参议员而进行7次全国性公开辩论。辩论的主题就是奴隶制问题。在辩论开始前两个月,林肯在共和党伊利诺伊州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共和党联邦参议员候选人与道格拉斯竞选,在大会上林肯发表了著名的“裂开的房子”演说。林肯引用《圣经》中的一句话:“一座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他继续说:“我认为这个政府不能永远保持半奴隶半自由的状态”,“它要么全部变成一种东西,要么变成另一种东西。要么反对奴隶制的人将制止奴隶制的进一步扩大,并使公众相信它正处于最终消灭的过程中;要么拥护奴隶制的人将把它向前推进,直到它在所有的州里,无论是老州还是新州,北部还是南部,都变得同样合法”。林肯是代表反对和消灭奴隶制的一方,道格拉斯是代表维护和扩展奴隶制的一方。辩论从1858年8月21日到10月15日在伊利诺伊州的一个城市举行。辩论是林肯主动向道格拉斯提出的要求,当时道格拉斯已是鼎鼎大名的全国性政治人物,而林肯则不是一个全国性人物。辩论过程极为热烈,双方支持者在会场上不时以热烈的掌声、笑声、欢呼声和一些情绪性语言来表达他们的态度,以致演讲者不得不一再请求听众保持安静以便让演讲者不受干扰。道格拉斯在辩论中极力将解放奴隶与种族平等混为一谈,而种族完全平等在当时的美国是一个极为敏感的话题,大多数主张解放奴隶的人并不主张黑人白人完全乎等,以致林肯不得不在辩论中回答道格拉斯一方提出的一些挑衅性问题,比如:你主张解放奴隶,为什么不娶黑种女人为妻?林肯回答说:“我不理解,为什么我不愿意让一个黑种女人做奴隶,我就非娶她做妻子不可。我的理解是,我尽可以随她去。我今年50岁了,我当然从未有过一个黑种女人做奴隶或者做妻子。我们尽可以不要黑人当奴隶和妻子而很好地生活下去。”林肯的回答博得热烈掌声和笑声。林肯在与道格拉斯的辩论中,显然更受欢迎,共和党在11月2日举行的州议会选举中也赢得多数票,可是由于不利于共和党的席位分配办法,使得民主党的道格拉斯被州众议院再次选举为联邦参议员。林肯虽未当选,可是通过7次辩论而成为全国闻名的反对奴隶制的政治家,为他竞选总统创造了极好的条件。1860年,在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上,林肯被推选为总统候选人,在大选中击败了老对手道格拉斯,成为第一位共和党总统:

南方奴隶主控制的各州,在林肯获胜后仅一个多月,就纷纷宣布脱离联邦,到1861年5月,脱离联邦的州达11个,并组成与联邦政府对抗的邦联(南部同盟)政府。在这以前,南方的军队已在4月20日向查尔斯顿港萨姆特堡垒的联邦守军开火并迫使守军投降。震惊世界的美国内战开始。林肯的政治对手道格拉斯面晤林肯,支持他平息叛乱,并建议他立即征兵20万。道格拉斯虽然支持奴隶制,但是反对分裂联邦。在战争期间,为了动员更多的力量支持联邦,因此林肯在1862年8月22日的一封信中宣布:“我在这场斗争中的最高目的是拯救联邦,而不是拯救或消灭奴隶制。”但这并不说明林肯对解放奴隶无动于衷。在衡量了国内外形势和对战争的利弊之后,在1862年9月22日发布解放奴隶最初宣言,宣布“从公元1863年1月1日起,在合众国的任何一个州或一个州的指明地区内,举凡其居民当时仍在反叛合众国,则该州或地区内充当奴隶的人,都应在那时及以后永远获得自由”。1863年1月1日,即初步宣言规定的限期,林肯发布《最后解放宣言》,下令执行上述命令。南方奴隶主狂怒,废奴主义者狂欢,奴隶们以逃亡来迎接《宣言》,先后有50万奴隶逃出种植园,其中有13万多人先后参加了联邦军,另有20多万人在联邦军中从事各项后勤支援工作。马克思在评论《宣言》时认为它是“在联邦成立以来的美国史上最重要的文件”。

在林肯的正确战略指导下,1863年联邦军队转入攻势。在格兰特、谢尔曼、米德等将领在东西两线均取得重大胜利的捷报声中,林肯取得1864年大选胜利,连任总统。1865年1月31日美国国会通过宪法第十三条修正案,埋葬了使美利坚合众国蒙羞的奴隶制。这也是林肯第二次当选的一个胜利总结。1865年4月9日南方军总司令罗伯特·李向格兰特投降,内战以联邦军的胜利宣告结束。战争的结局是:拯救了联邦,消灭了奴隶制。

在美国人民(特别是被解放的黑人奴隶)还没有从狂欢中平静下来的时候,林肯在4月14日夜在华盛顿福特剧院观看喜剧《我们美国的表兄弟》时,被一名种族主义分子、演员约翰·威尔克斯·布恩开枪击中头部于次日上午与世长辞。凶手在逃亡12日后在弗吉尼亚州博林格林被联邦军包围击毙。

林肯在内战中面临的局势是十分复杂和困难的,欧洲(特别是英国)在很长时期内支持奴隶主南方政权,国内敌我阵营很不分明,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林肯堪称指挥若定,尽管出现过某些失误,但他意志坚定,头脑冷静,目光深远,行动稳健,终于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完成了决定美利坚合众国兴亡绝继的伟大历史任务。1962年《纽约时报杂志》举办的历史学家评选美国总统活动中,林肯得票超过华盛顿居首位。

罗斯福:在轮椅上改变世界的领袖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这个名字几乎出现在用各种文字写成的教科书上。他领导美国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美国,他以和蔼动人的微笑和无比坚定的信念,使一个备受惊骇、惶惶不安的国家重新产生了勇气,战胜了经济大萧条的危机:他的人民高唱着他的竞选歌曲《幸福的日子重又来临》,连续4次选举他为总统——这样崇高的荣誉和信任是前无古人的。

在纽约州赫德森河畔,有一个风景优美的海德公园村,1882年1月30日,罗斯福就降生在那里。他的父亲是个百万富翁,母亲是航运业巨子的女儿,他是他们惟一的孩子。

小时候,他从未进过公立学校。他的早期教育大部分是靠家庭教师,但他所受教育的范围极广。几乎每年父母都要带他去欧洲旅行,他学会了法语和德语。

罗斯福18岁进入哈佛大学,主修历史和政治,三年后就得到了学位。接着他又读了一年研究生课程。在哈佛,他对课外活动极为热心,当时他感到最得意的一件事就是当上了哈佛校刊的主编。

从哈佛毕业后,罗斯福转人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专攻法律,但他对社会活动比功课更感兴趣。1907年参加律师考试及格后,他就离开学校,进了一家著名的律师事务所工作,

1905年3月17日,罗斯福同比他小两岁的远亲埃莉诺·罗斯福结了婚。

1910年,28岁的罗斯福当选为州议员,开始步入政界:虽然他的显赫家族总是和共和党联系在一起,但他属于民主党。1912年,罗斯福自告奋勇,积极帮助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威尔逊竞选,他的政治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民主党大选获胜后,罗斯福被任命为海军部长助理。他在海军部工作时,干劲十足,表现出卓越的行政管理才能。

1920年,罗斯福作为民主党副总统候选人,与考克斯一起参加大选:虽然民主党惨败,但这并没有影响罗斯福本人的声誉。

1922年夏,灾难降临到39岁的罗斯福身上:他在加拿大坎波贝洛岛度假时,得了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导致下肢残疾。但他以顽强的毅力同疾病做斗争,特别是通过游泳,锻炼双腿。几个月后,他就可以借助双拐、护腿支撑套和轮椅四处活动了。

与此同时,他一直关心着国家的政治生活,1924年他参加了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会上,他从轮椅上站起来,拄着双拐走上讲台发表演说。罗斯福这种豪迈气概给与会代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28年,罗斯福当选为纽约州州长。他在任期内推行社会改革,提高公民福利,救济失业工人,一时名声大振。

1932年,罗斯福击败胡佛总统,当选为第32届美国总统。

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宣誓就职。此时,美国的经济情况进一步恶化,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罗斯福发表了精彩的就职演说,他在演说中允诺将迅速采取措施扭转局面,断言美国一定能复兴,号召人民以毫无畏惧的精神,克服经济危机带来的灾难:他给这个人心沮丧的国家带来了希望。

罗斯福善于用人,能接受各种新的建议:在他周围,除了内阁成员,还有许多专家教授等智囊人物,帮助他实施竞选时向选民提出的旨在恢复经济、实行改革的“新政”。

3月6日,即罗斯福就任第3天,他下令让全国银行一律停业,接受甄别:非经甄别查明确实殷实稳定的银行,不得复业。

3月12日,他通过广播,发表了第一次“炉边谈话”,重申银行停业接受甄别的重要性,以安定民心。

3月13日,那些殷实稳定的银行开业。

3月19日,罗斯福召开了国会特别会议:到6月份这次会议结束时,己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立法并开始实施,其中包括《农业调整法》、《工业复兴法》;成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成立房产主贷款公司;在全国取消金本位;成立联邦政府救急署,并设立民间资源保护队,安排大批失业青年。

这一系列措施深得人心。1935年,美国经济初步复苏。罗斯福进一步促使国会制订一项新的立法纲领——《社会保险》,实行更高的所得税,加强对银行和公用事业的控制,还制定了一个针对失业者的庞大救济计划,设立了养老金、失业保险、孤儿救济金机构以及一些卫生机构。

1936年,罗斯福以98.49%的选票入选,击败对手,再次当选总统。

1937年1月20日,罗斯福宣誓就职——他是第一个按宪法修正案规定的新日期就职的总统。在就职演说中,他坦率地承认,国家还没有达到他在第一任期之初所设想的“幸福谷”的目标。但他发誓要继续努力,消除“全国1/3的人缺房少衣、营养不良”的贫困状态。

在罗斯福的第一任期内,最高法院曾以违反宪法为由,使“新政”的一些重要措施变为无效。罗斯福决心改组这个年迈的保守法官占多数的最高法院。虽然这一提案最终未能通过,但法院的调子却出乎意料地变得开明。此后,罗斯福便能合法地大规模地进行经济调整和改革,

罗斯福以卓著的政绩赢得了人民的信赖:1940年和1944年,他又连续两次大选获胜,成为美国历史上惟一一个连任四届的总统。

罗斯福第二次入主白宫之时,这个世界正战云弥漫。

1939年9月,当希特勒的军队入侵波兰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罗斯福对全国发表了“炉边谈话”。他说:“我三番五次地说过,而且还要反复地说:我已经看到了战争,而且我痛恨战争,我希望美国不卷入这场战争,我也相信能够不卷入。我向你们再三保证:政府为达到这一目的将不遗余力。”然而,正是罗斯福要求国会修改中立法,以便于向西方盟国出售武器。

1940年,法国沦陷,英国被困孤立无援,德国对伦敦进行大轰炸,纳粹的侵略行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德国法西斯在欧洲的侵略,已损害了美国在欧洲的经济利益和强国地位,威胁着美国的安全。罗斯福开始加强防务,1940年7月于古巴哈瓦那召集泛美会议,通过决议,发表宣言,宣布美洲及其四周为安全区,由美国海军巡逻。一个月后,罗斯福又与加拿大政府举行会谈,建立美加联防。

1940年底,英国陷入困境,经济拮据,军火短缺:罗斯福意识到必须援英,否则法西斯取胜将会对美国十分不利。他发表了著名的“出借水龙带”的谈话。他说:“假如我的邻居失火,而我家有一条浇花的水龙带,让邻居拿去就可以帮他灭火,我怎么办呢?总不能在救火之前对他说:‘这管子我花了15元,你得照价付钱:那么应该怎么办?’我不要这15元,而要他在灭火以后还我水龙带,就这样……”最后国会通过了《租借法案》,将50艘超龄驱逐舰借给英国,而美国因此取得大西洋英属岛屿上的八个军事基地的99年无偿使用权。

此后,罗斯福用《租借法案》支援了所有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当时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势力不可忽视,但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德国法西斯的威胁,接受了罗斯福的政策。

1941年8月,罗斯福在北大西洋的一艘巡洋舰上会见了英国首相丘吉尔。他们起草了一份文件,后来被称为《大西洋宪章》,《宪章》提出八点协议,确定了他们共同认为构成未来世界和平的原则。

1941年6月,希特勒撕毁《德苏互不侵犯条约》,入侵苏联。罗斯福入主白宫之初,就改变了美国的一贯态度,承认了苏联政府,此时,他宣布对苏援助,同意苏在美补充物资。

1941年12月初,一位日本特使抵华盛顿同美国政府进行磋商:由于日本对中国等亚洲国家的侵略,直接威胁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利益,美国已改变了原来的妥协政策,而与日本断绝了贸易往来,同年12月7日,日本飞机打破了星期日的平静,轰炸了珍珠港美军基地。罗斯福把这一天称为“叫人永远不能忘怀的可耻的日子”,并要求对日宣战。翌日,美对日正式宣战。几天后又对德国和意大利宣战。至此,美国正式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罗斯福的领导下,美国人民全力以赴去争取战争的胜利。

罗斯福建立了一系列战时生产和动员机构,实行物价和工资的严格控制,全国进行大规模征兵。他还领导了一项不寻常的工作,始终对敌人以至全国民众都严守秘密,这就是原子弹的研制。

1942年元旦,有26个国家在《大西洋宪章》上签了字,并一致同意并肩作战,直至战胜轴心国:罗斯福建议这些同盟国自称“联合国”。这为在大战结束时成立联合国组织奠定了基础。

1943年1月,他与丘吉尔在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举行会议,通过了下一步的作战计划,宣布:战争要一直打到轴心国无条件投降为止。

罗斯福的这些外交活动,打击了德、意分化离间同盟国的阴谋。

1943年5月,美英联军完全控制了北非,迫使在当地的德、意军投降。两个月后,美英联军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墨索里尼下台,新政府与盟国签订停战协定,并退出轴心国,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

随着苏军全线反攻的开始,罗斯福加强了对苏合作,1943年他派国务卿赫尔前往苏联参加三国会议,提出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即联合国)的设想,

1943年11月28日,罗斯福前去德黑兰参加美、苏、英三国首脑会议。在此之前,他在开罗与中、英首脑举行会议,发表了《开罗宣言》。德黑兰会议上罗斯福在英、苏领导人发生分歧之时,力主团结。在他的协调下,最后达成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三国战后在和平建设方面共同合作的协议。会议最后发表了著名的《德黑兰宣言》,会议在和谐的气氛中结束,

1945年初,由罗斯福发起,美、苏、英三国首脑在克里米亚的雅尔塔再次会晤。会议在罗斯福主持下,通过了有关彻底击败德国,惩办战犯及战后德国民主化等重要决议;制定了三国最后打败法西斯德国的共同作战计划;会后决定战后建立一个“维持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联合国。最后,三个国家签订了一项秘密协定,规定苏联在结束欧洲战争三个月后对日作战。罗斯福在为弥合盟国间政治上、战略上的分歧,保持反法西斯同盟的团结上功不可没。

罗斯福同情中国的抗日战争,在复杂的形势下坚持了援华政策。中国人民也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

结束雅尔塔会议后,由于长期紧张的工作,罗斯福的健康状况严重恶化,显得很疲乏衰老。1945年3月下旬,他去佐治亚州温泉稍事休息,并为两周后将出席的筹备已久的联合国大会准备发言稿。4月12日当他伏案工作时,突发脑溢血逝世,时年63岁。此时正是反法西斯战争最后胜利的前夜。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而罗斯福却长眠在故乡海德公园村,无法亲眼看到这一切了。

1950年哈佛大学教授就如何评价美国历届总统,在该校著名历史学家中进行了一次调查。罗斯福被列为仅次于林肯和华盛顿的“美国第三位最伟大的总统”。但丘吉尔闻讯后立即致函该校,说“就对世界历史的影响而言,罗斯福无疑是在美国居于首位的人”。

拿破仑:让整个欧洲臣服的小个子皇帝

拿破仑·波拿巴(1769—1821年),是法国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创建者。

拿破仑生于科西嘉岛上的阿雅克修城一家不太富裕的贵族家庭。其父夏尔·波拿巴是律师。家中有八个孩子,拿破仑是次子,他有一个哥哥,三个弟弟和三个妹妹。1778年年底到巴黎奥顿的一所学校学习法语,次年5月,在科西嘉总督马鲍夫推荐下进入布里埃纳军校学习。在军校学习期间,由于他的科西嘉乡土口音难改,又不是名门贵族子弟,因此常遭到贵族同学的欺侮。在逆境中他发奋学习,刻苦自励,178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布里埃纳军校,被保送到巴黎军官学校学习炮兵。在他先后就学的两所军校中,他非常喜欢学习数学、历史、军事、地理和哲学等科目。他从小养成了读书又多又快的习惯,而且记忆力超人。他心目中崇拜的英雄是古希腊和罗马时代的愷撤、亚历山大和查理大帝等风云人物。1785年,在他入巴黎军校的第二年,因其父病故,为赡养九口之家,被迫辍学,前往法国南部瓦朗斯城的拉费尔炮兵团服役。经过三个月的见习期后,他被授予炮兵少尉军衔。公余之暇,他刻苦自学军事学并广泛阅读许多名著,尤其对卢梭、伏尔泰和马布利等人的著作,他更具有浓厚的兴趣。1789年7月14日,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了,他于1789年9月至1793年6月,先后三次返回家乡科西嘉,开展支持法国革命的运动。他还参加了该地的雅各宾俱乐部,并成为一名活跃的领导人,经常发表反对贵族和教会的演说。

1793年6月,软弱无能的吉伦特派政府被人民推翻了,雅各宾派上台执政。时值以英国为首的第一次反法联盟干涉军侵入法国领土,国内王党分子的活动也十分猖獗。8月23日,雅各宾政府颁发了全国征兵令。8月26日反法同盟军占领了法国南部重要军港——土伦。土伦为法国的战略要地,土伦的存亡,关系到法国革命的成败。9月上旬,卡尔托将军率部收复土伦,拿破仑以炮兵副指挥官身分随军前往。由于卡尔托将军指挥不当,土伦屡攻不下。拿破仑经过周密的实地考察后,向前线总指挥部提出新的作战方案,方案被接受。作战中,他率军猛攻,并集中了炮火把叛军和停泊在港内的敌舰轰得狼狈逃窜,一举收复了土伦。当时,罗伯斯庇尔的弟弟奥古斯多·罗伯斯庇尔正在前线,战后,他非常赏识拿破仑,并上报巴黎革命政府,不久,拿破仑被破格提升为少将旅长,时年24岁。

1794年7月27日的“热月政变”结束了雅各宾政权的统治。拿破仑因与雅各宾派关系密切而被逮捕,两周后当局以证据不足释放了他,但没有恢复他的官职。经过一年潦倒不堪的生活,于1795年10月被任命为内防军司令巴腊斯的副手,负责镇压巴黎王党分子的叛乱。他率领5000军队,用大炮和霰弹击溃2万多名叛乱分子,暴乱被平定了,拿破仑将军声名大噪。他开始平步青云,很快担任了内防军司令兼巴黎卫戍司令。1796年3月9日,拿破仑与年轻貌美的寡妇约瑟芬结婚。约瑟芬是上层贵妇,拿破仑通过她结识了上流社会许多显要人物,这为拿破仑今后的发迹,起了重要作用。新婚第三天,他离开巴黎去尼斯接任远征意大利军司令。4月初,他率部越过阿尔卑斯山最险要的靠近沿海的一个隘口,出其不意地进入意大利,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取得了一系列赫赫战果,迫使撒丁尼亚一皮蒙特王国、教皇国、那不勒斯王国等国与法国签订和约,率兵直捣维也纳,迫使奥地利签订《坎波福尔米奥和约》,粉碎了第一次反法联盟。

1798年5月,督政府为了切断英国同南亚、东亚的贸易通道,任命拿破仑为远征军总司令,远征埃及。7月初,他率军在埃及登陆,经过半年多的战斗,法军征服了整个上埃及。在埃及取胜后,他又率军向叙利亚推进,在叙利亚他遭到了猛烈阻击,损失惨重,不得已又撤回到埃及。

1798年12月,英、俄、奥、土等国组成了第二次反法联盟。法国国内政局动荡不安,拿破仑得知这些消息后,带几名亲信私自离开埃及,于1799年10月返回巴黎,他受到了热烈欢迎。他通过接触,深感社会各层尤其是新兴的大资产阶级都支持他,他利用这股力量,于1799年11月9日发动了“雾月政变”,夺取了政权,组成执政府,自任第一执政,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秩序,上台后他首先制定了一部新宪法,即《1799年共和八年宪法》。1802年8月,修改共和宪法,改为终身执政。1804年5月18日,立法团通过《共和十二年宪法》,宣布成立帝制。同年12月2日,拿破仑加冕称帝,即拿破仑一世。法兰西共和国改为法兰西帝国。

拿破仑称帝后,他的权势达到了最高峰,为了巩固这一权势,在执政期间,他推行一套强硬的内外政策。

拿破仑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取消了地方自治,把全国划分为88个郡。每郡设郡长一名,由中央任命,对中央负责。各县、区和市镇的领导均由郡长任命。过去地方官吏是由当地选举有声望的人物担任,对政府存有一定独立性,拿破仑取消了选举制,由他任命的官吏都是从各地招募来的,是领取国家薪俸的行政官吏,这样保证了他的政令畅通,摆脱了地方旧势力影响。对立法机构——元老院、立法院、保民院的权限进行了限制。规定三院的成员,均由拿破仑选择和任命,各项法案的最后确立,要经拿破仑签署颁布。1802年他同罗马教皇签订“政教协议”,确立宗教和平。在思想意识上,他极力控制人们的思想。他取消了地方自治和政治自由,取缔新闻自由,对报刊实行严格控制。为了使他的独裁统治更具“合法”性,他特别注意制定各种法典。1800年7月,他下令组成由他直接领导的“法典起草委员会”,开始起草“法典”。1804年3月,颁布和实施《民法典》,1808年颁布和实施《商法典》,1810年又颁布和实施了《刑法典》。这些“法典”的建立,确立了资本主义的法律规范,对欧洲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起到了很大作用。拿破仑自己亦认为:“我真正的光荣就是我的‘民法典’,它将流芳千古。”

雾月政变后,面对法国国库枯竭的局面,拿破仑大胆地进行了财政改革。他宣布废除督政府一切不利于资产阶级的各项法令,如强制公债、人质法令、征发制度和不准军需供应商人预支款项等等。对税制进行改革,成立法兰西银行,活跃金融资本;满足工商业资产阶级要求,津贴新企业,鼓励采用新技术、奖励发明;大力发展交通事业。通过上述一系列措施,使得法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1811年,工业生产总额比1789年提高了50%。经济的发展为战胜法国的敌人提供了物质条件。

拿破仑深知要想巩固其政权,除了在国内加强统治、防止封建复辟和人民革命外,还必须在国际上打败反法联盟。连年的对外征战成为拿破仑一生中重要的一面。自他称帝直至被流放圣赫勒拿岛的10年间,欧洲大陆一直笼罩在战争烟云中。他曾毫不掩饰地说:只向往一个世界帝国,世界要求我来统治它。在这一思想的驱使下,先后进行了马伦戈(1800年)、奥斯特利茨(1805年)、耶拿一奥尔施泰特(1806年);弗里德兰(1807年)等战役并取得了重大胜利,粉碎了数次反法联盟,使法国在欧洲大陆赢得了霸主的地位,他在随心所欲地改变着欧洲的版图。在帝国极盛时代,其统治范围,北起波罗的海,南至地中海,东至涅曼河,西至比利牛斯半岛。

拿破仑称霸欧洲的野心促使他作出一系列愚蠢而狂妄的决策:1806年为惩治反法联盟的罪魁祸首——英国。而颁布了大陆封锁令,规定所有欧洲国家都不准同英国进行贸易,一切来自英国及其殖民地的船只都不得驶入欧洲大陆各港口。这项法令非但未打垮英国,反而损害了法国的经济利益,法对外贸易锐减,工厂开工不足,失业工人增加,沿海一些城市、港口出现了萧条的景象,由此引起了工商业资产阶级和工人们对帝国的不满和怨恨。拿破仑推行的侵略扩张战争使得他不仅要同封建欧洲和英国资产阶级作战,又要同附庸国、占领国的广大人民作战。1807年11月占领葡萄牙,引起了1808—1814年的反抗法国侵略者的西班牙战争。六年中,西班牙战事拖住了近30万法国的精锐部队,也打破了拿破仑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1812年6月,拿破仑为了实现真正统治欧洲的目的,亲率五十多万大军进军俄国。9月初兵临莫斯科,俄军统帅库图佐夫为了保存有生力量,主动撤出,留下一座空城。几十万法军困守空城,断粮缺薪,加之风雪严寒,在被迫撤退中,法军几乎全军覆灭。拿破仑只身先行返国。一个星期后,只有2.7万名残兵败卒逃离俄边境。侵俄失败后,各被占领国人民纷纷起来争取民族独立,以英国为首的反法联盟再次组成。拿破仑征集了30万新军迎战,妄图以新的“战功”重振军威。莱比锡会战失利后,法军一败涂地。1814年3月,联军攻占巴黎,4月6日,拿破仑违心地签署了退位诏书,被流放到地中海的厄尔巴岛,仍保留皇帝称号。1814年5月,波旁王朝复辟了。

1815年3月1日,拿破仑率一队卫士在法国南海岸儒安港登陆,不费一枪一弹顺利抵达巴黎,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八闻风而逃,拿破仑重新登上皇位。这一消息传到正在维也纳开会的各国君主和首脑的耳中,他们都震惊了。很快第七次反法联盟组成。1815年6月,拿破仑决定乘联军主力尚未抵达法国之时,先行出击驻在比利时的英军。6月18日,英、法两军相遇在滑铁卢,经过一整天的激战,法军再次被击垮。6月22日,议会强迫拿破仑再次退位。在万般无奈之下,拿破仑向英国政府请求“法律保护”,后被囚禁在大西洋圣赫勒拿岛,1821年5月5日在该岛病逝,终年52岁。1840年12月,拿破仑遗骨被运回巴黎,安葬在巴黎伤残军人院的墓地之中。

拿破仑的一生是处在欧洲封建主义逐渐走向崩溃和资本主义开始兴起的历史时代,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有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扫荡欧洲封建秩序和制度,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积极一面,也有对外发动战争侵略扩张,对内独裁、专横极其反动的一面。尽管如此,在整个欧洲与法国的历史上,他是占有重要地位的显赫人物。

戴高乐:为自由而战的民族斗士

夏尔·戴高乐,法国前总统,法国著名的军事、政治活动家,准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法西斯侵略和维护法兰西民族独立的坚强战士:立志从戎刻苦磨炼1890年11月2日,夏尔·戴高乐出生于法国拉里。父亲是一个天主教大学的教授。戴高乐13岁立志从戎。18岁时考入圣西尔军事学校,1912年军事学校毕业,授少尉衔,分配到第二步兵师三十三团服役,团长是贝当上校-戴高乐与团长在军事上的见解一致,因而受到青睐,次年即晋升为中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被晋升为上尉,任连长。战斗中,戴高乐多次负伤,在凡尔登战役中,被德军俘虏,囚禁了两年零八个月,直到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才被释放。

释放后,戴高乐继续在军中服役。1921年10月1日调圣西尔军事学校任战争史教员。为了更好地为国效力,这时已31岁、仍是上尉衔的戴高乐,决定再当一次学生,于1922年11月回到巴黎,考入了法国军事学院。在这里,他刻苦学习,埋头于新军事学的研究,深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真正教训是:下一场战争将是坦克战,机械化程度的日益提高,意味着战争将是运动战。

1926年底,戴高乐被提升为少校,受命指挥第十九步兵营。驻防德国莱茵河区的特里尔。

戴高乐对部队要求十分严格,一丝不苟。频繁进行军事演习、队列训练、打靶或各种竞技活动,他要求部队经常开展体育比赛,参加戏剧表演或者联欢会:还常常把士兵召集起来听他的讲演。

严中有爱,关心士兵;1928年、1929年之交,凛冽的寒冬笼罩着德国被占领区,气温下降到零下25摄氏度。一场流感袭击了整个地区:仪是驻莱茵区的法军就有143人丧生。公众舆论为之哗然,愤怒的国会要求予以追究,法国陆军调查委员会为了弄清事实真相,对戴高乐指挥的十九营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尽管少校执行纪律严厉,但对士兵的关心却最为突出:国会调查委员会成员皮科上校在报告中说:“轻步兵第十九营有大批人死亡,但这次不是因为对士兵照顾不周所致。该营管理极为出色。”他接着对那些肃静下来的政治家们说,戴高乐少校在得知一名无亲无故的战士死亡时,坚持要亲自为那位年轻士兵服丧。

执行纪律,不畏权势。一次,法国最高军事会议副主席、法军总监贝当元帅访问特里尔,会见了戴高乐,视察了第十九营。他回到巴黎后,表示对所见所闻感到满意。可是不久戴高乐遇到了麻烦事。事情起因是新兵们都讨厌在德国服役,尤其是在特里尔,那里气候寒冷,又是异国他乡,而且训练严格,生活紧张。新兵中有人由于亲戚身居要职,或者与国会议员有些关系,便纷纷设法调回法国比较惬意的地方。戴高乐为此大发雷霆。他宣布,凡试图调往他处的士兵一律应受惩处,并通知全营士兵,对营长的这一通告天天读上一遍。恰巧,决定颁布不久,戴高乐收到一份正式电令,调他手下的一名士兵。戴高乐未按电文行事,反而把那个通过一位议员的关系想调走的年轻人关了两个星期禁闭。这下惹了祸,那位议员向陆军部告了一状。于是,陆军部下令调查此事。莱茵区驻军司令吉约马将军对戴高乐大加训斥,并提醒他说,由于拒不执行陆军部长的命令,他至少会受到关60天禁闭的处罚;要是部长把事情看得更重一点,或许还会受到停职处分?为此,戴高乐赶往巴黎,向贝当元帅申诉了事情的原委:由于贝当元帅出面向陆军部长说情,才决定不予追究。

戴高乐在莱茵区按规定供职两年期满后,于1929年底调往驻在近东的部队。

1931年,戴高乐从近东奉调回国,随后即任国防常设委员会最高军事会议秘书,直至1936年。

在这一段时间里,戴高乐致力于宣传他抛弃旧观念,接受新思想,远见卓识地预见到在即将爆发的战争中,拥有最精锐的装甲部队的一方将取得胜利的军事见解,以及不顾别人的不理解甚至敌意,以坚忍不拔的勇气坚持建立机械化部队的主张。

为了唤起法国公众舆论,警惕日益增长的外来危险,戴高乐努力使自己的军事见解理论化。他曾相继出版过几部军事理论著作,阐述在未来战争中战斗行动的机动性,以及大量使用坦克与空军、步兵协同作战的必要性,建议在法国建立一支能实施积极进攻行动的职业机械化军队。在《建立职业军》一书中,一开头就描绘了法国的地形,令人信服地指出与比利时接壤的法国边界是明显的薄弱环节。正如他所说的,英国和美国由于海洋阻隔,难以进攻;德国的权力中心和工业中心十分分散,不易一举摧毁;西班牙有比利牛斯山为屏障;而意大利则受到阿尔卑斯山的保护:相比之下,法国的心脏却对任何来犯之敌敞开着大门,因为巴黎周围的平原开阔平坦,无法防守。戴高乐争辩道,处在这样的情况下,惟一可靠的防御措施不是构筑要塞,而是建立一支由10万人组成的精悍职业军,分编成六个机动装甲师:6年之后,德国军队进攻法国的事实,证明戴高乐的论著是基本正确的。但是,法国最高统帅部中贝当、魏刚等高级将领,年事已高,思想早巳退化,比较保守,身边无干练的辅佐人才,自己也缺少现代化战争的远大目光、勇气及胜利的信念。因此,对戴高乐建立职业军的建议,一直充耳不闻。不论戴高乐怎么宣传,都不足以消除人们对新思想的偏见和对戴高乐本人的敌意。

关于建立机械化部队的辩论一直进行着,直到1937年底,才被新任陆军部长达拉第所重视:戴高乐被列入晋升名册,之后,任命为驻梅斯的第五十七坦克团上校团长:在这段时间内,戴高乐感到如鱼得水,大搞坦克战和快速出战演习。并在实际中去检验他的理论。他对此兴致勃勃劲头十足。于是人们怀着敬意半开玩笑地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做“摩托上校”。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戴高乐在阿尔萨斯负责指挥第五集团军的坦克部队,曾建议组建强大的坦克预备队,以便消灭可能在正面突破的德军。尔后的事态发展证明,戴高乐的建议是完全正确的,但可惜这一次的建议,又没有被法国军事统帅部所采纳。

1940年5月11日,戴高乐受命指挥第四坦克师,参与了5月16日至20日的装甲部队大会战。索姆河战役失利后,法国失败已成定局。在这种情况下,戴高乐被召至巴黎,在内阁中就任国防部副部长。

在这国家危难的关键时刻,戴高乐运用他的全部力量,以及他那对于取得胜利的狂热的信心,力图说服每一位高级官员,使之继续作战。他曾两次到伦敦与丘吉尔会晤,并由于他的警告,英国立即建议把英法两大国联合起来,以应付当前的国家危机:但是,法国大部分官员愿意屈膝求和,投降德国:结果,6月14日德军进入了巴黎,6月16日,贝当投降政府上台。鉴于国内政府已完全失去了抵抗外来侵略的能力,戴高乐决然离法赴英:于6月18日在英国通过广播,号召法国人民继续进行反抗德国法西斯的斗争,并在伦敦发起“自由法国”运动,宣布成立“法兰西民族委员会”:贝当政府对此很恼火,指责戴高乐叛国,第十七军区军事法庭对他缺席判决为死刑。

为了从军事上有效地反对德国法西斯,戴高乐在英国着手组建“自由法国”武装力量,并以司令的名义宣称接受英国统帅部的统一指挥。1940年11月,“自由法国”的军队发展到3.5万人(其中有1000人是飞行员),拥有军舰20艘,运输船60条。这支“自由法国”军队积极参加在近东和非洲对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部队作战。1941年9月,苏联政府承认戴高乐为“世界各地自由法国人的领袖”。根据戴高乐的建议,在苏联成立了由法国飞行员组成的“诺曼底”空军大队,参加了苏德战争。由于战功卓著,后扩编为一个飞行团。1943年,戴高乐任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主席。根据英、美同盟国的协议,“自由法国”部队的四个师组成法国远征军,参加了在意大利的战斗行动。1944年7月,欧洲开辟第二战场,法国坦克师与英美军队一起,在诺曼底登陆。8月,法国第一集团军在法国南部登陆,参加了解放祖国的行动。由于戴高乐的坚决要求,法国坦克师开往巴黎,支援了首都人民的起义。1944年6月,戴高乐担任了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主席。

戴高乐在祖国危急的历史时期,在为争取法兰西的独立和复兴而进行的斗争中,表现了勇敢刚毅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1958年6月1日,戴高乐担任了法国总理。1959年1月8日任法国总统。1965年12月再次当选总统,任期7年。1969年4月辞去总统职务。1970年11月9日病逝。

温斯顿·丘吉尔:二战时期英国的拯救者

温斯顿·伦纳德·斯潘塞·丘吉尔,是20世纪最负盛名的英国资产阶级政治家,曾两度出任英国首相,多次担任内阁大臣职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领导英国人民取得了抗击德国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被人们推崇为英国的拯救者。

1874年11月30日,丘吉尔出生在英格兰牛津郡的布伦厄姆宫,成为这个贵族世家的长子:丘吉尔从小受到典型的英国贵族式教育,8岁开始上学,14岁进入专为贵族子弟开设的哈罗公学:他生性好动,喜欢冒险,读书“疏懒”,尤其讨厌数学和拉丁文,但对历史,古典文学和军事很感兴趣:对他来说,政治比学校课程更令他神往。

1893年,经过3次考试,丘吉尔终于成为桑赫斯特军校的一名骑兵士官生:他的理想是:“只要什么地方打仗,就去参军”;“一旦仗打1894年底,丘吉尔从军校毕业,第二年被编人第四骠骑师任骑兵少尉。从1895年至1900年,他以军官和战地记者的身份,先后经历了西班牙殖民者镇压古巴起义的战争、英国军队镇压印度西北边境人民和苏丹人民的战争,以及南非的英布战争。在印度的两年给丘吉尔的生活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从此他一直是大英帝国殖民统治的卫道士和民族解放运动的敌人。同时,作为一名记者,他深深感到自己的知识是多么贫乏。两年中,他开始补课自学,阅读了成箱的书籍,特别是历史学家吉本和麦考莱的著作以及达尔文的书。同时,他广泛阅读了母亲寄来的有关英国政治和世界情况的年鉴。后来他能成为一个在很多问题上有深刻洞察力的政治家,同他丰富的历史知识和随时掌握时事动向的习惯是分不开的。

1899年是丘吉尔生活的一个转折点。这年,他退役并以保守党候选人的身份参加曼彻斯特奥德姆选区议员的竞选,开始了漫长的政治生涯:第二年,他被选入下院。1904年,由于保守党的保护关税政策,他退出保守党,加入自由党。1906年,自由党在大选中获胜,丘吉尔首次入阁,担任殖民副大臣,此后又相继担任商务大臣、内务大臣。

1911年,首相又任命丘吉尔为海军大臣:此时,欧洲局势风云变幻,重新瓜分世界的大战迫在眉睫。上任伊始,丘吉尔即对海军部进行改组,建立了海军部总参谋部,给海军拨款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命令海军作战部队处于常年戒备状态。1914年7月,萨拉热窝事件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丘吉尔等英国政府对德宣战,便命令海军总动员。

大战之初,为了防止安特卫普落人德国人之手,丘吉尔派了一个旅的海军陆战队,但已为时太晚,无法阻止德军的攻势,致使该旅有三个营的部队被困在荷兰。这一事件使丘吉尔在公众的印象中成为一个鲁莽的人。但更糟的事件还在后头。当协约国军和德军相持不下,战事处于胶着状态时,为了打开局面,丘吉尔力主派一支强大的舰队进入达达尼尔海峡,攻占加利波利半岛,迫使土耳其屈服。加波利波之战持续8个多月,结果英军惨败。丘吉尔名声扫地,在各方压力下,被迫于1915年5月辞去海军大臣职务。

1917年7月,丘吉尔又出任劳合·乔治政府的军需大臣;这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已进入后期,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受到强烈冲击:丘吉尔对此忧愤交加,攻击布尔什维主义是对“人类文明的威胁”,竭力主张进行武装干涉,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

战后初期,丘吉尔同时兼任陆军大臣和空军大臣;但1922年,劳合·乔治内阁下台,博纳·劳领导的保守党政府取而代之。丘吉尔失去了大臣的职位,并且屡遭保守党的排挤,其政治生涯暂人低潮。

1923年,丘吉尔退出自由党,几经波折,于次年重新加入离开了20年的保守党:1924—1929年,丘吉尔又出任财政大臣。这一时期,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和英国国内工人运动蓬勃高涨。丘吉尔公开咒骂罢工工人是“民族的敌人”,宣称要对他们采取强硬措施,并对保守党领袖们在印度问题上的“软弱”表现极为不满,于1931年1月愤然退出了保守党“影子内阁”。从此,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丘吉尔没有出任过政府要职。

30年代是风云突变,危机迭起的年代。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夺取政权后,欧洲形成了新的战争策源地。1936-1937年间,德、意、日法西斯组成了“柏林一罗马一东京”轴心,加速战争准备。在这严峻关头,英国“避战求和”的和平主义情绪泛滥,苟且偷安的思想严重,以首相张伯伦为代表的对德绥靖派为了维持现状,保护英国的既得利益,对法西斯的扩张行径一味纵容妥协。

丘吉尔对德、意、日法西斯崛起后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具有比较远大的政治头脑,他坚决反对张伯伦推行的妥协退让政策,主张对法西斯侵略者实行坚决遏制和抗击的强硬政策,从而成为当时英国政界一致公认的对德强硬派的领袖。

30年代中期,英国统治集团内部绥靖派和强硬派的分歧极为尖锐。由于绥靖主义在当时的英国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因此绥靖派的主张占了上风:1937年5月,张伯伦组阁执政后,绥靖政策便成了英国外交的基本国策而推行。

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张伯伦对此表现了卑微软弱的立场:丘吉尔对此大为不满,他指出:如果“坐待事态的演变”,不采取果断的措施加以制止,那么,“所有的小国将纷纷从日内瓦溜走,转而向日益壮大的纳粹制度致敬”。他还坚决要求英国政府响应3月18日苏联政府关于举行国际会议,商讨共同对付希特勒的建议,指出“只有成立法英苏联盟的方向,才能有希望制止纳粹的进犯”。

1938年9月慕尼黑会议前后,丘吉尔坚决反对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而向希特勒乞求和平。9月21日,丘吉尔向,新闻界发表声明,指出如果在纳粹的军事威胁下屈服,不仅不会给英法带来安全与和平,反而会使两国的处境更加危险。

事态的发展正如丘吉尔所预料的,希特勒欲壑难填。1939年3月,他撕毁了墨迹未干的慕尼黑协定,出兵侵占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张伯伦的绥靖政策和和平梦幻彻底破产,他本人遭到举国上下的一致谴责。

此时,一贯主战的丘吉尔声望大振,他进入改组后的张伯伦内阁,出任海军大臣。

从1939年9月至1940年5月,英法政府宣而不战,西线出现了“静坐战”的奇怪局面。英政府中还有人主张同纳粹德国议和,丘吉尔对此坚决反对:他认为在当时情况下与纳粹议和无异于对敌投降,他主张“把战争打到底,消灭希特勒,彻底粉碎纳粹主义”。同时,他领导下的海军在大西洋对德国进行了勇猛的战斗。1940年5月10日,希特勒调兵西进,对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发动突然袭击,并通过“闪电战”占领了丹麦和挪威。

张伯伦在一片责骂声中下台,丘吉尔出任首相兼国防大臣。他在就职后表示:“除了鲜血、劳苦、眼泪和汗水外,我无可奉献”,“具有雄狮之心的不是别人,而是那个遍居全球的民族和种族。我应召出来大吼一声,感到荣幸!”

丘吉尔是在英国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出任首相的?在大战期间,他的非凡魄力和出众人格得到了大显身手的机会:

前线战局急转直下:1940年5月底,英国30万远征军从敦刻尔克匆忙撤回英伦;6月22日,法国宣布投降。纳粹德国的势力席卷整个西欧并准备入侵英国本土,纳粹空军对英国进行了大规模的空袭,英国处于民族危亡的严重时刻。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丘吉尔临危不惧,发出了坚定的誓言:“我们的政策是用上帝所能给予我们的全部能力和全部力量在海上、陆上和空中进行战争”,“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多么恐惧也要去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和艰难也要去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不能生存!”

丘吉尔在领导人民竭尽全力保卫英伦三岛的同时,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采取一切措施争取同盟者,首先是大力争取美、苏两大强国的支持和参加,以尽早摆脱孤军作战的困境。

战争一开始,丘吉尔就特别注意美国的动向,一直谋求与美国的联合。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向美国太平洋海军基地珍珠港发起突然袭击。8日,美、英对日宣战,美国正式加入世界大战,丘吉尔梦寐以求的英美联合作战的目标终于实现。

1941年6月22日,德国大举入侵苏联:丘吉尔立即表示英国将同苏联联合对德作战。1941年7月12日,英苏两国签订了在对德作战中联合行动的协定。8月,丘吉尔与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纽芬兰签署了《大西洋宪章》。苏德战争爆发后不到两个月,长期以来屡遭挫折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终于初步形成,丘吉尔对此发挥了极为重要的积极作用。

在大战过程中,丘吉尔作为同盟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出席了中、美、英三国首脑举行的开罗会议,出席了美、英、苏三国领袖在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举行的重要会晤,为争取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贡献。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发展,当德意日法西斯的覆灭已成定局,战后划分势力范围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时,丘吉尔反共、反苏、反对民族解放运动的政治立场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英国同苏联及美国之间矛盾和斗争也日益突出。他再三拖延在法国开辟对德作战的第二战场,企图把战争重担更久地压在苏联身上,尽可能地削弱苏联的力量。为了阻止苏联控制东欧,恢复英国在巴尔干地区的传统势力范围,丘吉尔竭力主张在巴尔干半岛开辟第二战场,并试图在南斯拉夫、希腊、波兰等国恢复旧政权的统治。1944年10月,丘吉尔在访苏期间向斯大林提出了瓜分巴尔干势力范围的方案。同时,他竭力反对其他国家染指英国殖民地:1945年2月在雅尔塔会议上,当美国提出关于由联合国托管英国殖民地的计划时,丘吉尔暴跳如雷。他宣布,只要他当一天首相,就决不会放弃“哪怕是一小块不列颠土地”,1944年12月,他派军队血腥镇压了希腊人民的革命力量。

丘吉尔虽然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但他在国内却遭到了政治上的惨败。

1945年7月25日,丘吉尔参加波茨坦会议后告别斯大林和杜鲁门,飞回伦敦等候战后首次大选的开票结果:选举结果如晴天霹雳,震撼了丘吉尔,也震撼了全世界。工党以绝对优势取胜,保守党被撵出政府,丘吉尔丢掉了首相职务,由克莱门特·艾德礼继任。

这个结果对丘吉尔的打击是异常沉重的,尽管女王授予他功臣勋章和嘉德勋章,仍无法减轻这种打击。丘吉尔很悲伤,抱怨英国人忘恩负义。这个结果完全应验了丘吉尔本人在《当代伟人》一书中所做的断言:“最美好的时光消逝得最快。”

大选带来的耻辱,领悟到大英帝国不可能原封不动地维持下去,对美国已经取代联合王国而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这一事实的认识以及在冷战初期维护英美团结的种种困难,都使丘吉尔感到极为不快和焦虑。有人以为他会就此引退,躺在战时成就的功劳簿上颐养天年。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丘吉尔并没有就此退出历史舞台。相反,他坚持在下院当了6年反对党领袖,直至1951年10月再次出任首相。此时,他已是77岁高龄的老人了。

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访问美国时,由美国总统杜鲁门陪同,在富尔敦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吹响了战后“冷战”的号角。他在演说中鼓吹英美联合,共同对付苏联和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叫嚷不能对苏联和所谓“共产主义威胁”采取绥靖政策。美国抓住丘吉尔的演说,大做反共文章,掀起反共浪潮,宣布对社会主义阵营实行遏制政策。

与此同时,丘吉尔还致力于西欧的联合。1946年9月,他在瑞士苏黎士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了建立“欧洲合众国”的主张,1948年5月,在海牙召开的讨论欧洲统一问题的会议上,丘吉尔被推选为名誉主席。

面对大英帝国殖民统治和霸权地位的土崩瓦解,丘吉尔竭力进行阻挠,但他终究没有回天之力。在他第二次出任首相期间,英国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继续蓬勃发展。1955年,心力交瘁的丘吉尔辞去了首相职务,宣告退休,

在晚年,丘吉尔对于自己终身为之奋斗的事业仍然念念不忘。1963年4月9日,在接受美国“荣誉公民”的称号时,他发表书面讲话说:“我不同意那种认为英国和英联邦现在应在世界上扮演默然听命和次要角色的见解,”“谁也别想永远低估我们的精力、潜力和经久不衰的力量。”可是,大英帝国的没落是无可挽回的。丘吉尔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也只能无可奈何地承认:“我曾经取得过很多成就,但到头来却是一场空。”

1965年1月24日,丘吉尔病逝,享年91岁。

温斯顿·丘吉尔一生坎坷曲折的经历,正是“日不落帝国”走向没落的一种反映。丘吉尔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英国是至关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他给暮色已临的大英帝国注射了最后一剂强心针。英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捍卫了民族的自由和尊严,但殖民时代的大英帝国永远不复存在了。

玛格丽特·撒切尔:特立独行铁女人

玛格丽特·撒切尔这个名字无疑使人们想起80年代光彩夺目的“国际政治家”,英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女首相,创造经济奇迹使“大不列颠再度伟大”的“铁女人”,这一系列出自苛刻的评论家之口,对唐宁街10号第四十八位主人的溢美之词。的确,玛格丽特·撒切尔在她的10余年首相生涯中,使英国发生了令人刮目相看的变化,在外交舞台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她无疑是英国著名的女杰,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最伟大的女政治家。

在离伦敦100多英里(160多公里)的地方,有一个至今只有2.8万多居民的小城——格兰瑟姆市:1925年10月13月,玛格丽特就降生在这里。她的父亲是一个出身贫寒、靠个人奋斗跻身仕宦之列的意志坚强的人,他曾担任过市议员、市长、法官等职。

玛格丽特小时候聪明伶俐,刚进亨廷托尔路小学就跳了一级。她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兴趣广泛。她经常参加学校的业余演出并曾获奖,还是学校曲棍球队中年纪最小的队员。10岁时,她跳级考入凯斯蒂文和格兰瑟姆女子学校,并获得奖学金。她在该校读书的7年中,学习成绩几乎一直名列前茅。

中学毕业后,玛格丽特决心报考第一流的大学——牛津大学。但是,牛津大学的应试科目之一是她从未学过的拉丁文。为此,她让父亲给自己请来了家庭教师,并在一年内读完了5年的课程,终于考上了牛津大学索默维尔女子学院,攻读化学。在大学期间,玛格丽特学习十分刻苦,成绩优异,在生活上,她十分朴实,从不像别的女孩子那样修饰打扮自己,甚至没有穿过鲜艳的衣服。她把大多数课余时间,花在政治活动上,并结识了不少保守党知名人士,从此她立志从政。这段生活无疑为她日后步人政坛打下了基础。

大学毕业后,玛格丽特曾先后在一家塑料公司当过化学师,在莱昂斯当过化学实验员。但她的目光始终在政治舞台上,她参加了当地的保守党协会,继续参与政治活动。

1949年,年仅24岁的玛格丽特作为保守党达特福区候选人参加竞选,虽最后被工党所挫,但她的毅力和顽强的精神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51年,26岁的玛格丽特做了新娘,两年后,生下一双孪生儿女。她与丈夫丹尼斯·撒切尔感情笃深,家庭生活十分幸福。但这并没有销蚀她的政治抱负。在丈夫的支持下,撒切尔夫人潜心攻读法律,在孩子不足半岁时就参加了律师资格考试并顺利通过。此后,她做了几年处理税务和专利业务的律师。

1959年,34岁的撒切尔夫人再次参加竞选,在芬奇利选区当选为保守党下院议员,登上了英国的政治舞台。她在议会中工作努力、认真,加之她热情、谦和、机敏,很快脱颖而出,

1961年麦克米伦首相破格提拔她为国民保险部政务次官。36岁的撒切尔夫人仕途一片光明。

1964年保守党下野,她出任该党影子内阁关于住房和土地、财政事务、燃料和动力、教育等问题的发言人。1970年,保守党重新执政,爱德华·希思首相任命撒切尔夫人为教育大臣。不久,保守党下野,撒切尔夫人担任影子内阁财政事务发言人。这个职务给了她充分显露才华的机会。她那当过律师的口才和财务方面的知识使她在议会辩论中大出风头。一次在议会辩论工农财政预算案时,撒切尔夫人熟练地引经据典,举证大量事实和精确数据,驳得工党财政大臣瞠目结舌。她敏捷的思维和犀利的言词使在场的人们感到惊讶和钦佩,以致保守党议员几乎全部站起来报以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1974年,保守党在两次大选中接连败北,希思在党内的领袖地位动摇:为挽回颓势,重整旗鼓,保守党决定重新选举领袖。撒切尔夫人在保守党右翼的支持下,竞选获胜。1975年2月当选为保守党领袖。这是英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一位女性领导一个政党。

担任保守党领袖后,撒切尔夫人一方面对影子内阁改组,加强党内团结。一方面开展频繁的外交活动,先后出访美国、加拿大、法国、中国等20多个国家,会晤各国首脑,发表政论演说,树立“国际政治家”的形象。

在撒切尔夫人刚刚当选保守党领袖之时,当时尚未当选为美国总统的里根在初次与她会面之后,就在公开场合说:“我对她有很深的印象。我认为她将是一位伟大的首相。”1979年,里根的这个预言成为现实,保守党在大选中获全胜,撒切尔夫人成为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首相。

撒切尔夫人走进唐宁街10号首相府,首先面对的是一个由“日不落帝国”衰落成的“欧洲病夫”。此时,英国的国民经济长期呆滞,逐渐衰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降到西方国家中最低的国家之一。而前几任政府奉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扩大开支,大搞福利主义以刺激生产和需求,社会保险费急剧增加,远远超过了经济增长。昔日的“大英帝国”已欠外债220多亿美元,仅偿付利息每年就需要一笔资金。经济危机深深困扰着这个国家。

秉性倔强的撒切尔夫人,决心要“恢复和振兴英国”,要指引英国朝着“完全不同的方向”前进。上台伊始,她就开始对国内经济政策进行一系列重大调整和改革。

撒切尔夫人首先实行货币主义政策抑制通货膨胀。她一方面大力削减公共开支,同时通过英格兰银行严格地控制货币的发行量,又以提高利率来减少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另一方面,改革税收制度,减少企业和个人负担。其次,大规模地实行国有企业私营化。这一政策,被称之为“撒切尔革命”中的“旗舰”。英国的大部分国有企业连年亏损,缺乏活力,效率低下。撒切尔夫人上台后立即宣布将一些国有企业的资产逐步出售给私产,使英国人拥有自己房子的比例大大增加了。撒切尔政府重新调整了科技政策,鼓励发展新技术,发展新兴工业,建立科学技术和新兴工业开发区,并努力改变以往重基础研究轻应用研究倾向,促进科技成果应用。政府还制定了被称之为“阿尔维计划”的1983~1988年英国“高级信息技术发展计划”,希望以此促进英国高级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由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了传统工业的改造,使英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速度跃居西方国家的前列。

英国工会的势力十分强大,动辄发动罢工,使正常生产秩序陷入瘫痪,1981年5月失业工人发动了从利物浦到伦敦的抗议大进军:7月,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又发生骚乱。对此,撒切尔夫人采取了强硬措施:同时,她又促使议会通过了几项法案,大大限制了工会权力,使工会人数锐减,势力削弱,罢工次数明显减少,社会得到了一定的稳定。她还改革了工资制度,力图以此改善劳资关系。

撒切尔夫人为坚定地推行其政策,加强对内阁的控制,几次改组内阁,1981年一年内就改组了两次,对妨碍其政策的人,不论地位多高、资格多老,一律更换。她说:“不能允许内部争论浪费时间。”

在外交事务上,撒切尔夫人更是以强硬著称,被称为“铁女人”。她主张加强防务,扼制苏联的扩张。在北约与苏联的裁军谈判上,她力主加强实力,决不对苏妥协。

1982年的英阿冲突,使这位女首相的“铁女人”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人叫福克兰群岛),在英国统治下已有近150年,阿根廷政府以历史、文化和地理为证明,说明该群岛属阿根廷。1982年4月2日,阿根廷以武力收回了马尔维纳斯群岛,这一事件,在英国朝野引起极大震动。国内舆论称这是英国的“奇耻大辱”。撒切尔夫人立即召开内阁紧急会议,决定采用“炮舰政策”,派遣由36艘舰只组成的,配有核武器和反潜深海装置的特混舰队开赴南太平洋,到远离英国本土1.28万公里的马岛作战。同时在经济上、外交上对阿根廷施加强大压力。撒切尔夫人原想利用军事优势,以战逼和:但马岛冲突在阿根廷国内激起了强烈的爱国热情,阿根廷空军连挫英国舰队。在这种情况下,她毫不示弱,决定增派军舰,增派伞兵和步兵,征用后勤民船,扩大冲突规模。这一系列行动,招致了国内外舆论的批评和谴责。内阁中也有人主张采取审慎的态度,许多国家要求英阿通过外交途径和平解决这一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美国出面调停,联合国秘书长也从中斡旋,但均未成功。撒切尔夫人无视国际舆论,坚决扩大军事冲突规模,并于6月14日攻占了马岛首府斯坦利港,阿根廷军队被迫投降。

英国在马岛冲突中大获全胜,使撒切尔夫人的威望在英国大为提高。在不少英国人眼里,她成了“英国”。

撒切尔夫人对“铁女人”这一称号颇为得意,曾说:“依我看,英国现在需要的正是一位‘铁女人’。”

撒切尔夫人十分重视发展与中国的政治经济关系,曾多次访问中国。对中英两国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她起了许多积极的作用。1984年12月18日,她亲自来中国签署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以结束英国对香港100多年的殖民统治。

撒切尔夫人的改革政策在肋年代使英国重振雄风,再次跻身于西方五强行列。然而,80年代末,盛极一时的“撒切尔主义”面临种种严峻的挑战。一切似乎是周而复始,经济危机卷土重来,英国经济又一次进入衰退阶段。而“人头税”又在国内弄得怨声载道。在举世关注的欧洲一体化问题上,撒切尔夫人顽固坚持自己的立场,在统一防务、统一货币等问题上与其他国家分歧极大,使英国在欧共体内十分孤立。保守党为保持其执政党统治地位,经过激烈的党内斗争,决定逼走撒切尔夫人。

1990年11月,为保守党赢得三连任,执政十余年的撒切尔夫人被迫洒泪辞职。

离开唐宁街首相府,撒切尔夫人并未离开政治舞台,她继续在议会中任职,并在许多国内和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撒切尔夫人虽然在政坛上以铁女人著称,但在家庭生活中却是一个贤妻良母。甚至在任首相的日子,她还亲自为丈夫买他爱吃的食物,亲自下厨做饭,亲自做打扫房间等家务。

她的丈夫丹尼斯·撒切尔几十年来一直支持她的事业,也从不介意被妻子的光芒所遮盖。她与一双儿女感情也很好。可以说,无论是作为首相还是普通的百姓,她的家庭生活都是美满、温馨、幸福的。

孙中山:中国人民主革命的先驱

一个推翻了被马克思称作世界上最落后的堡垒——清朝封建帝国的人,他为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奋斗终身,并最终以他的探索精神激励着中国人民。孙中山诞生在19世纪晚期中国广东省的一个偏僻山村里,他是贫苦农民的子弟,“大清帝国”的“子民”,这时很难看出日后他却成为用民主思想和革命手段推翻了压在中国农民头上两千多年的封建真龙天子的英雄人物。正是他才使中国开始尝试建立法、美式的民主制度,加速了中国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的近代化进程。

而这一切得益于他移居檀香山的种植小麦的哥哥孙眉的帮助:孙中山12岁时求学檀香山就读“西学”,后入香港中央书院、香港西医书院就读,虽然不是“学而优则仕”,然而只有学习西方才打开了近代东方学子智慧的大脑。这样,在他短暂地行医于澳门、广州等地后,便上书清朝重臣李鸿章主张政治改革,以求中国在列强践踏下站立起来。这次毫无结果的“上书”,使这个看来愣头愣脑的青年走上了用暴力推翻清王朝统治的道路。其实,尝试用暴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并不是孙中山的发明,太平天国的农民们已经作过了长达14年的努力;所不同的是孙中山这次进行的是“文明的革命”,是有着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对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彻底的否定。1894年他组织兴中会这一革命团体发动暴动时,受尽了高谈阔论的改良者们的嘲讽和清王朝的追杀。但是这一切只能使孙中山继续坚定地沿着自己的道路走下去,并且拥有了愈来愈多的追随者和志同道合者。1905年,游学海外的革命者们组成了革命联合体——中国同盟会,这个政党从设在日本的总部里发出一系列指示,推动了更大规模的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中国华南地区的一系列暴动,孙中山每每亲临其境。这些暴动最终促成了湖北武昌的士兵起义。1900年10月10日,当武昌起义的士兵们奇迹般地一夜之间暴动成功后,一个月各省像多米诺骨牌般出现了连锁反应,纷纷宣布独立。这样,清王朝只能指靠心怀鬼胎的大臣袁世凯来“力挽危局”。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作为众望所归的革命领袖,在南京组建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这是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制国家,有力地推动了殖民地民族民主运动。但是由于革命阵营内部种种的复杂矛盾和袁世凯奸诈的逼迫,孙中山把临时大总统让给了袁世凯,同时清朝皇帝宣布退位。清王朝以及中国的封建制度的统治从此划上了句号,“真龙天子”成为历史的图腾。

孙中山的伟大贡献还在于他的思想成就。作为民族民主主义者,他从1894年成立“兴中会”时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到1905年同盟会成立的誓词中,更是明确地提出随之归纳而成的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像这样系统而凝练地把中国的命运表达得如此深刻,孙中山是空前的,同时也对毛泽东等革命者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且,孙中山为他的“三民主义”理想奋斗终生。在建立三权分立的中华民国政府后,孙中山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宪法》,及一些有利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方面的法令;在袁世凯篡权、段祺瑞解散国会时,孙中山又发动“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等;当苏俄十月革命的世界大变局到来之后,他把目光着眼于劳工,寻求实现理想的新的动力;并于疾病缠身时,北上参加“非常国会”和发动废约运动,推动民族民主革命向前发展,最终于1925年3月12日病逝于革命旅途之中。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历史巨变处于紧要关头的缩影,是他最终在改良不成的迫不得已的情形下挺身而出,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从而被称为中华民国的“国父”。他创造了一个时代,虽然在其有生之年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但他的一句名言至今仍有重要意义:“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人物简介:

1866年11月12日诞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中山市)翠亨村。

1879年赴檀香山就读西学。

1894年上书李鸿章,主张改革;同年11月24日,在美国檀香山创立兴中会1905年在日本组织同盟会,随后发动一系列起义。

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3年3月发动“二次革命。

1917年发动“护法运动。

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因肝病逝世。

比尔·盖茨:富甲天下的微软霸主

带着一副厚厚的大眼镜,上身穿一件普通的长袖衬衫,下身总是一条淡颜色、宽松的家常裤,比尔·盖茨看起来实在不像是一般人想象中的亿万富翁。就是这个电脑奇才,1992年被美国《财富》杂志名列为美国最有钱的人,总资产63亿美元。他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完全是白手起家的巨富。当时他刚刚37岁;令人们好奇的是,究竟是什么成就了盖茨的成就,年纪轻轻就成为美国第一富人?

比尔·盖茨出生在一个富有、知名的西雅图律师家庭:他的父亲威廉·H·盖茨是一家大公司的律师,母亲是一家银行的董事和华盛顿大学的董事。

盖茨从小学时起就一直是一个具有天赋的学生,他的学习成绩在班里总是第一名。正是在西雅图湖滨学校,比尔·盖茨第一次接触到计算机。那是1968年,虽然当时电脑技术的发展仍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但湖滨学校就预见到让学生们学会使用电脑的重要性,因而做出了一个似乎很小而且很不起眼的决定。果不其然,盖茨和他的挚友艾伦把他们全部的业余时间都花在了学校的计算机室里。他们利用学校里的一台电传机式的终端和一部普通电话闯进附近的一个计算机网络,调出一些程序专门来解决老师出的数学难题,同时他们自己也利用计算机编一些游戏程序。

中学毕业之后,盖茨上了哈佛大学,但他在哈佛的日子并不十分愉快,他似乎很难集中精力学习那些他不爱学的课程:据说他有一段时间感觉十分沮丧,因为他发现自己并不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不久,他就从哈佛大学辍学了。在一个很偶然的场合,盖茨和他的挚友艾伦同时注意到了《大众电子》杂志封面上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的照片,正是这本杂志里的有关介绍个人电脑的文章使盖茨和艾伦下决心成立了微软公司:当时是1975年,盖茨才20岁。

1975年,当时年仅20岁的盖茨创立了电脑软件公司——“微软公司”。

有关他创业最有名的故事是,当年IBM公司找他为IBM的新型个人电脑写操作系统时,盖茨手头并没有现成的程序,但他知道有一家叫“西雅图电脑产品”的小公司有一种操作系统叫86—DOS,他果断地以7.5万美元买下这个系统.加以改写,改名MS—DOS,放到IBM公司的个人电脑中,就是这个名为MS—DOS的操作系统打下了后来微软帝国的江山:现在IBM每卖一台电脑,都要付给微软版税。目前,全世界约有7000万台IBM和与IBM兼容的个人电脑,其中使用MS—DOS系统的约占市场的90%。另外苹果电脑占该市场的10%,而苹果电脑的软件供应者也是微软。

这项交易,被称为是划时代的交易。盖茨眼明手快,看准了IBM公司的个人电脑将来会执计算机市场的牛耳,把一个实际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买下后立即又卖给田IBM公司。

1981年微软公司和IBM公司合作,推出新型的个人电脑,刺激电脑行业的人开始投注更多的精力在软件上,改写了电脑软件工业:当年是不到100个竞争者的软件市场,今天已经成为3万多家软件公司争夺百亿美元市场的激烈战场。而70年代末期,和盖茨一起竞争或奋斗的电脑软件的拓荒者,大多数都已退出个人电脑这个竞争激烈的行业。盖茨说:“早年有很多人做了很多好软件,但是他们没有那样的动机或志向,去创立或管理自己的公司;”而微软公司完全是靠开发电脑软件发展壮大的。

在进入90年代后的几年间,比尔·盖茨及其微软公司从鲜为人知发展到占据了个人电脑所用软件的开发和服务市场的大部分。今天,微软公司收入的2/3来自出售应用软件。公司的利润、收入和股票价格几乎翻了两番。微软公司在短短的几年间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几乎垄断了个人电脑市场的所有领域,完全应该归功于比尔·盖茨本人经商的本领。

白手起家、年轻致富的盖茨,无疑是当代电脑界的传奇人物。他14岁就利用计算机为学校课程写程式和解答复杂的数学题;上高中时就写出了可以计算出十字路口交通流量的程序,并因此赚了一笔不小的收人;19岁时比尔从哈佛辍学,和挚友保罗·艾伦组成了日后独霸电脑软件市场的“微软”。

在美国人的口头上,有关盖茨的传奇远不止如此。他衣着随便,眼镜常擦不干净,说话又直又冲,爱开快车,无论怎么看他都不像是一个大公司的老板。

比尔·盖茨是一个本身自相矛盾、具有双重性格的人。他可以在疯狂追求一个女友的同时,又与另外一个女友幽会;私下没有人时,他急不可待地想吃意大利面,而在公共场所只点个汉堡包和油炸土豆条充饥。报纸上报道说盖茨是一个求知欲很强的读者。

盖茨的另一个特点是衣着随便,爱开快车:盖茨的精明和他孩子气的外表、谈吐,形成了有趣的组合:盖茨衣着很随便,好几次人家来参观微软公司或谈生意时,都把他当成公司的小职员。

盖茨很注重隐私权,绝少在公共场合露面:在他1994年新年与微软公司的一位部门经理正式结婚之前,有关盖茨的婚事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令人失望的是,直到两人宣布结婚之前,没有人看出任何蛛丝马迹。甚至有人怀疑,这个电脑界的怪才根本就不懂什么是罗曼蒂克。盖茨可以在饭桌上与自己的雇员讨论生意,然后会非常自然地与他们平分支票。虽然盖茨是个口头上的实用主义者,他对自己的老朋友却非常的忠诚,不仅保留他们的工作,甚至当他的朋友们被定罪或被判人监狱时,他仍会站在他们一边。盖茨哈佛大学时的一个朋友说,盖茨不是从衣衫褴褛走向荣华富贵,而是从富贵荣华走向荣华富贵。

盖茨喜欢阅读传记作品,尤其喜欢有关伟大的科学家、企业和政治家的传记。他曾说,看这方面的书可以让他了解这些伟人是如何思维的。他自称他看过的有关拿破仑的书比世界上任何一个人看得都多,他尽可能地阅读了所有有关达·芬奇和富兰克林、罗斯福的书籍。此外,盖茨更喜欢看其他企业如何走向成功之路的书。

盖茨的知识面很宽,这可能是由于他喜欢阅读的缘故。可以说,除了电脑之外,读书是盖茨的第二大爱好。小时候,盖茨最喜欢看百科全书、历史、科普、杂志和小说。在中学,盖茨是拿破仑的崇拜者,凡是拿破仑的东西他都看。现在尽管他每天的工作很忙,盖茨仍保留着喜欢阅读的习惯。特别是每当盖茨要会见一位重要人物时,他总是要把这些人的传记找来,从中了解对方的背景和特点。“我看了很多介绍科学家的书。科学家们纯洁的思想以及人们对他们的评价都是我最感兴趣的。”盖茨对书有其自己的评价:“如果有人只想看一本有关如何做生意的书的话,我认为他应该看斯洛恩的自传《我在通用汽车公司的年代》。从这本书里人们可以看到,斯洛恩是如何管理自己的公司的,他是怎样使自己的高级助手们高兴的,他是如何面对挑战的,以及他在竞争中采取的合理和积极的态度。”可见,盖茨不仅有一个敏锐的头脑,同时这个敏锐的头脑里“装了很多东西”。在他自己遇到危机时,盖茨大脑里的知识使他得以以比别人快得多的速度找到问题的根源和解决的办法,他可以准确地预见到别人往往会错误判断的结果。

盖茨在软件市场上的独霸地位,引起了不少的争议。近年软件市场竞争激烈,微软开始受到同行的围剿,认为他有野心吞并整个市场。原本势不两立的IBM和苹果电脑也联手合作,共同对付盖茨和他的微软。

微软和苹果电脑的纠纷,始于1988年。那年,微软在已有的MS—DOS的基础上加以改良,推出了“视窗”软件,使得IBM的个人电脑(即PC机)也可以像苹果公司的MACLNTOSH一样,不用那些让人莫名其妙的电脑指令,而直接用鼠标器激活显示屏幕上的图标,由图标来引导程序的执行。苹果电脑认为“视窗”是直接抄袭MACINTOSH,一状告到法院,至今诉讼未决。

微软的“视窗”同时也破坏了盖茨和田IBM的合作关系。视窗问世后,抢走了不少微软和IBM合作的另一套操作系统OS/2的市场,因为尽管0S/2计算能力很强,但是消费者还是偏好容易使用和应用软件较多的视窗。双方关系搞僵之后,IBM只好自己研究改良OS/2,而当时盖茨已经着手研究视窗第二代的产品——视窗’95新技术。

当然,在盖茨的微软公司正在为实现这一愿望奋斗的同时,其他一些电脑公司也在拼搏。这些公司如:苹果电脑公司、康派克公司和LOTUS公司,在微电脑业也起到了非常有影响的作用。他们属下的软件程序设计者,其创造的产品改变了几乎每个人的工作方式,从经济分析家到音乐家,从政治家到律师,从每天背着书包上学的孩童到两鬓斑白的退休老人,现在几乎没有一个人可以说他能在没有电脑的情况下,从事任何有效率的工作和得到任何不需要花费很多金钱的娱乐。这些数以亿计的电脑用户构成了巨大的电脑软件市场。目前,尽管微软控制着美国个人电脑软件市场的大部分,但同时却面临着来自LOTUS,WORDPERFECT和BORLAND公司的激烈竞争和挑战。只要这种竞争继续下去,微软公司就不能高枕无忧,

很多人以为微软独占市场对新的竞争者造成很大障碍,他们的论点是,因为微软占有了绝大部分的市场,所以他们的应用程序才得以不断地卖出去,这使得其他软件业者处于不公平竞争的劣势。巨大的反对和抱怨,促使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开始调查盖茨。

虽然很多对手都担心盖茨的力量会独霸所有的市场:但是一般来说,盖茨要在多媒体中重复他在个人电脑界的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个人电脑是革命性的新产品,盖茨恰逢其时,参与了这场时代性的革命,但是多媒体却是慢慢演化的。多媒体是现有科技的重新整合,对电脑业的冲击可能还不如对出版业的冲击大。

微软公司未来的竞争对手,个人电脑还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其最大的竞争对手不是一年才卖300万台电脑和几百万套05/2操作系统的IBM,而是日本的电脑业者和电器业者。据微软公司负责开发多媒体软件的主管表示,目前全世界卖出去的镭射唱机有1亿台、录像机有2.5亿台、电视机有5亿台;而这些电器绝大多数是日本的技术和产品。这才是盖茨和微软公司未来针对的市场。

卡内基:最善于投机的钢铁巨人

卡内基13岁那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走进了匹兹堡的大卫·布鲁克斯先生的电报公司。当时,听说这家公司需要一位送电报的信差,卡内基的父亲便领着他想去碰碰运气。到了电报公司门口,他突然决定一个人进去面试,让爸爸在外面等他。爸爸疑惑不解,但他神色坚决:“我想一个人单独去试试!”个子瘦小的卡内基,独自上到二楼,接受面试。也许是他的闯劲赢得了大卫先生的好感吧,大卫先生并未言及体格问题,而是问他:“匹兹堡你熟悉吗?”“不熟,但一个星期内,我可以记熟,我会使劲强记。”卡内基语气十分坚定,“我个子虽小,但比别人跑得快,这一点请你相信。”“周薪25元,你认为如何?”次卫先生果决地录用了他。

在一星期内,卡内基实现了自己面试时许下的诺言,熟悉了匹兹堡的大街小巷,两星期之后,卡内基对郊区也了如指掌。“这苏格兰小个子挺勤快的嘛。公司上下都对他颇加赞誉。

进入电报公司一年后,卡内基就成了管理信差的监督者,这意味着卡内基在信差中的突出地位。

每天早晨,卡内基总是提前一小时来到公司,悄悄跑到电报局操作电报机。这个稍纵即逝的秘密学习机会成为卡内基极其珍惜的快事,并且日复一日地坚持下来。

一天早晨,像往常一样,卡内基又很早就来到了电报房,只听见:“紧急电报!这里是费城电报公司。一位叫沙利邦的人过世了,谁能收下这份电报?卡内基即刻收报,录在纸上赶快送到收报人家里。

大卫先生到公司后,听到卡内基的汇报,大为赞许。

一个月底的周末黄昏,电报童排成一列等着领取月薪,唯有卡内基被大卫先生召唤到另一个房间。卡内基顿时有些惶恐不安,以为是偷偷操作电报机的事被发现了,那可有被开除的可能啊!然而,出乎他的意料,大卫先生说:“你做得很好,从这个月开始给你加薪,好好干!”于是,卡内基领了13.5元,比上个月多出2.25元。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无疑是一笔巨款。

市中心古老的匹兹堡戏院内,一到晚上,就公演莎士比亚的戏剧。电报童享有戏院给予的免费戏的特权,卡内基经常溜到包厢里站着看戏。莎士比亚的作品,强烈地吸引了他。他极想看书,只是没钱买。后来听说安德森上校的私人图书馆内有这些书,便前往上校的家。一跨进门,莎士比亚全集就赫然映入他的眼帘,他不禁一阵狂喜。上校家藏书1800册,在当时而言是相当丰富了。退役的上校告诉好学的卡内基:“借给你看一个星期,一个星期后拿回来时,若没弄脏,可再换一本。”卡内基读了大量的书籍,并迷上了英国历史学家麦考利和美国历史学家普雷斯科特的著作。卡内基读过历史书籍之后,又悄悄地借阅有关钢与煤的专门书籍。这件事几乎无人知晓,也许是卡内基不想过早地暴露他那刚刚具有雏型的远大抱负吧?

一天,大卫先生问卡内基:“愿不愿意去格林斯堡工作几天?”格林斯堡距匹兹堡大约48公里,那里设个乡下电信所,有位报务员临时请假有事,几天后回来,需要有人暂时代理他的工作。卡内基毫不犹豫地出发了。因为他清楚,这是大卫先生对他的重用。

卡内基来到那个电信所,被带到那位临时要请假的报务员面前,这个身材魁梧的男子相当傲慢,张口便说:“我不需要电报童。”

卡内基神情严峻地说:“我是报务员卡内基。”那位报务员简直无法相信。可是,当卡内基走进电报房,一听到收报音,马上熟练地操作起来,那位报务员才相信这是事实。

卡内基在电报公司越干越出色,他的才华不仅在内部得到了充分肯定,而且受到了外部的青睐。宾夕法尼亚铁路西部管理局局长汤姆,斯考特先生来到匹兹堡就职不久,就打起了卡内基的主意。

匹兹堡与费城之间的铁路开通后,在匹兹堡设立了铁路西部管理局,29岁的斯考特先生出任局长。到任的第二天早晨,斯考特先生就来到了电报公司。当时还没到上班时间,拿着扫帚的卡内基只好一个人接待了这位不速之客。彼此互通姓名后,斯考特先生说:“卡内基,能不能赶快帮我把这些电报拍发出去?”“是,立即照办。”卡内基立即将近15封电报拍发了出去。“谢谢!卡内基,我还会麻烦你的。”斯考特先生再三道谢后才离去。到了中午,斯考特先生又来了,拿着相同的电文请求拍发,并且点名请卡内基拍发。

斯考特刚刚上任,就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改革,首先调整和降低了运费,从而使乘客的数量直线上升。业务量的增大,使得斯考特先生每天都要跑好几趟电报公司。

一天早上,斯考特像往常一样来到电报公司,与前来事务所视察的电报公司董事长欧莱里会谈。他说:“乘客的数量直线上升,因此我想在阿勒格尼斜坡地带铁路的山麓下单轨线路终点,与匹兹堡的管理公司之间,架设专用的直通电报线。”“没问题,我们当遵照办理。”“专线的报务人选,我想指定……”“谁?”“卡内基。”“你想挖邮局的墙角?”“是的。”

这番谈话被卡内基听到了。尽管电报公司极力挽留卡内基,愿把其薪水提到33元,但在斯考特许以薪水35元的诱惑下,卡内基还是跳槽去了铁路。

一天,斯考特先生外出未在公司,卡内基忽然收到一封电报:“货车在阿尔图那一天,附近的单轨路线上被堵塞住了;客车从早上开始,已堵了4小时。”

卡内基异常震惊,急忙来到斯考特先生的办公室,迅速查阅了货车配位图,找出了阻塞的原因。但是,对列车下达调度命令的电报,除铁路管理局长斯考特以外,其他人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部是被严加制止的。如若违反,立即革职。

卡内基犹豫了半晌,毅然提笔,写成电文,并冒名签上了“T·S”(汤姆·斯考特),然后拍了出去。

斯考特先生从外边回来后,发现桌上那份堵塞报告的电文,立即书写命令电文。他所写的内容,与卡内基已经拍发的电报一模一样。卡内基接过电报一看,想了想,便窘迫地说:“我先前已经拍了一份同样的电文……”“谁签的名?”斯考特登时脸色铁青。“我冒您的名签的……”

斯卡特先生盯着卡内基看了好半天,一语不发。默默地看着报告书和卡内基所拍发的电文,还是不说一句话。斯考特没有赞许卡内基,但也没有责备卡内基。卡内基的越权行为实际上是被默许了,这充分显示了他的非凡才干和应变能力。

有一天,斯考特先生突然问卡内基:“喂,卡内基,你能筹集到500元钱吧?”他就像在说5元无关痛痒的小钱似的。“50元?,卡内基自动减去一位数重新问道。因为他全部的积蓄不过50元。“不,我说500元。”

卡内基十分为难,但脸上并未露出难色。他父亲前不久病故了,由于支付亡父的医药费和丧葬费,家里的金钱已经差不多花光了。

斯考特先生见他沉默不语,便说:‘我的一位朋友过世后,他太太将遗产的股份卖给了友人的女儿,现在这位女子急需用钱,想让渡股份,是亚当斯快运公司的10股股标,恰好500元。红利是一股1元……”“500元?这么大一笔钱。我实在是筹集不出来。”卡内基婉言谢绝。“那好,我先替你垫上,无论如何也要把它买下来。”斯考特先生斩钉截铁地说。“是。”

卡内基不好推辞,只好应允。

然而,第二天,斯考特先生却有些为难了,他问卡内基:“对不起,人家非600元不卖。不要吧?”

不料,卡内基却来了精神!“要。我一定要,请代我先付600。”是他昨天受了斯考特先生的鼓舞,还是他本身固有的坚强和自信的促使,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反正他坚毅地答应了下来。

1856年5月,卡内基写了一张610元的借据,并且注明还款日期是半年后的11月1日。他用借据和股票作担保,交给了斯考特。半年利息10元,这相当于第一次分配红利的数目。

半年后,卡内基母子省吃俭用,终于还清了200元欠款,余下的410元却再也无力偿还。卡内基的母亲玛琪决定出去借款,她拜访了住在俄亥俄州东利物浦的胞兄,以房子当抵押晶,以8分的高利,借得400元回来,总算还清了全部债款。不久,一封上面工整地写着“安德鲁·卡内基”的信封,寄到了卡内基的手中,信封里装有10元钱红利的支票。卡内基毫不犹豫地将其交给斯考特先生作为利息。那一刻,他沉浸在“我也是资本家了”的成就感之中,异常兴奋了好一阵子。

当年秋天,斯考特先生高升,做了阿尔图那事业总部部长。当时,事业总部已经成为实际上的营业中心,对于斯考特先生而盲,成为总部的部长,就意味着进入直属董事长的中枢部门内,地位大为高升,他又想到了卡内基,问其愿否随他同去。卡内基毫不犹豫地表示愿意。斯考特当即表示,让他当总部秘书,月薪55元。“谢谢,我愿意!”卡内基异常欣喜。他当时的月薪是35元,一下子增加了20元,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啊。

斯考特先生和卡内基都是只身前往阿尔图那,并且同住一家旅馆。从此,二人的友谊越来越深厚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火车站的月台上,一个陌生的男子迎面拦住了他,说:“您是卡内基先生吧?我叫伍德拉夫。”“没错,有什么事吗?”“请看看我发明的产品。”他从小袋中取出一辆模型车,“是卧铺车。”“卧铺车?”卡内基甚为惊疑。“可供旅客夜间旅行之用,非常方便。”

这辆模型车造得相当精密,车内两侧各有一组面对面的两个木制座位。当时的客车,两侧仅有前座,并没后向的座位。

这种面对面的构思,是很奇特的。“一到晚上,可以将这种对面座位铺上装有弹簧的垫子当床铺,车窗上还另藏有一个床铺。”伍德拉夫摆弄着模型车介绍说,“将这橱柜往外拉,床就出来了。床是用锁吊撑着的,白天可以把底垫和毯子藏在里面。”“这行得通!”卡内基颇感兴趣,“我将尽快向斯考特先生汇报。请留下地址,以便联络。”

几天以后,伍德拉夫被请到了斯考特的办公室。斯考特一看卧铺车的模型,当即就被这种巧思所吸引,立即成交。“如果你们准备制造,请付给我设计费和专利权使用费。”伍德拉夫说。“好的,请尽快制造两节来看看。”在交易成功后,斯考特先生显得格外高兴。

走出办公室,伍德拉夫向卡内基耳语道:“卡内基先生,有没有意思合伙做这笔生意?我打算开一家卧铺车厢制造公司。你出八分之一的资金,这事业会赚钱哩。”

这分明是贿赂的交易,但卡内基很想投资。他心里有股冲动,想试试。“要马上拿出八分之一的资金,或许有些困难。第一次只要您付217元5角,第二年再按同额的比例付款。也就是说,随着订货的扩大,再增加投资金额……”

实在太诱人啦!卡内基决定试试。

卡内基走访了匹兹堡的银行,申贷第一次必须缴纳的200余元钱,那位银行家也很有眼光,说:“那是值得投资的事业,我愿意借你。将来若是赚了大钱,要存入我的银行啊!”果不出所料,各家铁路公司的订货单源源不断。因此,卡内基200余元的投资,一年之间红利不下5000元。卡内基确实赚了大钱。但对未来的卡内基来说,这个数目又实在是太小了。

1859年秋天,斯考特晋升为宾夕法尼亚铁路的副董事长。他向汤姆逊董事长推荐卡内基为匹兹堡管理局长,并决定扩大匹兹堡管理局的职能,将宾夕法尼亚地区也归其管辖。得到这样的晋升,卡内基当然兴奋不已。尤其是听说他将每年获得1500元的高薪,他更是欣喜若狂。

卡内基一回到家,就对16岁的弟弟汤姆说:“汤姆,想不想当我的秘书?匹兹堡管理局秘书!不要读书了。”“太棒了!哥哥,我简直不敢相信是真的。”弟弟的两眼闪闪发光。“妈,我们搬家吧。”他向母亲说。母亲表示赞同!“把这房子卖掉,我们搬到安静的地方去。”

他们搬到了霍姆坞德镇,住进了一个高级住宅区,邻居都是优秀的知识分子。创立匹兹堡铁工厂的显耀家族威廉·柯尔曼家族,也住在附近。

当杜雷克在产油河的提特斯维尔开采到石油以后,柯尔曼劝说卡内基:“安德鲁,油井的前景比较好,咱们一起去看看吧。”

于是,俩人乘火车到富兰克林,然后骑马到提特斯维尔。卡内基到产油河一带观察过数次之后,和柯尔曼准备购买在提特斯维尔下游一位叫斯陶利的农夫的耕地。“太晚了,其他买主也来过了呢。”这位农夫的贪婪的太太耍起了手腕。“这一点不成敬意,请笑纳。”卡内基悄悄地送出一包东西,里面装有绢丝一匹以及钻石戒指。

最后,卡内基和柯尔曼出资4万买下了斯陶利农场。19岁的汤姆也持有股票,当然是哥哥给的。1年后,卡内基就分到了1百万元的现金红利,3年后达到5百万元。

卡内基兄弟马不停蹄地往返于产油河,输送石油的平底船行驶于阿勒格尼河,另外还用马车来拉油桶。看到无法运完的石油流入产油河,他们又迅速建造了贮存石油的油槽,准备在石油缺乏时卖高价。

卡内基在上游生产地赚了钱,获取以百万元为单位的利润,但在暴涨到5百万时,他居然把矿区卖掉了。因为他已看清,他的矿区已达顶峰。顶峰时能卖个好价钱,跌落时再卖肯定吃亏。实在是高明啊!

1861年,林肯就任总统后不久,因奴隶问题与关税障碍的对立,爆发了持续4年的南北战争。战争之初,由于北军准备不足,南军很快就攻陷了塞姆特要塞。10天后,卡内基被斯考特先生叫到了费城总公司。斯考特先生告诉卡内基,他应陆军部长凯麦隆之邀,要前往华盛顿,出任陆军助理次长,开通遭敌人破坏的哈里斯堡到巴尔的摩间的铁路。

卡内基问:“开通铁路,以便运送武器弹药吗?”“也运输粮食兵援,情况非常紧急。”“铁路的营运关系着战争的胜负。不只是前线战争,后方的补给也相当重要。”

斯考特极为赞同他的看法,邀他也前去陆军部,他毅然从命。斯考特刻不容缓地去了华盛顿,让他等候电报通知。

斯考特到达华盛顿后,粗略地检查了铁路线,证明陆军部长凯麦隆所说的危机确实存在,宾夕法尼亚州的哈里斯堡铁路线已无法确保。波士顿方面,也有南部出身的人起来作乱,叛乱风潮已波及纽约,他们主要是以铁路为目标进行破坏,而且大都获得成功。斯考特认为,华盛顿已快被完全孤立了。他立即给卡内基拍发了电报,卡内基迅速来到了华盛顿。“林肯总统询问波士顿的第七义勇兵团为什么还没到。”斯考特说。他办公室的墙壁上,挂着大幅的铁路地图。斯考特指着地图说:“由于这里被切断了。”一只红图钉插在安努波里斯交叉点上。这里既有连结北部各州与华盛顿的主要干线,也是巴尔的摩、俄亥俄铁路的交叉点。现在这个南北纵贯主要干线的枢纽被切断了。“请你去走一趟,好吗?”斯考特问。

卡内基当即率领货车上的一个工兵中队,前往安努波里斯。夜以继日,整整花费了5天时间,才把破坏的地方修理完毕。

这时,又传来了斯考特助理次长的紧急命令:“彼托马克河大桥被炸断了!立即前去修理!总统命令说,无论如何,必须及时补充普尔兰会战兵援。”

卡内基立即前往,勘察了被南军所炸毁的波托马克大桥的现场,然后成功地征集了所有的渡船,将它们并列,以取代被烧毁的桥梁,进行桥墩修补作业。工程完毕时,他忽然想到:“今后必须用铁桥,木桥不行了!”

隔着波托马克河,在弗吉尼亚的亚历山大城中,有一幢2层楼的红砖建筑物。政府的铁路电报总部就设在这里,由卡内基负责。

从普尔兰前线拍来的电报源源不断。

7月21日晚,传来了普尔兰大败的消息:“我们的部队全面开始败退了。”卡内基疯狂地吼叫着发布了命令:“华盛顿车库内火车全部动员,开向普尔兰,运回撤退的士兵,不留一兵一卒。”

告急、惊慌的电报接踵而至,就好像南军已经占领了华盛顿似的。这时,卡内基想到:“铁路的运输体制若不彻底整顿,北军就没有丝毫的获胜希望了。”

林肯总统和陆军助理次长斯考特也有这样的想法。

从陆续拍发并处理总统的电报中,卡内基又获知:林肯正在秘密进行联邦海军的加强计划。他想:“这是一个英明的决策!”然而,他深知美国目前尚无制造大批船舰的能力。当他知道林肯计划1年内速造264艘军舰时,对斯考特说:“总统好像要建一支大舰队来封锁南部各港吧?”“不错,我也要参加这项计划。封锁各港后,南军的兵站就会同时断绝交通。”“然而,再在中部断绝外国与西部的全部补给。”“对,正是这样。”

每天晚上,斯考特、卡内基都谈论作战。他们共同认为,无论是铁路的加强计划,还是军舰计划,美国的工业能力仅能薄弱地应付而已。因此,卡内基暗暗期望自己能成为这方面优秀的人才。

不久,卡内基因患伤寒,辞去了陆军部的职务。斯考特一再挽留他,他说:“各州输送计划已进行得相当顺利,我的任务已经完成。现在又得伤寒,还是辞职为好。”

于是,卡内基又回到了匹兹堡。

卡内基回到匹兹堡后,向汤姆逊董事长请求复职,获准。不过,他尚未痊愈的身体很不舒服。他的母亲便决定领他和其弟汤姆回乡探望并疗养。

这时,卡内基的收入已经十分丰厚可观,他在伍德拉夫的卧铺车厢制造公司的红利一年高达5千元。他在亚当斯快运公司的红利,一年亦不下1千2百元。这些收入远远超出了他在铁路的薪水。此次之行,可谓衣锦还乡了。

然而,他们在故乡并未久留,卡内基的身体刚刚复元,就立刻与母亲一同返回美国。在他看来,战争一结束,匹兹堡必在令人惊异的大发展,各种致富的机会正等着人们。

自从波托马克大桥被毁以后,用铁桥代替木桥的想法一直缠绕着他。一回到美国,他便又盘算起铁桥。心中一动,他想起在阿图尔那工地曾看过铁道的小桥。他立刻动身去拜访铁桥的两名设计者——工程师林维尔和席夫拉,交谈中,他们提到了有位叫比波的工程师是架桥工程首屈一指的天才,于是卡内基立刻请这位工程师前来。

当来人站在他前面的时候,他简直惊呆了,原来他认识:是比波上校。在波托马克大桥被南军烧毁时,比波上校当时任工兵队长,曾帮助卡内基奋力修理桥梁。

卡内基谈了建桥的构想,然后说:“您可以办到”。

比波现供职于铁路,他显得兴趣十足地说:“非常有趣的构想,我想可以行得通,让我试试看。”

卡内基建议道:‘辞去铁路工作吧。我打算成立专门速造铁桥的公司,你就加入这家公司,给你入股,要不要?”

于是,比波、卡内基与他的弟弟汤姆,还有林维尔和席夫拉共5个人,每人出资1250元创立了公司。由于比波有功劳,他的股金由卡内基代出。卡内基还准备请铁路的董事长汤姆逊和陆军助理次长斯考特也参加,并且准备把制铁的天才柯尔曼也拉来,这样一来,便有基础发展成为称霸全美的大企业,卡内基对此充满了希望。

卡内基听说比波上校非常喜欢马,便间他:“听林维尔先生说,您很喜欢马?”“我喜欢马仅次于桥。”比波上校说。“我的弟弟汤姆也喜欢马,他每天都骑马上下班,我也送一匹种马给上校吧。”

这位天才型工程师听到马,两只眼睛都亮起来,他是典型的马迷。看得出,卡内基为了掌握比波,对心爱之物也是不吝惜的。

最初的订单是由潘汉德尔铁路在俄亥俄州的一家地方公司订下的。对方准备建造一座木桥横跨俄亥俄河,在卡内基的竭力争取下,对方才将计划改变为建筑铁桥。

比波上校主张先建造熔矿炉,再制造铣铁和铸铁,用以建造桥墩及其吊桥的桥链。卡内基却决定向柯尔曼的钢铁公司购买铣铁。在他看来如果不考虑两家公司的生产线,要发展成为卡内基大钢铁工厂是困难的。

由于汤姆有两家公司的股份,这个问题容易解决。

俄亥俄铁桥建成了。沉重的火车头拖着三节货车安全地通过了铁桥。这一成功,为其扩大了影响。如同卡内基计划好的,汤姆逊董事长以太太的名义入股,成了大股东;斯考特也入了股,用卡内基的名义持有8万股票。公司更名为拱心石桥梁公司,公司如今得到了赚大钱的机会。在陆军部斯考特掌握实权,订单不断;汤姆逊董事长亦多方努力,铁路的订单也蜂拥而至。在联邦政府的经费补助下,圣路易决定在密苏里河上建一座铁桥,拱心石桥梁公司承揽了这项大工程,并派比波前往圣路易协助设计。由于比波与对方的设计人员意见不统一,这项工程进行得很不顺利,再加上其它原因,导致了计划延宕。

卡内基得知未付设计资金,亲自到圣路易对比波说:“若资金送不来,就停工,等钱送来再进行。”比波由于工作不顺利,产生了回乡的念头,很恼火地说:“我要回匹兹堡。”卡内基怎么能放走他?终于用三匹英国好马留住了他,并设法解决了各种麻烦,使圣路易铁桥终于建造成功。

然而,更大的麻烦又出现了。汤姆所在的都市钢铁公司,由于几个股东分摊利润发生矛盾,汤姆被赶出了公司,尽管因为卡内基从中调停有所好转,但最终也未能解决问题。“再开一家新公司吧。”卡内基只好这样建议汤姆,并计划把都市钢铁公司一分为二。卡内基请柯尔曼先生为大股东,创建了独眼巨人制铁公司。从此卡内基必须同时关注这两家各自独立的钢铁公司。

伴随着战争的进展,钢铁装甲舰和河川装甲舰在战争中大显神威,卡内基愈来愈强烈地意识到:“钢铁时代来临了!”

卡内基毅然决定,向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提出了辞呈。为了思索在人生中的这次转变,他打算做一次旅行,与好友菲浦斯和邦迪波特一同返回邓弗姆林。临行前,他敦促柯尔曼兄弟、菲浦斯和汤姆和好,将两家钢铁公司合并为一家,创立联合制铁公司。同时,又让弟弟汤姆创立匹兹堡火车头制造公司。由于五大湖的苏必利尔湖畔的铁矿质地优良,卡内基是所有人,所以也规定汤姆跑苏必利尔矿山。从此,这里成为卡内基财富的宝库。

行前,还有一件事十分有趣,他对菲浦斯和邦迪波特说:“这是次豪华的旅行,预许每人3千元。”这数字实在惊人。“要这么多呀!”两人有些犹豫,“至少要多少钱才能去?”“500元或300元。”卡内基向二人各要了300元,然后在匹兹堡消失了一个星期。回来的时候给两个人每人3000元,两人十分惊讶。卡内基却若无其事地说:“在提特斯维尔买了石油股票。”他是玩石油股票的老手,但对那东西并不感兴趣,他的兴趣在钢铁上。在他看来,美洲大陆现在是铁路时代,钢铁时代!需要建造铁桥、火车头和钢轨,钢铁是一本万利的!他在思索:铁路造得越多,就越对自己有利,但是如果想垄断大陆横贯铁路的铁轨和铁桥,又要采取什么方针呢?他带着如何实现这个梦想的思考,渡过了大西洋。

在伦敦,卡内基在他的堂弟乔治和一位工程师的陪同下参观了伦敦钢铁研究所。“钢?什么钢?”卡内基诧异地问。“是制造剃刀和刀子的钢,这种钢涂在铣铁的铁轨表面可以大大延长使用寿命,道兹兄弟发明了如何把钢分布在铣铁表面的方法。”

卡内基听说比铣铁和铸铁耐用,认为大有利益可图,便毫不犹豫地买下了道兹兄弟的这项钢铁制造的专利。

他在给其弟弟汤姆的信中写道:“我和乔治一同参观了钢铁的最新制法,这种新方法将会给今后的铁路用铁轨制造带来革命。我已经和道兹兄弟签约买下美国的专利,这项专利的价值至少值5000磅黄金。

还有一个收获,也是乔治介绍的,就是在英国取得的焦碳洗涤还原法的专利,我也买下了这项专利,你也许觉得我是在挥霍,但我却可以肯定这些行动将会带来金黄的果实。焦碳这种有小孔的煤渣,在匹兹堡都被你丢掉了,但你不知道,如果把它们仔细洗涤,再燃烧煤渣,等到熔解之后再沥上水,经过干馏后还可以再作为煤,用来制造钢铁。在我回国以前,你应该办妥以下这几件事:“1、和斯考特秘密签订为期10年的收购所有匹兹堡铁路的煤渣的合同。这可以带来巨额利润。“2、我已收到了联合太平洋铁路即将开工的报告,立即转告斯考特,马上与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董事长艾姆兹签订合同,独占伍德拉夫卧铺车公司。“3、应该立即开发南方发展的需要,英国对南方很有兴趣,马上前往田纳西州的纳什维尔、曼菲靳和维克斯堡——北方事业家对这三座城市还抱有反感——迅速垄断联合制铁的合同。”

22岁的汤姆收到信以后,尽管他生性保守谨慎,但对于哥哥这富于冒险的指示,还是忠实地照办了,毫没迟疑。

卡内基旅行归来,就发疯似地开始行动,向钢铁发起了进攻。

不久,在联合制铁厂里,矗立起一座225米高的怪物,这是当时最大的熔矿炉,取了汤姆的未婚妻(富翁柯尔曼的女儿的名字,命名为露西炉。露西炉建造耗资巨大,超出预算两倍。投资者对此都有些提心吊胆,担心把老本也搭进去。但是卡内基的努力使他们的忧虑顿时烟消云散:聘请化学专家驻厂,检验买进的矿石、石灰石和焦碳的品质,使产品、零件及原料的检测系统组织化。在过去,从原料的购入到产品的卖出,往往处于混乱的状态,到结账时才知道盈亏。卡内基大力整顿,在工厂管理方面改变了那种不科学的经营方式,贯彻了各层次职责分明的高效率的概念,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就在这时,卡内基遇到了严峻的挑战。联合太平洋铁路准备在圣尼古拉斯大饭店召开董事会,将决定横贯大陆的铁路所订购的卧铺车车种。卡内基闻讯后,立即在这家饭店订了一个房间,但他迟了一步,得知订单已下给了普尔曼。普尔曼早先在芝加哥做马车木匠的工作,由于乘坐过伍德拉夫的卧铺车,产生了兴趣,不久便和地方的小铁路洽谈,收取1000元的加工费,将普通客车改为卧铺车,很得芝加哥大铁路商人的赏识。后来又去了金矿,既挖金块,又开工具店,存下了2万块钱。这时他又回来向卧铺车挑战。他仿照伍德拉夫的设计,制造新式的卧铺车,使他获得了很大成功。如今在美国各地奔驰的卧铺车就叫普尔曼车。

卡内基的本性决定了他决不会屈服这种挑战。有一天,卡内基在餐厅遇到了普尔曼,他居然劈头便说:“让我们共同制造卧铺车怎么样?”

普尔曼不知所措:“您这是什么意思?”卡内基不慌不忙地说:“我是说,普尔曼皇宫车与我们公司合并。”他看出普尔曼想推托,便话里藏针地说:“假如不行的话,那我们不得不倾销卧铺车了,这实在也是情势所逼呀!”

威胁果然起了作用,普尔曼迟疑地说:“如果合并,新公司的名字是……”“普尔曼皇宫车”

见普尔曼犹豫不决,卡内基约其到房间详谈。普尔曼进来后,注意到桌子上有一封电报:“贵电报已拜读,如果普尔曼与伍德拉夫合并,宾夕法尼亚铁路的订单将给合并的新公司。特此约定,汤姆·斯考特。”普尔曼读完这封电报后立即同意合并。

普尔曼走后,卡内基立即拍电报给斯考特:“普尔曼已被攻陷,继续进攻联合太平洋铁路!祝你马到成功!”仅仅用了5年,斯考特便占据了联合太平洋铁路。

在当时,所有的制钢法对钢铁中残留着磷的问题都无能为力。卡内基极力想解决这个问题但也毫无办法。就在这时,鸿运从5大湖的左岸飞来。苏必利尔湖畔的铁矿山,不仅矿石具有优质成份,而且不含磷,这是制造钢铁的必要条件。卡内基决意向这一地区进攻。他在一次建桥成功的庆功宴上,雄心勃勃地说:“将全美的铁轨变成钢轨吧!”

他向弟弟汤姆表明了他的决心:“还是请你去照顾钢铁工厂。”但保守的汤姆丝毫没有妥协的余地,坚决地表示他要留在露西熔铁炉,甚至还说:“用钢做桥礅是不是太脆弱了。”“是吗?反正我说破嘴,你们还是反对……没关系,我找别人帮忙。”卡内基毫不退却,决意干下去。

事业家柯尔曼在苏必利尔湖畔拥有煤矿。他对煤渣可用作制钢的原料、可再生焦碳的说法极感兴趣,对钢这种产品亦显示出强烈的关心。他对卡内基建议说:“在匹兹堡南方约19公里的英农卡里拉河南岸,土地便宜,与俄亥俄河联络很方便,又有道路通往匹兹堡,要不要买下做为钢铁厂的用地?”“什么地方?”卡内基问。“布罗多克。”

卡内基开始还很不情愿,但最终还是被柯尔曼说服了,决定买下布罗多克。

或许是苏必利尔湖畔的铁矿石不含磷的秘密被公开了的原因吧,斯考特和汤姆也加入建造这座钢铁厂,银行家麦坎德莱斯也参加投资兴建。卡内基的堂弟乔治也来参加工厂建设。

最初投资是70万元的资本额。卡内基投资25万,占基本额的三分之一,是大股东。柯尔曼投资10万,其他投资者则在5万以内。公司取宾夕法尼亚铁路汤姆逊的名字,起名艾加·汤姆逊钢铁厂。起初汤姆逊不肯,但最终还是说服了他。卡内基此举,目的非常明显,宾夕法尼亚铁路钢轨的订单是极为必要的。

卡内基简直成了钢铁狂,向钢铁王国展开了疯狂的进击。

然而,1873年经济大萧条突然袭来。银行倒闭、挤兑,证券交易所关门,各地的铁路工程支付款项中断,现场施工嘎然而止,铁矿山和煤矿相继歇业,股票大幅下跌,钢铁的制造业也不如人意。一贯强硬的柯尔曼所另外投资的两家公司都倒闭了。

这些对卡内基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他却意气风发地断言:“在经济恐慌的不景气下,才能廉价买到钢铁厂的建材,工资也比较便宜。其它制铁公司相继倒闭,向钢铁挑战的东部企业家也不插手,这正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匹兹堡煤炭大王佛里克,他所生产的焦炭,堪称“世界第一”:由于事业的扩张,他经常要为资金而奔波。卡内基得知这一情况后,便决定将其合并,让弟弟汤姆持邀请函前去请佛里克来家作客汤姆从佛里克处买人大量的焦炭。卡内基热情地招待了佛里克和他的新婚夫人。

卡内基说:“你的焦炭公司估计值32.5万元,新公司以200万元设产,公司名称是H·C,佛里克焦炭公司。”

佛里克问:“持有的股份呢?”“当然是对半。”“好。”

卡内基一手抓合并,另一手更狠:大萧条大恐慌以来,他毫不留情地将钢铁公司的投资者逐出去。对他的恩人、弟弟的岳父柯尔曼的抛弃更为残酷。

因为柯尔曼批评了卡内基的经营方式,卡内基马上结束了与他的合作。说:“你该颐养天年啦!你的股份我照股票面额买下。”“以股票面额?”“你的投资额是10万元,我分5年交付,年息6%。”

“……”“若不满意的话,请到法院。”

柯尔曼深知卡内基的影响力,从政界到司法界都有他的势力,实在是斗不过他,只好忍受这种苛刻的条件,忍气退休。

一剔除柯尔曼,卡内基便一举将艾加·汤姆逊的股份增资到125万元,任命其弟汤姆为董事长,这一年盈利超过40万元。

从这时起,卡内基亲自出马,积极地向华盛顿议会进行游说活动,凭借他的影响,使保护关税顺利地获得了通过。这项关税法是针对竞争对手的英国钢铁。因此,订单如雪片般急剧增加。

1881年,以艾加·汤姆逊钢铁、联合制铁及露西制铁三家公司为主体,加上煤矿山以及除去佛里克焦炭外所合并成的许多小焦炭公司,成立了卡内基兄弟公司。其钢铁生产量占全美的七分之一,正稳健地向垄断化迈进。

这时,卡内基又把眼睛盯在了竞争对手上,在匹兹堡的西南方、莫农卡黑河的弯曲处,刚好就在卡内基兄弟公司的布罗多克工厂北方斜对岸,有一个叫霍姆斯特德的地方,7家匹兹堡中型制铁公司在这里买下了大片土地,建造了一座规模不亚于卡内基的布接德工厂。卡内基看出这是个不可轻视的竞争对手,便决心把它吃掉。

终于机会来了!

霍姆斯特德工厂由于工人罢工,陷入了一片混乱,7位合伙人因与劳方交涉问题意见不一致而绝交。“罢工会拖得很长吗?’他问汤姆。“会的。”汤姆说。他很了解那边情况。“熔矿炉的火一直熄着吗?”“是的。”“公司的资金情况怎样?”“到处借债,资金周转不灵,甚至麦隆父子也不打算借给他们钱了。”

卡内基露出了得意的微笑。他盘算开了:击溃霍姆斯特德工厂吗?不!若能买下它,并作为今后的另一种经营方式,岂不更好?那样一来,全美七分之一的钢铁生产占有,将迅速上升到三分之一。再加上那里土地辽阔,易于拓展,在那儿建造世界上最大的大熔矿炉,和直入云霄的铁骨屋顶工厂……对,就这么办!“汤姆,35万元买得到它吗?”“这……”‘首先去说服麦隆的儿子,经断绝他们的援路,不过,35万元还太高呢!”

听了如此令人毛骨悚然的话,汤姆都感到有些吃惊。他说:“对这7个人一个个说服吗?霍姆斯特德工厂的6名投资者要拿现金交易,这容易打发。但有一位叫乔治·胜家的股东不愿意,他声称要取得卡内基的股份。”

但汤姆还是以1万元为起点开始谈判,最后以卡内基股份5万元达成协议。新落成的霍姆斯特德工厂,5年后纯收入就超过了5百万元。

就在卡内基的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悲剧降临了。他的年仅43岁的弟弟汤姆,身患肺炎,医治无效而病故。他失去了一位亲人,更失去了一位最得力的助手,一个月后,他的母亲也病故了。面临这沉重的打击,卡内基的人生舞台也发生了巨大转变。他这个51岁的光棍,终于决定要娶妻子了。在30名观礼者的祝福声中,他与大批发商怀特菲尔德美丽的干金小姐露伊举行了简单的婚礼。

3年后,卡内基提升39岁的佛里克为卡内基兄弟公司的董事长。佛里克虽然只占2%的股票,但他的手腕异常厉害。翌年。他通过各种途径,使公司纯利润达到350万元,第三年就跃为535万元。

这时,卡内基又把眼睛盯住了狄克仙钢铁公司,这家公司是由匹兹堡的6位钢铁业者联合投资兴建的。他们所发明的压延铁轨制法,被公认是全美数一数二的。

一天,佛里克说:“狄克仙钢铁公司因罢工而濒临倒闭,这正是买下它的好机会,怎么样?”“若买下狄克仙的话,要垄断全国的铁路用铁轨就不是梦想了。”卡内基说:‘需要多少钱呢?”“看我的!”佛里克自信地说,

佛里克首先出价60万被狄克仙拒绝。这时,发生了令卡内基吃惊的事情。宾夕法尼亚铁路、俄亥俄——巴尔的摩铁路,就连联合太平洋铁路也传来消息:“不知是谁散发了奇怪的传单给全美铁路,说狄克仙的铁轨材质缺乏均一性,是有缺陷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狄克仙被迫以100万元的低价卖给了卡内基。

这是天上掉下来的金蛋,在合并的第二年,收益就达到500万元。佛里克在布拉德克工厂与霍姆特德工厂之间,用铁桥铺设相连的铁路,与匹兹堡的狄克仙工厂,也铺设相连的铁路。之后,卡内基一举将资金增加到2500万元,公司名称变更为卡内基钢铁公司。

毫无疑问,卡内基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公司。不久,又更名为US钢铁的巨大企业集团。

1892年7月5日,在妻子的陪伴下前往苏格兰避暑的卡内基收到佛里克的电报,获悉:“万人制铁镇的霍姆斯特德已成为革命的战场,全美钢铁劳工联盟占据了镇公所、警察局并进入生产管理体系。”他给佛里克拍了一封严厉的指令电报:“贷电敬悉阁下果断的决意,忧虑顿消。纵使工厂内杂草丛生,也不再雇用反叛之徒。胜利属于我们!”

按照卡内基的指令,佛里克与皮卡顿警备公司秘密签约,雇其镇压罢工。

1892年7月6日拂晓,皮卡顿警备公司的一艘拖船拖着两艘舢舨,从匹兹堡驶出,沿着莫农卡黑河朝着霍姆斯特德工厂的码头驶去。船上有近百名彪形大汉,手持来福枪,全副武装,准备天亮前,从码头悄悄进入工厂,然后用武力镇压罢工的工人。

不料,拖船刚一驶到第一码头,岸上就响起枪声,紧接着汽油倾入了河中,汽油恰好流到舢舨时,炮弹发射了过来,舢舨立刻烧毁,造成11人死亡、60人受伤的大惨案。皮卡顿举白旗投降,他们被迫解除武装。回到镇上,他们举行了游行,又再次受到袭击,伤亡惨重。

万般无奈,佛里克请求州长出兵援助。7月13日,斯诺登少将率8千骑兵进入霍姆斯特德工厂,终于将罢工工潮镇压了下去。

这时,《纽约世界日报》与在英格兰的卡内基联络上了,这家报纸刊登了卡内基的发言:“工厂的事全权委托佛里克,我不能表示任何意见。”《圣路易邮电报》对此评论说:“卑鄙的卡内基。只要这位卑鄙者说一句话,流血的惨剧或许就可避免。”

英美的报纸对他交相指责,华盛顿议会召开特别委员会,调查霍姆斯特德工厂的流血惨案。

面对如此困境,卡内基并没急于回美,反倒在苏格兰优哉游哉。苏格兰北端有一座具有700年历史的石造古城,称为斯吉伯堡。卡内基为妻子露伊买下了斯吉伯堡。在堡内建造高尔夫球场、游泳池,还建造了豪华的游艇,泛艇于流经城市注入海洋的河流上。

卡内基的意图十分明显,他不想对流血惨案承担任何责任,同时还要疏远佛里克。过了很久,卡内基才回国。一回国,他就将他要与佛里克决裂的意图公开化了。他当着佛里克老友的面,编造了佛里克许多不是,甚至还骂佛里克“贪得无厌。”

第二天早上,佛里克给卡内基钢铁公司董事会递交了辞呈。这正符合卡内基的心愿,他自然是毫无迟疑地答应了。至于董事长的人选,卡内基早有目标,他当即任命年轻的许瓦布继任。

1898年,第25任总统麦金莱趁古巴的暴乱和缅因号战舰在哈瓦那湾爆炸事件为导火线,发动了美西战争;而在1890年。摩根与“钢铁大王”卡内基的决战,较之美西战争还要激烈。

美西战争开始后,使得钢铁的需求量猛增。因此,摩根同卡内基发动的“钢铁战争”更具有历史意义。这位控制铁路的:华尔街大佬,下达指令:这次作战目标:钢铁。在钢铁需求量猛增前,摩根已经意识到时代将步入需要大量钢铁的阶段,所以他将高级干部送入伊利诺钢铁及明尼苏达钢铁两家公司,以此作为融资条件,而握有实权,但与卡内基钢铁相比,这两家公司只不过是中小企业而已。

在各小规模钢铁业中,被称为‘百万赌徒”的企业界奇葩——盖兹,是位热衷于投机的钢铁企业家。盖兹为合并各州的小钢铁公司,向摩根请求融资,他希望合并中西部的各钢铁公司,组成一家称为联邦钢铁的公司。

摩根应允给盖兹资本的支援,他采取的战略是与15家白铁皮企业公司订下企业合同,侵入宾夕法尼亚,围攻匹兹堡。

国家钢管公司与美国钢圈公司首先入网,落入联邦钢铁公司的圈套。摩根野心勃勃,一心想主宰钢铁世界。

许瓦布神色沉重地向卡内基报告:‘联邦钢铁公司属下的关系企业及摩根所属的全部铁路,一齐取消对卡内基的钢铁订购。”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