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2010-2013年度成果概要汇编(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9 11:11:13

点击下载

作者:舒为平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四川省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2010-2013年度成果概要汇编

四川省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2010-2013年度成果概要汇编试读:

2010年课题

全运会竞赛规程的变化对四川省竞技体育发展的影响

刘建郑亚飞(成都体育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中华人民共和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全运会)是我国最大规模、最高水平的竞技体育赛事,是调动地方(省、市、自治区及行业体协)竞技体育工作最有力的竞赛杠杆,是实现我国奥运战略目标最重要的手段。竞赛规程是运动竞赛中具有“法律”性质的文件,是组织运动竞赛的依据,具有高度的权威性、指导性、促进性和控制性。各省竞技体育的发展都是以全运会为导向开展竞赛项目的。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全运会竞赛规程的变化对四川省竞技体育发展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运动会竞赛规程总则》及相关文件的解读和研究,我们发现,文件中有许多新的规定和实施办法,将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将对四川省竞技体育的发展情况和是否能在全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产生重大影响。竞赛规程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比赛项目的调整、奖励和计分办法的变化、注册与交流的变化上,特别是篮球、排球、足球“三大球”的奖励和计分办法的变化,足球、篮球、排球的奖牌数由“十一运会”19枚金牌、19枚银牌和19枚铜牌增加到72枚金牌、72枚银牌和72枚铜牌,总分增加了1872分,由以前的所占金牌比例的5%增加到17%,体现了国家对“三大球”的重视。结合四川省竞技体育开设的项目特点和实际水平(比赛成绩),重点分析研究和推算四川省在下届全运会上可能取得的成绩以及排位,可以为四川省竞技体育的发展、运动训练的目标定位提供理论依据和对策参考。

分析研究竞赛规程的变化,再结合四川省竞技体育的现状,我们发现:四川省竞技体育面临的形式较为严峻,金牌冲击点少,冲击面不足,优势项目少,且面临断档危机,多数是单兵作战,缺少集团优势,持续性差;四川省“三大球”在近几届全运会上的比赛成绩一直都不尽如人意,成绩不佳、人才缺乏、球市不好;教练员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建设体育强省的需要,大部分项目缺乏高水平教练员,领军人物更少;虽然四川省通过运动员交流获得了较好成绩,但是在运动员的交流引进上与强省比较还有很大差距;“西部政策”为四川省在上两届全运会金牌和奖牌上做出了贡献,因此,取消“西部政策”给四川省竞技体育带来了较大的影响;竞技体育市场开发程度较低,男排、女排在联赛中竟无赞助,男子足球还差一点远走他乡。

四川省体育局应从竞赛规程变化中寻找突破制约竞技体育发展的办法,根据竞技体育的现实情况,应以奥运会夺金作为竞技体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培养竞技后备人才对建设体育强省的战略意义,扩大和创新后备人才培养体系,高度重视后备人才培养,完善梯队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抓一线、带二线、挂三线。完善体教结合运动员培养体系,加强与体育学院联合培养合作模式,提升运动员文化素质和训练水平。依靠体育院校,培养全运会竞赛管理人才,创建复合型训练管理团队。实施以教育为核心,以奖罚为措施的管理,在管理中要突出科学发展,要讲技巧、讲策略、讲道理、讲感情,培养高素质、高学问、高水平的优秀人才。积极引进优秀体育人才是竞技体育水平快速提高的重要途径之一,引进优秀运动员或者具有成为优秀运动员潜质的人才代表四川比赛,可以优化资源配置,缩短培养年限,节约培养成本,取得更大的效益。在人才交流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科学发展,不宜只进行短期交流,应以项目和队伍的稳定为前提,遏制急功近利思想;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大教练员的培训力度,通过引进优秀教练员,带来先进的训练思路和训练方法,提升团队的作战实力,增强运动队的软实力。坚持“科技兴体”,认真研究项目特点和发展规律,科学训练、科学管理、科学恢复。依托市场,充分发挥市场的杠杆作用,加大竞技体育市场开发力度,进一步增强联赛效应,提升竞技体育的软实力。

四川省青少年篮球培训市场现状及培育措施研究

田虹(成都体育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对服务性消费的需求大幅增加,体育培训市场作为体育服务市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不可小觑。四川自古享“天府之国”的美名,以闲适和安逸闻名于世,而篮球运动在四川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推崇,尤其受青少年朋友的喜爱。业余时间选择进行篮球培训的青少年越来越多,篮球培训已俨然成为一个“庞大”的市场。然而现阶段,篮球培训产业作为一种朝阳产业,虽然大有发展的潜力,但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仍存在很多问题。

本研究选取了成都市、绵阳市、攀枝花市、资阳市等四个城市的篮球培训机构以及参与培训的学员作为调研对象,采用现场发放(即填即收)方式,共发放问卷275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270份,有效率98%。问卷由培训机构问卷(32份)、培训对象问卷(228份)、专家学者问卷(10份)组成。调查数据采用Excel 2003进行分析处理。

体育培训市场属于体育市场中的无形消费市场即体育服务市场,本研究主要从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市场媒介及市场价格这四个方面展开。经研究发现:首先,从市场主体来看,四川篮球培训市场的供给主体以私营培训机构为主,而需求主体以青少年居多,需求表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其次,从价格机制来看,培训水平和场地成本是价格的主要决定因素;再次,从供需机制来看,成都市供需均衡因素对价格影响较大,其他城市供需均衡因素对价格的影响较小;最后,从市场媒介来看,市场媒介较单一,局限于传统模式,较少利用新媒体技术,营销思维欠缺。

另外,培训场地的地理位置是制约篮球培训的主要因素,升学压力是影响培训市场的主观因素,培训机构的管理水平妨碍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培训行业总体发展水平制约了市场的增长空间。

结合以上对四川省青少年篮球培训市场现状的分析,本研究提出四条培育四川省篮球培训市场的措施:

一是,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以市场机制为导向发展篮球培训市场。篮球培训市场正处于初级阶段,其产生和发展都是市场需求的表现,而篮球培训本身也是群众体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相关部门应积极转变职能,从以往单纯依靠政府之手推动逐步转变为运用政府和市场之手合力推动。以市场机制为导向时,政府起到的是服务市场与监管市场的作用,要逐步对社会和各种体育培训机构开放场地,特别是位于市中心的学校及小区场地,应在节假日及寒暑假期间向社会开放。鼓励民间资本积极投资与赞助,对培训机构在税收方面给予一定优惠,简化办理体育培训的相关手续,鼓励一些有实力、有资质的培训机构和人员办学、办教。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行为,杜绝培训机构和个人无证照上岗的情况发生。

二是,篮球培训机构应规范运作,提高专业化水平,创新营销方式和加强体育风险意识。在自身管理上应优化治理结构,加强规范化运作,注册独立和半独立的法人机构,和培训学员之间签订合同,明确义务权责。提高专业化水平,聘用专业化水平高且具有教学资质的教练员进行教学,注重教学实施过程的计划性和科学性。创新营销方式,“不拘一格”,积极使用新技术和新媒体进行营销,积极开发和拓展市场潜力。加强体育风险意识,对参加培训的每一位学员进行体育风险教育并购买运动意外保险。

三是,篮球培训机构应增强战略发展的意识。注重培训机构的诚信建设,这样有利于促进培训机构品牌效应的形成;加强资源整合,特别是行业间的横向整合和产业链的上下游整合,有利于提高培训机构的稳定性和营利能力;培训机构间的强强联手、资源共享,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

四是,以四川特有的闲适文化为导引,营造和培育篮球文化。四川闲适文化历史悠久,独成一体,根植于四川社会的方方面面,而当代篮球文化的广泛传播,使得这两种文化在四川得以结合。运用文化的力量去推动市场的发展,将使篮球文化和篮球市场共生共赢,呈现相辅相成、螺旋上升的良性态势,从而促进群众体育的进一步发展。

成都体育产业集群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四川省区域体育经济发展辐射模式研究)

杨云琳(成都理工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59)

近年来,随着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体育用品、体育服务等产业集群化现象越来越明显,有必要从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理论的视角和方法上研究中国体育产业的形成及发展,探寻体育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因素,以指导体育产业的发展,拓宽和丰富体育产业的理论,开辟体育产业的研究新视角,为我省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体育经济管理学的新领域。成都市作为四川省经济核心城市,其体育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研究借鉴波特“钻石模型”构建了体育产业竞争力概念模型,并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数据分析,来寻求成都体育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通过理论分析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提供依据,以充分发展产业区域资源优势,培育成都体育产业,提高其在国内体育产业中的竞争力。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41份,有效问卷比率为76.3%。数据显示,年龄在30岁以上的样本占77%,学历大专以上的占87%,从事体育相关工作3年以上的占78%,而调查对象的从业部门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之中分布较为均匀。对问卷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实证分析法分析得出:第一,区位优势因素对体育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正向的影响关系,良好的区域地理位置、经济条件、人力与技术水平能够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而一些地理位置偏僻、经济欠发达、人力与技术水平薄弱的地区体育产业发展较慢。第二,产品和产业链因素对体育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正向的影响关系,通过模型中路径系数得出,产品和产业链因素在体育产业集群上的路径系数符合显著性要求,说明发达的体育产品市场、良好的产品和产业链的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地区产业间的相互协作与企业间信息的共享能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第三,政府行为因素对体育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呈现正向的影响关系,通过模型中路径系数得出,政府行为在体育产业集群上的路径符合要求显著性,说明政府制定的产业政策、政府对体育产业间的协调保障和创造的良好的市场环境能促进体育产业集群的发展。另外,区位优势、产品和产业链及政府行为三者间有相互作用的关系,区位优势强调了自然资源禀赋的作用;产品和产业链是整个体育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丰富的体育产品、完善的体育配套服务设施能够刺激体育市场的需求及产业的扩散效益;政府行为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每个地区有针对性的体育产业发展、人才发展保障和良好的体育市场环境能吸引人才、外来投资,促进体育产业的培养与发展。产品和产业链是体育产业集群发展的首要因素,大于区位优势和政府行为的作用,更加说明了体育产业发展中丰富体育产品种类,增加体育产业链的附加值及相关配套产业的重要性。

结论:第一,区位优势因素对体育产业集群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第二,体育性质产品和衍生的产品价值链的扩张是体育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能推动体育产业集群化快速发展。专业化分工和合作,“弹性专精”的生产方式,使得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研发与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品价值链也在不断地扩张。第三,政府的支撑行为对体育产业集群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第四,在体育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产品、衍生品附加值的提升及产业链的扩张是核心,政府的支撑行为是集群发展的有力保障,区位优势是集群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这三者相互影响,共同促进体育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本研究对成都市体育产业集群发展建议如下:加大成都市体育产业投资、融资支持力度;加快成都市体育市场主体的培育;促进成都市体育市场法制化、规范化建设;落实成都市体育产业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体育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和水平;进一步发展成都市体育产业基地建设,鼓励产业基地的区域性建设,以产业基地带动区域体育产业发展;创新体育产业运营发展机制,提高体育产品的研发与创新能力,加强体育品牌建设,促进体育产业的国际化发展与建设。

非营利体育组织对体育培训市场的影响研究——以四川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合会为例

张永韬(成都体育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2010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建立以体育服务业为重点,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体育产业体系和规范有序、繁荣发展的体育市场”[1]。体育培训作为体育服务业和体育市场发展的重要一环,对于竞赛表演市场、健身娱乐市场具有非常突出的前向关联作用,因为接受过体育培训服务的消费者往往会成为体育各项产业的主要消费成员。我国体育培训市场由于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和大众体育市场化程度不高,其发展一直滞后于体育用品制造业等相关体育产业。1 非营利体育组织与体育培训市场的互动关系

在推动我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大背景下,体育培训市场和非营利体育组织都需要对方发挥作用以促进自身的发展。一方面,体育培训市场的壮大不仅会拉动体育消费的增长,而且会推动全民健身的广泛开展;另一方面,体育产业发展引发的体育利益结构的变化使社会成员的体育需求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非营利体育组织可以借助体育培训市场的平台,弥补在社会运行中市场主导的资源配置体制缺乏公平和[政府主导资源配置体制缺乏效率的缺陷2],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服务职能,有力提升体育培训市场。

据笔者调查,四川省目前共存在六种形式的非营利体育组织,包括:四川省体育总会、体育总会的单项体育协会、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合会、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业余体育学校机构、群众性体育健身团队。可以看出,虽然各级各类非营利体育组织为推动体育培训市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其存在整体规模偏小、体制机制不健全、监督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因此,探讨非营利体育组织对体育培训市场的影响,对于促进非营利体育组织和体育培训市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2 个案分析2.1 研究对象

四川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合会是在全民健身计划大力推行的背景下,由体育彩票公益金的资金赞助,经过民政部门注册成立的公益性、非营利性组织,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城市地区的青少年。2.2 问卷调查情况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90份,收回266份,收回率92%。其中对管理者发放问卷50份,收回50份,收回率100%;对培训人员发放90份,收回81份,收回率90%;对会员发放问卷150份,收回135份,收回率90%。另外,还对俱乐部相关负责人进行了走访,运用访谈法对四川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合会运行与发展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了解,补充收集了相关的资料。2.3 研究结果及分析(1)管理模式。四川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合会的日常管理大都是上级党政部门以行政管理手段代替俱乐部的自我管理,导致我国非营利体育组织缺乏应有的民间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非营利体育组织发展过程中的困境。(2)人员结构。四川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合会主要是由上级主管单位的副职领导担任法人,并且按照工作的具体要求组成领导队伍。(3)培训教师调查情况。在四川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合会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同时也是联合会组织活动的重心。教师本身的优良素质将影响青少年体育兴趣的培养,关系着培训学员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俱乐部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4)场所设施情况。四川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合会运动场所的总面积为11240平方米,体育馆7个,这些体育设施为青少年体育培训提供了良好的运动场所。(5)资金来源分析。四川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实施的是会员制度,资金主要依赖于体育彩票公益金,会员收入所占比例较小。3 研究结论

综上,笔者认为四川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合会对体育培训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传播体育健康思想,使参与体育培训的青少年养成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2)加入娱乐保健元素,丰富运动项目。(3)有效增加体育人口,促使体育培训消费的多元化。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 [EB/OL].(2010-03-24)[2011-07-13]http://www.gov.cn/zwgk/2010-03/24/content-1563447.htm.

[2]张永韬.非营利体育组织供给体育公共产品模式研究 [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38 (12):24-27.

“阳光体育运动”实时监控与实效性评价研究

张正民杨秀梅 郑晓伟 焦义培 曹书芳(西华师范大学 四川 南充 637009)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通过研读“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文件和相关的文献资料,咨询有关专家学者,运用逻辑推理和数理分析的方法构建“阳光体育运动”实时监控与实效性评价体系,旨在从理论和实践上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全面开展提供指导,使“阳光体育运动”长期有效持续地开展下去,以增强全民体质和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二、研究意义

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立足于现实,借助先进的理念,科学地构建相应的目标评价体系、实施组织评价体系、保障体系等多元化监控和评价体系,对不同地区、不同阶段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和实效性评价,推动“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发展,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并使其进一步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对于促进体育事业繁荣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均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三、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访谈法

3.数据分析法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1.“阳光体育运动”实时监控的构建(1)“阳光体育运动”实时监控的功能分析。“阳光体育运动”实时监控是依据体育运动的客观规律,借助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对体育运动过程科学、系统的测量、评价与调整,实现对体育运动过程的最佳化控制。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时监控,能够及时发现体育过程中的重要问题,为制定和调整政策提供依据;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收集工作中的创造性成果和典型经验,分析成果和经验的形成机制,确定其理论和应用价值,促进成果的转化;能够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宣传推广工作,提高社会对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理解和支持程度。(2)“阳光体育运动”实时监控的措施。

第一,明确监控目标。

第二,健全组织机构。

第三,科学监控。

第四,考试与数据监控。(3)“阳光体育运动”实时监控的要求。

第一,贯彻自我监控的意识。

第二,加强管理监控人员自身素质的培训。

第三,明确奖惩制度。(4)建立监控体系对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进行实时监控的意义。

2.学校“阳光体育运动”评价体系的构建(1)“阳光体育运动”实效性评价的含义。“阳光体育运动”的评价是依据体育运动的客观规律,借助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对体育运动过程科学、系统的测量、评价与调整,实现对体育运动过程的最佳化控制,从而提高体育运动的科学化水平。(2)“阳光体育运动”实效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第一,学生体质健康的实效性评价。

第二,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实效性评价。

第三,课余体育活动时间与内容的实效性评价。

第四,社会和家庭对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的实效性评价。

3.“阳光体育运动”实时监控与实效性评价的模型研究(1)“阳光体育运动”实时监控与实效性评价体系建构设想。

第一,情境分析。

第二,根据情境分析的结果制定合适的监控与评价目标。

第三,编制监控与评价的方案。

第四,“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监控与评价的解释与实施。

第五,监控与评价体系的具体实施、追踪、反馈与重建。(2)“阳光体育运动”实时监控与实效性评价的指标体系量表的建构及具体的实施方案。

第一,“阳光体育运动”实效性评价指标的筛选方法。

第二,“阳光体育运动”实时监控与实效性评价测试指标结构模型的建立。

第三,“阳光体育运动”综合评价标准的制定。五、结束语“阳光体育运动”是一个需要长期开展的工程,要坚持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进行监控和评价,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立足于现实,借助先进的理念,科学地构建多元化监控和评价体系,对不同地区、不同阶段开展的实施情况进行监控和评价,从而推动“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期发展。一个成熟的理论体系不是思辨的结果,而是在实践的互动中诞生的,其中监控和评价的主体、对象、目标与方法的互动是极为重要的环节。要从制度层面与技术层面着手规范实施体系,减少实施过程中的偏差,提供科学、可靠的决策支持,形成“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长效机制。

我国非营利体育组织发展困境

彭英(西华师范大学 四川 南充 637009)

公民社会建设任务的达成离不开非营利组织的参与,非营利体育组织作为非营利组织的一种,在增进民众身体健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建设体育强国、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对非营利组织的兴起、非营利组织的内涵及我国非营利体育组织发展的困境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我国非营利体育组织发展的路径。1 非营利组织的兴起

政府失灵、市场失灵、合约失灵是非营利组织兴起的主要原因。社会的动态发展决定政府管理体制处于不断调整之中,再加上市场机制的自身缺陷使得上述“失灵”现象无法圆满解决,因此,现代社会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第三部门”以保障公众权利、促进社会发展,正是基于上述原因,非营利组织才得以发展。2 非营利组织的内涵

学术界对非营利组织的内涵有不同的认识,但较为一致的看法是,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志愿性的公益活动的非政府性社会组织。这一界定包含了以下几层含义:非营利性、公益性、非政府性和组织性。3 我国非营利体育组织发展的困境3.1 非营利体育组织存在的环境不够完善

由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时间不够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完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的包办行为对民众的影响根深蒂固,公益体育、全民健身、健康促进等与公众密切相关的体育事业历来被认为是政府的责任,在此情况下,我国非营利体育组织的发展空间有限,无法独立于市场和政府而存在。3.2 非营利体育组织“民间+官方”的特殊性质

原因有二:其一是我国许多非营利组织是由政府主导的,行政部门的领导人同时担任非营利体育组织的领导人,因此其官民属性往往夹杂在一起。其二是民政部对非营利体育组织设置的管理瓶颈,我国非营利体育组织还必须找到相应的业务主管单位,以指导、监督非营利体育组织的日常工作和担负相应的责任。由此造成非营利体育组织的双重管理:民政部管组织+业务主管部门管业务,造成以下几个方面的直接后果:一是某些影响力较小的体育社团无法获得民政部的认可;二是双重管理使得相互之间的工作分工不明确;三是指导、监督、承担责任的相应规定使得业务主管部门不敢大胆放手让其开展工作;四是有些非营利体育组织的日常运作、活动经费、福利薪酬等由政府提供,由此导致其丧失非营利体育组织的宗旨,成为政府机构的代言人。3.3 非营利体育组织经费来源单一

由于我国非营利体育组织的官办色彩较为浓厚,因此对政府经费资助的依赖性较强,政府拨款和项目补贴占据了非营利体育组织经费来源的半壁江山;同时我国非营利体育组织开展的活动极为有限,多数是积极响应政府政策的应急行为,社会融资能力极其有限。3.4 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估机制

我国对非营利组织评估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在评估实践中也对一些非营利组织进行了尝试性的评估,但是目前尚未形成完善的模式和可资借鉴的经验,现有的对非营利体育组织进行评估的内容多散见于政府的相关文件中,如《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评定办法》《全国体育先进县的标准和评选办法(试行)》和《全国体育先进县标准的细则(试行)》等。综观这些评估办法,其评估标准单薄、评估内容短缺、评估主体单一、可操作性差等弊端跃然纸上。4 我国非营利体育组织发展的路径

非营利体育组织的发展程度依赖于公民社会的完善状况,由于我国公民社会建设的时间短、任务重,因此这一现状注定我国非营利体育组织存在种种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对此我们既不可妄自菲薄、惴惴不安,也不可妄自尊大、不以为然。只要正视问题,开拓进取,协同创新,我国非营利体育组织必将在未来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真正成为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第三部门”,从而进一步深化体育体制改革,有力地推进体育社会化和均等化。

低碳经济背景下四川灾区生态体育旅游开发策略研究

刘志强(西南科技大学 四川 绵阳 621010)一、研究目的意义

随着我国传统旅游发展诸多问题的显现,现阶段广大人民群众对低碳环保意识的觉醒,生态体育旅游逐渐兴起。四川作为旅游大省,大力推广生态体育旅游,促进行业提升和转型对本省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本研究的目的是,提出四川生态体育旅游开发的具体策略,探索可持续的多元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做到保护与开发并重;结合我省资源特色,为探索我省新型旅游模式提出对策。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从生态体育旅游的视角入手,在实地踏勘、调研的基础上,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访谈法,对四川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与分析。分析我省不同地域旅游资源,例如自然风光、历史人文、民族风情等所具有的旅游吸引力。分析不同地质结构及景观类型所适宜开展的生态体育旅游活动类型。调查访问相关旅行社、户外运动俱乐部、拓展训练活动公司及其工作人员。调查了解现阶段生态环境旅游资源保护现状,以及旅游者对生态体育旅游的知晓度和了解程度。探讨影响四川生态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因素,以及开发生态体育旅游的政策和措施。三、研究结果

汶川地震的警示意义与本课题生态环保的时代特色高度契合,随着灾后重建的展开和四川旅游的恢复,科学保护和利用这些地震遗存,发挥它们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以灾变景观为依托的低碳环保主题旅游可以作为四川旅游市场恢复的切入点,增加灾区就业,并带动灾区相关产业的发展。新老北川县城的鲜明对比,汉旺镇东方汽轮机厂地震遗址,风光秀丽的唐家山堰塞湖等,这一系列震撼而极具教育意义的景点是生态体育旅游的开发平台。四川省地质构成复杂,拥有高山、高原、草原、丘陵等多种地貌,且河流众多,各种主题的保护区近三十处,分布于省内各市州,自然旅游资源丰富,有开发潜力和巨大优势。

四川少数民族众多,历史文化悠久,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丰富多彩的生活娱乐文化积淀,在日常生活劳作及娱乐活动中积累沉淀了极具民族性格和当地风俗的文化体育活动。可以结合观光休闲旅游让游客驻足停留,体验最纯粹的少数民族体育活动,既达到放松身心、调节心神、修身养性的目的,也倡导和促进自然淳朴的生态体育旅游的发展。省会成都是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典范,城乡一体化的政策与发展生态休闲体育旅游高度契合。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的支持,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辐射,生态体育旅游的发展能很好地推动农村城镇的发展,也能为城市居民的休闲旅游出行提供多样的选择。四川具有丰富的山地资源,由于受传统旅游开发套路影响,很多地方开发模式千篇一律、结构单一,主要以基本层次的观光旅游为主,目前呈现规模小、档次低、游览内容不丰富、游客回头率较低的局面。四川生态资源优势地区对资源开发特色不突出,效果不显著,持续性不够,人文底蕴凝练不足。地方政府及居民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对资源的保护不够,缺乏可持续发展理念。四、结论与建议

第一,将四川丰富的人文资源、自然资源、灾变景观纳入生态体育旅游发展体系中加以整合、凝练、推广,充实其文化内涵。第二,以省会成都城乡一体化为模式,加强绿色低碳公共交通建设,提高城乡一体化程度,大力推进环城市周边的县域乡村生态休闲体育旅游。第三,科学统筹管理,有序规划开发。以观光游览为主进行多层次、多侧面的综合开发,且开发应注重保护性和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挖掘,逐年扩增项目种类和相关规模,在环境耐受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扩大。第四,注重当地特色,保持原生态的自然人文特色。不同地域可结合自身特色开展以徒步露营、野外生存、高原探秘、青少年夏令营等为主题的户外旅行活动,在其中做好原生态特色人文及自然旅游资源的凝练和推广,并进行多元化宣传,打造知名宣传平台,利用多种媒体平台进行广告推广。参考文献

[1]卢云亭,王建军.生态旅游学 [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

[2]维德,布尔.体育旅游 [M].戴光全,等,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3]刘景黎.我国生态体育旅游发展及策略初探 [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2).

[4]晏瑞琴,敬龙军.我国西部生态体育旅游经济发展策略研究 [J].前沿,2010(2).

[5]周立华.体育旅游资源“多类多元”开发模式构建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0).

[6]韩忠培.中国体育旅游资源和体育旅游市场开发研究 [J].体育与科学,2005(3).

[7]宛霞,邵凯,邢晓晨.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 [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 (6).

收入增长与消费需求:成都市社区居民体育与消费的实证研究

黄道名(西南财经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74)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体育产业异军突起,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活力。在西方发达国家,体育产业促进地区及国民经济发展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体育产业的活力源于体育市场的活力,最能代表和反映体育市场活力的指标莫过于“体育消费”。发展城市居民体育消费,对于扩大城市居民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和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体育消费的巨大市场潜力和价值,特别将体育消费作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一项措施提出。国家体育总局在《2000—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提出,到2010年体育产业产值将达GDP总值的1.5%。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申办,推动了我国体育产业和体育消费的进一步发展,关于体育产业和体育消费的研究也日渐丰富。

本研究从宏观的角度出发,针对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成都市1978—2007年数据为例(数据来源:《2007年成都市统计年鉴》和《2007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探讨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居民收入水平决定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决定消费需求,也就决定有支付能力的消费力。居民收入水平,不仅影响需求总量,而且影响需求结构,影响人们的消费层次和质量,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另外,就成都市体育消费总体现状进行分析,本研究得出成都市体育消费仍需要发展的结论,相信随着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裕,人们的体育消费水平有望得到极大的提高。

本研究以成都市社区成年居民为调查研究对象,随机抽取800人,其中女性406人,占总人数的50.8%;男性394人,占总人数的49.2%。样本中35.6%的人认为进行体育消费“非常值得”,57.9%的人认为“值得”,二者比例之和为93.5%;相反,认为进行体育消费“不太值得”与“根本不值得”的居民比例分别为6%和0.5%。上述数据说明,成都市社区居民对体育健身消费从总体上持肯定态度。与此相对应,成都市社区居民体育消费动机(多选题)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其消费动机按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强身健体”(80.2%)、“释放压力”(23.3%)、“精神娱乐”(20.9%)、“塑造形体、培养气质”(18.6%)、“社交需要”(4.7%),表明人们对体育活动功能的认识有了较大的提高,不再把体育活动仅仅当作强身健体的手段。这是一种可喜的变化,预示着人们在基本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基础上,将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以不断满足人的持续发展需要。然而,社区居民每年用于体育消费的资金情况统计显示:9.4%的成都市社区居民每年用于体育消费的资金不足100元, 13.8%的居民体育消费资金大于300元,也就是说大部分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都在100元到300元之间,通过访谈法得知,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主要集中在购买运动服装上。这进一步验证成都市社区居民体育消费水平较低,体育消费的范围较窄,这与居民的消费意识、消费观念和消费的途径有关。因此,社区应拓展体育消费渠道,吸引更多的社区居民进行体育消费。最后,本研究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提高成都市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一是加速成都市经济发展,增加居民收入;二是改变成都市居民的体育消费价值观;三是完善体育场所设施建设及经营管理;四是从体育消费需求出发,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体育消费结构。

在社会转型与消费理念的冲击下,成都市社区居民的经济收入增长与消费需求正在发生转变,我们相信体育消费市场正逐步迈入另一种消费时代,所以成都市社区居民体育与消费的实证研究,对于我国体育产业以及居民体育消费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四川省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模式研究

董立(四川文理学院 四川 达州 635006)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最新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规范校办产业发展,为社会成员提供继续教育服务。高校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充分利用体育人力资源及物力资源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以此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2009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每年的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我国从法律上确立了“全民健身日”作为国家级体育节日的地位。同年8月19日国务院第77次常务会议通过《全民健身条例》,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可见,后奥运时期全民健身被摆在了重要的位置。社区体育是全民健身重要的“单元”,如何促进社区体育的健康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正是基于以上问题,本研究以四川省为试点,设想将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构建一体化发展模式,以此促进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从四川省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实际出发,分析建立四川省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必要性,提出以高校和社区为纽带,建立学区体育俱乐部运行模式,并对其科学性、可行性、合理性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本研究的研究成果如下:

一是四川省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模式建立后,高校体育将成为社区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能使社区力量介入高校体育,引进和利用社区的企业或个人的人、财、物等资源兴办体育教育,促进四川省高校体育的发展,为四川省高校体育提供足够的发展后劲。

二是四川省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模式建立后,能缓解目前四川省社区体育的“三难”问题———缺少设备场所、缺少专门的体育人才、居民参与率低。在保证高校体育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有效利用高校体育设施开展社区体育活动,一定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社区体育的场地、设施缺乏问题,促进社区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对高校而言,也增强了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促进了高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四川省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建立,有利于树立教育社会一

体化的观念,有利于形成学校、家庭、社区体育开展的新格局,同时,有助于高校体育内容更新,充分发挥学校人才知识信息的优势,形成优势互补的格局。

四是四川省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建立,在后奥运时期与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大环境下,针对四川省经济发展的实际,节约场地建设及器材开支,充分利用现有的高校体育场地设施,推动四川省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具有实际意义。同时这也迎合了节约型社会的构建理念,对西部地区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五是学区体育俱乐部框架的提出及构建,丰富了四川省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发展的新理念和新举措。

从研究价值方面看,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构建体现了共同的教育目标,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构建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利用,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构建促进了彼此文化的发展。

对四川省传统运动养生的挖掘与整理研究——以羌族为例

刘奇(成都体育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除汉族外,境内分布有藏族、羌族、彝族、土家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环境独特、资源丰富,地域文化孕育了具有厚重历史继承性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运动养生文化。少数民族传统运动养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养生健体之道富有哲理。经过历代养生家、思想家和宗教家的研究、充实、发展和完善,创立了立论精深的养生理论和丰富实效的养生运动技法,是我国养生学当中的一朵奇葩。然而随着历史车轮的滚动,以及少数民族发展的变迁和竞技体育文化的冲击,少数民族传统运动养生日渐式微。本研究在现代体育项目冲击传统运动养生体育的背景下,立足于满足现代社会人们对运动健康的需求,以羌族为例,挖掘和整理羌族传统运动养生项目,以此传承传统体育文化并为全民健身构建一个更好的平台。

羌族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岷江上游的茂县、汶川、黑水、松潘、北川等地。羌族民族传统运动养生与军事、农作、生活习俗和宗教习俗密切相关,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朝着表演化和商业化发展,并依靠民间赛会和节日得以开展,依附民俗得以沿袭。本研究对羌族传统运动养生进行了初步的发掘和整理,大致将羌族传统运动养生项目分为四类。

其一,生产类。羌族的生产、生活主要以农业为主,以畜牧业为副,以狩猎和多种副业为辅助。地震后,汶川羌族搬迁至邛崃南宝山,生计方式发生了一些改变。本研究挖掘到的羌族与生产劳动相关的运动养生项目有推杆、扭棍子、跳背篼、踩木杆、爬木杆、撑锄把和扭扁担等。

其二,军事类。羌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当中有许多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为满足当时的战争需求而创造并得以传承的,如盔甲舞、哈日、摔跤、骑射等均源于军事斗争。这些运动项目流传到现在已经发生了变化,逐渐演变成羌族增强体质的运动养生项目。

其三,宗教类。羌族历史悠久,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多神信仰、祭山大典等宗教祭祀活动把大量的文化遗产传承下来。与此同时,羌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宗教祭祀活动联系紧密。羌历年是羌族最有影响、规模最大的宗教节目,目的是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祖先,有大量的传统运动项目表演助阵,如羊皮鼓舞、席步蹴、猫舞、跳“麻龙”和忧事锅庄舞等。

其四,娱乐类。羌族娱乐养生项目内容丰富多彩,集传统体育文化于一体。在游戏方面有抱蛋、观音秋、抓石子、拳下翻身、丢窝窝、刁鸡、扳手劲、踢毽、拍球、开当铺,依附民俗节庆开展的运动养生娱乐项目有秋格拉萨、耍狮灯、舞龙灯、吆牛羊、五马跑四角、斗牛、斗羊,舞蹈方面有忍木纳、耸瓦、跳莎朗等。

随着社会大融合的发展和羌族人居住地的变迁,其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发生转变。许多优秀的传统运动养生项目在群众中开展得越来越少,有的项目甚至走向了消亡。因此我们应系统、全面地挖掘羌族传统运动养生项目,利用拍照、摄像、录像、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保存并通过传媒、网络加以宣传,以宣传的方式使羌族传统运动养生项目得以保护、弘扬和发展。国家教委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课程教学纲要》明确提出“吸取世界优秀体育成果与继续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相结合”的要求。在羌族学校实施部分传统运动养生项目的教学,不仅能丰富学校体育学的内容,同时也使羌族传统运动养生体育拥有了保持传统和开发创新的重要基地。羌族民族传统运动养生资源自身特色鲜明,特别是娱乐性传统运动养生项目,简单易行,趣味性强,游客参与性强,容易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可以以传统节日的庆典活动为契机,开展一系列传统节日庆典与传统体育运动养生相结合的活动。如羌族的羌历年,羌族人民欢聚一堂,众多游客也会亲身体验到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体育表演,可以以此来发展羌族传统运动养生项目。

“城乡统筹发展视域中的四川农村村级体育的研究”研究成果简介

邓跃宁杨英 刘仁健 曾理 牛鹏飞 杨军 万忠玉(四川农业大学 四川 雅安 625014)

本研究通过对四川省148个不同地区农村行政村村级体育事业进行全面审视,探索了城乡统筹发展视域中四川农村村级体育的发展问题。一、研究成果的重要观点

一是调查分析表明,成都平原村级体育明显好于盆周、丘陵、攀西、高原地区,成为城乡统筹、优势区域优先发展的典范;从城市的辐射、影响来看,由城市逐步向城市周边、近郊区、远郊区辐射,影响力逐步降低;受到社会、政府的援助和政策的支持,地震重建地区农村体育设施建设进步至少20年;新农村试点地区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支持,村级体育的发展明显优于其他地区,成为农村体育城乡统筹发展的样板。

二是农村作为区域发展的一个子系统,它服务并隶属于区域总体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区域非均衡发展规律的制约。因此,在城乡统筹发展农村体育问题上应该在国家农村体育发展总体规划指导下,从不同区域的实际出发,采用“非均衡—协调”发展的方式,形成“多点多极支撑”的、各具特色的区域农村体育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式。

三是城乡统筹发展农村体育的区域发展时序,要以优势区域为农村体育的首位始发区,继而扩散所产生的“示范效应”,来推动其他地区形成“多点多极支撑”,最终趋于相对均衡协调的整体发展。二、城乡统筹发展视域中,四川农村村级体育发展的主要对策(一)总体思路

在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中,以西部大开发、“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成渝经济区建设、地震灾区发展振兴等重大发展战略机遇为契机,以美丽新村建设地区、天府新区、城市周边地区为引领,以行政村为抓手,按照不同区域的实际,准确定位,分区域推进发展、优势区域优先发展、“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推进四川农村体育的整体快速发展。(二)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中,实施优势区域优先发展,促进各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着力增强区域辐射带动作用

一是优势区域优先发展,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根据四川农村社会经济“外环境”的优势区位特点和集聚效益功能,在发展时序上应强化成都平原发展核心,发挥天府新区的引领示范作用,依托中心城市,加快沿长江发展带、成绵乐发展带、成内渝发展带、成南(遂)渝发展带和渝广达发展带建设,对丘陵、盆周、高原、攀西地区形成强力影响并促进其快速发展。

二是发挥美丽新村试点地区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不同类型村级体育的创新发展、特色发展、突破发展。

三是增强区域辐射带动作用,依托中心城市向城市周边、近郊区、远郊区逐步推进。村级体育的综合发展,要以新型城镇化为重点,以统筹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机遇为契机,通过发展城市周边、近郊区为先导,促进县域村级体育的整体协调发展。

四是加快推动四川藏区跨越式发展,积极扶持川陕革命老区加快发展,全面推进秦巴山区、大小凉山扶贫开发,进一步促进汶川、芦山地震灾区发展振兴。(三)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中,突出特色,找准区域发展的切入点,明确重点,建构发展模式,推进各区域“多点多极支撑”的整体协调发展

一是以成都为核心的成都平原地区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因此要率先发展成都平原地区、新农村试点地区、城市周边、近郊区,充分发挥其集聚与扩散功能,对其他地区产生示范效应,成为辐射带动其他地区发展的重要的首位地区。该地区应充分发挥文化、经济、村级人才等资源优势,以体育设施条件的现代化和体育活动内容的时尚化发展为切入点,重点提高村级体育组织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提高体育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水平和质量,推动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形成体育发展的“集化区”或“增长极”,培育和发展一批示范村级组织,打造农村体育品牌,对其他地区产生示范引领作用,构建“示范型村级体育”的发展模式。同时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扶持贫困地区发展体育事业,实施行政村体育对口支援工作,从而更好更快地实现四川农村体育事业的整体协调发展。

二是丘陵地区是四川的核心地区,要加快发展沿长江、成内渝、成南(遂)渝、渝广达丘陵地区发展带,发挥通道优势,推动“丘陵村级体育组织联合体”的发展。要随着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的发展,依托“新农村综合体”和“农民健身工程”建设,以加强多功能、小型适用、近民便民的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重点发挥行政村“两委会”的作用,建立健全高效灵活的农村体育的组织管理体系和农村体育活动的制度,开展经常性农村体育活动,传播全民健身思想,培养体育意识,促进农村居民体育观念以及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转变,构建“教育先导型村级体育”的发展模式。

三是把盆周及川西北高原藏区、川东北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和大小凉山彝区“四大片区”作为扶贫开发和村级体育发展的主战场,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以行政村为基本单位,以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为切入点,重点解决村级体育活动所必须的条件保障等问题,探索村级体育组织工作模式,通过国家的扶贫开发、体育对口支援工作,建成贫困地区“村级体育综合发展的试验区”。

四是汶川、芦山地震灾区要以促进灾区发展振兴、灾后重建为切入点,重点是科学规划灾后建设,充分利用现在配置的体育场馆设施等资源,创新村级体育组织新体系,打造“地震灾区振兴发展新模式”。

五是以藏、彝、羌等少数民族为主的攀西地区和高原地区,散布着民族聚居村落,民族体育丰富多彩。因此该地区要以民族节庆活动为切入点,重点是根据民族聚居村落的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本地区自然环境特点、民族规模、民族传统习惯确定各民族的体育活动,让每个民族聚居村落都有一项或几项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项目,并成为约定俗成的“民族民俗体育模式”。三、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

本研究以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为视角,以四川省村级体育状况调查为基础,以农村行政村为基本分析单位进行研究,有利于认识“农村”“行政村”“村级体育”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从而对农村体育的进一步研究具有更高的学术价值。

本研究成果可为四川省各级政府、行政部门制定城乡体育统筹发展规划、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对西部地区也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建立与城乡统筹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研究成果简介

杨英邓跃宁 刘仁健 刘正刚 王建强 秦一楠(四川农业大学 四川 雅安 625014)1 问题提出

在2005年10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央在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个专题提出,进一步明确了现时期农村在社会经济文化中的发展地位。农村体育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体育人才。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中90%在城镇,广大农村仅占10%。四川农业大学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211”综合性大学,社会体育专业于2003年正式招生,目前在校学生约600人。本研究主要从不同类型高校体育专业办学状况展开分析,努力探索适应城乡统筹发展背景的农业院校体育专业办学特色。2 四川省不同类型高校体育专业办学现状及分析2.1 办学单位数量多,包括理、工、农、医、经、管、文、教、法等不同类型学校

四川省共有29所院校开办体育高等教育。从学校类型来看,有体育专业高校1所,师范类高校9所,理、工、农、医类高校11所,综合高校2所,高职高专院校6所。2.2 培养目标和计划没有很好地反映社会的需求,目标定位不准确,没有很好地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

所有类型的学校办学不仅与体育专业院(校)和师范类高校体育院(系)所办的专业雷同,而且从培养方向、目标、课程设置到教学内容与计划等都与之无大的差异。2.3 没有体现不同类型学校的优势和特色

从不同类型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来看,非体育专业、师范类高校一般都只设有体育教育、社会体育专业,体育专业办学思想、专业方向、培养目标等,与体育专业高校和师范类高校体育专业雷同。2.4 不同类型高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等都与之无大差异

各类型学校各专业体育教学计划中的课程体系没有很好地体现“融体育、科技、人文教育于一体,集道德、文化、专业素质于一身”的办学理念,同类课程较多,课程整合不够,开阔学生视野的新兴、交叉、综合型课程较少。2.5 体育教师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仍然不适应体育专业发展的需要,仍然没有实现从公共体育课教师向体育专业教师的角色转变。(略。)3 四川农业大学社会体育专业办学思考3.1 四川农业大学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缺乏优势特色

四川农业大学社会体育专业没有依托四川农业大学的学科优势,没有以生物科学为特色、以农业科学为优势来发展涉农领域的体育专业。3.2 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凝练农业院校开办体育专业特色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农村体育事业需要大量的体育专业人才。四川农业大学是一所以生物科学为特色、农业科学为优势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学校文理渗透、多学科互补,对于发展涉农领域的体育学科来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4 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的四川农业大学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案4.1 在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上体现服务农村

从2011年开始,学校对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了体现农业院校开设体育专业特点的方案修订,在培养目标上明确提出培养适应农村社区体育组织、管理、指导和教学的体育人才;在培养要求上突出培养学生为农村社区体育服务的意识,要求其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4.2 优化课程设置

4.2.1 强化“一专多长”的技能培养

以优化课程整体结构为思路,根据学校具体情况,提出专业方向课以拼盘形式为主,同时与校代表队结合,以全面掌握相关体育专业技能、技术为主,精通专项专业技能为目标,体现对学生“一专多长”的技能培养。

4.2.2 开设涉农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了涉农领域的“农村体育”(体育教育专业的“农村学校体育”),针对农村体育活动、农村体育组织管理形式、农村体育消费、农村场地设施管理及农村旅游等问题举办学术讲座。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增加了实践教学内容,带领学生对周边的乡、镇、村进行体育问题的实地走访、调查,加强学生对农村的认识以及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思想教育,并把草坪学、土壤学和野外游憩等课程作为体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