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全科医生培训规划教·全科医学师资培训指导用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30 12:02:42

点击下载

作者:贾建国 谢苗荣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全科医生培训规划教·全科医学师资培训指导用书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全科医生培训规划教·全科医学师资培训指导用书试读:

前言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对提高健康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变化也对医疗卫生服务提出了新要求。为了深入贯彻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精神,《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23号)和《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卫科教发〔2013〕56号)先后颁布。全科医生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疗和转诊、患者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我国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由于多年来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合格的全科医生数量严重不足。为了培训具有基层卫生服务能力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培养的基地建设是重点,而基地建设中师资队伍建设是核心。优秀的全科医学师资既要掌握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又要了解全科医学带教重点和带教方法;既要熟悉全科医生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全科医生岗位职责要求和工作特点,又要掌握全科医学的临床思维模式。

本书的使用对象主要为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的带教老师,包括临床基地师资和基层医疗机构的基层实践基地带教师资。临床基地的带教师资大多为专科师资,需要对全科医学理念、全科医生的功能定位与作用、工作方式、诊疗思维模式、教学重点、带教方法等方面深入了解,统一认识。基层实践基地的师资重点是对全科医学基本理论深入和系统的了解,提升临床知识、规范服务方式,补充教育教学基本知识,丰富带教经验。所以本书第一章简述了全科医学的基本概念,便于带教老师对全科医学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国家关于建设全科医生培训制度的相关文件作为政策依托贯穿全书,将其列入参考文献中以供全科带教老师参考学习。本书围绕临床教学中所应用的教学基本理论、基本教学方法、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展开编写,力争在每章节中尽可能有一个相关内容的案例,围绕案例重点介绍相应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使用。全科医生的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临床专科医院强化临床诊疗能力,在基层医疗机构学习掌握特有的岗位基本能力,如慢性病管理、健康档案管理及公共卫生管理等。全科医学的师资队伍覆盖临床医学的所有学科,其教师队伍应组成为特有的教学团队,是一个系统建设工程,需要带教教师系统了解全科医生培训的内容和方法,在第二章中对此进行了介绍。临床医学学科的实践性非常强,既需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又需有娴熟的实践操作能力;全科医生面对着不同人群,需要具有更多的人文知识,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第三至五章作为本书的核心内容,按照临床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过程介绍了临床医学教学的方法、手段,特别是在社区实践教学中,介绍了实践技能教学和适宜技术的教学,并通过案例教学的形式将医学知识与临床实践能力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展现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方法,使教师能更快地掌握教学方法与基本技能。全科医生培训教师作为团队,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常常是分别独立开展教学活动的,而临床大部分教师又都是兼职从事教学工作,在这个意义上讲,每位教师必须具备组织教学和教学管理的能力。在每一个教学活动后,都面临着评估教学过程和考核评价学员对传授的知识与能力掌握情况,所以第六至八章介绍了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接诊能力是评价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的重要核心指标,应用全科医生接诊能力评估工具可以综合评定培训效果,第七章对此做了着重介绍。

本书邀请了国内十余所知名大学长期从事全科医生教学工作的管理专家、临床师资和基层实践基地师资参加编写,以保证本书的内容和质量。其中朱文华、江敏、周舟三位专家对本书中部分章节的内容进行补充完善,我们在此表示感谢。

由于我们接受系统的教学培训时间及经验有限,书中可能存在缺点和错误,寄望各位同仁及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并不吝指正,以便于本书能够得到不断完善。贾建国 谢苗荣2017年7月第一章 全科医学发展现况与全科医生定位第一节 我国全科医学发展现况一、基本概念

全科医学(general practice)是20世纪60年代末在欧美兴起的一门综合性的临床医学二级学科。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全科医学在西方整个医疗体系中已成为重要的临床医学学科。从20世纪80年代末引进我国以来,我国全科医学经历了快速的发展。随着我国新医改方案的提出,建立全科医生培养制度成为新医改的一个重要标志,从而为全科医学及全科医生在我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于全科医学的定义,至今还没有统一、确切的说法。参考国内外文献,全科医学是一门整合了预防、临床、康复以及社会行为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是一个临床二级学科,其工作涵盖了各种年龄阶段、性别、各个器官系统以及各类疾病,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以人的全生命周期及人群整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方针的长期综合性、负责式照顾,并将个体与群体健康照顾、防和治有机地融为一体。二、历史沿革

1966年英国及英联邦国家启动了全球第一个全科医学住院医师培训项目。随后加拿大、美国也启动了全科(家庭)医学住院医师培训项目。1968年美国家庭医学委员会成立,1969年全科医学被批准为美国第20个医学学科,这是全科医学发展在世界范围内重要的里程碑。1971年美国家庭医师学会成立,全科医生有了自己的专业实体。我国香港1985年开始全科医学专科医师培训。我国台湾地区1987年开始办理家庭医学专科医师甄审及家庭医学专科医师培训评定。2000年有56个国家或地区组织了全科(家庭)医学住院医师培训项目。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全科医生的地位和作用已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识和重视,全科医疗服务已被越来越多的公众所欢迎和享受。世界医学教育高级会议——爱丁堡宣言提出:“一个效率高、成本效益好的卫生体制必须有全科医生对患者进行筛选,解决大多数人的常见健康问题,而只把很小一部分转给专科医生”。

中国大陆地区正式引入全科医学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1989年北京医学会率先成立全科医学分会,同年,首都医科大学成立了全科医学培训中心。1993年11月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全科医学的诞生;1995年,我国成为世界家庭医生组织(WONCA)的正式会员。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1996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部分教师从预防医学系的社会医学教研室独立出来,成立了全科医学教研室。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改革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逐步形成功能合理、方便群众的卫生服务网络”,要求“加快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生”。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挂牌成立,成为国内第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99年,北京市启动“全科医学培训工程”,从医院、社区卫生机构选取部分卫生人员进行全科医学知识培训和岗位培训。2000年中国原卫生部颁发《关于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意见》,明确全科医学教育以毕业后教育为核心,出台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试行)》,京、津、沪、浙等地先后开始了毕业后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全科医学作为18个普通专科之一纳入国家专科医师培训试点。首都医科大学于2000年7月成立了原卫生部直属的第一个全科医学培训中心,肩负着为全国培训全科医学师资和完成相关学术、信息交流等任务;首都医科大学于2004年10月正式建立了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全科医学系。此外,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与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共同制定了全科医生任职资格和晋升条例,这表明我国的全科医生培训逐渐步入正轨。2009年3月17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通过发展全科医学解决老龄化社会带来的严峻的老年人口保健医护照顾问题。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在全面总结我国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工作的基础上,2011年7月,国务院制定印发《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家相关部门联合印发了《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明确到2020年,通过各种途径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逐步形成一支数量适宜、质量较高、结构合理、适应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需要的基层医疗队伍。医教协同加快构建以“5+3”为主体,“3+2”助理全科医生为补充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体系。2012年,原卫生部与教育部联合印发《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标准(试行)》、《助理全科医生培训标准(试行)》,对全科医生培养培训的内容、方式、时间等做出具体要求。2013年底,国家卫生计生委等7部门共同制定印发《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将全科作为34个医学专业之一,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予以推动,并陆续制定完善了相关的配套政策。国家卫生计生委会同财政部等制定《全科医学师资培训实施意见(试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三、学科内涵

全科医学,并不是全面治疗的意思,不是“万金油”、包治百病的意思,也不是简单地各个学科累加。它要求一名全科医生,对内科学、外科学、医药学等学科有一个比较基本的认识与把握。它要求全科医生在基本医疗方面,有一个很好的把握,对患者在未出现某一方面的重大疾病之前,就进行积极的干预和预防,并在出现某些重大疾病的时候,能及时地识别并及时地转出,送往临床医学中心,即专科医院,同时在患者的病情得到遏制,可以出院回家治疗时,全科医生能及时地进行陪护治疗及健康管理。他们所要做的工作就是:事前的干预,事中的沟通(与专科医生)、事后的陪护医疗及健康管理。

1.从服务内容上,涉及临床医学中各二级学科的相关内容,涉及的相关知识、技能较其他专科相对较浅,除临床医学外,还涉及心理学、行为科学、预防医学、医学哲学等学科领域的服务内容。

2.从学科的知识体系上,全科医学理论精髓包括了基本医疗的初级医疗、公共卫生、预防医学、心理、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还涵盖初级卫生保健服务所需各个学科的基本技能、能力和服务工具。

3.从临床思维方法上,除传统经验医学所需要的整体论方法外,还需要以现代医学的成果来解释发生患者身上的局部和整体变化,具有科学基础的整体论,同时注重将循证医学的研究结果应用于诊疗实践。

全科医学不再把患者看成是一个生物(患病的生物),而是一个社会上的人,患者不再是被动接受治疗,而是和医生互动,医生不仅要了解患者的病情,还要了解他的家庭、心理、行为等,把社区卫生院看成是一个家庭医院,医患的关系是一种互动、和谐的关系,而不是以前的对立、漠视。全科医生要提供第一线的基础医疗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全面、连续、人文、全程的医疗保障服务,从而更好地分配和合理使用医疗资源。四、发展展望

2011年以来,有关全科医学事业发展的一系列喜讯不断传来。2011年6月2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决定建立全科医生制度;7月1日,《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印发;7月15日,中华医学会和中国医师协会联合召开贯彻《意见》座谈会。《意见》指出,到2020年在我国初步建立起具有生机和活力的全科医生制度,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基本建立全科医生与城乡居民比较稳定的服务关系,并将全科医生培养逐步规范为“5+3”模式。为了推动《意见》的贯彻落实,中华医学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向全国医务人员倡议,希望广大医务人员为创建中国特色的全科医生制度作出积极的贡献。原卫生部部长、中华医学会会长陈竺在座谈会上指出,目前我国全科医生的培养和使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全科医生数量严重不足。建立全科医生制度,逐步形成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是医改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建立三级诊疗制度,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卫生服务模式,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进医院、康复回基层的人民群众就医新格局,同时降低医疗费用具有重要意义。

基层首诊要求基层医疗形成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基层人才队伍体系,全面提升基层诊疗服务能力,特别是积极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让家庭医生成为人民群众的健康守护人,促使患者留在基层就诊。急慢分治要求根据技术能力提供医疗服务,不得推诿也不能逞强,科学配置医疗资源。双向转诊、上下联动,要求上下级医疗机构之间通力协作。基层医疗机构主要接受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诊疗任务,主动接受康复期患者。分级诊疗需要基层医疗机构加快信息化建设,建立医疗系统信息共享大平台,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以及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

基层医疗服务的主体是全科医生。全科医生作为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作为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患者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的主要力量,是需要我们善待的健康“守门人”。这就需要国家相关部门从规划培养、工资待遇、晋升机制,尤其是荣誉感和成就感方面给予关注,树立全科医学、全科医生应有的地位。只有这个岗位有足够的吸引力,才能留住和吸引高素质的人才。第二节 全科医生一、基本概念

现代医学模式已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生的功能已超越了疾病诊治本身,医生在与患者及其家庭的交往中,需同时扮演朋友、教育者、咨询者的角色,这就需要掌握更广泛的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全科医生是接受过全科医学专门训练的新型医生,是执行全科医疗的卫生服务提供者,是为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优质、方便、经济有效的、一体化的医疗保健服务,进行生命、健康与疾病全方位负责式管理的医生。二、全科理念

全科医学在我国作为一门较为年轻的学科,其中“全人照顾”的理念尤为凸显,因而比起专科医学更为关心医学模式中人的心理与社会部分。“全人照顾”强调四个主要方面的服务:全面照顾完整的人,全面的家庭照顾,提供连续性照顾和多学科的照顾。具体理解就是关心患者的疾病和不舒服的感受,同时深入了解患者(包括除疾病本身以外的心理、家庭、环境、社会等背景资料)的基础上,就治疗计划寻找医生和患者共同的立场,在诊疗过程中渗透预防保健和健康促进的观念,加强医患关系,最终为患者提供实际可行的治疗。

这一理念更注重人与环境互动过程中的社会联系,追求个体层面或群体层面的社会功能的提升,通过特定的方式、方法,舒缓人在进行社会互动中产生的个人、家庭、社区等方面的问题,最终达到促进人与环境的适应性平衡,发挥社会与心理治疗功能的目的。相对传统医学理念则更加注重诊疗过程中的艺术,将调整人的社会功能作为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辅助手段,把修复人的社会功能作为最终目的。

长期负责制的社区健康管理照顾就是体现了这一理念。“长期”是跟踪治疗,“负责”体现了全科医生的关爱照料,医生不单纯看生理上的疾病,还要解决患者的心理疾病。医生在疾病治疗的过程中更多的是要得到患者的配合,告知患者基本的保健知识和其必要性。三、思维模式

临床思维是医生依据临床资料对疾病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到临床诊断,选择相应治疗方案,最后作出决策的重要思考、逻辑推理方法。

全科医学作为一个独立的临床二级学科,其主旨是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基础、以整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方向的长期负责式照顾,并对个体与群体健康全面关注。其思维方式与传统医学有较多不同之处。如全科医生在收集病史时绝不是简单地听患者讲述和记录,也不仅仅是按照某种表格的顺序做老一套的询问和填写。收集病史的过程中医生应该充分运用自己所有的知识,调动自己的全部感知能力,注意从患者的体型、姿态、面色、语调、表情和近日生活等诸多方面,筛取各种可能有意义的病情资料,进行及时分析思考。诊断疾病本质上是一种探索的过程,在了解病史过程中,医生可以产生某种诊断印象,但又不能因而成为既定的框框。随着对患者情况的进一步了解和新情况的掌握,必须及时修正自己原有的想法;如在查体时,常常带着询问病史中的疑问,积极寻找相应的客观证据。全科医生的任务就是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而有重点的检查,从而为患者是否需要继续去上级医院看病作出判断。而诊断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全科医生工作的完结。全科医生诊疗不能就事论事,而应考虑到事物的发生发展,要有整体的思考。如果是急性病,要考虑是否有向慢性病转化的可能,急性病容易治疗,但“小病不补,大病吃苦”,没有治愈就很可能发展为慢性病,一定要叮嘱患者用药直到病情完全治愈才能停用,以免造成病情的反复。同时应指出,一些患者因身体不适前来看病,虽然没有病理上的问题,但可能功能上已经受到了损害,在心理上已经产生担忧。这时,医生可以引入预防保健知识,在看病时将防病意识告诉患者,和患者一同分析疾病风险,消除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心理层面的交流,患者就会越来越信任医生,医生才能了解到患者更多的经历、知识和情感问题,这将有助于医生知道如何帮助患者,理解他们的行为,从而帮助他们战胜疾病。

全科医生的临床思维绝不是脱离实际的苦思冥想。其正确与否,与医生本人具备的知识有明显的关系。但在具体应用于某一患者的诊断时,则首先取决于医生通过询问病史和生活情况以及查体等方式所得到的信息是否确实可靠。从患者那里直接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是医师进行临床思维的根据。只有通过反复的临床实践才能逐渐积累提高,获得比较正确的临床思维能力。四、岗位职责

1.承担社区卫生服务中内、外、妇、儿等相关学科初级临床诊疗任务,双向转诊任务及传染病发现及报告任务。

2.承担以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

3.组织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4.主持社区诊断的完成,根据本社区主要卫生问题,制订以健康教育行为干预等为手段的健康促进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完成评估总结。

5.组织社区健康人群与高危人群的健康管理,包括疾病的筛查与咨询。

6.进行社区卫生服务科研课题的设计、争取立项,并组织实施。

7.承接医疗保健服务合同工作。

8.组织并指导社区护理、社区康复、社区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9.运用中西医适宜技术开展社区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10.组织建立并使用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病历)。

11.组织开设家庭病床,开展家庭卫生服务。

12.组织对社区重点人群的保健(包括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等)。

13.配合精神科医生开展基本的精神卫生服务,包括初步的心理咨询与治疗。

14.了解本年度社区防、治、保、康、健、计综合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内容及工作重点,协调各方面工作。第三节 全科医生培养模式简介一、国外全科医生培养模式

在美国,全科医生占医生总数的40%~50%,美国的全科医生培养非常规范、严格与完善,已经形成包括医学院校内全科医学教育、毕业后全科住院医生培训、全科医学继续教育这种连续的终身教育模式。

在英国,医学院本科教育开设全科医学必修课和选修课,使学生尽早了解全科医学,毕业后,可以选择全科医学的毕业后培训项目进行规范化培训,培训方法主要包括医院轮转(临床培训)、社区医疗(社区培训)和长期穿插性社区实践学习三种形式。

澳大利亚在全科医学教育方面有着比较丰富的经验,全国11所医学院校按国家要求都开设了6~8周的社区医学课程,使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对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工作有初步了解,毕业后必须经过毕业后教育培养,考试合格才能取得全科医生执业资格。澳大利亚全科医生培训计划非常严格,从沟通、临床技能、公共卫生、组织管理、法律道德等五个角度,规定了全科医学培训内容,培训时间为3~4年,对已取得资格执业的全科医生必须接受继续医学教育。

法国全科医生培养也是通过高等医学教育实现的,凡是顺利通过全科医学的理论学习,通过大学医院和大学外医院的“全科住院医师职务”学习与训练,学校授予“全科医学国家医学博士”和“全科医师资格书”,成为合格的全科医生。二、我国全科医生培养模式

现阶段,我国全科医生的培养包括毕业后教育、岗位培训(转型教育)、成人学历教育、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几种模式。

1.毕业后教育(规范化培训)

培训对象为应届医学本科毕业生,经过3年的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后,成为合格的全科医生。其优势在于与国外培养全科医生相似,以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为核心,培养医、教、研骨干;培养对象具有较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经规范化培训后知识面较宽,业务能力较强,能胜任社区医疗工作。从长远目标看,无疑是一种最佳的培养模式。由于我国全科医学刚刚起步,全科医学人力资源严重匮乏,该模式培养的全科医生数量远不能满足现在的社区卫生服务需要;同时,部分医学院校本科毕业生缺乏对全科医学的正确认识,没有看到其发展的前景,因此大多数优秀毕业生不愿成为全科医生;而且,教育经费不足,受训者的工资、福利、待遇等经济问题的影响,使全科医生的规范化培训(5+3模式)目前还没有形成规模。

2.转岗培训

对拟从事或即将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专科医生(在基层工作多年或已通过规范化的住院医师培训的专科医生),采取1年期脱产的全科医生岗位培训,达到全科医生的岗位要求。对于在基层工作多年的基层医师的培训,其优势在于对基层医生服务的性质、任务、范围以及服务对象对他们的需求都与全科医生十分相近,有利于功能的转变,有利于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全科医生;受训者边工作、边学习,既充实了知识,又基本不影响工作,保证了培训工作的持续性与可行性;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全科医学的知识和技能,以满足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对于已通过规范化的住院医师培训的专科医生的转岗培训,主要是以内科医生为主,通过模块化的培训方式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全科医学的知识和技能,以满足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这是解决目前全科医学人才紧缺的最有效方法。但其困难的点是目前在基层从事防疫保健工作的社区医生,基础知识业务水平大多较低,转型后难以胜任今后“小病去社区、大病上医院”的就医模式;大医院的专科医生自主选择去基层社区从事全科医生工作的内在动力不足。

3.成人学历教育

对现有基层医疗岗位的医生开展全科医学大专或本科学历的成人教育。其优势在于有利于提高现有全科医生的学历层次和自身素质,缓解基层医疗单位引进高学历人才难的压力;既保证单位正常工作的开展,又稳定了队伍,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和内涵;创造了一种有利于用人制度改革和竞争的环境。近年来,开展的“3+2”助理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为农村地区乡镇卫生院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助理全科医生人才培养初见端倪,但由于数量有限目前还没有形成规模。

4.学历教育

在高等医学院校设立全科医学必修课和选修课,使医学生了解全科医学的思想、内容及全科医生的工作任务和方式,并为将来成为全科医生打下基础。其优势在于有利于改变基层医疗单位的学历层次结构;培养的全科医生具有较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发展后劲强。目前仍有部分高等医学院校没有开设全科医学课程,部分学校设置“点单定向”临床医学专业仅停留在教育专业上的调整,缺乏以新医学模式为特征的全科医学的理念;医学毕业生从理论到实践对全科医学及社区卫生服务的了解有限,毕业后直接参加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还需要一段较长时间的了解和熟悉过程。

5.全科医学继续教育

对具有中级及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全科医生,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以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为内容的继续医学教育,使其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此为适应医学发展的终身教育,旨在保证全科医生素质的不断提高,为社区卫生服务的深入发展提供人力和知识上的保证。

因此,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在我国尚无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鉴,面对大量的培训需求,如何在较短时期内弥补全科医学人才的不足,是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培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贾建国)第二章 全科医学师资的类别及其角色定位

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取决于有一套规范化的培养体系。其中,带教师资的素养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了培养质量。全科带教师资应当首先具有全科医学理念,同时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精良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全科医学师资是医学教育师资中的一个特殊类别。由于我国全科医学起步较晚,全科医生队伍的学术水平还比较低,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模式还不够成熟,从事全科医生工作的师资尚不能完全胜任全科医生的培养任务。因此,全科医生的培养就目前而言,还需要高校、综合医院及社区共同完成。高等院校教师、综合医院临床医生、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康复医生、社区医生都有可能成为全科医学师资的一部分。这些不同来源的师资必须互相协作,才能完成对全科医生的全方位培养。

目前认为,全科医学师资主要有三种类型,即理论师资、临床师资和社区师资。理论师资主要由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及相关学科教师组成,讲授全科医学概论、全科医学理念、社区卫生服务政策与管理等;临床师资主要由医院及社区临床医生组成,教授全科医学工作所涉及的相关疾病的诊疗知识和实践技能;社区师资主要由社区卫生服务专业人员组成,主要任务是对全科医生进行社区卫生服务实践培训,主要任务是社区临床实践、社区卫生服务运作、组织及管理等方面的培训。

因为我们培养的全科医生主要在社区为群众服务,所以熟悉社区卫生服务、基本医疗及基本公共卫生工作的社区全科医学师资应该是这个团队的核心。随着我国全科医学的不断发展,在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和社区工作的全科医生应该逐渐成为全科医生培养的师资主体。第一节 教师基本素质与要求

教师一词有两重含义,既指一种社会角色,又指这一角色的承担者。广义的教师泛指传授知识、经验的人。狭义的教师系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并在教育(学校)中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古人云:“师者,范也,言行动静,皆可为式。”“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人把传道是放在第一位,可见教师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有多大。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的言行会在学生心灵深处打下烙印。教师是否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直接关系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作为教师,应该处处以身作则,做到为人师表,躬身实践,以教师职业道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素质。一、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和良好的师德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职业更具有其示范性、公众性和教育性。教师职业的这种特点要求教师应该具备更高、更严格的职业道德修养。作为教师,首要素质就是政治素质。政治理论过关,政治素质合格,这是最低的要求。政治素质在一个人的素质结构中起着方向性和激励性的作用。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一个人就能将自己的工作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结合起来,将自己的言行与社会文明、进步联系起来,作风正派、严于律己,时刻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全心全意做好本职工作。

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必须自觉地做到对学生负责、对学生家长负责、对教师集体负责、对社会负责。教师还必须有主人翁的责任感,具有从事教育劳动的光荣感与自豪感,要有肯于吃苦的精神,要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完善自己。二、要有高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

首先,教师应当精通所教授学科的专业知识。马可连柯说过:“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是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苏霍姆斯基也指出:“只有教师的知识面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多,他才能成为教学过程中的精工巧匠”。对每一个教师来说,不仅要熟悉教材的基本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要加强交流和不断学习,跟踪学科的学术动态,了解新观点,掌握新信息和新技能,不断更新知识,站在学科前沿,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开拓思路,启发学生的创造力。

其次,教师应当博学多才。古语云:“木无本则枯,水无源则竭。”教师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渠道越来越多,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学生随时提出的问题,会使教师的权威性受到空前的挑战。教师要适应这一时代特点,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多读书、常“充电”,使学习成为习惯。教师不仅要精于所教学科的知识,而且还应努力学习经济建设、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边缘科学以及新兴相关的科学知识,还要了解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等广博的基础知识,甚至要积累一些故事、幽默、笑话等。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引经据典,妙语连珠,给学生以知识的充实和心灵的震撼。一个称职的教师,一个永不落伍的教师,必定是一个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教师。三、要有较强的教学能力

所谓较强的教学能力就是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而且要能够将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能够启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开拓性思维。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学生们的自学能力。“学者未必是良师”。一个优秀的教师,除了要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外,还必须具有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在传授知识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发展创新能力。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包括:(一)钻研教材的能力

掌握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师能否正确地掌握教材,关系到教学大纲能否得到贯彻,教学质量能否保证。

首先,要能够从总体上把握。对教材的编写意图、体例安排、知识结构,梳理得一清二楚,做到心中有全局。其次,要能够把握单元组合的规律,弄清楚每一单元的内部组合以及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关系。只有吃透了教材,才能提炼出关键的知识点,才能保证教学工作重点突出。(二)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

教学活动须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切忌随意性。教学缺少切合学生实际的计划,就会顾此失彼,贻误学生学业。根据教学大纲制订合理的设计教学活动是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之一。

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研究学生的实际水平,学习的主要心态,学习的方法与能力。同时还要深入理解教学大纲,弄清基础知识的具体内容,把要求和内容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分解到各堂课中,既循序渐进,又适当重复,增强训练效果。教师还应该随时评估教学的效果,对教学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不断改进教学,使教学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三)良好的组织能力

组织能力是一名教师取得教育和教学成功的有力保证。缺乏组织能力的教师,无论其知识如何广博,都难以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一个脑力劳动过程,教师的脑力劳动应当跟学生的脑力劳动相结合,而最终目的是激励学生开展积极的脑力劳动,因此,教师和全班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有合理的关系。教师通过“教”向学生传授知识,通过鼓励和启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思想、知识、情感、能力交流的网络。教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控制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活动,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很多时候,需要走出去,参加类似于讲座、讲演、展览、表演、制作、考察、竞赛、社会实践活动等,教师应有能力组织并指导这些活动,使之形成人人参与、自己动手、发挥特长、凸显个性的开放式学习氛围。(四)教学指导能力

我们培养的是有创造能力的新一代接班人,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一定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指导学生如何学习。俗话说“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师一定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指导学生在规定的课程以外阅读大量的书籍及文献,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四、出色的科研能力

科学研究是高等院校重要的职能之一。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曾经说过,“你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教师不仅要做好教学工作,还要通过教育研究掌握教育规律和教育技巧,主动探究出现的问题,找出新的解决办法,形成独到的见解、新颖的教学方法、新思维和民主意识。因此,就要求高校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教师应具备的科研能力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研究教育科学规律的能力

教育既是一门科学,有其基本规律。教师除了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科学文化修养外,还必须研究和掌握教育科学,懂得教育规律和教育技巧。

教师要想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不能被动地等待运用别人的研究成果,或者生硬地照搬照学,而应该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认真分析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找出新的解决方法。同时依据时代要求,善于吸收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并把它创新地应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率。教师的创新包括:独到的见解、新颖的教学方法、创新的思维、凸现的个性、探索的精神、民主的意识,等等。只有教师具有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才会持续地发展,教育教学水平才会稳步提高。(二)研究科学技术的能力

高等院校是探究未知世界的场所。高等院校已经或正在成为各国知识创新的中心和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

由于高等学校教师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参与学校管理、服务于社会的多重任务,要完成这些任务,教师需要不断更新和充实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不断改善知识结构,不断探索寻求、发现当代科技发展的新思路、新动向,不断为人类社会提供更新、更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这一切的一切都要求高校教师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五、应当具有浓厚的人文精神

医生面对的不仅仅是疾病,而是患者。医生应当更懂得社会,更了解人。因此,医学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诊断和治疗”,同样重要的是要培养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医学人道主义精神,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教师自身的素质。这就要求教师自身要有人文精神,有高尚的师德,有对生命的敬畏感、爱伤观念,有医学人道主义精神。第二节 教师职责

高等医学院校的基本职能有三个: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为社会服务。高校的三个职能主要通过教师来实现。因此,高等院校教师应该是历史文化的传承者、高级人才的培养者、科技文化创新的实现者及文明建设的推动者。(一)教书育人,传授知识

教师是履行高等教育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创新人才和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高等院校最基本的职能是教学。没有教学,就不能称其为高等院校。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学问的人格化,是引导学生进入一个学科体系的引路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首先具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正统价值观念的使命,传承文化的使命。这里所说的“道”,除了一般的社会道德外,也包括做人之道、为业之道、治学之道,要给学生传授爱国主义思想,要使学生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授业就是要给学生传授科学和人文知识及技能,努力培养杰出人才。解惑就是当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老师要用生动、活泼、耐心、细致的方式解惑释疑,使学生对所学的东西真正做到理解和融会贯通。教师必须不断研究其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手段,不断学习与反思以使自己的工作圆满应对接踵而至的各种挑战,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合格的有用人才。(二)科学研究,探求真理

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曾说过:“你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高校教师一般都受到过较为严格系统的科学研究训练,是某一学术领域的专家。高校教师同时具有教学者和研究者双重身份。高等院校的教师不同于一般的教师,他的工作不是简单地把已有的知识转授给学生就够了,还要在知识传授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应该将自己原创性的研究成果结合到讲授中去,并将学生带到一个学科的前沿。这就需要科研来支撑。古希腊哲人普罗塔戈说:“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今天的教师必须在传递知识过程中发展和提升能力,引导学生积极探求,把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去,从而使研究能力的培养蕴含于探究式的教学过程中。(三)服务社会,促进发展

所谓高等院校的社会公共服务,是指高等院校有责任为公民提供有用的知识和正规的学术研究训练,为国家培养合格公民和各类人才,为经济增长、科技创新及社会进步做出重要贡献。高校的社会服务是以教学和研究活动为基础,主要有:继续教育服务、决策咨询服务、社会批判与监督、科技推广服务、科技培训服务、资源共享服务、兴办知识企业,等等。

科研和社会服务是高等院校教学的活水源头,没有科研和社会服务支撑的高校就不成其为高校,没有科研和社会服务支撑的教师是不够格的高校教师,没有科研和社会服务支撑的教学是远离科学前沿和社会实践的、也是没有生命力的。第三节 全科医学教师培训与教师队伍建设

全科医生是医疗卫生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全世界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了全科医生制度,全科医生占医生总数的30%~60%。我国在10年内需要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使每万名居民中有2~3名全科医生。但是目前每万人只有0.73名全科医生,数量和质量都严重不足。面临如此艰巨的全科医生培养任务,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对推动全科医学向深层次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一、全科医学教师队伍现状

我国的全科医学师资队伍除了数量不足外,还存在专业化和规范化方面的问题。(一)专业的全科医学师资缺乏

国外全科医学培训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体系,其全科医学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实践经历较为合理。相比之下,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和培训体系还不完善,全科医学师资的专业背景、学科和专业发展空间等均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真正从事全科医生工作出身的师资力量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全科医生的培养还需要来自高等院校的理论师资、来自综合医院的临床师资及来自社区的师资共同完成。其中,理论师资主要教授全科医学概论、全科医学理念、社区卫生服务政策与管理、预防保健知识和技能等;临床师资主要教授全科医学工作所涉及的相关疾病的诊疗知识和实践技能,主要任务是临床实践带教;社区师资主要任务是对全科医生进行全科医疗临床实践、基层卫生服务运作和管理等培训。现实情况是所谓理论师资和临床师资由于并不从事全科医学的工作,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内容和模式缺乏了解,故其很难真正以全科医学的思维去教学;而社区师资由于基础较差,在教育教学能力方面还有较大差距,故全科医生的培养很难有实质性的提高。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对全科医学师资的规范化培训,以解决目前全科医学师资匮乏的窘况;另一方面要加强全科医学的学科建设,使更多合格的全科医生成为全科医学师资。(二)师资规范化培训不足

据调查,各省、市全科医学培训中心的师资约有近20%未受过省级以上培训中心的培训。在接受过省级培训中心培训过的师资中,44.4%的培训中心师资培训时间不满1个月,有的培训时间甚至不足1周,这与理论课师资需经过600学时的培训,临床师资400学时的理论培训,至少50学时的全科医学基本概念培训,社区师资需经过600学时的培训的要求相距甚远。此外,由于医学师资培训尚无明确的目标,培训内容也没有统一的标准,考核机制不完善,师资认证制度未建立。因此造成各地全科医学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影响了全科医学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