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处世(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30 23:06:06

点击下载

作者:吴礼权

出版社: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为人处世

为人处世试读:

前言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唐·卢延让《苦吟》)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题诗后》)

名句,特别是那些历久不衰、传诵不绝的经典名句,既是作者千锤百炼的思想成果,更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精华之浓缩,很是值得我们仔细玩味。因为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有益的精神营养,增加人生智慧,得到为人处世的人生启发,获取精神心灵的慰藉,由此开创我们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美好人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秦《论语·卫灵公》)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先秦《荀子·修身》)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先秦《孟子·告子下》)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成大功者不小苛。(汉·刘向《说苑·政理》)

读一读这些充满哲理睿智的先贤名言,对我们今天如何为人处世,相信会启发多多、获益无穷的。

中国自古便有一句老话:“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现实生活并不是诗词歌赋,更不会事事都充满诗情画意。因此,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种种的人生挫折,那是“司空见惯浑闲事”。假如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挫折,我们是否就此一蹶不振、意志消沉下去呢?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先秦《周易·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行路难》)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酒》)

读一读先贤的这些经典名言,相信我们定能由此振作起来,重新燃起希望之火,顿起奋发进取之志。

有奋发进取的国民,才会有奋发进取的民族。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正是因为我们自古以来就不乏仁人志士。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先秦《孟子·公孙丑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汉·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晋·陆机《文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唐·白居易《新制布裘》)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张载《近思录拾遗》)

读一读这些气壮山河、豪迈超逸的传世名言,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由此洞悉中华民族之所以伟大、中华文化之所以渊博的内在原因。

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一个民族,那是因为有一种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之所以在历经无数苦难之后仍然屹立不倒,并不断自强崛起,那是因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无数以国家天下为己任、舍身报国、爱国忘家的优秀儿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先秦·屈原《楚辞·离骚》)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也!(汉·司马迁《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魏·曹植《白马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唐·杜甫《重经昭陵》)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病起书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顾宪成为无锡东林书院所题联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顾炎武《日知录·正始》)

读一读上面这些掷地有声的报国誓言、爱国心声,我们不难窥见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绵历数千年而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原因所在。

有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固然难得;而有治国安邦之才、济世爱民之情,则更为难得。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并不断从苦难中站起来,那是因为我们历来不乏治国之能臣、安民之才俊。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先秦《左传·襄公十一年》)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先秦《老子》第六十四章)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先秦《管子·牧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先秦《管子·牧民》)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先秦《司马法·仁本》)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亡。(先秦《韩非子·饰邪》)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汉·刘安《淮南子·修务训》)世不患无法,而患无必行之法。(汉·桓宽《盐铁论·申韩》)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汉·戴圣《礼记·大学》)求贤如饥渴,受谏而不厌。(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张纮传》)服民以道德,渐民以教化。(宋·欧阳修《三皇设言民不违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载唐太宗语)为政之要,曰公曰清。(宋·林逋《省心录》)

听一听这些先贤治国安邦的心得,分享他们济世安民的成功经验,今天身为人民公仆的干部一定能从中学习、领悟到不少东西;于其执政能力、行政能力的提高,也会助益多多。

治国安邦之才,经世致用之能,并不是先天所生就,而是要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而今,世界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不接受教育、不读书或者说不会读书,都会被时代淘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先秦《论语·为政》)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汉·戴圣《礼记·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汉·戴圣《礼记·学记》)少则习之学,长则材诸位。(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唐·韩愈《进学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宋·朱熹《读书之要》)

对于“为何学习”、“如何学习”,先哲前贤都提出了精辟的见解。读了上述教诲,相信今天的我们定能“心有戚戚焉”,对学习的意义与学习的方法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刻的。

其实,先贤留下的名言名句,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我们中华文化,对中国人的思想发展、人生观的确立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中国人心灵的陶冶与精神的慰藉为功不小。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南朝齐·谢緿《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唐·张頒《登单于台》)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唐·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唐·杜牧《江南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眺》)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唐·王维《汉江临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逋《山园小梅》)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宋·柳永《望海潮》)

读一读这些描写塞外、江南自然风光的诗句,相信我们都会油然而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唐·王之涣《登鹳雀楼》)横空过雨千峰出,大野新霜万叶枯。(唐·耿蔊《九日》)远山芳草外,流水落花中。(唐·司空曙《题鲜于秋林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山居秋暝》)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唐·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唐·杜甫《旅夜书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风吹梅蕊闹,雨细杏花香。(宋·晏几道《临江仙》)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宋·杨万里《芭蕉雨》)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宋·辛弃疾《鹧鸪天》)一年湖上春如梦,二月江南水似天。(元·迺贤《次段吉甫助教春日怀江南韵》)水流曲曲树重重,树里春山一两峰。(清·郑燮《潍县竹枝词》)

读一读这些描写山水花木的诗句,相信我们都会顿生“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的情感共鸣,在观照自然万物中得到心灵的净化。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三国魏·嵇康《赠兄秀才从军十八首》)石栏斜点笔,桐叶坐题诗。(唐·杜甫《重游何氏五首》)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唐·王维《酬张少府》)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南唐·冯延巳《鹊踏枝》)欲归还小立,为爱夕阳红。(宋·陆游《东村》)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宋·李清照《醉花阴》)题诗石壁上,把酒长松间。(元·倪瓒《对酒》)闲窗听雨摊书卷,独树看云上啸台。(清·吴伟业《梅村》)

读一读这些诗句,相信我们会尘虑顿消。而对照于古人的生活情趣与潇洒的人生态度,相信今日忙忙碌碌的我们都会惭愧不已,不得不对自己的人生态度进行深刻的反省。

这套名曰“名句中国”的小丛书,虽本意在于通过对一万余条中国古代经典名句意蕴的剖析,为人们的读写实践指点迷津,并提供“引经据典”的参考方便;但在名句意蕴解构的过程中,读者也许可以由此及彼而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有个“管中窥豹”的粗略印象。“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透过名句,我们虽然不敢说能由此窥见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深度,但最起码会给大家留下一点“浮光掠影”式的印象。吴礼权2008年4月8日记于复旦园

凡例

一、本丛书共收中国历代经典名句一万余条。入选的各名句,一般都是编者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与互联网技术,在认真调查了其引用频率的基础上精选出来的。

二、本丛书所收名句依据特定的标准,共分为十二大类。每一大类又细分为若干小类。每一小类所收辞目,根据实际情况和“宁缺毋滥”的原则而多少不等。

三、辞目的编排,每一小类内的辞目编排顺序依据每一个辞目(即每一个名句)的第一个字的汉语拼音顺序依次编排。相同字头的辞目都集中于一起,排于其特定的音序位置上。第一个字与第二个字都相同的辞目,也依上述原则集中于一起,排于其特定的音序位置上。

四、每个辞目的编写体例是:首先列辞目(即名句),其次是“注释”,最后是“译文”和“点评”(句义没有难解之处,则没有译文)。即“辞目—注释—译文/点评”。

五、辞目的长度,一般是一句或两句。少数辞目考虑其意义的整体性,可能是三句、四句或更多。

六、注释的文字,包括名句的出处、生僻字词注音、难解字词的词义解释、古代汉语特殊句法结构的语法说明等四个部分。名句出处的标注,包括时代、作者、书名或篇名。成书时代难以确定的,则付之阙如。秦代以前的作品,统一以“先秦”概括,不细分为夏、商、周、春秋、战国等。这是考虑到有些作品的成书只能确定其大致时间,而难以具体指明何年何代,如《诗经》、《周易》、《尚书》等。作者不能确定的,也付之阙如。如《论语》、《孟子》等,并非孔子、孟子自己所编定,而是由他们的弟子或后人编定的,就不便注明作者。还有些作品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书名本身就表明了作者,则也不注明作者,如《老子》、《庄子》等。如果所引名句是著作中的,则注明书名和篇名或章节名。生僻字的注音,以汉语拼音方案的拼写规则标注声、韵、调。

七、译文/点评的文字,根据不同情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主要有:①句意难于理解的,先列出白话译文,或是进行句意串讲,然后再对其内容进行阐发。②句意易于理解的,则略去译文或句意串讲,直接进行内容的阐发、点评。③有些名句运用到特定修辞方式的,则明确予以指出,并说明其表达效果。④有些写景的名句,不便用编者自己的观点框定读者,就以概括句意的形式简洁点拨,以便读者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解读发挥。⑤有些名句的语意后世在使用中发生语义变化的,则予以说明。⑥有些名句可以引申运用的,则予以说明。

八、《文学艺术》卷注有本丛书的条目索引,索引按照汉语拼音的音序排列,读者可以方便迅速地查阅到相关条目。

为人处世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注释】出自汉·戴圣《礼记·曲礼上》。【译文/点评】爱一个人而知道他的不足,憎恨一个人而知道他的长处。此言对人要客观,不能因为感情因素而混淆是非标准。

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注释】出自先秦《墨子·兼爱下》。见,被。也,句末语气助词。【译文/点评】爱别人的人,一定会被别人爱;不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不会爱他。此言人与人的关系是互动的,爱憎感情正是互动的结果。

爱人者人常爱之,敬人者人常敬之。【注释】出自先秦《孟子·离娄下》。【译文/点评】关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会经常关爱他;敬重他人的人,他人也会经常敬重他。此言人际关系是互动的,敬爱别人才能赢得别人的敬爱。

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注释】出自汉·戴圣《礼记·曲礼上》。敖,通“傲”。从,通“纵”。【译文/点评】骄傲的情绪不可滋长,贪婪的欲望不可放纵,立志不可太大,快乐不可过头。此言为人处世要把握分寸,要有节制,以适度为宜。

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注释】出自先秦《论语·宪问》。邦,诸侯之国叫“邦”,此指国家。有道,指政治清明。危,直、正直。无道,指政治黑暗。孙,同“逊”,即谦虚,此指说话婉转。【译文/点评】国家政治清明,言行都可正直不隐讳;国家政治黑暗,那么行为可以正直,但说话一定要注意婉转。这是孔子谈“为政之道”的话,意思是说在官场上应该审时度势,要善于自保。可见,孔子颇懂官场世故,不是迂夫子。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好汉不吃眼前亏”,搞政治也要放眼长远,不作无谓的牺牲,留得有用之身,好为万民造福。

奔车之上无仲尼,覆舟之下无伯夷。【注释】出自先秦《韩非子·安危》。奔车之上、覆舟之下,指极其危险的地方。仲尼,孔子。伯夷,商朝末年孤竹国的王位继承人,为让君位而逃隐。【译文/点评】狂奔逃亡的车上不会有孔子这样的人,翻船之中不会有伯夷之类的人。此言明智有预见、头脑清醒的人能够防患于未然,不会面临困境才手忙脚乱,疲于应付。

必得之事,不足赖也;必诺之言,不足信也。【注释】出自先秦《管子·形势》。必,一定。也,句末语气助词,帮助判断。【译文/点评】自认为一定能做成的事,往往是靠不住的;答应一定会做到的话,未必就能相信。此言做事要务实、诺言要慎出。

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注释】出自先秦《尚书·君陈》。必,一定。其,指示代词。乃,才。济,渡河,此指成功。【译文/点评】一个人一定要有忍耐之功,才能有成功的希望;一个人一定要有包容的心态,道德才能发扬光大。此言“忍”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容”是道德修炼的法宝。可谓言之有理。因为能够容忍,就能渡过难关,迎来新的机遇,从而咸鱼翻身。俗语“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处于困境之中而不能容忍,只能鱼死网破、同归于尽,岂有未来的成功?因为能够包容,才能平心静气地对待别人的言行,认真思考其合理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如此,自然有益于修身养性,使自己的道德修养臻至一个新的高度。

不聪不明不能王,不瞽不聋不能公。【注释】出自先秦《慎子·内篇》。瞽(ɡǔ),眼瞎。公,阿公,指一家之主。【译文/点评】此言做帝王要聪明,要明辨大是大非;但是,做一家之主,则要糊涂点。意谓主持家政要善于“和稀泥”,对家庭纠纷要装聋作哑,不要太较真。否则,就会激化家庭矛盾,反而治不好家。

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注释】出自先秦《论语·公冶长》。念,记。旧恶,旧仇。是用,因此。希,少。【译文/点评】不记别人的旧仇,因此别人对他的怨恨也少。这是孔子赞扬商朝的两个贤人伯夷、叔齐人品高尚的话,但也由此提出了一个为人处世的原则:为人应当宽大为怀,与他人方便,也就是与己方便。否则,冤冤相报,对人对己皆有害无益。

不怕官,只怕管。【注释】出自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回。【译文/点评】此言与俗语“不怕县官,就怕现管”意义相同,是说下属与他的直接上司有着最为直接的隶属关系与利害关系。意在告诉人们这样一个人情世故:千万别得罪直接领导。

不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注释】出自先秦《管子·牧民》。为,做。可,能。【译文/点评】不行动,事情就成不了;没有追求,就无所得。此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勇于行事才能成功的人生道理。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注释】出自先秦《论语·泰伯》。其,指示代词,那、那个。谋,考虑。政,政事、事情。【译文/点评】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要考虑那个职位应做的政事。这是孔子对于从政的态度。虽然带有一些“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情绪,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有其积极意义。这就是各人谨守本分,做好自己的事,别越位添乱。

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注释】出自先秦《韩非子·初见秦》。【译文/点评】不知道而说,那是不明智的表现;知道而不说,那是不忠心的表现。此言知而言才是智者、忠者。意谓不懂装懂、有话不说都不是智者、忠者之所为。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注释】出自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汉,汉朝。无论,更不要说。【译文/点评】此写桃花源中之人与世隔绝,消息不通。后来引申为一个人消息不灵通或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

不足为外人道也。【注释】出自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不足,不足以。为外人道,跟别人说。也,句末语气助词。【译文/点评】此乃桃花源人对误入其中的捕鱼者临别前的叮嘱之言。后世引申为某些事不必向不知情的人或外人透露。

不作无补之功,不为无益之事。【注释】出自先秦《管子·禁藏》。功,指事情,工作。【译文/点评】不做无补于事的事情,不做毫无意义的事情。此言做事应当有益于事功,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不做无用之功而徒费精力。

采善不愈其美,贬恶不溢其过。【注释】出自汉·王充《论衡·感类》。采善,指称赞。愈、溢,都是“超过”之义。【译文/点评】称赞别人的好处不要夸张过分,批评他人之错不要言过其实。此言无论是称赞或批评别人都要实事求是。

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注释】出自先秦《周易·系辞下》。器,指才能。【译文/点评】此言做人要先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等时机到了再采取行动,有所作为。否则,没有本领,机会来了也没法抓住。用哲学的观点看,才能是内因,机遇是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

差若毫厘,谬以千里。【注释】出自汉·戴圣《礼记·经解》。若,像。毫厘、千里,都是夸张的说法,前者是缩小夸张,强调差别之小;后者是扩大夸张,强调差别之大。谬,错误。【译文/点评】开始时虽仅相差一点点,结果却铸成大错。此言君子“慎始”的道理,强调为人处世从一开始就要认真谨慎。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注释】出自先秦《论语·八佾》。成事,已经过去的往事。遂事,已经完成的事。既往,已经过去的事。咎,怪罪。【译文/点评】过去的往事就不必再加评说了,已经做完的事也就别再劝谏了,已经过去的事情也别再怪罪追究了。这是孔子回答学生宰我的话,其意思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凡事应当着眼于未来,不必纠缠于过去。这种豁达的态度与超脱的眼光,今天看来还是非常值得我们敬佩的。我们今天常挂在嘴边的“既往不咎”、“着眼未来”的话,都是源于此。

成事在理不在势,服人以诚不以言。【注释】出自宋·苏轼《拟进士对御试策》。势,指权势。言,指花言巧语。【译文/点评】此言做人做事应当实在、诚恳。

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忧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注释】出自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载,指分担。患,祸患。衣人之衣,穿了他人衣服,第一个“衣”名词作动词使用。食人之食,吃了他人食物,第一个“食”当动词用。死人之事,为他人的事而死。【译文/点评】乘了他人的车,就要与他人共担祸难;穿了他人衣服的,就应当以他人之忧为忧;吃了他人食物的,就应当为他人的事舍身勇赴。此言做人应该知恩图报,要有感戴他人恩惠之心。

仇无大小,只怕伤心;恩若救急,一芥千金。【注释】出自明·吕坤《续小儿语》。芥(jiè),小草。一芥,喻指极小。【译文/点评】此言仇恨不论大小,都会让人难以释怀;而施恩就像是救人急难,哪怕微不足道,也会被人珍视而感激不已。其意是劝人千万别结仇,做人务须多施恩。

处世忌太洁,至人贵藏辉。【注释】出自唐·李白《沐浴子》。至人,道德完美的人。【译文/点评】为人处世不能过于超俗,过于洁身自好只能自闭其身;有高尚的品德固然好,但也要知道藏起几分,不要显得太与众不同,否则便会遭人嫉妒而陷自己于孤立之中。李白的这番道理可谓讲得非常精辟,可惜他自己恰恰没做到,所以一生贫困潦倒,郁郁不得志,最终因水中捞月而身亡。

传闻之事,恒多失实。【注释】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臧宫传》。恒,永远。【译文/点评】此言传闻之事永远不可信。意在劝人重事实,少轻信传言。

船到江心补漏迟。【注释】出自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译文/点评】此以江心补船为喻,形象地说明了做事没有计划、不预先做准备而“临时抱佛脚”的危害性。

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注释】出自南朝陈·陈叔宝《戏赠沈后》。【译文/点评】此言本是南朝陈后主陈叔宝跟其皇后说的夫妻戏谑语,意思是“你不跟我睡,我去跟别的妃子睡”。后引申泛化为人不必局限于某一处的意思,与俗语所说“不必一棵树上吊死”同义。意在劝人眼界应该放宽,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可以另谋出路。

从风暂靡草,富贵上升天;不见山巅树,摧杌下为薪。【注释】出自汉·乐府古辞《箜篌谣》。从风,顺着风。靡,倒下。摧杌(wù),摧折倒下。薪,柴薪。【译文/点评】一阵狂风吹过,有的草随风而暂时倒下,有的则随风吹上了天;高高挺拔于山巅之上的树,虽可傲视他树,但一旦被风摧折而倒下,也就只能被当作柴薪烧掉而已。此乃以草、树为喻,说明了这样一个为人之道:为人低调,甘沉底层,可以远离危险;反之,风光一时,结局悲惨。此言与俗语“出头的椽子先烂”,讲的都是同一种做人的道理。

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注释】出自先秦《论语·子张》。大德,指道德上的大节。逾,超过。闲,本指栅栏、养马的圈,此指界限。小德,指道德上的小节。出入,不一致、偏离。也,句末语气助词。【译文/点评】在道德的大节上,不能超过界限;在小节上稍微有些偏离,倒是允许的。这是子夏谈坚持原则与适当权变的关系,体现了儒家思想既讲究理想的执着追求精神,又善于适应形势有所变化的处世精神。今天我们说看人要看大节,做事要着眼于大处,正与此义相同。

大事化为小事,小事化为没事。【注释】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二回。【译文/点评】此乃批评官场“和稀泥”的作风与中国人处事不较真儿的民族通病。

大言不惭,则无必为之志。【注释】出自宋·朱熹《四书集注·论语·宪问》注语。则,那么、就。必为,一定做。【译文/点评】说大话而不知惭愧,那么他就不会有一定要做事的志气。此言善于夸口的人,多不是务实之人。

大丈夫相时而动。【注释】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回。大丈夫,此指有见识的人。相,观察、根据。【译文/点评】大丈夫根据时机而采取行动。此言有见识的人是不会贸然行事的,而会选择在适当的时机采取行动,以求一举成功。

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逆顺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注释】出自宋·谢枋得《与李养吾书》。大丈夫,此指杰出的人才、人格高尚的君子。【译文/点评】大丈夫做事,只看事情本身该不该做,而并不考虑行动给自己可能带来的利害;只看事情进展的顺利与不顺利,而并不对成败问题瞻前顾后;只考虑事情的长远效果,关心身后人们的评价,而并不在乎生前别人的物议。此言君子行事为人的崇高境界。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注释】出自汉·司马迁《史记·齐悼惠王世家》引古语。断,决断。乱,祸乱。【译文/点评】此言在关键时刻应该作出决断时就要勇于决断,不然机会错过,反而要遭受错失良机后的灾祸。意谓优柔寡断、坐失良机就会后患无穷。

当着矮人,别说矮话。【注释】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六回。矮话,指有关矮人的话。【译文/点评】此言说话做事要谨防触犯了别人的忌讳。

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反生乱矣。【注释】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回。干戈,古代的武器。授,给。矣,句末语气助词。【译文/点评】此言要做成一件大事,务须谨慎周密,做事的理由要冠冕堂皇、名正言顺,千万别有把柄落在他人手上。否则,不仅事做不成,还要反受其祸。

道不同,不相为谋。【注释】出自先秦《论语·卫灵公》。道,指主张、理念。谋,商议、讨论。【译文/点评】主张与理念不同,不能在一起讨论事情。这是孔子的处世主张,其独立不妥协的精神虽然可贵,但颇有些不合作的意思。在今天这个讲究合作共赢的时代,恐怕有些不合时宜了。正因为主张不同、理念不同,才更要坐下来讨论,明辨是非、正误。不然永远不沟通,主张、理念就永远不同了。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处世态度也有其合理性。因为不跟人争论,就不至于因争论而破坏人际关系,但也不妨碍坚持自己的主张,倒也是一种圆滑的处世之道。

得闭口时须闭口,得放手时须放手。【注释】出自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小水湾天狐贻书》。【译文/点评】此言说话做事都要适可而止、留有余地。

得何足喜,失何足忧。【注释】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四回。【译文/点评】成功了,也没什么值得得意高兴的;失败了,也不必忧伤而一蹶不振。此言得不喜、失不忧,对成功、挫折有淡定的态度,才是最高境界的修养。

得饶人处且饶人。【注释】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九回。饶,饶恕、宽恕。【译文/点评】此言做人应当宽容一点。这种处世哲学其实是非常富有智慧的,因为一味得理不饶人、不妥协,势必就会激化矛盾,最终陷己于矛盾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反之,对人宽容一些,就可以少树敌,甚至化敌为友,这必然是有益于自己处世为人的。

得言不可以不察。【注释】出自先秦·吕不韦《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言,此指传言。【译文/点评】听到别人的传言,不能不认真察考。此言对于传言要持慎重的态度,切不可轻信。

得意浓时休进步,须防世事多番复。【注释】出自明·冯梦龙《古今小说·闹阴司司马貌断狱》。番复,反复。【译文/点评】此言为人处世应当留有余地,不可知进而不知退。这是基于“盛极而衰”、“满则必倾”的哲学思想的处世原则。

德无细,怨无小。【注释】出自汉·刘向《说苑·复恩》。【译文/点评】此言施恩德、防仇怨都要从小处注意,注重细节,恩惠再小,也能获取人心;不注重细节,即便小小的怨恨,也可能酿成日后大的祸患。

登高不可以为长,居下不可以为短。【注释】出自先秦《庄子·徐无鬼》。【译文/点评】身居高处不要以为自己长得高,立身低处不要以为自己长得矮。此以立足点的高低为喻,说明了这样一个做人的道理:身居高位者不应该自以为是、自高自大,地位卑贱者不应该妄自菲薄、自轻自贱。

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注释】出自先秦《左传·宣公三年》。之,的。未可,不能。也,句末语气助词。【译文/点评】周王九鼎的重量,做臣子的是不能相问的。这是周定王之臣王孙满回答北伐至洛的楚庄王(春秋五霸之一)的话,意在警告楚庄王不要有取代周王地位的非分之心。此话后代引申运用,可用以警告别人莫存非分之想。

动必三省,言必再思。【注释】出自唐·白居易《策林一》。三省,指多次思考、省思(“三”在古代表示“多”的概念)。再,第二次。【译文/点评】此言出言、行动都要谨慎,认真思考后才能说和做。

动莫若敬,居莫若俭,德莫若让,事莫若咨。【注释】出自先秦《国语·周语下》。莫若,不如。咨,询问、请教。【译文/点评】行动以敬慎为上,居家以节俭为上,修德以谦让为上,做事以多请教别人为上。此言为人处世的道理,今天看来仍然值得我们借鉴。

动则三思,虑而后行。【注释】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杨阜传》。三思,指反复思考。则,就。【译文/点评】决定采取行动,就要认真思考清楚,考虑好了以后再付诸行动。此言行动要谨慎,各种可能要考虑在行动之前。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注释】出自先秦《论语·为政》。多闻,多请教、多学习。阙疑,即存疑,将有疑问的保留着,不下判断。则,就。寡,少。尤,过失、罪过。多见,多观察。阙殆,此指将有怀疑不确定的地方保留下来,不妄作判断。悔,后悔。禄,俸禄,即官位。矣,语气助词,相当于“了”。【译文/点评】官场之上要多请教别人,对于不明白的事情,最好留在心中,别忙着发表意见。对于有把握的事情,谨慎地说出自己的见解。这样,就能少犯错误。在官场之上还要多注意观察,对于没有把握或有疑问的事,别忙着表态,先把有把握做好的事情做好。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事后的后悔了。言语少失误,办事少差错,这官就做好了,禄位富贵自然就在其中了。这是孔子在回答学生子张有关怎样做官的问题时所发表的一番“为官之术”的见解,颇是老成持重,有宦海沉浮后的独到心得在其中,是为官者不得不记取的官场世故。

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注释】出自先秦《左传·隐公十一年》。度(duó),揣度、猜测。处,处理。之,指事情。量力,根据自己的能力。行,实行、做。【译文/点评】估摸着自己有多高的德望而去任职,掂量自己的能力而去做事。此言一个人为人处世应当有自知之明,有什么样的德能就处怎样的位置、做怎样的事情。成语“度德量力”即源于此。

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注释】出自先秦《荀子·议兵》。凡,凡是。百事,指代所有的事。也,句中语气助词,帮助停顿。必,一定。敬,谨慎、认真。敬之,指认真地对待所要做的事。慢,疏忽、怠慢。慢之,指对所要做的事轻忽大意。【译文/点评】很多事情能够做成,肯定是当事者以认真的态度对待了;而很多事情没有做成,肯定是因为当事者态度轻忽,没有认真对待造成的。此言事情成败的关键在于做事者有没有认真对待的态度。

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注释】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朱浮传》。举事,做事。无,不要。亲厚者,指自己人、亲近的人。见仇者,仇恨自己的人、敌人。【译文/点评】凡要做大事,不要使自己人感到痛心,使敌人感到高兴。此言要做成大事,务必要加强内部团结,千万不能内部分裂,甚至同室操戈。否则,自相残杀、削弱力量,就正中敌人的下怀了。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注释】出自明·朱柏庐《治家格言》。【译文/点评】此言为人处世应当见好就收,不可知进而不知退。这其实是孔子“中庸”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发挥。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注释】出自汉·戴圣《礼记·中庸》。豫,预先有准备、预先。则,就。【译文/点评】凡事预先有了准备,就能做成;而预先毫无准备,就不会成功。此言“未雨绸缪”、“要打有准备之仗”的重要性。

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注释】出自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之谓,叫作。【译文/点评】对别人的批评能从反面听出教益,这叫“聪”;能自我省视,这叫“明”;能战胜自己(克服自己的弱点),这叫“强”。此言能够听得进批评、能够反躬自省、能够战胜自己,这种人才算得上是聪明人,是人中的强者。

方其中,圆其外。【注释】出自唐·柳宗元《与杨诲之再说车敦勉用和书》。【译文/点评】内里要方,外面要圆。此以物体外圆内方为喻,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这样一个做人处世的道理:骨子里要坚守道德的底线,固守做人的基本原则,但外表上则要显得很随和,应对人事保持适当的灵活性,而不能不知变通。

放利而行,多怨。【注释】出自先秦《论语·里仁》。放,纵。放利,即放纵利欲之心。行,去。【译文/点评】放纵自己的利欲之心而不知收敛,必然招致他人怨恨。这是孔子教育学生的话,认为为人处世不能太过自私,应该树立正确的利益观。这话换成今天的俗语说,就是“碗里有肉别独吞,要与他人分杯羹”。如果个人利益考虑太多,必然有损他人利益,以致利益冲突,招怨招恨,则处世难矣。孔子所说虽是处世世故,但也入情入理,还是我们做人应该记取的。

非理之财莫取,非理之事莫为。【注释】出自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沈小官一鸟害七命》。非理,不符合事理。莫,不。为,做。【译文/点评】此言意在劝人不取不义之财、不做不义之事,为人处世要在符合事理的规范下进行。

风流不在谈锋胜,袖手无言味最长。【注释】出自宋·黄升《鹧鸪天》。谈锋胜,指健谈、谈笑风生的样子。【译文/点评】此言看一个人是否风流倜傥、有个性、有魅力,并不是看他能说会道、谈笑风生,而是看他胸中是否有见识。如果满腹经纶、胸藏万兵,即使沉默不言,也是魅力无边。意谓内秀远胜于外秀。

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注释】出自明·冯梦龙《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译文/点评】此言人心难测,不可对他人太过真心与信任,否则便会吃亏。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注释】出自先秦《论语·述而》。富,发财。也,句末语气助词。虽,即使、就算。执鞭,驾车做驭手。吾,我。亦,也。为,做。之,它。【译文/点评】如果钱财能够按正常渠道获得,即使让我替人驾马车,我也愿意干。这是孔子自述其对财富的观点。用今天的话来说,只要生财有道、正当合法,干什么职业都可以。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能够平等对待不同职业而无贵贱的偏见,且崇尚“劳动致富”,实在不简单。

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注释】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非,不。也,句末语气助词,帮助判断。【译文/点评】此言要成为英雄人物,须具备两个条件:不怕危险、不贪小利。明末大将袁崇焕之所以成为万人景仰的英雄,就与他做文官时不爱钱、做武将时不怕死的品质有关。

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注释】出自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六回。【译文/点评】此言说话须谨慎,以防他人偷听而有是非或祸患。

公生明,偏生暗。【注释】出自先秦《荀子·不苟》。【译文/点评】公正就会眼明心亮,不会为外界影响所迷惑;心怀偏见,就会被外界影响而是非不分。此言公正而无偏私才不会偏离正确的人生航道。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注释】出自先秦《论语·卫灵公》。躬自,自己、亲自。厚,多。薄,少。责,责备。于,对于。则,就。远,使……远,远离、避开。矣,了。【译文/点评】对自己多反躬自省,对他人少些责备批评,就能避开怨恨了。这是孔子关于如何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名言。今天我们常说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就是这个意思,是我们做人处世应该牢记的原则,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注释】出自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苟全,苟且保全。闻达,显达、富贵。【译文/点评】此乃诸葛亮《出师表》中的名言,是自道其出山之前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注释】出自三国魏·曹植《君子行》。纳履,指系鞋带。整冠,整理帽子。【译文/点评】此以不在瓜田弯腰系鞋带、不在李树下整冠为喻,形象地说明了如何避嫌、不授人以把柄的道理。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注释】出自明·洪应明《菜根谭》。【译文/点评】此言为人处世既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泯良知而善良做人,但也不能不考虑到人世的复杂性,警惕非善良之辈对自己的伤害。这个处世做人的原则虽谈不上高尚,但也并不低下,是比较现实的。

好恶以理,不偏于己之好恶。【注释】出自宋·曾巩《洪范传》。以,根据。【译文/点评】此言对别人的好恶,要根据道理,不能完全凭个人的感情用事。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你看人不顺眼,你得有理由;不能“爱你没商量,恨你没商量”。那样,就不是理智的态度,更不是为人处世应取的正确态度。

合则留,不合则去。【注释】出自宋·苏轼《范增论》之八。去,离开。【译文/点评】此言与人相处和谐愉快就继续交往,不愉快就分道扬镳。

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注释】出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百零三回。恨小,此指气量小。无毒,没有狠心。【译文/点评】此言君子应当豁达大度、胸襟开阔,大丈夫应该果断刚毅,而不应该心慈手软、贻误良机。

宏远深切之谋,固不能合庸人之意。【注释】出自宋·苏洵《审敌》。宏,大。庸人,见识孤陋的人。固,本来。【译文/点评】此言高深伟大的谋略本来就不易被孤陋寡闻、见识浅薄的人理解。意谓不可跟庸人谋大略的。

后生固为可畏,而高年尤是当尊。【注释】出自清·程允升《幼学琼林·老幼寿诞》。固,固然、本来。高年,指老年人。【译文/点评】年轻人当然是值得敬畏的,但是老年人更值得尊重。此言尊老爱幼的做人道理。

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注释】出自先秦《左传·文公五年》。也,句末语气助气,帮助判断。【译文/点评】此言华而不实是导致他人怨恨的根源,意在劝人做人做事须踏实。

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注释】出自汉·戴圣《礼记·大学》。货,此指财富。悖(bèi),违背。亦,也。【译文/点评】财富由不正当的途径得来,也会从非正常途径失掉。此言不义之财不应得,财富要取之有道。

祸福无门,唯人所召。【注释】出自先秦《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门,方法、途径。唯,只。召,招致。【译文/点评】祸与福都是不确定的,只是由人自己所招致。此言祸福都是因人而起,因此为人处世应当谨慎、好自为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注释】出自先秦《论语·颜渊》。欲,想。勿,不要。施,强加。【译文/点评】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强加于他人。这是孔子的名言。它说的虽是从政要有仁爱之心的道理,但也说出了一个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凡事应该推己及人,站在对方立场上为别人着想。这个思想在任何时代都是对的,也是做人最起码的原则,值得我们每个人记取。

记人之长,忘人之短。【注释】出自唐·张九龄《敕渤海王大武艺书》。【译文/点评】此言做人要秉持宽以待人的原则,多想着别人的长处,少记着别人的短处。这样,才能与别人和睦相处,自己也身心愉快。

记人之善,忘人之过。【注释】出自晋·陈寿《三国志·蜀书·秦宓传》裴松之注引《益都耆旧传》。【译文/点评】记住他人的好处,而忘了他人的过错。此言意在勉励世人要有宽以待人的雅量。

既来之,则安之。【注释】出自先秦《论语·季氏》。既,已经。来,招徕,之,指被招徕的人。则,那么。【译文/点评】已经将远方之人招徕了,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此话本是讲修德以招揽远人的治国道理。后来引申之,运用到了为人处世方面,表示既然来了,就安定下来;或是表示既然问题出现了,就要勇于面对。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注释】出自先秦《诗经·大雅·烝民》。既……且……,既……又……。明,明智。哲,聪明、有才能。以,承接连词。【译文/点评】既明事理又聪明,趋利避害保自身。这是周宣王之臣尹吉甫歌颂周宣王另一位能臣仲山甫之语。这话本来完全是褒义的,赞扬一个人明达事理、洞悉时势,善于择安避危,在复杂的情势下保全自己。后来演变成“明哲保身”的成语后,语义有所变化,常指一个人为了个人得失而丧失原则的庸俗的处事态度,带有贬义色彩。

既知退而知进兮,亦能刚而能柔。【注释】出自唐·杨炯《祭汾阴公文》。兮,句中语气助词,相当于“啊”。亦,也。【译文/点评】知退也知进,能刚也能柔。此言做人要善于根据情势的变化选择进退、采取刚柔不同的策略。

家累千金,坐不垂堂。【注释】出自汉·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引谚语。家累千金,指家庭非常富裕。垂堂,指下垂的屋檐。【译文/点评】家财万贯的人,不要坐在屋檐之下(以防屋瓦坠落而致死)。此言要保住家财首先要珍惜生命,防患于未然,减少不必要的人身危险。

剪纸为墙,不可止暴;搏沙为饼,不可疗饥。【注释】出自明·刘基《拟连珠》。暴,同“曝”。搏,挤压。疗饥,充饥。【译文/点评】剪纸作墙壁,起不到防晒的作用;压沙成饼,不能当作食物充饥。此言虚幻不现实的东西是发挥不了作用的。引申之,可以说明为人处世应当直面现实、务实进取的道理。

见可而进,知难而退。【注释】出自先秦《左传·宣公十二年》。可,能。【译文/点评】看到事情有成功的可能性就予以推进,知道事情实在不可为就应该急流勇退。此言为人处世应该审时度势、相机而动的道理。

建大事者,不忌小怨。【注释】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岑彭传》。建大事,建立大事业。忌,顾忌。怨,怨恨。【译文/点评】此言要做大事、建立大功业,就不要怕个别人有埋怨之情。意谓让人人都满意的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大成就的。事实上,任何事都有得失,关键是看得与失孰大孰小。若在大的方面能有所得,小的方面有些损失又有何妨?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注释】出自唐·魏徵《论时政第二疏》。竭诚,竭尽诚意。则,那么。吴越,指春秋时代互相敌视、长期厮杀的吴国与越国,此代指不共戴天的仇敌。傲物,对人傲慢。骨肉,代指亲人。行路,指行路之人、陌生人。【译文/点评】坦诚相见,那么即使原来是不共戴天的仇敌,也能亲密合作、团结一致;恃才傲物,那么即使是骨肉至亲,也会关系疏远得形同陌路之人。此言竭诚合作、谦虚为人的重要性。

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注释】出自先秦《孟子·梁惠王下》孟子引曾子之语。戒,警惕。之,指示代词,它。乎,于。尔,指示代词,这。者,(的)事。反,同“返”。也,句末语气助词。【译文/点评】警惕啊,警惕啊,你如何对待别人,别人反过来就会如何对待你。这是曾子劝诫世人谨言慎行、行善施仁的话。成语“出尔反尔”,虽源于此,但意思有所变化,是指一个人言行前后矛盾、反复无常,是贬义。

谨在于畏小,智在于治大。【注释】出自先秦《尉缭子·十二陵》。【译文/点评】谨慎表现在对细小的事情都以敬畏之心对待,智慧表现在集中精力抓大事。此言“谨”与“智”的两种不同境界。

经目之事,犹恐未真;背后之言,岂能全信。【注释】出自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十六回。犹,还。【译文/点评】亲眼所见之事,还怕有假,更何况是别人的背后传言,哪里能轻易相信呢?此言意在劝人切莫轻信他人之言,以免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患。

救死具八珍,不如一箪犒。【注释】出自唐·韩愈《荐士》。具,准备。八珍,指代极好的饭菜。箪,古代盛饭的竹器。犒,此指饭食。【译文/点评】救助饿得快死的人,为他准备美味佳肴,不如及时给他一筐子饭吃。此言帮助别人要落到实处,要及时实在。

沮舍之下,不可以坐;倚墙之旁,不可以立。【注释】出自汉·刘安《淮南子·说山训》。沮舍,破败的房舍。倚墙,倾斜的墙壁。【译文/点评】破败的房舍之下不能坐,倾斜的墙壁旁边不能站。此言对于危险的环境要有意识地规避,以防对生命有不必要的威胁。

举大事必慎其终始。【注释】出自先秦《礼记·文王世子》。举,做。必,一定。【译文/点评】做大事一定要谨慎其开头与结尾之时。意谓要做成大事,既要有一个好的开始,也要有一个好的结尾。也就是要“善始善终”,不可虎头蛇尾。

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注释】出自先秦《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君子,道德高尚的人。蔽,掩盖、抹杀。【译文/点评】君子不抹杀别人的好处,不议论别人的短处。意谓与人为善才是君子的行为。这个观点其实与孔子的弟子有子“和为贵”的观点是相通的。在处世方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是有利于营造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消极的一面是不讲原则,没有是非。

君子不恶人,亦不恶于人。【注释】出自宋·苏轼《文与可字说》。恶(wù),讨厌、厌恶。于,被、为。【译文/点评】君子不厌恶别人,也不为人所厌恶。此言君子有与人为善的美德,所以不会为人所厌恶。

君子不以所能者病人,不以人之不能者愧人。【注释/点评】出自唐·马总《意林》引《子思子》。病人,指责难他人。愧人,使人惭愧、为难别人。【译文/点评】君子不以自己所擅长的事去责难他人,不以别人所不能的事为难他人。此言做人要有宽以待人之心,要有宽容他人的雅量。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注释】出自先秦《论语·颜渊》。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小人,道德低下的人。反是,与此相反。【译文/点评】君子对别人的好事予以促成,对别人的坏事不予以推动。而小人则正好与之相反。这是孔子对君子与小人为人境界的区分。今天我们虽然不再用“君子”与“小人”评价一个人,但是,“成人之美”(即帮助别人)还是“成人之恶”(即陷害别人),仍然是评价一个人品德、人格高下的标准。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注释】出自先秦《论语·宪问》。耻,以……为耻。而,用法同“之”,这里是取消句子独立性。过,超过。行,行动。【译文/点评】君子以说的超过做的而感到可耻。这是孔子关于言行关系的论述,意在强调君子应该言行一致,多做实事而少说漂亮话,否则便是伪君子。今天我们常听长辈教育晚辈说“多做事,少说话”,说的正是这个意思。可见,孔子这话是自古以来就被认可的做人原则。

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正义直指,举人之过,非毁疵也。【注释】出自先秦《荀子·不苟》。崇,推崇。谄谀,讨好奉承。正义直指,直截了当地指出。举,检举。非,不是。毁疵,攻击、挑剔。也,句末语气助词,帮助判断。【译文/点评】君子推崇别人的道德,褒扬别人的优点,这不是讨好奉承;别人有过错,直截了当地指出来,这不是攻击别人,更不是吹毛求疵。此言君人为人处世既要与人为善,也要有是非感,坚持应有的道义原则。

君子当有所好恶,好恶不可不明。【注释】出自唐·韩愈《与崔群书》。【译文/点评】此言君子应该要有是非感,要是非分明。不讲是非,不坚持原则,那是算不得君子的。

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注释】出自汉·班固《汉书·扬雄传》。则,就。【译文/点评】君子得到恰当的机会就会大展宏图,没有机会时就像龙蛇一样蛰伏待时。此言君子有机会不放过,无机会则耐得住寂寞、守拙待时。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注释】出自先秦《论语·子路》。君子,此指道德高尚之人。和,和谐、协调。而,却。同,赞同、附和。小人,指道德低下者。【译文/点评】君子讲求和谐一致,但不盲目附和他人;小人与人同流合污,却并不讲求和谐团结。这是孔子对君子与小人在为人处世上的区别所作的界定,同时也指明了坚持原则与讲求人际关系和谐之间的正确关系。在今天我们大力倡导“和谐”理念的社会背景下,尤其值得深思。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注释】出自先秦《论语·卫灵公》。矜,矜持、庄重。群,合群、团结他人。党,拉帮结派、结党营私。【译文/点评】君子矜持庄重,不与他人争名夺利;讲团结,但不拉帮结派谋取私利。这是孔子对君子提出的两条要求,也是他一生所倡导的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与他所提倡的“和而不同”的观点有相通之处。今天我们虽然不再有什么“君子”的名声,但是如果能够做到这两点,那无疑就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了。

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注释】出自汉·戴圣《礼记·乐记》。道,道理、儒家所持的政治思想主张。【译文/点评】君子在“道”的追求方面得到满足,就会感到快乐;小人在欲望方面得到满足,就会觉得快乐。此言君子与小人的人生理念不同,因此快乐观也不同。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注释】出自先秦《孟子·公孙丑上》。莫,没有。大乎,大于。与,赞助。为善,做善事。【译文/点评】君子的最高道德标准就是帮助他人做善事。这是孟子对君子所提出的道德要求。后世成语“与人为善”,即源于此。不过意思有变化,一般是指善意帮助别人、成人之美。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注释】出自先秦《论语·卫灵公》载孔子语。求,要求。诸,“之于”的合音。【译文/点评】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则苛求于他人。这是孔子对君子与小人的道德比较,强调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提倡“正人先正己”的修身理念。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自己先做出榜样,再以行为影响他人。这个做人原则,在任何时候都是对的,值得我们记取。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注释】出自先秦《论语·宪问》。上达,指“上达于仁义”,即追求仁义。下达,指“下达于财利”,即追求财利。【译文/点评】君子以追求仁义为人生理想,小人以追求财利为人生目标。这是孔子谈君子与小人精神境界差异的见解,强调的是道德修养与精神境界的提升,与其所提倡的“重义轻利”的思想是一致的。

君子慎始而无后忧。【注释】出自宋·苏洵《上文丞相书》。【译文/点评】君子做事、说话,一开始就非常谨慎,所以没有后患或消极的影响。此言“慎始”的重要性。

君子使物,不为物使。【注释】出自先秦《管子·内业》。君子,此指地位高、有见识的人。【译文/点评】君子役使外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使。此言君子为人处世善于掌握主动权。

君子思不出其位。【注释】出自先秦《论语·宪问》。思,考虑问题。其位,他的职位界限。【译文/点评】君子思考问题不超出他的职位界限。这是孔子学生曾子的话,与其师孔子所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话同义。有其积极的方面,也有其局限性。积极的方面是强调各人谨守本分,做好本职工作;局限性是有可能导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行为。

君子思义而不虑利,小人贪利而不顾义。【注释】出自汉·刘安《淮南子·缪利训》。【译文/点评】君子想的是义而不考虑利,小人贪的是利而不顾道义。此言君子和小人在义、利方面的不同态度,前者舍利取义,后者舍义取利。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注释】出自先秦《论语·子路》。泰,安适坦然。而,却。骄,骄傲放肆。【译文/点评】君子安适坦然却不骄傲放肆,小人骄傲放肆却不安适坦然。这是孔子对君子与小人在外在仪表与风度方面的差异所作的揭示,目的是强调个人内在修养的重要性。我们要想有君子的那副坦然大度的风范,就要加强自己的内在修养,如此君子风度不待刻意显摆,也能跃然而出。反之,不修内心,徒学外表,永远只是小人嘴脸,而无君子风范。

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注释】出自先秦《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务,追求。【译文/点评】君子追求的是了解大事、长远之事,小人着眼的是小事、眼前之事。此言君子与小人的眼光不同、胸襟不同。君子着眼的是大局,是长远,而小人则正好相反。

君子相送以言,小人相送以财。【注释】出自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译文/点评】君子以良言赠人,小人以财物赠人。此言君子与小人在帮助他人方面不同的境界。前者重精神,后者重物质。

君子小人本无常,行善事则为君子,行恶事则为小人。【注释】出自唐·吴兢《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无常,固定不变。则,就。【译文/点评】君子与小人本来就不是固定不变的,做好事就是君子,做坏事就是小人。此言判断一个人是君子还是小人,要看其行动。

君子扬人之善,小人讦人之恶。【注释】出自唐·吴兢《贞观政要·公平》载魏徵奏疏语。扬,褒扬。讦(jié),攻击或揭发别人的短处。【译文/点评】君子褒扬他人的好处,小人揭发他人的短处。此言君子与小人在做人境界上的优劣高下。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注释】出自先秦《论语·季氏》。思,考虑、思考。聪,听觉灵敏。色,脸色。貌,态度。忿(fèn),生气、恨。见得,遇到财利等物质利益。义,道义。【译文/点评】君子经常会思考如下这九个方面的问题:观察事物时,考虑是否看得清楚全面;听别人说话时,考虑是否听得明白透彻;待人接物时,考虑脸色是否温和;与人相处时,考虑态度是否恭敬;跟人谈话时,考虑是否言出真心;做事时,考虑是否认真谨慎;有疑问时,考虑是否要请教别人;生气时,考虑是否要顾及后果;遇到财利好处时,考虑是否得之符合道义。这是孔子对君子所提出的九个方面的道德行为规范。今天我们虽然不再讲什么“君子”的名目,但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这九条规范仍是我们为人处世应该遵守的。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注释】出自先秦《论语·季氏》。君子,指道德高尚者。戒,警惕。少,少年。及,等到。其,他。也,句末语气助词。方,正。刚,旺盛。既,已经。衰,衰弱。得,贪得,指名誉、地位、钱财等方面的欲望。【译文/点评】君子有三个方面需要警惕:年少之时,血气未定,要警惕女色之贪;等到壮年之时,血气正旺,应该警惕的是争强好胜;到了老年之时,血气已经衰弱,则要警惕贪得无厌。这是孔子根据不同年龄段人的性格特征对君子所提出的个人修养要求。这一要求非常切合实际,世人若能奉之守之,一定对其为人处世助益多多,最起码不会犯错误。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敌,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注释】出自先秦《孟子·尽心上》。王天下,指以德政使天下人归服。不与存,不包括在内。焉,于之。无敌,和睦。也,句末语气助词。怍(zuò),惭愧。【译文/点评】君子有三种快乐,以德政使天下人归服不包括其中。父母都健在,兄弟和睦,这是一乐;为人做事,上无愧于天,下无愧于人,这是二乐;网罗天下的英才而施以教育,这是三乐。这是孟子总结出来的人生“快乐”观,也是君子修身的目标与理想。家庭幸福,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俯仰无愧,才能让人活得心安理得,自然身心健康;作育英才,贡献于社会与人类,那是功德无量之事,岂能没有成就感、幸福感?有此三者,岂能不乐?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注释】出自先秦《论语·季氏》。君子,指有道德的人。畏,敬畏、惧怕。天命,指天的意志。大人,指地位高的人,如王公大人。圣人,指学问大、道德高的人。【译文/点评】君子敬畏三件事:一是天命,二是王公大人,三是圣人的议论。这是孔子讲立身处世之道的话。如果将“天命”泛化理解为大自然的力量,将“大人”理解为有权势者,将圣人理解为社会上有权威的名人,那么这话今天仍然是有道理的。如果一个人违背大自然的规律,逆天而行,必然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如果得罪了权贵,自然于己不利;如果被权威人士批评了,就会影响到他的名誉。注意到这三点,相信在任何社会做人处世都是没问题的。

君子有三忧:弗知,可无忧与?知而不学,可无忧与?学而不行,可无忧与?【注释】出自汉·韩婴《韩诗外传》引言。弗,不。可,能。知,通“智”,聪明。与,同“欤”,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吗”。【译文/点评】君子有三忧:不知,能无忧吗?知道而不学,能无忧吗?学了而不践行,能无忧吗?此言君子应该不知即学、学而即行。

君子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注释】出自汉·戴圣《礼记·檀弓上》。君子,此指道德高尚、有远见的人。【译文/点评】君子虑事着眼长远,有防患于未然的意识,所以不会有近在咫尺的忧患发生。此言君子的高明之处在于有忧患意识,能防微杜渐,将祸患消灭在未萌状态。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注释】出自先秦《论语·子路》载孔子语。苟,苟且、马虎。而已,句末语气助词。矣,句末语气助词。【译文/点评】君子对于自己说的话不会苟且马虎的。此言意谓君子对于说话是持谨慎态度的,不会口不择言。因为说话谨慎,才不会说错话而得罪人。不得罪人,就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注释】出自先秦《论语·里仁》。讷(nè),语言迟钝,不善言辞。此指语言谨慎。敏,敏捷。行,行动。【译文/点评】君子之为人,应该出言措辞谨慎,做事行动敏捷快速。这是孔子对君子言与行方面所提出的要求,用今天的话来说,叫作“多做事,少说话”,是为人处世的世故。在清朝有一句官场口号,叫作“多磕头,少说话”,则就变了味。这种官场滑头世故,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是要不得的。

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注释】出自先秦《左传·昭公八年》。征,根据。【译文/点评】君子说出的话,都是有根据的。此言君子不随便乱说话,讲究言必有据。

君子周急不继富。【注释】出自先秦《论语·雍也》。君子,道德高尚者。周,周济、救济。急,有急难的人。继,连续、紧接着。这里指帮助、增添。富,富有者。【译文/点评】君子为人处世的原则是救助那些有急难的人,而不应去帮助那些已经富有者。这是孔子提出的一个做人的原则,认为君子应该是在别人需要帮助时雪中送炭,救人于危厄之中,而不应当将有限的资源去为富有者捧场、锦上添花。这一观点是符合人道主义宗旨的,今天仍有指导借鉴意义。中国古代侠士的劫富济贫之举,未尝不是受到孔子这一思想的影响。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注释】出自先秦《论语·子张》。贤,贤能的人。容,宽容。众,普通人。嘉,赞美、嘉奖。善,指好人、有能力的人。矜,怜悯、同情。不能,指无能的人。【译文/点评】君子尊敬贤能的人,也能宽容普通人;赞美能干的人,也能对无能的人予以同情。这是孔子学生子张教导自己学生的话,其意是说君子要有包容之心。这话比较客观中肯,今天仍是我们做人修德、处世为人应该记取的金玉之言。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注释】出自先秦《论语·卫灵公》。言,说话。而,却。失人,指失去朋友、知音。失言,指言语失误。【译文/点评】值得与他说话的人,而不跟他说,就要失去朋友;不值得跟他交谈的人,却跟他说了话,那就是言语失误。这是孔子关于说话应该选择对象的见解。今天我们讲“说话要看对象”,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否则,就有“对牛弹琴”的后果。

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身。【注释】出自汉·戴圣《礼记·表记》。口惠,嘴上说得好听。及,殃及。【译文/点评】光说好听的话而不兑现承诺,那么怨恨灾难就会降临其自身。此言意在强调做人要言行一致,说到要做到。

困鸟依人,终当飞去。【注释】出自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十四回。困鸟,困倦之鸟。【译文/点评】此以困鸟依人为喻,说明英雄人物失败受挫后投靠别人只是暂时的,等到有了机会,他还是会自树一帜的,不会久居人下。

困兽犹斗,况人乎?【注释】出自先秦《左传·定公四年》载夫概王语。犹,还。乎,呢。【译文/点评】处于危困中的野兽还要作最后的一搏,何况是人呢?此言对于处于绝境中的敌人不可逼迫太甚,以防他绝地反击,做出鱼死网破的毁灭性行为。其意是劝人为人处世要留有余地,做人做事不可太绝对。民间俗语“三线留一线,日后好见面”,说的道理与此义相通。

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注释】出自唐·吴兢《贞观政要·刑法》。不可,不能。【译文/点评】高兴不能过头,得意忘形就会酿成悲哀;欲望不能放纵,纵欲而不知节制,就会导致灾祸发生。此言为人处世不能走极端,要防止“物极必反”的情况出现。

乐人之乐,人亦乐其乐;忧人之忧,人亦忧其忧。【注释】出自唐·白居易《策林一》。乐(第一、三个),以……为快乐。亦,也。忧(第一、三个),以……为忧愁。其,他的。【译文/点评】以别人的快乐为快乐,别人也会为他的快乐而快乐;以别人的忧愁为忧愁,别人也会为他的忧愁而忧愁。此言能与别人同忧乐,别人也会与他同忧乐。

乐天知命,故不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