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赞歌——赵良文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1 11:06:54

点击下载

作者:赵良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激情赞歌——赵良文集

激情赞歌——赵良文集试读:

歌颂人间亲情赞美诚挚友情

这是一部涉及面较广的文集,收集了作者的一些事件纪要,这些事情联系着特定人群的喜怒哀乐,让人或刻骨铭心,或魂牵梦萦,难于泯灭。这样一本书,它告诉我们的一定是透过表面生活,从多方面阐释对人生、对生活、对事业的某些见解。书中或描写在生活长河里的幸运、成功和辉煌,或叙述委屈、蒙冤和怅惘;也赞美亲情的崇高、纯洁和传统,也颂扬友情的伟大、关切和义气,更歌唱祖国江山如画美妙多娇。

作者在本书《羡慕自己》一文中,对人生进行多棱的观察,产生了一种认识:不要一味羡慕别人,不论是物质范畴还是精神领域。羡慕别人,实际上是承认自己缺乏自尊、自信,缺乏自我奋斗的决心。“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一定要有如此毅力。人生的道路不尽相同,一直处于一帆风顺的境遇,要天得天,要地得地,这种情况凤毛麟角;绝大多数人生,都有一定的美中不足;所以,羡慕自己就尤显重要了。一定要百折不挠,想方设法也要达到或接近预期目标。这里,自尊、自信、勤勉、刻苦缺一不可。一篇《雨中行》,作者透过4次不期而遇的大雨,从不同的岁月,不同的环境,详细描写了4次与大雨抗争的经过:少年时代第一次接受大雨的磨炼,青年时期的遭遇,壮年时期的邂逅,老年时期的面对。其中特别是已届古稀之年,仍笑对大雨肆虐的精神。仅仅为了自己被单位聘请协助工作,为了信誉——承诺了单位的委托,不愿有损自己坚持的做人做事信条:“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付出了浑身透湿,又没衣服可换,硬是让体温慢慢把衣裳烘干的代价!宁肯自己遭受大雨折磨,也要坚持推进工作,因而获得了单位领导和同事们一致赞扬和真诚感谢。这便是20世纪30年代出生,伴着共和国成长,一直接受党的教育和培养的一个共产党员的意志、品质和情怀。

作者前不久出版了一部近似自传式的章回体读物《激情人生》。在该书《读书反馈》条目中,刊发了陆军47集团军战友潘颖波的读后感。他在读后感中这样写道:“这是一本好书,我读着颇受感动……我将把书交给儿子依次阅读,使其从中受益!……”四川金堂县一位姓孟的先生,通过电话四处联系,要求购买此书,作者让他去一个书店购买,他跑到该书店被告知已售罄,复又与作者联系获得最后5本。更有甚者,有人将该书直接挂到互联网上,供人阅读。此举虽然有些欠妥,然作者认为恰是说明了社会认同,因为全书尽展正能量。其实该书仅仅是一部普通读物,只是剪除了空话、假话、套话;摒弃了既无逻辑性又无艺术性,牛头不对马嘴的胡编瞎造;舍去了生堆硬砌只图文字多,烂谷子陈芝麻的反复唠叨;秉持了以还原历史事实为主线,敢恨敢爱,敢于针砭丑恶,敢于颂扬光明,即使是白描也不避讳,只有越真实、越直白、越合乎情理、越符合逻辑才能让人理解、让人信服、让人同情、让人认同的创作原则。

作者在许多篇章中,高度颂扬了人间亲情。从许多亲情汇聚的日子里,给我们展开了一幅幅令人深深感动的画面,这些情节,充分体现了世间的崇高道德和优秀素质。记住了这许许多多的感动,记住了血缘链接的纽带,人间亲情将会温暖心灵,情意绵绵深似海洋!

友情的宣扬,始终在许多篇章中凸显,作者在书中强调了两点:友情贵如至亲;友情扶危济困。特别是在生活中某些关键节点,本来困惑难消,朋友伸出援助之手,刹那间改变了生活原样,复向着美好进发。在朋友圈的各种聚会中,作者一贯热情参与,在交往中逐次深入认识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一定不要忽略别人的长处而计较其不足。对人凡能坚持包容,则彼此和谐,心情愉悦,举止潇洒,生活充满生机活力。

统观全书,字里行间流露着尊重传统懿德,特别强调信、义。读其文字,有匡正被扭曲、被冲击的中华传统道德风尚之意,也有热烈歌颂江山多娇之篇。“登青城奇峰峻岭倍感超凡脱俗,临味江碧水蹊径顿觉心旷神怡”,以一番浩气凛然的激情,抒一腔热情奔放的赞歌。作者握一管生花妙笔,把生活中的绚丽和真实,镌刻在记忆中,谱写在书卷上,纵横描摹,着墨浓淡,多面涉及,文笔简约,据实论述,翔实无瑕,又不乏遐想空间。歌颂人间亲情,赞美诚挚友情,强调迎盛世继承发扬传统美德,鞭挞损伤人性的劣行,更宣扬做人应持有的基本信念,坚持自尊、自信、正义、公平,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些既是本书的着眼点也是归宿。四川格润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高级咨询师

让激情为人生作证

——写在《激情赞歌——赵良文集》前面

这是一位履历丰厚、情怀高洁的作者,已有一部《激情人生》面世。

这是一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集,虚构和非虚构相得益彰。《激情赞歌》,是年逾古稀的赵良先生心底的歌,是一颗年轻心灵的倾情独唱。

这歌声,从大千世界中来,唱出了风雨、雷电与冰霜,也唱出了美丽、丰饶与芬芳。

这歌声,从蹉跎岁月中来,唱出了挫折、委屈与怅惘,也唱出了幸运、成功与辉煌。

这歌声,从不凡事业中来,唱出了困厄、磨砺与彷徨,也唱出了勤勉、执著与坚强。

这歌声,从浓情大爱中来,唱出了温暖、友善与真挚,也唱出了甜美、安适与和畅。

这歌声,从高贵气质中来,唱出了浪漫、潇洒与豪放,也唱出了尊严、信念与力量。

这歌声,从深切感悟中来,唱出了理解、包容与关切,也唱出了信念、追求与梦想!

这是摸爬滚打的实录,也是喜怒哀乐的袒露。

这是阴晴圆缺的描绘,也是上下高低的俯仰。

这是回忆,也是展望。

这是聚合,也是释放。

这是回旋,也是流淌。

这是晚霞,也是晨光。

这是一棵饱经风霜的树,站成了一个路标。

这是一曲激情燃烧的歌,书写了一份证词——

人生出彩,无限风光!马平2016年1月15日(马平,1962年5月生,四川省苍溪县人,现任四川省作家协会创作研究室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著有长篇小说《草房山》《香车》《山谷芬芳》和小说集《小麦色的夏天》《双栅子街》等)

纪实文学

追访犀浦那些远去的岁月

下午4点10分,女婿云云开车,女儿晓珮、妹妹犀龄、妹弟大群和我直奔犀浦。

犀浦,这里曾是犀龄出生的地方,也是我、二哥、大姐跟着妈、二舅母、嘉碧妈妈、表姐义芳、六姨、表妹孝诚、表妹胖妹、表妹岁婴以及父亲赵润民、四弟、六姨爹李茂北曾居住过的地方,也是三舅干明辉、七姨干崇芬曾驻足的地方。这里地处川西上风上水的成都盆地上游,一马平川,物产丰富,“自流灌溉,沃野千里,自古民不知饥馑”。我们原本是从新繁刁耀光(刁家是二舅的朋友)家的大院子搬迁到犀浦去的。这里距犀浦场约4公里路,中间还要穿过一段很长的乱葬坟地。犀浦距成都市区约13公里。我和二哥、四弟曾在这里度过一段短时间的童年,小妹犀龄尚在婴幼儿阶段。当时家境虽不很好,却也能够维持,全凭妈一手操持,当然也有父亲和后来六姨爹的些许补充。在邻里的相处上,由于妈会处事,没有以“城里人”自居,因而左邻右舍相处得和谐融洽。许许多多生活上的问题,都得到邻居曾家(最老的一位叫曾大爷,已80多岁;第二位叫曾幺爸,50多岁,为人诚恳,忠厚朴实,乐于帮忙。曾幺爸的两个儿子一个是曾大哥,一只眼睛不好,他有一个女儿叫曾淑华,与我们一起上学;另一个儿子是曾幺哥,大名曾邦清)相助。他们一家给我们家帮了不少的忙,却没有向我们家索取分文报酬,足显当地民风之朴实!换成现在的人际关系,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在妹妹犀龄的主张下,我们决定去看看她的出生地。于是就由女婿云云驾车,仓促前行。因为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其间从来就没有再去访问过,斗转星移,几经变迁,加上我们当年离开时年纪尚小,所以对地理方位或标志性建筑都十分模糊(说实在话,那时农村大体都相同,哪有什么标志性的建筑物。大体都是茂密的慈竹围成的林盘,四周则用竹子捆绑成篱寨,大同小异,很难发现特别突出的,居住方位更是错落)。怎么走?仅仅知道我们以前是从一个竹篱笆捆扎得很好的大四合院出门去赶场,路上要经过一座用红砂石修筑的石桥,桥头有两个龙头向着上游。过了石桥还要走多远?往哪边转?具体小地名叫啥?现在属哪个大队?哪个小队?全是两眼一抹黑!半个世纪哟,怎么记得?变化多大啊,谁能说清楚?

车快到犀浦了,云云和晓珮直问:“是啥地名嘛?地名都不晓得咋个找嘛?”这是个问题,然而此时此刻谁又能回答这个问题?除了大群,我和犀龄承受着巨大压力,因为只有我和犀龄是曾经待过的,而犀龄当时尚在襁褓中,剩下的只有我。一种顽强、一种执着、一种自信,催促着我和犀龄奋力寻找,唯一的办法就是不厌其烦地询问。俗话说得好:“口是江湖脚是路。”只要肯问人,何愁找不着!

临近犀浦时,第一次在路边问询,先询问“前场”和“后场”(历史上犀浦的两个进出方位)。犀浦场是顺公路东西呈长条形,问清了上场口(即是从灌县方向来,水流先流经此处的地方。在川西地区,人们习惯把河水流经方向分为上下,易于辨别方位)。之后,我记忆中是往右弯,要经过一座红砂石大桥。又询问,路人说:“前面就是玉龙桥。”对了!记忆中的大石桥,就叫玉龙桥!这一下信心多了一点,又继续前行,接着又问姓曾的。回说:“这一转姓曾的很多,要找啥子名字的嘛?”要找的人啥名字?我们也说不出来。又往前走了一小段路,又问姓曾的。老远看到一位老人,想去请教他,犀龄手提摄像机和我迅速跳下车,一路小跑,不想等我们急忙赶过去,越过几幢房子后,人影也没有了。我跑到一户人家向一位30多岁的女人询问,她说可能在那边(用手指了指)有一户叫曾幺爸的,于是,她挑上大竹箢篼就带我和犀龄向一条小路走去,路上她说她姓欧。这时,我和犀龄因为急于打探和询问,三步并作两步,更多时候是在小跑,回身再看车上他们三个,已距我们很远很远了,他们并未同我们一起去打探情况。我们沿着一条机耕道走去,边走边问,尽量向见到的乡亲绘声绘色地形容我们要找寻人的某些特征,便于他们联想。于是又有人说是某院子,又去找到了一个小孩子,约十来岁,长得很乖很漂亮,他骑上一部自行车在前面带路,我们又大步小跑跟上他。去到一处农舍,我们问:“有狗吗?”小孩答:“没有。”进门后,他大声喊二爷爷,不久,一位老者出来,我们又向他叙说来意,并描述了曾幺爸、曾大哥的模样。这一下,他老人家说:“就是赵副官嘛,还有二妈,还有姑太,赵副官会看病,后来回老家死了。”接着又说:“我还在成都梓潼街你们家住过。”“你们还喂了3条狼狗。”我和犀龄不约而同地说:“这下对了!终于找到了解情况的乡亲了!”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啊!过去了半个多世纪,询问了多少人,跑出一身汗。老人叫曾寿章,今年81岁,是曾幺爸的表兄弟。他马上又叫他的儿子曾邦贵(已61岁)带我们去寻觅以前生活过的故居。正在这时,因为我给他们提供的当年邻居姓名中有个叫杨映德的,曾寿章老人便叫人去喊了姓杨的人来,一问,此人叫杨映平,今年55岁,是杨映德的弟弟,他便和曾邦贵一道带领我们去寻找老屋。

远远的犀龄就指着一处大竹林盘的院子说:“那个地方就像。”于是我们一行就向那里走去,在田坎小路上快步地走着,边走边说话,他们不时向我们打招呼提醒我们:“路不好走,要把细啊!”还别说,我还真踩滑到田里了,因为走田坎路不熟悉,又加之急着想看个究竟。所幸踩下去的不是秧田,而是刚扯了菜籽的打磨田。刚走到一沟边,杨映平立即告诉我们:“这就是屋门口那条沟,这个小拱桥还是原来的。”我仔细一看,天呐!这不就是我们曾经每天担水吃的那条沟吗?在小拱桥旁边,和以前一样还有两块红砂石的条石半伸在水中,那是便于踩着放桶担水,便于清洗衣裳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在那石条上洗鸡肠子时,不知不觉发现肠子在慢慢往水中滑,原来是螃蟹钳住肠子正往水里拉,我将肠子往上一提,一只螃蟹就捉住了,从此开辟了抓螃蟹的好办法。螃蟹捉到后,就往灶火里扔,灶里烧的是木柴,两三分钟就烧好了,拿出来边吹灰边剥来吃,套一句时兴话,这叫作纯生态食物。记得在这条小沟里,我和二哥一起还“洗”过照相机里的胶卷——完全不懂技术的操作。

犀龄不断地用摄像机拍摄着,她没有放过对小拱桥和沟渠的拍摄。这些镜头多么难寻啊!已历经半个多世纪的一座宽不足2米、长不到3米,一没有钢筋二没有水泥的小拱桥,迎着风雨剥蚀,承载着千万次踩踏,居然还屹立于两岸之间!我仔细察看了一下,裸露在外面的桥体是卵石,就是说,这桥当年是用上好的石灰加卵石修建的。再回头看看现在的豆腐渣工程——綦江彩虹桥之流,怎么不佩服前人的工程质量!“那里是龙门子(即入院大门)? ”我们刚一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我们曾住过的那排房子,特别是那间大房子的两扇柏木大门,还是和从前一个样子!这是最难忘却的两扇柏木大门,平时洗衣裳要把它卸下来摆好刷洗衣裳,偶尔打布壳(用来做全家人的鞋)也要用它,所以一直以来总是保持干净洁白。这个大院很大,曾家住南边,曾家还有个小天井和五六间住房;杨家住北边,转角后面也有个小天井和房屋四五间;东边一排也由曾家使用;我们家后来住西边。我们共用住房7间。其中一间堂屋和拐角屋特大,就在拐角大屋侧边,还用旧晒垫(篾制晾晒谷物的大垫席)隔了一间狭窄密室,用来堆放许多皮箱细软,是为防匪防盗,足见妈处事之缜密,也证明了曾家是多么淳朴、多么正派啊!他们亲自帮助我们修建的密室,却没有出卖我们,每当我们家遇到困难,他们都乐于帮助,是多么的朴实无华、诚恳厚道啊。我们左侧是一排三眼整齐粮仓。记得粮仓门是用长约1.2米、宽约20厘米、厚约3厘米的木板,一块一块从下往上卡入左右木槽中的,为了开关顺利,便在木板正中,用非常漂亮规范的楷书,写上大写“壹贰叁肆伍陆柒”,直至“拾玖贰拾”。我最初就是从仓门上学会了汉字的数字大写的。右侧则是曾家的牛圈、猪圈和帮工住的一间住房。

我们慢慢回忆着当年房屋和居住环境的布局,犀龄一边听大家热情的解说和回忆,一边不停地摄像。这里的一切总能勾起儿时的情景,总能呼唤出早已远去的脉脉温馨。站在那四合院院子中间,除我们四个人外,没有其他人出入,愈发显得空旷和安宁,脑海里立即反映出:啊!这就是犀浦农村——自流灌溉,竹林碧绿、溪水潺潺,多么平静、和谐、安宁的好地方!这里没有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只有一片片肥沃田畴阡陌纵横,竹林掩映下的农家院落,一派平和一派宁静。最后,我们又返回曾寿章老人处借得一支钢笔,把这些相隔半个多世纪又重见的乡亲们的姓名、地址一一记下来,这里是犀浦,西园村,四队。

根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宋太平兴国年间,犀浦县共辖20个乡,县境东到成都杜甫草堂和百花潭一带。公元686年设县,公元1072年撤县入郫。关于为何要撤销县制,当年还听过一个“传说”——犀浦东街一住户,正抱着小孙孙玩耍,逗乐时就随口喊着:“孙孙打婆婆,孙孙打婆婆。”时逢巡抚大人从此路过,听此言语,那还了得!立喊停轿,着差人将小孩拉出,定为“孝子案”。虽经婆婆千番解释,亦无济于事。巡抚斥责县官治民无方,罢其为庶民,还撤销了犀浦的县制。

我和犀龄虽跑了许多路,费了许多口舌,作了许多解释和说明,虽然累得汗涔涔,然而,我们终于在十分陌生、记忆遥远、变化巨大的情况下,幸运地找到了犀龄的出生地和我童年居住的印痕,当然还有淳朴可信令人尊敬的乡亲,这趟没有白跑而且太不容易,太值得纪念。一种隐隐的成就感也萌动于我们心田。

我们访问乡亲观看旧居后,向朴实无华的乡亲们一一道谢,最后疾速赶回大路和汽车里的三个人汇合。在返回的路上,我默默回想今天的事,这叫:

千里奔来寻故地,百问不烦众乡亲。

物旧时远叹缥缈,情义淳朴似兄弟。

此次若非犀龄主张,若非大家齐心,若非云云驾车护送,若非犀龄和我拼尽全力探访,恐怕也难圆寻访旧居之梦!

再见了,犀浦!这里曾留下我们童年的欢声笑语,留下农村生活的纯真,留下孩提时代懵懂的印痕,留下邻里的饭香,留下邻家朴实无华的身影,留下那安谧宁静的平淡岁月。

一种故地重游的情怀——物是人非,思念、回忆、苦涩、割舍、酸楚都微微侵蚀着我那颗脆弱的心。

犀浦,我们默默地祝福您!赵良1999年6月6日

雨中行

但凡一个成年人,谁没有经历过雨中行?雨,又可分微雨、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一般来说,如果坐在坚固的房屋里,坐在结实的窑洞里,坐在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里,什么样的雨,都不会构成威胁或麻烦。但是,人虽不可妄谈征服自然,却也不能屈服于自然。

记得八岁那年,因为抗日战争,日本人轰炸成都,我们家被迫疏散,几经辗转,最后从新繁县搬迁至郫县犀浦。犀浦,史称“古晋兴城”。唐朝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31中记载:“犀浦县,本成都县之界,垂拱二年分置犀浦县。昔蜀太守李冰造五石犀沉之于水压怪,因取其事为名。”《元丰九域志》记载:犀浦公元686年设县,到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撤犀浦县为镇入郫。古犀浦县辖20乡,县境东至成都杜甫草堂和百花潭一带。犀浦县治历史历时386年。犀浦地处川西平原自流灌溉区域,阡陌纵横,沃野千里,是川西稻麦之乡。犀浦民风朴实,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一次,我随母亲在成都老西门(当时为了减少拥挤,拆除了城门洞和左右相邻一段城墙,出城路面显得宽敞了许多)月城街坐黄包车回犀浦,行至茶店子,当时茶店子只有一二十户人家,散居于公路两边,有零零散散一些商铺。为什么叫作茶店子?当年的茶店子,和川西许多农村的“幺店子”同属一个类型,是仅仅能供人们喝碗茶休憩的小地方,连个场镇都不够格。其中有一户商店专卖姜糖,当年姜糖做工考究,饴糖加适量鲜生姜汁,颜色呈玫瑰色,稍软,外面用糯米粉涂抹后不粘连,甜味适中,不像蔗糖那么甜。每每经过,我都要求母亲买上一盒带回犀浦。这天,当买好姜糖再坐上黄包车时,天色愈来愈暗,黄包车还在碎石公路上走着,不一会儿,大点大点的雨骤然打下来,车夫立即停下将伸缩车棚拉起来,又把一块油布(桐油涂抹的一块长方形白布,可防水用)雨帘挂上,哪晓得雨越下越大,雨水从遮挡不严的上下左右往车里打。此时,因雨太大,路上已没有行人,车夫在大雨中艰难地走着。在车里,我站着背靠在母亲膝间,大雨中我偶回头望望母亲,见雨水已打湿了她的衣衫,她脸上呈现出焦急与无奈,我太心疼母亲衣裳被雨水打湿了,突然感到一种不能保护母亲的无奈,一种孤单无援向我袭来,我哭了……后来,回到家后,母亲爱怜地批评说:“没出息,下雨都要哭。”我心里知道,母亲误解了我。我当时的感情,并不是被雨吓哭了,而是无法保护母亲,让母亲受苦了,一种自责一种无能一种惭愧笼罩着我。面对母亲的误解,用得着解释么?何况母亲仅仅是对儿子爱怜的一句话。

第二次遭遇大雨,已经是20多岁的小伙子了。当时,我在川西北草地深处——茸贡大峡谷地区的格尔登玛寨,要赶回安巴寨——茸贡(武装)工作队本部。两地相距30多公里路,其中要翻越一座大山。那天中午过后,我骑上马挎着枪就上路了。走了约一个多小时,我来到那座大山脚下,因为山路崎岖陡峭,为了爱护我那可爱的枣红马(那枣红马性急善跑,我骑了几年几乎没有打过它一鞭,甚至一般都不骑着马上山,因为上山马本身就累,在高寒山区尤其辛苦,再驮上一个人,不是更累吗?牲畜也是需要爱护的,因为它是忠实温驯的同行友伴),于是我就下来牵着马走,走着走着,眼见一团乌云遮住太阳,心里暗暗叫苦。人们常说的一句谚语“乌云拦东,不下雨都要起风”就是这个道理。本来晴朗的天空,突然乌云翻滚,那狂风卷着乌云飞快地盖过来,这上山的路又是阳山面,一棵树也没有,只长草,连个勉强躲雨的地方都没有。我一个人孤零零地走在山路上,四周没有一个人影。这里本来就地广人稀,有时走上三天难见一个人影。我这时强烈地感到一种孤单孤寂,一种狂野荒凉,一种荏弱难御之情侵袭,只见白色闪电从乌云缝隙中间往下直插,雷也不停地炸响,随着一阵狂风,一颗颗胡豆大的雨点直往下扎!还在刚发现一团乌云被狂风吹送着压过来的时候,我本能地加快了步伐,想躲过马上就要来临的大雨,无奈,人牵马上坡,马是跑不起来的。那心里之急呀!随便你在前面怎么用劲拉缰绳,它就是走不快。那雨打下来不过几秒钟,人和马都浑身淋透!瓢泼一样的雨水,劈头盖脸灌下来,冷风狂吹,全身透湿,身上一阵阵寒冷,所谓“栉风沐雨”也不过如此了。此时正值初夏,原本是最好的季节,然而,此时此刻穿行在川西北草地深处的茸贡大峡谷地区,大雨一直亲密地陪伴着我上山又下山,一刻也没有停过,雨水从头顶颈项直灌下去顺着两只裤管往下淌。从里到外,毫无阻挡,大雨一直送我回到安巴寨队部。

第三次在大雨中突围,那已是40多岁的时候了。我那时在第一机械工业部摩擦片西南(成都)定点厂任厂长,兼成都机械密封件厂厂长。从我家里到厂里,路上至少要骑45分钟车,天晴下雨寒来暑往已历几个春秋。一次,在一个夏季下午下班时,天色突变,阴云密布,此时原本是雨季,估计马上就会下雨,因为上午天气很好,红日高照,出门就没有携带雨披,现在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快速赶回家。当我从成都市东风路大桥飞快地跑到红星路新南门大桥旁一家门面很大的国营粮店门口时,大雨已倾盆而来,街上行人绝踪,除偶尔有几辆汽车(多是货车。当年成都轿车很少很少)在街上行驶外,所有的行人和骑自行车的人,全都躲进街檐下或店铺中躲雨。他们都有一个心愿:雨快点停。哪晓得那雨越下越大,而且没有停止的迹象!天色本来就暗,又近黄昏,这样等下去何时是尽头?继续长时间等下去,显然不是好办法,若到晚上还不停,黑灯瞎火更难走。怎么办?于是,我下决心冲回家!主意已定,我便把自行车推下街檐,迎着大雨,翻身骑上自行车。就在我从人丛中将自行车推下街檐的刹那间,我瞥见好多双眼睛都惊讶地集中到我身上,我知道,这些异样的眼神,有对我的赞叹,也有对我的嗤笑。其实,赞叹也好嗤笑也罢,我把这一束束的眼神,通通视为对我的无声鼓励!当我骑上自行车的瞬间,我身上的白衬衣已被雨水淋透,紧紧贴在身上,还有什么顾虑?人和车都在大雨中,只有全神往前冲。因为猛冲,雨水直打得睁不开眼,只有边猛蹬车边不停地眨眼睛,不然就看不清路。好在路上空无一人,不用担心与人车相撞。

犹记得,当我将自行车推下街檐时,脑海里突然冒出来的一个念头:人,只要横下一条心,就什么也无所畏惧了!

第四次雨中行,已然年逾古稀。这,或许是一生中最后一次雨中行,或许也是最壮丽的雨中行!那是2008年9月23日,头天夜里,电闪雷鸣狂风大雨持续了整整一个晚上。第二天凌晨,虽然天空还是昏暗的,心想毕竟时间太早,也许是正常天色。于是,我们开始洗漱并吃早点。诸事既毕,时针正指向6点35分,往外一看,没下雨,就整装出门了。之所以敢出门,是考虑到昨晚已下了一整夜雨,老百姓常说:“打摆子吗也要歇一下嘛。”为防万一,我们还是各自带了一把折叠伞。出门走了两条街,在公交车站等来了42路车,正当公交车到站时,大点大点的雨也来了。我们上车后还暗自庆幸,幸好公交车来得及时,要不然站立在这样的简易公交站台上,既不挡风又不挡雨,不晓得要淋成啥样子?!车开出后遇第一个路口红灯停车,我看那车前挡风玻璃上的雨刮器,左右摆动不停;再看身旁车窗玻璃,只见雨水成片成片往下淌!人在车内,完全看不清车窗外任何东西,雨水从车顶四处横溢,全部车窗都变得模糊一片。这时,只见白晃晃的闪电一个接着一个,而雷声反而轻了,这是因为车厢密闭,又加上车内马达声和车外雨点的撞击声掩蔽了无数的惊雷。车行至三洞桥站,需停车下人(站台空空,无人上车),车门刚一打开,下车乘客齐呼驾驶员再往前开一段,原来站台旁的路边已积水20多厘米深,根本无法下脚,全城下水道还来不及排出这场暴雨雨水,所以多处低洼地方被淹。(后据报载:这场大暴雨还造成北川死3人,失踪14人。)

车行至青羊宫站,我们需下车,车外暴雨一阵紧似一阵,不下车又往哪里去?下车明明就是与暴雨搏斗,车已到站,容不得再犹豫,便狠下心跳下车,立即把伞撑开,人行道上和街中间完全一样——雨水横流,那暴雨被大风吹送下来,我们手中的折叠伞,几乎快要失去它的基本功能。走在无房檐遮盖的街沿上,无异于走在街中间,因为地面上的积水都在五六厘米以上,雨点重重地打在地面又反溅起来,再加上大风横斜着猛吹,迅速将下半身打得湿透,上衣因那小伞罩不住,也迅速浸湿。闪电的白光在我们四周频频闪烁,闷雷伴着惊雷响个不停,蓦然看见有两位年轻靓女打着伞,快速冲上青羊正街拐角处的成都移动公司一处营业大厅门口宽阔的过道上躲雨,我们就好像发现救命稻草一样,立即仿效,也跟着冲上阶梯进入过道门厅躲雨。再看那大雨滂沱的街面,只见那些出租车,为了“时间就是金钱”,全速超车,将车从街边积水处冲过去,车头掀起的水帘打满挡风玻璃,又溅落在车顶上,车轮压排的水浪扬起遮住车窗,车顶上大雨猛扎,整个汽车被水浪上下左右前后包裹着,无异于潜水艇刚浮出海面!这也是平常难见的壮观图景。雨还在不停地下,一辆豪华中巴掀开水浪,戛然停在移动公司营业厅门前,那两个浑身湿透的靓女,见车停下便撑着不顶用的小伞快速冲进汽车,那汽车一溜烟消失在雨幕远方。这时我才明白,那是单位的一辆交通车。又过了一会儿,似乎雨减弱了一点点,就抓紧时间,撑上勉强可用的小伞,冒雨在街沿上行走,闪电和惊雷与我们相伴而行。虽然常识告诉我们雷雨天不要在树下行走,特别是周身衣服打湿的时候,但此时此刻也顾不上了。走进百花潭公园(因路线所致,不然要多走三条街),满园只有我们两个人撑着伞从容不迫地走着,往日晨练的人一个也没有了:那些遛鸟的、打拳的、散步的、吊嗓子的、练街舞的都没有了!我们从百花潭西大门进去,从东大门出来,走通全境不见一个人!出东大门后,又走了一条街才进入单位办公室,迅速去洗手间拧掉衣服裤子多余的水,勉强收拾一下,又迎接一天新的工作。后来,相关几位同事知道我们冒雨前来,都深深表示敬佩。紧接着,他们单位相关领导人也来看望我们,并说了许多感谢的话,说话间话锋一转,还要求他们单位的年轻人好好学习“老革命”顽强的作风和负责的精神。这一说,无疑给我们精神上送来了一碗滚热的“姜汤”。其实,回顾一下我们自己,好像并没有丢失什么东西,仅仅参与了一场有限的意志锻炼而已。

有人说,退休后再应聘工作,是发挥“余热”。我不敢苟同这一“经典”定义。所谓“余热”,就是还剩余一点点“热”,这个“余热”当然与正常的“热”迥异,真是这样吗?就我而言,退休后开始自学文书档案管理和人事档案管理,在省市有关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逐渐进入这一领域。我夜以继日地学习教材讲义资料,虚心向专家请教,从不懂到懂,从不熟悉到举一反三,近十多年在这一领域中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受人之托,忠人之事。面临这一专业中许许多多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边干边学、触类旁通,加上信心、责任心,最终,经过严格的工作质量、数量公开对比、检验,在众多同行中(其中有大学科班出身的,有待分配的硕士选调生,有比我先入行的同事),我这个“余热”仅存者,丝毫不输于年轻人!这点,非但我暗暗引以为自豪,就连我的指导专家也赞叹不已。

人们常叹:“人生能有几回搏?”雨中行,对我来说,正是磨炼毅力、锻炼耐力,用铁杵磨针来激励自己,用自信心自尊心来鞭策自己,用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信条来约束自己的时刻。我这个“仅”有“余热”的人,从不觉得我在用“余热”办事,我把人生的价值能够体现更多一些视为吾之愿也!

独自凭栏,无语问苍天。韶华虽逝,老骥伏枥边。征途漫漫,长啸天地间……赵良2008年10月18日2015年4月17日整理

“4·20”地震——2013年4月20日8点02分

这是一个惊魂的时刻!脚下大地突然抖动!当时,我正在厨房里用开水壶灌自来水,火头上蒸的馒头、鸡蛋和牛奶已经蒸好了,突然感到脚下在抖动,地震!我向在客厅里的波儿喊,她也在同一时刻喊着地震!紧接着便看见酒柜前后摇晃,电视机前后摇晃,落地扇也在前后摇晃;叭一声,博古架上一个小型陶瓷罗汉被摇下地;哗一声,博古架上孔雀开屏仿金丝饰品也被摇垮;客厅飘窗台上大花瓶的一大束花也在摇晃;酒柜摇得太厉害了,倾斜度越来越大,眼看就要倒塌,当时妻波儿就站在酒柜旁边,我喊:快把酒柜扶到。我不忍看到几万块钱的各种名酒瞬间化为乌有!

人们也许会问:人都不跑还去顾什么酒啊!是的,地震来得那么突然,我们住十五搂,就算你刚感到地震的第一秒钟就开始跑,等你换鞋、锁门,再去等电梯(当然,按避险规范,应从楼梯下去),即使你非常顺利下到底层,又该往哪里去躲避?这里一幢幢高楼遍布,除人行小道外,根本没有一个较大的空地。就算你跑出去50米,再来计算,你已经用去了多少时间?强地震袭来,只要几秒钟该垮的都垮了,倘若多拖过几十秒,不该垮的也会全垮的。俗话说:“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假如一两分钟都垮不下来,那强地震的摧毁力也就不足惧了。

2008年“5·12”地震时,我们住在底楼,跑出门快得多,但当时跑20米到大铁门外时,人还站不稳,地还在抖动,就用手去抓大铁门想找个支撑,结果连抓了三次都没抓住。当时人站不稳,门又在摇动,每次去抓铁门,都差一点点,后来总算站在外面走道上了,心理压力才减轻了许多。其实,这也是一种自欺欺人,自我安慰。因为,即使你在楼房未垮塌前,已站在有限的小区通道上,你能保证几层高的楼群向下垮塌时,恰恰把你站的地方空出来?这次比起“5·12”地震,我们感觉不同,因为楼层高摇晃得凶一些。没过一会儿,女儿珮的电话打来了,告诉我们:“还不下楼呀!赶紧下去,万一有余震。”就这样,早餐还没有吃就先后下去了。我拿出手机想打,打不出去,记得“5·12”地震也如此,手机全没信号。一看楼下面,有三五一堆的,有独自散立的,所有的话题都围绕地震,我也迅速加入议论。就在这时,一个女人带着一只没拴的牧羊犬走过来,恰巧人丛中又有一位女士用绳牵着一只小狗,那牧羊犬狂吠着就猛跑去咬那小狗,旁边有一个小孩见此情景,骇得大哭,我顿时气不打一处来,指责不拴狗的没有一点法制观念,市政府有明文规定不准敞放。高声一骂,那女人没还一句,立即把狗拴住拉走。在场人们也纷纷表示谴责,尤其是那被惊吓小孩的妈妈。其实,关于敞放狗的问题,完全是有规定却无人执行。过了一会儿,我觉得可能没有大余震,就回到楼上弄早餐吃。不大功夫,手机短信来了,是侄孙刘宇钦发来的,原文:“8:02,雅安芦山县,7级地震。”我突然想到:钦钦这小伙子真好,真想得周到,向我们信息不灵的老人通报灾情,让大家了解情况,不致忐忑不安。不久,女儿珮打电话告诉我:“北京小姑打不通你的电话,就打到我这儿来了,她询问成都地震情况,问候你们是否平安。”啊,啊,这就是亲情,远在北京的妹妹也关心这次地震。过了一会儿,原在阿坝一同战斗、工作过的老朋友陈宗华、葛保全打来电话问平安。又一会儿,因电话太难打,女儿珮就不断发来短信,要让我们去她那儿。我说不去了,她坚持要让我们去,说还要预防余震,还说去她们家旁边的锦城公园内玩,说云云开车来接我们。不久,女婿云云已在我们大门外停车等我们。后来,我们就在锦城公园内一处树荫下,从汽车里取出暖水瓶、瓜子、花生、刚烤好的面包、五香卤牛筋及水果,把他们携带的新毯子铺开,又回到家里搬了几个小凳子,丰美的小型野餐就这样拉开帷幔。主话题仍是地震。只见道路两边已停了很多小车,都是出来躲地震的。

在这之后,电话又接二连三打来。先是贵阳表妹蓉蓉打来问平安的电话,又过了一会儿,手机又响了,是大姐打来的,一接通就说:“你的电话真难打,我打了多次才打通。”又问了些地震情况,我一一作了介绍,还说:“今天是云云和珮儿开车接我们出来的,现正在锦城公园里避难。请放心,后面最多是余震了。”我们一直玩到傍晚吃了女儿珮做的创新型黄豆粉蒸肉及其他菜肴后,云云才开车送我们回家。刚回来不久,手机又响了,是侄女玲玲打来的,除问候平安外,她还说:“听说成都还要地震,三舅舅你们注意一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吧,不行就来重庆嘛,或者到贵阳也可以。”我听玲玲这一说,内心真感到一种亲情的温暖。我在电话里说:“谢谢你啊!你太懂事太能干了,想得好周到啊!好,好,谢谢你的关心!一定留意央视新闻。”最后,收到儿子晓翊的一个短信:“爸,你们没事吧?我早晨第一时间给你们打电话,一直没打通。座机和手机都打不通。”外孙原原也及时发来短信,只可惜电务太忙没有及时收到。后又收到侄孙赵涛传来的他爷爷出差去北京忘带电话本未及时给成都发信息慰问的QQ信息。我读了QQ信息后,十分感动,我二哥正在北京办事,也惦挂着成都的弟弟,立即在QQ上对涛涛说:“一定替我转告你爷爷,这里还是平安的。请放心。”

为什么要把这个“4·20”地震记录下来?因为这一天是惊心的一幕,是感受人间浓浓亲情的一幕,更是让人心灵无比感动的一幕。一个个电话看似普通无奇,然而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有这么多人惦记着你,这就是人间真情!他不打这个电话又会有什么利害?没有,绝对没有。为什么会有这个电话?那是绵绵亲情和浓浓友情所致。什么叫珍惜感动?牢牢地铭记着那份情感,它将人的感情又一次刷新、又一次彰显、又一次加固!在心中珍藏着这些感动,天宽地厚将永留心底!

这次芦山县地震据测定为7.0级,地震烈度为9度(即Ⅸ度。地震烈度共分1~12度。1~5度无大碍,6~8度破坏较大,9~12度破坏严重)。此次震源深度13公里,直线距成都100公里,公路距离140公里。值得一提的是四川军区司令员、政委都亲自领导并参与救灾,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副总理汪洋都亲自赴灾区慰问灾民、组织救灾。据报道,解放军一辆军车抢险救灾途中冲入河内牺牲两人,一位志愿者在送药途中(汪策,贵州藉,在川工作)被飞石击中牺牲。截至今天,地震造成1992894人受灾,共死亡193人,23人失踪,倒塌房屋7.24万间,严重受损房屋29.56万间。而“5·12”后援建的学校、医院等房屋,依然完好。

这次地震,对我们来说,虽然家里东西没有什么损失破坏,但是,由此却引发了我的一种思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太脆弱了啊!疾病摧残你,寒暑折磨你,贫穷制约你,是非骚扰你,奸商坑骗你,食品、空气、噪声、水质污染你,躲避不开的各种光电辐射侵蚀着你,人世间的虚伪、愚蠢、自私、短视、冷漠现象压抑着你……既然来到这个世界,就应该适应这个社会,否则无法生存,什么事都由不得你按个人想象、计划、爱好去进行。但是,人也是最能适应环境的。想当年,在苍莽险恶的雪山草地原始森林,刀耕火种的原始部落社会,腥风血雨的川西北草地深处,非适者焉能生存;在成都基层单位,积极工作不讲条件不讲待遇,每周工作6.5天,终于受到团队上下好评和尊重;自我奋斗,克勤克俭,自强不息,住房从1962年4人租住20平方米,到今天2人能住上130平方米,变化不可谓不大。现在,回想一下这30年的大致情况:1985年从成都市锦江区工业局退休,旋即在西御街税务所上班;不久到成都企协上班;后又转到成都消防器材厂上班;又到成都省、市企业集团和相关单位上班。直至2008年因搬到成都市新小区,进城交通不方便,才婉拒邀请停止上班。先后风雨无阻不分寒暑继续工作了23年!我所有上过班的地方,无一处没有留下良好赞誉,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我的工作曾获得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成都市国税局、成都消防厂及几个大企业集团的褒奖……为什么会获得许多单位优厚待遇、尊敬和褒奖?因为我办事永远坚持“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行为准则。既然承诺了别人的托付,就尽我所能力求完美,自己再辛苦再劳累也无所谓,最后换来了相关单位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和好评,这就是追求的一种最好的精神满足,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这种价值,即使一闪而过,对我来说也是一种非常满足和沁心的慰藉!

2005年,在儿子晓翊、女儿晓珮、女婿云云的全力支持下,我重回曾流血流汗艰险备尝的阿坝。

重回阿坝对我和妻子波儿说来,其意义不是一般“旅游”能相提并论的。它显示了一种铿锵的步履重踏故地,显示了一种“玉宇澄清万里埃”的内涵,显示了笑到最后的悠扬磬音。一种魂牵梦萦的“草地情结”又一次得到从容的亲近和美好的梳理。记忆中那静静流淌的阿柯河,还是碧波荡漾;那河边土坡上仍是绿草萋萋,无名的野花总是含羞带笑望着我们似曾相识的脸庞。当被作为贵宾入席阿坝最豪华酒店举起“五粮液”酒杯时,我内心那种不平静、那种深切的感动,非文字所能表述。

足踏草地感慨多,孤胆茸贡鏖干戈,

责任担当生死以,血汗征程谁评说?

业绩硕果人皆睹,庙小鬼魅酿灾祸,

丧失人性坑妇孺,蹊径倜傥续凯歌!

成都《晚霞报》刊登了此次草地见闻《草地纪行》。

2008年,又是一个值得回味的时段,在万富、云云、珮儿、晓翊和波儿的倾力支持下,在姐妹、哥嫂及挚友的关心下,《激情人生》一书面世了!这是一本略带自传体性质的章回文集。原本没有打算公开销售,只想送给亲朋好友作为交流作个纪念。谁知珮把书交给成都新华书店,一年后收到反馈,书店说:早已售完告罄!此事对我感触很深。赵良何德何能,写本书居然还有人掏钱来买?

2012年,又是个难忘的时段,一方面要筹划八十岁生日(虚岁,从习惯)大聚会,我始终坚持的主导思想是:能在欢乐和谐的氛围下举行大聚会,是人生最大幸事。不在乎做生,而在乎团聚。所以我们招待大厅的横幅是“天府行——亲情友情蓉城大聚会”。一方面又要装修新房子。大聚会前期准备工作做了一些,而房子才领到门钥匙,装修事宜一切都还未起步,珮和云云不愿让我们操劳,就让我们去青城山度假村避暑休闲。两件大事珮儿几乎独立顶着,而且自己还在上班,真难为这孩子了。这么大的两件事,要在7月份全部搞完真的不容易。后期云云和珮的几个好朋友也来帮忙,指挥装修、亲自打扫房屋、收拾东西搬迁、安排新居(历数在成都数度搬迁,其中多少辛酸、多少劳累、多少愉悦、多少感动,无不是得到朋友肝胆相照,家人倾力相助);同时又安排大聚会的接待、餐饮住宿、游览参观等等。

这里仅仅挑选几件大事来粗略记叙,为的是记录下我在成都的足迹,并略表所悟:个人不是孤立生存的,而是必然会联系到周围的许多人,特别是起杠杆作用的关键人物。

今天之所以心血来潮写下这篇文字,是因为刚读了朋友在网上发来的一篇林语堂的文章《年华渐老》,引发了莫名的思绪。但是,我总觉得该文有些低沉,老年应持何种心态?肯定是因人而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基于每个人的基因、遗传、环境、家庭教育、文化素养、阅历、健康、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爱好兴趣、社会交往等等个体差异,毫无疑问其人生观、价值取向、好恶爱憎、习惯脾性都不尽相同。因此,对《年华渐老》所申之意,也有各种自认为“应该”“合理”“正确”“只能”“愿意”这样一些观念和认识。现实社会,就以退休群体来说,有的只是成天唉声叹气,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不能引起他的兴趣,过一天算一天;有的随波逐流,除关心冬天加衣裳夏天减衣裳外,被荧屏上一些胡编瞎造,既无逻辑性又无艺术性,还无故事性的影视节目逗得痴迷;有的潜心领悟王勃“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之精神,真正体验“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之意涵,他们广交朋友,既淡定而又不厌求索,泛觞弄弦鼓,泼墨描丹青,挥毫撰宏文,希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该文说:“人到老年才开始心胸像大海一样,装得下四海风云,容得下千古恩怨。”人生都会走到尽头。这是常识也是自然法则,在还没有到尽头的前一步,你能说我不走了?痴人说梦!因此,尽其所能,好好把最后一程朗朗地走过去,去继续体现人生价值,让每天的生活充满活力,充满新意,充分体现意志和个性。

天还是蓝的,山还是青的,阡陌纵横春播秋收依然运转,熙熙攘攘人群仍穿行于大街小巷,忙忙碌碌各自按自己的路径在不断奔行,自由空气任意呼吸……

试评估一下:人世间的酸、甜、苦、辣、馊,风、霜、雨、雪、冻,荣、辱、兴、晦、爽,伤、病、烦、懑、怒,美食、饥馑、欢愉、惆怅、艰险全都领教过了,这就是生活,就是丰富的、多棱的人生。

一场“4·20”地震,再加一篇《年华渐老》,引发思绪翻飞,然拙笔难书,此文乃聊作记事耳。赵良2013年4月26日于成都

雨夜——都江堰市九龙暴雨记略

凉风透过密密的雨丝,裹带着窗前银杏树叶的淡淡芳香,从窗户洒向我的脸庞。我床头距窗外那株茂盛银杏的枝头,尚不足一米,那一串串酷似扇形蝶状的叶片,被雨水反复冲刷得翠绿欲滴,它映衬在那扇窗户上,犹如一幅素描,清淡雅致朴实,生机盎然,让人在这西蜀大地炎热的季节感到一缕静谧和凉爽。然而,在带来凉爽的同时,如注的大雨却没有一点点停歇的迹象,因而给人一种隐隐的疑虑,常识告诉我们——过分的降雨会引发山体含水量饱和,植被欠佳的山体极易诱发崩塌滑坡和泥石流,低洼处易形成洪涝,淤塞的河渠容易溃堤成灾;也易诱发地震,何况这附近已接近地震带。如注的夜雨,在给炎热带来清凉的同时,也带来了灾难的隐忧。雨夜让我浮想联翩……

都江堰市九龙度假村,坐落在风景如画的名山——青城山脚下,在S106道至都江堰近旁,交通方便,距成都约1.5小时车程。这里是“双遗”胜地。每年来此避暑度假者逾数万之众。据测定,这里比成都市区温度约低四五摄氏度,空气特别清新,水质尤其洁净,没有车流不断排放的有害气体,没有土建工地的扬尘,没有化工业排放的有害气体。这里繁茂的各种林木和绿色植被,把青城山裹得严严实实,故有“青城天下幽”之美誉。在度假村周围更是林木花草丛树四处可见,沟渠流水潺潺,附近还有块块农田,茁壮的稻秧正在抽穗,金灿灿的苞谷(玉米)挂在地头苞谷秆上,紫红色的苞谷须酷似红缨枪上的佩饰,田边地角草丛里,蛙鸣虫叫,天上美丽的白鹭轻盈地展翅飞翔,不时停歇于树梢,婉转鸣啼:一幅田园风光立体画卷正徐徐展开。这里也是中国道教圣地。全山道教观、宫、洞、庙散布于大小景点,遥望青城山上巍峨殿宇,让你立即意识到道家恢宏根基;步入庙堂则一派肃穆庄严、静谧、清雅、高洁,透出道家无尽的虔诚和庄严。有一副对联形象地道出道家的清苦和超凡脱俗——“扫尽竹叶烹茶叶,挖取树根煮菜根”。青城山天师洞还有一副对联,道尽道家的淡定:“福地证因缘萍水相逢谁是主人谁是客;名山推管领蒲团静坐半成隐士半成仙。”

然而,今年7月9日至12日都江堰市遭到几十年不遇的大雨转暴雨,持续四天,造成三溪村高位大滑坡带动泥石流,致使该处11户村民及农家乐旅游休闲人群近百人被埋,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

这个三溪村当地又叫五里坡,距我们所住的地方,仅仅只有五里路,那是青城山前山的浅山间,因为突然发生山体高位滑坡,酿成重大灾害,因没有任何前兆,顿时使附近村民和旅游休闲人群产生些许不安。媒体及时报道受灾和支援情况,紧接着又报道了彭州川西大桥垮塌!汶川、绵阳、德阳、什邡、广汉、北川、茂县、石棉、雅安……连连发生暴雨洪水冲毁房屋,塌方滑坡断桥毁路!

7月10日,因暴雨如注,我们在寝室收看电视新闻。临近中午时分,有人敲门,我打开门一看,见是靓丽的服务员小周和小陈两人送来了丰盛的饭菜!她们还说:“雨太大了,你们去餐厅不方便。”这让我们十分感动。本来她们工作就很忙,还要额外为我们服务。当时我们内心真有点过意不去,虽不是受宠若惊,然亦是感激不尽。要知道她们并没有非给客人送餐不可的规定,这完全出自她俩的一份热情和对客人的尊重。人世间的爱恨情仇,绝大部分都是相互关联的。我一直非常尊重服务人员,不管是以前在机关或单位,我从没有颐指气使的恶习,因为我本一介草根,有何炫耀和卖弄?人都拥有尊严,一个自尊自信、稍有教养的人,必然应当尊重别人。这应理解为人类基本素养和大众文明!

就在室外暴雨肆虐的时候,二哥从贵阳打来电话,急切地说:“我给你家里打电话没人接,我估计你可能去了都江堰,你那里现在怎么样?大雨没造成什么问题吧?”我听到二哥的声音特别感动,远在千里之外的哥哥还关心着处于全国暴雨重灾区的兄弟!我详细汇报了这里的情况并请二哥二嫂放心。妹妹犀龄也第一时间在互联网上给我留言问候。可是这里网络因暴雨造成掉线,无法连接,我后来才回复了妹妹深情的关心和问候。我北京的姻亲江兄弟,也特地打来电话,询问情况,还深情地问道:“还是住在去年我们住的那幢楼吧?”我一一作了回答并表示了深深的感谢!因为去年我们曾在同一楼层住,除偶尔喝喝小酒外,每天我们都在麻将桌上斗智斗勇切磋牌技。那段潇洒走一回的日子,至今还记忆犹新!江兄弟的豁达大度,他夫妇俩的丰厚学识高雅情趣,酷爱摄影和旅游的个性,给我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特别是去年妻波儿她们最后撤回成都时,几大箱“特别纪念册”又重又多,当时江兄弟刚刚从七姑娘山旅游回来,气也没歇,二话没说,就帮助波儿将全部物品搬至楼下装车。至今波儿还随时念及此事,由衷地感谢我的江兄弟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刻毅然伸出援手!随后成都市的老朋友葛保全、陈宗华等也打来电话问候。

就在头天晚上,女儿珮儿就打来电话说要接我们回去,我反复解释:我们所住的地方离高位滑坡的地方还有五里远,而且这里是平坝,离大河和高山都有一段距离,排水泄洪沟渠都是通畅的,更别说我们所住的房屋还是比较坚固的。我们在电话中反反复复争论劝说僵持不下,结果,第二天上午珮儿又打来电话,说考虑了一晚上又跟哥哥商量好了:“明天来接你们。不然封了路想撤都撤不出来了。”珮儿电话停了几秒钟后(估计是在了解情况),马上又告诉我:“进入都江堰市的通道已经封闭!”其实,当天我通过和当地干部的交流,不但知道五里坡垮塌死了很多人,而且也知道进入都江堰市的道路除救护车、抢险救灾车外,其余车辆只准出不准进。接着,儿子晓翊又打来电话,说妹妹已经和他联系好了,明天来接我们回去。我又一次给他讲这里很安全,没有必要撤出,而且已经封锁道路了。女婿云云打来电话,他说询问了原先在此地工作的老总(他已调到成都与云云一起工作),据说这里不会出什么问题。他说我们放心住,只是不要去爬山,山体经多日暴雨,土层水分趋于饱和容易松动。

暴雨后的第一个星期六,女婿云云和女儿珮儿买了各种水果开车来九龙看望我们,虽然在电话里不断联系,然而孩子们总还是想亲眼看看情况才放心。他们的细心体贴可见一斑!既然有车提供了方便,我们四人又驱车去青城山镇,看望我们的草地老朋友张琪兰。她和我们相识相知已逾60年,这60年里我们共同历经风雨走过坎坷迎来春风和艳阳。这次她是来看望她哥哥(她哥哥也是到这里避暑)的。友情于我总是魂牵梦萦,同来避暑又相距咫尺如何不去看望?当时大家一致同意请在“小院青城”别墅居住的老朋友冯汝涵和付先佩一起来聚,因雨和交通不便未能成行。后来,云云和珮儿做东,在琪兰住地附近设便宴招待。不论丰简,总是晚辈一片诚心和礼节。珮儿他们从小就受到家庭好客的影响,他们对爸爸妈妈的老同志老朋友,都十分尊重,把这些和爸妈相知相识,往来已逾60年的老同志老朋友,视为自己的叔叔阿姨,完全没有陌生人的感觉。

到了10号中午,大雨稍稍减弱,我下楼准备去察看头天晾晒的衣服是否被晚上大风大雨刮掉下地。下得楼来,只见每天早晨人们活动的小广场和旁边的柏油马路以及马路两旁的排水沟,全部浑然一片泽国!哪里是路?哪里是沟?只能凭借沟边的装饰丛树——万年青来辨别方向,否则就会踏入齐腰深的排水沟里。那平铺于马路上的流水,足足有10多厘米高,脚踩下去就感觉有流动阻力。整个道路雨水横流,大面积的急流向着稍稍倾斜的路面迅速流动,我只好一只手打伞,一只手再提高裤管(虽然下水以前早已卷好裤管),即使这样,当我走了30多米后,一只裤管还是打湿了。当我一步步走在马路上时,举目望去,远近空无一人!触目所及的除了灰暗的天空和不停的雨点外,便是奔流的雨水!最后察看了头天晾晒的衣服,还好晾晒衣服的地方完全躲在避风雨的檐下很里面的位置,因此尚未被风吹掉,于是又重新加以调整后才返回住地。唯一可惜的是当时没有用相机拍下一片急速流淌的泽国景象!当时确实忘得一干二净。后来在网上读到妹妹犀龄的提示后,才后悔不迭。大雨过后,我还是拍了几张持续暴雨后残留下来被大水冲刷的痕迹,那些红红绿绿的遗弃物和白色的塑料薄膜,退水后便高高地挂在河渠两岸1米多高的树丛枝条上,透过这一现象可以想象当时暴雨引发的洪水是如何的肆虐!不过暴雨虽无情人有情,暴雨来临后我们受到的各种关爱却显现了亲情友情的无比珍贵。

人,不论年龄大小,总是生活在感情的摇篮里……赵良2013年7月20日于都江堰市九龙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