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第三只眼(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3 04:12:45

点击下载

作者:陈九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纽约第三只眼

纽约第三只眼试读:

序一

初逢陈九时,他已是位出色的诗人,我曾应他之邀,为其诗集《偶然》作序。我最喜听他的朗诵,充满深情,非常令人感动。可后来我又染上了读他杂文的习惯,他的文字犹如活的语言;他写的文章与众不同,充满质感(所谓言之有物是也),市上一般流行的所谓抒情散文,绮丽而空洞,完全不能与之相比。我通过作者的《纽约第三只眼》,看他所叙的社会与人物,他行文的幽默与他对所述事物的深刻观察,尤为令我拜服。

这本随笔集《纽约第三只眼》是陈九用自身经历得来的观点来看美国社会。他是一位生活在纽约的炎黄子孙,凭多年在美国的生活经验向新来美国的中国同胞介绍这个在他们眼中看来的“天堂”。

中国游客喜欢在美国购买名牌产品。我读了陈九的《追捧名牌还是终结名牌》不禁哑然失笑,马上打电话问他:你文中的“奥特莱斯”是什么意思?陈九说就是“OUTLETS”,工厂直销店。他在文中写道:“纽约周边有很多奥特莱斯,这是我跟朋友学的新词儿。”这些游客来美前就已知纽约周边有许多工厂直销店,专售名牌货,且价格比国内低廉。当年我妻子也曾是那里的常客。买名牌千万不要到街头摊贩那里买所谓的假名牌,而应去奥特莱斯购买货真价实的产品。作者这篇短文把某些同胞追求名牌的行为态度刻画得活灵活现,非常有趣。

另一篇特别令我莞尔的文章是《打哪儿冒出的蓝博基尼》。什么是“蓝博基尼”?我问陈九。他说就是Lamborghini,名牌轿车。原来蓝博基尼是名牌轿车,我只听说过“Ferrari”,法拉利,并不知道蓝博基尼的英文原名。我对汽车的知识只到福特水星牌为止,六十多年前我初到密苏里进新闻学院时,花了两百美元购了一部老爷车,后来转卖给同学,此后一生就再没购置过新车。陈九借蓝博基尼来形容某些中国人的挥霍。他风趣的文字一笔画出富贵同胞在美国的生活状况:“大多是男人不常在,女人带着孩子孤零零过着,这些女人年轻漂亮,……老公在国内打拼……把财富转到海外,……中国富人正在变成美国富人。”《纽约第三只眼》集数十篇随笔杂文,都短小精悍,可读性高。作者取材包罗万象,并不限于他对国内同胞的忠告。正如他“自序”中所说:“我的文字源于平凡生活,生活状态决定了文字风格。”他也写他自己在海外的感受,所谓“第三只眼”,正是以第三者立场观察异乡,绘影绘声,把他的感受观察告诉来访同胞。他准确地评论了篮球名将林书豪与以虐待儿女(美国父母的看法)成名的中国“虎妈”。他把华裔家长与美国家长来对比,生动地描述了华裔孩子与美国孩子间的不同。这让我不禁想到自己的女儿与外孙女,都是受美国教育成长,完全是“美国孩子”。我很遗憾她们错过祖国文化的熏陶。陈九虽来美国多年,却仍保持着华裔本色,而我在美国的六十余年经验已影响了我的思想与人生观。与陈九相比,我认为只有像他这样的人,才有资格向中国读者解释美国与纽约。

陈九自称是个“名副其实的漂泊者”,像他这样寓有双重文化、双重生活经验的“漂泊者”,才更有能力解说美国的社会百态,正如他所说那样,用“第三只眼”,“以第三者立场,向原乡展示异乡的社会生活,并借助这种坚实的展示,审视原乡文化的长短曲直”。

陈九对我说他最近正写一部中篇小说,我早知他曾在国内的《小说月报》获得过第十四届百花奖,现在我又期待这位已有成就的诗人和作家充满想象力的新作。以他“第三只眼”观察社会的专长,我相信他的随笔短章,定像他获奖的小说作品和他的诗歌一样,必会吸引大批海内外的读者。董鼎山2014年4月10日于病榻

序二

谈美国的书,尤其谈纽约的书,已经很多,很多很多。有些我读过,有些没有。总体印象是,这些书要么高屋建瓴,搞文化大散文,丰富优雅低沉深刻。要么深入发掘,选择某些热点,金融啊,历史啊,像开矿一样深进去,掏个大洞,把问题说得很透彻。还有走马观花聊生活的,在纽约住了些时日,参观过博物馆,吃过几家餐厅,看过几次百老汇演出,见过些人物,于是归纳成书,很阳光很潇洒,带着归途的满足,别具风情。

不错,都很不错。《纽约第三只眼》与上面所说的不同。高屋建瓴,我没那样的大情怀。大情怀需要超然的立场和距离感,比如夏坚勇写《大运河传》,时空变换产生的极大历史落差,像长岛琼斯海滩的浪头从天而降,振聋发聩,这我真没有。我天天生活在纽约的某个角落,融化在琐碎的事务中,很难产生距离感,从天而降我不行。而深入发掘我也有难度,这需要学者的研究方法和旁征博引,有冷静的哲学思考,比如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聊他的中东之行,从特洛伊到腓尼基,再到黑海沿岸的斯拉夫文明,一听就是行家。

我的文字源于平凡生活,生活状态决定了文字风格。我在纽约生活了二十多年,从留学生到公务员,经历了许多细腻微妙的过程。就像一枚泡在酒里的虎骨,当我把荷尔蒙释出时,也密密品味着酒精的分量。这是个互换的过程,你不扑上身家性命,就很难得到关于此地的确切感受,仿佛不失恋就无法了解女人一样。当其他作者把美国当作身外之物描写时,我则像记日记一样写自己的生活,编织生命的足迹,这无须振聋发聩,不必冷静思考,跟着感觉走,抒发我的世俗情怀,正像那片虎骨,向你讲述着烧酒的醇度。

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漂泊者的角度才是本书独特之处。我觉得,名副其实的漂泊必须时间足够长,在漫长的无助中,走回头路的冲动已消磨殆尽,无论遇到何种困难都得独自面对。这种状态才会让你把悬空的轻佻放下,踏踏实实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不是走马看花,是命运攸关的关注,再怎样细腻都不过分。小时候我在姥姥家住过两年,老想着回到母亲身边,老觉得不属于这里,当离开姥姥家时才发现,我对老人的情感,街坊四邻的状态,几乎毫无所知。没有切肤之痛的感受是漫不经心的,容易苍白。

但是,光有这种状态也不够,还得有浓厚的原乡情怀,虽然无法走回头路,但心底对原乡的情感深刻且不可更改,这种情感恰因身处异乡无法伸展,而被浓缩成某种条件反射,你说美食,我想饺子,你说女人,我想贤惠,你说喝酒,我想高粱,你说吃肉,我想红烧,你说中国穷,我想流泪,你说中国坏,我想抽你,几乎是生理反应。这样一来你就不光是你了,而成为一块“文化飞地”,具有某种第三者性质,虽命在他乡,却拥有原乡的灵魂,而原乡又未必承认你。这种落差赋予你独特的审美,让你通过彻底的孤独,用冷静和批判的目光,对两种文化进行观察比较。这正是称本书《纽约第三只眼》的初衷,即以第三者立场,向原乡展示异乡的社会生活,并借这些坚实的展示,审视原乡文化的长短,而不只是抒发漫漫的文化感慨或倾泻政治观点而已。

于是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就应该休闲些,不是刻意远足,而是散步,走哪儿算哪儿,边走边聊。不是拍摄有头有尾的纪录片,而是一位当地的摄影爱好者,用文字拍摄随机的生活镜头,不必彼此相连,却又息息相关,构成一幅美国的百态画卷。我不想倾诉什么,漂泊让我变得内向,而像听音乐看画展,带你一起感受异乡生活。没错,是感受,当你记不清书中的具体内容,却仍被挥之不去的感觉浸润着,我就很满足了。陈九2014年3月21日纽约随波斋Ⅰ装酷的美国究竟啥是中产阶级?

不管何处,中产阶级的“产”字必涉及钱,纽约亦然。到底收入多少算中产阶级呢?纽约2012年的贫困线是,一家四口年收入不超两万两千美元,外加一栋自住房和两千美元以内的存款。就是说,凡超过贫困线者均算中产阶级,这是底线。那么上限呢?奥巴马最近提出的《巴菲特法案》,拟向富人加税,其标准是年收入百万以上者,看来百万之下的年收入即中产阶级。

人们不是常说美国生活方式吗,如果将中产阶级看成一种生活方式,仅谈收入是不够的。各地物价水平不同,收入无法代表一切。一种生活方式的质量必须有金钱之外的文明内涵,否则就失去意义。纽约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本质特征是,减少人身依附,减少对人格尊严和自由权利的剥夺。

资产阶级走向历史舞台的过程,就是不断减少对教廷、贵族、封建地主的人身依附,扩大个人空间的过程。简单说,就是我越来越不靠你活,你越来越拿我没办法,我出卖的只是一定时间内的劳动力,而非人格,我是独立的人,我有我的隐私,我的发展不以卖身为奴为前提,我享有与他人同等的公民权利。这就是独立、自由、平等的最初来源,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字眼儿,说白了就是要将人身依附降到最低。一个社会,当人身依附降到最低,生产力发展的空间就最大。人类历史进步的全过程都证明着这个趋势:不断摆脱人身依附。

具体到纽约的生活,有很多例子。比如做生意,你不用托什么私人关系,也不需任何注册资本,花两百美元找个会计师,就可在一周内注册一家公司,公司的经营范围几乎无限,除特许的,比如医疗、教育、国土安全等,都可做。

再看雇佣关系。纽约的企业文化是,只要把本职工作做好,你可以不必出卖尊严拍马屁,不必搞关系,不必在乎别人的看法,不必有政治倾向,不必下班陪老板喝酒,不必晚上陪老板睡觉。只要做好工作,其他几乎都不必。老板如果非要睡你,上法庭告他,下半辈子甭干了,吃定他了!

还有人际关系。一般来说,交朋友只为愉快,而非腾达之计,当然不排除彼此相助。不愉快可以不来往,即使得罪人,也不必担心他会砸你家玻璃。谁也不能把谁怎样,没人能卡住你生活工作的脖子,没人能要挟你。朋友关系较淡,但负担也轻,不至于好时像兄弟,坏时像仇人。

以上这些社会关系,正是纽约中产阶级的基本生活状态。钱多的房子可以大些,钱少的房子小些,但没有主从关系。钱再多你也不能呼风唤雨,更不敢糟蹋别人的人格。社会风气和法律体系保障着人们生活的独立性,保障着人格尊严的基本平等。富人有自己的圈子,跟中产阶级不搭界,更不会以欺负中产阶级取乐。他们对待常人的哲学是:不要惊醒睡觉的狗。不要让人们了解他们,走近他们,相看两不见,谁也别惦记谁。

纽约是全世界生产力最活跃的都市之一,也创造着最丰富的物质财富。这座城市的主体是中产阶级,这座城市的中产阶级就是这样生活着。这种生活状态的好坏无关紧要,它最有意义的启示是:如果我们也想拥有纽约这样的国际大都市,也想创造出纽约这样、甚至超过纽约的物质财富,仅靠金钱是远远远远不够的。

还要有什么呢?还应有什么呢?良民与和谐社会

一个社会能否和谐,根本不用讲太多大道理,就一条,老百姓有没有做良民的空间,有就和谐,没有就不和谐,如此简单。

何谓良民?良民就是不招谁不惹谁,不必依附谁,凭本事照规矩,就能独立养家糊口,安静生活。你想,如果人能这么活,心情就平和,不必跟谁结仇,不怄气,不想报复谁,不必恐惧谁,老百姓有这种心态肯定和谐。

怎样才能让老百姓当良民呢?纽约大体是这么做的:

首先,民以食为天,平等的就业机会是基础。平等就业就是排除一切种族、家庭背景、贫富、性别等差别,只将个人能力作为获取工作的依据。每个工作机会必须面向社会,一旦发现裙带嫌疑即可举报,一经判定将以联邦重罪量刑,受害者可获巨额赔偿。该理念由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博士提出,1995年形成法律。平等就业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对生产力的巨大解放和高效使用。凭本事就能吃上饭有尊严,这是社会关系良性循环的必要条件。

其次是法律面前基本人人平等。纽约富人多,官官戚戚也不少,但绝少听说什么人犯事儿后喊“我爸是李刚”的。只要有人敢喊这句话,说明这个社会肯定权比法大,他爸有权,触法喊爸就是喊权,希望权能超越法拯救他,这在纽约恐怕不灵。不喊还好,喊了更糟,再把记者招来,给他爸从里到外掀个底儿掉,李刚非成粪缸不可,弄不好得辞职。纽约一般不会有明火执仗的特权表现,这才能让老百姓相信社会公正是存在的,他的生活基本是安全的,心安就是和谐。

再有就是政府机构基本照章办事。办驾照(户口),办社保,办廉租房,或遇到各种需要政府解决的问题,收垃圾,警察协助,紧急情况等等,基本都按程序办理,谁来都一样。不会说你来了办,他来了不办,你得额外托人才能办,你得桌下塞钱才能办,基本不会。否则老百姓就没安全感了,有钱能使鬼推磨,那没钱的就不活了?好啊,不活就造反呀,这就叫官逼民反,自毁长城,这就是不和谐。纽约有没有走后门的,一定有,但有度。百姓的基本需求不能乱来,屁大点事都得托人花钱,老百姓心里肯定憋火,一憋火就得找地方撒,跟憋尿一样,全国人民都憋尿,你琢磨,能和谐吗?

一个社会不图多完美,其实从未有过完美社会,这老百姓完全理解,谁也没指望什么完美社会。但一定要给老百姓做良民的空间,不能逼他事事都走歪门邪道。良民当不成就容易成怨民,弄不好再成暴民,那可就全砸了。《纽约时报》对能源问题的警告

今日《纽约时报》有消息说,以目前的能源消耗模式,中东石油资源将于2030年后告罄,美国将于同时期开始能源自给。不仅如此,美国已探明的石油储量相当于目前中东的全部,换句话说,2030年以后,美国将成为石油输出国。

众所周知,俄罗斯已经是石油输出国,其石油储量足够支撑自身的发展。西欧有北海和北极圈内的石油储备,英国和北爱尔兰目前就是石油输出国,其能源储备足以应付未来发展的挑战。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巴西,都有足够石油资源。世界石油资源的分布和占有局势非常明朗:凡大国者,都有足够的石油储备以保障自给。

只有一个大国除外,中国。

中国每年近三分之二的石油依赖进口。关键是到目前为止,中国尚未发现足够的石油储备,中国贫油的帽子依然尚未摘掉。中国最近提出,到2020年,要将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再翻一番,达到八万亿美元,接近当前美国的水平。如此巨大的跨越必将对能源消耗提出更迫切的要求。可石油从哪儿来呢?这个翻一番的宏伟愿景,靠什么来解决能源保障呢?成功还是失败,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

局势已然明朗,当中东石油用尽,世界石油资源就将完全掌控在西方大国手里,美国、俄罗斯、西欧、澳大利亚,哪个会保证中国的石油需求?这些国家巴不得卡中国脖子,终于等到利用能源折腾中国的机会,他们岂能放过!到那时石油的概念与今天完全不同,它不再是能源而是武器,它不再是经济更是政治。什么经济一体化,地球村,统统胡扯,比乌托邦还虚幻。严峻的现实是,中国企业,比如华为和三一重工,就因莫须有的罪名被拒于美国之外。当年低三下四加入世贸,说入了就有平等待遇。结果入完世贸又冒出市场经济地位,仍被高科技禁运,连高科技都不给你,能给你石油吗?

石油是政治血浆,贫油就是贫血,贫血就当不了大国,更别说强国了。石油问题正游离于经济之外,成为名副其实的政治问题,国运问题。当年西方曾利用石油来阻挠中国发展,结果中国发现了大庆油田,出了铁人王进喜。如果同样的事再次上演,谁都无法断言发生过的不再发生,那么中国将如何面对?还会有王进喜吗?

世界形势浩浩荡荡,其中之一就是大国必须能源自给。能源不再是经济问题,而是政治问题,想独立自主,昂首于世界之林,不做西方附庸,就必须解决能源自给问题,别无选择,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不仅是国家管理的问题,更与百姓生活和命运息息相关。能源独立的概念,应成为民众基本诉求之一,就像对环保、物价、PX、拆迁一样重视才行。国运所系,民生所系,须臾不可忘之。

在新起点来临之际,我向家乡奉上我的忧虑。忧虑比爱深刻。都市文明与关心政治

最近《纽约时报》做了一次抽样调查,了解纽约人是如何看待饭桌上聊政治的问题。在两千受访者中,百分之五十五以上的答案是否定的,认为饭桌上聊政治不友好不礼貌,甚至是挑衅行为。而且,百分之十四的人说,他们会把饭桌上聊政治的人从他们在网上的好友名单中除名,这个比例居然高于将离婚配偶除名的百分之十一。离了婚都能容忍,谈政治却不行。

漫步纽约街头,很少听到人们谈政治,无论悄声的,还是高谈阔论的。新闻里虽然很热闹,总统选战,伊朗问题,朝鲜核武器等等,但人群中则是两回事。大家聊的不外是吃喝玩乐,电影,旅游,经济,天气。尤其天气,鲁迅先生曾讽刺国人莫谈国事的恶习,今天天气哈哈哈,国人见面就说今天天气,为何哈哈哈呢,因为不了解对方心情,不敢贸然说好或坏,所以哈哈哈,今天这天儿,哈哈哈。对方于是萧规曹随,接着说,是啊是啊,哈哈哈。其实纽约人见面也这样,在电梯里遇到办公室同事,他们会说,你看这个天气啊。不说好也不说坏。如果你回答,今天天气多好啊!他马上说,我说什么来着,谁说不是呢,今天天气简直绝了。

2012年是美国大选年,各路英豪伺机而出难分伯仲。即便如此,在朋友同事之间,我是说,在泛泛之交的关系中,很少谈论选举,不会将自己心仪之人轻易坦然相告。纽约人天生有掌握分寸的能力,当他们无法回避谈起选举之事时,也会用开玩笑的方式避重就轻,把政治转向生活。比如,奥巴马袜子总是臭臭的,金里奇的前妻的确太难看,或者佩林女士吸毒等。很少有人直接披露政治观点,要不要对富人加税,该不该实行全民医保制度,很少谈。纽约人善于保护自己。大都市文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虚伪,明哲保身,不轻易将自己真实面孔暴露出来,因为江湖险恶,太多竞争,太少机会,谁也经不起因一句话而丢掉饭碗或得罪朋友的风险。

上述调查结果其实并不奇怪。人们不喜谈政治,与其说是不想出现因意见不合导致的争吵,其实是更不想让自己卷入麻烦,被周边人挂上某种政治倾向的标签。特别在“九一一”事件之后,从联邦到地方,各级政府加大了反恐力度,建立起各种扑朔迷离的反恐机制,“机制”是个非常暧昧的字眼儿,你永远不明白它的内容是什么。这些机制将言论自由的尺度大打折扣,因言获罪的事例时有发生。比如有人因失业,说要杀市长,其实就一句气话,抓了。还有人因飞机迟误,说要炸飞机,也抓了。这些都深刻改变着纽约人的生活习惯。大都市的人还有个特征就是敏感,敏感是搞政治的基本素质,但他们关心而不说。

所以说,纽约人不是不关心政治,完全不是,他们很政治。政治的本质是对自身利益,以至集团、地区、国家利益的关注和维护。城市是利益交织最密集的地区,尤其像纽约这样的国际大都市,甚之又甚,纽约人怎能不关心政治?他们不过是用自己的方式关注参与政治罢了。比如参与投票,这是纽约人参与政治的主要形式。纽约市是投票率相对高的地区。奥巴马竞选总统时,纽约市投票给他的高达百分之七十七,远高于他的家乡芝加哥。纽约人,甚至整个美国,都用毕其功于一役的方式参与政治,四年一选,总统,州长,市长,基本如此。一锤子买卖,选上了高兴,选不上就忍着,等下个四年。民主的要求是能忍,绷住劲儿,不能动不动就玩命,真正的赌徒都认赌服输,选举有点像赌。

还有就是参与不同社会团体的政治活动。纽约有很多这样的团体,从行业工会到社区委员会,从族裔团体到文化组织,都可能发起有关政治诉求的活动。比如要求停止阿富汗战争,鼓吹同性恋婚姻合法化,反对堕胎,五花八门。别小看这些社会团体,他们才是美国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人非常懂“组织起来”的重要性,这些团体是每次选举的中坚力量,候选人是必须拍他们马屁的。当然,一旦选上会不会兑现诺言是另外一回事。选民心里有准备,大多数选民并非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所以他们能容忍食言,能等待下次机会。

纽约人到底喜欢不喜欢政治呢?喜欢,但不在饭桌上,不在电梯里,也不在男欢女爱中。纽约人很政治,他们有自己参与政治的方式。英语里有句话,咬人的狗不叫。纽约人不是狗,但他们参与政治的方式有点像。影子事件

纽约最近发生了一个“影子事件”,曼哈顿中央公园南侧的一座在建高楼挡住了阳光,在中央公园的草坪上造成一块影子,于是民众齐声喊打,引发公案。

首先发难的是第五社区。纽约市由很多社区组成,社区很像中国的街道组织。该组织首长由选举产生,其功能是维护社区利益,沟通各方资源,解决遇到的问题。该社区认为,这座七十五层的高楼虽有开工许可证,但实际情况是,开发商并未想到,高楼造成的影子会破坏中央公园部分草坪的健康生长,这危害了公园使用者的公共权益。

接着是“阳光任务协会”对此提出质疑。纽约很有意思,什么都有组织。你这边刚造成影子,他那边早有阳光任务协会等着你。该协会主席莱拉女士说,曼哈顿兴建超高建筑已成风潮,除这座七十五层建筑外,还有七座正建或待建的超高建筑相继崛起。我们针对的不是某座建筑,而是严峻的事实,楼影覆盖处的温度会降低10摄氏度,一旦中央公园四周高楼密布,这个温差足以让中央公园的草坪寿终正寝。请试想,中央公园是曼哈顿的肺,草坪枯萎情何以堪,中央公园远远比超高楼宇更有价值!

然后,该民选官员出面了。市议员丹盖若尼克大声疾呼,纽约市必须重新修订楼宇规划法,必须对超高建筑做出新的限制,不能让开发商为了赚钱肆无忌惮,将公共利益抛掷脑后,他们疯狂赚钱,而全市百姓则为他们对环境和文化的破坏埋单。

请注意,以上是纽约解决社会问题的三部曲。社区、社会组织、民选官员,最后合力向行政部门施压,最终变为新的法条或行政规定,由此改变社会生活。这是纽约解决社会矛盾的典型模式,纽约两百多年的发展变化基本沿这个路数而来,今日纽约正是这样的体制软件运行的结果。

那么开发商坐以待毙?当然不,他们有他们的权益。比如,他们可到社区听证会上争辩,说高楼的影子只存在二十分钟,不会威胁草坪生长。还可借助媒体对此发表不同意见。最后通过民选官员和政府机构中的代理人与社区沟通,力图达成交易。请注意,他们找关系不是以势压人,而是做交易,这才是关键。民主就是交易,不同利益集团间不是谁压谁,谁服谁,谁欺负谁,而是彼此沟通,有坚持有让步,达成各方都接受的协议,把矛盾化解在激化之前,让各方人马都有里子面子。这样就不会制造仇恨,就不会产生寻仇复仇的恶性循环,这样才能有社会的长治久安。“影子事件”虽小但五脏俱全,解剖麻雀可让我们更生动地了解美国社会。当年我们曾借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今天为何不能借鉴民主交易的世俗和谐呢?全世界都乱过马路

今天国内某通讯社有则消息提到“中国式过马路”一词。还说北京市试图用三个月时间治理这一顽疾。作为海外华人,我明白该词表达的意思,就是不管交通号志,想什么时候过马路就过,想在哪里过就在哪里过。这的确是坏习惯,且非常危险,很容易出人命事故,早该管管了。但将此现象称为“中国式”非常不妥,这不仅与事实不符,如果推而广之,凡不良现象都冠以“中国式”,那岂不贻笑大方,亲者痛仇者快。

笔者长期生活海外,乱过马路现象见得很多。远不说,就说纽约,纽约人过马路看车优先,看灯次之,没车就过,管他甚灯。纽约人的哲学是典型的现实主义,不会看着空马路等绿灯,绝不会。纽约人见缝插针无孔不入,不这样就活不好,因为任何机会都来之不易稍纵即逝。而且纽约是多民族城市,几乎任何种族的人都有,白的黄的黑的。统计数字显示,乱过马路现象,中国移民的概率并不比其他族裔高,因此这不是国籍问题,应该从都市生活方式中找原因。

再说巴黎。笔者多次游历巴黎这座西方文明的中心。在蓬皮杜中心前的小广场休息时,那里正处于十字路口的夹角,过马路的行人频繁从眼前走过,我特意关注他们如何过马路,想知道乱过马路现象是否仅中国独有。结论恰恰相反,法国人过马路照样不怎么看灯,能过就过,比纽约强不到哪去。而且巴黎的街道偏窄,只稍一蹿就到对面,这更助长人们见机行事的习惯,谁也不会等空马路。

再说多伦多,加拿大最大的城市。这里的伊登大厦是座巨大的购物中心,四周被马路环绕,无论从哪个门出来都顶着马路。过马路的人基本没规矩,随便,什么灯不灯,路口不路口。还有打车的,出租车正好反向,就看那女孩手提着一大堆购物袋,五彩缤纷飞过马路,从那边到这边来了,像蝴蝶一样,美丽动人。有人爱她,没人怪她。

再说墨西哥城,一个字:嗡。无须赘言。

你凭什么管乱过马路叫“中国式过马路”?为何一说坏事就往自己身上连,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难道连这点起码的自尊心都改没了?事实是,外国搞市场经济几百年了,我们目前经历的任何负面问题,外国统统经历过,有过之而无不及!有错就改当然是好事,但绝没必要把错误冠以“中国式”。西方社会也经历过,人家才是真正的发明者,始作俑者,你这样掠人之美,就不怕剽窃人家的知识产权吗?公车管理其实没那么难

中国各级政府的公车管理是老大难问题,开销过大,公车私用,过于频繁的更新换代,既给国家财政带来沉重负担,又破坏了政府形象和信誉,改来改去至今仍无好办法。我来介绍一下纽约市政府的公车管理现状,或许有启发。

纽约市政府的公车基本分两部分,一是执法用车,比如警车、消防车及特殊用途车辆,占纽约政府公务车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其次才是各职能局委的办公用车,占剩下的百分之三十弱。

纽约的警车、消防车,基本向本国厂家订购,以福特、通用两家为主。这些车辆是特殊设计配置的,外表与同类车相似,但性能速度及越野功能,均远超同类之上,其目的是保障执法的有效性,不会因功能缺失让违法者逍遥法外。同时将纳税人的钱最大限度地用来支持本国经济,不会成为外国资本的肥羊,高度体现了国家政权在维护国家利益上的坚强意志和道德底线。

纽约市政府有近百个职能局委,大到上万人,比如卫生局、警察局、人力资源局等,小到几十人,比如利益冲突调委会。一般来讲,只有具一定规模的局委正职一把手才配有公车和司机,像上面提到的利益冲突调委会根本就不配公车。因此每个局只有一名,至多两名专职司机。

除局长用车外,在某些局里,对少数住得远于二十英里的副局长也配有公车,但不配司机,且均为混能小车,不考虑级别气派,里程表数字须按月登记,加油到政府指定加油站,其目的就为防止公车私用,有些副局长嫌手续麻烦干脆不用了,繁杂的手续正为将公车数量降至最低。

还有些部门因工作需要也配有公务车。比如缓刑监察局,缓刑督察官员要去某些治安环境恶劣之处工作,乘公共交通不安全,可向行政部门申请用车。申请须事先提交,由行政部门统一安排。缓刑局有员工四千来人,除局长用车外,尚有公车十五部,理论上讲,全局雇员均可因公使用,不过得自己开,不设司机。

还有一点很突出,纽约市政府公务车绝无豪华型,像奔驰、奥迪、宝马、保时捷、凌志等,从没有,均为中档美国车,或进口油电混能车。公务车的目的是执法和代步,纽约市议会有明文规定,限制豪华车型。在纽约市政府,没人会想到用公车显示身份。

纽约市府辖五区,凡在五区内的活动,无论官职,基本靠公共交通。雇员有公交地铁月票者,政府不报销公交费用,无月票者,政府发交通卡,用后交回。一切都非常明了,不做他想。当你把公务车仅当作交通工具,而不是身份象征时,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共同富裕就是吃肉喝汤

最近世界银行的报告显示,美国百分之五的人掌握了百分之六十的财富,两极分化不可谓不大,一般来说,共同富裕程度越高社会越稳定。纽约人怎样看待共同富裕的问题呢?

首先,共同富裕并非消灭差别,本质是社会公平,关键是机会平等。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只要这五大块的机会平等,收入差别并不可怕。特别是就业平等,这是社会公正的基石,很多不公正皆由就业不平等而来。比如老板以解雇相威胁,迫使员工接受欠薪,殴打谩骂,甚至肉体玩弄等不公正待遇。在纽约,这是违反联邦法的重罪,一旦坐实,老板不仅进监狱,还须支付巨额赔偿,甚至倾家荡产。关键是,在纽约如果有雇员起诉老板不公平,总有地方管,不会没人管。国家的本质是依法主持公道。如果国家机器不公道,非天下大乱不可。

其次,共同富裕不是乌托邦。纽约人很现实,他们共同富裕的底线就是追求共同的基本生活条件,比如有房住,有热水澡洗,有车开,生病能看医生,孩子能入学等等。政府通过税收政策和各种福利制度,比如食品券、失业救济、白卡医保、低收入住房、稳定租金住户,保证低收入人口也能享有基本生活条件。美国政客的共识是,只有给穷人出路,让他们各方面稳住,富人才更自由。千万别把富有建立在穷人没路走的基础上,如果保护不了穷人,就同样保护不了富人。为什么很多地方都富不传三代,而美国富人则相对稳定?因为懂得吃肉喝汤的道理,吃肉喝汤就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才能长治久安。

再有,共同富裕就是自得其乐。富人有富人的乐,穷人有穷人的乐。富人可以玩明星玩飞机玩游艇,穷人可以玩钓鱼玩麻将玩卡拉OK,共同的共就是都能安居乐业,各有各的空间。你不影响我,我也不依附你。咱俩是工作关系,我给你打工,但我不欠你人格,我出力你付钱,八小时以外咱俩没关系,各自尊重彼此的尊严和享受生活的权利。还有,法律面前基本平等,这是共同富裕的基石。不能因为你有钱就超越法律,不能因为你爸是大款大腕你就可以为所欲为。纽约基本没这个,起码没人敢在犯法时喊他爸的名字,没听说过。多少大款大腕及其子女,犯法照样被抓被判,毫不稀奇。

所以说,共同富裕既不可怕也不神圣,它并非穷人的天堂,也不是富人的地狱。它是一种成熟的社会制度,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在这个框架下,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有相对和谐的共存空间,这就可以了。任何无限制追求特权,任何漠视贫富差别恣意扩大的社会企图,都是残酷的,非人性的,也是命中注定不能成功的。占领华尔街运动究竟代表谁?

春回大地万物重生。去年(2012年)纽约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凭借春风重返华尔街,人们在马路上打铺盖席地而眠。这让人想起一张老照片,当年解放军攻入上海市,就在南京路上席地而眠,后来被称作南京路上好八连。如今占领华尔街运动的这些人,席地而眠的景象有点像好八连。

我特意跑去看,去年他们在祖卡提公园时我也去过。今非昔比,眼前这些好八连,无论从人数还是气势,都无法与去年相比。去年整个公园都被占满,到处是抗议者坚定从容的面孔。站在他们中间很容易被感染,觉得心怦怦跳,有厚重的历史感。今年不同,人数少很多,十几个人七八条枪,分布在华尔街一块不大的地面上,这不像政治运动,没有任何神圣感,倒像年轻人的行为艺术。

一个冬天就变成这样,好一个冬啊!

他们的标语上仍写着:我们代表99%。可眼前景象不禁令人怀疑,你们真代表99%的人口吗?人呢,他们怎么连看也不来看你们?美国社会结构是中间大两头小,富人穷人是两头,加在一起也不如中间多。如果他们代表的是99%,显然主要指中产阶级,可中产阶级呢?他们此时在哪儿?

联想到1886年的芝加哥“五一”大罢工,为争取八小时工作权利,工会一声令下竟有60万人走上街头。那时他们并未宣称代表多少人,百分之多少,但罢工运动迅速遍及全美,总共约200万人参加了那场运动,给美国带来深刻变化,也震惊了全世界。后来国际通行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就为纪念这个事件。

当时罢工的是无产阶级,真正的群众运动就得靠无产阶级,因为他们一无所有,连退路都没有,只能拼老命,别无他途,与其让自己的儿子当苦力、女人当妓女,不如拿命赌一把,赢了最好,输了也没什么可失去的。革命就是这样产生的,一定有人走投无路,毫无尊严,以死相拼。

占领华尔街运动不得不代表中产阶级,但中产阶级有路走有饭吃,有面子有里子,他们眼里最重要的不是历史责任,而是一切能致富能升迁的机会,他们是一群眼前挂着块肉的狗,蹿一蹿就可能当富人,进入1%,这样的人怎么会上街游行?所以,占领华尔街运动是他们中的激进者,任何时候,激进者只有在大多数人支持下才能创造历史,否则就是昙花一现。你认为代表的是99%,但99%的人并未支持你。中产阶级有房有产有机会,他们不会承担风险的,更不会把老命豁出去为看不见摸不着的理想奋斗。中产阶级有什么理想,中产阶级有什么伟大情怀,扯吧!他们趋炎附势,他们的榜样是富人,才不用你来代表呢。

占领华尔街运动由于缺乏中产阶级的支持,正走向末路。这种现象不仅在纽约,在其他城市亦然,它在沉默中销声匿迹,指日可待。今后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将渐渐停留在几个网站、几句口号上,成为众多政治力量中的一支,不会对美国社会带来历史性变化。中产阶级是大资产阶级为维稳而付出的保护费,这是美国最大的政治优势,也是大资产阶级的政治智慧,有他们在,天就塌不下来。

维稳不能靠警察,而靠大多数人的愿望。资产阶级的真正成就绝非财富,而是在发财的同时,创造出看家护院的中产阶级。撕书,美国大学生的恶习

这种事我在石溪大学读研时就遇到过。考试复习,老师开出书单,结果到图书馆借书才发现,几乎每本书都有丢页,不是自然破损,而是活生生被撕掉。这给复习带来不小的困扰,不得不花额外时间去找那些丢页,因为上面的内容是必考的。那时没有互联网,没书就没有一切。所以边找边骂,介尼玛太缺德了,考试凭本事,介算嘛玩意儿呢?

后来再没考过试,也就淡忘了。人善于遗忘。

但最近两件事勾起我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一是我儿子的迎新会,他有幸被七年制医学院录取,学校开迎新会,我陪同。校长在发言里一再强调,他们学校有良好的校风,同学间相互帮助,不是竞争关系,这是与其他学校最大的不同。讲到此他特意开了个玩笑,你们不会在图书馆里发现丢页的图书,我保证。大家一片哄笑。

凡哄笑者必是知道或经过丢页之苦,否则笑不出来,这是苦笑。像那些刚从中国来此读书的学生或陪读家长就未必笑得起来,因为他们不知道为什么好笑,更不了解美国也有底线问题,而这个底线,比他们想象的低很多。

不久前又听说,一位华裔学生由预科考医学院,复习时因发现太多丢页图书,跟图书馆争吵起来。他抱怨这些书的关键内容都被撕掉,网上又查不到,为何图书馆不及时更换呢。答曰,经费有限换不过来。可他不依不饶,最后图书馆竟报了警,差点抓他。纽约人特爱报警。安全感不强,或优越感太强的人都爱报警,千万小心。

国内朋友一定不解,会吗?自己买不就行了?美国情况与国内不同,一是美国大学教育基本是阅读教育,要读的书太多,美国图书又贵,根本买不过来,这正是美国图书馆比较发达的原因之一。二是国内大学,尤其是医学院,招生机会多,学生间排他性竞争程度较低。而美国医学院招生非常有限,每所学校每年仅招百来人,甚至几十人,因此学生间的排他性竞争意识十分强烈,有你无我,有我无你。学生心里很明白,少一个竞争对手都可能为自己赢得机会,撕页就是让对手输在起跑线上。尽管这很小儿科,很龌龊,但为达目的绝不放过任何“杀敌”机会。龌龊吗?美国学生基本不想这个问题,他们的心态比你想象的强大很多,起码不会为道德问题烦恼。道德很多时候是为了掩盖不道德的。

校长在迎新致辞中都不免谈及,想必一定是恶习了。救灾并非美国的强项

报道说,上次袭击纽约的飓风桑迪在海上生成时,最高时速超过200英里,但登陆时速已减至65英里。按气象学定义,时速超过72英里才算飓风,所以严格说,桑迪不算飓风,只是暴风。但甭管什么风,损失惨重,113条人命,500亿美元,一下就吹没了。纽约至今电力交通尚未完全恢复,仍有十几万人生活在黑暗中,救援工作缓慢,因电力中断和淹水导致的汽油供应不足,影响着社会秩序。

亲历桑迪,感到美国人救灾有如下几个特征:

一是事前忽悠多于具体防范。桑迪来临之前,到处是政客的电视讲话,一边高喊风来啦,一边宣布启动紧急救灾机制。何谓紧急机制?无人知晓。事实证明所谓紧急机制全都不灵。比如曼哈顿下城变电站的变压器因进水短路爆炸,造成下城大停电,轨道交通全部中断,隧道排水无法进行。如事先关闭变电站或筑沙袋防水,就不会有这个后果。变电站爆炸既是天灾也是人祸,标志着防范措施的失败,是灾难的扩大器。还有,纽约正在闹油荒,加油站无油,为此险些出人命。据说因隧道不通运油车进不来所致。但凡事先有准备就不会出现这种派生灾难,隧道不通可以用船运。看来根本无人想到。

二是灾难来临时无人相救。美国人救灾是等灾害过去才救,灾害发生时,除少数警力维持秩序,无人相助。新州大西洋赌城是“桑迪”登陆地之一,该市市长兰佛德事后在电视上大骂州长科里斯蒂,说“桑迪”来临时根本找不到州府的救灾人员和物资,在哪儿呢?都在哪儿呢?他连问好几句。一座明知将成为重灾区的城市,“桑迪”登陆时无人相救,这是难以想象的。可州长科里斯蒂却回应说,他在大西洋赌城的救灾计划没有得到市长的响应。市长没响应就不管了吗?市长是民主党,州长是共和党,救灾成了党派政客的口水仗。

三是救援缓慢,效率低下。从飓风登陆到现在半个月了,纽约市仍有十几万人生活在黑暗中,没电没暖气。联合爱迪生公司居然说,因人手不足,起码还要一周才能恢复正常供电。信不信由你,我反正信了,这就是大美国大纽约的现实。连纽约州长库莫都看不下去,他在新闻发布会上质问联合爱迪生公司,你们是否有应对灾难的计划?答案竟是否定的,简直不可思议。联合爱迪生公司最早由电力发明者爱迪生参与创建,并于1886年在曼哈顿珍珠街建成世界第一座交流发电厂。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电力公司,居然堕落到如此地步,但愿这不是美国的缩影,而只是个案而已。

美国人救灾不讲究发动群众,不讲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也不讲究民众自救。比如一棵尺把粗的树被风吹倒拦住了交通,路人完全可以顺手将它挪到路边,恢复通车。可谁也不能动,动辄违法。警察用黄色警戒胶带围起来不许人靠近,非等专业人士处理。像“桑迪”这样大面积风灾,到处是倒树,专业人士有限,根本不够用。所以只能等,一天是它十天也是它。如果是非主要干道,一个月没人管都属正常。

亲历飓风“桑迪”,身居纽约感同身受,上为记。日薄西山的美国出生地主义“出生地主义”是指以出生地定国籍的法律,跟主义无关。主义是学说信念和理想,比如相信世界大同的马克思主义,或相信富人应优越于穷人的资本主义。

美国是少数采用出生地主义的国家,只要孩子生在美国领土,包括美国的飞机上、游轮上,都可获美国国籍。美国曾是令人向往的国家,出生地主义更凸显其魅力。我看过一部反映墨西哥人逃离毒贩迫害、进入美国的电影。女人的羊水都破了,别人还让她坚持,就差几步了,前边就是美国,挺住,把孩子生在美国就是美国人。女人终未挺住,带孩子进入天堂。出生地主义真厉害,难怪叫主义呢。

据报道,美国每年有十分之一的新生婴儿来自非法移民,其中大部分为西语裔。美国人开始担心,照这个趋势,再过十年二十年,美国的西语裔和黑人将成为多数人口,民主制讲究选票,美国的政治版图也将因此改写,白人的优势地位将面临威胁,于是,美国人开始反对出生地主义了。

调查显示,49%的受访者支持废除号称“宪法第十四号修正案”的国籍法,理由是,该法案诞生于1868年,是针对当时如何确定被解放黑奴的国籍问题。现在情况变了,因此该法已不再适用。

美国是移民国家。但近年来,美国移民政策正发生根本性变化。亚利桑那州通过的1070法案,破天荒将原本属联邦权限的移民政策地方化,生生夺了联邦的权。长此以往,联邦移民法将支离破碎名存实亡,美国的移民国策将被彻底颠覆,美国将不再是移民国家。此时谈废除出生地主义,无疑是美国当下如火如荼的反移民浪潮的重要组成部分。白人气愤了,移来移去净是有色的,老子的优势地位怎能拱手让人,老子打江山,不能坐江山吗?

经济不景气,四处开仗,反移民政策,废除出生地主义,当这些乱七八糟碰巧同时发生时,我总有某种不祥之感,因为这些现象都是消极的、狭隘的、手忙脚乱的、缺乏理性的、猴急的、有今儿没明儿的。不知你们是否也有类似感觉,咱就说感觉,没什么道理,也讲不出什么道理,生抡生侃。

据说蚂蚁能感觉出地震,它讲得出什么道理吗?林书豪只能是中国人

本不想搅林书豪这潭浑水,问题是看了半天等了半天,就没见有明白人说句明白话,急死谁!这位美国华裔球星到底算什么人,马英九说他是台湾人,美国外交官说他是美国人,林书豪的态度很暧昧,说他无所谓,而中国网友则说他是中国人。这正好凑个选择题,一二三四,你选哪个,哪个才是正确答案?

马英九的话肯定不好使,他连自己是哪国人都说不清,能听他的?美国外交官的话更没谱儿,在巴基斯坦明明屠杀平民非说没杀,非说那些被炸死的妇女儿童都是塔利班游击队,这种人的话都是戏词儿,今天拿你当美国人,明天就能说你是中国间谍,你信吗?说变就变,靠不住。

林书豪说他无所谓,什么叫无所谓啊,世上哪有无所谓这个国家种族?要么他没弄清自己是什么人,要么有难言之隐。至于中国网民,俗话说众口铄金,只要人多,说你是你就是不是也是,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但人家林书豪毕竟生活在美国,中国网民管得好像宽了点。

这就引出个基本问题,你是什么人谁说了算?自己说的肯定不能算。比如我非说我是女的,要进女厕所,警察肯定逮我,因为周边人认为我是男的,进女厕所属流氓行为。大山的中国话说得比许多国人都棒,在纽约一次聚会上,我亲耳听他说自己是中国人。可他说不算,我们仍认为他是老外,骨头里向着外国,要么加拿大总统访华,干嘛任命他当亲华大使,不任命你呀。

很明显,一个人是什么人,是他生存环境中的主流民意决定的,跟本人意愿无关,跟他父母,甚至祖父母的意愿更无关。林书豪生活在美国,只有美国主流民意才能决定林书豪是什么人。那么,美国主流民意怎么看呢?在美国人眼里,世界上只有四种人,首先是他们白人,其次黑人,再有阿拉伯人,剩下的黄种人,什么东南亚、日本韩国,统统算中国人。他们虽不清楚历史细节,但坚信韩国、日本、东南亚,都是打中国化出来的,都是同一种猴儿变的。只要中国这个国家存在,就代表着所有这种猴儿变的人,猴儿在这里决定一切。

何以证明?很简单,林书豪出名后,虽美名远播,但也连遭美国主流媒体的羞辱,骂他是“中国佬”,是“清客”,这都是专门侮辱中国人的词儿。有台湾社团出面缓颊,说林是台湾人,可主流媒体根本不搭理他们,台湾人在美国就是中国人。还有个叫约翰刘的台湾人竞选纽约市长,结果美国主流媒体惊呼:警惕中国人占领美国!你看,美国文化早把大陆台湾统一了。

其实林书豪的暧昧态度非常耐人寻味。他是哈佛高才生,不会糊涂到不知自己是什么人的地步。他本来不必暧昧,就说是美国人,或台湾人。但主流媒体的谩骂他不会听不见。他若说是美国人,他知道美国人骨子里不承认他。他想说自己是台湾人,他也清楚这不会给他带来丝毫荣耀。面对主流媒体的羞辱,像他这种运动员性格,恨不能争口气,就说自己是中国人,怎么了,中国人就不能成为优秀篮球明星吗?可他忍住了,因为这么一说就等于死磕了,鱼死网破了,目前显然还没这个必要。这才是林书豪为何选择暧昧的合理解释。林书豪只能是中国人,他毫无选择,这是他的宿命,也是美国种族主义文明的抉择。

每当我们在世界上发现一位同胞出大名时,都会说他是中国人。现在看来这么说并不错,因为当地主流民意往往也这么看。“中国人”三个字是一种符号,一种分类,一种无法更改的命运,这是无论你怎样溜须拍马,韬光养晦,甚至整容染发垫鼻梁练英语,都无济于事的。既然如此,我们能做的只有一条,那就是自尊自爱自强不息,复兴伟大的中华文明。总有一天,老外也会想当中国人的。

我坚信,毫不怀疑。“亚洲”有毒

在美国生活稍久一些的人都知道,美国很善用“亚洲”来命名不好的事。比如亚洲病毒、亚洲肺炎,还有亚洲天牛、亚洲蟑螂、亚洲绒脚蟹,反正不利的、需剿灭的,往往冠以“亚洲”字样。最近这股风有卷土重来之势。

比如有消息说,奥巴马政府拟投资180亿美元,在密西西比河上兴建水坝,以阻止所谓亚洲鲤鱼(AsianCarp)向五大湖蔓延,因为这种鱼类繁殖力太强,食量极大,可吃掉水中其他生物,破坏生态平衡。报道说,密西西比河的亚洲鲤鱼于上世纪60年代末自中国进口,目的是清除因富氧而疯长的水草。

众所周知,上世纪60年代中国“文革”正酣,跟美国鲜有来往,真来自中国吗?再说中国是鲤鱼原生地,中国鲤鱼(ChinaCarp)是正式生物名词,来自中国为何不叫中国鲤鱼,却创造出亚洲鲤鱼这种毫不专业的名称呢?联想到亚洲病毒、亚洲蟑螂,亚洲鲤鱼莫非在追求成龙配套,是某种宣传策略的一部分?

如果所谓亚洲鲤鱼真的来美已达半个世纪之久,按鲤鱼两年成熟算,落地生根30代有余。孔子到今天是百代,往回倒30代是元朝,元朝的蒙古人早成中国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分不清。30代后的亚洲鲤鱼早与当地物种同化了,不分彼此。如果吃掉水中其他生物,密西西比河早油尽灯枯了,连它们自己都饿死了,还等到今天?

可,祸不单行。

就在亚洲鲤鱼尘埃未定之际,咣,今天《纽约时报》又有报道说:中国城鱼类可能造成皮肤感染!说调查表明,中国城鱼市上的鱼类可造成皮肤感染。感染由细菌或真菌引发,不会在人际间传播。症状包括皮肤发红,肿胀起包,手、胳膊和腿疼痛等。

该消息奇妙之处在于,它创造出一个新词:中国城鱼(ChinatownFish)。该词与亚洲鲤鱼遥相呼应,颇有异曲同工的作用。根据语言学定义,名称带有唯一性,其作用是对物体实行标签化,以区别于其他物体。美国媒体把中国城卖的鱼画上标签,好像这些鱼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真是这样吗?

事实是,中国城鱼店的货源与老美鱼店货源基本相同,他们没有独特的供货商,更不会卖来源于东方的鱼类。在纽约,鱼类供应涉及检疫免疫,需要特殊许可证,而且该行业传统上是意大利移民的老本行,至今没有太大改变,不是什么人想干就能干的。所以事实是,老美吃什么鱼,老中也吃什么鱼,如果中国城的鱼类可能引起皮肤感染,老美鱼店的鱼同样可能如此,因为来源一样。既然如此,根源本该追究供货商,为何把责任推到亚裔经营的零售店,还编出“中国城鱼”这种似是而非的新名词呢?

近些年,亚洲、中国,这些词越来越多出现在美国的政治词典中。亚洲东扩、战略中心向亚洲转移、亚洲火药桶、中国势力、远东再平衡,等等等等。此刻媒体再次拿亚裔说事儿,编出所谓亚洲鲤鱼、中国城鱼等新鲜词,无论出于何种目的,美国对东方越来越重视,越来越纠结,已是不争的事实了。纪念乔布斯的几个要点

苹果电脑前总裁乔布斯去世后,国人有很多纪念。在纪念他的时候,有几个要点应该弄清楚。

首先,他名字拼写虽然是Jobs,与英文的“工作”一词相同,但发音并不一样。“工作”的发音是“炸不死”,而用作姓氏的发音是“咒不死”。中间的“o”,前者发“啊”的音,后者发“欧”的音。只有“咒不死”,才有乔布斯。有些同胞说起乔布斯的去世满怀悲情,还非用英文念他的名字,以示敬意。结果一张嘴:炸不死。让人不知该说什么好。就好比张三死了,你满怀悲情纪念他。结果一张嘴,张四去世我很悲伤。张四,谁是张四?要么你老老实实用中文,用英文就一定要念准了。

再者,乔布斯的血统是叙利亚人,是阿拉伯人,中东人,这一点要清楚。有些人可能过于激动,说起乔布斯时什么词儿都用,比如,与生俱来的天才、流着跟爱因斯坦或爱迪生相同的血液等等,这恐怕就值得商榷了。如果说血液,乔布斯跟阿基米得、亚里士多德,再比如阿拉法特、侯赛因等更近。而跟犹太人爱因斯坦,英格兰祖籍的爱迪生较远。非要说血统,讲天才,乔布斯的成绩该算到人家阿拉伯人头上,而不是欧洲人头上。阿拉伯虽然有本·拉登,但凭什么不能有乔布斯?所以不要脑袋一热逮什么说什么。你说乔布斯创新、里程碑、转折点、贡献大大的,这都没问题,他当之无愧。但非要用血统、血液、天生的等等词汇,就必须对乔布斯的身世有所了解,看看账该记到谁头上。

还有就是乔布斯的信仰。乔布斯是有信仰的,这跟很多人没信仰不同。乔布斯的信仰不是伊斯兰教,不是天主教、基督教,不是犹太教,当然也不是钱,不是路易威登,不是法拉利等等。乔布斯的信仰是禅宗佛教,他是去西天极乐世界的,不进天堂。有人说,乔布斯,希望你把天堂打扮得更美丽。这绝对违反乔布斯的意愿。老乔若是诈死,非跳起来啐你不可。所以说,纪念乔布斯如果非要往高了说,高大全,就不该忽视他的信仰,是他的东方信仰给了他精神源泉和生命的力量。他相信宿命,他说他老想着明天就死,所以把今天的事办好。这都是典型的禅宗意念。因此,当你纪念乔布斯时,如果想扩大范围,从技术层面扩展到道德和精神高度,请千万别乱联系,正是你们家的老家底儿,佛教,给了乔布斯精神支撑。而不是其他什么乱七八糟。

纪念乔布斯不该瞎纪念。说这么几句,以示纪念。民主也是一种专政

专政是以暴力为基础的管制制度。过去一说专政就与独裁相连,认为很坏。可在美国生活近30年才发现,专政本身只是手段,无所谓好坏。很多他国实行的专政手段美国也同样使用。美国是民主国家,民主也是一种专政。

比如说:

首先,言论自由尺度。我们常指责某些国家没有言论自由,不能批评执政党。这种现象在美国同样存在。你可以批评政党政策,骂街也行,人家不在乎你话有多脏,而在乎骂的内容。只要你不提共产主义,不要求改变资本主义制度,不批评犹太人,不为阿拉伯人鸣冤叫屈,不挑战反恐国策,不唱《国际歌》,不反对基督教、天主教,不说希特勒好话,不细数过去的黑奴制度,不揭露对印第安人的屠杀,不挑战金融寡头,不真追究肯尼迪命案,不披露老鸨的嫖客名单,等等等等,一口气说不全——这是灌口活儿,除此都可批评。显然,颠覆国家政权不属民主范围,民主的前提是对国家道路的选择一致,只在政策上各有侧重,有商量才有民主,民主是统治阶级内部不同派别的协商机制。

其次,暴力机关的规模,这最能体现专政本意。本以为民主国家有事好商量,暴力机器的规模不该太多太大,其实相反。美国的暴力机构只比你多不比你少,主要大都市的三分之一预算是给暴力机构和相关项目的。美国在暴力机构上花的钱根本无法想象,无论软件硬件均是最先进的。典型一例就是斯诺登披露的广泛监听项目,这是世界性的,其预算之巨不可思议,除了美国,没哪个国家能花得起这笔钱做这件事。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美国也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暴力机器,民主制度必须靠强大的暴力机器维持,这正是民主国家的现状。

还有,执法的暴力方式。称国家机器为暴力机器的本意是指执法方式。我曾看到中国警察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报道,彻底傻掉。警察是秩序的象征,打警察即打法律打秩序。警察被打说明法律虚设,法律虚设等于黑社会,靠钱和关系,美国不这样。美国警察随身携带九毫米手枪、电警棍及呼叫设备,只要他觉得你对他有威胁,可立即开枪。

天津籍游客赵女士接受安检时,因交流不畅被警察误解,鼻梁被打断几近亡命。纽约一黑人新郎因与盘查他的警察发生争论,赤手空拳仍被警察连发60枪击毙,几颗子弹是从脚底打进去的。警车拦检超速车辆,车内是母亲和5个小孩,因孩子哭闹母亲未立即停车,被警方开枪轰击至多人受伤。纽约警方的严打行动允许警察拦截盘查任何人。一句话,美国警察的权威是子弹打出来的,人命换出来的,必须绝对服从。马路是丛林,警察就是狮子,法律只有狮子执行才有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