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村:杨湾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4 10:32:01

点击下载

作者:主编:徐耀新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历史名村:杨湾村

历史名村:杨湾村试读:

“精彩江苏”丛书总序

江苏省省长 吴政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江苏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交汇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孕育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无论是诸多自然景观还是各类古迹遗存,都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记忆。纵观楚汉文化、吴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以及京口文化、江海文化、海盐文化,无一不因精彩而得以世代传承,无一不是我们讲好江苏故事的生动素材。

江苏多出文化精品。在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创造了南京云锦、宜兴紫砂、扬州漆器、苏州刺绣、惠山泥人、江南丝竹等享誉海内外的艺术精品和精湛技艺。源于江苏的中国最古老剧种——昆曲,已有600多年历史,集诗、乐、歌、舞、戏之美于一身,被誉为“百戏之祖”。目前,我省共有10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46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都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财富。

江苏多产文化名家。历史上名人辈出、名篇纷呈,孙武的《孙子兵法》、枚乘的《七发》、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刘勰的《文心雕龙》、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冯梦龙的“三言”、曹雪芹的《红楼梦》、刘鹗的《老残游记》等众多鸿篇巨著均在中华文化典藏中熠熠生辉,吴门画派、金陵画派、扬州画派及上世纪60年代形成的新金陵画派各呈风神,顾恺之、张旭、沈周、龚贤、郑板桥等古代书画家,以及徐悲鸿、刘海粟、陈之佛、李可染、傅抱石、林散之等现当代书画家均享誉世界。

江苏多有文化遗存。拥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6处、各级各类博物馆292家,不可移动文物超过2万处,国有可移动文物近百万件(套)。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3座,大运河江苏段是沿线文化遗产最密集、类型最丰富的河段。江苏还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很多革命先辈在这里留下战斗的足迹,形成了雨花英烈精神、铁军精神等具有江苏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

江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世代传承的文化根脉、文化基因,不仅铸就了历史的辉煌,而且在今天仍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近年来,我省积极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打造“精彩江苏”特色文化品牌,推出“精彩江苏”系列文化活动,提升了江苏美誉度和文化软实力。省文化厅组织编写“精彩江苏”丛书,内容涵盖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地方戏曲、书画艺术、红色文化等多个方面,是江苏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延展千年文脉、推动文化建设、凝聚精神力量的创新实践。希望“精彩江苏”丛书高水平讲好江苏故事,让小小“口袋书”发挥大作用,让一代一代江苏人更好地品味缕缕书香、延续文化记忆,让江苏的历史遗存和传统文化在伟大时代绽放新的精彩,为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江苏新篇章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留住“乡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序

徐耀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李、杜的这两句千古名诗,表达了中国人的乡愁情结。乡愁是对故乡永远的思念和情愫,是割不断的文化记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让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在城镇化历史巨变中要努力留住“乡愁”的方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传承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彰显着浓郁的地域文化,是“乡愁”的重要载体。

作为华夏长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江苏孕育并保存了一批特色鲜明、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它们的历史和特征可概括为如下几点:

数量领先。江苏现有50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总量位居全国各省(区、市)前列。2016年,高邮市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为我省第13个、全国第130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苏数量位居全国第一。目前,全省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7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0个,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4个、名镇13个、名村8个。

文化多元。从地域上来看,江苏历史文化总体上南秀北雄、吴楚分明,使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呈现出文化的多样性。例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吴文化的中心城市,其文化特质是上善若水、柔中蓄劲、人巧天工,赋予了中华儿女“杏花春雨江南”的家园情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徐州是楚汉文化的中心城市,其文化特质则迥异于苏州,表现为刚强雄浑、尚武崇文、勇于竞争。

风貌各异。江苏境内山水平原交错,河流湖泊纵横,临水建城,倚山建乡,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独特的古城古镇古村风貌。“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苏州至今仍保留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格局风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京杭大运河流经我省8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7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沿线人口稠密、城镇密集、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有着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苏州的古典园林、镇江的宋元古街、扬州的明清老巷、泰州的明清民居等令人驻足,留连忘返。

类型多样。江苏的历史文化名城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古都型(南京)、传统风貌型(苏州)、风景名胜型(无锡、扬州、镇江、常熟)、一般史迹型(徐州、常州)、近代史迹型(南通)、特殊职能型(淮安、泰州、宜兴、高邮);名镇名村也可分为五种类型:乡土民俗型(周庄、淳溪等)、传统文化型(溱潼、凤凰等)、革命历史型(黄桥、沙家浜等)、商贸交通型(孟河、礼社等)、名人故里型(陆巷等)。

保护好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特色,延续好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就能为我们的家园情怀留下栖息之所。只有留住“乡愁”,才能“记得住乡愁”。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明确要求大力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和利用好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最重要的是传承历史文化、保持自身特色,防止千城一面、千篇一律,杜绝盲目破坏性开发建设。要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整理,提炼传统文化符号;尊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中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生活方式;充分发掘传统艺术、传统民俗、人文典故、地域风情等非物质文化资源,彰显城乡传统建筑、城镇历史街区和乡村农耕水利、生态环境的独特魅力。

编撰“精彩江苏”丛书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是提炼江苏历史文化符号的切实举措,是创新开展江苏历史文化资源研究的具体实践,对于充分展示江苏地方特色文化、打造“精彩江苏”文化品牌具有重要意义。本系列共50本,涵盖我省50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兼具文学性与史学性,展现了江苏历史演变中岁月累积的文化智慧与古物风貌,彰显了江苏人民的文化自信与自觉。丛书采用“口袋本”的形式,深入浅出,图文并茂,装帧精美,便携易读。

期待通过丛书的传播与利用,进一步宣传好、保护好、开发好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激发江苏人民群众爱国爱乡情怀,让江苏优秀传统文化永续传承、焕发新春!2017年秋于南京(本序作者系江苏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博士、教授)

引言

杨湾村,位于苏州城西南40公里处的西南太湖中,距东山镇区8公里,西南与北面均临太湖,可南望吴江,西眺三山岛,北面与西洞庭石公山隔湖相望。

杨湾,最早名阳湾,意为向阳之湖湾。南宋中期,最早迁居此湾的汝南周氏,见山坞中树木茂盛,木易为杨,更名为杨湾。依山临湖,地势险要;气候温和,风光秀丽;土壤肥沃,物产殷富,自古以来就为兵家必争之地与达官显贵隐居之所。名胜古迹,甲于江南;人文景观,星罗棋布;佳果湖鲜,数不胜数。杨湾历史上就为权贵和文人游览之地,明代诗人蔡升称“杨湾风月三千顷,总是门前一段秋。”亚明诗赞:“长圻龙气接三山”,费孝通称“天堂中的天堂,花园中的花园”。杨湾素有“季季有花,月月有果,天天有鱼虾”之称,为“人文之村”“古建筑之村”“鱼米之村”“中国传统村落”。2014年,入选国家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一章三千年历史道尽古村风流“水泛具区留禹迹,地连南越见胥潮。”杨湾村是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是她孕育了古老的东山镇。境内屯湾始于吴越春秋,村名就因吴国屯兵而得名;长圻嘴为吴越之边界,两国争霸的军事前哨阵地;演武墩、鼓铜山、白浮门为吴国水陆两军操练之地。杨湾、上湾村始建于南宋初年,始名“阳湾”,即向阳之湖湾,后更名“杨湾”。太湖地区最早的方志,王鏊于明弘治年间所编撰的《震泽编》中即有“上杨湾”及“下杨湾”村名之记载。古往今来,人文荟萃,出过宰相、太守、将军、教授、全国体坛冠军等名贤。第一节 悠久历史一脉相承“吴越兴亡付流水,空留月照洞庭船。”周敬王六年,吴王阖闾元年(公元前514),杨湾属吴国军事要地,伍子胥在村东山岭筑演武墩(图1)(又名烽火台),瞭望越国军事动向及操练军队,山下有兵士聚居,称“南望”与“北望”哨,为杨湾村早期雏形。南北朝时杨湾已辟为佛教胜地,梁天监元年(502)即建有灵源寺、能仁寺、北望寺等寺僧达千人的寺庙。北宋初年,刑部侍郎叶逵筑别业于杨湾灵源寺南鸡笼山下,被尊为吴中叶氏始祖,现裔孙遍及江苏、浙江、安徽、山东、福建与上海等省市。图1 杨湾瞭望台遗址

南宋建炎初年,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据杨湾大族家谱记载,扈驾南渡的大军中,有周、叶、王等20多个中原氏族迁居杨湾沿湖区域,杨湾村随之兴盛。

明初,朝廷对江南地区的重赋苛税,迫使地少人稠的洞庭山人出湖经商,家居湖畔的杨湾人捷足先登,元末时就有人赴荆湘经商,至明代中期,村中男子青壮年几乎每家均有人外出经商,称之为“出山”,为“钻天洞庭”商人集团主要聚居地。清雍正年间,东山首建太湖水利同知署(县级),直辖震泽乡(杨湾),统石桥、长圻等15个自然村。民国时期,杨湾是后山杨湾乡的所在地。民国十八年(1929),李根源吴郡西山访古时,在杨湾居氏敦爱堂(图2)居住一周,起草《吴郡西山访古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湾村先后为后山乡政府和杨湾片所在地。图2 敦爱堂第二节 古往今来人文荟萃“谁能胸贮三万顷,我欲身游七十峰。”杨湾得南宋遗泽,人杰地灵,自南宋起代有名士。据明清吴县方志与大族家谱记载,自元至清末,杨湾先后出过8名进士、15名举人和30多名在苏州及全国有影响的诗人与文士。北宋有刑部侍郎叶逵,南宋有宰相叶梦得(图3)及临安太守叶桯(图4)。元代有东山第一名举人叶颙,张士诚朝的宰相叶德新。明代有朱元璋御赐的陕西布政使叶德闻,著名工匠、南京城建造白衣总监张宁,葑山大营抗倭名将殷训,著名商人万章。清代有康熙朝刑部侍郎李敬,著名诗人叶松,御医周祖礼,大商人王希鸿、朱月邨、孙吉孚。民国时上海十大商会中,杨湾有四人任要职:糖业公会主席郑泽南、钱业公会主席张知笙(图5)、出口公会会长朱鉴塘、纱业公会执行委员席少荪。中国早期戏剧导演,后任过中共法国旅欧支部负责人的朱穰丞,著名小说、戏曲、评弹曲艺家,被誉为“中国侦探小说第一人”的陆澹安(图6)都是杨湾人。现当代有新华社记者、牺牲在朝鲜上甘岭的革命烈士刘鸣(图7),辽宁军区副政委、少将叶肇宏,海军后勤部副部长、少将韩季忠,新疆体校女篮队长、全国女篮冠军孙近芳,全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名,即吉林省书协副主席金中浩、澳门书法篆刻艺术家陆康和宋祖惠、宋咏父子。图3 叶梦得图4 叶桯图5 张知笙图6 陆澹安图7 刘鸣

杨湾文人众多,著述丰富。诗词创作可追溯至南北朝的梁代,灵源寺、能仁寺中的诗僧就有不少诗作传世。唐宋时,杨湾已成为文人墨客的游览及吟诗作画之地。宋代观文殿大学士、诗人叶梦得致仕后,在杨湾碧螺峰筑有别业,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歌。明清两代,杨湾文士刊刻存世文集、诗集达157种421卷,被收录入1987年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江苏艺文志》有36人,286部著作。民国时期,杨湾有著名作家20多人,著述作品80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著述以科技、医学、社会等领域的专著和论文为主,被选录入《东山艺文志》的作者31人,著述书籍108部。(图8)

旧时杨湾大族家中大多办有私塾,最著名的是明代初期王巷万石长王惟道,景泰年间在后山首办“莫厘王氏私塾”,免费供本族及同村孩童读书,彻底改变了东山尚武弃文的旧俗。清末民初新学兴起,后山杨湾一带办学尤盛。据民国叶乐天《乡志类稿》记载,从1913年到1949年,杨湾乡先后办有碧螺小学、智笙学校、鉴塘小学等9所县立与私立小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湾的教育事业得到发展,不但办有杨湾、上湾、长圻、幼山等5所完小,还一度办过杨湾中学。1949年以来,杨湾村所出的2名将军和30多名正副教授,大多在杨湾的私塾与完小读过书。图8 《东山艺文志》

1937-1946年,苏州图书馆一大批国宝级的文物,宋、元、明、清四朝的精刻本与手抄稿本,共8大箱,1558种,19874册文卷,移藏在杨湾朱氏鉴塘小学(图9)密室中,抗战期间,师生们历尽艰险,同敌伪斗智斗勇,守住了民族的珍贵文物,于1946年4月15日将文籍全部完璧归赵。其护书故事被央视10套拍成纪录片《守住古籍》,于2011年8月20在“回顾”栏目播放。图9 鉴塘小学第三节 天赐水孕经济富庶“金碧芙蓉映太湖,相传奇胜甲东吴。渔家处处舟为业,农事年年桔代租。”杨湾村依山临湖,山水兼备。历史上就形成了以山区茶果为主,兼蚕桑、太湖捕捞为辅的农业结构,素有“一年十八熟,四季花果香”之美誉。所产碧螺春茶叶(图10)、白沙枇杷(图11)、乌紫杨梅(图12)、洞庭红桔、莼菜及“太湖三宝”银鱼、白虾、梅鲚久负盛名。

明清“钻天洞庭”商贾集团的故里,文化遗存众多。在古村九公顷核心保护区中,有古街、古商铺、古民居、古寺庙、古更楼、古桥、古井等古建筑57处,面积达29638平方米,其中轩辕宫、明善堂、怀荫堂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久大堂、晋锡堂、纯德堂、崇本堂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与控保建筑。上世纪30年代,杨湾拍摄过《渔光曲》《一江春水向东流》《渔家女》等早期电影;《橘子红了》《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胡雪岩》等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电影和影视剧,在杨湾拍摄过大部分镜头。(图13)图10 采茶图11 采枇杷图12 采杨梅图13 晋锡堂拍摄《胡雪岩》剧照图14 杨湾晨曦

水陆交通便利。环山公路绕村而过,湖岸线长达五公里。东北可通过陆巷、尚锦、岱松等村直通湖滨大道;往南可经槎湾、金湾、星光等村衔接苏东公路,然后到达全国各地。水路交通可经太湖通往苏、沪、宁等大中城市,以及浙江杭州、湖州、宜兴等地。(图14)第二章汉唐宋遗泽富甲古吴之地“具区浩荡波无极,万顷湖光尽凝碧。”自然与人文景观在历史上享有盛名,清乾隆年间吴庄撰刻的《七十二峰足徵集》中,收录吟颂杨湾景观的古诗50多首。境内古遗迹、古桥古井、古木古石数量众多,国家及省“非遗”保护项目有2项。尤其是南宋迁渡时定居村内的北方世族多达20多家,带来了中原先进的农耕与家族文化,形成了杨湾传统的文化特色。第一节 杨湾八景其境如画“山中无画处处画,湖上若仙人人仙。”历史上隐居及迁居杨湾的达官贵人、文人骚客、商贾巨富在村中留下了诸多足迹,明清时就有“杨湾八景”等胜迹。历代丰富的遗存,贯穿了山乡历史文化的脉络,而在当今的美丽乡村建设中,成为向阳之湾永恒的魅力。2012年,杨湾古村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经过村民与游客评选,重新确定了“杨湾八景”。

长圻探梅“一白千山失晓青,冰魂雪魄自冥冥。微风小艇清晨出,泛得寒香满洞庭。”清初东山“古十景”之首,其诗为乾隆七年(1742)杨湾诗人张士枋所吟。该景观尚存,在杨湾长圻山。(图15)

白浮荷舫“芰荷香晚吐残红,清气袭人鼻观通。秋水稳摇千桨月,平湖饱受一帆风。”东山“古十景”之一,清代中期太湖司李程思乐作。该景观在杨湾白浮门湖畔。(图16)

桔林秋艳“水天向晚碧沉沉,树影霞光重叠深。浸月冷波千顷练,饱霜新桔万株金。”唐宝庆年间,大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泛舟至太湖游览,曾登上杨湾庙的月台吟颂其诗。该景观尚在轩辕宫下,是电视剧《橘子红了》外景拍摄的主要场景。(图17)图15 长圻梅花图16 荷塘图17 桔林

灵源冬雪“碧峰细雨流泉出,树外闲云载鹤归。灵源自有古松在,雪色时看望鹤来。”冬雪覆盖灵源寺,碧螺峰上细雨涓涓而下,乱云飞渡,寺僧放出的白鹤在千年古松上空盘旋,在雪色中翩翩起舞。灵源寺、罗汉松、灵源泉、碧螺峰组成一组古景观,仍不失当年风采。(图18)图18 灵源雪景

演武怀古“演武墩边拥彩旄,敢因清晏废戎韬。炮声远过长圻嘴,知是舟师训水操。”清初诗人吴庄的诗作,为山清水秀的长圻嘴平添了几分壮观。该景观为杨湾历史最古老的风景之一。

能仁探幽“小槛浮空秋水阁,虚庭落影夕阳松。泗洲名在池无塔,饭石师归寺有峰。”这是明代文徵明游览能仁寺的诗作,描绘了该寺的清幽环境和著名古迹,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继而唐寅、祝允明、徐祯卿等名士均游览过能仁寺。其景观2015年得到全面恢复。(图19)图19 能仁寺遗址

碧螺揽胜“俨双峰兮亭亭,忽雾绕兮云横。冈峦纷兮离合,洞壑黯兮峥嵘。”明代大学士王鏊游览碧螺峰后,不但吟颂出这茶山绝唱,还在巨石上书“碧螺峰”三大字,该景观保存完好。

云台晚眺“烟屯平楚千村晚,月浸澄波万顷寒。值得云台振衣客,丹青并入画图看。”这里视野开阔,气象万千,登高远眺,天高云淡,水天一色。古越之地,近在咫尺,江浙两界,尽收眼底。(图20)图20 小云台摩崖第二节 古街古巷风韵悠然“一望湖光三万顷,两重山色几千家。”杨湾、石桥古街已有千年历史,分别位于杨湾村与石桥村,沿山古道桔林映掩,古木参天,风景优美,是东山至今保存比较完好的两条古街。青砖铺砌,构成“人”字和“水波”形图案小青砖道,两旁古拙的墙门,高大的门槛,多级的石阶沿,古趣盎然。

杨湾古街闹盈盈“漫道古街无闹市,桃花源里是春天。”杨湾古街形成于南宋,十字形古街中有18条巷弄,长达961米。从明代起就是东山镇乃至周边西山、三山、吴江、浙地的经济文化重地。上世纪80年代,小镇上仍有各种商铺、粮站、客栈、酒楼、鱼行、作坊及金融机构近百家,较有名的有周泰森粮行、永大衣庄、顺泰客栈、吴氏糕团店、隆兴杂货店、公肉铺、任记面馆、怀荫堂书场……小镇上还建有洋龙间(消防设置)、轮船码头、义庄等公益设施与机构。入口处的猛将堂建于清代中期,祭祀元代曾率兵捕杀蝗虫的刘承忠将军,是村人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图21)图21 杨湾浜场

石桥古街店铺盛“村夫闲话临窗笑,小镇茶馆评话雅。”因南宋所筑石桥得名,船坞形古街面积452平方米,与杨湾古街一样,石桥小镇明初起就是周边太湖地区的商贸中心。名胜古迹多达20多处,震泽底定桥建于南宋,上巷、下巷、圏门弄、元宝石、平盘里、张家巷、石子场与仁启堂、承志堂、碧山堂、景德德,既是明清古宅,又是历史上有影响的遗存。开有久大银行、延益堂中药铺、丰盛楼酒店、和霭亭面馆、荣康粮杂店、中区小菜场(图22)、义渡轮船码头,还开有茶馆、肉铺、理发店等。

历史巷弄深幽幽“小楼一夜听风雨,明朝深巷卖杏花。”杨湾街上有古弄巷18条,自北向南依次为:石狮子墙门、姜家巷、永平巷、南洋里、金家巷、姚家巷、居家巷、居巷、十字弄、东乐天巷、白泥路巷、磨盘石巷、苟丝巷、陆家巷、姜家巷、杨家巷、翁家巷、朱家巷。这些街巷宽度均在两至四米以内,总体保持“十字古街,鱼骨巷弄”与小青砖侧铺成水纹、双钱形的整体传统风貌,基本保持明清格局与风貌,为东山古镇唯一保存较好的明清一条街。(图23)图22 石桥菜场门楼图23 杨湾青砖古巷第三节 庙殿老宅沉厚苍古

杨湾古建筑始建于宋代,因湖中风雨侵蚀大,历经千年岁月,现这些古宅大多不复存在,仅保留有少量明代之前的古建筑。经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现杨湾村保存有古民居近60幢,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和控保单位4处。轩辕宫饱经沧桑五百年“朱牖玲珑碧砌幽,青山西面水东头。杨湾风月三千顷,总是门前一段秋。”这是明代诗人蔡升描写杨湾庙的诗作。该庙位于杨湾蒉家山嘴,建于元至元四年(1338),是东山镇最古老的建筑。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24 轩辕宫庙门

轩辕宫(图24)最早名胥王庙,据说为纪念吴国大夫伍子胥而建。宋元后,庙名屡变,先后改称为显灵庙、灵顺宫、杨湾庙等。上世纪30年代,因正殿改祀东岳大帝,纪念汉族始祖黄帝,殿名改称“轩辕宫”。其庙原规模宏大,有山门、碧霞元君祠、城隍庙、正殿、火神庙等,现仅保存轩辕宫正殿和城隍庙两处建筑。(图25)

正殿雄居山垣,面迎太湖,面阔三间。整座殿宇无一颗铁钉,完全以榫卯结合。正殿中有四根粗大的圆柱,均为斜形,十分奇特。正殿内,进深九檩,系“彻上明造”,无天花藻井。自地面至正脊约高十米多。“月梁”“襻间”均完整,明间脊檩、上金檩尚保留彩绘痕迹。下金檩用断材,就如虎丘二山门的脊檩,这就是苏州人所称的“断梁”殿的形式,颇具匠心。正殿脊枋下记有“元季里人烂钞翁王万一始创,前明太仆寺卿席本桢同夫人吴氏……清顺治乙未岁孟夏吉旦,二十八都胥扶土地界里人席锡藩乐施敬志”等字迹,可见轩辕宫创自元末,后明清两代均进行过较大规模的维修。但现殿内柱础、梭形四金柱,有卷杀的檐柱及大部分梁架、斗拱等结构都是元代遗物。1956年,轩辕宫正殿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缮。1975年又修缮殿顶、檐柱、门窗、地面等,并配备专业人员看管。1988年、2002年、2015年,省政府又先后三次拨款,对古庙进行修缮。图25 轩辕宫正殿明善堂金玉良言传后世“积金积玉不如积书教子,宽田宽地莫若宽厚待人。”这是明善堂(图26)大厅的一幅柱联,据说是清末跷脚醇亲王送给宅主朱鉴塘的。朱氏好仗义,一次醇亲王在沪因事陷入困境,朱氏出手相助救了驾,醇亲王感恩,不但助青年朱鉴塘发了大财,还送了这幅对联。该宅位于上湾村,建于明朝末年,面积570平方米。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现保存有东西两路建筑,东部为主轴线,有院门、大厅、住楼、后花园;西路有轿厅、花厅和小花园。大厅前仪门上方的砖雕和大院四周屋檐下的清水砖雕,是明善堂的精华。门楼南北两面筑有砖仿木构牌楼,有垂莲柱、枋子、斗拱、飞檐等。南面门上正中匾额刻“笔锭胜天”四字,额四周精雕各种图案,门内两边和围绕院子的墙垣均用磨砖贴面,下置青石镌刻成的须弥座。整座门楼与四周砖雕,其雕刻细腻有力、刚柔兼之,为明清砖雕中的精品,也是东山明清建筑中最好的一座砖雕门楼。大厅面阔三间,前轩后廊。梁柱用料粗大,厅内满铺斜纹形方砖。宅内梁椽门窗雕刻构图疏密,刀法深浅得当,被誉为是一座集砖、石、木雕和彩绘并举的艺术厅堂。大厅和住楼相隔的后门楣上,有一长方形青石,上镌刻着一幅浮雕,一獾、一鹿、两雀,四只小动物像同时受了惊吓,欲飞欲跳,极为逼真。内含“欢(獾)天喜地、喜上眉(梅)梢、双喜(鹊)临门”等三句成语,为石雕中的精品。另外,在明善堂天井和东部小花园内,还长有一株600年树龄的黄杨和两株400年以上树龄的腊梅与山茶。图26 明善堂门楼

1921年,朱氏在明善堂内创办私立鉴塘小学。新中国成立后,该宅一直作为杨湾小学校舍。1985年,杨湾小学搬迁新学校,地方政府筹款整修了大厅屋面、边房、围墙等。怀荫堂小家碧玉亦可爱

怀荫堂(图27),位于杨湾村浜场北面,建于明末,面积420平方米。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10月10日,为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一套由民革中央名誉主席屈武题词的“辛亥革命人物系列封”向社会公开发行,内有辛亥革命著名人物孙中山、章太炎、秋瑾等12位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头像和主要业绩,其中有一位就是怀荫堂的周南。

怀荫堂规制不大,为明代中小型住宅,但房屋布局、结构及梁架均十分紧凑,体现了明代中期的建筑风格。分布在主轴线上的门楼、住楼和左右对称的厢房保存较为完整。门楼三间,为结构简洁的皮条脊门楼,砖刻朴素无华,规制小而低矮。门楼上面有小巧的照壁。除框柱边饰外,已改为混水做法。照壁下有类似“圭脚”形式的砖雕一条,花纹分为三级,中间一级较长,两端较短,为折枝灵芝花,砖刻线条深而流畅。楼屋面阔三间,进深七檩,是怀荫堂的精华。梁架为抬梁式,施金柱两根,金柱下有扁鼓形木础,用料粗壮,结构稳健。二楼的梁架结构比较简单,用料也相对较小。各施柱七根,置斗,直接承替木与檩。柱与柱之间,分别有穿插枋和扁作的月梁相攀连。楼上以板壁隔为三间,槛窗的形式为五抹头豆腐格子隔芯的小窗。楼下出檐较深,檐柱上出一斜撑支承挑檐枋和檐檩,制作十分精细。图27 怀荫堂崇本堂“履信蹈仁”留芬芳

1936年初秋的一天,东山杨湾小镇上十分热闹,苏州与吴县的政界要人,社会名流聚会崇本堂(图28),庆贺民国政府颁赠给沪地商人张智笙“履信蹈仁”匾额,表彰他为社会作出的贡献。

崇本堂位于杨湾村一组,建筑面积1231平方米。2005年公布为苏州市吴中区文保单位。清道光年间商人张文甫建,后因其子张智笙曾任上海仁大、森和诸钱庄经理及江苏银行理事,上海钱业公会、汉治萍矿、招董局董事,遂成为名人故居。整座古宅分前后两部分,前为老屋,后为新宅。老屋有门屋、住楼、附房、东小楼及更楼。前住楼后备弄西侧靠街处,有一座更楼,下为花岗石库门,上筑有一层小阁楼,临街有一排小木窗,从窗口可看到街上全貌,为旧时更夫居所,为该宅的一大建筑特色。其宅在上世纪90年代前,曾先后作过杨湾小镇粮站、信用社、废品收购站和东山湖新大队渔业办公室。图28 崇本堂纯德堂勤俭忍让遗家风

位于张巷村80号,清代建筑,面积1256平方米。2009年列为苏州市吴中区文保单位。据说清代咸丰年间,村里有一朱姓商人在上海洋泾浜摆地摊,以卖扇为生,后巧遇几位洋人,负债成交了一笔大生意。谁知英商轮船在太平洋上遇风浪,推迟一个月到沪,朱姓商人忧急而卒。洋人知情后极为内疚,把所得利润全部给了他的家人,其子遂在村里购地建造了这座豪宅。纯德堂(图29)可分为东、中、西三路,间以备弄相通。东路有花厅、书房;中路有轿厅、大厅、住楼;西路有书楼、附屋。三路单体建筑四周围以高耸的院墙。轿厅二坡硬山造,两处山墙顶部设屏风式封火墙。大厅面阔三间,脊檩施彩绘。住楼面阔五间带两厢,底楼副檐做法。住楼前庭院正中设砖雕门楼,门枋内字牌为“勤俭忍让”四字。该堂规模宏大,营造精良,是东山地区晚清时期群体居民建筑的代表,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图29 纯德堂久达堂古村落里称“老大”

又名“九大堂”,位于张巷村129号,建于清代乾隆年间,面积1310平方米。2005年公布为苏州市吴中区控保建筑。该宅主轴线上有五进建筑,均保存完好。第一进门屋七间,中间为进出主厅的通道,东西两侧各三间。大厅面阔五间,前廊后轩,均保存完好。厅内正梁上绘有明式彩绘(图30),梁架的官帽翅上,透雕的人物故事极为清晰逼真。前住楼五间带两厢,前有门楼与照壁,可自成一院落。门楼为全部水磨细砖贴面,内侧门枋字牌“诒谋燕翼”四字。第四进为后住楼,建筑规模及格局与前楼相同。最后一进是花园,花园东西两侧各建有一座两层小楼,古色古香,十分秀丽,称东西湘妃楼。图30 久达堂彩绘晋锡堂大清徽商聚居地

晋锡堂(图31),位于上湾村七组,面积480平方米,清中期建筑。2010年公布为苏州市吴中区控保建筑。原规模较大,有东、中、西三路建筑,现仅中轴线保存有门厅、圆堂、住楼三进及少量附房。门屋面阔三间,出大门即为陆杨古道。门楼朴素,镶砌有三层青砖磨光门额,额上空白无字。间以天井相隔,天井左右两边瓦砌花窗古色古香,极具特色。大厅面阔三间,东西山墙为马头墙,属徽派建筑风格。清水砖雕门楼塑“星云洽颂”四个大字。西侧镌“清道光二十七年仲夏谷旦”。住楼面阔三间带前后厢,楼下鹤颈轩形式。楼前亦有一座三层砖雕门楼,砖雕图案简洁朴素。该宅主体建筑保存较为完好,很有特色,且位于杨湾古建筑的中心,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该宅还曾为电视连续剧《胡雪岩》拍摄地。图31 晋锡堂敦爱堂民国总理寄情愫

民国18年(1929)6月的一天,杨湾敦爱堂(图32)西花厅里,一位身材魁梧的老人病倒了,上吐下泻十分危险,主人居廷扬不敢怠慢,连忙把病人送到张巷登善医院(图33)救治,药到病治,患者转危为安,这位老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民国老人李根源。从6月25日至7月5日,李根源至东山访古期间,曾寓居于居氏敦爱堂,李氏《吴郡西山访古记》有载。该宅位于上湾村九组,面积453平方米,建于明后期。现有一路四进建筑。第一进有花厅、书房;第二进大厅,亦称圆堂;第三进为前住楼;第四进为后住楼。花厅面南三间带两厢,内四界前廊建筑形式,前施鹤颈轩。花厅西侧有书房两间,结构紧凑。大厅面阔五间,前后住楼均面阔三间。图32 敦爱堂前古道图33 民国张巷登善医院病房安庆堂情系明星王人美

1937年的一天,杨湾安庆堂叶先生迎来了一位上海电影界的大明星,名叫王人美。两年前,王人美随剧组到东山杨湾拍摄电影《渔光曲》,就借住在叶氏安庆堂(图34)里,并同叶氏交了朋友。1935年,《渔光曲》在苏联第一届国际电影节上获荣誉奖。上海沦陷后,许多爱国进步的文艺界人士纷纷出走,王人美也不愿为日本人拍片,想起了当年拍摄《渔光曲》时,曾居住过的东山杨湾叶氏老宅,她先写了一封信给叶先生,信中说想到他那里去住些日子,叶先生回信表示非常欢迎。几天之后,叶先生在码头接到了这位名噪一时的大明星。王人美在杨湾叶氏安庆堂里一住就是半年,直到日本人寻找她的风声过后才回到上海。安庆堂位于上湾村85号,南洋里更楼西侧,建筑面积803平方米。清末叶姓所建。该宅原规模宏大,有五进建筑。现保存前后住楼两幢。前后住楼均面阔三间带两厢,后住楼两厢附南侧小楼。该宅因电影明星王人美居住过而名声鹊起。图34 安庆堂圈门承锡堂柳暗花明又一村

承锡堂,位于杨湾大浜村,建筑面积159平方米。吉林省政协常委、书协副主席金中浩故居。保存有住楼与附房等建筑。住楼面阔两间带一厢,附房南有小天井,内有八角青石栏古井一口。杨湾金氏世代在上海经商,民国年间钱庄襄理金伯涛在故乡购地筑宅,为防太湖强盗抢劫,筑宅时其楼上楼下置密室多处,以藏财物。其宅面积虽不大,楼上下有明楼暗道,犹如一座迷宫。从其门楼字牌内所镌“丁丑年松泉重建”字铭,系民国二十六年(1937)所建。该宅的保存为研究杨湾村民国年间的传统民居提供了实物资料。(图35)图35 承锡堂大厅

此外,村中保存较为完好的明代建筑还有:熙庆堂、景云堂、宏远堂、燕诒堂、宋宅、叶宅、王宅等10多幢。清代建筑还有:遂祖堂、崇仪堂、宁远堂、诒瞻堂、三善堂、志仁堂、森玉堂、景德堂、朱宅、黄宅、费宅、姚宅及更楼、水龙间等近20幢。

上海开埠后,“钻天洞庭”捷足先登,杨湾商人赴沪经商与从业金融者更多如过江之鲫,据不完全统计,整个民国时期,杨湾约有近千人在上海学过生意,内有不少人事业有成,在沪开办钱庄、典当、银行、丝栈、绸庄等,这些大商人后来大多挟资回归故里,建造深院大宅安享晚年,故杨湾民国豪宅多于他处。规模较大的有承志堂、集庆堂、怀庆堂、安庆堂、敦善堂、仁剑堂、承锡堂及徐宅、朱宅、王宅、严宅、席宅等30多家民居。第四节 名胜古迹数不胜数“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境内古迹名胜多达100多处,其中吴越春秋、唐宋、明清及民国古遗址有20多处,古桥、古井、古碑多达80多处。“十只画船何外宿?洞庭山脚太湖心。”杨湾古村无疑是青螺贝壳上一道绚丽的光彩,唐代白乐天游船的归处。演武墩烟屯平越千村晚“此地曾经演武来,刀光戟影想风雷。健儿身手今何处,放眼惟馀石一堆。”演武墩,又名“烽火台”,俗称“阿五墩”,东周遗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