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雳大医——李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4 12:10:07

点击下载

作者:张存悌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霹雳大医——李可

霹雳大医——李可试读:

内容提要

本书是《火神派著名医家系列丛书》之一。作者广泛收集了李可老中医的著述,包括未发表的手稿,本着“理法方药,系统归纳,突出特色,注重实用”的原则,重点归纳了李可三大学术特色、九大学术观点、36首自制方、22个药对简方、10味要药心得、21种病症的临床经验、14种疑难病症诊治之思路与方法等。观点鲜明,纲目清晰,资料翔实,切合临床。

本书有两个特点:一是在整理学术的同时,对李可的人文精神也进行了探讨,揭示其大医的精神世界,总结其成才之路和临证经验,对民间中医的成长具有启发作用;二是在充分肯定成就的同时,对有些问题也进行了探讨。以上是目前有关李可研究和著述中很少见到的,对于名家学术经验的总结作了有益探索。

本书不仅可以推动李可学术思想的传承,而且有助于火神派的研究和发扬,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适合中医界人士和中医爱好者阅读,尤其中医院校的学生会从中受到诸多启迪和教益。李可老中医

箴 言

从李可身上能见到真正的中医的脊梁。

振兴中医须要有万千个像李可院长那样能用中医药治疗急危重症、疑难病症的人才。——国医大师 邓铁涛

我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有一天,真的能够去拍中医。我要拍的人第一个就是李可老先生……在这些老先生身上,我看到一种真正的无畏和担当。——著名媒体人 梁冬

立大志,受大苦,成大业,中医复兴,舍我其谁;人民儿女,菩萨心肠,英雄肝胆,霹雳手段。——李可

学中医先要有菩萨的心肠,还须要英雄肝胆,为救人命敢用霹雳手段!——李可

仲景学说是中医学说的灵魂,也是破解世界性医学难题的一把金钥匙。难症痼疾,师法仲景,是我一生的座右铭,愿与青年中医共勉!——李可《伤寒论》理法方药的大环节之中,基础有效剂量是一大关键!——李可

总 序

《火神派著名医家系列丛书》的出版是有关火神派研究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医学术流派探讨的一件盛事,作为丛书主编,借此机会谈几点看法,并就教于广大同道。

一、火神派的主流应该肯定

近年来,火神派异军突起,以其独特风格和卓著疗效引起广泛注意,在医坛上产生了非同寻常的反响,虽然不无异议,但其主流的发展是卓有成效、有目共睹的。这主要表现在:

1.有关火神派的几十部专著相继出版,其中如《郑钦安医书阐释》《扶阳讲记》《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中医火神派探讨》等书一再加印,堪称畅销书;特别是郑钦安的著作《医理真传》《医法圆通》及其著作的合集竟有多种版本先后上市,虽然不无跟风之嫌,但毕竟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的需求。

2.从2008年起,全国连续召开了七届“扶阳论坛”会议,媒体报道场面热烈,颇有“爆棚”之势。2012年11月在成都召开的第五届“扶阳论坛”会议上,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专程到会,并致辞祝贺;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区还多次召开了有关火神派及吴佩衡、李可等人的专题研讨会;《中国中医药报》和《中医杂志》时有相关文章和报道发表。

3.发掘了一批近代火神派名家如吴佩衡、祝味菊、范中林、刘民叔、戴丽三等人的学术经验,他们早年的医案集相隔多年后又重新再版;郑钦安以前的扶阳医家亦有新的发掘,几种著作新近上市,如《扁鹊心书》《素圃医案》《吴天士医话医案集》等;涌现了一批当代火神派名家如卢崇汉、李可等人,病人门庭若市,甚至其弟子亦患者盈门;在民间则有相当数量的医家以“火神派”著称,在患者中有一定影响。

4.全国扶阳论坛2011年建立了“中国扶阳网”,为火神派的学术交流提供了新的平台,民间的扶阳网站则场面兴旺。有意思的是,相当一批中医爱好者接受、推崇火神派,满世界宣扬扶阳观点,有些人甚至成为“火神派票友”,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股“火神派热”,这种局面应该说是多年来少见的。

尽管有人对火神派持有异议,挑出一些毛病,但上面所举应该是火神派发展的主流,这一点应该首先肯定。即或有些不足,某些医家言论不当,亦属枝节问题,不影响大局。

二、火神派的主要学术思想

火神派是一个独立的医学流派,其学术思想是独特的、系统的。作者归纳了火神派的主要学术思想:

1.阴阳为纲,判分万病

这是其最基本的学术观点。郑钦安“认证只分阴阳”“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的阴阳辨诀,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2.重视阳气,擅用附子

重视阳气,强调扶阳是火神派的理论核心;擅用附子,对辛热药物的应用独树一帜。所谓擅用附子,表现为广用、重用、早用、专用附子等方面,其中以广用附子为必要条件,其余三者为或然条件。

3.详辨阴证,尤精阴火

对阴证的认识十分全面,对阴火的辨识尤其深刻,独具只眼,此为其学术思想最精华的部分。唐步祺先生称:“郑氏所特别指出而为一般医家所忽略的,是阴气盛而真阳上浮之病。”此即指阴火而言。

4.阴盛阳衰,阳常不足

阴盛阳衰是对群体发病趋势的认识,即阴证多发,阳证少见;阳常不足,阴常有余是对个体阴阳变化的概括。二者结合,可以说是火神派对人群发病的病势观。这是决定其强调扶阳、擅用附子的前提条件。

以上这些观点前后呼应,一以贯之,形成一个独立的思想体系,作者称之为“四大纲领”。其中,最核心的一点是重视阳气,擅用附子。由此可以为火神派正名:所谓火神派,是以郑钦安为开山宗师,理论上推崇阳气,临床上擅用姜附等辛热药物的一个独特的医学流派。其中,尤以擅用附子为突出特点,乃至诸多医家被冠以“某附子”之类的雅号。广义上说,一个医家如果重视阳气,擅用附子,就可以称之为“火神派”。

火神派根源于伤寒派,所以选方用药具有明显的经方法度,风格十分鲜明独特。除擅用附子外,选方以经方为主,加减不过三五味,精纯不杂,法度谨严,绝不随意堆砌药物。具有这种风格者,作者称之为“经典火神派”,即较为忠实地继承了郑钦安的用药风格者。按此标准,吴佩衡、戴丽三、黎庇留、范中林、唐步祺、曾辅民、周连三等人可谓经典火神派的代表。作者认为,经典火神派是一种较为纯正的境界,一般人需要修炼方能达到。

区分“经典火神派”和“广义火神派”,纯粹出于研究的需要。实际上,广义火神派的众多医家以丰富各异的独特风格拓展了火神派的学术内涵,比如祝味菊先生的温潜法中用附子配以龙齿、磁石、酸枣仁、茯神,李可先生“破格救心汤”中四逆汤与人参、山茱萸的合用,补晓岚先生的“补一大汤药”熔温辛于一炉,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思路等,都有着广泛影响,丰富发展了火神派的学术内容。派内有派,在所有医派内部包括伤寒派、温病派等都是存在的。本丛书的宗旨就是要发掘包括“广义火神派”在内的各位名家的独特经验。

三、火神派是经世致用的

火神派不仅有独特的学术思想,更重要的是——它是经世致用的,即有利于当世中医,致力于提高疗效,说通俗些,火神派治病是管用的。这个学派之所以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疗效才是它的生命力。

1.有大量的临床验案为证

无论是近代的《吴佩衡医案》《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及《鲁楼医案》《卢氏临证实验录》等,还是当代的《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唐步祺的《咳嗽之辨证论治》等个人医案专辑,以及近年出版的《中医火神派医案全解》《火神派当代医家验案集》等十几种名家选集,都收录了众多火神派医家的治验病例,既有常见病,更有疑难重症,其用药风格之鲜明、辨证思路之独到、病例之多、疗效之高,都足以令人称奇赞叹,这才是弘扬火神派的最根本的基础。

2.有一批医家转变医风,欣然变法,成为火神派门人

认识并接受一个学派是需要亲身实践的。很多医家在学习和实践以后,认识到火神派的奥妙,接受其学术思想,一改多年医风,弃旧图新,转入火神派殿堂,一如当年沪上名医徐小圃、陈苏生投入祝味菊门下,成为火神派一员。这从侧面反映了火神派的效用和影响。下面引录几位医家的感言,可见其变法的心路历程:

陕西省扶风县中医爨(音窜)新德:“走上中医之路40年,虽遵‘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之旨,但大多在云里雾里摸索,常感到胸中了了,指下难明,辨证论治漫无边际。后接触到中医火神派医著,看到火神派起死回生的医术,为他们大剂量应用附子而惊心动魄,为其神奇疗效而拍案叫绝,赞叹不已。后在临床中运用扶阳理论治疗疑难病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对火神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医风为之一变,对时下西医无法治愈的一些疑难症的治疗后,神奇疗效不断出现。”(《著名中医学家吴佩衡学术思想研讨暨纪念吴佩衡诞辰120周年论文集》,下同)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中医郭文荣:“余上世纪60年代步入中医之门,从师攻读经方……纯中医四十载,临床每遇疑难病症,自认为辨证无误,选方用药正确,经方、时方、名老中医经验等方法用尽,效果不佳,非常困惑。自近三年学习了唐氏的《郑钦安医书阐释》、卢氏的《扶阳讲记》及《吴佩衡医案》、张氏的《中医火神派探讨》等火神派著作,犹如发现了新大陆,相见恨晚,临床疗效大大提高。由此认为,扶阳理论是中医今后发展的方向,是中医的捷径。”

福建省南平市中医余天泰:“自从学习火神派以来,特别是接受祝(味菊)师观点(指‘阳常不足,阴常有余’论)后,一改30余年遣方用药之风格,临证治病注重温阳扶阳,疗效大有提高,从而也更加增添了我对中医药的信心。”(《第二届扶阳论坛论文集》)

河南滑县老中医陈守义自谓:“学了火神派以后,感觉以前60年白学了。”

河南驻马店市中医傅文录说:“学了火神派后,的确有大彻大悟之感觉。深深感悟到,临床工作二十余年,苦苦地执著追求,却百思不得其解。一入火神派门槛儿,可谓别有一番洞天,不仅有拨云见日、茅塞顿开之感,同时还有一种在一瞬间抓住了中医之根蒂与精髓之感,也充分认识到中医博大精深后面那真正的内涵与神灵。”

看得出,他们都是从医几十年、有一定声望的老中医,晚年变法,转变医风,说明火神派确实经世致用,引人入胜,一如当年齐白石58岁时毅然“衰年变法”,成就一番功业。如果征集这方面的事例,相信会有更多的医家畅谈变法感悟。

作为火神派的传播者,作者还有幸接触过不少中医“粉丝”“票友”,慕名找到作者,述称接受扶阳理念后,求医转用火神派方药,疗效明显提高,许多久治不愈的痼疾竟然迎刃而解;有些“票友”还能仿照火神派方略给人治病,疗效居然不俗。如果征集这方面的事例,同样能有许多故事。

四、阳虚法钦安,何偏之有

火神派的兴起乃至成为热点无疑是好事,由此引起有关学派及学术的争鸣,也是正常的。中医学历史证明,不同学派通过交流、争论,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才是推动中医发展的动力。因此,鼓励、支持包括火神派在内的学派研究,是中医继承、提高与创新的应有之义。

有关火神派争议最集中的一点就是火神派是否有偏?许多人称其重阳有偏,用附子有偏……总而言之,一个“偏”字了得!火神派是否火走一经,剑走偏锋?这个问题应该辩证地看,所谓偏是偏其所长,偏得其所,有其长即有其偏,无所偏则无其长。

1.各家学说“无不有偏”

历史上各家流派都有自己的研究重心和方向,议论必然有所侧重,强调一说,突出一义。金元四大家分别以突出寒凉、攻下、补土、养阴而见长,旗帜鲜明地提出各自独立的学说,构成了中医丰富多彩的各家学说框架。由于强调一说,突出一义,议论与着眼点自然有所偏重,这是很正常的。刘完素主张“六气皆从火化”、张子和“汗吐下三法该尽治病”、李东垣把“大疫完全归咎于内伤”、朱丹溪的“滋阴降火论”可谓皆有其偏,不了解这一点,就是对各家学说缺乏起码的认识。

火神派强调阳主阴从,与阴阳并重的理论确有不同;强调肾元的作用,与东垣重视脾胃也不相同,唯其如此,才显出其观点的独特性和侧重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各家皆有所偏,所谓有其长即有其偏,无所长则无其偏,这是各家学说的基本特点,不承认这一点,各家流派恐怕就无以存在了。清·李冠仙说得好:“殊不知自昔医书,惟汉仲景《伤寒论》审证施治,无偏无倚,为医之圣。后世自晋叔和以下,无不有偏。迨至金元间,刘、张、朱、李,称为四大家,医道愈彰,而其偏愈甚。河间主用凉,丹溪主养阴,东垣主温补……前明王、薛、张、冯,亦称为四大家,大率师东垣之论,偏于温补,而张景岳则尤其偏焉者也。其实《新方八阵》何尝尽用温补,而其立说则必以温补为归。后人不辨,未免为其所误耳……不善学者,师仲景而过,则偏于峻重;师守真而过,则偏于苦寒;师东垣而过,则偏于升补;师丹溪而过,则偏于清降。”(《知医必辨·序》)

虽说“医道愈彰,而其偏愈甚”之语说得有点过头,但终归指明了各家学说“无不有偏”的事实。

2.补前人未备而成一家言

从另一方面讲,这种所谓偏确实又持之有据,言之有理,并未超出经典理论的范畴,绝未离经叛道,否则它不可能流传下来,因为它经不起历史和实践的考验,从这一点上也可以说并不偏。明·李中梓说:“(金元)四家在当时,于病苦莫不应手取效,考其方法若有不一者,所谓补前人之未备,以成一家言,不相摭拾,却相发明,岂有偏见之弊?”“子和一生岂无补剂成功?立斋一生宁无攻剂获效?但著书立言则不及之耳。”孙一奎则说:“仲景不徒以伤寒擅长,守真不独以治火要誉,戴人不当以攻击蒙讥,东垣不专以内伤树帜,阳有余、阴不足之谈不可以疵丹溪。”(《医旨绪余》)《四库全书提要》对这几句话大加赞赏,称为“千古持平之论”,难道今人还不及古人公允?

火神派强调扶阳的主张不过是对《内经》“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观点的发挥而已;强调肾阳的功用,与古人“肾为先天之本”“补脾不若补肾”的理论也有相近之处,并未离经叛道,何偏之有?成都中医药大学的汪剑教授称:“仔细研究火神派医家的著作,便能发现火神派作为中医学术体系范围内的一种学术流派,其理法方药始终遵循辨证论治的规范。”此论公允。

坦率地说,不排除有人“各承家技,始终顺旧”,见到稍有创新之见,轻则认为偏差,重则斥为离经叛道,其实是保守思想在作怪,或者对各家学说缺乏常识。历史上,各家学说均曾遭受非议和攻击,可以说无一例外,有的还很激烈,看一看温补派与寒凉派、滋阴派的争论就可以知道。然而,这些流派今天仍被接受并予发扬,历史证明了它们的价值和地位。这里,关键是对各家学说应持历史态度和客观分析,要“因古人之法而审其用法之时,斯得古人立法之心”,否则“窥其一斑而议其偏长”(明·孙一奎语),那才真正出了偏差。

3.阳虚辨治,独擅其长

关键是要认识到各家流派各有所长,各具特色,“人讥其偏,我服其专”。不要求全责备,以偏概全,学者要善于取精用宏,博采众长,“因古人之法而审其用法之时”,何偏之有?我们常说,“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明医杂著》),诸家各有其长,各司其属,为诸多医家所遵奉,没有人嫌其偏,“果医者细心参酌,遇热症则用河间,遇阴亏则用丹溪,遇脾虚则用东垣,遇虚寒则用景岳,何书不可读?何至咎景岳之误人哉!”(《知医必辨》)

今作者聊为续一句“阳虚法钦安”——遇阳虚之证则参用郑钦安之法。其他中医学派都可以信奉,怎么轮到火神派就出偏差了?恐怕还是见识不够。须知郑钦安“于阳虚辨治所积累之独到经验,实发前人之所未发……千古一人而已!”(唐步祺语)大要在善用之而已,何至咎钦安之误人哉!

清•齐有堂说:“六经原有法程,病在阳明,所怕是火,火邪实盛,足以竭阴,法当急驱其阳,以救其阴;病在少阴,所喜是热,热尚未去,阳即可回,法当急驱其阴,以救其阳。不明其理,肆谓某某喜用温补,某某喜用寒凉,安知仲景之法条分缕析,分经辨证,确有所据,温凉补泻,毫不容混,乌容尔之喜好也耶?徒形所议之疪谬耳”(《齐氏医案》)。意思是说病在阳明,当救其阴;病在少阴,当救其阳,“分经辨证,确有所据”。那些“不明其理”者,却反说人家是率性而为,肆意称其“喜用温补”“喜用寒凉”等,实在没有道理,“徒形所议之疪谬耳”——徒然显示这种议论之谬误耳。

当然有所偏不等于走极端,火神派主张阳主阴从不等于有阳无阴;重视阳虚不等于否认阴虚;主张扶阳并不废止滋阴;广用附子不等于滥用附子,等等,其实这些属于常识范围,一个成熟的医家怎么能犯这种低级错误?

不管怎么说,火神派的兴起乃至成为“热点”都是好事,如果由此引起有关学派乃至整个中医学术的争鸣,都将促进中医的繁荣和发展。

五、火神派是第八个医学流派

火神派完全符合构建一个医学流派的主要条件,即:有一个颇具影响的“首领”郑钦安;有两部传世之作《医理真传》和《医法圆通》;有以吴佩衡、唐步祺、卢崇汉等为代表的众多传人延续至今,民间拥戴者尤多。它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创制了代表本派学术特点的几首名方如潜阳丹、补坎益离丹等,而其用药特色之鲜明更是超乎寻常,其临床大量成功的案例都表明这是一个特色突出而经世致用的医学流派,与其他医派相比可以说毫不逊色。我们认为它是继伤寒、金元四大家、温补、温病派之后的第八个医学流派。作为建议,它有理由补充到高校《中医各家学说》的教材中去。相信火神派的学术价值,必将越来越得以彰显,薪火相传。火神派热也好,“冷思考”也好,都不会以任何个人意志为转移,它将按照中医发展的规律展示自己的前程。

六、关于丛书编写的设想

本丛书旨在进一步发掘、整理火神派的学术思想和丰富的临证经验,形式上以医家为单元,从广度和深度来揭示入选名家的丰富各异的学术特点,进一步弘扬其学术精粹,促进当代中医临床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为各家学说和基础理论研究进行新的拓展。

我们拟分批推出这套丛书,第一批暂且选定郑钦安、吴佩衡、祝味菊、刘民叔、范中林、戴丽三、唐步祺、周连三、李统华、曾辅民、李可等医家作为选题目标,他们的火神派医家身份应该没有问题。

关于各书作者,像吴佩衡、戴丽三等都有后人或传人,由他们来编写,应该是理想人选。其他则遴选对某医家有兴趣、有研究者执笔,当然,他们应该是火神派传人,至少应该对火神派有着相当的理论基础。

每位医家基本内容包括:医家生平事略、师承、门人及人文掌故等,重点是其学术思想尤其有关火神派的内容,包括理论建树、临床经验、医案荟粹等,当然也包括非火神派方面的内容,以展示其学术全貌。中心是全面而深入地发掘各个医家的独特学术风貌。

总之,鼓励和支持包括火神派在内的学派研究,是中医继承、提高与创新的应有之义。我们应该乘势努力,通过火神派研究,推动整个中医学的发展。《火神派著名医家系列丛书》的编辑出版,在各家学说的研究中尚属首创,这是一次尝试,缺点在所难免,还望高明赐教。张存悌2016年5月

出版者言

中医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学派纷呈,流派林立,名医辈出,是中医发展史上鲜明的文化现象。历代不同学术流派既相互争鸣,针锋相对,又互相渗透,取长补短,从而促进了对中医药理论认识的深化,丰富了中医药内涵,补充和完善了中医药理论体系,提高了中医药的学术水平。可以说,中医学术的发展一直就与不同学术流派、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紧密相连。

我们策划出版这套《火神派著名医家系列丛书》就是想从医家这个视角,来深入探讨火神派的学术观点和主张,挖掘整理火神派医家丰富各异的学术思想和特色鲜明的临证经验,展示他们别样的医学人生和独特价值,进而推动中医药学术的传承与发展,促进当代中医临床水平的提高。

不用讳言,对于“火神派”,业界尚存争议,作者的观点、主张也不一定完全正确,这都是很正常的,体现了学术的开放、自由。我们期望这套丛书的出版能够进一步引发对火神派乃至中医学术流派的探讨和研究,我们也将一如既往地积极为这样的学术探讨、争鸣提供广阔的平台。相信只要是出于发展中医药事业,出于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出于促进中医临床诊疗水平提高,无论观点如何,主张怎样,都会得到尊重。

还需特别说明的是,丛书中的医案、处方,尤其是药物用量都是医家在当时特定条件下的个人临床经验,如有的医案处方中附子、乌头、细辛等有毒中药的用量很大,读者研读时应特别注意,慎重对待,切不可盲目生搬硬套;非专业读者,必须在相关临床医生指导下应用,以免发生意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5月

前 言

一、李可传奇

李可老中医是民间中医的一面旗帜。

他偏居山西灵石县一隅,却医名远播,以擅用大剂量附子、乌头等峻药著称,治愈了很多西医都放弃治疗的急危重症以及疑难病症,由此被称为“救命先生”。

他自学成才,却被中医泰斗、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赞为“中医的脊梁”,请上广东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等高等院校的讲台,宣讲其学术经验;他的一本专著《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被很多中医士子奉为“宝典”,孜孜研究。

他的职称是主治医师,却有包括《思考中医》的作者刘力红教授,著名主持人、中医文化传播人梁冬先生,山西科技出版社总编辑郭博信先生等在内的人士拜其为师,而私淑其学者恐怕更多。

他一介“山野村夫”,却发出“复兴中医,舍我其谁”的豪言壮语;他悲天悯人,“除了留着自家的房子住,连房底下的宅基地都卖了贴给病人了”;他曾被《南风窗》《中国中医药报》等著名报刊的记者多次采访,并写出报道、专稿,引起很大反响。梁冬先生说:“我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有一天,真的能够去拍中医……我要拍的人第一个就是李可老先生……在这些老先生身上,我看到一种真正的无畏和担当。”

2010年,在李老的倡导下,广东省中医院成立了“中医ICU”,开创了利用纯中医手段抢救、监护心肺重症的先河。对重症肺炎、呼吸衰竭、心脏衰竭等急危重症,采用纯中医或以中医为主的方法,取得显著疗效。

2011年3月,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全国首个“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基地”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正式成立,这是中国首次在综合医院成立一名老中医的学术流派传承基地;同年12月,甘肃省卫生厅批准成立“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甘肃省传承基地”。一个民间中医的学术经验受到如此重视,在全国都可以说是绝无仅有。

2013年2月8日,李可因病辞世。国医大师邓铁涛惋惜地表示:“李可的去世,中医界痛失了一位大将。”国医大师朱良春致唁:“李可先生逆境研医,造诣精深,使用重剂救治危重急症,活人无算,德艺双馨,一代宗师也。今驾鹤辞世,哲人其萎,杏林失色,乃中医界之巨大损失。”《中国中医药报》3月13日以整版篇幅,专门发文悼念李可。

面对李可如此丰富的传奇色彩,人们也许要问,一个民间中医,有什么过人之处,或者说超常之术,乃至在医林中造成如此影响?

本书拟就此展开探讨,研究李可老中医其人,总结其成才之路和学术特色,尤其是他丰富独特的学术经验。

二、编著设想

在反复研习李可著述的基础上,编者拟订本书的编写原则为:理法方药系统归纳,突出特色,注重实用。同时力求简明扼要,将其精华浓缩于“真传一张纸”之内。

亦即以理、法、方、药四大环节为纲,系统整理、归纳,这也符合李可多次强调的学术整理方法:“当代青年中医,以传承医圣薪火为己任,故在理、法、方、药四个大环节,要恢复医圣法度。”(《小青龙汤治重危急症举要》)“脚踏实地地把伤寒、金匮的理、法、方、药的精髓原原本本传授给学生。”“务使理、法、方、药恰合病机,化裁取舍得当,方能达到治病救人之目的。”当然理、法、方、药四个环节,有其内在联系,无法截然分开。

此外,本书还有下面一些持点:

1.在重点整理学术的同时,对李可的人文精神也进行了探讨,揭示其大医精诚之心灵世界,总结其成才之路和经验。

2.在充分肯定李可的同时,对有些问题也进行了探讨,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提出商榷。以上两点在目前有关李可的研究和著述中很少见到。

还有,充分收集素材,尽量将李可著述收罗齐全,尤其是多方收集了李可写给弟子的若干从未发表的亲笔书信,内容均关乎学术,弥足珍贵。谨此向为本书提供手稿的雒晓东、范金福、徐汝奇、杨文轩等人表示衷心感谢。第一章生平事略第一节 大医李可

李可一生很不平坦,概括说来,前半生坎坷,两次蒙冤入狱;中年步入医门,积累了丰富经验;晚年医名日盛,迎来人生和学术的顶峰。一、坎坷入狱,自学中医

李可,1930年生,山西灵石县人。“灵石县地处晋中两山夹一水的地方,是山西省最为狭窄的一个县城,两边是苍茫的高山,中间有汾水长流,是山西省至今唯一保持土葬风俗的县城,因为它实在拿不出一块平整的土地建个火葬场。我曾多次跟他上山出诊,刚爬上一座山,前面又是一座山,真是群山起伏,道路崎岖,荆棘丛生……我当时年龄五十出头,上山下山尚且累得气喘吁吁,看着走在前面瘦小的李师,想想他多少年来为治病救人风雨无阻,甚至半夜三更走在这样的山路上,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李可弟子郭博信眼中的灵石县和老师就是这个样子。

两次蒙冤入狱,使李可的前半生显得十分坎坷。16岁时初中学业未竟,他毅然从军,参加了解放兰州的战役。1949年进入西北军大艺术学院文学部学习,毕业后在第三军的《前进战士报》做编辑。西北全境解放后,转业到甘肃河西走廊及庆阳地区工作。

1953年,他被上级抽调参加工作队开展“三反运动”。性格耿直的李可因对一封重要信件发表了不同看法,就莫名其妙地成了“胡风反革命集团”西北地区的头目而入狱。入狱后不久,抓捕者发现这可能是一个冤案,准备“免于起诉”,李可说释放可以,但必须是“无罪释放”,否则就要把罪名性质定清楚再放。这样,李可被关押了2年7个月。

机缘巧合,这次入狱使李可得以结识中医。他和一个懂中医的黄姓狱友有几面之交,这个狱友告诉李可学中医要背“汤头”、看《伤寒论》等。于是,李可开始自学中医。狱中熬过两年多之后出来,正赶上3年大旱,他给上门来求诊的病人开出补中益气汤,效果很好。李可在给弟子徐汝奇的信中说:“不是这个方子能治百病,而是人们饿得太过,体虚则百病生。”“最为遗憾的是,我一生从未拜师。一则我是满身疮疤,自惭形秽;再则,在我的那个时代,沾上我是要倒霉的——从23岁起受冤长达28年,挨上我就要受牵连。所以只好个人苦斗……如果有陈老(江西伤寒大家陈瑞春)那样的人,我早已三拜九叩了。”

李可对山西中医学校的温碧泉老师是感恩的,他曾深情回忆道:“ (温老)是我60年代中医函授老师,也是我走上中医之路的第一位启蒙导师。温老慈祥和霭,平易近人,不修边幅,讲授高深的中医学理,深入浅出,幽默风趣,循循善诱,启迪学生悟性。每一节课,他都能讲透一个专题的方方面面,把他一生宝贵的学术观点和经验倾囊相授。他鼓励学生立大志,下苦功,多实践,勤反思,有所领悟,有所创新,勇攀医学高峰,振兴中医,为国争光。温老一生,呕心沥血,默默埋头于临床教学,桃李满天下。”(《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

1961年,李可被勒令退职,遣返回灵石老家。同年,李可成为全国第一批赤脚医生。“文革”开始不久,厄运再次降临,李可因为被诬告再次蒙冤入狱。“被抓进去关了1年零4个月。呆在外面很难受,常被揪去戴铁帽子游街,进去就舒服了,没人折腾你。看守所长每次把我提出来给人看病,还给准备一包烟。家里人在外面可受罪了,大队把口粮停了,全靠我老伴在县鞋帽厂打零工纳鞋帮,买回一些不算粮食的吃食养活4个孩子。她跟着我没少受苦……‘文革’以后,余之家境困顿,求饱已属不易。”李可后来回忆时仍不无辛酸。

艰难玉成。半生坎坷练就了李可坚强的性格,他说:“所幸28年时光,未敢虚度。逆境中学习中医,并终生矢志不悔,可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这与他后来成就一番事业,无疑是有关系的。《中国中医药报》记者常宇这样描写李可其人:“先生个子不高,十分清瘦,满头银发倔强地直立着,脸庞瘦削而棱角分明,感觉就是个性格非常固执、凡事都很坚持的人,就是我们常说的有很强意志力的那种人。”

1978年经全省统考,李可被录用为中医师,进入灵石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做了一名普通的中医大夫,从此展开了人生新的篇章。常宇写道:“那是他最忙的时候,从早上8点看到下午2点,没有办法,因为大都是外县来的农民,拖到第二天,住一宿又要多花钱。药房的同事不能正常午休有意见,李可只好自己出钱请他们吃饭。”

1982年7月,李可蒙冤27年后终获彻底平反。1983年他牵头创办灵石县中医院,任院长近10年,可以说是其职业生涯的一个高峰。但他说:“那是我最苦恼的阶段,病不能不看,杂事不得不管,太浪费精力了。现在回想起来,没有我中医院可能办不起来,但事情闹成以后我急流勇退就对了。”显然,他心里真正想的是治病,而不是升官发财。

1992年李可从县中医院院长的岗位上离休,自己开了一家诊所,每天都要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从而迎来他人生的顶峰时期。二、声名日盛,讲学传道

离休后,李可就在自己的诊所行医,这段约10年的生活应该说是平静的。2002年,随着《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的出版,邓铁涛先生为此书题词在前,刘力红教授撰文于后:“推荐这部佳作……并能藉此认识李老,认识中医。”李可开始为医林所知,当年编者即是从刘力红的撰文中知道李可并加以关注的。同时《南风窗》杂志、《中国中医药报》、中医文化传播人田原女士以及著名媒体人梁冬先生等,陆续对李可进行了采访、报道,使其影响更加广泛,声名日盛。由此,他全身心致力于弘扬中医学,展开他讲学传道的新篇章。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南方讲学

李可一直缺少一个平台传播其学术经验。受邓铁涛先生指点,从“2000年的时候开始来南方,第一次是参加仲景学说研讨会,打那以后每年都来三四次,其中包括广州、南宁,还有好些地方……基本上每年都来南方”(《谈中医养生》)。自此李可走出灵石,开始了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主要目标的活动,每年都要到广东、广西等地参加学术交流,发表演讲,临床示教,现身说法,其中包括第一、第二届全国扶阳论坛,以及在广东召开的三届专题性的“李可先生学术研讨会”。可以说,此时的李可是大展身手,达到其学术生涯的顶峰。

李可讲学重点在两广,但也去过江苏、浙江、山东、辽宁等地,他还“经常穿州过省给人诊治,网上关于李老的行踪随时更新,病人像看直播一样,也跟着他到处跑”。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他逝世为止。2.广收弟子

李可对自己的医术从不保守,他说过:“我对有苗头的青年中医,必尽力扶持……年轻人只要愿意学中医,我都愿意教。”(给弟子徐汝奇的信)对弟子真正是倾囊相授,毫无保留。有一些病证,后期方药有所变化,有新的感悟,他都会写出来发给弟子。不断有后学执弟子礼从各地登门求教,其中包括以《思考中医》一书名振一时的广西中医学院教授刘力红,著名主持人、中医文化传播人梁冬先生,山西科技出版社总编辑、《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一书的责任编辑郭博信,以及许多省、市中医院的教授、主任医师,如山东中医药大学的孔乐凯博士、广东省中医院的雒晓东、广州南方医院的吕英等。孔乐凯后来回顾:“读博士时,我一度很郁闷。我放弃了13年的西医探索,转到中医领域,却发现中医临床拿不出效果来,博士有什么用?在最苦闷的时候,遇见了李老。我正在十字路口徘徊,师父(李可)指给我一个方向,这才是正路。怎么证明?疗效就是最好的证明!这之前,我和社会上那些中医大夫没有本质区别。”这些弟子中有的已经有些名气,身边还有很多弟子,乃至李可被称为“师爷”。私淑李可之学者更是不少,甚至包括许多他的“粉丝”“票友”。3.建立传承基地

2010年,广东省中医院专门成立了“扶阳学派”传承小组和中医经典科,开展李可学术经验的继承、探索,以提高中医药在治疗急危重症的疗效。在李可倡导下,该院成立了“中医ICU”,开创了利用纯中医手段抢救、监护心肺重症的先河。对重症肺炎、呼吸衰竭、心脏衰竭等急危重症,采用纯中医或以中医为主的方法,超过90%的患者取得显著疗效。

2011年3月9日,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全国首个“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基地”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正式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李大宁介绍,这是中国首次在综合医院成立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流派传承基地,目的是为了尊重和保护不同风格、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中医药学术流派,形成百花齐放的学术交流局面。在学科带头人吕英带领下,基地以纯中医方法治疗急危重症、疑难杂症,其队伍不断壮大,一些李可的第三代弟子已独立门诊,有的日门诊量已达到90余人。

2011年12月3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及卫生厅批准成立“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甘肃省传承基地”,并且举行了揭牌仪式。一个民间中医的学术经验受到如此重视,专门为其建立传承基地,这在全国可以说是首创。面对这种局面,李可自然欣喜,他说:“基地的成立,已是国家对我一生的最高奖赏,比诺贝尔奖更为珍贵。”当然他也更忙碌了。三、积劳成疾,大医辞世

2006年底,李可因过度劳累而轻度中风,自行服药调理,他不忍见病家之苦,一直带病应诊。2007年6月初再度中风,自述:“广州事毕去深圳,讲座后接待病人,劳倦过甚,中风,眩晕,嘴向右歪,流涎不止。”2008年4月底又一次中风,不能起床,李可自述:“两年内,过劳发生三次中风,右臂失用。”但是他仍然一直没有停止诊疗活动,各地患者不断找他治病。

2011年11月下旬,李可曾到广州“过冬”,他在给弟子范金福的信件中谈道:“这次在南方过冬,主要是调养身体。近三年不断出毛病,我虽然比朱老(指朱良春老中医)小十多岁,但由于一生磨难重重,比他差远了。休养三个多月,稍好一些。”这期间他仍旧给范金福写了四五份学术资料,总计10页之多,包括“重定续命煮散”“大柴胡汤变方之二”“加味五生饮”等方剂。

2013年2月7日,李可终因积劳成疾于家中辞世,享年84岁。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等在广州举办李可追思会,国医大师邓铁涛十分惋惜地表示:“李可的去世,中医界痛失了一位大将。”国医大师朱良春致唁:“惊悉李可先生因病仙逝,噩耗传来,十分悲恸!李可先生逆境研医,造诣精深,使用重剂,救治危重急症,活人无算,德艺双馨,一代宗师也。今驾鹤辞世,哲人其萎,杏林失色,乃中医界之巨大损失,令人黯然神伤。”《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3月13日以整版篇幅,专门发文纪念李可。

一代民间中医大师就此谢幕,在他身后留下一座丰碑。四、著述简介

李可的著述除了一本《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之外,其余主要是演讲、访谈记录等,内容丰富但比较杂乱,且多交集重复,编者在此做一梳理。1.著述

2002年,李可的专著《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以下简称《李可经验专辑》)出版。这是其代表作,也是唯一的著作,书前附有邓铁涛先生的题词。这是一本医案专集,并非系统的学术专著,但部分医案后面附有“兼探”“按语”等,对若干专题和理论做了阐述,成为研究李可学术思想最重要的第一手资料。本书中引用但未表明出处的内容均来源于此。

该书收录了李可治疗内、外、妇、儿、五官、皮肤、肿瘤等各科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的246例验案,其中治疗急危重症的经验尤为突出、宝贵,由其书名即可体会。这一点,也正合前贤所论:“凡述医案,必择大症及疑难症,人所不能治者数则,以立法度,以启心思,为后学之所法。”(徐灵胎语)可以说,本书已成为中医救治急危重症的重要参考读本,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中医“慢郎中”的看法。

关于本书,李可曾跟道友徐汝奇说过,“开头第一篇,最后一篇,可说是全书的主线。”“我的东西,几乎没有经过什么雕琢,多数是从医案记录中照抄下来(我一生凡治重症、难症,必留医案),常常是就病论病,很少有高深的理论探讨,难入学者专家的法眼,不过确有实效而已。”“我写书的目的,便是要把我的思路、方法留给后人。水平尽管不高,绝对真实可信。”

此书带给我们的另一启示,就是李可堪称一位不折不扣的“全科医生”,举凡各科病症可以说无所不能,无所不治,而且疗效俱佳。这一点与他奔波于穷乡僻壤、缺医少药的基层有关,也正是在这种特殊环境下的锤炼,使其对内、外、妇、儿等科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李可在其书中说道:“作为基层中医,求治者五花八门,不允许自封专家而把众多患者推出门去。古代中医能以患者的疾苦为己任,随时改变自己的专业。我辈虽在医学水平上望尘莫及,但为患者解除疾苦的赤诚还是有的。”

当前受西医影响,中医院分科越来越细,各科“专家”只看本科的病,别科的病不给看,也不会看,给患者带来不便。而李可“他是从实际出发,群众有什么病,他钻研什么病,一切为了解除患者的痛苦”(郭博信语),这对基层中医而言尤具启发意义。编者认为,一个好的中医,高明的中医,确实应该是一个“全科医生”,什么病都能看。事实上做到这一点并不难,科目虽不同,其医理却是相通的。2.演讲

主要就是李可晚年在各地的一些演讲。这些演讲是就某一专题进行论述,多有见地。李可生前未予汇编出版,编者将其目录整理归纳作为本书附录,以供学者研究。3.访谈记录

李可曾接受时政杂志《南风窗》记者的采访,访谈记录以《回到古中医路上》为题发表于《南风窗》2007年14期上。《中国中医药报》记者常宇采访李可后,发表了《参透玄机,道在江湖》的报道(《中国中医药报》2008-2-20)。著名中医文化传播人田原女士曾先后两次采访李可,其访谈记录结集成书,即《人体阳气与疾病》《捍卫阳气不生病——纪念一代大医李可》《传奇中医绝学专号——人体阳气与疾病(纪念传奇大医李可先生)》先后出版,这些均不失为研究李可的参考读物。4.校点书籍

李可多年收集并校点了“民国”时期医家彭子益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并写了序言。

为其弟子等人的著作(多为研究李可内容)写过几篇序言,如吕英的《气一元论与中医临床》、张涵的《圆运动古中医临证应用》、郭博信的《中医是无形科学》、齐玉茹的《李可学术经验学步实录》、孙其新的《李可临证要旨(1)》以及《中医师承十元丛书》的总序等。

此外,编者还多方收集到了李可写给弟子的若干亲笔书信,内容均关乎学术,虽未发表,但弥足珍贵,皆可供研究参考。

总体而论,李可著述较杂,系统性不够,应予整理,以便更好地研究、继承其学术思想。玉本天成,琢须灵气。作为民间中医,李可的学术犹如一块璞玉,要将其精华整理在一本书内,既要系统归纳,又要突出特色,确实要下一番工夫。第二节 人文李可

在南方医院李可学术传承基地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幅李可的书法:“立大志,受大苦,成大业,中医复兴,舍我其谁;人民儿女,菩萨心肠,英雄肝胆,霹雳手段。”这既是勉励弟子的座右铭,也可以说是李可的夫子之道。

坎坷的人生经历对李可是一种锤炼,从而铸就了他的优秀品格,这些品格成就了他的事业。因此探讨其品格修养,有助于理解李可的成功之路。一、精勤不倦,博极医源“名医必然饱学,断无俭腹名医”(近代名医程门雪语)。大凡名医,没有不重视读书的,他们刻苦攻读,精勤不倦,博极医源,真可谓“耽嗜医经五十年”(金元名医张子和语)。李可所以能练就高超医术,与其终身刻苦读书是密不可分的。他曾这样总结自己:“我一生大部时间奔波于穷乡僻壤、缺医少药的山村。农民生活困苦,一旦患病,只能望医院而兴叹。为解救病人疾苦,我苦练针灸,搜集简便验廉的中医治法,力求使农民少花钱而治大病。又因求医者病种繁多,贫病交困,情极可悯,推出去于心不忍,接下来则力难胜任,只好现买现卖,急用先学,白天诊病,夜晚挑灯翻拣资料,读书明理,辨识病机,寻求有效治法,以解患者燃眉之急。故一生所学甚杂,内、外、儿、妇、五官、皮肤各科均有涉猎。自迈入医门,常为破解一则医学难题,弄得焦头烂额,废寝忘食。至今虽年近古稀,仍不敢稍懈,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正是这特殊的年代、特殊的患者群,以及身处逆境奋发苦斗,锻炼、造就了我攻克多种疑难病的能力。”(《李可经验专辑·自序》)郭博信在其书的序中说李可“晚上攻读医书,几十年来从未在夜晚2时前睡过觉,至今已70高龄,依然如是,每次外出他都是背着厚厚的书包,利用诊余攻读不辍”。李可的医案中常有“灯下夜读”“诊余温课”的记录,虽至晚年,也一直保持着书不离身、每晚夜读的习惯。

孔乐凯也说:“给大家说一个我十分钦佩李老的地方,到现在,他老人家包里永远是装着几本书,一有时间他就会拿出来读。”(李可演讲稿“中医大症的临床思路”)

从李可著述中所涉及的医家和书,就可看出他读过大量医书,可以列出一长串名单:古代如《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备急千金要方》《医宗金鉴》《证治准绳》《本草衍义》《名医类案》以及王叔和、刘完素、张景岳、郑钦安、李东垣、朱丹溪、喻嘉言、傅青主、陈修园、赵献可、黄元御、王清任、左季云等医家的书;近现代如张锡纯、彭子益、唐容川、曹炳章、蒲辅周、岳美中、叶橘泉、姜春华、朱良春、万友生、刘炳凡、金希聪(浙江东阳医家)、刘沛然(河北名医,以擅用细辛著称)等医家的著述,总计当在三五十家以上,这还不包括没有显现在文章中的医家。仅就此而言,一般医家就难以匹敌。

李可读书注重独立思考,“读古人书,最忌死于句下。人人皆同,唯我独疑,亲手做过,方可发现真理。读《伤寒》要当如此”(李可演讲稿“思路与方法”)。

李可主张,即便是民间医家的经验,只要有一技之长,也都要虚心学习,如其所说:“纵有一技可师,师之;纵有一剂可承,承之。”(《中医师承十元丛书·总序》)例如,他在《思路与方法》的讲演中就曾专门介绍一个别人治癌的具体例子:“食管癌晚期,东北一友人嘱服生禹白附子,蒸熟打粉,早、晚各l两,调糊服之。初服3 ~ 5日内,食管、胸腔发麻,之后日日呕出痰涎及肿瘤块屑,20日进食如常,1个月后拍片,肿块消失。现已生存6年,壮健逾于平昔。”

其弟子郭博信介绍:“他常自谦地说自己不是中医科班出身,一生涉猎颇杂。”称李可博览群书,乃是实至名归。二、一心赴救,草根本色

李可医术精湛,却始终保持着基层医生的本色。他常年奔波在贫困山区,“差不多跑遍了灵石县100个大小村庄”。郭博信回忆:“我曾多次跟他上山出诊,刚爬上一座山,前面又是一座山,真是群山起伏,道路崎岖,荆棘丛生……我当时年龄五十出头,上山下山尚且累得气喘吁吁,看着走在前面瘦小的李师,想想他多少年来为治病救人风雨无阻,甚至半夜三更走在这样的山路上,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几十年来他遇到过多少风险,吃过多少苦头,无论我怎样问,他总是淡淡一笑,只字不提。在他看来,这些比起百姓的生命都微不足道。”

他以悲天悯人之心,救治穷苦百姓。李可说:“农民太穷了,许多病人没钱拿药就记在我的账上,最后只能给免了。一来二去,孩子们都抱怨,说我除了留着自家的房子住,连房底下的宅基地都卖了贴给病人了。”

孙思邈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李可堪称是这样一位一心赴救的苍生大医,逢遇急危重症必能全力以赴,不避风险,既有英雄肝胆,又有过人见识。常宇说:“在当时的农村,非到危及生命不敢言医,一发病就是九死一生。”李可告诉记者:“很多患者情极可悯,推出去于心不忍。”“救人如救火,他从不多想,尽量努力就是。”郭博信介绍,“很多医生听了病情后断定救治无望,掉头就走,但这时只要叫上李可,必赶往救治无疑。”李师的可贵之处,就在于面对病人生死存亡之际,从不考虑个人得失与风险,而是像孙思邈所称道的苍生大医那样一心赴救。

请看例证:2005年,延安保育院最早的第一任院长病了,“是由肺癌、胃癌转移到胰头,最后并发心衰,北京方面建议他们找我。当时周围有几位同志就劝我,这事不要冒险,她是有身份地位的人,是个老革命,她是对国家有贡献的人,她在战争时收养的21个孤儿中有17个是少将。她对国家有很大贡献,你这么几千里,贸然在电话里告诉人家一个方子,你把她吃死了怎么办?我考虑再三,说这种同志我们更应该想尽办法救她,根据我的经验,不会出问题。告诉力红就把这个东西发过去,老太太吃了药,第三天就下床了……以后我还专门去看过她一次,最后活了三个多月”(李可演讲稿“治未病——救胃气,保肾气”)。

李可说:“除了一点为救人命甘担风险的赤子之心外,别无所求……胆子太小、顾虑太多是没办法救急的……有朋友说我是二百五,一根筋。我也开玩笑地说,大不了我再回去蹲监狱。其实我心里当然有数,又不是一例二例,是几百例、几千例。”常宇写道:“古人所论死证、死脉,未必尽然……但有一线生机,便当救治。”

这些话掷地有声,袒露了李可一心赴救的大医胸怀。

他心系病人,重症病人他必亲自看护,每次救治都亲自熬药,喂药,守护半天,看脱离危险了再走。如治宋某鸡爪风症,重投川乌30g,“为免病家提心吊胆,余亲临病家,为之示范煎药,待病人服后安然入睡,平安无事,方才离去”。治阑尾脓肿合并肠梗阻任某案,“余在病家守护一夜”。这样的记载,在《李可经验专辑》中多处可见。三、学养精深,文采斐然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好的文笔有助于学术的传播。虽然是自学成才,但李可有过当记者的经历,故其记案详细,述症精确,文笔练达,显示出深厚的文字功底。话说得明白,不乏文采;理讲得透彻,时有警句,文理皆佳,他是有才华的。当然这不止得益于其记者的经历,更主要是其精勤不倦的学习和历练的结果。这一点,李氏门人很少提及,岂不知这正是其学养精深的一种体现,也正是李可成为名家的一个因素。李可虽然出自民间,可观其医案却生动精彩,丝毫不逊于名医大家的手笔。以其水平来衡量,李可对某些弟子的书稿“总觉不够明白畅晓”,也就不足为怪了。

随手摘录《李可经验专辑》中的几个例句:“劳伤之体,例同无粮之师,利在速战,邪去则正安,姑息适足以养奸。”周某子宫脱垂案,论及前医用补中益气汤加陈皮、焦槟榔、炒莱菔子、枳壳之误:“每剂红参10 ~ 15g,累计用达1kg之多,挽危救脱亦富富有余,治普通气虚自应早已奏功,何以愈治愈殆?盖错在见胀消胀,消导助运化而误用槟榔、莱菔子、陈皮、枳壳等开破气分以及涤痰降气有推墙倒壁之功的莱菔子等品,将补剂之力全数抵消不算,买米不着,反丢了口袋,致肾中元气亦损。”

按:“劳伤之体,例同无粮之师。”“买米不着,反丢了口袋。”如此比喻,阐述医理,生动而深刻。

张某过敏性紫癜案:“患过敏性紫癜37年,14岁时,适值经期正在洗头,被母追打,赤身跑出野外,遂致经断。当晚腹痛阵作,下肢发出青紫斑块多处。3日后喝红糖生姜末,全身燥热,发际、耳、目、口、鼻、喉、前后阴,痒如虫钻,发一身点、片、条状红疹而解。此后,年年不论冬夏发病3 ~ 5次或7 ~ 8次不等。连生8胎,2胎产后服生化汤3剂,竟1年未发。今次发病3日,正在出疹之际,腹痛如绞,抓搔不已。视之,右腿有紫斑4处,左腿2处,脐上到胸、背后至胯,红云片片。抓耳,挠腮,揉眼,奇痒如万虫钻心。诊脉沉数,舌红苔黄,边尖瘀斑成片。此症之来龙去脉已清,初病经期风寒外袭,邪入血室,暗结病根。日久化热,湿热与血凝结成毒,正邪相争则病作。二胎服生化汤,和营活血,推陈致新,恰中病机,故1年未发。今病又作,是邪有外透之机,当因势利导以乌蛇荣皮汤进治。”

按:紫癜已经37年,初起发病之因,继而缠绵经过,直至本次发病之情形,来龙去脉,时间症状,依次记载得十分清楚而准确,文笔生动。

防风通圣汤治暴聋案:“……2月2日患者一大早跑来门诊,神情激动,言及昨晚8时服药1次,混身躁热,皮肤如针刺,约20分钟后出畅汗,1小时后腹中雷鸣,但未便。于11时服第2次,午夜1时大便干粪球数粒。随即服第3次,不久睡去。黎明时痛痛快快大便一次,极臭,极热,耳内忽然一下通了窍,今已一点点也不聋了。”

急性子宫内膜炎郭某案:“……患者于晚7时服药1次,8时许畅泻恶臭便1次,腹痛止。9时继服1次,11时体温降至38.5℃,黄带变稀。夜半2时,体温37℃,患者入睡。余守护观察一夜,至次日天亮,共服药6次,约1剂的2/3弱,诸症已愈八九,嘱余药弃去不用,改投清肠饮3剂。余于9时离双泉峪返回保健站,患者已能出门送行。患者自开始服药,至基本痊愈历时12小时,药费不足10元。”

按:以上两案皆系记录患者几次服药的时间,以及每次服药后的反应,十分精确而详细,读之有如身临其境,其中郭某案系“余守护观察一夜”之所记,足见李氏行医之认真。

李某梅尼埃综合征案:“患病2年又4个月,羸瘦不堪,面色灰滞,其症先觉胸中空豁,随即有冷气从脐下上冲,继而天旋地转,耳鸣如潮声,眼前黑星迸射,呕逆泛酸不止。常常昏倒,腰困如折,背部如冷水浇灌,双膝冰冷,纳少便溏,脉牢坚搏如雀啄状,舌红苔白腻。月初曾驱出3米长绦虫1条,驱虫后病发更频。”

按:记录患者梅尼埃综合征表现,“天旋地转,耳鸣如潮声,眼前黑星迸射”“腰困如折,背部如冷水浇灌”“脉牢坚搏,如雀啄状”,连用几个比喻,绘声绘色,凸显症状特点,何其生动。

段女缩阴症合并鸡爪风案:“于1l时突然抽搐昏迷,大汗淋漓,神情恐怖,面色青灰。病因为生气之后,突然觉两乳头强烈内缩,阴道阵阵抽搐不止,旋即昏厥不省人事。醒后只觉头晕,不时呕涎沫,天旋地转,如乘船坐车心动神摇,荡漾不止,睁眼则视一为二,手指挛缩如鸡爪,腿肚转筋不止。四肢厥冷,口鼻气冷,唇舌青紫,脉象迟细60次/分……追询病史,素体瘦弱,畏寒,虽盛夏亦喜厚衣,瓜果生冷从不沾唇,脏气虚寒可知。寒主收引,故见厥、少二经中寒见证。以其肝肾阴寒之气上逆,故见呕涎沫而颠眩;寒饮凌心,故悸动不宁;暴怒而厥气上攻,故昏不知人;肾主二阴,肝之经脉络阴器,过乳头,故挛缩;精气散乱,故视一为二。拟温氏奔豚汤中剂治之。”

按:症状记载具体生动,剖析病因病机抽丝剥茧,条分缕析,推定“厥、少二经中寒见证”,文笔畅达,分析精辟。四、勇于反省,不掩己过《左传》云:“三折肱知为良医。”是说经过多次失败,吸取了教训才能成为良医,这对于一个医家的成长具有特殊的意义。即或名家高手,犹难免误诊误治,关键是失误之后怎样对待,由此常可看出一个医家的心胸。有些医家文过饰非,百般否认。可贵的是,面对失误李可能够不讳己过,如实引咎,表现出谦诚的品格。这也正是其成为名医大家的一个缘由。在《李可经验专辑》中就可见到一些误治后经补救挽回的医案,他都能自揭其短,引咎自责。

如郝某肺心病急性感染案,投以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厚朴杏仁汤合方化裁,药后汗出、便通,咳喘已减十之七八。脉滑大,胸中发热,前方加鱼腥草30g,清热解毒,带药2剂回家。“唯服最后2剂后,神疲思睡,胃口觉凉,食后泛酸嘈杂。诊脉弦劲搏指,殊少和缓之象。患者年过六旬,劳苦一生,久病耗伤,肾元必亏。此次暴病,本属标热本寒,投剂之后,既已十退七八,便当温养脾肾以复元气。不慎事烦失察,寒凉过剂,损伤患者脾肾元阳,罪不可恕!”乃拟四逆汤加红参、山萸肉以救药误。后“得见患者康复,余心始安”。

又如刘某乳衄案,“一诊见患者口苦舌红,遂用大剂养胃汤之甘寒,丹栀之苦寒,致损中下之阳,中气随之下陷,故有此变(少腹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