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实用诊疗大全丛书:中医诊疗心脑肺、精神科疾病(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5 02:05:29

点击下载

作者:屠佑堂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医实用诊疗大全丛书:中医诊疗心脑肺、精神科疾病

中医实用诊疗大全丛书:中医诊疗心脑肺、精神科疾病试读:

1. 感冒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所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寒、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为其特征。

本病四季均可发生,尤以春、冬为多见。因春冬二季气候多变,春为风令,风为六淫之首,善行数变,故极易犯人;冬为寒水司令,朔风凛冽、风寒相合,更易伤人。

病情有轻重的不同。轻者多为感受当令之气,一般通称伤风或冒风、冒寒;重者多为感受风邪兼挟时令之气而为病,称为重伤风,或重感冒。如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证候多相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流行性感冒)。

一般来说,伤风感冒很少有发生传变的情况,病情短而易愈。但流感重证,老人、婴幼、体弱患者易见肺炎等并发症,因本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在易感季节发病率很高。对人民健康、劳动生产往往带来较大的影响,必须积极防治。【病因病机】

感冒是由六淫、时行病毒(流感病毒)侵袭人体而致病。以风邪为主因,但在不同季节,往往与其他当令之时气相合而伤人。如冬季多属风寒,春季多属风热,夏季多挟暑温,秋季多挟燥气,梅雨季节多夹湿邪。一般以风寒、风热两者为多见。【辨证论治】(一)风寒证

症状:恶寒,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寒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方用荆防败毒散含姜兰汤加减。处方:荆芥、防风各10克,川芎10克,淡豆豉15克,羌活10克,板蓝根30克,杏仁10克,苏叶6克,桔梗10克,甘草10克,薄荷10克,生姜10克。

加减:如风寒夹湿为患,则在风寒犯表症状的同时见有身热不扬,头胀如裹,肢体酸痛而重,脘闷纳呆,苔腻等,治以“疏风散寒祛湿”,方取羌活、独活、藁本各10克,蔓荆子12克,防风8克,杏仁12克,川芎10克,淡豆豉12克,生姜10克。如表寒重者,可配麻黄、桂枝以加强辛温散寒之力。(二)风热证

症状: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夹胀痛,嗽、痰黏或黄,咽燥,或咽喉乳娥红肿、疼痛、鼻寒、流黄浊涕、口渴欲饮,舌苔淡白微黄,边尖红、脉象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泄热。

方药:方选银翘散,葱豉桔梗汤加减。

处方:银花连翘各10克,桑叶、菊花、杏仁、竹叶、桔梗各10克,甘草8克,薄荷10克,淡豆豉12克,牛蒡子12克。

加减:如流感热毒症状明显,配大青叶,蒲公英各30克,草河车15克等清热解毒。如风热化燥津,或秋令感受温燥致病,伴咳呛痰少,口、咽、唇、鼻干燥,苔薄质红,少津等燥象者,可配沙参、天花粉、梨皮等清肺润燥。(三)风热挟暑湿证

症状: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胸闷泛恶,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方药:方用新加香薷汤加减。处方:香薷10克,扁豆花18克,厚朴10克,银花15克,连翘10克,藿香10克,六一散(包煎)鲜荷叶1张,佩兰叶10克,醒夹香10克。

加减:如里湿偏重加苍术10克、白蔻仁8克,法半夏15克,陈皮12克;如暑热偏盛加黄连10克,青蒿20克,鲜芦根30克。(四)体虚感冒

体虚感冒:有气虚和阴虚之别。

1.气虚感冒

症状:每在风寒犯表的基础上,兼有汗出恶风,倦怠无力,气短少言,舌苔淡白,脉浮无力。

治法:益气解表。

方药:方用参苏饮加味。处方:台党参15克,苏叶9克,葛根15克,前胡,桔梗,枳壳,陈皮各10克,法半夏15克,茯苓15克,炙甘草6克,防风16克。若平素表虚自汗,易受风邪即感冒者,可用玉屏风散常服15~30天,益气固表预防感冒。

2.阴虚感冒

症状:在风热感冒基础,兼有口渴咽干,手足心热,干咳无痰,舌红少苔,脉象细数。

治法:滋阴解表。

方药:方用加减葳蕤汤加减化裁。处方:玉竹15克,白薇15克,白芷9克,沙参12克,淡豆豉10克,天花粉12克,薄荷、桔梗各10克,生甘草6克,葱白3克,红枣3枚。

预防方法:在流行期间,尤当重视预防。①冬春是风寒当令季节:可用贯众、紫苏、荆芥各10克,甘草6克水煎服,连服三天。②夏月暑湿当令季节:可用藿香、佩兰各6克,薄荷3克煮汤以代饮料(鲜者用量酌加)。③如时邪毒盛:流行广泛可用贯众10克,板蓝根(或大青叶)12克,生甘草3克煎服日1剂,连服5~7天。④同时应注意防寒保暖,在气候冷热变化时,随时增减衣服,避免受凉淋雨及过度疲劳。劝止患者到公共场所活动,防止交叉感染,以控制其流行。⑤室内可用食醋熏蒸法:每立方米空间用食醋5~10毫升加1~2倍稀释后,加热熏蒸二小时,每日或隔日一次,作空气消毒,以预防传染,效果好。

结语:感冒是临床常见的外感疾病。伤风感冒本属轻浅之疾,只要能及时而恰当的处理,或选服适当的简验方,中成药,即可较快痊愈。但对老年、婴幼、体弱者患流感重症,病情可发生传变,化热入里,又当按温病方法互参;若原有宿疾,或因感冒诱发者,当根据标本先后和轻重主次的要求进行治疗。至于虚体感冒,又当在解表药中配加扶正之品以驱邪,根据气虚和阴虚的不同表现,予以相应治疗。

附:感冒综合征的辨证论治【概述】

感冒综合征系现代医学病名,类似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综合征,但病因除病毒引起外,还可由肺炎支原体、细菌、寒冷和变态反应等因素引起,故称感冒综合征。本病起病可急可缓,表现鼻寒、流涕、喷嚏,咽痛、咽干、有时合并声音嘶哑,咳吐白泡沫痰,一部分病人发热,多数为低热,甚至自觉发热,但体温不高,全身不适,头痛、四肢关节酸痛,类似感冒,可即发即止,日发数次或数日发作一次,非尽属内热发热。少数病人表现腹痛,腹胀甚至腹泻,类似一般性肠炎,有人称为“胃肠型感冒”。

根据临床表现,分为虚实两大类,实证以络脉郁热湿郁三焦,肺胃积热为主,虚证以肺脾气虚及元气虚为主。【辨证论治】(一)实证

1.络脉郁热

络脉是经脉支横别出的分支部分的统称,络脉有渗灌血气,互渗津血等独特的生理功能,是经脉中气血营养脏腑组织的桥梁和枢纽,如果外感之邪解而未尽长期留恋肌表,郁于络脉,或脏腑功能失调,气化失常,气郁化热,蕴于络脉,邪热随经上下,致络脉阻滞,出现身困不舒、乏力、头懵头胀,易生热上火,咽喉疼痛,易感冒,舌淡红,苔薄白,脉细,部分伴见低热,体温多在37.5℃以下,状似虚而实非虚,补益之剂则加重。治以通络散热。方用清气汤(经验方):

处方:丝瓜络、白菜根、忍冬藤各30克,桑叶15克,薄荷、连翘、竹叶各10克,通草、生甘草各6克。

2.湿阻三焦

素体湿热偏盛,或嗜食肥甘厚味,或过食辛辣酿成湿热,湿热壅遏三焦,蒙闭,清窍,阻滞气机,肺气不宣,脾失健运,肠失传导,出现头昏不清、喷嚏、鼻寒、胸闷脘痞,全身重者,不思饮食,渴不欲饮,口黏,咽痛不舒,时有低热或自觉低热,大便黏滞不爽,舌苔白腻,脉濡。治以宣畅气机,清热化湿。方用三仁汤加减:

处方:苦杏仁、厚朴、白豆蔻各10克,法半夏15克,生苡仁、忍白藤、荷叶、滑石各30克,通草、甘草各6克。

3.脾胃积热

患者素体,湿热内盛,或偏食辛辣之品,致脾胃实热内郁,循经上炎,时发时止。常有咽痛咽干、头懵头胀,易感冒头痛,口干口苦,口腔溃疡,口臭、大便干、小便黄,颌下淋巴结肿大,面部痤疮,舌红、苔黄、脉数。治以清热泻火解毒。方用普济消毒饮加减,处方:黄连、黄芩、僵蚕、柴胡、牛蒡子、马勃、连翘各10克,升麻、玄参各15克,板蓝根、生石膏各30克,生甘草6克。(二)虚证

1.肺脾气虚

劳倦过度,饮食失调或久病失于调理,以致肺脾气虚,出现畏寒恶风,流涕鼻塞,时有低热,气短乏力,面色少华,食欲不振,大便溏薄,易于感冒,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方用:屏风散合补中益气汤加减。处方:黄茋30克,党参、当归15克,白术、陈皮、知母各10克,升麻、柴胡各6克,黄连3克,防风6克。

2.元气亏虚

年老体弱或久病失调或劳过,使元气亏虚,出现正虚似邪之象,头痛不甚,鼻塞流涕,身困乏力,气短或有低热畏寒,但无高热,状似感冒,而实非感冒,症状时轻时重,经年不愈。大小便正常,舌淡、苔薄白,脉虚大。解表药乏效或病情加重。方用补元气汤。

处方:枸杞子、生山药、黄茋各18克,菟丝子30克,巴戟天,党参、仙茅、淫羊藿各15克,山茱萸10克,五味子10克。

2. 咳嗽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古文人对咳嗽论述颇详,如《素问·咳论》说:“五气所病”,“肺为咳”,又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强调外邪犯肺,或脏腑功能失调,病及于肺,均能导致咳嗽。明张景岳执简驭繁地归纳为外感、内伤两大类。比较切合临床实用。中医学咳嗽包括西医的急性和慢性支气管炎。【病因病机】

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咳嗽(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支气管炎),为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内伤咳嗽(相当于现代医学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另作专论),为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所致。不论邪从外入或自内而发,均可引起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作咳。

外感咳嗽属于邪实,为外邪犯肺,肺气壅遏不畅所致。若不能及时使邪外达,可进一步发生演变转为慢性。

内伤咳嗽多属邪实与正虚并见。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还可相互影响为病,久延则邪实转为正虚。外感咳嗽如迁延失治,邪伤肺气,更易反复感邪,而致咳嗽屡作,肺气益伤,逐渐转为内伤咳嗽。于此可知,咳嗽虽有外感内伤之分,但有时两者又可互为因果。【辨证论治】

临床应当了解咳嗽的时间、节律、性质、声音以及加重的有关因素。如咳嗽时作,白天多于夜间,咳而急剧,声重或咽痒则咳作者,多为外感风寒或风热引起;若咳声嘶哑,病势急而病程短者为外感风寒或风热;疲势缓而病程长者为阴虚或气虚;咳声粗浊者,多为风热或痰热伤津所致;早晨咳嗽阵发加剧,咳嗽连声重浊,痰出咳减者,多为痰湿,或痰热咳嗽;午后黄昏咳嗽加重,或夜间时有单声咳嗽,咳声轻微短促者,多为肺燥阴虚;夜卧咳嗽较剧,持续不已,少气或伴气喘者,为咳致喘的虚寒证。咳而声低气怯者属虚,洪亮有力者属实。饮食肥甘生冷加重者多属痰湿;情志郁怒加重者固于气火;劳累受凉后加重者多为痰湿虚寒。

同时还需注意痰的色、质、量、味。咳而少痰者多属燥热,气火、阴虚;痰多的常属湿痰、痰热,虚寒;痰白而稀落的属风、属寒;痰黄而稠者属热;痰白质黏者属阴虚燥热;痰白清稀透明呈泡沫样的属虚属寒;咯吐血痰,多为肺热或阴虚;如脓血相兼的,为痰热淤结成痈之候(肺痈—肺脓疡)。有热腥味或腥臭气的为痰热;味甜者属痰湿;味咸者属肾虚。

总之,咳嗽的辨证,首先区别外感内伤,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外感咳嗽多是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卫表证,属于邪实。治以祛邪利肺(多属急性支气管炎)。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他脏形证,多属邪实正虚。治法,祛邪止咳,扶正补虚,标本兼顾,分清虚实主次处理(多属慢性支气管炎)。(一)外感咳嗽(属急性支气管炎)

1.风寒袭肺

症状: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止嗽散加减。二方均能宣肺止咳化痰。三拗汤用麻黄、杏仁、甘草,重则是宣肺散寒,适用于初起风寒闭肺。止嗽散用紫菀、百部、荆芥、桔梗、甘草、陈皮、白前,适用于外感咳嗽迁延不愈,表邪未净,或愈而复发,喉痒而咳痰不畅者。加减:若夹痰湿,咳而痰黏,胸闷、苔腻者,加法半夏,云苓、厚朴以燥湿化痰;若热为寒遏(包即寒包热)咳嗽声嘎,气急似喘,痰黏稠,口渴、心烦或有身热者,加生石膏、桑白皮,黄芩以鲜表清热。

2.风热犯肺

症状:咳嗽频剧,气粗或痰声嘎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稠黄,咳时汗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疏风清热,肃肺化痰。

方药:桑菊饮加减。处方:桑叶、菊花、杏仁、桔梗、甘草、薄荷、连翘、芦根、前胡、牛蒡子。加减:若肺热内盛加黄芩、知母;咽痛、声嘎加射干。挂金灯;热伤肺津,咽燥口干,舌质红,加沙参、麦冬;夏令夹暑加六一散,鲜荷叶。

3.风燥(温)伤肺

症状: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黏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苔薄白或薄黄,质红干而少津,脉浮数或小数。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桑杏汤加减。处方:桑叶10克,杏仁10克,沙参15克,山栀皮10克,花粉12克,麦冬10克,大贝母101克,枇杷叶10克,白茅根、芦根各30克。加减:如见咳血、咽干口燥,烦渴,加川贝母10克,生石膏30克,胡麻仁15克,阿胶珠10克,淡竹叶10克。

另有凉燥证,乃燥症与风寒并见。

症状: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兼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干等证。

治法:用药当以温而不燥,润而不凉为原则。

方药:方用杏苏散加紫菀、冬花、百部等以温润止咳。若恶寒甚,无汗,可加荆芥、防风以散寒解表。(二)内伤咳嗽(多属慢性支气管炎)

1.痰湿蕴肺

症状: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咳平,痰黏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每天早晨或食后则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象濡滑。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方药: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加减。处方:法半夏15克,云苓15克,陈皮12克,炙甘草6克,杏仁10克,苍术10克,前胡、厚朴各10克。本方适用于咳而痰多稠厚,胸闷脘痞,苔腻之证。

三子养亲汤中:苏子15克,白芥子10克,莱菔子20克,枳壳10克,麻黄6~10克,杏仁10克,紫菀10克,冬花10克,生姜15克。本方适用于痰浊壅肺,咳逆痰涌,胸满气急(气喘)苔浊腻之证。若寒痰较重,痰黏白如沫,怕冷,加干姜、细辛、五味子各10克,温肺化痰;久病脾虚神倦,配加党参15克,白术15克,益气健脾。病情稳定后,可服六君子丸,以资调理。

2.外寒内饮证

症状:恶寒无汗,身疼痛,口不渴,咳喘痰白多泡沫,苔白滑,脉弦紧。

治法:解表温里,宣肺化痰。

方药:小青龙汤加减,处方:炙麻黄10克,杏仁10克,桂枝10克,五味子10克,白药15克,半夏18克,细辛3克,干姜6克,炙甘草6克,紫菀10克,苏子15克。若口干或吐黄痰或烦躁者加生石膏30克,鱼腥草20克。

3.痰热郁肺证

症状: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黏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吐血痰,胸肋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欲饮,舌苔薄黄腻质红,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肃肺。

方药:清金化痰汤加减。处方:桑白皮、黄芩、山栀、知母、贝母、瓜蒌、桔梗、甘草、橘红、茯苓、麦冬。

若痰黄如脓或腥臭,加鱼腥草30克、全荞麦根15克,冬瓜子30克,苡仁30克;胸满咳逆,痰涌,便秘加葶苈子风化硝;痰热伤津,加沙参、天冬、天花粉养阴生津。

4.肝火犯肺证

症状: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常感痰滞咽喉,咯之难出,量少质黏,或痰如絮条,胸肋胀痛,咳时引痛,口干苦,症状可随情绪增减。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治法:清肺平肝,顺气降火。

方药:加味泻白散含黛蛤散。处方:桑白皮15克,地骨皮15克,黄芩10克,知母10克,甘草6克,桔梗10克,青陈皮各10克,青黛10克,蛤粉20克(布包煨)。二方结合,使气火下降,肺气得以清肃,咳逆自平。加减:如肝火盛,加山栀10克,丹皮12克;如痰气甚加苏子、竹茹、枇杷叶;胸闷气逆,加枳壳15克,旋伏花15克,利肺降逆;胸痛加郁金10克,丝瓜络15克;如痰黏难咯,加浮海石、贝母清肺化痰;火郁伤津,口干咽燥,咳嗽日久不减,加沙参、麦冬、天花粉、五味子、诃子等养阴生津敛肺。

5.肺阴亏耗证

症状: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或痰中带血,或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颧红,手足心热,夜寐盗汗,起病缓慢,日渐消瘦,神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止咳化痰。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处方:沙参15克,麦冬10克,花粉10克,玉竹15克,百合15克,桑叶10克,百部15克,白扁豆15克,生甘草6克,川贝母10克,甜杏仁10克,桑白皮、地骨皮各15克。

加减:如咳而气促加五味子10克,诃子15克,以敛肺气。潮热加银柴胡,青蒿,鳖甲,胡黄连以清虚热,盗汗加乌梅15克,浮小麦30克,牡蛎30克,收敛止涩。

如咯吐黄痰加海蛤粉、知母、天冬、黄芩,清热化痰;痰中带血加丹皮,山栀,仙鹤草,藕节清热止血。

6.肺脾两虚型

症状:可见自汗气短,纳差便溏,每遇风寒咳痰或喘发作加重,苔薄白,脉细弦。

治法:益气补脾。

方药:方取六君子加减。处方:党参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陈皮12克,炙甘草6克。生黄茋15克,山药15克,杏仁10克,苏子10克,紫菀10克。

7.肺肾两虚型

症状:可见咳嗽久作,呼多吸少,动则益甚,痰稀色白,畏寒肢冷,苔白而滑,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肾摄纳。

方药:肾气丸加减。处方:附片10克,肉桂6克,熟地黄15克,山药15克,枣皮10克,茯苓15克,泽泻10克,故脂15克,五味子15克。如喘甚加黑锡丹;若见肺肾阴虚者,可用七味都气丸含参蛤散(人参、蛤蚧)治疗。

结语:

咳嗽是肺系疾病主要证候之一,有外感(急性)、内伤(慢性)两类。外感为六淫犯肺;(风、寒、湿、暑、燥、火)内伤为脏腑功能失调,而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发为咳嗽。

辨证当分外感,内伤。外感新病(急性)属于邪实,治实应祛邪利肺;内伤久病(慢性)多属邪实正虚,治应祛邪止咳,扶正补虚。分别主次处理。

咳嗽的治疗,除直接治肺外,还应注意治脾、治肝、治肾等整体疗法。外感急性咳嗽,一般均忌敛涩甾邪(强止咳药),当因势利导,肺气宣畅则咳嗽自止。内伤慢性咳嗽,应防宣散伤正,须从调护正气着眼。总之,咳嗽是人体祛邪外达的一种病理表现,治疗决不能单纯见咳止咳,必须按不同的病因分别处理。一般说来,咳嗽轻重可以反应病邪的微甚,在某种情况下,因正虚不能祛邪外达,咳虽轻微,但病情却重,应加警惕注意。

附:新久验方数则备用

1.疏风止嗽汤:处方:荆芥10克,薄荷6克,苦杏仁10克,桔梗10克,生甘草6克,陈皮10克,百部、白前、紫菀、前胡各10克,枇杷叶15克。

加减:鼻寒加苍耳子、辛夷花各10克。主治:伤风咳嗽(偏风寒者)。

2.止咳汤治气管炎:咳嗽夜甚,喉痒胸闷,多痰,日久不愈。

处方:荆芥10克,前胡10克,白前10克,杏仁10克,大贝母10克,橘红10克,连翘10克,紫菀10克,桔梗10克,甘草6克,芦根24克,痰多加苏子10克,法半夏15克。

3.利肺汤:治咳嗽咯痰不爽,喉痒即咳,早起尤甚,胸闷鼻寒。

处方:沙参10克,马都铃6克,山药10克,牛蒡子10克,桔梗10克,枳壳10克,化橘红10克,杏仁10克,大贝母10克,白薇10克,甘草6克,冬花10克。

按:治疗外感,或久咳挟感时,认为咽痒者有风,宜加荆芥、橘红;咽痛者,宜牛蒡子、连翘并用;喘者苏子、前胡并用,甚者加地龙;咳者沙参、马兜铃、山药、牛蒡子并用;鼻涕中挟血者,白薇、桔梗、白茅根并用。以上均属对证之药。

证:以上二方,系北京原中医研究院岳美中老中医验方

附:干咳症辨证论治

干咳是肺疾病常见症状,以咳而无痰或咳少痰为主要表现,本人将现代医学喉源性咳嗽、刺激性咳嗽、急慢性咽炎、气管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炎、支气管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在发病过程中发现咳而无痰或咳而少痰为主症时,均称之为干咳,并分为二大类,以常见七个证型辨治。分述如下。(一)外感干咳证

1.风邪扰肺型

症见干咳、恶风、咽痒则咳声阵作,舌象多无变化,脉浮缓。《杂病源流犀烛·感冒源流》曰:“风邪袭人,不论何处感受必内归于肺。”乃因风邪扰肺,肺失宜降。辨证要点为咽痒则干咳阵作,恶风、脉浮缓,治宜疏风宣肺止咳。方用疏风宣肺止咳汤。药物组成:防风、荆芥、薄荷、蝉蜕、桔梗、苦杏仁、玄参、麦冬、生甘草。加减:夹热而见咽痛,舌红加黄芩、射干、鱼腥草等。

2.风热犯肺型

症见干咳,咳少黏稠难咯,咽痒即咳,口干咽痛,常伴发热,恶风寒、头疼、舌红、苔薄黄,脉浮数。病乃因风热之邪犯肺,肺失清肃。辨证要点为干咳,咯痰不爽,口干咽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治宜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用银翘散加减。本症可加桑叶10克,杏仁10克。

处方:金银花、连翘、鱼腥草各15克,防风、射干、桔梗、玄参、甘草各10克,薄荷8克,淡竹叶、蝉蜕各6克。日1剂,水煎服。

3.温燥袭肺型

症见咳而少痰少而黏,难咯带血丝,口唇咽鼻干燥,常见于夏来秋初季节,舌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或细数,乃固温燥袭肺,耗伤肺津,肺失滋润,辨证要点为干咳,口唇咽鼻干燥,舌红,苔薄黄而干,治宜疏风清热,润肺止咳,方用,清燥救肺汤加减。

处方:太子参(沙参也可),苦杏仁,甘草,桔梗各10克。炙枇杷叶,火麻仁,阿胶,牛蒡子,麦冬各15克。桑叶,阿胶各12克,薄荷6克,生石膏30克。

加减:温燥损伤肺络,见痰中带血者,加仙鹤草,白芨,川贝母,百合以凉血止血。

4.凉燥犯肺型

症见咳嗽少痰,咽痒而干,或伴恶寒无汗,舌尖红,苔薄白而干,脉浮紧。常在秋末或冬初季节发病。乃因凉燥袭肺耗伤肺津,肺失濡润。辨证要点为咳而少痰或咳而无痰,咽痒而干,常伴风寒表证。治宜轻宣凉燥,润肺止咳。方用杏苏散加减。

处方:防风、炙麻黄、紫苏叶、法半夏、苦杏仁、桔梗、枳壳各10克,前胡12克,陈皮10克,甘草6克,生姜15克,大枣1枚。水煎服日1剂。(二)内伤干咳证

1.肺阴虚型

症见咳而痰少且黏,咳声嘶哑,夜间口干,或兼午后潮热,五心烦热,盗汗等阴虚证,舌嫩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或细数,病乃因肺系疾病,病久亏耗,阴津不足,内生虚热,肺失濡养,宣降失职。辨证要点为干咳、舌嫩红,少苔或无苔。治宜养阴润肺止咳。

方用百合固金汤加减。处方:生地黄、百合、麦冬各15克,白芍、当归、桔梗、诃子(打)各10克,炙枇杷叶15克,川贝母粉10克,玄参12克,生甘草6克。每天一剂,水煎服。七天1疗程。如属于肺结核患者,可加具有抗痨功效之百部;如见潮热、五心烦热等虚火旺症则加知母、黄柏;合并有气短、气虚症象加太子参或西洋参。

2.肺肾阴虚型

症见咳而无痰或咳而少痰,腰膝酸痛,耳鸣或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等,舌嫩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或细数。乃因肺系疾病日久,耗伤肺津,金不生水,肾阴不足;或房劳不节或年老体衰,肾阴下亏,不能上滋肺金;或虚火上炎灼伤肺阴所致;辨点要点为反复干咳,腰膝酸痛,舌嫩红,少苔或无苔。治宜滋阴补肾,润肺止咳。方用麦味地黄丸加味。处方:麦冬、熟地黄、山药、百合各15克,五味子、山茱萸、牡丹皮、桔梗、诃子(打)、炙甘草、苦杏仁各10克,川贝母粉(冲服)10克。每天一剂,水煎服。

3.木火刑金型

症见咳而少痰,气逆阵作,面红耳赤,胸肋隐痛,急躁易怒,口苦,舌边红,苔薄黄,脉弦或弦数。此型乃因肝郁日久化火木火刑金,灼伤肺阴,肺失濡润,宣降失职。辨证要点为干咳,胸肋痛,与情志变化有关。治宜清肝解郁,润肺止咳。方以一贯煎合大金丸加减。

处方:黄连、当归各10克,百合、麦冬、生地黄各15克,川楝子、沙参、枸杞、白芍、玄胡索各12克,山茱萸10克,川贝母粉(冲服)10克,甘草6克,日1剂,水煎服。

附:1.疏风利咽止咳汤

组成:炙麻黄10克,杏仁15克,荆芥15克,苏叶10克,五味子15克,陈皮15克,桔梗15克,僵蚕10克,蝉衣10克,红花5克,全蝎3克,黄芩10克,生甘草10克。

功能:疏风利咽,宣肺止咳

主治:喉源性咳嗽,症见咽痒即咳,干咳少痰,甚或数周数日不愈。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遗留的咳嗽,慢性咽炎复感外邪久咳不愈,也可见于变异性咳嗽。

用法:水煎服,日1剂。

2.辛润理肺汤:治疗凉燥束肺,气逆干咳症

处方组成:生麻黄6克,苦杏仁10克,甘草6克,桔梗10克,佛耳草10克,橘红10克,当归10克,泡姜4克,生姜10克。

功能:温润其气,肃肺止咳。

服法:日1剂,水煎服,7天一疗程。

附:咳嗽变异型哮喘(久咳顽咳、风咳)【病因病机】

咳嗽变异性哮喘病因病机复杂。本病有诸多诱因,冷气、油烟、异味、讲话、运动及物理、化学等因素均可引发,当属外感失治,邪郁于肺(包括风、气、燥、淤四种情况),肺气失宣气道挛急所致。《医学三字经·咳嗽》云:“《内经》: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然肺为气之主,诸气上逆于肺则呛而咳,是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乎肺也”。本病以风邪犯肺,肺气失宣,气道挛急为主要病机,但亦有兼燥邪、寒、热、血淤者。兼燥邪者,咳嗽以干咳少痰或无痰为主。兼寒邪者,受冷风刺激诱发,且有较少量白痰。兼热邪者,患者常有黄痰,黏稠不易咯出;若久咳不愈,常兼血淤之象。咳嗽变异性哮喘又称咳嗽型哮喘,隐匿型哮喘是哮喘的一种特殊类型,咳嗽是其唯一或主要临床表现,无明显哮息、气促等症状或体征,但有气道高反应性。本病具有慢性迁延顽固难治及反复发作等特点,治疗不当易发展为典型哮喘。本病在中医学无相应病名,据其证候特点应属咳嗽、久咳、顽咳、风咳、喘证、肺痹等范畴。多年来,本人对咳嗽变异型的病名,病因、病机、证候、病热展开了较深入研究,经多年临床观察,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咳嗽特点为阵咳,突然发作、呛咳、挛急;并表现为咽痒,气道痒或痒即咳而难以抑制,受风、冷气及异味刺激诱发等。表现出中医学风邪之实发特性,如“风善行数变”、“风盛则挛急”及“风邪为患,可致瘙痒”等特点。然本病虽属哮喘,但以咳为主,特点似风为本,有“风咳”之状,故暂名为“风咳”。主张治疗本病以疏风宣肺,缓急解痉,止咳利咽为主要治法。本法治方可有明显止咳,平喘,化痰,利咽及免疫调节作用。临床用于治疗咳嗽变异型哮喘,疗效确切。【辨证治疗】

基本治法以疏风宣肺,缓急解痉,止咳利咽,拟定苏黄止嗽汤为基本方,药物组成:炙麻黄10克,苦杏仁、蝉蜕、僵蚕、五味子、射干、牛蒡子、甘草、桔梗各10克,冬花、紫菀、枇杷叶各15克,紫苏叶10克。本方诸药合用,升降兼施,温润并用,肃降肺气,以复肺之正常宣降,其咳自平。

加减:偏风热者,选加黄芩、鱼腥草、川贝母、桑叶、瓜蒌皮;偏风寒者,选加桂枝、细卒、紫苏子、白芷;阴虚肺燥者,选加沙参、麦冬、火麻仁、梨皮、玄参;咽痒较剧者,选加青果、诃子、地龙、全蝎、白芍、苏子、罂粟壳;久咳病程较长者,可选加活血化淤之品,如丹参、桃仁、赤芍、川芎;病情缓解应继续调补肺肾,以扶正固本,常选加太子参、黄精、百合、枣皮、枸杞子、肉苁蓉,淫羊藿、冬虫夏草等。

1.偏风热型

平素阳热亢盛者易罹感风热之邪,或虽受风寒亦易蕴而化热,侵袭肺脏,肺失宣降而咳嗽。症见咳嗽不爽,痰稠而黄,不易咯出,口干渴,咽痒咽痛,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则疏风宣肺,清肺化痰。证属风热化肺,肺失肃降。

方药:炙麻黄、蝉蜕各9克,杏仁、黄芩、前胡、苏子、苏叶、牛蒡子、地龙、橘红、海螵蛸各10克,枇杷叶、紫菀、冬花、鱼腥草各15克。

2.偏风寒型

平素气虚阳虚者易受凉感寒,汗后当风而致外感风寒咳嗽。症见咳嗽,痰稀色白,咽痒甚,常伴有鼻寒、喷嚏流清涕,骨节酸痛,恶风无汗,舌淡苔薄白,脉浮紧。证属肺气素虚,风寒束肺,肺气失宣。

治则疏风散寒,宣肺化痰,止咳利咽。

方药:炙麻黄、杏仁、甘草、桔梗、地龙、僵蚕、荆芥、防风、苏叶、牛蒡子、白前、苍耳子、辛夷花各10克,冬花、紫菀、枇杷叶各15克。

3.偏风燥型

风为阳邪,可胜湿伤津化燥,素体阴虚者,或气候干燥,易外感风燥之邪,肺失清润而咳嗽。症见干咳无痰,或痰少黏稠难咯,或痰带血丝,鼻燥咽干、舌苔薄白,少津,脉浮或浮数。证属素体阴虚,居住环境气候干燥寒冷,使肺失清润,遇风燥犯肺,则肺失宣肃。

治则疏风宣肺,养阴润燥,利咽止咳。

方药:炙麻黄、杏仁各10克,石斛、麦冬、太子参、白茅根、冬花、紫菀、枇杷叶各15克,五味子、百部、木香、厚朴各10克,火麻仁30克。

4.肺肾虚型

肺为五脏之华盖,肾为先天之根本,肾主纳气,肺主呼气,肺金之虚,多由肾水之虚,而肾与肺又为母子之脏,呼吸相应,金水相生。肾虚咳嗽,多由肾阴不足,肾不纳气,水湿上泛所致。证见咳嗽频频难止,咳时遗溺,甚或气急,动则尤甚,懒言,喷嚏,痰多,清稀,腰膝酸软,夜尿频多,恶寒易感冒,舌淡,脉沉细。

治则疏风宣肺,调补肺肾。

方药:炙麻黄10克,细辛30克,杏仁、紫菀、鱼腥草、酸枣仁、防风各15克,法半夏、熟附块、川芎、百部、苏子、枇杷叶、地龙、五味子、橘红各10克,生姜15克。

按以上各型均以自拟验方,“苏黄止嗽汤”加减运用都有显效。

3. 肺炎

【概述】

肺炎是指肺实质的急性炎症,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肺炎的病因,有感染性、理化性、免疫和变态反应性,尤以细菌感染为主。按部位又可分为大叶性、小叶性和间质性。本病以实发的寒战高热,胸痛,咳嗽吐痰,呼吸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季节为多。原发性肺炎多见于青壮年,且男性多于女性。继发性肺炎多见于儿童和老年,或慢性病患者。

本病的发生主要是人体正气不足,肺卫功能低下,又复感了风热病邪,或风寒之邪入里化热,邪热炼液为痰,痰热郁阻于肺所致。本病属中医学“风温、风温肺热病”,“肺热咳喘”的范畴。【诊断要点】(一)主要症状

寒战发热,胸痛,干咳,咳痰,呼吸困难。其典型特征有:(1)突然寒战,随即发热,体温39℃~40℃以上,一般呈稽留热,年老体弱者发热不高或无发热。(2)胸痛:1~2天内出现,多为刺痛,咳时加剧。(3)咳嗽:初起为刺激性干咳,继则咳白色黏液,痰或带血丝,1~2天后咳黏稠血性痰或铁锈痰,或咳化脓性痰。(4)呼吸困难,严重时出现紫绀,气促,鼻煽。(5)除上述症状外,部分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腹胀等消化道症状;严重感染时,可出现神志模糊,烦躁不安等精神症状。(二)体征

急性病面容、呼吸浅速,鼻翼煽动胸部体征可见患侧呼吸运动减弱,叩诊浊者,语震颤者,增强等。(三)X线检查

主要是为观察肺炎病变部位;范围性质及有无并发症提供依据。早期仅见肺纹理增深、增多,突变期可见大片均匀致密的阴影。(四)实验室检查

血白细胞计数多在10×109L~30×109L,中性粒细胞增加,呈核左移,白细胞降低者预后差。(五)并发症

肺炎并发症目前已少见。少数可并发化脓性胸膜炎,肺脓肿,心包炎及中毒性休克。【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

根据本病的传变特点,辨清卫、气、营、血的不同阶段及虚实的转变。(二)治疗原则

汇热透邪,顾护阴液为基本治则。(三)分型治疗

1.邪在肺卫型

症状: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胸痛,舌边尖红苔薄折,脉浮数。

治法:辛凉适邪,宣肺止咳。

方药:银翘加减。

处方:银花10克,连翘10克,竹叶10克,荆芥10克,牛蒡子10克,薄荷10克,豆豉10克,桔梗10克,甘草10克。水煎服。

加减:头胀痛者加桑叶10克、菊花10克,清利头目;咳嗽者加前胡、杏仁各10克,清肺化痰;热甚者加生石膏30克。

2.痰热壅肺型

症状:高热,咳嗽,胸痛气促,鼻煽,咳痰黄稠,咽干唇燥,或痰中带血,或咯铁锈痰,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化痰。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味。

处方:炙麻黄6克,生石膏30克,杏仁10克,甘草10克,鱼腥草30克,白茅根30克,侧柏叶15克,黄芩10克,野菊花15克。水煎服。

加减:胸痛甚者,加郁金10克,瓜蒌皮15克,行气止痛;心烦较甚者,加栀子、豆豉各10克以清热除烦;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10克,攻下腑实。

3.热入心营型

症状:身热夜甚,口干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时有谵语,舌红绛,脉细数。

治法:清营泄热、透热转气。

方药:清营汤。

处方:水牛角30克,生地黄15克,玄参10克,丹参10克,麦冬10克,银花15克,连翘10克,竹叶10克,黄连6克,水煎服。

加减:若兼气分热盛者,加白虎汤清气泄热。

4.热闭心包型

症状:灼热,肢厥,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质深绛,脉数。

治法:清心开窍。

方药:清营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或柴雪散。

处方:玄参10克,莲子心10克,竹叶卷心10克,连翘心10克,水牛角30克,连心麦冬10克。水煎服。用上药煎汤送服三宝之一宝,通闭开窍。

5.正气外脱型

症状:体温下降,颜面苍白,汗出不止,四肢厥冷,神情淡漠,呼吸短促,烦躁不安,脉微细短促。

治法:肾气敛汗固脱。

方药:参附汤合生脉散。

处方:人参10克,附子6~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水煎服。诸药含用,共奏益气生津,敛汗固脱之功。

加减:汗出不止者,加龙骨,牡蛎各30克,枣皮30克,止汗固脱。

6.余邪未净,温邪伤阴型

症状:身热不甚,或无热。干咳不已或痰少而黏,口干舌燥,舌红少苔,脉细。

治法:滋养肺胃津液。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处方:沙参15克,玉竹15克,麦冬10克,甘草6克,桑叶10克,生扁豆15克,天花粉10克。水煎服。

加减:若痰黏难咯加川贝10克,瓜蒌15克;久热不退,久咳不止,加地骨皮15克,清虚热。

其他方法:单方验方:(1)鱼腥草30克,桔梗15克,煎汤150毫升,每天3~4次,每次30毫升,口服,治疗肺炎发热。(2)黄连粉,每次服0.6克,每天服,治肺炎发热。(3)病毒性肺炎含剂:大青叶、板蓝根、草河车(白早休)、柴胡、僵蚕。用于病毒性肺炎。

4. 哮病(证)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本病的发生,病因病机为宿疾内伏于肺,复加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以致痰阻肺气上逆气滞,气道挛急,狭窄而发病。发时喉中痰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

诊断依据:哮病特点是发作性,发无定时,以夜间较多见。发时喉中痰鸣有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至于病势的轻重,发作频度的稀密,发作时间的长短,则因人而异,各有不同。发作短者,仅几分钟,或几小时,甚至持续数天。一般说来,发作和缓解均迅速,多为突然而起,亦有先兆症状:开始如鼻喉作痒,喷嚏,鼻流清涕,呼吸不畅,胸中不适,嗳气,呕吐,情绪不宁等。断则咽塞胸闷,微咳干呛,以至呼吸困难,呼气延长,喉中痰鸣有声,痰黏量少,咯吐不利,甚则长口抬肩,目胀睛突,不能平卧端坐俯伏较舒。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唇甲青紫,额汗淋漓,或伴有寒热。若能将大量的黏痰畅利地咳出,则窒闷之势得以渐减,呼吸渐感通畅,痰鸣气憋随之缓解,似如常人,或感疲劳,纳差。若病程日久,反复发作,导致身体虚弱,可常有轻度哮症,在大发作时甚至持续难平。【辨证论治】

辨证总属于邪实正虚。已发作的以邪实为主,未发作的以正虚为主。邪实当分寒痰、热痰的不同;正虚应作其阴阳之偏虚,区别脏腑之所属,了解肺、脾、肾的主次。治疗当根据发时治标,平时治本的原则。发时攻邪治标,去痰利气,寒痰宜温化宣肺;热痰当清化肃肺;反复日久,发时正虚邪实者,又当兼顾,不可单纯拘泥于攻邪。平时应扶正治本,则气虚者应予温补;阴虚者则予滋养;分别采取补肺、健脾、益肾等法,以冀减轻减少或控制其发作。(一)发作期

1.寒哮

症状: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腹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面色晦滞带青,口不渴或喜热饮,天冷或受寒易发,形寒怕怜,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药:射干麻黄汤加减。处方:射干10克,麻黄10克,干姜10克,细辛3克,法半夏15~24克,紫菀、冬花各10克,炙甘草6克,五味子10克,大枣5个。

加减:如痰涌喘逆不得卧者加葶苈子20克,泻肺涤痰,若表寒里饮,寒象较甚者,可用小青龙汤的杏仁、苏子、白前、地龙、橘皮等等化痰利气。若病人阴甚阳虚,发作频繁,发时喉中痰鸣如鼾,声低气短不足以息,咳痰清稀,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舌苔淡白,脉沉细者,当标本同治,温阳补虚,降气化痰,用苏子降气汤加党参、胡桃肉、坎脐、紫石英、沉香、诃子之类;阳虚明显者,佐以附子,补骨脂,钟乳石等。

2.热哮

症状: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高肋胀,咳呛阵作,咳痰色黄或白,黏浊稠厚,排吐不利,烦闷不安,汗出面赤,口苦,口渴喜饮,不恶寒,舌苔黄腻,质红,脉滑数,或弦滑。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方药:定喘汤加减。处方:白果15克,麻黄10克,杏仁12克,苏子15克,葶苈子15克,甘草6克,冬花10克,黄芩10克,桑白皮15克,法半夏15克。

加减:若肺热内盛,加生石膏30克;肺气壅实,痰鸣息涌不得卧。加地龙,莱菔子,厚朴;内热壅盛,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通腑以利肺,痰吐稠黄黏加知母、鱼腥草、海蛤粉、射干等加强清化之力。

若哮证发作时以痰气壅实为主,寒与热俱不显示者,喘咳胸满,但坐不得卧,痰涎涌盛,喉如曳锯,咯痰黏腻难出,舌苔厚浊,脉滑实者,治当涤痰利窍,降气平喘。方用三子养亲汤加厚朴、半夏、杏仁,另吞皂荚丸。必要时予控涎丹,泻其壅痰。(二)缓解期

哮证反复频发,正气必虚,故在平时缓解期,应培补正气,从本调治,根据体质和脏气的不同虚候,分别从肺、脾、肾入手。

1.肺气亏虚型

症状:平素自汗、怕风、常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发病前喷嚏频作,鼻塞流清涕,气短声低,或喉中常有轻度哮鸣音,咳痰清稀色白,面色晄白,舌苔薄白,质淡,脉细弱或虚火。

治法:补肺固卫。

方药:玉屏风散加味。处方:生黄茋20克,白术15克,防风10克,党参12克,五味子10克,百合15克。

加减:若怕怜畏风明显加桂枝、白芍、生姜、红枣调和营卫。若自汗甚者,加煆龙骨、牡蛎各30克;若气阴两虚,咳呛痰少质黏、口干燥,舌质红者,可用生脉散加沙参、玉竹等益气养阴。

2.脾气亏虚型

症状:平素痰多,食少脘痞,大便不实,或食油腻易于腹泻,往往因饮食失当而诱发,倦怠。气短不足以息,语言无力,舌苔薄腻或白滑,质淡,脉细缓。

治法:健脾化症。

方药:六君子汤加减。处方:党参15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炙甘草6克,法半夏15克,陈皮12克,山药15克,薏仁30克,生姜15克。若形寒肢冷便溏者加桂枝、干姜以温脾化饮。

3.肾气亏虚型

症状:平素气息短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心慌,脑转耳鸣,腰酸腿软,劳累后喘哮易发,或畏寒肢冷,自汗,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质胖嫩,脉沉细;或颧红,烦热,汗出黏手,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补肾摄纳。

方药: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加减。辨其阴阳进行化裁。偏肾阳虚者用金匮肾气丸加减。处方:熟地15克,山药15克,枣皮10克,泽泻、茯苓各15克,肉桂6克,附片10克,故脂15克,胡桃肉15克,仙灵脾15克。

偏肾阴虚者,去温补之品,用七味都气丸加当归,龟板胶。肾虚不能纳气者,加胡桃肉、冬虫夏草、紫石英、或予参蛤散。可常服紫河车粉。

此外,还需避免各种诱发因素。首应注意气候影响,防止外邪侵袭;同时生活起居,当有定时,避免疲劳或情志刺激,耗伤正气。慎饮味薄滋味,以杜生痰之源,从而减少复发的机会,以冀渐臻于痊愈。

本病极为顽固,经常反复发作,不易根除,病程日久,年高体弱,发作频繁,持续不已者,难治。若邪实而正虚,发时喘息鼻煽,胸高气促,张口抬肩,汗出肢冷,面色青紫,神志不清者危,临床之时,必须慎加注意或进行中西医抢救。

附:治哮证的单方、验方备用。(1)地龙:焙干研粉,装胶囊内服,每服3克,每日二次。或30%地龙注射液2毫升,肌注,每日1次。适用于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气管炎,因热痰伏于肺者,用于热哮。(2)三花烟:20%洋金花,20%冬花,60%金银花,共研细末,做成纸烟,待哮喘急性发作时当烟吸。适用于哮证(无论寒哮、热哮),急性发作时使用,可缓解喘哮症状。(3)麻黄五味饮:麻黄6克,白果9克,五味子6克,黄柏9克,乌梅9克,水煎,另用白糖32克,细茶3克为药引送服上药。适用于哮喘久延不止,因痰热伏肺者(热哮)。(4)皂角15克,煎水浸白芥子30克,12小时后焙干,每次各1~1.5克,一日三次。用于发时痰涌气急之证。(5)蟾蜍一个去皮及内脏,内放白胡椒,半夏,陈皮各9克,用黄泥包固烧焦,去泥研末,每次3~9克吞服,每日两次。适用于冷哮患者。(6)敷贴法(白芥子涂法):白芥子、玄胡各20克,甘遂、细辛各10克,共为末和均,在夏季三伏中,分三次用生姜汁调敷,肺俞、膏肓、百劳等穴,约1~2小时去掉,每10天敷一次(冬病夏治法)。

5. 喘证

喘证是因久患肺系疾病,或其他脏腑病变影响肺,至肺气上逆,肃降无权,出现呼吸困难,气短喘促,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严重者可每致喘脱。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的过程中,现代医学中多见于阻塞性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心肺功能不全等症。【病因病机】

喘证的成因虽然多,但概要言之,亦不外外感与内伤两端。外感为六淫乘袭,内伤可由饮食、情志或劳欲久病所致。其病理性质有虚实两方面;有邪者为实,无邪者属虚。实喘在肺为外邪,痰浊,肝郁气逆,邪壅肺气,宣肺不利;虚喘当责之于肺肾两脏,因精气不足,气阴亏耗而至肺肾出纳失常,且尤以气虚为主。病情错杂者每可下虚上实并见。故叶天士《临床指南医案·喘》中有“在肺为实,在肾为虚”之说。概言之,皆为气机升降出纳失其常度所致。

本证严重阶段,不但肺肾俱虚,在孤阳欲脱之时,每多影响到心。因心脉上通于肺,肺气治理调节心血的运行,宗气贯心肺而行呼吸,肾脉上络于心,心肾相互既济,心阳根于命门之火,心脏阳气的盛衰,与先天肾气及后天呼吸之气皆有密切关系。故肺肾俱虚,亦可导致心气、心阳衰惫,鼓动血脉无力,血行淤滞,故现面色、唇舌、指甲青紫,甚至出现喘汗致脱、亡阳、亡阴的危局。【辨证论治】(一)实喘

1.风寒束肺型

症状:喘咳气急,胸部胀闷,痰多清稀,兼有头痛恶寒,或伴发热,口不渴、无汗、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治法:宣肺散寒平喘。

方药:三拗汤合麻黄汤加减。处方:麻黄、杏仁、炙甘草、半夏、橘红、苏子、紫菀、白前等。若得汗而喘不平,可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和营卫宣肺气;若属支饮复感外寒而喘咳,痰液清稀多泡沫,可用小青龙汤发表温里。

2.表寒里热型

症状: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痛,咳而不爽,痰吐稠黏,伴有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苔薄白或黄,质红,脉浮数(滑)。

治法:宣肺泄热定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味。处方:麻黄10克,杏仁12克,生石膏30克,甘草6克,黄芩10克,桑白皮18克,瓜蒌15克,若痰多可加苏子15克,葶苈子15克,射干10克。

3.痰热郁肺型

症状: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黏稠色黄,或夹血色,伴有胸中烦热,身热有汗,渴喜冷饮,面红、咽干、尿赤、大便或秘,苔黄或腻,脉滑数。

治法:清泄痰热平喘。

方药:桑白皮汤加减。处方:桑白皮30克,黄芩12克,黄连6克,栀子10克,大贝母10克,杏仁10克,苏子、半夏各15克。

若身热甚者加生石膏、知母;痰多黏稠加海蛤粉;口渴咽干加花粉;喘不能卧,痰涌便秘酌加葶苈子、大黄、风化硝;痰有腥味加冬瓜仁,鱼腥草,苡仁,芦根。

4.痰浊阻肺型

症状:喘而胸满闷窒,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黏腻,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呕恶,纳呆,口黏不渴,苔厚腻色白,脉滑。

治法:化痰降气定喘。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处方:半夏15克,茯苓15克,陈皮12克,苏子、白芥子各15克,莱菔子30克,苍术10克,厚朴12克。

5.虚寒型

症状:病机为肾阳亏损,外寒侵袭而发。症见:喘咳反复发作,遇寒即发,气促痰鸣,咯痰清稀,口不渴,夜尿频数,甚则遗尿,四肢逆冷,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微。

治法:温肾散寒平喘。

方药:寒喘汤加味。处方:麻黄10克,杏仁12克,覆盆子、菟丝子、益智仁各15克,苏子、半夏、补骨脂各15克,胡桃肉20克,款冬花、白果各15克,北细辛6克,五味子15克,橘红15克,生姜15克。(二)虚喘

1.肺虚型

症状: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或咳呛痰少质黏,烦热口干,咽喉不利,面潮红,舌质淡红,或舌红苔薄,脉软弱或细数。

治法:补肺养阴,益气定喘。

方药: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处方:党参、黄茋、麦冬、熟地、五味子、紫菀、桑白皮。若寒痰内盛,可加钟乳石、苏子、冬花温肺化痰定喘。若肺阴虚盛加沙参、百合、玉竹、贝母之类以滋阴化痰。若吐痰稀薄,时觉形寒,口不作渴,为肺虚有寒,前方去麦冬加黄茋、干姜、甘草之类以温肺益气。若因中气虚弱,脾肺同病,食少便溏,腹中气坠者,又当补脾养肺,益气升陷,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或用陈夏六君子汤加味调治。

2.肾虚型

症状:喘促日久,动则喘甚,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形瘦神惫,跗肿,汗出肢冷,面青唇紫,舌苔淡白或黑润,脉微细或沉弱,或咳喘,面红烦躁,口咽干燥,足冷,汗出如油,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补肾纳气。

方药:金匮肾气丸,参蛤散加减。若中气上逆,脐下筑动,气从小腹上奔者,加紫石英、磁石、沉香等镇纳之。若肾阴虚者可用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以滋阴纳气。善后调理可常服柴河车粉、胡桃肉。

如兼标实痰浊壅肺,喘咳痰多,气急胸闷,苔腻,此为上实下虚之候,活宜化痰降逆,温肾纳气,用苏子降气汤。

如阴虚饮停,小气凌心,刺(射)肺,而喘咳心悸,或水邪泛滥而肢体浮肿,尿多、舌质淡胖,脉沉细者,可用真武汤加桂枝,葶苈子、防己、黄茋、万年青根益气温肾行水。痰饮凌心,心阳不振,心脉淤阻,面唇爪甲,舌质青紫者,酌加丹参、红花、桃仁、川芎活血化淤。

若喘逆剧甚,张口抬肩,鼻煽气促,端坐不能平卧,或有痰鸣,心慌动悸,烦躁不安,面青唇紫,汗出如珠,肢冷,脉浮大无根或见歇止,或模糊不清者,为肺气欲竭,心肾阳衰的喘脱危象,急宜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可用参附汤送服黑锡丹,蛤蚧粉。若伴有烦躁内热,口干颧红,汗出黏手,为气阴俱竭,可去附子加麦冬,西洋参,五味子等益气养阴,汗多气逆,加龙骨、牡蛎敛汗固脱。

结语:

一般来说,实喘由于邪气壅阻,祛邪利气则愈,故治疗较易。虚喘为气衰失其摄纳,根本不固,补之未必即效,且易感邪诱致反复发作,往往喘甚而致汗脱,故难治。但实喘上气,身热不得卧,脉急数者重。虚喘见足冷头汗,如油如珠喘急鼻煽摇身撷肚,张口抬肩,胸前高起,面赤燥扰,直视便溏,脉浮大急促无根者,为下虚上励,阴阳离决,孤阳浮越,冲气上逆之危脱证候,必须及时抢救,慎加处理。

附:从肾虚辨治支气管哮喘经验

支气管哮喘可分为临床缓解期慢性持续期和急性发作期。然无论何期,肾虚尤其是肾阳虚是本病的基本病机。由于肾虚这一基本病机贯穿于本病的始终,故急性发作期或慢性持续期在常规中西医治疗基础上,配用益肾、温阳、纳气之品,常能明显提高哮喘的治疗效果。(一)急性发作期当标本兼治补泻同施

1.寒哮:症见咳喘,喉中痰鸣,如木鸡声,咳吐稀痰,不能平卧,胸膈,满闷如窒,面色苍白,或清灰背冷口不渴,或渴喜热饮,或见恶寒发热,头痛,舌淡,苔白滑,脉浮紧等。治宜宣肺散寒,豁痰平喘。

选方:常用小青龙汤加减。处方:炙麻黄、桂枝、五味子、干姜、紫菀、射干、地龙各10克,冬花、紫苏子、法半夏、橘红、淫羊藿、补骨脂、巴戟天、白芍各15克,细辛5克,甘草9克,苦杏仁12克。

2.热哮:症见喘促胸闷,喉中哮鸣,声若拽锯,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痰色黄而胶黏浓稠,呛咳不利,胸闷烦躁不安,面赤口渴喜饮,大便秘结,或伴发热,头痛、有汗、舌红、苔黄腻或滑,脉滑数。

治宜宣肺清热,涤痰利气。选方常用越婢加半夏汤加味。处方:炙麻黄10克,生石膏24克,法半夏15克,苇茎30克,竹沥30克,生姜15克,瓜蒌仁、淫羊藿、补骨脂、巴戟天、桑白皮各15克,鱼腥草30~40克。咳喘剧者可加葶苈子、地龙、苏子各15克;热痰壅盛,阻塞气道,气急喘甚者,可加猴枣散,每次0.3克,每天二次。无论是寒哮还是热哮,均宜主张在主方中加用淫羊藿、补骨脂、巴戟天益肾温阳之品。

另外,临床时用自拟经验方“固本平喘汤”,并随寒热等证加减,颇有疗效。处方:炙麻黄、苦杏仁、生甘草、黄芩、地龙各10克,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淫羊藿、补骨脂、巴戟天、当归、川芎各15克,黄茋30克。寒证加细辛、桂枝等;热证加连翘、鱼腥草等。水煎服,日1剂。

临床缓解期采用补肾为主的治法,对于预防本病反复发作或进行性加重更具有重要意义。原则上,选方用药须结合本病病机特点,重在益肾温阳,而又当兼顾补脾益肺,活血化淤,祛除内伏之痰。以下简单常用之经验各具特色,临证时可酌情选用之。(1)补肾防哮丸。处方:补骨脂、淫羊藿、巴戟天、熟地黄、山茱萸、菟丝子、丹参、白术各30克,黄茋、当归各60克,五味子、法半夏、胆南星各30克,苏子、冬花、紫菀各30克,附子15克,胎盘一具。共研细粉蜜水泛小丸。每天早晚各服9克(小儿酌减)。本方得在培补先天,温肾壮阳,以增强抗病能力;兼顾补益脾肺之气,培养后天以杜绝生痰之源,同时选用法半夏、胆南星等祛除内伏之痰,久病入络,故用当归、丹参活血化淤。综观全方,颇合本病缓解期之病机特点。季节性发作者,宜于好发季节前二月前左右开始用药,连服3~6个月,或可连服2~3年,以病情稳定不复发为度。(2)固本防喘汤。处方:黄茋、菟丝子各30克,白术、太子参、补骨脂、巴戟天、淫羊藿、丹参、川芎各20克,法半夏、黄芩、附子、桂枝各15克。并可随症加减。疗程视病情而定,一般每年服药2~3个月左右。该方主要适用于儿童(特别是伴有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儿)。(3)敷贴疗法。处方:白芥子、生甘遂各7克,玄胡、细辛、吴茱萸各4克。研细粉末,姜汁调成糊状,于夏季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敷贴于“大椎、肺俞、定喘、足三里”等穴位,每次4~6小时,连敷贴3年以上。这就是中医学独创的“冬病夏治”特殊方法,有相当预防咳喘病的防治作用,可以减轻或中止哮喘的季节性发作。

然而益肾温阳之品甚多,用于哮喘的防治选用何种药物更为适宜呢?本人通过临床反复筛选,发现淫羊藿、巴戟天、补骨脂、山茱萸、菟丝子等当为首选药物,不仅疗效较著,另外哮喘是一种反复发作,寒热并存,虚实夹杂的慢性疾病,若选用过于温燥之品,如附子,久服之,必然容易伤津耗气,对于病情不利,故附子、干姜之类,一般较少用之,而即便使用,量亦应小。

控制哮喘的反复发作,除了上述内容之外,还需特别强调以下几点:①做到防早、防小;②过敏患者应尽可能找出致敏原,避免再次接触;③及时治疗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温疹、慢性咽炎等病,以消除可能引起哮喘反复发作的隐性病灶;④平时注意加强体育锻炼,消除有害气体、烟雾的刺激,及时防治上呼吸道感染。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