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教学实践探索(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7 02:22:19

点击下载

作者:陈德收

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语文教育教学实践探索

语文教育教学实践探索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语文教育教学实践探索作者:陈德收排版:情缘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9-01ISBN:9787569233117本书由北京中尚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做一个心中有“爱”的老师

我的一生就三个爱好:读书、教书、思考。

我爱读书,因为喜欢读书,所以特别仰慕我中学时的两位语文老师,一位是教我初中语文的陈久忠老师,他在课堂上为同学们诵读过两篇小说——《陈伊玲的故事》《杨花似雪》,打开了我语文世界的大门;一位是教我高中语文的丁德志老师,他是个书迷,天天沉浸于书的海洋。因为丁老师住校,所以我们几位语文爱好者能有机会跑到他的书房,听他给我们讲书。

那时,青葱年少,特别神往这种躲进小楼成一统的读书生活,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像他们那样有一独居小室,闲来手把书卷,时而细嚼慢咽所读之物,时而摇头晃脑陶醉其中,仿佛整个世界无他,只有自己存在。

因为这两位老先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染,最终我也成了一名语文世界的默默耕耘者。

我“爱”教书是“被迫”的,中学时我的语文成绩并不好,我因为惧怕物理老师而在分科时被迫选择了文科;学文科时对历史感兴趣,是历史老师的得意小徒弟,可由于受“语文老师读书惬意”的诱惑而强迫自己转移学科爱好,曾在夜晚油灯下手抄过小说《赤橙黄绿青蓝紫》;高考报志愿时,因为自己的经商梦太高,报考的商务类学校没录取而被迫复读;第二年高考又因为语文分数稍高而被大学中文系录取,大学毕业后做了中学语文老师。

我爱思考,这源于我从入职的那天起就做班主任。班主任是天底下最小的主任,但又是责任、使命最大的主任,因为事关孩子的未来,事关孩子的前途命运和未来幸福。我在班主任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二十六年,其间发生过很多很多的故事,当然也有事故。我的理解是,做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用心经营的营生,来不得半点的马虎,需要从事者倾尽全身心为之。班主任工作,最考量老师们的爱心、耐心、恒心,也最考量担当者们的智慧和思考力,因为每天每时孩子们都在成长,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每时每刻都有可能出现“问题”,这就需要班主任们思考、动脑、想办法……思考,成了我的必修的内容。

因为有思考的习惯,我锻炼了大脑,提升了智慧,使得“思考”成了我的一种生活习惯。

当然,教师心中必须对学生还有“爱”,这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也是成为教师的必需特质,更是我教书育人的前提。

教师这个职业很特殊,因为是每天要和不同的孩子及其家长打交道,是和“育人”的事情打交道,所以在向学生施加爱、撒播爱的过程中可以锻炼自我的育人能力,并习得了育人的有关心得。“育人”育什么?是育学生的道德,育学生的意志,育学生的心灵,育学生的品质,育学生的习惯。

我有每天写一点东西的习惯,写得最多的就是“育人”方面的心得。时间久了,写的东西也有三四十万字了。这些东西有我的教育思考,有我的生活启发,也有我的待人接物的体会。

我一生没写过书,发表的文章也不多,因为个人的认识问题,总觉得自己写的东西达不到发表、出版的水平。

这次出书,没有其他目的,只是想把自己三十年来的教育思考沉淀下来。

我想把这本书献给我的同行,献给我的学生们。借此启迪他们多做实事,多做有益于他人的事。

做一个心中有爱的人,做一个心中有梦的人,做一个心中有使命的人,为你、为我、为学生、为后代、为祖国、为民族。—— ‖第一篇‖ ——改变,先从教师自己开始

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改变。

改变什么?可以改变的东西太多了,从教师的层面说,改变教育教学的现状,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改变师与生的关系……

为什么要改变?

世间万物是发展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教育更是如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光是教材就改过几版了,更不用说课程改革、招生制度改革了。

北京,全国教育之高地,自2013年以来,考试招生制度就开始了变化,考试的改革倒逼教育教学的改革。

身置其中的每一位语文教师个体被形势逼着进行改革。

其实,有的时候被逼迫一下也挺好,毕竟人都有懒惰的时候,都有被习惯掌控的时候。我们老师被改革的形势推着走,有时候也是一件快乐、幸福的事情。

当然,我们渴望主动,渴望事由心生。

我们为师者最终改变的是学生,但最先改变的应是自我,因为我们是施教者,我们是教育教学的主导,我们理应首先行动起来,从改变自我开始,引领学生改变。

我们要改变我们的学生观,学生是主体,他们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我们要改变我们的教学观,教会学生求知,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生活。

我们要改变我们的课程观,生活处处皆课程,只要有助于教育学生。

……改变,从自己开始

无论什么人,通常都有一个不好的习惯,那就是想改变别人。

这与人的眼睛长得部位有关,人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观察别人、审视他人。正是因为老是抱着挑剔的眼光,所以首先看到的是别人的缺点,于是动辄就以自己的所谓“标准”评判外人。更有甚者,想方设法去改变别人,导致的结果就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反观自我、改变自身。

当教师的更是如此,几乎用了全部的精力和时间去改变学生的学习、思想、行为、习惯,结果是不言而喻,没有效果,或收效甚微。

但凡在教育生涯中成功的教师,大都是首先改变自己的教师。

先改变自己,再改变他人,后改造世界。

一个连改变自我的意识都没有建立起来的教师,肯定是不成功的教师,哪怕是他在教育教学上如何努力。

回顾从教三十年的经历,发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最有成就的时候,恰恰是自己最低调、最谦虚、最上进的时候。比如2007年中考,我所带的两个班语文成绩平均分116分,其中还有两人得了满分120分。这个结果的出现,除了我的前任为学生打的基础比较牢固外,可能与我当年年初刚到北京,一切原有的东西清零,必须兢兢业业地努力学习、改变自己,与同学共成长有关。再如,2010年高考,我所带的两个班的语文平均成绩是126.5分,所带班主任的班级有十多个同学考出了130分以上的成绩,一位同学考出了当年北京市的语文最高分——142分。

改变,从自己开始。恐怕这个道理无须怀疑,那么,到底该从改变什么做起呢?

作为教师,首先要自我改变和优化的是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认识自我内心世界的能力;改变为人处世的态度、方式,提高自我反省的能力;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学观,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人生境界提高了,认识反省能力提高了,凡事多从自我找原因,内心也就不会郁闷了,对外部世界的心态也就平和了,对待学生的缺点和不足也就能包容了。自己内心强大了、本领提高了、思想境界提升了,凡事能从自我改变做起了,外界的一切也就随之发生变化了。

改变自己,你会觉得世界很可爱,学生很可爱,社会很可爱,你眼前的一切都亮堂起来了,你的内心也就平和了,做起事情也就更顺了。每天,都要不断更新

人人都不愿一成不变,人人都希望今天和昨天不一样。

可是事实是今天和昨天没有什么两样,教室是一样的,学生是一样的,同事是一样的,工作是一样的,仿佛一切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

这种缺乏变化的生活容易令人生厌,这种呆板枯燥的工作也容易令人心烦。

怎么办?

更新。

首先是自我更新,今天的“我”要和昨天不一样,要发现今天“我”的“新”,如新心境、新发现、新认识等,在“新”中寻求乐趣、寻找意义。

然后是更新他人,如发现学生身上的“新”变化、同事思想的“新”变化、工作氛围的“新”变化等,他人“新”了,世界就变“新”了,心态就和昨天不一样了。

之后是更新我们的工作方法,如今天的讲课和昨天相比有新突破,今天的语言比昨天更有吸引力,今天的师生关系比昨天更融洽,今天的板书比昨天更美观,今天的作业比昨天更有创意。

再者是更新自我修养的路径,如今天的读书比昨天有新收获,今天的写作比昨天有新提高,今天的学生工作比昨天有新成就,今天和老师们的交流比昨天更有新碰撞。今天观察事物的视角和昨天不一样了,今天的情绪和昨天相比更快乐了。

为此,我们要训练自己的心态,使之越来越阳光,学会放下,常说“无所谓”;我们要训练自己的眼睛,多观察事物的个性,多发现人情的不一,多看到生活中美的瞬间;要训练自己的心智,要学会从不变中看出变化,从常态中看出异态,从陈旧中看出新意,从常规中看出创新。“新”是希望,“新”是生机;“新”是力量,“新”是信心。更新,给人带来智慧;创新,让人充满憧憬。

学会更新,学会每天更新,你我的世界会和昨天不一样。时间很珍贵,关键在抓住

人生最宝贵的东西有很多,时间就是其中之一。

人活一世几十载,用在工作上的时间也不过三四十年。

许多人都有拖拉的习惯,凡事能拖就拖,而且还能找到相应的借口,堂而皇之地荒废时间。

我就有这个毛病,明明今天能完成的事情,因为犯懒和年龄稍大的原因,总想着原谅自己,有得过且过的思想,因而无形当中让时间在自己的面前溜走。

朱自清先生在《匆匆》一文中说得很形象,“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沉默时,日子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正是因为拖沓和懒散,许多该做的事情荒废了,许多该拥有的东西溜走了,导致的直接恶果是失去了今天,也就丢失了明天;今天未能完成的事,明天照样完不成。

由此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要想拥有明天,必先抓住今天;要想珍惜今天,必须抓住现在,要想珍重现在,必先把握即刻。

珍惜时间,抓住现在,这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好好修为这种态度和能力。

怎么训练呢?

用珍惜时间的座右铭时常提醒自己:今天很重要,要马上抓住。

凡事重在行动,重在即刻行动,不追求所谓的尽善尽美。如果凡事都是想好了再去行动,黄花菜就都凉了。

努力克服犹豫的心理习惯,不妨借鉴魏书生的“1、2、3”数数法,遇事拖拉犹豫时,立马数三个数,数到三时即刻行动。

尊重大脑运动规律,做事、行动先从小事、易事做起,一旦大脑活跃起来了,再开始做大事、难事。

人的一天有几个时间段非常宝贵,比如早晨6~7点,晚上7~9点,这是大脑细胞最活跃的时间段,有利于记忆和思考。这两段时间无论对谁都很重要。

做教师的一定要珍惜开课的前三分钟时间,结课的前五分钟时间。好多孩子临上课了还没准备好,三分钟的时间很快就磨蹭过去了;快下课了,心里着急了,急匆匆地收拾东西准备下课,五分钟的时间就在溜走了。每节课都这样,一天下来,大把的时间就在无意识中溜走了。

有的时候得逼迫一下自己,比如把每一天都看成生命的最后一天,这样想来,就会有时间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更容易激起人们珍惜时间的意识,从而抓紧时间、马上行动。

总之,时间很宝贵,今天很重要,必须抓紧、抓牢。现在就行动,理应成为我们现实工作生活的常态。提高尊重他人的能力

被人尊重是一件幸福的事,但被人尊重需要自身拥有实力。尊重他人是一种能力,而不仅仅是一种态度和修养。

人生在世,要想获得被人尊重的资格并不容易,而要想做到尊重他人同样也不简单。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有尊重他人的愿望,都想主动尊重他人,因为尊重他人能够获得应有的幸福感、价值感和自豪感。但有愿望不等于有能力,没有尊重他人的能力,或这方面的能力不强,很难获得那种愉悦感。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些人拼命想树立自己的威信,结果却四面不讨好,得不到他人的尊重,甚至人们背后还讨厌他,虽然有的人地位很高,但是也很难获得所有人的尊重。反之,有些人自己很低调,却处处帮助别人树立威信,结果是周围的人都喜欢他、都尊重他,都以和这种人在一起感到荣幸,即使这种人是平凡的人。

那么,该怎样提高自己的这种尊重他人的能力呢?

首先,要做到自我内心很平和,且强化自我内心深处的尊重他人的素养,并自觉行动起来,从而不断获得尊重他人的幸福感。

其次,要充分认识到“敬人者,人恒敬之”的道理,一个能够主动尊敬他人的人,他人一定会反过来尊敬他,有的时候,“争,就是不争;不争,也是争”。

再者,坚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是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就不要要求他人去做,以己推人,自己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就要自己先尊重别人;自己想与有志向、能进取、人品好、博学多识的人打交道、交朋友,自己就要先做到有目标、有理想、积极向上、修炼人品、勤学多思。

对于那些正直无私、直言批评的、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我们要有胸怀、要能容人、要能理解,并学着接受他们、尊重他们。

最难做到的、最能考量自我修养的是以包容之心、礼敬之态对待一切有助于自我提高和进步的人,哪怕是自己的对手、敌人。这就需要我们要有宽广的胸怀,要有真诚的心意,要有“宁可人负我,我不负人”的人生态度。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进行自我修炼,不断进行自我反省,不断进行自我提高,不断追求尊重他人的最高层次,不断提高尊重他人的能力。需要,需要不断调整

是人,就有需要,因为人之所以活着,就是因为有需要。

人和动物不同,人有高级需要,而动物没有。

作为正常的人都有哪些需要呢?

著名学者马斯洛认为,一个人的需要通常有五个层次,分别是:“最低级需要”是衣、食、住、行等物质生存需要;“初级需要”是劳动、学习、娱乐、创造等生活需要;“中级需要”是友情、爱情、亲情等社会需要;“高级需要”是责任、义务、权利等价值需要;“最高级需要”是追求理想、实现事业、社会肯定的境界需要。

作为教师应善于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自己的需要,只有善于调整自己的需要,才有可能调整学生的需要;只有不断调整学生的需要,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社会赋予了教师以使命和责任。作为教育者,不能把自己的需要降低到极低的层次,因为为人师表的关系,需要不断追求中级以上的需要;因为育人的使命,需要教师拥有最高级的需要。

教育是以心灵唤醒心灵的事业。唯有教师拥有了事业、理想、责任、义务的需要,才会唤醒学生对事业、理想、责任、义务的追求的需要。如果教师能够时刻生活在自信、自强、自豪、快乐之中,那么,她所教的学生内心深处的自信、自强、自豪、快乐的需要也能被调动出来。

教师,需要有一点诗意,诗意地生活,诗意地工作,进而达到生活的诗意和工作的诗意。

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手段来调整自己的需要层级,比如经常读书、进修,提升自我修养;比如通过结成共同体的方式,相互激励、互相砥砺,激发自己的斗志;比如通过自我心灵对话,常灌心灵鸡汤,昂扬自己情志。

在自我调整需要的基础上,诱发学生的积极向上的需要基因,砺志前行。

总之,作为教师,要不断增强和调整自己的需要,尤其要不断地调整和提高自我需要的能力。学会“攀比”“攀比”是人的天性,似乎人一生下来就会和别人攀比。

教师也是人,也具有人的这一天性,似乎这个“比”构成了人类的整个社会。有人说,“两人就成江湖”,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是身不由己,没说是“心不由己”。既然是回避不了的问题,那我们就去主动地接受它,顺应它,改善它,优化它,前提是根据自己的需要。

教师要善于运用“比”,正确的比,是为了进步和提高,为了博学和善思,为了乐观和幸福,为了诚信和敬业。

要善于和别人“比”,“比”什么呢?和待遇比自己差的人比,和机遇不如自己的人比,和过去生活比,和干劲比自己“足”的人比,和道德比自己高尚的人“比”,和目标比自己明确的人比……“比”是一门值得用毕生时间和精力追求和研究的学问,更是一门高深而又难以操作的艺术。用好了“比”,善于“比”,会使人获得幸福、快乐、自由、自信,天天高高兴兴,时时快快乐乐。反之,会使人郁闷、沉沦、堕落、抱怨,终日生活在负能量之中。“比”的关键就在于一个“度”字的把握上,凡事讲究个“度”。“比”的度更要把握好平衡,不能“比”过了,“比”过了,效果很差,甚至与意愿相反;“比”不到位,不能有效落实,往往起不到效果。“过”与“不及”的平衡一定要把握好。

教师不但要自己“比”好,更要带领学生善于用“比”,有意制造“比”的环境和氛围,帮助学生调动“比”的意识,为学生提供“比”的目标、方向、资源等,让学生与他人“比”目标、理想,比勤奋、努力,比心态平和,比斗志昂扬,比学习方法,比学习动机,比学习品质。坚决杜绝学生比吃穿、比名牌、比家庭出身、比状态消沉、比拳头、比武力、比粗口……

无论师生,都要善于和自己“比”,纵着比,横着比,比进步,比提高,比收获,比成功,少忆苦思甜,多畅想未来。“比”是一种能力,提高它需要方法。

每个人都应根据自己所需,“善比”“会比”“能比”,比出向上的自我。学习“笑对人生”

人生就像是一面镜子。你对她笑,她就对你笑;你对她哭,她就对你哭。那么,我们何不对她笑呢?

人生如何取决于你的态度。你高高兴兴地度过一天,是一天;你愁眉苦脸地度过一天,也是一天。那么,我们何不高高兴兴地度过呢?

现在,好多老师想不明白,总是抱着挑剔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仿佛天底下所有的人、事都欠他的,因而怨天尤人,抱怨指责,心情败坏。仔细想想,有什么用呢?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而另外有些人,外人看起来已经很不幸了,但他们表现出来的却是乐观、积极、向上,整天笑呵呵的,仿佛那些不愉快的事情不是发生在他自己身上。

据科学研究结果显示,“笑”的作用很大,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也能保持心态平静、心里轻松,更能确保思维敏捷、身体健康。

由此,我就想,看来能笑、会笑、想着法笑不仅是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更是一项技术,一种能力,人人都应该学习这种技术,提高这种能力,永葆这种心态。

为此,我们不妨在日常生活中想方设法提高“笑”的水平。

首先,心怀他人,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凡事多从自身反思入手,多做对他人、对集体、对民族有益的、实实在在的事情。实事、好事、对人有益的事情做得多了,自己心中的快乐感也就有了。

其次,要对自己的能力、长处有足够的自信,要正视自己的不足,尤其是无法改变的不足。这样容易变得乐观、开拓,有进取精神。

最后,要看到自身的渺小,什么名誉、地位、财产都是身外之物,没有必要成为这些东西的奴隶。

要正确地面对人生的各种不幸,有时候不免用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发明的精神胜利法聊以自慰。平时少想或有意避免去想这些不幸的事情反而是一种智慧,甘于面对不幸,开朗乐观,积极进取,不计结果,以笑充满人生的旅途,何乐而不为?

有时候,我们不妨专门捡着令人快乐的、让人感兴趣的事情去做,或练书法,或练绘画,或打开嗓子唱几句歌,或听听相声,或看场电影,或暂时把烦心的事先放下。

总之,让自己“笑”起来是一种积极的心态,能保持长时间的笑则是一种能力和素养。坚信凡事都有多种做法

有人说:条条大路通罗马,说的就是在通往罗马的道路上,有多种选择,任何一种选择都能行得通,都能实现到达目的地的目的。

有人说:自古华山一条路,那是为了形容华山之险,而并非真的就只有一条路。去过华山的人都知道,通达山顶的路也绝非一条,更不用说山中的樵夫更能找到到达山顶的若干条道路。

其实,人生中的做事如爬山,人世间的每一件事都有很多种做法,每一种做法都能实现目的。只是人们习惯了前人的做法,受到了前人经验的束缚过于严重。

人们总是有一种模仿前人、模仿过去的习惯,遇事先思考前人是怎么做的,总想着从前人的经验中寻找做事的捷径。单就这种行为来说是没有错的,因为他人的经验也很宝贵,没有必要事事都要自己先做一遍,能跟着前人走的,就少走一些弯路。

但是这给后人带来的是懒惰,是守旧,是缺乏创新。

鲁迅早就说过,世上原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城市公园建设大师为了在人迹罕至的新建公园里建造出路来,放手让游客在公园里随便走,结果时间长了,公园的路自然也形成了。

这告诉我们,路有千万条,条条都可以达成目的。

做事也是这样,比如一句话,可以有一百种说法来表达;一种病,可以有千种药方来医治;一篇课文,可以有太多的方法来学习;一篇作文,可以有几十种评改办法;一件小事,可以有若干种做法来完成。

关键是不是没有方法,而是人们没有去发现,没有去思考,没有去开拓,没有去探索。

笔者坚持用多种方法处理问题,反对只用一种方法来解决。笔者倡导的是做教师要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开动脑细胞,让大脑活跃起来,多去创造,多去创新,多去求异;避免故步自封,因循守旧,不动脑子。

凡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为了这个“更好”,教师们遇事可以多动脑子,在诸多的解决方法中寻找最优的解决方法。做个爱好写作的教师

王栋生先生在与钱理群教授讨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时说,他们两人的观点高度一致,即教师必须是“思想者”“学习者”“实践者”和“写作者”。

笔者同意他们的观点,前面三者容易理解,因为教师职业、身份的特殊性,虽然地位不高,但却责任重大,教书育人使得教师要做生活的“思想者”、知识的“学习者”和工作的“实践者”。

笔者以为,教师更应当成为爱好写作的“写作者”,因为教师育人职业的关系,事关民族的未来和祖国文化精神的传承,老师们需要每天学习、吸收,时时思考、输出,用文字记录,用语言耕耘,用文章留痕,用写作留传。

每天坚持写一点东西,每学期都应坚持写几篇文章,如果能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更好,能够评奖也不错,即使不能发表,也无法参与评奖,文字写得很稚嫩也没有关系。主要是养成一个写的好习惯,只要是能起到梳理工作、总结经验、提炼认识、升华情感的作用就可以。

教师贵在养成勤于观察、勤于反思、不断升格的良好习惯,在这些习惯的惯性作用下,进行生活观察和课堂学习观察,观察学生日常生活学习行为、生活学习品质、兴趣爱好等;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流程、课堂教学提问、课堂学法指导、课堂德育渗透等内容。观察、反思之后,及时把相关内容记录下来,思考连缀成文。

可以写作的体裁有很多,如写教学日志、教育随笔、课堂观察报告、科研论文、经验总结。

刚开始写的时候,选题要小一些,从小处入手,容易上手;不求精益求精,要有不怕“丢丑”的精神,文章写出来,不管别人如何讽刺、批评,我们把它作为提升自我的机会。

写作的目的在于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思考能力、理论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我们要向古人学习,身上随时带着纸和笔,有想法了,有思考了,有灵感了,就立马把它记录下来,形成提纲,以备成文。“做”个爱好写作的教师,“做”字很重要。也许你一生也不会发表一篇文章,没有关系,长期坚持写,肯定受益的是你自己,更是你教过的学生。他们会在你的影响下发展、成长,因为你传承的不仅仅是学科知识,更是做人的坚持,做事的恒心。写作,从日记(随笔)开始

对教师而言,从踏上讲台的那一天起,就应该养成写日记(随笔)的习惯,这个“日记(随笔)”当然专指“工作日记(随笔)”“教育教学日记(随笔)”。

对教师来说,写“日记(随笔)”有很多好处,能使我们随时记录下自己做过的事,见过的人,用过的方法,进而记住自己曾经的经验和教训。能有利于我们教师改变自我、提高自我、教育自我,因为在“日记(随笔)”中我们可以自己劝解自己、宽慰自己、鼓励自己、批判自己,从而让自己变得包容、宽厚、向上、积极、进取。能够有助于培养我们恒久、坚定的意志品质,在日记(随笔)中时常提醒自己要坚持,要坚守,要坚定,天长日久,良好的意志品质自然形成。

因为“日记(随笔)”的特殊性,尤其是私密性,更容易让我们心里安全,进而在其中进行自我解剖、自我分析、自我反省,让限制中的“我”与内心深处的“我”相互斗争、相互论辩、相互分析、相互评价、相互提醒,从而达到正确地分析、认识、评价、定位、更新、改善自我的目的。

因为“日记(随笔)”的灵活性,尤其是“随意性”,我们可以在其中记录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对人生百态的解剖、对世间万象的判断等内容,写作起来可以先写现象,再析原因,后揭本质,最后提出建议,从而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

因为“日记(随笔)”这种写作文体具有天然的与人亲近性,我们不妨在其中宣泄一下情绪,排解一下忧愁,书写一下内心的郁闷,抒发一下个人的情感。

写“日记(随笔)”,我们可以记叙,可以议论,可以抒情,可以说明,可以几者兼有,随心而欲,以我手写我口,以我口抒我心。我们可以想到哪,写到哪,不必过于考究,无须过于润色,轻轻松松,自自然然,完成写作。“日记(随笔)”的写作贵在坚持,有则写长,无则写短,但不能不写,重在坚持。

坚持写下自己在工作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作所为、大事小情等,长期坚持,定能集腋成裘,积少成多,收获颇丰。

身为教师,在自己坚持写好日记的同时,也应带领自己的学生养成写“日记(随笔)”的习惯,师生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岂不快意!—— ‖第二篇‖ ——教书育人,育人为先

俗话说得好: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意思是说能以其精湛的专业知识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人有很多,能以高尚的师德和修养教人向善、教人做人的老师很难找。

这话说得有些偏颇,且说的是古代的情况,但它毕竟也对我们有启发意义:我们为师者既要做经师,更要做人师。

换言之,我们既要教书,更要育人。“育人”是我们的第一要务,国家的教育方针是教育要立德树人,教育要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就要求我们每位教师,首先要自育,在做人做事方面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表率,以自己的言行、品行、意志、习惯影响学生,熏陶学生,浸染学生。

其次,教师要以自己对人生的高远理想、真正信仰和乐观情怀引领学生的做人目标、信仰和胸怀。

第三,把课堂、教材、生活等作为育人的良好素材,以此为载体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第四,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改变、优化学生的相关习惯、意志品质等。

另外,借助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指导、引领,培养学生的知人间冷暖、懂感恩报恩的良好品质;借助诸如戏剧表演等学科特色活动,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感受人间的善良和美好。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启动学生内心的自育因子,自我教育,自我成长。要教书,更要育人

我经常对青年教师说,作为一名教师,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

一提到育人,大家总是觉得这是个高大上的问题,似乎觉得我们就一个小老师,又能做什么大教育呢?做教育,那是专家学者们的事情,那是学校领导们考虑的事情。

实际上育人之事,关乎学生的发展,人不分老幼,地不分南北,每一个社会公民都应担负起这份责任。

尤其是做教师的,因为身份所在、职责所系,更应该主动担当起育人这份责任和使命。“教师”,其中的“师”字提醒我们,我们大小也是个“师者”,是“师者”就要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传道”,传什么道?按照孔子的说法是,传为人之道、修身之道、文武之道;“授业”,授什么业?按照孔子的做法是,授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和能力,按照今天的说法就是做事、做人之法;“解惑”,解什么惑?解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惑。

因为现今的教师,主要不是做经师,而是做人师,所以我们应不忘初心,牢记自我“教书育人”之使命。

明白了这个道理,站在这个认识角度思考自己的工作,我们无论做什么,都能够起到育人的作用。按照儒家的观点,洒扫庭院,都可育人。

作为教师,育人是一种需要,包括个人教书育人的职业需要、育善人好人的心理需要,也包括立德树人的国家需要,培养合格建设者的社会需要,还包括培品质优良的孩子的家庭需要、育良好美德的学生个人需要。

作为语文教师,教书育人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需要。语文是工具,学习语文的目的不是单单掌握语文这一工具,而是利用语文这一工具做事,以便更好地为社会、为人民、为他人、为国家、为自我服务。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要切记,既要教书,更要育人,育人为本。育人当育大写的中国人“教书育人”是为师的职责,教什么书?这个我们明白,教教科书,教学科书,教与本学科有关的书。育什么人?恐怕就不是所有人都能说清楚的。

可是,如果连育什么样的人都不清楚,那就是育人目标不清的问题了。

其实,国家在这方面的教育方针表述是十分清楚的,即“立德树人”。国家专门下发过文件,要求中小学教师要努力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人。

二十四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育人的要求和标准说得十分明确,其中就个人层面的表述即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具有这种素养的人就是大写的中国人。

明白了我们的育人目标,剩下的就是如何育人和如何自育的问题了。

对教师而言,就是“如何育人”,作为教师至少要从自身做起,做到既要言传,又要身教。教师要以身作则,反观自我,从严律己。教师自身要热爱祖国,要爱岗敬业,要讲究诚信,要待人友善。

教师要利用自己的学科、课堂向学生传递这种理念、思想、意识;要向学生列举这方面的英雄榜样,让学生学习之、崇敬之;要为学生讲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意义、价值;要为学生分析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在班级、同学们中间营造浓郁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学习生活环境和氛围;要家校联合,做学生家长的工作,让学生的家庭充满着有关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信息、信念和言行,要为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同时,要关注学生自我教育的动机和因素,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眼前做起,从自我做起,帮助学生由“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概念的抽象理解变为实在具体的细节中行动。

从自我做起,主动行动起来,为他人、为集体着想;从小事做起,从关心父母、友善同学、热爱家庭做起;从眼前做起,如主动扫地,帮别人拿东西,助家长做家务,为父母洗脚,为朋友解忧等;从不讲脏话做起,从热爱国旗做起,从唱响国歌做起;等等。

教师育人和学生自育同等重要。利用好课堂这个育人阵地

作为学科教师,课堂是实现育人目标的主要阵地。

现在国家非常提倡学科德育和全员德育,作为一个普通教师,利用学科课堂这块阵地是个不错的选择。

比如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语文文本的课堂讲授启发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意识。如学习巴金先生的《小狗包弟》一文时,可以引领学生学习巴金先生的自我反省意识,对自己进行深入剖析,净化自己的灵魂,努力追求知耻而后勇的自我更新。

可以利用新课文的课堂学习激发学生的强烈爱国情感。如学习《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时,能增强学生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学生也能被烛之武的爱国举动所打动。

可以利用阅读课堂,引导学生进行专题阅读,借阅读的专题培养学生的诚信、敬业等精神品质。如阅读以“诚信”为专题的文章,引发学生的守信践诺品质,阅读以“友善”为专题的文章、书籍,培养学生理解友善、践行友善的能力。

可以利用写作课堂,指导学生理解写作概念,分析现象本质,引领学生做人做事。比如面对题为“安静中追求纯净”的作文,可以指导学生准确理解“安静”“纯净”的内涵和外延,正确理解命题者意图,从而深层次体味到,“安静”指的是人们所处的环境和当时追求的心境;“纯净”则指的是目标的单一、行为的专注和做事的纯粹、简单,这无一不在引领学生学会养成在浮躁中寻求安静、在多元选择中寻觅专注的思维品质。

可以利用名著阅读交流展示课教育学生追求善良,学习如何做人和做事。比如通过展示《论语》的阅读学习成果,引导同学联系现实和自己,进一步理解儒家思想,学会修、齐、治、平,自觉学习和践行“慎独”品质。

总之,课堂是主阵地,需要我们教师在育人时好好设计和使用。写日记,是个不错的自我教育选择

魏书生先生曾经把写日记形象地比喻为“道德长跑”。按照他的解释,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能够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

我同意魏老师的这一观点。能够坚持写日记,本身就能很好地锻炼自己的恒心和毅力,更不用说,由于日记既可公开,亦可私密的特点,坚持写它,能够更好地开展自我批评、自我解剖、自我疏导、自我教育。

魏书生先生请学生写“两个自我”的日记的做法很值得推荐和推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日记中将现实的“我”与心中的“我”进行对比、对话、对答、对辩,不为其他,只为将理辨明,将事做好,将话说透,以便诞生新的自我。

我在班级推行过接力日记,具体做法是一天一位同学,大家同在一个日记本上行文,围绕一个话题或主题,引发同学们用笔讨论和交流,这种做法既激发了同学生们的“比、学、赶、超”的意识,更有助于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还有利于学生把想法放在阳光下,不怕丢丑,从而让大家打开心门,开阔心胸,变得大气、大度、大方。

为了更好地利用日记教育学生,有的时候,我会启发学生相互命题,引领大家站在比较公正的角度和立场,分析自我,分析他人,分析社会,分析集体,分析内心,从而提高每一个写作者的思想觉悟、认识水平和教育能力。

写日记,有百利而无一害,建议每一位教师自己要坚持写日记,更要指导、督促学生写日记。

让我们的班级洋溢着写日记的风气。可以自然而然地让每一个人的内心更加敞亮,可以提高班级自我管理的能力,可以提升所有学生整体思想水平。引领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学科教师最大的使命是把学生培养成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师也不例外。

一个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关键要看以下几个指标:学习目标是否明确,学习动机是否强烈,学习自觉性是否强大,学习效率是否很高。

作为教师该怎样做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呢?

首先,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凡涉及学习的事多和学生商量,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为此,就要学会主动适应学生,努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了解和诊断学生的学情,制订适合学生学习的学习目标。

其次,建立起“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树立以学生为主的学生观、学习观,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的内容,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能做的让学生做,比如让他们讲课,让他们出题,让他们批阅试卷和作业,甘当学生的学生,学会和学生商量。

最后,尊重和发展学生的“学习个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作为教师必须让位于学生。并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制造机会,创设平台,发展学生的学习个性,张扬学生的学科特长,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独特兴趣和爱好。

最关键的一点,适当地让学生参与教师的备课,参与教师的讲课,参与教师的评批作业,培养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作业由学生布置和批改,问题由学生商量着提出,学科活动由学生来设计和导演。

总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势在必行的,尤其在新课改推行下的今天。

学本,学本,学生为本,不应该是一句空话。育人重在培养良好的习惯

育人的关键是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和意志品质,而这两种品质的形成只靠口头说教和几次活动的开展是不行的。靠的是在道德、意志认知和认识的支配下,实践道德和意志的相关行为,养成道德和意志的应有习惯。

俗话说得好,习惯成自然,自然成品质。“有认识”“有行为”“有习惯”“成品质”,四位一体,一气呵成,其中最艰难的是“有习惯”。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志习惯,魏书生的许多做法值得借鉴。

首先,要引导学生,甚至和学生一起制订相关的习惯养成的计划、制度、规矩;制订和强化“人人得做事、事事有人做、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的习惯养成目标。

其次,将应该培养的道德、意志习惯进行细化、落实,如每人每天必做五件事:五六百字的语文练习、一篇不少于三百字的日记、一次至少三分钟的口头作文或朗诵、一次“闲话、闲事、闲思”的数量统计;如课堂学习必须坚持的六个步骤:制定目标、自主学习、同伴讨论、生生答疑、自我检测、自我总结;如渗透语文学习的几件事:写学习病历、写学习心理分析书、做三结合式的语文学习(学用结合、听说读写悟结合、与其他学科结合)等。

最后,为实现相关习惯的真正养成,必须帮助学生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和学生一起商定检察监督的时间、内容、方法和奖惩措施。如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监督和检查,向学生反复强调要对自己负责,忠于自己的品质,告诫学生要善于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如引导学生进行相互监督和检查,组成学习小组,开展组内互检,确保收到成果。再如干部检查,组成由学科课代表、学习委员、学习小组长组成的检查班子,定时间、定内容、定范围的予以检查督促;最后是教师抽查。

有了检查督促系统的保障,道德、意志方面的习惯养成自然就成功了。应该培养的这些习惯养成了,学生应有的道德、意志也就形成了。班会,育人的主渠道之一

班会课,是一门课,只要有班级存在,班会课就是必设的课,更是学生的必修课。是“课”,就应该有教育的目标、主题、施教的环节、学生的活动、效果的评价等设计。

能否上好班会课是对班主任班级管理能力、育人能力的考量。每到暑假前放假的时候,学校的管理者安排人事工作,首先要做的就是遴选班主任。

我们都知道,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就是一个优秀的班级,也即是一群优秀的学生。

谁来做班主任最合适?语文老师居多。究其原因,语文老师在育人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专业条件。

当然,无论是哪一学科的教师做班主任,这个人内心得首先有爱,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自己的学生,因为教育最本质的东西就是爱;其次得有毅力、有耐心,能正确对待犯错的学生,因为班级、课堂是学生犯错的地方,学生正值身心成长的关键期,犯错是难免的,也是必然的;要能为了学生肯付出、多陪伴,会用各种智慧启迪学生,以自我纯真的心灵唤醒学生心灵的纯真。更主要的是让每个孩子都喜欢老师,因为每个学生,都十分在意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是否关注他,他们的内心深处都十分渴望教师能喜欢他。

班主任实施育人的主渠道就是利用班会,尤其是主题班会,这是不争的事实,原因是学生从小到大,每个学段都要上班会课,上班会课已经成了孩子们的家常便饭。

班会课就是育人课,其课堂教学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教孩子向善、向美、向真,无论设置怎样的教学内容,这一目标必须是明确的。

班会课是学生接受教育的课,课堂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学生应为课堂的主人,所以班会课的内容、形式、环节都应该由学生参与设计或自主设计,教师是参与者、服务者,当然必须是引领者,因为教师是主导。

班会课的内容需丰富、接地气,切合学生的学情,切忌空洞、乏味;主题得明确,一次班会课最好就一个专题,比如诚信,关键是教师要设置好情景,营造好氛围,把学生带入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自然进入其中,让班会课能够净化心灵,磨砺情志。

班主任要学会讲故事,要提高讲好故事的本领,在班会中,以故事育人,以楷模育人,以英雄育人,引领学生浸入其中,对照自我找差距,不断地完善自己。

总之,做个好教师,做个好班主任,将“育人”二字放在心上,利用做班主任的机会,迫使自己做个让学生喜欢的好教师,利用好班会课这一主渠道,培养出好学生。巧设学科活动,寓教于其中

有人说,学校处处皆课程,课堂时时皆活动,此言不虚。

学生活动,尤其是学科特色活动当然也是课程。

是课程就要有课程目标,有课程实施步骤,有课程评价。

学校是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包括文体活动的地方,课堂是学生开展思维、情志活动的地方,学科是学生磨炼意志、培育品质的渠道。

活动育人是教育常识,这毋庸置疑。既然是常识,做教师的应尊重这一常识。

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学会设计学科活动,尤其是设计学科特色活动,将育人的目标嵌入其中。

可以设置的语文学科活动有很多,比如成语接龙、故事大赛、诗文背诵、写作沙龙、演讲辩论、课本剧排演、节日文化庆祝……

无论开展哪一种活动,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而应为了育人而活动。比如,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我们不妨有计划地开展小组合作赛诗活动,让学生在比赛中增进合作意识;为了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我们不妨开展语文研学旅行活动,制订活动计划,设置活动障碍,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让学生跋山涉水,甚或搞急行军训练,当然得带着语文探访的任务;为了培养学生的真情体验意识,我们可以定期开展课本剧展演活动,指导更多的学生认真排练,投入具体角色的情感体验中。

至于陶冶情趣的诗文欣赏活动、树立榜样的语文人物影视观看与品评、涉及意志品质培养的辩论与演讲比赛等更是育人的有效学科活动。

总之,活动育人,活动课更育人,当然,关键考量的是学科教师的活动设计意识和能力,这就需要老师们不断进修,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设计。

不过,只要有育人意识,什么样的学科活动都能起到应有的育人作用。

活动育人,没有那么难。—— ‖ 第三篇‖ ——自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属性

在当下这个巨变的时代,教师发展是必须的,也是必需的。教师发展既包括学科专业的能力水平发展,更包括“发展”的专业化。这两个概念其内涵是不同的,各有各的解释。

教师专业发展和专业化发展是每一个为师者都必须面对的问题,道理很简单,“发展”是硬道理。

有三个关键词很重要,即“自主”“专业”“发展”。

所谓“自主”,即作为教师在专业上、教育教学能力上要有“自我主动”的发展意识、发展愿望;因为,“发展”虽然是学校、社会、学生、家长及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但更是教师本人自己成长进步的需要。

所谓“专业”,其包括两层含义,即教师各自所学专业的发展以及相关发展的专业性。意思非常清楚,即教师要对自己的学科教学能力和学科教育能力不断予以突破,教师在自我专业发展的过程中要表现出足够的“专注和投入”,要精益求精,要一丝不苟,要有工匠精神。

所谓“发展”,是指在一定前提下在专业上有所进步、提高的过程,比如教育心态从幼稚走向成熟,比如专业水平从低端走向高端,比如教育情怀不断被激发,比如教育智慧不断得以增强……

总之,专业发展,是每一位教师自己的事情,其中的“自主性”是最本质属性。教师,必须专业化发展

有关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不应该被神化。

作为学校管理者应该有一个战略性的布局和引领。

学校应该有一个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三年规划,每一个教师也应该有自己的三年职业规划。

笔者以为,每位教师,无论是哪一类教师,都应该有以下几条职业规划。1. 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既然选择了做教师,就选择了对这一职业的认同和热爱,就应该具有起码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比如确定自我的“职业目标”,制订相应的“行动计划”,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具体实施”,准备一定的评价量表进行必要的“效果评估”,最后是“反思不足,优化措施”,确保“计划”的可持续性。2. 提高教育理念更新能力

有了具体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还要有起码的理念思想做行动指导,这就需要老师们不断地学习和研究。比如研读学科领域内的理论书籍,研究“三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理论,学习新的中高考改革的文件,体悟教育主管部门下发的各种指导性文本的精神。要彻底厘清“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以保证自我的日常工作方向和目标准确。3. 提高教学基本功提升能力

作为教师,学历达标了,学力还要达标。过去,教师要靠嘴吃饭,即说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教师要靠手吃饭,即写得一手漂亮的粉笔字;教师要能迅速把控学情,站得稳课堂;教师要有准确理解文本的能力,深入浅出地为学生讲出来的能力。现在,不仅如此,教师还要有管理课堂、教育学生的能力,要有带领学生开展学科活动的能力等等。

而这些都是教师的基本功,教师要与时俱进地加以提高这些基本功。4. 提升课堂教学能力

教师要想站稳讲台,就须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教学资源的选择与整合、教材的深度挖掘、教学任务群的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学目标的确定和践行、学情的把握、分析和使用、专题教学问题教学对比教学的落实、教学效果的保证、校本作业的研制与布批……5. 提升教育教学科研能力

有句话说得好,教学即教研。要想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应不断提升。如教学问题的发现与研究,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备课、上课、作业、辅导的高效策略研究,听课、议课、评课、磨课的策略研究,学科课程方案的研究,学科考试说明的研究,课程标准的研究,命题、磨题策略的研究,学生做题、析题和错题整理的策略研究,各种高效教学法的实施策略研究,各种课例的分析研究,教育教学案例、随笔的写作策略研究,等等。

教师只会教书不行,还要会做教育科研。如教育教学问题的观察、发现与研究,课堂观察策略研究,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策略研究,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修,学生心理的把握与指导,教学特色的创建,教育品牌的创建,教育教学创新,项目、课题的申报、立项、研究、结题、推广,科研论文的写作与发表,等等。6. 提升学生管理能力

教师的活是个艺术活,对老师的要求特别高。其中教育管理学生的能力特别重要,应得到不断地提高。如课堂学生学习行为的管理能力,班级建设与管理能力,学科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与教师同行、学校领导、学生及其家长的交往能力,等等。7 提升教育教学技术应用能力

教师的活也是个技术活,与之相关的各种技术的运用能力也应不断提升。如信息技术的使用、各种教学手段的使用、微课的制作、视频的录制、翻转课堂的技术驾驭等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教师专业的发展和专业化的发展始终在路上,无论你是哪一个年龄段、哪一个级别的老师。教师的基本功

教师的基本功到底是什么的?有哪些?这些是很简单的问题,也是很复杂的问题。

所谓“简单”是指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应有的专业知识、基本技能等基本功,比如学科知识结构完整,能依据学情设置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板书过硬,个人的听说读写能力较强等。换言之,经历过系统规范的师范教育,具备上岗的素质和条件,能有效地组织教学,会驾驭学科课堂,就是教师的基本功。

所谓“复杂”是指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应有的专业基本功,比如语文老师的基本功之一,即教学材料的解读能力。

语文教学最终要教给学生什么?韩愈早就在《师说》中告知我们了,即“传道授业解惑”。

教师“传道”,首先教师得懂“道”。“道”是什么?即做人做事的道理、规律;韩愈的“道”指的是古人之“道”,孔子的“道”即孔子所学的“六艺”,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乐经》《春秋》六部经书;

教师“授业”,首先自己得精“业”。“业”是什么?即做人做事的方法、技艺;

教师“解惑”,首先自己得明“惑”。“惑”是什么?即做人做事的困惑、疑难;

就今天而言,老师的基本功依然是这些。

而这些“基本功”从哪里来?从我们所教授的一篇篇文章中来。这启示我们,作为语文老师的基本功,就是要从我们所教授的一篇篇文章中解读出让学生应该掌握的做人做事之“道”“业”“惑”。

语文老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影响着学生学习语文的获得感。专业发展,需要计划

教师,因为职业的原因,需要不断地进行专业化发展和提升。

在“三新一旧”的深综改背景下,在倡导“三核”理念的前提下,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立德树人”思想引领下,语文学科教师专业的再发展、业务水平的再提高、育人观念和方式的再改变已被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

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词是“发展”,具体指的是:教师育人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教师专业水平、能力、知识的建构由低级走向高级,教师的教育情怀、智慧、素养不断增强,教师爱校荣校、爱生育生、为国家民族培养合格人才的意识不断增强,教师争做“四有”和“四个引路人”的目标不断清晰。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总体目标

学校通过各种方式为学科老师们搭台子、树梯子、压担子,使每一位教师都能用现代教育理念,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建成一支具有强烈的终身学习、自主发展愿望的,具有较强教育科研能力的,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精湛的业务水平、健康的心理素质、广泛的求知能力、积极的创新意识、和谐的人际关系、持久的合作理念,能适应需求、面向未来的“学者型”“专家型”教师队伍,切实提高语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具体目标1. 胜任成长型青年教师

对象:教龄0~6年

目标:胜任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快速成长。

途径:实施“青蓝工程”,采用师徒结对方式的导师制,在师德修养、教育理论、课堂教学、教育科研、学业管理等方面进行师带徒; 开展“六个一”培养工程,指导青年教师写一手好的粉笔字,说一口好的普通话,即兴做一次成功的即兴演讲,写好一个高标准的教案,上好一堂优质的常态课,说一次好的课堂教学设计。2. 专业成熟型青年教师

对象:教龄在7~12年的青年教师

目标:实现由成长到成熟的转变

途径:实施“助推成长工程”,选择校内外富有教育教学经验的高级教师担任导师,在理论学习、教育科研、学科教学、班级管理等方面进行指导,助推其快速成长;开展“五个一工程”,上好一堂优质的公开课,说好一篇优秀的教学设计,开展一个教育教学项目研究,做好一次影响较大的学科经验分享,承担一个校本课程教学。3. 骨干专家型中青年教师

对象:教龄13~25年的优秀中年教师

目标:完成由骨干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转变

途径:实施“首席教师工程”,选择名师、教育教学专家担任导师,参加高一层次的学历专业进修培训,参与学科课程与教学改革,主持开展学科重点课题研究,承担培养青年教师的任务;开展“五个一工程”,上好一堂优质的骨干教师示范课,说好一篇高质量的教学设计,开展一个市区级重点课题研究,做好一次市区级学科教学经验交流,开发一门优质的学科校本课程。4. 业内资深名师

对象:教龄25年以上的中老年教师

目标:成为专家型业内名师,完成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与输出,指导中青年教师成长。

途径:实施“名师工程”,设立“名师工作室”,总结推广教育教学经验,向中青年教师传承宝贵经验;开展“五个一工程”,上好一堂高质量市区级示范课,开展一个国家、省市级重点课题研究,写一篇学术论文且发表,形成一种独特的教学风格,开发一门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三、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标准

总体标准是培养教师真正具有“四个学生引路人”的能力和艺术。

具体标准是具有展示的基本功,能够备好、上好、说好每一节常态课;能够积累一定数量的语文教学案例;养成独具特色的语文教学风格;具有能够教好各类学生的能力。

为达成这些标准,作为学校管理者应努力为教师定期请专家进行理念和专业培训;帮助教师组建学习共同体,开设读书沙龙;指导教师实施一对一的师徒制辅导;为活动引进相关课题,开展项目研究;定期举办赛课活动;适时开展学术论文评比活动。学生做“助手”,“我”来做主导

最近,听了一些普通学校老师的课,感觉这些学校的语文老师教得很辛苦。老师们认认真真备好课,兴致勃勃地走进课堂,满腔热情地引导学生,可不过十分钟,好多孩子要么走神了,要么瞌睡了,要么做其他的去了,真正能够紧跟老师走的不到一半。

笔者本人也曾在课堂上有此遭遇,面对同学们的学习现状,我深以为忧,我发过火,批评过同学,罚过部分同学的站,甚或曾让一部分同学提问、回答问题,但收效甚微,没过一会,那些同学依然故我。

我曾经做过调查,甚至跟踪过一些学生,发现这些孩子有着共同的问题:要么对学习不感兴趣;要么没有明确的学习方向和动力;要么没有极强的进取心;要么课上课下倒置,课上昏昏然,课下飘飘然;白天浑浑噩噩,夜晚精神抖擞。当然,每一个不投入学习的孩子,原因都不一样,但归根结底是方向不明,兴趣不高,没有收获感,课堂没有认可度。

课上学习状态尚且如此,指望这样的学生课下有好的学习态度显然是不可能的。教师还得从课堂的高效学习上下功夫,配以课下的心理辅导,即教师是一岗双责,既要做课上的老师,更要做课下的导师。

所谓“做课下学生的导师”,指的是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家庭、朋友、同学、心里,了解情况,调查原因,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寻找好的切入口走近学生,借助一定的外力,帮助学生树立目标,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所谓“做课上学生的老师”,指的是课上关注他们,及时提醒他们,寻找机会表扬他们,肯定他们。更好的做法是把他们变成自己的帮手、助手。

一个智慧的师傅,往往是指导学生自己体验“成长”的过程,我特别同意“学生在课堂生长”的说法。

比如,让学生做“助教”,当“助手”,某些知识点可以让他们来讲,由他们带领学生学习。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助教”们学习任务明确,责任意识凸显;为了面子逼着自己优秀,培养自己的研究意识;满足自己的荣耀,得到同伴的肯定……时间长了还能培养这部分孩子的竞争意识、学习兴趣、学科素养。

但凡事都有个度,学生“助手”在课堂上讲什么、讲多长时间、讲到什么程度,这些问题教师都要预测好、把握好,不能太过放任学生,否则不是帮他,而是毁他。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什么时候都不能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